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百年孤独论文魔幻主义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7:19:35 作文素材
百年孤独论文魔幻主义作文素材

篇一:《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

学号: 080911420

解读《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

学院名称: 文学院

专业名称: 汉语言文学

年级班别: 08级4班

姓 名: 姚 惠

指导教师: 胡晓玲

2012年05月

解读《百年孤独》魔幻现实主义手法

摘要 《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获得了1982年得瑞典诺贝尔文学奖。读过这部作品的人一定不会忘了他如宇宙般宽阔浩渺的想象力所构造出得一个如神话般得神奇世界。本文从“魔幻”和“现实”出发,研究《百年孤独》如何将魔幻和现实纯熟地融合起来反映真实的社会现实。

关键词 百年孤独;魔幻主义;现实主义

Interpretation of "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 Magic Realism

Abstract: "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 is a masterpiece of magic realism, get the Swedish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in 1982. Read this work will not forget If the universe is like the broad and boundless imagination to construct a fabulous get the magical world. Departure from the "magic" and "reality" and "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 and how fantasy and reality skillful blend together to reflect the true social reality.

Keywords: 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 magic '; realism

前言

1925年,德国文艺批评家弗朗茨·罗发表了《魔幻现实主义,后期表现派:当前欧洲绘画的若干问题》中,首次提出了魔幻现实主义一词。 魔幻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学现象,是一种文学流派,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流行于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是代表作家主要有古巴作家阿莱霍·卡彭铁尔、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等,其中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也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用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的话说《百年孤独》涵盖了全部人类文明: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1]它在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给世界文坛注入了新的养分,标志着魔幻现实主义流派成为世界文学的先锋。

一、《百年孤独》中的魔幻主义手法

马贡多作为《百年孤独》中虚构出来的一个小镇,最开始的时候是一个有着

二十户人家的小镇,一座座土房都盖在河岸上,河水清澈,沿着遍布石头的河床流去,河里的石头光滑、洁白,活像史前的巨蛋。居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种牧畜、勤劳善良。然而小镇的宁静却被美国香蕉公司的到来所打破。火车摧毁了世外桃源般的小镇的宁静,把外界中一些文化带入了与世隔绝的小镇。马贡多从此喧嚣争斗,情欲横流,愚昧落后。这里的人民在自己的家园里成了陌生人,他们费尽周折,想把马贡多建成一个人间福地,然而战争、孤独、健忘、贪婪、迷狂、缺乏爱心却使他们的这一梦想化为泡影。这里的人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因此,尽管后来他们中间有人终于识读出了羊皮书的预言,许多人为打破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苦的探索,可最后均以失败告终。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描绘了马贡多小镇被刮上天空而消亡、俏姑娘雷梅苔斯抓住床单上天、蚂蚁吃掉长猪尾巴的小孩、天降黄花雨、锅里的水无火自沸等等。马贡多小镇的兴衰历程过程中处处充满了魔幻的色彩作家通过一系列大胆离奇的构思和想象,把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的现实生活和来自神话、传说的完全属于幻想性的内容糅合起来,运用象征、夸张、预言等多种写法诠释作品的内涵,下面我将一一阐述。

《百年孤独》中象征手法的运用比比皆是,如马贡多小镇建立后,所有的人都患上了失眠症,人们将失去他们的记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发明了一个方法,就是在每一件物品上都标有名称以及用途。例如挂在牛脖子上的牌子是这样写的:“这是牛,每天早晨应挤奶以生产牛奶,牛奶应在煮沸后加入咖啡,配制牛奶咖啡。”这难道不是在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传统吗?作品中人名反复出现和相同怪事的重复发生,如:该家族中的男子不是叫奥雷良诺就是叫阿卡地奥;奥雷良诺上校周而复始地制作他的小金鱼,做了化掉,化了再做;阿玛兰塔为自己织裹尸布,日织夜拆;雷蓓卡闭门封窗,把自己关最关在房间里直到死亡;俏姑娘雷梅苔丝每天在浴室里整小时整小时地消磨时间。这些无不给人一种压抑窒息的感觉,它象征着拉丁美洲这块闭塞的土地上人们落后的生存状态,极大触动了读者。

《百年孤独》中夸张手法的运用也有很多,这种手法以真实的时间与现象为基础,借助想象与幻想,夸大或渲染事物的特点,造成一种离奇感,从而加强艺术效果。如写外部文明对马贡多的入侵:“大伙惊异地看到铁锅、铁盆、铁钳、小铁炉纷纷从原地落下,木板因铁钉和螺钉没命地挣脱出来而嘎嘎作响,甚至连

那些遗失很久的东西,居然也从人们寻找多遍的地方钻了出来,成群结队地跟在阿德斯纳两块魔铁后面乱滚。”又如写到美国香蕉公司对这里的入侵,它是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来进行的,那些美国人可以改变降雨规律,甚至庄稼生长的周期,书中说他们有着“上帝的威力”。再如写夜晚的寂静,作品描写的是如此微妙,连蚂蚁的叫声似乎都听得到,作者把它说成是“哄闹声”,蛙虫吃东西发出来的是“巨响”,就连野草生长的声音作者也没有放过,把它描写成“尖叫声”。如写罢工者被杀害之后,政府用有200节车厢、3个车头的火车来运送这些尸体,夸张的数字,把政府的恶毒、残忍的面目清晰地揭露了出来。这些看上去是魔幻的东西,实际上恰恰是拉美的现实特征。[2]同时也表现了作者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

荒诞写法的运用在文中也很常见,如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在军营开枪自杀时,远在马贡多镇的乌苏娅正在诧异牛奶怎么煮了那么久还没开,把炉上的奶壶盖揭开一看,里面满是蠕动的蛀虫。她立刻感应到并惊叫说:“他们把奥雷良诺杀死了!”又如尼卡塔尔·雷依纳神父为筹集修建教堂的资金,喝了一杯巧克力,就自动升起,离地面12厘米。这种违反常识不可思议的描写,加强了马孔多的神秘气氛。

预言贯穿了小说的始终,在小说的开头,老吉普赛人梅尔加德斯就已经预言了结尾,似乎不同的时间全都在同一刻发生。如卡梅丽塔在预示将来的纸牌上看到了奥雷良诺已经被死神盯上,不久之后步枪的子弹打进了他的后背,穿出来打烂了他的胸前,纸牌的预兆应验。又如奥雷良诺上校在一百年前就已经预言马孔多和布恩迪亚家族的命运;这个家族的第一个人将会被绑在树上,最后一个人将会被蚂蚁吃掉,马孔多将会被一场飓风卷走。他的预言一一应验。

二、 《百年孤独》中的现实主义手法

《百年孤独》写的是布恩地亚一家七代人和马贡多这个小镇充满神奇色彩的百年兴衰史。作品色彩斑斓、充满神秘气氛,但内容却“汇集了最纯粹的现实生活”,深刻反映了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

