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中华文化与民族凝聚力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0:21:00 小学作文
中华文化与民族凝聚力小学作文

篇一:中华文化与民族凝聚力(中)试卷84分

中华文化与民族凝聚力(中) 试卷84分

1、地域的差别,使中华文化多样性的特点非常明显。

正确

2、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人们形成了相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

错误

3、江淮文化区又称两淮文化区,以巢湖为中心,其范围大致包括今天长江以北的江苏、安徽两省境地。

正确

4、燕赵文化在古代,是随着大运河的开凿而发展起来的。

错误

5、比较先进的华夏文化通过各种途径向周边辐射、传递,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发挥了主导作用。

正确

6、以“吴侬软语”为特征的吴语,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构成独特的语言文化系统。

正确

7、吴越文化风格细腻、恬淡、婉转、雅致、清新,与北方各区域文化形成鲜明的对比。

正确

8、1500年前孔子整理三代以来的文化,确立了中国最早的经典文本。

错误

9、经部是中国古代典籍中诗文词等书的总称。

错误

10、东北文化在辽、金、元、清时期具有浓厚的游猎文化特色。

正确

11、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国经历了( )大的分裂和统一。

五次

12、( )先生指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

费孝通

13、江淮文化的特点是( )。

兴文

14、自金开始,历代统治者在北京建都,都市文化的特点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 )。

燕赵文化

15、( )的风格以热烈、诙谐、高亢为特征。

16、( )是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

河洛文化

17、( )带有浓厚的域外色彩,家庭组织和区域性组织较发达,具华洋混合的新文化风格。

岭南文化

18、中国历史上持续200年以上的王朝就有( )。

9个

19、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从根本上讲主要表现为文化的( )。

吸引力 向心力 亲和力 延续力

20、民族( )是民族文化本身具有的一种功能,是民族文化的一种根本属性。

融合力 绵延力 传承力 凝聚力

21、中华文化的连续传承,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 )的文化自觉。

儒家

22、所谓经书,是指以( )为代表的儒家经典书籍。

孔子

23、( )最初指春秋战国两汉时期思想家的著作,随着学术的不断发展、引申,其门类日益庞杂。

子部书

24、民族凝聚力是使民族及其成员保持在民族群体内的( )。

吸引力 向心力 亲和力 延续力

25、( )曾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列宁

26、( )楚国的屈原,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爱国者。

战国时期

27、( )的《离骚》充分表达了他那“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情怀。

屈原

28、( )是爱国主义产生和发展的中枢,是国家政治文明的支点。

主权

29、宗法制度创立于( )。

西周时期

30、( )认为,大一统首先是政治权力的大一统。

31、处于徽文化熏陶中的人们既兴文又重商,( )等名人毫无疑问地体现着徽文化的魅力。

胡雪岩 朱熹

32、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有( )。

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

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

经世致用的救世精神 人定胜天的能动精神

33、有人总结晋商精神为( )。

进取精神

敬业精神

群体精神 创造精神

34、楚文化的精神体现为( )。

开拓创业精神

开放精神

创新精神 爱国精神

35、( )虽同属于巴蜀文化,也因为地理不同而有差异。

四川 重庆

36、岭南文化,从较宽泛的意义上说,包括( )的地区性文化。

广东

海南

福建 广西

37、整个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分为( )。

萌芽期

奠基期

成熟期 转型期

38、根据前人的四部分类法,古代典籍可以划分为( )。

子 集

39、中国历代都注重典籍的( ),为中华文化的延续作出了贡献。

整理

撰写

刻印 典藏

(转 载于: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中华文化与民族凝聚力)

40、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发展有赖于( )。

民族自身特征的凸显

民族文化的发展

民族战争的胜负 民族意识的增长

篇二:中华文化与民族凝聚力(下)试卷90分

中华文化与民族凝聚力(下) 试卷90分

1、典籍的演变体现了历史的演变进程。

正确

2、中国人的文化思想可以说是既认祖又认神。

正确

3、典籍的推崇体现了一个朝代的统治者确立和提倡的正统思想。

正确

4、中国人的爱国情,发端于对故乡、亲人的眷恋,对祖先的崇敬。

正确

5、忧患意识不包含悲天悯人的同情心。

错误

6、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侵略促使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凝聚。

