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读金庸小说的读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6:28:48 体裁作文
读金庸小说的读后感体裁作文

篇一:读金庸小说有感

读金庸小说有感

读金庸,是一种享受。

金庸的武侠,中国人的骑士精神,这是一种大仁、大义、大勇、大无畏的精神,这是大智慧汇集而成的河流,这是中国人的骄傲。

金庸的小说,总有一种邪不能胜正的意念,他总是宏扬一种积极的精神,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他刻画的人物中,无不体现着这方面的特点,他心目中的人物时常体现着儒家仁爱的思想。

在《鸳鸯刀》这部小说中,讲述了正邪两派争夺宝刀的故事,只因传说这把宝刀隐藏着一个能无敌于天下的大秘密到最后揭示这个秘密,刀上只刻了孟子的一句话:“仁者无敌。”看起来好挺滑稽的,争得死去活来,到最后竟然是这样一句话,但也给了我们信息,作者肯定和向往以仁待人的思想。

在金庸的小说中,有着大仁、小仁的差等,小仁是大仁的基础,大仁是小仁的升华。《天龙八部》中的萧峰要去找慕容博报仇,慕容博提出一个条件,只要萧峰帮他们实现复国梦,他自己甘愿自尽让萧峰报仇。萧的父亲萧远山为之动心,但萧断然拒绝,因为他觉得自己不能因为一己私仇而不顾天下百姓的性命。所以老和尚赞道:“萧居士宅心仁厚,以天下苍生为念,真实菩萨心肠。”萧为母报仇 ,是行孝,是小仁;以天下苍生为念,是价值最崇高的大仁。不仅在大英雄身上体现仁的特点,在反面人物身上也有,《神雕侠侣》中的李莫愁,是杀人如麻的魔头,可她也能对小郭襄生出慈爱之心,我想这便是人在她内心深处的体现,创作时作者也应该是这样着想的吧!

对于道义、正义、公义、侠义基础上友谊的“忠诚”,贯穿在金庸小说英雄侠士思想行为的始终,也是英雄人物的本质特征。在金庸小说中,英雄侠士对朋友之间友谊的“忠诚”,是写的最动人的篇章之一。《连城决》中,狄云与狱中难友丁典,在患难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丁典临终前,嘱托狄云把他的尸骨与情人凌霜华合葬。狄云为了实现亡友的遗愿,历经千心万苦而毫不动摇,终于完成了丁典的心愿。对朋友一诺千金,正是侠士的品性,即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所赞扬的“以诺必诚”。中国历史上忠于朋友的不乏人,如战国时的荆轲。

金庸小说中也不乏“孝”,其主人公多为孤儿,所以总表现为对师长的感恩和尊敬:郭靖并不因启蒙老师“江南七怪”武功低劣、地位卑下而失尊敬之心。令狐冲对岳不群的抚养之恩始终铭记不忘,并不因其后来的无义而失感恩之心。一旦师徒之间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在徒弟的一方总是逆来顺受,师傅让徒弟去做一件事,无论是对是错,徒弟往往不敢违师逆意,无论如何艰难,也要勉强去完成,甚至不惜搭上自己的性命。

金庸在这其中也写到了愚忠、愚孝的危害,如狄云对于其师戚长发令狐冲对其师岳不群的愚孝都险些招杀身之祸,陈家洛对其兄乾隆皇帝的愚忠则造成了红花会反清事业的失败,在《鹿鼎记》这部小说中,陈进南的愚忠,还直接导致了他的死于非命的悲剧。对于那种不忠不孝者,我们可以感觉到,作者很强烈的进行了批判和鞭挞,如背叛祖国背叛父志的杨康,

