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8:29:36 体裁作文
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体裁作文

篇一: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

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

肖邦《第1钢琴协奏曲》E小调,OP.11,作于1830年,由1830年10月10日首演。肖邦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对这首作品有以下说明:“新协奏曲的慢板乐章是E大调,我并不特别要求此部分强劲的力度。我是以浪漫、平静、略含忧郁的心情作了这首作品,必须非借此让人产生像是在眼望着一个能引起无数快乐的回忆那样的印象不可。比如像是美丽的春天的明月良宵那样的印象。”这首作品呈献给钢琴教师卡尔克布伦纳(Kalkbrenner,1788-1849)。 共3个乐章:

1.庄严的快板,E小调。

形式是追随莫扎特确立的古典协奏曲形式,先由管弦乐合奏第一主题,第二主题由弦乐以E大调奏出。钢琴出现后,极尽技巧化而华丽地表现这两个主题,然后以管弦乐合奏结束呈示部。发展部为C大调,钢琴从处理第一主题后半段始,此后诸主题在多种转调中发展。再现部调子改为G大调,最后以钢琴灿烂技巧发挥的激动达到高潮。

2.浪漫曲,甚缓板,E大调,有夜曲风格。

主题如歌性格,由两部分构成。其后半段以B大调开始,间奏后进入激动的中段,以强音出现升C小调略呈灰暗的新主题。此主题奏完后以升G大调回到仍装饰得很复杂的主题后半段。尾奏使用序奏部材料,以音阶与琶音三连音轻快的动态装饰,然后像烟雾消失般结束。

3.回旋曲,甚快板,E大调。

钢琴谐谑地诱导出第一主题,产生妙趣横生的反复进行,插入的方式极有莫扎特的魅力,结尾是华丽的尾奏,以钢琴奏三连高音阶性乐流结束。

篇二: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

《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听后感

在网上找到“李云迪/安德鲁·戴维斯 爱乐管弦乐团”这个版本的《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打开一听,好熟悉的曲子,原来以前听过但又不记得什么时候在哪听过,可能这就是经典的力量,听过一遍后就扎根在脑海里了,即使你不记得它的名字。就像一见钟情,那个面孔就深深的印在你的心里。

第一乐章 非常庄严地快板——暗潮汹涌

第一乐章中部钢琴开始进入,几个音符略微延迟奏出,我好象看到了热情被隐藏被压抑,但接下来的流畅表达又让人怀疑起来,莫非这隐藏和压抑只是个玩笑?但随着管乐几句悠长的叹息,那种热情又落了下去。就这样几个起起落落使得情感并没有爆发,那激情只是一种铺垫,一种积蓄。情感在往上走,但没有到达顶点就开始了回落。听到了乐章结尾那舒畅的旋律,仿佛李白的唐诗淋漓,但不过分,可以感受到热情的被调动。想起了“肖邦的感觉和中国文人是共通的”这句话,但忘记了是谁说的。

第二乐章 浪漫曲——原来只是冰山一角

不久前无意中听到了一段很好听的钢琴曲,越听越喜欢,于是把它设成了博客的背景音乐。后来发现那竟然也是肖邦的作品,就是这首协奏曲的第二乐章。这次看到视频,原来我听到的浪漫曲只是一小段。在乐队间奏后,才逐渐进入第二乐章的高潮。第二乐章给人的感觉很舒缓,好似休息时的内省。就像女孩子家的切切私语,内容却是和爱情有关的我仿佛听到了一个情窦初开的敏锐心灵尝到了最初的醉人滋味:“我感到了甜蜜,这就是伟大的爱情么?倾听者啊,请你告诉我!”渐渐地,语音低沉下去了。她陷入了沉思。无尽的思绪。 第三乐章:回旋曲——挥洒自如

这个乐章欢快而赋予激情。愉快的跳跃,欢畅。钢琴和乐队更为和谐了。感情变得有节制,和理智相配合,两者交映生辉,体现出了智者的愉悦,又仿佛顽童一般。“我知道自己在高兴啊!高兴是多么好的一件事情!”伸开手臂,缓缓旋转,体会四周的光线飞旋,慢慢地快了起来……我觉得键盘里流出了纯净水。钢琴与管弦乐队重复的旋律如长诗,让人沉浸其中,希望它永远不要停。

