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英语作文 > 教育资讯

涓涓细流的意思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2:22:20 英语作文
涓涓细流的意思英语作文

篇一:涓涓细流,滋润心田——

涓涓细流,滋润心田——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河北省鹿泉市铜冶镇南铜冶小学

李晓会

涓涓细流,滋润心田——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涓涓细流,滋润心田——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南铜冶小学李晓会

语文科由于其天然具有的深厚蕴藉的鲜明人文特征与深厚感召力而具备了独厚的塑造人的精神这一独特功能。“文道统一”,学文与悟道应同步进行,教育不仅是为文化的传递,更是人格心灵的唤醒,作为21世纪的语文教师,我们应在语文教学中积极进行德育的渗透。

一、识字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小学教师大多数都不愿意教低年级,原因很多 ,但主要是因为低年级的识字教学简单枯燥,而且周而复始的识字写字。其实识字教学不是简单的识字写字。识字教学要求“按照认识事物的特点,加强识字与认识客观事物的联系”。这就必须让学生理解生字的意思。低年级学生理解生字的主要方法是组词练习,然后根据词语表示的意思结合具体事物和动作来理解。就我多年教低年级的经验来看,组词的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我曾听到过这样一节识字课,教者在教学“打”字。他先和学生一起学习了这个字的读音,分析了这个字的字形。然后问,你知道这个字的意思吗?能组词吗?学生便积极地举手发言,组了“打架、打人、打骂”等词语。教师听了,先是肯定了几个学生的发言,然后问:“同学们,我们能打人、打架、打骂别人吗?”学生一齐回答:“不能。”老师说:“对了,我们在生活中不能随便打人、打架、打骂别人。那你们还能组其它有表示打这这个动作的词语吗?”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很快组成了“打球”“打水”“打鱼”等词语。听了这位教师的课,我深受启发,低年级学生是人生受教育的启蒙阶段,必须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像这位老师的教学,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又对学生进行了品德教育,怎么能说这识字教学简单而又枯燥呢。从此,我一边摸索一边照此法上课,不仅学科成绩有

了明显进步,而且对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加强讲读课文的同类联系,促进良好品德的养成。小学语言具有很强的学科特点,它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内容也随着增多,思想内容也随着逐步加深。小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有一个由浅入深的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短时间是不会见效的。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后,要加强巩固,否则学生的思想认识就永远处于朦胧状态,良好的道德观念就难以根深蒂固。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同类课文的联系,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例:在学习《林海》这篇课文时。教者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同时,引导学生回忆《美丽的小兴安岭》、《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等课文,这些课文都是激发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通过回忆,让学生迅速加深对本课的理解,认识到“人和山的关系日益密切”的原因,也巩固了以往的所学知识,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三、诗歌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诗歌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中渗透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爱人民爱劳动教育、阶级教育,现代革命烈士诗还渗透了共产主义教育。如:教学《望庐山瀑布》可凭借作者描写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教学《示儿》可凭借诗人陆游的心声,教育学生树立实现祖国统一的远大理想;教学《锄禾》可凭借诗歌描写的场面教育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爱惜粮食。在这些诗歌的教学中,如果只简单的分析字词句的意思,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则根本没完成诗歌教学的目的。如果既理解了字词句的意思,又认真分析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则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作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小学语文教材教法中专门讲了“在作文训练中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教者可以教育学生从课文和诗

歌中体会作者的思想和人品。同样,教者也可以从学生的作文中看出学生的思想状态。教者在修改作文时,不仅要改掉学生组词、造句、语法上的错误,还要修改学生语言文字中体现出来的不良的行为习惯和思想,恰当地在作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我曾改到过这样一篇作文,题目是《一件有趣的事》,一个学生就记叙了他和几个同学,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如何捉弄一个差生的故事。文中语句通顺,妙语连篇,写得有确有趣。在讲评时,我首先肯定了他的用词,他的描写。然后问他:“你认为你做的事很有趣吗?”他先是一愣,然后低头默不作声,显然是意识到了什么。我又问其它学生:“如果你是文中的这个差生,你的心情如何?”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讨论结果是:“我们不能把自己的快乐建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小作者也明白了自己的作文虽然不错,但思想内容不行,自己以前的这种做法也是不对的。再通过列举一些正面例子,让学生知道我们的作文要记载生活中高尚的,有意义的,对人们有所启发的事情,生活中更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五、作业批语中渗透

学生很在乎老师给自己写的批语,所以,作业批语是一个很好的德育平台。特别是作文的批语,教师除了在写作技巧上的点拨以外,还可以根据学生作文涉及的德目做一些引导性的简短评论,让学生从中受益。有一个学生在《我的奶奶》一文的结尾中写道:“这么多年来,奶奶对我一直疼我,爱我,让我深深地感受了家庭的幸福和温暖。我真想对奶奶说——奶奶,我也爱你!”我就在评语中写道:“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爱奶奶,最好能表现在言行上。建议:有机会帮奶奶做一件事吧。”后来这个学生为她的奶奶洗了一次脚,在谈起这件事时,她说,本来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自己却“经受了一次心灵的震撼”,因为她看见了奶奶的泪花,而惊觉自己为家人做的实在是太少,太少。

