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秋瑾故居门联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2:26:37 体裁作文
秋瑾故居门联体裁作文

篇一:秋瑾纪念馆参观有感

秋瑾纪念馆参观有感

秋瑾纪念馆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城南和畅堂18号,坐北朝南,木构筑,深五进,均为阴阳分瓦硬山造,是一座较典型的江南民居。这里北靠林木苍翠的塔山,离清波荡漾的鉴湖不远,境古雅清幽。秋瑾纪念馆大门上面悬挂着辛亥革命老人何香凝所题的“秋瑾纪念馆”匾额。

孙中山曾写挽联纪念她:

“江户矢丹忱,感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

毛泽东的诗作赞她为“忧忡为国痛断肠”的绍兴名士之一:

“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剑南歌接秋风吟,一例氤氲入诗囊。” 秋风吟,即指女士的绝命词:“秋风秋雨愁煞人”。

她就是秋瑾,风华绝代之女性,近代中华巾帼第一人。

绍兴是秋瑾的故乡,也是秋瑾牺牲之地。秋瑾自号鉴湖女侠,鉴湖既在其故乡绍兴。绍兴有秋瑾的四处纪念地:和畅堂秋瑾故居,大通学堂,风雨亭,轩亭口秋瑾就义处(秋瑾纪念碑)。距绍兴不远的杭州西湖西泠桥畔,是秋瑾墓。我读过秋瑾的诗词文章,对她非常敬佩。在南方工作期间,我有幸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了秋瑾的遗迹。

秋瑾生于福建,少女时代回祖籍绍兴生活,就住在和畅堂。她少年聪颖,作诗填词,才名卓著。更可贵的是她不仅仅满足于做一个诗词自娱的咏絮才女,她追求人格的独立,追求为国家民族建功立业的豪迈人生。她慨叹“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她自信“他年书勒燕然石,应有风云绕笔来”。她喜爱武术,去萧山外祖家跟表兄学习骑马击剑,回到绍兴后每日清晨到和畅堂后的塔山刻苦练习,练就了一身矫健身手。这更让她英姿飒爽,豪放潇洒。

虽然秋瑾是如此的卓杰,但她也逃不脱当时封建家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安排,父母把她嫁给了湘乡富绅之子王子芳。王子芳是个标准的纨绔子弟,秋瑾秉性端庄凝重,性格又热情豪放,与纨绔子弟格格不入。“知己不逢归俗子,终身长恨咽深闺”。她内心的痛苦与挣扎可以想见。在致友人的信中她写到:

“瑾生不逢时,性难谐俗。身无傲骨,而苦乏媚容,于时势而行古道,处冷地而举热肠,必知音之难遇,更同调而无人。”

为了追求知音和理想,她甚至愿意献出生命:“交游薄俗情都倦,世路辛酸味久谙。绿蚁拼将花下醉,黄庭闲向静中参。不逢同调嗟何益,得遇知音死亦甘。”

但有着烈火般性格的秋瑾决不会就此陷于沉闷无聊之中,她必然会冲破牢笼,追求自由与光明。在北京期间,她耳闻目睹了维新变法的失败,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八国联军的入侵,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和无耻卖国,洋人的横行凶残,这些都激起了秋瑾强烈的义愤。在北京她还结识了吴芝瑛等一批具有先进思想的友人,接触了大量新思想的报刊书籍。这时候的秋瑾已不是那个闺阁中对月吟诗的女子,她已成为一把锋锐的利剑,要穿透那茫茫的暗夜,拯救危难中的祖国。

“大人处世当与神物游,顾彼豚犬诸儿安足伍?”志向宏大的秋瑾不可能被那个俗子王子芳束缚一生。当时的大量留学生包括鲁迅,陈天华,邹容等这样的精英赴日留学,寻求救国

救民的真理,日本成为当时中国革命的一大据点。赴日本留学就成为秋瑾的选择。其夫王子芳竭力阻拦,断绝秋瑾的经济来源,甚至无耻地窃取秋瑾私蓄首饰。但秋瑾决心既定,虽千难万险决不能阻其行,她仍然变卖剩余首饰筹备学费。这时发生的一件事足以显示秋瑾的豪侠慷慨性格,她自身资费尚且不足,但闻听戊戌志士王照被囚,秋瑾虽与其素不相识亦不赞同其改良主义主张,但钦佩其爱国热情,仍托付友人将自己学费之一部分送入狱中,并嘱勿告己名。

海轮载着秋瑾对新人生的追求,劈波斩浪,直趋日本。在途中,秋瑾填词《鹧鸬天》一首:

“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 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在日本期间,秋瑾刻苦顽强,异常用功,读书写作至深夜。并经常到武术会练习体操,剑术,射击技术,为以后的武装斗争作准备。她先后加入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团体,并组织“演说练习会”,创刊《白话》,积极鼓动宣传革命救国。她对有志报国之青年,慷慨交友,并尽最大努力安排国内女子赴日留学。对留学只为归国求官的纨绔子弟,她直斥其非,甚至当面斥其为“死人”。秋瑾喜爱宝刀宝剑,在日期间亦常带一短刀随身,演说激昂处,抽刀插于案几,大声疾呼:“有回国后投靠清廷,卖友求荣者,吃我一刀!”鉴湖女侠之名,中国留学生无人不知。秋瑾曾赋诗《对酒》以抒豪情: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此时的秋瑾,已决心为推翻满清王朝,光复华夏而献出生命。1905年,日本政府应清政府之请求颁布《取缔清韩留学生规则》,中国留学生群体抗议,陈天华滔海自杀并遗《绝命词》以激励生者。秋瑾坚决归国,归国后寄留日同学信曰:“吾归国后,亦当尽力筹划,以期光复旧物,与君相见于中原。成败虽未可知,然苟留此未死之馀生,则吾志不敢一日息也。吾自庚子以来,已置吾生命于不顾,即不获成功而死,吾亦所不悔也。”

