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死海不死的原因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20:26:58 作文素材
死海不死的原因作文素材

篇一:死海不死问答题

11、

死海不死

1、标题的作用?(1)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2)标题既概括了死海的特征,又是文章的结构线索。

3、死海不死的原因:(1)海水中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2)海水的咸度很高

4、为什么叫“死海不死”?人们在这无鱼无草的海水里……不用担心会被淹死

5、“那么死海海水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无怪乎人一到海水里就自然漂浮起来,沉不下去。” 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列数字、做比较、举例子。其中列数字的作用是什么?(1)准确的揭示了死海的本质特征—咸度高.(2)增强了文章的直观性,更具有说服力。说明对象是什么?死海海水浮力大的原因。说明顺序?逻辑顺序。特征:海水的咸度高。“那么死海海水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修辞手法:设问。作用:引起读者思考

5、第三段和第五段运用神话传说的作用是什么?引用神话故事丰富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和形成的内容,既形象神奇,又浪漫多彩,增加了文章的情趣,能引人入胜。

6、“这当然是神话……——死海”段意:说明死海形成的原因

7、指出下列句子中“死”的不同含义

(1)死(没有生物,草、木、鱼、虾的死)海不死(人被淹死)

(2)那时,死海真的要死(干涸,消失)了。

8、“这样,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无怪乎人一到海水里就自然漂浮起来,沉不下去。”做比较的作用:突出海水的密度大,所以,人在死海里淹不死。 9、

15、

篇二:死海不死

死海不死

课文解说:

本文是篇介绍地理知识的科学小品,属说明文。它科学介绍了死海的特征和形成过程,全文自始至终围绕死海的“死”与“不死”展开说明,先说死海的“死”——没有鱼虾、水草,寸草不生,再说死海的“不死”——人不会被淹死,且能开发利用,出现生机,最后又说到死海的“死”——终将干涸,重点说“不死”与标题呼应。标题“死海不死”既是文章的内容概括,又是文章的结构线索。本文采用多种说明方法,把科学知识与奇异的现象,神奇的传说结合起来进行介绍,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融为一体。

素质教育目标:

1、学习本文引用神话传说和数字说明的方法

2、了解死海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教学重点:

体会说明文中语言准确平实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引用神话传说的作用

2、关于新颖、巧妙的标题的理解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大家喜欢游泳吗?(喜欢的同学是因为你总能浮在水面,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不喜欢的同学那是因为你一下去就沉到河里去了,你说,那哪敢游泳啊。)今天我告诉大家一个游泳的神奇地方,人在水里它能和陆地上一样,可以蹲着站着,可以盘腿而坐,也可以迈开八字步状如鸭行,更有趣的是在水中还能跑步,玩累了,把两手一张在水面上仰天一躺,象一叶扁舟顺利漂荡,宛如睡在凉席上,实在舒服。你们想了解这个神奇的地方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科学小品——死海不死。

2、复习提问

①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客观事物或事理进行介绍或解说的一种文体,它可分为哪两种?(事物说明文或事理说明文)

②阅读说明文首先要弄清说明的对象,最重要的是抓住说明对象的什么?(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

③说明文中由现象到本质,由结果到原因这都属于什么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④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几种?(九种)

3、正音(出示小黑板)

游弋(yì)谕(yù)告安然无恙(yàng)执迷不悟(wù)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速读全文,说文章大意。

请同学们速读全文,然后要求学生复述全文

明确:在亚洲西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有一个“死海”,死海中没有鱼虾、水草,海边也寸草不生,可是人到海里却不会被淹没,这是由于死海的含盐量高、咸度高造成的。死海地处约旦和巴勒斯坦之间南北走向的大裂谷的中段(转 载于: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死海不死的原因),它的源头主要是约旦河。河水中含有很多盐类,再加之河水不断蒸发,盐类沉淀下来,最终形成了这个咸水湖。死海的过去是

荒凉的,现在开发利用后的死海有了许多生气,但是由于蒸发量大于输入量,死海的将来可能干涸。

2、根据以上复述,你知道这篇说明文的对象,特征是什么?死海是如何形成的? 明确:死海、死与不死,咸度高,自然界变化的结果。

3、具体分析,看文章是如何体现以上内容的。

①女生读第1自然段,看它交代了什么?这里的死是什么意思?