六、把德育渗透到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

篇二:涓涓细流

涓涓细流,汇成江海

教师的天职教书育人,怎样教书育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内容都不同,我们小学教师培养的对象就像一块未经琢磨的玉石,只能由教师进行加工,才能现出瑰丽的玉石。教育在此就是琢磨的过程,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德育的教育必须渗透在传授知识之中,这样就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有色有味、有趣有情。

一、 紧扣课题,揭示道理。

有些课题,意义即在其中,使人一目了然。阐明其中道理,基本上就把握住了课文脉络,拨动学生心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圆圆的沙粒》一文时,我紧扣圆圆的沙粒最后变成什么,让学生勾画出这颗沙粒变珍珠的原因,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体会沙粒变珍珠过程的漫长与艰难, 引导学生领悟“朝着预定目标、坚定不移的努力就能实现愿望”的道理,从而激励学生朝着目标,奋发前进的积极态度。通过明晰的讲解,学生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感染和教育。

二、品味重点词句,增强爱国意识。

通过字、词、句辐射,讲明课文的内在思想性,使学生由技能的学习提高,直至思想的升华。如教《黄果树瀑布》这一课时,上课伊始,通过黄果树瀑布的全景图投影,配以录音机播放的柔和优美的曲子,学生们的情感被牵动了,随即揭示课题。我先指导学生边听朗读,同时重点思考作者从几方面观察黄果树瀑布美丽景色,要求学生从文章中找出有关词句。重点指导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教学时抓住“飘”“拂”、“涌”、“盖”四个动词,引导学生自主感悟,相互启发,

教师适当点拨,让学生感悟四个动词的含义,体会作者用词的含义,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感受祖国语言的神奇魅力。

1、感悟词语的含义。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学段(5-6年级)中指出,学生要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我们教学“喧嚣”时,先让学生找出直接表示声响的“人喧马嘶”和“喧嚣”。在学生理解了“人喧马嘶”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解读“喧嚣”。学生凭借原有的知识积累,理解“喧嚣”的大体意思后,教师则要求学生与“人喧马嘶”比较,诱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最后及时鼓励,并点名学法。如此一步一个脚印地步步推进,学生不但能够深刻地理解词语的含义,而且能牢牢地掌握学法,真是一举两得。

2、领略汉字的神奇。

“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让学生读、找、画出“飘”、“拂”、“涌”、“盖”这四个动词后,先让学生自主读悟,然后逐一交流,各个击破。同学则从探究中受到启发,又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细细品味,才能让他们领略到祖国语言的神奇。

3、体会用词的精妙。

作者能够将瀑布的声响通过文字逼真地再现出来,让读者读着文字,便有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之感,还得益于他用词的准确、传神、精妙,“‘涌’字告诉我们些什么呢?“这个问题似乎很大,很空,

有些难以下手,但对于那些善于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的学生来说,无疑是解读,悟足了“涌”字的丰富含义后,教师的“如果将这个‘涌’换成‘流’字,感觉怎样”一问,让学生在笑声中比较感悟,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传神。

再如教《莫高窟》一课时,通过二、三自然段的学习,学生了解了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性才能的热爱。再学第四自然段藏经洞,由于帝国主义分子的掠夺,大部分经卷都已流失。我借此时机,介绍了莫高窟遭帝国主义分子破坏的历史。这既激起学生强烈的爱国意识,又使他们沉浸在“我们的祖国多么壮丽”的遐想之中。

三、分析关键语段,启迪奉献精神。

教一篇课文,必须要抓关键语段,从分析语言文字入手,触动文章的主题内涵,将文章的思想精华播撒给学生,使他们自然而然地得到营养,受到启迪。如教《船长》这课,通过读、通过悟,我们领略到了哈尔威船长是如何在紧急情况下实施救援工作的,这一切,书中有一句话高度凝练、概括地表现出哈尔威船长在整个救援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找一找:

1、出示: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他的调遣。

小结:在生死关头,哈尔威船长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的舍己为人的精神让所有人深深感动,尊重妇女、爱护儿童的人性美令所有人深深震撼。

一个临危不乱、忠于职守的船长形象展现在我们眼前,看,他连见习水手都没有忘记!——“快救克莱芒!”

小结:“动作再快点!”第20分钟到了,轮船沉没了。船头先下去,很快船尾也浸没了。

2、出示第29、30自然段,齐读:

在读这两段文字的时候,你的语速不由得会变——平缓,你的语调则会显得——庄重

再读——“船长哈尔威屹立??深渊”

他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但我相信你们已经一定走入了他的内心,随着下沉的轮船,看着得救的人们,哈尔威船长一定在想:??

想象,发言!

再读——“人们透过阴森可怖的??沉入大海”

这句话把哈尔威船长入海时的形象比作——一尊黑色的雕像,表现了哈尔威船长视死如归、犹如铁铸一般的高大形象,被救的人群望着这尊雕像,心中又会想些什么呢?

