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十三岁的际遇语段赏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8:34:18 体裁作文
十三岁的际遇语段赏析体裁作文

篇一:《十三岁的际遇》初一年级语文随堂练习及答案

涟水县黄营中学初一年级语文随堂练习

课 题:《十三岁的际遇》1 编写:黄培兵 审核:严汉如

班级 姓名 日期 等第

一、双基积累

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玫瑰(ɡui) .

B.撷取(ji?) . 沉淀(diàn) 蓦然回首(mò) .. 摒弃(bìnɡ) 白驹过隙(xì) ..

通幽曲径(qū) .

朝夕相处(chǔ) .C.安恬(tián) 穹隆(qiónɡ) ..D.怪癖(pǐ) 呜咽(ya) ..

A.抽屉 一视同仁 茫然若失

B.尘缘 津津有味 目不转睛

C.犀利 生机勃勃 谈笑风声

D.絮语 耳目一新 一干二净

3.综合性学习。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学完课文,你一定对作者田晓菲有了深入了解。田晓菲,13岁即被北大破

格录取,成为人人羡慕的才女。

(1)假使你在网络上和她聊天,你最想请教她的问题是什么?

答:

(2)她成才的经历给了你哪些启示?

答: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6~9段,完成6~11题。

6.从选段中找出两对同义词语: 与 ;

与 。

7.为什么“我”刚进北大,“心头涌起一种近乎绝望的感觉”?

答:

8.请简要地概括一下在青岛过夏令营时留在“我”记忆中的那件往事。

答:

9.“我似乎刚刚理解了那因为自己的无知而抽泣的女孩”,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答:

10.为什么说北大不再是“影像”“建筑”“梦想”?

答:

涟水县黄营中学初一年级语文随堂练习

课 题:《十三岁的际遇》2 编写:黄培兵 审核:严汉如

班级 姓名 日期 等第 阅读下文,回答12~15题。

哈佛梦想 刘 墉

你知道我小时候听过的第一所美国大学是哪个吗?

是哈佛!

高中时,从百科全书上,我知道哈佛的历史远比美国长,早在六十年代,哈

佛已经为美国培育了六位总统。我最崇拜的文学家、诗人,如艾略特、亚当斯、

梭罗和爱默生,都是哈佛毕业的。

只是当时我连考国内的联考,都没有把握,哈佛自然更成为遥不可及的名字。

直到我认识美国驻华大使安克志的儿子安拙庐,想进哈佛的心才又动了起

来。因为他对我说,他高中成绩并不极好,但经过口试却被哈佛录取了,当时的

口试官说:“我们重视的不是你已经‘装了多少’,而是‘未来能装多少’!”

于是我想:说不定以我这种不怎么样的成绩,有一天也能混进哈佛研究所呢!

然后我到了美国。才落地,就看见报上登,哈佛大学锐意革新课程,要求每个毕

业生,都要精通写作、数学和电脑,他们认为这是大学生的基本训练,不能灵活

地使用这三者,就难以在未来世界成为上等人。

报上又说,哈佛认为大学教育,不是培养一批会死记的书呆子,而是指导学

生怎样到不同的领域中,做深入的研究。

正因此,他们取消了以前的入门课程,譬如“美国历史的主题”和“化学导

论”,取代为“中世纪的骑士浪漫主义”“东亚小说”甚至“非洲礼仪的艺术和神

话”。而在毕业需要的课程中,居然“外国文化”和“文学及艺术”类占了四分

之一。

哈佛说他们要的是“国际人”,也就是有国际的前瞻性,而不只是狭隘在本

科里的人。本科修得再好,没有世界观和人文素养,还是不够的。

哈佛变得愈来愈对我的胃口了,我甚至在拿到大学副教授的职位后,都想辞

职搬到剑桥城,去做一个“哈佛人”。

可惜,生活上的顾虑,和你进入史岱文森高中,使我打消了这个念头。尤其

是看到统计报告上写,连平均九十七点二七的高中生,都被哈佛打了回票时,更

心想:“恐怕连儿子也进不去了!”

