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自相矛盾的作文400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8:29:23 小学作文
自相矛盾的作文400小学作文

篇一:《自相矛盾》续写

《自相矛盾》续写

那个人垂头丧气地回到家。

家里人看他这样,爸爸就问:“咋地啦?霜打啦?”于是,他就一五一十的把卖矛和卖盾的事说了一遍。家里人听了以后都笑了,爸爸说:“孩儿呀,你的话自相矛盾啦,难怪没卖出去。”于是爸爸给他出了个主意。

第二天,他就只拿着矛在街上叫卖,“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买不买没关系,停下来看一看也是好的。这么锋利的矛什么都刺得穿”。一会儿,就围了一大群人,矛很快就卖完了。那个人高兴的拿着钱回家了。到家就说:“爸,我回来了!您的主意真管用”。 又过了几天,那个人又只拿着盾到另外的街上去叫卖,“走一走,看一看,比一比,算一算,买我的盾最合算。这么坚固的盾什么都挡得住!”不一会儿盾也卖完了。 通过这件事我知道了做事不要自相矛盾。

同学评语:你的想象力真丰富!-----朱高瑞

老师评语:两次叫卖语言都不一样,看得出来,你很用心。

篇二:改写《自相矛盾》

改写《自相矛盾》

楚国有个卖盾和卖矛的人,夸耀他的盾很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刺穿它。又夸耀他的矛很锋利,没有穿不透的东西。有人就问,有他的矛去刺他的盾,将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他回答不上来了。

六年级:吴启庭

篇三:语文作文素材

【金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微”字被《新周刊》评为2012中国年度汉字。推委会给出的理由是:微博的“见微知著”、微信的“造微入妙”、微公益的“积微成著”,以及北京暴雨中152位农民工救人时发出“我们不要钱,是来救人的”的“微言大义”等等。从微博、微信到微公益、从微表达,微力量到微监督,社会生活中是无“微”不至的。我们已经迈入了“微时代”。

央视主持人白岩松说:“微是你我,是每一个推动社会进步的微小分子。只有微幸福,才是真幸福。”

上述材料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2、不少于800字。3、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如果你喜欢“高考直通车认证空间”(QQ号80796072),就请关注我们并加入“特别关心”吧,你就可以持续收到我们发布的精彩实用的2014年高考备考资料。同时,我们也欢迎大家关注 腾讯微博@高考直通车

【材料解读】

综观提示语给出的两则材料,我们不难发现关键词应该为“微”。“微”字既有“细小轻微”之意,也有“精神奥妙”之义。“微”在当今时代的映衬下,无疑可以让公众有更真实的体认和多面的理解。

在这个“微”时代中,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重新被人们审视。这是一个关注个体的时代,这是一个关注草根的时代,这是一个个人价值被强调的时代,所以在微博、微信中,微声音、微诉求、微表达得到了重视;另外,在这个时代中,“微力量”“微公益”因其具有社会正能量,反应了时代民众对于真善美呼唤的心声,极易汇聚成社会洪流,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体现了“微”与“大”的辩证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微公益”的社会背景是官方慈善公信力遭重创的时代,“微监督”是一种在官方监管不力、社会法制不健全的语境中的倡导,所以“微”的背后还有着社会的一种无奈。

【作文立意】

一、符合题意:

①能围绕“微”字的“个人”含义行文,论证社会的公正、公平需要“微”力量的参与,同时“微”力量可以汇聚成社会大能量,推动社会发展。

②能围绕“微”的时代特性行文,论证“微”是一种科技(微科技),是一种生活方式(微碳生活),是一种思想观念(微力量、微信念)等。

③文章立意点小,虽然只从“微博”或“微信”的角度出发,但是能够探究“微博”“微信”背后的“微力量”、“微信念”,文章内容有深度,能辩证地看待“微博”或“微信”,也可判为一类文。

④能反思“微时代”,反思“微公益”“微监督”,呼吁社会大环境真善美的回归,思想深刻。

此类作文若语言结构等方面有亮点,在48分以上打分;否则,48分以下酌情给分。

二、基本符合题意:

