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丁冬影视先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5:18:55 小学作文
丁冬影视先锋小学作文

篇一:影视文学

影视剧剧本:是摄制电影或电视剧的基础和蓝图。在进入电影或电视剧的拍摄阶段之前,人们需要根据影视思维特点对故事情节、场景和人物等进行文字描述的蓝本,一般分为影视文学剧本和影视分镜头剧本。

情节:指人物在促使他行动的环境变化过程,是人物性格和命运发展的历史,也是一系列事件的发展和结局的历史。情节由一系列人物、人物关系及矛盾发展的相互联系的事件构 成,它的核心要素是矛盾冲突。 情节是影视文学最基础的内容。情节包含三个要点,概括地说即时代情境性格,时代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时代背景,或称大环境;情境就是可以感知的现实生活环境,或称小环境;性格就是人物性格。

印象派电影的特点:不注重影片的外在故事情节,而善于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着重创造气氛,用环境衬托人物的心理和命运;追求造型美,追求新奇的视觉形象和新颖的拍摄角度。

1.如何评价法国印象派先锋派电影理论思想?

法国印象派先锋派电影理论,对电影艺术视觉方面的强调,为电影艺术手段的发展成熟乃至电影艺术语言的形成,无疑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于当时大多数电影照搬戏剧演出模式、图解文学作品的倾向给予十分有利的批评,在今天也有着同样重要的理论价值。

法先派理论与实践活动处于欧洲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兴盛的年代,与现代主义艺术理论有着直接的关联,关注艺术自身的特征研究以及个体精神世界的表达问题,而将社会生活、道德、政治、教育等诸多内容剥离其外;他们处于电影的默片时代,法国先锋理论家们在指出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的同时,可以大胆地从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态入手强调它的视觉特征,从音乐舞蹈入手强调它的节奏和动态特点,也从诗歌调度指出它超越现实物象和直抵心灵、精神的诗意特性;法国先锋电影理论家很少关注电影的生存条件问题,即电影的大众接受问题。

2. 请以实例说明镜头匹配现象。 ①电影中的镜头匹配现象,常常出现在场景转换之间,电影编导可以利用这一场景阻截的特性来推进故事向前发展,也可以借此传递故事新的信息。镜头匹配现象包括画面匹配和声音匹配两种。

②画面匹配,指两个镜头画面在内容相似的基础上进行匹配剪辑,例如画面中图形、形状、动作、大小或色彩等相似则可匹配剪辑。画面匹配既可以推进剧情,也可以在两个画面基础上形成新的思想。

例:《现代启示录》中“丛林上空飞翔的直升飞机的螺旋桨,叠印出一架四个叶子的电风扇悬在天花板上不停地转动”,这是一个通过形状相似进行匹配的例子,在这里,我们注意到直升机的螺旋桨叶和悬挂在天花板上的风扇的桨叶之前形成了一种匹配关系,巧妙地把战场时空转换到了旅馆中的时空中来。

③声音匹配,是指两个相似或具有某种联系的声音相继出现时形成的一种新的含义。 例:《公民凯恩》中不端在年轻的凯恩监护人与年老的凯恩监护人所说出的圣诞快乐,通过画面与声音的匹配剪辑,在叙事方面巧妙地完成了时空的转换,可以省略许多铺垫,节省时间,加速了情节发展的节奏。更为重要的是,匹配剪辑能够精妙地表现创作者艺术构思以及角色思想意识。

3.如何理解乔托卡努杜的电影艺术观

他的《第七艺术宣言》称电影既不是情节戏也不是戏剧,而是把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诗和舞蹈这六门艺术加以综合的新艺术,电影是可以用来抒发感情、表现心灵的。

电影艺术的独特个性具体可分为:1表演方面,他认为电影不是一种拍下来的舞台剧或者是一部照本图解的小说;2反对从普通的文学中寻找题材,因为“这种作品不渲染心理活动,能够给影片提供一系列威猥亵的情欲冲突就行。”从这个角度上说,他也反对商业买卖中的情节剧,在他看来这种情欲冲突是愚蠢的错误。

电影的作用在于“激发情绪而不是叙述事件”,需要进行几方面的考虑:通过光激发情绪;放进作者自己的激情,以其对观众产生感染力;创造所拍摄的外部景象,使之产生心里气氛” 他的理论阐述,对于诞生不久的电影摆脱粗浅和幼稚、追求艺术和灵性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他所提及的电影艺术方法,在艺术通感的基础上,与传统的文学、艺术理论有着诸多的同构关系。但是就激发情绪和叙述事件来说,这两者被完全对立起来就显得过于极端。从文学史或艺术史来看,应该说叙述事件本身同样可以起到激发情绪的作用。

4.试述埃亨鲍姆对电影理论的贡献

电影与文学既有相近之处又存在着竞争的关系,不再局限于法国先锋派电影理论家的绘画、音乐和诗的艺术视角,看到了文学叙事结构与电影叙事结构的同构关系。

他从文学的乃至诗学的方法论入手研究电影艺术,并非是要把电影等同于文学,而是要寻找到电影作为艺术的建构法则。

他认为蒙太奇是电影语句的基本单位,并继续在电影蒙太奇的内部进行划分,指出它的构成手段包括各种摄影手段,譬如景别、摄影角度等。

他认为时空连续性原则是组接电影语句——蒙太奇的基础。“镜头运动只要一开始,就会要求按照时空连续性原则进行有意义的组合”。电影语句的连接也就是蒙太奇的连接,要遵循的即是这一时空连续性原则,毕竟连续的电影语句及其含义要让观众感受得到并且能够理解。

在电影语义学即有关电影表意的问题上,他提出“各个镜头的含义只能通过彼此的先后关系逐步揭示出来”,“电影隐喻是语言隐喻的视觉表现”。

5.在安德烈巴赞看来,戏剧和小说的矛盾是什么?他又是如何据此肯定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成就的?

安认为,戏剧与小说的矛盾在于对小说而言,事件重于动作,持续重于因果关系,理解重于意志,可以理解为戏剧的连词都是“因此”,而小说的连词是“然后”。

在巴看来电影天生就是个混杂体,它包含着一对矛盾-为了照顾观众观赏兴趣的戏剧式结构和增扩表现空间向小说方式发展的矛盾。他认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在妥善解决这一矛盾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第一新现实主义电影突破了戏剧式结构的限制,如《大地在波动》《晴朗的天空》就是无情节的影片,事件是按照他们自己的时间顺序出现的,但各个事件是平行的,没有轻重之分;第二“既包括悲剧的严谨,又保持一切事物偶然发生的形式”。电影的戏剧式结构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艺术秩序性的要求,而现实生活本身又具有杂乱无序的特点。第三《偷自行车的人》找到了能够解决观赏性情节与事件过程这对矛盾的电影辩证形式。《偷》有情节却不是以戏剧的方式安排的情节,完全不再依靠戏剧性的基本程式,情节不是作为一种“本质”事先存在于电影之中,它是从先于它存在的叙事过程中引申出来的。他是现实的“积分”。

6.举例说明影视剧本是如何体现视听特征的。

① 人们普遍认为影视文学剧本属于文学范畴,剧作家也属于作家之列,但是,影视文学剧本的语言与通常所说的文学语言还是有很大差别的,那就是影视文学剧本的创作,必须在十分熟悉影视的视听语言基础上进行,也就是要懂得普多夫金所讲的导演、摄影、剪辑的方法等。实际上,就是要求剧作家以影像/声音化的方式进行创作,使人能够清楚地“看到”和“听到”剧本中的一切,并用笔将其传递给导演、摄影师、剪辑师以及观众。

② 概括地说,影视剧本的两大基本要素为影像和声音。

a.影像的处理又涉及摄影机的运动、镜头景别以及镜头内部的结构、色彩、照明光线等, b.声音则包括人声、音乐以及各种音响效果。由于影视文学剧本是一个连续的整体,所以还必须充分考虑剧本内部前后影响之间的关系,声音之间的前后关系,以及影像和声音这两者的关系。

③以约瑟夫·斯特凡诺编剧、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导演的影片《惊魂记》,可以仔细体验该剧作对影像和声音前后关系的处理。

A.从影像角度看,这段剧本文字我们可以将它基本分为影像描述和声音描述两大类。 a.在影像描述部分,第一组镜头是从空间的某一个具体细部开始,浴帘横杆,浴室的门、玛丽的洗澡动作,玛丽的表情,然后,门被慢慢推开又关上,强调淋浴的声音湮没了其他音响,浴室上映出另一个女人的阴影,浴室的这边是玛丽的背部,笼罩着她的是亮晃晃的白色。读到这里,我们已经从悄悄推开又关上的“门”、“阴影”、“亮晃晃的白色”预感到了危机正在悄悄降临,虽然没有看到真正的影视画面,但却仿佛是正在体验着看的过程。这段文字具有明显、强烈的运动感和连续性,一个画面接着一个画面,而且还有声音伴随,起着渲染画面气氛的作用。 b.从声音角度看,浴室的那扇门出现了三次,第一次起到的是提示的作用,后两次表现了凶手进出房间,而另一扇门的“砰”然声响,仿佛是一个重重的休止符,宣告这一惨痛事件的结束。

