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佛不度无缘之人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1:19:26 体裁作文
佛不度无缘之人体裁作文

篇一:佛法虽广不度无缘之人

“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佛法虽广不度无缘之人。”这是白马寺后殿门上的对联。

从字面上理解:天上下来的雨虽然覆盖面广,浇灌大地所有之物,但是无法润泽无根之草,因为草是通过根吸收水分的,断根、缺根的草,就是泡在水里也无法得到滋润;佛法虽然无所不在,包含在我们周围的方方面面,但是对与佛无缘的人来说,此生却没有机会得到救度。佛要度人,那只是“外因”,还需要“内因”起作用(本人接受),如果本人不接受也是枉然呀。正如一个被洪水困在树上的人,别人开来船救你,要获救只有下到船上来才行,拒绝上船如何能够得救? 佛教讲究因果,有因才能有果,道理很简单,就好像你要收获粮食,就必须播种下种子,经过很多的工序,在某个成熟的时刻,它会结成丰硕的果实,种子就是因,粮食就是果,而因果之间所产生的关系也可以称之为缘。

佛门广大,不渡无缘,看起来很无情,但这却是事实情况,即便是佛祖也没办法颠覆因果,佛经有一个故事:一日,佛陀和弟子出门,佛弟子看见一个老妇人,这个老妇人很可怜,穷困,疾病都在折磨着她,佛陀和他的弟子都是慈悲的人,于是弟子问佛陀可以不以帮助她,但佛陀却说没办法帮助,因为这个妇人在往昔多少轮回竟然从来没有与佛门结下缘分,没有因怎能有果?佛弟子不信,就去叫这个妇人,想要宣讲佛法,以便于救度。可她竟然置若罔闻,怎么叫也听不见,佛弟子走到她前面希望能引起她的注意,可她却把脸扭到后面,佛弟子走到她后面,她又扭到前面...也就是说至始至终她都无法听到看到佛陀和他弟子两人,佛弟子想走到她跟前,她竟然走了,就像相斥的磁铁,无法放到一块,就是因为没有缘分的关系。这就是为什么佛教讲究结缘。

篇二:佛有悲心 不度无缘之人

佛有悲心 不度无缘之人

问: ??(录音不清)

师:与众不同并不是一种病态。佛家有一句话叫“欢喜接受”。作为父母,遇到这样的孩子,你就把他当成磨练自己的功课,不要抱怨,调整心态,带着爱子之心去面对。现在医学完全可以确诊治疗。医学加爱心,还有什么是改变不了的? 作为父母,孩子是你生活的一部分,你对他有养与教的责任。一个人的成功包含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对社会的贡献,同时也包括把自己的后代培养教育好。一个企业没有接班人,即便经营管理得很好很成功,如果后继无人,也是失败。培养教育孩子也是我们事业的一部分。很多信佛的人有一个错误的认识,好像自己积了很多德,行了很多善,就理所应当获得活菩萨的眷顾,坏事不应该发生在自己和家人身上。积德行善是人的本分。有机会积德行善要心存感恩,感恩做好事的机会让你碰上了,而不是用它来交换什么。发生了不好的事情,更应该好好反省为什么它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因果经》上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过去因为无明,我们曾种下了不好的因,招致今生不好的果。但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我们没办法把握。既然现在我们闻到了佛法,就应该知道如何把握好当下,为今生乃至来世种下好因。

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人家说他要倒霉,他就信了,马上把这个信息输入头脑,刻入心灵。说他要走好运,他却将信将疑,甚至摇头不信。而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你说他好,他会相信;你说他不好,他不会相信。佛教讲: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一切唯心造。第一个提出“一切唯心造”这个理念的是释迦牟尼佛。后来有许多宗教、学术派别也有心灵招感一说——有什么样的心,就招感什么样的果。你有一颗健康、阳光的心,对一件事充满了信心,抱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必然会有一个好结果。如果你总是自卑,抱着负面的想法和心态,把事情往不好的方面想,结果就真的有问题。你想着出门碰到坏人,就真的碰到坏人;你想着身边都是好人,久而久之,你身边就会聚来一大批好人。

