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冬阳童年骆驼队反思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5:29:22 作文素材
冬阳童年骆驼队反思作文素材

篇一:《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后反思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后反思

嘉陵小学 刘富中

《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为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写的序言。文中“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语的结合,勾画出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印象,营造出了一种深沉广阔的意象和情感空间。整篇文章语言平实、质朴,通过怀想童年趣事,使我们在感受到童真、童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

在学习这篇(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冬阳童年骆驼队反思)课文时,我一方面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懂得珍惜童年、珍惜时光;另一方面,我让学生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知

由于本课是第二课时教学,所以本课的导入,我以回顾旧知入手。但是这个环节的处理太匆忙,只叫了一个学生回顾上节课概括的课文内容,其他学生可能在思维上还没能跟上,就进入了精读感悟的环节。这个环节应该多叫几个学生来巩固旧知,为进入下一个环节打下基础。

二、品读感悟,体味童年趣事

通过对旧知的巩固,这一环节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我就放手让学生进行自读自悟,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片段,充分品读、圈划、想象、体会、交流,童年趣事的有趣之处,逐渐加深情感体验,重视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在这个环节

中,我重视了读书和朗读方法的指导,运用了各种各样的方式指导朗读,如:强调重点词语,想象画面,配图片,让学生通过个人读、齐读、对话读、师范读等方式,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童年的美好。

但是,这个环节在读的方式上花样很多,落实的不扎实。学生的朗读能力也有待于继续指导和提高。

三、升华情感,扩展练习

在通读理解全文,体会到作者的淡淡的感伤和深深的怀念后,欣赏一首一位读者读后写下的抒情小诗《童年,我心灵的故乡》,使学生在感受到作者童真、童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

在课后, 我安排了一个写童年趣事的小练笔,让学生写写自己的趣事,可以借鉴作者的写作方法。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我忽略了学生的想象空间,过多的干涉了学生的思维,我的思维过多的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很多基础的东西夯实的仍欠扎实。

2011-3-13

篇二: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反思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反思

李妍

《冬阳·童年·骆驼队》这篇课文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为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写的序言。文章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梦境般的语言,把我们带到一个孩子的童年,景和情既清晰又朦胧,骆驼队是留在童年里鲜明的记忆,我们真切地看到了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萦,对早已逝去的童年时光的眷恋和怀念。课文围绕骆驼队,回忆了作者童年的几个片段。为了让学生走进这些童年的回忆,我通过入情入境地朗读,抓重点词句,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作为我本课时突破教学难点的方法。

在开始新课学习之前,我利用午休时间给全班学生播放了影片《城南旧事》,使学生对这部小说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更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课上,我紧紧抓住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这三个词导入,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三个词语的结合,勾画出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印象,营造出了一种深沉广阔的意境

在学习课文时,我首先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自读课文,扫清生字词障碍。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学生边默读边找出文章所描写的四个片段,并试着加上小标题。通过全班交流,明确每一个片段的位置和小标题。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我还提供充足的朗读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片段,充分品读、体会、交流。接着,我重点讲读了文章的第一个片段,即“看

骆驼咀嚼”。我采用了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方法,领悟作者围绕“骆驼队”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本课的生字词基本掌握,理清了文章脉络,通过第一个片段的学习,初步感受到作者童年生活竟是如此有趣,对这篇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同时,这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1、教学内容安排上,密度过小,导致课堂沉闷。识字教学不符合五年级的教学要求,不敢放手,占用了过多时间,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另外,初读课文环节,完全让学生自读,划分段落、概括小标题难度过大,从实际看,大部分学生难以划分准确,导致又占用了很长时间。

2、缺乏整体感知。一是体现在开始讲读课文时没有全文完整地朗读环节,二是体现在学习重点段落时一句句的出示方式,割裂了全段,再次影响了学生的整体感知。语文的学习是一个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过程,缺少了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3、细读环节,没有让学生自读自悟,感悟到重点所在。这是我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难题和困惑,如何让学生通过读自己感悟到重点所在以及“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好在哪里”,而不是教师把重点“讲”出来,再让学生去读。通过向指导老师请教,我学习到让学生自读自悟的途径就是通过对语文文字的的品味,一是通过抓住重点词,将重点词删去、替换,体会出原文的准确、巧妙之处;二是通过朗读体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必须引导学生在品味语言文字上多下功夫。