扣题不紧,不能从材料出发,主要内容是在论证“积少成多”积累的重要性、“细节”决定成败等观点。此类情况之普通水平作文,在36分以上、42分以下酌情给分。 若语言结构等方面有亮点,可在42分以上打分,但不能超过48分。

三、偏离题意:

完全抛开材料中的关键词“微”,偷换概念,套用它文等,36分以下给分。

【补充说明】

①明显未完篇的文章,最高不超过35分。

②600字以上,不足800字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少50个字扣1分) ③400字以上,不足600字的文章,3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④200字以上,不足400字的文章,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⑤200字以下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⑥未拟题目扣2分。只写标题的,给2分,不评0分。

温馨提示:试评时估算作文平均分40分。

【学生考场习作】

篇四:2016新作文素材:中国人自相矛盾的俗话(富有思辨性的俗语)

2016新作文素材:中国人自相矛盾的俗话(富有思辨性的俗语)

2016新作文素材:中国人自相矛盾的俗话(富有思辨性的俗语)

1.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可俗话又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北宋·汪洙《神童诗》)

2.俗话说: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楚策》)

可俗话又说: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3.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 (明·李渔《十二楼》)

可俗话又说:狗改不了吃屎! (教育部《成语典修订本》)

4.俗话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黄易《大唐双龙传》第三十四卷)

可俗话又说: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元·关汉卿《单刀会》)

5.俗话说:兔子不吃窝边草! (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

可俗话又说:近水楼台先得月!(宋·俞文豹《清夜录》)

6.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红楼梦》刘姥姥语)

可俗话又说: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

7.俗话说: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北齐书·元景安传》)

可俗话又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

8.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淮南子·泰族训》)

可俗话又说:人靠衣裳马靠鞍!(唐·李贺《马诗》)

9.俗话说:男子汉大丈夫,宁折不屈!

可俗话又说:男子汉大丈夫,能伸能屈!《荀子·不苟》

10.俗话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五十九)

可俗话又说:开弓没有回头箭!

11.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

可俗话又说:狭路相逢勇者胜!(《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2.俗话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宋·苏洵《衡论·远虑》)

可俗话又说:沉默是金、祸从口出!(唐·韩愈《杂说》)

13.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 (陆游)

可俗话又说:百无一用是书生!(清·黄景仁《杂感》)

14.俗话说:金钱不是万能的!

可俗话又说:有钱能使鬼推磨!(晋·鲁褒《钱神论》)

15.俗话说:天无绝人之路! (元·无名氏《货郎担》第四折)

可俗话又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16.俗话说:出淤泥而不染! (宋·周敦颐《爱莲说》)可俗话又说:近朱者赤,近墨

者黑!(晋·傅玄《太子少傅箴》)

17.俗话说:捉贼捉赃,捉奸捉双! (宋·胡太初《昼帘绪论·治狱》)

可俗话又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僖公十年》)

18.俗话说:贫贱不能移! (《孟子·滕文公下》)

可俗话又说:人贫志短,马瘦毛长!(惟白《建中靖国续灯录》)

19.俗话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唐·白居易《长恨歌》)

可俗话又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20.俗话说: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 《荀子·劝学》)

可俗话又说:姜还是老的辣!

21.俗话说:后生可畏! (孔子《论语·子罕》)

可俗话又说:嘴上无毛、办事不牢!(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5回)

22.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4回)

可俗话又说:不是冤家不聚头!(《红楼梦》贾母语)

23.俗话说:日久见人心! (元·无名氏《争报恩·第一折》)

可俗话又说:人心隔肚皮!(清·钱彩《说岳全传》)

24.俗话说:得饶人处且饶人! (宋·俞文豹《唾玉集·常谈出处》)

可俗话又说:纵虎归山,后患无穷!(晋·司马彪《零陵先贤传》)

25.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缨络经·有行无行品》)

可俗话又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26.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可俗话又说: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名贤集》《增广贤文》)

27.俗话说:小心驶得万年船!

篇五:自相矛盾的教学设计

《自相矛盾》的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1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流程:

一、故设矛盾,导入新课

1、同学们,前面我们学完了《金蝉脱壳》这篇课文,知道课题“金蝉脱壳”就是一个成语。今天,我们来个成语大比拼,看看谁掌握的成语最多?

