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江门侨乡建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1:17:27 作文素材
江门侨乡建筑作文素材

篇一:江门侨乡文化

华侨、港澳台同胞及其眷属

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

【简述】 江门五邑与潮汕、闽南地区并称全国三大侨乡。据不完全统计,江门五邑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胞约有386万多人,其中海外华侨、华人约232万多人;港澳台同胞约155万多人。全市归侨、侨眷、港澳台同胞家属200多万人。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分布在世界五大洲107个国家和地区(除港、澳、台地区)。其中分布亚洲有50多万人,占全市旅居海外华侨、华人总数22.98%;美洲有150多万人,占总数68%;欧洲有7.7多万人,占总数3.52%;大洋洲有7.4多万人,占总数3.38%;非洲有1.8多万人,占总数0.9%;其他地区有2.8多万人,占总数1.22%。

全市旅外乡亲在世界各地组织起来的华侨、港澳台社团共775个。其中国外647个,香港111个,澳门13个,台湾4个。这些社团组织分布较多的国家和地区依次是香港、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委内瑞拉、澳门、新加坡。

【捐资办公益事业】 是年全市接受华侨、港澳同胞捐赠2.37亿港元。修建学校67间(次),医院14间(次),敬老院4间(次),托儿所1间,修建影剧院、图书馆12间(次),修建大、小桥梁34座,道路55.5公里。

【投资办实业】 全市通过侨务部门参与招商引资达9798万美元、人民币2.76亿元。招商引进项目共74个。其中蓬江区引进项目58个,投资总额达9798万美元;新会区引进项目16个,投资总额人民币2.76亿元。

【为侨资企业排忧解难】 市各级侨务部门加强与侨资企业联系与沟通,了解侨资企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向政府及有关部门反映侨资企业的情况,为侨资企业排忧解难。为侨商在江门投资进行跟踪服务,协助处理市活斯环保纸袋有限公司的内部纠纷、喜运来酒店温泉水资源纠纷、潮连钻石花园土地问题,切实维护侨资企业的合法权益。(来源:江门年鉴2009 )

江门侨乡文化的转型与发展

近年来,江门市以多种形式开发侨乡文化资源,研究、弘扬侨乡文化和精神,让侨乡文化代代相传,并转化成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物质力量,使一代又一代的华侨华人始终关注并积极参与家乡的建设,同时促进了侨乡的经济建设及和谐侨乡的构建。

(一)侨乡文化建设转化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侨乡文化建设得到了江门侨乡民众的支持,也得到了江门五邑300多万海外侨胞的认同。在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时,有些侨胞数十年没有回国,但在开展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活动中,互相加强了联系沟通。侨胞们回乡“寻根”及办理碉楼托管手续,亲眼目睹了家乡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更加激发了其爱国爱乡的热情。

(二)侨乡文化建设加快了江门经济的发展。侨乡文化建设如中国(江门)侨乡旅游节、侨乡华人嘉年华及对侨乡文化的宣传推广等活动,提高了侨乡的知名度,扩大了侨乡的影响力,彰显了侨乡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提升了侨乡的形象,在取得可观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加快了江门经济的发展。江门现有侨资企业3000多家,投资总额109.5亿美元。侨资企业占全市总税收约1/3,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约1/3,占全市出口贸易总额约2/3,安排就业人员30多万人。可以说,五邑华侨华人是加快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也为侨乡经济建设注入了独特的侨乡文化内涵。

(三)侨乡文化建设,延续了侨乡文脉,传承了侨乡文明,为构建和谐侨乡,实现侨乡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多年来,江门五邑华侨华人为侨乡架起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沟通了中西文化交融的渠道,给侨乡带来先进的理念、丰富的信息、广泛的关系,有力促进了侨乡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和交流合作,推动了侨乡与世界的接轨融合,促进了侨乡的对外开放。江门侨乡也以开放的胸襟迎接、吸纳新的文化要素,形成了侨乡文化汇通古今,兼融中西的兼容性、开放性和创新性特征。侨乡文化体现出来的兼收并蓄精神、包容品格和开放意识,使侨乡能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好地与世界文化进行交流与对话,充分学习与借鉴一切有利于构建和谐侨乡的有益经验,吸收一切有利于侨乡科学发展的优秀成果,接纳四面八方有利于侨乡建设的人才,形成开放、和谐的社会基础。

启示

(一)江门侨乡文化必须吸收、发扬华侨文化中的优秀养分。江门侨乡文化建设要加强侨乡文化人文素质的提高。在老一辈的华侨身上,最能感动人也最有特色的精神特质就是创业精神,在异国他乡、一穷二白的状态下,艰苦奋斗,发奋创业。我们要让这种华侨精神中最闪亮的东西引领我们的侨乡文化,点燃侨乡人民创业的激情。另一方面,要加大侨乡文化的乡土教育,让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年轻一辈都认识、认同侨乡文化,让侨乡文化成为他们思想的基石和引以为傲的特质。

(二)实施“留根”工程,增强华侨华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华侨华人新生代、新华侨华人和社团新力量是今后对外侨务工作的重点。用侨乡文化作为纽带,积极实施“留根”工程,做好第三代、第四代华侨的工作,开展各种寻根活动和联谊活动,促进他们来江门观光考察,开展经济、贸易、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交流,可依托五邑大学,向全国侨联申办“对外华语教学点”,邀请华裔子弟回来学习祖国文化。积极做好以侨引智工作,可考虑成立留学回国人员管理机构或在海外设立引进海外人才联络处,并建立新华侨华人“海外人才资料库”和“投资项目库”。文化是维系故土与华侨华人的精神纽带。应借鉴潮汕和泉州两地做法,依托江门市政协、江门市文化局、五邑大学等机构,成立政府或民间的五邑华侨历史文化研究机构,挖掘整理侨乡丰富的历史文化,加快华侨博物馆的建设,把五邑华侨的家族史、外迁史、发展史等串成链,展示给海内外江门人,以文化的认同增强华侨华人的归属感。注重挖掘、保护和开发建设梁启超故居、立园、陈少白故居、碉楼等具有历史意义或象征意义的文物景点和重点侨房、宗祠等,利用侨乡人文优势,包装好旅游寻根线路,大力发展旅游业,挖掘、开发好江门五邑的传统民间文艺,通过海外社团到海外演出,以文化的交流,带动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

