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爱的哭了哭的累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22:32:23 字数作文
爱的哭了哭的累了字数作文

篇一:累了,伤了,痛了,哭了

累了,伤了,痛了,哭了

又一个早晨,躺在被窝看到暖洋洋的太阳升起来,可是我的心里似乎还有点冷,有点想家了,只有妈妈才能给我温暖,每次心情不好时给妈妈打电话有时会对她发脾气有时甚至和她争吵,可是妈妈却能忍受着我的脾气,而后是耐心的开导我,每当我生病时身体不舒服时,虽然妈妈不在身边,但是妈妈却能每天打电话来嘘寒问暖,我为什么总是会向这些致亲致爱的人发脾气,妈对不起。躺床上总是让我思考那么多,想起了那个瞬间,想起了每次都是帮你洗好衣服,叠平整,收好放袋里里,等你周末了有时间了过来拿,每次宿舍人看到这个场景都会说我真是贤妻良母型的,可是在你看来,也是会是理所当然吧。每次当我不开心或心情不好的时候,你会和我吵架,会和我冷战,然后我当时也会很生气,虽然很生气但是我每天却还担心你有没有按时吃饭,上班累不累,可能是我不善于表达吧,没让你发现我的关心,每次我都会觉得很委屈,我的关心换来的确是你的冷战,就算我生病了,你也没有真正的关心过我,我生病了向你诉说之时,你却觉得我说的很多余,冷战后,却还要我放下身份放下面子去主动理你,从大一刚认识时的阳光可爱自信,到了现在的性格卑微,甚至还有些悲观,我感觉我很累,我曾经也试图想过要分开,可是我发现我是一个懦夫,我还是做不到,也是这就是爱吧,每次伤过之后都会写这些破烂文字,我真没用,我感觉我都千疮百孔了,累了,伤了,痛了,哭了,从来没人能够理解我,主要是你不理解我,我却在朋友面前塑造一个完美的你,难道爱就得累,伤,痛,哭吗?

篇二:职场爱哭的人

职场爱哭人:老板和同事怎么看你

作者: 时间:2012-9-12 阅读: 118 次

不可预料的剧烈动作;不许天生多情的人到处放电;不许哭泣,涕泪横流也是其中之一。 因为过激反应会给周遭的人带来压力;办公室恋爱会扰乱OFFICE的秩序;而过于强烈或者稍显频繁的哭泣,则会被归结为心理承受力差,经不起大风浪,难以担当重任,软弱,最终会影响其职业生涯。真的是这样吗?

办公室泪包案例

泪包案例之——眼泪代表不职业化

劳拉看上去是一个完美的职业女性,聪明、漂亮、有上进心,做事力求完美,唯一的死穴是爱哭。从小劳拉就有一个绰号:泪包,升中学时,许多同学给她的毕业留言就是:林妹妹,请改掉动不动就哭的毛病。

可惜,这么多年了,劳拉还是没有变化。辛苦设计了1个月的方案,被老板一票否决,劳拉忍不住偷偷掉了泪,本以为没人知道,可惜花了的睫毛膏将她彻底出卖。结果BOSS严厉地警告她:将个人情绪带入职场,是不职业化的表现。

泪包案例之——哭痛快了继续干

截稿时间还有两个小时就要到了,拉拉本以为一切都要OK了,结果一篇重要稿件却被头儿否了,还要补充采访。头一次碰到这种状况,总不能开天窗吧?拉拉蒙了。接下来拉拉大雨滂沱,全办公室的人都被拉拉响亮的啜泣声惊呆了!5分钟后,拉拉眼泪未干,就开始争分夺秒地敲稿儿。

办公室十戒之——不许哭?!