明确:死海的地理位置及死海得名的原因。鱼虾小草木不能活。

②男生读第2自然段,它又写了什么呢?

明确:交代了死海的另一特征,不死——人不会被淹死。

③齐读3 – 4自然段思考第3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第3自然段引用传说说明死海不死,第4自然段说明了死海浮力大的原因。 ④默读5 – 6自然段回答以下问题

第5段讲述的是不是死海的成因?

明确:不是,这只是神话,是人们无法识认死海形成过程的一种猜测。

死海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具体来说有3点,首先是深而狭长的大裂谷的 出现,其次是注入了含有很多矿物质的河水,第三是湖水不断蒸发, 沉积的矿物质越积越多。

4、归纳

全文自始至终围绕死海的“死”与“不死”展开说明,先说死海的“死”——没有鱼虾、水草,寸草不生,再说死海的“不死”——人不会被淹死,且能开发利用,出现生机,最后又说到死海的“死”——终将干涸,重点说“不死”与标题呼应。标题“死海不死”既是文章的内容概括,又是文章的结构线索。

三、重点研读,分析写法

1、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采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2、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①举例子:第1~2自然段的举例子是说明死海的表面特征的;第4自然段的举 例子是说明死海的浮力大的原因;

②列数字:第4自然段所列数字说明死海水中含盐多、咸度高,故海水的浮力 大,第6自然段所列数字说明死海的长度、宽度、平均深度;最后 一段所列数字说明了每年海水水面下降的具体数据。

③作比较:这样海水的密度就大于人体的密度。说明人一到海里就漂起来,沉 不下去。

④引用传说:第3自然段所引狄杜处决俘虏、屡淹不死的传说,说明了死海海 水浮力大;第5自然优所引传说,说明了远古时候人们对死海成 因的探索。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都能使读者从科学角度认识死海淹不死人的原因,从而由浅入深地说明了死海不死的本质特征。

引用传说不仅增强了说明文的趣味性、生动性,还可以使读者知道:死海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形成了,自古以来人们都在寻求它形成的奥秘,只有到了科学发达的现代,才有可能得到科学解释。这样写反映了人类对死海这一自然现象从不科学到科学的认识过程,富有浪漫色彩,增加了文章的情趣。

3、分组讨论比较下列各组句子,哪个更好,为什么?

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

(1)

这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

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

(2)

传说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撒冷,攻到死海岸边?? 在不久的将来,南部较浅的地方,海水将会消失。

(3)

在将来,南部较浅的地方,海水将会消失。

较深的北部,数百年后也可能干涸。

(4)

较深的北部,数百年后干涸。

以上4组句子都是第1个句子好,“大概”、“大约”、“不久”、“也可能”都不能去掉,因为这些表示估计、猜测的词语,是经过作者仔细考虑选用的。在没有充分的依据或确凿的证据之前,只能用这些词语表示对事物的理解程度,这也是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一种表达手段。

4、读7 – 8段用一个词说明死海的过去、现在、将来。

明确:荒凉、生气、干涸

四、布置作业,赏析语段

那么,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因为海水的咸度很高。据统计,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有135.46亿吨氯化纳(食盐);有63.7亿吨氯化钙;有20亿吨氯化钾;另外还有溴、锶等。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质量的23% ~ 25%。这样,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无怪乎人一至海里就自然漂起来,沉不下去。

1、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

2、本段首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其作用是 。

3、本段文字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至 ,第二层至 ,其结构特点是。

4、本段运用的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体现的标志是 。

5、“死海水里含有许多种矿物质”一句后边的冒号的作用是。

6、本段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其表现形式是( )

A、由现象到本质B、由原因到结果

C、由概括到具体D、由主要到次要

附:板书设计

死(无生物)

特征 → 不死(淹不死) 海水咸度高

神话1

死海 神话2:猜测

(对象) 成因 →

今人解释:自然界变化的结果

昨天 荒凉

变迁 → 今天 生气

明天 干涸

篇三:《死海不死》学案答案

《死海不死》学案(一)2012.12.25

一、根据拼音写汉字

bó( )然大怒 安然无yàng( ) lǚ( )淹不死

改xié( )归正 xié( )带家juàn( ) zhí( )迷不悟

游yì( ) chéng( )罚 yù( )告 干hé( ) 二、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4段)死海的特征。 第二部分(5—6段)死海的成因。

第三部分(7—8段)死海的现状和未来。 三、问题分析

1.用“死海不死”做标题有何作用?

