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科学松鼠会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6:28:27 作文素材
科学松鼠会作文素材

篇一:科学松鼠会的传播特色及其传播效果

科学松鼠会的传播特色及其传播效果

摘要 本文以科学松鼠会的网站内容为研究文本,并发放“科学松鼠会传播效果”调查问卷,通过对第一手数据的统计、归纳、分析,探寻科学松鼠会的传播特色和传播效果,及其对科技传播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 科学松鼠会 传播特色 传播效果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13-0117-03

“科学松鼠会”是一个由青年科学传播工作者组成的团队。其网站(songshuhui.net)于2008年4月28日以群体博客的形式正式上线,成立约半年后即荣获“德国之声”全球最佳博客和最佳中文博客两项公众奖,并入选当年中国科普十大事件。

自成立以来,科学松鼠会以坚持博客写作、组织线下活动、推动图书出版等多种传播形式扩大品牌影响力。在约两年时间内,有超过50家国内外媒体予以关注报道,截至日前(2010年3月6日,科学松鼠会论坛已有用户31852人,豆瓣网科学松鼠会小组成员26262人。 是怎样的传播特色,让一个来自民间的群体博客在短时间内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力,他们的传播模式又将对科技传播产生何种启示?为此,在对科学松鼠会网站内容进行分析研究的同时,笔者通过互联网,在科学松鼠会论坛、科学松鼠会豆瓣小组及相关科技论坛内发放了“科学松鼠会传播效果”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499份。通过对这499份有效样本的统计、归纳、分析,探寻科学松鼠会的

传播特色和传播效果,及其对科技传播带来的启示。

一科学松鼠会的受众群体分析

作为信息传播的接受者,受众的群体构成对信息传播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可以说,目标受众决定了信息的传播内容及传播方式。因此,对受众群体构成的分析对研究科学松鼠会的传播特色及传播效果极为重要。

从所回收的499份有效问卷来看,科学松鼠会的受众以青年为主体,年龄层绝大多数集中在18岁-29岁之间,共计432人,占总人数的86.57%。其中年龄为18岁-25岁的受众人数最多,共计296人

(59.32%)。除青年受众群体外,另有约2.4%的17岁以下的青少年受众,及不足1%的40岁以上的中年受众。

受众的男女比例分配较为平均,其中男性共有236人(47.29%),女性共有263人(52.71%)。

受众的受教育程度较高,89.58%的受众接受过大学本科以上的教育。其中拥有本科学历的人数最多,为328人(65.73%),另有硕士研究生92人(18.44%),博士研究生27人(5.14%)。

从受众所学专业来看,人文与社会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自然科学占绝大多数,分别为245人(49.3%)、151人(30.38%)和73人(14.67%)。从约占半数的受众所学专业为人文与社会科学来看,科学松鼠会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学文科的人对科普不感兴趣”这样的传统观念及局面。值得一提的是,调查发现,31.46%的人表示在关注科学松鼠会前“几乎从未关注过其它任何科学媒体”,50.5%的人

“只是偶然关注过”,只有18.04%的人“经常关注”科学媒体。因此,可以认为科学松鼠会为我国的科普市场争取了一大批曾经对科普不太感兴趣的受众。

调查还发现,科学松鼠会的受众对互联网有较高的依赖度,66.33%的人每天上网超过3小时,其中32.26%的人每天上网超过6小时。 调查中,67.34%的人表示关注科学松鼠会超过半年,其中48.5%的关注时间超过1年。28.26%的受访者已订阅科学松鼠会的更新或每天必看松鼠会。69.14%的受访者表示曾向他人推荐过科学松鼠会,其中18.24%的人经常向他人推荐。由此可见,松鼠会成立两年以来,已培养了一批忠实的读者,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形象力。

二 科学松鼠会的传播特色及效果分析

1 所著科普文章轻松有趣,通俗易懂

大多数选择攻读文科专业的人都对理工科专业有着畏惧的心理,但调查数据显示,科学松鼠会的受众中约有半数人所学专业为文科。对这部分受众来说,缺乏理工科知识背景,对数学、物理公式、化学符号不感兴趣,即使对理工科人士来说,一篇像教材样枯燥的文章也无法提起阅读兴趣。

科学松鼠会的创始人姬十三认为,科学类文章的读者可以分为两群,一群是那些科学爱好者,即不需鼓动也会主动关注科学,找科普读物看。另一类是平时不会刻意地去关注科学类东西的人,“除非你把科学穿上花衣裳,打扮齐整,推到他们面前,他们才会看上一眼。”而科学松鼠会的文章正是写给后一种人看的,希望他们看过之

后会觉得“哇,原来科学还挺有意思的”,从而有可能不排斥,进而接触这个圈子[1]。据调查,约82%的人在科学松鼠会出现前从未或只偶尔关注过科学媒体可以看出,科学松鼠会的目标受众与实际受众较为匹配。

正是有了这样的受众定位,因此轻松有趣、通俗易懂就成为科学松鼠会文章的重要准则,因此他们的博文中,“严禁面目森然的科学术语,而是八卦加科学、故事与研究结合一体的鲜活文字”。[2]从讲述一氧化碳特性、危害的《密室里的谋杀》,讲述各类毒药、毒品的《毒门秘笈》,到讲述玫瑰与月季的《以爱情的名义》??几乎所有的博文中都不乏读来兴趣盎然的小故事,并尽量减少科学术语及公式的堆积,以更为通俗、时尚的语言加以替代,让即使没有相关专业背景的读者读起来也丝毫不会感到吃力。

