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冯友兰读书与做人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1:31:26 小学作文
冯友兰读书与做人小学作文

篇一:冯友兰《读书与做人》读书笔记

《冯友兰:读书与做人》书评

这本书是我在大学好好看的第一本书。记得高中语文老师提起过冯友兰,说他是中国当代最伟大的哲学家,所以很想找点他的书看看,奈何高中学业繁忙,一直没有机会,前几天,在图书馆偶然遇见了他的一些书,最近又对读书与做人方面有许多困惑的地方,所以就挑了这本书看了。

且不论他是不是中国当代最伟大的哲学家,这本书确实给了我很多启发。此书主要是他对以往一些文章的整理,里头除了阐述他对于美学、佛教、道教、儒家、墨家、法家以及西方哲学的辩证观点,还在做人方面的人格、人性、人生境界等方面分享了自己的感悟。冯友兰在书中论述时几乎没有用哲学术语或艰涩难懂的词汇,一些逻辑的辨析都是以十分通俗的语言巧妙的说与读者细听,文字质朴,语调平和,除了了解一些知识,还可感受到大师人格魅力的熏陶,虚怀若谷,平和亲切,雅俗共赏。

我阅读时认真做了一点笔记,挑几段抄录如下:

对宗教:

“至于宗教自身,我以为只要大家以诗的眼光看他们就可以了。许多迷信神话,依此看法,皆为美。至于随宗教以兴之建筑、雕刻、音乐,则更有其自身之价值。若因宗教所说,既非事实,则一切关于宗教之物,皆必毁弃,则即如‘煮鹤焚琴’,不免‘大伤风雅’了。” 对孔子的地位:

“孔子曾删《诗》、《书》,正《礼》、《乐》,赞《易》,作《春秋》,也是妄谈。

孔子确只是一个‘教授老儒’,但他却并不是‘碌碌无所建树’,并不即‘比于伏生、申公’。下文的主要意思就是要证明三点:

(一)、孔子是中国第一个是学术民众化的,以教育为职业的‘教授老儒’;他开战国讲学游说之风;他创立,至少亦发扬光大,中国之非农非工非商非官僚之士之阶级;

(二)、孔子的行为,与希腊之‘智者’相仿佛;

(三)、孔子的行为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与苏格拉底的行为及其在西洋历史上的影响相仿佛,但有超越苏(苏格拉底亦不著书)。”

对人生:

“人生之真相:人生即人之一切动作云为之总名。

人生之目的:人生之目的自即是生而已。

人自然而生,不得不生,非有何生以外之目的也。有所为之举动云为,皆所以使人生可能或好;至于人生,则不能谓其为有所为也。”

除了这些,冯友兰对风流、情理等问题都在书中做了精辟的论述。

读这本书,除了了解国学、西方哲学以及做人做事的一些知识外,更重要的我觉得在于学习冯友兰在阐述一些问题是所运用的一些分析方法,他的逻辑简洁严谨,由浅入深,鞭辟入里,让人感受到哲学的魅力。

虽然这是一本讲人生哲学的书,但是读来一点也不勉强,思维随着作者的步步推理,自然而然会跟着活跃起来。读罢,常有种神清气爽,回味无穷之感。另外对于那些喜欢文学的同学,这也是一部可读之书,冯友兰也是一位作家,他语言风格平实隽永,读来如品香茗,淡雅有余味,有几篇在白话文中适当地用了文言词字,很有古典韵致。

读书有深浅,我暂且只能读到这个层次,诸兄不妨借来看看,只要用心读了,必有不小收获。

《这些,都是你给我的爱》:这是一个关于爱、旅行、成长的故事,简单的、认真的、温暖的、舒服的、贴心的、感慨的。——经济学院 大一 杨旺

《欧也妮·葛朗台》:这是十九世纪资本家贪婪暴行的缩影。——经济学院 大一 叶梦婷

《追风筝的人》:“为你,千千万万遍。”我们是否知道我们心中的风筝到底在什么地方,人生错过就不会再得到,也许我们会忏悔,会救赎,但这些似乎都已经晚了,每当天空放飞起风筝的那一刻,我们是不是应该问问自己我们是否真的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经济学院 大一 纪辰

《约翰·克里斯多夫》:人生最悲壮的是现在的自我和过去的自我冲突,但是唯有这种种冲突中的崛起才让我们一步一步成长。唯有那些路途的艰难告诉我们,我们正在上坡,正在想着那理想的制高点迈进。——经济学院 大一 沈瑜聆

《基督山伯爵》:自己就是上帝。——经济学院 大一 姚崇

名人名言

我想我要开始一段旅程,不是和什么告别,也不是开始新的生活,只是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安东尼

如果一个人轻视或怀疑我,那将成为我前进的动力。——乔丹

领袖和跟风者的区别就在于创新。——乔布斯

意志的出现不是对愿望的否定,而是把愿望合并和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意识水平上。——罗洛·梅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篇二:读书与做人——2014时评(美文)专题阅读(2)

读书与做人——2014时评(美文)专题阅读(2) 读书与做人——2014时评(美文)专题阅读(2)马恩来特色语文工作室 读书与做人

——2014时评(美文)专题阅读(2)

目录

书卷气是最好的气质 (付长芳)

论读书之读好书(周国平)

读书好与把书读好( 曹文轩

读书与做人(钱穆)

不读书的时代世界变得越来越脆弱(朱学东)

【导读】

本专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时评,而是关于读书的专题文章。除了第一篇《书卷气是最好的气质》是网上盛传的一篇散文,其他四篇都是名家谈读书与做人的经验体会。其中有著名散文家、哲学家周国平的《论读书之读好书》,著名作家、北大教授曹文轩的《读书好与把书读好》,资深媒体人朱学东的《不读书的时代世界变得越来越脆弱》、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的《读书与做人》,这些名家文章都从不同角度阐发了读书的意义和价值,以及读书与做人的道理。特别是钱穆先生的《读书与做人》早年的演讲词,以其丰富的学养和诚恳平和口吻,苦口婆心地畅谈读书的价值意义,并教后辈如何选择读书,如何做人。大师风范与教诲让人如沐春风。今在开学之初选编该专辑,意在新学期里,我们要坚持与智者同行,与书籍相伴。在日益浮躁和碎片化时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书本中汲取知识,培养情趣,提升境界。把自己培养为博学、谦逊、高雅、富有悲悯情怀的人。

书卷气是最好的气质

付长芳

《红楼梦》里说:才华馥比仙,气质美如兰。书卷气就是这样一种内外一致的气韵美、动静结合的灵动美,可以作为年轻人培养气质的目标。

所谓书卷气,是一种饱读诗书后形成的高雅的气质和风度,是良好素质的表现。一位学者,在谈及学习和修养时说:人要有点儿书卷气。书卷气采自于书卷,得益于孜孜不倦地读书。人通过读书,在幽幽书香潜移默化的熏陶下,浊俗可以变为清雅,奢华可以变为淡泊,促狭可以变为开阔,偏激可以变为平和。

读书被誉为生命的美容。书卷气自有一种迷人的优雅。拥有了书卷气,便消除了傲气、娇气、霸气、激愤气、粗俗气、痞子气、卑微气、小市民气;拥有了书卷气,便增加了静气、秀气、灵气、自在气、文明气、富足气、高贵气、泱泱大气。一部经典,半杯香茗,足以富可敌国、贵比王侯了。

对喜欢阅读的人来说,看书是一种享受。书是我们最好的伙伴,在寒冷的冬天送来温暖,在炎热的夏季泼洒凉爽;在你痛苦的日子递上安慰,在你快乐的时候播放笑声。从书中,你看遍悲欢离合,享尽侠骨柔情。书,让我们充实。阅读,让我们睿智;书,让我们谦和;阅读,让我们博大;书,让我们思接千里、视通万里。阅读,总是漫步于我们的心间,让我们永不孤独。

有气则有势,有识则有度,有情则有韵,有趣则有味。古典文化充满了精华和珍品,我们应在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穿越时空,与历史人物对话。在浩瀚无际的书的海洋里,熏染古人逸飞的豪情、横溢的才华、博大的胸怀、独具的人格。陶醉于古人绝妙的文字之中,楚辞的风骚、汉赋的酣畅、唐诗的俊逸、宋词的雄阔、元曲的典雅、明清小说的厚重,会奔

腾而来,尽收眼底。

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有书卷气,不但要爱读书,还要善读书。唐代皮日休认为,书籍譬乎药,善服有济,不善服反为害。所谓善读、善服,包括许多内容,我看主要有三点,即读旨端正、选读好书、方法得当。读书具备了这三点,方能长智怡情,提高气质。读书妙决有千条万条,但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通字。茅盾的穷本溯源,是为求通;华罗庚的厚书薄读,是为求通;钱钟书的取长补短,是为求通;秦牧的牛嚼鲸吞,是为求通;冯友兰的知音解味,是为求通。把握了通的原则,我们在读书中就能做到学贯中西、识透古今。

真正的书卷气应当与博学、谦逊、高雅、悲悯情怀等人类美德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那样的书卷之气才是我们追求的。当我们走进书山,会发现里面的风景美不胜收。这是骤雨初霁晴日丽天的一束彩虹,这是沉沉黑夜划破苍穹的一道闪电,这是乌云散去妆点西天的一抹晚霞。这份美好牵引着你读下去,精气神就会渐入佳境。

打开书,便打开了一扇面对世界的窗口,你读天,无际的长天予你灵性;你读地,宽厚的大地赠你理性。打开书便打开了一面审视生命的镜子,那扑面而来的真善美,令人陶醉,长此以往,你便会体现出浓郁的书卷气了。惟书有色,艳于西子;惟书有华,秀于百卉。书卷气不可自封,有麝自然香,何必当风立?从来读书长精神,应与书籍伴终身。

(来源:《做人与处世》)

【思考探究】

1、 为什么说读书被誉为生命的美容?

