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初中作文 > 教育资讯

永不道别读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4:21:18 初中作文
永不道别读后感初中作文

篇一:永不录用 读后感

《永不录用》读后感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完2011年第10期《青年文摘》其中的一篇文章《永不录用》,是一篇关于拯救一位沉迷网络的高中生的故事,读后令人感动。

这位高中生来自农村,考上高中实属不易,然而他却迷上了网络。凌晨三点当他从网吧翻墙回学校时却被班主任逮个正着,他意识到:这次真要完了,他央求老师再给一次机会。班主任冷笑:“你还好意思求我,这已经是第11次了,上次我已经在全班面前宣布你还有一次机会。”不难看出班主任已经做到仁至义尽了,看来只有卷着铺盖走人了,学生的父亲众目睽睽下给老师下跪也无济于事,他心如刀割,仿佛在滴血,终于爆发了,一把扶起父亲,口气凛然的说“爸,别求了,我们走。”班主任轻蔑的说:“回你的乡下撒渔网吧,只要我在,就永不会录用你这个无可救药的人。”

回到家,他躺在床上睡了三天,感觉前途渺茫世界一切灰暗。可怜的父亲四处托人,终于在镇中学给他找到了插班旁听的机会。他顿时泪眼滂沱,他哽咽的对父亲说:“爸,您受苦了,都是儿子不孝。”他下跪起誓“一定痛改前非,考上大学。”

回到学校他刻苦攻读,书本和上大学占据了他所有的心灵空间,很快学习就赶上来了。一年后,他快要上高三了,父亲告诉他:“你那位班主任要调到省附中去了”,他说:“这和我有什么关系。”父亲告诉他:“你还保留了学籍,就是因为他你才不能回去的,我今天又去求校长了,他答应让你回去读书。”就这样他又重新回到这所学校。当他重新跨入那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学校时狠狠地对自己说:“我不仅要从这里爬起来,还要从这里起飞,证明给那个家伙看看我是否无可救药。”

转眼一年过去了,他实现了诺言,考上了省里重点大学。

父亲告诉他三件事。一是父亲跟班主任去办理相关手续。班主任悄悄告诉他:“老大哥,学校那晚查到了您儿子又去上网,因屡教不改,要强行开除他。我做得绝情,一是迫于学校的制度,二是想让他的心灵有所触动,真真的戒掉网瘾。更重要的是,我先以他主动休学的名义上报学校,可以为他保留学籍。”二是父亲接到班主任电话:“镇中学校长是我的老同学,我和他说过了,让您的儿子暂时先到那儿插班。”暂时不要告诉他我做的事,这对激励他有好处。”三是班主任来家里告诉说:“我快调到省里了,走之前我会做通校方的工作,让您儿子高三一开学就回来。”班主任又拿出伍佰元钱说:“知道你家生活有困难,这点钱给他买点学习资料。另外,还是让他继续恨我吧,因为现在他那口气还没下去呢,就让他一鼓作气考上大学吧。”

看来班主任并没有放弃他,而是采取另一种激将法激励他痛改前非,重新走上学习的道路,班主任为他做出了太多太多,每一步棋都是老师精心设计的,这位班主任不愧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为有这样的教师而自豪。当这位学生知道老师为他做的一切时,上大学去省城报到,先去中学看望了他的恩师。要是没有老师的良苦用心,也就没有他的今天。

篇二:读后感6篇

《草房子》 读后感

我是个爱读书的孩子,从我懂事起。爸爸妈妈给我买了很多课外书,在我的书房里全是我最爱看的书籍。我也乐意把这些书分享给小朋友们看。这学期,老师让我们看了一本好书《草房子》,让我感受深刻。

金色的麦地、古朴的房子、苦味的艾叶、寂静的池塘??这就是那个麻油地。那里生活着调皮、活波的桑桑、残疾的秃鹤。顽强自信的杜小康。

桑桑在六年的小学生活中,经历了无数感人的故事: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残疾男孩对尊严的执着坚守,老人在最后一瞬间所闪耀的人格光彩??这一切,都是让桑桑终身难忘的。正如曹文轩所说的:美的力量绝不亚于思想的力量。一个再深刻的思想都可能变成常识,只有一个东西是永不衰老的,那就是美。

读了这本书,使我懂得了,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困难。当遇到困难时,要相信自己,不退缩,想办法克服它。我希望能像桑桑一样,对生活充满信心,过一个既充实又快乐的美好童年。

《喜羊羊与灰太狼》读后感

书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很喜欢读书。常言道“书非借不能读也”。今天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从表姐那里借来了我最喜欢的连环画《喜羊羊与灰太狼》,我迫不及待地先读为快。书中那一幕幕搞笑的场面,那一句句幽默的语言,让我现在想起来仍然忍不住笑出声来。

