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关于肖邦的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3:18:58 体裁作文
关于肖邦的作文体裁作文

篇一:肖邦 名人传记,作文素材

引 言

弗雷德里克·肖邦(1810—1849)是世界著名的波兰杰出的钢琴家兼作 曲家。

他从小就显露出非凡的音乐才华,7 岁时发表第一首即兴乐曲,8 岁时第 一次公开演出,被誉称为“第二个莫扎特”、“波兰神童”。

他的纤柔典雅的演奏风格和彬彬有礼的潇洒风度,在华沙音乐学院学习 时,就引起了贵妇人和淑女小姐的青睐。1830 年11 月,他离开华沙,次年9 月赴巴黎,不久成为走红的钢琴家,经常出入贵族的府邸和名媛雅士的沙龙, 风流韵事的传闻紧紧追随着他。

但是“黄昏之梦”——向贵族小姐求婚失败,在他的心灵上投下了巨大 的阴影。这时一位法国有名的女作家乔治·桑闯入了他的生活,构成一个长 达近10 年之久的缠绵爱情故事。

傲慢与谦让、自私与慷慨、偏见与学识、固执与聪敏都同时聚集在他与 她这一对轰动一时的男女情侣身上。

乔治·桑在肖邦的后半生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她的身影伴随着肖 邦一起登上音乐创作的辉煌巅峰,然而又直接影响了肖邦音乐创作的灵感, 扮演了一个无情又有情的情人角色。

肖邦的晚年是在忍受着病魔的残酷折磨和痛苦地拷问自己灵魂的难熬日 子里度过的,为了维持生活,他不得不被人抬上舞台做公开演出。这时又有 一个苏格兰小姐出现在他的病榻前??

肖邦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许多充满诗意的钢琴作品,并做了大胆的尝 试,在欧洲音乐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波兰农村民间音乐成为他音乐创作的重要源泉之一。当时的浪漫主义思 潮、华沙起义,以及他与进步文学家、诗人等的广泛接触,决定了他的音乐 创作具有鲜明的浪漫诗人色彩和爱国主义、民族音乐旋律的时代特征。 他的音乐作品里充满了对祖国和亲人的眷恋和对明天美好生活的憧憬, 也有纯真爱情的细腻描写和在伊甸园式的大自然中的欢唱和跳舞旋律。他习 惯以琴声来泄露自己内心的复杂感情,音乐成为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 分。

肖邦的短暂一生为什么引起整个世界广泛的强烈兴趣?为什么法国、英 国、俄国的皇室主要成员都喜欢聆听他的琴声?为什么进步人士高度赞扬他 的一些重要音乐作品是一部波兰民族兴亡史?为什么他晚年如此潦倒,像一 个可怜的被绑架者?为什么他终身未婚??? 总 序 郭锷权

一个对人类充满美好遐想和机遇的21 世纪正悄无声息地向我们走来。21 世纪是竞争的世纪,是高科技知识爆炸的世纪。竞争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 关键是素质。素质从哪里来?有人说,3(语文、数学、英语)+X=素质。素 质=传记人物的EQ 情怀。这话有一定的道理。

翻阅《巨人百传丛书》书稿,不难发现多数巨人的伟业始于风华正茂、 才思敏捷的青少年时期,我们的丛书记录着以下巨人们创造的令人赞叹的辉 煌业绩:美国飞行之父、16 岁的莱特兄弟已是多种专利的小发明家;诺贝尔 24 岁首次取得气体计量仪发明专利;爱迪生29 岁发明电灯;居里夫人31 岁 发现钍、钋、镭三元素;达尔文22 岁开始环球旅行并伏案构思巨著《物种起

源》;克林顿 46 岁出任美国总统;比尔·盖茨 28 岁成为全球电脑大王,并

评为1998 年度世界首富;普希金24 岁开始创作传世之作《叶甫盖尼·奥涅 金》? .读着巨人们的一本本使人激动不已的奋斗史,他们追求卓越的精神 和把握机遇的能力,使人肃然起敬,这一切对今天的青少年朋友无疑具有启 迪、教育和诱惑力。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编撰了这套丛书。获悉《巨人百 传丛书》即将付梓,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校长赵钰琳先生、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校长赵庆刚先生、天津南开中学校长康岫岩先生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曹 天任先生先后寄来了热情洋溢的信,对丛书出版寄予殷切的期盼和高度的评 价。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校长赵钰琳先生说:“我们高兴地向广大青少年朋友 推荐《巨人百传丛书》。在世纪之交,能有这样的精品丛书陪伴你,是智慧 上的愉悦。”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赵庆刚先生说:“每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伟大人 物,都蕴藏着一部感人至深的故事。”

天津南开中学校长康岫岩先生说:“高山仰止。巨人是人类的精英。世 纪伟人南开中学最杰出的校友周恩来以及毕业于南开中学的四十多位院士校 友和各界杰出校友们的业绩,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曹天任先生说:“仔细阅读这套丛书,犹如看到 他们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感受他们的理想、信念、胸怀、情操,这将帮 助你学习做人,学习做学问,学习做事业? .”

有必要说明的是,《巨人百传丛书》的读者对象为初、高中学生和部分 大专学生,因而在传主和传主内容的选择上有针对性的考虑,如果有挂一漏 万或不足之处,敬请学界原谅。 1998 年6 月于盛京 肖 邦

第一章 摇篮曲 1 定居华沙

阿达尔贝·瑞夫尼兴冲冲地闯进客厅,蓬乱的头发就像潦草的乐谱 符号堆积在一起,消瘦的脸上带着狡黠的神色,嘴里喷出一股强烈的烟 草味,“下午好,尼古拉·肖邦先生。”

尼古拉·肖邦夫妇一看是自己儿子的钢琴老师,便彬彬有礼地站起。 瑞夫尼的手在满是污垢的风衣里摸索了一番,抽出一份铅印的乐 谱,印着一首《G 小调波洛奈兹》的波兰舞曲。