再读——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做人之道。

哈尔威船长做到了,忠于职守,做人之道,看起来平常,真正做到又是何等的困难,特别是在死亡面前,“船在人在,船亡人亡!”一次海难的过程,我们目睹了一个船长的尊严。

再读——面对死亡??权利。

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释:这句话是对哈尔威船长一生品德的赞颂,面对死亡的威胁,哈尔威船长做出了以身殉职的选择,他忠于职守、舍己为人,又一次地表现了他高尚的品质。

3、小结全文,写话练习: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在生与死的严峻考验面前,最能显示出一个人的本质和灵魂。如果在海边,人们要树立起一尊雕塑纪念哈尔威船长,可以让你在雕塑旁写上几句话,你会写什么呢?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为他人而牺牲的,比泰山还重,你的死就比泰山还重; ——你虽然沉入了深渊,但你伟大的灵魂却依旧停留在大地; ——哈尔威船长,你是沉没的轮船上最伟大的人!

学生通过学习,哈尔威船长舍己救人的高大形象已深深刻在学生的脑海里,学生的身心也受到了熏陶。

四、发挥主体作用,自我完善。

小学生的行为准则必须使每个学生明白,而学生守则的落实必须靠广大学生自己,这样就是说要教育学生自我管理,在这方面就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语文教材《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海伦·凯勒》《滴水穿石的启示》等课文的教学,我都让学生写心得、写体会、联系实际对自己拟定奋斗目标和要求,学习要求,纪律要求、卫生要求、艰苦朴素要求等。结合单元教材写作文重点。记人就记本班学生,写事就写本班事情。这样班级里模范同学生先进事迹就得到了张扬,使学生学有方向,赶有目标,班级的样样工作都走在了前面。学生个

篇三:涓涓细流润心田

涓涓细流润心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之我见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学生读书,为的是让学生从所读书中求得真道理”。《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把语文教学和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呢?

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多年的教学实践使笔者认识到:德育必须融入、渗透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通过语文的工具性、文学性而实现德育的思想性,切实做到寓德于文,润物无声。

一、抓住文本的有利契机,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特别是三年级的学生,主要是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中,学生喜欢老师以讲故事、猜谜、游戏等形式将教学内容贯穿于课堂中。在教学《燕子专列》这一课时,我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谈对燕子的认识,为学生能走入文本所描绘的情境作好铺垫,在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人们对燕子的关爱时,让学生抓住关键词“纷纷、冒着、踏着、顶着、踏着”等词语进行感情朗读,并让他们表演:此时的你就是一个瑞士的居民,为救护燕子而焦急万分。果然,学生的兴致很高,很快进入角色,朗诵得声情并茂、抑扬顿挫。我紧紧抓住这个契机问:“你们为什么这么着急呢?”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因为燕子是益鸟,我们要保护它呀”、“因为燕子和我们是好朋友”、“人和动物应该和睦相处”??一石激起千层浪,我立即进行引导:“是呀!你们看,瑞士政府,下命令救助这些遇到困难的燕子,居民们又自发组织冒着寒冷的天气去寻找濒临灭亡的燕子,更难能可贵的是一个小女孩也加入了寻找燕子的队伍。现在,如果你就是那只被救的燕子,你会对人们说点什么呢?”学生们纷纷答道:“谢谢你们,善良的人们,我不会忘记你们的恩情,明年我一定要多捉害虫,保护你们的庄稼”、“你们永远是我们的好朋友”??

一、导入新课时,巧妙渗透。

用情真意切的语言导入新课,巧妙地设置疑问,激发学习兴趣,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例如我在教学《飞向月球》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都听说过嫦娥奔月的故事,在这个神话故事中,月亮里有广寒宫,有桂树,有玉兔,还有漂亮的嫦娥仙子。那么作为天体的月球上面究竟有些什么?它是什么样儿的呢?大家想知道吗?今天这堂课,老师就和你们一起跟宇航员叔叔飞向月球去看一看好吗?“飞向月球”对于学生来说说是新鲜事物,这样的设计正是抓住学生喜欢猎奇的心理,引导学生主动阅读理解内容,了解航天员飞向月球的经过,懂得现代宇航事业的发展情况,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课题是导入的必须内容,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文章的眼睛,讲授一课,可以紧扣课文题目,引导审题,使学生从题目入手,先初步感知,获得轮廓印象。介绍时代背景,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二者都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如在教学《飞夺泸定桥》时,先引导学生读题目,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要攻取泸定桥,那么怎样攻取呢?“飞”、“夺”过程中,红军遇到哪些困难,为什么会取得胜利,红军的胜利证明了什么,提出这一系列问题。再播放电视录象《飞夺泸定桥》,给学生感性的认识。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思考解决。重点让学生了解红军遇到的困难,思考是一种什么精神促使他们不怕牺牲,夺取胜利的。