调查显示,在对“科学松鼠会文章所具备的最显著的优点”一项调查中,318名受众认为,科学松鼠会的文章“轻松有趣”,267人认为其文章“通俗易懂”,而在“与其它科学媒体相比您认为科学松鼠会的显著优势”一项调查中,排在最前面两位的优势依然是“所提供的信息更有趣”和“所提供的信息更通俗易懂”,与其传播目标相吻合。

2 所选科普题材与生活紧密相关,具备一定时效性

对于大多数对科普文章鲜有关注的读者,除了文章的趣味性外,吸引他们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则为实用性,即当日常生活中出现了某种问题,他们希望通过科学寻求一个合理的解释。科学松鼠会所选则

的科普题材在一定程度上刚好切合了读者的这种需求。

科学松鼠会成立至今,共撰写过近20个专题,其中有近一半的专题与时事紧密相关。如“地震”、“奥运”、“事关牛奶”、“2008年诺贝尔”、“七夕专题”、“hin1”、“2009年日食”、“世博会的科学传奇”等。

据报道,在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松鼠会”策划了“地震专题”,有关汶川地震的科普博文使得科学松鼠会一战成名,走进公众视野。地震发生后的三个小时后,松鼠会成员“瘦驼”就迅速找出了一篇关于“动物预报地震”的旧作贴了出来。当天晚上的访问量就飙升了十倍[3]。20天内发稿30余篇,从《地震局都做了什么》、《和地震学家掐架的蛤蟆》、《动物预报地震,靠谱吗?》、《搜救利器:捕捉每一点希望》到《我们需要基于证据的地震逃生建议》,内容涵盖地震知识的各个方面。这个专辑为他们带来了最高16000日ip的点击量[4]。

在2008年奥运会举办之际,“松鼠会”又策划了“奥运专题”,从着眼开幕式的《开幕式科技大解密》、《奥运会开幕式上用的缶到底是什么东西?》,到关注高科技泳衣争议的《破纪录,靠泳衣?》、《游泳“画皮”——“鲨鱼皮四代”是不是在忽悠人?》都倍受关注。 也正因此,在调查中,“文章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被推选为科学松鼠会文章的第三大优点。

此外,在科学松鼠会的博文中,共有媒体导读、健康、化学、医学、

篇二:科学松鼠会:准妈妈需要担心超声的危害吗?

准妈妈需要担心超声的危害吗?Comments>>

箫汲 发表于 2011-05-05 06:37 | Tags 标签:原创, 孕妇, 检查, 胎儿, 超声

怀孕时的准妈妈也许是世界上最谨慎的人了

吧。为了保护肚子里的宝宝,防止辐射伤害,准爸妈们高度戒备,电视不看、电脑关机,甚至连手机都不敢用,更不用说是照X光这种连医生都禁止的检查了。但是这也怕、那也防,不能照X光、也不敢做磁共振,要如何确认胎内宝宝的健康状况呢?

这个时候产科医生会笑眯眯的告诉你:做一个超声检查吧,既能看到宝宝的情况,又对母婴没有什么伤害,相当安全。

可是近来网上有不少文章声称:超声检查也对人的身体有损害,尤其是对孕妇和胎儿的损害很大,准妈妈们最好不要做超声检查。

那么到底谁的说法靠谱呢?

要找出靠谱的结论,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超声对人体的作用再说。

超声对人体的作用

所谓超声,就是频率大于20KHz,人耳无法听到的声波。既然是声波,就会带有一定的能量,描述超声波能量的物理量是声强,单位是瓦特每平方厘米。声强越大,超声波的能量也就越大。对生物体所能产生的作用也就越大。

程咬金打架靠的是三板斧,超声波伤害人体的细胞靠的也是三招。

第一招:加热

超声波是带有带有能量的,被人体细胞吸收以后,就能转化成热量,导致局部细胞的温度上升。可以说,这种温度的改变一般来说是微小并且缓慢的,但是人体的一些组织比较不耐热,比如睾丸组织和胚胎,如果长时间、或者大剂量的暴露在超声波下,不管是小火慢炖或者是急火快炒,都有可能引起这些脆弱组织的损伤。

第二招:震动

一般医用的超声波,频率都在2MHz到10MHz之间,也就是说每秒要振动两百万到一千万次。如此高频率的振动,会导致细胞之间的连接松脱,造成组织的损害。如果震荡的幅度较大,细胞膜的强度无法承受,甚至会把细胞撕裂。?

第三招:空化效应

超声波还能对生物体产生一种很特别的效应,称为“空化效应(或空穴效应)”。也就是说,超声波的高频振动,会使受到震荡的液体产生肉眼看不见的微小气泡,这些气泡受到声波的挤压,会瞬间缩小然后爆裂,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瞬间可以达到数千度的高温,把周围的组织灼伤。此后,高温会把水分解成氢自由基和氢氧自由基,这些自由基到处乱窜,走到哪儿就破坏到哪儿。因此空化效应会对周围的组织造成高温和自由基双重损伤,这是超声波最厉害的一招。

超声对人体并非绝对不会有危害,加热、震荡、空化效应这三板斧能损伤、甚至杀死人体组织细胞。有人甚至已经开始利用超声波的细胞损伤作用治疗疾病,通过大剂量的超声波照射来消灭人体内的肿瘤细胞。

那超声波强大的细胞损伤作用是否意味着产科检查所用的超声也会对人体组织造成伤害呢?未必。

在严格控制强度的前提下,产科检查所用的超声是安全的

如同毒药要致人死亡,需要到达一定的剂量一样。超声对人体造成的损害,也需要达到一定的量才会显现。而衡量这个剂量的标准,就是前面提到的声强(单位W/cm2)。 早在将超声波应用在人身上以前,科学家们就通过动物实验得到了以下这些数据:

?

