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关于错别字烦恼的事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8:16:18 小学作文
关于错别字烦恼的事例小学作文

篇一:错别字引起不良后果的事例

错别字引起不良后果的事例

华伦辉福建上杭公务员——— 差之毫厘 失之百里

江西有位农民从某报上看则消息:闽西龙岩市白沙镇食用菌栽培有名上年大丰收决定白沙去学习千里迢迢来闽西龙岩市新罗区白沙镇下车问想人家告诉白沙镇少有人栽培食用菌更没有大丰收听傻了连忙拿出报纸问白沙镇位干部回事干部看报纸想想才明白报上登原来龙岩市上杭县白砂镇事报上因没有说新罗区还上杭县更把砂误写成了沙因而使位农民找错了地方 媒体上错别字却让农民朋友耽误了天时间、白跑了100多公里冤枉路多花了钱说冤冤

赵生荣陕西府谷干部——— 没有扶谷县 神府煤田府谷能源基地观众收看了电视台有关陕北歌王王向荣题都字幕多次府谷县民歌之乡及王向荣籍贯写扶谷县深感惊异 近十几年来电视、报纸、杂志上错别字司空见惯给当事人和相关单位造成了许多良次看了电视之些听众写给王向荣信因写成扶谷县而被邮局查无此县退回

李启绩?湖北江陵干部——— 书上写还会错

据报载:前久荆州市某区宣传部副部长问小侄孙:李时珍哪里人答:河北人书上有记载小侄孙还找来本由董胜主编、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华上下五千年》书第1133页李时珍与本草纲目条原文下:李时珍蕲州(今河北蕲春)人看啼笑皆非只好给小侄孙指出李时珍湖北蕲春人并非河北人小侄孙服:难道书上写还会错

刘晓生江西樟树干部——— 别字连篇

电视台播出20集电视连续剧《共戴天》笔者竟发现字幕错别字连篇并且几乎每集字幕都反复出现错别字我粗略地统计了下出现错别字之处高达50处之多尤其能原谅少错别字连小学三年级学生眼能看出却些大导演、大编剧、大制片眼皮底下顺利通过终堂而皇之地出现电视屏幕上例剧检察院写成检查院把休戚相关写成休息相关林峰写成林疯把资抵债写成姿抵债尔虞我诈写成疑尔诈把举步维艰写成举步艰等等

林永友浙江舟山公务员——— 条成语病天下 许多作者把成语空穴来风当无生有来用有人戏称条成语病天下实际上空穴来风意思应有洞穴才会进来风 宋玉《风赋》有句: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其句(gōu)通勾意弯曲;空(kǒng)通孔意洞句用白来表达:枳树上弯曲地方才能筑巢有了孔洞才会进风比喻乘隙而入常指某种消息或传言散布并非毫无缘故

胡隆佳湖北阳新教师——— 大学介绍该有错别字

因工作之便笔者今年接触大量高等院校招生广告和致新生封信些广告和公开信(包括部分邮寄入学通知书信封)几乎都有段介绍学校基本情况文字而介绍学校所处位置时又基本上有坐落(于)……样句遗憾多学校把坐落误写成座落根据笔者手资料统计写坐落院校只有22而写座落院校则高达42正误之比接近于比二还大学说明

篇二:错别字引发的故事

●以史为镜

错别字引发的故事

四川彭山青龙初中 王 奇

【小引】

下面辑录的是两个因读写错别字闹出笑话的故事,故事趣味盎然,令人捧腹。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它们,认知“知识来不得半点虚伪与骄傲”的道理,体味汉字的博大精深吧!

