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无题四首,含情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8:20:47 字数作文
无题四首,含情字数作文

篇一:浅谈李商隐的无题诗

浅论李商隐的无题诗

宜春学院自学考试 汉语言文学专业

指导老师:张晓青老师

摘要:无题诗是李商隐最为人传诵的作品,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富有朦胧婉曲之美。最能表现这种风格特色的作品,是他的七言律绝,其中又以《无题》诸作(多为七言近体)堪称典型。诗以“无题”命篇,是李商隐的创造。这类诗作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多数描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为“无题”。其中有的可能别有寄寓,也可能有恋爱本事以为依托。

关键词:李商隐 无题诗 思想主题 感伤情调 朦胧美

诗以“无题”命篇,是李商隐的创造。这类诗作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多数描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为“无题”。“感时伤事”是李商隐无题诗重要的情感特征。无题诗中的悲剧性情致与诗人对于人生的体验、佛道的感悟分不开。正是这种“亦佛亦道”的个体情感,消融了诗人的痛苦,注入了诗歌的幻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诗人的创作心态,并加大了无题诗解读的难度,使得无题诗增添了朦胧之美,悲怆之美,和生命之美。

一、无题诗的思想主题

李商隐生活在国事日衰,政治腐败的晚唐时期,目睹了种种黑暗悲惨的现实,自身又陷入了党争的夹缝中而终生不能一展抱负,尽管有远大的政治志向,却无法实现。所以李商隐才能更深刻地了解当时社会弊端给人们带来的不幸,从而才能在大多数作品中尖锐的揭露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反映唐王朝衰颓期危机四伏的时代面貌,表现那一时代被压抑的知识分子的悲剧性的命运和心理,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但由于客观现实环境又不允许他大声疾呼、慷慨陈辞,宦官的淫威,党人的排挤,都给予他许多有形无形的压力,另外还加上生活的重荷,也影响到他的感情。因此他采取隐晦曲折、旁敲侧击的方式创作,或借古讽令,咏史寓慨;或“为香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谢河东公和诗启》;或写景抒情,即事抒怀。下面,就试着从李商隐所写的诗中,细细感悟诗歌中的思想主题。

1、凄婉动人的爱情主题

爱情是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历来为读者所关注。晚唐时,齐梁声色又渐渐潜回唐代诗苑,情爱和绮艳题材增长,加之这些诗以男女相思恋情为题面,意象精妙,情思婉转,声调优美,表达感情真挚深婉。李商隐的无题诗多数与爱情有关,抒写的是交织着希望与失望的悲剧性爱情和爱情心理,以及凄婉动人的爱情主题。如《无题二首》,两首诗从内容上看,是诗人在某个场合爱上了某个贵族家的女子,因复杂的原因不能聚合,表现出刻骨的相思。《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这首诗着重抒写昨夕相爱而又受到阻隔时对意中人的思念,表现出痛苦而又欣慰的复杂内心感受。又如《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不少人认为是写自己梦中与爱人相会,及醒后追想的恋情诗。

2、影射现实的政治主题

李商隐的无题诗中还有很多脍炙人口、影射现实的政治讽刺诗。通过咏史或其他方式表明自己的政治倾向。他对晚唐政治的败坏,君主的荒淫,宦官的专横,表示不满,同时也表示对人民的同情和关怀。

李商隐的政治讽刺诗,借托史事,寄其吊古伤今之意,具有较深的讽刺性。如《初食笋呈座中》诗中用“凌云一片心”来表现他积极用世的理想;在《安定城楼》中又把忧念国事、抒写抱负、感慨身世、抨击腐败融为一体;在《行次西郊作一百韵》中,诗人又揭露唐王朝深重的社会危机,表现了他的济世之志、忧国之情。

3、无题诗的人生主题

李商隐的一些无题诗,在爱情篇章中融入对社会人生的凄凉体验和那种恍惚不定,总有一种若有若失的情感,所以既可以理解为爱情诗,但又不仅仅是爱情诗,如《无题二首》其一,写一位青年女子与对方邂逅,渴望相见而不得的心情,可能寄寓了作者仕进机缘稍纵即逝后落拓不遇的伤感,但又难以指明。又如《无题》(八月偷镜照)中写一个热爱生活又向往爱情的少女的成长过程及心理活动,被人认为带有自喻性质,流露出孤芳自赏的心态,在对爱情的表达中时刻流露出他对自己身世遭遇的伤感。

二、感伤情调是李商隐无题诗的情感主调

感伤情调是中国文学作品情感抒发的一大传统,自宋玉《九辨》以来,历代不绝。李商隐所处的晚唐时代,社会的衰落,民生的寥落,国家的动荡,使得人们对于外界的关注内转到对个体心灵的审视和体味。因此,社会现实造就了义山忧郁哀婉的感伤诗美。诗人用精丽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感伤之情,将两情情境作为审美视角:或忧叹离怀之意,或哀婉异地之思,或缠绵两情之悦,往往于无望中带有执著、于迷惘中凝结清晰,似暗淡而不低迷,似茫然而愈固执。诗人心灵细腻,多愁善感。其以《无题》为代表的爱情诗,多传达的是一种没有确定感和目标感的、扑朔迷离的、特殊爱情生活感受。在这其中,诗人或融入人生体验,或注入自身幻想,或虚无,或泛化,“已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无题》),将感伤的情绪倾于朦胧瑰丽诗境,融多方感触于沉博绝丽之中,形成凄艳之美。

较之宋后诗人愈来愈多地追求诗作中的理念和趣味,晚唐诗人李义山则更喜欢、也更擅长于用独到的目光去审度人情、世情、时情,抒写自身的感怀情绪,展示出诗人独特的个性魅力。李商隐的《无题》诗多以“相思”为题材,描写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渺落失望而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表现出了各种复杂思想情绪。单就一些具体的诗篇来说,《无题二首》(凤尾香罗薄几重;重帏深下莫愁堂)道出了少女相思时的期待、自伤的心情;《无题》(照梁初有情)中的少女因爱情的失意而心中有怨恨之情;《无题》(八岁偷照镜)写出了姿容美丽、行高洁的少女愿望难成的苦闷之情,诗人借用忧愁的调子感叹个人的沦落,伤感人生的失意;《无题二首》(昨夜星辰昨夜风)中诗人嗟叹爱情今昔相隔,表达出诗人苦闷的衷肠,《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写暮春时节的痛苦离别,表达了悠远而又执著的凄楚思念,融入诗人理想难成的人生感悟;而《无题四首》(来是空言去绝踪;飒飒东南细雨来;含情春宛晚;何处哀筝随急管)中的第一首写男子对远在一方的女子思念,如泣如诉,如梦如烟,孤寂难圆;第二首话尽了深闭闺门的女子对爱情的向往和希望幻灭的痛苦,第四首则写出了东邻老女触景伤情无媒难嫁的彻夜长吧。而七绝《无题》(自道萦回)则蕴含着徒有姿颜、世无赏音的哀怨与感慨。

就李商隐个人来说,其自小几经离丧,饱受人生困苦,深感世态炎凉,情感细腻脆弱。受党争的影响,诗人“一生襟抱未曾开”、“古来才命两相妨”的不幸给诗人以毕生的怨恨;没落的时世,衰败的家世,仕途的多舛,爱情的失意,别人的误解,妻子的早逝,都加重了他的心理负担,使得他只能用忧郁感伤的笔调,来叹惋时运的衰落,身世的飘零:身世,家世,佛道,从各个方面促成了诗人易于伤感的、内向的性格与心态。他所秉赋的才情,他的悲剧和无助,也使他灵心多感,感情丰富,国事家事,