(三)江门侨乡先进文化建设必须依靠文化品牌作支撑。侨乡先进文化建设必须实施品牌战略,以突出“侨味”,体现侨乡特色为突破口,打造“侨味”文化品牌,形成侨乡文化建设亮点,推动侨乡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从而不断提高城市文化品位。这无疑是非常正确也是必须坚持的一个方针。江门作为中国第一侨乡,也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侨乡文化是源,是根,是本,其他的都是流,是枝,是末,没有侨乡文化就没有侨乡的其他文化。“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尤其是在相关新闻报道中,应全面理解侨乡文化,准确把握侨乡文化,这样,我们才会打造出真正的“侨味”文化品牌。(来源:)

“中国第一侨乡”

江门五邑是全国著名侨乡,侨乡文化独具魅力,有“中国第一侨乡”之美誉。祖籍江门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近400万人,分布在全世界五大洲107个国家和地区。江门五邑籍华侨、华人中,分布在亚洲地区的约占20%,美洲地区的约占70%。

华侨爱国爱乡,到目前为止,为家乡捐资捐物达60亿港币,回乡投资达100亿美元。 独特的华侨历史,形成了绚丽的侨乡文化。从建筑、饮食、服饰、风俗习惯,随处可见中西交融的痕迹。

旅居委内瑞拉的20万华侨中,有八成在恩平。首位旅委的恩平人祖籍沙湖松巷村。清末,由于清政府无能,民不聊生,一位来自沙湖松巷村的人听说委内瑞拉的生存条件好,于是,千里迢迢到委国谋生。

此后,恩平人便一批又一批地通过香港、关岛、擅香山等地取道到委国,一代一代地繁衍下来。这些恩平人虽然生活在委国,但依然乡音不改,孩子出生后,老一辈教给他们的第一种言语总是地地道道的“恩平话”。

生活在异国他乡,对来自祖国和家乡的信息都十分渴望。然而,由于委国长期没有华文报纸,旅委华侨获得来自祖国和家乡的信息渠道不是很多。1998年,原恩平人大副主任吴景退休后移民委国,同旅委陈咏隆、方有彬、甄景柱、余贤毅等商量,办一份华文报纸,他亲自出任社长,2001年名为《委华报》的华文报纸在委国发行。

在委国,与《委华报》竟相绽放的《委国侨报》也是恩平籍华侨郑洪山等主办。两份华报的创办,弘扬了中华文化,解决了十几万华侨的“精神饥渴”,而且也成为联络情谊、沟通乡情的扭带。

160多年来,在委内瑞拉这个南美小国,恩平人凭着一份勤劳,从种地,洗衣等苦差事做起,逐步涉足餐馆、杂货店、进口贸易以至厂矿企业等领域,成了当地经济发展一支生力军。

在这群恩平人中,有一位被华侨尊称为“茂叔”的工商巨子。“茂叔”名叫冯雪茂,祖籍恩平牛江镇,1946年申请移民到委国。初到委国时,茂叔从打工干起,由于他工作勤奋,老板对他比较赏识。1952年,有了一定积蓄的他投资在加拉架斯开办了一间小餐馆。到1956年,茂叔由经营餐馆转向经营杂货,并开始进军房地产,兴办工厂等。现在茂叔的生意除了商业、工业外还涉足房地产、银行、报纸、电视台等创业,仅豪华超市、百货店就达10多家。由于他在当地的突出贡献,从1977年至1995年,他先后获委国总统颁发的三级“弗朗西斯·德朱芝达”勋章、二级“弗朗西斯·德朱芝达”勋章、“阿拉氏曼萨樱花”勋章、二级“劳动功勋”奖章,是旅委华侨的骄傲。

还有一位华侨叫做岑鹏,人们称他“鹏叔”。鹏叔出生于江洲太平里村,上世纪50年代从内地到香港,从香港只身到委国加拉架斯谋生。起初打工,后来做杂货生意,从零售到批发,生意越做越红火,加拉架斯的许多侨商和一些零售商都是他的档口进货的。他有一套经营贸易生意经验,而且为人厚道,乐于助人,受到委国华侨的称赞。岑鹏已故,其子岑文锐继承父业,继续拓展他的贸易王国。(来源:江洲侨刊)

篇二:五邑大学侨乡建筑文化

五邑侨乡建筑文化

165 120603班 3212001766 廖美梅

在江门生活将近两年,五邑侨乡地区的建筑和村镇,使我对侨乡建筑文化的特色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其中,我认为最具特色的是从村庄中拔地而起的碉楼和绵延数百米的骑楼街市,。它们在五邑侨乡的出现和发展,不仅展示土洋两种文化在当地的融合过程、性质、特点,而且它们的文化风格、历史影响,对认识华侨文化地位和作用、建设广东文化大省,也将提供历史借鉴和决策参考。

位处珠江三角洲西南的五邑侨乡虽然也有一定山地丘陵, 但潭江流量大, 水网稠密, 常罹水患,淹没田园庐舍, 居民不得不上高地躲避。这个地区开发较早, 唐代以来相继置恩平、新会等县, 宋代以后, 大量岭外人口迁来, 并采取聚族而居方式。姓氏、宗族之间往往为争夺山林、水源或风水问题等发生矛盾和争夺。清咸同年间(1855 - 1867 年) ,粤西含五邑地区持续10 多年土客械斗。大量人口外逃, 导致百业凋零, 盗匪乘机而起, 弄得五邑地区鸡犬不宁。各村自保联防, 成为预防匪患一种有效手段, 碉楼也由此应运而生。骑楼首先是受楼, 女儿墙上开个圆洞, 减少台风压力, 又适应广东炎热气候, 使建筑显得通透, 也是一种独创。这种建筑既有西方敞廊式商业建筑特点, 又结合广东三间两廊民居传统格式组合而成, 因而普遍被认为是中西建筑文化结合的产物。其优点在于作为一个开放空间, 既能直接面对顾客, 做活生意, 又适应岭南炎热多雨气候, 故产生以后迅速获得推广, 在侨乡尤甚。20世纪20 - 30 年代, 骑楼在五邑地区接踵而起, 成为新建城镇最主要建筑景观。清末民初, 直到建国前夕, 为适应五邑历史地理环境的需要, 一种兼具防卫、避灾和居住功能的碉楼建筑与骑楼差不多同时兴起, 成为五邑侨乡中西建筑文化珠联璧合另一大景观。