【故事一】

读错别字的县官

有个识字不多的人,花钱买了个县官当。一次升堂审案子,文书送上了原告、被告、证人的名单:原告郁工耒,被告齐卞丢,证人新釜。

开始审案了,县官叫原告郁工耒上堂,却错喊成:“都上来!”听了这一声喊,原告、被告、证人三个一齐走上堂来。县官生气了,说:“县太爷我在叫原告上堂,你们怎么一起上来了?”文书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不好直说县官念了错字,上前圆场说:“大人刚才叫都上来,他们自然要一起上来。原告的名字,另有别的念法,他叫郁工耒。”县官明白是自己念了错别字,碍于面子,不好当面改正,于是改叫被告齐卞丢,却又错喊成“齐下去!”听了这一声喊,原告、被告、证人三个一起下堂去了。县官又生气了,说:“县太爷我在叫被告,怎么三个人一起下去了?”文书见状,只好又上前圆场说:“大人,这被告的名字,也另有念法,他叫齐卞丢,不叫齐下去。”县官知道自己又出丑了,想通过传唤证人来挽回点面子。可是一看证人的名字,县官傻眼了,愣了半天也没个主意,只好问文书说:“你倒说说看,这证人的名字,该念个什么?”文书说:“他叫新釜。”县官听了,如释重负地说:“我就估量他的名字一定也另有念法,果然不错!不然的话,这‘亲爹’,我怎么叫得出来?”

【点拨一】

县官接二连三的念错别字,闹了个大笑话,谁叫他胸无笔墨,知识浅薄呢?故事可能是虚构的,但留给我们的启示:要认真学习,掌握每个字的形音义,绝对是真实的。

【故事二】

(据清·小石道人《嘻谈录》改写)

白字秀才

北宋时期,杭州有一个叫白文秀的人,他听说知府苏东坡常常和文人雅士一起吟诗作赋,他也想去凑凑热闹。

白文秀拾人牙慧,东拼西凑,写成了一篇文章,高兴地来到知府官邸。求见知府大人。见到苏东坡,他捧起自己的文章说:“拙作一篇,请老师批点。”东坡接过文章,一看标题:“读《过泰论》”,大惑不解,但很快就明白是白字先生把“秦”字写成了“泰”字。于是笑着说:“当年秦朝发生灾害,大水淹了庄稼(‘秦’字下面的‘禾’变成了‘水’),难怪,难怪!”再看文章,文理不通,错别字连篇,大倒胃口。苏东坡不好说什么,一言不发地把文

章还给了白文秀。白文秀心想,好歹也要请他写几句,日后也好炫耀一番,于是央求说:“老师,当今天下识才者少,妒才者多,一篇好文章如果没有名人推麓,就好比是一张废纸,好歹请老师美言几句。”东坡一听,就知道这个白字先生把推“荐”(繁体字为‘薦’)的“薦”混为“麓”了,不觉好气又好笑,鄙夷地看了白文秀一眼,挥笔在文稿上写了九个字:此文有高山滚石之妙!

白文秀见了,喜不自胜,一迭连声地感谢苏东坡,可他说出来的却是“劳骂,劳骂!”,原来这位白字先生又“骂驾”不分了。

拿了东坡的批语,白文秀到处去炫耀,可是别人看了,常常是嘻嘻一笑,露出一副不屑的神情。白文秀好生奇怪,拉着别人硬要问个为什么。有一个人被缠不过,说:“你在到处炫耀,你知道这批语是什么意思吗?”“什么意思啊?”“想想高山滚石是什么声音?”“高山滚石的声音??是扑通,扑通。”“对啦,苏大学士是在说你的文章‘不通不通’嘛!”白文秀羞得无地自容,满脸通红地离开了。

(据《历史故事》)

【点拨二】

这次,白字秀才的脸丢大了,谁叫他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知识欠缺却还装模作样呢?知识来不得半点虚伪与骄傲,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不懂装懂只能落得被人嘲笑的命运。要想得到大家的肯定,只有脚踏实地地付出艰辛的努力。

【结语】

县官和白秀才为什么闹了笑话?因为他们把字念错了,写错了。他们为什么把字念错了,写错了?他们在学习的时候没有下功夫,没有真正地理解掌握字的形音义。汉字博大精深,要掌握它,用好它,非下苦工不可。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篇三:精选错别字故事

第1个错别字故事: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要是把一个字的偏旁写错了,会造成什么严重的后果吗?大家或许想象不到:一个偏旁可以毁掉一座城市。

太平军北伐时,驻扎在仪征城外,先行官派手下向主将请示行军路线。

此时,主将正在与别人议事,提笔随手写下手令。先行官拿到手一看,上面写着?烧城而走?,虽感吃惊但又不敢违抗,于是下令每人准备一大把柴火,拂晓前烧城。事后,主将责问先行官为何烧城?先行官取出手令,主将顿时傻眼了。原来他竟把‘绕’写成了‘烧’字,意思完全改变了。仅仅是写错了一个偏旁,却毁了一座好端端的城池。这真是粗心大意惹的祸啊!