同样,你抱着一种什么心态看你的孩子,就等于把大自然中相应的力量调过来,赋予你孩子。如果你的心态不健康,罩在你孩子身上的都是不好的磁场;如果你心态很好,就会把宇宙中好的力量招感过来,围绕在你孩子身边加持你的孩子。而且你的心力越强,招感的力量越大。所以要坚信你有一个非常健康的孩子。有形的呵护、治疗,和无形的大爱是你们作为父母应尽的责任。我曾经讲三种人不能学佛。第一种就是身心不健康的人。佛法一传给他,他就把佛法扭曲了。这种人凡事只看到黑暗的一面,看不到光明的一面;只接收负面的信息,不接收正面的信息。学佛修道途中必然会出现境界,可是境界一来,他首先想到的是修偏了,走火入魔了,不认为是佛的境界,认为是魔的境界。这种人是不能学佛的,他的福报不够,慧根不够。境界来时,不要去分别是正面还是负面,因为佛与魔的境

界都是沿途风光,只有毫无分别地经历所有的沿途风光,才能到达目的地,见到本来面目。

另一种人进入状态出不来,整天神神叨叨的,不学佛还正常,学了佛反而变成了神经病,逢人就讲佛法。这种人永远活在自我当中。我们在座的有一部分人见人就讲佛法。人家不信佛,你给他讲什么佛法呢?你是学佛的,碰到学佛的人才讲佛法;碰到经商的人,你就给他讲经商的知识,把佛法蕴含在商业知识里去度他;碰到搞艺术的,你就把佛法的精髓蕴含在艺术里去度他。为什么观世音菩萨有三十二化身呢?一个出家人什么知识都要通达,遇到什么样的人,就用什么样的语言和方式去和他沟通交流,去度他。前提是你已经掌握了佛法的内涵与精髓,能活学活用佛法,只有这样你才有资格去度人。

还有一种人进入不了状态。学佛就要有学佛的样子,学佛就是佛的弟子。在你身上看不到学佛人的影子,没有一点学佛人的味道,和尚不像和尚,居士不像居士,你怎么可能把佛学好呢?无论你做什么,都要能随时进入状态,所谓的能出能入,才能把事情做好。佛教里面不是有一句很通俗的话——“见人说人话,见佛说佛话,见鬼就说鬼话”吗?你们以为它是贬义的,实际上这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只有圣贤才能达到,凡夫做不到。不能随时进入状态,随机应变,怎么能起用呢?《周易》为什么是儒家的五经之首?它讲宇宙万物始终处于变化之中,一阴一阳之谓道,阴消阳长,阳长阴消,阴阳互应,迂回进入,张弛有度,打造了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与模式,创造了辩证统一、阴阳互变、刚柔相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之处。它就是一本讲变易的书,读懂了它,读透了它,掌握了它,你就能做到随机应变。

以上三种人不能学佛的原因:一是心理问题,二是见地问题。

你们问问自己,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是用智慧在做,是带着欢喜心在做,还是带着抵触抱怨的心在做?你抱怨是一天,欢喜也是一天。你对别人欢喜,实际上是对自己欢喜;你抱怨嗔恨,实际上是在惩罚自己,跟自己过不去。看不清自己的起心动念是学佛人最大的悲哀。对自己的情绪和言行,无论是喜怒哀乐还是嬉笑怒骂,当下必须清楚地了知。过后才觉知,已经偏离了道。

因为别人犯错误而生气,就等于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这种人是最愚蠢的。但是,当一个人进入角色,看到自己的孩子、家人、朋友、下属、同事犯错误,往往会生气,而且有时候比自己做错事还生气。这就是警觉不够,失去了觉照,无法超越自己心灵的境界;同时也因为你和他有共业,才会碰到一起。如果你和别人都是好的共业,身边招感的都是素质好的人。学佛的人必须相信因果。既然你现在碰到了这种人,说明你昨天结下了恶缘,今天才会有这样的结果。如果你今天不以欢喜心去面对和接受,就等于让你们之间的恶缘继续延续下去,明天、后天你碰到的还是这种缘;如果今天你以欢喜心去面对和接受,就等于把昨天不好的因和今天不好的果都化解掉了。