B.从色调角度看,令读者感受强烈的还有那种亮晃晃的白色,在危险降临的那一刻,剧本描写的是浴室整体的白色亮度——有点炫目;接下去是那把格外醒目刺眼的面包刀,闪闪发出的白色占据了整个银幕,形成了带有此段高潮意味的影像;随后是淋浴喷头涌出的水的白色,恢复了“亮晃晃”的状态,最后,深色的“血线”掺杂到白色的水中,色调渐渐显示出沉重。由此可见,对于影像中的色调的描述在这里也是相当考究的,它配合着动作事件的全部过程,提示、强调着该事件的每一个重要环节。它又像是一位无言的叙述者,在悄悄地表达着诧异、慌乱、震惊和哀伤等各种人类的主观感受,构成音乐般的和声旋律部分。

7.影响景别的因素有哪些?以实例说明景别在影像叙事中的功能。

①景别是根据被摄物体在画面中呈现的范围来确定的,一般分为远景、中景、近景和特写。景别取决于两个因素:摄影机与被摄主体之间的距离,所使用的镜头焦距的长短。在现代影视的一个镜头内,由于摄影机频繁运动以及不断变化角度,景别也在不断变化。

②景别的选取,对于影视剧本的叙事十分重要,它涉及引导观众“看什么”这样的根本性问题。

如《钢琴课》中,给了女主角艾达很多特写镜头,特写镜头所具有的亲近感激发了观众对人物的同情。因为我们离人物越近,就越容易被唤起同情。特写镜头给了我们一种身体的接近,而这通常是为被允许进入某人亲密空间的那些人保留的。

③从叙事的意义上看,影视剧拍摄角度的问题与叙述者和被叙述对象关系密切,它可以给观众带来各种心理感受,有助于提高观赏兴趣。

如《大白鲨》中,编剧采取了鲨鱼的主观视角来描写渐渐逼近的威胁,这一视角的选取新鲜而又独特,最后在斯皮尔伯格导演完成的影片中很好地再现了这一场景。

8.试举一二例说明如何利用画面构图表现作者意图。 ①镜头画面的构图是考察视觉因素的基础。电影胶片是由一个个画格构成,每一个画格看上去都是静止的画面,连接起来又是活动画面的一部分,电影构图问题便是以对画格内部的空间研究为起点。如同绘画一样,画格内的静止图像也有如何安排摆放的问题。 ②银幕空间可以分为三个方向:横轴方向,是将画格沿水平方向切割的那条线,也称为X轴,竖轴方向是指将画格垂直切割的那条线,也称为Y轴;纵深轴方向是指从画格的前景到后景的轴线,即Z轴。在静止的画面中,人或物体处于这三个轴相交的某一点,在连续运动的画面中,其中的人或物体也会产生位置的变化。 ③在一个静止的画面中,空间内的人和景物处于哪一位置,相互之间的比例,光线亮度以及色彩都会对观众产生影响。比如,我们看到银幕被一个人占据了中心位置,那么对这个人物的重要性的强调就会观众感觉到。 《钢琴课》中,有一个海滩上的画面镜头,艾达看到放在海滩上的钢琴后,快速走向钢琴,而且把同行的贝恩斯留在了原地。在画面中,我们看到画面的右端是艾达在倾情演奏钢琴,而贝恩斯则在画面左端好奇地观看,这时候,两个人的中间隔着一定距离。这样的画面构图实际上表现的是此刻两人之间关系的状态。随后,贝恩斯为艾达所吸引并不由自主地向艾达靠近,则又预示着他们关系的变化。 在这段场景描写中,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是贝恩斯感受到艾达内在的活力,并开始主动向她亲近靠拢,所以在构图上表现出两个人的距离由远到近,使两人的关系变得非常具有视觉形象的效果。 ④在构图中,利用纵深轴即Z轴来表现人物与某一事件的关系,往往能取得寓意深刻的效果。 《公民凯恩》中的第一个闪回段落,童年时代的小凯恩正在雪地里玩耍,母亲和经纪人在屋里签订了放弃凯恩抚养权的合同,其中有一个镜头是:后景中窗外玩雪球的小凯恩,中间是闷闷不乐的父亲,前景是签订合同的母亲和经纪人。剧本的这个场景描写,已经把窗外雪地里玩耍的凯恩和屋内的大人们框在一个镜头里,在最终完成的电影里就有了前面提到的那个著名镜头。这一镜头把凯恩快乐的童年和母亲擅自安排了儿子的命运,以及父亲对此不赞成的态度集中体现出来。

⑤总而言之,镜头画面构图在表意方面有着多种可能性,这既是影视剧本创作的基础,也是未来的影视剧拍摄提供了重要的参照依据。

9、常见的摄影机运动类型有哪些?分别说明他们有那些叙事功能。

①摄影机运动,即摄影机围绕着拍摄对象的运动,它是镜头构成的一个重要方面,连续的摄影机运动也是影视场面调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见的摄影机运动类型有: A. 升降。指摄影机作上下运动拍摄人或物体,是一种多视点表现场景的方法。其变化有垂直升降、弧形升降、斜向升降和不规则升降等。

B. 摇摄。即摇镜头,摄影机在一个固定的位置(如三脚架)上转动。这种镜头既可以摇摄运动中的对象,也可以摇摄全景。

C.推拉摄影。指摄影机沿光轴方向向前或向后移动拍摄,使画面产生逐渐靠近或远离被摄物体的变化,可以使观众在一个镜头内了解到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作用:不仅可以展现更多的剧情内容,也是影视剧转场的一种技巧手段。

D.移动摄影。指用大型移动车或轨道移动车拍摄,摄影机随着经常处于运动状态的拍摄对象而运动。

E.变焦镜头。指由特殊的镜头所造成的光学过程。这种透镜由于朝着拍摄对象前进(推)或后退(拉)造成摄影机仿佛在运动的幻觉,实际上摄影机是没有动的。

10、如何理解影视剧的空间?请举出利用空间变化进行叙事的例子。

①影视剧空间可以理解为画格内的空间动态。以电影为例,在单一画格内如果只考虑到横、竖两个轴线,那么这只是一个二维空间,如果再加上纵深向度的轴线,那么它就是一个三维空间。然而,电影时以每秒24个画格的速度连续运动而呈现出的影像,那么这里就加入了时间的维度,因而它的空间就变成了四维空间,因此,影视的空间是加入时间因素的动态空间。

②在考虑影视空间问题的时候,要注意两个问题:

A.某一个时间点中的空间位置情况,也就是某一个画格或图片,以便观察静止图像内部的叙事可能性,如我们前面构图中所提到的问题。

B.从影视运动的图像中观察画格组合的变化,如人物的行动方向,人物之间或人物与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变化,从中发现所透露出来的叙事信息。

③例子: A.《火车怪客》 有一段中出现了几个连续的空间,火车站前停车场、候车大厅、火车车厢,第一个空间里分别从汽车里走出两个人,镜头对准的是他们各自的鞋,从鞋上显示出两者的身份差异悬殊,然而,等到了进站旅客通道时,两个人渐渐拉近了距离,最后是在豪华车厢里,两双鞋却坐到了一起,完全处在同一空间。通过这种空间距离上和位置上的变化,观众已经才想到他们之间会发生点什么,因此,影像空间的运动变化起到了叙述作用。、

B.《公民凯恩》母亲与撒切尔签订合同的镜头段落

C.《毕业生》

在伊莱恩房间里,本杰明正准备交代他和伊莱恩母亲的关系时,在两人的后景处,伊莱恩的母亲突然出现在门口,原本要进行下去的谈话就此被打断。伊莱恩母亲在这一私密空间的突然出现,给伊莱恩带来的震惊,可能会比本杰明的直接道白来得更强烈。这种空间的设置和场面的调度,也包含了更多的内涵,更加富有戏剧性。

④此外,镜头与镜头之间的组合,镜头空间内容的变化,也会影响到观众对空间意义的理解。因此,造成电影情绪反应的,并不是单个镜头的内容,而是画面之间的并列。

11、如何理解影视剧的时间?

①从研究的角度来说,影视剧的时间包括放映时间、叙述时间和心理时间。 A.放映时间:影视剧播出放映所需要花费的时间。

B.叙述时间:通过影像、声音、字幕等对故事情节或场面事件进行交代、叙述的时间。叙述时间可以按照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去表现,也可以额打破正常的时间顺序去表现过去或将要发生的时间,或是表现幻想中的事情。叙事时间是可变的,它可以根据创作者的意图进行省略、压缩或延伸。

C.心理时间,是对人的精神、情绪、潜意识活动加以表现而形成的影视时间,具有不确定性特点。创作者可以借此把人物瞬间的思维活动加以突出、强调和渲染,把时间加以延伸或压缩,以增强艺术感染力。

例子:《战舰波尔金号》——敖德萨阶梯(叙述时间将现实时间加以延伸的经典段落) 《低俗小说》——文森特扎针

D.在表现时间方面,我们还经常遇到所谓的“慢动作”和“快动作”,即高速摄影和低速摄影导致的时间效果。

篇二:大学影视课思考题2014春

大学影视课思考题

1. 卢米埃尔、梅里爱、格里菲斯对电影的贡献是什么?