眼泪代表了什么?泪腺是个很难控制的东西。让爱哭的人哭不出来和非要让不爱哭的人哭出来,比让瘦人增肥和让胖人减肥更难。没什么道理,有些人天生就泪腺发达,一旦哭起来,眼泪就像漏了的阀门,滴个不停。让那些泪腺不活跃的人百思不得其解。

其实,对于爱哭的人,眼泪是一种宣泄,是对待刺激的正常反应。那些林黛玉似的MM生性敏感多情,她们比一般人更喜欢通过眼泪表达自己的心情,悲伤、惊喜、压力、疲劳都会引起她们的泪腺反应。

爱哭从传统观念上来讲,始终被认为是一种负面的事情。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要坚强、要忍耐、要控制自己。其实,个性并无好坏之分,敏感的人更能洞察到许多常常被人忽略的细节和问题,因此,在一些情况下,也成为她们的优势。因此,如果天生敏感多情,并不是坏事,与其苦恼,不如尝试接受,以宽容的心态去了解。

而面对爱哭的同事,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多一些谅解?

其实,在OFFICE里哭泣,带来的影响也不都是负面的,比如你受到上司无理的苛责,或者你的哭泣是因为受到了不平等的待遇,那么,你的眼泪还会引起别人的同情和支持。调侃:女人眼泪的四大社会学妙用

面对眼泪 BOSS的反应

作为老板,面对下属或者员工的眼泪,你是怎么做的?拂袖而去?置之不理?批评她? 那么,也许你也该反省一下。实际上,处理与员工的关系反映了老板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工作中的冲突和矛盾并少见,可是哭泣也是一种信号,表示了隔阂,表示存在问题,如果你一味地否定和置之不理,在一些情况下,会加剧问题的严重性。明智的举动是:加强沟通,解决问题,与下属建立更紧密的关系。如果最近,不止一个员工的泪腺变得越来越脆弱,那你也应该考虑一下,自己公司内部的环境是否太压抑,最近的业绩考核标准是否有些不近人情?

专家建议:请职场人找出哭泣的原因

如果这一阵子你变得特别敏感,那么,你也要找找原因。什么事情总让你哭泣?是领导的批评?是过于劳累?是经前期的情绪紧张?还是生理低潮?分析一下,找出规律。为你的自我情绪管理做好准备。

如果你的泪腺活跃是由于上司不够公正的态度而引起,那么,对于你工作上的“对头”,与其在气头上当着他的面哭,不如在平静的时候告诉他:你总是过低地评价我的工作成果和能力,让我觉得很不公平。假如对方态度依然恶劣,或者空气中的火药味已经浓到暴风雨即将来临的时候,在自己还没失去控制前,用坚决果断的口吻中止谈话:我觉得现在我们已经不适合谈论下去了。等你头脑冷静了我们再说。如果对方仍在纠缠,那就起身而去。这样的举止既不软弱,也不无理,而是相当地得体和职业化。

首先来个工作压力小测试,如果是工作压力过大,那么与其让压力累计到无法承受的地步,不如赶紧给自己减压,不接受能力范围之外的工作,不为了过分取悦老板或同事,让自己一再地委曲求全,不给自己提出过高的要求,面对压力增强抵抗力。

有许多时候,压力并不仅仅来自于工作,生活中的家庭问题,一样会让你变得脆弱,如果把家庭的负面影响带入职场,那么,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难免会引起同事或者老板的不理解和微词,这时候你就要警惕了。情况复杂的话,不妨求助于专业的心理医生,让他帮你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小编贴心提醒——哭有哭道

办公室毕竟是一个公共场合,如果你的哭泣引起了大家的反感和侧目,那你要想一想,自己是否违反了办公室的游戏规则。

比如,情绪冲动之下,你可以躲到卫生间,但最好别在开会的时候哭个没完没了;你可以在休息室,涕泪横流地向你关系最好的同事倾诉,但不要当着客户哭着跑开去,让老板难以下台;如果你把自己的情绪带到谈判桌上,搞砸了重要的工作,那你就很难找到为自己开脱的理由。

真的忍不住哭了没有关系,但记得要适当清理狼狈的现场。眼药水会修饰你红肿的眼睛,粉底、眼影、卸装液,能够帮你打扫哭花了的妆容。香水、MP3里的动听音乐都能帮你尽快改变心情。

篇三:不是我不爱了,是因为我爱累了

不是我不爱了,是因为我爱累了

爱与不爱,已不重要,没有第二次的选择。因为它已经随青春的落花去了。张爱玲说:“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人的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就是青春,而我却把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都给了你。于是,我的一生,美好一直缺席。

因为你我努力了,我以最直接的方式拒绝了所有的美好。因为了那缺席的美好,只属于你一个.