哥伦比亚位于南美洲的西北部,西濒大西洋,北临加勒比海,地处温、热两带,物产丰富。和拉美其他国家一样,“迄15世纪末,欧洲殖民者进入以前,拉丁美洲各族人民独自发展这自己的历史和文化”[3]很多地区与世隔绝,成为世

外桃源。就像《百年孤独》中马贡多刚建立时那样,“那时的马贡多是有二十户人家的村落,用泥巴和芦苇盖的房屋就排列在一条河边。清澈的河水急急地流过,河心那块光滑、洁白的巨石,宛若史前动物留下的巨大的蛋。这块天地如此之新,许多东西尚未命名,提起它们时还需用手指指点点。”这是片清新自然的徒弟,这又是片美丽淳朴的天地。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里也是原始的、落后的,人们的生产力水平还很低,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很低。

1538年,哥伦比亚被西班牙殖民者侵占,并建立了波哥大城。直到19世纪初,民族独立运动席卷了拉丁美洲,哥伦比亚才取得独立,建立了地主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战争死不彻底的。“拉丁美洲独立战争只取得了民族独立,而没有铲除封建主义,在经济上保存了封建大地产制,在宗教上保留了天主教,在政治上形成了考迪罗主义,即大地主的专制独裁制度。”[4]于是在拉美很多国家就形成了一种很普遍的军事独裁制度,他们取得政权并不通过选举,而是通过武装政变。上台之后,统治时间不长,短的几小时、几天、。几个月,长的几年、十几年,就又被推翻,导致战乱不断,人民深受其害。哥伦比亚在独立后70年中爆发了27次内战,平均每2年半爆发一次。当我们了解了这段拉丁美洲的历史后,就会发现《百年孤独》中队布恩地亚上校一生发动过32次武装起义,32次都失败了的描写正是对那段历史最真实的记录。

到了现代,美帝国主义加强了对拉丁美洲的控制,1903年策动巴拿马脱离哥伦比亚独立,同时也加紧了对拉丁美洲人民的掠夺。美国的垄断公司与政府勾结,直接占有大片土地,成为拉丁美洲最大的庄园主。他们建立种植园,像以前殖民者那样,把千百万失去土地的农民变成债务雇农。《百年孤独》中对这一历史也作乐精细描写:“那些美国佬后来又带来了他们的妻子,她们穿着薄洋衫衣服,戴着宽大的纱布凉帽,神情郁郁寡欢。他们在铁路的另一侧单独建了个村子。街道两边是一排排棕榈树,房子上都装有铁网格,阳台上有白色的桌子,天花板上挂着大吊扇,宽阔青绿的草地上养着孔雀河鹌鹑。这块地方由一块铁丝网围着,活像一座巨大的电气化养鸡场。”[5] “这些人有着过去只是属于上帝的威力,他们居然改变了降雨规律,加快了庄稼成熟的周期,他们把河流从原来的地方搬走,连同它的白色的石块、冰冷的河水一起移到镇子的另一端,墓地的后面。”

[5]

篇二:(英语毕业论文)从魔幻现实主义角度解读《百年孤独》中的象征色彩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从动态对等角度分析中国旅游景点名称英译——以中国庐山网为例

2 美国梦的矛盾心理-伟大的盖茨比主题分析

3 《红字》中善与恶的不同结局

4 论英语被动语态的语篇功能及其翻译策略—以《高级英语》第二册为例

5 探析《红字》中齐灵渥斯的恶中之善

6 中学英语学习中文化障碍分析

7 论企业对员工过度压力的管理

8 Who Is Ishmael: Kantian Philosophy in Moby Dick

9 An analysis of Female Images in The House on Mango Stree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

10 论“迷惘的一代”--以海明威为个案

11 语境与商务英语信函写作

12 影响英语阅读速度提高的主要障碍及其解决方法

13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主义

14 动物成语的英译

15 The Religious Thoughts in The Pilgrim’s Progress

16 通过对比研究看电影《小红帽》对经典童话小红帽的颠覆

17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建构浅析

18 美狄亚的女性主义分析

19 女性意识的觉醒——评《雨中的猫》中的人物对比描写

20 《红字》中的基督教因素初探

21 浅析王尔德《莎乐美》的唯美主义和成因

22 中美脱口秀会话分析对比研究

23 达尔文主义视角下的《卡斯特桥市长》

24 迷惘一代的英雄:厄内斯特海明威与弗雷德里克亨利

25 从《老人与海》中看海明威的人生哲学

26 论奥斯卡王尔德唯美主义童话中的批判精神

27 《喜福会》中的女性身份重建

28 The Artistic Value of The Call of the Wild

29 论《兔子, 跑吧》中哈利的逃避主义

30 广告中的熟语模因探析

31 非言语交际及其在二语教学中的运用

32 中美饮食文化实体行为与非实体行为的民族差异

33 《简.爱》中的女性主义意识初探

34 试究中国古诗词英译中的常用技巧—以《发如雪》为例

35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女性语言的特点

36 中西方礼貌原则及其差异对比研究

37 杰克.伦敦《热爱生命》中天气描写的作用

38 A Study on Error Correction in JEFC Classroom

39 英语电影片名的汉译研究

40 多媒体技术在英语语境教学中的应用

41 英语学习中语法的功能

42 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隐喻的语用功能分析

43 英汉“去除”类运动事件表达异同的对比研究

44 论《红字》中“A”的象征意义

45 从英汉“狗”的习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46 从美学角度评张培基先生所译散文“巷”

47 从认知角度看隐喻在英语词汇习得中应用

48 论《兔子归来》中黑人民权意识的觉醒

49 EFL Learning Strategies on Web-based Autonomous Learning

50 英汉禁忌语的对比分析

51 导游词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

52 Culture-based Strategies in Translating Ancient Chinese Official Titles

53 On the Translating Strategie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Seen from the Translation of E.B.White’s Charlotte’s Web

54 解读奥斯卡.王尔德的《莎乐美》中的女性意识

55 A Study of Cultural Influence upon Internet Language

56 战争时期坠入凡间的天使——通过《永别了,武器》分析海明威眼中的理想女性 57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现状调查

58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圣经人物原型分析

59 《飘》的成长主题解读

60 从福柯的后人道主义视角看赫尔米娜之死——解读赫尔曼黑塞作品《荒原狼》 61 从宴客角度探究中西方文化理念的差异

62 A Comparison of Color Word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s

63 比较中美民事诉讼文化的价值取向

64 麦当劳成功之道

65 英语被动语态汉译

66 公示语的功能、语言特点及翻译

67 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之对比研究

68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Table Manners and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69 论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的母女关系