秋瑾回国后,先在湖州浔溪女学任教,与校长徐自华并其妹妹徐蕴华成莫逆之交。后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提倡男女平权,宣传民主革命。1907年,绍兴大通学堂公推秋瑾主持校务。秋瑾以大通学堂为培养革命干部之基地,联络浙江会党,亲走浙江十几个县,餐风饮露,为革命日夜奔波,统一浙江秘密军事组织,组织光复军,并与安徽徐锡麟约定浙皖同时起义。是时秋瑾对革命报无限之希望与决心, 1907年春,秋瑾在浙江发动起义前夕到金华兰溪会见蒋乐山(浙江学界人物,思想急进,与秋瑾共谋起义)时赠诗曰:“好将十万头颅血,一洗腥膻祖国尘。”

但风云突变,徐锡麟安庆起义失败,秋瑾的起义计划暴露。秋瑾知晓消息后本有时间躲避,但为保存浙江义军实力,她不顾个人安危,留安全与同志,留艰险于自己。镇定自若组织人员疏散,销毁名册文件。当清军包围大通学堂时,秋瑾英勇抵抗,寡不敌众而被捕。敌人逼供,秋瑾但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七字,余无一言。1907年7月15日晨,秋瑾英勇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时年33岁。

在秋瑾故居,我看到了她被捕前寄给学生徐小淑的《绝命词》手迹:

“痛同胞之醉梦犹昏,悲祖国之陆沉谁挽。日暮穷图,徒下新亭之泪;残山剩水,谁招志士之魂?不须三尺孤坟,中国已无干净土;好持一杯鲁酒,他年共唱摆仑歌。虽死尤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

壮志尤虚,雄心未渝,中原回首肠堪断!”

―――读之泪垂??

秋瑾殉难后,国人纪念如潮,怒壑排空,直指腐朽残暴的清廷。当年既发生潮州黄冈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钦州防城起义和镇南关起义。直至1911年武昌起义,满清政府终于被推翻,实现了秋瑾“风潮取彼头颅”的预言。秋瑾领导的浙皖起义虽然失败,但唤醒国人,振奋精神,其功不可磨灭。

秋瑾与徐自华考察杭州制定起义计划时,曾与徐自华一起瞻仰岳坟,留恋不忍去,并定下埋骨湖山之约。秋瑾去世后,其挚友徐自华,徐蕴华姐妹冒清廷之淫威,为秋瑾营葬。实现了秋瑾生前埋骨西泠的愿望。后虽经数次迁移,秋瑾墓最终还是留在了西泠桥畔。墓地上方为秋瑾手持宝剑的汉白玉雕像,端庄凝重,英姿飒爽,可见鉴湖女侠生前之风骨。绍兴古轩亭口秋瑾就义处,现在是秋瑾烈士纪念碑,蔡元培撰写碑文。纪念碑对面是秋瑾纪念广场,有秋瑾的汉白玉雕像和孙中山手书的“巾帼英雄”四个大字。广场时时有民众自发献供鲜花纪念。

一个纯洁高贵的灵魂逝去了,但这样的人,是虽死犹生的。有些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些人死了,她还活着。秋瑾这样的英杰,值得全民族的纪念。她的爱国情深,她纯洁而勇敢奋进的精神,她的人格魅力,是璀璨的星光,永远闪耀在中华文明的星空。

篇二:2015023秋瑾故居陈列方案定稿

漫云女子不英雄

——秋瑾生平事迹陈列内容方案

株洲大雅文物产业有限公司

2015年1月

目 录

一、陈列指导思想 二、陈列原则和要求 三、前言

四、第一部分:秋家有女初长

第一组 少年立志 一) 二) 三) 第二组 一) 二) 第二部分:身在槐庭忧天下第一组 一) 二) 第二组 一) 二) 三) 第三组 一) 二) 三) 第三部分:只身东海挟春雷第一组 第二组 一) 二) 秋瑾家世 幼时教习 侠义初显

随父入湘

游历长沙 随父赴任

嫁入王家

奉命成婚 槐庭生活 崇尚变法

内忧外患的祖国 接触湖湘新政 同情变法志士

向往革命

株洲民间反清运动 坚定反帝爱国意志萌发民主革命思想 东洋求学 投身革命

结交同志 组织演说会

三) 生死明志 第四部分:闺装愿尔换吴钩 第一组 揭露黑暗 第二组 创办女报

第五部分:拼将十万头颅血 第一组 响应萍浏醴起义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六部分:千秋万代铸侠名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策划光复军起义 英勇就义

前赴后继讨伐清廷秋冢九迁 缅怀英烈

一、陈列指导思想

秋瑾是中华民族觉醒初期的一位先驱人物,她是一位先觉者,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反封建主义和争取民族解放的崇高事业。陈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把人物放进晚清时期大的历史背景中去,放到人物所处的文化环境中去,力求准确生动地反映秋瑾的性格特征、情感内涵和生平业绩,突出展现她的革命精神、人格魅力和对后世的巨大影响,教育、激励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争取早日实现中国梦。 二、陈列原则和要求

1、对史料运用坚持科学真实的原则。把握好与秋瑾有关的官方史料、民间史料及民间调查材料的准确性,与历史大背景有明显矛盾的史料、存在争议的史料、猎奇的史料和离奇的传说不用。

2、生平事迹内容坚持全面反映、重点突出的原则。全面反映秋瑾的一生,即以秋瑾生平活动为脉络,揭示秋瑾作为近代杰出的女革命家、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的丰功伟绩。重点突出她在湖南、在株洲的人生经历,包括秋瑾少年时代在湖南的所见、所感对人生成长的影响,包括她婚后在湖南、在湘潭、在株洲、在家庭中与社会、与友人、与百姓、与家人的种种联系,以及对她性格、情感、志向、行为产生的影响。