倒是你不死心,到学校图书馆翻出“学院档案箱”,那是由你们历届进入名

校的学生发表的大学感言,所集合成的。

你对我说:“哈佛真是太吸引人了!虽然校友都说那里有天下最难吃的伙食,但是也讲:最吸引人的不是教授,而是学生!不是校园,而是气氛!半夜还有人

在校园演奏、街头舞蹈。走在那儿,简直就像到了纽约的苏荷区,每个人都那么

不同!”

“我们要的是不同!不是相同!死板教育下的产物是一个样子,但是哈佛让

学生自由发展,成为他自己的样子!”你眼睛里闪着光彩,使我想起少年时的自

己,梦想成为哈佛人。

于是你从高四上学期(按:美国高中为四年制),就开始填申请书、写自传,

要求哈佛提前批准入学。

“你可以说你帮我做过哪些事!”我建议。

“那不重要!因为学校不把靠自家人的成就算进去。”

“我们可以请大学校长写推荐函。”你母亲说。

“那也不重要!恐怕自己老师写的反而更可信。”

我们就不再多说了,任你自己实现梦想。只是当你把自传拿给我看时,令我

湿了眼眶,你说:

“作为一个移民,我能以新的眼光来看美国文化;但是反过来说,我更能从

西方的观点,回顾中华文化的遗产。由于流着中国的血液,如果能进入哈佛,我

希望在西方的个人主义与中国的儒家思想间,找到一种交融之道。我要用自小的

中文训练,帮助我完成这双语文化的桥梁工作??”

我发现:从你七岁来美,我就天天逼你学中文,不知为此发生多少父子争执,

也不知费了我多少心力。而今突然有了收获、有了认同。

今天,在这个圣诞前夕,我从地球另一边写信给你,充满激动与对上苍的感

恩。而在信的结尾,我要说:

“贺你成为了哈佛人!我们以你为荣!”

1.本文题为“哈佛梦想”,文中写了几代人的梦想?结果如何?

答:

2.哈佛的口试官说:“我们重视的不是你已经‘装了多少’,而是‘未来能装多少’!”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答:

3.为什么“我甚至在拿到大学副教授的职位后,都想辞职搬到剑桥城,去做一个

‘哈佛人’”?

答:

4.本文和《十三岁的际遇》相似,都说自己最喜欢的是校园的“气氛”,请你简

要分析其缘由。

答:

课 题:《十三岁的际遇》1 编写:黄培兵 审核:严汉如

一、双基积累

1.【解析】选B。“撷”应读xi?。

2.【解析】选C。“声”应为“生”。

3.答案(示例):(1)“如何才能学好语文?”或“阅读有什么好的方法?”

(2)要有自信、有理想、爱读书,多下工夫,懂得自己的无知,就会去为之奋斗。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6~10段,完成6~10题。

6.答案:骄傲 自豪 呜咽 抽泣

7.【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的能力。回答时,应思考作者面对图书馆为什么会有如此

的感觉。

答案:因为北大的书浩如烟海,400多万册图书,穷尽一生都未必能读完。

8.【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事件的能力。回答这类问题时,要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的起因、经过、结果尽可能地交代清楚。

答案:我和老师天南海北地聊天,上铺的女孩因课外知识贫乏而伤心呜咽。

9.答案(示例):文中那女孩是因为听到我和老师聊天涉及的知识她一无所知,感觉自己课

外知识很少而伤心,现在我站在这拥有400多万册图书的图书馆中,我也有了那种知识的贫

乏感,我想自己在今后的日子里应该付出艰辛的努力,读更多的书,弥补这种缺失。

10.答案:因为作者开始明白进北大的现实意味着必须付出艰辛和努力去获取知识、追求真

理。

课 题:《十三岁的际遇》2 编写:黄培兵 审核:严汉如

阅读下文,回答1~4题。

1.【解析】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概括。“我”和儿子都想进入哈佛,“我”由于种种顾虑,

打消了这个念头;儿子坚持不懈,最终进入哈佛。

答案:两代人(父子)。父亲终未入哈佛,儿子成为哈佛人。

2.【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哈佛注重的不仅仅是学生现在的知识多少,更是能

力的多少。

答案:哈佛更注重学生未来的潜力,未来的能力。

3.【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上文来答,文章开头就说了作者自己的梦想,

前一句更是直接说出了自己的心情。

答案:因为哈佛一直是“我”心中的梦想,而且“哈佛变得愈来愈对我的胃口了”。

4.【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只要围绕着学生“读书”“争辩”等方面的自由气氛来谈,分析这样做给学生的影响,意合即可。

