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危害人类和平的武器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9:27:03 高中作文
危害人类和平的武器高中作文

篇一: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与国际和平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与国际和平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是用来大规模屠杀的武器,其存在严重的威胁到国际和平,特别在美国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后,人们深刻的认识到其巨大的危害。当前, 制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尤其是核扩散已成为国际社会日益关注的一个安全问题, 但它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意见分歧、矛盾和冲突, 成为影响国际安全一个重要的但不稳定的因素。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包括三类武器:核武器(包括放射性武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虽然这三种武器都能对人类社会带来严重的杀伤性和破坏性后果,但由于化学武器的使用具有一定的天然局限性(如地形限制),真正成熟的生化武器技术还处于预研和发展状态,并且将来使用之后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技术相对成熟、杀伤性和破坏性更加突出可怕的核武器尤其占有特殊的位置。另外,生化武器已经被国际社会公认为不人道、非法的武器,并且有两个国际性的公约禁止约束其使用和发展,而足以毁灭整个人类的核武器只有一个限制扩散的公约——《不扩散核武器公约》,并且该公约存在一些漏洞与不足。在以上背景下,通常人们谈论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主要指的是核武器。

目前,国际社会认可的有核国家包括:美国、俄国、英国、法国、中国,宣布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有印度、巴基斯坦和朝鲜,公认具有核武器的国家有以色列等,还有一些国家或非国家实体(如恐怖主义集团)的核武器发展情况不为人知。 那么到底是什么推动众多国家甚至非国家实体热衷于核武器的研发?

对于一个国家实体来说,国内因素有:一些国家官僚常常通过鼓吹外部威胁、支持相关政治家以及为了增加国防费用而积极游说以创造发展核武器的条件,在这一过程中,在科学一军事一工业复合体中有可能会形成国内联盟;而从国际上说,每个国家都希望通过某种手段来增加国家权力、保卫国家安全,而核武器的巨大杀伤性就能够满足增强实力、使侵略者不敢轻举妄动的目的。处于高度冲突地区的国家可能受高度安全需要,为了保障生存而发展核武器,不仅如此,异国为了安全而发展核武器将会对其邻国安全形成威胁,并导致邻国采取同样的行动,双方陷入安全困境,如1998年印度河巴基斯坦先后多次进行核试验比赛。再加上核武器的研发费用低于先进传统武器的费用, 为各国纷纷投入研究和生产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何况在国际政治上, 拥有核武器是一国军事和政治地位的重要象征,因此,扩建核武器就成为与其他军事强国抗衡的资本。

而对于一些如恐怖组织的非国家实体来说,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旦被掌握,他们就可以向一些国家实施威胁报复行动,以此来实现某种非法目的。另外,传统的国际条约和法规都只针对主权国家,而对这些非国家实体没有任何约束;并且非国家实体获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技术和材料的隐蔽性更强,,恐怖分子可以方便的跨越国界实行地下活动,而制造核武器的技术已无秘密可言,只要他们搜集到一定数量的核材料就可以轻易制造粗糙的核武器,这对国际和平构成巨大的威胁。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巨大威慑作用使两个处于冲突并且有相当军备力量的国家之间形成抗衡,互相不敢轻易寻衅,这在一定程度上暂时维持了和平状态,但一旦任何过激行为使一方处于不确定状态的国家做出使用核武器的反应,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周围国都会受累甚至可能给整个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的灾难。并且,如果矛盾双方只有一方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不安全感必定会导致另一方采取一切措施来获取,直接后果就是造成双方局势紧张,军备竞赛加剧。如。2003年1

月8 日, 印度进行了“烈火”导弹实验, 同时巴基斯坦也进行了“里高”导弹实验。

同样的国际不安全因素还有中东地区叙利亚危机、伊朗核危机、阿拉伯与以色列的安全问题,军事力量的竞相发展引起对方的警觉,互相以怀疑的目光审视对方,安全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使这一地区形势处于动荡之中,威胁着国际社会的安全。

恐怖主义一直是国际和平的巨大隐患,以往传统的恐怖主义只限于暗杀、绑架等有限危害,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使他们如虎添翼,能够更加猖狂的制造世界恐慌。例如日本邪教组织———奥姆真理教施放毒气, 导致多人中毒, 引起世界不小的恐慌。而发生于伦敦的“蓖麻毒”事件, 更使英国人不寒而栗。英国安全部门承认, 这是“9·11”事件以来, 英国第一次发现有确凿证据表明英国存在恐怖组织的生化武器威胁。