背叛师门、杀害师兄的鲜于通(《倚天屠龙记》),谋害师父的戚长发、言达平、万震山(《连诚决》),都作为不仁不义的反面形象予以无情的否定。

金庸总以塑造人物为其小说的第一追求,他表达过他的这种追求:“我个人始终觉得,在小说中,人的性格和感情,比社会意义具有更大的重要性。”(《神雕侠侣后记》)“武侠小说并不纯粹是娱乐性的无聊作品,其中也可以抒发世间悲欢,能表达较深的人生境界。”(《天龙八部后记》)“我写武侠小说,是想写人性??只有刻画人性,才有较长期的价值。”(《笑傲江湖后记》)“我认为人物比较重要,因为故事往往很长,又复杂,容易被人忘记,而人物则比较鲜明深刻,如果个性统一容易加深印象??我的重点放在人物方面。”??值得注意的是,金庸与同时代的其他新武侠小说家不同,他努力不重复自己,力图塑造出性格不同、面貌各异的艺术形象。他数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创造出许许多多个性鲜明、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金庸曾自称:“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在艰苦的环境下仍不屈不挠、忍辱负重、排除万难、继续奋斗的人物。这不是我刻意去这样写,而是我认为不屈不挠、忍辱负重正是我们中国人的形象。”如果说,巴金、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小说家用力在对传统文化中僵死部分的批判与鞭挞,那么,金庸则是用力在对传统文化中生命部分的颂扬。 其刻画的人物的思想、行为体现了其推崇的人生价值和人格理想。上面已经提到,凡是英雄人物,无不例外的具有仁、义、智、信、忠、恕、孝、勇等儒家所大力倡导的品质,尽管他们有不同的性格和不同的经历。这些精神气质,都可以从儒家的理想人格中找到来源。金庸把“不屈不挠、忍辱负重”“作为中国人的形象”,以武侠小说的形式加以表现,正是看到了儒家的人生理想中那些积极的思想,以作为民族精神渗透在中国人的血脉中,它支撑着中华民族以刚健昂扬的精神风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准确地说,金庸小说的文化内容,是现代人对传统的一种审视、选择和表现。武侠小说是以古代历史为背景的,自然少不了对古代历史文化的表现,若非如此,那就有些似是而非了。但若不加选择与审视,那又不符合现代人的价值观念及欣赏口味。我们在金庸的小说中看到了作者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以及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同时又看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及历史审视的目光无处不在。作者实际上是在寻找一种继承传统的方法和途径,寻找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策略和形式。

金庸小说中的传统文化的内容,想必凡是读过金庸作品的人都会有深刻的印象。有一件事也许能说明不少问题。 1993年11月2日的《人民日报》上有一则报道,是写北大考古系副教授晁华山对新疆吐鲁番地区的摩尼教遗址的考察结果的,这次考古发现,被认为是本世纪摩尼教文化考古的第三次大发现。“因为摩尼教自波斯传入中国,曾经兴盛一时,但到了15世纪就神秘地消失了,以后再也难找到头绪,今天无论是在它的发源地波斯(今伊朗)及传播地中国都很难找到踪迹。晁华山副教授的考古发现令人兴奋、更令人惊奇的是,该报道中还提及,晁华山写信给金庸,称赞他在《倚天屠龙记》一书中对摩尼教——即书中的明教——的描写“惊人的准确”,并认为这是一种无法解释的奇迹,因为《倚天屠龙记》写于1961年至1962年,而晁华山副教授的考古发现的公布则在30年之后!——这个例子说明金庸对他笔下所写的内容,是相当严谨的。

金庸小说中的关于诗、词、歌、赋的引用,有数百处之多,无不准确恰当,简直天衣无缝。而且将诗文以及琴。 棋、书、画等等还“化”成了武功的套路。妙的是金庸不但

能雅,而且能俗,书中的民间小曲、地方小调,乃至青楼瓦舍、市井坊间的绮词艳曲,无不运用得当。且对联、谜语、书法碑贴、古玩名画,也都让人看得信服。《射雕英雄传》中的黄蓉为洪七公烧的那些菜肴,令人垂涎三尺;而《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跟名医胡青牛学医所读的医书、所开的药方,无一不是让中医点头称道(笔者曾专门向中国中医大学的有关专家请教过)。至于儒典、道藏、佛经,在金庸的小说中更是不胜枚举。无论是《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还是《金刚经》《法华经》及《达摩祖师人道四行品》,乃至佛家也感到头痛的《楞枷经》《楞严经》,在金庸的笔下,都被“活学活用”,有如《笑傲江湖》中的“独狐九剑”,简直神妙非常。

金庸对于传统文化,无疑怀着一份深情。

但是,金庸决不是传统的膜拜者。

一是不语神仙鬼怪,这与其说是继承了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的传统,不如说是具有现代人的理性。我们在金庸的书中看不到巫术迷信、神功法宝,看不到卜占星相——金庸对《易经》也非常的熟悉(在《天龙八部》中不仅以此为基础创造了“凌波微步”,而且还让段誉“背卦”自嘲自解),但却决不以此故弄玄虚,这与后来的武侠小说作家,以及80年代中期以后巫风大起的大陆上的某些知识分子、严肃作家大不一样。看起来这也许没什么了不得,但在武侠文学界,却是大不易。

