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自由诗写作讲义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1:24:10 体裁作文
自由诗写作讲义体裁作文

篇一:现代诗歌讲义

现代诗歌讲义

作为好的诗歌,一般说来具有四个层次:

(一)诗行;(二)意象;(三)章法;(四)境界。

必须在这四个层次上都同时表现出语言艺术的美,才能成为好的诗。

诗行、章法层次比较注重外在的形式化的方面,属于语言学和修辞学的范畴;意象、境界层次深入到内在的深层内涵,属于心理学、美学和社会学的范畴。

(一)诗行层次。 必须在语音的外在韵律上成其为诗。

光是分行写出来的不一定就算诗,光是整齐压韵的句子也不一定就算诗,而必须讲究音步的和谐、韵律的协调。语音的音步如同跳舞的舞步一样,要合拍,否则就令人感到别扭。所谓合拍,并不一定每行的音步都要整齐划一、更不一定每行字数都相等;也可以是长短句,但必须在不整齐中体现出匀称的节奏。

不强求机械地死板地压韵,但若能够流畅、自如地协韵则当然更好。诗行的节奏化,体现出诗的音乐美。

(二)意象层次。必须在情绪的内在韵味上、在形象构造上成其为诗。

所谓意象,就是感觉、情绪、情意的形象表现。所谓意象群,就是辞藻组合群体的相关构造。“诗中有画”,是辞藻符号表达出相应的画面构图。有静态的分立意象,有动态的联贯意象;有雕塑型的意象,有流动型的意象。

意象、内在韵味的形象化,体现出诗的绘画美、造型美。

(三)章法层次。 必须在整篇总体上成其为诗。

篇章结构之法,要讲究前后协调、首尾呼应、抑扬交错,或妙语回旋,或排句对比。如二分结构,为上下二段;三分结构,为正反合三段;四分结构,为起承转合四段,等等。结构不能单调呆板,而要量体裁衣,格式多样化。多样化

并不是不要格式结构,相反,更要讲究丰富多彩的结构。

章法的结构化,体现出诗的建筑美。

(四)境界层次。 诗歌的最根本灵魂是境界。

仅仅把许多意象辞藻堆砌在一起还是不行的,必须化合、展现出美的境界(物境、情境、意境等),让读者不仅从感官上产生共鸣,而且在心目中成其为诗境。诗的境界,可以是某种哲理,某种悟性,某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境。

诗的境界应该是美的综合体。

在特定意义上说来,“诗如其人”。诗作的诗品与诗人的人品密切相关。诗的境界也就是人生的境界。

诗歌的本质,是以美的节奏表现美的境界。

因此,诗作的创作过程、诗美的鉴赏过程,也就应该是人生的净化过程。

第三节 自由体与格律体

现代诗有两种体裁:自由体与格律体。

在文艺复兴以来的欧洲各民族诗歌传统中,如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英语、法语、德语以及*语的现代诗歌传统中,都是首先确立了格律体,然后(十九世纪以后)才出现了突破固有格律(局部突破或大部突破)的自由体。具体说来,是从美国的惠特曼才开始确立了现代的自由体诗。但是在我们中国的情况却与此相反。五四时期,新诗首先确立了自由体,然后才有一些诗人开始倡导格律体。直到今日,现代汉语的格律体诗还没有正式确立起来。何其芳指出:“总不能用自由(体)诗来全部代替格律(体)诗。这样,提倡和试写现代格律诗就仍然很必要了。”

现代诗的基本功,必须首先学习和熟练掌握现代格律体诗。因为它是建立在现代汉语的语言规律和语言特点基础上的。只有首先学习和熟练掌握了现代诗的格律体,然后才谈得上“突破”、才谈得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地发展真正的自由体诗。如果一个诗人连什么是现代诗的格律体也都不掌握的话,那么也就对于现代汉语的语言规律、语言特点缺乏必要的认识,而所谓“突破”就没有了对象,“超越”更失去了凭据。自由诗就会降低到散文化的拖沓、混乱、令人失望的低级水平。

何其芳曾预言:在将来,我们的现代格律诗是会大大地发展起来的;那些成功地建立了并且丰富了现代格律诗的作者,将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杰出的诗人。”因此,本书所说的“现代诗基本功”主要指的是现代汉语格律体诗的基本训练,在这个基础上也对自由体诗进行学习和借鉴。

第四节现代诗的练习

许多人从中学时期(或小学时期)就尝试写诗。

老舍先生说过:“从十几岁起学习写诗以后,诗歌的格律教我懂得了一些造句遣辞应如何严谨,这就大大有助于我在写文章、写小说的时候也力求精炼,不厌推敲。……我把学诗看成语言文字的一种基本功。习写诗歌,每个词句、每个字音,都须在我脑中转几个或十几个几十个圈儿。……”

老舍又说:“语言练习不专靠写某一种固定的文体,而是需要全面学习。诗歌就是必须的基本功训练。”

跟各种学习类似,写诗往往从模仿开始。但模仿不是创作,要真正着手创作新诗,必须超越自己的模仿阶段。

模仿阶段又是必不可少的学步阶段,如同书法中的描红、如同绘画中的临摹。精心选择学步的范本,就非常重要。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许多初学者临摹的对象是翻译诗,特别是著名外国诗篇的中文译本。但是,必须注意到中文译本不容易转达原作的节奏、格调、神韵,在翻译的过程中,失去了原作的许多要素、甚至精华。

最好能学会一两门外语,能从原文阅读外国诗篇,作为借鉴。

写诗还可以从练习基本句型开始。这就如同绘画的素描、写生,如同舞蹈的基本舞步。可以用基本句型记录许多诗的素材,载入练习本中。日积月累,就可以整合、修改成诗。

学步阶段,更要有意识地注重“诗的四层次”。

下面我们就对“诗的四层次”展开讨论。

第一章 现代诗的诗行

第一节 音步

1、什么是音步

一行诗之所以成为“诗”而不是普通的散文,最重要的特征是它有均衡的节奏,有起伏的韵味。

各种语言的节奏来源于这种语言的规律自身。

现代汉语的规律不同于古代汉语,也不同于外国语。

现代汉语诗的节奏单位是“音步”。

通常由两个字(音)或三个字(音)组成一个音步,再由若干音步构成诗行。诗行中的一个音步与下一个音步之间,在朗读时可以有一个小的“顿”,把它们划分开来。

二字(音)组成的音步,叫做“二字组”。例如:

群峰/一片/沉寂

树梢/微风/敛迹

林中/栖鸟/缄默

稍待/你也/安息

三字(音)组成的音步,叫做“三字组”。例如:

老头儿/和担子/摔一交

满地是/白杏儿/红樱桃

一早起/我儿子/直催我

他骂我/怎么还/不出城

“二字组”是最基本的音步;“三字组”可以认为是由二字组派生出来的。此外还有“一字组”,“四字组”等等,见下文。

2、音步中的衬字

一个音步中,往往可以有衬字(轻声):的、了、着、过、子、儿、们、里、上、下、了的、着的、着了、起来、下去、等等,以及虚字、其他轻声字:在、于、和、把、以、等等。

重读音节加上这些衬字以后,使得音步有灵活性、参差性,不单调乏味、不呆滞僵化。

通常,“二字组”音步中的两个字都是重读的(可以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四声中的任何一个声调);然而,加上的衬字则是轻读的(轻声)。

衬字可以加在重读字音的前面,称为“前衬字”;加在后面、称为“后衬字”;加在中间,称为“中衬字”。

例如:

这灯光,/这灯光/漂白了的/四壁;

这贤良的 /桌椅,/朋友似的/亲密;

这古书的/纸香/一阵阵的/袭来;

要好的/茶杯/贞女般的/洁白;

其中,“这”都是前衬字;“的”都是“后衬字”;

“了的”、“似的”、“般的”是两个相连的“后衬字”;

又如:

“也许/你要/睡一睡”

“撑一伞/松荫/庇护/你睡”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静得象/入定了的/一般”

其中“一”、“不”、“得”都是“中衬字”。

3、二字组

(1)两个重读音节组成的二字组

严格的“二字组”音步中的每一个字都是重读的。例如,由两个音节组成的双音词:

春天/兰草/秋季/菊花

南国/大海/北方/山峦

以及由两个单音词组成的双音词组:

有酸/有甜/是苦/是辣

清风/明月/黄叶/白光

跳舞/弹琴/唱歌/演戏

(2)一个重读音节加一个衬字组成的“二字组”音步

例如:

你的/桃子/我的/筐子

蓝的/绿的/几个/眸子

望着/月儿/吃着/饼儿

过了/村头/别了/你们

好吧/看哪/花呀/走哇

4、三字组

严格的“三字组”音步中的每一个字都是重读的。例如,由三个音节组成的三音词,(多半是名词,也有形容词):

紫罗兰 图书馆 无线电 通行证

墓志铭 护心镜 高尚者 总司令

幸运儿 鹅黄色 中心轴 沉积物

还有许多三个重读音节构成的“词组”,例如:

新大陆 好望角 太阳岛 红樱桃

圆宝盒 钟表店 骨董铺 鱼化石

流水帐 奢侈品 交通史 玻璃窗

这些三音词和三字词组,都可以用来作“三字组音步”,例如: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我在/地球的/中心轴

我是/历史/长河的/沉寂物”

“我幻想/在哪儿/天河里?

摸到了/一只/圆宝盒”

“钟表店/听你的/青春/被蚕食

骨董铺/买你家/祖父的/旧摆设”

“露水在/笕筒里/哽咽着

芭蕉的/绿舌头/舔着/玻璃窗”

“二字组加一个衬字”、“一字组加两个衬字”,通常也都可以看作是三字组(或“准三组音步”)来灵活运用,它们与标准的三音重读的“三字组”有不同也有相通的地方。这要依照具体情况而加以变通。在写诗和读诗的时候,可以灵活掌握

。例如:

(1)两个重读音节加一个后衬字构成“三字组”音步

老头儿 白杏儿 小孩子

露水在 笕筒里 哽咽着

芭蕉的 天河上 摸到了

(2)两个重读音节加一个中衬字构成“三字组”音步

摔一交 睡了睡 看得见 怎么办

穿的绸 点上灯 跳过舞 想不到

国子监 猫儿眼 窝里斗 敬个礼

(3)两个重读音节加一个前衬字构成“三字组”音步

在海滩 只问你 和父亲

以整个 极光荣 很快乐

(4)一个重读音节加两个后衬字构成“三字组”音步

唱起来 咽下了(苦水) 吞一口(馒头)

走过去 对不起(国家) 翻了个(跟斗)

5、一字组

在现代汉语诗中,“一字组”是一种特殊的音步。通常,在“一字组”后面有一个无形的“空白”,也占一个字音的长度。这样,在朗读时。“一字组”跟二字组音步的节拍(时间长度)就相等了。特别是在句尾的场合。例如:

忘掉/她,/象一朵/忘掉的/花

象春风里/一出/梦

象梦里的/一声/钟

忘掉/她,/象一朵/忘掉的/花!

“她”、“花”、“梦”、“钟”等一字组后面,都应有一个“空白”,使得它们的长度都相当于“二字组”音步的长度。

有的时候,“一字组”加上一个轻声的衬字,也相当于一个“二字组”音步。 例如:

谁的/心里有/尧舜的/心

谁的/血是/荆轲/聂政的/血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自由诗写作讲义)

其中“谁的”就是“一字组”加一个衬字,相当于一个“二字组”的音步。

6、三字组和“二字组加一字组”的相互转化

有的时候,全重读的三字组音步也可以读成(或看成)一个“二字组”音步加一个“一字组”音步的结果,特别在句尾的场合。“三字尾”往往是跟“一字尾”相配的。

例如:

怨不得/小秃子/吓掉了/魂,

劝人/黑夜里/别走/天安门。

得!/就算咱/拉车的/活倒霉,

赶明日/北京城/满城/都是鬼!