另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存在使一些强权国家推行强权政治。美国在布什上台以后,极力推行单边主义,一方面寻求发展新的军事力量的最大行动自由, 另一方面又极力限制别的国家发展军事力量, 甚至力图寻找新的敌人以军事武力相威胁, 颠覆敢于与其相对抗的国家。美国在已经对其他核国家占据巨大优势的情况下, 坚持发展和部署反导系统以及发展外空武器, 进一步巩固核优势; 为了摆脱国际条约对它的约束, 它不惜抛弃《限制反导弹系统条约》(ABM ), 拒绝批准CTBT, 声称今后美国将不再对以国际条约形式进行军控和推进不扩散感兴趣。与此同时,它却千方百计加强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反扩散措施, 特别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流入到它认为对其有敌意的国家。2003 年3 月20 日美国以伊拉克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对伊拉克发动了战争, 意在推翻萨达姆政权。而战争进行了20余天后, 美国中央司令部和国防部都承认未发现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继伊拉克之后,谁会是下一个目标呢?从这个层面来说,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也是威胁国际和平的巨大隐患。

因此,限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特别是核武器的扩散是维护国际和平的重中之重,《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禁止生物武器条约》这三个条约构成了当前国际不扩散体制的3根最有力的支柱。其中NPT条约是国际社会参加国最多的一个国际条约之一,尽管该条约签署以来先后受到朝鲜核危机、印巴核试验、伊朗核问题等挑战,但在条约签署的几十年里,有核国的数量没有预测的那样快的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国际不扩散机制发挥的禁止或延缓作用。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晰认识到防扩散体制存在的缺陷:一是歧视和不公平性,公约只是承认现有核武器,并没有销毁或减少,而稍弱的非核国家不被允许向下发展,这有悖国家之间的平等性,可能造成强国更强,弱国更弱;二是防核扩散与和平利用技术间的矛盾,一些国家如以色列以和平利用核能发电的幌子秘密非法发展核武器技术;三是执行保障措施的不足,缔约国家一旦被发现违约,条约本身对此无能为力,只能诉诸联合国安理会采取措施;四是技术监督方面的困难,IAFA的功能和效率有限,远远难以完成检测和发现无核国家秘密发展核武器的计划,更不用说非国家实体非法获取武器的秘密行动或者地下网络组织的非法核交易。

所以,完善不扩散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机制是维护国际和平的重要措施之一。加强对签署国家的技术监督、多边主义和合作构筑地区谈判机制、尽力取得无核国家的支持继续扩大无核区都是维护国际和平的努力方向。

值得庆幸的是,世界对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尤其是核扩散给各国带来的威胁以及必须增进协作和加强国际不扩散体制来共同对付这一威胁,达到了广泛的共识。国际社会正积极的采取措施消除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根源,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篇二:核武器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

核武器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

关键词:核武器;辐射;影响

一、引言

核武器是二十世纪出现的人类的全新的武器。核武器的出现对军事、政治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出现极大的改写了世界发展的历史。由于其强大的威力,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有重要的意义。 谈及核武器,很多人都对其怀有敬畏之心,其巨大的杀伤力无不令人目瞪口呆。广岛、长崎就像两个伤疤一样深深地留在每一个人身上。从战后这两个城市的废墟中,我们应当有所警醒。了解其对世界的影响,最大限度的将这个恶魔封存,这是每一位爱好和平的人心中共同的心愿。

二、核武器的危害

核武器,利用核反应的光热辐射、冲击波和感生放射性造成杀伤和破坏作用,以及造成大面积放射性污染,阻止对方军事行动以达到战略目的的大杀伤力武器。主要包括裂变武器(第一代核武,通常称为原子弹)和聚变武器(亦称为氢弹,分为两级及三级式)。亦有些还在武器内部放入具有感生放射的轻元素,以增大辐射强度扩大污染,或加强中子放射以杀伤人员(如中子弹)。核武器也叫核子武器或原子武器。核武器是指包括氢弹、原子弹、中子弹、三相弹、反物质弹等在内的与核反应有关的杀伤性武器。核武器爆炸,不仅释放的能量巨大,而且核反应过程非常迅速,微秒级的时间内即可

完成。因此,在核武器爆炸周围不大的范围内形成极高的温度,加热并压缩周围空气使之急速膨胀,产生高压冲击波。地面和空中核爆炸,还会在周围空气中形成火球,发出很强的光辐射。核反应还产生各种射线和放射性物质碎片;向外辐射的强脉冲射线与周围物质相互作用,造成电流的增长和消失过程,其结果又产生电磁脉冲。目前,核武器有五种公认的危害:

1、高压杀伤破坏——冲击波(占50%)在核爆时,巨大的能量是在不到一秒钟的时间里释放出来,爆炸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强烈地向四周膨胀,这个像飓风一样的压力波通过空气、水和土壤等介质传播。5秒钟就可以传到2千米的地方,摧毁一切它可以推到的东西(主要是建筑),大量的人员直接死于高压的挤压和间接死于房屋的倒塌。随着距离的延长,冲击波会逐步减弱。

2、高温杀伤破坏——光辐射(占35%)

核爆时的火球发光可以持续几秒钟,使周围的空气温度高达几十万度,火球发射的光辐射包括X射线、紫外线、红外线和可见光。如此高的温度辐射,会把大部分物体烧焦、熔化、致死,人员不死也会烧伤皮肤、毁坏视力、灼伤呼吸道。

