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长沙简牍博物馆地址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2 11:00:22 体裁作文
长沙简牍博物馆地址体裁作文

篇一:长沙简牍博物馆

长沙简牍博物馆

长沙简牍博物馆是目前世界唯一一座集简牍收藏、保护、整理、研究和陈列展示于一体的新型现代化专题博物馆,也是长沙一个重要的文化景点和对外开放窗口。本馆占地30亩,主体建筑面积1410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6000平方米,库房面积3000平方米。本馆简牍藏品主要为1996年出土的14万枚三国孙吴时期纪年简牍和2003年发现的2万余枚西汉初年纪年简牍,另外,青铜、漆木、书画、金银等其它藏品约3500件。

1简介

长沙简牍博物馆是长沙市政府为专题保护1996年长沙出土的14万枚孙吴时期纪年简牍而斥巨资打造的一个文化品牌,该馆始建于2000年,主体建筑2003年完成,2005年6月完成装修和陈列布展工作后试对外开放。

本馆建筑风格采用魏晋时期高台建筑和中国现代园林建筑风格相结合的形式,馆舍建筑形式新型,采光效果好,给观众和专家、学者提供了一处集参观、休闲、研究于一体的文化殿堂,得到了领导、专家和观众的普遍好评。 位于长沙市天心阁和白沙古井之间的长沙简牍博物馆,设计为汉代风格,借鉴了三国时期盛行的高台建筑形式。博物馆占地面积1.2万多平方米,一楼为3000余平方米的保护库房,主要用于对简牍的脱水、保护和保存;二楼为展示厅,展示已经整理出来的简牍和近年来在长沙附近出土的其他文物;三楼为研究中心。 长沙是中国出土简牍数量最多的城市。

1996年10月,长沙市走马楼一处工地中出土了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孙吴纪年简牍,共计14万余枚,超过此前中国历年出土简牍数量的总和。由于三国时期史料匮乏,这批吴简被认为是中国继殷墟甲骨卜辞、敦煌文书之后的又一“世纪考古大发现”。2003年12月,长沙走马楼又出土了1万余枚西汉时期简牍,以文字的形式生动地再现了汉武帝时期的西汉盛世风云。

为了让这些数量空前的文物充分发挥其文化功能,长沙市和国家文物局共同投资6600万元,建立中国最大的简牍博物馆———长沙简牍博物馆,将集简牍的保护、研究、展览于一体,充分展示我们祖先创造的辉煌文明。

中国古代在纸张未发明之前,典籍、文书主要写在以竹、木为质地的简条上,再用丝线捆扎联结,便于阅读和保存。古人把 以竹为材料的称为简,以木为材料的称为牍。秦汉以前,简牍是使用最广泛的文书形式。

长沙简牍博物馆各功能区设计完善、布局合理,有独立中央空调系统,双向配、供电系统,完善的消防安全系统。在安全保障方面,该馆采用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方式,完善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度。在库房管理上,该馆严格库房管理,严把文物进出关,库房采用恒温、恒湿设备,确保文物藏品安全;在安防设备方面,本馆斥资200余万元,在各重要部位安装电视监控系统、震动报警系统和巡更系统,所有功能设备均与长沙市公安局110报警中心联动。

2基本陈列

长沙简牍博物馆基本陈列名称为《文明之路——长沙简牍博物馆基本陈列》,该陈列由四个部分组成:

一、《三国吴简》系统介绍三国吴简的形制、内容及十二年来对 该批简牍的研究成果,重点展示吴简中关于赋税、籍薄、司法、户籍、职官、纪年等主要内容,通过复原、动漫等形式再现了古代简牍制作、生活及简牍发现、发掘场景。