春去秋来,人情世态及与朋友、与异性的交往,均能引起他如潮的感情活动,“瘐信生多感,杨朱死有情”(《送千牛李将军》),“多感”,“有情”,及所带的伤感色彩,在其创作中也很突出。心灵的创伤、生活的磨难、痛苦的经历,浓缩在一首首诗中,委婉曲折的道出了一个幽咽凄迷的内心世界,一幅哀感顽艳的心灵图景,为悲剧时代唱出了一曲曲凄清动人的挽歌。

凡此种种,李商隐的无题诗,多抒发爱情的不幸,表现爱情生活中的离别与阻隔,期待与失望,执着与缠绵,苦闷与悲愤,处处宣泄的是感伤的主导情感。这正如余恕诚在《唐诗风貌》中所言,“他的无题诗几乎篇篇都在书写其不幸”。

三、无题诗的朦胧美

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之美,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李商隐政治上的坎坷,家庭的不幸,人生的悲苦,为无题诗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同时他的无题诗,也用精巧的比喻,缠绵的意象,展示出他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和深远寄托,以及客居异地的孤寂情怀。

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他在感情方面的怅惘哀伤,文本中诸多因素的不确定性造成了无题诗意旨的含蓄朦胧,同时为解读作品白日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一个是他在表现方面的迷离恍惚,诗中所用形象常常是现实中没有的,但诗中有理性的结构和通顺的句法,以理性的结构组织非理性的形象。如《无题二首》其一: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起联写昨夜,次联回到今夕相隔的现境,颈联又转为对对方处境的想象,末联则再回到自身。结构安排上虽有“理”可循,但意象究竟不能实指,主题呈现多义。《无题四首》其二云:“飒飒东南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或可视为写女子追求爱情而失望的凄伤悲苦,但其中也寄寓着作者自己爱情的失落与身世的坎坷之感。

四、无题诗产生的文学史意义

李商隐的无题诗对于后代有着深远的影响。以男女之情为题材的无题诗,李商隐是首创,在诗歌中成为了一种富有特色的新体式。他着力于感情心态的把握和深远意象的构造,堪称是中国古代朦胧诗最杰出的代表。另外,诗中所运用的语言精美绝丽,韵味深长,在诗歌语言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晚唐的诗坛上,李商隐以其独特的视觉和细腻的情感方式,展开了多层次的艺术创造,在中国的诗歌发展史上有着独特的价值。

五、无题诗的代表作简析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韧的执著精神,感情世界深微缅邈,极为丰富。

诗的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的意思,表明因“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诗人在一句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造成了诗句的绵

连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缅邈。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至此,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当然更加的悲怀难遣。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光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出自然环境,也是抒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微妙的挈合。

诗的三、四句,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与“思”谐音,诗句是说,自己对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因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休无尽,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才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情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之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可是虽然前途无望,她却思念至深,就升腾起了会面的渴望,而会面又没有希望,就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这就是结尾两句诗的内容。“青鸟”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化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这里用“蓬山”作为对方住处的象征,而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这样一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

这首诗从首至尾都痛苦、失望而又缠绵着执著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有这种情感状态的反映,但又有所区别。它们从不同侧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反映了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程,连绵往复,深情缅邈。

六、结语

李商隐一生噌蹬,以游幕生涯为主,其诗有浓厚的感伤情绪,形成一种精丽而富于暗示的诗风,从而创造出以“无题”诗为代表的新型七律。他的诗,特别是他的爱情诗,对后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开创了“无题”诗的先河,尽管他一生清寒,但他的确是继杜甫,韩愈和李贺之后,最富于创新的诗人,他的诗值得我们欣赏,他的艺术风格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文献】:

[1]陈洪 张峰屹.中国古代文学史 [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杨柳.李商隐评传[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4]葛兆光 戴燕. 晚唐风韵[M].江苏: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5]吴调公.李商隐研究[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篇二:高一语文YW-10-01-000

高一语文YW-10-01-000

《李商隐诗两首》导学案

编写人:陈玉平 审核人:王德红 编写时间:2010-3-20

【学习目标】

1.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创作特色;

2.引导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重点难点】

诗歌意境与诗歌情感

【学法指导】

朗读诗作,阅读注释,思考讨论。

【学习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綯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二、方法:学诗三步走

读: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悟:感受形象,体味意境。

品:咀嚼涵泳,品味语言。

三、齐读《锦瑟》,思考讨论:

1.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什么?这其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中间两联用哪些典故?这些典故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情调?留下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3.全诗的结构思路如何?

4.全诗的主旨是什么?

5.归纳本诗艺术特色:

第二 课 时

学习步骤与内容:

一、试读,集体读。

二、关于《马嵬(其二)》: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总之是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

三、边读边讨论完成(抓住注释解读)

1.《马嵬(其二)》在叙事结构上有何特点?

2.《马嵬(其二)》中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3.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课堂作业】

背诵这两首诗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诗人。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属河南)。诗作文学价值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16,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位列第4。

【生平】

李商隐唐文宗开成二年(公元847年)进士及第。曾任弘农尉、佐幕府、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早期,李商隐因文才而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后李党的王茂元爱其才将女儿嫁给他,他因此而遭到牛党的排斥。从此,李商隐便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僚当幕僚,郁郁不得志,潦倒终身。晚唐唐诗在前辈的光芒照耀下大有山穷水尽的下滑趋势,而李商隐又将唐诗推向了又一次高峰,是晚唐最著名的诗人,杜牧与他齐名。

【早年】

在李商隐10岁前后,他的父亲在浙江幕府去世,他和母亲、弟妹们回到了河南故乡,生活贫困,要靠亲戚接济。在家中李商隐是长子,因此也就同时背负上了撑持门户的责任。后来,他在文章中提到自己在少年时期曾“佣书贩舂”,即为别人抄书挣钱,贴补家用。

李商隐早年的贫苦生活对他性格和观念的形成影响很大。一方面,他渴望早日做官,以光宗耀祖。事实上,他也确实努力承担起家族的责任。成年后,李商隐曾利用为母亲守孝的时间,将寄葬在各地的亲属灵柩迁葬到荥阳。陈贻焮认为这是除了受宗法思想支配外,还由于从小孤贫,家道衰微,因此更加看重骨肉之情。另一方面,早年经历使他养成犹豫、敏感、清高的性格,这些特征既大量地从他的诗文中流露出来,也表现在他曲折坎坷的仕途生涯。

令狐楚是李商隐求学生涯中又一位重要的人物,他本人是骈体文的专家,对李商隐的才华非常欣赏,不仅教授他骈体文的写作技巧,而且还资助他的家庭生活,鼓励他与自己的子弟交游。在令狐楚的帮助下,李商隐的骈体文写作进步非常迅速,由此他获得极大的信心,希望可以凭借这种能力展开他的仕途。在这一时期(太和四年,830)的《谢书》中,李商隐表达了对令狐楚的感激之情以及本人的踌躇满志:“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携笔砚奉龙韬。自蒙夜半传书后,不羡王祥有佩刀。”

【仕途】

在唐代,缺乏门第背景的知识分子希望在仕途有所发展,主要的入口有两个:科举和幕府。前者被认为是进入官场的资格,是官方对其行政能力的认可;后者是一些有势力的官僚自己培养的政治团队,如果表现

出色,也往往可以通过这些官僚的举荐成为朝廷正式的官员。中晚唐时期,很多官员都既考取科举的资格,也有作为幕僚的经历。

李商隐青年时期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并有机会跟随他学习“四六文”(骈体文),从而自然而然地成为令狐楚的幕僚。但也正是由于这一段经历,使得他一生都被牵累在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中。

牛李党争源于唐宪宗元和三年(808)一次科举考试。时任宰相的李吉甫对应试举子牛僧孺、李宗闵进行打击,因他们在试卷中严厉批评他。由此,李吉甫与牛僧孺、李宗闵等人结怨,这笔恩怨后来被李吉甫的儿子李德裕继承了下来。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领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领袖的“李党”在数十年中互相攻讦,争斗不休,成为晚唐政治的一大矛盾。