70 如何有效地扩展大学生英语词汇

71 广告英语中双关语的语用功能及其翻译

72 旅游宣传资料翻译中的语用因素

73 解析《傻瓜吉姆佩尔》中传统与现实的冲突

74 解析《飘》中斯嘉丽的女性主义思想在其婚姻中的体现

75 论《外婆的家什》中的象征意义

76 论《奥兰多》中双性同体观

77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英语广告中隐喻的翻译

78 分析《贵妇画像》中伊莎贝尔的个性特点

79 英语委婉语之初探

80 中英道歉语的比较分析

81 如何用英语作精彩演讲

82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外贸行业的影响—以CR法案为例

83 从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看《红楼梦》中诗词的汉译英

84 还《失乐园》中撒旦的本来面目

85 世纪以来英汉委婉语的语义变迁

86 《二十二条军规》中关于军规的控制及反控制

87 《厄舍屋之倒塌》中的哥特元素分析

88 浅谈英语教学中体态语的运用

89 论《傲慢与偏见》中婚姻选择的经济动因

90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的创伤和治愈

91 《还乡》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92 浅析《洛丽塔》中亨伯特的分裂人格

93 论个人主义对美国英雄电影的影响

94 Vague Language and Its Pragmatic Functions in Diplomatic Language

95 文化差异在商标翻译中的体现

96 传统教法与交际法结合的英语教学探讨

97 马克吐温在<<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对人类社会的深切关注

98 论《看不见的人》黑白文化矛盾体

99 分析《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人物形象

100 《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

101 《芭芭拉少校》中的现实主义

102 中美谈判商务礼仪之比较

103 《雾都孤儿》中的善与恶

104 Disillusionment of American Dream in death of a salesman

105 中学英语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106 论旅游英语的语言学特征

107 困境下的回归--从生态角度看乞力马扎罗的雪

108 《雾都孤儿》中的女人们——试析狄更斯的女性观

109 从女性主义解读《威尼斯商人》

110 从女主人公蓓基的人物塑造看《名利场》的社会意义

111 英文电影名称翻译中文化顺应的影响

112 试论爱伦.坡的作品在当时遭受非议的必然性

113 《喜福会》体现的中美家庭观念冲突解析

114 论学生角色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转换

115 浅谈年世界金融海啸

116 高中英语新课标在xx中实施情况调查与分析

117 Elements on the Growth of Mary in The Secret Garden

118 从颜色词的翻译看中西文化差异

119 试析英语委婉语中的隐喻

120 对中英组织文化差异的跨文化研究

121 中西方婚礼习俗的差异和融合

122 基于多媒体网络技术下的英语教学

123 广告英语的修辞特点

124 试析英汉颜色习语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异同

125 从接受美学角度看中英旅游文本的翻译

126 问题类型对TEM阅读成绩影响的实证研究

127 硬汉形象-浅析厄内斯特海明威《杀人者》

128 英语谚语的民族性及其艺术特色

129 《时时刻刻》中女性自我构建的研究

130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词性转换翻译研究

131 加拿大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132 EFL Learning Strategies on Web-based Autonomous Learning

133 苔丝死之谜

134 英汉语言性别歧视对比研究

135 论《太阳照常升起》中“迷惘一代”的反叛与抗争

136 探析国际贸易中的跨文化风险

137 简析《呼啸山庄》中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

138 浅谈汉语政论文中“化”字的翻译

139 《道连葛雷的画像》叙事艺术的分析

140 英汉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141 《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个人主义

142 浅析从《刮痧》中反映出的中西文化差异

143 被忽略的人群--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女性角色分析

144 英译汉语序比较研究

145 从凯鲁亚克的《在路上》看“垮掉的一代”

146 从寂寞到超然—索尔.贝娄的《赫索格》中书信体的内心独白

147 电影《狮子王》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148 从《推销员之死》看消费主义时代美国梦的破灭

149 浅析好莱坞英雄主义中的传统英雄和反英雄形象

150 中医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传播:过去与现在

151 英语中的女性歧视

152 约翰斯坦贝克女性观流变初探

153 中美篮球背后的青年文化

154 试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悲剧之源

155 Humanism in A Tale of Two Cities

156 商标翻译中的文化要素

157 An Analysis of Two Main Characters in Moby Dick

158 浪漫主义天性和实用主义个性之间的冲突——评《呼啸山庄》中凯瑟琳人性的矛盾 159 浅谈互动模式下的英语文化教学

160 英汉被动句语义特征对比分析

161 英汉习语文化差异之原由

162 商务英语交流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研究

163 当爱遇见不爱——浅析《马可百万》中的三对情爱关系

164 对《红字》中完美人性的求索--浅析海斯特与丁梅斯代尔的自我思想较量与精神升华 165 语言迁移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66 论《弗罗斯河上的磨坊》中的人物关系及象征意义

167 中美企业并购中的文化整合分析

168 从卡明斯的L(a 看视觉诗的可译潜势

169 对《瑞普凡温克尔》两个汉译本的语言美的比较评论

170 浅析《简.爱》的主人公简.爱

171 论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

172 《海的女儿》中安徒生的悲剧情结分析

173 《尤利西斯》与《春之声》中意识流手法的不同

174 论《呼啸山庄》中女性悲剧的根源

175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汤姆的形象分析

176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177 论狄更斯《雾都孤儿》中的批判现实主义

178 简.奥斯汀《曼斯菲尔德庄园》中女性角色的地位分析

179 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的区别

180 《无名的裘德》中裘德的悲剧探析

181 从《绝望的主妇》看美国的家庭观

182 试从大卫.科波菲尔分析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精神

183 试析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翻译

184 国际贸易中付款方式的比较分析及发展趋势

185 试析运动品牌口号语的中英译失误

186 布什总统演讲词中幽默话语的语用功能分析

187 关于爱伦坡诗歌死亡主题的探讨

188 精神之光——《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的人性解析

189 Naturalism in Sister Carrie

190 从《劝导》看简.奥斯汀创作思想的发展

191 从礼仪角度谈中西文化的差异性

192 《嘉莉妹妹》中的自然主义

193 双关语在广告英语中的语用分析及其运用

194 教师在初中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

195 中美居民不同储蓄态度对比分析

196 英语习语的来源与特点

197 情感因素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98 论《爱玛》的反讽艺术

199 诸神形象折射中西方价值观不同

200 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剖析《喧嚣与骚动》

篇三:百年孤独论文

附4

成人本科生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浅析《百年孤独》的孤独心理

□ □ □ √

夜大学 函授 脱产 高自考

学号(准考证号):

姓 名: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年级(高自考不填):

学 院: 文学院

完成日期: 2010年10 月

指导教师: 甘

浅析《百年孤独》的孤独心理

内容摘要:

马尔克思的《百年孤独》是举世公认的魔幻现实主义经典著作。作品通过以布恩地亚家族七代人为代表的马孔多镇从创建、兴盛到衰落、消亡的过程,象征了哥伦比亚和拉美大陆百年的兴衰史,反映了拉美民族闭塞停滞的生活状态以及为争取生存、发展而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表现了作者对拉美民族命运的焦虑及对其前途的探索。在作品中,孤独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普遍根存于布恩地亚家族与马孔多镇,它制造了布恩地亚家庭成员之间的隔膜,并最终导致了起其毁灭,也阻碍着哥伦比亚民族的觉醒与进步。本文即以文中主人公的心理行为作为研究对象,以其孤独心理作为研究脉络,通过三个部分的论述找到孤独的源头和归处。通过分析,使我们同作者一起对近百年来拉美地区停滞不前的历史教训做了沉痛的反思,希望它尽快斩断孤独的恶性循环,从孤独的硬壳中突破出来,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关键词:孤独 自闭 愚昧 落后