答案(示例):正是这种读书、争论、自由的气氛,才会使学生们得到自由发展,成为他自己的样子,才会获得更大的成就。

篇二:十三岁的际遇

十三岁的际遇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材料安排精当合理的写法。

2、注意文中第一人称与二、三人称交替使用的特点和作用。

3、体会作者展示后来居上与众不同的个性,勃发向上的追求与热情。

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材料安排精当合理的写法。

2、注意文中第一人称与二、三人称交替使用的特点和作用。

3、体会作者展示后来居上与众不同的个性,勃发向上的追求与热情。

教学难点:

1、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情、理、意、味。

教学设想:

1、朗读全文,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

2、这篇文章诗意盎然的优美散文,文辞优美,字里行间透着灵气,迸发出勃发向上的追求与热情,展示了作者与众不同的个性。要在反复"读"中用心去体会。

3、本文抒情性强,篇幅长,行文思路不易把握;有些语句含义深刻,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吃力。所以教学中应注意突出重点,以简驭繁,扣住“十三岁的际遇”重点研读文章第二部分,并通过对精彩语段的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意,而不必进行过于繁琐的分析。

4、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教程;

一、导入

田晓菲是个早慧型的人才,她13岁就被北大破格录取,为纪念北大九十周年校庆而写作这篇文章时,她也只有16岁,却已是大三的“老生”了,北大带给她怎样的影响呢?她又想对这所享誉全国的著名高等学府说些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

二、整体感知。

1、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2、文章分成独立的三部分,概括这三部分的主要内容。

三、局部研读。

1、 学生浏览课文,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课文哪部分内容集中叙写了“十三岁的际遇”?

A快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用两个最能体现作者心路里程的字,概括作者7岁到16岁的四个生活剪影。

7岁的 见到一张泛黄的北大照片,第一次知道世界上存在着一个“北大”。

10岁的 过北大校门而不顾,坚信自己会成为北大的学生,要保持新鲜感。

13岁的 考入北大,从此在北大成长。

16岁的 为纪念北大九十年校庆之际创作此文回顾两年北大生活,展望未来,渴望创造与飞翔。

B指导学习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一部分。指定四名学生作示范,分别朗读7岁、10岁、13岁、16岁四个时段的内容。

C再选四个同学分别对四个角色朗读的同学作评价,指出其优缺点。

(2)课文写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目的是什么?

2、默读第二部分,摘录关键词句完成下表,全班交流。(交流中可穿插对精彩语句、语段的朗读)

北大的书 最初的感觉 后来的感悟 对学校的评价 个人的成长

北大的人 学生 师长 对学校的评价 个人的成长

肖像 品质

两年的北大生活使作者对北大有了深刻而丰富的认识,你能说说北大是如何深刻地影响着作者的成长的吗?学生研读第二部分。

提示:北大的书和北大的人。

北大的书:400多万册图书开始让作者几乎感到绝望,如那个哭泣的小女孩一样感到自己的浅薄,慢慢的,作者在书的世界里心情变得沉静、愉悦、安详。

北大的人:北大学生的敏感、纯洁、机智与生机勃勃让作者感受到北大特有的清新自由的气氛。北大的老师让作者第一次懂得了老师二字真正的涵义:严谨治学,诚恳做人。

小结:北大委于我心的太多,这是一段因浸透了汗水、泪水与欢笑而格外充实的时光。

3、勾画出第一部分、第三部分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谈谈自己的体会,带着感情朗读。(教师不必强求学生体会的深刻性,只在学生已有认识的基础上稍加点拨提升就可以了)

4、文章使用了许多优美的比喻句,在课文内勾画出来,在全班交流。(课后“探究?练习”二、三题,理解比喻句和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四、请学生谈谈学习完课文后的感受,教师小结。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第一二题

2.抄写出课文中运用下列词语的例句,并用这些词语自己各造一个句子(不能跟课文的例句一样)。

倘佯 似曾相识 茫然若失 通幽曲径

3.本文作者有那种“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的精神,你有什么渴望?请你模仿这个排比句,写出自己的渴望。

六、板书

十三岁的际遇

田晓菲

按时间顺序来写,感情线索:对北大的惊奇、喜悦与感动之情

七岁时的 梦想

十岁时的 信心

十三岁时的 际遇

十六岁时的 回顾

第二部分从哪些方面写去写北大的?