?

? 0.35W/cm2的超声能使胚胎死亡造成流产; 1~2W/cm2的超声能使家兔睾丸的精子数下降; 60W/cm2的超声能使脑、肝组织坏死。

这些数据看似很吓人。但是,要知道,一般的超声检查所用的声强不超过0.1W/cm2,在这种强度的照射下,不会对人造成任何可以被察觉到的伤害;经过长期的随访,也没有任何遗留效应或后遗症。

那么如此说来,超声检查对孕妇和胎儿来说也没有什么危害吗?

其实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人们已经达成共识,认为作为诊断用的超声波声强,即使反复照射孕妇体内的胚胎,也不会产生胚胎发育异常。进一步的量化研究表明,以0.1W/cm2的声强直接照射10分钟以内,并不会对组织造成任何可以被探知的影响。对在母胎内曾接受过超声波照射的儿童的随访也表明,超声波并不会影响胎儿出生以后的体格以及智力的发育。但是接受过照射的孩子中左撇子的比例更高一些。本着小心谨慎的原则,一般对怀孕3个月以内、对外界影响较敏感的孕妇进行超声检查仍有较严格的限制,不仅超声照射的声强严格控制在0.1W/cm2以内,按国内的标准,操作的时间也要求控制在5~10分钟之内完成,以尽量避免可能的、潜在的对胚胎的损害。而怀孕三个月以后,胎儿的抵抗力相对较强,则可以稍微放松一些。但是仍然要注意检查的时间尽可能短一些为佳。

回到开头,说超声检查对孕妇胎儿会有损害,是对还是不对呢?

如果孕妇在怀孕早期就过频、过多的给宝宝做超声检查,甚至给肚子里的宝宝拍超声录像,那就无法保证对宝宝的绝对安全。即使在较低的声强下可以不考虑震动和空化效应造成的损伤,长时间接受超声照射的组织会因为加热效应而升温,从而增加宝宝经受的危险。但是如果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的超声检查,对准妈妈和宝宝造成伤害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医生把超声作为给准妈妈们做检查的首选,并非是没来由的。

相关文章

篇三:科学松鼠会网站科技传播研究

科学松鼠会网站科技传播研究

摘 要 科学松鼠会网站传播主体具有学历层次较高、学科背景较强、传播经验较足的特点,其传播内容贴近日常生活、关注热点事件、运用多种载体。科学松鼠会网站综合运用网络传播、纸媒传播、人际传播等方式,网上互动、报网互动、线下互动三者相辅相成,互动性强。问卷调查数据表明,其受众具有年轻化、受教育程度较高、与网络接触频繁、受者与传者合一等特征,传播效果具有信息接受度高、网站印象良好、受众参与度高等特点。

关键词 科技传播;网络传播;科学松鼠会;科学知识普及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发展势头良好,科普网站的力量也随之壮大。据中国互联网协会统计,2008年我国能正常运行的科普网站有438 家,占当年网站总数的0.29‰ 。经过两年的发展,到2010年,中国科普研究所的报告显示在“十一五”期间全国共建成科普网站601个,覆盖了30个省、市、自治区。科普网站以其信息的丰富性与开放性、获取信息的便捷性、交流的互动性与平等性等特点,成为普及科技知识的主要载体,在科技传播中的地位日趋重要。

在我国上百家科普网站当中,科学松鼠会网站的受众覆盖面广,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是我国民办科普网站中的佼佼者。因而笔者选择科学松鼠会网站为个案,对其科技传播进行细致分析。

1 科学松鼠会网站传播主体

本文所述科学松鼠会网站传播主体是指该网站传播活动的发起人群体,他们是传播过程的源头。古语有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2008年4月,一群立志剥开科学坚果的年轻人成立了科学松鼠会,之后吸引了更多志同道合者的加入。由于资源有限,笔者仅能找到下列13位科学松鼠会成员的相关信息(表1)。科学松鼠会传播主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1学历层次较高

科学松鼠会

表1列举的13位科学松鼠会网站传播主体(以下简称松鼠们)中有1位博士后,9位博士,3位硕士,学历层次较高。其中安婆婆是美国麻省总医院博士后,姬十三是复旦大学的神经生物学博士,云无心是美国普渡大学农业与生物系食品工程专业博士,林竹萧萧是荷兰鹿特丹医学中心在读博士,赵承渊是北京大学医学博士,冷月如霜是密歇根大学分子细胞与发展生物学研究所 (Molecular,Cellular,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简称MCDB) 的植物细胞生物学博士生,溯鹰是北京大学地球科学博士生,李清晨是哈尔滨医科大学外科学硕士。

他们是科学松鼠会网站原创内容的主要作者,学历为硕士及以上,大多是博士或博士后。高学历赋予松鼠们系统的学科知识和理性的思维,他们推崇科学,热衷于传播科学知识。

1.2 学科背景较强

由表1可知,“松鼠”们要么是国内外的一线科研工作者,如安婆婆在美国麻省总医院从事脑科学研究、云无心在美国某国际食品公司研发部从事蛋白质应用方面研究、冷月如霜在密歇根大学分子细胞与发展生物学研究所从事研究;要么是在学科领域具有多年从业经验的专家,如赵承渊现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急诊外科主治医师,奥卡姆剃刀在高校主讲通信类专业课程,李清晨是哈尔滨市儿童医院心胸外科医生并且写有医学史科普书《心外传奇》。