尼古拉·肖邦夫妇不由得相视一笑,认出了这是7 岁的儿子最近即 兴谱写的,并曾用流行的花哨体题写了一行字:献给沙贝克家一位年轻 的伯爵小姐。

这时楼上传来了柔和的钢琴声,像一股泉水欢快地流动着,流进了 瑞夫尼和尼古拉·肖邦夫妇的心间。

脾气古怪的瑞夫尼年逾花甲了,但他的耳朵仍然能捕捉到升降半音 的细微差别。

他细眯着眼,好像在细细品尝着一道美味佳肴。一个坚定的信念越 来越顽强地占据着他的心灵:尼古拉·肖邦的儿子是一名神童,具有非 凡的音乐天才。

尼古拉·肖邦暗自庆幸,当初没有让平庸的钢琴女教师踏进家门,

1

否则这位老朋友瑞夫尼会瞪圆他那双严厉的小眼睛。

波兰华沙中学的学生都熟悉尼古拉·肖邦教授的名字,都很喜欢听 他讲授的法语课程和丰富多彩的法国文学。

他的妻子朱丝蒂娜·克琳扎诺夫斯卡(1782—1861)清楚地知道一 个敏感的事实:尼古拉·肖邦不愿提及自己的法国姓名和出身,总是认 为自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波兰人。

1806 年6 月2 日,她与尼古拉·肖邦先生的婚礼是在华沙以西布罗 肖夫的一个罗马天主教堂里举行的。

当时35 岁的尼古拉先生的身份是热拉左瓦·沃拉庄园的法语家庭教 师,24 岁的妻子朱丝蒂娜是这个庄园的女管家,促成这场美满婚姻的正是庄园女主人沙贝克伯爵夫人,她是朱丝蒂娜的教母。

战乱的动荡局势伴随着尼古拉的婚礼,第二年的4 月,尼古拉有了 第一个女孩。伯爵夫人担任了这个女孩的教母,并表示愿意让女孩随自 己的名字叫露德维卡(1807—1855)。

热拉左瓦·沃拉庄园只是伯爵夫人拥有的三座别墅中最小的一处, 距离华沙以西有28 英里,在通往波兹南的大路旁。

尼古拉·肖邦夫妇被安顿在一套小村舍里,1810 年2 月22 日晚上6 时,他们的第二个孩子降临了,是个男孩。

不知什么原因,两个月后,40 岁的尼古拉才去登记注册,登记仪式 仍然是在四年前尼古拉举行婚礼的那座教堂里举行。

出生证明上写着这名男孩的名字: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 尼古拉夫妇兴奋不已的心情,当初只是为了生个男孩。按照尼古拉 的意愿,男孩名字中的“弗朗索瓦”是用法语拼写的,这正是尼古拉父 亲的名字。

对亲人的深深眷恋中又蕴藏着对男孩身上寄托着某种幸福的憧憬: 才华、志气、荣誉,诞生一个崭新的“肖邦”。

1810 年10 月,尼古拉夫妇告别了伯爵夫人一家,搬到了华沙,这时 弗雷德里克·肖邦才7 个月,还偎倚在母亲的怀里贪婪地吮吸着奶汁。 ? .

楼上的钢琴声已融入在渐渐浓郁的暮色里,客厅里的尼古拉夫妇和 瑞夫尼还沉浸在七色音符的旋律中。

“弗雷德里克? .”露德维卡匆匆闯进来,她的尖叫声划破了客厅 里的宁静气氛。

“露德维卡,请小声点说话。”朱丝蒂娜已看到尼古拉的眉头皱了 一下,便微笑地说着。

“他说好和我一起弹二重奏的,可是我一转身,他不见了。”10 岁 的露德维卡显然很不高兴。

瑞夫尼站起身来,干咳了一下,大声说:“出来吧,弗雷德里克, 我们早就看见你了。”

在宽大书橱旁的阴影里有什么东西动了一下,瘦小的弗雷德里克好 像不大情愿地走出来,“对不起,露德维卡。”

“别装傻了。”尼古拉的声音并不高,弗雷德里克已忍不住笑出声, 露德维卡却真的有点生气了,噘起了小嘴。

“弗雷德里克,别闹了,你看看这是什么?”瑞夫尼扬扬手中的铅 印乐谱。

弗雷德里克有点不好意思地转过脸去看看父亲和母亲。

“祝贺你,弗雷德里克。”露德维卡兴奋得涨红了脸,她已忘记了 刚才不愉快的事。

“祝贺你,弗雷德里克。”

客厅里不约而同地响起了三位大人的声音,就像响起了一个美妙的 和弦琴音。

这是弗雷德里克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即兴乐曲被印成铅字,他应该感 谢这一家小出版行的宗教界要人。

具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的爱国者则把这件事看作是振奋人心的号角, 特别是在被俄国统治下的压抑现实生活里。《华沙论坛报》刊登的一文中认真地写道:

“这首波兰舞曲的作者——一位年方8 岁的男孩子? .是一位名副 其实的音乐天才。他能轻松自如、恰到好处地演奏最复杂的钢琴作品,而且还创作了多首舞曲和变奏曲。专家们认为这些作品写得非常出色,从作者是个幼童这一点来看尤其令人赞叹。”

赞美天才的诞生,褒扬神童的出现,这其中被注入了鲜明的爱国主 题。这种心情也只有经历了祖国被肢解的痛苦人们才会由衷地产生。 弗雷德里克此后30 多年的音乐生涯中时隐时现地展现着爱国的旋 律,被誉称为波兰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

这正是当初《华沙论坛报》刊登此文的美好愿望,以后竟然真的变 为现实了。

不过眼下的弗雷德里克这时还想撒撒娇,与露德维卡逗着玩。 “弗雷德里克,你在哪儿?”露德维卡的尖叫声又响起了,不过这 回是在楼上,其中还夹着两个妹妹的稚嫩声音。 2 宽大的白衣领

弗雷德里克并不是华沙公立学校的学生,还在家里自学。他和姐姐、 妹妹在很小的时候就学着读书写字,并在学习波兰语和法语方面明显地受到父亲的影响。

让孩子们学弹钢琴是当时波兰有教养的上层家庭传统,尼古拉夫妇 也想体面地尊重这种风气。

最初母亲弹琴时,年幼的弗雷德里克坐在地板上竟然大哭大闹。但 是当他能够爬上琴凳,琴键在他小手下发出声音时,他又咧开嘴笑了。有一天,尼古拉夫妇在饭桌旁都想告诉对方一个秘密:弗雷德里克 很有天赋。于是华沙一家最好的钢琴厂商制造的大三角钢琴出现在尼古拉夫妇的家里。瑞夫尼穿着磨损的黄裤子、黄背心、黄风衣也第一次站在6 岁的弗雷德里克的背后。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巴赫等人创作的音乐旋律,开始在弗雷德 里克的小小手指下响起。