北大的图书馆(因为是知识的象征)

北大的人:同学、老师、我(因为是北大的主体)

篇三:8十三岁际遇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

学习目标:

1、能概括说出北大与作者间的几次际遇,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发展、升华的线索。

2、能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作者对北大深厚复杂的感情,从作者的经历中感受北大对作者的深远影响。

3、品味思考文中抒写北大对自己的巨大影响的精彩语句,并积累文中精词妙句。

4、能从作者身上汲取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

学习重点:

1、培养学生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

2、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

学习难点:

1、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发展、升华的线索。

2、作者对北大深厚复杂的感情。

课前学习:预习本课字词

学习课时:1课时

学习过程:

创设情景 激情导入

导入:北大,中国的著名学府,也是每一个学子梦寐以求的地方,同学们了解北大吗?

同学交流:我眼中的北大

同学们,青春时节,是人生的春天,是孕育理想、确立志向的最佳时期;青春时节,思维活跃,敢于创新,是挖掘生命潜能、开发人生智慧的关键时期。十三、四岁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你准备怎样度过这一段青春时光?是的,只有知识才能让我们的青春焕发绚丽的光彩,才能让我们的人生走向辉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少年大学生田晓菲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写的一篇文章《十三岁的际遇》(板书课题,作者)

简介作者:

田晓菲,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很多诗和其他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小书呆子”,后来,又学写作,并在初中时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得“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1985年,十三岁的她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她又出国留学,26岁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现在哈佛大学任教。

检查课前学习:

1、怎样理解课题《十三岁的际遇》

“际遇”即“遭遇”之意,不过多指好的。“十三岁的际遇”则指作者十三岁时就被“北大”破格录取一事。这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回忆性散文,作者

通过回忆自己从七岁到十六岁的一段生活,抒发了对“北大”的无限感激和热爱之情。

2、字词认读:

白驹过隙( ) 蓦然( ) 积攒( )

絮语( ) 安恬( ) 樯橹( )

惆怅( ) 徜徉( )

摒弃( ) 迸溅( ) 穹隆( )

弹指( )撷取( ) 呜咽( ) 犀利( )

骤然( )

初读文本 整体感知

自由阅读课文后,以田晓菲的口吻,用第一人称,按时间的顺序,以“我与北大的故事”为题,讲述田晓菲与北大的故事。

明确:四个阶段(七岁、十岁、十三岁、即将十六岁)

向往北大 进入北大 回报北大

再读文本 局部探究

一、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并思考下列问题:

1、概括这一部分的大意,画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

2、找出作者从7岁初知北大到16岁回顾北大的感情变化,特别是作者进入北大两年来的思想感情变化。

3、指出这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1、第一部分:写“我”与“北大”结下不解之缘的历程。

7岁:从泛黄的照片中知道北大。——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内心。

10岁:乘车经过北大校门,固执地扭过头去不看北大。——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上学就“不新鲜”了。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十三岁的际遇语段赏析)

13岁:到北大读书。

16岁:已是来到北大的第三个秋天了。

每一阶段的生活片断都紧紧扣住“我”与“北大”的“尘缘”,引出对13岁际遇的叙述。第一部分最后一句“北大,两年里积攒下来的那么多话,竟全部悄悄沉淀了下来”,就是为了引出下文对13岁际遇的集中的叙写。

2、作者两年来思想感情的变化:

刚进入北大:“一脑子浪漫念头”,“对什么都充满了兴趣与好奇”

入校两年后的秋天:“心情不胜凉意”,看到新生,感到有些茫然若失。

3、这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表明了作者通过两年的学习后,感到了自己的成长和成熟。

二、朗读第二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概括这一部分的意思,看看它可以分几层。

2、“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这一句话怎么理解呢?