Analysis of the lonely mental in 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

Abstract:

The novel 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 of Marks is well-known as the classical work of magic realism all over the world. The writer describes the creation of the town Makodo which is represented by the seven generation of the Boendia family. It also describes the process of its prosperity to its decline and even its death. The event is a symbol of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Colombia and Latin American continent. It reflects the stagnancy life conditions of the nation of Latin American as well as the indomitable struggle which they start to survive and develop. The story shows the writer’s worriment for Latin American nation’s fate and the exploration for the future. In this work, solitude is found everywhere, either in Boendia family or in the town of Makodo, as a collective unconscious. It makes the estrangement between the Boendia family members and finally leads it to death. It also stops the Colombia nation from waking and developing. This passage takes the evolution of psychology of the hero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t takes the heroes’ lonely mental as the main thread. It finds out the source and trace the solitude by analyzing the three parts. By that, it makes us rethink deeply with the writer about the static Latin America in the past 100 years. And it hopes the people can cut the vicious circle of the loneliness as soon as possible and break out from the hard shell of the solitude. Finally, it makes us catch up with the pace of the triumphant advance of the times.

Key words: Solitude: isolation blindness out of date

目 录

题目------------------------------------------------------------------------------------1

一、生命中与生俱来的孤独------------------------------------------------------2

二、瘟疫式弥漫的孤独------------------------------------------------------------4

三、孤独的源头与归处------------------------------------------------------------5

注释------------------------------------------------------------------------------------8

参考文献------------------------------------------------------------------------------8

浅析《百年孤独》的孤独心理

马尔克斯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百年孤独》全书近三十万字,内容庞杂,人物众多,再加上神话故事、宗教典故、民间传说,使得作品内容离奇情节曲折,再加上作者丰富的想象和他独创的从未来的角度来回忆过去的新颖倒叙手法,另人眼花缭乱,在作家笔下广褒的拉美大地蕴涵着无穷的神秘。悠长的拉美历史孕育过灿烂文明,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经历了一百多年(自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风云变幻——动乱中充斥着压迫、掠夺、血腥以及各式各样悲剧。《百年孤独》是一部不朽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作品通过以布恩地亚家族七代人为代表的马孔多镇从创建、兴盛到衰落、消亡的过程,象征了哥伦比亚和拉美大陆百年的兴衰史,反映了拉美民族闭塞停滞的生活状态,以及为争取生存、发展而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表现了作者对拉美民族命运的焦虑及对其前途的探索。从社会历史的角度看,这是一部真实生动的民族史,它展示了一个家族的兴衰过程,实际再现的却是哥伦比亚农村近百年的历史。作品构思巧妙,通过一个村落的衰退来展现历史,它带着时代的气息,对于布恩地亚家族最后定居地马孔多来说,历史是停止不前的,在外来人大刀阔斧的改革中,新文明的引进中,它失败了。它从零开始,又回到了零,经历了种种变故,目的是激起人们改变现状的愿望。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百年孤独》又是一部记载家庭与民族的心理病症的病例档案,它用多种手段剖析着一种普遍心理状态的病态表现,并冷峻指出这种病症的最后发展结局。“孤独”是该作品的中心题旨。这里的所谓“孤独”是拉美的愚昧落后与世隔绝的社会状态和精神态度的象征,它渗透于整部小说中,表明了作者的创作思路,在文中作者不厌其烦的强调布恩地亚家庭中每个成员的孤独,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在布恩地亚家族的每一个人的眼睛也都流露出冷漠、孤独的神色,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营造的孤独之中,且极力保持着这种孤独,在这样的环境中,美好的事物是无法生存的。以至于孤独弥漫于整个马孔多镇的每一处空间,而且渗入了狭隘思想,成为阻碍民族向上、国家进步的一大包袱,马尔克斯的思想通过描写马孔多镇人这种孤独精神病貌,意在唤醒人们结束这种孤独而寻找新的出路,希望拉丁美洲人民团结一致,在改革中求取新生,结束这种孤独落后的状况。而且这种孤独是祖先遗留下来的,世代相传。这也是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在现代文

明世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是作家在对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以及这块大陆上人民独特的生命力、生存状态、想象力进行独特的研究后形成的倔强自信的展现,还有作品中时间的封闭性和停滞性,也正是拉丁美洲百年孤独停滞的社会历史的艺术反映。

一、生命中与生俱来的孤独

布恩地亚家族中的每一代人都与孤独结下了不解之缘。整个家庭散漫而自闭,每个成员都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对闭关自守的偏爱,犹如一个不可逾越的拦河坝,使其各自画地为牢,甚至对自己都感到陌生。孤独是整个家族的标记,就如同他们血液中固有的冒险冲动、勇敢和不屈,还有一代代高高的颧骨以及骨子里埋藏至深的对乱伦的渴望。他们不愿与外界联系,即使在家庭鼎盛时期大宴客人,却也没有真正的朋友可做心与心之间的交流。较之与人,他们更愿与神、鬼相处。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晚年后唯一愿意相处的朋友是死去多年的鲁登希奥·阿吉廖尔;能与这个家庭几代人都谈得来的梅尔加德斯是个死了好几回的神秘人物。奥尔连诺上校则公开宣称:“最好的朋友,就是刚刚死去的人。”①他们对于家庭之外的人本能的抗拒,很难接受其奉献的关心与感情,甚至在家人之间也没有任何亲情可言,有的只是冷漠、敌视、猜疑与畸形的情欲。

但是,整个布恩地亚家族,在有意识地排斥彼此的同时,却又在无意识地毫无选择地继承着长辈留下的一切:姓名、身材、长相、孤独的眼神、行为方式,甚至命运。家庭里的名字周而复始的循环沿用,男的不是叫阿卡迪奥便是叫奥雷连诺,女的不是叫阿玛兰塔便是叫雷梅苔丝,似乎大家懒得、也觉得没有必要去改变。随着姓名一并继承的还有精神气质。姓名的循环使用使这个家庭无可救药的因循守旧与排外,也预示着他们悲剧命运的延续。孤独者们不愿关注外界,却因为相同而本能的相互吸引,常常陷入万劫不复的乱伦境况。虽然从第一代开始,长着猪尾巴的小孩作为乱伦的后果就警示着这个家庭,但善于遗忘的后代们对此不以为然。姑姑阿玛兰塔与侄子奥雷连诺·霍塞相互追逐的情爱游戏注定无果,只能彼此折磨、抗拒,从而更坚韧地加固自己孤独的城堡;阿玛兰塔·乌苏娜与最小的奥雷连诺更不掩饰他们的变态情欲,从而制造出这个家庭的最后一代人:一个长着猪尾巴的女孩。家庭成员神情相若,眼神