瑞夫尼很快惊奇地发现这名6 岁的小男孩能轻松地视读难度很高的 音乐作品,只要看看他的灵巧双手,那大量的单调练习曲简直是一种多余的累赘。

弗雷德里克凭着敏锐的音乐感觉,往往即兴弹奏出一个属于自己的 音乐世界。他在朗诵,他在唱歌,他在玩耍,他在欢笑。

瑞夫尼一时还不相信自己的耳朵,醒悟过来后,立即在纸上飞快地 记录下弗雷德里克的即兴弹奏的曲调。

2

第二天,尼古拉开始帮助抄录乐谱,有时还对瑞夫尼做一个不可思 议的得意手势。

两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的情况并没有维持多久,弗雷德里克自己 会记录即兴弹奏的曲调,在五线谱上仔细地描上一个个会跳跃的小蝌蚪 音符。

经常出入上流社会客厅里的瑞夫尼与阔太太们谈话时,总是把弗雷 德里克的天赋渲染一番,立即引起“啧啧”的一片惊叹声。 经许多达官贵人的盛情邀请,弗雷德里克经常去贵族家里演奏。在 小男孩穿着深色金丝绒上装,短裤配着齐膝高的白色长袜,那高高 的白衣领吞没了小男孩的细细脖子。

他把两只小手放在琴键上,对台下的母亲笑了一笑,熟练地弹出了 第一个和弦之音。

一位胖太太显然想换个舒服的姿式,裙子发出了沙沙的声音,立即 遭到了周围邻座听众无声的抗议。

小男孩弹奏的是当时很走红的捷克作曲家沃依切赫·吉洛维茨创作 的钢琴协奏曲,这对于在座的评论家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然而让人 这珠光宝气、仪态雍容的氛围里,他渐渐习惯了彬彬有礼地待人接物的 方式。

上流社会的沙龙氛围,这不能不影响了弗雷德里克心理的早期发 育,并延伸在他今后钢琴演奏的风格里。

对于弗雷德里克的前途,尼古拉父母曾动摇过,还设想他能当个将 军,或者是上校也行,因为钢琴的音阶并非是通往名利地位的理想梯子。尼古拉所知道的音乐家中能穿上不带补丁服装的仅仅是个别的,他不愿 让自己过去的清贫生活阴影再次笼罩在儿子的身上。

但是弗雷德里克像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闪耀着惊人的美丽光芒, 这不得不使尼古拉父母顺从了儿子对音乐的追求,并给予全力支持。 如果尼古拉教授在上课时,做出一些令人惊讶不已的动作,教室里 的学生们就会明白教授的儿子今晚上一定有一场重要的演出。 “嘘——”尼古拉教授把手指放在嘴唇上,教室里一切声音都被禁 止了。

他离开讲台,打开窗子,微闭着眼睛,静心聆听。阳光下的空气里 隐隐响起了钢琴乐声,那是从邻近的教员楼房里传出的。 一分钟,两分钟? .有的同学鼻子痒得难受,突然打了一个响亮的 喷嚏,引起了一场轻轻嬉笑声的骚动。

尼古拉教授并没有责怪之意,反而露出请学生们谅解的笑容。 1818 年2 月24 日,弗雷德里克8 岁生日刚过两天,他第一次应聘公 开演出。

《华沙报》事先登出了这次慈善音乐会的广告,弗雷德里克的名字 排在名单的最后,被误拼为“肖宾”,节目单上的曲目是由瑞夫尼认真 选定的。

举办音乐会的那天晚上,克拉科夫教区的拉德齐威尔宫(以后经过 重建,曾是波兰部长会议主席团的所在地)里来了许多有名望的人士, 这与音乐会的组办者札莫雅斯卡伯爵夫人担任主席的贵族夫人委员会有 关。

被称为音乐之城华沙的听众几乎都有上帝赐给的“音乐耳朵”,音 乐会上女歌手的漂亮脸蛋和有些怯场的业余男歌手的噪音,都会在挑剔 的听众中引起某种眼神或手势的无声反映。

几位音乐评论家显然有些不大满意今晚上音乐会的质量,露出了不 耐烦的神色。这时舞台上出现了穿着长裙的太太,牵着一个小男孩的手。听众们报以宽容的掌声和善意的笑声。

“可怜的孩子,灵巧的手指头,却无法使我感到同情。”一位评论 家抱怨地对同行说。

后面的听众却激起了极大的好奇心,要求评论家立即闭上嘴。

们吃惊的是小男孩的手指像着魔似的,竟然抓住了作曲家的灵魂。 小男孩在诉说着自己的天赋感觉,证明自己对乐曲的理解是正确 的,包括每个小小的休止符。

当小男孩跳下显得有些高的琴凳,很有礼貌鞠躬时,舞台下却是难 忍的几秒钟宁静,突然听众席上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这是真正的音乐,不可思议。”原先抱怨的评论家在人群中挤过 去,向尼古拉教授鞠了一躬,认真地说出了自己的评价。

这时无数热情的双手伸向尼古拉教授,他不知所措地连连向周围的 人们鞠躬致谢。

弗雷德里克也被围住了,他的小脑袋不时地被一双双洒上香水的软 软手掌抚摸着。最后他忍受不住了,勉强地躲过了一位伯爵夫人肥胖的 手掌。

在坐马车回家的路上,弗雷德里克悄悄地告诉母亲,他喜欢刚才演 出时穿的宽大白衣领,随后在母亲的膝盖上睡着了。

第二天,弗雷德里克的名字被“莫扎特第二”、“神童”、“天才” 等漂亮词语重重堆砌,传遍了全城音乐爱好者的耳朵。

弗雷德里克也成为好心的贵族太太精心打扮的对象,并把邀请他到 家里来演奏看作是一种时髦的享受。

尼古拉夫妇却已在担心儿子的苍白脸色,“他会累坏的。” 不久尼古拉教授所在的华沙中学搬到了克拉科夫教区内,整修一新 的卡西米尔宫大院成了肖邦夫妇一家和中学校长林德(他以后编纂了被 奉为圭臬的波兰语大辞典)等人的新居。