4、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本堂课中没有明显的体现。有些环节,比如拟小标题,如通过小组合作形式完成,难度会降低不少。另外同桌交流的形式如改为小组交流更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效果也会更好些。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实践和听课老师的指导,我收获很大,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自己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我认真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争取做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

篇三:冬阳童年骆驼队反思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反思

好课难得,难在文、课、人的统一。即如此课——林海音的《冬阳童年骆驼队》本是如茶之文,平实质朴的言辞下,一种非喜非忧、非伤非怨的情绪萦绕其间,寻之无迹,品之有味,直令人缠恻;这一课堂的构筑也正如茶意,舒缓平淡,看似信手拈来、波澜不惊,细察之却处处匠心独运,回味深长;而执教者在课堂上表现出的那一份从容恬淡、含蓄幽雅,也正合了茶道之本——所以,这是一堂好课。

回过来说,林海音的这篇文章虽好,但对于小学生却不太容易领悟得深刻,正如孩子们往往更喜欢碳酸饮料而不是茶一般。但是从实录中我们却可以发现,这些孩子从课始笑谈童年趣事,到课末以不同的理解纷纷感怀逝去的童年,其理解的深度、情感的厚度、心灵的广度,提升了何止一个档次。然而你如果要找他们是在什么“点”上发生了这种变化的,却会发现根本无从找起——一切似乎就是在不知不觉间、在读读说说间那么自然而然地发生了——没有煽情似的渲染、没有出人意料的环节设计、甚至没有很明显的教师点拨——我们只能说,其课如茶。

一、开篇如茶——清思凝练

在揭示课题之后,教师先让孩子们根据课题的三个词语展开联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一个画面”。这一环节,我以为正如茶道中的“暖壶”,也可以套一句《琵琶行》中的话,“未成曲调先有情”。

本文的课题是很有点意思的,它以三个不同意象的词语叠加而成,细细体味,“冬阳”为文章创设了一种感伤与温暖交织的情绪基调,“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内容主旨,而“骆驼队”则是贯穿课文的一条线索。三个词语的结合,不仅勾画出了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印象,而且营造出了一种深沉广阔的意象空间和情绪空间。都说课题是文眼,但像本文这样包容量如此大、又如此具有审美特质的题目,却是不多见的。教师以其独有的文学敏感性和教学敏感性抓住了这一点,展开了一个凝练的、却对全课的展开都具有重要意义的联想环节。

看学生的联想,这一环节应该是得到了不错的落实。虽然他们还几乎没有接触课文,但是凭借这三个意象鲜明的词语,凭借其个性化的理解,基本上都把握住了一点一——童年的快乐。应该说,这一理解与课文真正要表达的那种怀念而感伤的情绪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但是这种距离,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它们之间的差距为后面的学习,无论是在内容理解上还是在情绪体验上,既提供了一种铺垫,又提供了相当的增容空间,使得下文的展开和深入变得更容易而自然。

在短短的课题联想之后,优美而略带感伤的音乐《送别》轻轻响起,一张充满历史厚重感的骆驼队黑白照片呈现在大家面前。教师的三言两语和这音乐画面完美地结合到一起,转瞬间就将孩子们从眼下带回到了几十年前的老北京城南,带入了课文所勾勒的童年生活、所营造的怀旧气氛中。

壶已暖,茶已投,沸水缓缓倾入,翻起一片雪乳似的泡沫,茶香随之便流溢出来了

二、品读如茶——清味缭绕

在品读文本的这一部分,若要下一个评论,我只想出四个字来——“一唱三叹”。何谓“一唱”?——教师在这个环节中投放的一个大问题“你觉得林海音叙述的四件事中最有趣的是哪一件?”何谓“三叹”?——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反复吟诵的“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这如一个不断往复呈现的旋律主题,覆盖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空间。可以说,整堂课,学生主要就是在笑谈趣事之趣,品悟“一去不返”的无奈和感伤。

将课堂中几次反复的环节进行一下比较,我们可以发现,重复的只是形式,而感悟却是一次次地在加深、在升华。这使得形式上的反复其实却成为了一种回环旋绕的递进。数一下,学生共朗读了五次重点句。应该说,前两次学生的诵读是比较被动的,是教师出示并引导着学生读,因此学生的朗读听起来显得比较生硬,一定程度上游离在课文情绪场之外。而到后来,当学生一次次地与文本与作者做着心灵上的对话,一次次地感受着童年那份遥远美好的童真童趣,他们的朗读也渐渐地入情入味。尤其是最后,当学生尽情书写了对童年生活的赞美和怀念之后,学生的情绪和文本的情绪到达了水乳交融的地步,这时,学生的朗读入情入境,将课堂推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这种感悟和朗读的提升,似乎是自然而然地实现,正如茶味在不经意间显露出来并逐渐变得浓郁芬芳,并非需要外在地添加一些什么东西。这种看似随意和自然之所得,却不能不说是充分体现了教师高超的课堂艺术水平。