李商隐最初的府主令狐楚属于“牛党”,在他的帮助下,李商隐步入政坛。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令狐楚之子令狐绹协助李商隐中了进士。在令狐楚去世后,李商隐成为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幕僚并受到其赏识,娶了他的女儿为妻。王茂元与李德裕交好,被视为“李党”成员。这桩婚姻使他被牛党视为李党中人。但李商隐本人可能原想置身于牛李党争之外,他的交往有牛有李,诗文中对两方都有所肯定,也都有所批评。然而,在政治斗争中想要保持中立,显然只能是一厢情愿。结果是李商隐两边不讨好,令狐绹尤其厌恶他,认为他忘恩负义。在令狐绹官居高位后,李商隐曾多次尝试补救,包括写了一些诗给令狐绹(如《寄令狐郎中》),希望他顾念旧情,但令狐绹始终不理睬他。

在这种情况下,李商隐的仕途显然无法顺利,他曾于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唐武宗会昌五年(845)两入秘书省,但只是短期地担任过低级官职。李商隐也在基层政府做过小官(开成四年-五年:弘农县尉;大中二年-三年:盩厔尉),同样短暂和坎坷。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一些外派官员的幕下供职。事实上,无论是“牛党”还是“李党”得势,李商隐从来没有机会晋升。他的政治生涯结束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6),其时他追随盐铁转运使柳仲郢,担任盐铁推官,当柳被调任兵部尚书时,他也随即失去工作。在回到家乡后不久即病故。其晚年的丧偶和官场失意使他笃信起佛教。

【爱情】

李商隐的爱情生活,被许多研究者关注,部分原因在于李商隐以《无题》为代表的诗歌中,表现出一种扑朔迷离而又精致婉转的感情,但猜测的部分远远多于有实际证据的。下面这些女子被认为是与李商隐有过感情纠葛的:

柳枝。柳枝的名字出现在李商隐写于开成元年(836)年的一组诗(《柳枝五首》)中。他还为在这组诗写了一个长长的序言,讲述了柳枝的故事:她是一个洛阳富商的女儿,活泼可爱,开朗大方,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李商隐的诗(《燕台诗》),心生爱慕,于是主动与他约会。但李商隐失约了。他后来得知,柳枝被一个有权势的人收为妾。两人再也没有见过面。如果不是李商隐杜撰,这一段没有结果的感情很可能就是他的初恋。

宋华阳。在青年时期曾经在玉阳山修习道术,因此有人猜想他在这期间与女道士发生过恋情。在《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赠华阳宋真人兼寄清都刘先生》等诗中,李商隐提到了“宋华阳”的名字,于是宋华

阳就被认为是李商隐的恋人。还有一种夸张的说法是:李商隐曾经和宋华阳姐妹二人同时恋爱。苏雪林在《玉溪诗谜》中对这个故事进行了最大限度的想象发挥。

锦瑟。李商隐有一首著名的《锦瑟》诗,刘攽在《中山诗话》中提到,有人猜测“锦瑟”是令狐楚家的一位侍儿,李商隐在令狐家受学期间,曾与她恋爱,但终于没有结果。

荷花。民间传说他在与王氏结婚前,曾有一小名“荷花”的恋人,两人十分恩爱。在他进京赶考前一月,荷花突然身染重病,李商隐陪伴荷花度过最后的时光。这段悲剧给他造成很大的打击,以后的诗中他常以荷花为题也是对旧情的眷恋。

王氏。王氏是李商隐之妻。但有人从李商隐《祭小侄女寄文》中(“况吾别娶已来,胤绪未立”)推断王氏为李商隐再婚的妻子。如果这种看法成立,李商隐应该还有一位初婚妻子,但关于这方面的信息几乎空白。李商隐与王氏的感情非常好,在王氏去世后,他写下《房中曲》等悼亡诗篇,情感真挚,语意沉痛。其中最著名的,是在他离家赴蜀地宦游途中所作《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

【无题诗】

李商隐以无题诗著名。根据《李商隐诗歌集解》里所收诗歌的统计,基本可以确认诗人写作时即以《无题》命名的共有15首:《无题》(八岁初照镜) 《无题》(照梁初有情) 《无题二首》(昨夜星辰;闻道阊门) 《无题四首》(来是空言;飒飒东南;含情春畹晚;何处哀筝) 《无题》(相见时难) 《无题》(紫府仙人) 《无题二首》(凤尾香罗;重帷深下)《无题》(近知名阿侯) 《无题》(白道萦回) 《无题》(万里风波)

【诗风】

李商隐的诗具有鲜明而独特的艺术风格,文辞清丽、意韵深微,有些诗可作多种解释,好用典,有些诗较晦涩。现存约600首,特别是其中的无题诗堪称一绝。李商隐擅作七律和五言排律,七绝也有不少杰出的作品。

他的格律诗继承了杜甫在技巧上的传统,也有部分作品风格与杜甫相似。李商隐的诗经常用典,而且比杜甫用得更深更难懂,而且常常每句都用典故。他在用典上有所独创,喜用各种象征、比兴手法,有时读了整首诗也不清楚目的为何。而典故本身的意义,常常不是李商隐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意义。例如《常娥》(嫦娥),有人直观认为是咏嫦娥之作,纪昀认为是悼亡之作,有人认为是描写女道士,甚至认为是诗人自述,众说纷纭。

也正是他好用典故的风格,形成了他作诗的独特风格。据宋代黄鉴的笔记《杨文公谈苑》记载,李商隐每作诗,一定要查阅很多书籍,屋子里到处乱摊,被人比作“獭祭鱼”。明王士桢也以玩笑的口吻说:“獭祭曾惊博奥殚,一篇锦瑟解人难。”(《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批评意见[8]认为他有时用典太过,犯了晦涩的毛病,使人无法了解他的诗意。鲁迅曾说:“玉溪生清词丽句,何敢比肩,而用典太多,则为我所不满。”(1934年12月致杨霁云的信)

篇三:楚雨含情皆有托

楚雨含情皆有托 ——论李商隐对屈原诗歌表现艺术的继承

刘畅

内容提要 李商隐在其诗歌创作中经常运用比兴的艺术技巧,纵观其诗歌篇章,其实质是建立在真挚情感不得不发的理论基础之上的。李商隐的诗篇歌咏“情致”的地方几乎俯拾皆是,这与屈原诗歌所表现的“忧国忧民”的情致在诗歌中常情不自禁地被表现出来并无二致,其对屈原诗歌表现艺术的继承是不容忽视的。 关键词 李商隐 屈原 诗歌艺术 李商隐生当唐帝国不断式微之时,早就的文名为他渴望实现个人价值的梦想涂上一层五光十色的光环。应该说,李商隐渴望实现的个人价值,含有很重的再振门庭、光宗耀祖的成分。作为一个累代孤寡、门庭衰薄、父丧家贫这样家庭中的长子,其肩负的责任与义务之重可想而知。人的一生会遭受许许多多的病痛,可是最大的病痛乃来自义务与意愿之间、义务与履行之间、愿望与实现之间的某种内心的冲突。李商隐渴望早登仕途,以重振门庭,为此,他用功勤苦,“九考非迁,三冬益苦。引锥刺股,虽谢于昔时;以瓜镇心,不惭于先辈”(《上河南卢尚书状》)。这种愿望以及愿望实现过程中的艰辛与挫折,是诗人最初的忧生意识的积淀,也是其性格多愁易感的种子,同时,也成就了李商隐传承屈子的诗之精神。屈原常用“江蓠”、“辟芷”、“秋兰”、“芰荷”这些生长在水国深岩的幽花香草作为比托,象征他的高