弗雷德里克与露德维卡成了要好的姐弟俩,下面两个妹妹伊扎贝尔 卡(1811—1881)和小一岁的埃米尔卡(1812—1827)则喜欢粘在一起。家里四个孩子吵吵嚷嚷,也是一种家庭乐趣,不过尼古拉父母还是 喜欢听孩子们唱歌、朗诵、猜谜、作诗和编故事,尽力让孩子们发挥自 己的丰富想象力,激发创造性的智慧,哪怕是幼稚的萌芽。

6 岁多的弗雷德里克曾用波兰语写了一首小诗,并在诗稿上方两边画 了许多桂树叶子,组成了一个漂亮的弧形装饰,以此纪念父亲的命名日。每逢星期四和星期日,尼古拉夫妇就邀请朋友和同事们来新居作 客,在尽情弹唱中度过美好的夜晚。

随着家里的寄宿学生增多,尼古拉特地请了一位老师来监督学生和 孩子们的功课,朱丝蒂娜也有了一位管家帮助料理家务。 日常生活开支不断增长,尼古拉教授只好在军事学校又兼了一门 课。弗雷德里克也常常听到父亲的忠告:节省点花钱。

卡西米尔宫的后花园是弗雷德里克和同龄孩子们最向往的玩耍地 方,每当焦急的父母呼喊自己孩子的名字时,往往遭到了失败。孩子们

3

的游戏有时被粗暴地打断了,那是来接弗雷德里克的带有贵族纹记华丽 的马车。

1818 年秋,弗雷德里克突然出现在父亲教授的班级上,他作为一名 特殊的学生迎接一位特殊的高贵客人——俄国沙皇皇后玛丽亚·特奥多 罗芙娜,她是亚历山大一世(兼任波兰国王)和大公爵康斯坦丁(波兰 军队的总司令)的母亲。

音乐会。弗雷德里克跟着大人一起去聆听,音色纯美的声乐旋律把他带 到了一个新的音乐领域里。

弗雷德里克还有幸为这位声望正隆的女歌唱家演奏了钢琴,那是在 一个贵族家里。大家都希望这位波兰神童能得到她的赞扬。 卡塔拉尼没有让众人失望,不久赠给了弗雷德里克一块金表,上面 用法文镌刻着一行字:“卡塔拉尼夫人赠弗雷德里克·肖邦,10 岁,1820 皇后参观了华沙主要的文化中心,这所颇有名气的华沙公立学校也 排上了她的日程表。

前呼后拥的皇后马车终于驶进了学校的大门,在异常紧张和压抑的 气氛中,弗雷德里克用法语朗诵了一首诗,并呈上早已准备好的两首波 洛奈兹舞曲。

波洛奈兹原先是为贵族沙龙伴舞之用,后来被城市业余作曲家(奥 金斯基等)移植到钢琴音乐领域里。19 世纪波洛奈兹乐曲已成为应时歌曲和爱国歌曲,弗雷德里克以后写了不同风格的波洛奈兹舞曲,贯穿着 浪漫情趣的爱国思想。

当时华沙一家报纸用外交式的谨慎词语指出弗雷德里克呈上的两首 舞曲的波兰民族特色,这其中内涵也许并不为8 岁的弗雷德里克所了解,不过他还是充当了波兰爱国者可爱的使者。

康斯坦丁大公爵的华丽马车也常常来接这位小钢琴家,只要弗雷德 里克的小手敲响了琴键,喜怒无常的康斯坦丁大公爵便会变得安静下 来。

有时,大公爵客厅的高高天花板竟会吸引住弗雷德里克的视线,这 是他即兴弹奏时的习惯动作。

“你想找什么?音符吗?”康斯坦丁大公爵会不耐烦地嚷叫起来。 似乎已沉浸在轻柔旋律里的弗雷德里克哪里会听到这种粗暴的声 音,他那不动声色的表情很像尼古拉教授——用理智的力量克制住激奋 的情感。

出乎意料的是康斯坦丁大公爵表现出少有的宽容,并让弗雷德里克 到花园去和他的私生子一起玩耍,作为一种褒奖。弗雷德里克的音乐天 赋是以自由的浪漫性格为鲜明标志的,任何禁锢的枷锁只能是一堆可笑 的废铁。

音乐的非凡魅力可以击垮一切,弗雷德里克的意志还将继续证明这 一点。 3 他的语言

美妙的琴声可以引起所有人的强烈共鸣,也可以深深地蕴藏着一个 难以用语言来表示的复杂的思想性格和炽热的感情。1818 年12 月6 日,弗雷德里克在庆祝父亲命名日时写道:“亲爱的爸爸,我觉得用音乐比 用笔更能表达我的感情,但开一场最好的音乐会也表达不尽我对您深深 的爱。”奇妙的音乐语言已渗透在他的身心里,塑造着他的思维方式, 丰富着他的日常表达能力。

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特殊才能,然而并没有显示出骄矜的神色,他 的内心世界属于一个变幻多彩的音乐语言构筑的独立王国。 尼古拉夫妇和瑞夫尼继续坚持让弗雷德里克接触各种音乐语言,开 拓视野,增加交流,这也许会带来意外的好运气。

1819 年,意大利女高音歌唱家安琪丽卡·卡塔拉尼来华沙举行独唱

年1 月3 日。”

第二年春,11 岁的弗雷德里克在一份乐谱上也题写了一行字,不是 回赠给卡塔拉尼夫人,而是献给他的第一个钢琴老师瑞夫尼。 瑞夫尼心里明白自己对弗雷德里克的钢琴弹奏已没有多大的帮助 了。翌年,他让位于华沙音乐学院院长约瑟夫·爱尔斯涅尔(1769— 1854)。

爱尔斯涅尔是侨居华沙的德籍音乐家,是19 世纪上半叶波兰音乐发 展的启蒙者之一。他教授弗雷德里克学习对位和作曲,对于他的初期音乐创作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爱尔斯涅尔与其他学者、诗人一样也是尼古拉教授家里的常客。 在一次隆重的聚会上,尼古拉夫妇邀请了华沙教育界的不少知名人 士。尼古拉教授邀请德高望重的林德校长切下第一块大蛋糕。 不料林德校长的刀尖刚碰一下蛋糕,奇怪的事发生了,整个蛋糕塌 陷了,原来只是一层薄薄的糖皮。