一个得道的人、一个圣人,一样有喜怒哀乐。他的喜怒哀乐比凡夫俗子还来得真切。他是瞬间达成,瞬间走出来,不会持续停留在一种情绪和状态里。所以说圣人无常心,喜怒哀乐都无常。只有凡夫才会始终停留在一种情绪和状态中。圣人

是念念起,念念不住,需要什么念就起什么念,过后无痕,处于空灵觉知的状态里。需要时,念头顷刻生起(这个念头就是用);境界一消失,念头也归零。归零的状态就是一种觉照的状态。喜怒无常就是圣人的境界。恒常不变的是凡夫俗子。但是,圣人的境界从表象上看,尤其是以凡夫的眼光来看,和凡夫俗子很相似。因为圣人是处于这一极端,而凡夫俗子是处于另一极端,彼此都处于极端,没有慧眼是难以分辨的。一个超越的圣人,很多事他都敢去做。而一个不信因果的人也敢做很多事。我们处在中间,无法分辨哪个是好人,哪个是坏人,哪个是圣人,哪个是凡夫。

有智慧的人学佛,变得更有智慧;没有智慧的人学佛,变得更愚昧。佛法本身不是为愚昧的人服务,也不是愚昧的人能学的。佛法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只有具备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些基本理念,才能学佛。为什么过去佛法一直在贵族这个阶层传播呢?因为只有各方面的素质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才可能成为贵族,贵族具备了学佛的基本素质。社会最底层的人,没有进入上流社会,没有达到士大夫级别,是没有资格学佛的。为什么过去的出家人那么受人尊崇,令人钦佩?尤其是明清以前,社会的精英都集中在学佛的这个圈子里,听到你是个学佛的人,大家都对你刮目相看,谁都知道佛不是一般人能学的。可是现在一听说你是个学佛的人,大家都避之唯恐不及,觉得你不是愚昧无知,就是受到什么打击刺激,“看破红尘了”!

看看我们的所作所为,哪里是在学佛呀?都是迷信!你不明白,怎么学,怎么去做呢?你不明白就信,越信越迷,越来越愚昧。过去学佛的人是先明白了才信才学。现在是不明白就信,所以越学越笨。当然,过去的善知识特别多。现在善知识确实很难遇到,即便遇到了,因为我们愚昧无知,也把善知识当成和自己一样愚昧,甚至比自己更愚昧的人,所以也就错过了。

佛菩萨看到众生无明,愚昧无知,生起慈悲心,倒驾慈航来普度众生。可是大家都不认识他,不认可他。他是明师是佛菩萨,大家却把他当作巫婆神算来崇拜,他会作何感想?他会度这些可怜的众生吗?不会,他是为知音而来。所以佛有悲心,不度无缘之人。

释万行

2010 .6.15

篇三:人生绝句

人生绝句

1,没有一个工作是有前途的,前途掌握在工作的人手中。 2,大场面也许可以看出性格,然而小事情却在培养性格。 3,天下事难易乎?做而易,不做而难。

4,性格不是在危机中塑造的,只是在危机中展现。

5,当你开口的时候,你所说的是你已经知道的事;当你 听人说话的时候,你会知道别人知道的事。

6,在你的穿戴中,你的表情是最重要的一环。

7,被把握的机会能衍生更多的机会,被疏忽的机会则一去不回。

8,说话需要知识,聆听需要智慧。

9,冲突的产生是因为太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10,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11,把容易的坚持下去,就是不容易。

12,责任使我们把事情做的更好,

爱却让我们把事情做的更美。

13,失去了翅膀,也就失去了天空。

14,哀莫大于心死。

15,只有倒闭的企业,没有倒闭的行业。

16,发现问题靠智慧,解决问题靠勇气。

17,知道了不去做等于不知道;做了没有结果等于没有做。 18,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19,细节是这样一种东西,轻视他必受惩罚;过分重视他又干不了大事。

2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1,没有钱财不算贫穷,没有知识才是真正的贫穷; 没有地位不算卑下,没有廉耻才是真正的卑下。

