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开学漫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8:25:57 作文素材
开学漫谈作文素材

篇一:开学漫谈

开学漫谈

光阴如梭,我来到了风华已经整整一年了。在不知不觉中,我渐渐地熟悉了这个学校的一切。在一年的时间里,我交了许多与我形影不离的好朋友,认识了很多为我们尽心尽力的老师。获取了海洋般的丰富知识。

在9月1日的开学典礼上,那天艳阳光照,太阳照应在我们的身上,露出了我们一张张天真微笑的脸。我意识到我又长大了一岁,已经不再是风华初级中学中最小的预备年级学生,那种心情无言能表。看着学弟学妹们那可爱的模样,穿着整整齐齐的橙色校徽校服,可见他们成功进入中学的兴奋。突然,一位个子小小的男生进入了我的眼中,他匆匆忙忙地跑入了校门,放下书包,再快速地跑着冲进了操场。一刹那,记忆像关不住的潮水一般涌了出来??

记得去年的我,那小小的身子背着格格不入的大书包,穿着校服,带着校徽,匆匆忙忙地进入了学校的大门。每次,我那个米老鼠可爱的闹钟叮铃叮铃地响了起来,我一伸长手,把铃按掉,拉上了被子,又昏昏沉沉地睡了过去??“格格,醒醒,再不起来就要迟到了。”外婆那熟悉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啊!都6点50了啊,我赶紧起床,慌慌张张地套上了校服,坐在饭桌旁边吃着肉馒头,可是它却耗费了我15分钟宝贵的时间,气喘吁吁地来到了学校。哎,终于赶上了,我兴奋地走进了风华初级中学的大门。就像才刚刚进入操场般的那位男生慌张又开心的神情。

现在的我,听见闹钟叮铃叮铃地响着,翻过身,按掉铃声,起来

伸了懒腰,就快速地穿上了校服,用几分钟完成了刷牙洗脸的任务。6点50分,已经安静却有速度地吃着放在眼前的葱油面。不一会儿,“哗哗”饭碗就空了,只剩下了几个辣椒和几根葱。“嗯,表现不错!”妈妈在一旁表扬着我。

我想这是我应该的不是吗?我已经长大了一岁,是学弟学妹们的榜样。我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获得更多的进步,要相信自己!

篇二:2011年秋季初一开学第一节课漫谈杂说

2011年秋季初一开学第一节课漫谈杂说

开学第一节课将要面对一群陌生的面孔,对于本人来说也是陌生的世界。按照自己一贯的做法,开学第一节课要认真,要慎重。教学近20年,有多少这样的第一次,但每一次的想法和认识是不一样的。这节课该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一、适应的问题

我们是新生,来到新的环境,面对新的老师,将会有新的学习生活,一切都是新的。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适应。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者则被淘汰”。环境是很容易适应的,适应老师很关键,不同的思想性格,不同的教学方式。对新的学习生活的适应应该是最重要的,科目多,内容深,作业量大。谁先做好充分的准备,谁就占有优势。

二、关于语文学习

要学好语文,要做到五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

1.眼到。

(1)要多看书。要想学好语文,要好读书,每天要有一定的阅读量,这是学好语文的可靠的“后台”。

(2)要多观察生活。我们的生活就是一本活生生的大百科全书,要留意生活中的一花一草,一烟一尘,一笑一颦。

2.耳到。

耳到就是多听。爱多管闲事的人往往能学好语文,古代对学生的要求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但放在现在很不适用。

3.口到。

口到就是多说,能说会道的人学习语文会很轻松。

4.手到。

多写多练,习惯把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笔及时的记录下来。这样的习惯养成很难。其实一个人最难养成的是习惯,最容易养成的也是习惯。

5.心到。

心到最关键。一个有心人学好语文很容易。读文章的时候我们要与作者进行情感的交流,课堂上要与同学、老师进行思想的碰撞。

三、学习语文的几点要求

1.课前要进行预习,做好五个字:读、查、圈、批、思

用具准备:词典

2.课上会听课,做好六个字:自主、合作、探究

用具准备:笔记本。

3.课后完成好作业,做好四个字:用心、认真

用具准备:日记摘抄本、作文本、作业本。

篇三:教学工作漫谈

《教学工作漫谈》

读过李镇西先生的书后,开始了这本书。两本书都是有关教学的,《做最好的老师》中更强调教师的爱心,教师用爱心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而魏书生先生相比则更突出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两个人在表达方式上一个较为奔放抒情,一个热情而理智。我个人较为喜欢魏书生先生的《教学工作漫谈》,他的目录设置逻辑更为清晰,事例更为具体。

我很吃惊序言中写到的一个事实:20多年来,无论什么样的班级,经过他的电话,学生快乐健康,综合素质高,班风积极向上,成绩名列前茅。我想他一定认真揣摩了因材施教的内涵,否则怎么会有如此成绩?《教学工作漫谈》分为四个部分,教学篇、育人篇、修身篇以及管理篇,根据上百种实际情况展开漫谈,以教书育人为中心包含教育管理策略、教学实施办法,没有什么华丽丽语言,对于教师队伍的提高有重要借鉴作用。