一声“吱呀”打破了难堪的片刻寂静,靠墙的书橱自动打开,出现 了漂亮的大蛋糕。

一位教授的胖夫人急忙画了一个十字,不知谁发出了长长的叹息 声,很快被孩子们憋不住的笑声掩盖了。“弗雷德里克!”尼古拉立即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大声地嚷叫起来。

弗雷德里克知道自己闯了大祸,不敢抬头看父亲。“大声点? .你 想干什么?”尼古拉气得连话都说不清楚。“我的孩子? .”朱丝蒂娜 差点要哭出来。

“我? .我想创造奇迹。”弗雷德里克抬起头,“我保证以后再也 不干了,请? .原谅。”

“你不干了?”布洛津斯基教授(1791—1835,波兰重要的批评家、 诗人和翻译家)有点不相信。

“不干了。”弗雷德里克的声音很轻。

布洛津斯基教授忍不住笑起来,林德校长也哈哈大笑,这愉快的笑 声顿时感染了每个人,驱散了刚才沉闷的难堪气氛。弗雷德里克犹豫了一下,不安地看看父母,最后也咧开了嘴。

布洛津斯基教授客气地揪着他的耳朵,带到钢琴前,说:“弹吧, 这是对你的小小处罚。”

“一心想创造奇迹”的想法印上了弗雷德里克的鲜明个性,他不满 足平稳节奏的条条框框,一股难以遏制的冲动常常宣泄在他的灵巧手指下。

爱尔斯涅尔也不由得发出惊叹,这个小男孩的脑袋里总是在产生一 种新奇的旋律。对此,爱尔斯涅尔表现出仁慈的宽容,他的实用而富于想象力的教学方式证明了这一点。

1823 年2 月,弗雷德里克穿着优雅的演出礼服,应邀参加了一次音

4

乐晚会,再次引起了轰动。这正是晚会主办者所希望的,因为五年前首 次安排弗雷德里克公开演出的也是这个妇女慈善机构。

《妇女信使报》充满着爱国热情,高度评价了弗雷德里克的演奏水 平,并与当时已经出名的匈牙利籍天才少年李斯特(1811—1886)相比 较:

不过他在信中还是愉快地写道:“上帝保佑!我很健康,日子过得 十分愉快。我既不读书,也不写作,只是弹琴、画画、跑步和呼吸新鲜 空气。有时乘马车出去逛逛,有时骑匹大灰马。”

乡村的一切都充满了生机,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哗和伪饰。成熟的庄 稼、飒飒作响的白桦树、无忧无虑小鸟的鸣啼声,都显得安逸、静谧, 我们无须为维也纳拥有李斯特而羡慕她了,因为我们的首都可以自豪地夸耀,我

们也有才能不逊于她,甚至胜她一筹的人物:这位赢得高度赞誉的少年,我们认为没

有理由隐瞒他的名字——就是大师肖邦。他还不满15 岁。 也许弗雷德里克的演出服装和他的优雅举止,连报社记者都不相信 他其实只有13 岁。后来被誉称为“钢琴之王”的李斯特在巴黎寓居期间, 与肖邦成了朋友。

这次公开演出后,弗雷德里克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复习功课上,准备 在父亲的指导下报考华沙公立学校。

这年秋天,弗雷德里克第一次穿上学校制服,进入了这所波兰第一 流的教育机构之一。他的许多同学都是来自很有文化修养的上流社会家 庭,教员中有不少知名人士,有的已被载入波兰教育史册。 弗雷德里克喜欢上波兰历史和文学课程,对于拉丁语和希腊语没有 什么感情,而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内容则成了他心烦意乱的课程。 他的两只不安分的手有时抓住笔在课桌上画漫画,对象是同学和老 师。林德校长就曾当场抓住过这个上课开小差的音乐神童,收缴了他的 漫画。第二天早上又退还给他,并写了“画得好”三个字,因为这幅漫 画正是林德校长的夸张形象。

他的学习成绩好坏与他喜欢或不喜欢的课程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给 同学们印象最深的还是淘气和聪敏,被他捉弄的受害者仍然愿意与他保 持良好的友谊。

朱丝蒂娜总觉得儿子太瘦小,想让他吃得胖些,并提醒他多穿衣服。然而弗雷德

里克在学校操场上玩得开心时,就要扔掉腰带,穿着宽松的长校服到处乱跑。 暑假来临了,尼古拉夫妇家里的几个寄宿生要回乡下去,并邀请朝 夕相伴的弗雷德里克一起去玩。医生也建议尼古拉夫妇应该让儿子到乡 村去,那里的清新空气、小溪和田野是医治他身体的最好药方。 到达沙发尔尼亚的捷瓦诺夫斯基庄园时,已是夜里了。睡在新浆洗 干净的床单上,弗雷德里克稍稍动一下,就会发出“沙沙”的声音。 高大房间里的空气轻柔地流动着,微微地触碰着弗雷德里克极为敏 感的耳膜。月光下说不清的神秘“吱吱”声、低哑的“咯咯”声、时隐 时现的絮语叹息声,组成了一个反复低吟的和弦声。

窗下蟋蟀的叫声,也加入了大自然小夜曲的旋律。偶尔惊起的飞鸟, 呼啦啦地飞远了? .