2、 认为一个人怎样才能拥有书卷气?

3、

认为读书妙决有千条万条,但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通字,请结合你的个人读书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论读书之读好书

周国平

(周国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散文家、哲学家) 按:围绕世界读书日,各地举办种种热闹的活动。我的担心是,当这些热闹沉寂下去了,那些不爱读书的人一如既往地不爱读书。当然,那些爱读书的人也一如既往地爱读书。所以,虽然世界读书日已过,我仍要继续发表这些论读书的文字,因为我的意图只是和后者交流。 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这句话是对的。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级。一个在阅读和沉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逸闻和凶杀故事的人,他们当然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我甚至要说,他们也是生活在完全不同的外部世界上,因为世界本无定相,它对于不同的人呈现不同的面貌。 严格地说,好读书和读好书是一回事,在读什么书上没有品位的人是谈不上好读书的。所谓品位,就是能够通过阅读而过一种心智生活,使你对世界和人生的思索始终处在活泼的状态。世上真正的好书,都应该能够发生这样的作用,而不只是向你提供信息或者消遣。 有人问一位登山运动员为何要攀登珠穆朗玛峰,得到的回答是:因为它在那里。别的山峰不存在吗?在他眼里,它们的确不存在,他只看见那座最高的山。爱书者也应该有这样的信念:非最好的书不读。让我们去读最好的书吧,因为它在那里。

攀登大自然的高峰,我们才能俯视大千,一览众山小。阅读好书的效果与此相似,伟大的灵魂引领我们登上精神的高峰,超越凡俗生活,领略人生天地的辽阔。

世上书籍如汪洋大海,再热中的书迷也不可能穷尽,只能尝其一瓢,区别在于尝哪一瓢。读书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喜欢读什么书,不论范围是宽是窄,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体现了自己的个性和兴趣。其实,形成个人趣味与养成读书癖好是不可分的,正因为找到了和预感到了书中知己,才会锲而不舍,欲罢不能。没有自己的趣味,仅凭道听途说东瞧瞧,西

翻翻,连兴趣也谈不上,遑论癖好。

优秀的书籍组成了一个伟大宝库,它就在那里,属于一切人而又不属于任何人。你必须走进去,自己去占有适合于你的那一份宝藏,而阅读就是占有的唯一方式。对于没有养成阅读习惯的人来说,它等于不存在。人们孜孜于享用人类的物质财富,却自动放弃了享用人类精神财富的权利,竟不知道自己蒙受了多么大的损失。

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那样一些著作,它们直接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问题,因而是人文性质的,同时其影响得到了许多世代的公认,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而又是经典性质的。我们把这些著作称作人文经典。在人类精神探索的道路上,人文经典构成了一种伟大的传统,任何一个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无法忽视其存在。

人文经典是一座圣殿,它就在我们身边,一切时代的思想者正在那里聚会,我们只要走进去,就能聆听到他们的嘉言隽语。就最深层的精神生活而言,时代的区别并不重要,无论是两千年前的先贤,还是近百年来的今贤,都同样古老,也都同样年轻。

古往今来,书籍无数,没有人能够单凭一己之力从中筛选出最好的作品来。幸亏我们有时间这位批评家,虽然它也未必绝对智慧和公正,但很可能是一切批评家中最智慧和最公正的一位,多么独立思考的读者也不妨听一听它的建议。所谓经典,就是时间这位批评家向我们提供的建议。

经典虽然属于每一个人,但永远不属于大众。每一个人只能作为有灵魂的个人,而不是作为无个性的大众,才能走到经典中去。如果有一天你也陶醉于阅读经典这种美妙的消遣,你就会发现,你已经距离一切大众娱乐性质的消遣多么遥远。

在我看来,真正重要的倒不在于你读了多少名著,古今中外的名著是否读全了,而在于要有一个信念,便是非最好的书不读。有了这个信念,即使你读了许多并非最好的书,你仍然会逐渐找到那些真正属于你的最好的书,并且成为它们的知音。事实上,对于每个具有独特个性和追求的人来说,他的必读书的书单决非照抄别人的,而是在他自己阅读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个书单本身也体现出了他的个性。

我要庆幸世上毕竟有真正的好书,它们真实地记录了那些优秀灵魂的内在生活。不,不只是记录,当我读它们的时候,我鲜明地感觉到,在写它们的同时就是在过一种真正的灵魂生活。这些书多半是沉默的,可是我知道它们存在着,等着我去把它们一本本打开,无论打开哪一本,都必定会是一次新的难忘的经历。读了这些书,我仿佛结识了一个个不同的朝圣者,他们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

智力活跃的青年并不天然地拥有心智生活,他的活跃的智力需要得到鼓励,而正是通过读那些使他品尝到了智力快乐和心灵愉悦的好书,他被引导进入了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心智生活之中。

读那些永恒的书,做一个纯粹的人。

有的人生活在时间中,与古今哲人贤士相晤谈。有的人生活在空间中,与周围邻人俗士相往还。

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情形:一本好书在评论界遭冷落或贬斥,却被许多无名读者热爱和珍藏。这种无声的评论在悠长的岁月中发挥着作用,归根结底决定了书籍的生命。

不同的书有不同的含金量。世上许多书只有很低的含金量,甚至完全是废矿,可怜那些没有鉴别力的读者辛苦地去开凿,结果一无所获。

含金量高的书,第一言之有物,传达了独特的思想或感受,第二文字凝练,赋予了这些思想或感受以最简洁的形式。这样的书自有一种深入人心的力量,使人过目难忘。

我的体会是,读原著绝对比读相关的研究著作有趣,在后者中,一种思想的原创力量和鲜活生命往往被消解了,只剩下了一付骨架,躯体某些局部的解剖标本,以及对于这些标本的博学而冗长的说明。

大师绝对比追随者可爱无比也更加平易近人,直接读原著是通往智慧的捷径。这就像在现实生活中,真正的伟人总是比那些包围着他们的秘书和仆役更容易接近,困难恰恰在于怎样冲破这些小人物的阻碍。可是,在阅读中不存在这样的阻碍,经典名著就在那里,任何人想要翻开都不会遭到拒绝,那些爱读二三手解读类、辅导类读物的人其实是自甘于和小人物周旋。

书太多了,我决定清理掉一些。有一些书,不读一下就扔似乎可惜,我决定在扔以前粗读一遍。我想,这样也许就对得起它们了。可是,属于这个范围的书也非常多,结果必然是把时间都耗在这些较差的书上,而总也不能开始读较好的书了。于是,对得起它们的代价是我始终对不起自己。

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在所有的书中,从最好的书开始读起。一直去读那些最好的书,最后当然就没有时间去读较差的书了,不过这就对了。

在一切事情上都应该如此。世上可做可不做的事是做不完的,永远要去做那些最值得做的事。

也许没有一个时代拥有像今天这样多的出版物,然而,很可能今天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阅读得少。在这样的时代,一个人尤其必须懂得拒绝和排除,才能够进入真正的阅读。 许多书只是外表像书罢了。不过,你不必愤慨,倘若你想到这一点:许多人也只是外表像人罢了。

当前图书的出版量极大,有好书,但也生产出了大量垃圾,包括畅销的垃圾。对于有判断力的读者来说,这不成为问题,他们自己能鉴别优劣。受害者是那些文化素质较低的人群,把他们的阅读引导到和维持在了一个低水平上,而正是他们本来最需要通过阅读来提高其素质。

针对当今图书市场的现状,我要强调,一定不要追随媒体的宣传只读一些畅销书和时尚书,倘若那样,你绝对成不了一个真正的读者,而只是文化市场上的消费大众罢了。

【思考探究】

1、 认为非最好的书不读,他的理由是什么?