3、陈列中结合秋瑾的革命活动,用适当笔墨反映其作为富有才华的女诗人和演说家的特点。

4、处理好生平业绩陈列与故居复原陈列的关系,陈列内容分工适当,不重复,不累赘。两个陈列做到各自主题鲜明,又能互补。

5、高度重视陈列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在革命人物陈列的思想性准确把握的前提下,结合秋瑾特殊的家境和特殊的人生经历,力求有自己的陈列艺术风格。

序厅

塑:秋瑾像 表:秋瑾年谱

字:秋瑾代表性诗词

1、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2、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3、莫重男儿薄女儿, 平台诗句赐蛾眉。 吾侪得此添生色, 始信英雄亦有雌。 4、万里乘云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 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前 言

秋瑾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者,著名的女诗人。1907年7月15日,英勇就义于浙江绍兴古轩亭口,时年30岁。

1893年,15岁的秋瑾随父亲赴湘任职而迁居湖南,辗转在长沙、常德、湘潭以及湘乡等地生活。这期间,她耳闻目睹了那个年代三湘大地上政权的腐朽与衰败,人民的苦难与抗争,并树立了胸怀天下的大志。1896年,秋瑾的父亲做主,将她嫁入湘潭王家,婚房即今天的株洲秋瑾故居(当时归湘潭县管辖)。在这里,秋瑾生儿育女,体察民间疾苦,

篇三:绍兴秋瑾故居

绍兴秋瑾故居、纪念馆

各位游客欢迎参观秋瑾故居。

秋瑾故居原是明朝神宗时大学士朱赓别墅的一侧桂花厅,后秋瑾祖父秋嘉禾告老还乡后典入此屋,取王羲之《兰亭序》中“惠风和畅”之意而改名为“和畅堂”。此建筑背靠塔山,三开间宽五进深,虽间进狭窄但充分利用了山势,一进比一进高使房屋显得明亮而宽敞,真正体现了古人花园式风雅与文人清淡之风格。故居于1957年对外开放,1988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故居正门口悬挂的“秋瑾故居” 匾额,系秋瑾同时代的革命家何香凝女士所题。门斗西侧是秋瑾参加革命后招待革命党人的客房,战友王金发就曾在此居住过,现在辟为序厅。

绕过隐门来到第二进“和畅堂”。此间是整座建筑中心,是家族举行重要仪式之所。东首有两间:里一间为两层小楼,底层是秋瑾的卧室兼书房。此屋正中悬挂秋嘉禾的对联:云喷笔花腾虎豹,风翻墨浪走蛟龙。侧有秋瑾归国后所拍的男装照片一张及龙泉剑一把。在床后还有个密室,这是秋瑾当年存放枪支及密秘文件之所,秋瑾被捕后,清政府几次来搜寻秋瑾的“匪证”,都因其隐秘而不获。临窗的书桌上还保留着秋瑾在就义前所起草的《光复军起义稿》及她所使用的文房四宝,一切如旧,可故人已长辞!外一间为餐室,摆设非常简单却有一个秋瑾的至爱,那是其盟友吴芝瑛女士所赠的对联:英雄尚毅力,志士多苦心。当时秋瑾要摆脱她所憎恨的婚姻生活,又要告别两个年幼的儿女只身前往日本,前途未落时,这句鼓励的话多少都能坚定了她前进的步伐。西首一间是会客室,这是秋瑾召开革命会议的场所。

走过退堂来到第三进。正中间是小堂前用来接待内眷之用。东首是间书房,西首是秋瑾哥嫂秋誉章与张淳芝的卧室。秋誉章曾加入过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担任过大通学堂的历史、地舆教员。秋瑾去日本留学时曾多次得到他的资助与鼓励,他支持并参与秋瑾等组织的革命活动。在秋瑾就义后冒险为她收尸与安葬。张淳芝与秋瑾感情深厚,在秋瑾经费困难时,不光变卖自己的首饰还把秋氏家传《又补斋》图集变卖以资助秋瑾从事革命活动,在大通事发前夕四处借钱劝说秋瑾离开,可一心想以鲜血唤起人们对革命注意的秋瑾却将这笔费用作为战友的安置,自己束手就擒慷慨就义。

第四进西首为家塾,悬挂秋学礼对家人的遗训:善读书,天妄求;可以安贫,可以乐道。体现了古代万品皆低下唯有读书高的儒家清高。东首是秋瑾父母的卧室。父秋寿南曾中过同治举人,后又久试未中,应聘于台湾抚案,后居台不久,又因劳绩被提升为直隶知洲,但因“以贫不能具厚赂,任部胥操纵”,而被分签

到湖南,后病逝于桂阳知洲任内。

第五进为厨房,是秋瑾得知徐锡麟安庆起义失败后连夜焚烧文稿之处。 后靠塔山的花园是秋瑾少女时期练剑习武之所。

秋瑾故居就参观到此,请往纪念馆继续参观!

欢迎各位游客参观秋瑾纪念馆。

秋瑾纪念馆是为了纪念光复会成立100周年而开辟的,整个纪念馆是依附故居的侧厢房而建立的。馆内陈列着秋瑾生平事迹展,共分为三个部分,通过丰富翔实的实物、手迹、照片、文献等,向游客展现秋瑾的一生,从而使大家对秋瑾有更深切的了解和认识。