当20岁那年,肖邦写成这首协奏曲时,写信给友人说他面对这首曲子感到自己像个新手,“就像我对键盘还一无所知似的。曲子写得太新奇了,最终恐怕连我自己都没法弹好它。” 我在这首曲子的介绍中看到这一段文字的时候,我不得不赞叹肖邦这位音乐奇才,不得不赞叹造物主,有的人往往拥有独特的才华。虽然我不能专业地去分心这首曲子的精妙之处在哪,但是我很开心对它有了深入的了解,音乐真的可以改变人的情绪,所以有空多听听音乐,特别是经典的交响乐。

篇三:肖邦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与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

肖邦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与《楚门的世界》

肖邦,波兰的作曲家、钢琴家,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是他在华沙音乐学院学习时的作品,在成功首演后就离开了华沙。他将此作品献给了恩师卡尔布伦纳,首演时在第一乐章和第二乐章之间插入指挥所写的声乐曲,这是绝无仅有的做法。 在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上,肖邦在书信中也有所表露,是对美丽爱情的叙事和对幸福的憧憬。第二乐章的浪漫曲前面的部分作为《楚门的世界》的片头曲《似曾相识》,微弱的一段引子后,是基本主题,由钢琴奏出,情绪安逸,优美如歌。乐章开始时用弦乐器(加用弱音器)带有鼻音效果的银白色音响奏出的一小段引子,以奠立乐章总的气氛;紧接着出现的基本主题由钢琴奏出,情绪安详、平静,有如一首夜曲。中段的主题比较激动,升c调色调灰暗。肖邦在这里运用了精彩的纤巧技巧装饰,好像是对夜色风景的描画。在《楚门的世界》里,作为片头曲,在真人秀的演员和创作者在谈论这个“生活”一样的节目,还有楚门对着镜子说出的那一段想象当中的冒险独白交替进行的画面时,作为背景音乐穿插其中,突出了楚门对冒险生活向往,其实楚门对镜子中的自己描述虚拟的冒险故事与肖邦在协奏曲中对美丽爱情的叙事情感产生了共鸣,从而引发观众对楚门冒险生活的渴望这种情感的更加深刻的了解。

影片的片头为这个制作宏大的真实生活真人秀的主演和制作者对于这个真人秀的感受和看法,给人以强烈的感受,正如肖邦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对这首作品有以下说明:“新协奏曲的慢板乐章是E大调,我并不特别要求此部分强劲的力度。我是以浪漫、平静、略含忧郁的心情作了这首作品,必须借此让人产生像是在眼望着一个能引起无数快乐的回忆那样的印象不可。比如像是美丽的春天的明月良宵那样的印象。” 第二乐章是慢板,钢琴在乐队的衬托下缓缓奏出优雅而浪漫的旋律,就象情人们在明媚的月光下,伴着潺潺流水声在溪边互诉衷肠,缕缕清风轻拂树梢,和着树叶的簌簌声传来夜莺婉转流长的歌声。和普通的影片不同的是,这个影片一开始就讲述“演员们”对剧中真实性的感受,而且是以一种平常的口吻叙述,但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如同乐曲给人的感觉一样,悠长而隽永。

篇四:《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片段(肖邦)

× × 中 学 教 案

篇五:Chopin 《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Chopin 《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1830年9月22日,年仅20岁的肖邦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信给他的好友沃伊采霍夫斯基,告诉他,自己的《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已经完成。心中也透出了激动中的惴惴不安:“而我却感到自己象个生手,??就象我对键盘还一无所知那样。曲子写得太新奇了,最后连我自己都无法弹好它。” 肖邦把这首作品呈献给了钢琴教师卡尔克布伦纳(Kalkbrenner,1788-1849)。