22,改变要从意识开始,改变要从小事开始,改变要从自己开始,改变要从此时开始。

23,海之所以能够纳百川,是因为他在百川的最低处。 24,奥运会没有加油金牌。

25,集众人之长,才能长于众人。

26,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必为。

27,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

28,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 29,石可破也,不可夺其坚;丹可磨也,不可夺其赤。 30,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31,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32,被别人背后议论无人可以例外,想想看,连神都不能幸免,你就可以心平气和了。

33,穷人思维两大特点:

一, 对所有的机会都说不; 二, 二,总想一夜暴富。 34,佛法无边,不度无缘之人。 35,没有钱,无论你怎么高,都只能是清高。

36,钱是人胆,无钱多半无自信。 37,物必自腐而后虫生。

38,对成功者,所有的问题都有方法; 对失败者,所有的方法都有问题。

39,成功者在问题中找机会,失败者在机会中找问题。

40,成功者找方法,失败者找理由。

41,如果你不做自己的主人,那就永远是别人的奴隶。

42,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4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4,岁寒,知松柏之后凋也。

45,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苦其心智,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

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6,万丈高楼平地起,英雄不怕出身低。 47,只有不锋利的斧,那有劈不开的柴。 48,弓劲者,箭必远。

49,成功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加百分之一的更努力。 50,人生如故事,不在多长,而在多好。 51,积极的人象太阳,走到哪里哪里亮; 消极的人象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

55,没有所谓失败,除非你不再尝试。

56,请教也许会使你感到一分钟的羞耻,但无却是你终生的羞耻。

57,成功之前做该做的事;成功之后做想做的事。 58,世上什么事情最容易做?劝说别人;

世界上什么事情最难做?改变自己。

59,劣势人群的第一大特点就是:希望得到,害怕付出。

60,如果你看到了障碍,你的眼睛就远离了目标。 61,一只苹果剖开能数出多少粒种子,一粒种子埋进地下,却不知能结出多少苹果。

62,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63,把合理的东西看成是一种训练;

把不合理的东西看成是一种磨练。

64,多少人穷得只剩下理由。

65,失败的借口能找出一千个,成功的理由只有一个。

66,人生可以平凡,但不可以平淡。

67,时间在黑暗里,比在光明里更沉重。

68,当你每天醒来,口袋里便装着24小时,这是属于你自己的最宝贵的财产。

69,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70,电梯坏了怎么办?走上去。

71,如果我们要更多的玫瑰花,就必须种更多的玫瑰树。

佛不度无缘之人

72,穷不要紧,问题是你还打算穷多久。

73,河流是因为遭到抵抗才变得弯弯曲曲的。 74,世界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75,刀钝石上磨,人钝事上磨。

篇四:佛不是唯一的,也不是万能的!(五台山比丘果戒)

佛不是唯一的,也不是万能的!(五台山比丘果戒)

佛,他只是一切智慧的最圆满者,慈悲心是最圆满、最平等的。但是,这里面大家要搞清楚一个概念:“佛不是唯一的,佛不是万能的”。这个要记下!虽然他是法中之王,是一切智慧的最圆满者,他的慈悲心是最平等的!但是,佛不是万能的!佛也不是唯一的!听着!一切众生只要修行都能成佛。所以,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无量无边。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只要修行,都可以成佛,所以佛不是唯一的,佛也不是万能的。

这一点和其它宗教是不一样的。别的宗教说,神、上帝、主都是唯一的,都是万能的,什么事情都能做。佛不敢这么说,佛说:佛不是唯一的,也不是万能的。为什么呢?因为佛有十愿三不能。就是说,十方诸佛的大愿合起来总结为十个大愿,其中有三个大愿,佛做不到,所以,佛不是万能的。