洁品质;安排香花和秽草展开对比,以表现他对君子的赞美和对小人的抨击;还借助于五彩缤纷的神话传说和美丽瑰奇的景象,来抒发他的爱国主义理想幻灭的悲愤,其诗歌表现艺术对李商隐创作产生了极大影响。对这位衣被万古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商隐是十分重视的,在其诗歌创作中继承了屈原的诗歌表现艺术。他在《谢河东公和诗启》中说: 某前因暇日,出次西溪;既惜斜阳,聊裁短什。盖以徘徊胜境,顾慕佳辰,为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1]

“美人”、“芳草”手法的运用,实际上就是一种比兴手法,特别是屈原托为幽远意境的象征手法的承传。正如清人朱鹤龄在《笺注李义山诗集序》中所分析的:“《离骚》托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遂为汉魏六朝乐府之祖。古人不得志于君臣朋友者,往往寄遥情于婉娈,结深怨于蹇修,以叙其忠愤无聊、缠绵宕往之致。唐至太和以后,阉人横暴,党祸蔓延。义山扼塞当途,沈沦记室。其身危,则显言不可而曲言之;其思苦,则庄语不可而漫语之。计莫若瑶台璚宇、歌筵舞榭之间,言之可无罪,而闻之足以动。其《梓州吟》云:‘楚雨含情皆有托’,早已自下笺解矣。吾故曰:义山之诗乃风人之绪音,屈、宋之遗响。”[l]李商隐之所以运用“美人”、“芳草”作为象征、比托的苦心,其实是和屈原精神上的一种相通和一致。只要情感真挚,用赋体还是用比兴都不妨,把赋、比、兴适当结合起来则更好。钟嵘在这方面的论析是相当深刻的。他在《诗品序》中说:“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2]李商隐虽说只谈过“美人”、“芳草”而并没有明白地叙述究竟该如何运用比兴,但透过他的创作实践进行观察,他对比兴的看法仍然是有迹可寻的。他不把比托看作单纯的比托,而是强调情感与比托的关系、重视“情缘”、从一定的哲理角度阐释、抒发情感与真情,从而形成了“深情绵邀”诗风,成就了他在诗歌史上的承先启后的地位,开晚唐诗歌婉丽色彩之先河。

一、从强调感情与比托的深切关系来继承屈原的“疾痛

惨怛”感情。李商隐的名句“楚雨含情皆有托”,说明只有首先“含情”,只有感情充沛,而后才能深有所托。作为李商隐比兴渊源之一的《离骚》,被评为“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为什么其所“指”“极大”,而“见义”极“远”?这固然与屈原的“志洁”、“行廉”有关,也更同屈原的为什么“离忧”有关。他的“疾痛惨怛”,他的由“穷”而“怨”,他的悲愤达到了“呼天”的地步,这都表明他的郁勃之深。特别是他既要遨游天宇而又不忘故国,那种交错、矛盾的复杂情感,需要一种特殊、深沉的意境来表达,所以他的比兴手法就截然不同于单纯的比兴了。他是运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以熔铸纡回婉转的体势和错综复杂的形象的,重迭而不显其雷同,飘忽而不失之杂乱。目的无他,通过这复沓的形式,抒发其“离忧”之感而已。《离骚》之所以妙者,在乱辞无绪,绪益乱则忧益深,所寄益远。“所寄”的远或不远固然同比兴是否得法有关,然而更重要的前提,还在于是否有“忧深”可以作为造境的生活内容。没有“忧深”,就没有“绪乱”,也就根本谈不上考虑如何运用“山沓水匝”(刘勰《文心雕龙?物色》)[3]的手法,当然更谈不上什么“所寄益远”了。归根到底,“忧”的问题,情感真挚的问题,是寄托深微的一个重要标志和前提社会文化高度繁荣之后致命危机的出现,为感伤发展为深入骨髓的凄凉准备了条件。因此,凄艳具有深刻的社会文化心理内涵,它是中国社会的末世表征。同样是梦幻,杜甫那里是以政治为对象、为依托的,杜甫一想到君王、国家、民众、士人,就涌起一股热情和幻想,我们可以想像他当时的热泪盈眶: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而在李商隐的无题诗中,梦幻与情感却借助性爱才得以发动,得以实现短暂的辉煌: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二首》其一)

闻道阊门萼绿华,昔年相望抵天涯。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无题二首》其二)

梦幻与情感以这种方式反复陈说,意味着李商隐在其内心深处建构起了一个观照把握的范式:梦想美丽但永不可及,情感缠绵但永远无法满足。这种范式本是李商隐在数十年命运蹉跎中建立起来的,李商隐每时、每日的生存危机,都强化、巩固着这一范式,同时丰富的人生经验包括爱情、个人政治出路、时代文化困境等又被吸纳进这一范式中得以解释,尤其是情感亦在此范式中得以表现,这就是李商隐无题诗可以作多侧面、多层次解释的根本原因。但也正因为无题诗的这种特性,任何对无题诗进行史实索隐的企图都是难以彻底圆满的。因为所有作诗时的历史环境、个人遭际都只是诗人创作的触发契机而已,而诗歌的指向却是超越于这些琐屑、偶然的事件的。

二、重视“情缘”,痴心不改。这是李商隐所特别看重的,也就是说他流莺巧啭、比兴遥深的艺术技巧是建立在真挚情感不得不发的理论基础之上的。李商隐的诗篇歌咏“情致”的地方几乎俯拾皆是,这与屈原诗歌所表现的“忧国忧民”的情致无二。他有“多情真命薄,容易即回肠”(《属疾》)的叹息多情的苦恼,但并不因此而后悔,坚信自己在任何挫折下,此情决不枯萎:

深知身在情常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暮秋独游曲江》) 庚信生多感,杨朱死有情。(《送千牛李将军赴阀》) 诗人不仅深信自己有情,他还把宇宙万物想像成处处可亲,脉脉含情: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二月二日》) 有时他也分明看到世态的冷酷: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蝉》)

永定河边一行柳,依依长发故年春。东来西去人情薄,不为轻阴减路尘。(《关门柳》)

这一切有关多情的表述,说明李商隐对世态炎凉的从自己心灵深处体验得来的意象,在艺术魅力上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惟其内心情感深挚,作者才能把他的充沛情感和适应情感的

景物两相融合,导致比兴的神形兼备。

在李商隐那里“抒发真情”不是抽象的,他首先是从突破当时具体的思想禁锢、束缚着眼。是否“抒发真情”触及到思想深处、触及到如何对待作为长期传统的儒家正统的“道”的态度问题。李商隐主张的是“挥笔为文”,对古“不爱攘取经史”,对今“不讳忌时世”。这种目无正统、敢居异端的精神,在当时出现在一个以“绵邈深情”风格著称的诗人身上,不能不说是极其难得的。

三、从一定的哲理角度阐释“真情”,继承屈子之表现手法。李商隐在其抒发感受的诗篇中融注自己的“真情”,并从哲理的角度加以阐释。他的《重祭外舅司徒公文》中谈到情感在万物之灵的人类的身上具有重要作用。他说: 人之生也,变而往耶?人之逝也,变而来耶?冥寞之间,杳忽之内,虚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将归生于形,归形于气,漠然其不识,浩然其无端,则虽有忧喜悲欢,而亦勿用于其间矣。苟或以变而之无,若朝昏之相交,若春夏之相易,则四时见代,尚动于情,岂百生莫追,遂可无恨?倘或去此,亦孰贵于最灵哉?