篇四:《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特色

浅析《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特色

摘要 在《百年孤独》问世之前,加西亚·马尔克斯这个名字并不为拉美以外的地区所熟知,但是随着这部作品的诞生,马尔克斯毫无争议地跻身于世界最伟大作家的行列,同时,全世界都听到了拉美这片神奇土地发出的声音,而这种声音与魔幻现实主义紧密相连。《百年孤独》被认为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扛鼎之作,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魔幻现实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拉美地区的地域文化,结合文本的分析,阐述《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特色,同时揭示这一特色与走出西方中心主义的密切联系。

关键词:《百年孤独》 魔幻现实主义 加西亚·马尔克斯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魔幻现实主义与拉美文学的发展

20世纪40年代以来,拉美文学进入了一个大爆炸的时代,各种传统的文学形态和表现方法在这片土地上激荡混合,在这个交汇了众多文明的路口,文学以一种崭新的形态呈现在世人的面前。拉美的小说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无声无息地崛起,而这扑面而来的巨大冲击使人们将这次崛起冠以boom这响亮而有力的字眼。

拉丁美洲爆炸文学的浪潮中,出现了四种颇具代表性的艺术风格,分别是魔幻现实主义、心理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和社会现实主义,它们被称为拉美现实主义文学的四大支柱。而魔幻现实主义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流派,其中的扛鼎之作又当属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魔幻现实主义一词最早出自德国文艺评论家弗朗茨·罗于1925年发表的一本论及后期现代派绘画的专著《魔幻现实主义·后期表现派·当前欧洲绘画的若干问题》。在这部著作中,他用魔幻一词把它与神秘区别开来。弗朗茨认为,“魔幻现实主义的神秘并不是经过表现才来到世界的,而是隐藏在事物的背后并且始终活动着。”此后第一个引用这个术语的拉美作家是委内瑞拉的乌斯拉尔·彼特里。他认为,魔幻现实主义是人们对现实一种富有诗意的猜测,抑或是一种富有诗意的否定。

一般来说,现代西方学者对魔幻现实主义的理解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狭义的魔幻现实主义特指在拉美作家中产生的一种带有地域性的文化潮流。其代表作品多为小说,作品多具有史诗风格,反映拉丁美洲的社会现实和历史风貌。但与一般现实主义流派有所不同,作品中往往大量出现各种超自然现象,涉及诸多巫术和幻境、鬼怪、神魔,情节扑朔迷离,充满魔幻色彩。在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基础上诞生了广义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在后殖民语境下,魔幻现实主义扩展到非洲和亚洲等前殖民地的广大区域,称为前殖民地国家的民族寓言,称为失声的“他者”占据文化领地,谋求“文化中心”认同的一种手法。

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以及众多的现代主义流派不同,魔幻现实主义并非基于某个特定的组织和宣言,而是一种具有史诗风格的现实主义文学与拉美大陆独特的文化相结合所诞生的一朵奇葩。

二 《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特色

在《百年孤独》中,加西亚·马尔克斯以其独特的视角对拉丁美洲大陆的命运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作品既吸收了欧美现代派艺术技巧,又有拉美本土化的民间魔幻故事,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百年孤独》的故事发生在虚构的马贡多镇,描述了布恩地亚家族近百年七代人的荣辱、爱恨以及文化与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孤独。内容涉及社会、战争、殖民、谋杀、家庭生活等方方面面,是拉美社会与文化的精缩。在恢宏的气势与奇诡的意象中,马尔克斯用粗狂的线条勾勒出这片古老而苍凉的大地上百年来的兴衰巨变,这里曾经弥漫着欲望、这里曾经充满了杀戮,过去与未来,人世与阴间在此交融,在轻灵与厚重之间,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地区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扑面而来。

《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特色主要表现在作品独特的时空架构、离奇的故事情节,以及夸张、隐喻、重复等艺术手法之中。 《百年孤独》突破了线性叙述的传统模式,作品讲述了布恩地亚家族七代人的不同经历,但叙述上大都是从结局开始,再循环展开情节,回到结局。小说一开始就写道:“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同样的手法在叙述过程中被屡次运用,这种句式形成了加西亚·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的叙述中一个固定格式,例如:“若干年之后,当他在病榻上奄奄一息的时候,奥雷良诺第二一定会记得六月份一个淫雨连绵的下午,他踏进房去看他头生儿子

的情景。”

除此之外,故事中套着故事也是小说独特时空观念的一个重要体现。在作者叙述现在事情的同时,作品中的人物又在回忆着过去的事情。例如,在讲述奥雷良诺上校晚年的事情的时候又贯穿着奥雷良诺第二的童年,这样便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叙述时间上的轮回。 同样的轮回也表现在空间结构上,马贡多最初是一片处女地,何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在这里建立起了一个只有二十几户人家的村落,而在此后的一个世纪里,马贡多逐步由村落发展成了小镇、城市,繁华与衰败,光荣与耻辱,爱情与憎恨,一段段故事在这里上演,曾经茂盛的生命而后走向衰微,最终,一场飓风又将这个曾经繁华的地方彻底地摧毁。生于尘土又归于尘土,便是这个小说在空间上的轮回。

这种叙述方式使人感到压抑,时间变成了一种原地打转的运动。“对于作者而言,一切都已经发生、存在在那里了,一切都属于回忆”,一段百年的历史长河变成了一个因循往复的圆圈,这种叙述方式本身便具有意味,这种时间的往复便是百年拉美的真实写照。 小说中的重复不仅是一种时空观念,同时是一种艺术手法,重复的不仅是历史,同样也是人的生命。年轻时的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离开炼金室,投身反抗殖民者的斗争,他被称为游击队中叱咤风云的人物,而晚年的他又再次回到了炼金室,整日制作小金鱼度日;阿卡迪奥第二年轻时对羊皮书有着极大的兴趣,香蕉公司成立后成为工人运动的领袖,但他最终又回到了墨尔基阿德斯的小屋,

继续破译羊皮书;阿玛兰塔不停地缝制裹尸布,雷梅苔丝不停地洗澡,奥雷良诺第二在家反复装门锁、拆钟表,这就像是西西弗的神话,意义、价值、希望??一切都淹没在重复制造的孤独的荒原之中。

夸张和超现实在作品中作为另一种表现手法而存在,例如:牛奶久煮不开,揭开一看里面全都是蛆虫;佩特拉·科特的情欲可以使六畜兴旺,加快牲畜的繁殖;梅梅从学校带回四个修女和六十八个同班小姑娘,弄得菲兰达不得不买回七十二个便盆;大雨季节“空气是那么潮湿,甚至鱼儿也完全可以从门里进来,从窗子里出去,在房间的空气中畅游”;姑母同侄子乱伦,生下的长有猪尾巴的男婴被一群蚂蚁活活吃掉??离奇的故事混在这个拉美小镇最平常的生活之中。何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的大儿子被人暗杀后,那股鲜血“从门底下流了出来,穿过客厅,流到街上,又继续沿着高低不平的人行道往前流去,流下了台阶,爬上河边的街道,笔直地流进了土耳其人居住的街道;接着又向右拐弯,再向左拐过又一个街角,一直流向布恩地亚家的住宅,从关闭着的门下流了进去;为了不弄脏地毯,鲜血又贴着墙边穿过客厅,又穿过另外一个房间,再拐了一个大弯,躲开饭桌,沿着摆满秋海棠的走廊往前流去,悄悄地从正在给孩子上课的阿玛兰塔的椅子下面流过,钻进了谷仓,然后又流进了厨房,出现在正在打开三十六个鸡蛋准备做面包的乌苏拉的面前”。这长长的一大段描写,以一种超现实的、感人至深的方式向我们描述了何塞·阿卡迪奥在死后对自己家族的眷恋,对