哪三件事呢?我们经常说:佛法虽广不度无缘之人。没有缘分的众生,佛就度不了,所以,无缘不度。诸佛菩萨的心是非常平等的,想把所有的众生都度了,但是没有缘分的众生,他就是度不了。第二件事是定业难转。什么叫定业难转?我们说,自己的命运自己改造,自己的因果自己承担,诸佛菩萨只能给你做个老师,但他无法代替你的因果。他想代替所有的众生都受苦,佛想这样做,但做不到,因为定业难转。第三件事是众生度不尽。就是地狱、恶道的众生度不尽,也度不完。诸佛菩萨很慈悲,他想把地狱所有的众生度得干干净净,一个都不留,想把地狱给消灭了,从此之后没有地狱了,他想这样做,但他做不到,因为众生造的业,就是往那个地方去的,实在没有其它地方可去了,所以,佛不能让地狱消失了,这就是众生度不尽。因此我们佛法说:佛不是万能的。

我们常说,地藏王菩萨发过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刚才说了,地藏王菩萨发了这个愿,可他做不到,那么地藏王菩萨能不能成佛呢?回答是肯定的:能!因为他的愿力跟佛的愿力是一样的,他就是佛,显得是菩萨相。比如四大菩萨: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和地藏王菩萨,他们的境界和功德与佛是一样的,显得是菩萨相,那么这四大菩萨的报身相,和佛的报身相是一样的。

说到佛像,我们谈谈造像。《造像量度经》里讲:佛是满月脸,脸就像十五的月亮一样。菩萨是鸡子脸,类似于鸡蛋的形状。天王四方脸,四大天王显威猛相,是四方脸。《造像量度经》里把这个说的非常清楚。

所以告诉你们,现在塑得佛像,很多都不如法。按照《造像量度经》里说的,这不得利益,没有功德。因为凡夫众生是眼根为利,眼根一见,看到佛像庄严,就起欢喜心,如果不庄严,就不起欢喜心。所以说,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行好塑出来后,那是人天福田,那个福报是很大的。也就是说,佛像塑得庄严、如法,那个福报是非常大的,供养那个佛像和造佛像的人都有福报,都有功德。相反,如果那个佛像塑的不庄严、不如法,塑像的人有过失,供养佛像的人和拜佛像的人不得任何利益,种不下任何福报。

所以说,能遇到怎样好的佛像,也是众生的福报。上次说了,你们遇到怎样的师父,那是你们修的因缘和福报,现在告诉你们,你能看到怎样的佛像,也是你的善根和福报的体现。

有一次我们去山西省博物馆,里面有一个佛教展览区,那里的佛像全是没手、没胳膊,残缺不全的。那象征什么呢?象征着末法时代的众生没有福报,连好的佛像都没有,众生都看不到了。因为去博物馆参观的人不是一个两个,是成千上万个人,大家都指着那些残缺不全的佛像,说这就是我们的佛像,佛就是这个样子,意味着众生实在没福报了!

按照法的因缘来说,很庄严、很好看的佛像,包括佛法里面的宝,还有佛的舍利,还有很多大乘经典,是随着众生的福报因缘而变化。末法时代,我们人间的人已经没有福报,业障很重了。那时候,鬼神的福报比人还大呢!所以,那个时候,好的佛像,好的经书,鬼神就偷走了。即使这些宝物,你把它放在保险柜里,设置了密码,甚至外面站岗放哨,你没那个福报供养的话,诸天鬼神就偷走了。偷走了干什么呢?人家供养起来。你没福报供养,我就供养起来,你们人间供养那些烂石头、烂砖头就行了。同样,好的大乘经典,诸天鬼神都偷走了,留到人间的就是那些伪造经典、白话类的经典,修改过的不太好的经典。为什么?因为人类没有福报了,扶不住那样好的法宝了。所以,最后留给人间的就是你们在博物馆里看见的,没有手的,没有头的,丢了莲花座的,那些佛像留给人间众生来供养。

这就是我们讲的佛像,佛像是众生因缘、善根和福报的一种象征!所以通过以上,我们把佛法与伊斯兰教、耶稣教和天主教的根本区别给大家讲了一下,大家要牢牢记下!

