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物理学家的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2:29:38 作文素材
物理学家的作文作文素材

篇一:物理学家四则小故事

牛顿的小故事 1665年,正当牛顿在剑桥大学完成了学士课程之际,欧洲蔓延着恐怖的鼠疫,于是牛顿便回故乡了。在乡间,牛顿利用自制的三棱镜分析出太阳光的七种色彩,并发现了各单色光的曲折率的差异。在乡间的那段期间,牛顿更创立了积分的方法,并将之广泛应用在物理和几何学上。有一夜,牛顿坐在乡间的一棵苹果树下沉思。忽然一个苹果掉落到地上。于是他发现所有的东西一旦失去支撑必然会坠下,继而他发现任何两物体之间都存在着吸引力,而这引力更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总结出万有引力定律。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标志着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牛顿成了经典物理学的创始人。

爱因斯坦的小故事

爱因斯坦具有创新和探索精神。就在爱因斯坦走出校园,初涉世事的几年里,他作为伯尔尼专利局里默默无闻的小职员,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科学研究,在物理学三个未知领域里,齐头并进,大胆而果断地挑战并突破了牛顿力学。在他刚刚26岁的时候,就提出并建立了狭义相对论,紧接着提出广义相对论,并发表了著名的能量公式,是原子弹的理论公式,开创了物理学的新纪元,为人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科学史册上留下了深深的闪光的足迹。爱因斯坦是近代物理学的创始人。

钱学森的小故事

钱学森1935年海外求学,钱学森写出了有关高速空气动力学方面的博士论文,在28岁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物理学家。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兴奋极了,他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回到祖国,为新生的祖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回国后,钱学森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等一系列重要工作。是我国伟大的物理学家。

伽利略的小故事

有一次,伽利略用脉搏测量教堂天花板上灯的摆动时间。他发现,虽然摆动的距离渐渐缩短,但是每一次摇摆的时间却是一样的。带着疑问,他反复试验,终于找到了摆的规律——摆的等时性。钟就是根据这个规律制造出来的。

篇二:名人故事:物理学家赫兹的成长趣事

名人故事:物理学家赫兹的成长趣事

赫兹(1857-1894),德国物理学家,生于汉堡。早在少年时代就被光学和力学实验所吸引。十九岁入德累斯顿工学院学工程,由于对自然科学的爱好,次年转入柏林大学,在物理学教授亥姆霍兹指导下学习。1885年任卡尔鲁厄大学物理学教授。1889年,接替克劳修斯担任波恩大学物理学教授,直到逝世。 赫兹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是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

赫兹在柏林大学随赫尔姆霍兹学物理时,受赫尔姆霍兹之鼓励研究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当时德国物理界深信韦伯的电力与磁力可瞬时传送的理论。因此赫兹就决定以实验来证实韦伯与麦克斯韦理论谁的正确。依照麦克斯韦理论,电扰动能辐射电磁波。赫兹根据电容器经由电火花隙会产生振荡原理,设计了一套电磁波发生器,赫兹将一感应线圈的两端接于产生器二铜棒上。当感应线圈的电流突然中断时,其感应高电压使电火花隙之间产生火花。瞬间后,电荷便经由电火花隙在锌板间振荡,频率高达数百万周。由麦克斯韦理论,此火花应产生电磁波,于是赫兹设计了一简单的检波器来探测此电磁波。他将一小段导线弯成圆形,线的两端点间留有小电火花隙。因电磁波应在此小线圈上产生感应电压,而使电火花隙产生火花。所以他坐在一暗室内,检波器距振荡器10米远,结果他发现检波器的电火花隙间确有小火花产生。赫兹在暗室远端的墙壁上覆有可反射电波的锌板,入射波与反射波重迭应产生驻波,他也以检波器在距振荡器不同距离处侦测加以证实。赫兹先求出振荡器的频率,又以检波器量得驻波的波长,二者乘积即电磁波的传播速度。正如麦克斯韦预测的一样。电磁波传播的速度等于光速。1888年,赫兹的实验成功了,而麦克斯韦理论也因此获得了无上的光彩。赫兹在实验时曾指出,电磁波可以被反射、折射和如同可见光、热波一样的被偏振。由他的振荡器所发出的电磁波是平面偏振波,其电场平行于振荡器的导线,而磁场垂直于电场,且两者均垂直传播方向。1889年在一次着名的演说中,赫兹明确的指出,光是一种电磁现象。第一次以电磁波传递讯息是1896年意大利的马可尼开始的。1901年,马可尼又成功的将讯号送到大西洋彼岸的美国。20世纪无线电通讯更有了异常惊人的发展。赫兹实验不仅证实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更为无线电、电视和雷达的发展找到了途径。