正确

7、实行思想文化统一是君主专制的必然要求。

正确

8、忧患意识即悲观主义和厌世主义。

错误

9、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内在精神信念。

正确

10、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要实现大一统,必须解决“夷夏之防”的矛盾。

正确

11、儒学被( )改造成彻底的专制政治工具。

董仲舒

1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 )。

《孟子》

13、( )是中国文化中忧患意识的源头之一。

《周易》

14、( )的《史记》为史学的典范,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之史识。

司马迁

15、战国时期( )的天人观具有浓厚的伦理色彩,即“尽心、知性、知天”。

孟子

16、( )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观点,认为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会因为人的好恶而改变。

荀子

17、( )天人合一思想发展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文化思潮,几乎为各派思想家所接受。

宋明时期

18、( )对于“天人合一”也有明确的认识。

道家

19、( )就是崇尚和合与坚守中道。

贵和执中

20、中华文化之所以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就在于它所倡导的的( )的理念。

和而不同

21、( )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

22、纵观世界文明的兴衰,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是,( )就是人类的兴衰。

文明的兴衰

23、中华文明延续五千年而不曾中断,其根本原因就在于( )。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

坚持人与社会和谐 坚持人与人和谐 坚持人与自身的和谐

24、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强调做人要有( )。老子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自知之明

25、宋明时期,( )思想发展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文化思潮。

天人合一

26、汉代的( )是儒家第一个自觉探讨天人关系的思想家。

董仲舒

27、以孟子为代表的主张“天人合一”是指( )。

天人相混不分 天人相通 天人合德 天人相类

28、( )是指自然的本性、状态,与地相对,这也是我们今天所要关注的重点。

自然之天

29、中华民族之所以能绵延五千年而不曾毁灭,就因为她把( )的精神融进血液中,化为一种生活

态度和生活方式。

自强不息

30、《史记》的( )采用编年形式记述历代帝王世系与国家大事,是全书的纲领。

二十本纪

31、现代国家构成的要素为:( )。

疆域

公民 主权

32、( )在组织上有共同性,是宗法社会的特征。

家庭

家族

个人 国家

33、忧患意识是一种( )。

情感体验

自醒意识

责任意识 使命意识

34、胡锦涛提出“三个意识”是( )。

忧患意识

公仆意识 节俭意识

35、今天我们继承中国文化精神,就是要( )。

实现和谐人生

构建和谐社会

达成世界和平 成就个人梦想

36、“允执厥中”简称为“执中”,即( )。

守性不移

守死善道

如如不动 不上不下

37、古代所谓“天”的含义大致可以分为( )。

意志之天

义理之天 自然之天

38、主张“自然之天”的代表人物有( )。

老子

庄子

柳宗元 刘禹锡

39、下列对我国古代爱国人士的描述正确的是( )。

司马迁遭受宫刑之后编撰《史记》

屈原放逐,著《离骚》 孔子厄陈、蔡,作《春秋》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40、《史记》的八书是( )方面的专论。

经济

文化

典章制度 战争

篇三:中华文化与民族凝聚力(上)试卷91分

中华文化与民族凝聚力(上) 试卷91分

1、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否具有凝聚力,首先应该表现在它自身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正确

2、文化学界有人将世界七大古文化称为人类原生形态的“始文化”。

错误

3、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未中断过的古老文明。

正确

4、如今苏美尔文明已被埋藏在沙漠下,变成了历史遗迹。

正确

5、米诺斯文化诞生于两大河流——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冲积而成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伟大文明。