篇五:17-01-07__GB__佛法教育

认识佛教 (第七集) 1991/12 美国迈阿密 档名:17-01-07

前面将佛法修学的依据以及行门的纲领介绍出来了,现在再谈谈佛法教学的善巧。「善巧」,他的方法非常的好、非常的巧妙,我们如果不知道,就很难学到佛法真正的东西。也就是前面说过,不懂得方法是很难修学得到成就的。

佛法修学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这就是清凉大师在《华严经》上所讲的「信、解、行、证」。第一个要相信,能信就是缘成熟了。我们常常听说「佛不度无缘之人」,什麽叫缘?就是他能信。能信,这缘成熟了;不能相信,缘没成熟。所以佛度众生,一定是度能够相信的这些人。佛家跟其他宗教不相同的地方,其他宗教信了就可以得救,佛法不是这麽说的,「信」是你可以入门。

信了之後一定要「解」,一定要理解。佛法所说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因此「解」就是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一切经所说的就是这一桩事情,到真能够理解之後,然後才修行。所以「行」是建立在「解」的基础上。我们理论没搞清楚,方法也不懂,怎麽「行」法!「行」就是常说的盲修瞎练,那不是真正的「行」。真正的「行」是有理论的基础、有真实的方法。

「行」最後的目的是要达到「证」,「证」才是真正得受用。什麽叫做「证」?简单的说,就是把你所信的、所解的、所行的,在你日常生活当中,统统用得着了、用上了,这就是「证」。譬如我们讲

认识佛教 (第七集) 1991/12 美国迈阿密 档名:17-1-07 1

认识佛教 (第七集) 1991/12 美国迈阿密 档名:17-1-07 2

《无量寿经》,《无量寿经》里面所说的,就是我们所想的,就是我们所行的,我们所行所想的就是经,经跟生活融化成一致了,这是「证」,这叫真如,佛法可贵的地方是在此地。

所以一定要知道它的次第,「信、解、行、证」。「信」,第一个要相信自己,这也是佛家讲「信」跟其他宗教不同的地方。宗教第一个是要你信神,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条件。佛法最重要是信自己,不是信外面,信自己有佛性,信自己本来成佛,信自己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信自己真性被染污,只要我们把染污去掉,恢复自性,就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所以先要相信自己。如果常常觉得我自己罪业、烦恼深重,恐怕我不能成就,这个人就注定不能成就了,为什麽不能成就?他不相信自己能成就,佛菩萨再大的神通、智慧、道力帮助他,也不行。佛菩萨帮助人,是帮助能站得起来的人,站不起来的人,佛菩萨对他无可奈何。所以说第一个是「自信」。

第二个是「信他」,「他」就是指佛法。佛在经典跟我们讲的这麽多道理、这麽多方法,我们相信,我们依照这个理论、依照这个方法修行,自己决定成就,所以先「信自」,後「信他」。蕅益大师又把它扩充,我们相信「理」(这些道理),相信「事」。宇宙之间,许许多多无法计算的、不可思议的这些事相,从哪里来的?「事」从「理」上来的。「理」是清净心,「理」是真如本性,就是自己的真心,所有一切万象都是从「理」显现出来的。这些现象怎麽会显现出来?这里头有因有果,而且因果是连锁的,因果是循环的。前面一个因结了果,果又是因,下面又有果,所以因果是循环,因果是重

叠无尽的。这些事实我们都要能够明了,都要能够相信,从这里建立信心。然後我们求「解」,求一切通达明了,这样自己修行才没有疑惑,修行才会有快乐,不会有障碍。

学佛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亲近一个老师,这是自古以来,无论中国、外国,求学是不能离开老师的,所以一定要亲近一个老师,接受老师的教导,依照老师讲的方法来修学,这是一条正路。

在中国古代,佛门里面教学,首先是五年学戒,五年是一个期限,学戒,这个戒不是三藏里面的律藏,不是说这个,是遵守老师的教诫,就是要守老师的规矩。老师对学生要负完全责任,这个学生将来学习是成功、是失败,老师要负责任,这叫「师道」。现在说老实话已经看不到了,为什麽?老师不负责任,学生也不认真学习,所以现在师道真的已经看不出来,这是这一个时代的悲剧,学生对老师没有尊敬心,老师对学生也没有真正的照顾,也没有真正成就他的那一种愿望、那一种的关怀。