二、《中国简牍》部分主要通过图文和实物相结合的形式按时代序列介绍了战国至魏晋时期各地区简牍发现与研究的主要成果,使观众能能清晰了解中国简帛学发展历程。

三、《世界文字载体》部分主要介绍世界各地自古以来文字书写载体的基本情况,使观众充分认识作为文明基本要素的文字在世界各地的承载与传播。

四、《中国简牍书法》部分主要以图版形式介绍中国简牍书法的演变、发展和成熟过程。 另外,该馆的主要辅助陈列为《长沙出土文物精华展》,该展览由《青铜神韵》、《湘楚瑰宝》、《两汉遗珍》、《瓷釉华彩》四个部分组成。 其中,《青铜神韵》介绍长沙宁乡地区出土的商周时期青铜器,向观众展现了商周时期中国三大青铜器主要出土地点之一的宁乡青铜器的重要发现和历史地位。《湘楚瑰宝》重点介绍春秋晚期以来,长沙作为楚文化的又一个政治、军事中心,历年来出土大量该时期的精美文物,着重介绍成套铜陶礼器、手工业制品和祭祀用器。《两汉遗珍》主要介绍长沙地区出土的两汉时期长沙国的精美文物,该部分展品以吴姓和刘姓长沙国王室墓地出土的玉器、漆木器、签牌、印章等为主。《瓷釉华彩》部分主要介绍享誉国内外的长沙铜官窑的情况。该部分展品丰富,突出展现了长沙窑作为中国釉下多彩的发源地和唐代重要外销瓷的主要特色。

篇二:长沙简牍博物馆介绍

长沙简牍博物馆位于长沙市天心区白沙路92号,邮编410002。成立于2002年,为副县级全民事业单位,国家二级博物馆,隶属于长沙市文化局。

长沙简牍博物馆是国内首座集简牍收藏、保护、整理、研究和陈列展示于一体的现代化专题博物馆,全馆占地30亩,主体建筑面积14100平方米,绿化广场8000余平米。馆舍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天井型内庭和黑白外墙设计,具有中国现代园林建筑风格。

1999年,长沙简牍保护研究中心项目正式批准立项。2000年6月8日馆舍动工兴建,2002年11月16日长沙简牍博物馆正式批准成立,2003年底基本完成土建工程。2005年底完成装修和陈列布展工作。2005年12月26日~2006年1月3日,试对外开放9天。2007年11月8日正式对外开放。

长沙简牍博物馆藏品主要为1996年10月长沙走马楼J22号古井出土的14万枚三国孙吴时期纪年简牍、1997年5月长沙五一广场西北侧科文大厦工地出土的数百枚东汉简牍和2003年10月长沙走马楼J8井出土的2千余枚西汉初年纪年简牍,以及1993年发掘的西汉长沙王后“渔阳”墓简牍、青铜、漆木、书画、玉石、金银等文物约3500件。

长沙简牍博物馆各功能区设计完善、布局合理。有独立中央空调系统,双向配、供电系统,完善的消防安全系统。在安全保障方面,采用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方式。库房采用恒温、恒湿设备;在馆内各重要部位安装电视监控系统、震动报警系统和巡更系统,所有功能设备均与长沙市公安局110报警中心联动。 长沙简牍博物馆基本陈列名称为《文明之路——长沙简牍博物馆基本陈列》,该陈列由四个部分组成,《三国吴简》系统介绍三国吴简的形制、内容及学术界对该批简牍的研究成果,重点展示吴简中关于赋税、籍薄、司法、户籍、职官、纪年等主要内容,通过复原、动漫、宣传片等形式再现了古代简牍制作、生活及简牍发现、发掘场景。《中国简牍》部分主要通过图文和实物相结合的形式按时代序列介绍了战国至魏晋时期各地区简牍发现与研究的主要成果,使观众能能清晰了解我国简帛学发展历程。《世界文字载体》部分主要介绍世界各地自古以来文字书写载体的基本情况,使观众充分认识作为文明基本要素的文字在世界各地的承载与传播。《中国简牍书法》部分主要以图版形式介绍我国简牍书法的演变、发展和成熟过