危害人类和平的武器

3、特殊杀伤破坏——贯穿辐射(占5%)

是由阿尔法、贝塔、伽马和中子流组成的辐射,它们对人体肌体内部细胞产生电离作用,破坏细胞正常功能,并可产生有毒物质(致癌),使人得急性放射性病在短期内死亡,或对下一代影响极大。广岛原子弹死亡的14万人中,大部分是核爆后得放射性病逐步死亡的。

4、长期危害——放射性沾染(占10%)

核爆一分钟内,前三种危害作用就会消失,但核爆放出的放射性物质会弥散在大地、水源和空气中,有的衰减的很快(几秒),有的很慢(几万年),但大部分会较快地减弱。经过清洗会更快减弱。但是,如果把放射性物质吃进或吸入体内,危害极大。

5、对通讯联络的破坏——电磁脉冲(对人无大的危害)

电磁脉冲好像是强大的雷鸣闪电,电场强度可达到几十万伏,会中断通讯、使各种控制失灵、使电子计算机数据混乱、扰乱正常的电波传播等。它的传播破坏距离达到几百或几千公里,远远大于前4种破坏距离。,电磁脉冲的强度随爆高的不同差别很大,其中以超高空核爆炸产生的电磁脉冲效应最强,作用范围最广,可达远离爆心数千公里的目标,对飞行中的卫星和导弹威胁很大。

除了以上五种危害之外,核武器最大的危害莫过于对人们心里上造成的伤害。它样无数人失去痛爱的亲人,给千万家庭带来毁难。核爆地区存活下来的人也在后半生中痛苦的度过。

三、关于核武器的历史

核武器的出现,是20世纪40年代前后科学技术重大发展的结果。1939年初,德国化学家O.哈恩和物理化学家F.斯特拉斯曼发表了铀原子核裂变现象的论文。几个星期内,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验证了这一发现,并进一步提出有可能创造这种裂变反应自持进行的条件,从而开辟了利用这一新能源为人类创造财富的广阔前景。但是,同历史上许多科学技术新发现一样,核能的开发也被首先用于军事目的,

即制造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其进程受到当时社会与政治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在美国,从欧洲迁来的匈牙利物理学家齐拉德〃莱奥首先考虑到,一旦法西斯德国掌握原子弹技术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经他和另几位从欧洲移居美国的科学家奔走推动,美国政府决定启动代号为“曼哈顿工程”的庞大计划。动用约60万人力,投入20多亿美元,到二战即将结束是制造出3颗原子弹。1945年5月,德国投降后,不少知道曼哈顿工程内幕的科学家反对将原子弹用于战争。丹药彻底迫使日本投降,至少要付出100万美军的代价在日本本土登陆,如此沉重的代价是美国所背不起的,原子弹无疑是最好的方式。1945年8月6日,9日,美国先后在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造成了10多万平民的伤亡,其空前的破坏力震惊了世界,也迫使日本投降。同时,苏联也意识到了核武器带来的威胁,集中国力与1949年试爆了第一枚原子弹,打破了美国一家的独大的核垄断。在此之后,英法也相继研发并试爆了核弹。美苏也引发了冷战的核军备竞赛。

四、从历史看影响

自1945年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以来,核武器的发展一直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也一直深深影响着国际战略格局。核武器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其具有巨大的杀伤力和破坏力对人咧安全构成的巨大威胁,在军事上直接给予对手毁灭性打击,使敌方无反击之力,从而为政治上的主动创造了大量的便利。例如日本在核打击下直接放弃了抵抗,为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同

时也使数百万美军士兵免于登陆日本所造成的伤亡。

除了具有直接的破坏力,核武器还能造成潜在的影响——核威慑。一枚大当量的氢弹足以毁灭一座几百万人口的大城市,而装在弹道导弹的核弹头还无有效的防御方法,核战带来的影响远超二战。核威慑是维系大国关系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柱。有核国家对无核国家的核威慑可起到迫使对方改变政策、屈服的作用。如果当初利比亚没有放弃核武器计划,拥有核武器之后,美英等西方国家是不敢对卡扎菲动物的,其威力足以将欧洲的城市摧毁。核武器巨大的威慑作用也灵朝鲜、伊朗等一些国家不一余力地发展自己的核计划,显然看中的是震慑的作用而保卫自身的安全,即核保护伞。

再次,核武器深深地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实力。核武器在国家综合国力中的地位是一国所拥有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实力的总和。在综合国力中,经济和科技是核心,军事实力占优特殊地位。经济实力作为国家是物质内容从根本上影响一个国家的生存能力、发展能力和对外影响力。军事是国家推行国际战略和对外政策的传统手段,而核武器的研发需要大亮点人力物力,是国家科技实力发展的一种体现。旗科技含量高、技术复杂,有核就意味着一个国家实力的显著提高。

事实上,核武器不仅具有威慑力,还是和平的守护者,其对和平的影响有功不可没的作用。过去的几十年间,核武器已经在“停止战争”和“避免战争”方面起到了举世瞩目的作用,如美国在日本投放的原子弹对结束二战起关键作用,1962年美苏之间爆发得到古

篇三:天津市和平区201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

天津市和平区201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温馨提示: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第I卷1至5页,第II卷6至10页。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症(zhang)结 . 狭隘(ài) .确凿(záo) .车载(zǎi)斗量 .