在爱迪生他们研究电影的同时,欧洲的路易?卢米埃尔和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兄弟也在研究电影技术。他们利用缝纫机间歇运动的原理,将其创造性的运用于电影放映中,解决了电影胶片如何间歇的通过放映机片口的问题。这是一部既可以拍摄又可以放映的机器。除了手摇把柄今天被淘汰外,其原理与构造与今天灯摄影机无大区别。他们利用这个“移动摄影机”拍摄了一批短片,在一些小范围放映。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一家咖啡馆的地下室,他们进行首次公开售票放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所以1895年12月8日,成为了电影诞生日,电影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拥有确切生日“生日”的艺术种类。卢米艾尔兄弟发挥了电影的照相功能,客观记录外界人与事物。但他们也仅仅停留于此,他们拒绝拍摄虚假的东西,没想到电影可以成为一种叙事艺术。而梅里爱的出现,则打破了这种局限,梅里爱爱好戏剧和魔术,他把魔术剧场变成摄影蓬,进行他的“电影魔术”试验,他用摄影机来拍摄戏剧。他对电影的表现力进行了很多卓有成效的试验,发现了许多电影技巧,比如停机再拍和多次曝光等。他拍摄了具有较长篇幅和有一定情节的影片,但他恪守戏剧原则,甚至把幕起幕落都拍摄下来,摄影机的位置就像是一个戏剧观众的固定视点。梅里爱走向了电影作为艺术的第一步,但还没有找到电影的最本质的特点。后来美国的格里菲斯于1915年拍摄完成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则标志着电影艺术的最终形成。(1)他的贡献在于改变联电影的构成单位。在他之前,电影灯构成单位是戏剧的场景,摄像机位置不变,通常一部影片就是一个场景,篇幅常的影片可能是多个场景。而格里菲斯的影片构成单位是镜头,由若干镜头组成一个场景,再由若干场景构成一部影片。这样他就奠定了电影作为一门独立艺术的基础。电影突破了旧友文学的限制,特别是戏剧的场景的羁绊。摄影机获得了灵活的运动性,各个镜头或同一镜头内部在拍摄方位,距离上可以自由变化。使电影表现变得更为自由,获得了巨大的表现力。(2)他建立了电影叙事的成功典范,使影片可以叙述一个较为复杂的故事。他的《一个国家的诞生》是一部史诗性巨著,叙事结构严谨完整,并有强烈的戏剧性。(3)他实现了电影的真正剪辑,将不同长度和角度的镜头按照叙事法则组接在一起,形成了电影特有的节奏和情节的连续性。

(3)创造了“平行剪辑”和“最后一分钟营救”等叙事手法,成为电影叙事模式的典范。

卢米埃尔兄弟:

a 发明了电影(1895年,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制成“活动摄影机”,他们的第一次公开放映是1895年12月28日,这一天被定为电影诞生日。)

b 体现电影的照相本性—卢米埃尔兄弟被电影学家称为“严格的现实主义者”。“表现生活的动态,自然界和它的现象,人群和人们的走动。

c《火车进站》、《工厂大门》、《婴儿的午餐》、《水浇园丁》。

d“当场抓住的自然”。

梅里爱:

a “一个自由发挥艺术想象的人”。

b首先将电影引向戏剧。 将绝大部分戏剧上的方法应用到电影上来;摄制幻想的或艺术的场景、复制舞台演出等

c 有系统地利用各种电影手法。并发明了对后世影响极大的技巧,如画托、多次曝光、叠印、叠化、停机再拍。

格里菲斯:

第一部不用舞台纪录片形式讲故事的美国影片《火车大劫案》。The Great train Robbery,directed by Edwin s.Porter, 电影在格里菲斯(D. W.Griffth)才真正成为一种艺术;把一个全景分成几个镜头,把一个场面分成中景,近景和特写等若干片段,就这样确立了蒙太奇的原则;放手使用切回,平行发展或者其他型式交替切入的方法,把各景镜头连接起来以加强它们之间的关系。代表起一生事业最高成就的两部作品,《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和《党同伐异》1916。

写读主义

促进电影和艺术的结合

成熟

2.“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的工作原则怎样,它对世界纪录片的发展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 纪录片真实性:抓拍还是摆拍

代表作《北方纳努克》、《工业化英国》、《亚兰岛人》、《路易斯安娜的故事》永恒的价值观念。非虚构搬演。拍摄的过程是发现的过程。单个镜头的意义可以大于蒙太奇。

是否使用自然素材,被当作区别纪录片与故事片的关键标准。凡是实地拍摄的影片都被称为纪录片:1、我们相信,可以利用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挖掘电影之把握环境、观察现实和选择生活的能力。摄影棚影片(studio film)大大地忽略了银幕敞向真实世界的可能性,只拍摄在人工背景前表演的故事,纪录片拍摄的则是活生生的场景和活生生的故事;2、我们相信,原初(或天生)的演员和原初(或天然)的场景,能更好地引导银幕表现当代世界,给电影提供更丰富的素材,赋予电影塑造更丰满的形象的能力,赋予电影表现真实世界中更复杂和更惊人的事件的能力,这些事件比摄影棚里的智者们拼凑出来的故事复杂得多,比摄影棚里的技师们重新塑造的世界生动得多;3、我们相信,取自原始状态的素材和故事,比表演出来的东西更优美(在哲学意义上更真实)。在银幕上,自发的举止具有特殊的价值。电影有一种巨大的能力,能使传统形成的或被时光磨平的运动放射出耀眼的光芒。那块独断专横的长方形银幕尤其擅长揭示运动,使时空运动获得了最大限度的用武之地。此外,纪录片还能促使电影与知识紧密结合,这是生硬刻板的摄影棚机制和翘着兰花指装模作样的大都市演员无法达到的效果。

除了理论和实践问题,弗拉哈迪比任何人都更出色地阐明了纪录片的首要原则:1、必须把握和熟悉第一手素材,以便更好地组织素材。为了深入挖掘素材,弗拉哈迪也许要花上一两年工夫与拍摄对象生活在一起,直到故事“脱颖而出”;2、必须像弗拉哈迪那样,分清描述(description)与戏剧(drama)的区别。我想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弗拉哈迪选择的形式之外,还存在着其他的戏剧形式,或者更确切地说存在着其他的影片形式。重要的是,首先要分清如下两种表现方法之间的区别:一个是仅仅描述主题的表面价值,另一个是更加有力地揭示主题的真实。你不仅要拍摄自然的生活(the natural life),而且要通过细节的并置创造性地阐释自然的生活。

意义:罗伯特.弗拉哈迪被称为“记录片之父”,他把手中的摄影机柔华成为人类心灵的延伸物,他怀着谦卑、谨慎的态度关注事物,发现世界,在以声像方式记录人类生活的道路达到了诗与哲的高度。弗拉哈迪说:“所有艺术都是探险行为。所有艺术家的工作最终都在于发现,换句话说,就是把隐藏的真实清晰地呈现出来。”

3. 课堂中讲过的电影、电影人,哪些可以归为一脉现实主义传统?

4. 试着观看些一战后和二战后欧洲的先锋电影,了解先锋电影有什么特点。

第一次电影运动: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 (1917年----1928年)

一、法国印象主义派(1917---1928)第一个先锋派

中心人物:路易.德吕克 创作了《西班牙的节目》《流浪女》1922 发表《上镜头性》

代表人物:

谢尔曼.杜拉克《西班牙的节目》1919

《微小的布德夫人》1923

马塞尔.莱皮埃《黄金国》1921

阿贝尔.冈斯《车轮》1923

让.埃普斯坦《忠诚的心》1923

主要贡献:

1、开掘题材拓展电影心理叙事的表现,作品题材选择适合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

2、追求自然物象与人物心理和精神的对应,依据自然景象的瞬息变化的客观事实给艺术家的印象。

3、确立新的摄影技巧以适应人物心理和精神视觉表现

4、强调视觉节奏的表现与节奏剪辑的重要性,内部和外部节奏。

二、超现实倾向的各种流派:

纯电影美学试验:

1、法国立体主义流派:费尔南.莱谢尔《机器的舞蹈》强调图形形状的匹配和节奏性剪辑

2、抽象主义流派:亨利.希美特《纯电影的5分钟》

达达主义无理性的电影试验:

曼.雷伊《回到理性》第一部作品 雷内.克莱尔《幕间休息》充满幻想,又荒诞的达达主义,共同反理性的艺术主张。失去了现实性而变为了超现实性的。

超现实主义电影的绝对现实:

达达主义的超现实性美学追求最终导致了超现实主义电影的产生。是许多先锋派的最终归宿

谢尔曼.杜拉克《贝壳与僧侣》1927

刘易士.布努艾尔《珍珠项链》1929

《一条安达鲁狗》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

曼.雷伊《海之星》1929

三、德国表现主义:1919---1924 受到先锋主义的影响

表现主义受到后印象主义的影响 代表作品 罗伯特.维内《卡里加利博士》表现主义造型风格,布景和背景情调一致,人物造型与布景一致,光线阴影,视觉造型为表现主义特征

《吸血鬼诺斯费拉杜》《三生记》《泥人哥连》

现实主义倾向:

室内剧:卡尔.梅育《最卑贱的人》编剧《卡里加利博士》编剧之一

利用布景,主题和环境发生变化,但还是无情的命运,不用表现主义而用现实主义的方式表现

街头电影:现实主义创作态度 利用布景 感兴趣的是社会环境而不是心理状态。

四、前苏联的蒙太奇学派: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与阶级并行,社会与经济

受到未来主义和构成主义的影响。

1、 库里肖夫“实验工作室”普多夫金操作。莫兹尤辛德三个没有表情的特写镜头

2、 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派”拍记录片,反对剧本,演员,摄影棚。但用改变运动速度和奇特摄影角度来观察生活,进行选择的记录,非现实主义的态度。蒙太奇的并列和配合。

3、 柯静采夫和塔拉乌别尔格的“奇异演员养成所”