我喜欢爱动脑筋的慢羊羊,他是羊村里的村长,有很多小发明小创造如时空机、隐形药水、子弹打不完的手枪等,他用他的机智保护着羊村;我喜欢聪明智慧足智多谋的喜羊羊,他是下一任村长,每次羊村遇到危险时,他都能让羊村化险为夷;我也喜欢暖羊羊和沸羊羊,一个是大肥羊学校的班长,爱漂亮,爱苗条,也爱乐于助人;一个长得黑黑的壮壮的,喜欢运动,力大无比,经常监督懒羊羊锻炼身体。但我最喜欢的还是灰太狼,因为他幽默乐观、坚持不懈、勤奋勇敢,虽然每次都吃不到羊,每次都要遭到红太狼平底锅的狂打,可是他从不放弃,继续抓羊,还要高喊着“可恶的喜羊羊,我一定会回来的!”这是一只多么有志气的狼啊!

我爱羊村里所有的羊也喜欢这只可爱而又有志气的狼。

西游记读后感400字

今年暑假我读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我非常喜欢看《西游记》的动画片,当走进这本书时,我发觉书上比电视更好看。所以每天都津津有味的读了起来。

《西游记》里的猪八戒、孙悟空、唐僧、沙僧,他们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了真金。这个过程中作者吴承恩的笔下,真是栩栩如生、笔走如飞、活灵活现。看得我爱不释手。师徒四人中我最喜欢猪八戒,因为我也和他一样长得胖胖的,同时猪八戒非常憨厚、实话实说——这也是我的长处。看了这本书最让我感动的是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我们生活中需要这种精神,需要合作,就像我们的学习一样,只有在合作中我们才能互相学习,才能学会关心别人。

我们现在大多是独身子女,许多坏习惯不由得在我们身上“生根发芽”,有些是我们生活的环境造成的,有些则是我们自己已经养成的,但我需要我们在学习中改掉这些坏习惯,让合作之花片地开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

读《鲁滨孙漂流记》后感

读完《鲁滨孙漂流记》这本精彩的小说后,一个高大的形象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他就是勇敢的探险家、航海家鲁滨孙。他凭着顽强的毅力,永不放弃的精神,实现了自己航海的梦想。流落孤岛,他为了找到合适的住所,在岸上跑了一整天,在一个山岩下找到了一个栖身之所,里面再打上几根木桩来挂吊床。第二天,他把所有的箱子以及木板、做木排事。永不放弃,鲁滨孙奠定了生活的基础。

一次,鲁滨孙无意中掉在墙角的谷壳,竟然长出绿色的茎干,不久,长出了几十个穗头,这真是老天的恩惠。从此,鲁滨孙一到雨季就撒下半数种子来试验,以得到更多的粮食。经过这次试验,使鲁滨孙成为了种田高手。永不放弃,鲁滨孙有了生活的口粮。造船回乡,鲁滨孙又花费了数年的时间,无数的心血。直到星期五的出现,这个希望才得以实现!

鲁滨孙是个伟大的人,坚毅的人,孤身一人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孤岛上生活了27年。他敢于同恶劣的环境作斗争,勤奋劳动,把小岛经营得有条不紊。他在逆境中锻炼了自己,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

这本书教会我们只有坚持才能胜利,只有实干才能让我们摆脱困境,实干比信念更重要??我的人生也会随着这本书而起航,在人生的航海中,勇敢前进,永不放弃。 读《生命、生命》有感

《生命、生命》杏林子写到:生命是自己的,你可以使它有意义,也可以白白糟蹋它,一切都是你自己掌握……的确,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但是,我们可以用有限的生命来发挥出无限的价值,这样才会使人生更为光辉灿烂。

在漫漫人生路中,困难与挫折是必不可少的,就像登山,它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不是平坦的大道,而是蜿蜒崎岖的山路。我们要携带着勇气与一颗勇于战胜困难的心跨出第一步。挡在前面的是山,我们要做一列翻山越岭的火车。

即使失败了,我们也不能被昨天的不幸压跨,我们要打起精神,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在光辉的生命的河流上航行。只有经历过黑暗,才会知晓阳光的美好。我们不能还沉浸在失利的挫折中,还挣扎在爬坡的艰难里,相信逆境的锤炼也一定会打造出一个更加卓越的自己!