一、教学篇

在我看来,至少我认为,差生的进步速度要快于优等生,差生的创造奇迹能力一

般都要高于优生。而在课堂中最容易被忽视的学生则是中等生,但是这部分学生是学生的主体,也是最不易撼动的力量。

近些年关于教学方法的理论出现了很多,我们当然不应该去否认某种方法,更不能糊里糊涂照搬一种或几种教法应用于自己的课堂,不必将自己框定在某种模式中,一定要注意扬长与避短,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每节课的差异以及学科的差异性等等,一节好课一定是富于特色个性的。魏书生讲自己的课堂教学分为6个步骤: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和自结,其中定向是为了控制信息的接收范围,从而排除干扰知识。确立重点内容通常都是教师直接指出,魏书生 先生这里提到这部分内容也可以请学生自己提出或者集体讨论得出。如果学生参与这一块的内容那么在课下一定会认真预习,尽可能详细。接下来的自学模块则是主体主动接收信息的过程,讨论及答疑是信息传递的最主要过程。值得我学习的则是自测模块,自测的方式中主要有①学生根据学习重点自己出题,自己答题;②请一名学生出题,大家一起答题;③每个组出一题,其他组答题;④教师出题,学生答题;⑤直接用教材后的练习题。为了凸显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前三种方法应该多多使用。自结是一节课中的重点环节,帮助学生回忆总结知识点,个人认为最好的方法还是学生们大声一起说,这应该可以适用于大部分文科教学。课堂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是个方法中设计板书、说话声音变化及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这些都应该适当采用,尤其是在讲文化艺术时,讲战争时。

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中教师主要涉及重点、难点知识,整体的知识详细的知识点主要由学生在自学中自己掌握,同时注意合理规划时间,这样有助于学生深化认识重难点,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育人篇

这部分内容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魏书生先生独特的“惩罚”方法。犯错误写说明书、写 心理病例、唱歌、做件好事,既惩罚了学生,又让学生在学习上有所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适应成千上万的各种各样的题的学生,而是要帮助学生拥有健全人格,适应社会发展,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告别高分低能。今年来境外旅游中关于中国人素质低下的问题不绝于口,很多人都在驳斥说是个例,但是在很多外国游客中中国游客每每发生这样的事情,就算是个例是不是也可以说明中国人素质确实相较而言低下的,我们在教学当中如不注意,一味以“分”定输赢,那下一个世纪是否还会依然曝出同样的新闻?我是教授历史课程的,对于历史课而言最重要的一部分当然是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屈辱史,如果你不清楚自己是怎么摔倒的,不知道什么动作预示着摔倒,那如何去避免再次摔倒,可是很多学生鸦片战争的起始时间都不清楚了。很多人用iphone不是因为功能而是所谓的面子,国产手机在国外大卖时不得不面临国内市场惨淡的尴尬局面,如果你不在意功能的强大能否支持一下国货?我想起在youtobe上看到的日本某社CEO说过的一句话:

不管我们的产品有多好,韩国人都会先选择自己的产品;不管我们的产品多坏,中国人都想买。我们面临这样一个现实,爱国主义的倡导势在必行,以分定输赢显然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的教育任重而道远。

三、修身篇

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我时常做的事情就是埋怨学生难教、难管,没有反思自己是 否没有从实际出发没有去寻找过与之对应的方法。只有先适应环境才能改变环境。我第一次工作时,那个时候代英语课,遇到一个高三的学生,我知道他的基础不好,否则不会在这个时候还高价补课,但是我从未想过会这么差:他自己用着iphone,家里电脑、笔记本都是Apple,可是他居然不认识apple。英语中最重要的是阅读理解,考虑时间不多,原计划是每天上午2篇阅读理解,下午背精简的课文,给出本课重点词汇要求写作文,我以为这样负担不会太大,可以愉快的学习玩耍,可是遇到这样的实际情况我也是醉了,脾气变得很不好,这样的状况过了2天,他和我的关系也慢慢不好,学习的热情更是一塌糊涂,慢慢得觉得不能这样了,改变计划:每天一篇阅读理解,用阅读理解中常见的单词写作文。慢慢的我们终于有了词汇量,作文水平也有所提高,他也养成了上课说英语的习惯,能说简单的英语笑话,唱英语歌,越来越自信,眉飞色舞的,最终高考时拿下113的成绩,虽然不是很高,但这是我们短短3个月时间的成绩,更多的成绩则是他的自信。实际上我是遇到过很多差生,但是在慢慢变好的过程中,我渐渐忘记了他们曾经的差,导致来到特立后面对学生一问三不知的情况我忘记改变自己,还有周围很多都在说学生怎样怎样差。我想在我没改变别人的时候我已经快要被他人同化了。

选择积极角色进入生活。上研途中我退学了,因为看不到自己未来的路。我没有怎样怎样高级,也不想让别人感觉我怎样高人一等(到现在为止我都不清楚为什么会有人知道我上过研)。一直以来我都很虚心,我知道虚心可以让人进步,我没有成为最好之前,进步空间有多大,谦虚的心就应该有多强。我常常告诉学生,你的经历是增长你人生自信的重要部分,而自信是你通往成功阶梯的关键要素。我与别人的不同在于我知道什么话该听什么话不应该听,因为拥有自信,我知道自己某一方面是正确的。