五邑碉楼建筑年代不同, 楼主人侨居世界各地, 故其建筑风格丰富多彩, 展示了中西文化交流整合历史过程和特质。然基于广东区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差异, 内地骑楼数量少, 类型单调, 规模小, 体量轻, 多采取中国宫殿或民居式屋顶, 即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上占优势, 如粤北、西江地区, 甚至惠州一些城镇骑楼即属其列。但五邑地区一是华侨遍布世界各地,引进建筑形式多样; 二是侨资雄厚, 加上20 世纪20 - 30 年代, 地方政府鼓励华侨回乡投资, 开展大规模建设, 故所建骑楼风格多样, 规模大、体量重。开平赤坎、台山台城骑楼街, 即为侨资所建,或沿河、或沿路摆布, 纵深大, 其平面类型既有单开间式, 也有双开间式和多开间式, 如台城即有不少骑楼是双开间并联组合型的, 江门长堤路中华酒店则是三开间型, 成为当地标志性建筑。但五邑绝大多数骑楼又为单家独户式, 突出楼主财大、尊贵气派; 开平赤坎镇即有不少骑楼采取单间式, 蔚为壮观, 多保持至今, 成为城市文化遗产。

出于防卫需要, 碉楼顶设悬挑的“燕子窝”, 可以居高临下, 凭借广阔视野, 构成交叉火力网, 射击匪盗, 乃五邑人独创。碉楼无论外观还是内部陈设, 都反映中西两种文化融合和共存共荣、协调统一。碉楼大门对联所书内容完全为中国文化, 如开平百合区均和村一座碉楼联曰: “蛟腾凤起, 桂馥兰芳”, 又一座碉楼联曰: “行道有福, 与德为邻”。楼外部灰雕多饰以石榴、佛手、喜鹊、麒麟、梅花鹿、鳌鱼、蔬菜、许桂灵等图形:;琴、荷花、中国结、金钱、龙凤等图案, 喜、福、寿等字形, 以及壁画、山水画、历史人物、中国古诗词等。如开平塘口新开里一座碉楼, 即在门楣上书写王羲之《兰亭序》部分文字, 它们充满了岭南

建筑风情。这些雕饰与西式草、缨络、涡卷、走兽和几何图形, 特别是山花、三角形、曲线形等充分体现浓厚巴洛克建筑风格相匹配, 达到两种文化完美结合。

我认为一座城市或一个地区应该有自身的特色, 五邑侨乡地区是一个特别的地方, 有它自身的历史演化过程和人文背景, 因而它自然而然会形成其自身的特色。首先,五邑侨乡建筑文化是中西文化相互碰撞、杂交最终达到融合的结果。侨乡在我国旧民主革命时期最先接受了西方的文化, 许多先进的革命者最早在这一地区活动, 向中国介绍和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界想, 包括西方的社会制度和资产阶级革命理论, 当然也带来了西方的建筑文化。许多侨民在海外生活多年, 有了积蓄就回到家乡, 大兴土木建房造屋, 西方的建筑技术和建筑形式也就介绍了进来。但是中国固有的本土文化也是十分强大的, 并有着很强的兼收并蓄的力量。中西建筑文化的碰撞, 杂交的结果, 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这种风格与当时“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的思想是相一致的。不少建筑总体布局上采用的是中式布局, 外部装饰则采用西洋柱式和细部处理。虽然有不少拼凑之作, 但却是中西结合, 相互交融的杰作。许多建筑实际上都包含了许多生动活泼、大胆创新的因素。其次,五邑侨乡建筑文化是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结果。侨乡炎热多雨, 地少人多。因此形成了高度密集组合的“ 梳式” 布局的村落, 这种大进深、小天井的层进式院落住宅, 通风凉爽, 就象阿拉伯建筑一样适合炎热的气候。也因此形成了城镇中前店后宅、下店上宅的竹筒式骑楼市街, 这种竹筒骑楼建筑既通风凉爽, 又遮风蔽雨, 是多雨的我国亚热带南方城市最佳的市街形式。

五邑侨乡建筑文化, 不仅在当时称盛一时, 至今日其意义也未泯灭, 值得借鉴、传承和开发的价值颇大。这种历史文化景观是广东, 尤其是珠江三角洲从传统社会走向近代社会的一个文化景观见证。不但展现了广东华侨文化开放、自信、包容、创新的文化风格, 而且也代表了岭南文化在这方面的特质。这些建筑文化景观富丽堂皇、雄伟壮观的立面和内部豪华陈设的最大特色是张扬、炫耀, 突出个性, 风格各异, 充满了建筑美学的魅力, 因而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正作为一笔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

广东骑楼已被历史和实践验证是一种适岭南的地理环境、充满人文关怀的建筑, 在近年旧城改造中被大量破坏后, 人们重新审视和发现它的价值, 正在城市建设中大力恢复或新建(如在广州) , 显示骑楼价值在岭南的回归; 而五邑庞大的碉楼群, 为全国独有, 备受各方关注, 已被列入中国拟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文化遗产的名单中, 恰是它历史价值之所在。

广东五邑侨乡, 中西文化交流、融合过程和文化景观反映在多个文化层面上, 最直观的是城镇规划布局、骑楼与碉楼建筑等。它们充分展示五邑华侨在吸收西方文化并与本土文化相结合上表现的大胆的文化创新, 与当地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有机结合的智慧。它们作为历史文化遗产, 经受了时间考验, 现已被认为是适应历史地理环境, 调适人地关系达到和谐共存一种良好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华侨文化也是一种时代先进文化, 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尤其是建设广东文化大省中, 应予继承和发扬, 达到历史为现实服务之目的。

篇三:五邑侨乡史

五邑侨乡文化的概况

几千年的农业文明,蕴育出乡土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乡者,故乡也,土者,民间也。吾乡吾土,是故土,是老家。数字化的今天,世界风云变幻。现代都市人于历史留下的印痕已无可言说。老村、古镇、旧宅、败祠、发黄的族谱,或可引发人们对乡土中国的思索。本书旨在介绍中国民间传统的地域文化。以图文随记的形式,向大众传播中华本土文化之精髓,复苏久远的历史场景。为探究历史传承、反思历史文化变迁的人们,开辟一片传统文化的博物馆,乡土社会的史书库。亦借此呼吁:保护我们的民间文化!珍视我们的历史!