第一部分:民族危机中觉醒

秋瑾于1875年出生于福建。清末的厦门在《南京条约》下已是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从小秋瑾就看见外国传教士肆意欺压中国百姓,常冲进县衙对官吏指手划脚,而清朝官吏却一副唯唯诺诺的媚态。祖父一生都在福建做官,他是个非常开明的官吏,虽在当时“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风气下还是让秋瑾和兄长们一块读书识字,同时刚正不阿、清廉的祖父常在家怒斥洋人与官吏的无耻,这也激发了她的爱国之心。小时秋瑾曾愤恨地对母亲说:“红毛人对我们这样厉害,我们中国人是他们的奴隶吗?”1890年祖父看不惯政府的腐朽,毅然辞官归故里并典下此屋,从此全家迁居于此,而此时的秋瑾已有“天生男女原无别,岂独男儿气概雄!”的意识,所以不拘世俗跟表兄学拳棒、剑术和骑马,这也更形成了她“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的激烈性格。后父亲秋寿南因“以贫不能具厚赂,,被胥吏操纵受贿”而被签发到湖南,认识了当地富豪王黻臣。王家因慕秋寿南的权势又听说了秋瑾的美貌与才识,前往秋家提亲,这便造成了秋瑾一生不幸的婚姻。对生活充满憧憬的秋瑾婚后发现丈夫王子芳是个“不学无术、典型的纨绔子弟”后甚感失望,在写给其兄秋誉章信中感叹到“琴瑟相异,同调无人”!婚后一年,1897年生下儿子王沅德后,王子芳捐官“工部主事”携秋瑾前往北京以谋发展。而此时的北京正处于动荡不安之期:八国联军侵华,慈禧竟不战而西逃,王子芳不得已带秋瑾回湖南。此时秋瑾虽深束闺阁,但在忧国之心下读了诸如《革命军》、《浙江潮》等民主革命思想的书刊,在钦佩志士誓死挽救中国的同时,也更担忧起中国的前途“幽燕烽火几时收?”“可怜今日我中国的同胞啊?遭压力受苦恼,国贫民病真堪忧!”1901年,清政府签下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后,战事结束,王子芳回京复职。这次的回京是秋瑾人生的转折点“吾自庚子以来,已置吾生命不顾,即不获成功而死。亦吾所不悔也”。同时她结识了丈夫的同僚廉泉之妻吴芝瑛女士。吴芝瑛安徽桐城人,善书法,广交际,她思

想倾向于维新,发起“妇女谈话会”鼓励女子接触世界,她的思想对秋瑾革命前期影响颇深。通过她的介绍,秋瑾有机会和一些进步人士交往,开阔了眼界,而且结识了京师大学堂日本总教习服部宇之吉之妻服部繁子。当时日本是很多革命党人聚集和学习的地方,而秋瑾一方面厌恶自己的家庭,另一方面在维新思想影响下非常渴望能以已之力寻求救国之路,从而产生了去日本的想法。可当时出国都是清政府官派的高官子弟,根本轮不到一个平民女子,但秋瑾却冲破种种阻力在服部繁子的陪同下去日本自费留学!秋瑾来到日本后引起了极大的震惊,天津《大公报》等报纸都给于了头版大幅报道“彼国妇人无不向学,我国女子对之,实深惭愧”!

第二部分:民主革命的英杰,妇女运动的先驱

到日本后秋瑾入读东京实践女校,课余秋瑾进入中国留学生会馆所办日语讲习所学习日语,仅三个月就能熟练讲日语。在日本东京与陈撷芬组建“实行共爱会”旨在“反抗清政府,恢复中原,主张女子从军,救护受伤战士??”。她积极参加演说练习会,并作激烈演说,还被推举为会长。

1905年回国筹措学费与省亲时受下田歌子之托,回国招生,这就是她所撰的《招生启事》。同时在自己资金匮乏的情况下,资助了在日为夫所弃的蔡姓女同胞回国学艺自立,以至返日时只能搭三等舱,不幸触暑大病一场,可见其艰辛!回国期间她通过陶成章的引见,分别在上海爱国女校谒见光复会会长蔡元培、在绍兴东浦的热诚小学拜见了徐锡麟,这使她更了解了国内形势,并由徐锡麟的介绍参加了光复会。再度返回日本后,在冯自由的介绍下与孙中山先生相见,倾谈之下不由为孙的思想与气概所折服,从而加入了同盟会并被推举为评议部评议员兼浙江省主盟人。此时的她雄心万丈:“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1906年底清政府看到海外日益壮大的反清势力,勾结日本政府对留学生预以镇压与遣散,而日本为了扩大在华势力,颁布了旨在限制中国留学生革命活动的《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规则一出引起一片哗然,中国留学生举行了大规模抗议活动,却丝毫不能改变日本政府态度,陈天华自感救国无望而蹈海自尽,这更引起了中国留学生的激愤。为此中国留学生分成两派,以鲁迅为代表认为“忍辱负重,学成归国唤起国人的觉悟”;而以秋瑾为代表的认为要斗争到底,全体撤回国以示抗议。在这种思想下秋瑾带了一部分留学生回国,她自说“不敢自居先知,然而当仁不让”,决定以自已冲破樊笼,投身革命的经历唤醒“沉沦在十八层地狱”的中国妇女加入到争取自身解放的行列,从此吹响了中国妇女向旧世界宣战的号角。回国后开始搞教育,办报纸。她曾在南浔浔溪女校任教,直接对学生进行革命思想的熏陶与精神的感化,浔溪女校校长徐自华、徐蕴华两姐妹就