2、

请你谈谈对文中许多书只是外表像书罢了。不过,你不必愤慨,倘若你想到这一点:许多人也只是外表像人罢了。这句话的理解。

3、 请你结合当今图书市场的现状,谈谈如何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读者。

读书好与把书读好

曹文轩

(著名作家、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曾经说过,我们可以将读书当做一种信仰来看待。尼采言:上帝已经死亡。于是,世界觉得此事十分严重。其实,也就是那么回事。这个虚设的上帝去了就去了吧,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我们不是还有书在吗?书也可以成为我们的依托。我们何不将书也看成是上帝?而且这是可以与我们平等对话的可亲可爱的上帝。寂寥无依的夜晚,我们可以敞开心扉,将心中的委屈、怨恨以及无法言表的一切向它毫无保留地倾诉,并可得到它的指引。每一本好书,都是黑暗中的一道亮光。这一道道亮光,将给我们这一叶一叶暗空下的扁舟引航,直至寻找到风平浪静且又万家灯火的港湾。我们应有这样的古风:沐浴双手,然后捧卷。在一番庄重肃穆的感觉之中,你必将会得到书的神谕。

我们对读书作了如此一番几近诗化的赞美,却并不含这样的意思:读书便是一切,读就是一切。

从长知识、增智慧、养精神诸方面讲,不是单纯的读书就能达到完满境界的。还得有人生的经验垫底,才能将书读好。人生的经验越厚实,书就读得越好。世界上凡读书读得好的

人,在人生的经验方面都不是很简单的人。经验决定着读书的成效。而读书的成效又而影响人生经验的深度与广度。如此这般,那书读得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

就读书本身来讲,自然还得有所讲究。有这些讲究,才能有助于将书读好。

读书应有停顿--突然地中断阅读而思考已被阅读的那些东西。当然,一般大众的阅读,完全没有必要这样要求。大众的读书与读书人的读书应作两回事看。前者是一种被动的阅读,是不费神的,费神就违背俗众读书的本意了,他们的本意是消遣。而读书人的阅读,固然不能排除消遣这一层次,但绝非满足滞留在这一层次上。读书人的读书带了联想与思考的痛苦。他们的阅读快感,不是在被动接受上,而是在接受时不断扩大收获的过程中。这就像两个儿子接受遗产,大儿子仅仅看到了他所继承的那部分产业,而二儿子却把他继承的那部分产业当成了资本,而看到了投资后的扩大、再扩大的辉煌景象。读书人得有那二儿子的活泛思路与主动精神。

世间有许多读书种子。但他们的读书似乎与他们的精神无补,反而读成呆子,读成迂腐可笑之人。曹聚仁先生说他曾听说过浙江金华有个姓郭的,书读到能将《资治通鉴》背诵一番的程度,但写一个借伞的便条,却写得让人不堪卒读(那便条写了五千余字)。读书多,莫过于清朝的朴学家,然而,象章太炎那样令人钦佩的朴学大师又有几个?我认得一位教授先生,只要提起他来,人们第一句话便是:此人读书很多。然而,他的文章我才不要看。那文章只是别人言论的联缀与拼接,读来实在觉得没有意思。读书不是装书。读书用脑子,装书用箱子。脑子给了读书人,是让读书人读书时,能举一反三,能很强健地去扩大知识的。箱子便只能如数装书。有些人读一辈子书,读到终了,不过是只书箱子而已。

从前有不少人琢磨过如何读书。阮葵生在《茶余客话》中有段文字:袁文清公桷,为湘江世族,受业王深甯之门,尝云:‘予少年时读书有五失:泛观而无所择,其失博而寡要;好古人言行,意常退缩不敢望,其失儒而无立;纂录故实,一未终而屡更端,其失劳而无功;闻人之长,将疾趋而从之,辄出其后,其失欲速而好高;喜学为文,未能蓄其本,其失又甚焉者也。’袁氏之言,我虽不敢全部苟同,但大都说在了读书失当的要害之处。而其中好古人言行,意常退缩不敢望,我以为是读书的大忌。

更有甚者,还有读书把人读糟了读坏了的。周作人当年讲:中国的事情有许多却就坏在这班读书人手里。抽去这句话当时的具体所指,抽象一点说,这句话倒也说得通:中国的事坏在一些读书人手里的还少吗?

这文章前后两部分似乎有些矛盾。但我以为,我必须这样做。我当为读书竭尽赞美之辞。但又明说:不是所有读书和所有读书人都可配得上如此赞美的。这文字的背后藏了一个企图: 但愿天下读书人,都能将书读好,都能达抵那些个被我赞美的境界。

【思考探究】

1、读书好和把书读好有什么不同?

2、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怎样才能把书读好?

3、请就文章中感受最深的一点启示谈谈你的看法。

读书与做人

钱穆

(钱穆(1895~1990)国学大师。本文是钱穆先生1959年5月26日在香港苏浙公学讲演词)

今天在这讲堂里有年青的同学,有中年人,更有老年人;真是一次很有价值、很有意义的盛会。如按年岁来排,便可分三班;所以讲话就比较难。因为所讲如是年青人比较喜欢的,可能年长的不大爱听;反之亦然。现在我准备所讲将以年长人为主,因为年青人将来还得做大人;但年老了,却不能复为青年人。并且年幼的都当敬重年老的,这将好让将来的青年人也敬重你们。至于年老的人,都抱着羡慕你们年青人的心情,自然已值得年青人骄傲了。

篇三:江苏省洪泽外国语中学2015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二)

江苏省洪泽外国语中学2015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二)

一 (20分)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有位哲人说过:梦想是人类的宝贝。是的,人生除了因宽容、呵护、关爱、守侯??

而美丽外,也因追梦、憧憬而精彩。没有梦想的人生是不可思异的。心中有梦,人生才会.

亮丽、鲜活。 .

① 给文段中加点字注音。(2分)

憧憬( ) 鲜( )活 ..② 找出文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并加以改正。(2分)

改为 改为

2.下列语段中有两个句子有语病,请指出有语病的句子然后进行修改(可以调整语序,可以添加、删除或更换词语等,但不得改变原句要表达的意思)。(4分)

①淮安市境内有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湿地资源丰富。②据统计,淮安全市

有各种鸟类约190多种、隶属17目34科,包括大鸨、丹顶鹤、白鹳、黑鹳、中华秋沙鸭、

金鵰等珍稀鸟类。③随着淮安湿地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将为周边的城市、乡村、农业、旅游等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序号 ,修改:

序号 ,修改: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4分)

甲文:不到一两分钟,他们已经脱光了衣服,在白色沙洲边清澈的浅水里追逐、嬉戏

打闹了。他们毫不想念远处这片浩荡的河水那一边沉睡着的小镇。也许是一股游移不定的

水流,也许是稍稍上涨了的河水把他们的筏子带走了;不过这只会叫他们高兴,因为筏子

一漂走,正如他们和文明之间的桥梁给烧掉了一般,断了后路。

乙文:要不是妇女和俗人、文盲联(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冯友兰读书与做人)合起来反对,这种发明早就已经实现了,这对于这

个国家的臣民有莫大的方便,也有益于他们的健康。但是妇女和俗人、文盲们要求有像他

们的祖先一样用嘴说话的自由,不然他们就起来反抗。

①甲文中的“他们”指谁?他们为什么“毫不想念远处这片浩荡的河水那一边沉睡的小

镇”?

答:

答: 1

4.诗、文名句填空。(共8分,每题1分。请注意:①—⑥题为必答题;⑦—⑩题为选答

题,从中任选两题作答,若答两题以上,只批阅最前面的两道题) ....

①江山代有才人出, 。(赵翼《论诗》)

②春蚕到死丝方尽, 。(李商隐《无题》)

③问君何能尔, 。(陶渊明《饮酒》)

④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

⑤山重水复疑无路, 。(陆游《游山西村》)

⑥ ,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选答题

⑦其为人也, ,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

⑧山高月小, 。(苏轼《后赤壁赋》)

⑨绳锯木断, 。(罗大经《鹤林玉露》)

⑩横眉冷对千夫指, 。(鲁迅《自嘲》)

二 (70分)

(一)阅读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完成5~6题。(3分)

清晨入古寺,初日明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5. 请说说“山光悦鸟性”一句中, “悦”字的运用有什么妙处。(2分)

答: 6. 具体说说“潭影空人心”一句中,“空”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1分)

答:

(二)阅读甲文和乙文,完成7~10题。(16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

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

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

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上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犹宜将护。倘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

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

谏争也。”

2

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人恒过( )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 ) ..