五邑文化是一个复杂的多元体,不仅仅是侨乡文化,但是,最能显示五邑文化特质、最集中体现了五邑文化精髓的,还是侨乡文化。

一、侨乡的历史:

江门五邑人出洋史可追溯到唐代,唐僖宗乾符六年(公元879),已有新会人随阿拉伯商人往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自此之后,一批又一批的五邑人陆续飘洋过海到海外谋生。江门市是全国重点侨乡之一,同潮汕和闽南地区并称为全国三大侨乡。据最新的侨情调查统计,江门五邑旅居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300万多人,遍布全世界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大多数分布在北美洲和中美洲,侨胞在海外繁衍生息,为居住国的繁荣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二、侨乡的地域:

江门市,约形成于元末明初,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五邑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国著名侨乡的首府。江门市区因地处西江与其支流蓬江的会合处,江南的烟墩山和江北的蓬莱山对峙如门,故名江门。 早在元末明初,这里便形成墟集。 十七世纪初,江门墟因商贸而兴盛,逐渐成为珠江三角洲的一个贸易中心,西江中下游一带的商品多在此地集散。 1904年,江门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设江门北街海关,为广东八大关之一。西方近代工业与文化也随之引入和发展。 1925年,江门定为省辖市。1931年撤销市建制,复归新会县辖。 1949年10月23日江门解放。 1951年1月江门改为省辖市。 后又分属过粤中行署、肇庆专区、佛山专区管辖。 1983年,江门市定为省辖地级市,实行市管县新体制,下辖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和阳江、阳春7县。 1988年,阳江、阳春分出另设阳江市。 1992年至1994年五县先后撤县设市,由江门市代管。 2002年9月,新会撤市设区。新会区辖原县级新会市的会城镇、大泽镇、司前镇、沙堆镇、古井镇、三江镇、崖门镇、双水镇、罗坑镇、大鳌镇、睦洲镇,区人民政府驻会城镇,将原县级新会市的棠下镇、荷塘镇、杜阮镇划归江门市蓬江区管辖。 江门市现辖蓬江、江海、新会三区及台山、开平、鹤山、恩平四个县级市,辖区范围俗称"五邑"。共同的历史,同出一宗的地缘人缘,加上海外对五邑的影响,使江门五邑展现出丰富的民俗风情。 2008年,江门及下辖各市城市建成区总面积198.87平方公里,其中江门市区(蓬江、江海、新会)城市建成区面积108.62平方公里。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江门侨乡建筑)

三、侨乡的经济:

侨乡人民生活普遍比较安稳,都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也产生了一些资本家,形成了一些华商家族经济,但大多是中小业主。五邑籍华侨华人经过几十年的艰

苦奋斗,基本上都在居住国立稳了脚根,在北美的华侨华人普遍都过上了衣食不愁的富足生活,小有积蓄;一些拥有产业的移民,生活更为殷实。从经济实力对比上考察,五邑籍海外移民富裕者多富豪者少,虽不乏有像陆佑这样的巨商,但是大多数为劳工阶层或中小业主,大企业家大金融家巨商富贾不如广东潮汕、客家和福建泉州、福州侨乡多。

中国华侨华人的大企业集团集中在东南亚和港、澳地区,这些家族色彩极浓的企业集团又主要出自广东潮汕、客家和福建泉州、福州侨乡。而祖籍五邑的大集团大财团在香港、澳门较多,也有像利氏家族这样的商界巨擘,不过从总体实力上看,祖籍潮汕、客家侨乡的大集团大财团似超过五邑。

四、五邑的浓厚乡情:

海外移民与家乡的联系有内在的机制,并通过一定的形式来体现。广东、福建侨乡海外移民的动机最初都是为了挣更多的钱回来改变家乡的环境,改变亲人的生活境遇;挣钱以后回乡娶媳妇、建房、买地,是所有海外乡亲的共同心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落叶归根"意识,更强化了他们的这种观念和行为。绝大多数华侨不断地从自己少得可怜的劳动报酬中抠出来的血汗钱汇回家乡,以此拉紧了他们与家乡的联系,家乡亲人的生活同时逐渐增加了对海外游子的依赖,家庭、村落、墟镇点点滴滴的变化都打上了华侨们的烙印。五邑籍海外移民与侨乡的这种联系比其它侨乡表现得更为突出。 大量五邑籍华侨年轻力壮在一个男女比例失调极其严重的社区要想找到一个配偶(还不管她是否称心如意),组成家庭,简直是天方夜谭。他们只有把娶媳妇成家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家乡,侨居国终究不是久留之地,不论是年轻人还是中老年人,最终他们都是要回国的,因为那里才有他们渴望的家。故乡的"家"对他们不仅是一个心理上的寄托,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追求;"落叶归根"对他们不仅是一个传统观念,更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行为。

五:中外文化渗透到侨乡社会的各个角落:

移民是文化的传播者,海外移民不论是到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低于中国的东南亚,还是到已经完成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北美洲,都会将中国的文化传到侨居国,同时将异域文化带回来,必然在侨乡形成中外文化的碰撞。中外文化的碰撞是在多方面展开的:文化教育最为突出。各个侨乡都由华侨出资开办了新式学校,西方的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乡村社会得到实践;各种图书室在侨村出现,使远离城镇的农村青少年接受到外界社会的新信息;医院的创办,让侨乡农村的民众见识了西医的治疗方法和技术;因一些华侨在海外信仰了基督教、天主教,西方教会的势力开始在侨乡发展,教堂尖顶上高耸的十字架在召唤善良的人们对异域宗教的选择;排球、桌球等西方体育活动走进了侨乡青年的业余生活。