第2个错别字故事:

我讲得故事更悬,仅仅是多写了一

撇就导致战争失败的故事。

1930年5月,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在河南进行了一场大会战,双方各投入了100多万兵力。战前,冯玉祥和阎锡山商定率军在河南北部的沁阳会师,然后一举歼灭蒋介石的军队。

但是,冯玉祥的一位作战参谋在拟定命令时,误把?沁阳?多写了一撇,就变成了?泌阳?。恰巧河南南部有一个泌阳,该地与沁阳相距数百公里。这样一来,就使冯玉祥的军队误入泌阳,因而耽误了歼灭蒋介石军队的有利战机。最后导致中原大战以冯玉祥和阎锡山的联军失败而告终。

就因为作战参谋多写了一撇,200万人的军队竟输给了蒋军100万人的军队!

第3个错别字故事:

我给大家讲个街头错别字的故事,听听故事的标题就足以让大家毛骨悚然,浑身颤抖。这个故事叫:大庭广众下教人“放”火。

2007年,温州一处热闹的街头出现了一块巨大的标语,上面写着: ?人人讲放火,家家保平安?。人人都去放火,怎么保平安啊!原来,是消防宣传部门将?防火?错写成了?放火?。在公众场所,出现这样的宣传标语,难道不够骇人听闻吗?

我收集的错别字故事绝对让你意想不到。它是来自全国最权威的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

2010年5月22日《朝闻天下》栏目播放了一则新闻,播报的内容是关于白鹤迁徙的,可是我发现画面右上角居然出现了?迁徒[tú]?这两个大字,而且停留时间长达十几秒。全国人民都看到了。这两个字都是双人旁,右边部分也非常相近,不仔细观察,很难区别。但这两个字读音完全不同,意思也不一样。

同学们或许不会相信这是真的,我有视频作证,信不信由你,反正我是信了。

我给大家讲个最新的,轰动全国的错别字故事。

2011年5月,故宫博物院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展品被盗案。北京警方迅速行动,抓获了犯罪嫌疑人,追回失窃展品。

5月13日,故宫博物院负责人向北京市公安局赠送锦旗表示感谢。锦旗上写着?撼祖国强盛,卫京都泰安?。可?撼?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意思是摇、摇动,?撼祖国强盛?的意思不就是讽刺北京市公安局动摇了祖国强盛吗?只有改成右边是?干旱?的?旱?字才是赞扬北京市公安局迅速破案,保卫北京平安的意思。因此,广大媒体和网友评论说,故宫是丢物又丢人。

篇四:关于错别字的故事笑话

关于错别字的故事笑话

别字先生的故事

错别字,害人不浅,人们对它们深恶痛绝。古人用诗来讥讽别字先生,警示人们。 明朝有个爱吃枇杷的知县,有人巴结奉承他,买了一筐上等的枇杷送去,并且先叫人把帖子呈上。帖子上写道:“敬奉琵琶一筐,望祈笑纳。”知县看了很是纳闷:为什么要送我一筐琵琶?琵琶又为什么要用筐装?当知县看到筐里装的东西时,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一筐新鲜的枇杷。知县提笔在那张写着“琵琶”的帖子上写了首诗:

枇杷不是此琵琶,

只恨当年识字差。

若使琵琶能结果,

满城萧管尽开花。

关于错别字烦恼的事例

有个浪荡公子,不学无术,花了几千两银子买了个县令来当。一次,他想买补品补身子,便对差人说:“你速去药店买三钱最好的鹿耳。”差人立即急匆匆来到一家大药店,对老板说:“我家老爷吩咐,要三钱鹿耳。”老板皱着眉头,寻思良久道:“本店只有鹿茸,无鹿耳。”差人急得哭起来:“小人买不到鹿耳,依老爷的脾气,定挨五十大板!”老板见状,提笔写了一首打油诗:

只因读书不用功,

错把鹿耳当鹿茸。

倘若办案亦如此,

多少无辜在狱中。

滩浒(虎)缘何读滩浒(许)

