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中国的心肺复苏成功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1:25:43 体裁作文
中国的心肺复苏成功率体裁作文

篇一:心肺复苏成功率问题论文

心肺复苏成功率问题研究

摘要:心脏骤停是指心脏机械活动功能突然停止,致使循环征象消失,包括对刺激无反应、无呼吸,以及触摸不到脉搏。我国心脏猝死的发生率为41.84/10万,每年发生心脏猝死的总人数达到了54.4万人。如何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是急诊医师不断思考的问题之一。

关键词:心肺复苏;成功率

【中图分类号】r197.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265-01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机械活动功能突然停止,致使循环征象消失,包括对刺激无反应、无呼吸,以及触摸不到脉搏。我国心脏猝死的发生率为41.84/10万,每年发生心脏猝死的总人数达到了54.4万人。如何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是急诊医师不断思考的问题之一。1992年美国心脏病协会(aha)提出了“生存链”这一现代急救的重大理念及技术。所谓生存链是指对在医院外环境中突发危重病人,采取的一系列的救护措施,挽救生命的链。即快速接近、快速心肺复苏、快速除颤和快速高级生命支持,简称“4r”序列,如果链中所有的四个环节能够很快进行就可为复苏成功提供一个很好的机会。 1 快速接近,启动急救服务系统

当遇到有人昏倒时应立即确定对摇晃或喊叫是否有反应。如果没有反应,应立即呼救。人在心脏骤停时反应及脉搏会消失,但濒死呼吸可能会存在几分钟。aha与欧洲复苏委员会(erc)所建议的启动急

救服务系统的时机明显不同。aha要求,一旦发现某人突然意识丧失,不能活动,呼吸停止,即怀疑发生心脏骤停,应立即拨打电话求救。erc建议启动的时机放在开放气道之后,即在采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之后仍未见呼吸时,再启动ems系统。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复苏组建议拔打急救电话后立即开始cpr。对溺水、严重创伤、中毒应先cpr再电话呼救,并由医生在电话里提供初步的救治指导。如果有多人在场,启动ems与cpr应同时进行。

2 快速心肺复苏

迅速建立人工气道,进行口对口呼吸及胸外按压。口对口人工呼吸使血液含氧量提高,胸外按压使血液流动加速,通过胸外按压使血液流向肺脏,就可为脑和其它重要器官提供一定的氧气。cpr本身不能使心脏除颤,它的主要好处在于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从而使得除颤仪可以及时有效地被应用于患者。cpr顺序:通过向后倾斜患者头部、托起下巴或两者结合使气道开放。如果患者呼吸为濒死样或消失时则需要进行2次口对口人工呼吸。人工呼吸的通气是否充分可通过观测患者胸部上升和下降的幅度来判断。专业医护人员应该利用5-10秒检查患者的颈动脉搏动,如果没有搏动则需要实施30次胸外按压。胸外按压部位在胸部中央胸骨下半段处。按压深度在成人为4-5 cm,按压频率为100次/分钟左右。在除颤仪到达前继续以2次人工呼吸与30次胸外按压交替进行的方式实施复苏。在气管插管后,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例应该是5∶1,此时不应该因为人工呼吸而有任何胸外按压的停顿。《2005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

管急救科学推荐治疗共识》对是否进行心前区叩击进行了规定,即如果心脏骤停是在心电监护下发生的,而且现场没有除颤仪或者除颤仪不能立即到达现场,可以考虑给予1次心前区叩击。2008年美国aha建议目击者对院外成人心脏骤停患者实施cpr时只需动手(仅做胸部挤压),研究者证实成人院外心脏骤停,目击者仅做胸部按压与常规cpr相比,其存活率无差别。

3 快速除颤

心脏除颤是治疗心室颤动和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决定性措施。心脏除颤实施的越早,复苏的机率越高。cpr加3~5分钟内的电除颤可使心肺复苏的生存率增加49%-75%。对于心室颤动或无脉搏室性心动过速患者来说,如果现场有除颤仪时,则应优先使用除颤仪而并非进行心肺复苏。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将电除颤改为首次单项波360j的最高能量。近年来对心室颤动(vf)波形的研究给选择除颤的时机提供了新的思路。研究表明,心电图(ecg)波形与心肌的血流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这样就可以根据vf波形决定先行胸外按压还是先行电击除颤。如果电击除颤很有可能终止当前的vf,那么就应立即除颤;如果当前电击除颤终止vf的可能性低,那么立刻进行cpr,改善冠脉灌注,准备电击除颤,这是提高复苏成功率的最优先考虑措施。

4 快速高级生命支持

4.1 肾上腺素和血管加压素:肾上腺素具有α-肾上腺素能效应,能在cpr时增加冠脉和脑的灌注压。aha推荐剂量为肾上腺素1 mg,

静脉注射,3-5分钟重复1次。当静脉通道延误或无法建立时,可用肾上腺素2-2.5 mg气管内给药。血管加压素是非肾上腺素能血管收缩药,也能引起冠脉和肾血管收缩。有研究发现血管升压素能帮助自主循环的恢复,临床上常用精氨酸升压素(avp),实验表明,avp与肾上腺素相比更能提高心脏血流量和灌注压,能增加脑血流量和脑供氧,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用血管加压素40 u作为起始用药,与肾上腺素1 mg作为起始用药相比,心脏停搏亚组病人的出院存活率更高。但也有相反的观点认为在自主循环恢复方面,avp与肾上腺素无明显差别。

4.2 阿托品:阿托品能够阻断m胆碱受体,避免迷走神经系统对心肌的影响;增加窦房结和房室结自律性和传导性;对于迷走神经张力增加所致心动过缓效果颇佳。但对于广泛心肌损害所致的缓慢性心律和停搏无效。硫酸阿托品能逆转胆碱能介导的心率下降、全身血管收缩和血压下降。阿托品价廉、方便、副作用少,心脏骤停时推存阿托品用量为1 mg,静脉注射,如果心脏一直停搏,可每3-5分钟重复使用(最大总量为3次或3 mg)。

4.3 胺碘酮:胺碘酮主要用于心律失常的控制,特别是有器质性心脏病或有结构异常时,安全性较好,没有促心律失常作用。主要危害是心外的,如肺纤维化,甲状腺功能损害等。胺碘酮可以用于对cpr、除颤和血管加压素无反应的vf或无脉vt。胺碘酮起始剂量300 mg静脉推注,如果无效可接着静注150 mg。