隔江泥/衔到/你梁上

隔院泉/挑到/你杯里

海外的/奢侈品/舶来/你胸前

我想要/研究/交通史

我为你/记下/流水帐

其中,“天安门”、“交通史”、“流水帐”是典型的“三字组”音步;“吓掉(了)/魂”可以看作是一个二字组(带衬字)加一个一字组音步;“活倒霉”、“都是鬼”、“你梁上”、“你胸前”……可以看作三字组音步,也可以看作是二字组音步加一字

组音步:

活/倒霉 都是/鬼 你/梁上 你/胸前

进一步按照语义分析,“三字组”音步还可以有两种分解方式:

(1)“二字组(在前)加一字组(在后)”(2+1),例如:

流水/帐 交通/史 奢侈/品 沉积/物

通行/证 墓志/铭 钟表/店 骨董/铺

(2)“一字组(在前)加二字组(在后)”(1+2),例如:

红/樱桃 旧/摆设 被/蚕食 鱼/化石

圆/宝盒 绿/舌头 你/胸前 我/幻想

篇二:诗词欣赏与写作入门讲义-2

第二章 近体诗欣赏与写作常识

中国的诗歌发展到唐朝 (618-907年) 分成两大类:一是古体诗,也叫古风。所谓古体诗,是指模仿唐代以前的传统诗体,没有一定格律,篇幅可长可短,用韵平仄都比较自由,句子的字数有整齐的,也有不整齐的,其中主要分五言古体和七言古体两种。二是近体诗,也叫今体诗(“今”指的是唐朝),它不象古体诗那样自由,对每首诗的句数、字数和用韵,平仄,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要求,故称为“格律诗”。它基本上可分为:绝句、律诗和排律。

第一节 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

近体诗的基本要素:平、仄、粘、对、韵。

律诗和绝句都分五言和七言,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作排律。在近体诗中,单句称出句、双句称对句,相加称一联。出句的平仄和对句的平仄必须是相反的,叫“对”;下联出句的平仄和上联对句的平仄必须是相同的,叫“粘”。 一、押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所谓押韵,是指把同韵部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到同一位置上,一般都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的回环的美。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作品,几乎都是押韵的。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押韵叫合辙。

隋唐以后写诗押韵依据韵书。隋朝陆法言著《切韵》,被唐朝的科举采用,用作判卷的准绳,稍经修改后称《唐韵》,从此,一致公认的权威性的规则被确立。宋朝在《唐韵》基础上又颁诏修韵,改称《广韵》。宋末金代,官方对《广韵》又作修订,修订后的韵书最初刊行于“平水”(今山西临汾市)这个地方,世称《平水韵》,也就是明清以后一般所说的“诗韵”,一直延续下来。

由于汉字语音的历史变迁,有一些字过去发音相似而今却相差甚远,造成某些诗句今天读起来不押韵了。现代人写诗参照韵书的少,特别是对于初学者而言,依据汉语拼音即可。诗词中所谓的韵,大致等于现代汉语中的韵母。

汉字用拚音字母拚起来,一般都有声母和韵母。例如“公 gōng”,其中g是声母,ōng是韵母。再看“东dōng”,“同tóng”,“隆 lóng”,“宗zōng”,“聪cōng”等,它

33

们的韵母都是ong,所以它们是同韵字。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 拚音中,a、o、e的前面可能还有i,u、ü,如ia,ua,uai,iao,ian,uan,üan,iang,uang,ie,üe,iong,ueng等,这种i,u,ü叫做韵头,不同韵头的字也算是同韵字,也可以押韵。

例:《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má), 村庄儿女各当家(jiā)。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guā)。

二、 四声

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声调是汉语的特点。四声,指汉语的四种声调。现代汉语(普通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古代汉语的四声则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古今四声关系如下:

平声,后代演变成阴平和阳平。 上声,后代有一部分演化成去声。 去声,后代绝大部分仍然是去声。

入声,这是一个短促的调子。 在普通话里完全消失。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山西、内蒙古、湖南等一些地方也保存有入声。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从湖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据说梁武帝非常喜好文词,但是不解四声,曾请教学者周舍:“何谓四声?”周舍答道:“‘天子圣哲’是也。”“天子圣哲”四字,按古四声读,依次为平、上、去、入。

《康熙字典》开篇载有一首四声歌诀: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三、平仄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成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阴平、阳平),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平仄在诗词中交错能使声调多样化。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和谐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的交错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2)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34

例如毛泽东《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一句平平后面跟着仄仄,仄仄后面跟着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第二句仄仄后面跟着平平,平平后面跟着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如果你的方言里是有入声的,那问题就很容易解决。如果遇着诗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诗人用了一个在今天读平声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韵书来解决。注意,凡韵尾是-n或-ng的字,不会是入声字。 四、对仗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就是把同类的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一般讲对偶,指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例如“抗美援朝”,“抗美”与“援朝”形成对偶。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例如“抗美援朝”是句中自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两句相对。一般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

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等等 。仍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例:“抗”、“援”、“保”、“卫”都是动词相对,“美”、“朝”、“家”、“国”都是名词相对。

实际上,名词对可以细分为若干类,同类名词相对被认为是工整的对偶,简称“工对”。这里“美”与“朝”都是专名,而且都是简称,所以是工对;“家”与“国”都是人的集体,所以也是工对。“保家卫国”对“抗美援朝”也算工对,因为句中自对工整了,两句相对就不要求同样工整了。

律诗中的对仗有它的规则,这个规则是: (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 (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

毛主席诗:“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符合律诗对仗的标准。

对联(对子)是从律诗演化出来的,所以也要适合上述的两个标准。例如毛主席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所举的一副对子: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山间竹笋,嘴尖破厚腹中空。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35

就修辞方面说,这副对子很工整。“墙上”、“山间”、“根底”、“腹中”都是名词带方位词。“头”对“嘴”,“脚”对“皮”,都是名词对名词。“重”对“尖”,“轻”对“厚”,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头重”对“脚轻”,“嘴尖”对“皮厚”,都是句中自对。这样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更显得特别工整了。

第二节 律诗的格式及写作规则

掌握诗词格律,需要了解的东西很多,最主要的有两点:一是平仄,二是用韵。讲平仄、论格律,对写诗的人来说,当然是一种束缚。但如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也会带来乐趣,一种创造性的乐趣。伟大诗人毛泽东说过:“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

平仄排列最基本的格式是:平平仄仄和仄仄平平,以五言诗为例: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五言和七言的绝句、律诗,共有16种格式,都可从基本格式推导出来。 一、五言诗的格式及示例

1. 五绝

一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二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三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四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例:卢纶《和张仆射例:王之涣例:刘禹锡《路旁曲》 例:司空曙《黄子陂》

塞下曲六首》

岸芳春色晚, 南山宿雨晴, 白日依山尽, 月黑雁飞高,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春入凤凰城。 处处闻弦管, 无非送酒声。