松鼠们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深厚的研究基础,学科背景较强,对该领域的科学知识有着深刻而系统的认识,因而其发言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1.3传播活动丰富

松鼠们有很多在媒体开设了科学专栏,如姬十三曾在《新发现》等10多家媒体开设了科学专栏,云无心在《瞭望东方周刊》开设“食色物语”专栏、瘦驼在《新京报》开过“动物行星”专栏等。还有一些松鼠是《环球科学》《新发现》《牛顿科学世界》《南方周末》等媒体的科学记者、编辑。如小姬是新华社记者,史军曾做过《科学世界》副主编,现为果壳阅读策划人。庄是《新发现》杂志特约编辑和《上海壹周》的专栏作者,李清晨长期为多家媒体撰写专栏,溯鹰是科普自由撰稿人。

松鼠们具有充足的传播经验,作为媒体人的他们深谙传播之道,了解受众的需求,在传播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更在意受众的参与和互动,更注重为受众创造平等的交流环境,在我国以自上而下单向灌输为主流的科技传播中无疑更受欢迎。

2科学松鼠会网站传播内容

在“内容为王”的时代,传播内容是传播活动中十分重要的环节,这在科技传播过程中表现地尤为明显。

科学松鼠会网站分为原创、活动、译文、专题、训练营等板块,原创和译文板块的内容涉及健康、化学、医学、天文、心理、数学、物理、环境、航天、计算机科学、生物等多个学科领域,并且通过小姬看片会、小红猪抢稿、科学一课、达文西行走中队、Dr.You等活动将科学知识引入生活,给受众亲身参与和学习的机会。科学松鼠会还对重大事件进行科学普及,如2008年的奥运和地震专题,2009年的日全食专题等。训练营设有线上专区邀请资深科学记者主讲并进行文字指导,线下则围绕特定的热点进行互动。

2.1译文和原创

2.1.1译文开拓视野

从科学松鼠会网站2012年12月23日至2013年1月31日的10篇译文分析。研究得知,科学松鼠会不定时从《New Scientist》《nature》等国际杂志、国际科技网站或科技领域书籍中选择文章翻译并发布,翻译工作大多由小红猪小分队承担,一部分是由想成为小红猪的忠实受众参加小红猪抢稿活动而翻译。

科学松鼠会对译文的选择很有眼光,如《地球值多少钱》《德国大胆的能源实验》以及《生活大爆炸之科学揭秘节选科学的影子》等译文,都是国际科学领域中吸引受众眼球的文章,有助于开阔受众视野,帮助具有科学精神的中国人拓宽思维,与国际科学研究接轨,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及理念在中国的传播。科学松鼠会每周选出两篇文章贴在网站上,号召将翻译工作进行到底的读者们参与,再由栏目负责人进行统稿和编辑,最后将文章贴在译文栏目中供大家阅读。这不仅体现了科学松鼠会网站的互动性,还极大地增强了受众参与的满足感和忠诚度。

科学松鼠会论坛设有松下问答板块,松鼠们会在这里对受众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详细解答,科学松鼠会读者花园豆瓣小组中最热的话题大部分都有上百条回应,其中最高的是2648条。科学松鼠会站网每篇博文下都有读者的评论甚至是质疑,正确的质疑还会令作者修改文章。

3.2.2报网互动

科学松鼠会联合《南方都市报城市副刊》设立了每周三的科学问答专栏“坚果时间”,人们只需在新浪微博上提出想解答的问题并@南都文化副刊和科学松鼠会,或者将问题发邮件至csbj@nandu.cc,被选中的问题将由松鼠们回答,并在城市笔记版发表。松鼠们回答受众提出的如“喝酸奶时,你喝了什么”、“一次性筷子会加速森林的毁灭吗”等问题。

3.2.3线下互动

“小姬看片会”是由松鼠会从Discovery、BBC、National Geographic等国外公共频道选取优质科普大片,邀请科学家和受众一起交流的活动,以北京为基地,在上海办过2期,杭州、厦门、重庆、深圳各1期,目前已有28期。科学一课是由科学松鼠会成员或邀请某一领域的研究专家主讲,地点主要在北京。课程涉及变废为宝、探索地外生命等话题,人们踊跃报名,观众甚至在结束后还和主讲嘉宾交流。达文西行走中队是立足于上海的免费户外活动,主队达文西会带领大家去上海海洋大学鱼文化博物馆、上海交通大学Med-X研究院等地方了解相关科学知识。

4科学松鼠会网站受众特征

4.1受众群体年轻化

笔者将设计的科学松鼠会网站受众调查问卷在问卷星网站上发布,在科学松鼠会读者花园豆瓣小组内随机选择成员发送问卷链接,从已填的201份问卷中得

到受众的基本信息如下:

通过调查可知,科学松鼠会网站受众年龄段集中在19-25岁,约占总体的50%,是受众的主力军。26-30岁受众比例约为30% ,31-39岁以上为15%,18岁及以下和40岁以上的受众较少,分别约为2%、3%。由于网络问卷调查样本选择的随机性,受众男性比重为50.75%,女性比重为49.25%,男女比例相差不大。这说明科学松鼠会的受众群体较年轻,他们对新事物富有好奇心,易被生动活泼的风格吸引,渴望探索新领域。

4.2受教育程度较高

通过调查,科学松鼠会网站受众学历高度集中在大学本科和硕士学历,其中大学本科学历所占比重约为65%,硕士学历约为24%,高中及以下学历较少,约为6%,博士、博士后学历分别约占4%、1%。这些数据说明科学松鼠会网站受众的受教育程度较高,他们追求科学,对生活中的科学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强,并且已经形成了独立的思维体系,对事物有了较为科学的认知,具有一定的理性认识,他们相信科学,不会盲目轻信谣言。