时间一点一点的过去了,你一直都在缺席。我用我最美好的青春去等待,徒留一遍苍白! 也许上帝是公平的,当你的伤害了一个人的时候,上帝也会派另一个人来伤害你。

曾经以为会天长地久,原来才发现,只是萍水相逢。谁的青春,谁许谁荒芜。没有谁能愿意为谁驻留一辈子。可我还是违反了这一游戏规则,我把我们定格在最初的原点,可我怎么就忘了呢,你一直都在向前走,脚步从不会为我而停留。

你最爱的人,不一定会是陪你走到最后的人。也许吧,怪我太天真,太肤浅,太过敏?? 我看着你笑了,我也跟着笑了,笑的好痛好痛。

你永远也不会懂,我眼里那种复杂的神情,即使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也必然难以捕捉。 你知道吗,遇见你是我最大的败笔,我始终无法摆脱被你左右的心情,落寞感成了我自始自终无法摆脱底色。

我不怕流言蜚语,就怕我花光了勇气。

一个女孩,能有几个春天。我相信宿命,有些东西在冥冥之中,早就已经注定好了,我们能做的,只是起到推动或缓冲的作用。努力了,一切就看宿命的起承转合了。

你永远也不看见我为你哭花了素颜,哭殇了海棠的样子有多狼狈。触发最终流入身体内的便是窒息的的毒液。

伪装是我的强项,我难过的镜头你永远也无法捕捉得到。你只会看见我写在空间里的想念,却永远也看不到我为你的滴在键盘上的泪。

有人说,男孩哭了,是因为爱了,而女孩哭了,是因为放弃?也许吧!

亲爱的,如果有一天,我突然放弃了,不是我不爱了,是因为我爱累了??

原谅我的不成熟

篇四:爱哭的孩子未必有糖吃

爱哭的孩子未必有糖吃

人都是希望引起更多的关注的,当一个孩子感觉受了委屈就会哭。除了缓解自己的委屈,爱哭的孩子内心总是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注,哭也是一种吸引关注的方式,所以俗话说“会哭的孩子有糖吃”。

假如通过哭的方式吸引关注了,而且得到实惠了,那么就会习惯性地用哭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并实现预期目的。其实爱哭的孩子未必比不爱哭的孩子境遇更悲惨。而是在内心感觉委屈。在有些时候,甚至仅仅是通过哭的方式锻炼心肺功能,顺便“解闷”。在表达方式欠缺的时候,孩子也会用哭的方式解闷!

其实哭并不是值得提倡的方式,特别是当自己哭的时候,有人理睬并哄劝,那种委屈之情就会加剧,哭在很多时候只会让自己感觉更委屈,因而就陷入了委屈与哭之间的恶性循环,虽然哭累了也就不哭了,但那会让内心变得脆弱,并使得内心的忿恨受到强化。

成年人与孩子不同的是:即使感觉委屈,也通常不用哭的方式,而是用语言、文字与行动的方式去抱怨。而且很多时候,所抱怨的都不是直接与自己所承受的不公相关的,而是别人的境遇在自己内心的一种投射,更多的是对道听途说的社会现象的反应。

抱怨本身的目的,在很多时候也是通过宣泄的方式吸引关注。习惯于抱怨也是一种病,就如孩子用哭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委屈。其实除了哭,表达委屈的方式还有很多种,对现实的不满也并不一定用抱怨的方式。

历史上的人也很不幸,但我们总是感觉现在的生活更为不幸;别的国家的人的生活也很不幸,但我们却感受不到,因为我们所切实感受到的,只有我们自己当下所承受的苦难!