错误

6、玛雅文化孕育、兴起、发展于今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

正确

7、安第斯文化是南美洲古文明,已经成为遗迹。

正确

8、安第斯文化对后来的托尔特克文化和阿兹特克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

正确

9、苏美尔—巴比伦文明的衰落与生态危机无关。

正确

10、玛雅文明的衰落,其中一个很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地力的耗竭。

正确

11、古埃及文明延续达( )左右,之后便衰落了。

3000年

12、( )是存在于两河领域最早的文明。

苏美尔文化

13、( )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文字,最早建立城市国家的文明。

苏美尔文化

14、( )是爱琴海地区的古文明。

米诺斯文化

15、( )主要集中在古希腊的克里特岛。

米诺斯文化

16、( )是在印度河领域发展起来的文明,被印度学者称为印度文明的“第一道曙光”。

哈拉巴文化

17、( )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新的形态的文明。

生态文明

18、考察发现世界各种古老文明的衰落都伴随着( )。

战争

19、( )是世界著名的古文明之一,它是美洲印第安人文化的摇篮。

玛雅文化

20、( )是指中国文化具有完善的传承体系和自觉的文化传承使命。

绵延力

21、自公元前21世纪,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建立。

夏朝

22、史书记载:“芒芒禹迹,亘为九州,经启九道” ,反映了( )已经统治了范围不小的地区。

夏朝

23、( )初年的封国,古史称有“一千八百诸侯”。

西周

24、到公元前221年,( )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

秦始皇

25、( )最终奠定了今日中国疆域的基地。

清朝

26、( ),帝国主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用武力迫使清朝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840年

27、( )是汉民族形成的标志性时期。

秦汉时期

28、( )是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民族而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时期。

明清时期

29、中华民族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是在( )。

春秋、战国时期

30、中华民族第( )次民族大融合奠定了现在中国疆域和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基础。

31、下列属于世界七大古文化的是( )。

埃及文化

苏美尔文化

米诺斯文化 玛雅文化

32、世界文明形态的兴衰取决于时空中的各种要素,这些时空要素在其现实性上表现为( )三个基本要素。

自然

社会 文化

33、世界文明兴衰的根本在于没有处理好( )的关系。

地 人

34、那些衰落或毁灭了的文明形态大都没有处理好( )的关系。

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

人与人 人与自身

35、中华文化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表现为( )。

融合力

绵延力 凝聚力

36、凝聚力是指( )。

吸引力

向心力

亲和力 内聚力

37、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体现在( )。

中国版图的不断扩大

多元一体民族共同体

文化共同体的形成

38、夏朝活动的领域以( )交界处为中心。

山西

陕西 河南

39、一般来说农耕民族( )。

依恋土地

重农轻商

居安思危 保守平和

40、一般来说游牧民族( )。

迁徙不定

重牧轻农

勇猛好强 重视水源 中华文化五千年的历史绵延性

篇四:发展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在哪里

浅谈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摘 要: 随着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建设的一并提出,至今文化的作用越来越凸显,文化是人类社会从蒙昧走向开化,从野蛮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依然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为何文化成为一个竞争热点,我想这跟它无声无息却发挥着无穷力量,关系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的凝聚力是分不开的。在当今信息化时代,文化开放的条件下我们面临着外来文化冲击的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文化凝聚力的重要性越显得突出,可以毫不夸张的说,21世纪文化的凝聚力将成为民族存亡之根,那么我们有何理由不把文化建设的焦点放在凝聚力上呢?

关键词: 文化 凝聚力 重要性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如果说20世纪上半叶的主流是军事竞赛,20世纪下半叶的主流是经济竞争,那么,21世纪的主流将是文化的竞赛。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算不得民族,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民族,注定只是一个野蛮的族群。而文化,更多的是体现在凝聚力上。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共同的凝聚力,那么将是一盘散沙,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何以在世界站住脚。尤其是经济全球化、信息时代的到来,文化凝聚力的建设更成为必要之势。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必将出现一个文化建设高潮”。不过现在看来“文化建设高潮”正在或者已经到来。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党的十八大依然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一、当前中国的文化境况。

说到中华文化,我们总是想到“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的民族充满着文化的底蕴,中华文化的力量也已经熔铸在了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成为了团结人民、推动发展的精神支柱。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一脉相承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面临严峻挑战以及各种复杂环境屹立不倒、历经劫难而百折不挠的力量源泉。

在各方的努力下,我们的文化建设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说:我们的文化建设迈上了新台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创作生产更加繁荣,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及近几年兴起的国学热及孔子学院在全国各地的兴办等等。但是我们必须清楚的看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各国文化也走上开放之路,各种思想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冲击、交锋达到高峰,再加上信息全球化的激化,使得文化交流与传播可以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以更快捷的方式的得以实现,同时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