B.翘(qiáo)楚 绯闻(fēi) ..

C.摈(bǐng)除 桀骜(ji?) ..

D.眩晕(yūn) . 消弭(mí)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商榷 瞻养 渡假村 偃旗息鼓

B.精髓 威慑 白内瘴 饮鸠止渴

C.宽宥 休憩 原生态 倍道兼程

D.斡旋 规距 暴冷门 夙兴夜寐

3.下面语段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推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是一大批敢于率先冲破思想 的人们。

(2)在人类的技术发明史上,没有一种技术发明能像信息化技术那样,在几十年的时间内,按捺(nà) 正当(dàng)防卫 ..毗(pí)邻 相形见绌(zhuō) ..喟(kuì)然 忍俊不禁(jīn) ..

便________了各行各业。

(3)“木”与“树”在古代诗歌中是两个相同而又不同的意象。例如:“ 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传达出深厚的不平之意;“秋月照层岭,寒风扫 ”,则让人感觉单纯而空阔。

A.樊篱 颠倒 高木 高树

B.藩篱 颠倒 高树 高木

C.樊篱 颠覆 高树 高木

D.藩篱 颠覆 高木 高树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教育行政部门监管不力,致使一些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借口办特色班为名,向家长收取高

额的费用。

B.与作家不同的是,摄影家们把自己对山川、草木、城市、乡野的感受没有倾注于笔下,而

且直接聚焦于镜头。

C.生物入侵就是指那些本来不属于某一生态系统,但通过某种方式被引入到这一生态系统,

然后定居、扩散、暴发危害的物种。

D.新型激光光动力疗法作为一种精确制导、定向爆破的高科技医疗技术,近年来在临床上取

得了很好的疗效,为许多血管瘤患者解除了“心腹之患”。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计划简称“国际热核计划”,俗称“人造太阳”计划,因为它的原理类似太阳发光发热,即在上亿摄氏度的超高温条件下,利用氢的同位素氘、氚的聚变反应释放出核能。氘和氚可以从海水中提取,核聚变反应不产生温室气体及核废料。由于原料取之不尽,以及不会危害环境,核聚变能源成为未来人类新能源的希望所在。

国际热核计划采用的是可控热核聚变能,它的研究分惯性约束和磁约束两种途径。惯性约束是利用超高强度的激光在极短时间内辐射靶板来产生聚变。磁约束是利用强磁场可以很好地约束带电粒子这个特性,构造一个特殊的磁容器,建成聚变反应堆,在其中将聚变材料加热至数亿摄氏度高温,实现聚变反应。20世纪下半叶,聚变能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磁约速研究大大领先于其他途径。科学家研究出一种类似于面包图形状的环形器,这种面包圈形状的装置被称作“托卡马克”。在这类装置上进行的物理实验取得了一个个令人鼓舞的进展,比如等离子体温度己达4.4亿摄氏度,脉冲聚变输出功率超过16兆瓦。这些成就表明:在这类装置上产生聚变能的可行性已被证实。

为了点燃“人造太阳”,科学家将在法国南部的卡达拉舍建造一台规模庞大的设备:一个直径28米、高30米、由1000多万个零部件组成的大型圆柱体设备。假如成功的话,核聚变能源将具备重要的、无与伦比的优势。核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大得超出人们的想象。形象地说,就是三瓶矿泉水就可以为一个4口之家提供一年的动力。不过,一些批评者却认为,核聚变反应堆其实并没有那么保险,还是存在放射性氢原子泄漏、污染环境的可能性。他们还认为,核聚变反应堆可以被怀有恶意的人滥用,用于生产核武器。支持者的反驳理由是核聚变发电站没有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也不会生成长久的、也就是半衰期很长的核废料。

不管怎样,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政府对核聚变发电寄予厚望,愿意在今后30到40年的时间内投入100亿欧元左右的资金,进行“人造太阳”计划。 2006年1 1月2 1日,参加热核计划的7方代表在法国总统府正式签署了联合实验协定及相关文件,全面启动了世界瞩目的人类开发新能源的宏伟计划。在前两年,人们已经开始砍伐松林,为实验堆开辟地盘。按计划,2016年,热核实验反应堆将点燃它的第一把核聚变之火。随后,实验堆将运行15到20年。

5.下列各项中不是“核聚变能源成为未来人类新能源的希望所在”的理由的一项是 ..