是在她的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她还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希望“开通风气,提倡女学,联感情,结团体,并为他日创设中国妇人协会之基础为宗旨”,自己撰写了《中国女报发刊辞》、《中国女报之草章及意旨广告》、《精卫石》等文章。可惜终因经费不足及响应者甚少,在两期后就停刊了。1905年徐锡麟、陶成章为培养和训练革命武装起义分子,以培养体育教员为由开办了大通学堂。进而此学堂发展成为浙江地区革命党人聚集及中央办事处。1906年初,徐锡麟为打入清政府内部,捐官去安徽,而把大通学堂移给秋瑾,二人在杭州白云庵告别时相约在浙皖相互呼应共同起义。秋瑾接手大通学堂后,首先重视做好知府衙门等上层人物的工作从而稳固了大通学堂的地位;其次严肃师生的政治素质和人品及校风、校纪;第三、加强会党联络组建光复军。办学过程非常艰辛,不但要四处奔波还常被经费所困扰,不得以在兄长的支持下变卖了家中珍藏《又补斋》图集。此时幸而徐自华变卖首饰给予倾囊相助,秋瑾感激之余以一副玉镯相赠。在准备起义时不料有叛徒告密,仓皇之中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刺杀巡抚恩铭,不幸失败而英勇就义。秋瑾得知后不顾亲友劝阻提前起义,1907年7月13日绍兴知府纠集两浙清兵“围剿”大通学堂,秋瑾打定“没有被鲜血染过的革命不能唤起国民的注意”主意后,在掩护战友离开后毅然束手就擒。知府想以革命鲜血染红自己的顶子而连夜提审秋瑾,严刑逼供,可秋瑾却丝毫没有屈服写下“秋雨秋风愁煞人”后弃笔回牢房。在三次审讯都无结果的情况下知府贵富既害怕被牵连又怕革命党人来劫狱,采取了伪造供词、罪证的卑鄙手段,草草判刑。1907年7月15日秋瑾在绍兴轩亭口英勇就义。

第三部分:碧血丹心,永垂青史

秋瑾被捕后,亲友害怕被连累而纷纷躲避,就义后兄长秋誉章挺身而出为她收尸,并和徐自华、吴芝瑛按秋瑾生前愿望安葬于西子湖畔。1912年孙中山先生在杭州祭奠秋瑾时感慨的写下“巾帼英雄”,并题道“江户矢丹枕,感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流碧血,愧我今朝招女魂”。不久在徐自华的努力下在杭州成立了“秋社”、“竞雄女校”,在绍兴建立了纪念碑及故居等,还出版了各种书籍和电影。各界人士在不同时期都为她留下了墨宝,为我们纪念馆生辉增光!

参观到此结束,谢谢大家参观!

(危晓进)

篇四:秋瑾

秋瑾

开放分类:中华名人中国人中国历史人物中国革命家书法家

秋瑾(1875年11月8日-1907年7月15日),卯时生于福建厦门,初名闺瑾,乳名玉姑,字璇卿,号旦吾,东渡后改名瑾,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汉侠女儿,曾用笔名白萍,浙江山阴(今绍兴)人。

编辑摘要

编辑信息模块

中文名:秋瑾 别名:秋闺瑾

籍贯:浙江绍兴 出生地:福建厦门

性别:女 国籍:中国

出生年月:1875年11月8日 去世年月:1907年7月15日

职业:政治 革命家 毕业院校:日本青山实践女学

代表作品:《秋瑾诗词》

vicker女侠当的上: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目录[隐藏 ]

1 人物生平

2 个人感情

3 主要影响

4 代表著作

5 故居景点

6 十葬秋瑾

秋瑾 - 人物生平

秋瑾

秋瑾出1875年生于绍兴的一个小官僚地主家庭。秋瑾兄妹四人,秋瑾稍大即入家塾,念的是《三字经》、《百家姓》、《神童诗》等,但她爱读的却是诗词、明清小说和笔记传奇。在很小的时候就写下这样的诗句:“今古争传女状头,红颜谁说不封侯?”、“莫重男儿薄女儿,始信英雄亦有雌。”她从小不仅仰慕英雄豪杰,而且还立志要做巾帼英雄那样的人。 1904年,她只身东渡日本求学。在日本,秋瑾积极地投入了中国留学生的革命斗争。

1905年8月同盟会成立后,她被推为同盟会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省主盟人。秋瑾还联络当时留日的女同学,组织“共爱会”,自己任会长。清政府勾结日本政府,颁布取缔中国留学生规则,压迫留日学生,秋瑾愤然回国,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

秋瑾

1906年,她由徐锡麟介绍,加入了光复会。她和一些同志在上海设立革命机关,并主持《中国女报》 ,第一个提出创建“妇人协会”的主张,为近代妇女解放吹响了第一声号角。 1906年,秋瑾返回绍兴,主持大通学堂。大通学堂原为徐锡麟、陶成章等创办,是光复会训练干部、组织群众的革命据点。在大通学堂,秋瑾为了进一步训练革命力量,成立了“体育会”,招纳会党群众和革命青年,进行军事操练,并积极联络浙江各地会党,组成“光复军”,推举徐锡麟为首领,秋瑾任协领,积极地进行起义的筹备工作。

1907年5月,徐锡麟准备在安庆起义,秋瑾在浙江等地响应。但徐锡麟起义计划泄露。7月6日,徐锡麟仓促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在安庆发动起义,由于准备不足,起义很快失败,徐锡麟也被捕牺牲了。

安庆起义的失败,使秋瑾主持的浙江地区起义计划完全泄露,形势十分危急,同志们劝她暂避一时,她决心做中国妇女界为革命牺牲的第一人,坚决留在大通学堂与前来包围的清军作殊死战斗。因寡不敌众,秋瑾不幸被捕,于1907年7月15日英勇就义。

秋瑾牺牲后,她的挚友徐自华、吴芝瑛等人冒着生命危险,在杭州西湖西冷桥畔、著名的民族英雄岳飞墓前修建了秋瑾烈士墓。在她的牺牲地绍兴轩亭口矗立着秋瑾纪念碑。她居住过的和畅堂被人民政府辟为“秋瑾故居”,国家出版了《秋瑾史迹》、《秋瑾集》等,以示永久的纪念。

秋瑾 - 个人感情

1904年始,秋瑾开始着男装

1894年,秋瑾20岁时,她的父亲秋寿南调任湖南湘潭厘金局(税务局)总办。湘潭有一个叫王黻臣的富商,家里开有当铺、钱庄、茶号。秋瑾的父亲本来就与王相识,到湘潭后经常来往。一天,秋寿南的好友李润生来到秋家,满脸堆笑。原来,他是受王黻臣之托为其儿子王子芳向秋瑾提亲的。王子芳比秋瑾小4岁,曾就读于岳麓书院。王子芳生得面目俊秀,潇洒风流,颇有文名,获得了秋瑾父母欢心。秋瑾的父母,认为两家门户相当,就把秋瑾嫁给了王子芳。秋瑾对王子芳并不了解,也不愿嫁给王子芳。但是,当时男女婚配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秋瑾只得从命。