我们也知道:生活,是一道有着无限解法的方程,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生活,是一个千变万化的魔方,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图形。生命是珍贵的,纵使有金山银山也挽回了生命,我们要让它放射出无限耀眼的光芒。

人生又仿佛是一次没有返程的旅游,我们可以好好利用它,也可以任它流逝;我们可以让人生过得更有意义,也可以任它荒废,庸碌一生。这一切都只在我们的一念之间,我们必须对生命负责。

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有感

“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的奶奶一起向新年的幸福中走去”。读完《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最后一句,我放下书,重重地叹了一口气,眼泪不禁从眼眶里流出。心里想象这幅刺痛人心的画面……

冬天,最寒冷的季节,兴许人们早早的就回到家中,吃一顿香喷喷、热腾腾的饭菜。又或许,人们正在装扮圣诞树,收取属于自己的圣诞礼物……然而这一切美好而又幸福的生活,对小女孩来说只是悲伤,她甚至连亲人的关爱也没有她多么悲痛啊!她想过上幸福生活简直是天书奇谈的是情!我们不得不为她感到寒酸呀!她身体那么单薄穿的那么少,连鞋都丢了,还要继续卖她的火柴。光着脚,赤着在雪地上行走。那一步不都是刺骨的寒冷?再想想我们,哪会像小女孩一样在冬天不穿鞋,赤着脚走在雪地上?还有哪个,会在这么寒冷的夜晚,不好好在家里过年,被父母赶出家门,最后冻死在街头?这种事对于我们来说简直是离奇的不能在离奇了。然而这个跟我们年纪相仿,或许她是比我们还要小的小女孩,却要承受这么多痛苦!没有食物填饱肚子还没有棉衣保暖身体,甚至连一个最关心她的人都没有……多么可怜呀!

好在,旧社会的阴影已经散去。不然,就会有更多的孩子死在旧社会这张魔爪下了!读完这个故事我不得不为那些孩子感到悲哀,心情不得不百感交集。

篇三: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牛心顶中学 迟仁霞

学校开展了读书活动,给我们推荐了一些书来读,其实,我是个爱读书的人。我爱读的书也很多。只是一向对专业类的的书籍不大感兴趣,因为说教味太浓,读起来总觉得有些累。当我看到《不跪着教书》这本书时,它的题目吸引了我,这“跪着”的含义是什么?谁在跪着教书?为什么跪着?在我从教的这些日子中有没有“跪着”?

拿起书来仔细打量,原来书名旁边还有用小字写的一段话:“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在巨大的麻木和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文革给中国人带来的耻辱,想到下一代人还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能有‘铸造’这样的词条。”反复将这段话读了几遍,每读一遍,心情就觉得愈沉重。怀着复杂的心情,我翻开了这本书。

原来,作者吴非是一位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任教于南京师大附中。本书收录的是他近年有关教育问题的随笔杂感,有对教育问题的思考,有教学随想,有和同行或学生的对话。

没想到,开篇第一则随笔——《永不凋谢的玫瑰》就深深地打动了我。

这篇文章讲的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他记下了这样一则真事。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硕大的玫瑰花,全校师生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这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4岁小孩在花房里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抓在手中,从容地往外走。他很想知道这个女孩为什么摘花,他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给她看,看过我就把花送回来。”听了孩子的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她搀着小女孩,在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

这个故事长久地感动着我,并深深地启迪了我。假如是我,会怎么做呢?我想,我肯定会对孩子缺乏良好的道德教育而忧心忡忡,首先可能会没收了她的花,当然更不会再去摘花给她;然后就会苦口婆心地对小女孩进行一番传统的道德教育,教育小女孩从小要爱护花草,因为它们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不要损害公物云云。可这不是对美好性灵的戕害吗?我为自己有这些所谓高尚的正义的想法感到羞耻!在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难道就没有真的这样去做过吗?难道只有那么一两次吗?这是不是下跪了,是向谁下跪了?

一个个小故事慢慢读下去,可以说每一个故事都能打动我,都能触动我心中某一个柔软的地方,让我或感动,或同情,或愤怒??特别是作者对目前教育中存在的一些腐败、堕落以及种种不人道所表达出的那种愤怒,让我感同身受。作者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祖国教育现状的担忧、以及对理想教育的向往和追求,不能不使我对他产生深深的敬意。

怀着对吴老师的敬意,我认真读完了这本书。对于本书封面上的那段话,我不敢说完全理解了,但可以说有点理解了。我觉得用“语重心长”、“发自肺腑”或者说别的什么词都不能表达出作者在写这段话时的心情。回过头来再读这段话,我读到了一个字——爱。

吴非 老师提出的两个主要观点是:多读书,多思考。“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是针对学生,更是针对教师自身。吴老师说,“一位教师,只有不断地进德修业,把自己的工作和学生的成长结合起来,让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才能得到学生的敬重,才能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人。”“要让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学生超越教师,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教育的希望;然而如果教师太容易被超越,我看真不是什么幸事。”“我很平凡,但是我们的学生需要最出色的教师,需要伟大的老师。”

作为一个教师,怎样才算没有跪着教书。我的体会是:首先,教师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应该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精神,他的学生就很难有独立思考的意识。比如,面对一本教参,他不敢说“不”;面对外行领导的错误指责,他立刻匍匐在地,这样怎么能去“立人”呢?如果教师是跪着的,那他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其次,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风格。风格延续着教师的教学生命,因为它可能长久地影响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吴老师认为,一个老师如果能通过课堂让学生喜欢我们的学科,那他就是成功者。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第三,教师要有人格。特别是在平常与学生家长接触时,应该理智地保持适当的距离,也不要讨好权贵的子女,媚态百出,更不要在学生和家长面