侨乡建筑更是最充分地反映了中外文化交融在五邑侨乡是多么的深入人心。建房是所有华侨的一大追求,全国各个侨乡在清末民初都出现了一个房屋建设的高潮。有意思的是,五邑侨乡的乡土建筑完全有别于其它侨乡。最大的区别是,其它侨乡的房屋建筑基本上保留了当地传统的建筑样式,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极浓。比如,潮汕侨乡农村的侨房一般是具有潮汕传统风格的"四点金"或"下山虎",大户华侨的侨房主要表现为用材的考究,面积的广大,工艺的精美,而型制还是传统式的;客家侨乡的建筑仍然多是"大围屋"。有关侨乡的建筑,我们谈到岭南民居再具体探讨。

六:五邑籍华人的生存环境:

五邑侨乡向北美的大规模移民是1848年以后的事。当时的中国是清朝政府统治下日落西山的封建专制社会,政治僵化,技术落后,经济衰退,民不聊生。而以贫苦农民为主体的五邑籍华侨进入的美国,则是一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文化的繁荣、人们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华侨们对此感到十分的陌生和新鲜,观念上受到的冲击非常强烈。同时,他们也明显地感受到了这个社会的"敌意"。

因此,五邑籍华侨一方面由于在北美洲的生存环境非常的艰难,巨大的文化差异带给他们心理上的痛苦是东南亚华侨难以体会的,因此他们对家乡的思念就更为强烈,"落叶归根"意识更是深植在心中。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在西方文化氛围中生活,五邑籍华侨只好顺应潮流,并不排斥西方文化,他们恰恰以开放的心态接受了它,自觉或不自觉地改变了自己的一些生活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这些转变不仅使他们逐渐调整了与当地文化的心理距离,减轻了一些不适应感,同时也十分明显深刻地改造了自己的家乡。中西文化在五邑侨乡碰撞交融之激烈、广泛、显形,与华侨自身的变化有直接的关系,它实际上就是封建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在华侨身上碰撞的体现。

五邑侨乡文化是丰富的。它不仅以一般文化形态常见的非物质形式,即精神的形式表现出来,积淀在五邑人的心理结构之中,成为一种支配性的精神力量,而且也以大量的物质文化形态表现出来,成为散落在五邑大地的碉楼、村落、洋楼、园林、教堂、宗祠、街区、成为直观的、让世人共赏的世界文化遗产。

篇四:中外建筑史论文:近代江门侨乡的建筑形态研究

中外建筑史论文:近代江门侨乡的建筑形态研究

江门市位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的西岸,下辖新会、台山、开平、鹤山和恩平等五市(区),俗称“五邑地区”,是全国的著名侨乡。近代的江门侨乡,华侨的影响渗透到城镇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华侨建筑。既反映近代的沿海社会状况,又反映西方文化在中国的本土化演变,具有较大的历史意义和保护价值,其中尤以获得世界文化遗产殊荣的开平碉楼与村落为最。本文主要考察开平和台山两地具有明显中西混合色彩的侨乡建筑,这批建筑建多建于民国时期,是海外华侨参考西方建筑样式而建造。侨乡建筑按功能分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两大类,四小类。其中居住建筑包括:一般性居住建筑,如浮月村的洋楼(庐);防御性居住建筑,如瑞石楼(碉楼)。公共建筑则包括:世俗性公共建筑,如关族图书馆和司徒氏图书馆;纪念性公共建筑,如风采堂(祠堂)。

一、侨乡的居住建筑

1、一般性居住建筑:浮月村洋楼

浮月村位于台山斗山镇,是一个具有明显侨乡特色的华侨乡村。村上现有70多户,300多人,而旅居海外和港澳地区的乡亲则有1000多人。浮月村的侨乡特色突出的表现在华侨按照西方建筑样式设计,并完全由华侨出资兴建,即所谓的洋楼,这些洋楼在当地又被称为“庐”,是财富的象征。

浮月村中大多数的庐选址于旧村的村后和左侧,形成前低后高的竖向村落

形态,有利于通风和视线开敞,且在传统思想中亦以左为贵。所有庐均坐北朝南,拥有独立庭院,四周围墙环绕。这些庐建于1917~1936年间,是华侨在海外聘请设计师预先画好图纸,连同侨汇一并寄回来进行建设。村中一共20栋庐,其中15栋雕刻有名称,分别是:中山阁、贤安庐、安雅庐、兰芳居、觉庐、蓁华居、恒安居、仕庐、英庐、源庐、炯庐、鋈庐、晃庐、惠华居和陈国旗楼,另外5栋则没有刻名。从这些庐的名字中可看出,多采用贤、安、雅、华、仕等字命名,反映这些华侨经过海外漂泊后对日后安定、美好生活的追求。目前村中大部分楼主及其家眷已经移民海外,洋楼多被空置,幸运的是在调查中源庐仍然有人居住。

源庐位于旧村之后,旁边与恒安居相连,有前、后两个庭院。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以及安全防御功能是所有洋楼的共同特征,源庐也不例外。源庐的长略比宽短,平面大致呈方形,形似西方的古堡。厨房与卫生设施建在主体建筑旁,这是村里所有洋楼的另一共同特征。建筑高三层,出于安全防御的考虑,

一、二层设计得较为封闭,窗口较小,雨篷和窗楣也较窄,外墙没有落脚之处。但每个立面的窗楣形态各不相同,有半圆形、条形以及三角形。第三层有飘出的阳台,大概1m宽,阳台上四周有欧式立柱和拱券。女儿墙刻有“源庐”二字,楼顶上有一半圆形的山花,山花上刻有叶卷、涡卷等西式装饰。源庐为平屋顶,但村中不少其他洋楼的屋顶为穹顶和方尖顶,西方建筑色彩浓烈。

进入室内,体现到更多的是安全防御的一面。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内外墙由25cm厚的青砖砌成,叫“二五墙”,异常坚固。建筑入口除有一般的木门外,门后还有推拉式的铁门,体型庞大,能抵挡重大撞击。室内外窗户较小,

且都有铁柱和铁窗门的双重防御。每层的楼梯既狭窄又陡峭,只能同时容一人通过,目的是避免入侵者同时涌入,具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二楼的楼梯间有铁门,并且在楼板上设有射击窗口。

总体而言,在华侨影响的渗透下,华侨建筑表现出明显的西化与实用特征,建筑既讲求美观,又具有安全防御的实用功能。但是,华侨的影响也有消极的一面。正因为华侨家庭一般较为富有,引来诸多盗贼,因而才对安全防御的要求提高。而不是有的人所认为的,因政局动荡,盗贼群起而提高防御要求。这也是华侨建筑防御功能强于一般民居的主要原因。