二是金庸小说中写的虽都是古代之事,但在爱情婚姻方面却又遵从现代的习惯,搞一夫一妻制,乃至一对一的恋爱。这种“改造”,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写作的严肃性,不以什么“乱爱”与“艳福”之类的浅薄招术来诱引读者;另一方面也是作者要以此“规定性”来研究和表现人的情感及其痛苦与欢欣。陈家泪对霍青桐与香香公主喀丝丽,若换一位作者,早让他二美全收了。《碧血剑》中的阿九何必出家、宛儿何必违背心愿嫁给自己不爱的人?胡斐就更惨,在《雪山飞狐》中,他与苗若兰一见钟情,苗人风却要找他比武拼死,无论他砍不欲苗人风一刀,情事总是黄啦!在《飞狐外传》中,爱他的人为他而死,他爱的人则又是尼姑,虽也有情,却不能还俗。《倚天屠龙记》中的张无忌似乎想四美全收,弄它一个皆大欢喜,但到最后,命运似乎只许他选择了一个,而他也终于知道了自己原来最爱的是赵敏。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现代性”,是一种“现代人的理性”,而非“现代派”,更非‘粮漫新潮派”,若是那样,何用费那么大的功夫来痛苦选择,“潇洒走一回”吧。或许有人觉得金庸的这种写法,实在是太保守了,太古典。这才恰好说明金庸的特点:古人明明可以三妻四妾,他偏要让他们一夫一妻,这种“改革”无疑会让保守派及书呆子感到“不真实”或“太新潮”;而金庸写人的情感的痛苦及感伤,又被现代派及新潮者认为是“太陈旧”或“太保守”。相信读者可以从中认识到金庸小说的这方面的特征和价值。金庸一直在寻找一种折衷、妥协,结合传统与现代的“生长点”。

“金学”的产生,并非偶然。因为它的确有长期、深入研究的价值。至于金庸小说能一读再读,以及一代人接一代人的喜欢,那就更不在话下了。

读金庸,读人生。

篇二:金庸小说读后感

金庸小说读后感

金庸先生是当今武侠小说的集大成者,其武侠小说在思想上融入“儒、道、佛、纵横??”几家,并将自己对国家、民族、历史、政治、人性、爱情之深刻体会贯穿于作品之中,构思奇巧,雅俗共赏,深受读者喜爱。正因为如此,其《天龙八部》入选了高中语文读本。

金庸的每一部小说均透露出他深厚文化造诣与对中国历史的熟知.《天龙八部》取名源与佛家八部众,以宋辽战争后期为背景,反映出当时宋朝廷的腐败,以及完颜部落的逐渐强大,预示金国的形成及辽的灭亡.\\\"葡萄美酒夜光

杯...\\\"\\\"西湖歌舞几时休...\\\"“靖康耻,由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甚至人名都有\\\"黑白子\\\"武功有\\\"北冥神功\\\"等等无一不是说明了金庸先生是以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与文化作为小说的背景。虽然写的只是某一段历史,但给人感觉的却是整个中国历史的浓缩。在他的书中某一时期的江湖就是某一时期的政治的翻版,武林中人最为渴望的东西是天下无敌的剑法,密笈,因为这象征着权力,除了小说中的主人公,所有的人在练成了绝世武功后,都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千秋万代一统江湖,在射雕,天龙,神雕,倚天这几部小说中,江湖上的血腥仇杀和现实中残酷的战争交织在一起,共同构筑了一副内忧外患并存的历史画卷。

