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叶挺将军的儿女有多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23:31:20 字数作文
叶挺将军的儿女有多少字数作文

篇一:叶挺将军

叶挺将军这首《囚歌》,原诗以“六面碰壁居士”落款,这正是他当时处境的形象写照。皖南事变后,时任新四军军长的叶挺将军,遭到国民党当局长期的无理拘押。写作此诗时,他被囚禁于重庆郊区的红炉厂,此处专门关押高级政治犯,是臭名昭著的中美技术合作所的“禁地”。

《囚歌》一诗浓缩着叶挺将军牢狱生涯的深切体验,是他对于生命、自由和尊严之辩证关系的悲壮思考,每一句都具有厚重的份量。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囚歌》的开始,叶挺将军以形象的语言,把囚禁在牢狱里的受难者的自由与尊严相分离的景况直陈出来。一方面,反动当局绝对不允许被囚者以自由之身保有人的节操和尊严;另一方面,他们又千方百计诱惑受难者以尊严的丧失换取行动的开阔空间。随后的“爬出来吧,给你自由”这廖廖八个字,把法西斯分子的骄狂、阴险、狰狞的嘴脸活脱脱地勾画了出来。然而,革命者所渴求的自由从来就不以屈尊为代价,更不会以奴颜婢膝去换得所谓的“自由”。士可杀不可辱,这早已是自古以来志士仁人们律已的法则。“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诗人高傲地拒绝着反动派的诱惑。自由诚可贵,然而,失去了尊严的自由,又怎能俯就?被囚的勇士依旧是勇士,而自由的畜牲,永远是畜牲。自由的精灵被隔绝在法西斯的高墙之外,受难的人们时时渴求着自由的温存,却无法与之结合。牢狱从来就不是梦幻情调的温床,阴森、恐怖、死亡才是它的现实。弱者本来就少得可怜的骨气将在这里彻底消融,强者的凛然正气却可以在这里得到张扬。“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囚歌》的结尾,慷慨而悲壮。赞同

叶挺将军的儿女有多少

评论(2)|3

2013-04-08 18:23范术非常v|三级

作者叶挺在皖南事变时被国民党非法逮捕,先后被囚于江西上饶、湖北恩施、广西桂林等地,最后被移禁于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集中营。在狱中叶挺受尽各种非人的苦刑,仍坚贞不屈。在国民党的种种利诱面前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他在监狱的墙壁上题写下了这首被后人广泛传诵的千古绝唱。 叶挺(1896~1946)广东惠阳人。中国无产阶级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毕业于保定军校。曾于1921年任孙中山大元帅府警卫团营长。1924年赴莫斯科东方大学。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伐战争中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处长、独立团团长。参加领导了1927年的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抗战爆发后任新四军军长。1946年4月8日由重庆回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5] 叶挺,原名为询,字希夷,号西平,惠阳县客家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新四军重要领导人之一,享誉世界的政治家、军事家。所在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在北伐中被誉为“铁军”。参与指挥南昌起义并出任前敌总指挥,参加广州起义时任起义军工农红军总司令,抗日战争中又出任新四军军长,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扣

押,他拒绝蒋介石的威逼利诱,写出了著名的《囚歌》以明志;抗战胜利后,获救出狱后被中国共产党重新接纳为党员,与夫人李秀文以及秦邦宪、邓发、王若飞等同志在返回延安途中,不幸空难;1988年,被中央军委确定为36位开国军事家之一。

篇二:叶挺将军的故事

叶挺将军的故事

冀州市北漳淮乡第一小学六(1)班 闫明玮 辅导教师 王会芹

走过金秋的岁月,我们即将迎来的将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纪念日。这90年来的沧桑,使中国有了一个奇迹般的转变。 小时候,经常听老人们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当时我很困惑,不懂所谓的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含义。直到有一天,我看了《历史的选择》这本书,知道了叶挺、江竹筠等革命先烈的故事。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长叶挺,被反动派囚禁在上饶集中营。关他的那间囚室既黑暗,又潮湿,冰凉的地上,铺着几把发霉的稻草,上面尽是臭虫和跳蚤,叶军长受尽了折磨。 为了诱骗叶挺投降,反动派挖空了心思,耍进了手段。一天,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顾祝同,把叶军长接到司令部参加宴会。顾祝同假惺惺的向叶挺敬酒,叶挺板着面孔,坐在那里毫无表情。顾祝同虽讨了个没趣,还是迫不及待的倒出了心里话: “叶军长,我劝你发表个宣言,声明你们新四军违犯了军令,这样,你就可以出狱,甚至可以做官。”叶挺一拍桌子,勃然大怒,:“无耻,你们制造皖南事变,陷害新四军,破坏抗日,该是你们向人们认罪才对。”叶挺光明磊落,大义凛然,句句话如同利剑。顾祝同见机不妙,便用威胁的口吻说:“叶将军不听劝告,后果不堪设想呀?”叶挺仰面大笑,斩钉截铁的说:“我叶挺头可断,血可流,志不可屈!”蒋介石又亲自出马,劝叶挺投降。面对老蒋的威逼利诱,叶挺理直气壮的回答:“委员长,依我看当务之急是释放新四军,一致抗日,至于做官,国难当头,我压根还没有考虑呢!”叶

挺一席话顶的蒋介石无言以对。蒋介石气急败坏的把叶挺关进重庆渣滓洞监狱。在那里,叶军长受尽非人的折磨和迫害,但他始终坚贞不屈,在牢房中写下了著名的《囚歌》。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看了叶挺将军的故事后,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叶挺将军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每每遇到困难,他就给了我无穷的勇气,给了我无尽的力量,使我有信心、能力去战胜困难!其实,像叶挺这样英雄还有很多很多。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让我们继承先烈的遗志,为家乡的建设、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共创美好明天!