2、防御性居住建筑:开平瑞石楼

瑞石楼位于开平蚬冈镇锦江里,是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瑞石楼为旅美华侨黄璧秀所建,主人号瑞石,故曰瑞石楼,有“开平第一楼”之美誉。锦江里村落的后面布置三座碉楼,从左到右依次为升峰楼(为华侨黄峰秀所建),乡楼(又称锦江楼,乡人合力所建,用于全村安全防御),以及瑞石楼。其中瑞石楼最高,最为精致。据瑞石楼主人介绍,当时进行村落建设时就经过统一规划,规定后一排房屋要比前一排房屋高一个砖,前排房屋不能完全阻挡后排房屋,寓意乡村步步高升,并且这样的布局也有利于自然排水和通风。而碉楼是村里最高建筑,当然应该布局在村落的最后面。瑞石楼是开平现存碉楼中最高,高九层,但每层的层高均不相等。碉楼主人展示了浙江大学某教授对瑞石楼立面各层层高的测量结果:一层3.696m,二层

2.797m,三层2.785m,四层2.812m,五层2.973m,六层3.803m,七层3.466m,八层3.051m,九层3.298m,穹顶高0.850m,室内外高差0.270m,建筑总高

29.801m。

碉楼是防御性居住建筑,不管是室外还是室内,安全防御的思想贯穿于碉楼的设计中。就室外而言,首先,一至五层四个立面均开三个窗户,但窗口较小,封闭性较强,且窗檐较短,不利攀爬;第二,六层有悬挑出约0.6米宽的阳台,阳台的护栏全为实墙体,护栏和女儿墙上刻有圆形、方形、花瓣形、“喜喜”字形等图纹装饰。阳台的四周都有柱廊,柱子均为爱奥尼柱式,柱子之间的拱券样式也不一样,有拱形、三角形和瓶型。碉楼的这些装饰似乎只是反映碉楼主人品味和中西文化融合的物质体现,其实并不然,这些装饰却有功能性的一面。实体的阳台护栏在射击中能有效防护守御者下半身的安全,而四周密集的柱廊则能最大限度地为守御者提供作为上半身的掩护体。另外,阳台可以作为平时放哨、警戒和休息之用(彩插图3);第三,七层的室外为平台,平台四角各建有一个穹顶角亭,俗称燕子窝,角亭悬挑出楼外,其地面和护栏上都开有射击孔,射击范围能有效覆盖碉楼周边,设计科学。

如果说室外的设计是用于反击性防御,那么室内则是防守性防御。碉楼的大门和窗户都有双重的铁柱和铁门,一层的房间一般不住人,只用于储藏生活物资。楼梯位于后部,既狭窄又陡峭。二楼靠近入口处的楼板开有两个射击孔,射击孔朝向建筑入口大门处。二楼至七楼用于居住,八楼供奉祖先,而九层面积较小,用作灯塔,放置警备设施,如探照灯、发电机、警报器和枪支弹药等。

二、侨乡的公共建筑

1、世俗性公共建筑:关族图书馆和司徒氏图书馆

关族图书馆和司徒氏图书馆位于开平赤坎镇,该两个图书馆的诞生源自于

两大宗族的竞争。关族和司徒族原是从中原迁徙至岭南,先后辗转迁居于开平赤坎,并形成聚族而居的社会形态,并且,该两大宗族在美国和加拿大都有许多宗亲。赤坎的东部为司徒族所聚居,称为上埠。而西部则为关族聚居,称为下埠。上世纪二十年代以后,赤坎的城镇发展进入新一轮的高潮,沿潭江边进行扩建,其中扩建的参与者主要是华侨及侨眷,建设资金来源于华侨所捐赠的汇款。在这些新扩建的沿江建筑中,最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是关族和司徒族的图书馆,两个氏族图书馆的建成预示镇内两大宗族的政治文化中心的建立,也代表了镇内关、司徒两大宗族势力的正式确立。

最先兴建的是司徒氏图书馆,位于赤坎东部的潭江边上,于民国十四年落成。建筑具有明显的西式风格,楼高三层,立面从下至上可分为三个部分。首层为第一部分,作为建筑的基座,红砖切成的西式窗柱与三角形的窗楣相结合,将基座部分衬托得稳重、典雅。二、三层为立面的第二部分,六根葡萄牙式的立柱与罗马拱券相结合,贯穿二、三层的建筑立面而连成一个整体。另外,二、三层的栏杆为镂空的西式栏杆,且栏杆底部刻有回形纹理,使立面显得大气而又不失细致。第三部分为顶层的钟塔,钟塔底部有民国著名书法家谭延开所题“司徒氏图书馆”六字,钟塔顶部有一口产自美国波士顿的西式大钟,每到整点就为赤坎镇报时。

关族图书馆则在民国十八年竣工,位于赤坎西部的潭江边上。在图书馆的建筑设计过程中,关族的海外宗亲从北美带来西式的建筑样式作参考,甚至有的宗亲直接从海外回乡亲自监理设计和施工。与司徒氏图书馆的立面具有较大相似性的是,建筑立面具有浓厚的西洋风格,同样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

篇五:江门市基本概况

江门市基本概况 Post By:2005-3-24 11:36:58

一、 城市概况

江门市位于东经111°59′—113°15′,北纬21°27′—22°51′,地处广东省中南部、西江下游、珠江三角洲西部,东邻中山市、珠海市;西连阳江市;北接新兴市、佛山市;南临南海,毗邻港澳;是珠江口西岸的中心城市之一。全市土地总面积9541平方公里,其中江门市区1818平方公里。沿海有大小岛屿96个,海岸线总长328.7公里,含岛岸线356.7公里。江门市属河流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势总体低平,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倾斜。平原开旷,低山丘陵,错落其间,形成江门地貌的多样性。西部及西北部多为中低山丘陵,东部、中部和南部为河谷、三角洲平原,南部沿海滩涂宽阔。境内的天露山海拔1250米,为境内最高峰。江门市属亚热带海洋气候,少霜无雪,温和多雨,阳光充足,年日照时数1838.6小时,平均温度22℃,降水量2150毫米,夏秋季常有台风、暴雨。