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E小调,OP.11,由1830年10月10日首演。

肖邦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对这首作品有以下说明:“新协奏曲的慢板乐章是E大调,我并不特别要求此部分强劲的力度。我是以浪漫、平静、略含忧郁的心情作了这首作品,没有必要非要借此让人产生像是在眼望着一个能引起无数快乐的回忆那样的印象不可——比如像是美丽的春天的明月良宵那样的印象。”

肖邦《第1钢琴协奏曲》E小调,OP.11,作于1830年,由1830年10月10日首演。肖邦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对这首作品有以下说明:“新协奏曲的慢 板乐章是E大调,我并不特别要求此部分强劲的力度。我是以浪漫、平静、略含忧郁的心情作了这首作品,必须非借此让人产生像是在眼望着一个能引起无数快乐的 回忆那样的印象不可。比如像是美丽的春天的明月良宵那样的印象。”这首作品呈献给钢琴教师卡尔克布伦纳(Kalkbrenner,1788-1849)。

乐曲解析

第一乐章:庄严的快板,e小调。形式是追随莫扎特确立的古典协奏曲形式,先由管弦乐合奏第一主题,粗犷而有力;第二主题用弦乐以E大调奏出,抒情而温柔。钢 琴出现后,运用高超的技巧华丽地表现这两个主题,然后以管弦乐合奏结束呈式部。展开部为C大调,钢琴从处理第一主题后半段始,此后各个主题在多种转调中发 展。再现部改为G大调,最后以钢琴灿烂技巧发挥得激动达到高潮。总之,就像已故音乐理论家杨民望先生说的那样:“第一乐章写得最为成功,音乐形象鲜明、突 出,富于色彩性的对比和交响性的动力发展。”“‘耽于梦想、优雅、敏感、感情充沛、高山’——舒曼为肖邦的协奏曲概括出的这些美溢,在这第一乐章中都有明 显的体现。”

第二乐章:浪漫曲,甚缓板,E大调。主题由两部分构成,富于歌唱性,有夜曲风格。整首浪漫曲表现丰富,就像肖邦自己所说的那样:“这是浪漫而优雅,但有些部分甚至带有哀怨性,表现出阳春的月夜,回忆过去甜蜜往事的感情。”

第三乐章:回旋曲,甚快板,E大调。钢琴谐谑地诱导出第一主题,产生妙趣横生的反复进行,插入的方式极有莫扎特的魅力,结尾是钢琴华丽的演奏,表现出乐观向上的情绪。

1830年9月22日,年仅20岁的肖邦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信给他的好友沃伊采霍夫斯基,告诉他,自己的《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已经完成。心中也透出了激动中的惴惴不安:“而我却感到自己像个生手,??就像我对键盘还一无所知那样。曲子写得太新奇了,最后连我自己都无法弹好它。” 肖邦为管弦乐队而写的作品并不多,他的两首钢琴协奏曲(f小调和e小调)是他早年在这一领域的一次尝试。这两首协奏曲的写作时间十分接近,即同在出国前的一段时间写出,看来出国的准备也是主要的动力之一。《f小调协奏曲》在1829年间写出,编入作品第二十一号,当时作者才十九岁;1830年3月初演出成功之后肖邦续写的《e小调协奏曲》,列作品第十一号,同年十月在作者离开祖国之前的告别音乐会上首演。由于《e小调钢琴协奏曲》的出版时间(1833年)比《f小调钢琴协奏曲》(1836年)早三年,故一般都把实际上晚一年写出的e小调协奏曲称为《第一钢琴协奏曲》。

肖邦的协奏曲创作,似乎是想把贝多芬的精神带到协奏曲的殿堂里来,但是正如舒曼所说,他“不像这位伟大的天才——贝多芬那样善于指挥管弦乐队的大军,他所率领的只是一支小小的步兵队”;换句话说,肖邦袭用古典协奏曲的体裁,但是他却按自己的方式加以处理,他不套用独奏乐器同乐队竞奏的原则,而让钢琴起着主导作用,着墨不多的乐队通常只是在和声上作为独奏声部的衬托而已。肖邦的这两首作品的钢琴声部都很美而有力,主题素材的安排也很有条理;但相对地说乐队部分却比较贫弱,因此,许多名家为这两首协奏曲重新配器的版本,在音乐会上也常可听到。