1887年11月5日,赫兹在寄给亥姆霍兹一篇题为《论在绝缘体中电过程引起的感应现象》的论文中,总结了这个重要发现。接着,赫兹还通过实验确认了电磁波是横波,具有与光类似的特性,如反射、折射、衍射等,并且实验了两列电磁波的干涉,同时证实了在直线传播时,电磁波的传播速度与光速相同,从而全面验证了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的正确性。并且进一步完善了麦克斯韦方程组,使它更加优美、对称,得出了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现代形式。此外,赫兹又做了一系列实验。他研究了紫外光对火花放电的影响,发现了光电效应,即在光的照射下物体会释放出电子的现象。这一发现,后来成了爱因斯坦建立光量子理论的基础。

1888年1月,赫兹将这些成果总结在《论动电效应的传播速度》一文中。赫兹实验公布后,轰动了全世界的科学界。由法拉第开创,麦克斯韦总结的电磁理论,至此才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1888年,成了近代科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赫兹的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证实了麦克斯韦发现的真理,更重要的是开创了无线电电子技术的新纪元。

赫兹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很大贡献,正当人们对他寄以更大期望时,他却于1894年元旦因血中毒逝世,年仅36岁。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人们用他的名字来命名各种波动频率的单位,简称赫。

篇三:作文热点素材:华裔科学家高锟获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作文热点素材:华裔科学家高锟获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作文热点素材:华裔科学家高锟获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附精彩评论10篇)

1.事件

瑞典皇家科学院10月6日宣布,英籍华裔科学家高锟和另两名美国科学家一同获得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详见本报10月7道)这是继美国华裔科学家钱永健去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之后,又一位华裔科学家获此殊荣。截至2009年已有8位华人科学家获诺贝尔奖分别是五个物理奖,两个化学奖。

1957年 物理学奖 杨振宁和李政道

杨振宁和李政道因发现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衡,推翻了爱因斯坦的“宇称守恒定律”,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李政道:1926年生于上海,美籍华人,获奖时31岁;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美籍华人,获奖时35岁。

1976年 物理学奖 丁肇中

丁肇中因发现新的J/ψ基本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丁肇中:1936年生于美国,美籍华人,获奖时40岁。

1986年 化学奖 李远哲

李远哲因在化学反应的动力学方面的贡献获诺贝尔化学奖。

李远哲:1936年生于台湾,美籍华人,获奖时50岁。

1997年 物理学奖 朱棣文

朱棣文因发明用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朱棣文:1948年生于美国,美籍华人,获奖时49岁。

1998年 物理学奖 崔琦

崔琦因发现并研究电子的分数量子霍尔效应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崔琦:1939年生于河南,美籍华人,获奖时59岁。

2008年 化学奖 钱永健

钱永健因发现和研究绿色荧光蛋白方面获诺贝尔化学奖。

钱永健:1952年生于美国,美籍华人,获奖时56岁。

2009年 物理学奖 高锟

高锟因“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取得了开创性成就”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高锟:1933年生于上海,英籍华人,获奖时76岁。

2.评论

1.8华裔获诺贝尔奖拷问我国教育制度

高等教育的行政化色彩日益浓郁,教育与学术都趋功利化,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培养创新人才,是一个综合体系,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与社会用人制度与环境,缺一不可。基础教育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培养,具有基础性作用;高等教育的通识教育与学术规范训练,可培养一个人的科研精神与正确的学术习惯;而良好的用人制度则鼓励每个人发挥各自所长。以现实而论,在国内求学、工这三者都有缺失。

2006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说:“去年看望钱学森时,他提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

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我理解,钱老说的杰出人才,绝不是一般人才,而是大师级人才。学生在增多,学校规模也在扩大,但是如何培养更多的杰出人才?这是我非常焦虑的一个问题。”

要解决温总理所谈到的“非常焦虑”的问题,有必要实事求是地反思教育基本制度。(摘编自《南方都市报》10月8日文/熊丙奇)

10月6日揭晓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华裔科学家、被誉为“光纤之父”的高锟榜上有名。至此,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项的华人已有8位。

诺奖获得者的教育经历,一直是分析家关注的重点。而分析这8位华人诺奖获得者的教育经历,或可对我国内地教育改革产生某些触动。8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只有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曾在内地接受过两年基础教育,之后在香港培正中学接受教育。 概而言之,8位华人诺奖获得者,与内地现在的教育及学术其实都关系不大:李政道、杨振宁从西南联大毕业后赴美求学;朱棣文、钱永健生于美国、长于美国;另外还有两位在香港接受完高中教育,两位接受台湾高中教育、大学教育。

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23.3%,但在杰出人才培养上,我国内地教育必须承认存在不足。

这种差距不仅表现在产生少数几位顶尖人才,更重要的是,在基本的教育管理制度上,我国基础教育的应试教育格局始终难以突破。

(本文人民网 )

2.中国本土科学家离诺贝尔奖,究竟还有多远?

瑞典皇家科学院10月6日宣布,英籍华裔科学家高锟和另两名美国科学家一同获得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详见本报10月7道)这是继美国华裔科学家钱永健去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之后,又一位华裔科学家获此殊荣。

在为同是炎黄血脉的华裔科学家喝彩的同时,我们忍不住老话重“问”:中国本土科学家离诺贝尔奖,究竟还有多远?