4.4 纳洛酮:纳洛酮是吗啡样受体的特异性拮抗剂,可逆转β内啡

肽对神经毒性作用,减轻脑水肿,改善脑循环,促进患者的意识恢复,有催醒作用。还可逆转β内啡肽对呼吸中枢的抑制,促进自主呼吸恢复,提高氧分压(pao2),降低二氧化碳分压(paco2),逆转通气抑制。能够增强脑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可加强心肌收缩力和冠状动脉血流,可显著提高动脉血压和左室功能及循环中儿茶酚胺水平。纳洛酮能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复苏的成功率。早期及时给予盐酸纳洛酮2 mg,加0.9%氯化钠注射液20 ml静推,间隔0.5小时后可以重复使用。

参考文献

[1] 苑振云,籍文强,李庆威.心肺复苏时联合使用血管加压素、肾上腺素、盐酸纳洛酮的临床观察[j].临床荟萃,2005,20(1):28-29

[2] the hypothermia after cardial arrset study group. mild therapeutic hypothermia to improve the neurologic outcome after cardiac arrest[j].n engl j med,2002,346 (18):549-556

篇二:努力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努力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冯艳青

摘要 目的:早期识别心脏骤停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方法:早期BLS与关键词 早期识别及应对心跳骤停 ;基础生命支持; 高级生命支持; 除颤;药物治疗

心脏骤停是最严重而紧急的临床状况,如何正确、合理运用心肺

复苏术( CPR) 以提高CPR的成功率,一直是临床工作者尤其是急诊工作者困惑和争论的问题。虽然“2005年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科学治疗推荐意见国际共识”和“2005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发表已有6年之久,后又新出版了“2010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复苏成功率仍未见显著提高。究竟该如何改善心脏骤停患者的预后,笔者认为除了在临床实践中规范2010年CPR指南的每个要点之外,还应该努力尝试并综合使用各种可能有效的抢救方法。

1 资料

2010年国际CPR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同时指出:心血管急救的对象已不再局限于心脏骤停的患者,还应该包括那些即将发展为心脏骤停者和存在复苏后综合征的患者。在这里有必要提及的是那些即将发展成为心脏骤停的患者。这些患者在意识丧失与心脏骤停前的短暂时间称为围心脏骤停期,又称为灰色区域。在心脏停止前的一段时间内,84%的患者有可识别的病情变化。该段时间可影响现场人员做出决定,

从而影响抢救的成功率。围心脏骤停期有时非常短暂,甚或没有,作为第一目击者的医护人员常无法准确地判断患者是否已丧失了意识或者心跳和呼吸已经停止,是需要立即寻求帮助还是可以进一步观察病情的变化。此时,如果能对即将发生的情况进行预见,加强危重症患者的监测和救治,就能避免心脏骤停的发生,这也是提高患者生存率最为理想的措施。

下图为:心脏骤停治疗中所发生事件的顺序和关键间隔时间 晕厥

通知急救系统

开始心肺复苏

全面小组到达 2 早期识别与应对心脏骤停方法

“早”是提高CPR成功率的基本着眼点 对于心脏骤停患者进行的生存相关的急救称为生命链,包括早认识、早呼叫急救服务系统、早CPR、早除颤和早高级生命支持、早复苏后监护。首先,及早认识是心脏骤停早期急救的关键一步。心脏骤停刚发生时脑中尚存少量含氧的血液,可短暂刺激呼吸中枢,出现呼吸断续,呈叹息样或短促痉挛性呼吸,随后呼吸停止,故终末叹气即属无效呼吸,出现即应开始CPR,而不应以为有呼吸而错失尽早开始复苏的良机。其次,心脏骤

停发生后,由于脑血流的突然中断,10 s左右即可出现意识丧失,4~6 min内开始发生不可逆脑损害,随后经数分钟过渡到生物学死亡,而早期开始CPR可避免生物学死亡的发生。

此外,心脏骤停时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心室颤动,中止室颤最有效的方法是电除颤,而时间是治疗室颤的关键。在心脏骤停1 min内进行除颤成功率可达到70%~90%,每延迟1 min成功率下降7%~10%。若在心脏骤停后12 min以上进行除颤,复苏成功率只有2%~5%。故一旦心电监测显示为心室颤动,应立即进行电除颤。

3 早期BLS(基础生命支持)与ACLS(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相结合抢救方法与结果

3. 1 有效的胸外按压 2010版的心肺复苏强调了胸外按压的重要性。胸外按压有效时,可基本满足心脑的血液供应,但是很多施救者的胸外按压并不符合要求,根本无法建立有效循环,影响复苏效果。因此,为提高复苏成功率,必需规范胸外按压的操作要点,包括(1)按压地点:坚实的表面;(2)手的位臵:把利侧手掌跟放在两乳头连线的中点,非利侧手放在上面;双肘关节伸直,利用上身的重量垂直向下按压。(3)按压频率:至少每分钟100次;(4)按压深度:至少5 cm;婴儿和儿童至少为胸部前后径的1/3;(5)放松程度:每次按压后应完全放松,但按压手并不离开按压部位,保证每次按压后胸部回弹,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6)按压和放松的比例:1∶1;(7)按压—通气比率:婴儿和儿童无论是单人还是双人,均为30∶2。(8)按压者更换频率:双人复苏时,5个30:2后判断生命体征后开始更换。

3. 2 积极的气道管理 对确因呼吸道梗阻、窒息或呼吸衰竭而导致的呼吸、心搏骤停或尚存临终心搏者,应当机立断快速气管插管,这已有无数临床资料和循证医学证据证实。因为原发性呼吸停止后,大脑和心脏等机体重要脏器仍可在数分钟内得到已氧合的血液供应,此时立即行气管插管通气常可防止心脏发生停搏。气管插管是CPR时保持气道通畅、建立呼吸支持的有效方法,也是目前惟一能快速改善通气、氧供最确实有效的措施,气管插管越早,成功率越高。不管是采用人工呼吸、气囊面罩还是高级气道通气,给气量均应刚使胸廓抬起为佳,也就是每次吹气1 s,潮气量为6~7 ml/kg或500~600 ml即可,切忌过度通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吹气时间过长,自然吹入的气体量过多,容易导致胃胀气。1L大小的气囊挤压1/2~1/3,2L大小的气囊挤压1/3,即可给予足够的潮气量,有的施救者常常挤压整个气囊,是不妥的。有高级气道者,以8~10次/min的频率通气足矣,同时不应中断胸外按压。

3.3 除颤前CPR 为了提高复苏成功率,在电除颤方面,需要强调的是,对于成人院外室颤或无脉室速并且急救医疗服务系统反应(呼叫至到达)间期超过4~5 min的,应在除颤前做1.5~3 min的CPR,这有助于提高除颤的成功率。而且每次电击后不应检查心律,立即恢复有效的胸外按压。