程。

我馆的主要辅助陈列为《长沙出土文物精华展》。该展览由《青铜神韵》、《湘楚瑰宝》、《两汉遗珍》、《瓷釉华彩》四个部分组成。《青铜神韵》介绍长沙宁乡地区出土的商周时期青铜器,向观众展现了商周时期中国三大青铜器主要出土地点之一的宁乡青铜器的重要发现和历史地位。《湘楚瑰宝》重点介绍春秋晚期以来,长沙作为楚文化的又一个政治、军事中心,历年来出土大量该时期的精美文物,着重介绍成套铜陶礼器、手工业制品和祭祀用器。《两汉遗珍》主要介绍长沙地区出土的两汉时期长沙国的精美文物,该部分展品以吴姓和刘姓长沙国王室墓地出土的玉器、漆木器、签牌、印章等为主。《瓷釉华彩》部分主要介绍享誉国内外的长沙铜官窑的情况。该部分展品丰富,突出展现了长沙窑作为我国釉下多彩的发源地和唐代重要外销瓷的主要特色。在展厅的最后部分,我们引进了个人收藏家对长沙窑瓷器的个人藏品,突出我馆与社会力量共建共荣的理念。

湖南第一师范 (Hunan First Normal College ) 景点简介

湖南第一师范老校区位于长沙市天心区书院路妙高峰下,前身为湖南师范馆、中路师范学堂。始创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宣统三年(1911)校址迁建于长沙书院坪城南书院遗址后,名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舍建筑风格仿照日本青山师范学校,整个校园走廊迂回,连结一个个美丽的庭院,庄重典雅,古朴舒适,宁静别致,是一所集东方文化内涵与西方建筑风格于一体的建筑群落。这种建筑风格,在湖南省乃至全国都难寻第二。 1913年春至1918年夏,毛泽东在该校第八班学习。毛泽东在学习期间曾引用明代学者胡居仁之联语,书写一联,以作座右铭,联云: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曝尽十日寒。1920年秋至1921年冬,学校先后聘任毛泽东为附属小学主事、师范部国语教员。这一时期,毛泽东已秘密从事创建中国共产党和组建中共湘区委员会的工作。此外,何叔衡、蔡和森、李维汉、徐特立、夏曦、萧三、任弼时、廖沫沙、周谷城等,先后在学校学习或工作。校舍仿日本青山师范(今东芸大学)建筑风格,砖木结构,坐东朝西,由师范部和附属小学部两大建筑群组成,平房与二层楼房有机结合,栋与栋之间或由走廊,或由亭楼连接,形成四合院落。1938年毁于

“文夕”大火。1966-1968年复建,占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1985年重新公布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八班教室、工人夜校、附小主事室、阅报室、君子亭等10处纪念点复原陈列,对外开放。 1983年专辟有毛泽东青年时期革命活动陈列馆和校史陈列室,展品有毛泽东写的《讲堂录》笔记、《夜学日志》等文物照片,以及1950年12月毛泽东为学校题名“第一师范”和“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题词。

创建于1903年,同年11月与城南书院合并为湖南全省师范学堂,1914年改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毛泽东1913年至1918年暑期,在第一师范读书,1920年秋至1921年冬,在一师担任附属小学主事,并在1921年下期兼任师范部第22班的国文教员,还被推为校友会会长。附小学生任弼时、毛泽民、毛泽覃、易礼义、陈安仁等,后来都成为革命活动家

篇三:简牍博物馆

简牍博物馆概况

长沙是中国出土简牍数量最多的城市。长沙简牍博物馆是目前世界唯一一座集简牍收藏、保护、整理、研究和陈列展示于一体的新型现代化专题博物馆。本馆占地30亩,主体建筑面积1410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6000平方米,库房面积3000平方米。

本馆建筑风格采用魏晋时期高台建筑和中国现代园林建筑风格相结合的形式,馆舍建筑形式新型,采光效果好。位于长沙市天心阁和白沙古井之间的长沙简牍博物馆,设计为汉代风格,借鉴了三国时期盛行的高台建筑形式。博物馆占地面积1.2万多平方米,一楼为3000余平方米的保护库房,主要用于对简牍的脱水、保护和保存;二楼为展示厅,展示已经整理出来的简牍和近年来在长沙附近出土的其他文物;三楼为研究中心。