前随意释放你的粗鄙。第四,教师要有爱与敬重的阅读。不仅如此,作为一名教师还有责任和义务引导你的学生热爱阅读。一本好书往往就是一粒善良的种子,一粒诚信的种子,一粒爱的种子,一粒正直的种子,这些种子适时地播撒在孩子的心田,就有了真善美品格的萌芽,滋养感知,潜移默化,人的心灵就会变得充实,高贵,美丽,他就有可能始终站立着,像一个人一样的活着??

我不得不承认,吴老师所追求和向往的“不跪着教书”是一种理想的教育,是一种高尚的教育,也是我们的民族和时代需要的教育。而现实却往往令人失望。悬在每个教师头顶那许多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指挥棒,岂能容你做得了半点主,你能不下跪吗?反思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生涯,很惭愧,我不敢说我没有过跪着教书的历史。我也不知道有几位同仁能够理直气壮地说:“我从未有过跪着的历史!” 《不跪着教书》对广大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剂补钙的良药。我以为这本书也很适合关心教育事业的人士阅读。老实说,吴非老师的想法有太多不合时宜的地方,跟苏东坡一样,这个优秀教师也是一肚子不合时宜,比如绝不接受学生家长请吃饭,在今天,99%的老师做不到。但我还是要说,我敬佩吴非老师,这样的人在教育界立住了,是一个奇迹。有这样的人,中国的教育才让我看到了希望。

我想我能够这样来理解这些话的涵义: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有责任提高自己的修养,传授知识,促进学生的思想交流,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坚韧他们的骨气,提高大家的民族气概。

吴非 老师说:“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不管以后课堂模式如何,老师还是要在课堂上与孩子们说话的;无论如何,别让孩子们看不起你。”说得多么朴实、多么中肯呀。他是期望年轻一代的教师“能注意知识的积累,向新高度攀登;倘若条件有限,那也要有点自我提高意识,哪怕读点闲书也是好的,哪怕知道一些掌故也是好的,即使自己读书不多,听听别人说读书也行”。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中国人曾经有着千百年给封建权贵下跪的历史,深受封建思想毒害,逆来顺受,从骨子里向外透着奴性。封建主义早已灭亡,可它给中国人带来的精神毒害还不可能说消失就消失。还有人可能还在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跪着生活。为了不使我们的下一代继续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我们教育工作者就要向吴非老师所说的,得要站直了教书,得要有铁骨!

我们学校每学期都举行“书香飘满校园”读书活动,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大大激发了广大师生的读书热情。每年推荐的“教师必读书目”,对教师的读书是一种很具体、很有效的指导。假如,我们的教师都有一些值得一读的好书;假如,我们的教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精力,为丰富自己而不断地读书;假如,我们的教师能够把读书作为提高生命质量的途径;假如,我们的教师能够边读书,边研究思考,那么,我们的教师生活就充实了,精神就丰满了,心灵就净化了,教育就有智慧了,生命就有价值了,人生就有意义了。

读书,思考,实践,再读书,再思考,再实践,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规律,是做一件有价值的事情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我将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坚持遵循这一规律,一路前行。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最近认真读了《不跪着教书》一书,觉得很有感触。我想,我们教师要不跪着教书,就应该有教书育人的“底气”。

1、 我们教师不跪着教书的“底气”来自于工作的挖掘意识。在人的一生中,我们教师可以没有很大的名望,也可以没有很多的财富,但不可以没有快乐的心态和工作的乐趣。我们教师职业性质不会因谁而改变,需要改变的是工作的心情。爱上你的工作,寻找工作的快乐,快乐地工作着,保持一颗平常心和进取心,快乐就在其中了。教师只有凭借自己的力量打开心里的枷锁,才能让自己在繁重的工作中感受到快乐和幸福。

2. 我们教师不跪着教书的“底气”来自于工作中专业化意识。正如美国《教师专业化标准大纲》所述,教师专业角色是:(l)教师接受社会的委托负责教育学生,照料他们的学习——认识学生的个别差异并作出相应的措施;理解学生的发展与学习的方法;公平对待学生;教师的使命不停留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2)教师了解学科内容与学科的教学方法——理解学科的知识是如何创造的、如何组织、如何同其他领域的知识整合的;能够运用专业知识把学科内容传递给学生;形成适于知识的多种途径。

(3)教师负有管理学生的学习并做出建议的责任——探讨适于目标的多种方法;注意集体化情境中的个别化学习;鼓励学生的学习作业;定期评价学生的进步;(4)教师系统地反思自身的实践并从自身的经验中学到知识——验证自身的判断;征求他人的建议以改进自身的实践;参与教育研究,丰富学识。(5)教师是学习共同体的成员—— 同其他专家合作提高学校的教育效果;同家长合作推进教育工作;运用社区的资源与人才。