③诚自古所希( ) ④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 ..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治国如治病,病虽愈,犹宜将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甲乙两文表达的观点相似,请说说两篇文章表达的观点分别是什么?(4分)

答:

(三)阅读《我的读书经验》,完成11~13题。(14分)

?我今年87岁了,从7岁上学起就读书,一直读了80年,其间基本上没有间断,不

能说对于读书没有一点经验。我所读的书,大概都是文、史、哲方面的,特别是哲。我的

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1)精其选,(2)解其言,(3)知其意,(4)明其理。

?先说第一点。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多极了,浩如烟海。但是,书虽多,真

正值得精读的并不多。怎样知道哪些书是值得精读的呢?对子这一个问题不必发愁。自古

以来,已经有一位最公正的评选家,有许多推荐者向它推荐好书。这个评选家就是时间,

这些推荐者就是群众。历来的群众,把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书,推荐给时间。时间照着他们

的推荐,将那些没有永久价值的书都刷下去了,把那些有永久价值的书流传下来。这一类

的书都是应该精读的书。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这些书之中还要有些被刷下

去。不过直到现在为止,它们都是榜上有名的,我们只能看现在的榜。

?我们心里先有了这个数,就可随着自己的专业选定一些须要精读的书。读的时候先

要解其言。这就是说,首先要懂得它的文字,它的文字就是它的语言。语言有中外之分,

也有古今之别,这叫语言文字关。攻不破这道关,不知道关里边是些什么东西,只在关外

指手画脚,那是不行的。当然要攻这道关的时候,要先作许多准备,用许多工具,如字典

和词典等工具书之类。

?中国有句老话说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书的时候,即使书中的字都认得了,

话全懂了,还未必能知道作书的人的意思。从前人说,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说读诗要

得其“弦外音,味外味”。这都是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这就是知其意。“意”

离不开语言文字,但有些是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如果只局限于语言文字,死抓住

语言文字不放,那就成为死读书了。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那

3

个意思,最好扔了拐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得意忘言”。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过河拆桥

是不道德的事。但是,在读书中,就是要过河拆桥。

?上面所说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下,还要加一句“意不尽理”。理是客观

的道理;意是著书的人的主观的认识和判断,也就是客观的道理在他的主观上的反映。理和意既然有主观客观之分,意和理就不能完全相合。人总是人,不是全知全能。他的主观上的反映、体会和判断,和客观的道理总要有一定的差距。所以读书仅知其意还不行,还要明其理,才不至于为前人的意所误。如果明其理了,我就有我自己的意。我的意当然也是主观的,也可能不完全合乎客观的理。但我可以把我的意和前人的意互相比较,互相补

充,互相纠正。这就可能有一个比较正确的意。这个意是我的,我就可以用它处理事务,

解决问题。读书到这个程度就算是能活学活用,把书读活了。

?会读书的人能把死书读活;不会读书的人能把活书读死。把死书读活,就能把书为

我所用,把活书读死,就是把我为书所用。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

(选自《冯友兰读书与做人》,有删节)

11.阅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作者的四点读书经验表达的具体意思。(4分)

答:

12.第?段中画线句“但是,在读书中,就是要过河拆桥”表达什么意思?这样表达有何妙处?(5分)

答:

13.作者说理逻辑严密,请以第?段为例,说说本段的论述思路?(5分)

答:

(四)阅读《夕照》,完成14~16题。(16分)

?是大好的天气,太阳斜照到地面上的时候,光是极均匀的。不像正午前的,轰然的

阳光,沉渣泛起,沸沸扬扬,光和影都是强烈的。

?这时,却是沉静下来,那些最细的光粒子,分布在空气里。光是薄薄的一层,却没

有一点疏漏,连最犄角的旮旯里,都没有影,而是光。由于光的细致,这时的可见度相当

高,那些外墙表面上,淡黄色的涂料,都被光色析出颗粒状的质地,显出一种毛茸茸的粗

糙感。玻璃窗上的光,则是明快的,要是有人在这时推拉窗,那窗户上的反光,便哐啷啷

的,不是指的声响,而是那股子活泼劲。要是老房子,瓦顶里的杂草,便丝丝可见,间隙

里是缓缓平铺着的光。人的脸在这时呈现最柔和的线条,是照相里称作高光的效果。孩子

是不消说了,连老人的布满褶皱的脸,也变得清朗细腻。并不是说,深刻的褶皱模糊了,

其实反是更清晰了,但这清晰突出了它们的均衡有致,显得十分流畅。褶痕里的纹理纤毫

4

毕露,一无暗影,肌肤甚至是娇嫩的。

?在这样的光线里,声音可传得很远。谁家在收晾衣服,晾竿清脆地碰撞着,还有拍

打晒暄的棉被的声音,那空而实的嘭嘭声,不紧不慢的,一记记的,在住宅区的院子里,

又疏落又饱满地散开。停在对面楼顶的鸽子,饱食的咕咕声,也清晰可辨。有脚步声,即

便是鞋跟急骤地敲击着水泥路面,也还是轻盈和悦的,一串地从楼前到楼后,逐一消失。

放学的孩子,聚在楼底的空地上做游戏,叽叽哝哝地私语,虽不知道在说什么,但那细小

稠密的声节,却一个也不落的,像某一种鸟语。哪怕是在顶层的六楼,也是清清楚楚。要有自行车骑过,那车轮上的飞子,吱啦啦地响过,就特别的悦耳,好听极了。连那窗台上

蹦跳的麻雀子,那小脚爪子柔软地落地,都是入耳的。

?这时的阳光也是有气息的,是被褥的干燥和着灰尘的味,还是衣服上新鲜的肥皂味,

竹竿则是清涩涩的气味。隔宿的溽湿气晒到此刻,已经散尽扫空。东西原先的气息,便蓬

然而起,四下飞扬。它几乎是有形的,是一种绒毛状的东西,使劲地吸一口,几乎要呛鼻

了。这样的住宅区,到处是水泥:地坪,楼板,台阶,墙。全少不了水泥,要说气息是单

调的。然而,日里烟熏火燎,夜里声鼾鼻息,朝朝暮暮的,早已脱胎换骨,难免有些焐热的缠绵的浊气,经得起这么好的太阳不歇气地照吗?到了此刻,都是清洁利落的。水泥的

阴凉气是有些出来,可却是舒爽的,有冷暖的,染了人气的,它简直是带响的,沙啦啦啦。

再过些时,阳光从地面下去,暮色降临,光,声,气息,就全换了颜色。

(选自《王安忆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

14.阅读全文,概括本文围绕“夕照”描写的主要内容有哪些?(4分)

答:

15.任选一个角度,说说文中画线句子妙在何处。(6分)

答:

16.文章第?、第?、第?段分别从什么角度描写夕照?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答:

(五)阅读《沉浸〈诗经〉》,完成17~20题。(21分)

?三层小楼,粉墙黛瓦,阅览室设在二层。朝南的窗户外面,植着七里香。人坐在室内看书,总有花香飘进来,深深浅浅,缠绵不绝。这是当年我念大学时,学校的阅览室。

在那里,我如饥似渴,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学书籍。也是在那里,我初次接触到《诗经》,

立马被那些好听的“歌谣”迷上。野外总是天高地阔的,我一会儿化身为那只在河之洲的

斑鸠,一会儿又变身为采葛的女子,岁月绵远,天地皆好。 ?其实那时,我心卑微。我来自贫困乡下,无家世可炫耀,又不貌美,穿衣简朴,囊

5

篇四:2015连云港中考语文试题带答案

2015连云港中考语文试题

一、积累·运用(30分)

1.在下列各小题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或作家。(10分)

(1

(《诗经·蒹葭》)

(2

(《论语》)

(3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

(《迢迢牵牛星》)

(5

(吴均《与朱元思书》)

(6

(王勃《滕王阁序》)

(7

(李商隐《赠荷花》)

(8

(陆游《卜算子·咏梅》

(9)

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B)。(3分)

A.《我的叔叔于勒》中的克拉丽丝,《范进中举》中的胡屠夫,都和契诃夫笔下的奥楚蔑洛夫一样具有“变色龙”的特点。

B.《孟子》一书,相传是孟子的弟子所作,是一部纪传体史书。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C.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即后世统称说理辨析一类的说明文。我们学过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

D.词有多种词牌,各种词牌都有其固定的格式,包括字、句多少,平仄押韵等。其句式长短不一,又称为长短句。

3.下列病句修改错误的一项是(D)。(3分)

A.通过汉字听写大赛,使人们进一步认识了汉字之美,更加重视汉字书写与汉字文化传承。(去掉“通过”或“使”)

B.昆虫学家法布尔把科学和文学巧妙地结合起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为我们刻画了一个绚丽多姿的昆虫世界。(把“刻画”改为“描绘”)

C.一个人能否成为正真的读者,关键在于他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养成”前加上“是否”)

D.《标准汉语》的主要读者是为英语国家中的中国留学生子女及汉语爱好者编写的一套汉语学习教材。(删去“为”)

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题目。(4分)

2015年5月,《西游记》特种邮票在连云港首发。自1979年以来,《西游记》系列邮票一直深受国内外广大集邮爱好者的青睐和好评。每一张邮票,都讲述一个脍灸人口、扣人心弦的故事,带我们重温那些经典的艺术形象:矢志不yú(渝)的唐三藏,明察秋豪的孙悟空,憨态可jū(掬)的猪八戒,任劳任怨的沙和尚??此次发行的《西游记》特种邮票图案内容分别为自封齐天大圣、佛祖收孙悟空、发愿取真经、悟空收心,小型张图案为大闹天宫。邮票按照小说的故事情节进行lín(遴)选,再现了《西游记》的精彩内容。首发式上,一位资深邮票藏友当场写下一副对联,上联是:弘扬佛法师徒历经磨难,下联是: 。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3分)

(2)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找出并加以改正。(2

分)

(3)根据所给上联,补出下联。

(2分)

(4)从“自封齐天大圣”“大闹天宫”两个故事中任选一个,概述故事情节。(4分)

(5)除了邮票,《西游记》的经典形象还常常以各种艺术形式呈现,写出你知道的两种艺术形式。你认为《西游记》的题材广受欢迎的原因是什么?(

3分)

二、阅读·赏析(60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5~7题。(6分)

迎燕

(宋)葛天民

咫尺春三月,寻常百姓家。

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

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注释】①咫尺:距离很近。比喻春天的短暂。咫,古代称八寸为咫。

5.这是一首咏物诗。首联能让人想起唐朝诗人刘禹锡在《乌衣巷》中的两句诗:飞入寻常百姓家。”(1分)

6.颔联“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中的“旧帘”有何妙处?(3分)

7.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的画面。(

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15分) 乐羊子妻

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 盗泉 ?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一年归来,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选自《后汉书·列女传》)

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以污其行乎(品行、德行) (2)久行怀思,无它异也(特殊原因) ..

