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作文的感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4:48:55 体裁作文
篇一:对批改作文的感悟
对批改作文的感悟
从开学到现在,我们七年级语文组已写了三篇作文,批改作文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可这项工作耗时费力,有时效果却不显著。老师批改作文是够辛苦的,几十本,一本一本的改,可是“劳而少功”。那么如何更科学更有效的进行批改,消除“劳而少功”呢,我根据近几年的做法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首先作文批改要多及时
及时批改是作文批改的第一要务,反馈得越迅速、越及时,就越能有效的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控,如果反馈的时间拖的越长,就会事过境迁,错过机会,学生习作后,最关心自己习作的最佳时间是交作业后的三天至一周内,这时期内,他们对本次习作的训练重点、要求和习作内容印象较深,期待老师的评价和指点。开学初期,我们写了第一篇作文《自我介绍》,七(九)班三天改完,并及时讲评,我抓住这最佳时期,及时反馈,引起学生的关注,及时改正错误,及时巩固成果,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七(10)班十多天才改完,学生对教师的反馈期待逐渐淡化,错过时期,对老师的批改劳动满不在乎,只瞅瞅分数就塞进课桌。老师的批改成了出力不领情的无效劳动。因此学生每次习作后,应该在三天内把学生的习作通览一遍,作好整理记录,选好典型,重点讲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情感和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
二、作文评语要多鼓励 批改作文是一种艺术,要想收到预期的效果,应该坚持赞赏为主,积极引导,启发自改,因人而异的原则。作文批改中,教师的赞赏,无疑给学生注入了兴奋剂,对优秀学生是途中加油,
对后进生更是雪中送炭。对作文能力较高的优等生,批改重点放在对段、篇和语言表达的感情色彩,写作技巧的评价上。对作文能力较差的学生,要尽力找出文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点一滴,都充分肯定,学生看了老师的评语树立了自信的勇气,每次习作,都一定会尊重老师的意见,并且自觉的用心斟酌,写出较有创新的文章。教师对学生真诚无私的赞赏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的最佳手段,是教学成功的桥梁。
三、作文评分要多奖赏
以前改大作文,大都是从眉批、段批、总批来评改。偶尔,翻看了高主任的批改的作业,他在作文评改中不但有这些,而且从内容上分等级,字体上分等级,最后总评打分,这样,学生一看自己的作文,很快的做到心中有数,发现自己在哪方面存在问题,进而改正。评分中尽量从学生方面着想,不轻易为学生作文中的某一段或几句话写得差,或者书写问题等去刻意扣分,尽可能指出文中的不足,但在评分中却把分数适当提高,以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信心和写作热情。
注重作文批改的情感效应,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的心理,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写作能力,一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二:批改作文心得
批改作文心得
批改作文心得
记得一次批阅学生的习作。
咱们是依照教委的要求进行的批改:面批面改哦。
一名学生的习作我看了,我不说什么,把作文交给他,让他自己来读一读。这名同学读了以后面红耳赤。我问:"你读出了什么?有什么需要修改的呢?"他说:"老师,我写错了几个字。"我不说,让他拿笔改了。我又让他读自己的作文,他又发现了自己的作文里一个常识性的错误:"秋天,小河边的柳树发芽了。"他自己又改了。我还是没有多说什么,再让他读一读班级里一篇我认为较好的作文,他读了,再看看自己的作文,又埋头修改......