水影夕阳微。 寂寂深烟里, 渔舟夜不归。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需要注意的是,例诗中常有一些字,表面上看似乎并不完全符合格式的规定,这都是有原因的,将在后面逐步说明。

36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单就平仄、句式而言,把五言绝句按照“对”和“粘”的规则继续往后延伸四句,变为八句,即成五言律诗。

2. 五律

一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例:杜甫《观李固清司马弟出水图》 方丈浑连水, 天台总映云。 人间长见画, 老去恨空闻。 范蠡舟偏小, 王乔鹤不群。 此生随万物, 何处出尘氛。

二、七言诗的格式及示例

七言诗的平仄格式,就是在五言句子的前面加上两个字,这两个字的平仄,要与该五言句子前两个字的平仄相反。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1. 七绝

二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例:杜甫《玄武禅师

屋壁》 何年顾虎头, 满壁画沧州。 赤日石林气, 青天江水流。 锡飞常见鹤, 杯渡不惊鸥。 似得庐山路, 莫随惠远游。

三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例:李白《秋登宣城谢

眺北楼》 江城如画里, 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 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桔柚, 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 临风怀谢公。

四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例:杜甫《月夜忆舍

弟》 戍鼓断人行, 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 况乃未休兵。

37

篇三:写作复习资料

写作复习资料

写作内涵:广义写作就是关于普通文体的基础性写作。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基础层面上的写 作能力。狭义写作通常是作家的文学创作。其目的是为了培养作家。 写作工具:从写作劳动所使用的器具来看,写作工具是指笔墨纸砚等。从写作劳动所凭借的手段来看,工具是指写作的媒介即书面语言。

写作与说话是两回事,其原因是:使用媒介不同。 写作与思维的关系:思维是表达的基础,想得好才能写得好,同时写作又能促进思维的深化。 人文性——向他人表达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思考和体会。 写作是作者生活、思想、知识、语言、技巧的动态综合体现; 写作是感知、运思、行文的动态综合; 写作学是研究写作对象、特点和规律的科学,它不仅要探讨人 类社会的写作实践活动,而且要探讨个人写作行为的具体的操 作过程。故写作是多学科交叉的学科。

个体性——体现了写作主体的能动性、个性。 实践操作性:主要体现在“写”上。 写作的文化价值 从个体文化生命的角度看,写作可以超越个体生命的局限,实现生命的延续,精神的流传。从个体学习成长的角度看,写作能够有效地促进人的精神成长。 写作课的任务:传授写作理论、锻炼综合素质、增强教练本领 写作主体:进入写作活动中的主体称为写作主体

写作活动的缘起 缘情而作、因时而作、受命而作

定义: 文章是客观事物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 所以说“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纵观人类一切写 作文化,从本源意义上看,无不来源于社会生 活。

写作主体素养 如何培养生活素养:扩大阅历、细心考究 思想素养 主要包括思想认识、人格品味、社会意识、人生价值、 道德观念和精神情操等。 定义: 是指写作活动所需要的知识、学问、见识等,主要 包括综合性的基础知识、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生活常 识。

如何提高学识素养:阅读。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人类写作主体的能力 定义:

精神生产过程中,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及 思维能力 其相互关系、创构理想世界的意识活动

定义:又称艺术思维,是自始至终不舍 具体的感性形象的一种思维形式。它把

有形的、可触可感的具体形象作为思维

的材料,并驰骋着想象,饱含着作者的 思想感情,是写作中经常运用的一种主

要的思维形式。(特点:形象性、概括

性、跳跃性、创造性和情感性)

作用:推动构思;情思具象化;激发灵

定义:也称逻辑思维,舍弃了具体的

感性形象,运用概念、判断、推理,

以分析、综合,归纳和演绎等为基本

方法的一种思维形式。 2、抽象思维 作用:有助于主题开掘。使形象思 维具有真理性的逻辑力量。有助于

结构安排。使文章结构合理、逻辑 严谨, 脉络清晰。

培养:善于观察;阅读分析;写

作训练;

定义:想象就是对已有的表象信息进行加工改造和重新组合 而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或思维过程。

PS:联想能力

联想是由当前感知的事物回忆或联系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 联想是想象的基础,是想象的初级阶段,没有联想也就没有

想象能力 想象,想象是在联想基础上的再创造,

是一种更高级的认识

活动。

联想分类: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关系联想

种类:再现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 作用:拓展表现时空、突破生活局限、塑造典型形象、 生动地表达思想感情

如何培养:以丰富的生活为基础、以高度的理性为指导、 以强烈的激情为动力、以自由的联想为手段

观察:是用感官对某个对象、某种现象或事物,有计划、 有目的的知觉过程。 观察能力的构成要素:注意力、鉴别力、联想力 观察类型:实用观察、科学观察、艺术观察、日常性观察 观察能力 作用:提供写作动力、提供写作材料、丰富写作情感、提 高写作素养 如何观察:个别观察与整体观察、定向观察与随机观察、 定位观察与移位观察、静态观察与动态观察

定义:感受是指写作主体通过感觉器官并经过大脑的分解、 综合,对写作对象的状貌、性质、特征等方面的感触、接 受和认识,它以感觉和知觉为基础,渗透着情与理,是主 感受能力 体在了解、体察和认识写作客体过程中的一种复杂的心理 活动,反映着主体的感情层次、情绪波动和认识流变。 感受分类:初次感受和再度感受;主动感受与被动感受; 个人感受与社会感受;情感性感受和认知性感受

审美能力 定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写作载体

主题

材料

结构

段落

特性:客观性、主观性、时代性、开放性 作用:主题是文章的统帅:决定着材料的取舍、结构的安排、语言的调遣。 提炼主题:感悟、对所得材料进行分析、归纳和提升 如何提炼:筛选法、联系法、反推法 要求:准确、新颖、深刻 定义:材料是写作主体为了特定的写作目的而收集的或写入文章中的一系列事实现象和理论依据。诸如景物、人物、事件、数据、情理等。 作用:材料是形成主题的基础。材料是表现主题的支柱。材料是结构安排的依据。 采集:有意采集和无意采集 选择:贵真、贵当、贵精、贵新 使用:前后顺序、详略得当 定义:文章内容的组织构造,是文章形式的基本要素之一。 作用:解决文章言之有序的问题。 原则:文章的结构要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服从表现主题的需要;要适应不同体裁的特点 要求:完整统一、严谨自然、清晰醒目