(1)以“自”字开头的成语:

自给自足 自觉自愿 自力更生 自告奋勇 自强不息

自食其力 自愧不如 自由自在 自知之明 自我陶醉

自相残杀 自高自大 自作聪明 自吹自擂 自不量力

自暴自弃 自鸣得意 自以为是 自欺欺人 自相矛盾??

(2)成语接龙:

成千上万——万马奔腾——腾云驾雾——雾里看花——花言巧语——语重心长——长年累月

一马当先——先见之明——明知故问——问心无愧——愧不敢当——当机立断——断章取义——义无反顾——顾虑重重——重见天日——日新月异——异想天开——开门见山——山穷水尽——尽心竭力——力争上游——游山玩水——水深火热——热火朝天——天灾人祸——祸不单行——行若无事——事出有因——因小失大——大快人心——心想事成——成人之美——美丽动人——人山人海——海阔天空——空前绝后——后来居上——上蹿下跳——跳梁小丑——丑态百出

2、什么样的成语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也有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但这些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3、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在查作业时,我们班级有位同学告诉老师,他说:“我的家庭作业全做完了,只剩下两道数学题没有做。”

(生疑惑)

师:怎么啦?

生:“全部”和“大部分”两个词矛盾。

师:(看看外面)今天天气真好,是个布满阴云的晴天。

(生笑)

师:又出问题啦?

生:晴天是有太阳的,布满阴云的天气怎么可以说是晴天?

师:一个年轻人对大发明家爱迪生说:"我有一个伟大的理想,那就是我想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

师:这里也有矛盾,是吗?

生:是。

师:(板书“矛”和“盾”并进行书写指导)“矛”是什么东西?

生:是古代的一种兵器。

师:“矛”是长柄尖刀,古代一种用来进攻刺杀的武器。“盾”又是什么呢? 生:盾牌,古代兵器,是一种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的牌。

师:(指着“矛”和“盾”)把“矛”和“盾”合到一起,就不再是两件东西了,它产生了新的意思,那意思就是老师刚才说的那种句子。其实,自相矛盾的事例还有很多,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了这方面的例子,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生:有个广告说:“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这就是前后矛盾,既然不收礼了,为什么还收脑白金呢?

生:“叶公好龙”也是自相矛盾。叶公嘴上说喜欢龙,但是当龙来见他时,它吓得躲了起来。

生:有个人看到墙上有人乱涂乱画,他写在墙上写了一行字——“不准乱涂乱画”。可一看,心想,我写的这些字该算什么呢?

??

师:自相矛盾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自相矛盾”的“老祖宗”是谁呢?“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难一》,今天我们就来“寻根”——学习《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

[评点:对于“自相矛盾”是怎么回事,学生其实并不陌生,以前做过不少“前后矛盾”的病句修改练习,生活中也常常能听到,或者碰到“自相矛盾”的情况,从他们课前收集到的大量“自相矛盾”的例子中可以看出这一点。教学中,把交流“自相矛盾”的事例放在课伊始,而把课文的学习当作“寻根”来处理,符合“教学基于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发展性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要求。教师以“自相矛盾”的话来引出教学内容,引起学生思考,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出来,教学因此便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这是走向成功的关键一步。]

二、提出要求、自读课文

1、请学生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

2、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3、指名读文,进行反馈。

4、学习生字词。

读词:矛、盾、锐利、坚固、拿、卖、哑口无言

①演示象形字“盾”的演变过程,帮助学生记忆生字,让学生感到学汉字非常有趣,并指导书写这个字。

②让学生把“矛、盾”两个字和“锐利、坚固”连起来说说,进行词语搭配的训练,鼓励学生求异表达。

③用上“矛、盾、锐利、坚固、拿、卖”这些生字词,围绕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进行连词成句的句子训练。

古代一个卖矛与盾的,他先夸他的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三、住夸口,理解内容

师:(板书:夸口)“夸口”是什么意思?

生:夸奖自己。

生:骄傲的意思。

??

师:请大家看看“夸”字,“夸”的上面是什么字?