二、 努力创设教学情境,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情境教学是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而创设的能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种常见的教学形式。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有时候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由于入不了“境”所以不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用各种方法创设一种符合课文内容的情境,使学生似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好似言出己口,情出己心一样。让学生与作者能够产生在情感上的“亲”,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做到入境悟情。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有活动展现情境,有音乐渲染情境,有画面再现情境,有感人故事唤起情境??但我们必须注意到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认识水平去考虑创设情境,以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如在上《小珊迪》这节课时,教师先播放一首符合课文情调的歌曲,在课堂上制造出一种“十分悲惨”的气氛。然后教师再用语言导入正课。这样就很容易唤起了学生对同龄人——小珊迪的美好情感,

引起他们深入学习课文的兴趣。在讲课文时,教师可以作两个“情境”设计:用语言配合课文插图描绘出在小利比的话中,小珊迪被马车撞伤,车夫扬长而去的惊心动魄场面和小珊迪临死前的悲惨情景。向学生再现这些感人的场面后,让他们自己深刻地感受到主人公美好的品质和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情冷暖,并认清资本主义社会吃人的、黑暗的本质,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如一位教师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首都人民“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动人情景,热爱和怀念周总理,他通过十里长街送总理真实片段的回放及发自内心的旁白介绍,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悲哀肃穆的情境中。而后该教师又配着哀

涓涓细流的意思

乐,满怀深情地朗诵了全文,竟发觉情感充沛的学生已眼眶湿润。紧接下去,他就让学生找找最能感动自己的语句,有感情地读读悟悟,使学生在大量时间的自读、自悟与交流中体会到了首都人民失去总理后的悲痛心情及对总理的深深怀念。最后,在课文将要结束时,

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晓之以理”,还得“动之以情”,即教师的思想感情进入课文情境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课文中的情境,发挥文学形象的感染作用,陶冶学生的情感,触动学生的感情深处,使他们在道德感上受到深切的影响。一种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必须要有道德情感的参与。“在语文教学中,不是我们讲授了思想内容,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识,学生就能把这种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动,而是学生有了一定的道德情感后,才能产生内心的需要,去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这就需要老师有意识地激发情感,创造学生情感投入的时机。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紧紧围绕“大年夜”这一特定的典型环境,讲述了小女孩在大年夜赤脚卖火柴──小女孩擦燃火些幻想与大年夜相关的食物、圣诞树等物──小女孩在大年夜热闹氛围中冻死了。学完了这一课,学生了解了资本主义穷人的生活。教师这时可让学生谈谈自己是如何过大年夜的,一家人是如何喜气洋洋,张灯结彩,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的。通过比较,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这篇课文所隐藏的深层含义,体会到自己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是多么幸福的事。又如在教《劳动最有滋味》一文时,我结合课文从三个方面讲了为什么“劳动最有滋味”,特别在文章末尾强调“劳动会改变一个人的气质”。是的,只有“仔仔细细”的工作态度,才会有“妥妥贴贴”的工作效果。“五一节”是劳动节,是劳动者的光辉节日,这一天表扬了许许多多的出色的劳动者,他们被评上各级劳动模范,戴上了大红花,他们都是这种“妥妥贴贴”的工作效果的典范。自古以来,劳动就是光荣的,我们应“以劳动为荣,以不劳动为耻”。通过明晰的讲评,学生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感染和教育。

三、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受到情感感染。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而图文并茂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一大特色。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在观察想象中,渗透德育。引导学生欣赏插图,领悟图意,还有助于学生把课文较为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借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例如在《永远的白衣战士》一文中就有一幅插图,画的是叶欣护士长因不知疲惫抢救患者而不幸染上非典型肺炎躺在病床上的情景,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已被叶欣护士长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染,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人物的表情神志,展开想象;此时,叶欣内心会想些什么?她还有什么牵挂呢?你觉得她是个怎样的人?你想对叶欣说些什么?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和想象,让学生和文章主人翁达到感情上的共鸣,在心灵上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激励他们从小心中有他人,乐于奉献,长大以后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这就使他们的情感体验向高层次升华,从而转化为一种精神力量。

如在《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的讲述中,我引导学生细心观察课文插图:在邱少云周围,枯草在燃烧,浓烟滚滚;火苗趁风势乱窜,发出“毕毕剥剥”的声音;烈火把他整个身子包住了,背后的棉衣在烧着,发出了浓重的焦味。这时的邱少云强忍住火烧的极大痛苦,右手紧握着枪,左手死死抓住地上的土块,紧咬住牙根、闭着嘴唇,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眼睛盯着敌人的碉堡??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也没有挪动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呻吟。我借助生动、形象的语言,包括手势、表情和摹声技巧,再现了当时的情景,让学生想象当时火势之迅速、猛烈,邱少云处境的危险,思考着邱少云为什么还“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认识到邱少云严守纪律、英勇牺牲的力量源泉,就在于对祖国、对党和人民的热爱,对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憎恨。通过创设情境,学生在如临其境中感受了邱少云这一英雄形象的崇高品质,从