金庸小说中武打情节想像丰富,引人入胜,发人深思。荒郊野岭,深沟狭谷,幽洞墓窖,大漠风雪,海岛仙山,无不活跃着侠士豪杰的身影。琴棋书画,九宫八卦,医道,用毒,皆化为绝世神功,并将中国传统的儒、释、道精神作为“武功”的最高境界。于是刀光剑影中闪耀着“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向善之心,即使是写邪派人物,也是为了反对疾仇嗜杀,迷信武力。因此,他往往在对人物的描写中表现出自己的价值取向。他最喜欢写的人物就是在艰苦的环境下仍不屈不挠,忍辱负重,排除万难,继续奋斗的人物。他们大抵生性仁厚,或傲骨多情。而最主要的是,他们都是在重重夹缝中做人,身处重重矛盾之中,但都保持着自己的信念和尊严。他们几乎都笼罩在一种无处不在的历史悲剧的阴影中,而且无法逃脱这种阴影下的宿命。从陈家洛,袁承志这样的单纯以反抗民族压迫和暴政为己任的单一英雄形象,到郭靖,萧峰这样的大侠,再到张无忌,令狐冲似的走在道德的悬崖边,徘徊于善恶之间的边缘人,到非武非侠的政治怪胎韦小宝,都说明了这一点。,

金庸善言情,尤以小儿女之情最为传神,如郭靖与黄蓉。金庸写情,受《红楼梦》影响颇深。小说中存在着大量的“婚姻自生、恋爱自由”等现象,这是中国古人所难以完全做到的,而金庸在他的第一部小说《书剑恩仇录》便显示了他的非凡的言情功夫。小说的主线便是陈家洛与霍青桐、喀丝丽之间的爱情悲剧,显示出爱情与个性、宿命、社(会、事业、心理等多方面的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复杂的悲剧冲突。而一部《神雕侠女》更是杨过与小龙女抗争世俗礼教的的斗争史。

兴酣落笔动五岳。作为武侠小说,金庸所写的江湖是现实与历史中均不存在的幻

境,是历史深度下隐藏的某种状态,是我们无处不在的无意识心理,同时也是一种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模拟,尽管他是虚幻的,但人们或多或少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因而,金庸虽然写的是武侠小说,却又远远超越了武侠,从中我们能品味出更多有意蕴的东西。

当然,金庸的小说也有不少缺点,如有的作品结构松散、内容芜杂、啰嗦重复、文笔随意。特别是那一幅幅奇峰异谷,美人加斗士打斗的画面,处处刀枪相见,处处血雨腥风。这在客观上张扬了暴力,在阅读时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篇三:金庸小说读后感

《碧血剑》

—读后感

我很喜欢金庸的小说,金庸一共写了十五部小说,但很可惜在上大学以前都没有时间去好好的欣赏他们,都只是从影视作品中有所了解,更谈不上有什么进一步的思考了。记得那时真正读过的原著好像只有《笑傲江湖》的一部分,不过现在也差不多都忘了。

对于金庸的一部分小说,通过影视作品我多少有所了解,虽然它们与原著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其中的主角人物不会有很大的出入。但是对于《碧血剑》我却是一无所知,影视和原著都没看过,所以现在我选择了先将《碧血剑》好好的看一遍。

全书主要讲述了袁崇焕的幼子袁承志为给父亲报仇,刻苦的练习武功,拜华山的“神剑仙猿”穆人清为师,在华山之巅学习武艺长达十年之久。他博采武林诸家之长,又因机缘偶得武林怪杰“金蛇郎君”夏雪宜的剑学秘籍,学成身法奇诡的蛇剑之术,武艺更加精湛超群。袁承志下山之后,以一身超高的武艺征服了众多武林豪杰,调解了数起武林中的恩怨纠纷,他武艺高超但心性忠厚,至诚待人,深得武林弟兄的崇敬,被拥戴为七省盟主。当时正值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声威大振,势如破竹,袁承志为报父仇杀崇祯皇帝,带领群豪帮助闯王李自成拦劫官银、筹集军资,屡挫官军,并与入侵清兵浴血奋战的故事。

看完后,觉得故事很精彩,但却存在很多迷惑,有好多地方都看不懂。全书主要讲述袁承志,但他的个性却不突出。但是后来老师在课堂上讲到在《碧血剑》中的主角其实是袁崇焕和夏雪宜,而袁承志只能说是第三位的主角,全书主要目的是要表现袁崇焕和夏雪宜这两个没有真正出场的人物,只不过这一切都由袁承志来体现了。所以听老师这样一讲,我再细细一想,就觉得明朗多了。