3、作者通过读北大的书和北大的人,形成了对北大的评价,试把这些精彩的语句和语段找出来。

明确:1、第二部分:写“我”在“北大”三年的学习生活。

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6-9):写北大图书馆给“我”的影响。

第二层(10-11):写北大的人:同学与老师。

第三层(12):总结来到北大两年来的感受——难以用“得失”二字来衡量这一段因浸透了汗水、泪水与欢笑而格外充实的时光。

2、两句相辅相成。上句是作者对北大在学术界、思想界、教育界地位的高度肯定,下句则表达了要为北大创造更辉煌的业绩的雄心壮志。

参观北大图书馆时,这句誓言“骤然显得苍白无力”,作者“心头涌起一种近乎绝望的感觉” ——没有自信,觉得渺小

两年学习后,作者变得“沉静、愉悦、安详”,并在第三部分中重提誓言。 ——自信

北大为她“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 ;因浸透了汗水、泪水与欢笑而格外充实。

3、北大的书

最初的感觉

后来的感情

对学校评价

个人成长

个人誓言“苍白无力”,心中感到“近乎绝望” 开始“进行探寻”,逐渐变得“沉静、愉悦、安详”“真理之光” 为学生打开神奇之窗,展示新世界 四个“开始”,三个“渴望”

北大的人

学生

师长

对学校评价

个人成长

肖像

“专注而入迷”“高声争论”“绅士风度”“谈笑风生”“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因浸透了汗水、泪水与欢笑而格外充实” 品质

“敏感”“纯洁”“犀利”“机智”“生机勃勃”

“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严谨治学”“诚恳做人”

作者通过谈北大的书和人,形成了对北大的评价:

1、北大为一个渴望以有限的生命拥抱永恒的小女孩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子,从这微风吹拂的窗口,透进纯洁的真理之光。??北大为我展示一个动人的新世界??

2、吸引我的??是北大特有的敏感,特有的纯洁,言谈到犀利与机智,??为的是永不厌倦地感受北大清新自由的气氛。

3、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90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

三、朗读第三部分,思考以下问题:

1、这一部分主要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2、作者说“我是不系之舟”,这个“不系之舟”在文章里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作者为什么说自己是一只“不系之舟”?

明确:1、抒发了依恋北大而又最终将离开北大的复杂感情。因为北大不仅仅是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

2、不系之舟,比喻不受环境的束缚,始终勇往直前,驶向理想的彼岸的精神。这里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3、“十三岁的际遇”使作者有缘“安恬地依偎在未名湖的臂抱里”,但她始终没有安于现状,而是无时无刻不在追求,向往着大海的波涛,寻求新的开拓和发展,与入学初“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的誓言相呼应。

含英咀华 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文采斐然,请你仿照示例,也对你认为美的语言进行赏析点评。 示例:

原文:“短短的头发,天真的目光,还不满十四岁,完全是一个一脑子浪漫念头的小女孩,对什么都充满了兴趣与好奇。纷扬的白雪里,依稀看到她穿着蓝色羽绒衣,在结冰的湖上面掷下一串雪团般四处迸溅的清脆笑声。如今,秋风又起,树枝树叶交织出金色的穹隆。落叶遍地,踩上去很柔软,好像此时此刻不胜凉意的心情。”

赏析:这段文字将两年前的天真活泼、好奇,两年后的沉静、敏感、多情写得十分生动具体,特别是将清脆笑声比作雪团四处迸溅,通感的妙用,将“我”的天真活泼描写得十分传神。另外,作者写心情也独具一格,她写秋风起,树叶黄、落叶遍地,无一不流露出她的沉静、敏感、多情,字里行间有诗画般的情意流淌。

同学在个性品评的基础上,小组讨论交流。

练习拓展:

联想造句:

①自从小心翼翼地佩戴上那枚白色的校徽起,北大就不再是照片上的影像,不再是车窗外一掠而过的建筑,不再是小女孩心中珍藏的梦想,而是需要用全部清醒的意识来对付的、不折不扣的现实了。

自从________________就不再是________________不再是_____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摆脱这沉重的肉体的束缚,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

我渴望___________,渴望_________________,渴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

本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我”的惊奇、喜悦、感动之情。文章开头段,写作者在七岁时看到那张“湖光塔影”的照片,心中就悄悄升起一种莫名的惊奇、喜悦和感动之情,这种感情贯穿于文章的始终。其中有才进校门,参