3.4 合理使用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一直是心脏骤停期间的标准升压药,主要作用于α肾上腺受体,提高动脉舒张末压,此压力对冠脉循环起决定作用,同时它还可以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其指征是:心脏

停博、无脉性心律及经电击无效的室颤和室速。特别提醒,肾上腺素只能用于除颤无效的室颤和室速患者,而非其他快速心律失常病例。在CPR中肾上腺素的用药剂量也几经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的小剂量,到90年代大剂量方案的兴起,又经历了个体化方案阶段,近年又重新回归到小剂量给药方案。目前CPR指南推荐的给药方法是快速静脉注射或骨髓内给药,每次1 mg,每3~5 min 1次;若经气管插管给药,则剂量大约为静脉用量的3~10倍,但副作用较大。不建议采用。此外,单剂血管加压素40 U静脉给药可替代第1次或第2次肾上腺素。原因在于给予大剂量肾上腺素虽然可增加自主循环恢复的几率,但这可造成复苏后的顽固性高血压及恶性心律失常等,故应避免肾上腺素的过度使用。

3.5 溶栓治疗 在以往的CPR指南中,溶栓治疗一直未得到肯定和重视,甚至被列为禁忌证。现在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在CPR 过程中行溶栓治疗有助于自主循环的恢复、降低病死率和改善神经系统预后,而不增加出血的风险。临床和实验室资料都表明心脏骤停后可出现内源性凝血和纤溶系统失衡,形成纤维蛋白和微血栓, 给予溶栓制剂后可改善微循环灌注,尤其是脑灌注。引起心脏骤停的原因主要是大面积肺栓塞或急性心肌梗死,占50%~70%,溶栓药物可特异性作用于肺动脉血栓和冠状动脉血栓而溶解血栓,这是大面积肺栓塞和急性心肌梗死的特效治疗方法。心肺复苏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导致心脏骤停的原因尚未祛除。2010年CPR指南也认为,对确诊或怀疑肺栓塞致心脏骤停的成年患者应给予溶栓治疗以祛除病因;而且正在进行

篇三:中国心肺复苏指南

中国心肺复苏指南(初稿)

China Guideline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a preliminary draft)

中国心肺复苏指南学术委员会编写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中国医师协会急救复苏专业委员会、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救援医学会制定

前 言

1.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

心脏骤停(sudden cardiac arrest,SCA)是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领域中最危急的情况之一,表现为心脏机械活动突然停止,患者对刺激无反应,无脉搏,无自主呼吸或濒死喘息等,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救治常致患者即刻死亡,即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

成人发生SCA最常见原因为心脏疾病,尤其是冠心病;其他包括创伤、淹溺、药物过量、窒息、出血等非心脏性原因。小儿发生SCA的主要原因为非心脏性的,包括呼吸疾病(如气道梗阻、烟雾吸入、溺水、感染、婴儿猝死综合征),中毒(包括药物过量),神经系统疾病等。

SCA表现为4种类型,即心室纤颤(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F),无脉室速,无脉电活动(pulseless electrical activity,PEA)和心室停搏,其中VF最为常见。如能得到及时有效救治,VF的复苏成功率相对较高,而心室停搏的复苏成功率仅为1%左右。

针对心脏、呼吸骤停所采取的抢救措施称为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包括通过胸部按压建立暂时的人工循环,通过电除颤转复VF,促进心脏恢复自主搏动;采用人工呼吸纠正缺氧,并恢复自主呼吸。

CPR可分为基础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BLS)和高级生命支持(advanced cardiac life support,ACLS)。BLS主要是指徒手实施CPR,包括ABCD 4个步骤,即开放气道(A,airway),人工呼吸(B,breathing),胸部按压(C,compression)及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电除颤(D,defibrillation)。ACLS是指由专业急救、医护人员应用急救器材和药品所实施的一系列复苏措施,主要包括人工气道的建立,机械通气,循环辅助设备、药物和液体的应用,电除颤,病情和疗效评估,复苏后脏器功能的维持等。

早期识别与启动紧急医疗救援服务系统(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EMS),早期CPR,

[1]早期除颤和早期ACLS是构成SCA存活链的4个关键环节。患者发生SCA时,急救者如能使

生存链环环相扣,将大大提高复苏成功的机会[2]。有研究表明,早期CPR如3~5min内电除颤可使SCA患者存活率高达49%~74%[3]。

2.现代心肺复苏医学的创立、演变与发展

现代CPR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经过半个多世纪几代医学家的努力,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医疗技术和设备的快速发展,建立在循证医学基础上的现代CPR技术日益提高,其中Peter Safar、Kouwenhoven等著名医学家对现代CPR学的发展和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论证并确立了口对口吹气及胸部按压联合应用CPR的合理性。从此,人工通气、人工循环以及电除颤作为CPR的三大核心技术在临床上开始广泛应用,从而奠定了现代CPR的基础[4]。

1992年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提出了“生存链”(chain of surrival)的概念,包括对心脏骤停患者需要采取的4个紧急行动环节,即①尽早对心脏骤停患者识别和启动EMS;②尽早得到“第一目击者”(first responder)的CPR救助;③尽早得到电击除颤救治;④尽早进行高级生命支持。从而形成了急救技术和社区人群(公众)急救相结合的新的理念,是心肺复苏的一次飞跃。

20世纪末体外自动除颤器(AED)的应用,将CPR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标志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对生命的关爱已深入人心。2000年AHA首次推出《2000年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国际指南》。5年后,2005年AHA又公布了更新的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国际指南。

2005年指南最重要的改变是简化CPR的程序,提高CPR的质量,强调施救者在实施胸部按

压时应“用力按压,快速按压”,每分钟按压100次,按压深度为4~5cm,将胸部按压-通气比例改为30:2。使胸部充分弹性复位,尽可能减少胸部按压的间断。

近10年来,全世界许多国家包括我国在内2000年及2005年两个国际指南,重新调整了本国和本地区的CPR及ECC的实施方案,提高了CPR的质量。

2008年AHA根据2005年以来的研究成果,向公众提出了以下的科学建议:未经培训的目击者对心脏骤停患者提供只需动手(只做胸部按压)的CPR,以简化CPR的操作,有利于提高CPR的质量,消除或减少目击者实施CPR的障碍和顾虑,更好地推广和普及目击者进行CPR,从而提高心脏猝死患者复苏的成功率。