4、 爱森斯坦的理论与创作: 《战舰波将金号》1925 敖德萨阶梯

杂耍蒙太奇 后来创作了理性蒙太奇(夸大蒙太奇作用,被否定) 建立蒙太奇理论

5、 普多夫金的蒙太奇叙事:《母亲》 《圣彼得堡的末日》 《成吉思汗的后代》

强调剧本创作;强调演员的基础作用;(与库里肖夫的“电影模特儿”与爱森斯坦的“类型演员区分开来。)蒙太奇作为电影艺术创作的基础,创立联想蒙太奇。

普多夫金强调镜头的组接,分镜头突出细节的重要性。而爱森斯坦则强调蒙太奇的冲突。

五、记录主义电影的发展

1、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派”机械主义的记录本性出发。实景拍摄,偷拍,抢拍。后来法国新浪潮运动受其影响创造出记录片和故事片结合的样式。

2、德国抽象派华尔特.鲁特曼《柏林交响曲》1927 受到维尔托夫的影响。

3、20年代末法国先锋派几乎成了记录主义派。阿尔贝托《只有时间》1929 让.维果《尼斯现象》 让.班勒维《章鱼》《海蜇》《水甲虫》将水中的动物用几何图形拍出来,如康定斯基和毕加索的画。

4、尤里斯.伊文思 《雨》

5、英国 约翰.格里尔逊《飘往渔船》

6、罗伯特.弗拉哈迪 《北方的纳努克》演员与记录片形式。

7、德国的场面调度,法国的摄影和苏联的蒙太奇剪辑,拍了法国影片《圣女贞德的受难》默片的结束。

特点是:着重创造氛围,以风景或背景作为影片中的重要角色,追求造型美、新奇的视觉形象和新颖 第二次先锋运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代表作品:

罗西利尼 : 新现实主义与战争关系《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游击队》 《德意志零年》《欧洲51年》 《意大利万岁》

维斯康蒂: 以《沉沦》获得新现实主义之父的称号。 《大地在波动》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结合,但后来《受难的人们》《威尼斯之死》则完全追求唯美主义了。

德.西卡: 与柴伐蒂尼的合作(杰出的剧作家)《偷自行车的人》最具有代表新现实主义作品。 《孩子们注视着我们》《擦鞋童》 使用非正式演员的自由风格。

德.桑迪斯:《罗马十一时》将新现实主义推向另一个高峰。使用摄影棚和正式演员与非正式演员混用,与罗西里尼《罗马不设防的城市》部分相同。

新现实主义的美学特征:1、记录性 2、实景拍摄 3、长镜头的运用 4、关于非职业演员的运用 5、结构形式(追求简单朴实的结构) 6、地方方言的运用

新现实主义的继承:脱离现实主义

费里尼:追求浪漫主义《道路》《卡比利亚之夜》《八部半》最具个性化的作品。剪辑空间跳跃。

安东尼奥尼:模糊现实,强调主人公的主观感知。《奇遇》《放大》《红色沙漠》有非现实超现实的色彩。自然色彩随心理的变化。

第三次电影运动:法国“新浪潮”与“左岸派”五六十年代

新浪潮---作者电影

1958年诞生,特吕弗《淘气鬼》夏布洛尔《漂亮的塞尔琪》

1959年幸福年,特吕弗《胡作非为》 1960年高峰 1961年没落年。除戈达尔《如此生活》

“新浪潮”巴赞推崇为精神之父。一、电影是现实的渐进线。 二、场面调度的理论。

创作特征:

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有共同的东西,但是新浪潮有强烈的个人色彩,而新现实主义则是有重大的社会性。 主题:非政治的电影;否定传统的道德观念

摄影方法:侧重电影的照相性,侧重画面的新鲜感,拒绝功能主义或学究式的画面。

音响:大量的自然音响,真实感

剪辑:长度、节奏。快速剪辑,镜头之间之间衔接。时空跳接。长镜头的使用增加真实感。

从新浪潮后,特吕弗和夏布洛克的长镜头,戈达尔的跳接与快速剪辑。

表演:非职业演员,不知名的演员。

总之对传统的电影语法毫不在意。

左岸派----作家电影

代表作品:

阿伦.雷乃《广岛之恋》《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 亨利.高尔比《长别离》1961

阿兰.罗伯-格里叶《横跨欧洲的特别快车》玛格丽特.杜尔《音乐》1966《黄太阳》1970

侧重内心的描写。他们是文学和戏剧的革新派。

受到影响:

1、 接受了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和潜意识学说的影响,表现人的真实。

2、 接受了萨特的“存在主义”的影响,表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 伯格森“真觉主义”影响,强调非理性感受进入意识深处,强调知觉认识社会。

4、 受到布莱希特的影响,对现实进行曲折的表现,以沟通内心的幻想。

主要的特征:

主题:偏爱回忆,遗忘,记忆,试图把人的这种精神过程搬上银幕;描写人的责任性和自罪心,记忆总与历史事件相关。《广岛之恋》中。

导演:从记录式的现实主义然后再转向纯精神的现实主义中去。

剪辑:最重要的美学革命。《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百分之七十效果来自剪辑。其一,取消传统电影的间歇法,如化入化除,取消过渡镜头,用跳接对时空,事件的人为压缩;其二,镜头位置的颠倒;其三、镜头的并列运用,先后不衔接甚至对立;其四、循环剪辑,有意识的重复。

音响:左岸派导演比新浪潮修养更高,所以对音乐和音响的细节考虑比较多。

表演:舞台演员充当,有意识拉开人与人的距离,采用间离效果。

摄影:没有统一的风格,但不用谷达尔的肩扛式。讲究画面构图和布光,特别是雷乃得推镜头别具特色。 两者的区别:

1、成分看:新浪潮制作者大都是巴赞《电影杂志》的评论员,由自己走上影坛。左岸派则是左翼作家团体的文人。所以修养要比新浪潮高。

2、时间看:新浪潮始于50年代末期,左岸派要比它的导演早,雷乃1948年就开始。

3、年龄上:新浪潮小伙子,而左岸派则是中年了,所以经历与阅历要比前者高

4、 主题和手法:新浪潮有强烈的个人传记色彩,而左岸派则是普遍意义的全人类性质的主题,作者电影多采用第一人称,而作家电影多采用第二,第三人称,甚至混乱人称。而且有强烈的文学,戏剧色彩有艺术的假定性远远超过新浪潮。

5、 拍摄地点:前不反映重大历史,所以多在巴黎,而后者在全世界拍摄。

6、 美学追求:新浪潮向生活靠拢,向真实深入,而左岸派感兴趣的是人的精神活动,人的思想,人的内心。

7、 制作周期:新浪潮以潦草的,半即兴的拍摄,所以周期短,而左岸派则以仔细着摸得方式,周期较长。 8 影片通过检查:前者内容简单,不涉及政治,因此一般顺利通过(除了戈达尔《小兵士》)

但后者由于背景较为复杂,所以要遇到麻烦。

左岸派采取鲜明的立场直接干预生活,把赤裸裸的社会现状搬上银幕,触发观众的的情感与选择,所以左岸派是五六十年代的先锋派。

5.了解苏联蒙太奇学派的代表人物和基本观点

苏联电影诞生于1919年8月27日。

观点:

在本质上成为一种文化工具。

坚信蒙太奇具有无比的重要性,强调单个镜头和片段之间的关系,以表达含义,批评,观念,和言外之意。

代表人物:

最好的作品,如爱森斯坦的《战舰波将金号》1925,《十月》1928,《总路线》1929,普多夫金的《母亲》1926等,都表现了膜片座位一种艺术形式所能表达的最高水平。

爱森斯坦的《战舰波将金号》标志着苏联“诗电影”的兴起。

“诗电影”的出色效果出自镜头关系的微妙处理,一集那种节奏、运动和姿势的微妙性。

6. 为什么说蒙太奇是电影创作的基础?认识和理解蒙太奇对于电影的意义。

====电影的基本元素是镜头,而连接镜头的主要方式、手段是蒙太奇,而且可以说,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独特的表现手段。镜头就是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焦距、用不同的时间一次拍摄下来,并经过不同处理的一段胶片。实际上,从镜头的摄制开始,就已经在使用蒙太奇手法了。就以镜头来说,从不同的角度拍摄,自然有着不同的艺术效果。如正拍、仰拍、俯拍、侧拍、逆光、滤光等,其效果显然不同。就以本同焦距拍摄的镜头来说,效果也不一样。比如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等,其效果也不一样。再者,经过不同的处理以后的镜头,也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加之,由于空格、缩格、升格等手法的运用,还带来种种不同的特定的艺术效果。再说,由于拍摄时所用的时间不同,又产生了长镜头和短镜头,镜头的长短也会造成不同的效果的。 同时,在连接镜头场面和段落时,根据不同的变化幅度、不同的