篇三:囚歌

师:你了解叶挺将军吗?

生:他是一个伟大的将军,打了很多胜仗。

生:他抗日,日本人很怕他。

生:他被蒋介石关在山洞监狱里关了几年。

生:他后来坐飞机遇难(nán)了。

(生发音错误,现场有笑声和议论声。)

师:(纠正发音)是遇难(nàn),遭遇了危难,意外死亡的意思。没关系,同学们说得很好,你们是善于发现和总结的孩子。请看——(课件播放电视剧《叶挺将军》片段:音乐起,画面播放叶挺将军铜像,引用聂荣臻的话对叶挺将军的一生进行概括的介绍。孩子们对叶挺将军的介绍零散而片面,影像资料让他们对作者有了一个比较全面又具体的印象。)

师:你知道叶挺将军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吗?

生:他被反动派囚禁在监狱里。

师:是啊!叶挺将军坚持抗日,被反动派囚禁在监狱里,整整六年时间。《囚歌》是他被关押时用铅笔写在墙壁上的一首小诗,后来被监狱里的革命志士们广为传唱。让我们走进叶挺将军吧!

(音乐起,师声情并茂范读《囚歌》)听老师范读)

(生倾听,很认真。)

师:请思考一个问题:被囚禁的人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

(课件出示图片:黑暗的囚牢内,一个人透过小小的创口朝外看,眼神充满渴望)

生:(急切地、齐声答):自由!

师:那么请你找一找,文中有几处写到自由呢?

(生找出两处,引导他们先读第一处:第一小节。)

师:认真听,画出一组对比句。

生:(很快找出来了)“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师:用什么和什么对比呢?

生:紧锁和敞开。

师:(追问)还有呢?

生:人和狗、门和洞。

师:作者把谁比做狗呢?

生:反动派。

师:反动派怎么会将反动派关在监狱里?再想想。

生:(急切举手)汉奸!

生:奸细!

生:叛徒,背叛革命的叛徒!

师:是啊,将叛徒比喻成狗,这其中含着对叛徒的什么样的情感?

生:愤怒!

生:鄙视!瞧不起!

师:让我们将叶挺将军对叛徒的鄙视读出来吧!

(学生生气、愤怒地朗读,情感自然流露。)

(课件出示图片:渣滓洞、叶挺住过的牢房、叶挺)

师:你看,这就是曾经囚禁叶挺将军和千千万万革命者的渣滓洞,这是叶挺将军住过的牢房,墙上有他写下的字,叶挺将军在这样的环境里整整生活了6年。

师:革命者进出的门紧锁着,叛徒爬出的洞却敞开着,这说明当时的革命者面临这什么样的境遇?

生:面临着威胁。

生:可能还有生命的威胁。

生:还有威逼利诱。

师:找出反动派威逼利诱叶挺将军的话!

生:反动派说: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师:他是怎么说的呢?

生:“高叫着”

师:你能高叫着说说吗?

(一生读,声音响亮)

师:真棒,谁再读读,读出反动派的嚣张。

(又一生读,配合手势,激动而嚣张)

师:让我们分分角色,一二小组读第1句,描写革命者的话;三四小组读第2句描写叛徒的话;五六小组读反动派嚣张的话。

(生合作朗读,声情并茂。在朗读中,孩子们对文本的理解得到了升华。)

囚歌》教学设计

课文的年代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学生的理解可能会浮于表面,所以要在充分的朗读中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从而比较准确地认识革命英雄的气节。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叶挺将军坚贞不屈的崇高革命气节。

3.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知道什么是一个革命者的尊严。

教学重、难点:

1.分析诗人在“爬出来”和“在烈火中得到永生”两者中的选择,体会诗歌中两个“自由”的不同含义。

2.了解诗的写作背景,读懂诗句的意思。

学生活动设计:

1.收集有关革命烈士事迹材料。

2.收集叶挺将军的资料,了解本诗写作背景。

3.小组讨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解字释题,切入主题

1. 今天,我们学习《囚歌》。(板书课题)从字形上看,“囚”是什么意思?“囚歌”呢?(从字形上看,人被四堵高墙紧紧围住,如笼中之鸟,失去自由。“囚”的意思是把人关在监狱里。“囚歌”在本文指革命者在敌人监狱里写的诗歌。)

2. 你了解作者叶挺将军吗?你知道叶挺将军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这首诗歌的吗?(课件播放视频剪辑:《叶挺将军》

(设计说明:中国的汉字是表意文字,每一个字就是一幅画,一首诗。通过让学生观察“囚”字的字形,推断出它的字意,让学生从字形上,解决诗歌题目的含义,与课题对话。同时,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字的魅力。)

二、配乐范读,直奔中心

1.师配乐范读,生倾听,思考:被囚禁的人最渴望的是什么呢?(课件出示图片:被囚禁的人)

2.请找一找这首诗中几处提到“自由”,勾画相关句子。你找出了几个“自由”?这两个“自由”意义一样吗?