定义:段落是层次的外部标志,是文章最小的可以独立的意义单位。它是文章因转折、强调、间歇等情况所造成的文字上的停顿。它在形式上有明显的标志。 要求:段落要单一完整;单一是指一个段落只有一个中心意思,完整意指围绕一个中心。段落要连贯。段落要匀称。段落连接要自然。

PS:段落要求

1、开头

要求:开头要从文章全局出发,确定文章的基调 ;开头决定叙述和论述问题的起点 ;开头决定着文章给读者印象的好坏。

写法:落笔入题,揭示中心;突出问题,造成悬念;说明哲理,引起共鸣;写景抒情,渲染气氛;

分类:目的根据式开头、概述式开头、情况原因式开头、提出问题式开头、规定式开头

2、结尾

定义:文章内容表达的终结。

方法:于净利落,当结就结;画龙点睛,深化主题;富有启发性,言尽而意无穷; 瞻前顾后,与开头遥相呼应

结尾分类:总结式;希望、号召式;展望式;自然收束式;规定式

3、过渡

定义:过渡是层次和段落之间的衔接和转换。具体来说:文章内容由一层转到另一层时、表

达方式发生改变时。

4、照应

定义:照应是文章中有关内容在不同地方之间的关照和呼应。

分类:首尾照应、内容前后呼应、题文呼应。

定义:语言是思想的外壳,形象的载体,表达的媒介。 语言 特性:中介性、语境性、个体性、 语言的基本要求:准确、简洁、生动、 如何提高语言能力:广博的阅读、广泛的倾听、勤于写作实践

表达方式

第一人称:单向视角、真实亲切,带有鲜明的主体特征和主观抒情意味。它既适合于内心独白式地呈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又适合于讲故事式地叙述事件,从而在组织篇章结构时显得自由洒脱,无所拘束。第一人称长于说故事,而拙于性格形象的塑造;长于主观陈述(或内心独白),而拙于客观展示。 第二人称:双向交流,这种视角能紧紧抓住读者,使之有一种参与感。第二人称的突出长处在于它的“透视性”。它便于作者挖掘人物的意识,也便于读者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运用它既可以让人物作心理呈示,又可以从人物之外作心理描写;既能够客观冷静地对人物心理作出观照,又能够倾情诉说似地抒情。这种自由的活动范围,为叙事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使叙事人可以出入于人物的思想意识内外而毫无阻隔。 第三人称:它是指叙述者以局外人的口吻,叙述“他”或“他们”的事情。,是最自由灵活的叙述角度。它可以根据写作的需要,随意转换时间、空间。因而,它是多角度、多方位的。它可以对人物、场景作外部观察,也可以进入人物内心直接展示众多人物的心理。 叙述方法 类型 要求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 详叙、略叙 叙述时语言要简练,线索要清晰,层次要分明,角度要恰当;详略得当,通俗易懂,生动流畅。 视角 1、叙述

2、描写 3、抒情 景物描写、社会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 分类 1、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2、即事抒情、寓情于景、寄物抒情、寄情于理 要素:论题、论点、论据、论证。 方法:立论、驳论(例证法、引证法、因果论证法、类比法、喻

证法

分类:当头棒喝、归谬法、釜底抽薪、逻辑错误指正

4、议论

写作技巧 传统技法:比兴、文眼、悬念、巧合

现代技法:意识流、蒙太奇、反讽、(言语、情境、互文、体式)、黑色幽默、 象征、变

形(畸变、物化)、

消息

1、含义: 消息,是以记叙为主要表现手段,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对国内外新近发生或发现的具有传播价值(重要的、有意义的、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迅速及时的简短报道的文体。这就是消息的本质含义。

2、特点:用事实说话、内容真实、迅速及时、简短精粹

3、分类:按新闻事实发生的地域和范围来分,可分为国际新闻、国内新闻和地方新闻; 按报道的内容来分,可分为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科技新闻、文教新闻、军事新闻、体育新闻等;按传播工具来分,可分为报纸新闻、广播新闻和电视新闻等等;从写作角度来划分,可分为动态消息、经验消息、综合消息、述评消息和深度报道五种类型。

4、要素:5W+H(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为什么、如何)

5、结构形式 倒金字塔式: 一是便于记者快速写稿。 二是便于编辑编稿和排版。 三是吸引受众,使受众用较少时间获得更多信息。 它一般适用于单一事件性新闻,即动态消息的报道。 金字塔式: 这是一种按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安排组织材料, 或者按事实发展的逻辑关系,将诸多新闻事实按其内 在联系逐段写出,最后写出事件的结局或得出结论的 结构形式。 这种结构有开头,但一般不叫导语,因为它不具备导 语的特点与要求。 这种结构脉络清楚,主要靠情节的发展吸引读者看完 全篇。它多用于报道故事性较强、以情节取胜的新闻 事件,尤其适合写现场目击记。 其缺点是开头平淡,难以一下子吸引受众;消息的精 华也可能淹没在长篇的叙述之中。 倒金字塔与金字塔并用式 这种结构也是把最重要、最新鲜的新闻事实放在导语 里叙述,这部分类似倒金字塔式结构。而导语之后的 主体、结尾部分则按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或事实 发展的逻辑顺序叙事,这又类似金字塔式结构。

6、写作: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

7、消息主体要求:紧扣消息主题取材、叙事宜具体、内容应充实、叙述宜求生动,行文善兴波澜

篇四:语文专题+古代诗歌阅读与写作--讲义

简单学习网课程讲义

学科:语文

专题:古代诗歌阅读与写作

主讲教师:王大绩 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

/retype/zoom/9f9e299a5ef7ba0d4a733b86?pn=2&x=0&y=8&raww=397&rawh=108&o=png_6_0_0_559_37_215_71_892.979_1262.879&type=pic&aimh=108&md5sum=d0cfbc93bc03309ca476f2da322c69b1&sign=8e7c6b903e&zoom=&png=13028-24855&jpg=0-0" target="_blank">点此查看

不畏危楼高百尺,擎云手可摘星辰。 莫言不敢高声语,谁道恐惊天上人?