小时候读书,就有条经验,凡不认识的字,只要念其边旁,百分之六七十会念对。如泳、咏、△三字皆念“永”,这叫“瞎字认半边”。但另有百分之三四十的字,如果按“认半边”的老经验去念,就要成为别字先生了。有个讽刺别字先生的故事:“某人(别字先生)在看一本书看得很入迷,友人问他:在看什么书?答曰:《水浒(许)》。友人不解,再问书中写些什么人物?答曰:有一李逵(达),搿二斧(爹),有万夫不当之勇(男);友人才知某人看的是《水浒》。”这个笑话是编出来讽刺那些“别字先生”的,未勉有点出格,因为把浒读成“许”,逵读人“达”,完全可能,把斧读成“爹”,勇读成“男”就不大可能了。

但是,在某些特定条件下,读某字的原音反而错了,“认半边”反而对了。例如滩浒岛这个地名,就应读作滩浒(许),而不能读成滩浒(虎)。

据说,把滩浒读作滩“许”,还是清康熙皇帝造成的。相传,康熙帝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南巡时,对海岛开发十分关注,指名要时任定海镇总兵黄大来前去护驾,多次亲自向黄大来询问舟山的情况,黄向康熙奏呈普陀山寺庙失修的情况后,康熙赐金千两,命修复普陀山前后两大寺。

黄大来还携一部旧的志书,按照志书中的插图介绍海山的地理环境,康熙听得津津有味,要过图边看边念:“舟山、岱山、鱼山、洋山??滩浒(许)”。黄大来和在场的大臣都知道康熙读别字——把滩浒读成滩“许”了。但因皇帝的口是金口,皇帝开了金口,错的也对了,所以,不但没人出来纠正,反而也跟着康熙把滩浒读成滩“许”,并传令滩浒岛附近居民,今后,滩浒只准念滩“许”。所以当地居民一直照念。直到本世纪60年代,笔者去滩浒岛参观发展渔业生产情况时,岛上居民还是叫自己的岛屿为滩“许”。

别字先生自辩

从前有个教书先生,常念别字,误人子弟,被人告到县官那里。县官传他到堂审问。 “你教书常念别字,是吗?”

“不,不,绝无此事,纯属子虚鸟有。”

“什么?鸟有?你把乌念成鸟字,当堂出错,你认打还是认罚?”

先生怕挨打,战战兢兢地说:“认罚!”

县官提笔批下:“罚鸡三只,兔两只。”

先生回家提了一只鸡来。

县官一看,责问道:“怎么就送一只鸡?”先生回答说:“大人你不是写‘鸡三只,免两只’吗?”

县官被弄得啼笑皆非,只好喝令退堂。

--《民间笑话大观》

买千口猪

从前,有个县官写字很潦草。这天他要请客,便写了一张字条叫差役买猪舌。谁知“舌”字写得太长,分得太开,差役误以为叫他买猪“千口”。这可忙坏了那位差役,跑遍了城里,又到四乡去购买,

好容易买到五百口猪。他一想交不了差,便向老爷求情,希望少买五百口。

县官生气地说:“我叫你买猪舌,准叫你买猪千口呢?”

差役听了,应声道:“还好还好!不过以后请老爷注意,若要买肉,千万写得短些,不要写成买‘内人’。”

有关错别字的笑话分类

一、谐音式

相传李鸿章有个远房亲戚赶考,呆坐半天也做不出答卷。于是便想走后门中榜,就在试卷上写道:“我是中堂大人李鸿章的亲妻(戚)!”主考官看后又好气又好笑,提笔批道:“既是中堂亲妻,我定不敢娶(取)!”

二、对联式

清代一次科举考试,有个考生因不懂《书·秦誓》中“昧昧(想念深切)我思之妇”一句的意思,将其写成了“妹妹我思之”。主考官开始不明其意,继而哑然失笑,挥笔批道:“哥哥你错矣!”两者恰好构成工整的对仗。

三、曲解式

某店主在招牌上把“月饼”写成“曰饼”,有人说:“‘曰’字是个白字。”店主不屑一顾:“说得倒好,‘白’字还有一撇呢!”