A.它的原理类似太阳发光发热 B.核聚变反应不产生温室气体

C.核聚变反应不产生核废料 D.核聚变原料氘和氚可从海水中提取

6.根据原文信息,下列对相关概念的阐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国际热核计划指在上亿摄氏度的超高温条件下,利用从海水中提取的氢的同位素氘、氚的

聚变反应释放出核能。

B.作为可控热核聚变能的一种方法,惯性约束是利用超高强度的激光在极短时间内辐射靶板

来产生聚变。

C.磁约束是指构造一个可以很好地约束带电粒子的特殊磁容器,建成聚变反应堆,在其中将

聚变材料加热至数亿摄氏度高温,实现聚变反应.

D.“托卡马克”是指一种类似于面包圈形状的目前成就已证明可在其中进行核聚变反应的环

形器装置。

7.下列阐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核聚变能研究途径不止一种,其中磁约束研究目前处手领先地位,科学家已成功研制出脉

冲聚变输出功率超过1 6兆瓦的“托卡马克”。便是很好的证明。

B.为了解决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许多国家的政府对核聚变发电寄予厚望,愿意在今后

30到40年的时间内投入巨额资金,进行“人造太阳”计划。

C.目前,参加国际热核计划多方代表已正式签署了相关协定及文件;启动了这一人类开发新

能源的宏伟计划,同时人们已经开始砍伐松林,准备点燃聚变之火。

D.如果利用科学家在法国南部的卡达拉舍建造的一台规模庞大的设备来点燃“人造太阳”,那

么三瓶矿泉水就可以为一个四口之家提供一年的动力。

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醉书斋记 郑日奎 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也。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焉。琴、磬、麈尾诸什物,亦杂置左右。

甫晨起,即科头①拂案上尘,注水砚中,研墨及丹铅,饱饮墨以俟。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顷至会心处,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有时或歌或叹,或笑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家人瞷②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曰:“日午矣,可以饭乎?”余应诺。内子出,复忘之矣。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及就食,仍挟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客或访余者,刺③已入,值余方校书,不遽见。客伺久,辄大怒诟,或索取原刺,余亦不知也。盖余性既严急,家中人启事不以时,即叱出,而事之紧缓不更问,以故仓卒不得白。而家中盐米诸琐物,皆内子主之,颇有序。余是以无所顾虑,而嗜益僻。

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商于内子。内子笑曰:“君无效刘伶断饮④法,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吾亦惟坐视君沉湎耳,不能赞成君谋。”余惝然久之,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且为文字饮,不犹愈于红裙耶?遂笑应之曰:“如卿言,亦复佳。”乃不复立戒,而采其语意,以名吾斋曰“醉书”。 (选自《续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①科头:不戴帽子。②瞷(jiàn):窥视。③刺:名帖。④刘伶断饮:刘伶戒酒。《晋书·刘伶传》记刘伶曾求其妻具酒肉立誓戒酒,誓后依然嗜酒如故。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甫晨起,即科头 .

B.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 .甫:接近 间:机会

C.余是以无所顾虑,而嗜益僻 僻:怪僻 .

D.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 赚:哄骗 .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书架书筲各四,古今籍在焉 .

B.竹床一,坐以之 .

C.或且变味,亦不觉也 .

D.余怅然久之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臣死且不避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

10.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够表现作者“醉书”的一组是

①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焉 ②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

④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

⑥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

C.①②⑤ D.②④⑥ ③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 ⑤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 A.①③④ B.③⑤⑥

1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描绘了书斋主人为了读书常常置酒茶、饭食、睡眠和家人、宾客于脑后等痴醉癫狂的

状态,展示了一个嗜书如命的书痴形象,表现了作者自得其乐、自我陶醉的心态。

B.作者性格严厉急躁,不谙世事,不近人情。读书入迷时,常对家人呵斥怒责,并拒绝会见

来访的客人,因而经常得罪来访者,造成了紧张的人际关系。

C.作者夫人主持家务,井然有序,客观上“纵容”了丈夫的“醉书”习性;当作者对这种习性悔

而思改时,她幽默地表示反对,可见她主观上对丈夫的“醉书”持赞赏态度。

D.作者本打算戒除“醉书”的习性,但又考虑到男人痴迷诗文总胜于沉溺女色等因素,最终采

取顺其自然的态度,放弃了这种打算。

第Ⅱ卷

注意事项:

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本卷共13小题,共117分。

四、(21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2分)

②而事之紧缓不更问,以故仓卒不得白。(3分)

③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3分)

篇四: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局部战争与争取世界和平的努力即时演练(选修3)

第三单元 局部战争与争取世界和平的努力

1.(2014赣州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那一晚(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人们在街上跳舞,但我不能跳,我知道,我们面临战争。