王子芳虽读过书,但胸无大志。而秋瑾的婆婆也是思想顽固,性情暴躁,对秋瑾要求非常苛刻。结婚以后,秋瑾每天都要早晚两次去向婆婆请安,一举一动都要严守家规,稍有不慎,婆婆就要当面指责。1899年戊戌政变后,王子芳花了上万两银子捐了一个户部主事的京官。全家搬到了北京后,王子芳整天忙着迎官拜客,还结交了几个贝子、贝勒,他们夫妻越发疏远冷淡。1904年,她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

秋瑾 - 主要影响

秋瑾

秋瑾在日本留学期间,在紧张艰苦学习的同时,她尽一切可能积极参加中国留学生的各种活动,尽己所能帮助一些有困难的中国留学生,并开始了爱国反清的革命活动。无论是浙江同乡会,还是湖南同乡会的活动,她一次不落,不仅参加,还登台慷慨演讲。她热情真挚的演讲,使听者感动万分,热泪盈眶。时间不长,秋瑾就成了留学界的知名人士。她与许多革命人士,著名人物,如鲁迅、陶成章,湖南籍的宋教仁、王时泽,广东籍的何香凝、冯自由等有过不少交往。

秋瑾认为,爱国反清必须联络群众,广交爱国志士。当时有一个留日女学生组织了一个“共爱会”,但人数少,活动少。秋瑾明确提出“反抗清廷,收复中原”的口号,将“共爱会”改组为“实行共爱会”,这是中国妇女最早成立的一个组织。

在秋瑾赴日留学期未满之时,日本政府根据清政府的要求,颁布了《取缔清国留学生规则》。当时,清政府已内外交困,得知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和留日学生宣传革命,非常恐慌,多?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笕毡菊鹆羧罩泄?000名留日中国学生立即举行示威游行抗议,并组织敢死队与日本政府交涉。秋瑾担任了敢死队队长,坚决主张回国。

秋瑾为了更好地宣传反清爱国的革命思想,唤起民众,特别是妇女的觉醒,她到上海创办了《中国女报》。经过艰难努力,1907年1月14日,《中国女报》第一期问世。

秋瑾 - 代表著作

秋瑾精于诗词,著有《感怀》、《感时》等,其著作辑录计有《秋瑾诗词》、《秋女士遗稿》、《秋女烈士遗稿》、《精卫石》(小说)、《秋瑾遗集》、《秋瑾女侠遗集》、《秋瑾史迹》、《秋瑾集》等数种。

对酒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秋瑾 - 故居景点

一、浙江省绍兴市城南塔山南麓——秋瑾故居

轩亭口秋瑾纪念碑

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城南塔山南麓和畅堂十八号的秋瑾故居,它曾是明代大学士朱赓的别墅,五进屋宇,坐北朝南,依山而筑。秋瑾曾经在此习文练武,度过她的少女时代。1906年回乡后,这里又成了她从事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建国以后,对秋瑾故居进行了几次整修,并把它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浙江省 秋瑾故居

故居大门上面悬挂着辛亥革命老人何香凝所题的“秋瑾故居”匾额,笔力遒劲,情意内蕴。进入故居,就是一个石板铺成的小天井。越过天井是三间坐北朝南的平房和一间小楼,当中的堂屋里挂有“和畅堂”的堂匾,笔调清峻,字迹挺拔,显示了主人不凡的性格。西首一间陈设着圆桌、方椅等简朴的家具。

(来自:www.sMHaiDa.com 海 达范文网:秋瑾故居门联)

与餐室毗连的耳房为秋瑾的卧室,里面的古式雕花木床和书桌都是烈士用过的原物。书桌上还放着秋瑾当年使用的文房四宝和她牺牲前几天的遗墨,以及刻有“鉴湖雌侠”、“秋闺瑾印”的象牙印章。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墙上挂着的秋瑾男装照片,英姿焕发,神采动人。

穿过堂屋,走过植有花木的明堂,前面是三间平房,现已辟为秋瑾烈士文物陈列室。第一室介绍秋瑾诞生的时代背景及其青少年时期的情况,第二室陈列秋瑾留日时的诗词、文稿、信札、照片和生前用过的物品,第三室反映秋瑾回国后从事革命活动的业绩。

二、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秋瑾故居

湖南秋瑾故居位于荷叶镇神冲街口。曾国藩的姐夫叫王鹏运,秋瑾丈夫王子芳的曾祖叫王择远。据最新研究史料表明:秋瑾婚前,即拜曾国藩之长孙曾广钧为师,学习书法、诗词。因此,秋瑾婆家与曾家还是有密切的关系。且两家相距仅五华里。秋瑾故居现仅残存一角,计划在2010年前予以修复。

秋瑾 - 十葬秋瑾

秋瑾烈士墓

秋瑾(1875~1907),中国近代第一女豪杰。1907年7月15日,秋瑾在浙江山阴县轩亭口被当街斩首,几日后此事在江浙一带掀起轩然大波。那时报业已经颇为发达,新闻自由程度也比较高,上海《申报》日发行量已在万份之上,当时各报纷纷报道了此事。引起人们关注的主要原因,是清朝妇女被判死刑后,最重的就是绞刑,杀头很少见,这样一种当街斩首女子的血腥方式激起了公愤。另外,秋瑾牵涉徐锡麟刺杀恩铭一案,她是在大通学堂被捕的,但被捕后没有一句供词,只留下一纸,上书“秋风秋雨愁煞人”7个字。因此,“秋案”既让人同情,又让人起疑,引起了当时舆论界的广泛关注。