(3)累寸不已(停止) (4)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被??感动) ..

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5分) ①

(1)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3分)

(2)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2分)

11.文中乐羊子妻告诉乐羊子哪两个道理?对乐羊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三)阅读《水浒传》片段,完成12~14题。(10分)

不觉酒涌上来,潸然泪下,临风触目,感恨伤怀。忽然做了一首《西江月》的词调,便唤酒保,索借笔砚。起身观玩,见白粉壁上,多有先人题咏。宋江寻思道:“何不就书于此?倘若他日身荣,再来经过,重睹一番,以记岁月,想今日之苦。”乘其酒性,磨得浓墨,蘸得笔饱,去那白粉壁上,挥毫便写道:“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山丘,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宋江写罢,自看了,大喜大笑。一面又饮了数杯酒,不觉欢喜,自狂荡起来,手舞足蹈,又拿起笔来,去那《西江月》后,再写下四句诗,道是:“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宋江写罢诗,又去后面大书五字道:“郓城宋江作。”写罢,掷笔桌上,又自歌了一回,再饮数杯酒,不觉沉醉,力不胜酒,便唤酒保计算了,取些银子算还,多的都赏了酒保,拂袖下楼来,踉踉跄跄,取路回营里来。开了房门,便倒在床上,一觉直睡到五更。酒醒时,全然不记得昨日在浔阳江楼上题诗一节。当日害酒,自在房里睡卧,不在话下。(选自《水浒传》第三十九回)

12.这一片段写的是“浔阳楼宋江吟反诗”。作者借助哪些描写手法使宋江的醉态跃然纸上的?写出其中两种。(2分)

13.从选文宋江写下的诗词中,你能读出他怎么样的内心状态和情绪?(4分)

14.联系《水浒传》内容,说说宋江“刺文双颊”是因为哪件事?他又是什么时候坐上梁山第一把交椅的?(4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12分)

我的读书经验

冯友兰

①我7岁上学就读书,一直读了80年,基本上没有间断,不能说对于读书没有一点经验。我所读的书,大概都是文、史、哲方面的,我的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 , , , 。

②先说第一点。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多极了,浩如烟海。但是,书虽多,有永久价值的还是少数,我们要学会选择。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只供翻阅的。我们心里先有了这个数,就可以随着自己的专业选定一些需要的书来读。

③读的时候先要解其言,这就是说,首先要懂得它的文字,它的文字就是它的语言。语言有中外之分,也有古今之别,这叫语言文字关。攻不破这道关,不知道关里边是些什么东西,只在关外指手画脚,那是不行的。当然,攻语言关,要先作许多准备,用许多工具,如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这类。

④中国有句老话说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书时即使书中的字都认得了,话全懂了,也未必能知道作书人的意思。从前人说,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说读诗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这都是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这就是知其意。司马迁说过:“好学深思之士,心知其意。“意”离不开语言文字,但有些是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如果只局限于语言文字,死抓住语言文字不放,那就成为死读书了。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以后,最好扔了

拐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得意忘言”。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过河拆桥是不道德的事。但是,在读书中,就是要过河拆桥。

⑤上面所说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下,还要加一句“意不尽理”。“理”是客观的道理,“意”是著书人的主观认识。人总是人,不是全知全能。他的主观上的体会和判断,同客观的道理总要有一定的差距,有或大或小的错误。所以读书只到“得其意”还不行,要把前人的“意”作为参考,和自己明白的那些客观道理,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这就可能有一个比较正确的“意”。这个“意”就是自己的。读书到这个程度就算是能够现学现用,把书读活了。

⑥会读书的人能把死书读活,不会读书的人能把活书读死。把死书读活,就能使书为我所用;把活书读死,就是使我为书所用。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

(选自《冯友兰读书与做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版,有删改)

15.冯友兰将自己的读书经验概括为四点。通读全文,将第1段横线上的四点经验补全(每点三个字)。(4分)

16.从文章内容看,值得精读的书籍的判断标准是什么?(2分)

17.结合第4段内容,说说加点的“过河拆桥”一词的含义。(2分)

18.找出文中两处运用论证方法的语句,略作分析。(4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2题。(17分)

家徽

余华

①国有国徽,校又校徽,厂有厂徽,奇怪吗?我家竟有家徽。我们家的家徽是一条鱼,一条画在门板上的鱼。那条鱼画得很笨拙,线条零乱而粗糙,只能让人意会到是条鱼而已。

②祖父在世时,膝下有父亲他们弟兄四个,个个都是身高马大的男子汉,民国初年,战乱频繁,家庭仗着几个男人下死力气勉强维持着温饱。

③一天夜半,父亲起来小解,发现一条人影窜进了厨房,他便喊叫起来,同时马上守住厨房门口。不一会儿,父亲弟兄几个都起来了,他们点着灯,拿来大木棒子和斧头,仔细地搜索着厨房的每一个角落。厨房的旮旮旯旯都搜遍了,却没发现人。父亲弟兄几个说父亲定是半夜眼花,父亲赌咒发誓说肯定有人,还在争辩时祖父来了,祖父让儿子们都去睡觉。等他们兄弟走了后,祖父走到水缸边,敲敲盖子,说:“你不用躲了,出来吧。”只见这时水缸里水淋淋地站起一个人来,这人一手擎着水缸木盖,浑身颤抖,面无人色,另一只手里,还攥着一布袋大米。

④祖父望着窃贼,叹口气说:“算了,你走吧,要是让我的儿子们看见了,你今天非得残废不可。” 贼从水缸里爬出来,祖父又把那水淋淋得米袋子交给他说:“带上吧,它可帮你家度几天日子。”贼要说什么,却眼眶红了,低着头,提着米袋子往外走。走到门口,“慢着,”祖父又叫住他,塞给他一串铜钱:“你拿这些钱去做个小生意,再也不要干这伤天害理得勾当了。”

⑤贼“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给祖父磕了几个响头,便走了。

⑥不知过了多久,一天清晨,祖父一开门,便在门环上发现了一条两斤多的鲜鱼。祖父先是感到奇怪,但马上他醒悟到是那贼送来的,那人大约是做了贩鱼的生意。

⑦自此以后,我家门环上经常出现鲜鱼,家里便经常可以改善生活。大约吃了几十条鱼后,祖父感到不安,说人家是小本经营,别吃垮了人家。于是连着几天半夜候着,一直熬了三个夜,终于让祖父遇见了那送鱼人。谁知不是那个贼,却是一个年轻渔人。这渔人是那贼的儿子,贼在临终前嘱咐他要坚持送鱼到我家来。祖父和父亲他们听着连连点头。为了不违亡人遗愿,祖父拿过一把刀子,让年轻人在我家门上刻一条鱼,并说从此不许他再送鱼,就用刻下的鱼替代好了。

⑧于是,我们家按照祖父的意思,每次做屋或换门时,都保留这鱼的图案。

⑨它,自然而然地成了家徽。

(选自《余华作品集》,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有删改)

19.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文章第2段的作用。(4分)

20.阅读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贼人的心理变化的。(4分)

这人一手擎着水缸木盖,浑身颤抖,面无人色,另一只手里,还攥着一布袋大米。

贼要说什么,却眼眶红了,低着头,提着米袋子往外走。

21.细读文本,分析祖父的形象特点。(6分)

22.试探究“家徽”在本文中的丰富意蕴。(3

分)

三、表达·交流(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双眼睛,这双眼睛其实就两个基本动作,一个叫“扫视”,一个叫“凝视”。广阔的天,漂浮的云,飞翔的鸟,徐徐吹过的风以及路上行走的人??匆匆“扫视”,一切转瞬即逝;定睛“凝视”,精微之处,深藏大意。未经凝视的世界,是毫无意义的。朱自清凝视父亲蹒跚的背影,真正明白了父爱如山的真谛;沈从文凝视纯美的边城,写出了茶峒人和谐淳朴的生活;王建凝视十五的夜月,发出了秋思落谁家的感喟??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凝视生活”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各人名。③字数不少于600字。④卷面整洁,书写工整。

篇五:2015议论文阅读

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

(一)培养自己的“静能量” (鲁云)

①云南省勐海县的贺开茶山上,有几个做茶的年轻人。茶山听起来很美好,呆起来可不好受:远离了都市的繁华,朋友圈就那么几个人,洗个澡、看个电影、吃顿料理都不太方便。虽说是为了创业,怎么能呆得住?有个做茶的年轻人杨景润这样回答: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26岁的崔亚蕾说得更简单:静下来就好了。