——以色列首任总理本·古里安的回忆录

材料二 第四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国家以石油武器支持同以色列交战的国家,在两次提价后,石油由每桶3.01美元上涨到11.56美元,导致西方工业生产下降8.1%,钢产量下降14.5%,并导致大量公司破产,失业人数激增。西方大部分国家开始改变对阿以战争的立场。阿拉伯国家以成功的团结合作增强了第三世界国家反对霸权主义,维护民族利益的信心和勇气。

——《论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石油武器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五次中东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四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国家以石油为武器产生的结果。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东战争的原因及影响。第(1)问“原因”结合材料中括号的内容和所学知识来作答;“影响”从对双方、对地区、对国家关系、对大国的影响等方面来作答。第(2)问依据材料二中“西方工业生产下降8.1%??失业人数激增”“改变对阿以战争的立场”“增强了第三世界国家反对霸权主义,维护民族利益的信心和勇气”等信息,从西方国家和阿拉伯国家两个角度作答。

答案:(1)原因:阿以矛盾、冲突;大国插手其间;历史遗留问题等。

影响:中东局势长期动荡不安;给交战双方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对地区局势乃至国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加强了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

(2)结果:引发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鼓舞了阿拉伯人民团结反帝、反霸的信心和力量;迫使西方国家在中东问题上改变外交方针。

2.(2014年全国新课标文综Ⅰ,4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联合国多次讨论不扩散核武器问题,但因美、苏两国的争斗,没有取得成果。196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1576号决议,要求所有生产核武器的国家暂时和自愿地不将核武器控制权移交给非核国家,不向其提供制造核武器的必要的机密情报。 60年代上半期,法国核试验成功,拥有了核武器。1968年,联合国大会以95票对4票、21票弃权通过决议,批准美、苏联合提出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表示希望有尽可能多的国家加入。随后,美、苏、英以及另外59个国家签署了这一条约。条约规定:缔约的核国家保证不直接或间接地把核武器转让给无核国家,不援助无核国家制造核武器;缔约的无核国家保证不制造核武器,不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其他国家的核武器转让,不寻求或接受制造核武器的援助,也不向别国提供这种援助。

——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联合国通过1576号决议后有关国家仍要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得以签订的原因及其作用。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中“1576号决议”与《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内容的差异,及“60年代上半期,法国核试验成功,拥有了核武器”,并结合该时期的世界格局说明原因。第(2)问据材料“联合国大会”“美、苏联合提出”“及另外59个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考虑“1576号决

议”签署后出现的新问题、新形势,概括指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得以签订的原因;从维护和平,降低爆发核战争的危险等角度,概括作用。

答案:(1)联合国大会决议没有规定非核国家的责任,不能有效控制核武器扩散;有核国家增多。

(2)原因:核武器危害巨大;世界反战反核和平运动的高涨;美、苏达成妥协;大多数国家达成共识;联合国的推动。

作用:减少核武器扩散,降低爆发核战争的危险;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索沃战争历时78天,造成南联盟境内大部分地区的军事、民用、工业设施和居民区的严重破坏。空袭造成南联盟1 000多无辜平民死亡,数十万阿尔巴尼亚族人沦为难民。战争中使用的贫铀弹严重恶化了南联盟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生态环境。

材料二 由于现实中一直存在着严重的大国强权主义,由于历史造成的严重不合理的国际秩序,还由于大批原殖民地半殖民地落后国家刚刚获得独立,它们仍然需要加强自己的主权来保护自己的利益??这使得国际社会变得更加敏感和脆弱。

——李巨廉《血碑——震撼全球的两次世界大战》

(1)据材料一,概括科索沃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2)据材料二,你认为怎样才能避免战争的悲剧不再重演?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关键信息“大部分地区的军事、民用、工业设施和居民区的严重破坏”“1 000多无辜平民死亡”“贫铀弹严重恶化了南联盟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生态环境”等进行归纳。第(2)问据关键信息“大国强权主义”“严重不合理的国际秩序”“大批原殖民地半殖民地落后国家??需要加强自己的主权来保护自己的利益”来归纳答案。 答案:(1)造成生命和财产损失;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破坏生态环境。

(2)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4.(2014太原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冷战期间,美国积极充当“国际警察”,遭到非西方国家的普遍谴责。但是冷战结束十多年后,兴起一种容忍、认可、甚至要求美国更多干预的舆论。美国等西方国家把冷战的胜利视为西方“民主”的胜利,加紧推销西方的民主和人权思想,推动“人权国际化”和联合国“人权中心化”。西方的人道主义干预思想渗透到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和制裁行动中,现行国际关系准则特别是主权原则和不干涉内政原则受到挑战。

——魏宗雷《西方“人道主义干预”理论与实践》

(1)“非西方国家”的主要类别有哪些?“非西方国家”普遍谴责美国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指出冷战结束后兴起要求“更多干预”的原因。并归纳西方国家推行“人道主义”干预的主要手段。