标题既是文章内容的概括,又是文章的结构线索。“死”与“不死”相互否定,形成矛盾,

吸引读者思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本文说明对象是什么?

3.第1段③句运用了举例子 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死海的“ ” ,死海的“死”是指什么?海水里没有鱼虾、水草,动植物不能生存。

4.第2段运用了举例子 ,死海的“不死”是指什么?“死”指人的死,“不死”一是指人不会被淹死,二是指对死海的开发利用,出现了

生气。

5.第3段运用了的表达方式和说明了死海的“ 。引用传说对增强说明效果有何作用?引用传说形象的说明了死海的本质特征“不死”,增添

神秘色彩,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增强文章生动性,引出下文对死海浮力大的原因的说明;同时也说明了死海的历史悠久。

阅读第4段,回答下列问题

6.本段结构形式是 ①②‖③④‖⑤ 7.本段说明中心是,表明死海本质特征的句子是 8.①句“这样”指代什么?指第2段中的“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用担心会

被淹死。”和第3段中“将俘虏扔进海里,屡淹不死。”

⑤句“这样”指代什么? 指代本段第④句

1

9.本段运用了、、的说明方法。 10.第5段运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和引用 引用神话故事对增强说明效果有何作用?引用神话故事生动形象的说明了死海

的成因,增添了神秘色彩,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增强文章生动性;同时引出下文对死海科学成因的说明。

阅读第6段,回答11—15题

11.本段中心句是句,试以此来概括本段说明中心:科学的说明死海的成因。 12.本段结构形式是总分式 ,分层:①②‖③④⑤句 13.①句有何作用? 14.本段运用了列数字(③句)、作比较(③句)、作诠释( 15.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了死海的成因?

一是地处深而狭长的大裂谷中段(地形特点),二是注入了含有很多矿物质的河水(化 学成分),三是海水不断蒸发,盐类越积越多(物理变化)。

16.第7段采用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 而今 。

17. 18.第7段末句中的“这样”指代什么? 19.第8段采用了 由原因到结果 的逻辑顺序,介绍了死海的未来。据此,本

段可分两层:①‖②③④

20.用文中的话回答:“死海不死”的根本原因是 第4段②句“海水的咸度很高” , 的根本原因是 第8段① 句“死海的蒸发量大于约旦河输入的水量” 。 21.“死海真的要死了”句中第二个“死”是指什么? 22.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全文采用了由结果到原因的逻辑顺序。其中,1—4

段是“果”,5—6段是“因”。【而1—4段又采用了由现象(1—3段)到本质(4 段)的逻辑顺序】

具体地说,1—4段与5—6段由果溯因,层层推进:人浮在海面上不会被淹

死→海水浮力大→海水咸度很大→海水中含有多种矿物质→死海源头约旦河含有很多盐类。

“死海真的要死了”

《死海不死》学案(二)2012.12

一、知识回顾与梳理

1.十种说明方法的基本作用(说明方法是为说明中心服务的)

列数字:具体准确,增强说服力;举例子:具体充分,增强说服力;作比较:突出强调,增强说明效果:打比方:生动形象,增强趣味性;分类别:条理清楚;下定义:简明准确,科学严密;作诠释:通俗易懂、清楚明白;摹状貌,同打比方;画图表,简明直观、清楚明白;引资料,真实可信,增强说服力。【举例子、列数据、引资料这三种说明方法都有增强说服力的作用】。