4.3与网络接触频繁

科学松鼠会网站受众职业以学生为主,约占比重30%,其次为企业员工/管理者(不包括IT/电子数码业)22.4%,IT/电子数码业11.3%。这三种职业的受众由于职业的原因,每天与电脑的接触时间较长,所以更容易受到网络传播影响,是网络科技传播的易感人群。

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结论:科学松鼠会网站受众平日上网时间较长,其中约40.3%的人每天上网时间在2-4小时,约有33.3%的人每天上网时间为5-7小时,甚至有22.4%的人达到7个小时以上。这一类型的受众因为职业背景或个人兴趣而关注科学松鼠会网站,忠诚度很高。由于他们大都对网络接触频繁,所以一旦喜欢上就会成为忠实受众。

5结论

科学松鼠会网站以其高学历的传播主体在学科领域和传播领域的专业性,传播内容的贴近性和对社会热点事件的把握,网络传播、纸媒传播、人际传播三种方式结合的高互动性,达到了信息接受度高、网站印象良好、受众参与度高的传播效果。科学松鼠会的科学一课、达文西行走中队等很多线下活动举办的次数较少,Dr.You则从2012年之后便悄无声息,希望科学松鼠会将来能策划更多吸引人的专题,组织更多的线下活动,让这只立志剥开科学坚果的小松鼠得到更多受众的关注。

在全国5.64亿网民中,科学松鼠会网站受众尚为少数群体,但笔者相信,随着我国科学事业的进步和科学传播领域的发展,随着众多科普网站的不断创新和科普工作者的辛勤努力,提高我国公民科学素养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张红叶.2008中国科普报告[R].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180.

[2]姚义贤.新媒体科普发展专题研究报告[R].北京:中国科普研究所,2010:4-9.

[3]科学松鼠会网站.成员介绍[EB/OL].http://songshuhui.net/about/,2013-03-06.

[4]网友评论[EB/OL].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77458,2013-03-06.

[5]坚果时间简介[EB/OL].http://songshuhui.net/s=%E5%9D%9A%E6%9E%9C%E6%97%B6%E9%97%B4,2013-03-07. ?

篇四:科技普及的传播者群体研究——以科学松鼠会为例

科技普及的传播者群体研究

——以“科学松鼠会”为例

现代社会,科技突飞猛进,并且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人类对科技信息的需求更是越来越突出,科技普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我国目前科技普及却做得很不到位,科普的整体状况和科普的传播效果都不尽人意。归其原因,虽然离不开社会经济因素,但直接原因却在于科技普及的传播者群体。

广泛意义上讲,科学普及的传播者群体主要包括:科学技术专业人员、媒体、科技场馆等机构、社会管理中各类各层管理与决策者、政府、工业企业以及大学生群体等。 科技普及的传播者群体虽然众多,但目前在我国大多各自为伍,很难形成合力,导致科技普及效果欠佳,怎样缩小科学、科学家与大众之间的鸿沟,提高科学传播的效果,促进科技普及呢?

笔者认为科技普及的传播者群体应该加强彼此协作,以媒体、科学技术人员为主,统筹协调相关科技场馆、工业企业等科技传播者,形成一股合力,推动科技传播与普及。 科学松鼠会就是这样一个推动科技传播与科技普及的机构。

一、科学松鼠会简介

“科学松鼠会”是一个科学传播公益团体,科学松鼠会由科普作家姬十三等人创立。成员们主要以写作的方式推进科学传播;并在北京、上海等城市积极开拓形式多样的线下科普活动。

科学松鼠会致力于推动科学传播的大众化。通过引导作者写作、组织线下活动、与其他机构合作等方式,向大众传播科学。以博客讲故事的方式,辅助实体活动,传播科学知识,迅速得到网民认同。著名的博客作者连岳认为“科学松鼠会的模式,即志同道合者的聚集,其实是科普比较有效的存在方式:每个人都只写自己的专业,这既增加了文章的公信力,又避免了在所有科学议题上发言的尴尬。

二、科学松鼠会成员构成

我国目前科技普及现状是媒体因缺乏科技专业知识而严重影响科技传播与普及的效果;而真正掌握科学技术知识的科学家主要任务是搞科研,科普并不是科学家的责任。科技传播的主力军不应该是科学家而应该是科普工作者,包括媒体中的科技记者、科技编辑和科技作家等。我国目前科技普及的主力军原来所接受的训练大部分是在新闻传播、文学写作等领域,对科技的了解比较欠缺。他们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水平往往直接影响公众对科学的理解,这就要求科普传播者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理解科学,准确地表达科学。

科学松鼠会正是这样一个在科技界和社会受众之间起到桥梁作用的团体。他们的成员来自国内外各院校的一线科研工作者,来自《新发现》、《牛顿科学世界》、《冰点周刊》、《三联生活周刊》、《南方周末》《环球科学》、《新知客》、《新探索》、《北京科技报》、《人与自然》、《新京报·新知周刊》等媒体的科学记者、编辑,以及活跃在各大媒体科学版的多位科学作者和译者,也有许多拥有理工科背景的科学写作爱好者。目前,正式成员共有101位,除了在中国大陆外,还分布在美国、法国、英国、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地区。

科学松鼠会鼓励任何热爱传播科学、共享知识的人加入。他们把对人才的培养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竭力为科普人才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制造各种培训交流机会。引领越来越多的人涌入这个领域,成长为科学记者、撰稿人及其他形式的科学传播工作者。在松鼠会这里,新人将会得到毫不保留的扶持和培养。松鼠会还通过常规征文比赛等方法挖掘新人,让更多