本馆简牍藏品主要为1996年出土的14万枚三国孙吴时期纪年简牍和2003年发现的2万余枚西汉初年纪年简牍,另外,青铜、漆木、书画、金银等其它藏品约3500件。

1996年10月,长沙市走马楼一处工地中出土了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孙吴纪年简牍,共计14万余枚,超过此前中国历年出土简牍数量的总和。由于三国时期史料匮乏,这批吴简被认为是中国继殷墟甲骨卜辞、敦煌文书之后的又一“世纪考古大发现”。2003年12月,长沙走马楼又出土了1万余枚西汉时期简牍,以文字的形式生动地再现了汉武帝时期的西汉盛世风云。

简牍

中国古代在纸张未发明之前,典籍、文书主要写在以竹、木为质地的简条上,再用丝线捆扎联结,便于阅读和保存。简和牍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宽度上,简细长,牍则更宽,能书写更多的内容,制作材料竹木皆可,但一般简多为竹,牍多为木。秦汉以前,简牍是使用最广泛的文书形式。

简牍,古代汉族书写用的竹简和木片,为未编成册之称。实际是几种东西的总称,指的是竹简、木简、竹牍和木牍。在纸发明以前,简牍是中国书籍的最主要形式,对后世书籍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今日,有关图书的名词术语、书写格式及写作方法,依然承袭了简牍时期形成的传统。

简牍是对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与木牍的概称。用竹片写的书称“简策”,用木版(也作“板”)写的叫“版牍”。超过100字的长文,就写在简策上,不到100字的短文,便写在木版上。写在木版上的文字大多数是有关官方文书、户籍、告示、信札、遣册及图画。由于文字内容有异,其称谓有别,如军事的文书叫“檄”;用于告示者称之“榜”;将信写于木版,然后再加一版叫作“检”。在检上写寄信人和收信人的姓名、地址叫作“署”---这是信封的起源。然后将两版合好捆扎,在打结的地方涂上粘土,盖上阴文印章,在粘土上出现凸起的字,这就是“封”,使用的粘土叫“封泥”。由于写信的木版,通常只有一尺长,故信函又叫“尺牍”。笺是古代一种短小的简牍,是供读书者随时

注释的,它系在相应的简以备参考之用。现今人们所说的笺注就是起源于此。从策、简、籍、簿、笺、札、检、椠等从竹、木字形上,都反映出简牍的制成材料。

简是古代书籍的基本单位,相当于现今的一页。

一枚简牍称为简,常写一行直书文字。字数较多的,写在数简上,编连在一起,称之“册”。长篇文字内容成为一个单位的,叫作“篇”。一“篇”可能含有数“册”。至于简牍“卷”的称谓,还存在分歧。劳干认为,居延广地南部“候兵物册”共77简,以麻绳编之,如竹帘状,可以舒卷,故“简编则为册,卷则为卷”。陈盘指出:孔安国《古文尚书》序中有云:“并序凡五十九篇,为四十六卷。”陈以为此处既曰篇,又曰卷,据此可证明一篇或数篇可为一卷。 简 由竹或木加工而成,通常是削成长条形,将写字的一面磨光;竹质的还要在火上炙干,这道工序叫做" 汗青"或叫" 杀青",目的是使其易于着墨和防蠹。简的宽度一般为0.5~1厘米,厚数毫米,长度根据需要而定,在汉代有3尺、2.4尺、1.2尺、0.8尺(以上均汉尺)等。汉代似有定制:儒家经典和政府颁发的律令用长简,诸子百家著作用短简。各时代所用简的尺寸不尽相同。每枚简上书写一行字。也有少数简加宽约一倍,书写两行,径称为"两行"。很多枚简用麻绳或丝绳编连起来,叫做"册"。一般编2~5道,也有个别编1 道的,通常视简的长度而定,大多数是先编后写。简册这种形制(或称简册制度)到汉代已臻于完善。例如编连以后,书写时除少数的以外,大多上下都留有少许空白,犹如纸质文献的天头地脚。简册的最前面的两枚一般是空白简,叫首简或赘简,这是后世书籍扉页的起源。有的简册在每段文字之前有小题,末简有尾题和总计本篇字数,有的在每枚简末或简背上都标有"页码"。还有的简册以扁方框、圆点、圆圈、三角形等符号标明篇、章、句的所在位置。简册的存放方式,是以最末一简为轴心,将有字的一面向里卷起来。为了不打开即知该卷内容,在首简背面从右到左题有篇名和篇次。现已发现的秦代简册,有的却以第一枚简为轴心,故篇名题在末简的简背上。