答题格式:如列数据作用,运用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的说明了??增强说服力。

2.题型:某个词语能否删去,并说明理由。

答题格式及要点:先判定“不能删”。要点有三:①简要解释该词在句中的意思,再具体分析说明原句的意思;②如果去掉,原句就变成了??与实际不符,不能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③所以不能去掉。

如,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句中“之一”不能去掉,因为:“之一”说明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不止沙漠一个,还有其他敌人;如果去掉,就变成了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只有沙漠一个,显得绝对,与实际不符,不能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所以不能去掉。

3.设问作用: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对??(即说明中心)的说明。

二、教学重点(四要素中的方法、语言)

1.说明方法在说明文中的作用。2、表修饰、限制性词语能否去掉或替换为其他词语。

三、复习提问

1.十种说明方法有哪些?(十字口诀)试举一例说明其作用。

2.课文第4段和第6段的结构形式是什么?中心句是什么?说明中心是什么? 3.说明文中设问的作用是什么?

四、问题探究(荣誉提示:回答正确,带★赏“红太阳”,带▲赏小太阳,其

他赏月亮。心动么?那赶快行动吧。)

1.第4段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以列数据为例,说明其作用。

本段运用了列数据(②④句)、举例子和分类别(③句)、作比较(⑤句)的说明方法。第③句列数据作用:列举三个数据,具体准确的说明了“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从而充分有力的说明了“海水咸度很高”的原因,增强了说服力。④句列数据表明盐类含量很高,具体准确的说明了死海海水咸度高,浮力大的原因。

2.第4段①②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作用是什么?

开头两句运用了设问的修辞,其作用是: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对死海海水浮力大的原因的说明。

★3.第三段①句中的“传说”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去掉。“传说”在文中指口头上流传的说法,说明这个传说并没有确切的历史记载;如

2

果去掉,就变成了历史史实,混淆了故事的来源,表达不准确,不能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和严密性;所以不能去掉。

4.第1段末句“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句中“大概”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去掉。“大概”表示不很准确的估计,对死海得名的真正原因不能确定,只是一种推测;如果去掉,就变成了肯定语气,与实际不符,不能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所以不能去掉。

★5.第4段③句“据统计,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句中“据统计”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去掉。“据统计”说明了海水里的多种矿物质数据是引自别人科学的计算数据,有真实的来源依据;如果去掉,就变成了作者的直接述说,混淆了数据的来源,不能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所以不能去掉。

6.第6段③句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什么?有何作用?

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列举4个数据具体准确的说明了死海的地形特点,从而充分有力说明了本段中心“死海的形成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增强了说服力。

7.第6段③句“最深的地方大约有400米”句中“大约”能否去掉? 为什么?④句“死海的源头主要是约旦河” 句中“主要”能否去掉?为什么?

“大约”不能去掉。“大约”表示不很准确的估计,对死海的最深深度不能确定,只能限定为400米左右;如果去掉,就变成了准确的说法,与实际不符,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所以不能去掉。

“主要”不能去掉。“主要”是最重要的意思,说明死海的源头不止一条,除了约旦河这条最大的河源外,还有其他河流;如果去掉,就变成了死海的源头只有约旦河一条河流,与实际不符,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所以不能去掉。

▲8.第8段③句“较深的北部,数百年后也可能干涸。”句中“可能”能否替换成“会”?为什么?

不能。“可能” 是或许的意思,表示推测语气,对较深的北部数百年后能否干涸不能确定;如果换成“会”,就变成了肯定语气,表意不准,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所以不能替换。

★9.第3段和第5段分别引用传说和神话,从结构上和表达效果上看,这两段文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从结构上看,可以去掉。如果去掉,对文章结构的完整性和说明内容毫无影响。 从表达效果上看,不能去掉。因为插入这两段文字丰富了死海不死和死海成因的内容,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增强文章生动性;去掉后则没有这个效果。

篇四:死海不死习题大全

死海不死练习题

(1)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正确含义。

①安然无恙()A.事,B出事 C病 D危险

②漂砾()A瓦片 B碎石 C.石头 D.花岗岩

③臭名昭著() A.特殊 B十分 C.耀眼 D,显著

④肆虐() A虐待 B侵犯 C.残暴 O.侵占

⑤不毛之地() A.草木已毛发 C.皮毛区粗糙

(2)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肆虐(ying2) 轻盈(yiny2)点缀(zhui4)月晕(yun4)