3. 我们教师不跪着教书的“底气”来自于工作中自主意识。教师自主意识在于教师角色行为更多地具有个体性的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必须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殊情况,根据个性发展的要求与特点,实行因材施教和个别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具体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情况,要有与不同学生交往的能力。二是教师的行为方式本身也具有一种较强的个体性特征。教师工作在时间和空间上对于同行来说,都是以个人活动为主,教学成绩的提高与自身的发展主要靠个体的活动来加以完成。因此,教师要挖掘自身自主创新的潜力,教师需要创造出特有的班级气氛和学习环境,设计教学活动,通过教学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

4. 我们教师不跪着教书的“底气”来自于教师永恒的学习意识。教师的个体发展首先取决于自身的内在需求,知识的更新需要去学习。学习是我们教师润泽人一生的最积极、最有意义的活动。因此我们教师没有学习,一切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要说创新超越了,可能连最起码的教书育人的底气都没有。可见,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在这个终身学习的时代,学习是我们教师的生活,学习是我们教师的工作,学习是我们教师的责任。我们为人之师者必须养成时时、事事、处处学习的习惯,让学习交融于工作生活之中,以学习的精彩赢得生命的精彩,以学习的成功赢得生命的成功!

5. 我们教师不跪着教书的“底气”来自于教师的读书刷新意识。朱永新老师说过,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不重复自己、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这样的教师不会停止对生活的撞击,即使他成不了一位教育家,他也会拥有诗意的教育生活,他的生命也会更有意义。因此我们做老师要经常阅读报刊、阅读网络,这样才能让你对世界保持一种新鲜感,才能促使你不停地思考,才能使你的观点不落后于学生。你也会从这世界的时事、体育、娱乐新闻中找到与学生交流的话题,从而增加彼此的交融性。读书,会在无形中提升你的品位,强化你的人格魄力,从而影响你的学生。

6. 我们教师不跪着教书的“底气”来自于教师勤思善写的“教研者”意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对学习而言,对于教学则应是“教而不研则退,研而不教则废”。因此全国特级教师于春祥说过:“人生因写而精彩”。我们作为一个教师,不能仅仅是一位识文解字的“教书匠”,只是“识”别人写的“文”,“解”别人写的“字”,而要不断学习新的理论,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点,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并用“写”来呐喊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写来思考,这是教师学习、追求、发展和提升,也只有这样才能克服自己教育教学经验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教师也只有勤于总结,经常写才会时时留心辨别教学问题,才会更加主动积极地吸纳别人的成功经验,才容易发觉自身的不足,才能把握住时机找到提高自身的切入点和教育教学能力的增长点。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五尺中学 郑盈盈

最近,我读到了吴非老师撰写的教育随笔《不跪着教书》,篇篇观点鲜明新颖,振聋发聩,分析问题一针见血,给人耳目一新,读后受益匪浅。吴非老师在书的“序”中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这段话发人深省,由此引出一个话题:教师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

有人把教师比着辛勤的园丁,培育着祖国美丽的花朵;也有人把教师比着无私的春蚕,为学生的成长吐尽最后一口丝;还有人把教师比着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着学生美好的心灵;更有人把教师比着燃烧的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学生人生的道路。

我觉得,教师不仅仅是园丁,他自己本身就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赏心悦目的花,吸引着学生;教师也不仅仅是春蚕,他的生命在每一个季节,在奉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教师还不仅仅是工程师,人类的灵魂不可能用一个固定的工艺流程去塑造,再说,教师自己的灵魂又由谁来塑造呢;教师更不仅仅是蜡烛,他不应该用“燃烧”自己来“照亮”学生。

那么,教师究竟是什么?其实,教师就是教师,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生命,是一对相互影响的伙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就是人,有自己的油盐酱醋,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生活理想;教师就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习的人。而要做到这样,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教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呢?我认为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认真地读书,不停地读书,永远地读书,从书籍中获得教育智慧。

著名教育专家朱永新教授提出的教师“必须读一百本书”的目标、每年推荐的“教师必读书目”,对教师的读书是一种很具体、很有效的指导。假如,我们的教师都有一些值得一读的好书;假如,我们的

教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精力,为丰富自己而不断地读书;假如,我们的教师能够把读书作为提高生命质量的途径;假如,我们的教师能够边读书,边研究思考,那么,我们的教师生活就充实了,精神就丰满了,心灵就净化了,生命就有价值了,人生就有意义了。