生:是“大”字。

师:“夸口”就是说大话。楚国人到底说了什么大话呢?

生:他说:“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还说了一句:“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出示句1: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师:读句子,要读出“大”的语气。

(自读,指名读,齐读)

师:现在我们来把句子变一变,加上一组关联词说一说。

生:我的盾坚固得很,无论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师:现在我们再来变句子,改用第三人称转述来说句子。

生:他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师:能不能再变一下,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说出句子的意思。

生:我的盾非常坚固,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生:我的盾太坚固了,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生:我的盾可坚固了,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

(出示句2: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师:刚才学习句1时,我们是按哪个步骤学的?

生:先读句子,再变句子。

(出示:1、读出“大”的语气。2、一变句子,加上关联词。3、二变句子,改成第三人称转述。4、三变句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师:按上面四步同桌互相读一读,说一说。

(在学生准备的基础上进行交流,过程与上面类似,故略)

[评点:楚国人说的两句话是构建“自相矛盾”意义的两个轮子,互相支撑,缺一不可。句子的意思并不难懂,教学的重点主要放在句义的强化上面,使学生对这两个句子有深刻的印象——楚国人到底说了两句什么话,他说的话主要意思是什么?为达到这个目的,先让学生“读”句子,通过指别读、齐读等朗读方式让学生读熟句子,读出“夸大”的话气,读懂句子的意思。再让学生“变”句子,通过变换句式,一方面进行语言训练,另一方面,通过反复呈现句子,使句子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最后是用自己的话说句子,在反复说的过程中,再次强化认识——楚国都把话说绝了。学习句2是在句1的基础上进行的,先归纳学句1时的学法,然后把学法迁移运用到句2的学习。有效地达到了让学生学会学习的目的。这个过程中比较巧妙的地方是从“夸”中拆出“大”字,帮助学生理解“夸口”的意思,并按着“大”的要求,读出“夸大”的语气。]

三、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师:说大话好不好?

生:不好。

师:(遮住“夸”字上半部分)“夸”的下面是什么字?

生:“亏”字。

师:“亏”字可组什么词?

生:吃亏。

生:亏损。

生:盈亏。

生:亏待。

??

师:说大话要吃亏,现在楚国人说了两句大话,就要吃大亏了。细读课文,想想楚国人吃了怎样的大亏?

生:当人们问他“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时,他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

师:(板书“张口结舌”,先让学生做“张口结舌”的动作,再让学生说“张口结舌”的意思)那个楚国人刚才会说得不得了,现在一下子没话说了。我们把围观的人的问题划出来,并试着回答他的问题。

如果试的话,会有什么的结果?

如果矛戳穿了盾,说明盾不______,这跟他说的哪一句话相矛盾?如果矛盾不能戳穿盾,说明矛不________,这跟他说的哪句话相抵触,这两种结果,最终都使他的矛和盾________________。

师:也就是说,他夸口说的两句话不可能同时成立,要么前一句话不对,要么后一句话不对。我们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那课文为什么不把问题的答案写出来呢?

生: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不需要写出来。

生:不写出来可以引起读者的思考。

师:而且从行文的角度看,不写出来语势更加紧凑。

[评点:承接上一部分的教学,这里再次利用“夸”字,从“夸”字中拆分出另一个字——“亏”字,利用“亏”字引出“吃亏”的意思,进而提出“楚国人吃了什么亏”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本文学习的重点——楚国人为什么会“吃亏”?(用课文中的的原话来讲就是:“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学生回答了这个问题,就基本弄懂了“自相矛盾的关键。之后,进行写作技巧的分析:想想课文为什么不把答案写出来。这样,把“写什么”与“怎么写”有机结合起来。整个过程环环相扣,一步紧接一步,每一步都是自然而然地发生。发展性的课堂教学既要发展学生的语言,包括语言的理解,语言的运用,学习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方法。]

五、代写反思,提升认识

师:那楚国人回到家后,想到今天发生的事,觉得很丢脸,决定写一篇反思日记。他会怎样定呢?我们来帮他写一写。

(给学生十分钟时间写反思,然后起来交流。)