某老板的商品介绍上把“零售”写成“另售”,有人纠正道:“‘另’字写成别字了。”老板反唇相讥:“你弄清楚,‘别’字还有一立刀呢!”

某商人做广告时,把“锡纸”写成“昔纸”。有人指出:“‘昔’字是个错字。”商人嗤之以鼻:“哼,‘错’字还有金字旁呢!”

四、打油诗式

说古时候有一个土财主,喜欢读书人,给自己的千金小姐找了一个读书郎并入赘。结婚后财主送女婿在外地继续求学。读书郎爱读书不假,只是写字潦草,还有错别字。有一天,在外寒窗苦读的书生非常思念家乡,此时正是杏子熟落的季节,他平时很爱吃杏,于是提笔给岳父写了一封家书,让岳父买一些杏寄来。

老汉看到信,琢磨了半天也没明白,因为女婿把杏写成了“否”。老汉猜字行动,买了一筐小黄杏给女婿寄去了。于是有诗云:

贤婿来信要买“否”

急得老汉满街走

买了一筐小黄杏

不知是“否”不是“否”

另有:

有一学生,学习不用功,给家里写信写不成,于是:

爸爸,奶奶(妈妈)你们老俩口好吧:

家里的粮食狗(够)吃了吧?家里还有线(钱)没有?我的线(钱)化完了,我这里下雨,我没有命(伞),你们急(寄)线(钱)给我买命。完了。

某生爱写错别字,老把歇写成喝。

他有篇日记写道“班长指挥我们抬大粪,大伙干得很起劲,谁都不敢喝一喝。后来我们实在有些累,就背着班长偷偷喝了喝”

大吃一斤

有个人早上出门后,看见旁边有堆狗屎,于是他回家写道:我在家门口看见一堆狗屎,我 大吃一斤!!!!!!!!!!

单位上有位同事,工农兵大学生,文化水平不高。有次为报材料到大市局里,就打电话去:“喂,是XX站长吗?我的复历表已经寄去了,你们收到了吗?”人家听不懂:“什么,什么复历表?”他急:“就是你们要我寄的那个个人复历表啊??”我们在旁边早笑歪了。哈哈,“履历表”说成“复历表”,真是大姑娘坐轿子——还是头一回听说呐。从此“复历表”就成了他的代名词。这位仁兄还经常有这样那样的笑话。酒中有个“泸州老窖”的,他总说成是“泸州老窑”。人家问他,今天喝的是什么酒呀,他说:“还不是老样子,泸州老窑呗?”老窑老窑的喊多了,我们就喊他“老窑”起来了。当然他也笑笑:“取笑我干嘛?我还不比那书记强?哗众取旁”——我倒!

1935年5月初,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在中原展开大战。冯玉祥和阎锡山为了更好地联合讨蒋,曾商定双方部队在河南北部的沁阳会师,以集中兵力歼灭驻守在河南的蒋军。但是不幸的是,在拟定作战命令时,冯玉祥的一名作战参谋把“沁(qìn)阳”的“沁”多写了一笔,成了“泌(mì)阳”。碰巧河南南部就有个泌阳,不过这个地方与沁阳有千里之遥。冯玉祥的部队接到命令,匆匆赶往泌阳,结果贻误战机,错过了聚歼蒋军的有利时机,使蒋军获得了主动权。在近半年的中原大战中,冯、阎联军处处被动挨打。一字之差,最终导致冯、阎联军在中原战场的全面失败。

《四个错别字的厉害》。

故事发生在“文革”期间,那时知识青年下乡插队“接受再教育”。有个知青给家里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是这样的“爸爸妈妈,不要再寄粮票和钱来了。我的粮食狗(够)吃了。这些天常常下雨,烦闷得很,我的命(伞)也丢了。为了节约闹革命,我只要你们的老命(伞)。现在公社已经成立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过两天我就上吊(调)了。” 家里的人看信后,全吓坏了,差点闹出了人命。

读完这个故事,作为小学生的我们,除了捧腹大笑之外,还要时刻提醒自己不写错别字。消灭错别字是我们小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篇五:精选错别字故事

第1个错别字故事: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要是把一个字的偏旁写错了,会造成什么严重的后果吗?大家或许想象不到:一个偏旁可以毁掉一座城市。