CPR的研究和实施已进行了数十年,但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仍然很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城市急救网络不健全、公共急救意识不强及普及率很低且不规范。同时,进行临床试验难度大,在设计上受到限制,难以随机化,规模过小等,因而对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救治的研究有待改进。如何提高心脏骤停复苏的成功率和患者的存活率,是医学救援领域和公共卫生、社会社区面临的一项巨大挑战。现已认识到目击者实施CPR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是CPR的质量往往欠佳,方法不统一、不规范;二是目击者CPR的应用率低,据调查,仅15%~30%的院外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OH-CA)患者接受了目击者的CPR,这表明CPR的普及率离要求尚有很大差距,远远未能满足实际需求。

3.中国心肺复苏指南制定的背景与目的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著名古代医学家例如公元前五世纪的扁鹊,公元二世纪的张仲景及华佗等,据历史记载,他们对心肺复苏的认识和实施方法与现代CPR大体相似,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5]。

在国外现代心肺复苏的理论与实践的影响下,我国现代心肺复苏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1956年天津王旭源在手术室用体外心脏按压术首次成功地使一例心脏骤停患者复苏成功。我国电力部将人工急救呼吸法纳入电工职业资格考试中。20世纪60年代初出版了《急救常识》[6],国家制作了《触电急救》[7]的科教影片,向非专业救援者普及了人工呼吸急救法。1976年电力部和卫生部对中国六省二市开展了触电时呼吸、心跳骤停抢救的调研,广东省和上海市进行人工呼吸心脏按压等抢救方法的研究[8]。197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实用急救学》,以及随后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生命的复苏》影片,对口对口吹气、胸部按压等作了详细介绍,明确提出了心脏按压的正确位置应为胸骨下1/2处以及心脏除颤的重要性,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大力普及CPR技术和相应研究工作的进展和成果[9]。20世纪80年代,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的北京急救中心着力开展了现代CPR的实践、研究和普及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4年中,抢救4600例猝死患者均采用了CPR。1996年李宗浩等在《中华医学杂志》上发表了“院外猝死814例临床分析”

[10],反映了中国急救医护人员应用CPR及心脏除颤技术所取得的进步。伴随着我国开放改革和2000年及2005年AHA主持制定CPR及ECC指南的问世,我国心肺复苏医学也步入了崭新的时代。

尽管我国在心肺复苏领域积累了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取得了重要进步,但每年仍有50余万人发生心脏猝死,抢救成功率不高,这与目击者实施CPR操作不规范,CPR技术远未普及有重要关系。因此,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心肺复苏指南,充分重视应用我国的成功经验和理论、技术,认真学习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科学技术,规范我国心肺复苏技术,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意义重大,也是我国医学救援领域和公共卫生、社区服务的一项重要任务。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中国医师协会急救复苏专业委员会以及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救援医学会,作为我国急救急诊医师的行业协会,对制定我国心肺复苏指南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三个协会组织国内相关复苏、心血管急救专家,以及在院外、社区基层(生产领域)医疗卫生单位和社会安全部门的急救人员,以多年来我国在此领城中科学性、实践性、指导性较强的论著、学术论坛及会议等的成果。AHA的2000年及2005年CPR及ECC指南为基础,吸取近年来国内外在本领域的最新科学研究成果,以及我国实施CPR的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国情,自2003

年开始编制本指南,不断修改,较广泛地听取建议,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发生的重大灾难的抢救经验、教训,并依照最近国家公布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编写《中国心肺复苏指南》初稿,以规范我国的心肺复苏技术,有利于这一技术在专业急救人员及公众中普及,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心脏猝死救治的成功率。指南(初稿)的问世,也凝集了该领域专家及广大急救、医护人员和公共安全人员的心血。

建议级别:

Ⅰ级建议:有高水平前瞻性研究支持该操作或治疗。

Ⅱa级建议:证据的权重支持该操作或治疗,并且认为该治疗可接受和有用。

Ⅱb级建议:证据表明仅能短期受益于该治疗或者阳性结果来自较低水平证据。

建议所采用的分类方法和证据水平:

Ⅰ级:收益>>>风险、应该执行/实施的操作/治疗或者诊断性试验/评估。

Ⅱa级:收益>>风险、执行操作/实施治疗或者执行诊断性试验/评估是合理的适当的。 Ⅱb级:收益≥风险、操作/治疗或者诊断性试验/评估可以考虑。

Ⅲ级:风险≥收益、操作治疗或者诊断性试验/评估不应执行/实施。无益和可能有害。

成人基本生命支持(Adult basic life support,BLS)

1.现场复苏程序

BLS的判断阶段极其关键,患者只有经过准确的判断后,才能接受更进一步的CPR(纠正体位、开放气道、人工通气和胸部按压等)。判断要求迅速、准确。

1.1 判断患者反应

目击者应迅速判断患者有无意识和呼吸。一旦发现患者无呼吸、意识丧失、对刺激无任何反应,即可判定为呼吸心跳停止,应现场立即开始CPR(如图1)。同时应注意将有效的呼吸动作和心脏骤停早期无效的“叹息样”呼吸动作相鉴别。

1.2 启动EMS

①条件允许时应拔打急救电话,然后立即开始CPR;②对因严重创伤、溺水、中毒等导致呼吸心跳停止的患者,应先行CPR再行电话呼救,并可由医务人员在电话里提供初步的救治指导;③如果有多人在场,应同时启动EMS与CPR;④若无法确定救治程序,则应优先进行CPR。

1.3 患者的体位

将患者仰卧位放置在坚固的平面上,双上肢放置于身体两侧,以便于实施CPR。如果已有人工气道(如气管插管)但无法放置为仰卧位的患者(如脊柱手术中),则应努力在俯卧位进行CPR(Ⅱb级)。

对无反应但已有呼吸和有效循环体征的患者,应采取恢复体位。患者取侧卧位,前臂位于躯干的前面,以维持患者气道开放,减少气道梗阻和误吸的危险。

当怀疑患者有头颈部创伤时,应保持轴线翻身,避免不必要的搬动可能加重损伤,造成瘫痪。

1.4 开放气道

开放气道是CPR的首要措施,是保证其他操作的基础。舌根后坠和异物阻塞是造成气道阻塞最常见原因。

开放气道应先去除气道内异物。如无颈部创伤,清除患者口中的异物和呕吐物时,可一手按压开下颌,另一手用食指将固体异物钩出,或用指套或指缠纱布清除口腔中的液体分泌物。

意识丧失的患者由于颈部、下颌及舌肌无力,致使舌根后坠;有自主呼吸的患者,因吸气产生的负压产生“阀门效应”,将舌吸附到咽后壁,导致气道阻塞。此时将头后仰并上抬下颌,可使舌离开咽喉部,即可打开气道。