生:看来我不应该说大话,让人笑话了。如果今天只说了一句大话,还可以,说了两句大话,就出问题了。

生:我应该谦虚一点才对呀,世界上怎么可能有“最”的事物呢?就是有,也要注意谦虚一点呀。

师:是的,我们不应该说大话,说大话会“吃亏”。但从深层次上看,楚国人的根本性错误不在于说了大话,而在于他说的两句话前后抵触,前后矛盾,前后两句话打起架来了,请同学们继续写反思。

生:今天我真是太丢脸了,我怎样可以这样说大话呢?说了一句还好,第二句再说,就自相矛盾了。有了最锋利的矛,就不该有最锋利的盾了。

生:我以后说话可得小心点,先想好再说了,不能说满口话,要注意前后相符合,不然会闹出笑话的。

生:早知如此,我就不该如此说话了,本想夸耀一下,让自己的生意做得好一点,没想到反而露馅了,没人来卖了。这都是“自相矛盾”惹祸啊。

??

师:不仅仅是说话,我们做事也当心前后矛盾。

师:(出示:读了这个故事,我们知道了,说话和做事不要 ,要 )

生:读了这个故事,我懂得了,我们说话做事不能前后抵触,要前后一致。 师:生活中怎样避免“自相矛盾”,能否举些例子?

生:答应借书给人家,就要借给人空,不然的话说的话和做的事前后矛盾了。 生:我们是少先队员,我们做的事要和少先队员的称号相符合,不然也是自相矛盾。 生:我们作文写好后多检查,把自相矛盾的地方改过来,不然人家会读不懂。 ??

[评点:学习这个故事,必须让学生明白点什么,这是本堂课教学至关重要的一步。这里借用“写反思”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和写作欲望。“写反思”与“懂得了什么道理”其实是一回事,但是形式不同,效果也不同。帮楚国人写反思形式新颖,学生乐于去做,写得还算精彩,但是刚开始,学生的认识而停留在表层,只认识到说大话不好,这就需要教师继续引导,把学生引导到思想的深处,接近“自相矛盾”的本源之处:楚国人的根本性错误是前后两句话自相矛盾,前一句是对后一句的否定,后一句是对前一句的否定,两句话有你无我,有我无你,不可能同时成立。至此,才算真正理解了“自相矛盾”的意思。通过教师的引导,接下来的发言学生就比较到位了。]

六、初识古文,激发兴趣。

1、我们来看看二千年前的思想家韩非是怎样来评价这件事的,子:古代对有学识男子尊称。出示: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意思是刺不破的盾和什么东西都刺得破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告诫我们做事不能前后矛盾,前后相抵触。

韩非子在《说难一》中是这样写的:

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誉之自曰(yuē):“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fú)能应也。

――《说难一》。

齐读

2、知道它的意思了吗?就是我们的课文,让我们一起再把课文读一读。

《自相矛盾》是篇传统教材,传统的教法也许就会止于读懂成语的故事内容,领悟成语故事的启示意义。对于这类故事易读懂的课文,如果还只是将理解教材内容就作为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的话,这也许是对学生知识智

自相矛盾的作文400

力潜能的开发、挖掘是一种滞后的做法。所以,教什么,怎么教,自然成了困扰于每位语文教师心中一个很头疼很棘手的问题。那么,像这样的传统教材,如何凭借教材去进行改造、创造,挖掘教材中潜藏着可以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发展学生智慧的探究学习点?在洪校长的指导下,我们就将这则成语故事的教学目标拟定为:借助成语故事,进行朗读感悟,发展学生的开放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这一目标,不仅关注了学生知识技能的形成、情感体验的过程,更将着眼点放在了学生智慧的生成,是学生智与知、智与情的多向整合。这一教学目标的实施,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课堂中的老师而言,都是一次智慧的考验、增长过程。学生学的不是教材内容,而是学习如何从多角度去思考去辨析去发现,在充分的读书体验、行为思辨、互相启发、积极思维中增长自己的智慧;而老师也充分经历着一场用心倾听、适时启发诱导的积极思维过程,这样的课型对于情感体验课型是一次丰富,更是一次挑战!

教什么既已确定,怎么教,即教学目标的一步步展开实施,这又是重点所在。学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