太平军北伐时,驻扎在仪征城外,先行官派手下向主将请示行军路线。

此时,主将正在与别人议事,提笔随手写下手令。先行官拿到手一看,上面写着“烧城而走”,虽感吃惊但又不敢违抗,于是下令每人准备一大把柴火,拂晓前烧城。事后,主将责问先行官为何烧城?先行官取出手令,主将顿时傻眼了。原来他竟把‘绕’写成了‘烧’字,意思完全改变了。仅仅是写错了一个偏旁,却毁了一座好端端的城池。这真是粗心大意惹的祸啊!

第2个错别字故事:

我讲得故事更悬,仅仅是多写了一撇就导致战争失败的故事。

1930年5月,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在河南进行了一场大会战,双方各投入了100多万兵力。战前,冯玉祥和阎锡山商定率军在河南北部的沁阳会师,然后一举歼灭蒋介石的军队。

但是,冯玉祥的一位作战参谋在拟定命令时,误把“沁阳”多写了一撇,就变成了“泌阳”。恰巧河南南部有一个泌阳,该地与沁阳相距数百公里。这样一来,就使冯玉祥的军队误入泌阳,因而耽误了歼灭蒋介石军队的有利战机。最后导致中原大战以冯玉祥和阎锡山的联军失败而告终。

就因为作战参谋多写了一撇,200万人的军队竟输给了蒋军100万人的军队!

抗日英雄故事

董存瑞

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毫不犹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年仅19岁。

王小二

中国少年抗日英雄。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农历9月16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残酷地杀害了,牺牲在涞源县狼牙口村,年仅13岁。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稍微过一点啊,原谅了! 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鸿昌将军被蒋介石逼迫下野,到国外“考察实业”。船到美国,吉鸿昌就接二连三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如那里的头等旅馆不接待中国人,而对日本人却奉若神明。有一次,吉鸿昌要往国内邮寄衣物,邮局职员竟说不知道中国。陪同的人对吉鸿昌说:“你说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礼遇。”吉鸿昌当即怒斥:“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为抗议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的歧视,维护民族尊严,他找来一块木牌,用英文在上面写上:“我是中国人!”

狼牙山五壮士

1941年8月,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调集7万余人的兵力,对晋察冀边区所属的北岳、平西根据地进行毁灭性“大扫荡”。9月25日,日伪军约3500余人围攻易县城西南的狼牙山地区,企图歼灭该地区的八路军和地方党政机关。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某部第7连奉命掩护党政机关、部队和群众转移。完成任务撤离时,留下第6班马宝玉等5名战士担负后卫阻击,掩护全连转移。他们坚定沉着,利用有利地形,奋勇还击,打退日伪军多次进攻,毙伤90余人。次日,为了不让日伪军发现连队转移方向,他们边打边撤,将日伪军引向狼牙山棋盘陀峰顶绝路。日伪军误认咬住了八路军主力,遂发起猛攻。5位战士临危不惧,英勇阻击,子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一直坚持战斗到日落。面对步步逼近的日伪军,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马宝玉、胡德

林、胡福才壮烈殉国;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树枝挂住,幸免于难。

张自忠

张自忠(1891.8.11-1940.5.16),字荩忱,中华民国陆军中将加上将衔,牺牲后追授为陆军二级上将军衔,著名抗日将领,民族英雄。同时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牺牲的最高将领。汉族,山东临清唐园村人。1911年在天津法政学堂求学时秘密加入同盟会,1914年投笔从戎。1917年入冯玉祥部,历任营长、团长、旅长、师长、军长、集团军总司令等职。张自忠,一代名将,生于“中华民族遇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之1891年,别于抗战相持阶段之1940年,年49岁。张自忠戎马三十余载,竭尽微忱。自抗战事起,命运起落无常。曾被污为汉奸,备受责难。又抱定“只求一死”之决心,一战于淝水,再战于临沂,三战于徐州,四战于随枣,终换得马革裹尸还,以集团军总司令之位殉国。以一生之践行,换得了名中的一“忠”字。