有读者说,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对目前教育的现状的警示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不过,作者仅仅是找出了中国教育的痼疾而已,却没有能开出拯救痼疾的良药。而我的体会是,《不跪着教书》的可贵之处不仅仅是“找出了中国教育的痼疾”,而在于“开出拯救痼疾的良药”。不是吗?如果你能仔细地、从头到尾地读完全书,你就会发现,作者在书中谈到的教育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或者说痼疾,比如不让学生读名著、不让学生请假过生日、不让学生迟到、不让学生组织课外活动,教师搞有偿家教、教师接受学生礼物、教师接受学生家长宴请、教师要学生家长办事,以及怎样做一个出色的教师、做一名优秀的校长、做一位合格的父亲,等等,这些除了在文章中可以找到答案以外,作者还为所有的阅读者开出了一副普遍适用的“良方”,那就是:读书。

吴非老师说:“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吴非老师在书中讲了这样两件事:他有一次在骨干教师培训班上讲课,看到坐在前排的两位教师一直在说话,旁若无人,且时进时出,引得一些教师侧目。教师竟然如此缺乏基本修养,吴老师很费解,只好当场提请他们不要妨碍别人。还有一次,吴非老师到江西“支教”,一上午的报告,千人会堂中手机声此起彼伏,响成一片,前后左右,教师都全无顾忌地高声通话,就像走在大街上一样。吴非老师说,凡此种种,让人感慨不已。很多时候,他都不忍指责同行,知道每个人都有具体的难处,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名师都是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他说:“不管以后课堂模式如何,老师还是要在课堂上与孩子们说话的;无论如何,别让孩子们看不起你。”他期望年轻一代的教师“能注意知识的积累。向新高度攀登;倘若条件有限,那也要有点自我提高意识,哪怕读点闲书也是好的,哪怕知道一些掌故也是好的,即使自己读书不多,听听别人说读书也行”。

教师读书是关系教育成败的大事。教师不读书,就没有教育理想,就没有教育信念,就没有教育思考,就没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教育活力,就没有教育创新,一句话:就没有教育生命。教师是天生的职业学习者,职业读书人。教师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一辈子“站直了”教书!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不跪着教书》是中学语文教师 吴非 老师的教育随笔。此书篇幅很长,分为六辑,从不同角度讲述了教育的不同问题。吴非老师的确是一代大家,把近三百页的内容浓缩为一段话启迪我们,使我感触颇深: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是人?在巨大的麻木和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文革给中国人带来的耻辱,想到下一代还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能有“铸造”这样的词条。

吴非 老师提出的两个主要观点是:多读书,多思考。“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是针对学生,更是针对教师自身。吴老师说,“一位教师,只有不断地进德修业,把自己的工作和学生的成长结合起来,让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才能得到学生的敬重,才能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人。”“要让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学生超越教师,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教育的希望;然而如果教师太容(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永不道别读后感)易被超越,我看真不是什么幸事。”“我很平凡,但是我们的学生需要最出色的教师,需要伟大的老师。”

我想我能够这样来理解这些话的涵义: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有责任提高自己的修养,传授知识,促进学生的思想交流,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坚韧他们的骨气,提高大家的民族气概。

吴非 老师说:“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不管以后课堂模式如何,老师还是要在课堂上与孩子们说话的;无论如何,别让孩子们看不起你。”说得多么朴实、多么中肯呀。他是期望年轻一代的教师“能注意知识的积累,向新高度攀登;倘若条件有限,那也要有点自我提高意识,哪怕读点闲书也是好的,哪怕知道一些掌故也是好的,即使自己读书不多,听听别人说读书也行”。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中国人曾经有着千百年给封建权贵下跪的历史,深受封建思想毒害,逆来顺受,从骨子里向外透着奴性。封建主义早已灭亡,可它给中国人带来的精神毒害还不可能说消失就消失。还有人可能还在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跪着生活。为了不使我们的下一代继续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我们教育工作者就要向吴非老师所说的,得要站直了教书,得要有铁骨!

书中让我最感动的是开篇第一则随笔——《永不凋谢的玫瑰》。这篇文章讲的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

霍姆林斯基,他记下了这样一则真事。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硕大的玫瑰花,全校师生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这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 4 岁小孩在花房里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抓在手中,从容地往外走。他很想知道这个女孩为什么摘花,他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给她看,看过我就把花送回来。”听了孩子的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她搀着小女孩,在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 这个故事长久地感动着我,并深深地启迪了我。假如是我,会怎么做呢?

我想我可能会对孩子缺乏良好的道德教育而忧心忡忡,首先会没收了她的花,更不会再去摘花给她,而是苦口婆心的对小女孩进行一番传统的道德教育,教育小女孩不要损害公物。小女孩也一定会唯唯诺诺,并从此开始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慢慢根植积累着一条又一条的大道理,但可能会让她缺失了对人性美与人情美的感悟,缺乏了同情心和怜悯心。可能今后她知道别人有困难或生病等也会漠不关心了??