能受委屈的人才是强者。我记得上次教育局检查听得我的课,效果很不好,我自己心灰意冷了很久,之所以心灰意冷时因为我自己觉得很委屈。本来准备的导学提纲是简单的基础知识框架以及大量的习题(参考资料上没有选修内容),去打印的时候题量太大又重新改,减少了题的量。因为是高三了,我在想如果严格按照“6+1”会不会不专业,不符合复习课要求,然后改变课堂模式。可以说这是我这节课被批评最多的地方:讲课向复习课,我记得当时领导指出后我争辩了几句,最后对我的定性是不信任学生。我记得当时这句话出来后我眼眶开始积蓄泪水,我不知道怎么去理解这个“不信任”,学生常常告诉我老师我们看着你在上面讲课讲得张嘴不知说什么的时候也很难过可是我们是真的不会不是不说,他们不会我要不要说?课本上是有70%的熟知识,也就是初中学过的,可是他们那部分东西确实不会,是不是对于他们而言将近100%的知识都是生知识?高中历史成为了专题史,学生的时空观被打破了,知识体系不清晰了,我认为在讲课的时候老师除去讲重难点之外很重要的时候要灌输通史意识即串知识。讲完课后我一直在反思,如果一个人说你这方面有问题可能是别人错了,但是这么多人说一定是你有问题了,然后我在想这节课出现的问题有哪些,然后自己在本子上罗列了很多。所以我想我为着那么一个问题,承受的那么一个“不信任”的委屈,有什么大不了的,我还有很多真实存在的问题,把那些问题改正后再去思考这个问题也可以啊,我是成人了,为什么不能受点“委屈”?

四、 管理篇

这部分内容涉及班级管理,合理的管理制度能够推动一个社会、集体的发展。读完这 部分内容,我的一个真实感受就是很想成为魏书生先生的学生,自己作为学生的时候很讨厌老师将自己当做小孩子,什么东西都是他们说了算,我们只能乖乖听话,老师一副“为了你们好”的样子,满口大道理,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没有享有在这个班级里应有的权利,所以班级管理中民主第一科学第二,让学生们真正领会到他们是班级的主人,他们要参与班级管理,与班级共荣辱,这样就强化了学生的班级责任感,容易增强班级凝聚力,推而广之,他们成年后作为中国公民就会强化自己的主人翁意识,有社会责任感、爱国之心,那我们的国家就会日益强大。

我很敬佩魏先生,讲一个人培养成才可以说是巧合说是他人的天赋,将很多人培养成人那就是一个奇迹,一个值得很多人敬爱的伟大的人。我很庆幸自己在这个年纪,不在一味挑刺的年纪,经石校长的介绍读到了这样一本书,今后我还会接着慢慢读、慢慢理解、慢慢品味??

篇四:漫谈自己的大学生活

漫谈自己的大学生活

青春的齿轮在时间的推动下飞快运转,没有过多的停留与守候,我来不及发现也来不及回味。 现在就大二了,想到自己就这样悄然地度过了大一的生活,就越来越觉得时间过得真的很快很快,或许这对于一个已经成年了的人来说尤其是觉得更快吧。想到自己即将毕业、即将步入社会,内心不免茫然;面对漫漫的人生路,自己油然感到无所适从,多多少少觉得自己不知道应该如何去走。

回想往事一幕幕,伤心过,笑过,后悔过,也遗憾过。但青春却一去不复返,作为大学生的我,应该懂得珍惜眼前拥有的幸福。因为此时的我,没有大的压力,可以大声哭笑、可以肆无忌惮、可以疯狂叫嚷、可以无拘无束。记得刚来大学时,觉得西校区比我想象中的要漂亮、要美观,甚至觉得它还挺大的。因为毕竟这是我见到过的最大的学校,可能是自己一直生活在农村,也没逛过什么大学,有些目光短浅吧?已经搬离家乡十几年了,多年漂泊在外,似乎早已遗忘了自己曾是一位农民的儿子,曾经还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曾经还在栉风沐雨中成长。在那时,在一个夏天,最渴望的就是别下田、别去晒那烈日,最渴望的就是能休息一阵子,但最最渴望的就是立即开学,因为开学了我就可以不用干农活了。而现在,身处富丽堂皇的大学,最渴望的却成了不要上课多好啊!其实自己也是很喜欢那种堕落的生活的,因为那种生活真的很惬意,可以随心所欲、自由自在。可如果我真的一旦堕落了,我又对得起谁呢?父母真是为我操碎了心,受尽了委屈,他们仍然默默的为我付出着,想到这自己就有些伤感、有些过意不去,就会立即摒弃那想堕落的邪恶念头,继续走着属于自己的风雨兼程路。我深知,这条路会很苦很累,很漫长,很艰辛,甚至布满荆棘,甚至最后自己会遍体鳞伤。现在的我也是深有感悟的,现在的自己真的很累很累,真的很想好好的