【中国人民大学】

请根据所学古诗文的有关知识,从下列两句中选取一句作为对联的上联,不要求平仄。 (1)金融风暴起北美,全球飘雪。 (2)三十年改革结硕果,花香鸟语。 【参考答案示例】

(1)金融风暴起北美,全球飘雪;

经济危机卷西欧,四海惊心。 (2)三十年改革结硕果,花香鸟语;

五千载文明兴盛世,虎跃龙腾。

【北京大学】

某地市为了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反腐倡廉工作,在其新闻网站上贴出了一副对联的上联,征求下联。上联内容为:反腐廉政三秋雪。请你根据所学古诗文有关知识为其对出下联。 【参考答案示例】

反腐廉政三秋雪;安居乐业六阳春。 【备考答案示例】

反腐廉政三秋雪;惩恶扬善二月风。

【北京大学】

下面是一副对联的上联,征求下联。上联内容为:博雅塔下人博雅。请你根据所学古诗文有关知识为其对出下联。 【参考答案示例】

博雅塔下人博雅,未名湖畔我未名。 【考场实例】

(1)博雅塔下人博雅,圆明园内月圆明。 (2)博雅塔下人博雅,安西城外谁安西? 【备考调侃示例】

(1)博雅塔下人博雅,玲珑塔上佛玲珑。 (2)博雅塔下人博雅,惶恐滩头爹惶恐。 (3)博雅塔下人博雅,零丁洋里娘零丁。 (4)博雅塔下人博雅,慈悲庵内尼慈悲。 (5)博雅塔下人博雅,大觉寺中僧大觉。

【迁移扩展1】

下面是一副对联的上联,请对出下联。 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佳果; 【参考示例】

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佳果; 月季牡丹金桂,莫非海内奇葩。 【考场实例①】

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佳果; 铜鼓丹霞庾岭,岂非粤北名山? 【考场实例②】

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佳果; 屯绿祁红云雾,俱为淮左名茶。 【考场实例③】

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佳果; 山海居庸嘉峪,并称塞上雄关。 【考场实例④】

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佳果; 汗血乌骓赤兔,应推宇内良驹。

【迁移扩展2】

请为图书馆的对联补拟下联。 学问藏今古 【参考示例】

学问藏今古,典籍贯中西。 【考场实例】

学问藏今古,门窗望海天。

【迁移扩展3】

写出下列上联的下联。 ①春风十里,长安两路; ②碧野田间牛得草; 【参考示例】

①秋月千年,永定一桥。 ②金山林里马识途。

【迁移扩展4】

用一句古诗名句为下列上联对出下联。 ①举头望明月;(李白) ②劝君更尽一杯酒;(王之涣) 【参考示例】 ①荡胸生层云。(杜甫)另:俯身散马蹄。(曹植) ②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

二、古代诗歌阅读鉴赏 考查内容:

1. 疏通古典诗词的文字 2. 把握诗歌创造的形象 3. 理解诗歌寄托的感情

【四川大学】

宋代文学家苏轼有首名为“题沈君琴”的诗,其内容如下:“若言弦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诗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请自由发挥,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看法。 【译诗】 题沈君琴 苏轼 如果说琴弦可以发出声音,

那为何把琴放在匣中时又听不到声音了呢? 如果说发声的奥妙在手指,

那为什么不到您的手指头上去倾听琴声呢? 【备考答案】

表面看诗人是在做“十万个为什么”式的天真提问,实际是无疑而问,表达出较为深刻的辩证思考,形象地揭示出一个道理:任何事情“有声有色”的成功,都是主观努力作用于适当的客观条件的结果。

【清华大学等五校】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叙述,并对诗歌进行赏析。 【译诗】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陆鸿渐虽然只是移居到城边一带,去那里也要穿过种植桑麻的小路。 看到他最近种植在篱边上的菊花,现在到了秋天还没有开花和着蕾。 敲门静静地连狗叫的声音都没有,于是试着去向西边的邻居家询问。 邻居回答说这家主人又去山里了,每每要等到太阳西斜时才会回来。 【备考答案】

这首诗是诗人访友不遇之作。全诗描写了隐士闲适清净的生活情趣。诗人选取了一些平常而又典型的细节事物,描绘了一幅隐士居所的画面:靠近城边,桑麻环绕,小径相通;篱边种菊,尚未著蕾;篱门关闭,寂静无声;主人外出,邀游山林。刻画了一位生活悠闲的隐士形象。全诗有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情趣,语言朴实自然,流畅洒脱。

【清华大学】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首诗是杜甫的传世佳作之一,请根据你对杜甫的了解并利用诗歌鉴赏的相关知识对这首诗歌加以阐释。

【译诗】 旅夜书怀 杜甫

微风轻轻吹动大江岸边的细草,桅杆高高的小船月夜孤独停泊。 星斗晶莹,垂望原野平坦开阔,大江涌动,载着月光向东流淌。 我的名声哪里是因为文章卓著,虚居官位原应年老多病就退休。

篇五:文学写作

第七章 文学写作

(讲义说明:前面加▲号的,为重点掌握内容;前面加★号的,为基本掌握内容;前面不加符号的,为一般了解内容。)

学习重点:

1、作者的主体条件;

2、文学写作过程。

基本掌握:

1、 文学写作的个体意义、社会意义、世界意义;

2、作者的语境条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文学写作 P222

是作家的个性感情与对社会生活的表现的高度统一。此含义包括两个方面:

1、作家的个性感情:个性化的创作;

2、对社会生活的表现:具有制作性。

★二、文学写作的意义 P224

1、个体意义:升华作家的本能,解放感情,释放生命活力;能打破现时的局促而游心千载,极大拓展了个人的精神空间。

2、社会意义:反映社会现象,流传社会风俗,展示各地的民族风情等等。

3、世界意义:各国家和民族之间需要交流,文学写作召唤和而不同的文化"全球化"。 ▲三、作者 P226

1、作者的角色 "投入"者(创作者)与"回味"者(读者)的统一

所谓"投入",是强调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必须注意从作品人物的角度去感受生活、考虑问题、说话和行事;

所谓"回味",是强调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必须将自身的情感体验对象化,学会做清醒的旁观者。

2、作者的语境条件

(1)历史情境 指作者所处特定历史时段的时代情形与现实遭遇。

例如,鲁迅的《伤逝》反映了中国现代青年男女追求自由恋爱并为之付诸行动的状况;郭沫若的诗歌则反映了五四时期国人的澎湃激情;朦胧诗反映了80年代中后期青年人对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思等。