篇三:美国冒险电影《太空先锋》完整版

太空先锋

导演: 菲利普·考夫曼

编剧: 菲利普·考夫曼

主演: 丹尼斯·奎德 / 山姆·夏普德 / 斯科特·格伦 / 艾德·哈里斯 / 弗莱德·沃德

类型: 剧情 / 历史 / 冒险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 俄语

上映日期: 1983-10-21

片长: 193 分钟

又名: 征空先锋 / 太空英雄

根据美国历史上首批进入太空的宇航员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他们是阿

兰·舍帕德、戈斯·格瑞森、约翰·格婪尼、斯高特·卡本特、高登·库伯等,共七位英雄。影片详细地描绘了美国太空计划的诞生过程以及第一批航天员诞生的历史故事。

篇四:电影术语

外国电影史 电影术语

格里菲斯:在世界电影发展史上有非常重要的位置,1915年的作品《一个国家的诞生》成为电影历史中的经典,在这部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的影片中,出色地发挥了电影艺术的分镜头和剪辑的独特表现力,在长达三个小时的影片中,既有壮观的场面,又有细腻的温情,既有残酷的战争、节奏紧张的营救,又有安逸的生活、美妙情趣的抒发。然而,因为影片令人难以接受的虚构历史,所以有人评价“从未有一部影片会在技巧的革命性和内容的反动性之间存在着这样触目的矛盾”。这部影片的出现是好莱坞大制作的开始,标志着好莱坞电影统治世界的开端。《党同伐异》是格里菲斯的另一部重要作品。全片由母与法、基督受难、教堂屠杀、巴比伦的陷落四个相对独立的故事情节组成,表达了“人类的不容异己”的主题,四个故事的平行剪辑使各自有如四条小溪,起初分散流淌而最终汇聚成一股奔腾的激流,在时间、空间和情节线上的大幅度跳跃突破了戏剧美学经典的“三一律”,对好莱坞制片制度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

他的主要成就有:一、对基本电影语言、叙事元素的开拓和定型。他将戏剧性空间加以分解,再以适应观众的思维和情感参与的方式加以组合,从他开始,场面或段落由若干个镜头组成,是蒙太奇艺术产生的基础。而且,十分注重动作的情感因素,使电影才真正开始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二、对电影写实功能和表意功能的进一步探索,有意识地使用特写镜头作为电影的叙事语言,以更为直觉、具体、准确的视觉手段突出他在叙事语言上的风格和观念。远景镜头突破了在早期电影中只是作为记录手段的单一功能,而是作为叙事语言中的一种环境和情绪阐释。三、对电影剪辑、电影时空和电影节奏所做的创新,尤其是他著名的“最后一分钟营救”的节奏性剪辑成为一种独特的叙事形式。

先锋派电影运动:电影史上第一批重要的理论家及理论著作诞生在1917-1928年的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由于好莱坞电影文化的入侵和一战带来的西方传统观念和精神文明的危机,在欧洲开始了一场抵制外来文化入侵和探索自身文化的运动,这一运动本身并不以叙事功能和商业营利为目的,主要是对默片纯视觉形式的美学形态和表现功能进行各具风格的实验和探索。主要的流派有法国印象主义、超现实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

印象主义是“第一个先锋派”,贯穿整个先锋拍电影运动的始终。中心人物是德吕克,他创办的《电影杂志》,成为印象主义重要的文化阵地,他的理论著作《上镜头性》和电影创作《西班牙的节日》,从理论和创作两方面对电影美学进行探索。印象主义作品在叙事上以简单的故事框架作为依托,以视觉结构的表现手段突出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传达特定的情感和情绪,即表现出所谓的诗意状态,印象主义开创了电影艺术新的表现领域。印象主义的作品主要有杜拉克的《西班牙的节日》、《微笑的布德夫》,爱浦斯坦的《忠诚的心》、马塞尔?莱皮埃的《黄金国》、阿贝尔?冈斯的《车轮》、《拿破仑传》。

达达主义:一战后的产物,诞生于法国,以无政府的巴枯宁的政治口号“破坏就是创造”作为自己的美学信条,他们追求所谓“机器和阳伞在手术台上突然相遇的美”,以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杰作作为讽刺的对象,向传统艺术观进行挑战。代表作品杜桑的《带胡须的蒙娜丽莎》、雷内?克莱尔的《幕间休息》。 超现实主义电影由达达主义演化而来,在达达主义电影的无逻辑无理性的美学基础上,试图把梦境、心理变化、无意识或潜意识过程搬上银幕,创造出一种存在于艺术家内心的超越梦幻与现实的绝对现实的电影作品。代表作品布努艾尔《一条安达鲁狗》等。在这部影片中,传统的叙事结构和惯用模式荡然无存,它以描写一个精神困顿的流浪汉一连串的梦境,从而进入人类潜意识的状态的探索,并试图激起观众的内心冲动,这部影片实践了超现实主义所倡导的原则,运用即兴式的自动主义创作方法,使平凡的物体获得不平凡的性质,使明显不相关的实物、意念和文字相撞,使实物和具体背景完全割裂。

德国表现主义:1919到1924年出现在德国的一个把文学、戏剧和绘画上的表现主义风格运用于影片创作的电影流派。它力图通过不自然的形式和极度失真变形的世界形象,来强烈表达出人物内心恐惧和焦虑、爱憎的情绪,代表作品罗伯特?维内的《卡里加里博士》。表现主义电影对电影的视觉风格尤其是表现犯罪活动的人物紧张、不正常的心理状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锋电影理论:六七十年代出现在美国的现代主义电影美学理论,阿莫斯·福杰尔发表的《电影作为

破坏的艺术》,被视为先锋电影美学理论的经典,认为整个电影史就是自我破坏和破坏资产阶级社会准则、价值观念及政治、宗教、伦理等模式的过程,与现代主义的其他流派相比更为政治化,形式也更为开放,然而在破坏传统电影的内容和形式的同时,也否定了世界现实主义艺术的全部传统。

电影眼睛派:以维尔托夫为首的苏联纪录电影工作者小组,成立于1919年,他们否定故事影片,推崇新闻片,认为电影的作用在于如实地记录现实,电影眼睛比人的眼睛更为完善。倡导采用多种多样的拍摄角度,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并且通过对镜头的选择、剪接、加字幕等方式赋予生活素材以特定的含义。电影眼睛派创造了电影政论这一新闻纪录电影的新样式。代表作品有《电影眼睛》、《带摄影机的人》。 爱森斯坦:苏联著名导演、电影理论家。1922年发表了第一篇纲领性的美学宣言《杂耍蒙太奇》,引起了长期的争论,对整个电影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代表作品《战舰波将金号》、《十月》、《罢工》、《伊凡雷帝》、《总路线》。

《战舰波将金号》是爱森斯坦最出色的一部影片,第一次用电影这种娱乐工具来表现革命并且获得成功。影片对蒙太奇的运用几乎达到了完美的境地,尤其是“敖德萨台阶”成为电影史上运用蒙太奇的典范。这一经典段落,充分显示了导演的精湛技巧,他将老百姓的奔跑、沙皇军队的逼近、婴儿车的滑动和孩子母亲迎着军队而去等一系列的动作镜头分解、错位进行节奏性的剪辑,它的

丁冬影视先锋

突出特点有一、以视觉节奏的造型突出影片的主题,创造影片的情绪,形成视觉感官的冲击力。二、以蒙太奇视觉结构的形式强化影片的视觉形象,扩大影片的空间效果。三、以多角度反复重复的延续动作使得影片时间抽象化,造成影片的延时表现。但是由于爱森斯坦蒙太奇理论的核心是强调“冲突”,强调两个镜头相接不是和而是积的效果,所以牺牲了单镜头内部的空间表现力而把单镜头内部的画面处理成为一种平面的、信息单一的效果,两个镜头也成为一种强制性的关系。

在理论上,爱森斯坦建立了蒙太奇理论,“杂耍蒙太奇”是他从事戏剧创作时首先提出来的,主要实践在电影创作中。他认为,杂耍是戏剧中每一个特别刺激人的时刻,即足以影响观众感官上或心理上感受的那些因素,也就是能够保证和精确预计到如果安排在整体的恰当次序中就会引起某种感情上震动的每一因素,它们就是能够用来是最终思想结论显示出来的唯一手段。进一步,他认为不是静止地反映一个事件,不是使活动的一切可能性处于这一事情的合乎逻辑的表现的限度以内,而是跃进到一个新的阶段,把任意选择的独立的杂耍表演自由地组成蒙太奇,一切从某些最后的主题效果的立场出发进行合成,就是杂耍蒙太奇。

明星制度:电影界以制造的电影明星偶像作为获取高额利润的惯例,在明星出现后,制片人为了在观众中制造能谋取高额票房价值的偶像,专门启用和培植有号召力的明星去占领银幕,并动员宣传机器制造偶像,一些编剧和导演也依附于这些明星偶像,为能够创造更高的票房而创作,这种现象,在美国好莱坞最为明显和普遍。

类型电影:按照不同类型的规定要求制作出来的影片,三四十年代在美国好莱坞占据统治地位。所谓类型是指由于不同的题材或技巧而形成的影片范畴。它的主要特点有公式化的情节、定型化的人物、图解式的视觉形象等。主要类型有西部片、喜剧片、犯罪片、幻想片、歌舞片等。类型电影规范了影片的叙事时空和形式技巧,凡是不适应类型要求的题材和处理方法,均被视为有可能导致失败的风险。

经典好莱坞叙事理论:在20世纪30年代的好莱坞逐渐形成,其支配性的力量至今在好莱坞乃至国际商业电影领域中仍然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基本上有摄影、场面调度和剪辑方面的常规惯例组成,其目的在于把虚构的事件、人物和时空自然粘合在一起加以流畅地展现,并最终给与观众貌似真实之感。它的基本特征是戏剧化的叙事结构、类型化的人物形象和自然流畅的连续剪辑。

意大利新现实:二战后兴起的西方电影在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电影现象,是一次从内容到形式的彻底的美学革命,是继先锋电影运动之后在世界电影史上出现的第二次电影美学运动,对世界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它追求纪录片的真实准确性,表现人民对冷酷的资产阶级和不公正的社会的抗议,反映他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具代表意义的导演作品有罗西里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德?桑蒂斯的《罗马十一时》、维斯康蒂的《大地在波动》,和重要的理论家和剧作家柴伐蒂尼,他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创作的中坚力量。