三、精读课文,品味朗读

(一)学习第一小节

1.读过了课文以后,我相信同学们会更加理解两个“自由”的真正含义。谁来读一读第一小节?认真听,划出一组对比句。

2.这两句用什么和什么对比?作者把谁比作“狗”呢?用狗来比喻叛徒表达了作者对叛徒什么样的感情?“为人进出的门”和“为狗爬出的洞”又分别指什么呢?(“人”与“狗”、“门”与“洞”、“紧锁”与“敞开”形成对比,“门”指革命者坚持探求革命真理的道路,“洞”指叛徒背叛革命、放弃尊严的道路。用“狗”来比喻叛徒,表现对叛徒的极度厌恶和痛恨。相机指导一二句的朗读。)

3. “门紧锁着”“洞敞开着”这反映了当时的革命者面临着敌人的威逼。(板书:面对威逼。课件出示:电视剧《叶挺将军》剧照——叶挺怒斥劝降者)(相机指导朗读,读出敌人的嚣张气焰、疯狂叫嚣。)

4.那么,敌人给的“自由”是怎样的自由呢?(放弃真理,叛变革命,投降、出卖战友,做他们的“走狗”的自由。体会如果做敌人的“走狗”就失去了做人的尊严。)(课件出示:视频剪辑画面——叶挺将军、反动派、叛徒)

(二)学习第二小节

1.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叶挺将军作出了怎样的回答?请一个同学来读第二小节。他读得怎么样?请大家来评价一下。

2.这里有一个反问句,你能将它改成陈述句吗?作者为什么要用反问句呢?(相机指导朗读,体会叶挺将军“渴望自由”,也体会他的决不屈服。)

3.那么,叶挺将军所要的自由才是真正做人的自由啊!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叶挺作了坚定的回答!让我们怀着对革命者的无限崇敬的心情来朗读这一节。

(设计说明: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对话,抓住课文中的关键问题“诗中有两个自由,它们的含义有什么不同”为突破口,让学生去质疑探究,通过对比,体会两个自由的含义。让学生在读中去解决问题,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三)学习第三小结

1.既然不能得到所渴望的自由,那么叶挺将军情愿选择――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让我们齐声朗读第三小节,体会叶挺将军“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革命者的尊严。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相机突破教学难点:“活棺材”、“烈火与热血中永生”的意义。并指导朗读,读出愤怒之情,读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革命者的尊严。)(课件出示:补充资料——国民党反动派不顾民族利益,勾结美帝国主义“假抗日、真反共”,制造“白色恐怖”)

三、小结全文

1、读了本诗,你有什么话想对叶挺将军说?(课件出示:叶挺将军图片——叶挺将军,我想对您说??)

2、把你对叶挺将军以及千万革命先烈的敬爱用朗读表达出来吧!齐读全文。

篇四:命运多蹇的叶挺将军

叶挺为什么离开新四军

俗话说,一山难容两虎。叶挺和项英都是新四军的军政首脑。过去一个是江南红军游击队的负责人;一个是中共两次武装起义的主要领导人。现在叶挺是新四军军长;项英是副军长。按惯例,在行政上叶挺应该领导项英。可新四军是中共的武装部队,中共有一条原则是“党指挥枪”。项英是中共东南分局书记和中央军委分会主席,理应对新四军进行领导,也就是说从党的角度看,项英应该领导暂时“在党的组织外”的叶挺。就是这么一层微妙的关系,加之他们的性格、爱好、经历的不同,两位新四军领导人在后来的相处中总是磕磕碰碰

,直至叶挺两次出走,四次辞呈,项英也向党中央三请罢官。

叶挺与项英的不同之处不少,明显的是两人的性格不同。叶挺性格刚毅,受不起委屈;项英刚愎自用,独断专行,相容性较差。但两人关键的不同之处是:

首先他们的战略思想不同。叶挺认为,中央东进北上的战略思想无比正确。挺进敌后,独立自主地发展游击战争,千方百计招兵买马,迅速壮大自己,是富有胆识的战略决策,应该尽快执行。项英却坚持株守皖南,怕新四军深入敌后,无山地依托,难以生存发展,同时他怕“东进北上”后新四军打破了国民党的限制,发展抗日力量,得罪了国民党。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他对国民党、蒋介石加紧迫害新四军的种种阴谋毫无察觉,一再迁就退让。他把许多同志坚持独立自主原则,自筹武器、经费,迅速发展部队的正确做法,说成是破坏统一战线,是“人、枪、款主义”。一个习惯打游击战,打不了就走;一个主张既要坚持游击战,又要注重运动战。一个出身于产业工人,一个出身于正式的军官学校。

其次是组织形式上的不同。叶挺不是党员,更不是党委领导成员,党的重要文件他不能看,党内的重要报告他不能听,有关党的军事重要会议他不能参加;项英是书记,根据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原则,新四军的一切军政大事,基本上由项英说了算。军政大权掌握在项英、袁国平、周子昆手里。叶挺虽然是新四军的一军之长,但是反而成了项英的副手,处在“客卿”或统战对象的地位。特别严重的是,项英极少向干部战士宣传叶挺,宣传党中央、毛泽东对叶挺的信任和寄予无限的希望,而在组织上又不放在党内的良苦用心。

再次是生活习惯上的不同。叶挺出过国留过洋,在国民党革命军中威名远扬。现在是新四军军长,当然要像个将军的样子,着装仪表,十分注重军容风纪。他即使不穿军装也是西装革履,穿着整洁,打扮仪表堂堂,手拿文明棍,头戴礼帽,出门以马代步,表现得气度不凡;项英在大山中打了几年游击,穿着朴素随便,以艰苦奋斗者的形象自居。他经常和别人说,现在比油山的时候强多了。叶挺兴趣广泛,爱好摄影,有时还喜欢到田里抓几只田鸡亲自炒几个菜改善改善生活,喜欢与国内外各界人士畅谈天下大事。这一切项英都看不惯。

