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农村孩子城里上学政策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4:27:37 体裁作文
农村孩子城里上学政策体裁作文

篇一:农村子女上学问题

关于农村子女上学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当我们成为大学生的那刻起,我们的学习生活等就脱离了个人,而融入到这个社会。我们不在像高中那样仅仅徘徊于宿舍与教室之间,不在只考虑成绩,我们开始考虑和发现社会上的现状,也由自身的经历想到更多。我认为最贴近我们学生的,也是广大农村父母关心的就是农村子女上学问题。因此,我们对此作了一次调查来了解农村子女现在上学的一些问题和现状。

1.调查目的

农村子女上学难的问题一直都存在,虽然国家也有政策下达,但情况并不是和乐观,而我们就要去发现农村子女上学还存在哪些问题。通过这次调查能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农村子女上学问题产生的原因和现状以及一些解决方法,同时也让我们初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加社会经验,由于活动是以小组形式进行的,所以还能让我们达到共同合作、共同进步的母的,最后还能呼吁大家重视这个问题。

2.调查时间、地点、和方式。

本次的实践活动在3月份到5月份进行,在3月份的时候我们制作了问卷,并在4到5月份在学校和点将台周边发放问卷,然后进行收集问卷和整理数据,最后找出一些现在社会中关于农村子女上学还存在哪些问题并给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3.调查结论

一、关于农村子女上学问题的现状分析。

(一)农村子女学上学学费高

由于进城务工农民工的生经济条件比城市人口要低很多,他们的孩子就读于城市公立学校由于户籍的限制,比城市孩子仍要多缴纳高昂的赞助费和借读费,这些高昂的费用使得许多农村家庭无法承担。

(二)用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资源不足,导致教育质量常常难以保障

第一,用于农村子女教育的硬件设施不足与落后

由于农村地区经济条件落后,教学基本设施依靠个人解决,经费来源大都来自学生学费,招生对象又是广大的农村地区学生,使得其经费有限,学校的教学设施简陋,很难达到正规办学水平标准。这就导致农村子女尽管有学可上,但享受的依然是比城里公办学校低得多的待遇。

与此同时,由于学校规模问题,在农村子女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也往往接受不到良好的教育。就规模而言,农村子女就学的学校规模大小不等,少则几十人,多则上千人。学校的规模过大或过小,对教学安排都将带来一定困难,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学校软件建设滞后。在农村学校任课的老师中,有些教师自身素质不高,容易对农村孩子存在歧视心里,忽略对其的教育与关注。在农村子女学校中,教师全部实行聘任制,但真正签合同的为数极少,学校的人员管理比较松散,教师的流动性人还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不利于教学连贯性与完整性的。由于农村子

女的学校运作的特殊环境,师资水平与公办学校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第三,素质教育在农村子女身上更容易被忽视。由于受到主客观两方面因素制约,在全国轰轰烈烈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类学校教学中还只是偏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能力培养。学校缺乏教学设施,加之教师水平有限,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薄弱。

(三)城乡教育间的投入的差距

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还不成熟,还带有明显的二元特征,比如在义务教育投资上,国家的教育经费严重地偏向于城市义务教育,2008年城市义务教育人均经费4015元,而农村只有900元,2009年小学升初中的升学率,农村为91%,城市为100%。可见,同样是祖国的花朵,由于在现行体制中存在着各种以身份为特征的障碍,他们会因为自己的出生区域不同而享有不同的受教育权。在师资力量,学校设施等方面,城乡之间也存在巨大差异。

二、关于农村子女上学问题原因分析

形成农村子女上学难问题的原因复杂,总体上说,是由于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口流动量大量上升与固有的户籍制度及将与制度之间形成矛盾,我国现在在教育上投入不足引起的教育资源紧张及相关政策在执行不利等原因造成的。

(一)现行义务教育法与人口流动迅速之间的矛盾。

我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户籍就成了享受义务教育的主要依据,而城市的农村子女具有明显的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相分离的特点,这样一方面跨地域的流动使流出地政府不便对这些流出本地的适龄儿童少年的就学情况进行监控;另一方面,当外来学童随父母流动时,并没有也不可能将户籍所在地应对其投入的教育经费带到流入地,流入地政府既无义务也不可能投入大笔教育经费完全承担众多外来人口子女就学的责任。这种地方负责的管理体制,使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在对待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上处于一种“无责任”的境地,消解了政府管理、支持和资助这些农村子女教育的积极性。