如屈原、曹植、阮籍、李白、李贺一样,李商隐所写入诗歌的大都是未被儒家改造的原生态的神话,在这方面李商隐与屈原诗歌基本上是一致的。李商隐在叙述时,又拒绝像韩愈《嗟哉董生行》那样,作政治性、伦理性的解说。神话作为原始民族对于世界的象征性把握方式,它一方面具有强烈的感性生命全然释放的倾向,另一方面它的想像具有上天入地、狂放不羁的性质。神话的这种特性被儒家本能地排斥,却被李商隐本能地吸收,并作为构拟他的诗歌世界框架的组成部分。这样,在对神话的重新激活中,李商隐把他的文学血脉与更为原初的也更为有力的神话传说接续起来,从而暗中开出了一条中国文学的新生之路。因此,李商隐对杜甫开创的诗歌新变之路所做的推进是在另一方向上进行的,而后人对李商隐的这一贡献能够正确认识的很少,我们在诗歌中能找到的是元末杨维桢,在小说中是曹雪芹。

李商隐诗中的对神话的采用,从渊源上说,其近源是李

篇四:论李商隐无题诗中多姿多彩的特色

论李商隐无题诗

01中文本二班 张艳玲

内容摘要:以李商隐为中心的缘情诗曾使晚唐诗坛呈现出一时的繁荣。而最能体现李商隐重神而轻形写意笔法的是其以《无题》为题的爱情抒情诗,感伤情调和佛学意趣是其无题诗的重要情感特征,正是这种“亦佛亦道”的个体情感,注入了诗歌的幻想,使得无题诗增添 了朦胧之美,悲怆之美和生命之美。

关键词:缘情诗 无题诗 感伤 佛道 悲美

晚唐本是唐诗的衰退期,然而,晚唐前期却出现了一批较优秀的诗人。以李商隐为代表的一派诗人,继承了南朝“诗缘情而绮靡”的传统,在中唐元白与韩孟两大诗派之后,自成一统,使晚唐诗坛曾呈现出一时的繁荣。对李商隐《无题》的研究,虽早就有人指出其诗歌感伤真挚的特征,然而多拘泥在诗歌字里行间的摘撷发微,抑或固守在社会大背景中去考辩探觅,本文试图结合实际探讨无题诗的巨大魅力所在。

一 缘情诗与晚唐人格意识变态的释放

中唐文坛本来就存在着元白的“感事”与韩孟的“写意”两种表达方法,李商隐继承了“写意”传统而扬弃了“感事”传统。又将李白倾吐主观情感的自然表露,杜甫的沉郁情思及跌宕顿挫的章法也作为学习的对象,以图使其“意”不至于过分沾滞而令人一览无余。他用这样的笔触去表达他不可遏止的深深的爱和执著的追求,便使他的诗产生了强烈的情感表达效果。如果说,李白的“风骨”代表了盛唐个体人格意识的升华,杜甫与元白的“兴寄”代表了中唐群体人格意识的弘扬,那么以李商隐为中心而以杜牧、温庭筠为两翼的“缘情”诗作,则代表了晚唐人格意识变态的释放。 李商隐的个体人格意识表达,是在受传统礼教束缚及比兴手法局限下进行的,因而,其个体人格意识之表达是欠充分的,有时甚至是被扭曲了的。然而,如此产生的爱情诗,才会深情绵邈、含而不露,在艺术上才能调动朦胧诗所需要的各种手段。正是个体人格意识的被压抑扭曲与诗人又要挥笔抒真情这一矛盾,才造就了我国古代第一位朦胧诗大师。尽管是生活在个体人格意识受压抑,连恋爱也须偷偷摸摸进行的封建时代,但李商隐大胆反抗封建礼教、追求美好爱情的精神,仍闪耀着夺目光彩。他的以《无题》命名的爱情诗,后来成为封建社会青年男女追求美好爱情、反抗封建礼教的有力武器。

以李商隐为代表的晚唐“缘情”诗作,其偏重于自我体验的情感内容特点,决定了此派诗人的感情只能是较细腻而又婉转的,较纤弱而又缠绵的,而最能体现这一表征的即是以感伤情调为主调的无题诗。

二 感伤情调是李商隐无题诗的情感主调

感伤情调是中国文学作品情感抒发的一大传统,自宋玉《九辨》以来,历代不绝。李商隐所处的晚唐时代,社会的衰落,民生的寥落,国家的动荡,使得人们对于外界的关注转到对个体心灵的审视和体味。因此,社会现实造就了义山忧郁哀婉的感伤诗美。就李商隐个人来说,其自小几经离丧,饱受人生困苦,深感世态炎凉,情感细腻脆弱。受党争的影响,诗人“一生襟抱未曾开”,“古来才命两相仿”的不幸给诗人以毕生的怨恨;没落的时世,衰败的家世,仕途的多坎,爱情的失意,别人的误解,

妻子的早逝,都加重了他的心理负担,使得他只能用忧郁感伤的笔调来叹惋时运的衰落,身世的飘零;身世,家世,佛道,从各个方面促成了诗人伤感的、内向的性格与心态。

诗人用精丽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感伤之情,将两情情境作为审美视角:或忧叹离怀之意,或哀婉异地之思,或缠绵两情之悦,往往于无望中带有执著、于迷惘中凝结清晰,似暗淡而不低迷,似茫然而愈固执。诗人心灵细腻,多愁善感,其以《无题》为代表的爱情诗,多传达的是一种没有确定感和目标感的、扑朔迷离的特殊爱情生活感受。在这其中,诗人或融入人生体验,或注入自身幻想,或虚无,或泛化,“已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无题》),将感伤的情绪倾于朦胧瑰丽诗境,融多方感触于沉博绝丽之中,形成凄艳之美。

较之宋后诗人愈来愈多地追求诗作中的理念和趣味,晚唐诗人李义山则更喜欢、也更擅长于用独到的目光去审度人情、世情、时情,抒写自身的感怀情绪,展示出诗人独特的个性魅力。李商隐的《无题》诗多以“相思”为题材,描写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渺落失望而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表现出了各种复杂情绪。单就一些具体的诗篇来说,《无题二首》(凤尾香罗薄几重;重帏深下莫愁堂)道出了少女相思时的期待、自伤的心情;《无题》(照梁初有情)中的少女因爱情的失意而心中有怨恨之情;《无题》(八岁偷照镜)写出了姿容美丽、品行高洁的少女愿望难成的苦闷之情,诗人借用忧愁的调子感叹个人的沦落,伤感人生的失意;《无题二首》(昨夜星辰昨夜风)中诗人嗟叹爱情今昔相隔,表达出诗人苦闷的衷肠;《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写暮春时节的痛苦离别,表达了悠远而又执著的凄楚思念,融入诗人理想难成的人生感悟;而《无题四首》(来是空言去绝踪;飒飒东风细雨来;含情春晼晚;何处哀筝随急管)中的第一首写男子对远在一方的女子的思念,如泣如诉,如梦如烟,孤寂难圆;第二首话尽了深闭闺门的女子对爱情的向往和希望幻灭的痛苦,第四首则写出了东邻老女触景伤情无媒难嫁的彻夜长叹。而七绝《无题》(自道萦回)则蕴含着徒有姿颜、世无赏音的哀怨与感慨。

凡此种种,李商隐的无题诗,多抒发爱情的不幸,表现爱情生活中的离别与阻隔,期待与失望,执着与缠绵,苦闷与悲愤,处处宣泄的是感伤的主导情感。这正如余恕诚在《唐诗风貌》中所言,“他的无题诗几乎篇篇都在书写其不幸”。

三 人生的体验、佛道的感悟与无题诗的悲剧情致

(1)无常迅速,生死事大

与佛教对人生痛苦的深切感悟一样,李商隐对于生命的关注是基于其个人的人生际遇之上的。他的感悟力,他的洞察力,势必开掘其内心对美的追求与渴望。对于真善美的期待,对于灵动生命的依恋,李商隐的执着赢得的只是无常的流转,好景的成空,面对这一切,悲剧性的毁灭在诗人的心湖中留下了永久的震撼,并积淀在他的意识深层,和种种无常的体验一起,加重了诗人的悲剧性气质,深化了无常感的现实人生内涵。诗人在诗歌中反复咏叹的美好事物的凋零衰落,展现了花谢枝残,桂摧兰折,香消玉殒的惨烈图景:“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无题二首》),“露花终裒湿,风蝶强娇饶”(《无题二首》),在这时而小径低徊,时而如泣如诉,时而扼腕喟叹中,诗人对生命无常的迷惘,愤懑,无奈,得到了酣畅淋漓的抒发,人生的吟咏,爱情的感伤,痛苦的超越,浓缩了无题诗的意蕴。诗人对于生命的深刻理解,使他通晓命运难宰的道理。《无题》(八岁偷照镜)中的那位少女,才貌双全,精于女红,然而却被深闭在闺门之中,虚度青春,根本无法掌握自身的命运,种种情思只能泣向春风。少女怀春的幽怨苦闷正是才士渴求入世心情的写照。世事无常,能否担负重担,驰骋才情,个体丝毫不能自主。而诗人关注命运难宰的世人之时,认为世人就