而自觉地以邱少云为榜样,增强集体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

四、抓住课文中关键的字、词,句分析,反复品味"道"之所在。

1、分析关键语段,启迪奉献精神。教一篇课文,必须要抓关键语段,从分析语言文字入手,触动文章的主题内涵,将文章的思想精华播撤给学生,使他们自然而然地得到营养,受到启迪。如教《古井》第四段,那口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不仅??还??”这个关联词强调了“应该怎样做人”,而古井“只占了巴掌大的一 块地方”,却“发挥着难以估量的作用”,使人们懂得了做人就应当像古井那样,“对人们无所求,却无私地向人们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最后,作者感慨古井“它时时在启迪着我怎样生活、怎样做人??”我马上问学生:“你们受到什么启迪?”大家纷纷发言:“我们做了好事,不应该自我吹嘘。”“要像古井那样,不为自己的利益着想,要为人类无私地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我们做人就要有奉献精神。”“我们做好事不要报酬”等等,一嘲学古井、我们学到了什么”的讨论给学生们的启迪是深刻的。我趁热打铁,要求学生写一篇“古井的启发”的作文。

2、阐明课题含义,导出劳动光荣的思想。有些课题,意义即在其中,使人一目了然。阐明其中道理,基本上就把握住了课文脉络,拨动学生心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劳动最有滋味》一文时,我结合课文从三个方面讲了为什么“劳动最有滋味”,特别在文章末尾强调“劳动会改变一个人的气质”。是的,只有”仔仔细细”的工作态度,才会有“妥妥贴贴”的工作效果。“五一节”是劳动节,是劳动者的光辉节日,这一天表扬了许许多多的出色的劳动者,他们被评上各级劳动模范,戴上了大红花,他们都是这种“妥妥贴贴”的工作效果的典范。自古以来,劳动就是光荣的,我们应“以劳动为荣,以下劳动为耻”。通过明晰的讲评,学生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感染和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素质培养,并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重要的是教师应有强烈的“既教书又育人”的意识。“造就一代新人”的责任感必将促使我们去发现,去总结各种方式方法,使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素质培养的尝试臻于完善。

语文教材中,揭示课文思想内容的关键性词语、句子或段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悟点”,它是入“道”之门。要找准“悟点”,十分重要的是把握教材的个性,不仅在深入挖掘每篇课文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的基础上把握课文的总体,而且把握课文的局部,即对每个关键性词语、句子、段落的个性均有所领悟。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把握得准,把握的深,德育教育的点就越能落实。如:在讲授人教版第四册第二十一课《清澈的湖水》中“船靠岸了,小洁手里还是紧紧地攥着面包纸。”这一句时,可以先让学生表演攥着面包纸的动作,理解“攥”的含义,再进一步提问,小洁为什么紧紧地攥着面包纸,如果她把面包纸扔进湖里,湖水会怎么样?通过诱导启发,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然后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带着学生去捡垃圾,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环保意识。教学中,把学生的学习与实践有机地相结合,既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又使学生受到了正确的思想教育。

一、要注意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渗透品德教育

作者每写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创作动机,或阐明某种观点,或抒发某种情感,或说明某个道理,不过这些内容不是像画家和演员那样直接用形象表现出来的,而是以语言文字为中介、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因此,我们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接受品德教育,必须在“有机渗透”.上下功夫,要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贯穿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中,从引导学生“读文”入手,进而达到“悟道”的目的,决不能在知识讲完以后,来一段“课后语”,另搞一套政治说教。换句话说,语文教学渗透德育,要做到水乳交融,而不是油水分离。如第九册《金色的鱼钩》,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老班长的话,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就皱着眉头硬咽了下去。教师在教这段话时,就应抓住“硬”字让学生理解,“硬咽”是什么意思?老班长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明白了,这里的“硬咽”是明明咽不下去,还要勉强往下咽,班长这样做是为了把鱼汤省下来给小战士吃,好让他们坚持走出草地。这样,在词和句的教学中,学生体会到了老班长为了战友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

受到了舍己为人思想的教育。

三、剖析关键语句渗透德育

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总是隐含在关键语句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剖析和品味课文的关键语句,借以挖掘其中蕴涵的思想内容,可以较好地渗透品德教育。如:《三个儿子》一文讲的是三个孩子面对着三个妈妈,当他们的妈妈拎着水桶走来时,力气大的只顾翻着跟头,嗓子大的只顾唱歌,只有那个没什么特别的儿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水桶。在教学中我没有给孩子们讲解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没有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容,而是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紧紧抓住“老爷爷说:我只看到一个儿子”这一关键语句。让学生对老爷爷的话提出疑问,组织学生讨论,教育学生做一个关心父母的好孩子。