②静,就是潜下心来,保持安静。有些年轻人缺乏安静的耐心,一味追求高频率,快节奏的生活,一静下来就不习惯,觉得无聊。譬如酒和茶,他们更爱酒的热烈刺激,较少去品茶中滋味。遇事急躁,做事浮躁,还没想好要干什么、怎么干好,就急吼吼做方案拿计划,一旦遭遇挫折,又不知如何是好。又或者“这山看着那山高”,职业规划变了又变,跳槽成了家常便饭。有些年轻人想当然以为动比静好,外向者一定比内向者更容易成功。于是整日忙于交朋友,参加酒场聚会,钻研“成功学”,寻找成功的“终南捷径”,希望一蹴而就。

③静的好处很多。《大学》里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诸葛亮告诫过我们:“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显然,安静也是一种“能量”,甚至是一种很强大的“能量”。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曾国藩给自己定了“静坐”的“日课”:每天不管在家还是外出,总要独坐两小时。

④安静是一种能量,安静的人更自省,做事更专注,收获也会更大。云南保山原地委书记杨善洲,退休后“自找苦吃”,带领林场职工绿化荒山,20余年造林5万多亩。来访的记者问他,那么艰苦怎么呆得住?老书记笑答,山上鸟语花香、清风阵阵,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应该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能忍受得住如此寂寥漫长的精神考验,并把它转化为郁郁葱葱的“精神绿洲”吧。

⑤培养“静能量”,要学会追求安静。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安静并非召之即来,要想静下来,须下一番修炼功夫。让自己“静下来”的法子挺多,古人说“唯读书可以变化气质”,读读书,钓钓鱼,下下棋,练练书法,只要有心,无论哪种,久久为功形成习惯,心沉下去,“静”的境界就升上来了!

⑥培养“静能量”,还要学会享受安静,于安静中汲取养分。当你烦躁不安、百无聊赖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想要什么,适合做什么;当你遭遇挫折、心灰意冷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做错了什么,失败了又如何;当你小有成就、志得意满时,不妨静下来,想想初衷是什么,得到的算什么。

⑦培养“静能量”,当然不一定要去茶山等偏远的地方“修行”,只要心无旁骛,处处可以历练,“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培养“静能量”,也不是要搞得暮气沉沉,故作高深。青年像初升的太阳,自然是朝气蓬勃的。不过,于艳阳天里多一缕清风,想必不无裨益。

(选自《人民日报》 本文有删改)

12.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由几个年轻人静心做茶的事例引出话题,然后逐层论证,最后提出中心论点:“培养‘静能量’,也不是要搞得暮气沉沉,故作高深。”

B.第②段中说有些年轻人认为外向者一定比内向者更容易成功,因而忙于追寻成功的“终南捷径”。究其原因,是他们的心静不下来。

C.文章末尾“于艳阳天里多一缕清风,想必不无裨益”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强调了“静能量”对于

1

朝气蓬勃的青年人的积极意义。

D.作者善于运用事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等方法说理,事例典型,说理充分,特别是引用名人名言,既让读者信服,又增添了文采。

13.下面不能证明 第④段中“安静是 一种能量,安静的人更自省,做事更专注,收获也会更大”这个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板凳要坐十年冷”,“十年磨一剑”,克服浮躁,保持安静,终能有所收获。

B.达摩面壁,静坐九年,影嵌入壁,终悟得大道,开少林寺一脉,传之千年而不衰。 C.李时珍翻山越岭,遍尝百草,历时27年,终于完成医学巨著《本草纲目》。 D.“定能生智,静能生慧”。沉下心来做一件事,心无杂念、持久专注,定会赢得喝彩。

14.第⑤段中“树欲静而风不止”的含义是什么?联系全文,谈谈如何培养自己的“静能量”?(4分) 答:

(二)我的读书经验 (冯友兰)

①?? 7岁上学就读书,一直读了80年,基本上没有间断,不能说对于读书没有一点经验。我所读

的书,大概都是文、史、哲方面的,我的经验总 结起来有四点: , , , 。

②先说第一点。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多极了,浩如烟海。但是,书虽多,有永久价值的还是少 数,我们要学会选择。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只供翻阅的。我们心里先有了这个数,就可以随着自己的专业选定一些需要的书来读。

③读的时候先要解其言,这就是说,首先要懂得它的 文字,它的文字就是它的语言。语言有中外之分,也有古今之别,这叫语言文字关。攻不破这道关,不知道关里边是些什么东西,只在关外指手画脚,那 是不行的。当然,攻语言关,要先作许多准备,用许多工具,如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这类。

④中国有句老话说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书时即 使书中的字都认得了,话全懂了,也未必能知道作书人的意思。从前人说,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说读诗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这都是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这就是知其意。司马迁说过:“好学深思之士,心知其意。“意”离不开语言文字,但有 些是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如果只局限于语言文字,死抓住语言文字不放,那就成为死读书了。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以后,最好扔了拐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得意忘言”。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过河拆桥是不道德的事。但是,在读书中,就是要过河拆桥。

⑤上面所说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下,还要加一句“意不尽理”。“理”是客观的道理,“意”是著书人的主观认识。人总是人,不是全知全能。他的主观上的体会和判断,同客观的道理总要有一定的差距,有或大或小的错误。所以读书只到“得其意”还不行,要把前人的“意”作为参考,和自己明白的那些客观道理,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这就可能有一个比较正确的“意”。这个“意”就是自己的。读书到这个程度就算是能够现学现用,把书读活了。

⑥会读书的人能把死书读活,不会读书的人能把活书读死。把死书读活,就能使书为我所用;把度出发,我们也不应一味批评公民素质参差不齐,更当以每一次问题暴露为契机,优化管理方式、加.....活书读死,就是使我为书所用。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 强机制构建,真正从治理现代化的高度推进文明建设,依靠“制度文明”稳步提升“公民文明”,不断(选自《冯友兰读书与做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版,有删改) 推高全社会的文明水位。 15.冯友兰将自己的读书经验概括为四点。通读全文,将第1段横线上的四点经验补全(每点三个字)。⑥文明不是空洞浮泛的口号,仰赖一点一滴的践行去成全。因此,与其做一个对不文明现象义愤(4分) 填膺的“键盘侠”,莫如迈出坚实步伐,用双手书写文明的笔画。你的文明,或许就存在于银行ATM 机的一米线旁,展现于人潮涌动的公交车站牌下,闪耀在川流不息的行车道中。如果说,遵守公共空 16.从文章内容看,值得精读的书籍的判断标准是什么?(2分) 间的秩序与规则是底线要求,那么,主动为别人着想、做社会关系的润滑剂,则是更高境界。从这个 意义出发,知行合一,做一个更加文明的公民,其实也是在打造一个更好的自己,过一种更值得过的17.结合第4段内容,说说加点的“过河拆桥”一词的含义。(2分)

18.找出文中两处运用论证方法的语句,略作分析。(4分)

(三)让文明素养追上现代化的脚步(11分)(李浩燃)

①“海星被摸死!模型巨蜥的脚趾也被摸断了!”最近一则微信广泛传播,从一个侧面表明,开馆不足一个月的上海自然博物馆,陷入了喜忧参半的处境。博 物馆受公众热捧令人欣喜,但观展过程中暴露出的不文明行为,又引人忧虑。

②事实上,“海星被摸死”只是网上持续热议的文明话题的一个新注脚。从埃及卢克索神庙浮雕到成都武侯祠《前出师表》石刻,“路培国”们的“到此一游”刻字,至今没有绝迹;向空服人员泼面、攀爬红军雕塑照相,种种劣行仍然在各种场合上演。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一些地方出现的当街暴打妇孺现象,更引来群情激愤。

③无论是出境旅游的不良行为被媒体打“差评”,还是公路上的违章驾驶、危险飙车等,许多不文明现象,可说是腰包“鼓起来”、生活“阔起来”后遭遇的社会发展新课题。搭乘着城镇化、现代化的时代快车,许多人逐步远离了物质匮乏的窘迫,又浑然不觉地陷入了另一种窘境。“发展的列车匆匆驶过精神的站台,现实的变化把心灵的地图抛在身外。”充满诗意的语言,道出了一些人“脑袋”轻于“口袋”、灵魂跟不上身体的尴尬状态。如果从社会层面来思考,公民文明素养如何与现代化同步,精神文明如何与物质文明比翼齐飞,已经成为亟待破解的现实课题。

④恩格斯说,“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关键词汇,“文明”折射国家发展的境界、社会进步的状态,是凝聚当代中国价值公约数的重要平台。应当看到,文明不仅仅需要被唤醒,更应在制度设计层面体现软硬结合、标本兼治。日前,继《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正式施行近一个月后,国家旅游局公布首批全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大闹亚航、强行打开飞机应急舱门、攀爬红军雕塑照相等不文明事件的四个当事人被列入“黑名单”,便是一种积极的尝试。惩恶扬善、久久为功,以不断加大的外力强化约束,让放纵自我、妨碍他人、侵害公序良俗的行为付出代价,方能防止“破窗效应”,变压力为动力,促使文明变成公民的行为自觉与生活方式。

⑤看得见的硬伤容易修复,看不见的短板却难补齐。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文明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从不文明到文明,从文明的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递进,自然需要一个“进化”的过程。从这个角