肖川博士指出:“教育智慧只能从我们内心深处长出来,其长势取决于土壤的肥沃程度:我们的文化底蕴,我们的学识修养,心性修养,精神修养。”所以教师要有“心”:爱心、善良的心、同情心、感恩的心、纯洁的心;要教会学生拥有善良,懂得感恩,懂得同情,懂得珍爱一切生命,懂得宽容理解,懂得真善美;要用情感沟通情感,用智慧启迪智慧,用心灵触摸心灵!我们首先应该是站直了的教师,要不断的学习,要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给学生以真爱,要从细小的事情中去了解学生的真实的思想,通过一些真实的事例,找回他们的同情心,让他们不断地发现人性美,这样我们的学生才可能成为站直了的人。

最后我想说:《不跪着教书》真是一本好书。在此我只想好好地感谢吴非老师,他给我带来了触及灵魂的感悟。为了爱的教育,为了我们的学生能像人一样地站立在这个世界上,我希望着生活中能有这样的美好。

愿吴非老师所追求的教育理想和教育境界能给教育界乃至全社会都带来深刻的反思和启迪,愿中国涌现出更多更多的“铁骨教师”,教育出的学生都能成为“站直了的人”。

教师读书是关系教育成败的大事。教师不读书,就没有教育理想,就没有教育信念,就没有教育思考,就没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教育活力,就没有教育创新,一句话:就没有教育生命。教师是天生的职业学习者,职业读书人。教师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一辈子“站直了”教书!

我们学校每学期都举行“书香飘满校园”读书活动,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大大激发了广大师生的读书热情。每年推荐的“教师必读书目”,对教师的读书是一种很具体、很有效的指导。假如,我们的教师都有一些值得一读的好书;假如,我们的教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精力,为丰富自己而不断地读书;假如,我们的教师能够把读书作为提高生命质量的途径;假如,我们的教师能够边读书,边研究思考,那么,我们的教师生活就充实了,精神就丰满了,心灵就净化了,教育就有智慧了,生命就有价值了,人生就有意义了。

读书,思考,实践,再读书,再思考,再实践,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规律,是做一件有价值的事情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我将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坚持遵循这一规律,一路前行。 (大唐镇中 杨继良)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上个学期参加区骨干教师培训,有幸聆听了杂文家王栋生老师的讲座。原以为只是作家,去了之后才知是同行,就是江苏省特级教师、现仍任教于南京师大附中的吴非老师。吴老师工作在一线,仍笔耕不辍令人赞叹,而他对教育的现状与反思更令人敬佩。听了2个多小时的讲座还不过瘾,到学校图书馆借阅他的教育随笔《不跪着教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感受。书里篇篇观点鲜明新颖,振聋发聩,分析问题一针见血,给人耳目一新,读后受益匪浅。

有人把教师比着辛勤的园丁,培育着祖国美丽的花朵;也有人把教师比着无私的春蚕,为学生的成长吐尽最后一口丝;还有人把教师比着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着学生美好的心灵;更有人把教师比着燃烧的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学生人生的道路。

我觉得,教师不仅仅是园丁,他自己本身就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赏心悦目的花,吸引着学生;教师也不仅仅是春蚕,他的生命在每一个季节,在奉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教师还不仅仅是工程师,人类的灵魂不可能用一个固定的工艺流程去塑造;教师更不仅仅是蜡烛,他不应该用“燃烧”自

篇四:读后感

《最后一片叶子》读后感

《最后一片叶子》这篇小说主要叙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年轻的少女画家乔安西不幸得了肺炎,生命垂危。医生告诉他的朋友现在药物已经没有作用了。乔安西的信念越坚定,她生存下去的希望就越大。但是乔安西却把自己的生命和长春藤叶子联系起来,认为最后一片叶子飘落时,自己也将死去。为了让乔安西燃起活下去的信心,老画家贝尔曼在最后一片叶子飘落的夜晚用画笔在墙上画上了一片永不凋落的长春藤叶,让乔安西重新有了活下去的信念,最后活了下去。但是贝尔曼却被病魔无情地夺去了生命。读罢这篇文章,我深有感触:坚定的信念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小小的一片藤叶,竟然挽救了一个年轻的生命。看来有些不可思议,但是也有道理。乔安西之所以能够战胜病魔顽强地活下去,正是因为她有了活下去的坚定信念,也正是这个坚定的信念,帮助她建立起了勇敢地与病魔作斗争的勇气,从而战胜病魔。生存如此,生活也是如此。在人生中,只要有了坚定的信念,坚信自己不会失败,永远顽强地奋斗,那么一定能取得成功。一个人可以被打倒,但是不可以被打败,只有有了这种信念,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取得人生的成功。所以,坚定的信念是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天地之间,会有真爱本文来自读后感这篇小说之中的主人公贝尔曼老人是一个极富爱心的人,他也知道乔安西已经丧失了与病魔作斗争的勇气,当最后

一片叶子掉下来时,乔安西一定会绝望而死。为了挽救这条年轻的生命,贝尔曼老人不顾自己已经被病魔侵蚀的身体,在风雨之夜为乔安西画了一片永不凋落的叶子,从而帮乔安西找回了希望。这幅画,是贝尔曼老人一生最美的作品,是贝尔曼老人用心灵的画笔画出的绝世佳作。刘欢的一首歌中唱到:天地之间,还有真爱。是啊,天地之间,会有真爱。真爱是无处不在的,像贝尔曼老人一样的人还有很多。所以,当我们面对困境时一定不要害怕,因为,天地之间,还有真爱!