(二)相关政策执行不力。

虽然各地都农村子女受教育问题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但是实际执行中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还有比较严重的城市本位观念,对于农村子女的学校管理没有明确的全国统一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专门负责,这类学校几乎处于自发办学状态,比较混乱。各地相应的财政拨款也往往被挪用为当地公办学校的发展。也有部分地区不但不对这些学校进行财政补贴,改善教学环境,反而以地区、部门利益为重,动辄以办学规模太小、条件太差等不合规 范为理由将学校关闭,不给予其合法的办学地位,全然不顾流离失所的学生。

(三)上学无用说

由于父母认为孩子上学没什么大的用途,导致许多孩子从小就失学了,在农村中这种情况尤其以女孩居多,一部分家长还认同女子无才便是德,这种观念导致农村中大量女孩子辍学在家。

三、对于农村子女上学问题解决策略

如今,农村子女教育问题是一个有关于教育公平的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它影响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稳定、教育公平、社会公平的实现。农村子女教育问题不能仅仅归结于城乡二元模式的长期存在、义务教

育体制的缺陷等原因,而从“政府行政作为”层面入手,应是目前最现实最有效的考虑。政府应采取充分利用公立学校资源、加快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建设与管理、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吸引本地就学、增强户籍与义务教育体制的相互适应性、解决法规与政策实施之间存在的矛盾等相应措施尽快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地实现。

(一)从措施的采取层面看

第一,充分利用公立学校资源。

公办学校可以利用闲置的教育资源,解决农村子女上学难问题问题。当生源数减少时,可将其实验设备、图书、等硬件设施支援给农村子女学校。城郊结合部的一些分散的村校被撤消、合并后的教育资源可以将其改造为民办公助学校,专门招收农村子女,并制订政策鼓励和支持公办学校的富余教师流动到农村子女学校任教。

第二,加强农存在子女学校的管理.

教育行政部自要加强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常规管理,这不仅包括对办学者办学行为的管理,还包括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籍、学习质量等的管理,是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同时要加强对它们的督导评估,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符合农民工子弟学校特点的评价、监测指标体系,并把其纳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管理体系之中。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农村孩子城里上学政策)

第三,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吸引本地就学。解决农村子女的教育问题,根本在于实现儿童教育权的平等。我国的义务教育发展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农民工之所以把子女带到城市,就是为了子女能够接受城市的较高质量的教育。这就要求国家应把教育投资重点转向农村和边远地区,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增加教育机会,缩小质量差距,吸引一部分儿童在本地就学。

(二)从体制建设层面看

在我国,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为城市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城市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他们是城市的合法纳税人,按照纳税人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他们理所当然应该获得城市的公共福利,其中也包括利用城市的教育设施的权利。因此,政府要充分认识农民工子女就学与城市长远发展的关系,改变单纯把外来人口儿童入学问题看成包袱的思想,树立人口流动观,并采取一定措施,将观念落实于实务,真正实现公平原则:

一方面要建立所有适龄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登记卡制度。登记卡应各地教育部门、公安部门、家长都有,当人口流动时,登记卡连同流动人口的暂住证、身份证、计划生育证一起经有关部门检查登记,作为随时入学的依据,减少入学手续上的繁琐,避免政策不健全造成的教育机会不平等和剥夺教育权现象发生。 另一方面要将人口流动观与合法纳税人以的福利结合起来建立财政流动观,对于地方间财政划拨制度做出一些适应于人口流动速度加快的变更,要将农民工子女教育本应享有的社会福利随其流动划入相应管辖部门并作为其在迁入地区受教育应享有的福利享用。同时也可在教育经费中专门分类设立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经费专项拨款,用于资助农民工子弟学校或招收农民工子女的学校,改善其办学条件与质量。