(2)意识形态氛围 指特定历史时期涵摄面极广的总体意识形态。例如,战争年代的愤恨与争斗,五四时期的激情,文革时期的沉默,

90年代以后的自由等等。

(3)文学资源场 指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据以加工、制作、移置和翻转的既有素材库,包括过去或同时代各种文本,甚至传说轶事等。

(4)文学创新的需要

例如,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中的用典就是创新的表现。如李白《秋浦歌》里写道:"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辛弃疾引用"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借用李白的诗句,表达了自己的"愁"。但他清醒地知道自己的忧愁徒然无用,对这人间万事,索性一笑了之。不

过,这"笑"是很无助的一笑。慨叹自己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写此词时已五十七岁左右(在当时是算老了),又两度废居,故交零落,因此发出这样的慨叹也是很自然的。

又如,任何一种文学体裁的都是在前代文学创作的基础上创新的。宋词是唐诗的创新,二元曲又是宋词的创新等等。

3、作者的主体条件 P233

(1)个体体验 指作者对自身在现实世界中的境遇及其意义的瞬间直觉。其亲历性、丰盈性,是保证文学写作的必要的先决条件。

(2)想象力

例如,李白《蜀道难》:

噫吁嚱(yī xū xī)!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fú),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sài)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zhàn)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náo)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yíng)岩峦。扪(m?n)参(shēn)历井仰胁(xi?)息,以手抚膺(yīng)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chán)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háo)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huī),砯(pīng)崖转(zhuàn)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jiē)尔远道之人胡为(wai)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w?i),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fēi)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shǔn)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zī)嗟(jiē)。

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诗中那些动人的景象宛如历历在目。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陆时雍《诗镜总论》评李白七古语),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洲"的高大形象。

(3)语言敏感 指作者在文学写作的过程中对语言的敏锐感知和精当运用的能力。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家对语言的敏感程度决定了其创作的成败。

例如顾城的诗歌《感觉》:

天是灰色的

路是灰色的

楼是灰色的

雨是灰色的

在一片死灰中

走过两个孩子

一个鲜红

一个淡绿

这是顾城的一首著名的朦胧诗。诗歌在对比之中表达诗人的一种"感觉":光明

对灰暗的抗争,活鲜对死寂的冲击,丰富对单调的矫正。

诗的第一节是铺陈,意在渲染一种"灰"的场景和气氛:天、路、楼、雨都是

灰的。这是一种巨大的场面。这种巨大的场面,不仅预示着灰暗的强大,也预示着单调和死寂的强悍,它们控制着整个"时空"。然而它们的对立面并非完全销声匿迹,在某种特殊的场景中,它们也会借机腾出:雨中走来的"两个孩子"就是这种对抗力量的化身。由于诗歌的现实场景是雨中,所以,这两个"孩子",我们不一定就把他们理解为孩子,他们极有可能就是穿着雨衣的"大人"。因为"灰"的场面和气势太大,所以才衬托得他们太小。

先看第一点。雨天给人们的"感觉"一定是很丰富的,许多物象会纷至沓来,闯进诗人的心扉。然而顾城用他的感觉"过滤器"将它们统统删掉,只留下"灰"、"红"、"绿"三种色彩,让它们停留在人们的视线中。这样,整个画面就显得单纯、清晰。由于诗的主体色调是灰色,所以"鲜红"、"淡绿"的出现就特别显眼。它们对灰色所形成的单调和死寂构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万绿丛中一点红",由于有"万绿"的铺垫,那"一点红"就特别耀眼。

再来看第二点。这一点是对空间的巧妙安排。占据整个画面的是"灰",从天上到地下(上下),从楼东到路西(左右)都是"灰"的领地,这巨大的"灰"控制了一切,形成了一统天下的局面。然而,令人惊叹的是,诗人突然让"鲜红"和"淡绿"插了进来。这两个点虽然渺小,在画面中所占分量无足轻重,然而却特别抢眼:它们直棱棱地插进来,打破了灰暗所造成的阴沉、死寂和单调,增添了明亮、活鲜和丰富的气氛,改变了整个画面的情感基调和意义走向。

(4)拟想读者 指作者在写作活动中主观设想面对的当代或后世读者。

▲四、文学写作的过程 P240

(1)储备:积累素材。指作家亲历的、观察的生活体验以及更广泛的文化修养的积累。

(2)发生:灵感与冲动。指作家产生现实的写作冲动,将某种丰沛酣畅的主体情思表达出来。

①灵感具有创造性、突发性、迷狂性、瞬时性和神秘性。当它到来的时候,是不期而遇的,大都同偶然因素的刺激有关。它是作者长期的感情积累和长期的潜意识沉淀而成的突然爆发。一旦爆发,人的情感将处于高度亢奋的状态,需瞬时抓住。

陆机《文赋》:"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

例如冰心的《一只木屐》:

淡金色的夕阳,像这条轮船一样,懒洋洋地停在这一块长方形的海水上。两边码头上仓库的灰色大门,已经紧紧地关起了。一下午的嘈杂的人声,已经寂静了下来,只有乍起的晚风,在吹卷着码头上零乱的草绳和尘土。

我默默地倚伏在船栏上,周围是一片的空虚--沉重,时间一分一分地过去,苍茫的夜色,笼盖了下来。

猛抬头,我看见在离船不远的水面上,飘着一只木屐,它已被海水泡成黑褐色的了。它在摇动的波浪上,摇着、摇着,慢慢地往外移,仿佛要努力地摇到外面大海上去似的! 啊!我苦难中的朋友!你怎么知道我要悄悄地离开?你又怎么知道我心里丢不下那些把你穿在脚下的朋友?你从岸上跳进海中,万里迢迢地在船边护送着我?