有专业背景并对科学写作认同的人士聚合在一起。

媒体从业者等很多同行也可以在这里竞争作者、讨论选题、得到专业支持。

近期科学松鼠会发布的招募信息(来自豆瓣科学松鼠会小组):

职位:科学编辑

职位要求:

1) 性别不限,硕士(含在读)以上学历;

2) 理工科专业,求知欲强;

3)善于搜索、整理文献资料;

4)文字能力出色、逻辑感强;

5)阅读量大,知识面广;

6)较好的英文阅读、写作能力,口语出色者尤佳;

7)性格活泼善与人沟通。有采访经验者尤佳;

……

职位要求:

1)性别专业不限,本科(含在读)以上学历;

2)最少掌握一种商业图片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

2)掌握常用办公软件,主要是Microsoft系列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

3)对HTML语言有一定了解;

4)对整齐美观的文档格式有偏好,有近乎变态的完美主义倾向;

5)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有美术、摄影功底者尤佳。

6)较好的文字能力;

……

科学松鼠会广泛的招募大学生作为实习生,这样就结合了大学生群体这一科学传播者群体。而且松鼠会招募的人员以理工科背景的为主,这样保证了人才的科技水平。

三、科学松鼠会传播方式

科学松鼠会团体成员通过内部论坛、MSN群进行交流讨论,并通过松鼠会群博、微博、论坛等方式来传播、共享科学知识,共同打造一个科学写作社区。除此之外,在同一地域的成员会经常性的进行线下聚会。

科学松鼠会的传播方式结合了媒体、科技场馆等机构、以及吸取大学生的力量,将集中科技普及的传播者群体结合在一起,形成一股合力,使得科技普及事半功倍,效果显著。

(一)、媒体发布

“科学松鼠会着力打造科学群体写作者沟通的平台,我们是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集合体,我们帮作者找媒体,帮媒体找作者。”姬十三说。

在《成都客》杂志开设以“科学松鼠会”冠名的科学专栏;在《南方人物周刊》、《新发现》开设问答栏目;以科学松鼠会名义为《南方周末》、《时尚育儿》、《女友》、《上海一周》供稿。

以成员个人名义先后在 《新发现》、《新知客》、《环球科学》、《新京报》、《外滩画报》、《上海一周》、《优雅》、《都市周报》、《时尚周末》、《信息时报》、《未来科学家》等报刊开设科学专栏。

他们为绝大多数的科学相关媒体撰写过科学报道。

引用AskForm问道网上发布的调查问卷

请问您是从何种渠道知道科学松鼠会的?

根据调查数据可知通过网站得知科学松鼠会的人将近一半,而动过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得知松鼠会的人所占比例较少,由此可以看出松鼠会主要活动与网络媒体,在传统媒体的影响力较差,这是科学松鼠会以后可能要发展的方向之一。

科学松鼠会在网络上面的“基地”主要有:

科学松鼠会群博:http://songshuhui.net/

科学松鼠会豆瓣主办方站点:/host/songshuhui/

科学松鼠会豆瓣讨论小组:

科学松鼠会新浪博客:blog.sina.com.cn/songshuhui

科学松鼠会搜狐博客:songshuhui.blog.sohu.com/

科学松鼠会网易博客:blog.163.com/kexuesongshuhui

科学松鼠会新浪微博:http://t.sina.com.cn/songshuhui

姬十三新浪微博:http://t.sina.com.cn/jshisan

(二)、书籍出版

科学松鼠会已出版的书:松鼠会成员文章合集《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云无心著《吃的真相》、《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

引用AskForm问道网上发布的调查问卷

对于科学松鼠会已出版的两本书籍

由此看出,科学松鼠会出版的书有了一定的传播效果,但是还有待提高。

(三)、线下活动(结合科技场馆)

科学松鼠会主要的线下活动主要有:

——小姬看片会:囊括Discovery、BBC、National Geographic、NHK、PBS等科普大片的小姬看片会,每期海选一到两枚优质大片并且开展讨论。

——张撞鹿读书会:每月一次的读书会,将成为松鼠会新的固定活动。

——Dr.YOU:由于个体知识的局限,谁都不可能真正“包治所有疑难杂症”。 每周,我们会在这里提一到两个问题,如果你觉得能够解答,就给我们来信吧。

——达文西行走中队:带领参观听也没听说过的、你想也想不到的、不对外开放的??和科学搭边的场所。

——小红猪小分队:让成员自己翻译当前翻译界漏网的大鱼(主要是《新科学家》和《纽约客》)。

——科学作者指导教程:方便大家吸取先进经验,组织译者认领翻译本书。

——不定期举行的征文活动。

您最喜欢的科学松鼠会的活动是

科学松鼠会2010年以来的活动主要有:

1、科学松鼠会“瑞金图书角”启动仪式 1月24日—1月24日

地点: 上海 瑞金街道文化中心5楼大礼堂

2、【小姬看片会第十四期】无性Ctrl+V 1月24日—1月24日

地点: 北京 朝阳区 中国科技馆新馆

3、【科学松鼠会讲座第1期】:达尔文的意义 3月14日—3月14日 地点:北京?商务印书馆涵芬楼书店二层(北京市王府井大街36号)

4、科学松鼠会讲座第二期:王道还-人类的性象3月26日—3月26日 地点:上海 丁香路425号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演奏厅