休息下,可想到为了自己的理想,自己的目标,自己的前途,我不得不就这样做着自己不爱做的事情,一直这样执着地坚持下去,因为我没有其他的选择。

来大学的第一天,我感觉广播里放的歌怎么这么难听啊,后来才知道这就是江西理工大学的校歌。听了许多遍、唱了许多遍之后,感觉歌词还是不错的,觉得歌词中唱的似乎就是类似于自己的学子,像自己一样,告别了家乡亲切的明月,迎来了校园灿烂的朝阳。都希望自己在这朝阳的沐浴下健康成长,在四年之后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一年多了,感受着大学里的点点滴滴,现在的自己越来越觉得,军训似乎真是大学里最苦最累的时光,从那以后我就没觉得自己苦。虽然仅仅只有短短的十天,可那段时光真有点像自己在农村种田的日子,有点煎熬,有点苦涩。

依然清晰地记得军训期间的那段岁月,天天要站在烈日下,衣服总是被汗水浸渍得湿漉漉的,手心、额头上的汗都能直接滴在地上。在那段时间的我,真的非常非常希望时间能加快脚步、飞速而逝,可熬着熬着,却总感觉是那么的漫长,漫长得似乎没有了边际。但在那段时间里也进行着一些好玩的事情,记得下午军训完,吃完晚饭,所有的人都没事干了。闲着也是闲着,我们寝室买了一副纸牌,由于地域不同,玩牌的方式也不同,我们却奇迹般的按照不同的地方习惯凑着玩完了一局又一局,玩得是那么的开心、那么的起劲。在那段时间里,玩牌成了我们唯一的游戏方式。在那时,感觉所有的人都是那么的纯真,似乎都是积极向上的,没有等级,没有距离。甚至觉得我们都是一样的,一样的有着相同的理想,一样的有着共同的目标,一样的会去奋斗,一样的都能完美的度完大学的四年美好时光,顺利拿到属于自己的毕业证、学位证。这样的时光让我很是着迷,因为这些我曾拥有过,我们一起笑过、疯过、失落过,共同度过。往事历历在目,只是忽然意识到我的青春已经在不经意间匆匆溜走,长大了才知道,岁月真的不饶人啊。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来的一切的一切,时间都证明着我原来错了,时间是残酷的,可时间也是最真实的,它能改变一切,也能验证一切。

渐渐地,同学之间越来越形成了等级,而且这种等级也越来越悬殊,开始分层了,有的越来越优秀了,有的却越来越堕落。同学之间也明显形成了界限,每个人有着各自的想法,开始有了差距,开始有了改变,开始两极分化了,甚至开始产生矛盾了。慵懒的大学生活让很多人迷失了方向,失去了斗志,失去了人生目标,很多人越来越沉迷于游戏之中,开始逃课了,开始放纵了,挂科现象也越来越严重了。真心希望那些人能早日浪子回头,别再堕落了,也祝愿他们能顺利地完成他们的学业,将来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感觉漫长的军训岁月终于迎来了它的结束,就要开始上课了。自己兴高采烈地预习了五六页,因为这是来大学的第一次上课,感觉自己美滋滋的,毕竟自己一下预习了这么多页。可到了课堂,才发现我预习的那么几页还不够一节课讲的,那时的自己似乎傻眼了,大学的课原来上得是这么的快。记得最清楚的就是上军事理论课,他老人家节奏那个快的,都可以赶上火箭了,当时把我郁闷的。那时的自己是那么的不适应、那么的不知所措。在那时,开始怀念着高中的时光,高

开学漫谈

中的同学,高中的老师,高中的画面,高中的点点滴滴。经常想起在正大那六个人组成的家,在那里有着关于我的点点滴滴,有着属于我的奋斗史。是那个地方成就了我,那时的我是艰辛的,也是最幸福的,因为在那里,圆了我的大学梦。上大学了,内心空虚,有时甚至不停地和那些高中同学聊天、打长途电话,三百条短信居然还不够自己去发的,那时的话费高涨。自己却不怎么觉得那话费高,因为那是自己在大学里的唯一精神寄托,那时的自己觉得和同学聊天才是现实,读大学似乎才是梦境。那时的自己真的很茫然、很迷茫,由于在大学里面实在是太清闲了,闲得几乎让人发慌,当时的自己又不会处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感觉自己真的很无聊很无聊。

时光荏苒,光阴似箭。岁月的车轮不经意间向前转了一圈又一圈,渐渐地,我回到了现实,开始用心体会自己的大学生活,开始认真刻苦读书,开始学着怎样去适应这大学,开始敞开心扉,慢慢地和周围的人交流沟通。大学的周末是如此的清闲,如此的难熬,也开始学着打发属于自己

的周末。我选择了自习,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教室里,看着课本,有时发发小呆,刚上自习的那段时间很是不适应,像是在受煎熬,经常拿出手机来玩,上网聊天,明显感觉手机上的漆渐渐脱落,按键渐渐失灵。后来聊得实在没人可聊了,又开始看着自己的书,做着自己的作业,或者发发呆,有时也想想自己的过去,自己的现在,自己的未来。渐渐地,我养成了自愿去自习的习惯,不论任何阶段,不论任何情况,只要有时间,我都把自习看着是我大学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开始享受着这样的生活,在这一路的自习中,我学会了坚持,学会了惜时,学会了勤奋刻苦,也学会了踏实生活,勤勤恳恳,拥有一颗上进之心,知道了学习才是最重要的,在不知不觉中,也令我取得了一些优异的成绩。