我科学家何时获奖?这个问题已经提了好久

据已发布的材料,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启动以来,我国高校的科研能力不断提升。按科技论文数排序,我国自2004年以来一直排在世界第五位,论文数排在世界前四位的是美国、英国、德国、日本。

可是我们每到诺贝尔奖颁奖的时刻,就不免有一种盼望、甚至着急。正如红网网友所说,我们不愿意在每年的这个时刻保持缄默。据说自1900年至2008年,美国已有274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占世界获奖总人数的70%以上,而其人口不到世界的5%。

《新京报》还指出了一个数字,从1901年到2009年,获得诺贝尔奖的有8人是华裔科学家。华裔科学家取得的成就,足以证明中华民族不比其他民族逊色。

自从1957年李政道和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给国人带来荣耀之后,中国本土科学家何时能获奖的问题就一再被提起。随着获奖的华裔科学家日益增多,我们依旧分享这份喜悦的同时,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越显得迫切。那么,我们的短板究竟在哪里? 科研“财力”之不足

科研要创新,财力和人力都不可或缺。没有钱,就建不起一流的实验室、买不起一流的设备;没有人,科研创新就更是一场空谈。

虽然我们的国内生产总值已有很大提高,但我国对科学研究的经费投入仍严重不足。正如红网的评论指出,中国的科研经费投入占比,仍严重落后于美国的2.8%的比例,科研收益率也逊于美日等国。因此,我们如果想要出自己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必须加大科研投入。 体制有待创新

13亿国人自然也不缺乏聪明才智。但值得思考的是,美国的科学家常常会一辈子潜心

于实验室,而我们不少科研人才在小有成就之后,就走上了行政岗位。正如《燕赵》指出,青年科学家创新的鼎盛期不长,不当官不送礼就难以搞到科研项目的潜规则,虽只是个别存在,但他们一旦遇到这种情况,相信其创造热情、研究兴趣都会受到影响。

何以如此?《新京报》分析认为,当前科研创新体制本身就有待创新。不能让科技工一旦取得一点成绩,就把心思放到追逐权力上。一旦大权在握就控制了资源,同时也失去了研究的动力,再加上被行政事务耗去了大量心力,因此就没有多少精力花在专业研究上。 比诺奖更重要的是诚信

我国的科研事业还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那就是令人担忧的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 科研创新的最基本的表现就是超越前人、超出时人,但这种超出是建立在诚实而非虚假的基础上。

据《法制》报道,今年7月,中科协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55.5%的科技工表示确切知道自己周围的研究者有过至少一种学术不端行为??科研人员或许可以将“责任”部分归在不合理的考评制度上,是否曾真正拷问过自己内心?所以,《法制》的评论感慨,“得诺奖”或许真不是最重要的事情。

令人欣慰的是,一些高校已经逐渐认识到铲除学术腐败重要性和紧迫性,不仅对其“严刑峻法”,而且重视正确引导学生。《解放》的一篇评论里就谈到,新学年伊始,北大、清华、中国政法大学等高校,在新生入学第一课上就邀请学者主讲学术道德,对新生进行学术规范教育。学校这样做,希望新生从一入学就能严谨治学,形成良好学风。这一切努力,或许真能使杨振宁所预言的“中国科学家二十年内获得诺贝尔奖”成为现实。(李坤晟、李洪磊)

3.诺奖是中国人永远的痛吗

2009年的诺贝尔奖公布了,里面又出现了华人的身影——物理学奖由华人高锟和2名美国科学家共同捧获。(10月6日新华网)

虽然说科学不分国界,但是科学家有国籍。高锟是英美双重国籍,却不是中国籍,让中国人心喜的同时难免心痛。再联想起去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华裔科学家钱永健先生在接受中文媒体采访时所谓的“我并不是中国人”之类的获奖感言,中国人更心痛了:诺贝尔奖,到底离中国人有多远?

5000年的文明就不说了,缺少科学的基因。梁漱溟先生指出,人类学术无非研究三个问题:第一,人对物的问题。人类征服自然,产生自然科学。第二,人对人的问题。人与人相处,产生社会科学。第三,人对己的问题。人与自己较量,产生宗教。梁先生认为中国学术早熟,一开始就不注重解决第一类学术问题,却直奔第二类和第三类学术。先生是从学术上立论的,实践生活中也确实如此。河南杞县出个最早的关心地球及宇宙毁灭的人,却被中国人整成了绵长的讽刺——杞人忧天;明朝出现一个利用火箭飞天的人,却被中国家庭整成了教育孩子的反面榜样——万户飞天。所以,文明很悠久,却孕育不出近代科学,甚至与科学渐行渐远。

近代中国出现了伟大的五四运动,旗帜是民主与科学。民主与科学引进多少且不说,只说成果,民国出现诸多大师,而且民国的两位科学家——杨振宁与李政道同获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中国人民站起来了。30年河东——大搞社会主义建设;30年河中——摸着石头过河,大搞改革开放。如果说前30年情有可原的话;那后30年无论如何绕不过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旗帜迎风招展,愣是没有招出一个诺贝尔奖来。 诺贝尔奖与我们无缘,甚至大师也与我们无缘。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光研究这些问题,我们还得三十年吧?中国知识分子中的标杆人物——陈寅恪先生当年被邀请担任科学院中古史研究所所长时说:“没有自由思想,没有独立精神,即不能发扬真理,即不能研究学术??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是必须争的,且须以生死力争??