解析:本题考查冷战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发展演变。第(1)问“类别”可以从冷战前和冷战后来概括回答,冷战前主要从两大阵营角度说明,注意不要漏掉不结盟运动,冷战后从发展中国家说明;“依据”从民族独立、国家主权等角度分析。第(2)问“原因”从冷战结束后,国际力量失衡、国家矛盾突出、恐怖主义泛滥以及美国霸权需要等角度回答;“手段”依据所学作答即可。

答案:(1)类别:冷战时期,一是社会主义阵营,二是不结盟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冷战以后,广大发展中国家。

依据:民族独立;主权自决;不干涉内政。

(2)原因:冷战结束后,许多国家内部问题突出,为干预提供可能;世界恐怖主义猖獗,对部分主权国家产生威胁;美国国力强大的制度迷惑性;“人道主义”理论具有一定的普世性质。 手段:借联合国安理会进行经济制裁;武力干预;高举“人权”高于主权理论,干涉别国内政;扶持主权国家内部亲西方势力等。

篇五: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基础知识

一、背景

1.世界整体性加强:20世纪初的世界基本成为一个整体,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经形成。

2.根本原因: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

3.重要原因

(1)法德、英德、俄奥三大矛盾激化,形成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

(2)列强的争夺,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巴尔干半岛成为矛盾冲突的焦点。

(3)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为大战爆发和扩大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

4.直接原因:1914年6月28日的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二、过程

1.爆发: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德、俄、法、英相继投入战争。

2.第一阶段

(1)时间:1914年8月~1916年底。

(2)1914年9月的马恩河战役宣告了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的破产。

(3)1916年是关键性的一年,通过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等,协约国掌握了主动权。

3.第二阶段

(1)时间:1917年4月~1918年11月。

(2)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国宣战。

(3)1918年3月,苏俄与同盟国集团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帝国主义大战,加速了战争的结束。

(4)1918年11月,协约国与同盟国签订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三、性质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

四、影响

1.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2.催生了新世界。

(1)欧洲国际地位下降。

(2)美日乘机崛起。

(3)俄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

(4)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

(5)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世界性国际政治组织——国际联盟。

3.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大战成为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促使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改变了人民的思想观念。

知识百科

中国参加一战

中国北洋军阀段祺瑞政府在参战问题上曾发生“府院之争”。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派为获取协约国支持和日本贷款,主张参战。以总统黎元洪为首的亲美派主张暂缓参战,以观美国的态度。美国建议中国采取一致行动。英法两国也鼓励中国参战。日本曾力阻中国参战,后取得欧洲几个大国对日本承袭德国原在华权益的承诺,转而支持中国参战。1917年8月14日,中国北洋军阀政府正式对德、奥宣战,参战后将数十万中国青壮年运送到欧洲战场充当劳工。

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基础知识

一、凡尔赛体系的建立

1.背景

(1)巴黎和会召开,协约国处理战争遗留问题。

(2)《凡尔赛和约》签署,处理德国问题。

2.内容:由对德国的《凡尔赛和约》及对奥、保、匈、土等国的和约共同构成。

3.作用

(1)暂缓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调整了欧洲各国间的关系,建立了以欧洲为主的国际关系新格局。

(2)根据民族自决原则,确认了波兰、捷克等一些民族国家的独立。

(3)体系下隐藏的矛盾造成不稳定:体现在战胜国之间、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之间、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之间的矛盾。

二、国际联盟的建立

1. 提出:美国总统威尔逊。

2. 盟约内容:“维护和平”的原则。实行“集体安全”。对战败国殖民地实行“委任统治”。

3. 建立:1919年4月28日

4. 机构:国联大会、行政院和秘书处。

5. 操纵国:英法。

二、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1.背景:美日争夺太平洋地区矛盾激化。

2.内容:签署了《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

3.评价:是巴黎和会的继续,暂缓了列强在亚太地区的矛盾,但同时也埋下了战争的隐患。

四、维护和平的尝试

1. 国际联盟的活动

在恢复战后欧洲经济、处理国际争端、裁军和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2. 苏俄的和平外交

提出了《和平法令》;出席热那亚国际经济会议;与德国签署了《拉巴洛条约》

3.《洛迦诺公约》的签署:有利于稳定欧洲局势。

4. 《非战公约》的签订:有利于巩固欧洲的和平秩序。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基础知识

一、原因

1.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影响,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3.英法绥靖政策和美苏的中立自保政策加速了战争的爆发。

4.20世纪30年代的局部反法西斯战争未能联合成一个整体。

二、过程

1.爆发初期阶段:德军突袭波兰,二战全面爆发;法国沦陷;不列颠之战。

2.扩大:德国突袭苏联,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

3.转折:苏德战场——斯大林格勒战役;太平洋战场——中途岛战役;北非战场——阿拉曼战役。

4.胜利: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第二战场的开辟、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德国和日本投降,二战全面结束。

三、影响

1.给人类带来空前的浩劫。

2.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法西斯主义就是战争;绥靖政策加速了战争的进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是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等。