第二天,他揉揉惺忪的眼睛,他的同学多米尼克笑嘻嘻地站在床前, 门口还有多米尼克的小妹妹正在张望。

弗雷德里克的胃口好极了,两三份的浓汤还未灌饱肚子,那刚出炉 的黑麦面包散发着诱人的香味,使他在写给父母的信中,抱怨华沙医生 为什么告诫他不准吃。

连天上流动的白云都是那么潇洒自如。

弗雷德里克喜欢独自一人度过美好的清晨,聚精会神地捕捉着带着 晨露的乡村歌声。

那是不加任何修饰的吵哑童声,在近乎大声喊叫中构成民歌的旋 律,这童声大约发自一个牧童的嘴里,每天大清早都重复着,唱出了地平线上的绯红朝霞。

弗雷德里克总觉得这歌声就像那黑麦面包,里面蕴藏着他说不出的 丰富营养,正是他灵巧的手指从未接触过的一个新奇生命。 海顿、巴赫和莫扎特等人乐曲的宽广境界和美妙旋律,曾使他陶醉 在迷人的音乐王国里。但是这些毕竟贴上有名大师的专利标鉴,他只是一个热情的观赏者、理解者和演奏者。

创造既是一个充满自由灵性魅力的词语,又是开拓自我价值的最佳 方式。

他渴望一种新的素材、新的节奏、新的表达方式,竭力摆脱高雅社 会给他戴上甜腻腻的荣誉。

他一个13 岁的少年应该有属于自己的辉煌音乐语言,植根于具有浓 郁民族特色的乡间音乐之中。

收获的季节到了,麦田里不时闪耀着长柄大镰刀的亮光,空气中散 发着成熟麦子的醇香味,有时还飘来一支支古老的民歌。

晚上,弗雷德里克再也睡不着了,打开窗子,前面就是有火堆亮光 的池塘边,那是乡民们以自己的方式在庆贺收获节。

火光映亮了跳舞圈人们的笑脸,小提琴手显然多喝了几杯,拉出来 的音有些走调,但他手中的琴弓竟然还能跟上风笛欢快的节奏。 在高高低低的伴唱声中

关于肖邦的作文

,还不时有人使劲地打着唿哨。一只毛蓬蓬 的黑狗对着黑暗中的弗雷德里克叫了几声,闻闻他的手和脚。 这时弗雷德里克的目光半醉半醒,脑袋有节奏地摇动着,他已沉浸 在亢奋的状态之中。

池塘边的火堆渐渐熄灭了,东方天际露出了青黛色。弗雷德里克觉 得身上发冷,好不容易摸到床上。

他的脑子里还翻滚着一夜间听到的各种声音,似乎已找到了自己想 要表达的音乐语言。

有时明明感觉到自己已抓住了灵感的衣领,但一不留神又松了手。 弗雷德里克显得很恼火,在女房东的钢琴上试图弹出新的曲调——玛祖卡舞曲,但又往往不知不觉地滑入到流行的城市乐曲中去。 真讨厌!他重重地同时按了一下几个黑白琴键。

一天,一个年轻姑娘的歌声飘来,他的心陡然一跳,立即记下了这 首玛祖卡的曲调。但他怎么用心听,还是听不懂那姑娘的歌词内容是什么。

“? .可以吗?”弗雷德里克鼓起勇气走过去,隔着矮篱笆墙很客 气地问。

5

篇二:高考作文经典素材:肖邦的遗愿

高考作文经典素材:肖邦的遗愿

1830年11月,费列德利克·肖邦(波兰作曲家、钢琴家)决定到外国深造,为祖国争光。出发前,朋友们为他举行了一个送别晚会。肖邦满怀感激之情,接受了朋友们赠送的装满祖国泥土的银杯,表示永远不会忘记可爱的祖国。 肖邦辗转于维也纳、伦敦、巴黎等地,通过他的艺术活动,增进西欧人民对当时正在受难的波兰人民的同情和了解。可是,在辗转流离的生活中,他得了重病。

1849年秋天,肖邦临终时告诉从华沙赶来的姐姐,波兰反动政府是不会允许把他的遗体运回华沙的,他要求至少把他的心脏带回去。

肖邦的心脏,按照他的遗愿被送到华沙,埋葬在曾哺育他成长的祖国大地中。

分析:叶落归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对祖国的眷念,是每一个爱国者的共同期望。

话题:“遗愿”“爱国——永恒的话题”

篇三:关于音乐的作文

一、关于音乐的作文

1、音乐的味道

人类的感情丰富而敏感,生活的一点一滴都会拨动我们的心弦,引发人类最初的感动和想望。于是有了音乐,音乐成了我们最好的宣泄方式,音乐里每一个跳动的音符,都把我们的内心世界张扬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音乐可以倾诉,有倾诉者便有了倾听者,用一颗细腻温柔的心去倾听那一片无边无际的广阔内心世界,和音乐共起伏,和音乐背后那一颗心同忧共苦,享受每一个跳动的音符里所承载的酸甜苦辣。

我愿意是一个倾听者,一个表面默默,内心狂热的倾听者。

和谐而美丽的下午,一个人在窗前独坐,品一杯香茗,戴上一只精巧的耳机开始在音乐的世界里自由翱翔,走进那或是低沉悠扬,或是激情澎湃的歌剩中,打开歌者紧掩的心扉,去感受他丰富多采的内心世界。在他们的音乐里,也许我们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虽然飘渺恍惚,却也让人感到亲切温馨。或许我们并不能像钟子期和俞伯牙一样,在一曲美妙的高山流水里演绎了友谊的最高境界,最终结为音乐的知己,但至少,我的新可以在那里寻找短暂的栖息,拥有片刻的宁静,产生心灵的共鸣,得到灵魂的慰藉。音乐就像一首永远也写不完的抒情诗,总给人留下冗长的回音和无限的遐想,余音绕梁,回味无穷。

听音乐是一种享受,它不仅在心头萦绕,而且在心头回荡,它启迪我们,让我们欢欣鼓舞,热血沸腾。

音乐给了我们另一个世界,一个想要多大就有多大的世界,在那里,我们可以搁下所有的忧愁和烦恼,快乐成长。音乐的世界虽然飘渺,却洋溢着激情,虽然平实,却充满芳香,虽然遥远,却绽满感动。让我们的心在音乐的世界里碰撞,击出朵朵灿烂的火花,在你我心头长开不败。

与音乐同行

轻轻地,按下按钮,静静地,让音乐涓涓流入我的心扉.拨动转轮,让我与窗外清风共同感受音乐的雄浑矫健与缠绵悱恻.

听巍峨高山,听潺潺流水.领悟音乐的韵律,感悟人生之美.琴弦拨动,流出婉转的音调,形成一曲曲佳音,道出一段段旧情......

驻足音乐的殿堂,感受钟声的雄厚;雨雾般的缠绵;冰雹般激活;还有那阳春白雪般的典雅......

阿炳的一生因为有了二泉映月而不再落寞,洗星海的生命因有了义勇军进行曲而不再苍白......音乐,给了我人生的信念.

感受肖邦的心灵,倾诉一腔爱国激情;感受贝多芬的心灵,谱写田园之曲,冲击命运之门;感受柴可夫斯基架着马车,在静谧的湖畔驻足欣赏天鹅的舞姿......