让我们一起努力起来,为自己的生命画一树绿叶,也为别人的生命画一树绿叶,让爱在人与人之间不断地传递吧!

2012年9月25日

篇五:读后感

很不会写读后感、观后感之类的文字,恐怕自己拙笨的文字无法言尽本来的内容。但对于这本书却由衷的想留下一些自己读过的退迹,它断断续续陪同了近三个月的时间,仿佛自己已梦游般伴着克利斯朵淌游在那个年月的欧罗巴,那里的莱茵河、阿尔卑斯山脉......以至于在现实中迫不及待地想踏上那块土地去探寻他的足迹,尽管此时的欧洲非彼时的欧洲。 引用译者的序言以及深刻打动自己的文字来简单的记录这部巨著。

正如译者言,这本书不止是一部小说,而是人类一部伟大的史诗,它所描绘的不是人类在物质方面而是在精神方面所经历的艰险,它是千万生灵的一面镜子。

作者把整个十九世纪末期的欧洲思想史、政治史、民族史、艺术史来做为克利斯朵夫的背景,于是本书在描写一个个人的性格以外,更具反映了某一特殊时期的历史性。

对于这部既不是小说也不是诗的巨著,据作者自白,说它有如一条河,莱茵这条横贯欧洲的巨流是全书的象征,于是,此书便极富于音乐意味的,包藏无限生机的“江声浩荡......”开了篇。

书中描写了克利斯朵夫在音乐上天才般的创造以及对当时音乐弊端的抨击;描述了因为命案而逃往法国巴黎的生活;大量的文字比较了德法两国在思想艺术上的区别;描述了朵夫少年到青春萌动时期交往过的女性:弥娜,萨皮娜,阿达,安多纳德;描写了在他生命中占据重要位置的朋友-奥里维以及奥里维死后对他心灵摧毁性的打击;直至生命的暮年遇到了心灵的归宿-葛拉齐亚。却因为种种原因不能结合。精神上水乳交融,灵魂上合二为一,但是肉体上始终保持了朋友间的尺度。

他的一生都在逃亡中颠簸流离却创造出了伟大的音乐!他一生未曾结婚却到生命的终了有两个视同已出的孩子-奥里维的儿子乔治和葛拉齐亚的女儿奥络拉。

他在平静中走向天堂,正如书中写到:噢,欢乐,眼看自己在上帝的至高的和平中化掉,眼看自己为上帝效劳,竭忠尽力的干了一辈子:这才是真正的欢乐!

如果你热爱音乐,你一定会陶醉在其中,虽然你无法真切地听到朵夫的作品;如果你热爱生命,你会在朵夫身上发现在共鸣,并且得到更多的力;如果你心灰意冷,看看朵夫受的苦吧,自己的那些挫折,又算得了什么!

沿着自己的记忆之河,记录几小段共鸣于心的文字。

物我同化 朵夫饱含有丰满无比的创造力,正如:只有创造才是欢乐,唯有创造的生灵才是生灵,......所谓完美并非圆满无缺,而是颠覆不破地,再接再历的向着比较圆满的前途迈进的意思,直至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

真正的光明 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盖罢了,而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屈服罢了。

和奥里维的友谊 “我有一个朋友了,找到了一颗灵魂,使你在苦恼中有所依傍,有一个温柔而安全的托身之地,使你在惊魂未定之时能够喘息一会儿,那是多么甜美啊,不再孤独了,只要能生死相共,便是痛苦也成为欢乐了!”

复活 生命回来了,而克利斯朵夫的爱也醒过来了,得到上帝恩宠的灵魂简直是一桩奇迹!灵魂从恶梦中觉醒,心又跳动了,枯涸的泉水又开始流了。

爱情的精神境界 各人都对朋友倾吐心中的苦闷,也听着朋友的苦闷,互相交换之下,连悲哀本身都有变成欢乐了;觉得自己整个儿被朋友的精神包围了,心里只有一片欢乐的感觉。他闭着眼睛,弹着一些奇妙的东西,于是她体会到这个房间的美,其中充满了出神入化的音乐;她也听到这颗心?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lu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路鹁驮谧约盒刂刑挥谑?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ren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人间的太阳射出一道新的光明,透过幻梦的幕,又带来了一次春天。

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