观北大图书馆引起的惊奇、感动之情;有走进图书馆时的激动不安和惊喜之情;有对北大的同学、北大的气氛和北大的老师的喜爱、赞赏与感激之情;有在即将离开母校时的无限眷恋、惆怅之情;也有驶向知识海洋深处,为北大增光添彩,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的壮志豪情;还有梦幻中暮年归来,再次轻依在“湖光塔影”的胸前的眷眷深情??正是这条感情线索穿起了“我”从七岁到十六岁这段生活的回忆。

合作探究 深度开掘

1、文章题为“十三岁的际遇”,这个际遇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我爱北大”“我的学校”或者“北大生活的回忆”为题呢?

2、文章主要采用第一人称,但有时也与二、三人称交替使用,为什么不显得混乱?

3、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本文的“形”和“神”分别是什么?

4、怎样理解文中表现“渴望生活,渴望创造”的激情?

明确:1、之所以要写这个际遇,因为对于作者的一生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实在是太重要了,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北大是“自七岁起便结识便热爱的地方”,“正是在北大,我由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是我的一部分,是一部分的我”,“它流淌在我的血液里”,和我“永远无法分割开来”,简而言之,“我”一切的一切都来自于“十三岁的那次不寻常的际遇”。

2、第一人称的写法便于直抒胸臆,并让读者感受到真实、亲切而自然。但文章也用了第三人称(如第四段),现在的“我”与“她”——两年前的“我”,此时的景与两年前的景交替出现,类似电影画面上的意识流,使文章显得变化多姿。文章还用了第二人称(如第五段),连用了三个“你”,更直接、更强烈地抒发了对北大的深情。

3、“形”:“我”围绕北大的见闻感受。

“神”:北大具有的精神。(求知、进取、创造、永不满足等)

4、当年以神童著称的田晓菲,凭十三岁的年龄走进北大,可谓踌躇满志。面对北大浩瀚的书海,眼前如同展现出蔚蓝无际的天空。成就感鼓舞作者奋发努力,搏击长空;身处北大,“北大精神”即科学、民主、进取、创新的精神又以无穷的魅力感召作者,所以产生了“渴望生活、渴望创造”的激情。 深度启发 激励向上

作者“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你渴望什么呢? 课堂小结:我们虽然难以跟她比肩,但我们从她的成才故事中吸取到的最宝贵的东西就是自信,执著,大量地阅读、思索,渴望创造等等。希望大家能学习作者的这些精神,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自己,使自己早日成为有思想、有觉悟、有知识、有智慧的人才

课后学习:

1、积累词语。

2、作者回忆了自己13岁时的际遇,读北大书,做北大人,在北大实现自己的梦想,追求自己的梦想。同学们现在大约12岁,你也一定会有自己的梦想,你能自己写出来吗?像作者一样,写出自己的感受,写出丰富多彩的文字。

篇四:《十三岁的际遇》优秀教案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汇

2、理清作者思想变化、发展、升华的线索,体会作者情感

3、品味文中精彩语句,并背诵

教学内容:

一、 导入新课

大家看这张图片,认识这是哪个大学吗?对,这就是我国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这是不是我们同学们梦寐以求的地方呀?可是有一个人是三岁就考入了北大,她就是我们这课的作者田晓菲。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个天才似的人。

作者简介 :

田晓菲,天津人,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很多诗和其他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书呆子”,后来又学写作,并在初中时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得“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1985年十三岁(近十四岁)时,在天津十三中读初三的她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她又出国留学。这篇文章是她十六时,也就是她读三年级时,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写的。

这一连串闪光的足迹,令人惊叹,而当我们看了她在北大九十周年校庆时写的文章就能找到她辉煌经历的答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田晓菲,走进北大。

二、 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我们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找一位同学到黑板上给加点字注音,其他同学在练习本写一下。

jū,xì ) (mò ) zǎn) (xù) tián) 樯橹(qiáng) 惆怅(chóu chàng ) 徜徉( cháng yáng) 摒弃(bìng) 迸溅(bèng) 穹隆(qióng) 弹指(tán) 撷取(xié) 呜咽(yè) 犀利(xī) 骤然(zhòu)沉淀 ( diàn) 不系之舟(jì)