篇五:百年孤独魔幻解读

中文摘要:

加西亚·马尔克斯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他的代表作《百年

孤独》是一部魔幻现实主义巨著,为世界文学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同时也对

20世纪后期中国文学的觉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从作品的魔幻诗学

和魔幻手法两方面切入,在系统地梳理和整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

更全面更深刻地把握作品的魔幻现实主义特征,并兼顾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

的理论和方法,力求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创作观念和创作手法,同时在文学文

本的跨学科研究方面做出新的尝试。在此过程中,既立足于理论的阐释,又

始终以文本分析为基础,提倡把批评研究的注意力转移到具体的作品上来,

力争做到宏观和微观的辩证统一。

本论文共分四个部分。导言部分经由作家的生平和创作生涯探讨马尔克

斯文学观的形成,并总结和梳理了中国学界对《百年孤独》的研究成果,肯

定前人的基础上提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第一章从创作观念的角度把握

《百年孤独》的魔幻诗学,从三个方面做了具体的分析:神话思维、死亡叙

事和多元文化,通过创作观念的横向分析,发现纵向的内在逻辑结构和联系,

即:小说在创作观念方面对现代主义的传承和后现代特征的体现。第二章从

创作手法的角度把握《百年孤独》的魔幻色彩,从四个方面做了具体的分析:

处理时空的手法,象征符号的运用,巴洛克文学的借鉴和电影视觉表现手法

(转 载于: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百年孤独论文魔幻主义)

的影响,结合文本分析深入挖掘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表现手法在小说中的具

体体现,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魔幻特征。结语部分指出了《百年孤独》是

一个奇特而完整的艺术世界,作为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巅峰之作,从创作观

念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淋漓尽致地体现了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同时也

项覆了传统的文学观念,深刻改变了世界文学的创作方法,并提出了继续湃

入研究《百年孤独》和魔幻现实主义对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魔幻现实主义

1导言

1. 1加西亚·马尔克斯和《百年孤独》

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是魔幻现实主义流派的杰出代表,也是继阿斯图里亚 斯之后又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拉美小说家,在世界文坛享有盛誉,他倾力创作的《百 年孤独》更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作为拉美“文学爆炸”的代表作,这部小说全面 而深刻地体现了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观念和创作方法,其艺术魅力是毋庸置疑的。这部小 说“左派喜欢它对社会斗争的处理和对帝国主义的描写;保守派则因这些斗争的腐化失败 以及家庭这个角色得以持存而欢欣鼓舞;虚无主义者和寂静派教徒感到他们的悲观主义又 得到了肯定;而对政治漠不关心的享乐派则在所有的性描写和冒险活动中找到慰藉。对于 不同的读者来说,这是一本名副其实的‘见仁见智’的书。”①

1927年,加西亚·马尔克斯出生于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省的加勒比海边小镇阿拉卡 塔卡,8岁前一直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在作家的成长过程中,这一段童年经历留下了 深刻的烙印。外祖父尼古拉斯·马尔克斯是一位退役军人,外祖母特兰吉利娜·伊瓜兰是 加利西亚人,是一个对于超自然事物有着特殊爱好的少数民族后裔,马尔克斯小时候经常 从外祖父母口中听到各种各样的故事,有外祖父从军的经历,小镇的历史,神话传说和关 于鬼怪亡灵的故事。童年的经历为马尔克斯开启了想象之门,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积累了 丰富的素材,并且直接影响着作家独特文学观的形成。《百年孤独》中的一些事件就是取 材于外祖父的讲述,而外祖母讲鬼故事的方式就是《百年孤独》的写作方式,童年生活的 小镇阿拉卡塔卡则是“马孔多”的原型。成名之后的马尔克斯也曾多次谈起童年生活和外

祖父母对他的影响,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我有过一个神话般的童年。一些富有想 象力和迷信的人围绕着我。我生活在一个使人着魔的、奇异的、充满幽灵的世界中。我的 外祖母每个夜晚给我讲可怕的阴间的故事。而我的外祖父??给我讲过他参加过的战争的 故事”②

青年时代的马尔克斯考入首都波哥大大学攻读法律,上学期间,作家利用大量的空余 时间广泛涉猎世界文学,其中对他产生直接影响的就是同样具有法学背景的奥地利小说家 弗兰兹·卡夫卡和他的小说((变形记》。作家曾这样描述读((变形记》时的感受:“我看到 主人公格里高里·萨姆沙一天早晨醒来时变成了一个诺大的甲虫,于是想到:‘我以前不 知道可以这样写。如果能这样的话,我还是喜欢写作的。’”①作家早年的一些文学作品 即是对卡夫卡这位现代派文学大师的创造性模仿,为形成其独特的艺术观念和创作手法起 到了铺垫的作用。

1948年,由于国内局势动荡,马尔克斯离开学校,不久之后,成了《观察家报》驻 欧洲的一名记者。这一时期,马尔克斯创作了一系列重要的作品,如《枯枝败叶》、《没有 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格兰德大妈的葬礼》和《恶时辰》等,这些作品显示了马尔克斯艺 术观念的日趋成熟和创作手法的日益丰富,为《百年孤独》的创作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与此同时,马尔克斯也深受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们的影响,其中墨西哥当代著 名作家胡安·鲁尔福,对他的影响尤其巨大,鲁尔福的中篇小说《佩德罗·巴拉莫》发表 于1955年,该作品完全打破了时间地点的局限,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发生在不同人 物身上的事件放在同一层面来描写,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实到梦幻,随意改变角度,以及 描写鬼魂活动的神话思维,这种貌似杂乱实则独具匠心的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给马尔克 斯带来极大的启发。

1967年长篇小说《百年孤独》的出版,使马尔克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1982年10 月21日,瑞典皇家学院宣布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理由在于:“他创造了一个独特的 天地,那个由他虚构出来的小镇。??那里汇聚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 作者的想象力在驰骋翱翔:荒诞不经的传说,具体的村镇生活,比拟和映射、细腻的景物 描写,都像新闻报道一样准确地再现出来。”②《百年孤独》使马尔克斯成为拉丁美洲“文, 学爆炸”期间最引人注目的作家,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巅峰时期的代表作。