抓住关键字词,进行德育渗透

文章的语言总是表达特定的感情。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学会揣摩与品味的方法,强化语感训练,挖掘语句的含义,深刻领会作者的意图、品味及思想内涵,从而达到提高能力、渗透思想教育的目的。例如:教《种子的力》一文,这篇文章由于时代不同,作者不能直接从语句上表明自己的态度,于是采取了“托物寄情”的方法。教这篇课文时,我让同学们反复朗读课文,然后紧紧抓住课文重点句子“这是一种长期抗战的力,有弹性??”引导学生仔细揣摩品味,发掘句子的含义。当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后,我因势利导,借小草和种子的力量鼓励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教育学生不要被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吓倒,要像小草那样勇敢、坚强、有韧性,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顽强作风。这样,德育就非常自然地渗透到了教学当中,学生在不经意中欣然接受。

在精美篇章的朗读中因势利导地渗透。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一般均是文质兼美之作,熔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与一炉,可谓是五彩斑斓、美不胜收。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声情并茂地朗读,使课文内容立体化、形象化,把饱蘸思想道德情感的语言内化于学生心中,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在指导朗读中渗透德育

古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朗诵一些声情并茂、文质兼美的课文佳作,有利于他们体验祖国文学的音韵美,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品味,并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

例如《桂林山水》一文,描述了桂林山水秀丽的景色。词语优美,句式整齐,运用贴切的排比句、比喻句,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教学中,我运用教材的插图、幻灯图片和录音带,在帮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色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用赞美的语气轻快、有节奏来朗读第二、三节。学生通过生动地朗读,那桂林山的奇,漓江水的美,就进入了“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境之中。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能力,得到了美的享受,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锦绣山河的情感。

抓篇、段的朗读训练,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材里有很多语句优美、内容生动的写景抒情的文章,它们真实描绘了自然和生活的场景,为小

读者们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绚丽灿烂的天地。对此类文章,我把握教材特点,着重抓好篇章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在感知语言文字的同时,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作者创设的情境中展开合理想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中受到思想道德教育和美的熏陶。

如:教《海上日出》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我设计三种不同的读法:1、浏览,找出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在学习小组里读给同学们听听。2、默读,用笔画出说明海上日出时雄伟、美丽、奇特的语句,并在学习小组内交流,互相订正,每组选出一位同学向教师汇报。3、朗读,了解日出时的景色,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通过“读”的训练,学生在感知、理解语言文字的同时,情绪受到强烈的感染,领略到海上日出时的雄伟、奇特的美景。这时,我再利用投影片,让同学们观看保护环境的画面,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与作者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发生共鸣,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充分发挥了教材的德育和美育的功能。

四、加强朗读,以读传情悟道。

作者的写作意图,贯穿在全篇课文的字里行间,有明确的,有含蓄的。只有通过教师入情入境的朗读指导,才能"悟"出"道"来,产生感情共鸣,受到教育。如教师教学《凡卡》时,反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对比朗读信的内容和写信时想的事两部分,还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其中学生朗读:"??我没爹没娘,只有您一个亲人了?quot;"??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读着读着,学生为凡卡流下了同情的眼泪。接着又让学生对"寄信后的事"进行想象,并讨论"爷爷能不能收到凡卡的信"?和"如果爷爷收到信,会不会带凡卡回家,为什么?"课文结尾为什么要这样写?通过朗读课文,讨论,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凡卡的悲惨命运是无法摆脱的,因为当时是黑暗的旧社会。从而激发全体学生痛恨旧社会,热爱新社会,痛恨资本主义,热爱社会主义,珍惜今天幸福生活。课后又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并写一篇《与凡卡比童年》的读后感,以巩固学习成果,使学生的思想觉悟进一步升华。

六、指导朗读渗透德育

让学生朗诵一些声情并茂、文质兼美的课文佳作,有利于他们体验祖国文学的音韵美,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品味,并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在《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朗读来渗透德育。在教学中通过教师饱含深情的诵读全诗,感受语言的优美;通过伙伴合作朗读,读出美感,读出诗的韵味;通过一遍又一遍的朗读,触摸到雷锋昨天的足迹,寻找今天的活雷锋。

一、抓住文本的有利契机,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特别是三年级的学生,主要是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中,学生喜欢老师以讲故事、猜谜、游戏等形式将教学内容贯穿于课堂中。在教学《燕子专列》这一课时,我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谈对燕子的认识,为学生能走入文本所描绘的情境作好铺垫,在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人们对燕子的关爱时,让学生抓住关键词“纷纷、冒着、踏着、顶着、踏着”等词语进行感情朗读,并让他们表演:此时的你就是一个瑞士的居民,为救护燕子而焦急万分。果然,学生的兴致很高,很快进入角色,朗诵得声情并茂、抑扬顿挫。我紧紧抓住这个契机问:“你们为什么这么着急呢?”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因为燕子是益鸟,我们要保护它呀”、“因为燕子和我们是好朋友”、“人和动物应该和睦相处”??一石激起千层浪,我立即进行引导:“是呀!你们看,瑞士政府,下命令救助这些遇到困难的燕子,居民们又自发组织冒着寒冷的天气去寻找濒临灭亡的燕子,更难能可贵的是一个小女孩也加入了寻找燕子的队伍。现在,如果你就是那只被救的燕子,你会对人们说点什么呢?”学生们纷纷答道:“谢谢你们,善良的人们,我不会忘记你们的恩情,明年我一定要多捉害虫,保护你们的庄稼”、“你们永远是我们的好朋友”??