2

生活。

⑦一位西班牙作家说过,“礼貌是人类共处的金钥匙”。文明是世间最动人的语言,一个视文明为阳光的国家、一个视德行如生命的民族,让文明素养追赶上现代化的脚步,必将更富有魅力,也必能赢得真诚的尊重。 (选自《 人民日报 》 2015 年05月14日) 16.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1分)

17.选文前三段例举众多不文明现象有何目的?(2分)

18.在下边横线处按例句的结构样式仿写一组句子,使其上下文连贯。(3分)

你的文明,或许就存在于银行ATM机的一米线旁,展现于人潮涌动的公交车站牌下,闪耀在川流不息的行车道中。你的文明,或许, , , 。 1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最后一段西班牙作家的话,强调了文明是公民交际中必须具备的素养。

B.文章第⑤段加点的词语呼应紧密,既对公民有宽容的心态,又从制度建设的高度指出了提高公民素养的路径。 C.“看得见的硬伤容易修复,看不见的短板却难补齐。”这里的“短板”指的是公民素养的严重缺失。 D.为了制止游客不文明行为,国家旅游局制定了《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有了这个管理办法,就能从根本上杜绝游客种种不文明现象。

20.简略分析文章怎样层层深入论证中心论点的?(3分)

(四)幸好还有庄子 (流沙河) (1)庄子认为到他那个时代为止,天下大乱是因为社会有了文明。他的整个理论是批判社会文明,批判进步,因此历代统治者没有支持庄子理论的 ,庄子不合他们的口味。

(2)庄子说社会发展只有越来越坏,因为人类走上了一条错误的道路。文明制度把人搞坏了,把大自然搞坏了。他说野马完全是自由的,吃草喝水,快活的时候用颈部互相摩擦,不愉快打斗的时候就用蹄子踢对方。马的苦难就是从人类的文明开始,人类抓了野马驯化成家马,使它们离开了草原,离开故乡。之后又用各种东西捆起它们,加上马鞍,还有笼头,用鞭子打,使马的本性被扭曲,慢慢变 坏了。人用各种办法管束马,马也有各种办法反抗。它会咬人踢人,偷偷把嚼子吐了,偷偷地攻击人。马一旦落到这样的境遇,就失去了自然的天性。

(3)这里表面说的是马,其实说的是人,人都是在各种社会关系和制度的约束之下的,人不得不遵守这些规章,所以从人类进入文明开始就有了两面派。庄子认为原始人绝对没有两面派,他们喜欢就喜欢,不喜欢就不喜欢。互相开玩笑,吃饱了拍着肚子,跳舞唱歌,欢乐是人的本性。但是进入社会之后,人类就被管束,所以有了郁闷,有了神经衰弱。 (4)庄子还讲过一个故事:一个老头在种菜,需要灌溉用水,就挖了一条又深又窄的梯沟到井里。他就这样下到井里去,用一个陶瓮,把水灌满,然后再抱上来。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贡说,大爷你怎么这么笨?你应该与时俱进,新发明了一种机械,叫桔槔,就是运用杠杆原理来提水的,这样功效大大提高,你也不累。老头笑了,说:“难道我连这个还不知道吗?可使用了机械之后就有了机心,人会变得奸诈,世界之所以变得混乱就是你这样的人太多了。”

(5)庄子连用桔槔提水都反对,确实有些不近情理。但是庄子的确认为文明是人类的灾难。我也有一些担忧,我们的社会虽然在不断进步,吃得好穿得漂亮了,但是社会走上了这条发展的道路究竟要走到哪里去?

(6)国外一位学者说人类这样发展,很可能就像剑齿虎的道路。剑齿虎最初牙齿十分锋利,后来这个特长不断发展,到哪里都取得胜利,但是这样使它的基因失去控制,牙齿越来越长,最后造成了剑齿虎的灭亡。 (7)人类万年来的文明建设,焉知不是发展到剑齿虎的错误道路上去呢?而且现在人类的发展之路还没有回头反省的迹象。因此庄子的批判不失其片面深刻的意义。不必完全相信,但是仍然能启发我们思考:这样下去怎么办?

(8)先秦诸子唯一对人类命运做悲观推测的就是庄子,所以不被人喜欢。但是我想,幸好我们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庄子,不时给我们敲打一下,让我们反省。(选自《读者参考丛书(113)》) 10.下列说法与文意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庄子对抓了野马驯化成家马的行为是反对的。 B.庄子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应该更加文明进步。

C.作者用剑齿虎的例子表达对当今社会发展道路的担忧。 D.作者认为庄子对人类发展道路的批判是有意义的。

11.作者为什么认为庄子反对用桔槔提水“确实有些不近情理”?结合上下文说明原因。(4分)

12.下面两则材料中人物的生活态度是否符合文章第(3)段画线句中庄子的思想?联系两篇课文简要评述。(5分)

【材料一】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材料二】余则缊袍敝 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五)谨防数字化痴呆症 (刘戟锋)

①上世纪90年代初,当笔者的导师,著名理论家龚育之先生开始学习电脑打字时,他自嘲道,练习电脑打字,是因为自己的字写得不好。那时我们未曾想到,仅仅几年后,就像尼葛洛庞帝的《数字

3

化生存》描述的那样,巨大的数字化浪潮,将包括儿童在内的庞大社会群体一网打尽,人类社会踏上了数字化的“不归路”。

②凡事有利也有弊,有得必有失。韩国首尔脑部平衡中心专家不无忧虑地告诫:长期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将导致数字化痴呆症。有报纸专门撰文列举若干相关症状,如“你只记得住自己的单位电话和家庭电话”,“你觉得新认识了某人,但其实曾见过他”,“你在车里安装导航设备后就看不懂纸质地图了”,等等。

③数字化痴呆症?信还是不信?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不管这类说法是危言耸听,还是警世洪钟,有一点可以肯定,从人类思维方式来看,过度痴迷和依赖数字化产品,势必导致大脑发育和使用的不平衡。在数字化与信息化时代,动动手指就可以在网络上获得应有尽有的资料,知识的获取即时化了,人类的创造力却下降了。茶余饭后的谈资海量化了,人类的注意力却分散了。科技与经济的联系全球化了,人类社会群体间的亲情却淡漠了。碎片化信息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之大,可以一言以蔽之:以目废心。

④当数字化时代造成信息泛滥,负面效应就会浮出水面。对一些热点事件的全方位报道为何让人产生信息厌倦之感?连篇累牍的电视剧为何让人感到视觉疲劳?人类数千年大浪淘沙仅存的少数名著为何风光不再?当我们长期沉溺在信息的汪洋大海里,为之欣喜,为之癫狂,为之焦虑时,是否也该冷静地检讨一下,我们的思维习惯、日常行为、生活体验是否发生了某种扭曲与异化?

⑤前不久,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了美国西弗吉尼亚州一个名叫“绿岸”的小镇。由于该小镇位于美国国家无线电静默区内,手机、路由器、电视、广播等电子产品在这里统统失灵。如果有人需要与外界传递消息,镇上有唯一一台付费电话可以和外部联系。据了解,从六七年前开始,越来越多想要戒掉“电子瘾”的人们搬到这里,感受缓慢、宁静与本真的生活。

⑥对于那些对现代生活感到疲惫的人们来说,美国“绿岸”小镇的桃花源式生活可遇不 可求。在数字化时代,将过度使用数字产品引发的种种问题归咎于器物本身,也不是一种客观和理性的态度。克服数字化痴呆症,需要增强对自身行为的把控能力,养成更加积极平衡、健康的生活方式,防止被数字化产品“绑架”了思维、“绑架”了生活。 26.请根据提示,用概括的语言完成思路。(2分)

长期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将导致数字化痴呆症→( )→( )。

27.第④段讲到,我们的思维习惯、日常行为、生活体验都发生了某种扭曲与异化,请在文段③中找到具体的危害现象。(任写两点即可,2分) 答:

28.找出文中的主要论证方法。(写出两个,2分) 答:

29.结合对第⑥段画线句子的理解,谈谈你预防数字化痴呆症的具体措施。(至少写两条,2分) 答:

(六)莫让手机电脑毁掉汉字书写的美好 (苑广阔)

①智能手机和电脑让用户可采用拼音输入法,然后从列出的选项中挑出正确的字。结

果呢?提笔忘字成了普遍现象。汉字书写与传承问题,甚至引发了国外媒体的关注。近日英国广播公司网站便以《当中国孩子忘记如何书写时》为题,对此给予了报道。

②国外媒体对中国汉字书写的报道,关注的只是现象本身,而我们关注的,却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如何在手机和电脑日益普及的时代继续传承和弘扬汉字文化。这一问题其实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所以类似《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等看上去应该没有什么收视率的电视节目一经推出,马上掀起了收视高潮。 ③这些节目的制作和播出,对传承汉字书写和弘扬汉字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电视节目毕竟不能完全代表现实生活,在奖金和大赛名次的刺激之下,电视节目上的激烈角逐与精彩表现,并不能掩盖汉字在当代人的现实生活中书写的式微。 ④汉字既是我们祖先的一项伟大发明,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工具,同时也代表着中华民族丰富无比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作为象形文字来说,汉字每个字从古至今的演变,都有一段属于它自己独一无二的故事,都包含着文化、文明与历史。所以传承汉字,也就是在传承文化、文明与历史。而要想完成这种传承,则主要须通过书写的方式,因为只有在一笔一画勾勒这个汉字的过程中,人们才能深切体悟出蕴含其中的文化与文明。