1. 2中国学界对魔幻现实主义的认识

作为一位无可争议的大师级作家,无论是在拉美本土,还是在欧美国家,抑或是在亚 洲中国,加西亚·马尔克斯都拥有极高的声誉,他的作品在20世纪80年代被译介到中国, 很快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尤其是长篇小说《百年孤独》为中国作家的创作提供了新颖的 表达手段与方式,开拓了新的艺术想象的空间,对中国文坛影响之深,诚如陈众议先生所 写的那样:“在1967年余下的日子里,在以后的许多年间,他的成功成了创作界、出版界 和读书界的共同话题。精神富有的人们,可能说不清哥伦比亚的准确位置,但却不可能不 知道《百年孤独》是谁的作品。”①甚至有学者认为,《百年孤独》可以和塞万提斯的《堂 吉诃德》并列为西班牙语文学的两大柱石。迄今为止,国内外对这部魔幻现实主义巨著的 研究已经十分密集,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同时也存在一些值得警惕的问题和薄弱环 节。本文将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梳理和整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从这部作品所 体现出的观念内涵和创作手法两个大的方面把握其魔幻现实主义特征,同时试图在作品的 跨学科研究方面进行新的探索,以期为这部传世经典的解读贡献一己的微薄之力。

作为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百年孤独》成为中国学者的重要研究对象。从上 世纪70年代起,学术界相继展开了对马尔克斯和《百年孤独》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 成果。目前,关于马尔克斯研究的专著有十多部,刊载于各种期刊和报纸杂志的相关研究 论文有400多篇。综观国内30多年来马尔克斯研究的成果,经历了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

的阶段。

国内的马尔克斯研究者主要有陈光孚、陈众议、林一安、朱景冬、段若川、赵德明、 李德恩等一批成就卓越的专家学者。

1979年,陈光孚在《外国文学动态》第三期上发表了《拉丁美洲当代小说一瞥》一 文。文章对加西亚·马尔克斯评价极高,并认为《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流派形成的 标志。1980年,陈光孚又发表了((’’魔幻现实主义”评介》(((文艺研究》1980年第五期) 一文,专门评述介绍魔幻现实主义,并对《百年孤独》做了重点分析。

在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中国的学者们随即展开了一次大规模的研究行动。 1984年,国内第一部关于马尔克斯的资料汇编式研究成果问世,就是张国培编选的《加 西亚·马尔克斯研究资料》,收集了相关研究资料和文章34篇,包括“作者’,、“评论’,、 “谈自己”、“魔幻现实主义”、“影响”五个部分,从不同角度评述了马尔克斯的生平经历 与创作,及其主要作品的内容和意义。

1988年,陈众议的《魔幻现实主义大师一一加西亚·马尔克斯》是中国第一部马尔 克斯传记,该书从“神话一一原型模式”的角度对《百年孤独》进行了分析,指出《百年 孤独》以《圣经》为原型的象征体系及其对神话母题的再现,以及作品中对死亡、预兆、 巫术等原型的表现。

林一安翻译的《番石榴飘香》(1987)和朱景冬翻译的((两百年的孤独—加西亚·马 尔克斯谈创作》(1997),则是作家的传记、访谈录、创作谈的译著,收录的是马尔克斯关 于文学创作问题的短论、谈话,及文学评论、作品前言、演说、讲话等。

许志强的《马孔多神话与魔幻现实主义》,出版于2009年,这部马尔克斯研究专著 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提供了这个领域中较为成熟的理论视角,对魔幻现实主 义文学的概念进行了系统梳理,全面而客观地回顾和审视了国内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研究的 概况,同时对大量的国外一手资料和先进理论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反思、阐释与定位,立 论稳健,令人信服。为中国学者研究加西亚·马尔克斯提供了很好的参照。

除了众多的研究传记与专著,关于马尔克斯和《百年孤独》国内也出现了众多的研究 论文,这些文章有着多样化的研究话题与理论视野,涉及((百年孤独》的热门话题有:魔 幻特征、主题内涵、艺术手法及文化意蕴等等。

以上研究专著与研究论文见证了国内在马尔克斯和《百年孤独》研究领域的辉煌成就。 主要探讨和解决了涉及“魔幻现实主义文学”这一概念的两个问题:

第一,什么是魔幻现实主义?它既指产生于拉美的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也是指由这 个流派所发展起来的一种创作方法或风格,这个概念同样适用于文学流派和创作方法这两 个维度。

第二,魔幻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即幻想和现实融为一体,就是现实的场景和出于虚 构幻想的非现实情景的相加,其中穿插夸张、怪诞、虚实交错、打破生死和时空界限,置 入神话、传说等具体手法。

欧美国家的马尔克斯研究大都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与中国的起步时间大致相近, 其中尤以美国的研究成果比较突出。

美国在1970年有了《百年孤独》英译本,并一度成为畅销书。不仅较早译介了作品, 在研究方面美国学者的成就也令人瞩目,大约有20多部相关的研究著作。

1981年,Regina Janes的《加西亚·马尔克斯:仙境革命》(Gabri e1 Garei a Marquez: Revolutions in Wonderland),是一部从社会、历史、政治、神话和史诗角度全方位解读 《百年孤独》的著述。Regina Janes认为马尔克斯的写作风格与他的记者生涯的训练不 无关系,同时还把马尔克斯和海明威的创作做了比较。

1990年,贝尔一维亚达教授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其人其书》C Garci a Marquez: the

Man and his Work),该书介绍了马尔克斯的生活、个性和他的政治观点,研究造就这位 小说家的主要因素,研究其小说的技巧和结构,以及对创作语言的精准把握,为《百年孤 独》的研究提供了较全面的参照。

除美国外,马尔克斯曾经去到过的一些欧洲国家对这部作品也很关注,相继展开了研 究,英国、法国和苏联都是较早译介《百年孤独》的国家‘这些欧美国家除了推出数量可 观的相关研究著作外,还有不少研究论文。

在欧美国家对《百年孤独》的研究中,有一些切入角度独特的文章。如:

在‘The scen t of a New Worl d:Translating the olfactory language ofFaulkner

and Garcia Marquez"一文中,作者Terri Smith Ruckel提出小说的嗅觉语言的分析, 认为在马尔克斯和福克纳的作品中都记录了嗅觉在反映记忆方面的功能。

在"The qui cksand of forge tfulness: seman ti c demen tia in One Hundred Years of Sot i fade "一文中,作者Bruce L. Miller从医学的角度出发,对《百年孤独》中的 集体失忆症与痴呆症患者表现出的失忆症状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

总的来说,国内外对《百年孤独》的研究既有相近的起步时间,又有不尽相同的观点 及特征,主要区别在于研究话题、研究角度的差异。国外学界的探讨涉及很多新鲜的观点 和角度,并努力把对作品的研究由文学领域向跨学科方向拓展,这正是国内研究的不足之 处。国内研究现状的另一个问题是重复研究现象严重,而缺少独特的有新意的视角。因此 本文将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从梳理和整合前人研究成果出发,同时试图结合电影影像 元素的艺术方法和技巧在作品的跨学科研究方面进行新的探索。