杨靖宇

杨靖宇(1905-1940)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民族英雄,鄂豫皖苏区及其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原名马尚德,字骥生。汉族。河南确山人。父亲马锡龄是一穷苦农民。杨靖宇八岁时进私塾读书。1918年入确山县高等小学读书。1923年进开封纺织染料工业学校,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2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3月,为迎接北伐军胜利北进,领导了确山农民起义。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初调到中共河南省委工作,在洛阳、开封等地先后三次被捕入狱。1929年奉中共中央之命赴东北,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同年秋被捕,在狱中坚持斗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出狱,任哈尔滨市委书记,满洲省委委员、代军委书记等职,积极领导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1933年任中国工农红军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政委、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独立师师长兼政委。1934年任南满抗日联军总指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等职。1937年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指挥兼政委,基本队伍有六千余人,分布南满一带开展抗日斗争。卢沟桥事变后,杨靖宇发动西征,经常出击日军,支援关内的斗争。1938年5月,召集南满党和军队干部开会,讨论坚持游击战争策略。会后,在通化、临江一带开展抗日斗争,给敌伪军以沉重打击。同年冬,日寇实施惨无人道的归屯并户政策,并勾结日本武装屯田移民,加强对南满抗日根据地的摧残,抗日联军的处境更加艰难。杨靖宇率第一路军一部一千四百多人,进入长白山密林中。次年,在蒙江县境与敌人战斗中受重大损失,队伍剩四百多人。1940年1月,为解决部队给养问题,命部队主力北上,自己带领一支小部队东进。到了最后,他身边仅有7名战士,4名负伤。于是杨靖宇下令4人转移。后来,他派了剩下的两名战士去找村落些吃的,下山后,两名战士被日伪军杀死。杨靖宇明白了一切。2月22日,在一间雪地中的小破屋里度过了人生的最后一夜。2月23日,孤身一人在吉林蒙江县(今靖宇县)保安村前三道崴子遇到四个中国人,杨靖宇恪守党的铁的纪律,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于是给了钱,让其中一人帮他买些食物和棉鞋。那个人回大屯泄密给日伪当局;关东军讨伐队包围了将军,并紧急召集由抗联叛徒组成的伪满特工队参战;经过数小时激战,将军被叛徒机枪点射命中要害,壮烈殉国。经日军解剖,发现他竟以军大衣中的棉花、树上的树皮、雪下的草根为食。凶手迄今仍苟活人世;特工队的领队叛徒、原抗联1军1师师长程斌于抗战胜利后混入山西省的八路军队伍,并于1950年代初被发现镇压。

抗日英雄故事

赵尚志

赵尚志:1934年3月底,赵尚志邀集十几支义勇军的首领,共同商议成立了东北反日联合军司令部。大家选赵尚志为司令。1934年6月28日,珠河反日游击队扩编为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赵尚志任司令,队伍扩大到450多人。哈东支队成立后,兵分3路,攻打了五常、宾县、方正等县城。三岔河激战两天一夜,歼敌百余。在肖田地,赵尚志率200余骑兵突遭500多日伪军的包围。他沉着指挥部队反击,双方一直激战到晚上。趁夜黑敌疲,他派出精兵携带30余马匹,突出敌人的结合部,敌误认主力突围,急忙尾追,留在原地的我军主力突袭其背后,歼敌130多人,赵尚志率部从容突出重围。

1942年2月12日凌晨,赵尚志在特务刘德山的引诱下,带领小分队去袭击梧桐河伪警察分所途中,被刘开枪击伤。赵尚志回手击毙了刘德山。他命令队员携带文件转移,自己忍着伤痛开枪掩护。最后,赵尚志终因伤势过重,失血过多,在昏迷中被俘。赵尚志在生命垂危时刻,不吃不喝,怒斥敌人,宁死不屈。2月12日9时,年仅34岁的赵尚志闭上了眼睛。凶狠的敌人把赵尚志的头割下来送到长春请功,把他的躯体扔到松花江的冰窟里??