3.引起了国际格局的变化: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演变为以美苏为中心的两极格局。

4.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超出一国范围,新生的民族国家出现。

5.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第四单元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基础知识

一、两极格局形成

1.条件;西欧国家的普遍衰落;美国的强大;苏联的强大和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2.基础;二战后期一系列会议确立的雅尔塔体系。

3.形成:二战后逐步形成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

二、冷战

1.原因:国家利益与社会制度的不同,美苏盟友关系破裂。

2.表现: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和成立北约组织。

3.影响:造成了国际局势的紧张和世界动荡不安,造成了柏林危机,德国的分裂。

三、美苏争霸

1.对峙形成:美国的“软化”战略;赫鲁晓夫要求共同主宰世界。

2.对峙表现:柏林墙事件、古巴导弹危机。

3.走向缓和:70年代美国战略收缩,80年代苏联全面收缩。

四、两极格局的结束

1.背景:里根的新“遏制”战略;戈尔巴乔夫提出“新思维”;“中导条约”和双边协议。

2.结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五、战后国际关系演变带来的启示

1. 美苏的全球性争霸给人类安全与世界和平带来了巨大威胁。

2. 军备竞赛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3. 美苏的两极对峙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4. 冷战思维继续影响着国际关系,战争的潜在危险依然存在。

第五单元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基础知识

一、朝鲜战争

1.背景:朝鲜南北对立,两极格局形成,美国的霸权政策。

2.概况: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初期朝鲜人民军队控制了南部90%以上的地区;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1951年停战谈判;1953年,签署停战协定。

3.影响

(1)二战以后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局部战争。

(2)体现了中国人民维护正义、反对强权的精神,打破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

(3)朝鲜战争结束后,中美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状态。

二、越南战争

1.背景

(1)法国侵略越南,《日内瓦协议》签订,南北分裂。

(2)美国干涉越南内战。

2.过程:特种战争(20世纪60年代初)——局部战争(1964年)——转折(1968年)——停战协定(1973年)。

3.结果:1973年在巴黎签署停战协定;1975年越南实现了统一。

4.影响

(1)是美国二战后代价最大、持续时间最长、陷得最深的一场战争,迫使其改变对外战略。

(2)越南结束了分裂局面,实现了统一。

三、中东战争

1.中东问题原因

(1)历史原因: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大国相继统治,增加了这一地区的复杂性。

(2)地理原因:战略位置重要,石油资源丰富,成为大国争夺的地区;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纷争,为大国插手干涉提供了机会。

(3)国际政策:英国的“分而治之”的政策;美国支持犹太人在此建国,联大决议建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家,但领土面积反差成为冲突关键。

2.历次中东战争

(1)第一次中东战争(巴勒斯坦战争):1948~1949年,阿拉伯国家失败,引起新的领土纷争。

(2)第二次中东战争(苏伊士运河战争):1956年埃及同英法、以色列因埃及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而交战。结果英法撤军。

(3)第三次中东战争(六日战争):1967年,结果以色列占领了埃及、叙利亚的大

片领土。

(4)第四次中东战争(十月战争):1973年,埃及、叙利亚同以色列交战,收回了部分失地。

3.中东和平进程

(1)背景:六日战争和十月战争并不能解决双方的矛盾。

(2)序曲:埃以和解和“戴维营协议”。

(3)问题:耶路撒冷地区归属问题;犹太人的定居点问题。

四、印巴战争

1.原因:殖民者“分而治之”的统治政策;宗教、民族、领土边界问题;美苏大国的介入。

2.过程:三次印巴战争

(1)第一次:1947年10月至1949年1月,为争夺克什米尔地区的所有权而爆发。

(2)第二次:1965年8月至9月。

(3)第三次:1971年因东巴基斯坦问题发生尖锐对立而爆发。

3.结果:三次战争并没有解决问题,核心问题是克什米尔问题。

五、两伊战争

1.原因:领土纠纷;宗教矛盾;少数民族问题;国际因素。

2.过程与结果:1980年底爆发至1988年实现停火。

3.影响

(1)给双方造成了巨大损失。

(2)造成中东阿拉伯国家的分裂。

(3)给美苏插手该地区创造了条件。

六、海湾战争

1.原因:边界纠纷;油田之争;地区争霸;两极格局逐步走向解体后,中东地区局势动荡。

2.过程:1990年8月爆发,1991年2月伊拉克无条件接受安理会的决议,战争结束。

3.阻止伊拉克侵略的努力:联合国、美国。

4.特点:高科技战争;二战后参战国家最多的局部战争。

第六单元 和平与发展

基础知识

一、联合国

1.成立

(1)设想:1941年8月,英美签署《大西洋宪章》;1943年10月,苏、中、英、美签署《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

(2)成立:1945年6月,在旧金山签署《联合国宪章》。10月,联合国正式成立。

(3)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以增强普遍和平。

(4)主要机构:联合国大会和安全理事会,在重大问题上五个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

2.作用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