法国新浪潮:指从1958年兴起于法国的新一代电影导演的电影观念和这种观念下涌现出来的一大批作品,对法国电影乃至世界电影都有很大影响。这些导演大多是《电影手册》杂志的电影评论家出身,有特吕弗、戈达尔、夏布罗尔等。他们没有共同的纲领,并不组成一个流派,共同点是他们都反对传统电影的做法,强调电影是一种个人的艺术创作,要求电影从传统艺术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他们不提出重大的政治问题或社会问题,主要目的是凸现个性,(如特吕弗《四百下》),表现导演个人的经历或导演熟悉、感兴趣的生活如戈达尔的《筋疲力尽》,他们抛弃传统的电影手法,打破传统的影片样式和戏剧演出概念,广泛使用短镜头、移动摄影等技巧,画面具有真实感,在剪接手法上,节奏快,切割频繁,镜头直接跳接。值得一提的是巴赞的电影写实主义理论体系对50年后西方电影创作产生重大影响,是法国新浪潮的精神领袖。 作者电影:二战后出现的一种电影创作主张,认为电影应该和小说一样明确地、无保留地归功于一位作者,主张电影创作家要向作家用自己的笔写作一样,用作家的摄影机写作。代表人物特吕弗提出导演应该而且希望对他们的剧本和对话负责的观念,认为影片应当明显体现导演的个性,导演应当像作家一样,通过他的作品表现他对生活的观点。作者论的观点对于法国“新浪潮”电影以及各国现代电影产生了重大影响。 巴赞:法国电影理论家、评论家,在50年代创办《电影手册》,至今仍然在国际上具有重大的影响力。巴赞主张真实美学,反对唯美主义,他创立了电影写实主义的完整体系。他认为,电影的基础是摄影,而摄影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本质上的客观性,所以提倡按照镜头段落和景深镜头的风格拍摄,贬抑蒙太奇的功能,强调单个镜头自身的含义和表现力,反对利用蒙太奇手法随意分切、编排和组接镜头,从而破坏镜头的时空统一性。巴赞的主要论著收入论文集《电影是什么?》,他的电影写实主义理论体系对50年代西方电影创作产生过重大影响,是法国新一代电影导演的精神领袖,新浪潮影片正是他理论的实践。

长镜头理论:一种与传统的蒙太奇理论相对立的电影美学流派,是一种与唯美主义、技术主义相对立的写实主义理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代表人物是法国巴赞和德国的克拉考尔。他们强调电影的照相本性和记录功能,贬低情节结构和蒙太奇之类形式的作用,认为只有在记录和揭示了实际现实的时候,电影才获得自己的生命。巴赞列举了长镜头的三大优点,即保持时空的完整性和可信性、保留生活内涵的暧昧性和丰富性,饱赏多角度看动作的“眼福”;他抨击蒙太奇是一种人为创造的方法,以考分且、组合,割裂完整的时空,破坏电影的时空真实和感性真实。长镜头理论是继爱森斯坦之后的别树一帜的电影理论体系,对当代影视本性、影视新观念等理论问题的建树,有着重要的作用,为纪实派电影提供了理论基础。 伯格曼:瑞典电影和话剧导演,主要作品《第七封印》、《野草莓》等。从50年代中期开始在创作上日益成熟,开始显示出自己鲜明的创作个性和独特的个人风格。他的绝大多数电影都是自己编剧,并往往带有明显的自传成分,是最典型的作者电影的代表人物。对现代电影的主要贡献有:首先把影片中心从外在世界转向内在世界,转向探索人的内心和灵魂,其次,他是这里电影的先驱。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现代社会中人的境遇,探讨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生的痛苦、死的恐惧、孤独和人与人不能交流等问题,并未表现这些主体寻找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手法。

新德国电影:六十年代初出现在联邦德国的一次旨在振兴德国电影的运动。1962年,在奥伯豪森国际电影节,以克鲁格、赖茨为首的26位电影签署了“奥伯豪森宣言”,宣称反对旧的电影样式,要寄希望于新的电影,他们一方面积极拍摄短片、纪录片,一方面主动培养新的人材,影片主要关注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问题和“经济奇迹”的内幕。代表人物作品有赫尔措格的《上帝的愤怒》、《陆上行舟》,施隆多夫的《铁皮鼓》,法斯宾德的《爱比死更冷酷》,文德斯的《德州巴黎》、《柏林上空》。

政治电影:指60年代后半期到70年代中期西方各国兴起的以政治事件为题材的电影创作潮流,它着重表现当代真实的政治事件、政治运动,以及个人与这些事件、运动有直接关系的行为与命运。起源于法国,后来发展到整个欧洲,以意大利最为重要。代表作品有科斯塔-加夫拉斯的《Z》,戈达尔的《中国姑娘》等。 后殖民主义:是在后现代主义思潮之后诞生的一种探讨帝国主义与殖民化状况,并以权力、历史、文化、宣传媒介对殖民地主题的作用、身份、民族、颠覆、压抑与反叛为主要课题的理论思潮。代表人物詹姆逊。 结构主义、符号主义:把结构主义符号学用于电影研究的学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代表人物麦茨、艾柯、沃伦。它用结构语言的方法分析电影作品的结构,认为电影语言虽然不同于一般的语言,但同样是运用符号系统的。电影符号学对70年代西方的电影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左翼电影:1931年,左翼剧联提出电影要暴露帝国主义的侵略、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剥削以及国民党政权的压迫,描写工农群众的反抗斗争并指出知识分子的出路的主张,提出了理论战线的建设和对各种反动电影理论及其作品斗争的任务,从而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电影运动,这一时期的电影就被称为左翼电影。代表作有:夏衍编剧、程步高导演的《狂流》、《春蚕》,沈西苓的《女性的呐喊》,孙瑜的《大路》,吴永刚的《神女》等等。

国防电影:指在“国防文学”号召下在1936年提出的电影创作口号及摄制的电影,旨在发起“一个最大限度地动员文艺上的一切救亡力量的运动”,主张电影工作者在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以电影为武器,更好地为抗敌斗争服务。由于受当时条件的限制,未能很好地解决理论和实践问题,但对电影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代表作费穆的《狼山喋血记》,沈西苓的《十字街头》,吴永刚的《壮志凌云》,袁牧之的《马路天使》等等。

十七年电影:指1949到1966年,中国电影在继承三、四十年代进步电影和解放军革命文艺两方面传统的基础上,发挥各自的传统与优势,开辟了中国电影的新阶段。在风格上,十七年电影主要的样式是戏剧式的,主要以革命的正剧为主,喜剧电影(如吕班的《新局长到来之前》、《未完成的喜剧》)、散文电影(如水华的《林家铺子》、谢铁骊的《早春二月》等)也有所发展,它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继承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艺传统,体现了现实性和时代感,注重人物形象塑造,造就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电影艺术家,然而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电影直接为政治服务,导致作品缺乏艺术生命力,没有深入去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很少借鉴外国电影的艺术成就,对电影本体的研究基本上没有展开。

新时期电影:指1977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的中国电影,经过十年劫难,中国电影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在最初两年多的时间里,最多表现的是揭露“四人帮”丑恶罪行的揭露,在艺术上却难以摆脱原有的创作原则和创作模式,一直到1979年,影坛上出现了冲破“三突出”原则和陈旧创作观念束缚、带有艺术创作个性的影片,如李俊的《归心似箭》、《小花》、《瞧这一家子》、《苦恼人的笑》、《生活的颤音》,这些影片在题材上大胆拓展,艺术手法大胆创新,在人物形象塑造、艺术结构、电影语言上都有了明显的深化和发展,构成了中国电影第一次创作的浪潮。而在80年代初,更加出现了老中青三代导演各放异彩的壮观局面,第三代导演作品有谢晋的《天云山传奇》、水华的《伤逝》、汤晓丹《南昌起义》、成荫的《西安事变》等,第四代导演作品有张暖忻的《沙鸥》、吴永刚的《巴山夜雨》、吴贻弓的《城南旧事》等,第五代导演作品有张军钊的《一个与八个》、陈凯歌的《黄土地》、田壮壮的《猎场扎撒》、吴子牛的《喋血黑谷》、黄建新的《黑炮事件》、张艺谋的《红高粱》等。

文革电影:文化大革命十年间,中国电影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十七年电影取得的成就被全盘否定,整个电影事业几乎停滞不前,很多电影工作者遭到了迫害,甚至致死。对电影来说,文革意味着只剩下三部电影:《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文革电影最重要的特点是运用“三突出”原则,在美学方面,采用“敌远我近,敌小我大,敌暗我明,敌俯我仰”,色调对敌用冷,对我用暖,造成了极其虚假、公式化的套路,抹杀了电影作为艺术的个性美,用宏观的视角来掩盖艺术细节的不足,使影片空而无物,创作公式化,没有创新和原创性。出现了样板戏电影这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样板戏是一次成功地对京剧进行改造得的实践,它主要选取现代题材,在很多方面作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比如场次转化节奏明显加快,唱腔中加入了流行的短段,加入了西洋乐器和交响乐伴奏等等,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普及京剧的作用,但是由于总的指导思想的错误和创作原则的单调,所以它的艺术成就不高。