一切都是小事,惟此是大事??我认为不能先存马列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因此先生当所长的第一条件就是“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文革”一开始,先生就成了反动学术权威。与此相反的是,现在的科学院院士何祚庥做物理研究,高度关注的是物理和马克思主义的结合,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访时声言:不做狭隘的物理学家,能写成套的“三个代表”文章。如此广博,诺奖还是没降临中土。

曾经获得诺奖的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老先生安慰大家说:20年内中国本土定会出诺奖获得者!也不知老先生的乐观来自何处。有人出主意说:中国应该实行双重国籍!这样,这些华裔科学家就不见得会蹬掉中国国籍了,甚至美日这些老拿诺奖的也可以入籍中国了。想法不错,不只是科学,艺术上也可以减少尴尬。比如《建国大业》里的众多明星大腕若有了双重国籍,我们就不会把这电视剧看作纯外国友人的狂欢了!(为大学教师、评论人)

4.中国人不要太在意诺贝尔奖

一年一度诺贝尔奖出炉之时,也是中国人五味杂陈之日。2009年的文学奖、和平奖、物理学奖等奖项各有其主,这些奖又都与中国人无缘。

令世人感到意外的是今年的诺贝尔和平奖由美国总统奥巴马获得,不仅他国学者感到不可思议,而且美国的一些学者也认为不可理解。因为诺贝尔和平奖申报截止之日距奥巴马任美国总统才两周。根据诺贝尔的遗嘱,和平奖应该奖给“为促进民族团结友好、取消或裁减常备军队以及为和平会议的组织和宣传尽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贡献的人”。根据诺贝尔的遗嘱,和平奖是为已经作出了贡献的人而设立的,而不是为将来有可能作出贡献的人设立的。如此说来,奥巴马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资格是值得质疑的。另外,再来看看美国对于世界和平的表现。他们不仅擅自对伊拉克、阿富汗两个主权国家发动战争,涂炭生灵,摧毁家园,而且至今仍然在向伊拉克和阿富汗增兵,并且那里的流血事件不断发生,何谈有利于人类和平。如果将时下流行的一句话送给诺贝尔和平奖的评委们是比较合适的,即:“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不服不行。”因此,我们不要太在意诺贝尔奖,别因为西方人的偏见和错误,影响了我们的情绪和信心。

说完了诺贝尔和平奖,我们再来看看中国人为什么与诺贝尔文学奖无缘。当我们了解了诺贝尔文学奖评比的游戏规则后,就会真相大白,大可不必悲观,因为并不证明华语作家水平太差,而是游戏规则太不公平。据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介绍: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的18个老头子里,只有一个懂中文。而其他17个人一定懂瑞典文和英文,也可能懂得欧洲其他的文字。在这样的游戏规则下,指望这些西方人把诺贝尔文学奖评给华语作家是十分困难的。因此100多年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大半是欧洲人,其次是美洲人,亚洲人最少,只有三四个。而在欧洲人中,北欧人占的比例最大,这是地理上的“自我中心”主义使然。因此,余光中先生提议,占全球1/4以上的华人应该设立世界性华语文学奖,评选我们自己的奖项。我曾在2008年10月11日在新浪网发表题为《支持余光中先生设立世界性华语文学奖的呼吁》的博文,表达了自己的主张。

诺贝尔先生是伟大的,是值得全人类尊敬的,但执掌诺贝尔奖评审大权的后代们却违背了诺贝尔先生的遗嘱,滋生了严重的政治偏见,使诺贝尔奖注水、变味和异化,因此,我们不要太把诺贝尔奖当回事,千万不要因此丧失了民族自信心。

我国古代智者老子教导我们:“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说白了,诺贝尔奖只不过是一种外界的掌声,在这种并不公平的游戏规则下,这种外界的掌声不能由我们自己掌控。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把命运交给并不公正,并不值得信赖的人。 当然,我们在民族复兴的征途上并非消极无为,而是奋发努力,应对经济危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民生,加快发展我国的经济,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繁荣我国的文化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与交流,用中国人的勤劳、智慧和成果改变国家的形象,改变一些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

我们相信,中国人会有大面积收获诺贝尔奖的那一天,我们需要民族自信心!