在大学里,给我打击最大的就是进学生会,那时的自己懵懵懂懂,跟着同学也报了个部门,心潮澎湃地想着自己会被录用,就这样幻想着。当时报的是宣传部,职务是委员,我都把自己看得这么低了,应该或许能进吧?清晰地记得那个面试现场,那个面试官。面试官看我傻傻地站着,就问:“你先自我介绍下吧?”我吱吱呜呜的说:“我叫万义亮,来自江西南昌,??。”心想觉得刚刚自己说的和表上写的一样,突然来了一句,“那上面都有。”那面试官扫了一眼,抬起头看了下我,对我说:“行了。”那时的自己真的有些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听室友说他们会问问题,心生疑惑:“咋就不问了呢?怎么这样就行了?”心想以为自己会被录用,几天后,名单上没我,当看着偌大的名单上写着许许多多的名字,却没有我,感觉自己的心的似乎真的碎了。原来他就这样把我给踢了,心中十分的不平与不甘,我有那么差吗?一个委员都不给我考虑,依稀记得那时的自己真的很难过、很心痛,真感觉自己丢了一件大宝似的。现在时隔一年,自己真的很恨那个给我面试的人,是他让我自卑了一年,是他让我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是他让我觉得内向的出路会比外向的人少,是他让我觉得学生会就是黑社会,也是他让我生出了想让自己变外向的念头,可改着改着,变外向却似乎成了永远无法实现的梦。在西校区的一年,人人都觉得我

成绩好,风光无限,可他们哪知道,当时的我却觉得自己像一个小丑,因为自己连一个小小的面试都过不了,招聘会的面试怎么过啊?自己的未来怎么办啊?

还清楚地记得,我的第一次自信是来源于去树人网的面试,当时的自己准备得确实挺充分的。虽然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进去了要干嘛,心里被一种强大的力量催使着,就是要进去,就是要通过面试。面试完觉得自己表现的不是那么很好,似乎自己又要被踢了,可我并不想就这样与树人网擦肩而过,真的很想很想进去,哪怕去打杂也心甘情愿。怀着忐忑的心情,抱着丝丝的希望,我等到那老师面试完所有的同学,就走到那老师的面前,说:“我能看看我的面试成绩吗?”那老师突然来了句:“你叫万义亮,对吧?”接着他就在名单上找我的名字,当时真的很感动,也很激动,一次次短短的交谈却让一位老师记住了我的名字,我带着激动的语言,说:“老师您还记得我的名字啊,你觉得我能进树人网吗?”他说:“我们都给了你九十多分,应该没问题。”我那时真的很怕煮熟的鸭子又飞了,忙补了一句:“我真的好想进去。”那老师说:“我们会好好考虑你的,你回去等消息吧!”就这样一场惊险的面试就这样过去了,面试结果出来,没想到我真的被录取了,那时的自己激动又兴奋。

在树人网,我第一次接触比我高年级的同学,从他们身上吸取着自己不曾拥有的东西。在树人网当责任编辑的时候,自己也是第一次接触学习以外的东西,那时的自己十分有激情,干劲十足,一有问题就使劲地想,找解决的方法,想不通就去问那些学长。记得最深刻的一次就是去树人网办公室问怎么样上传视频。在那里,我干得相当的认真,担心会出一点点的差错。确实他们教给了我很多很多的东西,不仅技术上的,还有些为人处事的学问,还有如何调节学习和工作的关系等等,在那段时间是自己最充实的时光。

在树人网工作了一段时间,慢慢地觉得,在大学里面,不仅学习成绩要好,而且应该多学点东西,尤其是技术上的东西。渐渐地,我感到仅树人网一责任编辑,学到的东西实在太有限

篇五:国学漫谈

百年沉睡的国学

一、国学并不玄妙,它是“一国固有之学术”, 即中国传统的学术简称,中国传统的学术主要凝聚在经史子集四部之中。因此,我们也可以说,国学的主干是经史子集,其他的枝脉是由此而生发出来的。经史子集是中国古代学术的四个部类。其中“经”是指古代社会中的政教、纲常伦理道德规范的教条,主要是儒家的典籍; “史”是指历史典籍; “子”是指春秋战国以来诸子之学;“集”是指古代诗文词赋的著作,分为总集、选集、别集。中国古代图书分为四部,即“经史子集”,四部的名称和顺序是在《隋书?6?1经籍志》中最后确定下来的。后来清代乾隆皇帝时编修《四库全书》,就是按经史子集四部来整理和编修的。 国学四部不光是目录学的概念,而且蕴涵着现代学科的意思在内。一般说来,经部、子部相当于现在的哲学学科,史部相当于历史学科,而集部接近于现代的文学学科,这也说明国学与现代西学学科分类是可以互相兼容的,不存在水火不相容的问题,当年的北大与清华国学门,也是将四部与现代学科互相融合的。从学理上来说,我们完全可以在现有的学科平台上来振兴国学。当然,中国传统的学术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近代以来,受西方学术影响,一些从国外引进的新兴的学科,比如考古学与文化人类学也在充实与丰富着国学,对此,我们也应当将其纳入国学的视野之中,但是国学的主体是中国固有之学术,它采用汉字表达,凝聚在经史子集之中,这是不争的事实,无须哓哓置辩,鱼目混珠。