多为木质,与简不同之处是加宽好几倍,有的宽到6厘米左右,个别的达15厘米以上,呈长方形,故又叫做"方"或"版"。牍多用来书写契约、 医方、 历谱、过所(通行证)、书信等。书信多用1尺(汉尺)的牍,所以人们常将书信称为"尺牍"。皇帝诏书用尺一牍 (汉尺1.1尺)。牍也用来画地图,这是后世称一国疆域为"版图"的由来。牍同时也用来书写一部书内所包含的篇名,这或许就是后世一书中目次的起源。更多的牍是用作书写随葬品的名目(清单),称为"赗方"(如写在简册上则叫"遣策")。

基本陈列

长沙简牍博物馆基本陈列四个部分组成: 一、《三国吴简》系统介绍三国吴简的形制、内容及十二年来对该批简牍的研究成果,重点展示吴简中关于赋税、籍薄、司法、户籍、职官、纪年等主要内容,通过复原、动漫等形式再现了古代简牍制作、生活及简牍发现、发掘场景。 二、《中国简牍》部分主要通过图文和实物相结合的形式按时代序列介绍了战国至魏晋时期各地区简牍发现与研究的主要成果,使观众能能清晰了解中国简帛学发展历程。

三、《世界文字载体》部分主要介绍世界各地自古以来文字书写载体的基本情况,使观众充分认识作为文明基本要素的文字在世界各地的承载与传播。

四、《中国简牍书法》部分主要以图版形式介绍中国简牍书法的演变、发展和成熟过程。

另外,该馆的主要辅助陈列为《长沙出土文物精华展》,该展览由《青铜神韵》、《湘楚瑰宝》、《两汉遗珍》、《瓷釉华彩》四个部分组成。

《青铜神韵》介绍长沙宁乡地区出土的商周时期青铜器,向观众展现了商周时期中国三大青铜器主要出土地点之一的宁乡青铜器的重要发现和历史地位。

《湘楚瑰宝》重点介绍春秋晚期以来,长沙作为楚文化的又一个政治、军事中心,历年来出土大量该时期的精美文物,着重介绍成套铜陶礼器、手工业制品和祭祀用器。

《两汉遗珍》主要介绍长沙地区出土的两汉时期长沙国的精美文物,该部分展品以吴姓和刘姓长沙国王室墓地出土的玉器、漆木器、签牌、印章等为主。

(转载于:www.smhaida.com 海 达 范 文网:长沙简牍博物馆地址)

《瓷釉华彩》部分主要介绍享誉国内外的长沙铜官窑的情况。该部分展品丰富,突出展现了长沙窑作为中国釉下多彩的发源地和唐代重要外销瓷的主要特色。

典藏介绍 1996年10月,长沙出土了14万余枚三国孙吴时期(公元222年—公元280年)的简牍,数量超过了中国历年来出土简牍的总和。它的内容涉及三国时期吴国的司法、财政、赋税、户籍等多个方面,对深入研究三国孙吴时期的经济关系、阶级关系、赋税制度、书法艺术以及社会生活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序厅] 现在所在的位置是陈列馆的序厅,大家看到的背景板是四块木牍,它们是以长沙吴简中的木牍放大而成,目的是使大家对长沙吴简的形制、文字、内容、书法等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展台上摆放的是木简和简册,是按1:1的大小复制而成的。