五年学戒,这就是中国人所讲的「师承」,学的是什麽戒?简单说就是培养你戒定慧三学的基础,这是老师的责任,老师没有别的东西教给你。所以像禅宗,拜了老师,这五年中,他叫学生干什麽?叫你去做工,分配一个工作,老老实实去做,教你一个很简单的修行方法,决定不能改,天天照做。所以就觉得枯燥无味,我在道埸做了五年工,什麽也没学到。其实他学到的东西太多了,他不知道。学到什麽东西?烦恼少了。他叫你这个也不准看,那个也不准听,限制很多,你统统都能遵守,这五年下来是福慧双修。福是什麽?天天在做工,寺院里面做工就是修布施。因为你出家,身上也没有钱

认识佛教 (第七集) 1991/12 美国迈阿密 档名:17-1-07 3

认识佛教 (第七集) 1991/12 美国迈阿密 档名:17-1-07 4

布施,天天做工,用劳力在布施,在修布施波罗蜜,在修供养,天天在修布施供养,修福。每天这个也不能听,那个也不能看,六根都给堵起来了,心得定,心得清净。所以老师是教你修福修慧,修戒、修定、修慧,他教你这个东西,这个东西往往没有痕迹。

在教下也是一样的。譬如法华宗(天台宗的),你到天台宗道埸去修行,你拜了老师之後,老师也是将寺庙常住工作分一样给你去做,或者叫你扫地,或者叫你挑水,或者叫你到厨房做打杂,一个工作给你做。然後叫你背经,天台宗是以《法华经》为主,把《法华经》给你去念,念五年念到会背。工作的时候,经就放下来,没有工作的时候,赶快就读经,其他的什麽都不能听,讲堂不准你去听,就专门做打杂,这样做五年,这是真正的修学。绝对不是说初来的人,把他当作佣人看待,不晓得是真正定慧等学,这是真正修学的基础。五年下来,他有福有慧,福慧都有了,再让他到讲堂一听经,听个一年、两年,他开悟了,他明心见性了。

所以我们看看《高僧传》,看古人的教学,往往到那个寺庙没多久,他就证果了,他就开悟了。现在人在一个道埸住上三十年、五十年,住一辈子都不开悟。天天听讲经,为什麽不开悟?没有定慧的基础,所以听一辈子也不能开悟。你去读经,你就算把三藏十二部统统都念了,你还是不开悟,顶多你得到一些佛学常识,看得多,记得多,得到佛学常识。对於你断烦脑、开智慧是一点帮助都没有。

所以亲近老师,老师指一条路给你走,这一条路在刚刚走的时候是枯燥无味,但是走过去之後,欢喜就不可思议,是你真正有东西得到了。

所以我们今天修学就犯了严重的错误,一开头就是广学多闻。我在前面讲过了,人家一开头是断烦恼,是「烦恼无尽誓愿断」,烦恼统统断掉了,就是定慧完成了,这时候再「法门无量誓愿学」,这是一条正路。现在人犯的过失就是不断烦恼,就开始来学,还希望学得愈多愈好。清凉大师说这种修学的方法叫有解无行,光在解的层面上去下功夫,对於自己真正功夫疏忽了,不去断烦恼,不去修清净心,他的结果是增长邪见,你所知道的都是邪知邪见,都不是正知正见,这个话说得非常有道理。清凉大师这个话是在《华严经疏钞》里面说的,我们不能不留意。

学佛从哪里学起?就是从念一部经下手。要不要懂意思?不要懂。因为你所懂得的都是邪知邪见,都是错误的。念这一部经,为什麽要老念这一部经?诸位要晓得,念这一部经跟禅宗里面参究修禅定没有两样,跟密宗里面三密加持没有两样,只是方法手段不一样。念经就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诸位也晓得,戒律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我在读经的时候,心里面不会乱想,当然诸恶就不做;经典是佛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言语文字,没有比这个更善了,所以读经就是众善奉行。念经的时候,戒律就圆满了,不要一条一条修,总修了。念经的时候要专心,专心就是修定。念的时候,从头到尾没有念错,没有念漏掉,念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就是慧,这就是修慧。所以念经

认识佛教 (第七集) 1991/12 美国迈阿密 档名:17-1-07 5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