二、国学的学术价值观与基本精神是一致的,

是一种人文思想与价值体系,表现出中华民族与中国人的基本人生价值观念与思想方法。它的主干是儒家的尊重先祖,进德修业,内圣外王,以及道家的逍遥独立、禅宗的心灵自由、屈原的浪漫热烈的精神气质,是一种多元与和谐的精神文化体系。它的精神价值与思想方法是高度一致的,即讲究阴阳和合,对立统一,开放包容,能够吸收外来文化,新陈代谢,生生不息。 同时,国学如果从完整的意义来说,乃是指运用现代立场与眼光来研究中国传统学术的一门学问。它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传统学术的内容;其二是用现代眼光来阐释与创新传统的学术。因而振兴国学不仅是指光大传统,更主要是指激活国学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后者尤其是我们今天进行文化选择时所要秉承的融合古今,会通中西的能力。

三、国学的兴衰沉浮

中国的学术充满着浓郁的人文关怀的情操。这种文化情操在近代国学人物身上彰显得特别清晰。从国学的历史来看,她与中华文明的兴衰起伏息息相关。是中华民族面临从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以来的动荡变化的命运遭际时的文化选择相关。近代以来国学的兴起,正同中华文化在世纪之交的文化选择相关,可以大致分成这么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四”之前国学思潮的滥觞。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古老封建帝国的衰朽,以及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侵略,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滞后与愚钝也显示出来,于是在西方科技文明与学术文明的影响下,先进的中国人在呼唤政治改良的同时,也开始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更新,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从最早

的林则徐、魏源到维新运动人领导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都体现出这种融合中西,寻求变法图强的学术精神。国学思潮正是在这一大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百日维新的失败,使人们看清了封建顽固势力的衰朽与残忍,也对于中体西用文化路径的无助,于是引起了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领导人物一方面引入西方的启蒙思想,另一方面则对于传统文化加以倡导,以激发民族革命的思想,并且将二者有机地加以联系,比如当时的革命党人与著名学者章太炎即是一位国学大师,他对于西方的学术也很有兴趣,曾宣传西方的进化论与自然科学,写有《菌说》这样的文章,但章太炎更感兴趣的是他原先所受的国学教育。章氏在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上面发表了许多宣传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与学术的文章,以达到抨击清满清政权,鼓吹反清革命的目的。鲁迅在一九三六年写的《关于太炎先生的二三事》一文中,曾说章太炎当时的主张有两条,一条用宗教发起信心,增进国民的道德;另一条则是用国粹(国学)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

章太炎早在1906年日本主编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时,刊登《国学振兴社广告》,谓国学讲授内容为:“一、诸子学;二、文史学;三、制度学;四、内典(即佛典)学;

五、宋明理学;六、中国历史。”以上内容实际上包括了传统的经、史、子、集的各个学科。章氏于1906年于日本东京创立国学振兴社,仿效日本一些学者用一国固有之学问来弘扬民族精神的做法。章太炎的国学振兴社培养了近现代中国的许多国学大家,鲁迅即接受过他的教育。中国近现代的国学思潮就是从这里开始的。现在中国许多著名高校的国学学者,从学术源流来说,出自于章氏门下。

辛亥革命后,军阀统治使人们对于原来的革命十分失望,再加上传统文化中一些不好的东西泛滥一时,国粹主义与袁世凯倡导的尊孔读经使人们对于传统文化产生了厌恶的心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十月革命爆发,马克思主义主义传入中国,西方学术长驱直入,导致了二十世纪初以来,人们在西方民主与科学影响下的文化思路,于是“五四”在猛烈批判中国传统学术与文化的同时,开始了对于西方政治体制与学术文化的全盘接受。矫枉过正,走向文化的偏激也是在所难免的。

第二阶段,自1920年“五四”运动之后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国学的昌盛。这是国学研究最为辉煌的时期。因此我们在这里要作重点介绍。自“五四”之后,随着人们对于当时的国势以及文化选择的重新思考,于是中国固有之传统再度被人们所审视与反思,正是在这一反思意识之上,形成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的国学兴盛时期。当时的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率先开办国学门等形式的国学教育,其中蕴涵着明显的文化选择与教育改革的意识。1925年夏天,当时的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在清华大学国学门开学典礼的致辞时感叹:

现在中国所谓新教育,大都抄袭欧美各国,欲谋自动,必须本中国文化精神,悉心研究。所以本校同时组织研究院,研究高深之经史哲学。其研究之法,可以利用科学方法,并参以中国考据之法,希望研究院中寻出中国之魂。

曹校长为此提出,国学研究是要“寻出中国之魂”,即中国文化的精神,也是当时许多国学研究实体与人物的共同想法。值得关注的是,开学那天,梁启超作了题为《旧日书院之情形》的学术演讲。当时的国学人物提出“融会中外,博通古今”的口号,在充分吸收外来学术文化的前提下,重铸学术与教育之魂。从宏观战略的高度上提出了中国传统学术的在重建中华文化与中华之魂时的意义。足可以为今人借鉴。当时的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以及中央研究院均为国学研究的重镇,尤其是清华国学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