B葱笼(long2)粼波(lin2)丘墟(xu1)侵袭(qin1)

c.干涸(he2)弥漫(ni2)游弋(yi4) 趋势(qu1)

D痉挛(jing1 luan2)黏膜(nian1)麻痹(bi4)水俣湾(yu3)

(3)找出下列有错别字的一项()。

A开垦 威胁 绫纱 屡次

B家眷 沉淀 衰竭 铁锹

C.汲水 蹬口 覆盖 岩隙

D.充沛 青苔 塌陷 勃然大恕

(4)“赞扬、吹嘘、吹捧”是一组同义词,但感情色彩不同,下列几组词语的感情色彩依次与之相似的是()。

A。保护 庇护 袒护B成果 结果 后果

C.团结 结合 勾结D谨慎 慎重 拘谨

(5)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将俘虏扔进海里,但是奴隶们依旧安然无恙。______

A狄社以为奴隶们受神灵保佑,屡俺不死,大惊失色,只好将他们全部释放。 B狄杜大惊失色,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因为他以为奴隶们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

C.奴隶们屡俺不死,狄社以为奴隶们受神灵保佑,大惊失色,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

D狄杜大惊失色,以为奴隶们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

二、写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1)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_种可以称为“游击战”。…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就是风推动沙丘,缓缓前进。()

(2)但是,谁能想到,如此浩荡的海水中竟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

(3)它的南北长75公里,东西宽5至16公里,海水平均深度146米,最深的地方大约有10米。()

三、课内阅读(-)阅读课文《死海不死》第6自然段。

其实,死海是一个咸水湖,它的形成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死海地处约旦和巴勒

斯坦之间南北走向的大裂谷的中段,它的南北长75公里①,东西宽5至16公里②,海水平均深度146米③,最深的地凸方大约有400米④。死海的源头[[主要]]是约旦河,河水含有很多的矿物质。河水流入死海,不断蒸发,矿物质沉淀下来,经年累月,越积越多,便形成了今天世界上最咸的咸水湖——死海。

(1)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_________句,主要说明了_________。

(2)文中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所列的四个数字有确数和约数两种。其中运用确数的是句_________和_________句,运用约数的是_________句和_________句。

(3)死海的形成原因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①是_________;②是_________;③是_________。

(4)这段文字除了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外,还运用了_________的说明方法。

(5)说明文的语言特别注重准确性,文中加“凸”的词语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东西宽 5至 16公里的”的“至”能否改成“或”?

“死海的源头主要是约旦河。”“主要”删去后意思发生了什么变化?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2-6题。(16分)

① 在亚洲西部,巴勒斯坦和约旦的交界处,有一个“死海”。远远,望去,死海的波涛此起彼伏,无边无际。但是,谁能想到,如此浩荡的海水中竟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 (2)然而,令人惊叹的是,人们在这无鱼无草的海水里,竟能自由游弋: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伏在水面上,不用担心会被淹死。真是“死海不死”。 (3)那么,(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因为海水的咸度很高。据统计,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有一百三十五亿吨氯化钠;有六十三亿七千万吨氯化钙;有二十亿吨氯化钾....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海水的百分之二十至二十五。这样,就使水的比重大于人的比重,无怪乎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了起来,沉不下去。 ④几十年前,死海还是一片荒凉。为了开发利用它的资源,而个死海旁边已出现了一些工厂,同时修建了一些现代化的游泳池、高级旅馆和游乐场所。死海上空艳阳高照,海面空气清新,含氧量高,海水治病的功能不逊于温泉,吸引着许多游客。这样一来,就使它出现了不少生气。 ⑤但是,由于死海的蒸发量大于约旦河输入的水量,造成水面日趋下降。据专家统计,最近十年来,每年死海水面下降40到50厘米。长此下去,在不久的将来,南部较浅的地方,海水将会消失;较深的北部,数百年后也可能干涸。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