赵一曼

赵一曼的原名叫李坤秦,她1905年出生在四川省的一个封建地主家庭里。她勤奋好学,从小就向封建习俗示威。她逃脱了裹小脚的恶习,她还带头把长辫子剪了,从此走上了追求革命真理的道路。1926年赵一曼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1年“九.一八”事件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了东山省。在这紧急的关头,中国共产党派出大批优秀干部到东北发动人民抗日战争。赵一曼就是其中的一员。在复杂的对敌斗争中赵一曼经受了种种挑战。为了便于工作,她毅然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乡下,一直到牺牲,她一直没见过自己的孩子。 1935年赵一曼在白雪茫茫的山林中被捕了。敌人用用尽了残酷的手段,也无法使赵一曼开口。1936年8月2日,敌人用子弹取了赵一曼年轻的生命。

王朴

王朴,也作王璞,幼名兰贵,1929年生,河北完县人。王朴从小跟随父母参加抗日工作,11岁时被选为儿童团长。他经常带领小伙伴们拿着红缨枪,站岗放哨查路条,给八路军送信带路,开展拥军优属活动。王朴工作认真,学习也很刻苦。他对自己要求很严格,每学一篇新课文,都要做到会认、会写、会讲、会用。

为了对付鬼子扫荡,民兵大搞地雷战,王朴不仅学会了布雷,还学会了造雷。一次,他用自制的地雷炸死了一个汉*,还协助民兵抓住了两个鬼子。 1943年春天,鬼子扫荡到王朴的家乡,王朴和乡亲们躲进山里。一天早上,鬼子包围了王朴和乡亲们。鬼子拿着汉*提供的名单,让村干部、干部家属和军烈属站出来,王朴和他妈妈张竹子挺胸昂首站在最前面。鬼子把刀架在王朴的脖子上,威逼他说出八路军兵工厂的枪支和弹药藏在哪里。王朴勇敢地推开鬼子的刺刀,带领在场的二十多名儿童团员高呼:“我们不能忘记五不誓约,我们至死不当汉*。”残暴的日本鬼子向在场的群众开了枪,制造了又一起杀人惨案-野场惨

案。118名无辜群众倒在了血泊之中,其中包括14岁的王朴、王朴的母亲、弟弟和奶奶。

为了纪念牺牲群众,晋察冀边区政府召开了追悼大会,授予他“抗日民族小英雄”的光荣称号,并立了纪念碑。解放后他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十大少年英雄”的称号。

张嘎

抗战时期,生活在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唯一的亲人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嘎子历经艰辛,找到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他配合侦察员罗金保执行任务,表现得勇敢、机智。但嘎子毕竟还是一个活泼、淘气的孩子,他与小朋友胖墩摔跤输了还不讲道理,去堵胖墩家的烟囱。在一次战斗中,他缴获了敌人一支手枪,竟偷偷把枪藏进了老鸦窝里,没有上缴。为攻打敌人岗楼,他奉命进城侦察时被捕。当部队攻打岗楼时,他设法在里面放火,里应外合,全歼敌人,救出了老钟叔,也替奶奶报了仇。战斗结束后,嘎子把藏在老鸦窝里的手枪主动拿出来上缴。队长正式宣布把手枪发给他使用。

海娃

这个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发生在华北抗日根据地。12岁的龙门村儿童团团长海娃每天一面放羊,一面放哨,监视着前边平川地里敌人的据点。一天,炮楼里的鬼子进山去抢粮食了,只剩下“猫眼司令”和几个鬼子兵。民兵中队长老赵画了一张攻打炮楼的路线图,并写了一封信准备把它交给八路军张连长。老赵把送信的任务交给了儿子海娃。海娃一看信封上面插了鸡毛,知道是十分重要的,他赶着一群羊作掩护送信去了。没想到,海娃在山沟里碰上了鬼子,他灵机一动,把鸡毛信拴在了“老头羊”的尾巴里,瞒过了鬼子小队长。一路上海娃受尽了折磨。深夜海娃好不容易从睡得像死猪一样的鬼子的腿缝里溜了出来。他赶到羊圈里,小心地把鸡毛信取了下来,一口气跑了几里路。后面伪军也追来了,海娃又被他们抓回去。他把鬼子带到了一条山路上,鬼子的骡马不能爬陡峭的山坡,海娃乘机拼命往山上爬,愈爬愈远,鬼子开枪打中了海娃的手。海娃忍着疼拉开嗓子喊“八路军叔叔??”海娃把鸡毛信交给了张连长。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