维、陈寅恪、赵元任更是具有学术偶像的意义,至今仍然广受世人的感佩。当时全国的高校纷纷创办国学教育,比如东南大学、厦门大学、无锡国专等。鲁迅1926年经厦门大学文科学长经林语堂的引荐,曾在厦大任国学院讲座教授,之后才到中山大学任教。因此,说鲁迅反对国学不知从何说起。2006年12月底,厦门大学正式复办国学研究院,本人也参加了当时的学术会议。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当时“国学热”中形成的几大实体:

一、北京大学的国学研究。它以1917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为契机。在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下,既请陈独秀任文科学长,也请刘师培任经学教授,又把27岁刚在美国读完博士学位的胡适请来任哲学教授。1922年北大文科研究所设立国学门,由章氏弟子、著名训诂学家沈兼士任主任。并出版《国学季刊》,由编辑部主任胡适写了《国学季刊发刊宣言》,对推动国学研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二、清华大学的国学研究。它比北大更有名,因为产生了清华国学院的四大导师。1925年夏天,清华国学研究院成立,聘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为导师,被称为“四大导师”。又聘李济(字济之)任讲师。第一位导师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是中国近代以来最有影响力的政治活动家,也是最博学的学者之一。他的著作集《饮冰室合集》,收有论文集45种,专著104种。要学习和研究国学,梁启超的著作起码以下几本书是应该读的,即《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古书真伪及其年代》。第二位导师是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是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从1922年设立国学门起,多次请王国维任导师,王国维皆未应聘。至此才同时应聘为北大国学函授导师。王国维的学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以经史、小学成就最高。著作有62种,出版44种,尚有18种未出版。代表著作是论文集《观堂集林》。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与《历史人物》两书中评论说:“那好像一座崔巍的楼阁,在几千年来的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煅墓饣浴!?第三位导师是陈寅恪,是学贯中西的享有国际盛誉的国学大师。他读书很多很熟,《二十四史》中的某条史料在第几卷第几页都能说上来。他懂八种外语,文、史、哲兼通,是中国近代以来最精博的学者之一。连“敦煌学”这一学术名称,最先也是由他提出来的。1949年以前,在清华大学同时兼任历史系与中文系两系的教授。1949年以后到广州中山大学,也是任历史、中文两系的教授。他被称为“教授的教授”,意思是他的水平是给教授当教授的。陈寅恪的主要学术著作是《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寒柳堂集》、《金明馆丛稿初编》与《二编》,都已出版。第四位导师为赵元任,是语言学奇才,中国科学语言学的奠基人,被称为“中国语言学之父”。他专长汉语音韵学与方言学,又精通多种外语。在清华国学研究院时调查方言写成的《现代吴语的研究》一书,是现代汉语方言研究的奠基之作。1938年以后,在美国各大学任教,研究世界各国语言,更加广通博达,成为世界语言学大师。赵元任对中国现代语言学界影响深远,造就甚多。中国当代语言学大师王力教授说:“赵元任可以称为中国第一代语言学家,我学语言学是跟他学的,我后来到法国去,也是受他的影响。”王力在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毕业论文《中国古文法》,就是由赵元任与梁启超联合指导的。由于有以上“四大导师”为中坚的教师阵容,所以当时清华的国学研究水平在全国是最高的。

三、前国立中央研究院的历史语言研究所。1928年,蔡元培任前中央研究院院长,成立历史语言研究所,由黄侃的高足傅斯年(字孟真)任所长。傅毕业于北京大学国文门,留学伦敦大学、柏林大学,研究实验心理学、数学与哲学等,学问广博,又有学术领导才

能,任所长21年。1949年去台湾,任台湾大学校长。代表著作有《性命古训辨证》等。研究所内分四个研究组。第一组为历史组,研究历史问题与古籍校勘整理。第二组为语言组,研究汉语与国内少数民族语言。第三组为考古组,研究中国史前史与考古学。第四组为民族组,研究中国民族史。同年赵元任到历史语言研究所任语言组组长,领导了对全国主要方言的调查,成果甚多,写成调查报告多种。李济任考古组组长,主持了对殷墟的十五次发掘,奠定了中国现代科学考古学的基础。历史组由“古史辨”派的著名学者顾领刚任组长。该所主办的刊物《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是前中央研究院最重要的一份学术刊物,许多著名学者的重要论文发表在这个刊物上。至1949年出21本,1949年以后在台湾继续出版。前中央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分专任和兼任及通信研究员,这样就把全国许多著名学者的研究力量集中在一起了。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国学研究的实体与个人,不再详细介绍了。