5、科学松鼠会讲座第三期:王道还-达尔文与达尔文革命3月27日—3月27日 地点:杭州 通普路41号(高技街的交叉口),杭州贝塔咖啡馆

6、科学松鼠会讲座第四期:王道还-人类演化的化石证据3月28日—3月28日 地点: 南京 鼓楼区 广州路173号(古南都饭店对面)南京五台山先锋书店内

7、科学松鼠会讲座 3月28日—3月28日

地点: 南京 先锋书店五台山总店(南京广州路173号)

8、科学松鼠会讲座第五期:人的脑子是做什么用的? 4月4日—4月4日 地点: 北京 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内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报告厅

科学松鼠会举办的这些线下活动就是与科技机构的完美结合,像是在科技馆、文化中心、艺术中心、书店等举办一系列活动,充分运用科技机构这一科技传播者群体。

(四)、结合大学生群体(具体信息见“科学松鼠会成员构成”部分)

科学松鼠会经常招募大学生作为实习生,可以调动科学文化水平较高的大学生来进行科技传播,有助于科技传播的进行。

四、科学松鼠会传播效果

科普,顾名思义,既要讲求科学性又要讲求通俗性。科学性是基本要求,没有科学性就谈不上是科普作品。在科学性的基础上,通俗性成为更高一层次的要求。我们现在的很多科普作品包括媒体中对科学技术的报道往往比较高深、难懂甚至艰涩、枯燥,大部分科普作品适合高学历者阅读,面向低学历者的偏少。这往往导致了我们的青少年以及我们大部分受众对科学的兴趣日益淡化,要知道科普作品传播的受众大多的科学技术水平并不高,科普作品必须适应受众的需求。

篇五:科学松鼠会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提提问:

一个人要离超新星多近才能受到致命剂量的中微子辐射?

—— 在物理系偶然听到的

回答:

“致命剂量的中微子辐射”这一说法很奇怪,我脑子转了好几圈才反应过来。

如果你不是物理专业人士,你可能不觉得有什么奇怪,所以我要给你科普一下为什么这个说法让人很摸不着头脑:

中微子就像幽灵一般,它几乎不与任何物质发生反应。看看你的手——每秒钟有约1万亿个来自太阳的中微子穿过你的手掌。

那么你为什么没有感受到汹涌的中微子洪流呢?因为这些中微子几乎不与常见物质发生作用。平均来说,在这股中微子洪流中,每几年才会有一个中微子“撞上”你身体中的某个原子。[1]

事实上,在中微子面前地球也几乎是透明的;来自太阳的几乎所有中微子都能丝毫不受影响地穿过地球。因而为了探测到中微子,科学家们建造了装有数百吨物质的大箱子,希望能记录到哪怕是一个来自太阳的中微子与这些物质发生碰撞的记录。

所以说如果一个粒子加速器(会产生中微子)想给世界其他地方的探测器发送中微子的话,它只需要直直地瞄准探测器就行了,即使探测器在地球的另一端也无所谓!

这就是为什么“致命剂量的中微子辐射”听起来很怪异——数量级完全不同啊。这就像说“用羽毛把你打倒”或者“装满蚂蚁的体育馆”一样,[2]如果你有数学背景,这有点像看到像ln(x^e)这样的表达式——我不是说它没有意义,只是你很难想象哪里会出现这种情况。[3] 同样的,你甚至都没法强迫哪怕是一个中微子与普通物质发生作用,因而你很难找到足够能对你产生影响的中微子流。

但超新星能够做到。[4]向我提及这个问题的物理学家告诉我他推测和超新星相关的数字时的经验法则是:不管你认为超新星有多大,它们事实上比你想象的更大。

让我给大家直观地比较一下:

按照你的视网膜所接收到的能量来算,以下两者哪个更亮:

1、在一个日地距离以外观看一个超新星,或者

2、在你眼珠前爆炸的氢弹?

运用那位物理学家的经验法则可知超新星更亮一些。事实上,它们差了整整九个数量级……

这也正是这个问题的优雅之处所在:超新星无比巨大,而中微子又极其不起眼。在哪个距离上这两个相差极大数量级的两个量会相互抵消,并对人体产生影响?

辐射专家Andrew Karam的一篇论文给出了答案。[5]这篇论文指出在某些超新星核心坍缩成中子星的过程中会放出多达10^57个中微子。(每个发生坍缩的质子都会放出一个中微子)

Karman计算出在一秒差[6]距离上的中微子辐射剂量约为0.5纳西弗,也就是吃一根香蕉所受辐射的1/500。[7]

致命剂量的辐射量约为4西弗。利用平方反比律,我们可以计算出辐射剂量:

0.5 纳西弗*(1秒差/x)^2=4 西弗

解得x=0.00001118秒差=2.3 天文单位

2.3个天文单位比太阳和火星之间的距离要远那么一点。

发生核心坍缩的超新星之前都是巨大的恒星,因而如果你在那个距离上观看超新星,那么你将位于恒星的外层之内。

中微子辐射伤害的计算加强了超新星有多大这个概念。

如果你在一个天文单位外观察超新星——并且通过某种手段你没有烧起来,也没有气化,或者变成某种外来等离子体——那么单单是汹涌而来的幽灵般的中微子就足够置你于死地。

如果速度够快的话,一根羽毛绝对能把你撞倒。

?

?

?

?

?