当时的报纸记录下了秋瑾就义的场面,“女士身穿白色汗衫,外穿原色生纱衫裤,脚穿皮鞋,钉有铁镣,两手反缚。由山阴县署至轩亭口,一路有兵防护。临刑时女士不发一语。”秋瑾遇难前,已经通知其家人防范,亲属被疏散到了附近乡村。当她遇难的消息传来后,亲属纷纷躲进深山,害怕遭到株连,所以当时秋家无人收尸。后来,秋瑾的遗骨由绍兴同善局草草

成殓,葬于绍兴府城外的卧龙山西北麓。这便是秋瑾的首葬。

秋瑾遇难后,其家人因未能让其入土为安而深深自责。两个月后的1907年10月,秋瑾的兄长秋誉章秘密雇人将秋瑾的遗体挖出放入棺木,迁往绍兴常禧门外的严家潭殡舍暂放。可是不久,殡舍主人得知这是“女匪”秋瑾的棺木后,便令秋誉章将其迁走。万般无奈的秋誉章只好将棺木移至附近一荒地,用草扇盖在上面掩遮日晒雨淋。这便是秋瑾的二葬。

秋瑾生前结拜了两个姐妹,叫徐自华、吴芝瑛,她们得到秋瑾的死讯后哀痛欲绝,发誓遵秋瑾遗愿,“卜地西湖西泠桥畔,筑石葬之”。1907年,秋瑾死后几个月,刚刚经过丧女之痛的徐自华抱病孤身赴杭州,她在西湖边上买了一块地,随后又赴绍兴秋瑾家安排迁葬之事。1908年2月,秋瑾的尸骨落葬于杭州西泠桥西侧,吴芝瑛亲自在墓碑上写下“鉴湖女侠秋瑾之墓”。此为三葬秋瑾。

1908年10月,清廷御史常徽上折奏请平秋瑾墓、严惩营葬发起人吴芝瑛与徐自华等人。很快,从北京发出了“廷寄浙抚,查照办理”的朝旨。吴、徐二人闻之毫不畏惧,吴芝瑛发电给两江总督端方,声言“因葬秋获谴,心本无他,死亦何憾”,并称“彭越头下,尚有哭人;李固尸身,犹闻收葬”,只求“勿再牵涉学界一人,勿将秋氏遗骸暴露于野”。后清政府没有惩办具体人,但强令秋墓迁葬。1908年12月,秋瑾家人被迫将西湖畔的棺木迁回绍兴城外严家潭暂放。第二年秋天,由秋瑾的夫家出面,秋瑾的棺木被远迁到了湖南湘潭昭山,与秋瑾的丈夫王子芳合葬。此为秋瑾的四葬和五葬。辛亥革命成功后,在长沙岳麓山修建了烈士陵园。1912年夏,湖南政府很快把秋瑾的墓迁葬于此,后来黄兴、蔡锷等也相继落葬那里,这便是秋瑾的六葬。

但是浙江革命党人没有忘记秋瑾,陈破空亲自找到在南京任临时总统的孙中山,要求将秋瑾归葬西湖原址,徐自华也到处呼吁。后经民国政府批准,又经湘、浙两省商定,迎送秋瑾的遗骨至浙。1913年秋,秋瑾又被重新葬于杭州西湖西泠桥的原墓地,人们还修建了风雨亭和秋瑾祠堂。这算是七葬秋瑾,人们都认为秋瑾之灵终于可以安息了。

50多年后的1964年,随着阶级斗争的升温,有些人提出“不能再让死人占据美丽的西湖”,于是就对这些“死人”采取了“革命行动”,把他们的墓迁到西湖的“边陲”——冷清的鸡笼山去了,秋瑾墓也难逃此劫。这是秋瑾的八葬。但是这件事很快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第二年,有关部门又悄悄把秋瑾墓恢复。秋瑾遗骨遭到第九次折腾。一年后,在随之而来的“文革”中,这位已经故去60年的鉴湖女侠墓被平掉,尸骨被草草处理,所以这次不能算一次迁葬。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人们才想起了浙江的女英雄秋瑾,记起了西湖旁的那座让人魂牵梦绕的墓穴。有人上书邓颖超,重建秋瑾墓一事被排上了日程。当时唯一的线索,只知道秋瑾的遗骨移葬于鸡笼山东边山脚下的辛亥革命烈士陵园附近。由于时间已经久远,原来的辛亥革命烈士墓地已种上了庄稼和树木。有关文物管理部门在原烈士陵园后面挖到一只陶罐,里面装的正是一具女性尸骨。附近一位路人正巧路过,当得知他们正在寻找秋瑾的遗骨后,告诉文物管理部门:“秋瑾的遗骨埋在山下边。”根据路人的介绍,文物管理部门在一处棕榈树丛的一株柏树旁挖出了一只陶罐,将遗骨拼接后,确认为女性。因秋瑾是清政府用刀杀害的,所以颈部的骨骼与常人死亡不同。经有关部门严密鉴定,该遗骨属秋瑾确凿无疑。第十次,秋瑾再次葬在了西湖之畔。[1]

秋瑾对联轶事

“鉴湖女侠”秋瑾是著名的女革命家,也是近代屈指可数的杰出才女之一。她工诗词,善联对,撰写的对联不仅语句流畅,用典自然,而且气盛势强,情透纸背,无丝毫纤弱女气,足见其侠女风格和过人才思。

秋瑾爱国救民之心萌生于少女时代。1904年她以惊人的行动,冲破封建礼教和家庭束缚,只身东渡日本,毅然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当时有人对她以“闺房弱女,岂能奢谈革命”出言相讥,对此秋瑾是义愤填膺,她振臂铭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矢信矢忠,有始有卒,如或渝此,任众处罚!”并当众狂草一联曰:“祖国陆沉人有责,天涯漂泊我无家。”充分表达了自己甘愿舍小家为大家,誓为中华献热血的浩然正气。