尽管当时的国学研究与教育辉煌一时,但后来都沉寂了。这是为什么呢,也是今天人们经常要问的问题。我认为对此要作具体分析。大致有这么几层原因:第一,从总体上来说,当时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条件下,教育改革与发展受制于时代的播迁,在兵荒马乱的年头,许多志士仁人的国学教育理想只能付诸东流。一代大师往往在时代痛苦下走向死亡,比如国学大师王国维的自沉便是不幸年代所造成的。第二,如何处理现代西方学科体制与国学教育体制的关系,这是最难应对的难题。在当时的情况下,虽然人们要恢复中国传统学术的地位,但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如何做好固有之学术与现代学科体制之关系,往往顾此失彼,牵一发而动全身。结果国学教育因为无法应对当时整体上的西方学科体制,只能偃旗息鼓。清华大学的国学命运除了1927年6月王国维投昆明湖自沉,使清华国学院痛失一大导师外,还因其他几位教授疲于应对的实际事务而最终辍办。比如陈寅恪要同时兼任历史系与中文系的教授,而国学则是文史不分科的。西学分科与国学教学体制的暂时龃龉造成了这种结局。而赵元任、李济等由于专业研究的需要,忙于外出学术考察与田野作业,无暇顾及国学院的事务。但尽管是这样,当时的清华首届国学班培养出来的一批人材许多后来成了国学大师,这是人们所忽略的,比如著名的古汉语专家王力,历史学家谢国祯、姚薇元等人都是清华国学院培养出来的。证明这种国学教育的成效是显著的。第三,任何教育改革在开始时总是要付出实验代价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而在观念上与运作上,如何在探索中取得经验,是需要一定条件与时间的。前人没有做完与做好的事,需要我们今天再接再励,一往而无前。

国学命运的第三阶段,是指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目前。这是指建国后国学命运的沉浮。建国后,虽然我们对于中国固有的学术文化也进行了新研究,在教学上也加入了古典文化的内容,而且西方学术分科的研究方法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研究与教学带来了许多新气象。但是由于对于中国传统的学术分科重视不够,再加上厚今薄古指导思想的偏颇。因此,国学作为一门系统研究与阐释中国传统学术的学问,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地位。基本上销声匿迹。在“文革“中更是受到整体上的打压。进入新时期之后,国学才获得了复兴的条件。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学与国学教育在北京大学袁行霈等学者倡导下,有了长足的发展。2005年10月16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正式成立,标志着新的国学高潮的兴起。近年来,随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复兴,国学全面复兴的时机已经成熟。因此,国学的消长升降与中华文明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关于这个问题,将在后面的讲座中还要详细谈到,这里就不多说了。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回顾百年孤独中的国学命运,我们可以看到国学是一种人文性与时代性极强的人文学术,是我们民族精神与民族命运的真实投射

国学的气象:用国学挽救中国信仰危机

谈国学就该有国学的气象。儒学、中医毕竟曾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依靠。20世纪反传统浪潮虽然伤到了国学的筋骨,但是中国人的书中到处都端端正正地写着孔子的语句,中国人的日常口语中依然满是孔子的只言片语。

薛仁明的《孔子随喜》一上来就谈国学的气象,有破有立,纵横捭阖,波澜壮阔。开门见山就是毫不客气的“大破”。他说儒家有淑世的理想,讲温良恭俭让,都是谦谦君子。因为这一性格,不少儒家其实只是循规蹈矩的昏聩之徒,可能真有高洁情操,但无处事能力。如果顺着这层意思推衍下去,就会得出:儒家把人变成体制下的良民,缺乏怀疑和反抗精神。薛仁明斩钉截铁地说,这一层绝对不是孔子本来的气象。这是历代儒家对孔子的误解、附会所导致的。

孔子其实一身都是反骨,只不过藏在他的温良恭俭让中罢了。这是薛仁明《孔子随喜》的“大立”。孔子满有抗议能量,常借复古来针砭时弊,是借古讽今的高手。孔子对生养自己的鲁国有情,但是一旦失意,也会带着门下弟子周游列国寻找出仕机会。孔子真心希望自己被君王欣赏,但是一定要以“礼乐之治”为自己的底线。孔子一生可以说是不得志,但始终不忘记呼吁“乐以忘忧”,还会拿自己开涮。无论“丧家犬”是指“无家可归的狗”还是“办丧事人家的狗”,绝对都是孔子的自嘲。孔子也不会像屈原那样把自己困在绝境中,无法自拔,因为他有“浮于海”的理想。这样的孔子被写活了,不像被“大成至圣先师”外衣包裹着的那个孔仲尼。跟孔子相比,后世的儒家则太过严正,被忧患意识压得透不过气来,呈现出的是“常戚戚”的群像。

也许现在有些人真想用国学、孔子来挽救中国的信仰危机,期待着能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毕竟孔子曾经是中国文化核心价值的源泉,现在也依然影响着中国人的心思意念。因此,不少义理派的国学家致力于挖掘孔子的当代意义。《孔子随喜》大体上算是“义理派”的读本,能说到抗议精神,说到社会众生百态,字字不离“社会良心”,超过野狐禅般的国学读物何止万倍。另外,薛仁明先生笔端大有“处士横议”之风,确实有国学该有的气象。(曹凯)

国学的气象:用国学挽救中国信仰危机

发表时间:2011-06-15 来源:天津日报

热潮中的冷思考——关于当前我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述要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近年来,国学热在社会上迅速兴起并持续升温:电视上的文化讲坛受到追捧,大学里的国学院、国学班相继开设,民间的读经诵典活动如火如荼??那么,如何看待当前这股国学热,怎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学术理论界对此进行了思考和探讨,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认识成果。

国学热怎么看

——传统文化兴起的背后

国学究竟是什么,它与传统文化是什么关系?目前学术理论界对此还没有统一的定论。多数学者认为,国学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目前所说的国学热实际上是传统文化热。如何看待当前的国学热,不仅关系国学的发展方向,也涉及如何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