(三)从政策执行层面看

第一,加大执行力度,建立相应的赏罚制度。在执行相关政策过程中,要坚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本,对于相应执行部门建立一定的赏罚制度,把执行成果计入部门绩效测评标准。

第二,加强各部门间的联系,通力合作。

一方面,要加强流入地、流出地教育部门之间的沟通,明确各自在流动儿童少年教育管理中的职责,将其就学管理落到实处。

另一方面,要明确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并且密切联系、通力合作。公安部门做好本地区流进、流出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的调查摸底工作,并及时向教育部门提供有关情况,人事、劳动部门应禁止经商办厂或从事其他劳动的组织或个人使用童工,物价管理部门监督检查学校收费情况等。

四、总结

总之,农村子女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处理和解决好这一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民工子女的健康发展,也关系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问题,关系到中国社会的稳定和未来的发展,从“政府行政作为”层面入手,应是目前最现实最有效的考虑,各级政府必须群策群力,深化改革,真正解决这一社会。

篇二:农村孩子进城读书问题的研究

农村孩子进城读书问题的研究

在知识改变命运,早已家户喻晓的时代,孩子读书的问题,即使在农村,也是非常受重视的。或许是受孟母三迁的影响,背负家人厚望、怀揣天之骄子之梦,从农村进入城市学校就读的学生已越来越多。他们有的到城市小学上学,有的进了初中,而更多的是去城里的高中就读。

一句话,这些农村孩子的家长将厚望寄予在了城市的学校里。农村孩子进城读书热,原因何在?大量农村孩子进城上学,将会对社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对此,笔者查阅了资料。 新时代的“孟母三迁”,一切为了孩子,很多农村孩子的家长都认为,城市的条件好、教学质量高,把孩子送到城市读书,花再多的钱,他们认为也值得。而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再加上新课程改革,很多农村教师无法适应新的教学模式,还是按照老的教学陌生来教学,从而有些学生上课能听得懂,但是下来根本不会解题,甚至有些学生根本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因此厌学的越来越多。

当然,农村孩子进城读书,对于改变他们的命运当然会有很大的帮助,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是很多的。第一、农村学生进城自身发展的问题;第二、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很多农村教师都纷纷往城里跑,导致乡村学校教学质量继续下降;第三、城市办学规模扩大与学校建设滞后不协调的问题;第四、部分家长进城伴读住房问题。

一、农村学生进城自身发展的问题

1、农村学生进城上学,城市学校办学规模不能跟上,所以部分学校一个班级人数在八十人以上,班级学生人数增多,教学质量会受到影响。因此,学生并不一定得到的是最好的教育。

2、 农村学生进城上学,不一定会得到预期回报。首先,学生智力水平、接受能力不同。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多,教师对学生的关照度会下降,更不会有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育。这势必会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其次,农村学生进城之后,面临的诱惑也很多,如果家长不监督好的话,成迷于网络,成迷于游戏也是有可能的,这样的话,效果可能还不如就在农村上学。再次,农村学生在农村,成绩排名肯定都在班上靠前,经常会得到老师的表扬,但是进了城市学校之后,学习压力增大,周围同学又都比较优秀,成绩可能排在班级最后,心理上,可能会受些打击,再加上高中和初中不同,老师可能不会经常关心学习差的学生,农村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甚至会出现厌学的情绪,反而不利于学习。

3、农村学生进城上学,城市部分优秀学生又往更好的城市求学,造成生源质量的下降。

4、综上,农村学生即使进城上学,师资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再加上自己或许不能适应城市教师的教学方式,周围优秀同学减少,其实和在农村上学差不多,而进城上学对家庭开销是非常大的,这真是得不偿失。

二、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失衡

农村好学生进城上学,农村好教师往城里走,城乡教育资源差异越来越大。农村学生进城上学,城市部分教师教学中感觉越来越累,与学生交流也成了一种奢侈。作业、备课、教学等工作量明显加大,工作强度大大增加,想找学生谈话,根本不可能。而教师的工资待遇没有得到增加,从而很多城市的教师也往更好的城市寻求发展,从而城市的师资力量也在下降。