以往的孩子,夭折的自杀的与被虐的也很多,以往的父母对孩子实施暴力的也很多,但我们却只看到现在家庭的悲剧。在别的国度也有很多诸如暴力执法之类值得悲催的事情,只是我们所能感受到的都是自己的悲催。

现在我们所感受到的到处都是悲情。虽然我们并不比别人有更多的苦难,但依然会感觉委屈,只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苦难之感受更为真切。

当我们把镜头拉近了,进入到别人的内心了,我们就会变得敏感并充满悲情。当我们远远地看着,就会保持相对的清醒与理性。因为不管是悲喜还是得失成败,都是别人的事情,与我们没什么关联。

我们追慕历史,看不到未来,却又贬低当下或者希望从现世逃脱出去。这更加剧了我们在生活中的恐慌感与无助感。离得越近的人,我们就越是会“不讲情面”地批判。颇有些自家的东西自己看不上眼的样子。由此我们便会习惯性地妄自菲薄。

比如提意见的时候,我们开始总是用善意而温婉的方式,然后表达意见的方式会变得尖酸刻薄,而且随着与外部因素互相影响,尖酸刻薄的程度逐渐提升。从建设性的到破坏性的,从积极的变成消极的,从良民顺民变成刁民暴民,我们陷入了恶性循环。

从解剖的角度去求全责备,我们都看不到美好,看到的只是马赛克与丑陋,信息屏蔽。我们选择性地去接收那些最容易触动我们心弦的东西,所以敏感的会更敏感,愤怒的会更愤怒。其实这个世界本没什么不同,所不同的仅仅是看这个世界的角度与解读方式。

其实当我们总想从自己所处的世界逃脱,总用挑剔的眼光看待周边的一切,对家人亲人恋人爱人失去基本的尊重,那恰好说明我们欠缺基本的自信。自家的东西不晓得珍惜,却对别人的东西觊觎眼馋,这本身也是一种病态。

爱哭的孩子未必会有糖吃,反而让自己内心失衡,并感觉更加委屈,对不如意的心理承受力变得更弱。作为成年人,可以不可以不那么妄自菲薄?可以不可以对自己至亲之人多一些宽容而不那么求全责备?让我们的内心更加平和?对陌生人可以不可以不要有那么多繁文缛节?形式上的礼节只会让我们变得更加虚伪!

篇五:辩证看:“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心理危害

辩证看:“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心理危害 我无意中在网络上看到【“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心理危害】这篇文章,我从头到尾仔细看了两遍,因为这个关系太大,

我边看边脑海中边回忆我儿子的成长过程、我小时候的成长和接触过的孩子们的状况。

这篇文章像作者自己说的那样,同样存在很大的功利目的,这也是一种极端,完全按照文中去做的话,最终可能培养出来的可能也是一个“祸害”,所以我们大家在看任何文章的时候,要善于思考和总结,也不是所有的"砖家"出书论评都搬过来用,当然如果你在整个过程中缺乏各种经验接触不到孩子或者较少,你就没法去自己思考,因为没有对比,不好总结,这时候如果觉得必要,你就需要多交流去辩证这个问题。

当然,我也很肯定,没有经验的你看完这篇文章和我的一些想法之后,你可能会更加的迷茫和困惑,那我到底该怎么办?到底该怎么带孩子?

文中说的按照孩子内驱力,尊重孩子敏感期去满足孩子成长是对的,但是这个年龄界定有出入(没看到更多内容),什么年龄段我们做好对孩子应该做的事情就好,我们仔细想想自己周边和社会上的一些孩子和发生的关于孩子的事情,不管什么方法都能找出一大堆成长失误的孩子,凡事我们要辩看。

不知道本文作者有没有孩子和多少婴幼儿有过接触 我想放在她自己 她也不会完全按照她说的方法带养自己的孩子

我们是真的想做点什么,对大家真的有所有帮助,让大家能真的静下来心来养育孩子。祝宝宝健康快乐每一天,合家幸福安康!