写完了吗?好,现在小组人两两交换练习本,互相纠正字音(老师指导学生读)。大家把自己不会的或者错的字词写到“读一读,写一写”上边。好,大家一起把这些词语读两遍。

三、 整体感知,研读课文

(这篇课文以空行为标志分为了三个部分,大家找一下第一部到哪呀?对,1—5段是第一部分,现在大家自由朗读一下这一部分,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第一部分(学生自由朗读第一部分)

1、“我”与北大结下不解之缘的历程

7岁:从泛黄的照片中知道北大 梦想

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内心

10岁:乘车经过北大校门,固执地扭过头去不看北大 自信

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上学就“不新鲜”了

13岁:到北大读书 际遇

16岁:已是来到北大的第三个秋天了 回顾

每一阶段的生活片断都紧紧扣住“我”与“北大”的“尘缘”,引出对13岁际遇的叙述。第一部分最后一句“北大,两年里积攒下来的那么多话,竟全部悄悄沉淀了下来”,就是为了引出 下文对13岁际遇的集中的叙写。

2、在北大的两年里,“我”的思想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刚进入北大: “一脑子浪漫念头”,

“对什么都充满了兴趣与好奇”

入校两年后的秋天:“心情不胜凉意”,

看到新生,感到有些茫然若失。

表明了作者通过两年的学习后,感到了自己的成长和成熟

第二部分

3、作者在北大的学习生活十分充实。在文中找一下具体写了北大的哪些事物或者人?他们又有怎样的特点?填写下面的表格。

因为作者在知识海洋不断追寻真理,所以在北大的两年是“因浸透了汗水、泪水与欢笑而格外充实的时光”。

第三部分

4、作者为什么说自己是一只“不系之舟”?是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不系之舟”是指不靠岸、不停泊的船,象征永不停息的追求。这里是用了比喻的手法,只有永不停息的追求才能实现自己的誓言。

5、这一部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突出了依恋北大而又最终将离开北大的复杂感情

四、 品味精妙

学生自己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出原因,老师再做补充。

五、 赏析语言

1、“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拥抱未来的船客,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你是如何理解“风景”“河”“船客”“舵手与船工”的?

“风景”:北大的社会和时代背景

“河”:北大前进的轨迹

“船客”:莘莘学子

“舵手与船工”:北大的老师

赏析:这句话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 “风景” 北大的社会和时代背景,用 “河”比喻北大前进的轨迹,用 “船客”比喻莘莘学子,用 “舵手与船工”比喻北大的老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莘莘学子在北大老师的教导下,一定能达到理想的彼岸

2.“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阴、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 中“玫瑰、绿阴、宁静的港湾”比喻什么?

比喻生活中种种舒适、安乐的情感。

赏析:这句话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生活中种种舒适、安乐的情感比作“玫瑰、绿阴、宁静的港湾”,把自己比作是“不系之舟”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自己永不满足,渴望创造的心情。

六、 作业布置

1、 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精彩语句,并背诵,不少于3句。

2、 根据这节课的学习,写一写你对母校或者所在学校的感情,字数不限。

篇五:【苏教版】七上《十三岁的际遇》检测与评价(含答案)

检测题

基础题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20分)

(1)抽屉( ) (2)稚气( ) (3)掷下( )

(4)迸溅( ) (5)穹隆( ) (6)积攒( )

(7)沉淀( ) (8)骤然( ) (9)呜咽( )

(10)抽泣( ) (11)徜徉( ) (12)絮语( )

(13)摒弃( ) (14)犀利( ) (15)安恬( )

(16)帆桅( ) (17)樯橹( ) (18)惆怅( )

(19)蓦然( ) (20)绅士( )

2.下列成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

A.目不转睛 白驹过隙 弹指一瞬

B.茫然若失 津津有味 小心翼翼

C.一视同仁 谈笑风声 不折不扣

D.曲径通幽 耳目一新 无忧无虑

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释义,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内心。(无法用语言表达)

B.落叶遍地,踩上去很柔软,此时此刻我的心情也不胜凉意。(这里指不能忍受)

C.在白驹过隙的弹指一瞬,眼前已是我来到北大的第三个秋天。(比喻时间极短暂)