过去几年的、在东京的苦闷不眠的夜晚--相伴我的只有瓦檐上的雨声,纸窗外的月色,更多的是空虚--沉重的、黑黝黝的长夜;而每一个不眠的夜晚,我都听到嘎达嘎达的木屐声音,一阵一阵的从我楼前走过。这声音,踏在石子路上,清空而又坚实;它不像我从前听过的、引人憎恨的、北京东单操场上日本军官的军靴声,也不像北京饭店的大厅上日本官员、绅士的皮鞋声。这是日本劳动人民的、风里雨里寸步不离的、清空而又坚实的木屐的声音...... 我把双手交叉起,枕在脑后,随着一阵一阵的屐声,在想象中从穿着木屐的双脚,慢慢地向上看,我看到悲哀憔悴的穿着外褂、套着白罩衣的老人、老妇的脸;我看到痛苦愤怒的

穿着工裤、披着蓑衣的工人、农民的脸;我看到忧郁彷徨的戴着四角帽、穿着短裙的青年、少女的脸......这些脸,都是我白天在街头巷尾不断看到的,这时都汇合了起来,从我楼前嘎达嘎达地走过。

"苦难中的朋友!在这黑黝黝的长夜,希望在哪里?你们这样嘎达嘎达地往哪里走呢?"在失眠的辗转反侧之中,我总是这样痛苦地想。

但是鲁迅的几句话,也常常闪光似地刺进我黑暗的心头,"我想: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就这样,这清空而又坚实的木屐声音,一夜又一夜地、从我的乱石嶙峋的思路上踏过;一声一声、一步一步地替我踏出了一条坚实平坦的大道,把我从黑夜送到黎明!

事情过去十多年了,但是我还常常想起那日那时日本横滨码头旁边水上的那只木屐。对于我,它象征着日本劳动人民,也使我回忆起那几年居留日本的一段生活,引起我许多复杂的情感。

从那日那时离开日本后,我又去过两次。这时候,日本人民不但是我的苦难中的朋友,也是我的斗争中的朋友了,我心中的苦乐和十几年前已大不相同。但是,当同去的人们,珍重地带回了些与富士山或樱花有关的纪念品的时候,我却收集一些小小的、引人眷恋的玩具木屐......

赏析:

1946年末之后,冰心前后有四年的时间旅居日本。《一只木屐》是作者回国十多年后写下的离别日本时凄婉而动人的情景。

离别,在文学描写上可说是个永恒的题材。所谓生离死别,那是最能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古往今来,描写离愁别绪的名篇佳作无以计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十八相送"、"送君送到大路旁,君的恩情永不忘"等等,读来看来听来总是令人情动的。一般说来,离别与送别相连。在我们读到的许多有关作品中,大都描写的是这种情形。

在诸多描写别离的作品中,《一只木屐》显得很是别致。作者没有去写送别的人,而是写了一只漂浮的木屐。"我"默默地倚伏在即将载"我"离去的船栏上,晚风冰凉,夜色苍茫,周围空虚而沉重,就在这时,"我看见在离船不远的水面上,飘着一只木屐,它已被海水泡成黑褐色的了。它在摇动的波浪上,摇着、摇着,慢慢地往外移,仿佛要努力地摇到外面大海上去似的!"漂浮的木屐与离别的愁绪立即有了沟通,作者将木屐迅速转换为第二人称的"你"。"你怎么知道我要悄悄地离开?""你从岸上跳进海中,万里迢迢地在船边护送着我?"木屐在这儿作为一种拟定的情绪代码出现,一腔的离愁别绪都被它点燃。这就造成了冰心笔下独特的离别情景:没有送别的话语,没有挥手,没有泪眼,夕照、晚风、苍茫的夜色,波动的海面上,一只送别的木屐,然而,仅仅是这些便是愁绪万千了。

显然,离别中木屐的描写不仅是别致的,也是深沉的。那么,木屐为何有这种分量呢?它到底包容了一些什么?隐藏了一些什么?作品描写的再度的回望便解开了这个疑团。"我"由木屐想到在日本几年的长夜,那嘎达嘎达的木屐声总在长夜中从楼前走过,陪伴着"我"的木屐声"清空而又坚实";并且"我"在这声声的嘎嘎达中,想象着穿着木屐的双脚,想象着一张张老人、老妇的脸,工人、农民的脸,青年、少女的脸,他们或是悲哀憔悴,或是痛苦愤怒,或是忧郁彷徨,在长夜中漫无目的地走着,在长夜里寻找光明之路。

这就是那只漂浮的木屐之所以能引起那股别离的愁绪的原委所在。木屐,连接着"我"在日本战后所交结的苦难中的朋友,木屐也勾起我对那一段即将离别岁月的伤情,离别木屐,实际上是离别那朝夕相处的苦难中的朋友,离别逝去的岁月,漂浮的木屐代表了伤情,也代表了友谊。

《一只木屐》是以回忆中的两组画面结构而成的,一组是情景画面:码头、落日、夜色、晚风、海浪、漂浮的木屐;一组是联想的画面:嘎达嘎达的木屐声,声音中流动的不同表情

的脸。这两种画面被一种忧伤愁情紧紧裹住,这是一篇典型的忧伤美文。流动着一种泱泱的忧伤与愁绪是冰心早期散文的最大特色。不过,在这篇散文中还有另外一种东西,这就是木屐的另一种含意:木屐踩在地上坚实的声音,木屐向前行走的本能,作品中特地引用了鲁迅关于路的一段话,从而现出了一种光明与希望的企盼。

②在其他生活领域,也常常有灵感的出现:

例一:《纤夫的爱》

作词者在洗澡时发现浴巾在浴缸中荡悠悠,于是便有了一句:"在纤绳上荡悠悠......" 例二:某科学家思虑之极仍无法准确测出一块不规则的黄金的体积。有天,当他躺下浴缸发现缸水溢了出来,于是顿时开窍解决了体积的难题。

例三:可口可乐玻璃瓶的设计过程

③灵感产生的过程:

王国维曾用古代诗词概括做学问的三个阶段,也可用来说明灵感产生的大体过程: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要获得灵感,必须先专注,把构思集中于特定的对象。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欧阳修《蝶恋花》)必须有坚持不懈的艰苦探求精神,为文学构思寻找、选择最完美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和语言等。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终至顿悟,灵感来临,艰苦的构思终于豁然开朗。

(3)构思:指作家在生活体验、文化素养储备和写作冲动发生的基础上,对成熟的主体情思加以组织,使之成为有机的艺术形象系统的过程。

(4)成文:指作家将自己内心构想出的艺术形象系统变成完整的文本的过程,如修改、润色等。

第八章 文学阅读

学习重点:

1、读者的语境条件;

2、文学的阅读过程和阅读效果。

基本掌握:

1、 文学阅读的意义;

2、 读者的主体条件和文本条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文学阅读 P246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