5.要创新的何止是《同一首歌》

央视王牌栏目《同一首歌》近日一直陷在停播风波之中。先是有演出商报料,在试图邀请《同一首歌》演出时,得到的答复却是国庆之后节目要停播,所以暂时无法接演出;随后有媒体称用短信向该节目制片人孟欣求证停播一事,得到了孟欣肯定的答复;紧跟着,针对停播传闻,央视文艺中心主任张晓海却在电话中直接回应,没有接到停播的通知。

纷纷扰扰的内幕让我们这些局外人一如既往地看不清楚,也听不明白。然而,不管停播与否,这个2000年创立、曾经风靡一时的金牌栏目,近年来一直危机四伏,顶着大家的口水前行。2004年被词曲以侵犯著作权告上法庭,后又屡屡传出明星不满该节目不尊重演员的劳动成果,甚至有媒体曝光了《同一首歌》的圈钱内幕。更重要的

物理学家的作文

是,连观众都开始不买账,纷纷炮轰节目变味,早已不再是原来的慈善公益演出。不少观众认为该节目走的是传统煽情的老套路线,节目资源贫乏,表现形态单调。

《同一首歌》栏目借用歌曲《同一首歌》,以鲜明的主题为线,请来大家熟悉的歌星,唱一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歌曲。在起初,这种新颖的演出方式确实让观众耳目一新。然而,随着千篇一律的表演形式日复一日地不断上演,除了近乎可以忽略的演出地点的差异,我们甚至不能说出此地的《同一首歌》与彼地的《同一首歌》有何不同。在如今的眼球经济年代,无论是哪个栏目组,试图“一本通书读到老”的打算乃至念头,都注定会遭遇观众的嫌弃。

事实上,没有创新便寸步难行的,又何止一个栏目组。近日,一年一度举世关注的诺贝尔奖新鲜出炉,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和化学奖三大奖项被来自美国、英国和以色列的9名科学家收入囊中,而文学奖则由德国女作家获得。对于13亿国人而言,这又是一个没有惊喜的世界盛宴。尽管包括此次获奖的“光纤之父”高锟在内,已有8名华裔获得诺贝尔奖,然而共同的特征是,他们并不代表中国获奖,且没有在内地受过任何教育,或者仅接受过极少的教育。中国出不了大师是不少人心头的痛,因此国人对于诺贝尔奖的喜恶态度一直很暧昧。

诺贝尔奖的精神突出强调创新,要超越前人而有益于今人,才是诺贝尔奖考量的标准。但是,我们的教育环境最缺乏的往往就是对创新思维的培养。世界范围内华人获诺贝尔奖并不罕见,足以说明不存在种族的优劣,区别的正是受教育的方式。或许,获得诺贝尔奖对于国人而言只是一个象征。但是,没有创新,难行的就不仅是一个栏目组,更是整个民族。

6.诺贝尔奖不会眷顾蔑视哲学的民族

日前,2009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在瑞典皇家科学院揭晓。华人高锟、威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3人共同获得这一荣耀。至此,从李政道开始,先后已有8位华人是诺贝尔物理和化学奖获得者。

高锟获奖在中文网络世界刮起一阵旋风。

网言

“攀亲”没什么意思

网友“狂轰滥炸”:高锟获奖引发了媒体的大呼小叫和刻意渲染,似乎他个人的获奖已经等同于“我们的荣耀”。这种“攀亲”有意思吗?炒作这一事件到底想说明什么,是我们很行还是我们恰恰不行?

惦念诺奖源于自卑

网友“无风要起浪”:一有华人获奖我们就会发出尖利刺耳的叫好声,其实这有什么必要。说自然科学类的诺贝奖有政治因素当然是极度夸张了,但对此念念不忘只能说明我们很自卑,我们潜意识地认为我们不如西方人。但无论诺奖如何权威,它从来都不可能是衡量成就的唯一标准。

分析

篇四:作文

2015年高考作文题预测:“目标,让你获得成功”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4-10-10 整理:一品高考网

2015年高考作文题预测:“目标,让你获得成功”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60分)

1907年,詹姆斯从哈佛大学退休,同时退休的还有他的好友物理学家卡尔森。一天,两人打赌。詹姆斯说:“我一定会让你不久就养上一只鸟的。”卡尔森不以为然:“我不信!因为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养一只鸟。”没过几天,恰逢卡尔森生日,詹姆斯送上了礼物—一只精致的鸟笼。卡尔森笑了:“我只当它是一件漂亮的工艺品。你就别费劲了。”从此以后,只要客人来访,看见书桌旁那只空荡荡的鸟笼,他们几乎都会无一例外地问:“教授,你养的鸟什么时候死了?”卡尔森只好一次次地向客人解释:“我从来就没有养过鸟。”然而,这种回答每每换来的却是客人困惑而有些不信任的目光。无奈之下,卡尔森教授只好买了一只鸟。