江门市现辖蓬江、江海、新会三个县级市辖区,代管台山、开平、鹤山、恩平四个县级市,现有总人口382万人,其中市区人口 132万人。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素称“五邑”而闻名海内外。江门是“中国第一侨乡”,祖籍江门五邑的海外华侨、华人、港澳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同胞共有368万人,约占全国海外侨胞的十分之一,遍布美国、加拿大和西欧、东南亚等107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同胞素有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热心支持家乡建设,形成了江门市对外经济文化交往的独特优势。

二、 历史变革

江门市区因地处西江与其支流──蓬江的会合处,江南的烟墩山和江北的蓬莱山对峙如门,故名“江门”。江门建市前为新会县属地。早在元末明初(公元1368-1388年),这里便形成墟集。十七世纪初,江门墟因商贸而兴盛,逐渐成为珠江三角洲的一个贸易中心,是西江中下游一带的主要商品集散地之一。 1904年,江门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设江门北街海关,为广东八大关之一。西方近代工业与文化随之进入和发展。 1925年江门定为省辖市。 1931年撤销市建制,复归新会县管辖。1949年10月23日江门解放。1951年1月江门改为省辖市。以后又先后分属过粤中行署、肇庆专区、佛山专区管辖。1983年江门市定为省辖地级市,实行市管县新体制,下辖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和阳江、阳春7县。1988年,阳江、阳春分出另设阳江市。1992年至1994年所属五县先后撤县设市,由江门市代管。2002年9月新会撤市设区,并入江门市区。

三、 城市现状

“八五”期间,江门市已跻身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名列第32位),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小康”’的24个大中城市之一(名列第12位);是“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三连冠、“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

“国家卫生城市”、“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并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被亚太经合组织确定为中国唯一的R1SE计划(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在世界银行发布的2003中国投资环境评估报告中,江门被评为A类地区,位居全国23个大中城市的前列;在中国首届诚信建设成果展会上,江门被评为“中国50家投资环境诚信安全区”之一,是广东省唯一入选的地级市。目前,江门市正在积极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改革开放以来,江门市经济保持健康持续发展。2003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731.09 亿元;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工业总产值实现1539亿元;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11:48:4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9.3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77.84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1.11亿元。中油BP江门公司、江门联和发动机、开平中晖纤母粒、新会中集、大长江等5家企业跻身全国外商投资企业500强;天健集团、省七建集团和鹤山建昌集团进入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之列。

公路交通网络完善,高速公路里程位居广东省地级市首位,已基本形成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以325国道、11条省道为主干线,县乡公路为支线的公路网。各市、区间的“一个小时生活圈”和市区内的“15-20分钟生活圈”已基本实现。水路方面,主要航道有西江航道、虎跳门水道、潭江水道、北街水道、崖门水道、劳龙虎水道等。其中,银洲湖水域是联通南海和珠江流域的黄金水道之一。新会港、台山广海港是全国一类货运口岸,向外籍货轮开放,可通航万吨巨轮。

亚洲最大的燃煤火力发电厂——台山电厂总装机容量900万千瓦,1、2号机组已经并网发电,3、4、5号机组以及崖门电厂正在筹建中,台山腰古核电站也在规划中。江门将逐步成为广东省的重要能源基地。

四、 城市特点

江门是一座风景优美,具有浓厚侨乡特色的现代化城市,以海滨沙滩、温泉保健、森林生态和侨乡风情为主要特色,其中新会圭峰山风景名胜区、开平立园、恩平金山温泉度假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梁启超故居、开平碉楼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温泉众多,分布五邑各地的有金山温泉、帝都温泉、锦江温泉、台山温泉、古兜温泉等10多处,恩平市已被中国矿业联合总会授予“中国温泉之乡”的称号。中国(江门)侨乡华人嘉年华暨中国(江门)侨乡旅游节是江门市一年一度的旅游盛事,每年都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人到来旅游观光。

江门市现已形成了摩托车及零配件、金属制品、家用电器、纺织化纤及服装制造、造纸及纸制品等支柱产业,并拥有一批全国性的产业基地:

中国摩托车产业示范基地:江门是全国首个被授予“中国摩托车产业示范基地”的城市。行业龙头——大长江集团年产销量双超100万辆,在年产销量、纳税额和综合经济效益方面均位于全国首位。 中国(新会)不锈钢制品生产基地:2003年江门市日用不锈钢制品产量达8.1万吨,增长17.63%。生产企业集中

在新会区司前镇。行业龙头——天健集团是固定资产超10亿元的大型企业。

中国五金卫浴产业基地:生产企业最为集中的蓬江区杜阮镇有五金卫浴企业211家,全年产值18亿多元,其中美标显浩水暖公司和吉事多卫浴生产的产品占据了全国50%的中高档市场。

国家火炬计划江门新材料产业基地:全市新材料产业以纺织、化工、电子、磁性新材料等为主体。2003年全市共有新材料企业350家,产值120亿元。拥有美雅集团、美达锦纶集团、彩艳集团等一大批骨干企业。

中国纺织化纤基地:江门市是全省传统的纺织化纤制造基地。2003年大纺织服装业工业总产值达219.6亿元。所辖开平市是“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开平涤纶集团产值达42.7亿元,属下的春晖股份公司是上市公司。

造纸及纸制品生产基地:2003年全市造纸及纸制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7.18亿元,同比增长17.65%。行业龙头维达纸业集团是全国最大的生活用纸制造企业之一。银洲湖区域被规划为江门市中长期的纸业产业基地。目前,总投资19.8亿美元的亚太纸业和总投资10亿美元的印尼纸业等一批大型造纸项目已经落户该地区。

五、 投资环境

为进一步改善投资软环境,为投资者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集中实行行政事务性收费,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江门市人民政府早于1997年2月即设立行政事务服务总汇(简称行政总汇)。行政总汇实行“四个一”服务(一座楼办公、一个口受理、一个窗收费,一条龙服务),达到“方便、高效、有序、保廉”的目的。只要经营条件具备、申报资料齐备,一般贸易性企业在7个工作日内、生产性企业在15个工作日内就可以办妥开业所需的全部证照手续。