长沙吴简

走马楼出土的长沙吴简,总数量约14万余枚,内容大致可分为符券类、簿籍类、书檄类和信札及其它杂类等。是二十世纪中国古代地下文献的重大发现,被评为1996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列入二十世纪中国一百项重大考古发现。

第一组 组图及文物陈列

长沙,素有“楚汉名城,屈贾之乡”的美誉,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1987年为配合位于五一广场的地下商场的建设,长沙市文物部门清理出战国至明代古井19口,灰坑3处,出土一大批战国至明清时期的文物首次以科学的地层关系及大量的考古材料证明了长沙古城的2000余年的城建历史,为进一步探讨长沙城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地理位置及发展变化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资料。

1996年7—12月,长沙市文物工作队配合湖南平和堂商业大厦的建设,清理出战国至明清时期的古井窖57座,出土铜、铁、陶瓷、竹木等文物3000余套,在编号为22号古井窖中发现了14万余枚三国吴纪年简牍。

展柜里陈列的是从古井窖中出土的文物,均为原件。包括:陶瓦当、钱币、简牍、陶罐。

第二组 长沙吴简内容

长沙吴简的内容大致可分为符券类、簿籍类、书檄类和信札及其它杂类等,涉及纪年、职官司人物、军事地理、赋税、人口和司法等方面。这批简牍是吴国孙权时期长沙郡及所属县(临湘候国)的文书档案,是目前研究三国史尤其是孙吴历史最重要的出土文献。其中赋税简出土最多。

赋税简 是长沙吴简最为重要的内容。当时赋税主要征收钱、布、米、豆、皮,其中,米类有很多名目,有税种之分、有品质之分、有产地之分等。一般说来,米、豆入仓,钱、布、皮则入库。这批赋税简为我们提供了当时孙吴吏民缴纳赋税的详细资料。

赋税简中有大量关于当时度量衡内容的记录,容量制有斛、斗、升、合、勺,长度制有匹、丈、尺、寸,田亩面积制有町、顷、亩、步等。

精品陈列柜。为什么这批简牍能完整的保存1700余年呢?主要是这批简牍以竹笥si装置,上面以粘性黄泥密封,加之深藏,地下水位高,使简牍与空气隔绝,细菌不能繁衍,所以能保存下来。长沙吴简中竹简由竹类中的刚竹制作而成。由于长期浸泡在黑色潮湿的泥土中,其饱含水分,竹质严重腐朽,纤维分离,竹简颜色为深褐色,字迹散淡,因此,长沙吴简的保护整理工作十分复杂,一般需要以下程序:剥离、揭取、清洗、检对、登记、存库、换水、施药、防霉、防腐、脱色、脱水、照相、释文、建档、保管、出版等。

第三组 吴简形制

长沙吴简形制有简、牍、签牌、封检、封泥匣等,其中竹简数量最多。 竹简 长沙吴简主要为竹简,其形制有两种,一种长25—29、宽1.2—1.5、厚0.15—0.18厘米,另一种长22.2—23.5、宽0.5—1.2、厚0.05—0.1厘米,用上下两道编绳编连好后再行书写。

牍 《说文》:“牍,书板也。”即用于书写的木板。其宽度比简宽,可以书写数行。长沙吴简所见之牍多系木板,杉木质地,但也极少数用竹板做成,长与简略同,宽窄不一,厚度均超过竹简。

检 《说文》:“检,书署也。”《释名·释书契》:“检,禁也,禁闭诸物使不得露也。”封检用于封缄和标识各种物品和文书,大多署有文字以说明封缄的目的,如传送、封存等。有些封检虽无墨书文字,但其封泥上必有印章文,使之具有信用功能。长沙吴简所见封简均为长方形,木质,下端有缚强的绳槽和填泥的方孔,方端则是书写标题的题板。类似于现在的封条或印戳。