目标,让你获得成功

詹姆斯送给了卡尔森一只鸟笼,来拜访的卡尔森的人都问他养的鸟什么时候死了。而卡尔森从未养过鸟。卡尔森经不起不耐烦的一遍遍地解释,后来,不得已买了一只鸟养活。 卡尔森为何被迫养鸟?因为詹姆斯送的那只鸟笼。这只鸟笼想当一个目标,挂在那里,人们都知道你有了这个目标,就会不断地询问,目标什么时候实现。由此可见,目标可以给人带来动力,人们在它的指引下前进,从而拥有未来。

目标会指引人前进的方向。人的一生,总会有一段漫长的奋斗之路,而在奋斗的过程中,找准自己的方向至关重要。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有一个长远的目标,这无疑是重中之重。美国哈佛大学有一项钟鸣的调查,其学生有10%没有目标,70%有目标却很短,只有20%有长远目标。十年后,再次调查,10%没有目标的人生活在社会的底层,70%有短目标的人过着吃饱穿暖的白领生活,而20%有长远目标的人基本都在各个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那10%没有目标的人在不如社会后,迷失了自己,找不准人生的方向,从而一事无成;70%有短目标的人达到目标后没有新的目标与前进的方向,因而止步不前;而20%有长远目标的人一直瞄准前进的方向而创造辉煌。因此说,有多大的目标,就产生多大的动力,就能支撑你走多远的路,目标能引领人前进。

目标给人迎难而上的勇气。每个人的前途和命运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的甚至是命运多舛。那些成功的人士,即使外表光鲜,表情青松,也曾经灰头土脸,眉头紧蹙过。而他们与那些失败者有甚区别呢?他们的最大区别是,成功人士在失败后,不自暴自弃,而是愈挫愈勇,因为他们眼前有目标,心中有梦想。当他们迷茫时,总会有一把戒尺在警醒他们,有一种豪言壮语在激励他们,是他们产生无穷无尽的勇气和力量,是他们不惮前行。太史公司马迁之所以能够写完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四年一千三百多年的信使《史记》,是因为父命在身,清代史学家谈迁李静二十多年写完了一部史书《国榷》手稿丢失,万念俱焚的他

重拾信心,坚定士气,又历时八年时间,终于写成了这部书。假如没有目标的支撑,哪来那么大的勇气?又哪有青史留名,造福后世的光耀千秋!

目标能决定人的生命价值。常言说得好,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站得多高,看的就有多远;规划又多长远,目光有能看多长远。当年挥笔写下“少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毛泽东,用终身的努力,实现了宏达的志向,成为共和国的伟大领袖;当年在上小学的周恩来,就立下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宏大志向,并为之奋斗了一生,终于成为了共和国的奠基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很早就立下了远大的目标,让水稻高产,解决人们吃放的问题,经过几十年的奋斗,终于实现了这一目标,成就了一代人的梦想。

亲爱的朋友,让我们树立起远大的目标,并为之不懈的努力吧!“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雄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修改与点评】1.题目:”目标,让你获得成功”从另一个角度,解读材料,挖掘其深刻含意,”鸟笼”就是目标,有了它才能填充内容,即”买鸟”.2.围绕论点,分别从三个不同角度论述,目标与方向的关系,目标与勇气的关系,目标与生命的价值的关系.3.结尾运用对联,升华中心。

篇五:作文

一、理想篇

1、道理论据:

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一个有了远大的理想,就是在最艰苦困难的时候,也会感到幸福。—徐特立

一个没有理想,生活就会没有重心,就缺少朝气。为自己建立一个正确的目标,朝向这个目标去努力追求,生活自然就会充实而有意义。——罗兰

2、事实论据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略)

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新学期开始,沈阳东关模范学校魏校长问同学们读书是为了什么?于是有人回答说:“是为了家父读书。”有人回答说:“为明礼而读书。”也有人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当魏校长点名要周恩来回答时,坐在后排的周恩来站起来,庄重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马克思的理想。1835秋天,马克思中学毕业,面临着职业选择。当时,在马克思的同学中对选择职业有种种考虑,许多人认为有虚荣心和追求名利有理所当然的事。但是马克思觉得,一个青年应当选择最能为人类服务、最能实现人类幸福的职业,马克思在他的毕业论文结尾写道:“我们选择职业所应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

二、立志篇

1、道理论据:

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越有益。—高尔基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话百岁。——石玉昆

2、事实论据:

周处立志好学 鲁迅异医从文

许多科学家、发明家,都是从小立志(爱迪生、爱因斯坦、高斯)美国科学家爱迪生,29岁发明留声机,33岁发明白炽电灯泡。德国物理学家爱因基坦,26岁提出狭义相对论,37岁提出广义相对论。德国数学家高斯,17岁就提出最小二乘法,24岁出版《算术研究》,开创近代数论,32岁提出行星轨道的计算方法。

三、谦虚篇

1、道理论据: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毛泽东

当我们是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近于伟大的时候。——泰戈尔

2、事实论据:

马克思厌恶别人歌颂自己。有一次,马克思的朋友库格曼称颂马克思为19世纪的智慧的思想家,《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是划时代的著作,马克思知道后很不满意,给库格曼的回信说:“过分的赞扬我的活动是十分令人厌恶的,一切总归有个限度。”