1.4.1 仰头-抬颏法

将一手放在患者前额,用手掌用力向后推额头,使头部后仰,另一手指放在下颏骨处,向上抬颏。向上抬动下颏时,避免用力压迫下颌部软组织,避免人为造成气道阻塞(见图1-A)。对

于创伤和非创伤的患者,均推荐使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Ⅱa级)。

1.4.2 托颌法

将肘部支撑在患者所处的平面上,双手放置在患者头部两侧并握紧下颌角,同时用力向上托起下颌。如果需要进行人工呼吸,则将下颌持续上托,用拇指把口唇分开,用面颊贴紧患者的鼻孔进行口对口呼吸(见图l-A)。托颌法因其难以掌握和实施,常常不能有效的开放气道,还可能导致脊髓损伤,因而不建议基础救助者采用(Ⅱa级)。

1.5 人工呼吸

急救者如果不能在10秒钟内确认有无自主呼吸,应先进行2次人工呼吸。当急救者不愿意或不会进行人工呼吸时,应立即开始胸部按压(Ⅱa级)。无论以何种方式进行人工呼吸均应持续吹气1秒以上,以保证进入足量的气体并明显抬高胸廓,但应避免迅速而过度通气。无论是否进行人工呼吸,均不应停止胸部按压[11]。如果已有人工气道,且有2人同时进行CPR,则通气频率为8~10次/分。人工呼吸最常见的困难是开放气道,如果患者胸廓在第一次人工呼吸时无明显起伏,应采用仰头-抬颏法进行第二次通气。无论胸廓是否起伏,不建议再做人工呼吸,而应立即进行胸部按压,因为过度通气可导致胃胀气及产生严重并发症。

1.5.1 检查呼吸

开放气道后,将耳朵贴近患者的口鼻附近,感觉有无气流通过,同时观察胸廓有无起伏,最后仔细听有无气流呼出的声音。也可将少许棉絮放在口鼻处,观察有无气流通过致使棉絮飘动。若无上述表现即可确定患者无呼吸,整个判断及评价时间不应超过10s。

1.5.2 口对口呼吸

口对口呼吸是一种快捷、有效的通气方法,CPR时常作为首选。首先开放患着气道,并捏住患者的鼻孔防止漏气,急救者和患者形成口对口密封状,缓慢吹气,每次吹气应持续1秒钟以上,确保观察到胸廓起伏(Ⅱa级),然后“正常”吸气(而不是深吸气),再进行第二次呼吸,时间超过1秒(Ⅱb级),通气频率应为10~12次/分(见图l-B)。为减少胃胀气的发生,对大多数成人在吹气持续1秒钟以上给予10ml/kg潮气量可提供必要的氧合。

1.5.3 口对鼻呼吸

当患者牙关紧闭不能张口、口唇外伤或口对口封闭困难时,推荐采用口对鼻呼吸(Ⅱa级)。

1.5.4 口对面罩呼吸

考虑到安全问题,某些急救者不愿进行口对口呼吸,但不可因此而延误人工呼吸。此时可用有单向阀门的透明面罩,避免与患者口唇直接接触,急救者可将气体吹入患者肺内,同时避免吸入患者呼出的气体。部分面罩有氧气接口,以便同时供给氧气,流量最小应为12L/min。用面罩通气时应双手把面罩紧贴患者面部加强闭合性,使通气效果更好。

1.5.5 球囊面罩装置

球囊面罩通气装置可在无人工气道的情况下进行正压通气,但同时可能会导致胃胀气。一般球囊充气容量约为1000ml,足以使肺充分膨胀。单人急救时按压气囊难保不漏气,易出现通气不足。双人操作时,一人紧压面罩防治漏气,一人按压皮囊效果更好。无论是单人还是双人操作,都应观察胸廓有无起伏。理想的球囊应连接一个贮氧袋,可以提供100%的氧气。

1.6 循环支持

1.6.1 脉搏检查

当非专业急救者遇到呼吸停止的无意识患者时,应立即开始连续胸部按压,无需进行生命体征的评估[12],直至自动体外除颤仪(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和专业急救者到达现场。但对于专业急救者,仍要求检查脉搏,在10s内确认循环状态(Ⅱa级),如果在10s内没有或无法检查出脉搏,应立即开始胸部按压。

l岁以上患者的颈动脉比股动脉更易触及,触及方法是患者仰头后,急救者一手按住前额,用另一手的食、中手指找到气管,两指下滑到气管与颈侧肌肉之间的沟内即可触及颈动脉搏动(见图1-F)。

1.6.2 检查循环体征

专业急救者在检查颈动脉搏动的同时,要观察呼吸、咳嗽和运动情况,10s内鉴别正常呼吸、濒死呼吸以及其他通气形式,如果不能肯定是否存在自主循环,则应立即开始胸部按压。

1.6.3 胸部按压

CPR时胸部按压是在胸骨下1/2处实施连续规则的按压。按压可以使胸内压力升高和直接按压心脏而引起血液流动。尽管正确的实施胸部按压能使收缩压峰值达到60~80mmHg,舒张压略低,但颈动脉的平均动脉压很少超过40mmHg。虽然胸部按压所产生的血流很少,但是辅以适当的人工呼吸,可为脑和其他重要器官提供有氧血供,同时也有利于电除颤的实施。

为了使按压有效,按压时应快速、有力。对成人的胸部按压频率为100次/分(Ⅱa级),按压幅度为使胸骨下陷4~5cm。每次压下后应让胸廓完全回复(Ⅱa级),保证压下与松开的时间基本相等(Ⅱb级)。按压中应尽量减少中断(Ⅱa级),推荐按压-通气比值为30:2[13](Ⅱa级),对婴幼儿和儿童进行双人复苏时采用的比值为15:2(Ⅱb级)。如果已有人工气道,按压者可进行连续的频率为100次/分的按压,无需因为人工呼吸而中断胸部按压(Ⅱa级)。

根据近年来的动物实验及人类临床试验的结果表明,对成人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目击者只做胸部按压的CPR与常规CPR(胸部挤压加通气)相比,其疗效相似,存活率无差别[14-18]。根据这些近期的科学研究及AHA的专家共识,AHA的ECC委员会于2008年4月22日对公众提出了科学建议[14]:未经培训的目击者对心脏骤停患者提供只需动手(只做胸部按压)的CPR。连续胸部按压优点在于[19,20]:①减少由于通气造成的按压中断,保证重要器官的持续血供;②无需口对口通气,减少目击者实施CPR的障碍和顾虑;③简化了CPR程序,便于CPR技术的普及和应用[21]。但对于儿科SCA患者以及溺水、药物中毒、气道阻塞等引起的SCA患者,仍应采用传统CPR方法。