下面附上文章,供大家参考:

“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哭声免疫法、完整睡眠训练法,这些方法的确可以训练出一个极少哭闹、让妈妈省力的乖婴儿,只是发表这些观点的人,没有告诉你故事背后惊人的真相。

精神分析心理学认为,童年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决定孩子一生的性格命运。母婴关系则是重中之重,决定孩子最基本的安全感和存在感。生命的底色是幸福或者不幸,3岁之前便已奠定。做为心理医生,大量个案是母婴关系失

败造成的人格破碎,其痛苦难以言表,非常艰难而长期的自我成长才能修复。写下此文,希望妈妈们看到真正的心理学,不要随意使用网络流传的育儿法无谓自坑。育儿,爱与自由是永远的答案。

一、中国网络流传最广的帖子《美国妈妈带孩子的17个绝招》

真相:南加州著名的儿科医生JANE GU,其实是个华人,在美国网络可以搜索到,且差评不断。

二、哭声免疫法在西方的起源

“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把他们带到我独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训练成为任何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或者乞丐、窃贼,不用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与种族。”

这是行为主义创始人约翰·华生的名言。现在国内网上疯传的哭声免疫训练法、延迟满足训练法,婴儿独立完整睡眠训练法,其核心思想皆源自此。行为主义者的理想国就是一个彻底程序化了、光秃秃的,没有情感的世界,人不是神圣的精神存在,而是机器,环境怎么塑造和训练,就输出什么样的结果。

我们来看看大师本人的家庭被训练得如何。1928年约翰·华生出版了《婴儿和儿童的心理学关怀》一书。在这部书中,他倡导了一种行为矫正式的儿童养育体系, 把孩子当作机器一样训练、塑造和矫正。华生认为对待儿童要尊重,但是要超脱情感因素,以免养成依赖父母的恶习。这本书改变了美国儿童的养育实践,整整一代儿童,包括他自己的孩子,都是在这种风格的教养实践中长大的。他的儿子们对华生的描述是这样的 “没有同情心和情绪上无法沟通的。他不自觉地剥夺了我和我兄弟的任何一种感情基础。”

约翰·华生在学术圈名声大噪之时,他痛苦的大儿子雷纳却背叛了行为主义而学了精神分析,成了精神分析家。也许是童年匮乏情感的创伤太严重,精神分析也未能拯救雷纳。雷纳曾多次自杀,后在三十多岁时自杀身亡。其前妻的二个孩子也一直生活不好,女儿多次自杀,儿子一直流浪,靠华生的施舍才能生活。倡导并践行“行为主义婴儿训练法”的华生家族,悲剧同样在第三代延续:华生的外孙女Mariette记忆中,妈妈Mary沉默易怒,秘密酗酒,并曾经多次试图自杀。Mariette自己也是酒精成瘾者,并多次考虑自杀。

悲剧的种子其实早在华生童年已经种下。华生的父亲脾气暴躁,抛妻弃子,华生受同学欺辱,并因暴力行为而两次被捕。童年对爱的绝望,让 约翰·华生倾一生之力,打造了一个“没有情感的程序化帝国”。

哭声免疫法因为见效快,让妈妈省心省力,曾在美国风靡一时,被哭声免疫法修整长大的孩子,后来轻则睡眠障碍,重则人格障碍甚至精神分裂。付出一代美国儿童的幸福代价后,此方法终于被欧美深深反思和摒弃,约翰·华生也曾被评为美国人最讨厌的人之一。如今,在欧美生过孩子的妈妈都会得到助产士和医生的“亲密育儿”的建议。亲密育儿,按需喂养,已经成为欧美国家最基本的共识。

三、哭声免疫法的真实案例

1,我的同行,一个从重度创伤童年走出,但不断自省并且带出健康快乐孩子的心理医生,她的姐姐则走向另一端,使用哭声免疫法带孩子,坚信婴儿是在用哭泣威胁自己,定点喂饱奶后,既任凭婴儿在哭泣中入睡,妹妹极力劝阻无效。等到了上小学的年级,姐姐的孩子被确诊儿童精神分裂,入住精神病院。