2《百年孤独》的魔幻诗学

2. 1神话思维的类型分析

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的文学是“神话回归”的世纪,《百年孤独》的魔幻诗学 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于作品的神话思维和巫术思维,小说随处可见印第安文化中广泛流传 的古老传说和神话故事,同时也有在西方广为流传的基督教、《圣经》中的情节。这些神 话的引入使小说笼罩在一种神秘莫测、变幻无常而又极度令人神往的氛围里。

(一)《圣经》原型和古希腊悲剧精神的传承

西方文学的两大源头是古希伯来文学和古希腊文学。古希伯来文学以《圣经》为代表, 而古希腊文学最辉煌的成就是其悲剧,索福克勒斯悲剧作品的精神核心就是对人类自身及 其命运的探索,揭示了命运的不可抗拒和神谕的不可逾越。这一主题在《百年孤独》中同 样得到了突显,即是作品通篇所要表达的对于人类的生存与毁灭问题的思索。小说在故事 的整体框架上借鉴了《俄狄浦斯王》的模式:“预言(禁忌)一一逃避预言(违反禁忌) —预言应验(受到惩罚)。”①

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命运就是周而复始地印证这一预言模式。第一代何塞.阿尔卡 蒂奥.布恩迪亚和乌尔苏拉婚后为了逃避“生下猪息儿”的预言而远走他乡,建立马孔多, 以为就此可以过上安宁的生活,远离预言的责罚。然而预言最终还是被印证了,越过家族 几代人的因缘巧合,最后一位奥雷利亚诺和自己的姑妈在家族血缘的迷宫中宿命般地找到 了彼此,生下带猪尾巴的孩子,并最终招致惩罚。如同俄狄浦斯想要逃避“杀父娶母”的 命运,并为此做出各种努力和抗争,然而每一步的抗争反而将他步步引向注定的命运,最 终俄狄浦斯为赎罪而刺瞎双眼,正如马孔多在咫风中毁灭。

布恩迪亚家族的命运就是人类命运的隐喻,《百年孤独》和索福克勒斯的悲剧表达了 同样的意义,即—人类无法杭拒注定要毁在自己手中的命运。实际是对人类生存和命运 的终极思考和追问,而作者真正的目的在于找到解决的方法,个体该如何在既定的法则内 生存又如何去抗争。俄狄浦斯对命运的抗争是人类伟大精神力量的象征,虽败犹荣,因为 抗争的过程早已是生命本身。《百年孤独》中的人物也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反杭着命运,永

远不会胜利但也永远不会放弃,由于这个抗争的过程,每一个人物都在他们失败的人生中 散发出无法抵挡的人格魅力。

如果说古希腊悲剧精神和《百年孤独》的创作思想一脉相承,那么它也可以看做是一 部从《创世纪》到《启示录》的拉丁美洲《圣经》,同样是人类命运的深层寓言。《百年孤 独》对《圣经》原型有诸多借鉴,“马孔多”这个唇景般的镜子城就是“伊甸园”和“所 多玛”的统一体。“那时的马孔多是一个二十户人家的村落,泥巴和芦苇盖成的屋子沿河 岸排开,湍急的河水清澈见底,河床里卵石洁白光滑宛如史前巨蛋。”②最初的马孔多恰如 世界新生伊始,一派原始、纯净的乐园景象,“它的确是一处乐土,没人超过三十岁,也 没人死去。”③这个乐园是历史的重复和未来的预演,渐渐地随着吉普赛人的来到,政治势 力的进驻,香蕉公司的开发,种种外来力量带来了所谓的文明与进步,同时也带来了罪恶, 马孔多由最初的“伊甸园”渐渐沦为了罪恶之城“所多玛”,战争、暴力、贪婪最终使它 遭到了上帝的遗弃,堕落引来了天谴:暴雨和咫风,神力荡涤了一切,也毁灭了一切。马 孔多遭毁灭的命运是注定的,同时也完全是自己造成的。

(二)西方现代派文学“神话化”倾向的影响

说到《百年孤独》的神话思维,不得不提马尔克斯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传承,正是现 代主义文学“神话化”的倾向形成了这部作品创作的核心理念,马尔克斯自己说过:“很 难探究我完全接受的是谁的影响??不过,毫无疑问,确实有一位作家对我产生过重大影 响,他就是弗兰兹·卡夫卡。”①卡夫卡是现代主义文学大师,他用隐喻的书写方式表达现 代人生存困境和精神困境,如《城堡》里的城堡,它究竟是什么,他是否真的存在,K又 为什么要进入城堡,这一系列问题皆来自于隐喻的多义性和复调性。而《百年孤独》中的 马孔多就像这“城堡”一样,看似真实存在实则虚无缥缈,它只存在于镜像中,存在于一 本书里,它只是又一个“乌托邦’,。

马尔克斯和卡夫卡的作品从深层内涵上讲所要表达的都是现代人的焦虑感,以及企图 缓解这种焦虑而做的努力,同时“与福克纳小说神话中对工业社会和科学进步论的拒斥保 持倾向上的一致。”②马尔克斯的作品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成功,原因也在于此,因为他把 握并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对故园的梦幻般的乡愁、对城市的厌倦,人的孤独生存和死亡体 验,都是现代主义作家笔下的核心命题,召唤的是废墟上的拯救,绝望后的希望。正如卡 夫卡在日记中写道:“无论什么人,只要你在活着的时候应付不了生活,就应该用一只手 挡开点笼罩着你的命运的绝望??但同时,你可以用另一只手草草记下你在废墟中看到的 一切,因为你和别人看到的不同,而且更多;总之,你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就已经死了。但 你却是真正的获救者。”③这便是摆脱作为一件商品的存在所需付出的代价。

这段独白可以看做是那些内心存有诗意的现代人的集体悲剧,他们困于表达的内心最 终找到了“神话”这种隐喻的表达方式,同时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将它建立起来,一种现代 神话。通过描述真实存在事物的层次丰富的、难以归纳的含义,从而揭示出存在的本质, 即:隐喻是事物之间的真正的关系。由此,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在对立冲突中形成的巨大 裂缝有了弥合的可能,存在的意义之谜也有了破解的可能,这是生存体验的本质,也是这 个时代的深层机制,在这样的时代里,单一角度的书写被多重视线的交织所颠覆。“这是 一种从现实转化到内心并从内心把握这个世界的意图。”④而“对现实的把握正是从舍弃和 脱离现实的一刻开始的。”⑤

一个时代呼唤的正是它所缺少的东西,机械时代的来临以它轰然的节奏侵入到个体的 生活,流水线上的节奏也成为整个杜会生活的节奏,消费时代的到来不仅意味着物的空前 积聚,而且意味着一种前所未见的消费文化—“拜物教”的形成,商品不仅占据了现实 的空间和人们的生活,也占据了人们内心的梦想和渴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精英艺术 家们开始表达对旧日气息的召唤,对回归田园牧歌生活的渴望,开始寻找并试图描述那些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