胸部按压技术:

1)用手指触到靠近施救者一侧患者的胸廓下缘;

2)手指向中线滑动,找到肋骨与胸骨连接处;

3)将一手掌贴在紧靠手指的患者胸骨的下半部,另一手掌重叠放在这只手背上(Ⅱa级),手掌根部长轴与胸骨长轴确保一致,保证手掌全力压在胸骨上,可避免发生肋骨骨折,注意不要按压剑突(见图I-C):

4)无论手指是伸直,还是交叉在一起,都应离开胸壁,手指不应用力向下按压。

为确保有效按压:

1)患者应该以仰卧位躺在硬质平面(如平板或地面),保证最佳的按压效果。

2)肘关节伸直,上肢呈一直线,双肩正对双手,以保证每次按压的方向与胸骨垂直。如果按压时用力方向不垂直,部分按压力丧失,影响按压效果(见图1-E);

3)对正常体型的患者,按压幅度为4~5cm(见图1-D),为达到有效的按压,可根据体形大小增加或减少按压幅度,最理想的按压效果是可触及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但按压力量以按压幅度为准,而不仅仅依靠触及到脉搏。

4)每次按压后,双手放松使胸骨恢复到按压前的位置(Ⅱa级),血液在此期间可回流到胸腔。放松时双手不要离开胸壁,一方面使双手位置保持固定,另一方面,减少胸骨本身复位的冲击力,以免发生骨折。

5)在一次按压周期内,按压与放松时间各为50%时,可产生有效的脑和冠状动脉灌注压。

6)在5次按压周期内,应保持双手位置固定,不可将手从胸壁上移开,每次按压后让胸廓回复到原来位置再进行下一次按压。

7)急救者应定时更换角色,以减少因疲劳而对胸部按压的幅度和频率产生不利影响。如果有2名或更多急救者在场,应每2min(或在5个比例为30:2的按压与人工呼吸周期后)更换按压者,每次更换尽量在5s内完成(Ⅱb级)。

8)CPR应在患者被发现的现场进行,CPR过程中不应搬动患者并尽量减少中断,除非患

篇四:2011心肺复苏中国专家共识

2011 心肺复苏

急诊科 主任医师 肖彪

中国的心肺复苏成功率

2011-09-18

中国专家共识

一、前言

心脏骤停(sudden cardiac

arrest,SCA)是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领域中最危急的情况之一,表现为心脏机械活动突然停止,患者对刺激无反应,无脉搏,无自主呼吸或濒死叹息样呼吸,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救治常致患者即刻死亡,即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我国SCD的发生率为每年41.84/10万(0.04%),以13亿人口推算,我国每年SCD的发生54.4万例[1]。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冠心病发生率的增加,我国SCD的发生率将有增加的趋势。但即使在美国SCD抢救成活率仍小于5%。高质量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对于SCA的救治至关重要。为此,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专家组在系统性回顾循证医学证据的基础上,经认真讨论并参考《2010年美国心脏学会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症救治指南》和《欧洲复苏委员会心肺复苏指南》制定了本共识,以规范我国CPR技术,提高CPR的成功率。

二、CPR概述

CPR是一系列提高SCA后生存机会的救命措施,主要包括基础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BLS)和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dvanced cardiovascular life support,ACLS)。成人、儿童和婴儿基础生命支持关键步骤总结见表1。由于施救者、患者和可利用资源的差异,最佳CPR方法可能不同,但CPR的关键是如何尽早和有效地实施。成功的CPR需要一整套协调的措施,各个环节紧密衔接,即组成5环生存链(chain of survival),如图1示。生存链每个环节的成功依赖于前面环节的效果。2010年美国心脏学会(AHA)指南强调先进行胸外按压

(C),再行保持气道通畅(A)和人工呼吸(B)的操作,即CPR的程序是C-A-B[2]。但如果明确是由于窒息而造成SCA,应进行传统CPR程序即A-B-C。

建议

内容 成人 儿童 婴儿

识别和呼救 突然倒地且意识丧失(所有年龄)

无呼吸或濒死叹息样呼吸

对所有年龄,10秒内未触及脉搏(仅限医务人员)

呼叫急救系统

CPR程序 C-A-B

足够的按压速度 每分钟至少100次

足够的按压幅度 至少5厘米或胸廓前后径的1/3 至少胸廓前后径的1/3 至少胸廓前后径的1/3

足够的胸廓回弹 保证每次按压后胸廓充分回弹

减少按压中断 尽可能将每次中断控制在10秒以内

保持气道通畅 仰头抬颏法(怀疑有颈椎外伤时:双下颌上提法)

按压-通气比

(人工气道建立之前) 30:2

1或2名施救者 30:2(单人施救者);15:2(2名施救者)

施救者未经培训或不熟练 单纯胸外按压

气管插管通气(仅医务人员) 每分钟8至10次呼吸;与胸外按压不同步;每次通气大约1秒;可见胸部抬起

除颤 尽快使用除颤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除颤;尽可能缩短电击前后的胸外按压中断;每次电击后立即从按压开始行CPR

注:不包括新生儿,因为新生儿的SCA原因几乎都是窒息,仍为A-B-C[3]。

图1 5环生存链:1.立即识别SCA并启动急救系统;2.强调胸外按压的早期CPR;

3.快速除颤;4.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5.综合的SCA后管理[3]

三、成人基础生命支持 (BLS)

BLS是SCA后挽救生命的基础,主要是指徒手实施CPR。BLS的基本内容包括识别SCA、呼叫急救系统、尽早开始CPR、迅速使用除颤器/AED除颤。BLS简化流程见图2,针对成年SCA患者的医务人员BLS法则见图3,图3供经过CPR训练的医务人员、警察和消防队员等采用,未经训练的施救者要求尽快识别SCA并呼叫急救系统,随之进行快速有力的胸外按压。BLS流程能帮助单个施救者来区分优先次序,但如由多个施救者组成的团队进行CPR,应同时进行各种措施。

图2 成人基础生命支持简化流程 [4]

注:边缘为虚线的方框中的内容或步骤仅由医务人员完成,初级救助者不需完成。

图3 针对成年SCA患者的医务人员BLS法则[4]

(一)立即识别和呼叫急救系统

如果发现患者突然倒地且意识丧失,在确定周围环境安全后,施救者应立即拍打患者的双肩并呼叫患者,以判断患者的反应。一旦发现患者没有反应且无呼吸或呼吸几乎停止,施救者可判定患者发生SCA,应在最短时间内启动急救系统(即呼叫120等),120调度员应指导非专业施救者按步骤施行CPR。在启动急救系统后,现场施救者都应立即对该成年患者进行CPR。