篇四:涓涓细流

墨守成规,无异于将自己活埋;

打破常规,等于为自己开辟出一条星光大道。而我们不要赴

的的机械运动,无异于水中捞月。

我不得开心颜!”这是李太白蔑视权贵而吟诵的愤恨之诗。“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的理想,不断打破常规,挑战自我,最终流芳千古。

只是一味地重复下去,没有见到曙光。我们就像旋转的陀螺一样,踏着千篇一律的节奏,不

停的旋转,旋转,总以为自己会旋得很好,那怕旋得许多人来围观,那都是徒然,因为它并没有看到自己想看到的美好远方,而前来围观的人只是来看它笑话的。所以,我们要看清现人生就像一张画,而我们手中紧紧握着决定画走向的铅笔。画的完成,需要许多直线,如果我们只知道将线无限延长,那么就不会显现出美好刺激的人生。但如果我们打破常规,用铅笔巧妙地增加一些拐点,那么我们就可以随心所欲的将画的曲线发挥到极至。

打破常规,创造新的蓝天;

挑战自我,书写美妙乐章!

从古至今,规则一向都是人们所敬畏和遵守的,但《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汤姆·索亚和哈克贝利·费恩却不太遵守规则。他俩是“调皮鬼”,讨厌牧师骗人的鬼话,不喜欢学校枯燥刻板的教育方式……他们总想法子打破限制学生的各种规则。

然而,在危险降临之际,面对正义与邪恶的较量,那些怯弱的“好孩子”、“优秀生”都躲了起来,而汤姆·索亚和哈克贝利·费恩却能挺身而出,勇敢地挡在前头,展现他们果敢的魅力。他们勇于打破成规的精神是令人敬佩的。

世事不应一味地循规蹈矩,若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方式,就有可能使事情往不同的方向发展。一个小孩在玩耍中不小心掉进了水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被水淹没了。别的孩子一见出了事都哭了,只有司马光急中生智,从地上搬起一块大石头向水缸使劲砸

去,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小孩得救了。司马光打破了“入缸救人”这一思维定式,选择了“破缸救人”,这就是善于打破成规之举。

由上可见,打破成规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因为没有勇气就没有打破成规的行动。试想,如果汤姆·索亚和哈克贝利·费恩没有勇气,怎能战胜大坏蛋乔呢?如果司马光没有打破思维定式的智慧和勇气,怎能顺利地救出掉进水缸的小孩呢?因此,打破成规并不是一无所获的,有时它会让我们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如果人人都没有打破成规的勇气,那世界将是一个没有科学发展与时代进步的世界。古往今来,人类的进步就是人们打破成规的结果。

古人认为地球是方的,天空是一个固定的圆形屋顶。公元2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了以地球为宇宙中心的“地心说”。由于“地心说”符合神权统治的思想,因此得到当时教会的支持,在中世纪一直居于统治地位。虽然有人对“地心说”抱有怀疑,却没有人敢于探究。后来哥白尼以付出生命为代价,推翻了“地心说”,创立了新的宇宙观——“日心说”。从现代科学角度来说,“日心说”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正是因为有了许多像哥白尼这样勇于打破常规、勇于探索的科学家们,才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创新往往要付出代价,还要有超乎寻常的勇气。是呀,没有打破成规的勇气,怎么会有爱因斯坦相对论的重大发现?没有打破成规的勇气,怎么会有乔布斯引领时代潮流的苹果创意?没有打破成规的勇气,怎么会有21世纪中华民族的崛起和腾飞?

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同样需要这种敢于打破成规的勇气。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寻找更简便的解题方式;我们要勇于质疑,勤于探索,才会真正掌握知识;我们只有敢想、敢做、敢尝试,才能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突破自我,超越自我,创造精彩人生。 江泽民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鼓起勇气,打破成规,创造精彩,向着学海扬帆竞发,向着生活的山峰攀登,向着民族的腾飞而努力吧!

篇五:涓涓细流 滋润心苗

“培育有灵魂的学生”征文

涓涓细流 滋润心苗

新村镇新建小学

王 彩 霞

2014年11月

涓涓细流 滋润心苗

一位教育专家说过:一个人如果在短时间内提高成绩,并不是件难事,但要想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则是难上加难。

教育是一个塑造孩子灵魂的长期工程。在我们对学生的启蒙教育阶段,在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贯穿在每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让德育工作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让学生迈好人生第一步。

一、抓住教育时机,进行集体教育

那天上课,我就抓住课堂上的一个插曲进行集体教育。情况是这样的:课前五分钟讲故事,一个学生竟然没有准备。别的小组都热热闹闹地讲完了,他组的组员垂头丧气的,这故事记录卡法写没法填了!我看到那个组长满是意见的样子,脑中突然闪现出李镇西老师“幸福观”的讲座。在全班讲完故事之后,我语重心长地说:

“想一想别人为你奉献了什么故事,他们讲故事的态度是怎样的?大家多么眼巴巴地看着你讲故事,可是你让大家失望了。我希望越来越多的同学,能给学习伙伴带来甜蜜美好的回忆,让别人因为你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现学现卖,学生听得非常动容,班上静悄悄的。感谢我的读书生活,给了我很多很多教育智慧!