楬 《说文》:“楬,楬桀也”。即标签、签牌,属于标识文书,是特殊的简牍形式,实物所见皆为器物楬和文书楬两种。长沙吴简所见之楬均为文书楬,木质,楬上书有标题。

名刺 刺是用以谒见禀报的实录文文书。长沙吴简中不少是名刺简,涉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问安、谒见、荐举、赠物等内容。如展板所示:“弟子黄朝再拜问起居 长沙益阳字元宝”。意为:一个叫黄朝的弟子再次来拜见他的老师,目的是向老师问安,他是长沙益阳人,元宝是其字号。

第四组 简牍的制作书写

简牍的制作一般包括备料、片解、刮削、杀青(或上胶液)、编联诸程序。这里展示的是简牍制作过程的工艺流程。

中国简牍 简牍,作为中国古代文字的载体,始于春秋战国或更早,盛于秦汉、衰于魏晋,先后使用了三千余年,因而留下了辉煌的文献资料,成为中国文物宝库中极为珍贵的宝藏。在纸张发明和推广之前,简牍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播和承载的重要工具。在中国封建文化的奠基时期起着重大作用,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和壮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一组 战国时期简牍(公元前476—公元前221年)

商周时代的简牍在现代考古中尚未发现。春秋战国时期简牍的使用已十分广泛。战国时期的简牍是中国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简牍实物。这一时期的简牍集中发现于长江流域的湖北、湖南以及河南省。

第二组 秦代简牍(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

秦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统一王朝。由于秦始皇采取焚书坑儒的政策,使秦代保存下来的简牍显得尤为珍贵。这一时期的简牍集中发现在湖北、湖南以及秦腹地甘肃。

第三组 汉代简牍(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汉代是简牍使用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简牍发现的地域更广泛,数量更庞大,内容更丰富,影响更深远。

以1900年新疆于阗、楼兰遗址发现的汉晋简牍为先声,至1949年,中国简牍发现的地点集中在西北地区,其数量较多,保存也较完善,客观上为国际汉学

篇四:长沙简牍博物馆展示设计案例分析

长沙简牍博物馆展示设计案例分析

长沙简牍博物馆是长沙市政府为专题保护1996年长沙出土的14万枚孙吴时期纪年简牍和2003年发现的2万余枚西汉初年纪年简牍而斥巨资打造的一个文化品牌,是目前国内外唯一一座集简牍收藏、保护、整理、研究和陈列展示于一体的新型现代化专题博物馆,也是长沙一个重要的文化景点和对外开放窗口。该馆始建于2000年,主体建筑2003年完成,2005年6月完成装修和陈列布展工作后试对外开放。

在展厅的入口处,一对泥俑捧着书本、毛笔相视而坐,十分吸人注目,正当我们绞尽脑汁搜寻此为何物时,讲解员解释说:“这叫校读俑,你看,这两个人正相视而坐对书本文稿进行校对。”进入展厅,在展厅的正门上书写着“文明之路”四个极尽古朴的大字,讲解员说,这四个字是从三国吴简上拓下来的。《文明之路》陈列分为四个部分:《长沙吴简》、《简牍的制作与书写》、《中国简牍》、《世界文字载体》。1996年10月,长沙出土了10万枚三国孙吴简牍,数量超过了我国历年来出土简牍的总和。《长沙吴简》将这些简牍的内容、历史文化意义一一诠释出来。为了让老百性读懂简牍,《中国简牍》详细介绍了简牍的制作工艺、简牍书法艺术以及各地出土的各时代的各种各样的竹简木牍,看着简牍杀青除汗的场景,记者惊呼:“这就是?留取丹心照汗青?中?汗青?的来源啊!”在《世界文字载体》部分,记者了解了黄河流域的泥版、古埃及的纸草、欧洲的羊皮书、玛雅文明的树皮书以及韩国、日本的简牍,大开眼界。