三、城市办学规模扩大与学校建设滞后不协调的问题

很多城市学习盲目的追求好的农村生源,扩大招生规模,但是带来的却是教室和教学设施也无法满足扩大的生源,因此出现了一个班级80人以上的规模,教师的任务严重增加,有些教师担任三个班的教学工作,甚至有的数学老师上四个班的数学。学生也不能享受好的教学资源,反而不利于求学,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个人觉得,要想扩大招生规模,

先应该把学校的规模扩大,再把教师补充足够。否则就是盲目的追求生源,而最终吃亏的还是农村学生,甚至城市学生也会受到一些影响。

四、部分家长进城伴读的住房问题

正如刚才分析,农村学生进城后面临的诱惑实在太多,而远离父母的他们往往经受不住这些诱惑。很多家长把孩子送进了城市学校,有些甚至会举家迁进城市,有些会在学校附近租房伴读。城市住房压力增大,房价也会随之增长。所以带来的不仅仅是学生求学的问题,还会牵扯出一些经济发展的问题,而这些往往是家长考虑不到的。

五、解决方法

其实,农村学生进城上学的原因无外乎在于农村学校的师资配置不如城市学校,农村学校的校园建设不如城市学校,农村学校的学生生源不如城市学生。我想,如果能多给农村学校一些支持,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此举可以留住农村优秀的教师,自然就可以留下优秀的农村学生,只要形成了良性循环,农村学校自然会发展好。近年来,国家对西部的发展支持力度增大,农村学校也引进了部分优秀的大学生,给农村学校输入了很多新鲜的血液,我想,长此以往,农村学校一定会发展为农村学子甚至是广大城市学子求学的胜地,也将成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胜地。然而,很多大学生进入农村学校之后,由于农村学校管理层都是老教师,观念些许有些落后,很多大学生无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发挥到极致,所以我觉得,管理层应该注意年龄结构,这样的话,或许更能把先进的知识带进农村学校,也就能减少农村进城学习的人数,也能减轻农村家庭的经济负担,更能减轻城市住房的压力。

篇三:让城里孩子到农村补一课..

让城里孩子到农村补一课

———在罕伯岱学校支教有感

一重一中 郭振新

面对农村基础教育薄弱现状,很多城里学校都选派优秀教师支援农村,这对农村学校无疑是雪中送炭。关注农村教育的同时,如果我们能更好利用城乡间差距,将其开发成城里孩子进行励志教育的教学资源,这对培养孩子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精神将是大有益处的。

在送教下乡的同时,如果我们能把城乡学生结成“手拉手,互帮互助"对子,并由学校有组织把学生带到农村学校,和那里的学生一起学习、生活,一起参加生产劳动,农村孩子节俭、朴素的生活习惯对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影响会是很大的。

我们罕校学生衣着虽不如城里孩子一身名牌,却得体﹑大方,参加集体活动时他们没有办法统一着装(他们没有校服),但整个集体表现出的蓬勃向上的精神却让我不能忘怀.参加区合唱节,学校要求合唱队员穿红色上衣,采排时我看到第一排同学身穿红色毛衣,款式有六、七种,第二排穿的是红色羽绒服和夹克衫,第三排穿的是红色衬衫和小衫。我们开玩笑讲“今天全村能找到的红色衣服全都在我们学校了。”学校因没有钱租车送孩子们去区里参加比赛,组委会特意派评委到学校为孩子们的节目评分,最后孩子们以精彩的演义和饱满的精神赢得了评委老师一致好评。

很多孩子过冬没有羽绒服,就在毛衣外边多加几件夹克衫.想起我城里的学生穿名牌羽绒服,家长还担心会冻坏宝贝,干脆上学、

放学包出租车接送。秋季卖了粮食赶集是孩子们最高兴的,妈妈会为他们选购漂亮的过冬棉鞋,价位大约在10元到30元之间,这也会让期盼很久的孩子们高兴好几天的。让我心酸的是在06年深冬的一天,鹅毛般大雪漫天飞舞,我和孩子们在操场上尽情享受着大雪带给我们的无限快乐,这时郭晓鞋带踩到脚底下了,提醒他赶紧系好鞋带.孩子害羞的对我说“鞋底掉了,我用鞋带系上了.”当时我想到城里学生一个冬季至少要有两双鞋换,都应该是百元以上的运动品牌.家访时我看到他家两间土坯房四处漏风,门要抬一下才能关严。虽然家境贫寒,但郭晓的学习成绩在班级始终是第一,而且还能主动帮助同学生炉子,在初一时就光荣入团了。我想城里孩子如果能有这样一位朋友,心灵受熏陶的程度远比读几本好书要强的多。