生活习惯本是小事,但由于思想观点上存在的分歧,项英对叶挺这也看不习惯,那也看不顺眼。最终导致格格不入。叶挺在1928年第二次抵达莫斯科受到错误批斗时,没有耐心等待,一气之下不辞而别,离开了党,离开了革命队伍,在党外赋闲10年之久。根据党的法规和革命斗争哲学:脱党、出逃是绝对不容许和不可饶恕的大事。叶挺的这一瑕疵,在他出任新四军军长前夕,几乎淹没了他过去的光荣和贡献。项英一看到叶挺,就用有色眼镜看他,“他对党对革命还能忠诚吗?”“他能接受党的领导吗?”这些想法,中共中央领导人开始也有过,项英也知道毛泽东、党中央开始对叶挺并不信任,可是经过面谈

和一段时间的观察,中共中央对叶挺已经完全信任。可项英的思想一直没有转过弯来,一直把叶挺作为统战对象来看待。

叶挺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军事家和具有丰富作战经验的将领。他在皖南一开始就对项英的一些主张不能苟同。项英搞“精兵主义”,“以质代量”。叶挺却千方百计招兵买马,要迅速壮大革命队伍。项英认为:日军占领浙赣路之后,皖南就是一片根据地,主张守株待兔,坚守皖南和向南发展。而叶挺根据中央的批示精神,认为东进北上更有利新四军的发展。项英当然不听叶挺的意见。叶挺对他也无可奈何,无能为力。他知道,他越是和项英争论,招来的只是更大的冷漠。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了解了叶挺的处境后,要求项英与叶挺团结一致,共举抗日大业。并要他注意尊重叶挺,在军事上多让叶挺负责,让他实际上担负政委的职责。毛泽东特别指出,与叶挺搞好合作,对于领导好新四军,推进抗日事业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项英并没有把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放在心上,相反对叶挺更有成见。新四军开始成立时,他只当了个副军长,本来心里就憋着气。他总以为形式上叶挺是个军长,但新四军是共产党的队伍,我这共产党的最高长官,指挥权应在我手里,应该由我说了算。现在中央真的要把军事权交给叶挺,项英有逆反心理。开始,有些鸡毛蒜皮的事还与叶挺商量商量,走走形式,后来干脆连这种形式也不走了。中央有关军事方面的重要指示,也不及时向他传达,也不和他商量,往往自命不凡,自作主张。对于叶挺提出的一些正确主张,不但没有认真考虑,吸收其精华,反而动辄采取否定态度,令叶挺处境尴尬,心里十分难受,无法开展正常的工作。

叶挺以大局为重,宽宏大量,项英却在有些军事问题上压根儿不与叶挺商量。有时,叶挺不知道的事却以他的名义请示报告,中央还以为叶挺知道这些事情。项英甚至背着叶挺向中央告叶挺的状。例如,1938年4月蒋介石令新四军集中南陵,依大茅山脉,向芜湖、宣城一带行动。具有军事战略眼光的叶挺以为此举对我军乘机发展有利,主张可以及早执行。陈毅等领导人也认为可以执行。而项英看不到这一点,前怕狼后怕虎,迟迟下不了决心,最后又主张不执行。对此,项英背着叶挺向毛泽东发了电报,告叶挺的状:“我意由叶挺办不能具体解决,蒋压迫叶不能反抗,应由党负责直接交涉。新四军因党不出面,以间接方式解决,使问题越弄越棘手,我又不能出面谈判。”项英在此电中排斥叶挺的用意,十分明显。党中央、毛泽东对项英这一行为有所觉察,及时提出了批评,要他“始终保持与叶挺同志的良好关系”,不要把叶挺当作“党外人士”、“统战对象”。叶挺向毛泽东当面表示过,“全面接受党的领导”,并为便于工作,暂留在党外。这是个权宜之计,形式问题。而项英曲解了中央的意思,把叶挺作为统战对象来看待和使用。

在平时的生活中,叶挺的行为与项英确实有不同。他仪表堂堂,穿着整洁,到部队检查工作时,喜欢以马代步,携带的随行人员也多一些。他还有一个从广东带来为他办伙食的厨师。他的交际活动较多,常叫他的厨师做些广东名菜,邀请项英等军部领导和来访的国外客人以及国民党三战区的长官、参谋以及亲朋好友。项英后来就不和叶挺一起用餐,而是拿着饭碗到军部食堂去吃饭了。叶挺随身携带的一架德国进口的照相机,举凡行军战斗,外出巡访,宾来客往和军民集会等等,他总爱照些纪念照片,或送报刊发表,或存军史资料,正是由于他的这个爱好,先后有几百张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照片留在了人间。

叶挺的这些爱好和交往活动,既是他长期养成的个人习惯,又有利于扩大我新四军的影响,争取更广泛的社会支持,这应该说是好事。但在项英的眼中,好像什么都看不惯。请客交往是“拉帮结派”;个人开小灶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骑马下连队检查工作是摆官

架子;摄影是小资产阶级的“情调”,穿戴整洁是不讲“艰苦奋斗”的作风。总之,项英把一些小事都说成了问题,问题多了就少了共产党的作风,少了共产党作风就不谅解,不与之“同流合污”。