如“万里风波一叶舟”,在无常之流中,飘摇无定,孤寂无助,漫无目的,只知离乡愈远,愈加落寞,亘古凄凉,因此从中能依稀听到绝望的心灵在哀吟:“人生岂得长无谓,怀古思乡共白头!”《无题》(万里风波一叶舟)体现出诗人对人生的深切感悟。

(2)求不得苦,爱别离苦

李商隐的无题诗多以爱情为表象,通过爱情的悲剧气氛来烘托诗人一生苦苦追求但所得空空的人生巨痛。 身处晚唐,社会的衰落氛围,饱尝忧患的人生经历,使他看来,“社会现实,人事自然,一事一物,一草一木,都带有衰苦的情调并成为感伤衰苦的心象。”“春风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诗人将情思抽象为可及之物,关照至情至纯之物的产生与毁灭,于凄艳中萌发了人生无常的失落感。同时,诗人认同痛苦,传达痛苦,感受痛苦,认为欲求导致了痛苦,于是在对理想境界的挚烈追求和追求幻灭的怅惘之情“紫府仙人号莲灯,云浆未饮结成冰。如何风雪交光夜,更在瑶台十二层。”中道出了理想的境界是如何可望而不可及的无奈,徒有一腔的追求向往,却因无常变化而难以追攀。别离爱恋的境界:在与所爱之人别离时,人们往往会感受到极大的痛苦,如果说“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还在绝望中依约看到一线希望的话,那么“刘郎已在蓬山外,更隔蓬山一万重”则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令人凄婉欲绝!

(3)心灵的整合,情感与佛道的沟通

李商隐善于营造幻境,却认幻成真,执迷不悟。他的心灵,拥挤着对至美情爱的渴望,他的心灵,又真充着对虚无幻灭的理解与体味:对于情爱,义山深为向往,既深感其虚幻,又坚韧不懈的追求;对于两情的相知相悦,“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道出了生死不渝的执着;对于两地相思,“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无题》)话尽了铭骨相思的沉迷。可见,纵使诗人只有那么一点对佛道的理解,平心而论,其内心深处仍旧灼射出诗人对于生命,对于感性的至死不变的依恋与痴迷。我们应该看到,诗人与佛道的密切交往使其身上处处流溢着虚无的宗教色彩。义山在更多的时候,借助佛道聊以自慰,寻求哲理以超脱,诗人或顿悟,或半解,或迷茫,或无奈,但至始至终,虚无、执着,伤感总是其感情的主调,成为诗人挥之不去的心头阴影。

四 感伤情调与佛道意趣的相互融入加深了无题诗的朦胧美与悲剧美

(1)佛道思想的交织影响了李商隐的创作心态

李商隐“沦贱艰虞”的坎坷经历,羁旅飘泊的孤孑身影和仕途难通的悲剧命运为无题诗准备了丰富的辛酸素材和凄凉的人生体验,诗人只能在佛道中追求慰藉。对于佛道的独到见解,使他的个人的意识灌注到佛道之中,因此他的诗歌契合的佛旨道玄,是在人生体验层面上契合,是精神感悟上的契合。商隐有匡世之心,有出世念头,也重视自身价值与创造,反对机械复古。而这种自主与自信的心态也与佛道不无关系。

(2)佛道相融之下,伤感心灵的指归。

李商隐以其独有的情感体验,领悟到有求皆苦,无常幻灭的佛教真谛,汲取了佛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痛苦,消融了痛苦,使其诗歌具有了佛学意趣,也使其诗歌增添了悲怆之美、超脱之美。但这只是局部的,不确定的,他青年时也受到了道家“以人为本”思想的熏陶,力图通过他“杜鹃般的歌喉,用泣血的歌吟,引起人们对生命意义、存在价值的深刻反省,引起人们对生命、感性的深情眷恋”。他的创作目的绝不在于“先以诗句牵,后令入佛智”(白居易《题道宗上人十韵》),诗人本身没有透过情色牢关,仅仅达到了初入空门,却空不了对人生的爱,空不了作为其诗歌

灵魂的炽热情感。 诗人始终追求的是一种不受任何约束、不受任何限制的自由境界,因此佛学中“绝情弃欲”终究不可及。“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无题》)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他内心世界的迷茫无奈,这其中也充满了真挚之美。可以说,诗人正是在佛道相冲之下,透过了绝望与哀痛,高扬着可贵的个体价值。

(3)独立人格增添了无题诗的朦胧美。

诗人对于佛道的理解,源于自身的灵性与人格体验。沉郁、伤怀、吟咏、哀叹,处处触目惊心,愤恨哀靡,时时抑郁于对世间情物的伤感与期待。但是李商隐个人对佛的理解是基于其个人的人生体验的,是不彻底的。义山的内心深处的灵性压抑着他的个人情感,使他耻于直接表露自我的心声。但诗人又忍耐不住,不得不吐的情感,只能以曲折的表现手法,语意多岐的语言,朦胧迷茫的意境,来表达他不便言明的情怀。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拟用佛禅,升华禅趣,显出对两情相悦的支持与关注。基于佛道,超越佛道,主观情绪在哀肠寸断,渺然无声的无题诗中虚泛开来,给人以欲罢还休,欲言又止的迷茫感、幻灭感。

(4)心灵与佛道的交汇构建了无题诗的悲美。

李商隐写诗,往往虚无而不具体,重情而不重形,诗人多愁善感的心灵始终倾诉着感伤的情绪,亦道亦佛的宗教倾向时时浇灌着不灭的执着,种种思绪,在诗人身上将“爱情生活的不幸,身世遭遇的坎坷,乃至于对唐王朝的命运的忧思,化成哀感凄艳。可以说,正是心灵中的那份哀怨与佛道的交汇构建了无题之美。如《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细雨”,“芙蓉塘”,“香炉”,“香料”,辘轳井索,贾氏,韩寿,宓妃,魏王,枕头,春花,香灰等众多意象交杂在一处,景象苍凉孤寂,内心悲苦难书,无形之中就有一种不可名状的哀痛。诗人在表达时有所期待而又幻成云烟,但又产生新的期待,把追求与幻灭两种主观心象,注入上述自然物象之中,融多方感悟于沉博绝丽中,形成凄艳之美。