农村学生有很多社会实践经历是城里孩子教室里学不到的.我在的罕校没有暖气,取暖要生炉子, 冬季学生要轮流早到班级引燃炉子,把教室烧暖等待同学们来上课.有一天我们班级炉子“疯狂”冒烟,呛得同学们都往外边跑,当我无计可施的时候,有学生建议把炉子拆了重搭.我坦白自己不会,学生很自豪讲“我们会呀!”很快同学们齐动手把炉子﹑炉筒搬到外面,用木棍轻轻敲打以倒出里面塞满的烟尘,一会儿工夫孩子们就清理出一大堆黑灰,看看他们染黑的小手我发觉他们在脏活﹑累活面前很少有退缩的.不到半个小时炉子就安装完毕了,我提议用水泥把缝隙抹一下,以防止冒烟.班长说那还需要花钱去买,我们有办法,很快几个同学找来泥土﹑马粪,加适量水和成泥巴,据说加了马粪的泥巴干了不裂,值日生很快就把炉子烧的很旺,跳动 2

的火焰让更加佩服我的这些学生,和他们我也学到了很多知识。

业余时间帮家长干农活是孩子们经常做的,象插秧﹑锄草﹑收割这样农活我班学生都干过,有的女生在农忙时基本是全家人的营养师,绞尽脑汁把饭菜做得香甜可口,还要及时送到田间让辛勤劳作的爸爸﹑妈妈能吃上热乎饭.汪洋很得意的一件事是城里叔叔家大学生哥哥十一放假来他家帮忙割黄豆,她和哥哥每人割一根垄,结果哥哥被落在小妹妹后面了.七年二班主任很自豪向我介绍刘洋同学,说他一年能赚好几百块钱.我当时一头雾水,“学生是要花钱的,怎么还会挣钱呢?”原来他经常帮人干农活赚钱,春天他帮人插秧一天能赚二﹑三十块钱.我听同事介绍说插秧是农活中最累的,插稻秧时要始终弯着腰,左手拿苗,右手插秧,双脚在泥水里跋涉,脚会冷的直抽筋,腰酸疼的好久都直不起来。农活又脏又累,那城里的爸爸﹑妈妈,你们舍得让你们的宝贝姑娘、儿子来农村体验生活吗? 我想如果能把城里孩子带到农村体验生活,哪怕只有半个月时间,看看那里孩子的衣着﹑饮食,我想待他们回到城里后就不会在比吃﹑比穿了。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能正视城乡之间的差距, 我认为这正是孩子们互相学习、丰富经历、磨练意志的大课堂,希望各级各类教育机构能为城乡学生互相交流创造机会、搭建平台。

篇四:2014年杭州各区小孩上学政策常见问题解答

2014年杭州各区孩子上学问题汇总及详细解答

根据相关政策,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今年要在杭州入学,要满足四个条件:凡在户籍所在地有监护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应在户籍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父母双方于2013年8月31日前在杭已办理(临时)居住证且在之后一直按规定办理,无中断;父母双方或一方于2013年8月31日前已在杭交纳社会保险且在之后一直按规定缴纳,无中断;父母双方或一方于2013年8月31日前已与在杭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或工商部门办理的在杭营业执照,且在之后一直按规定办理,无中断。

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应在规定的时间内(一般在每年的4月中旬),登录“杭州市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小学一年级入学预登记及查询系统”(在杭州教育官方网站设立专栏)进行预登记。在报名时间内(一般为每年的6月下旬)携带相关材料,凭预登记码到居住地所在教育服务区学校进行现场审核,确认符合条件后由学校接受报名。

要提醒家长的是,入学前一年父母的(临时)居住证、社会保险、劳动合同或在杭营业执照,要按照要求缴纳,一定不要中断。

上城区

褚先生:我、老婆、孩子、父母五人户口都在在水一方,按学区是划到胜利小学或天地实验小学。房产证是外公外婆的名字,我自己在丁桥有一套经济适用房,请问我孩子想读胜利或者天地实验小学算几表生?