选择性、多边性和差异性进一步增强,这种变化趋势虽然总体上是有意义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这个过程中,非积极的文化思想也随之进来,给我们文化的凝聚力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在这样的趋势下,如果我们没有形成足够强大的文化凝聚力,没有形成自己的主流文化,那么,在西方“文化入侵”的攻势下,我们将变得不堪一击,如果一个民族的凝聚力被消解,社会成员失去凝聚力,必然导致政治信仰、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规范的混乱,这将是一个对国家对民族的极大损伤,最终将走向灭亡。

当然,在当今强调文化凝聚力的建设,不得不和我们具体情况相结合。中华文明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自古以来我们就是多人口、多民族大国,俗话说“人多嘴杂”,其实,人多思想也杂。人口多、民族多的国情主流文化孱弱、各少数民族文化势微的现实,使得文化凝聚力的建设就显得越为重要,这使得我们更加要重视中华文化凝聚力建设。2008年在西藏发生的“3.14”事件,2009年在新疆发生的“7.5”事件,已充分说明了在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文化凝聚力建设的必要性及迫切性。当然,文化凝聚力的建设成为必然,不仅仅因为“我们需要”,更因为它能满足“我们的需要”,所以,文化凝聚力建设的必要,也体现在“凝聚力”的内部。

二、文化凝聚力的内部认同

文化本身就具有凝聚力——特定的文化对特定的人群所具有的聚合、凝聚作用。凝聚力为何被一个国家,被一个民族如此看重?它的这种“力”当然不是凭空产生的,也非偶然产生。

首先来看文化的凝聚力。我们都知道文化的范围很广,至今没能给文化下过一个全面、准确的定义,文化一定程度上只是相对经济、政治来说的。但无论是物质形式的文化,如艺术品、生产工具,还是制度文化,如条款法律,还是精神文化,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当其展现出来的的时候,它总是能够进入我们的意识形态(无论你排斥还是接受,它总在你的意识形态里“过滤”了),经过筛选把自己认同的部分留了下来,一但留下来,它必将影响一个人的整个思想体系及其社会实践活动。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着共同的文化认同,那么他们就会有着相似的思想体系,也会有着认同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就能够把整个民族凝聚在一起。文化认同是文化凝聚力的基础和要件,没有这是谈不上凝聚的。在认同的基础上,人们自然而然的产生了一种心理上的亲和力——再进一步,也就是所谓的凝聚力了。

另外一个方面,文化是对社会存在的一种反应,服务于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并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自觉或人为的加以调整或变革,这样看来,文化与社会实践是一种动态的适应关系,什么样的时代,有着什么样的文化,那么文化便能够满足人们一种“当时”的需要,无论现实怎样变化,总有一定的文化与之相适应,这就使文化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在这里并不是说某种具体的文化不会衰竭,而是从文化整个系统的角度来看文化是发展变化的。正因为文化的动态性,才使得它能够成为凝聚人民群投身社会实践的强大思想武器与行动指南。反过来它又促进文化的认同和亲和力的产生。

再来看“凝聚力”,顾名思义,凝聚力就是“拥有凝结、聚集的力量”,展开来说,“凝聚力是指意识形态对不同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社会整合的力量”。文化、民族整合的力量愈大,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凝聚力愈强,反之则弱或没有。所以一个民族拥有强大的凝聚力,也就是其拥有强大的整合力,这种整合力正如民族凝聚力研究者任涛先生所说:“它是民族这一人类共同体中,能够把全体成员集聚结合一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并推动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当然,这种“内在动力”说到底还是源于民族文化。

文化的发展为凝聚力提供了源泉,而民族凝聚力又为民族发展提供了整合力,只有拥有这种深深烙在人们心底的整合力,才能够使一个民族长久不衰。可见,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来说有着关键性的意义或核心地位。

所以一个民族的发展是靠其“凝聚力”来维系的,一旦这种“凝聚力”减弱或者消失,那么,这个民族发展的脚步将会减慢乃至民族消失。因此,发展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对我国发展的意义便不言而喻了。当然,从实际意义来说,发展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在新时代新境况下,对一个国家的发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全球竞争焦点在文化凝聚力

正如前面所说,在新时代文化已成为竞争热点,之所以形成“文化热”,跟文化的凝聚力是分不开的,对于我们这样的人口大国、民族大国,凝聚力显得更为重要。凝聚力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主要表现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