主旋律电影:一种有着类型电影倾向的主要表达国家主流意识、体现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和主流文化秩序的电影类型,在90年代主要是主流电影,体现了转型期国家对于电影工业的扶植和对于体现意识形态国家意志的软性要求,是一种功能性较强而娱乐性稍弱的电影类型。目前有中心转化的趋势,教化兴趋向缓和,开始走向注重故事情节包装和商业化的叙事策略。主要类型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大决战》、《周恩来》、《重庆谈判》)、伦理道德片(《离开雷锋的日子》、《被告山杠爷》)、献礼片(《国歌》、《共和国之旗》)、商业化主旋律电影(《黄河绝恋》、《红河谷》)。

“影戏观”:19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在艺术上逐步形成了的创作方法和创作风格,对中国电影的发展

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影戏”反映了当时电影创作的特点和电影观念,也反映了中国早期电影和戏剧的直接关系和深厚渊源。中国的第一代导演如郑正秋、张石川的影片创作,很多都是取材于以往成功的文明戏,演员也有很多就是戏剧演员出身,所以,文明戏作为初期中国电影的主要艺术来源,很大程度影响着中国电影的创作面貌。早期的“影戏”理论不强调电影对现实的记录和复制功能,而强调教化功能,注重对情节和剧作水平的研究,认为“电影剧本是电影的灵魂”,以戏剧化冲突原则为基础,把情节的曲折生动作为衡量影片叙事成功的标准,常常在善恶冲突和撞击中展开故事情节,大多以正义的胜利告终。

到30年代,电影创作在注重市民观众的欣赏趣味和剧作叙事经验方面,仍然继承、发展影戏电影的艺术传统,重视情节和戏剧冲突,但也有一定的发展,即在创作中更多地表现鲜明的进步倾向和时代精神。 40年代,进步电影的主流在对待电影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上都继承和发展“影戏”电影传统,进步的电影艺术家都把电影作为表达自己的社会政治思想、对世界的认识的工具,揭露和抨击丑恶的社会现实,“教会人们仇恨”,基于这种功能,叙事成为直接表现作品内涵的基本表意手段,是影片结构的核心,从政治社会的功能出发,以叙事尤其是戏剧性叙事为核心,是电影视听构成服从和服务于叙事,成为“影戏”传统的基本原则。各种大同小异的戏剧式叙事方式、结构和技巧被普遍采用,占据了统治地位。1941年,陈鲤庭在《电影轨范》中,正式提出了“影戏”理论,是“影戏”在艺术上成熟的标志,确立了它的统治地位。 两次电影大争论:指文革之后的关于电影戏剧性问题和文学性问题的论争。1979年,白景晟首先发表《丢掉戏剧拐杖》,向自20年代就开始确立的传统的戏剧电影观念提出了挑战,他认为在电影成长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之后,就不应该永远依靠戏剧这条“拐杖”走路,继后,张暖忻和李陀联合发表《论电影语言的现代化》,认为应该尽快革新中国的电影语言,钟惦裴也发表文章要求“电影和戏剧离婚”,而另外一些人如邵牧君、张骏祥发表了一些不同的意见,从而引发了一场关于电影戏剧性问题的争论。

稍后,随着对电影本体论的探索,针对那一时期创作时间过于追求新形式、新技巧的偏向,张骏祥提出了“文学价值说”,认为不应该忽视电影的文学价值,即作品的思想内容、典型形象的塑造、文学的表现手段等,与此相对,郑雪莱发表了《电影文学与电影特性问题》,对“文学价值说”提出了质疑,认为不可以脱离电影美学特性和特殊表现手段来谈电影的本质,从而又引发了一场关于电影文学性问题的争论。 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获国际奖影片《渔光曲》(莫斯科国际电影节),第一次提出系统提出影戏观侯濯,建国后第一部获奖影片吴贻弓《城南旧事》(马尼拉国际电影节) 《电影的锣鼓》:钟惦斐1956年发表,主要就当时的电影事业现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间接精深、文笔洒脱。

(影片类型)

★白昼电影:能在光线明亮条件下放映的电影。这种电影白天也可在露天放映。放映时须在银幕前装设暗框,以使画面具有足够的亮度与反差。白昼电影改变了电影必须在暗室放映的限制,扩大了电影的放映范围。

★彩色影片:在银幕上能够还原被摄体自然色彩的影片。一般用彩色多层胶片制作。先用彩色底片拍摄成原底片,再用彩色多层正片通过底-正片工艺印制成彩色拷贝;也可用染印法工艺以黑白接受片为原材料,印制成彩色拷贝。

★立体电影:使观众从银幕上看到具有立体感的影像的电影。根据双目视觉原理,用并列的两台摄影装置分别代表人的左、右眼,同时摄取同一拍摄对象的两个影像。将这两个由于视点不同略呈偏差的影像,同时投映在银幕上,并使观众的左、右眼睛分别只能看到其中相应的一个影像,由视神经传至大脑,叠合在一起,就产生了立体感。立体电影现有两类:一类需要戴特制的眼镜(红绿眼镜或偏光眼镜等)观看;另一类不戴特制的眼镜,而由光栅银幕产生立体感。中国于1962年拍摄了第一部彩色立体宽银幕故事影片《魔术师的奇遇》。

★历史片:以历史上重大事件为题材的影片。内容大多涉及政治、军事方面的斗争。历史片创作因取材于史实,表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必须符合历史真实,但次要情节和细节描写允许有一定程度的艺术虚构。例如苏联影片《彼得大帝》、中国影片《林则徐》等。历史片对提高民族自信心和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

篇五:影视文化美学论文

姓名:

班级:

学号:

影视文化美学期末

考查作业

一:名词解释

1·卓别林

世界电影史上最杰出的喜剧大师。1889年出生于英国伦敦的一个贫民区,从小就具有惊人的观察力和模仿才能。1908年,他加入具有优良的英国戏剧传统的卡尔洛剧团,开始了他无声艺术的生涯。1913年,他来到美国,受雇佣于好莱坞。他的艺术天赋被美国的“喜剧之父”塞纳特发现并启用了。从此以后,卓别林就凭借他幽默可爱的形象,轻松活泼、富于生活气息的迷人表演,轰动了美国乃至世界。他的代表作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淘金记》、《寻子遇仙记》等。

2·好莱坞

本意上是一个地名的概念,港译“荷里活”,是全球最著名的影视娱乐和旅游热门地点,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市区西北郊。现“好莱坞”一词往往直接用来指美国加州南部的电影工业。好莱坞市位于加利福尼亚州西南部的美国第二大城市洛杉矶市的西北部,是世界著名的电影城市。1908年初,摄影师汤马斯,导演鲍德斯为了拍摄电影《基督山伯爵》,在这里建立了一个小小的摄影棚。这个村庄后来被变卖,称为“好莱坞”,是长青橡树林的意思。到1913年前后,一座新的电影城便初具规模了,并很快垄断了世界电影市场,从而成为美国的一座巨大的金库。

3·平行式蒙太奇

平行式蒙太奇就是把发生在同一时间段内不同场合发生的时间平行的叙述出来。 这是一种很古老的蒙太奇表现形式。在影片故事发展过程中,通过两件或三件内容性质上相同,而在表现形式上不尽相同的事,同时异地并列进行,而又互相呼应、联系,起着彼此促进互相刺激的作用,这种方式就是平行蒙太奇。例如影片《董存瑞》中,董存瑞与郅振标分头去找县委书记王平和八路军连长,要求参军的一段戏,就是平行蒙太奇。这种话分两头,平行发展的艺术手法,在我国古典小说中是常见的。 4·彩电

彩色电视机的简称 用电的方法即时传送活动的视觉图像。同电影相似,电视利用人眼的视觉残留效应显现一帧帧渐变的静止图像,形成视觉上的活动图像。电视系统的发送端把景物的各个微细部分按亮度和色度转换为电信号后,顺序传送。在接收端按相应的几何位置显现各微细部分的亮度和色度来重现整幅原始图像

二:简述题

1·简述先锋派的理论主张

无论是军事先锋还是政治先锋,抑或是文化先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起源于浪漫主义乌托邦及其救世主式的狂热,它所遵循的发展路线本质上类似比它更早也更广泛的现代性概念。”说白了现代主义也就是“先锋派”!它包括了“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意象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派,意识流派,荒诞派等等”其倾向就是反映现代西方社会中个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个人与自我间的畸形的异化关系,及由此产生的精神创伤,变态心理,悲观情绪和虚无意识。 “先锋派”的艺术特征表现为反对传统文化,刻意违反约定俗成的创作原则,及欣赏习惯。片面追求艺术形式和风格上的新奇;坚持艺术超乎一切之上,不承担任何义务;注重发掘内心世界,细腻描绘梦境和神秘抽象的瞬间世界,其技巧上广泛采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通感和知觉化,以挖掘人物内心奥秘,意识的流动,让不相干的事件组成齐头并进的多层次结构的特点,难于让众人理解!