答:上城区教育局负责人回复,三代同户父母有房,这属于二表生。

黄女士:我儿子今年9月要上小学,我们在新工社区有房子,但户口不在杭州,这种情况能上杭师附小秋涛路校区吗?

答:上城区教育局负责人说,杭师附小秋涛路校区今年和钱江校区打通招生。今年秋涛路校区先要接收户籍学生,这位家长的情况属于有房无户,要按照杭州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的政策来,按照今年的划分,应该去上城区教育学院附属小学报名。

江干区

洪先生:孩子,爷爷、奶奶,我、爱人五人户口都在彭埠房子里,房子是我爸爸名字,是回迁房,房产证还没有做下来,我自己没有房子,经济适用房已经摇号摇到了,在三墩,我孩子想在彭埠上小学,属于几表生?

答:江干区教育局负责人说,孩子及父母户口如果在彭埠,父母另有房产的,属于二表生,学校会根据报名情况,按表别顺序录取。

郑女士:我和孩子的户口在西湖区,房产证是外公外婆的,爸爸的户口在拱墅区爷爷奶奶家。我们一家人现在住在丁桥,丁桥房子房产证是我和老公的名字,孩

子想在丁桥读书行不行?

答:江干区教育局负责人说,根据杭州市统一政策,杭州户籍儿童住户不一致的,应以户口为准,因此该生应到户籍所在地学区学校报名入学。如果想在丁桥入学,需把孩子户口迁到丁桥。

孙女士:去年在九堡普福路买了房子,但现在手头只有购房合同,房产证还没办出来,儿子今年8岁要上小学了,这种情况应该怎样报名?

答:江干区教育局负责人说以暂住证为准,根据暂住证地址到所在服务区学校报名,经审核符合借读条件但学校因学额有限无法录取的,教育局进行统筹调配。

拱墅区

汪先生:杭州北站附近有没有民工子弟小学?听说有一个杭州莫干山路小学,今年不知道招不招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往年是招收的。

答:拱墅区教育局负责人说,莫干山路小学祥符校区还是会招收该校服务区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下城区

黄先生:孩子和父母的户口都在富阳,小学在杭州下城区现代实验学校,父母在杭州租房子的,暂住证有的,社保有的,小学毕业升初中是就近读呢,还是不能读?想知道今年的新政策。还有一个问题:如果想读民办初中能不能参加摇号,会不会不让我们报名?

答:下城区教育局招生工作人员说,外地户籍学生符合入学条件的直升学区对应公办中学。黄先生的孩子将直升朝晖中学。今年学校会召开小学毕业生家长会,届时会详细介绍招生政策。黄先生的孩子可以凭学籍号进行民办初中的网上报名。 外地户籍学生在下城区就读的条件是,父母双方暂住证满1年及以上,单方劳动合同满1年及以上,单方社保正常缴纳至1年及以上,房屋租赁合同满1年及以上。

滨江区

魏女士:老公是韩国的,我和儿女的户口在上海,我们在杭州没有房子,我在杭州上班,交社保,有暂住证等,想明年读滨江高新实验小学,能上吗?

答:滨江教育局老师答复,这个情况不属于工作地为杭州市区的回国人员随归子女,也不属于引进浙商子女。将按照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行处理。滨江高新实验小学根据最近一次的摸底,符合一表条件的生源已经很多。

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肯定会安排到公办小学就读,但不一定在滨江高新实验小学。 张女士:滨江的温馨人家划分到哪个幼儿园?东方郡园区还招不招小班?钱塘春晓幼儿园明月江南分园,今年9月份启用吗?如果启用的话什么时候开始装修? 答:滨江区教育局说,滨江温馨人家是属于钱塘春晓学前教育集团服务范围内。但具体孩子会分到钱塘春晓学前教育集团哪个园区目前还不确定。按照以前来看,