问: 注1:如果你是个孩子的话频率可能更低一些,因为你身体里的原子也少嘛。统计学角度上来看,中微子第一次撞击到我身体里的某个原子应该是在我10岁左右的时候。 注2:大概需要全世界1%的蚂蚁。 注3:如果你想为难刚学微积分的学生的话,问他们ln(x^e)的导数是什么。看上去应该是1或者其他什么简单的表达式,但其实不是。 注4:拼成supernovas还行,拼成supernovii就算了吧。。。 注6:约3.262光年,或者说比地球到半人马座α的距离略短一些。

在所有人造物体中,"旅行者一号"探测器运动的路程是不是最远?它当然是已知的离地球最远的人造物体,但和超高速离心机叶片,或者发电机汽轮机叶片等持续运行好几十年的东西比起来,"旅行者一号"运动的路程有它们远吗?

—— Matt Russell

回答:

宇宙飞船的速度要比离心机叶片的速度快很多。[1]要知道宇宙飞船的速度是用每秒多少千米来衡量的,而且它们的速度一般是恒定不变的。机器部件的运动速度很少有超过每秒几百米的,这意味着要赶上宇宙飞船是不太可能了。

但是,要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确定使用的参考系。有这么几个参考系供我们选择:

相对于太阳

如果仅仅以相对于太阳系的速度来看,"旅行者一号"是速度最慢的几个人造物体之一。[2]它的平均速度约为每秒16千米,仅仅是地球环绕太阳速度的一半不到一些。

什么?速度快到足以逃出太阳系的"旅行者一号"居然还没有地球跑得快?那地球为何还好端端地绕着太阳转呢?如果你能换一个角度思考这个问题或许你就能理解:把太阳系想象成一个威力巨大的漩涡,太阳系其他行星则被这个漩涡牢牢抓住。"旅行者一号"想方设法(部分靠"推开"其他行星)达到了一个很高的速度,最终被甩出了这个漩涡,目前正在水面上懒洋洋地漂着呢。[3]

换言之,任何一辆1977生产的普利茅斯捷龙旅行车运动的路程都要超过"旅行者一号"。

(在普利茅斯捷龙旅行车里做爱的人比在"旅行者号"上做爱的人要多,除非NASA喷气动力实验室比我想象的要更淫乱……)

在这个衡量标准下运动路程最远的人造物体根本就不是宇宙飞船——而是出现在地球上最早的物体。已知的最早的人造物体是埃塞俄比亚出土的距今已有260万年历史的石器,它所运动的路程达到了约250光年。

相比之下,运动路程最远的宇宙探测器(大概是已经失效的"水手10号"吧,已经在很靠近太阳的轨道上转了几十年)也只有几光日(light-day),而"旅行者号"连几十光时(light-hour)还不到。

(这里有个费米推算问题,人类学家请听题:以下哪个东西更有可能撞死一个人:一个旧石器时代的石器,随便一艘"旅行者号"太空飞船还是

随便一辆77年的普斯茅斯捷龙旅行车?我希望不会是中间那个,除非……)

相对于地球

在这个标准下,埃塞俄比亚石器再次胜出。由于它离赤道挺近,因而在过去的几百万年间它一直随着地球自转而已每秒约460米的速度运动着,至今为止跨过的路程达到了4光年。

相对于地球表面

这下石器的里程表要被清零了。不过这也意味着远离地球表面的太空飞船有些特殊,因为它们相对于地球表面的速度等于地球的自转速度。不过这没关系,因为最后的赢家是"先锋一号"探测器,它在1958年就进入了太空,至今相对于地球表面运动的路程总计达到约88.88亿千米。 正常的速度,没有那些奇奇怪怪的参考系

首先,让我们先想一些直线前进的东西,这之中就包括了长岛一辆里程达到3百万英里的1996年沃尔沃。其他交通工具也有跨越很长路程的——比如远程客机——但最后的赢家很有可能是一个人类。

美联航乘务员Ron Akana在他63年的工作时间里飞过的里程达2000万英里,几乎超过其他任何人;即使是那些一辈子开轮船的人也不太可能达到这个里程。[4][5]

一些火车车厢——或者火车上用的一些东西——可能会把这个记录再往上抬这么一点,但任何交通工具几乎都不可能达到超过1亿英里的里程。 但对于那些转圈的东西就要另当别论了。

我们首先来看硬盘的盘片。[6]一个7200转的3.5英寸硬盘的盘片运动速度在每小时80英里上下。但硬盘的寿命有限——尤其是在持续运行的情况下——但在硬盘挂掉前盘片的边缘的总里程达到几百万英里还是轻松无压力。

能源工业也有一些有力竞争者。风力发电机的叶片尖端的速度可以比汽车更快,而且这些发电机一工作就是几十年。虽然有时风力可能不太恒定,但它们中的一些里程达到几千万英里还是妥妥的。

用来存储能量的飞轮比发电机更加有竞争力。因为飞轮就是被设计来(通常在真空中)转动几十年的,其中转子的速度能超过1马赫。因而很有可能某个地方的飞轮转子边缘的总里程数达到了9位数。[7]

而离心机叶片的尖端,尤其是那些用来铀浓缩的离心机转得更加快——事实上它们的旋转速度几乎达到了材料的极限。

当然了万物都有一个极限旋转速度,超过了这个速度物体就会分崩离析。对于像碳纤维或者凯夫拉这样强度极高的材料来说,旋转筒体外周的最高速度能够达到每秒1到2千米。[8]假设这些材料和制作工艺只出现于最近半个世纪中,那么一台离心机叶片运动的路程最多也就10亿千米左右——实际的数字肯定要小许多。这也是为什么浓缩铀用的都是钛合金离心机:因为浓缩铀需要极高的转速,而只有少数几种特殊材料的强度才能达到要求。

总的来说,铀浓缩所使用的离心机很有可能是最后的赢家,它的总里程将会高达数亿英里。

多快?

那么,世界上运行的最久的离心机的叶片到底转过了多少路程?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