新昌县天姥山有一座动石夫人庙,传说是金兵进攻南宋时赶到天姥山下,这时山上古庙里的娘娘大显威灵,忽然地动山摇,巨石滚滚而下,金兵被砸死无数,最终不敢前进。之后当地百姓把庙里的娘娘称为“动石夫人”,并重修庙宇和塑像,以彰扬其退敌保家的功绩。1906年秋瑾从日本回到绍兴,主持大通学堂,并以此为据点,秘密组织浙江各地会党准备武装起义。一天,她骑马路过天姥山,听庙中老僧讲起娘娘显灵退敌的故事,想到任人宰割的家国河山,因此不禁感慨万分,当即挥笔题写了“如斯巾帼女儿,有志复仇能动石;多少须眉男子,无人倡议敢排金”的对联,抒发了其巾帼不让须眉,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冲天豪气。

秋瑾的母亲单氏,系浙江杭州萧山人,秋瑾是她的第二个孩子,从秋瑾牙牙学语时起,秋母就开始教她识字读书,稍大一点又教她学做女红和诗文,直到秋瑾出嫁,两人在一起生活了22年,母女情深。1906年底,正当秋瑾与陈伯平等人在上海秘密筹划响应萍浏醴起义之际,秋母在绍兴老家和畅堂病逝。噩耗传来,秋瑾非常悲痛,她匆忙从上海返回绍兴奔丧。在国事、家事的交集之中,她写下了一副哀切而又悲昂的足以传颂千古的挽母联:“树欲宁而风不静,子欲养而亲不待,奉母百年岂足?哀哉数朝卧病,何意撒手竟长逝?只享春秋六二;爱我国矣志未酬,育我身矣恩未报,愧儿七尺微躯,幸也他日流芳,应是慈容无再见,难寻瑶岛三千。”其中上联中的“树欲”句出自《韩诗外传》:“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吾请从此辞矣。”用典颇为精当。下联中的“瑶岛”是古代传说中昆仑山上的池名,是西王母所居住的地方,此句是说母亲去世后到瑶池西王母那里去了,再也难以见到。全联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堪与古今怀人佳作媲美。

秋瑾主持大通学堂期间,在筹备反清起义之余喜好书法和击剑,她的草书横幅“读书击剑”成为了学生们的摹本,其中有个叫冯翊的学生把她的字学得几乎一模一样。一天,冯翊学她的字体写了一副对联送秋瑾指教,联曰:“击剑尽杯酒,读书挑夜灯。”秋瑾看后非常高兴,当即赠给冯翊一方随身佩带的心爱玉印章“读书击剑”和何绍基、怀素等几位名家的字帖。随后,秋瑾又将冯翊所撰的对联改动两字,叫冯翊重写一遍悬于自己的办公室,改字后的对联是:“击剑尽樽酒,读书贪夜灯。”这一改使联意气魄更大,文藻更佳,充分地表达了秋瑾为革命苦练武艺,勤学文化的豪气和信念。

篇五:鲁迅秋瑾故居游记

鲁迅秋瑾故居游

记高科所第三党支部绍兴游

下了车走不多远,便看到印有巨幅鲁迅先生画像的影壁墙,影壁墙之后就是鲁迅故里了。我们一行人沿着鲁镇大街往前走,街旁江南水乡典型的青瓦白墙映入眼帘,不多时就见到鲁迅先生笔下的咸亨酒店,以及穿长衫,站着喝酒,一只手伸向身旁那盘茴香豆的孔乙己铜像,课本里描述的情景渐渐得到重温,让人油然生出一种亲切感。

鲁迅先生的故居位于街口稍里的位置,是一个很有层次的深宅大院,院内有几处颇有讲究的亭台楼阁。过堂前、卧室、厨房,我们在院子北面的墙上看到鲁迅先生的族谱以及鲁迅祖父周福清科场贿赂案的史料。自从周福清因科场案被投入狱,鲁迅家族更加快速衰败,而因此鲁迅有了从小康人家堕入困顿的经历,更加深刻地体会了残酷的现实。这段经历是鲁迅先生后来创作《呐喊》等作品,弃医从文唤醒民智不得不提的背景。在鲁迅先生故居的最北,就是百草园了。在这里我们看到菜畦中的幼苗,高大的皂荚树和桑葚树,听到在树叶里长吟的蝉鸣,在这里少年鲁迅寻找何首乌的根,摘覆盆子,冬天用竹筛捕鸟,听长妈妈讲赤练蛇的故事,度过了快乐的童年,而之后从这里走向了三味书屋。

出鲁迅祖居向东就是鲁迅纪念馆。馆内用图片和鲁迅先生文章的节选,按时间顺序依次描绘出鲁迅先生的一生,我们也在此回顾了先生弃科举赴新学堂,东渡日本学医而后看到民众的麻木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毅然弃医从文,在铁屋子中呐喊,寄希望于唤醒一部分人来毁坏这铁屋子的心路历程。摇旗呐喊,激情孤愤,我们更加佩服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所指的勇气,以及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情怀。先生不愧为民族的脊梁。 随后我们步行不远,到了为辛亥革命做出伟大贡献的秋瑾的故居。相传秋瑾年幼时就爱看武侠故事,常到屋后的塔山顶上习武。1900年秋瑾随赴京做官的丈夫来到北京,之后目睹了八国联军洗劫北京城的惨状,一心谋求救国救民,振兴中华。随后不顾丈夫反对,冲破封建对女性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积极从事留日学生革命活动,归国后,她积极办报、办学堂,提倡妇女解放、民族解放、

发展革命武装。1907年,秋瑾被清军包围,被捕后坚不吐供,作出“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慨叹,在绍兴轩亭口英勇就义。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在绍兴拜访鲁迅先生和秋瑾的故居,空间的接近更拉近了情感的距离,我们领略到那一代人的志趣和情操,更在脑海中刻下他们忧国忧民又救国救民的斗士形象。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