豁达开朗又饱经风霜之苦的叶挺,受到如此的冷遇,那心中的感受是可想而知的。于是他心中对项英的所作所为开始感到不满。但为了顾全大局,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抗日机遇,他努力克制自己心中的不快,甚至用更加努力工作来克制自己的情绪。在加强新四军建设中,他全力以赴,呕心沥血,作出了重大贡献。但项英看到叶挺没有多少反应,以为软豆腐好吃,于是变本加厉,甚至连一些重要的军事会议也以军党委的名义召开,弄得叶挺无法参加。作为一个军长,无法履行军长职责,对于一些军事上的重大的方针决策,自己不能决断拍板,反而一切得由副军长项英说了算。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叶挺实在无法工作。但叶挺还是没有与项英公开交锋,他只是把希望寄托在上级组织上,自己仍然一如既往做力所能及的工作。陈毅在《1938年至1943年华中工作总结报告中》说过这样一句十分尖锐且贴切的话:“项英对叶挺军长不尊重,不信任,不让其独任军部的工作,一直到包办战场指挥,强不知以为知。”

对于叶挺军长的困难处境,当时正在新四军军部采访的美国记者史沫特莱也略有所闻。她在一篇《中国的战歌》文章中客观地记叙了这一情况:“作为一名坚信统一战线的将领,叶挺受到两方面火力的夹击。一方面,政府要他负责领导新四军,但又拒不满足他增加经费和装备以便应付日本军队日益强大的攻势的要求;另一方面,共产党领导人,特别是副军长项英,又背着他进行种种活动,使他无法对这支军队行使控制权。”“沉默寡言,深沉不露”的叶挺终于1938年元月上旬,在新四军各支队进军敌后不到3个月的时候,乘前往武汉解决有关部队经费问题的机会,找到中共中央长江局,要求在新四军内组织一个委员会以便共同商议处理一切军政问题。周恩来等人认真听取了叶挺的意见,知道了他十分困难而尴尬的处境,认为他的意见是合理的,必要的,对搞好工作有利,于是迅速将叶挺的意见向中央作了汇报:“叶挺来汉,军费增加,情绪很好。要求在新四军组织一个委员会,以便共同商议处理一切军政问题。”并提出了一个方案:“拟组织即外间知道也不要紧新四军委员会,人选以叶挺、项英、陈毅、张云逸、周子昆、袁国平、邓子恢或张鼎丞7人组织之,项为主席,叶副。中共中央十分重视这一意见,很快进行了研究,3天后即6月9日,毛泽东、张闻天复电长江局:‘同意组织新四军委员会,以项、叶、张、周、袁为委员,项为主任,叶为副之’。”

组织上的这种安排,应该说是对项英独断专行的一种制约,可项英置若罔闻,对于中共中央要他与叶挺搞好关系的劝告当作耳边风。党权、军权在握的项英仍然我行我素。叶、项关系没有得到改善,叶挺的工作条件并没有得到多大改善。相反,项英依然抱着傲慢的态度对待叶挺。项英接到毛、张的电报后,也没有开会,也没有对外宣传,新四军委员会形同虚设。

这样一来,叶挺更无法忍受下去了,他反复对一些较知己的战友说:“我是磨盘中的一粒砂子。”叶挺于8月间打了个电报给秦邦宪、周恩来等人,表示准备辞去新四军军长职务。周恩来等人接到叶挺的电报后,十分不安,经认真研究后,一致认为要予以挽留。8月28日,王明、周恩来、博古等离开武汉赴延安参加中央政治局会议前一天,致电叶挺:“项英同志已赴延安,我们不日也往延安开会。关于新四军工作,请兄实际负责。”“当前战役已到紧急关头,兄必须到前方督促,万万勿误。我们深知兄在工作中感觉有困难,请明告。我们正帮助你克服这一困难。延安会毕,我们拟来一人帮助整理新四军工作。”这封电报还同时报送了毛泽东。

此时,项英也离开了新四军军部去延安参加中央政治局会议。项英行前与叶挺对部队工作作了安排。项英并关照张云逸、袁国平、周子昆、邓子恢与李一氓、赖传珠等人多支持叶挺的工作。在周恩来等人的说服下,叶挺在新四军留了一段时间,叶挺一个人留在军部主持军务,情况比以前好些。但仍然没有打消离开新四军的念头。因此,于9月30日,他去电延安转项英,“我军在战局激变中与各军关系更为复杂,且部队整训实属繁重,原非我独立所能处理。”“你离部之期已远逾去时之约,望即从速南归。”催促他速回新四军。并说:“我拟下月初赴顾祝同处一行如能请准假,则返香港观察各方情形。你何日回,盼即告之。”

项英接到叶挺的电报,觉察出叶挺不安的情绪,预计叶挺要离开军部,于是向党中央请假提前返回军部。项英从延安回到新四军后,虽然找了叶挺,也传达了中央六届六中全会的有关精神,但依然态度冷淡,没有认真检查自己排挤叶挺的错误,当叶挺提起要回广东抗日时,项英不仅没有诚意挽留叶挺,相反大为赞成叶挺离开皖南。正如当时的新四军秘书长李一氓所说:“我隐隐约约地感到项英有个时期也想使叶挺自己离开新四军。”因此,叶挺要离开新四军的态度更为坚决。对叶挺的出走,项英似有如释重负之感。项英一面电告中共中央军委转周恩来:“叶之辞职愈坚,本问题无可挽回。目前新四军问题应直接由周恩来与蒋介石解决继任人。以后新四军与八路军共同由党直接解决各种问题,才是根本之办法”,一面将数百支枪运往广东韶关,还答应选派一些广东籍的军事政治干部给叶挺,以便让叶挺安心于广东抗日。

事已至此,叶挺再也没有回头之意。加之叶挺当时闻讯,日本侵略军在家乡广东惠阳县大亚湾登陆,乡亲们在日寇的铁蹄下惨遭蹂躏;他悲愤交织,恨不得立即返回家乡带领广东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在这样的情况下,叶挺离开了军部,南下华南。这是叶挺第二次提出辞职新四军军长职务,第一次出走军部。他此行不是逃避抗日,而是寻找更有利抗日的机会和出路。