2.选出加点字往昔错误的一项。(2分)()

A游弋(yi4)B下降(jiang4)C.漂(piao1)起来D.干涸(gu4)

3.“就使它出现了不少生气”中的“生气”,在文段中具体是指什么样的景象?(3分) 答_________

4.文段中画线句中的“这”和“这样”分别指代什么?(用文段中的语句回答)(4分)

答:(1)“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中的“这”指代__

(2)“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中的“这样”指代__

5.第③自然段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说明方法?(3分) 答:_____

6.根据文段内容,回答了面问题。

(1)“死海不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答:____

(2)“死海真的要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用文段中的一句话回答。(2分) 答:_______

死海不死

1、标题的作用?

3、死海不死的原因:

4、为什么叫“死海不死”?

5、“那么死海海水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无怪乎人一到海水里就自然漂浮起来,沉不下去。” 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顺序?

修辞手法:

5、第三段和第五段运用神话传说的作用是什么?

6、“这当然是神话??——死海”段意:

7、指出下列句子中“死”的不同含义

(1)死( )海不死( )

(2)那时,死海真的要死( )了。

8、“这样,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无怪乎人一到海水里就自然漂浮起来,沉不下去。”做比较的作用:

篇五:死海不死 教案

死海不死 教案

《死海不死》教案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说古道今,运用神话故事、传说和数据说明事物的方法。

二、了解死海的特点及其原因,认识准确数据的说明作用。

教学设想

一、采用“导读法”,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明白事物的发展变化。

二、教学时数:一课时。

【附】有关资料

死海,原来在希伯来语中被称为“盐海”,湖面海拔为-400米,是世界陆地的最低点。死海南北长约82公里,东西最宽18公里,平均深146米,最大深度395米,面积1049平方公里。死海含盐量极高,表层为千分之二百三十一,底层为千分之三百三十二,比一般海水含盐量高5—8倍。死海湖水比重为1172—1227,而人体比重只有

1021—1097,比死海湖水比重小,因此人们可以像躺在床上一样仰卧在死海水面上,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不会淹死。

──摘自《世界地理教学参考书》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出示小黑板):

1、解释词语:

(安然无恙)恙,读yàng,平安无事的样子,没有遭受什么病害或灾祸。

〔怙恶不悛〕怙(hù),依靠,凭借;悛(quān),不读(jùn),改过,悔改;一贯作恶,不肯悔改。

〔执迷不悟〕执,坚持;迷,迷惑;坚持错误而不 觉悟。

〔谕告〕告诉,使人知道。

2、下列解释是“死”的 义项。请在下列句子中选择与之相应的义项,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A失生去命 B不顾性命、坚决 C不活动、不灵活 D不通的 E指“干涸” F古板 G没有生物

①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A、E)

②这大概就是“死海” 得名的原因吧!(G)

③??真是“死海不死。(G、A)

④??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A)

二、审题,导入新课

《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地理知识的说明文。它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说古道今,举实例,引传说,列数据,通俗地向读者介绍了死海的特征和它的形成过程。 “死海不死”这个标题看似矛盾,其实正抓住了死海的奇异特征,这就是既“死”又“不 死”。全文写得有条不紊,饶有趣味。

三、分析课文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然后写出这篇文章的结构提纲和大意(抽一名学生上黑板板演,教师订正)。