本部接受不了的话,会划到东方郡或者月明园区。

钱塘春晓幼儿园明月江南分园今年9月会启动。园区的装修已经开始,一般会在5月底完成,最迟不迟于6月。

邵先生:房子买在半山,房产证是我的名字,房子总价没有达到迁户条件,全家户口都在淳安,这边有半山实验小学,我们想给他上半山实验小学,能上吗? 答:拱墅区教育局负责人说,半山地块符合在杭借读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能在北秀小学报名,半山实验小学只能招收户籍适龄儿童,按规定不能接收。 孟女士:我们住在锦绣新村,儿子上小学二年级,小学学区是建新小学,住户一致,中学学区在哪里?

答:拱墅区教育局负责人答复,目前建新小学对口的中学是文晖中学。 潘女士:现在可以无条件摇号的,只要网上报名就好了,我们想读杭 州锦绣中学,如果摇号摇不进,还可以参加锦绣中学的自主招生吗?

答:育才中学负责老师答复,民办初中在自主招生时有一定的自主权,今年的政策是学生可以网上报名参加摇号,但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学校的自主招生。 西湖区

吴女士:房子2011年买在三墩,属于西湖区的,房产证还要2个月才能拿到,房子按揭,户口暂时不能迁入。现在孩子在老余杭上学,女儿户口在河南,老公是河南的,我是桐庐的,孩子出生跟着爸爸在河南落户,现在想去读三墩中学,需要什么手续?

答:西湖区教育局说,入读的可能性不大。一般情况下,余杭小学的毕业生才会直升入余杭的中学。想要读三墩中学,首先要尽早把户口迁过来。在孩子入读初中前,作为个别生报名,报名后纳入分配。个别生报名一般会在4月底。如果错过了个别生报名,只能按照转学来处理。

微信网友“痞子建”:小孩读小学需要提前几年落户?文一和文三小学明年的招生数大概多少?杭州的学区是否会调整?

答:西湖区教育局说,一般要求落户满一年及以上。如果学校报名火爆,报名人数超过招生人数,那可能会按照落户年限进行排序。明年的招生数没有确定,文一街小学2013年招收了7个班,每个班约50人。文三街小学2013年招收了4个班,每班人数很多。今年的学区会有微调,目前没确定。

孙先生:我是西湖区名都苑住户,属文一街小学,小孩属一表生,但落户时间是2013年9月,听说现在文一街小学生源爆满,一表生都可能解决不了。如果分流怎么分,有方案了没?

答:西湖区教育局说,落户时间刚满一年,这样的情况在一表生中排位会比较靠后。分流方案等报名以后才能确定。无法解决的学生会由教育局统一安排,调剂到周边有位置的小学。

孩子上学社保等问题可向我公司咨询。

篇五:农村孩子上学路何日不再漫长

农村孩子上学路何日不再漫长

? 2012-08-14 11:24:07 来源:《光明日报》2012年8月14日

上学路上,一位小学教师背着年幼点的学生,年龄大点的则手牵着手、光着脚渡河。在湖北省恩施市白杨坪乡麂子渡村,该村约300名学生就读于麂子渡村小学,需要过河上学的学生有几十个。

农村孩子上学的路有多远?各省制定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标准》虽然不尽相同,却大多有这样一句话:“原则上每0.5万人左右设一所完全小学??平原地区小学的服务半径一般不超过2公里(不含寄宿制学校)。”

而实际情况又是如何呢?湖南省溆浦县龙潭学校校长彭城说:“我们学校的大部分学生路上需要走1个小时。”记者又询问了一些农村小学负责人,发现情况不是个别的。

近日,教育部发布《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简称《意见》),严禁随意撤并农村小学,严格规定学生路途时间并提出了相应措施。这些举措能否缩短学生的上学路?记者对此展开了调查。

上学路为何越来越长

“义务教育是为了保障每一个适龄儿童都能接受教育,上学距离远,儿童体力不支,就会存在安全隐患,间接加大学生流失辍学的可能性。”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说。

但遗憾的是,在过去几年,学生的上学路总显得有些漫长。原因何在?