作文作为一个难题,困扰我们教师已经很久了。而作文的自我修改和学生之间的修改,虽说我们时时要求,但是学生总是没有去做。于是作文成了老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学生作文里老师的评语或者修改,学生有的看一看,有的连看也不看。批改的效果就一点都没有了。
面批面改虽然花我们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是效果好。还有,我们不是每次都是67个学生一起上,而是每次抓住几个,具体地指导,让她们不仅修改了本次的作文,更让他们掌握了修改作文的技能,养成修改的习惯。
无论什么,都需要期待,时间久了,好习惯养出来了,对一个班级,对一个学生都是持久的作用。这或许就是我们所期盼的。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的不足,自己去修改自己的作文。这是这次批改作文的一得。
篇三:让学生学会修改自己的作文
让学生学会修改自己的作文
青州市优秀教育教学论文(教学设计、导学案)评选登记表
让学生学会修改自己的作文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反复修改自己的文章是一种良好的写作习惯。“一气呵成与反复修改是两种不同的写作习惯。他们是互相依赖,相辅相成的,在造就娴熟的写作功力方面,又各有其特定的作用而不可互相取代,都是应该精心培养的良
好写作习惯。”古今中外,试问有哪一篇名作不是经过反复修改出来的呢?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对“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几经斟酌、修改才定下来;鲁迅对散文《藤野先生》的修改,达到160多处;俄国的托尔斯泰写的《战争与和平》前后修改过七遍。种种事实证明:“文章不厌百回改。”现实中很多学生都没有修改文章的习惯,他们对修改文章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作文时总是一次就完成,不经过修改就以为是好文章了。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养成修改自己的作文的习惯,修改是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养成良好的修改习惯,就是让学生能够独立作文。许多语文教师长期以来勤勤恳恳为学生评改作文,但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付出精力大而收效小,常常作文本发到学生手里,学生不一定看教师如何评改,有的只是看看分数,翻翻总评,就往书包里塞。作文里面的毛病,教师刚刚改过,可是在下次作文又往往重复出现,学生的作文水平也不见提高。因此,新课标对中学生修改提出的要求是切合有效的。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修改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过:“养成了自己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在生活和工作中,谁都经常有作文的需要。作文难得一次成功,往往要改几次才算数。作了又能自己改,不用请别人改,这就经常处于主动地位,岂不是好!” 修改与写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理应属于作文的本人,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是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成为作文教学整个过程的主人。这不仅调动
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而且还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点。
在作文一气呵成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修改、润色自己的文章,让学生进行反复的修改,要从文章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从内容方面来说,要从中心思想、材料选择、切合命题等方面修改;从形式方面来说,从结构、语言、文本格式、标点符号等方面修改。我国语言艺术大师老舍,曾一再告诉作者:“不要溺爱自己的文字!须狠心的删,不厌烦的改!改了再改,毫不留情!对自己宽大便是对读者不负责。字要改,句要改,连标点都要改。”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修改自己的文章,要树立对文章修改的正确认识,摒弃错误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修改也是作文的重要部分。
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就是让学生能够独立作文。能自我修改文章是作文教学的目的,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教给学生具体的形之有效的策略。如:
1、让学生作文后将作文搁置起来,等到第二天或几天后再拿出来反复研读,找出不足。
2、在课堂批阅部分范文,让学生找出自己作文的不足之处,进行修改。
3、在教学中让学生相互间批改别人的作文,从而取长补短。
“改”是“写”的 进一步深化,修改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的长期引导和鼓励。反复修改能力是学生作文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学生就能在写作后通过自行修改体会写作的乐趣,就能体会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习作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经过以上多个环节的修改后,
最后还得需要学生自己消化吸收,对自己的文章进行斟酌,修改成一篇优秀的文章。
总之,“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我们作为语文老师,应该要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正确地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文章,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全面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是我们刻不容缓的职责。