叶挺项英之争与皖南事变

(一)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海外流亡十年的叶挺毅然回国,上书请缨出作。当时,国共两党达成将南方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一个军的共识,但对领导这支队伍的人选,双方争执不下。蒋介石即决定由叶挺担任这支部队的长官,并根本没有与中共方面协商,抢先发布对叶挺的任命,引起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的疑窦。

为此,这年秋天,叶挺在老乡叶剑英的劝告下,专程前往延安,拜谒毛泽东,表示完全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至此,中央正式决定,由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党办称政委),由他们共同领导新四军。

11月初,项英到延安。毛泽东在与他商谈新四军的组建工作时,特别交待了两条:一是要善待叶挺,争取与他融洽共事;二是对国民党要警惕,不允许安插一兵一卒。 应该说,为了跟新搭挡搞好关系,项英做到了尽心尽力,无微不至。

——在人事安排上,项英特地挑选张云逸、周子昆、李一氓等人担任新四军军部职务,他们都与叶挺熟悉,或是同乡,或是旧部,感情十分融洽。

——当时由于国民党克扣军费,新四军的生活极其困难。为了照顾叶挺饮食和对外联系方便,项英指示军部办起小灶,自已则与战士一起吃大灶。

当时叶挺招收了不少故旧,带来了一些亲属。项英对这些非党人士给予热情接待,并委以重任;叶辅平是叶挺的胞弟,到新四军后,被任命为军部军需处长;林植夫虽然参加过其它党派,但还是出任军政治部敌工部部长;沈其震中叶挺的老朋友,项英让他担任军

医处长,每月津贴150元,而项英的津贴每月才4元。

——由于叶挺以非党员的身份出任军长,不能参加党的活动,不能参阅党内秘密文件,难免产生局外人的感觉,项英十分注意及时地交流情况,将中央重大决策向叶挺通报,以便统一行动。

尽管项英做了种种努力,但在他们迥然不同的经历、性格、爱好、作风和生活习惯面前,这一切都显得那么苍白。叶挺颇爱绅士风度,讲究着装,一身白色西装,一根轻便手杖,显得卓尔不群;项英始终是一身洗得发白的灰布军装,束一皮带,夏天一双草鞋,永远是一副游击队员的打扮。叶挺心直口快,性格豪爽;项英平日沉默寡言,外冷内热。

叶挺感到自已与项英不协调,项英实际上也不信任自已,逐渐生去意。项英并没有意识到叶挺情绪上的变化,对叶挺仍只是在生活上予以照顾,却自已独揽军政大权。

叶挺在离开新四军时,给项英留下一封信,说明了他辞职的真实想法。他说“居士不适当一个大庙折方丈”。意思是讲他不是共产党,不适合充当共产党军队的军长。

叶挺辞职后,蒋介石借机大作文章,他召见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主任林伯渠,扬言要另派新人当新四军军长,还邀请叶挺到重庆一叙。毛泽东得知叶挺辞职后,亲自致电在重庆的周恩来,指示他立即找叶挺做工作,彻底解决新四军的领导问题,要叶挺主动收回辞呈,打消蒋介石重新委派军长的企图。

周恩来早就风闻叶挺在新四军有职无权,估计这是他辞职的主要原因。周恩来来到叶挺在重庆的下榻之处,紧握着他的双手,满脸内疚,说:“我代表毛泽东向你赔礼道歉,项英的霸道作风挫伤了你,给你开展工作诸多掣肘。我也要向你赔礼道歉,没有协调好你们的关系,让你苦心伤神,我对不起老朋友。”

周恩来的诚挚态度感动了叶挺。周恩来客观地指出了项英的优缺点,指出叶项之间的矛盾主要是领导体制上的问题。他说:“现在问题解决了。”他拿出毛泽东的回电给叶挺看。

毛泽东的电报写道:“新四军问题应以叶挺回新四军为原则,共产党对新四军的政治领导不能改变,但应尊重叶挺之地位职权,建议将新四军的军事指挥和军事工作多交叶挺办理。”

1939年2月,周恩来陪同叶挺回到云岭。

经过周恩来的说服,项英开始检讨自已,他在周恩来主持的军部领导人会议上,作了洋洋万言的自我批评,主动提出将军事指挥权、军事干部的安排权交给叶挺。

2 回复:叶挺项英之争与皖南事变

(二) 正当叶、项加强交流,友谊日笃时,江北传来新四军第四支队司令高敬亭严重违背军令的事件。

高敬亭原是鄂豫皖红二十八军军长。他红军长征后,独立领导红军游击队千余人在湖北与河南、安徽边境坚持了3年游击战争。国民党先后动用十万大军也没有剿灭他。蒋介石称他为“高神仙”。

新四军组建时,红二十八军改编为第四支队,是当时全军人数最多、力量最强的一支队伍。高敬亭对敌斗争坚决,战功卓著,作战指挥上有自已的一套。但是,他在长期的游击战争环境下,养成了谨慎从事和顾虑多疑的性格。

新四军实施东进政策之后,高敬亭心里一直犯嘀咕,舍不得离开大别山,担心东进后被国民党军队吃掉。

“高敬亭目无中央,蔑视军部,骚扰友军,太不像话了。如果都像这样无法无天,我这个军长怎么指挥部队?”叶挺在新四军委员会上指出,自已准备亲往江北解决四支队的问题,如果高敬亭仍然抗命不从,将以军法制裁。