培根说:我们不能像蜘蛛,只能从自己的肚子里吐丝;我们要学蜜蜂,一边采撷一边酿造。那节课虽然耽误了可贵的五分钟讲课时间,

但作为班主任,我认为耽误得值!

二、和问题生一起成长

一个好的班主任,他不会动辄发怒,而会耐心地给予教育和引导;当学生有异常表现或行为时,他能观察入微,及时地与学生谈心并帮助解决问题;当学生遭受挫折时,他能“扶”起学生,鼓励其树立坚定的意志和信心。学生只有得到班主任的爱,才会向班主任倾吐自己的真情,特别是班中的“后进生”,他们最容易产生自卑感,班主任若给他们更多的关心,更多的信任和更多的爱,必然会点燃他们奋发向上的火花。

一大早,刚进教室,值日班长就给我汇报,小飞又和别人打架了。这次是在大家宝贵的晨读时间。上一周,我才没收了他的那一把捅伤别人的小剪刀,才批评完没一周他就又一次故伎重演了。

写完检查,把他叫进办公室的里间,长叹一口气,偷眼看他。他低头不语,脸上脏脏的,好像是早晨洗过,又重新弄脏的样子。这个小飞在幼儿园的时候就“恶名远扬”了,因为经常偷拿小朋友的东西,打架,上了小学,大概是智力迟钝的缘故,上四年级了,竟然不会写一句完整的话。我把小门儿关上,问他:你很爸爸妈妈吗?你恨老师吗?你恨咱班的同学吗?他的眼泪扑簌簌地落下,落在脏脏的前襟上。

他仍是低着头,嘴唇抖动着:“马鹏经常欺负我。”就不说什么了。我接过检查,看了看,好家伙,这句子比年前流畅多了,最起码能大致看明白他的意思了,接过笔,改了仅有的两个错字,继续谈话。我

详细询问了他在班上和男孩子的交往情况,表示会处理那些经常欺负他的孩子。一个常常被欺负的孩子,难怪长出经常攻击别人的恶念。最后给他约法三章,不骂人,不打架;有事找老师;学会说“谢谢”“对不起”。

一晌无事。下午第二节,班长又来报告,小飞又去打前排的同学了。众目睽睽之下,我让他拿出那张检查上的约法三章,然后给同学道歉,很多学生在瞧他笑他。我严肃对批评了几个同学,并引导学生原谅他,监督他,对班集体做了一次长长的谈话。大意是责怪同学们不该对他漠不关心,这是对班级的不负责任,并严令以后不准在欺负他。不但不能欺负他,还要用集体的力量去帮助他,让他和大家一起进步。

面对一个问题生,一个合格的班主任应该不怒不火,冷静治理。10岁的孩子,即使他一时半会儿不能转变,至少他也要感受到大家善意的关怀,在小小的心灵中播下文明和友善的种子!

三、格外关注情感脆弱的孩子

独生子女有三弱——情感脆弱,意志薄弱,性格软弱。三四年级的孩子身上有非常明显的例子,丁点儿大的问题,眼泪就会夺眶而出。男孩子更是“滑稽可笑”:在办公室你向他们问一个问题,女孩子还不哭,男孩子却常常痛哭流涕,愁眉紧锁,好像负担很大的样子。 我们的孩子的心理问题,着实堪忧。难道造成这种情况的,仅仅是因为他们是独生子女吗?住在高楼独院,让他们的四周“只看见四周四角的天空”;父母不放心他们的独生子女离开自己的视线;生活

节奏地加快,父母忙于生计,尤其是父亲很少有时间有心情去关注孩子心理;电子时代的到来,让孩子们的感官渐渐远离清新空气,释放情感的渠道变窄,心思变得敏感脆弱起来了。

我们这个班,男生人数挺多。从生理学角度讲,男生在小学阶段的身心发育普遍晚于女生,平时他们好像手脚笨拙,不够乖巧,我认为对他们要给予特别的耐心和关爱。要做到思想上不歧视,感情上不厌倦,态度上不粗暴,多给这些孩子以展现自我的空间。要用自己的一片真诚的爱心,去叩响他们的心灵之门。让男生女生都能平衡发展。

德育工作是一项艰苦而耐心的工作,可我却乐在其中。我坚信,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获。当我看到自己带的班级朝气蓬勃地向前发展时,当我看到每一名学生学有所成时,所有的辛苦与汗水都化作一股甘泉流淌于心间,瞬时化为强大的动力,因为我们的坚守,我们精心培育了一朵朵娇嫩的心灵之花,精心灌溉着一个个思想的幼苗。

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