二楼展厅《长沙文物精华展》可欣赏的东西更是目不暇接。首先是入口处的三大青铜器玻璃钢浮雕:提梁卣、四羊方尊、人面纹鼎,充满着原始神秘色彩。展厅中最吸引人的是一辆巨型两马战车,这件仿制品让整个展厅增加了历史的沉重感。“两汉遗珍”部分以汉代宴饮场景表现汉代文化的绚丽斑斓。长沙窑也搬到了展厅里,炉火红红,带着历史的召唤。而一幅由长沙窑碎片组成的瓷片镶嵌画让历史和文化变成极具感染力的现代装饰画,华丽和尊贵澎湃而出。

读懂简牍,读懂历史,读懂文明,在长沙简牍博物馆真的可以读懂长沙。

博物馆一楼、二楼展区平面图,红色箭头所表示的是参观路线。

长沙简牍博物馆现代化的外形,太空金属光泽般的建筑表面,具有立体感的建筑,而进入其中才发现,这是古典与现代的相结合

进入展厅,在展厅的正门上书写着“文明之路”四个极尽古朴的大字

古代人制作简牍过程的模型、现代人观赏的眼光,古今交错,映衬出我国悠久的文化

在“青铜神韵”展示区,一个年青的女孩尝试着敲打这些古老的乐器

精品文物图片展

篇五:简牍博物馆

去长沙参观了长简牍博物馆。

长沙简牍博物馆建筑的主入口没有涉及在中心对称的位置,将入口设计在东面。打破了传统博物馆中心对称、庄重威严的形象,给人以亲切感。南向入口以一个水庭和竹子框景作为界面。通过2m宽的廊架沿水庭慢慢进入,到达东向入口处,转折90度,宽度调整为4m宽平桥。沿桥前行引入眼帘的是一个玻璃竹庭,该空间适当放大,一是安全疏散要求,二是是公众与代表中国文人品质的竹”亲近“。给人视觉上的享受以及趣味感,激发文化行为的进行。

该馆设计的本质体现在”传统的庭院和墙体之间的空间,留出空地种植绿色植物,。这是一种中国式思维,总是试图去达到或追求某种目标,但却可望而不可即。“用黑色花岗岩与白灰泥墙作为对比,创造出两墙之前的空隙。在这些空隙之间,用竹子作为装饰物,有的空隙用作露台,还有的当做展廊。在这里,竹子本身就成为了设计的主要元素,装饰空间的同时体现除了它自身的含义,竹子和墙上的墨竹图案体现了该馆内涵。

长沙简牍博物馆整个建筑史以方形体块进行组合,在满足功能的基础上,采用黑白色块给人视觉的刺激。在城市空间里形成自己独特的建筑个性,在建筑内部空间里展示空间与庭院空间有效地组织和渗透,一是形成独具特色的自然素朴、清新明朗的博物馆形态。二是打破了传统博物馆以”文物“为中心的封闭式空间组织形式,是室内展示空间尺度变小,形成具有亲切感的博物馆空间,获得环境的认同。环境设计遵循总体文化氛围的要求,营造与竹简相关的庭院空间和视觉意象,构建自然阳光展厅,使人、自然与文化三者达到统一,实现时空的艺术个性彰显。在馆内设置茶室、书吧、文物修复参观区、简牍衍生产品区、讲堂等等。打破传统的一些展示形式。陈列空间内强调人的感受和参与性,使新建的博物馆满足现代人的文化精神需求。

该馆设计的本质体现在”传统的庭院和墙体之间的空间,留出空地种植绿色植物,。这是一种中国式思维,总是试图去达到或追求某种目标,但却可望而不可即。“用黑色花岗岩与白灰泥墙作为对比,创造出两墙之前的空隙。在这些空隙之间,用竹子作为装饰物,有的空隙用作露台,还有的当做展廊。在这里,竹

子本身就成为了设计的主要元素,装饰空间的同时体现除了它自身的含义,竹子和墙上的墨竹图案体现了该馆内涵。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