项英对高敬亭一直以劝导为主。叶挺处事果决,敢作敢为,既令项英佩服,又令项英担心。项英特地提醒说:“高敬亭是位功臣,只是抗日后思想僵化,跟不上形势,执行中央指示不坚决。你要以教育为主,好言相劝,讲清楚去皖东作战的战略意义。如果他万一

篇五:无牙虎——叶挺

广东十虎之——无牙虎:叶挺

无牙虎:叶挺(一)

1、忧郁的将军

这几十年来,叶挺将军身上有太多的溢美之词,以致他的轶事有让人听神话的感觉。上海人民出版社的《未受衔的元帅叶挺》,传记作者连他年谱都不看,就敢给他写传记擦鞋,真是令人敬佩,结果自然是错漏百出。比如该书里面说有些达官贵人,乡坤富豪也把子弟送去保定军校学习。但他们上学的目的不是来学本领、学技术的,而是来“镀金”,为今后当官发财打基础的。所以这些花花公子的心思根本不放在学习上。上课时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课后就吃

喝嫖赌,样样齐全。只有叶挺与邓演达等有为青年,不断追求进步,衷心拥护革命,循规蹈矩,不断约束自己的行为。他们互相学习,互相勉励,共同进取,奋发努力,决心将来用真本领报效国家。因此,叶挺在军校中表现突出??。又说叶挺从保定军校毕业后,成为各方争相延邀的对象,并被统治广东的桂系军阀莫荣新委任他为惠阳县县长。但是,年青的叶挺却视如草芥,宁可闲居在家,也不愿意与旧军阀同流合污??,诸如此类匪夷所思的八卦传闻很多,让稍有历史常识的人真不知该从何谈起,这样近似儿戏态度而写的传记,简直是对读者的戏弄。把叶挺将军写成天才儿童,三好学生,很好玩么?

我负责任地说,叶挺将军没在保定毕业。根据年谱上的介绍,叶将军在“1917年,因家境困难,中断在保定军校的学习,回乡劳动”。而保定六期是1916年开学,保定军校又不是陆军速成学堂,怎么可能今年进学,明年毕业?年谱上说他退学的理由听上去也很耳熟,他的兄弟土匪张(张发奎)、稍牙仔(薛岳)、阿聋(?)等退学的原因好像也是这么说的。无他,打架被开除而已。叶将军是惠州人,而惠州满清以来,一直就是洪门三合会活跃的根据地,民间起义屡扑屡起。远的一次便是庚子年间孙大帅发动的“红头军”三洲田起义;近的是“七女湖”起义,洪门造反的故事口口相传之下,自然在少年人的心间撒下江湖好汉多义气的观念。长大后,每个热血少年很自然地感觉自己也是“红花亭上我行先”的江湖儿女。加上叶将军性格暴躁冲动,同窗的老乡打架,那有不冲锋在前的道理?军校不比别的学校,兄弟打架不帮托,那以后不用带兵了,打仗陷围,绝对没人来救你。

民国初年,黄埔陆军小学在广东招生,报考人数爆棚,几千人招一百多个。由此可以想当时中国最高军事学府的保定军校,会是什么样的情景。据我所知,没经历过陆军小学,陆军中学的六年培训,想鱼目混珠地混进保定军校,等着被打成猪头吧。连袁皇帝的亲训团,挑选出部分素质过硬的士官插班,也被五期、六期生打得屁滚尿流。作者天真地把保定军校当成私立贵族学校,以为他们家有钱就是大爷,可以用钱砸开保定军校的大门。而且民国初年,洪宪以后,全国混战不休,从军差不多是等于拿命换前程,军校里面公子哥儿一大堆的,开什么玩笑?

还有莫荣新是军阀,不等于他同时是白痴或弱智,一个军校还没毕业的学生返乡,就邀请他做县长,去掌握几十万人的生计。弱智都不敢这样去拿民政当儿戏,只有不负责的传记作者才敢。要知道保定的正规毕业生,分发到部队也就是个排长的前程。因为志趣高洁有县长不做,丢!你以为叶挺和你一样弱智啊?

为了显示叶将军有骨气,说他被扣押在老部下陈诚的六战区时,陈诚劝降开出的价码是六战区司令长官,自己退位让贤。而叶将军老火骨头汤喝多了,显得很有骨气,居然拒绝。假如真有这么爽的事被叶将军弄砸,估计周公会把他打成猪头三。以后还要瞎编的话,建议喜欢意淫的作者干脆就说蒋阿拉(蒋介石)亲自劝降,条件是自己把委员长的位置与整个国家拱手转让,还不收转让费。

太多离谱的神话堆砌在他身上,就把活生生的叶挺将军弄得面目模糊,惨不忍睹。

他给我的基本印象就是忧郁,忧郁王子姜育恒的愁眉,比起叶挺将军那浓得化不开的忧郁,算老几。起码叶挺将军所忧虑的内容,不象姜那样无聊,整天就为没勾引上某个骚货姣婆而悲痛。叶将军这样的当世豪杰,自然是忧国忧民忧革命。看过一张他在德国海边的照片,其失魂落魄,面目浮肿的样子,真是令人不敢相信他曾是叱咤沙场的风云人物。

影视题材里面涉及到叶挺将军,大都离不开“南昌暴动”,演员一般找个中年人来演,他的兄弟张发奎等人物更惨,基本上都是年过半百的老头。导演好象不知道他们当年都是30出头的青年军官?翻开这帮军官的履历,会发觉他们当中很多人其实都是同年,都出生在1896,那是《马关条约》的第二年,是巧合还是天降杀星?他们这批人很多人在抗日战争中,都是国家依为柱石的将领,在战场上向日本人讨还了不少血债。