巴赫的音乐,浪漫典雅,折射出遥远的时代风貌,迸发出古文明的底蕴;舒曼的小夜曲,恬静优雅,安抚躁动的心灵,使你与自然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神秘;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慷慨激昂,催人奋进,感受热血沸腾......

感受天籁之音,澄净心灵,使人生得到启迪!

窗外轻风已驻,音乐也换了一首又一首,但精彩仍在......朋友,感受音乐,让它为你的心灵重新着色,洗去世俗的污垢,为你的人生添彩!

2、好音乐好心情

“竹雨松风蕉叶影,茶烟琴韵读书声”。一幅对联描绘了一幅惬意的风景。琴韵应该就是指音乐吧,耳边飘过悠扬的音乐,享受一杯茶、几页书,该有一份多么美好的心情啊!

境由心造,乐由心生。我经常在阳光的午后,打开CD机,或听几首民乐,或听几段钢琴曲,静静地享受一段音乐的旅程。一曲《彩云追月》,丝丝古筝,仿佛拨动了我的心弦,让人心动、心颤、心醉。感情丰富的钢琴,伴随薄脆清亮的钟琴,回荡在深远辽阔的音场中,像平静的湖面,清澈而透明。琴声阵阵,似乎将远处的山、天边的云交织在了一起,如同进入仙境一般,令人神往。耳边美妙的音乐,让所有的思绪都沉静了下来,剩下的只有无穷的回味和想象。渐渐我才明白:音乐是我们对世界和生活的报答,并再次创造一个空间和一种情趣。 音乐总是与心情紧紧相连的。我执著于这样一种温情一种感动,我也总是会因为一首歌词而喜欢一首歌,因为喜欢一首歌而去喜欢一种心情。音乐是人类爱和智慧的升华,是对人类美好未来的憧憬与呼唤。人类真切的情感化成了“1234567”,乐声悠扬,抚摸我的心灵,叩动我的心扉,让我为之痴醉。使沉郁的心情变得轻松,浮燥的心情变得平静,干涸的心情变得湿润,平静的心情掀起阵阵波澜。贝多芬说过: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说透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常人无以振拔的苦难。

一个人的午后,我总喜欢听一些轻音乐,音乐能让我放松心情,忘却烦恼,不同的纯音乐给人不一样的感受。特别是当听到一些舒缓的旋律时,会有一种莫名的感觉,那是一种优雅,一种淡淡的优雅。在无聊或是不开心的时候,我总会用音乐来调节自己,音乐就是这么神奇,快乐着你的快乐,幸福着你的幸福。 难以想象,如果我们的生活缺少了音乐会是什么样子。夜深人静,斟一杯茗茶,听一曲美妙的音乐,置身于音乐的银河中,解脱自己、舒展自己、升华自己。揽窗远眺,美丽的夜空,月光柔柔,群星点点,音乐冲破凝重的空气,轻松幽雅地溢满书房,溢出窗外。让自己成为音乐精灵,不由自主地陶醉在美妙的乐声里。 聆听好音乐,拥有好心情,感受好生活。

关于音乐

音乐,简单来说,就是文字加旋律。但我要说的是,音乐不但是这一点,它还有更深的一方面。

音乐让我有很了大的收获。喝一杯白开水,听着唐磊的丁香花,那优美的旋律,将我陶醉,那不快不慢的歌词,既潮流又有些琅琅上口。音乐是一种语言的结晶,它比语言更进一步,它是一种风格表现,就如麻吉的口吃伶俐,一分钟唱500个字;像唐磊缓慢地表现其旋律。音乐以它的新潮、浪漫吸引着我们,是我们对它念念不忘、对明星崇拜。就这一点,音乐极其深刻地影响了我。音乐深深地将我的心陶冶。

歌词是音乐必不可少的,歌词也是音乐的“前锋”,它的文字表现突出了一首音乐的主题,就像“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歌词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养育之心,儿子对母亲的报答。歌词是吸引我们的一大亮点。歌词启发了我,有些歌词讲述人生哲理,使我心潮起伏,让我的人生修养受到了熏陶。

音乐不仅仅只流行音乐,古典音乐也是受人们欢迎的一个种类。就让我们敞开心思(转载自中国教育文摘http://www.edUzhai.net,请保留此标记。)来谈谈这两种音乐的含义。

流行音乐,众所皆知,要让你说出几位流行歌手,就是小菜一碟,因为这些新新人类已经听惯了流行歌曲?...我是流行歌曲的忠实听者,电脑里、车里?...播放的都是流行歌曲,除了跟上时代,我也从中体会到创作者的良心用苦,为了让我们大饱耳福,尽力开发新的概念,创造流行、再流行的歌曲!流行音乐,一种音乐专家开发音乐最高境界的成果,换句话说,我们对崇拜的明星,不都是流行音乐的宣传者么?

古典音乐,音乐的另一杰作,“杰作”,也许在人们看来,根本就是——烂。我却不这么认为。古典音乐的好处——让我们了解历史。古典音乐表现的不但是一种音乐风格,从古典音乐的旋律、歌词之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历史的发展,那么,我们学习历史不仅不会枯燥,还可以走进那悠久的历史,不是吗?

音乐不是文字和旋律的合作曲,它还有更深刻的一面,使我们获益匪浅。音乐影响了我,音乐是我学会了人生哲理、使我丰富了课余生活??

篇四:名人故事作文

名人故事作文

名人>故事作文(一)

张衡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并不发光,月光其实是日光的反射;他还正确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并且认识到宇宙的无限性和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地球远近的关系。这不仅在当时,就是今日来看,也是很大的成就。

张衡能取得这些成就和他小时候的立志追求是分不开的。

张衡从小就爱想问题,对周围的事物总要寻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在一个夏天的晚上,张衡和爷爷、奶奶在院子里乘凉。他坐在一张竹床上,仰着头,呆呆地看着天空,还不时举手指指划划,认真地数星星。

张衡对爷爷说:“我数的时间久了,看见有的星星位置移动了,原来在天空东边的,偏到西边去了。有的星星出现了,有的星星又不见了。它们不是在跑动吗?”