五 体味感伤情调与佛道意趣

感伤是无题诗的重要特征,是解读无题的主线。人是感情的动物,而义山更是情感的尤物。其诗多义,往往给读者提供多种解读的可能,构成解读上的复义。但是始终弥漫于诗中的是怅惘,感伤,寂寞,向往与失望的情思,是郁结诗人呕心沥血的心象。因此,立于感伤情调来把握多义尤为重要。佛意难解,道趣难悟。佛道的博大精深,意趣的缤纷复杂,增添了无题诗的朦胧、悲怆,相应地,佛道的移入也加深了解读无题之难度。从另一方面来说,诗人笃信佛道,深得佛道婉曲微露之妙,又主用典,将佛道的“有求皆苦,无常幻灭,离情去欲”的精神演绎在无尽的哀叹之中,从某种程度上揭示了无题诗的诗旨。在《无题四首》(飒飒东风细雨来)中,诗人将比兴、象征、历史典故、神话传说融为一体,不留痕迹。首联就渲染了一种荡人春心的环境气氛;“轻雷”引用《长门赋》“雷隐隐而响起兮,声像君之车音”,“贾氏”句出自《世说新语》,“宓妃”句出自《洛神赋》中曹植感事;颈联以贾氏恋韩寿的历史传说与曹植遇洛神的神话故事象征马逢伯乐而鸣和士为知己而达的理想。在这首无题诗中,诗人将无尽的玄机掩映在有限的字句之中,其无题诗诗旨难求必然在所难免了。可以说,对于佛道的理解可以加强读者对无题的整体把握。感伤与佛道的融入是其心灵的外化物,是对其心灵的一种关照。因此这种郁结于心的佛道感悟也必然体现在其长久的莫名愁绪中,展现整个诗章的无题之苦。在《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中也同样运用象征、比兴手法,结合传说神话,描写自然景物等来抒情传恨,但也有所不同。“神女”句,用高唐赋襄五梦游遇神女事,“小姑”句,典出古乐府《青溪小姑曲》,多有所指。“菱枝”本“弱”,“风波”偏加摧残之时,“桂叶”已“香”,“月露”却降恩泽。诗人将无题诗在此扩展到了一个更为含蓄的高度,在更多的时候,

诗人更赋予佛道难求,伤感难平的境地中,对此,我们不得不有所启发。

如果说以李商隐为代表的缘情诗曾领晚唐之风骚,那么他的无题诗则开创了晚唐诗歌创作的新境界。一方面对心灵世界做出了亘古未有的深入拓展。其无题诗摆脱了以满足感官欲望为特征的庸俗情调,以其“深情绵邈”把这一诗境推向了高峰。而另一方面,开拓了全新的艺术表现领域,非逻辑的跳跃意象组合,朦胧情思与朦胧境界的创造,把诗境虚化,与重神轻形的心理意趣更易浑融,成为唐诗中达于深层次的一种新境界。再者,对感伤情绪做出了典型概括,其诗情感细腻深沉,削弱了诗歌的特定时代性,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普遍心声,突出了情感的时代跨越性。同时将情绪升华,沟通古今,执著追求,使无题诗具有不朽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文献:

[1]叶葱奇《李商隐诗集蔬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8月第一版,第136页。

[2]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出版社,1998年9月第一版,第1467页。

[3]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0第一版,第457页。

[4]钟铭钧《李商隐诗传》,中州书画出版社,1982年7月第一版,第173页。

[5]吴调公《李商隐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2月第一版,第118页。

[6]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7月第一版,第204页。

[7]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9月第一版,第12页。

[8]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9月第一版,第279页。

篇五:【完整版】《李商隐诗两首》导学案

高一语文YW-10-01-000

《李商隐诗两首》导学案

编写人:陈玉平 审核人:王德红 编写时间:2010-3-20

【学习目标】

无题四首 含情

1.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创作特色;

2.引导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重点难点】

诗歌意境与诗歌情感

【学法指导】

朗读诗作,阅读注释,思考讨论。

【学习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綯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二、方法:学诗三步走

读: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悟:感受形象,体味意境。

品:咀嚼涵泳,品味语言。

三、齐读《锦瑟》,思考讨论:

1.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什么?这其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中间两联用哪些典故?这些典故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情调?留下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3.全诗的结构思路如何?

4.全诗的主旨是什么?

5.归纳本诗艺术特色:

第二 课 时

学习步骤与内容:

一、试读,集体读。

二、关于《马嵬(其二)》: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总之是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

三、边读边讨论完成(抓住注释解读)

1.《马嵬(其二)》在叙事结构上有何特点?

2.《马嵬(其二)》中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3.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课堂作业】

背诵这两首诗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诗人。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属河南)。诗作文学价值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16,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位列第4。

【生平】

李商隐唐文宗开成二年(公元847年)进士及第。曾任弘农尉、佐幕府、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早期,李商隐因文才而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后李党的王茂元爱其才将女儿嫁给他,他因此而遭到牛党的排斥。从此,李商隐便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僚当幕僚,郁郁不得志,潦倒终身。晚唐唐诗在前辈的光芒照耀下大有山穷水尽的下滑趋势,而李商隐又将唐诗推向了又一次高峰,是晚唐最著名的诗人,杜牧与他齐名。

【早年】

在李商隐10岁前后,他的父亲在浙江幕府去世,他和母亲、弟妹们回到了河南故乡,生活贫困,要靠亲戚接济。在家中李商隐是长子,因此也就同时背负上了撑持门户的责任。后来,他在文章中提到自己在少年时期曾“佣书贩舂”,即为别人抄书挣钱,贴补家用。

李商隐早年的贫苦生活对他性格和观念的形成影响很大。一方面,他渴望早日做官,以光宗耀祖。事实上,他也确实努力承担起家族的责任。成年后,李商隐曾利用为母亲守孝的时间,将寄葬在各地的亲属灵柩迁葬到荥阳。陈贻焮认为这是除了受宗法思想支配外,还由于从小孤贫,家道衰微,因此更加看重骨肉之情。另一方面,早年经历使他养成犹豫、敏感、清高的性格,这些特征既大量地从他的诗文中流露出来,也表现在他曲折坎坷的仕途生涯。

令狐楚是李商隐求学生涯中又一位重要的人物,他本人是骈体文的专家,对李商隐的才华非常欣赏,不仅教授他骈体文的写作技巧,而且还资助他的家庭生活,鼓励他与自己的子弟交游。在令狐楚的帮助下,李商隐的骈体文写作进步非常迅速,由此他获得极大的信心,希望可以凭借这种能力展开他的仕途。在这一时期(太和四年,830)的《谢书》中,李商隐表达了对令狐楚的感激之情以及本人的踌躇满志:“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携笔砚奉龙韬。自蒙夜半传书后,不羡王祥有佩刀。”

【仕途】

在唐代,缺乏门第背景的知识分子希望在仕途有所发展,主要的入口有两个:科举和幕府。前者被认为是进入官场的资格,是官方对其行政能力的认可;后者是一些有势力的官僚自己培养的政治团队,如果表现出色,也往往可以通过这些官僚的举荐成为朝廷正式的官员。中晚唐时期,很多官员都既考取科举的资格,也有作为幕僚的经历。

李商隐青年时期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并有机会跟随他学习“四六文”(骈体文),从而自然而然地成为令狐楚的幕僚。但也正是由于这一段经历,使得他一生都被牵累在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中。

牛李党争源于唐宪宗元和三年(808)一次科举考试。时任宰相的李吉甫对应试举子牛僧孺、李宗闵进行打击,因他们在试卷中严厉批评他。由此,李吉甫与牛僧孺、李宗闵等人结怨,这笔恩怨后来被李吉甫的儿子李德裕继承了下来。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领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领袖的“李党”在数十年中互相攻讦,争斗不休,成为晚唐政治的一大矛盾。

李商隐最初的府主令狐楚属于“牛党”,在他的帮助下,李商隐步入政坛。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令狐楚之子令狐绹协助李商隐中了进士。在令狐楚去世后,李商隐成为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幕僚并受到其赏识,娶了他的女儿为妻。王茂元与李德裕交好,被视为“李党”成员。这桩婚姻使他被牛党视为李党中人。但李商隐本人可能原想置身于牛李党争之外,他的交往有牛有李,诗文中对两方都有所肯定,也都有所批评。然而,在政治斗争中想要保持中立,显然只能是一厢情愿。结果是李商隐两边不讨好,令狐绹尤其厌恶他,认为他忘恩负义。在令狐绹官居高位后,李商隐曾多次尝试补救,包括写了一些诗给令狐绹(如《寄令狐郎中》),希望他顾念旧情,但令狐绹始终不理睬他。