行政总汇协助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组织、协调、督促和落实市委、市政府制定的各项优惠政策。江门市政府网上行政服务系统于2002年1月18日开通运行,项目申报者、投资者可通过国际互联网登录江门市政府网站,在线进行业务查询、申报、登记、表格(资料)下载等。

江门市政府以优惠政策为服务手段,改善投资环境,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扩大外商投资领域。江门市市委、市政府制定实施了《关于鼓励外资民资投资发展的决定》、《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流通业的意见》、《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多项投资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外资民资到江门投资兴业。

六、 发展目标

2004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来江门视察,提出“要把江门建设成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大城市,到2010年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更高要求。围绕

这一目标,我们将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树立“后发争先”的强烈意识,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根本指针,继续推进工业强市、民资外资富市、科教兴市、环境优市战略的实施,努力实现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相统一,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相统一,增加投入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相统一。今年我们要努力实现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和发展民营经济、城镇化建设、文化名市和政务环境建设等“六个争先”,为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大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江门侨乡新八景

Post By:2005-4-7 17:08:01

侨乡新八景”评选活动由江门市旅游局、市委宣传部、市广播电视局、市电视台共同主办,采取专家评审和群众投票的方法,评出江门市“侨乡新八景”,分别为:“东湖倩影”、“小鸟天堂”、“圭峰叠翠”、“川岛风情”、“立园春晓”、“碉楼烟雨”、“温泉仙境”、“雁影波光”。

1、东湖倩影(江门东湖公园、东湖广场)

东湖公园:位于江门市区中心,始建于1958年,“东湖秀色”为“江门八景”之一。园内植有大量珍稀植物和观赏性花卉,是一个以绿色生态环境和园林艺术为主题,以山、水、植物等为自然景观为主调,具有休闲、娱乐、观光游览等综合功能旅游区。东湖广场位于市区港口一路,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层阶式结构。广场西部为大型的音乐喷泉。该喷泉共有水下彩灯1264盏、喷头1384个,有独立水形20种。广场还是江门市开展各项集会、表演的场地和市民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

2、圭峰叠翠(新会圭峰山风景名胜区)圭峰山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 也是广东省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森林公园,乃珠江三角洲上不可多得的绿宝石。山中玉台寺为广东四大名刹之一。 雄伟的圭峰山,山脉绵延,堆翠叠碧,珍禽异兽数不胜数,奇花异木不胜枚举。令人神往的玉台古刹、镇山宝塔、碧霞彩影、玉湖观鱼、牵线过脉、火树银花的玉湖、入夜流光溢彩、波光潋滟,置身其中,似梦似仙,令人流连忘返……在绿树簇拥的圭峰南麓、碧簸荡漾的玉湖北畔,有一个圭峰景区最具历史意义和纪念意义的景点--周恩来总理视察新会纪念馆和周总理纪念广场,以及具有侨乡特色的艺术博物馆----葵博园。 在圭峰山东麓,有近千亩的体育运动公园,娱乐设施完善,包括滑草、溜冰、山水泳池、网球俱乐部、烧烤、卡丁车场等游乐场所。

3、小 鸟 天 堂(新会小鸟天堂) “小鸟天堂”是著名的生态旅游景点、天然赏鸟胜地,位于新会城区以南10公里的天马村。其以独特的鸟类生态风景为主题,集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健康旅游、休闲旅游于一体,充分展现旅游新时尚的园林化、多功能大型景区。380多年前,河中一个泥墩、一棵榕树长期繁衍,形成枝叶覆盖1万多平方米,树上栖鸟千万只,鸟树相依,人鸟共处,和谐奇特,世间罕有的一道天然美丽风景线。------白鹭晨出暮归,灰鹭暮出朝回,他们依时有序,互不干扰,极有风度。"人间那得几回闻"。除了观鸟听鸟,还可欣赏绿树碧水与蓝天白鸟相映成趣的优美景致和享受具有岭南水乡特色的河上休闲乐趣,给你一种全新的感受-------"人间毕竟有天堂"! 1933年,文学大师巴金先生乘船游览后叹为观止,写下优美散文《鸟的天堂》,"小鸟天堂"从此得名。 2002年重新规划扩建,并对动、植物自然生态群落加以悉心保护和优化,形成占地面积40万平方米,以独特的鸟类生态风景为主题,集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健康旅游、休闲旅游于一体,充分展现旅游新时尚的园林化、多功能大型景区。

4、立园春晓(开平立园)立园——华侨园林中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其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在中国园林中独树一帜,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立园春晓”为“江门市侨乡新八景”之一。立园位于广东著名侨乡开平塘口镇,占地面积近廿亩,是已故旅美华侨谢维立先生创建于二十世纪初的花园别墅。该园以《红楼梦》中描绘的大观园为依托,对中国园林古典建筑艺术兼收并蓄,并对欧美当时流行的别墅建筑特色加以融会贯通,达到中西合璧之化境,从而拥有"小观园"的美称。立园三区自成一体,以河道或围墙相隔,又以数座桥亭或通天回廊相联,可谓景中有景、园内有园,耐人寻味。而镶刻其间的名家书法楹联,又使立园平添了浓郁的文化内涵;大量富于浪漫传奇色彩的精美灰塑、壁画,又使人恍如置身仙境。立园以其景点之丰富多彩,曾吸引了《大决战》等多部影片来取景拍摄,堪称"中国华侨博览园"。 2001年6月,立园以其中西合璧的独特建筑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5、碉楼奇观(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是开平一带特有的乡土建筑群体。它起源于明朝后期,随着华侨文化的发展而鼎盛于二十世纪初叶,现存1833座。这些碉楼集居住与防卫功能于一体,融中西建筑艺术于一域,是一道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景观。这些碉楼既有中国传统硬山顶式,也有德国堡垒式、古罗马碉堡式、中世纪英国式……可谓中西合壁,百花齐放。而且,整个开平几乎找不到两座完全相同的碉楼。开平碉楼将中国传统乡村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罕有地体现了近代中西文化在中国乡村的广泛交流,成为中国华侨文化的纪念丰碑和独特的世界建筑艺术景观。开平的碉楼建筑,堪称“世界建筑艺术博物馆”。2001年6月,自力村碉楼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经开平市人民政府整治维修后,面貌焕然一新,前来观瞻的海内外人士络绎不绝。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村落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