篇四:作文评改总结
作文评改总结
古今中外的著名文艺作品得以流芳千古,给万千读者隽永的艺术魅力,无不是在初稿后经过作者反复的呕心沥血的修改才获得成功的。所以,作文教学中必须把作文评改作为一个重要环节抓紧抓好。下面,我就个人在教学中总结出来的如何对待学生作文评改的心得与同行们共勉。
1、归还学生的评改权,自评自改是学生提高习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文章是改好的,这已成为许多人的共识,但 “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文的本人。”叶圣陶先生说:“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学会了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新颁布的《课文课程标准》中也强调学生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自评自改并不是放任自流,同样应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自主”‘不等于教师“放手”。学生是写作的主体,主体的基本特征是独立的、积极的、自主的、创造的,而不是无节制的放任。教师在宏观上引导方向,在微观上予以具体指导,使得学生的评改活动朝着有序有效的良性方向发展。在活动之初,教师要细致地给学生以方法上的指导,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评改依据,这样,学生才能有兴趣参与进来。
在自写自评的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教师必须营造一个宽松、自由民主的氛围。教师不能用权威性压服学生,要提倡学生靠自己动手动脑的行为来获得写作经验。只有这样,学生在评改实践中才能产生学习的快感和自豪感,并享受探究写作经验的快
乐,他们的写作的兴趣才会大增。
2、互评互改也是提高学生自由习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向学生说明分项、分等评议和评分的标准,组织学生互批互改。例如:采用五人一组轮值评议,交替评议的方法,每次由一名学生担任组长,负责朗读文章,指出其中语句、字调、标点的错误,提出自己的评改意见,其他四名同学提出补充或评改意见,少数服从多数,由轮值学生打出等级,写出评语。这样在他们的评语中就可能有善意直言的批评,有真心实意的赞扬,有热情友好的鼓励,有倾心诚挚的交流。但无论长短都融合了一个“情"字,体现了读者对作者的负责,体现了学生之间真诚纯美的交流。把评改权还给学生,这并不否定语文教师在作文批改方面的主导作用,它顺应了教育改革,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无论是构思写作,还是评改交流,都突出了一个“自主”。这样就尊重了学生的判断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个性。老师只做组织者和参与者,这样就极大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两全其美,各得其所,何乐而不为呢?
3、教师评改,讲求艺术
教师在评改学生习作时,应坚持鼓励性原则。试想一下,如果教师给学生的评价是:“内容乏味,空洞无物,语言表达太罗嗦,找不到好词好句,离优秀习作太遥远了??”这样的评语对这一位习作者来说,打击太大了,会使他失去习作的信心,认为自己不是习作的“料”,只会对习作产生厌烦、害怕的情绪,那还指望他进步吗?所以我在批改作文时,不能老做医生,将学生的作文批得体无完肤;也
不做难服侍的婆婆,用规矩套路束缚学生;而是像一个园丁,不光注意到剪莠除草,更注意到按时施肥浇水,帮助幼苗迅速地发育成长。要给学生成功和快乐,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哪怕是点滴进步,他都会欢欣鼓舞,大加褒奖,“这个词用得妙极了”“这句话把??写得十分具体、形象”“你这篇作文词通句顺,我为你的进步高兴,愿你再接再励”,如此等等、学生读之身心愉悦,真切地感受了作文的快乐。教育家赞科夫说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作文评改中这种效应尤其明显。
4、家长评改,启发创作
家长评改是一个大胆的举措,因为现在家长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完全有品评的能力,而且他们从事于不同职业,有着各种不同的见解,这样不仅是有效减轻教师劳动量的得力助手,也是开拓学生、教师创作思路的指路明灯,让作文更加贴近生活。可也有人的认为这可有可无:因为家长哪有“闲情”啊!其实不然,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只要能客观公正的评价自己的孩子的习作,更有助于帮助孩子树立写作的信心,再者,父母与子女更容易沟通、交流,更有利于习作的提高。如其中一篇“关于6· 11洪灾的记实”文章,学生由于没机会亲临抢险现场,习作显得华而不实,后经各自曾参加各种抢险的家长的点拔,材料虽是耳闻,但真实、惊险,这是教师无法批阅出的成效。
5、网络评改,以点带面
多媒体网络平台突破了作文评改的时空限制,缩短了师生交流沟
通的时间,提高了评改的效率。借助于网络教学系统,教师仿佛长出了“三头六臂”,及时有效地监控每一个学生的写作情况,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成为可能,使学生在习作中即评即改,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评与改的信息通过网络迅速传递,学生在写作同时就可以通过网上评改,获得反馈意见,并立刻对自己的习作做出相应的修改。 借助多媒体网络还为作文的教学注入新活力,开拓了新天地。它可以让学生进行大面积的评议和修改作文,既可以师生对话,也可以生生对话,又能针对普遍现象,直观地以点带面进行作文要求的评改,还能完成习作修改的个别化辅导。除此,还可以查询调用网络中作文资料,为自己、他人的习作作补充修改,互相评议,互相欣赏,共同进步。评改中学生直观地认识到自已习作中毛病,一边评议别人作品,一边修改自己习作,虽是“依瓢画葫芦”但收获也颇多。
6、跟踪反馈,巩固落实
上述几种评改机制完成后,应作跟踪管理,检查学生是否对别人的评价作出应答——认真修改。这是很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学生不能认真对待评语,没有细致品读,导致马虎修改,甚至不改。这样,就失去评语的意义,也就没有达到评改的目的。
综上所述,我从作文评改环节的创新入手,改变过去重写作不重评改的常规,采取多元化评改机制,激发习作兴趣,培养作文能力,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使他们各个都去征服这座“高不可攀”的山峰,实在令人欣喜!