2·影视文学的审美特征

影视艺术是多片种,多形式的艺术,一般分为故事片,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四大类,而每一类别又有多种形式.不同的片种和形式各有不同的审美要求,但又都有一些共同的审美特征,这些特征是: 1)直观视象性.影视艺术主要提供的是由银幕或屏幕所显示的直观视觉形象,"看"是影视观众的最基本的心理要求.影视艺术所要表现的一切东西,包括思想,情感,梦幻等等,都应该转化为可见的视觉形象,为了不破坏"可见性",人物对话语言(比起戏剧)都应压缩,高度精练.这是因为影视艺术是与摄影分不开的,而摄像机所处理和完成的仅仅是世界的"象"(包括未经改动的客观物象和经过选择,加工,改造过的物象),即影视艺术的主要材料就是物象的真实纪录2)幻觉逼真性.银幕和屏幕上的形象是一种"影子",一种"幻相",这些形象所组织构造出来的具有统一性的时空,也是一种幻觉,但是它们却都具有高度的真实感.影视艺术是以视觉形象的逼真性为生命的,它无法容忍对自己的本性——视觉可信性的丝毫破坏. 3)时空再造性.其他艺术也能进行时空重组,戏剧艺术更是必须再造时空,但是由于舞台和剧场的限定,其再造的能量是有限的.而影视艺术在这方面有着其他艺术所无法比拟的自由度.摄影技术和剪辑技巧的发展,使得保持在胶片上的影像可以自由地分切和组合,实质上这就意味着可以从特定的艺术材料中抽取出时间和空间来重新构造.这就是所谓的"蒙太奇"技巧. 画面运动性.从本质上看,电影是一门采取空间形式的时间艺术."空间形式"决定了造型性(画面)在影视艺术的重要地位;而"时间艺术"又决定了运动性的重要地位,所以,画面运动性是影视艺术的主要审美特征。正是连绵不断的运动着的画面,给影视带来了巨大的魅力,抓住了观众的感知和注意力。

3·电视发展简史

电视不是哪一个人的发明创造。它是一大群位于不同历史时期和国度的人们的共同结晶。早在十九世纪时,人们就开始讨论和探索将图像转变成电子信号的方法。在1900年,“television"一词就已经出现。人们通常把1925年10月2日苏格兰人约翰·洛吉·贝

尔德(John Logie Baird)在伦敦的一次实验中“扫描”出木偶的图像看作是电视诞生的标志,他被称做“电视之父”。但是,这种看法是有争议的。因为,也是在那一年,美国人斯福罗金(Vladimir Zworykin)在西屋公司(Westinghouse)向他的老板展示了他的电视系统。尽管时间相同,但约翰·洛吉·贝尔德(John Logie Baird)与斯福罗金(Vladimir Zworykin)的电视系统是有着很大差别的。史上将约翰·洛吉·贝尔德(John Logie Baird)的电视系统称做机械式电视,而斯福罗金的系统则被称为电子式电视。这种差别主要是因为传输和接收原理的不同。电视的发展纷繁复杂。几乎是同一个时期有许多人在做同样的研究。美国RCA1939年推出世界上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到1953年设定全美彩电标准以及1954年推出RCA彩色电视机。现在,电视正在进行着一场革命。电视技术的现状:当前电视技术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数字化。首先是节目制作数字化。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英国广播公司 (BBC)率先在全球建立起了“哥伦布”系统。这个系统使得BBC的电视节目储存、编辑、播出全面实现数字化,即非 磁带化,从而极大地提高了BBC的工作效率,节省了制作成本。另外,现在的电视机构正在逐渐淘汰传统的模拟摄象机和录象带,取而代之的是数字摄象机和各种新兴的记录载体。这个变革大大改善了图像的质量。其次,传输技术也多元化起来。除了传统的无线 微波传输外,现在还有有线电视、卫星电视等传输方式。这些新兴的传输方式有效地减轻了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的衰减 现象,保证了较好的接收质量。最后是接收技术的数字化变革。声画质量的提高和双向互动是数字化广泛推广带来的两个最大的好处。

4·影视的摄制

利用实际拍摄所得的素材,通过三维动画和合成手段制作特技镜头,然后把镜头剪辑到一起,形成完整的影片,并且为影片制作声音. 传统的电影剪辑是真正的剪接。拍摄得到的底版经过冲洗,要制作一套工作样片,利用这套样片进行剪辑,剪辑师从大量的样片中挑选需要的镜头和胶片,用剪刀将胶片剪开,再用胶条或胶水把它们粘在一起,然后在剪辑台上观看剪辑的效果。这个剪开、粘上的过程要不断地重复,直到最终得到党章的效果。这个过程虽然看起来很原始,但这种剪接却是真正非线性的。剪辑师不必从头到尾顺序地工作,因为他可以随时将样片从中间剪开,插入一个镜头,或者剪掉一些画面,都不会影响整个片子。但这种方式对于很多技巧的制作是无能为力的,剪接师无法在两个镜头之间制作一个叠画,也无法调整画面的色彩,所有这些技巧只能在洗印过程中完成。同时剪刀加浆糊式的手工操作效率也很低 传统的电视编辑则是在编辑机上进行的。编辑机通常由一台放像机和一台录像机组成。剪辑师通过放像机选择一段合适的素材,然后把它记录到录像机中的磁带上,然后在寻找下一个镜头。此外,高级的编辑机还有很强的特技功能,可以制作各种叠画划像。可以调整画面颜色,也可以制作字幕等。但是由于磁带记录画面是顺序的,你无法在已有的画面之间插入一个镜头,也无法删除一个镜头,除非把这之后的画面全部重新录制一遍。所以这种编辑叫做线性编辑,它给编辑人员带来了很多限制可以看到传统的剪辑手段虽然各有特点,但又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大大降低了剪辑人员的创造力,并使宝贵的时间浪费在繁琐的操作过程中。基于计算机的数字非线性编辑技术使剪辑手段得到很大的发展。这种技术将素材记录到计算机中,利用计算机进行剪辑。它采用了电影剪辑的非线性模式,但用简单的鼠标和键盘操作代替了剪刀加浆糊式的手工操作,剪辑结果可以马上回放,所以大大提高了效率。同时它不但可以提供各种编辑机所有的特技功能,还可以通过软件和硬件的扩展,提供编辑机无能为力的复杂特技效果。数字非线性编辑不仅综合了传统电影和电视编辑的优

点,还对其进行了进一步发展,是影视剪辑技术的重大进步。从80年代开始,数字非线性编辑在国外的电影制作中逐步取代了传统方式,成为电影剪辑的标准方法。而在我国,利用数字非线性编辑进行电影剪辑还是近几年的事,但发展十分迅速,目前大多数导演都已经认识到其优越性,对于数字非线性编辑。

三:论述题

1.周星驰的电影浅析

周星驰的电影,滑稽搞笑自然不在少数,然而我从他的电影里总能看出悲凉的意味来。“星爷”的经典表情就数他的荒诞发狂般的大笑了,然而在这大笑下面,包涵了多少哀伤与洞察世事后的讽刺与无奈!

悲剧性表现最明显的,莫过于他的《喜剧之王》,这部影片也是星爷的“自传”。《喜剧之王》这是一部无论让周星驰本人还是我们这些爱电影人都能感动的电影。在影片里周星驰把小人物为梦想奋斗的辛酸和对“其实我是一个演员”信念的执着发挥的淋漓尽致。虽然它有一个大家不能接受的结局,但同样它有着一个精彩的开头:当尹天仇走到海边冲着茫茫的大海喊出“努力,奋斗”时,你以为会像《破坏之王》那样,又是恶搞某部大片,你以为会像《九品芝麻官》那样,从海里飞出怪鱼、垃圾什么的;但是没有,我们看到的是尹天仇轻轻转过身,走出镜头。由此我就认定这不会再是是一部以往周星驰式的搞笑喜剧,不会再只是用他独有的无厘头方式博取观众一笑。他已经过了那个时代了。他已经是喜剧之王了。 主人公尹天仇怀抱着梦想,那就是当一名演员,小人物也有尊严,“其实,我是一个演员”——尹天仇一遍遍的对人说,然而换来的却是别人毫不在乎与以为他是白痴的目光。尹天仇能放下别人的目光不管,而努力追求他的“演员梦”,但小人物的奋斗最后终于归于失败,在众人构成的舆论下,尹天仇自己涮了自己一把:“我是一坨屎!”??《喜剧之王》里的那个“死跑龙套”就是这样一个如屎卑微的人。一个坚持纠正别人“我是一个演员”、“我只要一个盒饭”的尹天仇。

影片中的生计之苦,毫无目的,毫无渲染,雪花般的下着。也许尹天仇依旧到处跑龙套,依旧养不活飘飘。巷子里只有绵绵的淫雨,飘飘的围巾永远也用不上。也许飘飘心碎后了依旧还在彩灯下陪酒。 也许小混混蓝布衣服的奶奶依旧在等待着孙子的出息。 也许一切都还是老样子,雨依旧下。几个人醒了,可世界还是老样子。对这个世界,人们总是无能为力。醒来代表自己的改变,而不是这个世界的。这也许是影片最深的悲哀。

周星驰的喜剧之王用毫不希望你为你感动的手法,用毫不营造伤感氛围的镜头,叙述着那些为生计挣扎着的人们不愿说出的、用笑、用伪装的毫不在乎掩盖的的伤痛。

《九品芝麻官》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下进行着,当然还有周星驰式的顺便讽刺,比如当包龙星和他老爸聊天时,说到老爸的腐败问题,包不同说:“我是出了名的红包不到手,包你命没有??”,看到这里莞尔一笑,这不是讽刺当今的医生吗?这种周星驰式的顺便调侃嘲讽的风格贯穿整部片子,而又涉及各行各业,看后定能会心一笑。

一开始的包龙星是个不学无术靠当官来“捞一把”的角色。但是他良心未泯,在戚家杀人案时,遭到利诱而落入对方的陷阱。他这样的人怎么能是贪官的对手呢,包不同说:“儿子,贪官奸,清官更要奸,要不然怎么对付那些坏人呢?!”他终于要讨回公道了,然而故事颇具戏剧性,在刑部尚书官官相护,背信弃义后,几经辗转,包龙星成了妓院的跑堂的,包龙星为了申冤苦练嘴皮子上的功夫(这是对世事的讽刺,要申冤原来只要学会“奸”,学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