第一部分(1—4段),说明死海的特征:水的咸度很高。

第二部分(5—6段),说明死海的成因:海水含多种矿物质,长期储存沉积,因而形成“死海”。

第三部分(7—8段),介绍死海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2结合课文第一部分,说说文章是怎样从形象的描绘到科学的分析,进而揭示事物特征的。(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在第一部分里,文章先介绍死海的地理位置;接着从水中与岸边不存在生命活动推测它“得名的原因”;继而从另一个角度,通过举例和援引传说,把死海浮力之大说得既形象又神奇;最后,综合“死海”与“死海不死”的特征,作为科学的说明,从而揭示了死海区别于其他海的最显著的特征:海水的咸度 很高,所以不适于生物的生存;因为海水的比重大于人体的比重,所以浮力很大,人能自由游弋。这种从形象描绘到科学分析,进而揭示事物特征的方法是说明 文常用的方法,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借鉴。 3提问:死海是怎样形成的呢?文章又是怎样来说明死海的成因?(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讨论明确:死海水中含有很多矿物质,水分不断蒸发,矿物质沉淀下来,经年累月而成为今天最咸的咸水湖。人类对大自然奇迹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最后依靠科学才揭开了大自然的秘密。文章先引用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反映了远古时代人们对死海成因的探索。接着从正面对死海的成因进行科学的解说。从神话的说明到科学的说明,反映出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过程,读起来也引人入胜。

4提问:引用神话传说,在说明死海中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在知识小品中,往往引用一些神话传说,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离开了这点,旁征博引,为追求增加文采而随意堆砌材料,滥引趣闻,是不足取的。本文两段传说、神话对说明死海的特征起着不同作用。引罗马统帅狄杜处死俘虏而未得逞的传说,对说明“死海不死”是一个很生动的例证。虽说是传说,却有史实作基础,更主要是符合事物的实际情况:死海浮力大,人投入海中不会下沉,哪怕是戴上脚镣手铐的人(传说中的俘虏是戴镣铐的)。这种引用不悖事理,反能起到把死海的特征说明得更形象更神奇的作用,增加读者的阅读兴味,同时,也从时间上说明死海存在悠久。

5提问:课文中为什么要引用大量数据?

讨论归纳:知识小品的写作目的,是为了传播科学知识。它虽然可以旁征博引,说古道今,但是,归根到底还是要让读者对说明对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如第4自然段,说明死海海水浮力大是因为咸度很高。高到什么程度?文章引用了科学数据。用具体数字表明海水中所含的盐分(钠盐、钙盐、钾盐)之多,再用一个比例数字指名各种盐类在海水中的比重,这样“咸度很高”就得到了确切的说明。最后,再用其比重与人体的比重作比较,从而得出人在水中不会下沉的结论。这几个数字对于说明死海海水浮力之大都有说明效果。读到这里,真正明白了文章前面所描绘的死海水中没有鱼虾水草,海边寸草不生人不会被淹死等奇异现象的科学 道理。

板书设计: 死海 不适应动植物生存

特征 现实 人们自由游七

不死 传说 奴隶屡淹不死

原因 咸度高比重大

死海不死 成因 传说 惩罚执迷不悟的人们

实质 自然界变化的结果

现状与未来 现状 开发利用

未来 可能干涸

听读材料

海水燃烧

在自然界中,可以燃烧的物质很多,然而你听说过海水燃烧吗?水火不容,是人们早巳熟知的自然规律,然而在自然界中确有海水着火的故事。

1973年的某一天,在印度东南部孟加拉湾附近的海域,突然刮起猛烈的飓风,顿时海浪咆哮,刹那间海面上出现了奇迹:高达三四十米的浪峰上竟燃起熊熊大火,红彤彤的火焰与湛蓝的海水交相辉映,照耀着几十公里的海面,景色蔚为壮观,看到者无不目瞪口呆。

令人觉得奇怪的是:这场海上大火从何而起? 是油船着火?可是, 当时海面上并没有油船, 难道海水也能自然?不可能!那到底又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原来这场大火的纵火犯就是飓风。在海洋上形成 的飓风,风速有时可高达70米/秒,飓风所到之处,掀起巨浪,由于飓风与海水摩擦,产生了巨大的能量,使海水分解,产生大量易燃、易爆的氢气和能助燃的氧气,所以在某一瞬间引起了氢气的燃烧和爆炸,因而在汪洋大海上,燃起了一场大火。

据科学家测定,这次大火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00颗氢弹爆炸时产生的能量,难怪其燃烧场面是那样惊心动魄,令人胆寒。在能源紧张的未来,如果人类能征服大自然,充分利用大自然中的风能、水中的化学能以及太阳的光能,那该多好啊!

思考题:1.海水燃烧的原因是什么?

2.文章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说明这一奇怪现象。

答 案:1.第4自然段

2.列数字、作比较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