篇五:老师改作文有感
老师改作文有感
老师改作文有感
上周的时候,为了有效完成单元积累与运用“口语交际”中“应聘班级服务员”这一题目,我总共用了三节课让学生进行一个一个的试说,并且在此之前让学生在日记本上写下>发言稿,因为“习作百花园”的要求就是将这次活动过程及自己的内心感受叙写下来,所以我认为话费这些时间是值得的,但是让我意想不到的是,给予自己很大程度上的批改惊喜并没有出现,反而在批改过程中发现了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在此拿来与各位同仁分享,期待大家能够为我解疑答惑。
1、无头病。不止一位一位同学这样开头的:今天下午第二节课班会课,老师让我们自己上台读发言稿。(今天,老师说让我们拿出上一星期写的发言稿;今天,老师让我们准备好发言稿,一个一个地上讲台读。今天,老师让我们所有的同学都读一读自己写的发言稿。)并没有说明为什么上台,读什么发言稿?等等一系列问题,该交代的没有就带清楚。其实在此之前,我已经在黑板上提供了“应聘班级服务员”、“改选班级服务员”等作文题目,但是学生并没有在开头指出本次活动的目的。
2、心跳病。因为在大部分学生打好草稿之后,我读了一篇学生的例文,并且强调指出,要写出自己的感受,比如自己上台时的感受如何。反映在作文中,很多学生也确实谈到了这一点。(这时我的心情既紧张,又害怕。直到我走到讲台上,我的心还在砰砰直跳。)这句话是有问题的,难道在台下的时候,自己的心就不在砰砰直跳吗?修改一下,改为感觉自己的心跳加速或者感觉心都快跳出体外是不是会更好?如果说这样的问题看似是不经意间犯下的错误的话,而有的同学的话就很值得推敲一下,如一位同学写到:(就这样,一个一个的上台了。该我了,说真的,我的心一秒能跳五十多个呢,)感觉有点夸张的成分在其中是吧?那么这位同学的呢?(该我了,那时候我的心跳每秒都能跳几十下。)为了搞清楚人的正常心跳次数,我特意查阅了一下,原来正常人的心跳为60-100左右,平均一分为75次,运动员的为50左右,不同年龄的人心跳次数也不同,60岁以上老人心跳可减慢,但是最慢不能低于每分钟50次。
3、 红脸病。“我刚读完第一自然段的时候我的脸还不红,到后面我的脸红的像火烧似的”“我上台后,读了一点,我的脸突然像太阳一样红了,读过之后,我的脸不红了”“我读的时候脸红的像一个大红苹果似的”如果说心跳的次数有些夸张的成分在其中的话,那么我们的作文应该符合生活逻辑方面。这就是自己的脸是不是红了,当时自己是看不到的,只能感觉自己的脸发烫、发涨、像被火烧一样,这些感觉是恰当的,唯独不能用颜色来形容。
>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如何能走出高耗低效的境地,这次作文为什么花费了时间为何不能取得理想的作文效果呢?反思一下,感觉还是自己的指导不够到位。学生的认知体验没有很好地把握,备课备两头,一头抓教材,一头抓学生,从这一方面讲,我觉得在备学生方面做得还不够。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还有人说,语文名语,字文,号实践。新课标也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新课程,要求变以往的以教师活动为中心为以学生活动为中心,课堂上考虑的不是我教什么,而是学生学什么。不是教师怎么教,而是学生
怎么学。 《>老师改作文有感》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