三、神韵如茶——清香幽远

在这一课中,我犹为欣赏的是两个前后照应的环节——围绕“总是问”这一部分,教师先是让学生尽量去想“她还会问过哪些问题”。学生也是孩子,这一问,直问得五光十色、童趣盎然。原文中因为人生沧桑而造成的那份隐约的沉重感一扫而光,学生原本还略有心灵游离于文本的嫌疑,由此一问,却和文章、和作者如此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不说人、文合一,至少也可以说鱼水难分了吧。之后,教师又出现了《城南旧事》中关于“什么是贼”的

一段对话,更把学生的兴趣、理解和感受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如果仅仅是这一问,课堂固然丰富而活跃,但还不足以称之为“有神”。最妙在于稍后的另一问——结合课堂中反复出现并诵读的那句“我也不会再问了”,教师提了另一个问题“哪些问题我不会再问了?”这几乎可称为是神来之笔。从内容上看,这个问题简直太简单了,学生只需把几分钟前海阔天空、神思漫游之际的种种奇问怪问重复一遍即可,连思考都几乎可以省去。但是,任何人都可以看出,这一问的意义却决不在此。学生在一个个否定自己不久前提出的种种奇思怪问时,内心中感受到的决不仅只是否定几个问题那么简单。一个个消逝的问题,其实代表的是一段段消逝的童年,一份份消逝的童真。可以看到,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神情变得凝重起来,即便是因为一句在现场来看极为幽默的“它们都是鸡”而引来全场哄堂,但是流动在笑声下面的仍然是那种沉重而略带感伤的情绪。学生的理解和心灵的感悟,在这极富神韵的一个片段中,和文章、和作者靠近了,结合了。这种结合,在下面学生进行写片段练习的时候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学生站在未来的立场,审视着作者的也是自己的童年,倾吐出一段段对往昔的珍惜和留恋,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怀念,感伤,珍惜,憧憬,种种感情交织在字里行间,如氤氲的茶香,弥漫课堂,充溢心灵,久久不散。

四、结课如茶——清韵悠长

非常值得一提的还有结课处的那首诗歌《童年,我心灵的故乡》。每次看到这里,我都会不自觉地联想起“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个成语,还有那一种“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独有意境。

林海音的《冬阳童年骆驼队》写得好,散文的形式下洋溢着诗般的情愫。然而我曾因此怀疑,这样的文章是否适合小学生学习。因为在我看来,这种遥远的回忆、这种感伤的情绪,似乎必是(如佛经所言吧)经历过后方能领悟得了的。正如会品茶而识人生真味者,究竟长者居多。这种忧虑应该说伴随在课堂的大部分过程中。即便师生共同总结出了“淡淡的感伤、深深的怀念”十个字,即便学生的朗读中已渗入了那么多的不可名状的感触,我却仍然怀疑着,文中那种无法言表的情绪是否被学生充分地体贴着。直至读到这首《童年,我心灵的故乡》,终于释怀。

如果从纯诗歌鉴赏的角度来分析,这首诗可能并不是完美的,但是放在这儿结课,我们却不得不说是匠心独具的,因为它与课文正好形成了一种充分的艺术上的映衬和互补关系。《冬阳童年骆驼队》是一种诗化了的散文,在平实的文字下,涌动着浓郁的诗情,一种感悟

人生的诗情,正是这使得文本的理解难度被加大了。而《童年,我心灵的故乡》却是一种散文化了的诗,构筑诗歌的意象虽然优美而跳跃,但其表达的感情却比较直接而鲜明,更贴近这些处于童年末期的孩子的理解水平。一诗一文,相互映衬,文字与文字呼应,诗意与诗意交融,相得益彰。我相信,这诗与文将成为一个整体,深深熔铸到孩子们的心灵深处,随着他们的长大,不断地被回味、被领悟。什么是好文?什么是好课?能让人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发现和感悟者即是。正如茶,壶竭而味长,香留于齿间,韵萦于心上。课亦此理啊。

《白杨》课后反思

一、充分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为语文教学指出了一条很好的教学思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习多积累,重感悟、重内化、重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我在这方面体现得很位。