2,我微博的网友评论;“我哥在加拿大,邻居是俩高知,信哭声免疫法带孩子,出生后单独睡房间,苦得死去活来也不去管。孩子6岁还不说话,现在孩子10岁,从很小就被诊断为自闭症。”

3,网友私信告诉我曾使用哭声免疫法冷酷训练孩子,现在孩子被诊断自闭症。

4,一名爱护子女、坚持喂哺母乳的好妈妈,疑为尽快教懂3个月大儿子“一觉睡到天光”,昨凌晨纵听到爱儿哭喊亦忍心不予理会,岂料及后男婴俯趴在床窒息死亡。

以上个案,哭声免疫法的拥护者可能大呼冤枉,辩解哭声免疫法不是说一直不抱,而是不能一哭就抱,要逐步延长反应时间。经常听到婴儿哭闹却不及时反应的妈妈,可见已丧失很多母性本能,再加上“科学理论”支持,更相信自己的不及时回应是对的。在这些可怕观念的毒害下,妈妈对婴儿越发冷漠,坚信婴儿在用哭泣威胁自己,那心情不佳的时候,放任婴儿哭泣怎可避免? 即使严格按照第一次延迟5分钟,后面逐步加长的原则训练,对孩子一生的人格基础也是摧毁性打击。

四 从专业心理学角度解读亲密育儿

婴儿出生后处在和母亲一体的感觉中,也许母亲只是掐着表延迟了5分钟回应哭泣的婴儿,婴儿的整个世界已经开始崩塌,承受地狱般的煎熬。

孩子在出生大概头2个月里处在“正常自闭期”,这个期间孩子对外界反应很少,基本就是吃和睡。因为这时候在孩子的感觉里,世界和自己是一体的,就像还在子宫里一样,尚不存在“外在的妈妈”。母亲的积极关注和陪伴,维持了孩子的这种“全能自恋”,既世界与我一体,呼奶唤抱,无所不能。

在“以婴儿为中心”的母婴关系里,婴儿自主地微笑,激荡起母亲的喜悦,也发自内心地对婴儿微笑;婴儿夜半啼哭,母亲哪怕在另一个房间也会同时醒来冲过去抚慰婴儿。母亲以婴儿的感受为中心(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爱的哭了哭的累了),与婴儿共振,给予积极的回应与关注。这样长大的孩子,会成为心理学所说“自我实现”的人,他们会发自灵魂深处对生命充满热情和创造力,于人友善,同时会坚定的捍卫自己。用印度瑜伽的说法,“心轮”较敞开的人自然有这种呼应能力。如果妈妈自身也得到爱比较少,更偏重头脑,心的感应能力偏弱,尤其是头脑还被行为主义婴儿训练法占据时,更容易遵循教条而不是心灵。

孩子的全能自恋较充分满足后,心智自然向前发展,逐渐把自己和外部世界分开,不仅仅关注自己,也开始关注别人,爱向内灌注满了自然会流向外界,这就是所谓的“主体客体分化”,完成这种分化后,婴儿对世界有一个最基本的信任,将来不会在遇到挫折时就想要毁灭一切。连环杀人狂,精神分裂症等最严重的精神疾病,都有全能自恋重度受损的心理基础。

哭声免疫法等行为主义婴儿训练法,破坏孩子的全能自恋感,孩子吃惊地发现“这个世界居然不如我所愿,我哭的时候TMD的居然不及时回应我!”可能母亲只是掐着表延迟了5分钟,在尚未形成逻辑性空间思维能力的小婴儿感觉里,整个世界开始破碎,地狱般的煎熬似乎永无尽头。

一些网友的微博回复:

“小时候常被可怕的梦魇缠绕,梦境怪诞没有内容,多是一些诸如不断旋转的无底洞或者象蛇一样盘旋的奇怪线条。我总在恐惧中哭着醒来,却发现自己一个人躺在沙发床上,哭了半天却还是没有人理睬。父母从未真正意义上陪伴过我。不知道这是不是长大后总感觉缺乏安全感以及与父母亲情连接断裂障碍的因素之一。“

“以前宝宝哭,我有时候,是偶尔,不是经常,会故意不理,听她哭我会觉得隐隐开心。后来我明白,原来是我小时候经常被漠视,曾经被放在村子的路上哭了一天没人理。懂了这个后,我再也不会漠视宝宝哭了,也不会觉得高兴了。”

在得不到回应的煎熬中,婴儿会累积巨大的恐惧和愤怒。到了儿童期,可能一些非常小的挫折,就会让孩子无理取闹大爆发,对父母拳打脚踢,疯子一样不可理喻;有时候面对一点危险都没有的事物,却惊恐发作,害怕得恨不得躲进子宫里。完全不像正常儿童,面对新鲜事物,可能有点害怕,但还是满怀好奇去探索。

我在新浪微博上批判了哭声免疫法之后,网友们的评论,让我再次震惊这种方法的危害是多么广。很多妈妈反馈,在使用了哭声免疫法后,宝宝脸上的快乐越来越少,不爱笑也不爱看人,宁愿自己玩,果然“乖”了很多。其中一个让人特别吐血,妈妈定点哺乳,极少抱孩子,现在2岁多异常的“乖”,很少哭,而且大人一说他,就马上止哭,脚被划伤,拖了一地血脚印,却不哭不叫疼。2岁多,就已经像“僵尸”一样,这孩子未来精神分裂或者重度人格障碍的可能性极大。

如果妈妈渴望一个安安静静的“乖婴儿”,只有吃喝拉撒的需要,此外任何“无理取闹”都不愿理睬甚至打击,孩子只能主动削弱自己的生命能量,仅剩一点维持活着,不再对这个世界发出呐喊,成为一具悲哀的行尸走肉。 特别宅的人,很可能是因为曾经的欲求不被看到,从而削弱自己的生命能量,弱到再无法和人产生交集和共振,成为一个不惹麻烦,一切都自己搞定的“好人”,人群中如同孤岛,这是好深好深的终极悲哀。

五 夜哭,因为孩子需要你

有些专家说孩子夜醒频繁会影响大脑发育,建议戒夜奶,训练完整睡眠。如果任凭婴儿哭,确实会哭累了自己睡着,脑神经继续发育,只不过发育的是“被迫害妄想”,“偏执分裂”的神经回路,为严重的人格障碍打下基础。

有些婴儿经常会在夜半啼哭,于是一些“专家”又跑出来指点,说夜奶频繁会导致婴儿睡眠不足,影响大脑发育,要戒夜奶。相信这些说法的妈妈,如果你自己夜里饿了,或是做噩梦惊醒,是希望老公不搭理你呢,还是给你热点牛奶,来个温情的拥抱?

婴儿和成年人不同,尚未建立“客体稳定性”。就是说,一个东西,看见的时候就是存在的,看不见就不存在了。我家猫就是这样,乒乓球如果滚进沙发底,小猫咪不会去找,大猫咪知道乒乓球虽然看不见但还是存在,会去沙发底寻找。这就是为什么,婴儿喜欢玩“藏猫猫”游戏,大人用手把脸盖上,再打开手露出脸,婴儿会很惊喜的笑,因为刚才你明明不存在,怎么又出现,然后又消失,又出现,太神奇啦。大一些的孩子,已经建立了客体稳定性,这个游戏就不再逗笑。

有时候妈妈仅仅去上了个厕所,婴儿也会大哭,因为真的以为妈妈消失了。婴儿需要经常透过妈妈的抚慰,确认自己和妈妈的存在。就像镜子一样,婴儿透过妈妈温情的容颜,映照出自己,感受到自己。有些“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记不住自己和别人脸部的细节,因为他们曾经很少得到妈妈深情的注视,即使看到妈妈,也常是空洞无物的眼神。