也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只要是意识形态靠左的人物,在影视里一般都气质轩昂,而靠右的都是猥琐下流,贪杯好色。比如后来农工民主党的负责人黄琪翔,就肯定比张发奎显得正气凛然。看电视剧《叶挺将军》才几分钟,又是人物脸谱化的烂片,立即倒了胃口。这都是拘于意识形态不太妥当的丑化,其实叶挺将军与他们同窗同袍十几年,彼此间患难相从,生死不舍。叶将军只是他们当中普通的一员,其才华见识、人品性格,在他们当中并不见得出类拔萃。否则的话,四军12师的师长是叶挺将军而不是张发奎了。把他们描绘得狼一群、狗一伙的,而叶将军又是和他们厮混了那么多年。按人以群分、物以类聚的俗话,这事就编不圆了。他们兄弟之间最后彼此间分道扬镖,各打革命旗帜互相残杀,说到底都是历史的误会,实在没必要抑此杨彼。

2、铁军由来

北伐军打到长沙之后,名声鹊起,当时广州的《国民日报》刊登发自前方的报道云:“张向华(张发奎)之蹈厉无前,陈真如之指挥若定,蒋憬然之谋定而战,叶希夷之勇冠三军,黄御行、蔡贤初之立马疆场。”

可以说在当时的铁军中,最显赫的人物,基本上就是这个排名。还要往下排,就是缪培南、范汉杰了。铁军的名头,是在他们共同的努力下打出来的,叶将军的独立团,只是粤军出征的两师六团里,其中的六分之一。很多年来,很多文章只提独立团,造成的误会就是,大家都以为铁军就是单指叶挺独立团,其实稍微注意就会发觉,一个团怎么可以称“铁军”。

很多介绍独立团的资料说独立团的番号隶属于第4军12师,这不完全。独立团组建后,最早是隶属12师,番号为34团。但党在34团里面插手太多,土匪张的命令行不通,他干脆懒得再管,另外在琼崖收拢一些杂牌部队整编为新的34团,任命师参谋长许志锐为团长。而独立团就划去了国民革命军第5军灯通哥(李福林)的第13师,师长是徐景棠。筹备北伐后,13师拔归第四军节制,34团许志锐留因为在琼崖剿匪警备,没能参加北伐。平江战役前,叶挺独立团又划回给12师指挥,以补齐一师三团兵力。后来大约觉得灯通哥、徐景棠名声

不好,就略过中间一段曲折的过程,把部队隶属的时间关系改了。

“烈士之血,主义之花,四军伟绩,威振迩遐。能守纪律,能毋怠夸,能爱百姓,能救国家。催锋陷阵,如铁之坚,革命担负,如铁之肩。功用若铁,人民倚焉,愿寿如铁,垂亿万年。”这是1927年1月,武汉粤侨联谊社同仁在4军从赣北凯旋武昌欢迎大会上赠给第4军援赣部队的,铁盾牌正面铸有“铁军”两个大字,背后就是上面的题词。因为标明了“四军伟绩”四个字,而现在要造假说“铁军”就是单指独立团,所以这几句匾文就很少被引用。其实独立团没参加援赣战斗,把他算进“铁军”里是看前段的战绩与当时隶属关系,如果还是隶属13师的话,捞不捞得到“铁军”的荣誉还很难说。不信的人去搜一下,看看这个有重要历史地位的题词总共有多少条?历史事实就这样被偷偷地改换了。

其实第四军转战两湖,以黄琪翔36团战功最大、叶挺独立团次之。攻下武汉后,四军扩编,几个主力团的团长都升为师长。四军老人肖克将军在《铁军溯源》里为叶将军抱不平,说他因为是CP身份,被压制提拔,给朱晖日做副手,只任25师副师长。扯谈,真实的原因是叶将军没参加支援江西战场的一系列恶战,才没评功当上正师长。二期北伐河南时候,他又因为回广东招兵没赶上趟,回到武汉后就任卫戍司令,打退了夏斗寅的叛军。四军回师武汉后,扩编为二方面军,他这次论功升级,就任十一军副军长兼24师师长,从那里看出来他被压制了?难倒土匪张让出第二方面军总指挥的位置才叫公道?真那样的话,在武汉就打起来了,不用等到“南昌暴动”,不过暴动的部队改成土匪张的12师而已。后来国民党据此分析说他嫌官职小,没升上军长,所以才造反,那也是扯谈。

127师379团在演习

他的24师,士兵大部份都来自广东补充的新兵,原来的独立团,此时被编在四军25师,改番号为73团,周士弟任团长。南昌暴动的部队南下广东遭到失败后,周士弟对革命丧失信心,又做衰仔,逃跑了,据说是先跑到上海找中央,没找到就闪去南洋找他大哥说去治病,重病在身还敢飘洋过海,佩服。后来又投靠19路军做了团长。所以55年封军衔,才捞了个上将,他的同期同学陈赓同学与向前同学,一个封大将,一个封元帅,馋不死他?

溃败后的独立团小部分干部和士兵,与潮汕方面撤退下来的第二十四师零散部队,在广东饶平汇合,大约还有2500余人,在朱德率领下,在湘南兜了一圈后,于1928年4月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当时还剩八百多的种子,其中包括了彪哥还有粟裕。剩下部队在1930年6月扩编为红一军团,抗日战争时期,这支部队编为八路军第115师。现在是济南军区54集团军127师379团继承了独立团“铁军”的称号,但番号已经不复存在。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