首先我以生活作为学生理解课文的最根本的落脚点。《白杨》一课是一篇寓意很深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只有体会到生活中人们的无私奉献,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对白杨的敬意,实际上是对建设者的赞美。因而我紧紧抓住树与人的联系。从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去反映无限的生活情景。

其次,我更注意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在教学完第二环节,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作者如何赞美白杨树的内容之后,我又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用一幅画表现出来,学生非常乐于表现自己,同时也体现了个性化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评价的发展性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更多地运用发展性的教学评价。评价不再反映仅仅甄别选拔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我在教学中的评价语较为得当,每一句能恰到好处地敲击在学生的心上,促使其更努力地思考,更大胆的表现,发挥自己潜在能力。

例如:当一个学生不太敢发言时我这样鼓励学生说:“记住把爱心献给别人,把信心留给自己。”这个学生回答后,我又鼓励说:“你真了不起啊,朗读好多么重要啊,你充分抓住了一次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正是有了这些鼓励的话,

学生才会一次又一次超越自己。

总之,我能紧紧以新课标为教学依据,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以教材作为培养和训练学生能力的线索,我的这节课为语文新课标的实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本课设计如有不当之处,请领导批评指正,使我能茁壮成长起来。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但因为课文的语言和故事情节都充满童真童趣,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我课前预设学生在课堂上自学时一定有话可说,也就放心地把课堂交给学生。于是,整堂课都是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中进行:

开始便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课题的板书,引发学生的思考;并以此作为切入点提出两个问题:①你从作者的发现过程中能发现什么?②对作者的遭遇你有何想法?学生便开始分组读、议。借用文中的一句话“孩子的想象力是惊人的”,我想说孩子的领悟力也是惊人的。他们在阅读时能从文中领悟出许多让人欣喜的东西,像刘泽杰谈对课文最后一句“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的理解时认为这是作者的自嘲;蔡丽玲则能引经据典地联系到中外一些科学家(伽利略、哥白尼)的遭遇。但在同学们叙述、争论时,我总感觉到不够尽兴。学生的一些感悟好像都程式化,所说的都与教学参考差不离,似乎与我想要的有一定的距离。 我想要的应该是精彩纷呈的“哈姆雷特”。

反思这堂课,没有正确处理好课堂上的老师引导作用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是症结所在。像这样的课堂能不能“放任自流”?该如何

篇四: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及反思

《冬阳 童年 骆驼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执教:金凤 2009.6

教学内容:鲁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2课。 设计理念:本课设计理念,就是从课题入手,把握全文主要内容,营造情感基调;通过自主学习一件件趣事,理清文章脉络;抓重点词句进行品读感悟,逐渐加深情感体验,充分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喜爱,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背诵喜欢的段落,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小说《城南旧事》。 教学重点:能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两段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歌曲《送别》;电影《城南旧事》片断及各种课件。

2.学生准备:搜集作者林海音的资料。

教学过程:

冬阳. 童年. 骆驼队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请齐读课题。 2、看到这个题目,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3、这个画面,也正是作者林海音脑海中无数次浮现的画面。关于作者,你了解些什么?能把你搜集的资料跟大家说说吗?

你知道的可真不少。

师课件出示:(人物和文字)这就是本文的作者林海音,她是台湾著名女作家。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5岁时随父母从台湾来到北京,在那里度过了难忘的童年、少年、青年时光。

师:后来,回到台湾后,她把自己童年在北京城南生活的往事写成了一本书,叫《城南旧事》。《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正是《城南旧事》这本书的序言,请再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学习课文之前,老师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预习课文的情况。我们先来检查一下生字词的认读情况。(出示生字,并组词)请这一排同学开火车读,如果他读错了,大家给他纠正;读对了,大家跟读一遍,好吗?(强调卸、嚼、傻)

师:这里还有1个多音字,你会读吗?慢慢地嚼;咀嚼。师:在这两个地方,读音是不一样的。一般单独用的时候,都读“jiao” ,

但是在“咀嚼”这个词里,要读“jue”。

2、生字同学们掌握的不错,那老师再来检查一下课文朗读的情况.别人读的时候,同学们要认真听,发现他读错了及时纠正。

三、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

(1)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往事?

生:时间顺序。

师:你从哪儿看出是时间顺序的?生答略。

师:更确切地说,是以季节的推移为顺序记叙的。

(2)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的哪几件事?它们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呢?