爷爷说道:“星星确实是会移动的。你要认识星星,先要看北斗星。你看那边比较明亮的七颗星,连在一起就像一把勺子,很容易找到??”

“噢!我找到了!”小张衡兴奋地又问道:“那么,它是怎样移动的呢?”

爷爷想了想说:“大约到半夜,它就移到上面,到天快亮的时候,这北斗就翻了一个身,倒挂在天空??”

这天晚上,张衡一直睡不着,好几次爬起来看北斗星。当他看到那排成勺子样的北斗星果然倒挂着,他非常高兴!心想:这北斗星为什么会这样转来转去,是什么原因呢?天一亮,他便赶去问爷爷,谁知爷爷也讲不清楚。于是,他带着这个问题,读天文书去了。

后来,张衡>长大了,皇帝得知他文才出众,把张衡召到京城洛阳担任太史令,主要是掌管天文历法的事情。为了探明自然界的奥秘,年轻的张衡常常一个人关在书房里读书、研究,还常常站在天文台上观察日月星辰。他创立了“浑天说”,并根据“浑天说”的理论,制造了浑天仪。这个大铜球装在一个倾斜的轴上,利用水力转动,它转动一周的速度恰好和地球自转一周的速度相等。而且在这个人造的天体上,可以准确地看到太空的星象。

张衡从一个对着天空数星星的孩子,成长为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他大胆追求自己的目标,不为其他世俗的名利束缚,兴趣为师,潜心科学,终成一代大家。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有了感兴趣的目标,一定不要轻易错失,而是要集中精力勇于追求,不断克服过程中的艰难险阻。一步步地攀登,最终会向目标不断靠近。这就是追求的魅力,这就是追求的动力,这就是追求的教益。

名人故事作文(二)

1836年冬天,著名钢琴家肖邦结识了比他大6岁的法国女作家乔治·桑,肖邦这个纤弱、儒雅而又温柔的男子,对反传统的多产女作家乔治·桑,第一印象并不太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乔治·桑越来越引起肖邦的注意,肖邦发现自己和她在一起时,可以尽情倾诉内心深处的情感。后来,肖邦和乔治·桑生活在了一起,他们保持了长达9年的关系。乔治·桑给予肖邦的细心照料,有助于焕发肖邦的才华,他们生活在一起的后来几年,肖邦的作曲生涯达到了他个人生命的最高点,是肖邦鸣唱“天鹅之歌”的岁月。

1846年,肖邦和乔治·桑在诺罕庄园里一起度过了最后一个残秋。11月,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分开了。

肖邦来到巴黎后心情十分忧郁,肺病加重,身体越来越坏,但为了生活,他还要带病教学生弹琴。第二年春天,他的身体稍微好一些,想起自己和乔治·桑在一起的这些年,他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一首《升C小调圆舞曲》。

乍一听,你会感到它的旋律很美,实际上它隐藏着一种说不出来的悲哀。接着出现了一段抒情的慢板,好似是肖邦以往和乔治·桑在一起的>幸福日子的回忆。

肖邦似乎力图忘掉悲惨的现实生活,而沉浸在他自己所创造的虚无缥缈的甜蜜梦幻世界,但是旋律中仍然不由自主地渗透着深刻的忧郁情绪。

1848年,肖邦虽然病情严重,仍然访问了英国和苏格兰。在伦敦,肖邦曾为维多利亚女王演奏,但英国的社交生活使他筋疲力尽,他的学生把他带到一座乡村别墅中休养,并送给他当时迫切需要的一万五千法郎。

肖邦临终前的一段日子非常孤寂,他痛苦地自称为“一个远离母亲的孤儿”。

名人故事作文(三)

关于世界上第一台天文望远镜是谁发明的问题,科技史上早有定论,他就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但伽利略却否认这一点,他说是荷兰人首先发明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1608年,荷兰有一位眼镜制造商叫汉斯?李波儿赛,他的两个孩子很调皮,也很聪明。一天,偶然一个机会,两个孩子从店铺里拿来两片透镜,一前一后摆弄着,用眼睛张望着。孩子们惊讶了,他们发现远处教堂上的风标又大又近。李波儿赛得知此事也很高兴,他就用一个简易的筒,把两块透镜装好。这就是世界上第一台望远镜。

1609年,发明望远镜的消息传到了意大利,伽利略知道了,就按此方法制作了一个放大3倍的望远镜。后又经过改进,使望远镜一下子放大20倍。他用此观察星星,居然可以观察到木星的圆面,看到了月球上高低不平的环形山。1610年,他又用放大30倍的天文望远镜观察到木星的4颗卫星,看到金星的圆缺变化。

正因为是伽利略改进了望远镜的性能,又用来观察星星、月球、金星以及太阳等天体,并首次发表观察结果,因此确切地说,是伽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而那位汉斯?李波儿赛则是望远镜的发明人。

篇五:关于爱的作文素材——经典隽语

关于爱的作文素材——经典隽语

(印度)泰戈尔:爱就是充实了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

查普曼:爱是自然界的第二太阳。

雨果:爱是情感的升华,它像阳光一样照耀大地,赋予万物生长的力量,并使之欣欣向荣。

(波兰)肖邦:在永恒的爱的熏陶下,自私者变为慷慨,怯懦者变成勇敢,放荡的女人变为容忍与勤俭的贞妇。

(美)弗洛姆《爱的艺术》:爱的本质是给予,而不是获得。

(英)毛姆:人生的悲剧不是人们死灭,而是他们不再爱人。

(法)罗曼·罗兰: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变成黑暗

(英)狄更斯:爱使世界转动。

(英)白朗宁:将爱拿走,地球就变成一座坟墓。

(法)莫里哀:爱情是一位伟大的导师,叫我们重新做人。

(意)夸西莫多:爱是抵御忧郁的盾牌。

冰心: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杖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悲凉。

(澳)安德鲁·马修斯:爱人,不等于要亲吻你遇到的所有人。爱人,也不一定要救济贫穷国家的难民。爱是减少批评人;爱是允许别人穿着他想穿的衣服,过他们想过的生活,做他们想做的人,而不是批评他们。

《散文百家选刊》:深情热烈的爱,也许你会受伤,但这是使人生完整的惟一方法。

蒙田:父母更爱儿女,乃是因为给予者更爱接受者。世上最珍贵之物是我们为之付出最大代价的东西。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