《生化危机》系列电影,如同噩梦一般,很像婴儿的思维过程。婴儿的世界充满幻想,没有逻辑,既有美好创意的一面,也有如《生化危机》一般的破碎和噩梦,佛洛依德称之为“初级思维过程”。这个过程,通过父母的抚慰,逐渐人性化,逻辑化,同时成为天马行空般创造力的来源。

孩子莫名其妙的夜哭,焦躁,惊恐,很可能是感受不到母亲的存在,陷入混乱的初级思维过程,无法将现实和幻想区别开来。这个我自己深有体会,《生化危机》里的小女孩还有超级武器型妈妈,而我的梦里只有僵尸怪兽和死亡。如果这个时候还要训练孩子“独立坚强”"完整睡眠”,就是将他推进无底的地狱。不知道那些为孩子脑神经发育着想的专家,这时候是要保护孩子发育什么呢,发育被迫害妄想的神经回路?

摘录一些网友的观察体验:

“还记得我给儿子断奶的时候,平时从没看过孩子的奶奶和姥姥都跑来强行让我和儿子隔离,才7个多月的儿子突然看不到妈妈,一整天哭得撕心裂肺!好似他的整个世界都崩塌了!我记得那天下大雨,从外面赶回家的时候自己也哭成泪人!一进家门,儿子看到我时那个眼神我永远都忘不了”

“小月龄宝宝夜奶有着填饱肚子和满足心理需求的双重作用。大宝宝吃夜奶满足心理需求居多!快三岁的小小米同学依然会在生病,遭遇挫折等等之后要求频繁夜奶,之后明显心情修复的十分不错。“断夜奶”只有伤害!” “说到我心坎里了,瓜哥是个夜奶频繁的孩子,我也经常被提醒或者教育说夜奶频繁对孩子发育不好。对比我持置之不理的态度。我没听说过谁家孩子因为夜奶频繁长大成了傻子,我只听说过三岁定八十。我小时候就有对黑夜的恐惧,我想我的孩子也一样,所以在他每一次夜醒的时候我都会把他搂在怀里,告诉他妈妈在。”

所以,孩子哭,很简单,依母亲的本能,去抚慰他。任何违背人类本能的育儿法,都会带来人性的逆转,当然,这也是心理医生有饭吃的基础。为了避免你的孩子将来花大量时间和金钱看心理医生,尽情的亲密育儿吧。无论他的"正面"行为,如微笑,还是"负面"行为,如哭闹,都能得到及时而温暖地回应,他会感觉自己的双脚扎根大地,踏实而心安。他可以成为灵魂深处召唤他成为的人,世俗的价值体系可能会嘲笑他,最终,他的成就让世人惊为可遇不可求的天才,其实,他只是一个最正常的孩子,得到了本应得的爱。

孩子夜哭夜奶频繁,确实会让母亲疲惫不堪。如果母婴之间心的链接增加,孩子经常感受到母亲的存在,可以减少夜哭的次数。若和孩子之间的链接不深,请不要责怪自己,因为你自己在婴儿时期,也没有经常被母亲深情地“看见”。平时可以有意识的多去感受婴儿,比如让自己全身放松,观察婴儿的呼吸,同时也感受自己的呼吸,母婴之间呼吸的节律,如协奏曲一般。这就是一种催眠练习,非常好的增加心与心的链接,让人活在当下,存在感十足。当人体验到当下的存在感,“头脑的我”却很容易焦虑恐慌,练着练着就想逃离当下,思绪飘走。如果有情绪升起,则继续观察这个情绪,不评判,不阻碍,不逃跑,让情绪自由流动。这就是提升觉知力和平等心的“生活禅修”。婴儿天然地活在当下,和万物链接,借助婴儿的存在,觉知自己,事半功倍。请珍惜这个神奇的生命,深爱他,就是重新疗愈自己“内在的婴儿”,让曾经受伤的自己和孩子共同长大,再一次面向心灵去生活。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