板书:学咀嚼 谈铃铛 想剪毛 问去向

冬天“我”看骆驼咀嚼(4自然段); “我”关于骆驼系铃铛的想象(5—9自然段);冬春之交骆驼脱毛的情景(10自然段);夏天不见骆驼的影子(11—14自然段)。

师:那课文的15、16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生答) 师:谁能把作者的这四件童年往事和15、16段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生说)师;这就是这篇文章的——生接(主要内容)

谁再来说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四)深入感悟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师:下面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走进她的童年生活,与作者一起分享她童年的快乐。我们先来看“学骆驼咀嚼”这件事。

师:(课件出示)请同学们反复读课文的1-4自然段,细细地品味,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在旁边简单地写出自己的体会感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试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好,开始吧

生圈画,教师巡视。

交流。

生1:“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这句话是说林海音学骆驼咀嚼草料的样子,然后我就想到了这时候的林海音是傻傻的,她做出来的样子应该是非常怪的,龇牙咧嘴的样子。

师:为什么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

生:因为她看得太入神了,她这样目不转睛地看着骆驼咀嚼的样子,觉得十分好玩,自己的牙齿也跟着动了起来。

师:看的时间久了,太入神了,觉得太有趣了,所以就看得呆了。看着看着,她好象就忘记了什么,觉得自己就是什么?

生(齐答):骆驼。

师: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觉得自己就是那头骆驼,所以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了。

师:怎么样是看得呆了,你能想象出小英子的神情吗?(生答:

如眼都直了;忘了周围的一切;傻傻的样子……)

师:你能来做个看呆了的表情吗?(生表演)

这个“呆”字让你感受到什么?

生:这个“呆”字让我感受到英子善于发现周围的事物,并对它们充满了好奇,有着一颗好奇的心。

生:我感受到了小英子的幼稚纯朴!

生:我感受到了小英子的可爱!

生:我感受到了小英子的天真!

生:我感受到了小英子看得非常出神!

师:是啊,她忘了周围的一切,觉得自己就是骆驼! 生:我感受到小英子对骆驼咀嚼的好奇!

师:她观察得多仔细呀,这是在她在用心感受生活。

下面,谁能通过朗读,来读出小英子的投入(指导读:个人读,齐读)

师:小英子这傻傻的样子多么可爱呀,你能告诉大家,她在看什么看呆了?(生:看骆驼咀嚼)

师:骆驼是怎样咀嚼的?用横线在课本中划出来。

(学生交流: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师: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篇五:冬阳童年骆驼队反思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反思

本文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为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写的序言。文中“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语的结合,勾画出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印象,营造出了一种深沉广阔的意象空间和情感空间。整篇文章语言平实、质朴,通过怀想童年趣事,使我们在感受到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

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首先让学生就课题想象画面,借这三个意象鲜明的词语,学生联想到冬日的暖阳,一队队的骆驼,清脆的驼铃,好奇的孩子……虽说与真正理解课文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为下面的深入学习作出了铺垫。 以前,曾经学过林海音的作品,但了解不多,第二个环节资料袋让学生对林海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引导学生课外去读她的这本书。第三个环节检查预习,理清思路。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自己预习的能力,这样做既能检查他们课外预习的情况,又节省了课堂时间,学习的效率会大大提升。在学生课文已预习好的基础上,让他们默读后讨论交流,理清思路。新课标中五年级的阅读要求明确提出:会默读并且有一定的速度。这一环节的安排训练了学生的默读能力,又培养了他们边读边思考的能力,而讨论交流这一环节更是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自主的获得了知识。第四个环节,深入感悟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通过学习作者童年生活的第一个片段,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反复读——谈体会——有感情朗读。借助电教媒体再现骆驼咀嚼的样子和我的表现,学生想画面读课文朗读水平明显提高。紧接着学以致用,用学习第一个片段的方法自学第二个片段,学生学习的效果很好。

整个课堂层次清楚,学生的情绪一直在高涨,深深体会到作者童年的天真和对骆驼的喜爱。

美中不足,课前导入时语言没组织好,进入课堂让学生没明白要求,以后要选择有效的导入来激发学生兴趣。有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课后的小连笔可不可以放到课堂上。

毋庸置疑,林海音的《冬阳·童年·骆驼队》写得好,散文的形式下洋溢着诗般的情愫。然而我曾因此怀疑,这样的文章是否适合小学生学习。但现在看来,只要老师下功夫备课,吃透教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降低学习难度,学生也会充分感受到作者童年的乐趣及对童年的怀念。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