D.可不,是开始——开始做美得有点迷离的梦,开始对从未涉足过的世界进行探寻。(迷迷糊糊,十分陶醉)

4.填空。(6分)

(1)《十三岁的际遇》是________(作者)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________周年而写的,当时她只有________岁。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阴、有宁静的港湾/________________。”不止一次把这些诗句悄悄念给你听,北大。

5.课文题目《十三岁的际遇》,“际遇”一词能否改为“遭遇”?为什么?(5分)

6.作者对“北大”,对自己分别作了极为精彩的比喻,请把这两个比喻找出来。(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说入学之初有句颇为雄壮的誓言:“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对于这誓言,课文第三部分有没有与之相呼应的语句?(6分)

8.文章结尾写道:“我将不顾头上苍苍的白发,再次像个16岁的女孩那样,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这句话与文中哪一句话相应?这样写有何作用?(6分)

9.读文·联想·造句。(5分)

自从小心翼翼地佩戴上那枚白色校徽起,北大就不再是照片上的影像,不再是车窗外一掠而过的建筑,不再是小女孩心中珍藏的梦想,而是需要用全部清醒的意识来对付的、不折不扣的现实了。

自从??就不再是??不再是??不再是??而是??

综合题

1.阅读课文第二部分“才进校门,高年级同学就带着我们参观北大图书馆。??我似乎刚刚理解了那因为自己的无知而抽泣的女孩??”然后回答问题。

(1)“我为北大感到骄傲”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

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雄壮的誓言”为什么会“在图书馆大楼的映衬下骤然显得苍白无力”?

(3)写我参观北大图书馆的经历为什么会想到“上铺的女孩”?这一段文字就记叙的顺序而言属于哪一种?

2.作者与北大的渊源与际遇是久远与独特的,可写的材料十分丰富。请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文章是怎样合理安排、精心组织材料的。

参考答案

基础题

1.(1)tì(2)zhì(3)zhì(4)bang(5)qióng(6)zǎn(7)diàn

(8)zhòu(9)ya(10)qì(11)cháng(12)xù(13)bìng

(14)xī(15)tián(16)w?i(17)qiáng(18)chóu(19)mò

(20)shēn

2.C(“谈笑风声”应为“谈笑风生”)

3.D(“迷离”应为“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4.(1)田晓菲 90 16 (2)没有什么使我停留 除了目的 我是不系之舟

5.不能。“际遇”,多指遇到的好的事情。这里指作者因自己少年时发表了多首较有影响的诗作而被北大破格录取的一段奇妙的尘缘。这是她生活道路上一个新的开始,使她“从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步艰难地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而“遭遇”多指遇到的不幸的事情。

6.(1)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90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拥抱未来的船客,也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2)我是一叶不系之舟,曾经那样安恬地依偎在未名湖的臂抱里,但我的心无时无刻不在向往大海的波涛。

7.有。“我没有忘记我的誓言,我渴望发现新的大陆,渴望从海洋深处为你,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

8.与开头相应:“那天,偶尔从抽屉里翻出一张泛黄的照片,上面是一片沉静而美丽的湖光塔影。”首尾呼应,表达了作者从小到老,都将对北大一往情深。

9.略

综合题

1.(1)北大是中国的最高学府,是知识和学问的象征;我在北大的培育下,刻苦学习,成长为无愧于母校的优秀人才。(2)发一个誓言很容易,要实现自己的誓言则要付出惊人的努力;一个誓言,跟象征着知识海洋的图书馆比起来,显得是多么的轻微。(3)两者有相似之处,因为“我”在北大图书馆面前感受到了“女孩”当时的感觉。记叙的顺序属于“插叙”。

2.全文材料充实,层次井然。作者略写了童年时期对北大的向往与进入北大的自信,详写了两年学习生活中的感受。写进入北大两年中的情况,从“读书”与“读人”两方面入手。“读人”则从同学与老师两方面来写。

等第评定参考意见:

优:解答第一题要求要点全面准确;第二题要求既有内容概括,又有具体分析。 良:解答第一题要点略有遗漏;第二题仅有“概括”,或“分析”不具体。

中:第一题要点不全面且不准确;第二题“概括”与“分析”不够全面。

下:第一题要点准确、不全面;第二题“概括”与“分析”不准确。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