竺可桢“我知道太少了。”竺可桢是我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奠基人。1974年1月23日,是他逝世前两个星期的日了,这天,照例有少人来看望他,因他病情日重,竺夫人便把所有的亲朋好友留在房外。猛然间,竺可桢听到外孙女婿的声音,便迫不及待地叫他进去。竺可侦的外孙子婿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而竺可桢深感自己缺乏“基本粒子”这门新学科的知识,并为此着急而曾五次向晚辈求教。现在,他又抓信这个机会,要求“补课” 了。竺老病重,听觉受到严重损伤,带上助听器也听不清外孙女婿的讲话,只得要求把讲的写下来。竺夫人劝他休息,竺老缓慢地吃力地说:“不成,我知道得太少了。”当他听完国外研究基本粒子的近况,以及杨振宁的《规范场》取得的新进展后,满意地笑了。

四、勤奋篇

1、道理论据:

只有坚持不懈地刻苦学习,是不必担心不能成材的。——华罗庚

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可以创造出来。——鲁迅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范晔

2、事实论据:

王羲之苦练成“书圣” 刮目相看

头悬梁锥刺股

自学成才的高尔基。高尔基小时候是在每天十几小时繁重劳动和鞭打责骂下度过的。但即使过着这样的生活,他也总是抓住每一分钟空闲时间读书。店老板不许他读书,他千方百计地弄到书,躲到阁楼上、储藏室里阅读。夜晚借月光或自制的小灯盏照着读书,没有蜡烛,他就把老的烛盘上的蜡油收集起来,装在一只罐头盒里,再注入一些灯油,用棉线卷一根灯芯照着读书。在面包房当工人时,他用零碎的木棒在揉面的台子上架起一个临时的书架,一面揉面团,一面读书。有一次,老板走进去看他在读书,想把书拿走扔到火里去,高尔基抓住老板的胳膊愤怒地叫喊:“你敢烧掉那本书!”吼退了老板。监视、威吓没能阻止高尔基读书,反而使他自学的信念更坚定了。

五、积累篇

1、道理论据:

积薄而厚,聚少而为多。——《战国策》

只有经过长时间完成其发燕尾服的艰苦工作,并长斯埋头沉浸于其中的任务,方可望有所成就。——黑格尔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

2、事实论据:

陶罐积累资料。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为了积累诗作素材,准备了许多陶罐,并分门别类贴切着标签,整齐地放在一个七层的架子上,他平时收集到了资料,按不同门类投到各自的陶罐中。 契诃夫的创作题材。有一天,几个青年问俄国作家契诃夫:“怎样才能获得创作题材?”契诃夫顺手拿出一本厚厚的日记说:“这里有100个题材。”这几个文学青年看着这珍贵的日记本入了迷,日记中所记的每一个材料都生动、感人。有个青年说:“真想买几个回去,这些材料太好了。”契诃夫笑着说:“题材是无法用金钱买到的,每个题材都是作者本人深入生活积累的结果。”

司马迁游学积累。徐霞克徒步跋涉实地考察。

六、勤学好问篇

1、道理论据: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知,不思则不得也。——晁说之

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会毫无用处。——富兰克林

具有创造性独立思维的人才可能有创造事业。——伯克

2、事实论据:

华罗庚一生好质疑。伽利略多思好问。

鲁班发明锯子。鲁班生活在工匠之家,从小好学肯钻,随家里人参加建筑工程劳动,学会多种手艺。一次,他的手指被草拉破出血,他便研究起茅草,发现茅草边上有许多锋利的锯齿。据此,他发明了锯子。他还发明了曲尺、钻子、凿子、铲子、机关锁、机动的木马车和云梯等工具。两千多年来,他直被木匠奉为“祖师”。

七、惜时篇

1、道理论据:

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最短,最平凡而又是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高尔基

如果说时间是最宝贵的东西,那么浪费时间就是最大的挥霍。——富兰克林

时间可以获得金钱,金钱却买不到时间。——谚语

2、事实论据:

分秒必争。苏联昆虫专家柳比歇夫每天晚上要把一天的活动,包括休息、读报、写信、看戏、说话花去的时间,十分精确地记录下来。一月做一次小结,一年做总结。1963年是他最满意的一年,因为他创造了2006小时的最高工作记录。他出去散步,便背外语,遇到废话连篇的会议,就演算习题,真是分秒必争。

巴尔扎克惜时如金。巴尔扎克是位多产作家。他的时间一一秒也空过的。一次,巴尔扎克太累了,对一个朋友说:“我睡一会儿,你一小时后叫醒我。”一个小时过去了,朋友实在不忍心叫醒他,巴尔扎克醒来,发觉超过了一个小时,几乎是暴跳如雷地对朋友说:“你为什么不叫醒我,耽误了我多少时间啊!”