(二)脉搏检查

研究显示非专业施救者判定有无脉搏相当困难,因此非专业救援人员可以不检查脉搏直接开始胸外按压。医务人员检查脉搏时间不应超过10秒,如果在10秒内无法明确感觉到脉搏,应开始胸外按压[4]。

(三)尽早开始CPR

胸外按压可为心脏和大脑提供一定量的血流;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成人SCA最主要原因是致命性心律失常,此时循环支持比呼吸支持更重要。对院外成人SCA的研究表明,如果有旁观者及时进行胸外按压,可以提高存活率;开放气道和人工呼吸的操作往往会花费更多时间。另外,担心感染传染病等原因也降低未经训练旁观者的自信心和参与CPR比例。基于上述原因,本共识推荐CPR时应先进行胸外按压,再进行开放气道和人工呼吸(C-A-B)。未经培训的普通施救者可实施仅做胸外按压的CPR(Hand-Only

CPR)[5]。

1. 成人胸外按压技术与注意事项

胸外按压是指在胸骨下1/2中部进行有节奏的快速用力按压,通过增加胸内压和直接压迫心脏而产生血流。为达到最好的按压效果,如有可能应把患者仰卧位放置在一个坚硬的平面上(硬地或硬板),施救者跪在患者右侧的胸部旁,或站在床旁。施救者一只手的掌跟放在患者胸骨中下部(图4)[6],然后两手重叠,手指离开胸部;双肩垂直于按压的双手,双臂伸直,借上身的重力来协助按压(图5)[5]。对成人胸外按压速率每分钟至少

100

次(以保证在包括人工呼吸、除颤和其它中断胸外按压等时间的整个CPR过程中胸外按压能达到80次/分),并且按压的深度应为至少5厘米或者胸廓前后径的1/3,胸部按压和放松的时间大致相等。在每一次按压后要允许胸廓充分回弹。成人胸外按压:通气比例推荐为30:2。

图4 施救者一只手的掌跟放在患者胸骨的中下部[6]

图5 另一只手的掌跟放在第一只手的上面,两手平行重叠,第一只手手指离开胸壁[6]

篇五:14影响急诊科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因素

影响急诊科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因素

隋向前 邓旻 周燕华 朱仕兵 徐颖 马伟 吕菁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 310003

【摘要】 目的 分析影响急诊科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因素,探讨提高急诊抢救效率的方法。方法 分析本科2004年至2006年间142例心肺复苏病例。2004、2005年病例均按照2000AHA 心肺复苏指南抢救;2006年病例均按照2005AHA 心肺复苏指南抢救。病例被分为成功组(42例)和失败组(100例)。用t检验、χ2 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复苏过程中35项因素对复苏结果的影响。结果 失败组外伤病例比例高,2种或以上疾病史少,有先兆病例比例低,冬春季节发病比例低,非递增法用肾上腺素比例低,用肾上腺素总量大,胺碘酮及纳络酮的使用率低。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肾上腺素总量是复苏失败的独立危险因子;用纳络酮是复苏失败的独立保护因子。结论 掌握先兆、小量用肾上腺素、用胺碘酮、用纳络酮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有利因素。

【关键词】心肺复苏;心脏按压

Factors on successful emergency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DENG Min , SUI Xiangqian , ZHOU Yanhua, et al . Emergency Department, The TCM & WM Hospital of Zhejia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niversity, Hangzhou310003,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factors on successfu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and to study the methods of raising the efficiency of the emergency salvage. Methods 142 cases of CPR between January 2004~December 2006 were analyzed . The cases in 2004 and 2005 were treated according to 2000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PR ,and the cases in 2006 were treated according to 2005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PR. The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the success group (42 cases) and the failure group(100cases).The effect of 35 factors on the result of CPR were analyzed by t test , χ2 test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Result There were higher rate of external trauma, lower rate of history more than one disease , lower rate of omen, lower rate of

getting sick in the winter and the spring , lower rate of using 1 mg of adrenaline each time, using greater quantities of adrenaline , lower rate of using amiodarone , lower rate of using naloxane in the failure group. There were obvious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Logistic regression showed that total amount of adrenaline was the independent risk of the failure of CPR(OR=1.2994) and using naloxane was the independent benefit of the failure of CPR (OR=0.2894). Conclusion To control omen, to use small quantity of adrenaline, to use amiodarone, to use naloxane were beneficial factors that raised the success rate of CPR.

【Key words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 Cardiacmassage

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院急诊科共进行心肺复苏149例。其中资料完整的142例,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因呼吸心跳停止在急诊进行心肺复苏患者149例。由护士将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等52项指标详细记录于预先设计好的登记表中。然后将登记表、医生的病历及医嘱、护理记录单、护士交班记录进行比对,对自相矛盾、主要内容不全和家属拒绝抢救的病例予以剔除。最终有142例入选。对其中 35 项可能与成功率有关的指标进行分析。142例中男79例,女63例,年龄2月-92岁;平均70岁。2004、2005年病例原则上按2000AHA 心肺复苏指南抢救;2006年病例原则上按2005AHA 心肺复苏指南[1]抢救。 1.2 方法

1.2.1 35 项指标包括性别、年龄、病因、诱因、既往史等等(见表1)。诱因、先兆以目击者或家属口述为准;院外呼吸心跳骤停时间以目击者发现意识丧失并呼吸停止为准;院内呼吸心跳骤停时间以心电监护为准;按压频率以心电监护按压波形的频率为准。因无法定量,胸外按压的幅度未进行统计。将142例分成功组和失败组 。成功组的入选标准:经抢救自主循环恢复,维持2小时或以上,共42例。失败组入选标准:经抢救自主循环未恢复或恢复后维持时间小于2小时,共100例。

1.2.2呼吸心跳停止诊断标准:患者突然意识丧失;颈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停止;瞳孔散大、二便失禁。心电图示心室颤动,无脉性室速,心室静止,心电-机械分离。 1.2.3复苏方法胸外心脏按压,开放气道,气管插管通气,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心室颤动者予除颤,同时针对病因和诱因进行治疗。2006年病例抢救方法较以前有所不同,主要有:①按压频率增至100次/分;②复苏过程中以静注纳络酮0.8~2mg;③一次电复律后不间断按压;④肾上腺素每次1mg,重复用药不递增;⑤心肺复苏开始10分钟后再考虑用碳酸氢钠;⑥按压2分钟后换人,按压中断时间不超过5秒钟;⑦一次电复律无效加用胺碘酮。