⑤而现在各种智能输入法唯一的追求就是速度和效率,其代价则是剥夺了我们在一笔一画书写汉字过程中品味的机会,自然也就谈不上文化与文明的传承。这才是汉字书写之所以引起各界广泛关注的原因。

⑥有人也许会说,汉字书写式微的真正原因在于它“没用了”。问题果真如此吗?即便你可以打印公文、报告,但是一张手写的便条、留言,必定能够带给人不一样的感觉,让人觉得你更加真诚与友善。更别说一封手写家书给远方亲人所带来的温暖与慰藉,是任何打印字体都无法替代的。即便从功利的角度看,当别人的求职信都千篇一律用打印稿,而只有你用或遒劲或娟秀漂亮书法来书写,它必然能够更加打动人心。

⑦这么说,并不是要人们放弃电脑和打印机,而只是想告诉大家,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意识地拿起笔来,写下一段文字,其实是件很美好,很“走心”的事情。(选自2014年9月《羊城晚报》) 18.针对手机、电脑毁掉汉字书写的现象,作者提出了什么看法?(2分) 答:

19.文中的第④⑤段运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答:

20.结合自身实际,你觉得应该如何提高自己的汉字书写能力?(至少写出两种方法)(2分) 答:

(七)没有“假如”,哪来真知

4

历史上有“杞人忧天”的故事,用以形容为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担心。但从科学角度看,它不仅不是庸人自扰,而且还提出了古代天文学领域的一个大问题——天为何掉不下来?几百年来,从“地心说”到“日心说”,再到万有引力定律,终于弄清了这个“假如”。由是观之,没有“假如”,何来真知? “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说杞人忧天是傻问题,其本身就是个问题,因为这样做中止了探索和发现。当初,“骨诱导功能”欲把无生命的生物材料变成有生命的组织,被称为“怪异想法”,但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兴栋没有动摇,潜心探索18年终于修成正果,用新型陶瓷仿制骨头植入人体受损部位,诱导断骨自动生长愈合,被誉为“划时代的医学材料发现”。事实上,“假如”在没有成真知前,差不多都是“怪异想法”。但“怪异”不等于谬误,许多时候“怪异”恰恰是“见人所未见”。

“急匆匆地生活,来不及感受”,正成为今天不少人的生存状态。忙、急、快、躁的生活节奏,令“异想”“假如”的空气日渐稀薄。“很勤奋,但缺少想法;会考试,但不会提问”,成为不少学生的写照。科研领域有过之而无不及,项目申请也好,立项评审也好,都对“马上成功”更感兴趣。 今人不愿“杞人忧天”,无非是被眼前利益所困。在科研领域中,片面追求高成功率已是个通病。“假如”有着诸多不确定性,势必有损成功率,加之越是“划时代成果”,越需要长时间沉淀和考验,而当前科技项目周期短,要追赶时间进程,“杞人忧天”只能让位于效率优先。于是,不少研究成果沦为功利主义的衍生品,原始创新越加受阻于科研低端化和山寨化趋势。

科学研究是探索和创造,失败具有天然合理性,如果怕失败,研究只会原地踏步。当务之急,是从忙、急、快、躁中解脱出来,不被眼前功利所困。当然,“假如”不是主观臆想,而是从实际出发,在归纳和抽象基础上,大胆突破已知束缚,提出有待验证的问题,然后深入实践中寻求答案,打开另一个新天地。宽容和激励“假如”,应把握好这个基本点,以免伪科学和妄想干扰了真科学探索。 从“假如”到真知,离不开反复实证,就得多些“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求索精神。自然科学也好,社会科学也好,都离不开实证,没有实证,就没有科学,“假如”也就毫无意义。法拉第提出“磁能转化为电能”的假设之后,10年间做了无数次实验,才发现和证实了电磁感应背后的规律。有些人或是因为惧怕求证过程耗时费力,或是抵制不住眼前利益的诱惑而放弃学术操守,篡改和修饰数据以证明伪假设,这不仅会大大伤害学术声誉,也为 社会埋下了巨大隐患。正因为这样,越要激励“假如”,就越需要严惩造假。 老子有言:“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处理好“有之之利”和“无之之用”的关系,激励“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严谨精神,人才的苗子才能在肥沃土壤顺利成长为科学巨匠,我们这个科技大国也才能真正崛起为科学强国。 《人民日报》( 2015年05月04日 04 版) 19.(2分)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 20.(2分)文章开头写“杞人忧天”有 何作用? 答: 21.(2分)文中列举张兴栋和法拉第的例子分别论证了什么观点? 答: 22.(3分)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第3段划线句子进行赏析。

答: 23.(3分)读完全文,你认为“大胆假设“与“小心求证”有什么联系?试 举例阐述。 答:

(八)为“小人物”的杰出喝彩

① 一提到杰出,很多人想到的是政治领袖、商业精英、科学巨匠等“明星级”人物。他们确实是令人仰慕、值得学习的杰出人士。可是今天,有另外一种“杰出”悄然走红,赢得社会各界的褒奖和追捧。“最美司机”吴斌、“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他们的职业很普通,岗位也很平凡,但在紧要关头展现出的美好品格,让道德的光芒闪耀苍穹——“小人物”的杰出同样令人动容。

②由此想到南京大学110周年庆典上引人注目的场景,那就是给“十大杰出校友”颁奖。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获颁“杰出校友”称号的有好几位是来自基层的“小人物”。比如王同歌,这个扎根于灌云县燕尾港默默奉献了32年的基层天气预报员就榜上有名。南大公布的“杰出校友”首条评选标准就是“长期在基层一线尤其是在艰苦地区默默奉献,淡泊名利,在平凡岗位作出不平凡贡献的校友”。仔细品味南大眼中的杰出,让人感慨良多。

③通往杰出的道路不止一条。很多事物看似平淡不起眼,却不可或缺。一根房梁,结实到极致;一个士兵,坚守住岗位。这何尝不是杰出?雷锋一生没有干过惊天动地的事情,只是坚持把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做好,成为道德的楷模。南丁格尔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女护士,她把满腔热血都付予平凡的护理事业,成就了“提灯女神”,受到万人敬仰。

④人人都有向往杰出之心,但当社会的聚光灯集中到权势、金钱等浮华的符号上时,杰出的价值标准就容易被误读,追求杰出的路径就容易跑偏。在“官本位”、“向钱看”观念影响下,一些人习惯于以“大官”、“大款”来论英雄、排座次、论成就,仿佛官当不到一定级别称不上杰出,财富达不到一定数量算不得杰出。在他们眼里,官位和金钱成了衡量杰出的标准。还有人热衷于入选各种《名人录》、《名人大全》,甚至不惜花钱买学位、买榜单。凡此种种,都是对杰出的认知出了偏差,被名和利扰乱了心智。照此下去,不但成不了杰出人物,反而可能跌跟头、走错路。

⑤平凡孕育杰出, 杰出来自平凡。无数事实亦证明,杰出不一定要成为大人物、名人、超人,只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小人物也完全能够杰出 。那些在基层一线、平凡岗位做出不凡业绩的人,同样是可亲、可敬又可学的杰出人物。 ⑥让我们为普通人的杰出喝彩! 2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答:

24.第2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分) 答:

25.请用简洁的语言为第3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2分)

5

答:

26.请简述③-⑥段的论证思路。 (2分) 答:

(九)科学素质是决定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是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前提,更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础。在科技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今天,科技深刻地影响着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公民科学素质已经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先进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之一,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国计民生和生活品质的直接因素。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在当前是一个紧迫任务。

2011年,日本发生的9.0级强地震引发核泄漏事故,在我国公众中掀起了一场抢购食盐风波,这场风波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无独有偶, 2007年广东和海南等地“ 吃了得香蕉黄叶病的香蕉会得癌症”的谣传传闻满天飞,致使香蕉价格不正常地大幅下跌,蕉农损失惨重。这里面的原因比较复杂,但公民科学素质不高显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但公民科学素质不高显然是一个重要因素,这凸显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紧迫性。

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讲求科学思维,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公民科学素质是可以测量的,国际上的通行做法是通过公民科学素质调查获得在“了解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方法、 理解科技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三方面都达标的公民比例。2010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3.27%,预计2015年将超过5%。但是,这个水平仅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据中国科普研究所预测,到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应超过10%,才能有效支撑创新型科技人力资源的产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可见,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意义重大。

13.请给选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3分)

14.选文第二段运用了两个事例,删去一个好不好?请说出理由。(3分)

15.从选文来看,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有哪些?

(十)谈沉潜

古往今来,成大器者往往需要在人生道路上默默潜行,于无声处悄悄浮起。所以沉潜就成了一种人生艺术。

出的谢氏家族在东晋时声名远扬,族人谢安却对如此显赫的家世不屑一顾。他没有选择借助家族声望得官,却选择整日隐于群山之中,沉于万卷诗书,而在咸安年间政局动荡,举国面临倾覆的危难之时,他毅然选择出来任职,用积攒的满腹学识化解了内忧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