闻鸡起舞。东晋祖逖与刘琨均为同州主簿时,共同立下大志,决心在为国家做出一番事业来。 祖逖与刘琨共被同寝,中夜听到野外鸡叫,将刘琨蹬醒说:“此非恶声也。”直床练习舞剑。逖、琨并有英气,每语世事,或中宵起坐,相谓曰:“如果天下大乱,豪杰并起,我与您都应当离开中原到外边干一番事业了。”

八、助人为乐篇

1、道理论据:

高洁的人喜欢施惠,而耻于受惠。——亚里斯多德

助人应及时,帮人应诚心。——谚语

谁若想在困厄时得到援助,就应在平日待人以宽。——萨迪

2、事实论据:

韩信与施恩不图报。

雷锋的优秀品质。雷锋生活上艰苦朴素,却常用省下来的钱去帮助别人。战友中谁家里有困难,他就偷偷地把自己的钱寄去;战友的衣服脏了、破了,他就悄悄地帮助洗净、补好。业余时间,他到学校当校外辅导员;逢年过节,他到火车站扶老携幼,到候车室打扫卫生;出差外出,好事做一路。一次,有位妇女为丢失十八、实践篇

1、道理论据:

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林鸿

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的长河中有无数礁石队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华罗庚

人类用认识的活动去了解事物,实践的活动改变事物,用前者去掌握宇宙,用后者去创造宇宙。——克罗齐

2、事实论据:

做科研的有心人。竺可桢教授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可他上下班从不坐配备的小汽车,而是坚持步行一段再乘公共汽车。这样既锻炼了身体,更主要的是可坚持观察物候变化,为科研收集第一手资料。他每天都这样观察、记录,把天气变化、风力级别、气温升降等都记载下来,一生写了40多本这样的日记。临终前一天,他还记了这天的气象情况。

从木匠到画家。齐白石出身于贫苦农家,12岁就为生计所迫而学木匠谋生。但他自小就酷爱绘画,七八岁时就开始练习,天天抽空临摹或写生。为了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他时常在野外悉心观察各种动植物的形态和习性,晚上躺下被窝里还在用手指画草稿,经过数十年这样刻苦的实践磨练,他终于成为一代宗师。1957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他“中国人民杰出的艺术家”的荣誉称号。

实践出真知。五代末,著名建筑工匠喻皓曾用8年时间,在开封设计建造了开宝寺塔。此塔8角13层,高36丈,是我国建筑史上的杰作。开封地处中原地带,多西北风,他设计时特地

让塔身略向西北倾斜,预计在风力的作用下,100年后塔身可以笔直,后来的事实证明了喻皓的预见。

九、创新篇

1、道理论据: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皆是创造之人。——陶知行

不去探索更新的道路,只是跟着别人的脚印走路,也总会落后别人一步,要赶过前人,非有独创精神不可。——华罗庚

科学需要幻想,发明贵在创新。——爱迪生

2、事实论据:

商鞅、王安石变法,爱迪生发现和改进灯丝

推销商。有人到澳洲一个土著部落去推销鞋子,看到那里的人都赤着脚。一个失望地回去报告说:那里没有鞋市场,因为人们不穿鞋子。别一个很高兴地报告说:那里有很大的潜在市场,因为还没人在那儿经营过鞋业。

十、机遇篇

1、道理论据:

智者顺时而谋,愚者逆理而动。——范晔

喜于在做一件事的开端识别时机,这是一种极难得的智慧。——培根

生命很快就过去了,一个机会不会出现两次,必须当机立断,不然就永远别要。——罗曼?罗兰

2、事实论据:

苹果为什么落地—牛顿

孟浩然错失良机。孟浩然四十多岁时才到京师游历,他曾在太学作诗,满座宾客都感慨佩服,无人能及。一次,大诗人王维邀请他到内署,忽报唐玄宗到了。这是一个很好的显示自己才华的时机,但孟浩然却惊慌地躲到床底下。王维实话实说,玄宗大喜道:“我听说过这个人,但从来没见过,他为什么要害怕得躲起来呢?”下令叫孟浩然出见。这原本是能让他平步青云的大好时机,但他又没好好把握,当皇帝问他的诗时,他朗诵的又是怨天尤人之诗,到了“不才明放弃”一句,唐玄宗很不高兴地说:“你自己不想做官,我何尝抛弃过你,为什么要诬蔑我呢?”于是孟浩然被放还,一生未受重用。

凡尔纳误撞大仲马。法国著名科学幻想小说作家儒勒?凡尔纳18岁时,在巴黎学习法律。有一天,他参加一个上流人士的晚会。当他从楼上向下走时,童心未泯的凡尔纳像孩子一样从楼梯扶手向下滑,结果撞在一个胖胖的绅士的人身上。此人正是著名的作家大仲马。从此,两人相识了,大仲马的影响下,凡尔纳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最终被誉为法国“科学幻想之父。”

十一、逆境成才篇

1、道理论据:

逆境是检验强者和弱者的试金石,也是造就英雄豪杰的先决条件。——箴言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