肖邦的两首协奏曲的风格并无多大区别,《e小调协奏曲》的基本内容同《f小调协奏曲》一样,也可以概括为对爱情的叙述和对幸福的憧憬,但是这首e小调比后者更为成熟,技巧更华丽,效果也更完美,特别是他的第一乐章写得最为成功,音乐的形象鲜明、突出,富于色彩性的对比和交响性的动力发展。这一乐章采用古典协奏曲的双呈示部结构,乐章的庄严引子由乐队奏出,他给音乐带来一种戏剧性的气氛,在乐章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发展部和尾声中都可以看到它。

乐章的两个主题都富于歌唱性,只是第一主题是粗线条的,饱满有力,但也带点悲诉的因素,它一开始便由第一小提琴奏出;第二主题比较明朗、温柔,改用同名大调陈述,这样的调性关系显然也是越出常规的。

第二个呈示部开始时,钢琴独奏依然从引子主题进入。随后依次呈现的两个主题在节奏上稍有变化,第一主题还有一些宣叙的音调作为补充,然后用练习曲式音型结构的美妙长句以连接乐章的第二主题。总的说来,这两个主题的特点相近,同样富于鲜明的民族、民间色彩,交替着幻想的沉思和热烈的激情,但其中的第二主题显然更引人注意。乐章的发展部主要发展引子主题,充满毅力和生气,最后,有力的尾声也由引子主题构成。“耽于孟祥、优雅、敏感、情感充沛、高尚”——舒曼为肖邦的协奏曲概括出这些美质,在第一乐章中都有明显的体现。

《e小调钢琴协奏曲》首演时,在第一乐章之后曾经插入一首咏叹调(独唱与合唱)的演唱,这首声乐曲是当时的音乐会指挥写的,他想以次促使听者更能专心致志地听赏这首篇幅较长的协奏曲,即为第二乐章预先准备相应的情绪。关于第二乐章的内容,作者曾在给友人的信上这样说过:“这并不是强有力的,而是富于浪漫气息、优雅而伤感的,它意在唤起温柔的回忆,正如一个人在美妙的春日月夜,面对这宜人的景色,在他心中萌生的千百种美丽印象那样。”

第二乐章用同名大调写成,作者称它为“浪漫曲”。乐章开始时用弦乐器(加用弱音器)带有鼻音效果的银白色音响奏出的一小段引子,以奠立乐章总的气氛;紧接着出现的基本主题由钢琴奏出,情绪安详、平静,有如一首夜曲。

乐章中段较有激动之情,但其织体同前一主题仍相近似。

这两个主题纯属肖邦式的各种纤秀的装饰发展,构成了一幅月夜大自然的色彩画面,其中树叶的簌簌声、流水的潺潺声和夜莺的啼啭均隐约可辨。最后,基本主题转在乐队上再现,钢琴则以剔透的和声华彩为之伴奏,但音乐依然保持原来的歌唱性特点。

最后乐章是由两个主题组成的回旋曲,有前一乐章不间断直接转入。同《f小调协奏曲》一样,这首终曲描绘的也是民间的欢乐舞蹈场面。乐章的第一主题采用波兰的克拉克维亚克舞曲的节奏,它的重音突出,旋律豪放,充满着勃勃生气和澎湃激情,最易令人想到民间狂欢的场面;第二主题同样雄浑有力,节奏明快,但它温暖、抒情,乐队活跃的伴奏还强调出它的俏皮,从而有别于前一主题,总的形貌同《f小调协奏曲》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更相接近。

这两个主题的欢乐素质,结合着钢琴的华丽技巧,使这最后乐章具有节日欢腾的色调。这首协奏曲从首演以来,一直以高度的诗意和乐观的情绪吸引住听者的主意,在世界优秀的协奏曲作品中,它无疑占有一席重要地位。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