1.2.2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多因素分析用Logistic回归。 2 结果

2.1病史分析 原发病:外伤17例,窒息10例,冠心病(无心梗证据)10例,心肌梗死8例,慢性阻塞性肺病5例,脑血管意外5例,其它24例,不明原因63例。诱因:活动后11例,进食8例,排尿3例,其它16例,无诱因93例。先兆:呼吸困难9例,胸闷8例,晕厥8例,昏迷8例,其它19例,无或不明先兆81例。既往史:高血压病14例,高血压病并糖尿病8例,糖尿病7例,恶

性肿瘤7例,其它22例,既往“健康”48例,既往史不详36例。呼吸心跳停止的时间:日间(8点-17点59分)67例,夜间(18点-7 点59分)75例。 2.2自主循环恢复42例(30%),自主循环恢复时间:1分钟-110分钟,中位数34分钟。12小时内自主呼吸恢复12例(8%),12小时内意识恢复5例(4%)。 2.3两组病例相关因素比较,见表1。失败组外伤病例比例高,2种或以上疾病史少,有先兆病例比例低,冬春季节发病比例低,非递增法用肾上腺素比例低,用肾上腺素总量大,胺碘酮及纳络酮的使用率低。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表1成功组和失败组相关因素的比较

Table1 Factors Comparison between the success group and the failure group

项 目 男性(例) 年龄(岁) 创伤相关性骤停(例)

有诱因(例) 2种或以上疾病史(例)

有先兆(例) 2006年病例(例) 冬春季节发病(例) 院外骤停(例) 夜间发病(例) 瞳孔直径(mm) 初始心电图为室颤或室速(例)

现场心肺复苏(例) 血氧饱和度(%)

心肺复苏开始时间(分钟)

心前叩击(例) 胸外按压频率(次/分) 球囊面罩辅助呼吸(例) 球囊插管辅助呼吸(例)

呼吸机(例) 电复律(例) 体外临时起搏(例) 非递增法用肾上腺素(例)

成功组n=42(%) 24(57%) 66±18 1(2%) 14(33%) 24(57%) 24(57%) 18(43%) 32(76%) 28(67%) 19(45%) 4.2±1.0 5(12%) 15(36%) 39±17 14±13 22(52%) 93±16 7(17%) 0(0%) 35(83%) 9(21%) 4(10%) 21(50%)

失败组n=100(%) 55(55%) 61±22 16(16%) 24(24%) 34(34%) 28(28%) 39(39%) 55(55%) 77(77%) 56(56%) 5.0±3.1 6(6%) 27(27%) 38±18 18±16 61(61%) 89±11 10(10%) 7(7%) 84(84%) 27(27%) 7(7%) 23(23%)

χ2值(t值) 0.055 (-1.302) 5.206 1.315 6.556 10.823 0.183 5.597 1.639 1.375 (1.553) 0.735 1.078 (-0.164) (1.544) 0.905 (-1.553) 1.247 3.092 0.427 0.485 0.029 10.083

P 值 0.815 0.196 0.023 0.252 0.010 0.001 0.669 0.018 0.200 0.241 0.123 0.391 0.299 0.870 0.125 0.342 0.126 0.264 0.079 0.513 0.486 0.865 0.001

肾上腺素总量(例) 阿托品(例) 利多卡因(例) 胺碘酮(例) 糖皮质激素(例) 碳酸氢钠(例) 纳络酮(例) 异丙肾上腺素(例) 插管-插管成功时间(分钟) 心脏按压先于插管成功(例) 参加抢救医生人数(个) 参加抢救护士人数(个)

5±4 9(21%) 1(2%) 11(26%) 20(48%) 25(60%) 17(40%) 0(%) 8±7 34(81%) 1.6±0.5 2.7±0.7

8±7 27(27%) 2(2%) 11(11%) 32(32%) 55(55%) 10(10%) 2(%) 7±6 82(82%) 1.5±0.5 2.6±0.6

(4.051) 0.485 0.021 5.213 3.109 0.042 17.840 0.852 (-0.551) 0.022 (-0.926) (-1.251)

0.000 0.486 0.885 0.022 0.078 0.837 0.000 0.356 0.584 0.883 0.356 0.213

2.5 以心肺复苏失败为应变量(Y),以外伤(X1)、2种或以上疾病史(X2)、有先兆(X3)、冬春季节发病(X4)、非递增法用肾上腺素(X5)、肾上腺素总量(X6)、用胺碘酮(X7)、用纳络酮(X8)为协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示:肾上腺素总量(X6)是复苏失败的独立危险因子OR=1.2994,95%CI(1.1028-1.5312)。用纳络酮(X8)是复苏失败的独立保护因子OR=0.2894,95%CI(0.0976-0.8585)。回归公式:P(1)=1/[1+e-( 0.3072+0.2619X6-1.2399X8)]。 3讨论

目前已公认:尽快建立静脉通道,尽快建立呼吸通道,尽早心脏按压,尽早除颤,肾上腺素的应用等是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2][3][4]。

2005AHA 心肺复苏指南较2000AHA 心肺复苏指南的主要变化的核心内容是[1]:尽可能缩短检查、评估的时间,保证快速的、有力的胸外按压的进行。复苏的指挥者可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对指南的应用。

本组资料显示:掌握先兆、小量用肾上腺素、用胺碘酮、用纳络酮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有利因素。对有先兆的呼吸心跳停止病例,医务人员及家属可以尽早判断病情,对复苏有利。在9000人的随机院外心脏骤停病人中,与每次1mg的肾上腺素用量相比,大剂量并不能增加存活率和神经系统恢复[1]。临床研究证明:胺碘酮提高室颤病人对除颤的反应,从而提高病人的存活率[1]。对中枢系统疾病和吗啡中毒导致的呼吸心跳骤停可用纳络酮治疗[1]。但是,上述因素对呼吸、意识的恢复是否有利,有待进一步观察。

急诊科是医院中急危重症病人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需要随时对危及生命的急危重症病人进行争分夺秒的抢救,急诊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直接影响着病人生命的维持。因此,急诊科要加强对2005AHA 心

肺复苏指南的理论学习和技术操练,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及时发现先兆;强调对呼吸心跳停止患者的抢救要注重生命链,突出“早”和“急”。

参 考 文 献

[1] 2005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J] .Circulation.2005,112(24 Supplement):1-217. [2] 郭英,张弛,张杰.急诊科心肺复苏243例临床分析[J]. 中国医药.2006,1(7):395-397. [3] 黄爱珍.心肺脑复苏新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2):126-128.

[4] 万健,李国民. 3796例院内心肺复苏患者的回顾性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14

(9):746-749.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