“农村小学十年减少一半。”在去年底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说,“从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我们的农村小学从55万所减少到26万所。”

学校数量越来越少,学生的上学路自然就越来越远了。

专家分析,学校和生源数的减少、家长的需求提高是主要的原因。资料显示,全国6—14岁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从2000年的2.05亿减少到2010年的1.58亿,减少了4700多万名学龄儿童;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增多,2010年随迁进城读书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约1200万名——除了人口自然减少之外,又走了一部分;而家长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则在不断提高——农村学校的规模小了,老师就少了,家长担心质量难以保证,也导致了学生向城镇学校流动。

杨东平指出,还有另一种原因导致农村学校越来越少——无序的撤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地方在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中过分强调规模效益、教育质量;就近入学的概念被极大地模糊和丢弃了。许多地方更提出‘学校进城’的口号,从‘高中进城’发展到‘初中进城’,甚至小学也要进城,在县城建‘教育园区’。学校的集中化程度越来越高,也离农村越来越远。《意见》旗帜鲜明地坚持义务教育就近入学的原则,叫停无序和过度的学校撤并,是非常必要的。”杨东平说。

农村孩子如何上学

农村小学的孩子们如何上学?“就我们学校来说,大部分学生路途较远,但是目前交通情况还不错,很多家长骑摩托车接送孩子。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我们让高年级的孩子带低年级的小朋友走。”长期在农村学校工作的彭城这样回答。

湖南省炎陵县鲁坑小学校长马安健说:“基层学校资金比较困难,校车条件不好,加上农村路况差,我们建议家离学校近的学生尽量不要乘坐校车。实在有特殊困难的高年级学生,有的会安排寄宿,但大多仍以走读为主。家长不能来接的,我们会让老师陪着孩子们一起走。”

彭城说:“学生上学远,会出现两个现象:一是一些年纪小的寄宿学生生活不能自理,容易出现一些意外的状况;二是大多数家长不放心,选择在学校附近租房陪读。农村年轻劳动力更少了。”

针对这些情况,《意见》都有涉及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杨东平分析说:“由于我国各地人口、地理差异大,如何科学设定‘就近入学’的标准一直是个难题。这次征求意见稿提出的标准,是学生每天上学步行或乘车的时间不超过40分钟,这比硬性规定学校的服务半径更为灵活和便于操作,是一个实用的指标。当前,各地解决农村学生上学远的问题主要是建设寄宿制学校。《意见》对此提出明确要求,重申小学一至三年级学生原则上不寄宿,小学高年级学生以走读为主。其实,学校教育不是教育的全部,家庭、社区和乡土之乐,也是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根本问题在师资短缺

杨东平认为,《意见》中提到的“根据实际需要保留和恢复必要的村小、教学点”,触到了问题的要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普九’的重要经验之一就是校点下移,广设村小和教学点。今天要巩固和提升农村基础教育,仍然需要办好必要的农村小规模学校。”杨东平说。

但是,是不是增加学校数量就能解决问题?彭城说:“如果能增加教学点,当然是最好的,但是我担心的是师资不足。据我了解,很多教学点撤并的根本原因不是学生减少,而是师资欠缺。尤其是近几年小学就开英语课了,而在乡村小学,英语教师实在少得可怜。”

马安健告诉记者:“真正的师范生愿意来村小的很少,有的学生看到进村的路就不愿意来了。而且到市、县里教书也算在基层,不少师范学生更愿意留在那里。”

彭城认为,如果能在几个村庄中间办一个联合学校,大家把师资和学生合并起来,“学生上学的路能更近一些,老师也能更多一些。”

“我希望能多招来一些教师。比如,按政策我们现在只能招大学生,但是大学生又很少能来。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如果愿意来,我们也希望能破格录取。我了解过一些基层学校,大家情况大抵相似,教师的数量在理论上是充足的,实际上不是这样。比如我们学校,每年因退休、伤病减员有30、40个,但只能招考进来十几个教师,教师的总量不断减少,学生的数量又在上升,因此会出现一些矛盾。如果师资的问题解决了,相信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彭城最后说。(记者姚晓丹 通讯员 郁 龙)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