在这种情况下,李商隐的仕途显然无法顺利,他曾于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唐武宗会昌五年(845)两入秘书省,但只是短期地担任过低级官职。李商隐也在基层政府做过小官(开成四年-五年:弘农县尉;大中二年-三年:盩厔尉),同样短暂和坎坷。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一些外派官员的幕下供职。事实上,无论是“牛党”还是“李党”得势,李商隐从来没有机会晋升。他的政治生涯结束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6),其时他追随盐铁转运使柳仲郢,担任盐铁推官,当柳被调任兵部尚书时,他也随即失去工作。在回到家乡后不久即病故。其晚年的丧偶和官场失意使他笃信起佛教。

【爱情】

李商隐的爱情生活,被许多研究者关注,部分原因在于李商隐以《无题》为代表的诗歌中,表现出一种扑朔迷离而又精致婉转的感情,但猜测的部分远远多于有实际证据的。下面这些女子被认为是与李商隐有过感情纠葛的:

柳枝。柳枝的名字出现在李商隐写于开成元年(836)年的一组诗(《柳枝五首》)中。他还为在这组诗写了一个长长的序言,讲述了柳枝的故事:她是一个洛阳富商的女儿,活泼可爱,开朗大方,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李商隐的诗(《燕台诗》),心生爱慕,于是主动与他约会。但李商隐失约了。他后来得知,柳枝被一个有权势的人收为妾。两人再也没有见过面。如果不是李商隐杜撰,这一段没有结果的感情很可能就是他的初恋。

宋华阳。在青年时期曾经在玉阳山修习道术,因此有人猜想他在这期间与女道士发生过恋情。在《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赠华阳宋真人兼寄清都刘先生》等诗中,李商隐提到了“宋华阳”的名字,于是宋华阳就被认为是李商隐的恋人。还有一种夸张的说法是:李商隐曾经和宋华阳姐妹二人同时恋爱。苏雪林在《玉溪诗谜》中对这个故事进行了最大限度的想象发挥。

锦瑟。李商隐有一首著名的《锦瑟》诗,刘攽在《中山诗话》中提到,有人猜测“锦瑟”是令狐楚家的一位侍儿,李商隐在令狐家受学期间,曾与她恋爱,但终于没有结果。 荷花。民间传说他在与王氏结婚前,曾有一小名“荷花”的恋人,两人十分恩爱。在他进京赶考前一月,荷花突然身染重病,李商隐陪伴荷花度过最后的时光。这段悲剧给他造成很大的打击,以后的诗中他常以荷花为题也是对旧情的眷恋。

王氏。王氏是李商隐之妻。但有人从李商隐《祭小侄女寄文》中(“况吾别娶已来,胤绪未立”)推断王氏为李商隐再婚的妻子。如果这种看法成立,李商隐应该还有一位初婚妻子,但关于这方面的信息几乎空白。李商隐与王氏的感情非常好,在王氏去世后,他写下《房中曲》等悼亡诗篇,情感真挚,语意沉痛。其中最著名的,是在他离家赴蜀地宦游途中所作《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

【无题诗】

李商隐以无题诗著名。根据《李商隐诗歌集解》里所收诗歌的统计,基本可以确认诗人写作时即以《无题》命名的共有15首:《无题》(八岁初照镜) 《无题》(照梁初有情) 《无题二首》(昨夜星辰;闻道阊门) 《无题四首》(来是空言;飒飒东南;含情春畹晚;何处哀筝) 《无题》(相见时难) 《无题》(紫府仙人) 《无题二首》(凤尾香罗;重帷深下)《无题》(近知名阿侯) 《无题》(白道萦回) 《无题》(万里风波)

【诗风】

李商隐的诗具有鲜明而独特的艺术风格,文辞清丽、意韵深微,有些诗可作多种解释,好用典,有些诗较晦涩。现存约600首,特别是其中的无题诗堪称一绝。李商隐擅作七律和五言排律,七绝也有不少杰出的作品。

他的格律诗继承了杜甫在技巧上的传统,也有部分作品风格与杜甫相似。李商隐的诗经常用典,而且比杜甫用得更深更难懂,而且常常每句都用典故。他在用典上有所独创,喜用各种象征、比兴手法,有时读了整首诗也不清楚目的为何。而典故本身的意义,常常不是李商隐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意义。例如《常娥》(嫦娥),有人直观认为是咏嫦娥之作,纪昀认为是悼亡之作,有人认为是描写女道士,甚至认为是诗人自述,众说纷纭。

也正是他好用典故的风格,形成了他作诗的独特风格。据宋代黄鉴的笔记《杨文公谈苑》记载,李商隐每作诗,一定要查阅很多书籍,屋子里到处乱摊,被人比作“獭祭鱼”。明王士桢也以玩笑的口吻说:“獭祭曾惊博奥殚,一篇锦瑟解人难。”(《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批评意见[8]认为他有时用典太过,犯了晦涩的毛病,使人无法了解他的诗意。鲁迅曾说:

“玉溪生清词丽句,何敢比肩,而用典太多,则为我所不满。”(1934年12月致杨霁云的信)

此外,李商隐的诗词藻华丽,并且善于描写和表现细微的感情。

【学案答案】

《锦瑟》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当盛唐的繁华落下帷幕,中唐又以其匆匆的步伐走过。曾经空前绝后的大唐王朝到了日薄西山的时候。李白登仙而去,杜甫困顿而逝,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身影也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末世的余音里,李商隐走来了,这位晚唐的才子,旷世的情种,为大唐的黄昏添上了一道绚丽的余霞。(要求学生记忆出李商隐的名句)

二.文学常识简介

三.合作探究(讨论归纳,以小组为单位)

1. 提问: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什么?这其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1.想到年已半百的自己,进而由"锦瑟"想到自己美好的青春时期.

2.比兴手法(以瑟起兴,造成一种迷惘的意境)

2.中间两联用哪些典故?这些典故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情调?留下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典故 情怀

明确: A.庄周梦蝶-----包含着美好的情境,却又虚渺的梦境

B.望帝啼鹃-----曾害过相思,有过殷切的思念

C.泣珠鲛人-----梦想和思想都破灭后所得的是满眼眼泪

D.玉暖生烟-----梦想和爱情破灭的迷惘

意境:朦胧,凄怨,迷离

.感情:惆怅,伤感 (多读)

3.总结诗歌情感思路:

锦瑟牵情,回首往事──往事如梦,感伤深沉──对月而泣,美梦如烟──追忆此情,当时惘然

4.你认为全诗的主旨是什么?

引导:经过追忆往事,使人的情结,凝结在哪个词语上(惘然),作者为什么惘然(为此情)此情到底是什么情?请同学们就此探究诗歌主旨(参考课后练习一) (悼亡说,恋情说,自伤身世说,寄兴说)

⑴(《锦瑟》)此悼亡诗也。意亡者善弹此,故睹物思人,因而托物起兴也。瑟本二十五弦,弦断而为五十弦矣,故曰“无端”也,取断弦之意也。“一弦一柱”而接“思华年”,二十五而殁也。“蝴蝶”“杜鹃”,言已化去也;“珠有泪”,哭之也;“玉生烟”,葬之也,犹言埋香瘗(yì)玉也。此情岂待今日追忆乎?只是当时生存之日,已常忧其至此而预为之惘然,必其婉弱多病,故云然也。(清?朱彝尊《李义山诗集》评语)

⑵诗以锦瑟起兴,“无端”二字便有自讶自怜之意,此锦瑟之弦遂五十耶?瑟之柱如其弦,而人之年已历历如其柱矣,即孔北海所谓五十之年忽忽至也。庄生梦醒,化蝶无踪,望帝不归,啼鹃长托,以比华年之难再也。感激而明珠欲泪,绸缪而暖玉生烟,华年之情尔尔。不但今日追忆无从,而在当日已成虚负,故曰“惘然”。清?杜诏、杜庭珠《唐诗叩弹集》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