作为书中的第一主角—袁崇焕,对袁承志的生活的影响是很深远的,可以说他是为他的父亲而活的。在他出生后不久,他的父亲就被杀害了,他是被他父亲手下的人拼命救下来的,这以后他就担起了为父报仇的责任。袁崇焕的手下应松等组织的山宗就是以他为中心的,以他为少主,为将来的报仇做准备。他们除了教他读书外,还负责教他习武,并将他父亲身前的事迹讲给他听,所以从小他的心里就种下了为父报仇的种子。

带这颗种子,袁承志来到了华山,随着师父穆人清学习精深武艺。十年以后,他从华山派艺成下山,他从小种下的种子也发芽长大了,他的性格在这十年也就基本上已经定型了,其后的故事情节中,他的性格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他下山后去为他的父亲报仇。但是他所经历的并不只是他一个人的江湖故事,而是一个有关江山社稷的历史演变的故事,以他为父报仇为主线发展故事,而其中很多时候却是为了体现袁崇焕这个历史人物的存在。袁崇焕是一个为了江山社稷奋不顾身、数十年生命都献身于明王朝、汉民族和中原的苍生百姓,可以算得上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历史的英雄,虽然全书中袁崇焕并没有出现过,但是他的身影一直都可以从袁承志身上找到,所以袁崇焕才是真正的主角。袁承志只不过是在袁崇焕的为江山社稷而奋不顾身的故事中充当一个表达的工具。

另外,在读完小说以后,我一直都不明白为什么袁承志和阿九之间那么相爱,但是他却为了青青而放弃了阿九。但是经老师这么一说我也就明白了,是夏雪宜对他的影响使他有了这样的决定。

在开始遇到青青时,青青是以男装出现在袁承志的面前的,而那时袁承志却是刚刚下山,未经世事,所以对聪明伶俐的青青很有好感,又加上青青长得很好看,即使男装也很吸引人,所以袁承志对他印象很深。后来袁承志和青青结成了兄弟。又因为后来的某些原因袁承志知道了青青的身世,也是在同一时间青青的母亲温仪死了,在这世上唯一疼爱青青的人死了,而又因为袁承志在偶然中得到了青青的父亲的遗物,也因为他的为人正直和青青对他的喜爱,所以在温仪临死前将青青托付给了袁承志。从这以后青青就和袁承志一起行走江湖,从这以后袁承志对青青担负起了责任。当时袁承志对青青的感情是什么连他自己也不是很清楚,直到后来他认识了阿九以后他才真正明白他真正爱的是阿九(作为读者,我们从袁承志在要刺杀崇祯时,因为阿九恳求他不要杀她的父亲,所以他放弃了那个刺杀杀父仇人的绝好机会的这一做法足以看出他对阿九的爱,因为他放弃的是他一直想要达到的目的)。而他对青青的感情就像哥哥对妹妹的感情,是一种责任,而不是爱,但是他对阿九的那种感情却是发自内心的真正的爱。

但是在他的生命中出现的另一个重要人物—夏雪宜,除了在武功上面对他有很大的帮助外,在他的感情生活上也有很大的影响。

虽然夏雪宜是由温仪和何红药的回忆描述出来的,但是他鲜明的个性不得不说是小说中的一大亮点,他的感情生活更是其中的主题。夏雪宜真正爱的人是温仪,但他却辜负了爱他的何红药,毁了她的一辈子,不仅使她失去女人最珍贵的美貌,也使她一辈子活在痛苦中。当袁承志知道这一切以后,他在自己的感情方面做了很慎重的思考,袁承志知道青青爱他,同时他也明白他爱的是阿九,但是如果他选择阿九的话,他就会伤害到青青,像夏雪宜伤害何红药一样,那么青青就会像何红药一样痛苦。因为他曾经答应过青青的妈妈,会照顾青青一辈子,因为他的为人善良,所以他得对青青负责,他不能伤害青青。所以最后他放弃了阿九。

正是袁崇焕和夏雪宜这两个在个人品格、精神境界和价值指向上是完全不同的人对袁承志有这样深远的影响,所以袁承志才会有这样的生活,有这样的人生。

篇四:金庸小说读书笔记

小说家兼评论家倪匡的金庸小说排名录如下:

1.《鹿鼎记》(倪匡称之为古今中外第一好小说)

2.《天龙八部》

3.《笑傲江湖》

4.《》

5.《雪山飞狐》

6.《倚天屠龙记》

7.《射雕英雄传》

8.《书剑恩仇录》

9.《连城诀》

10.《侠客行》

11.《飞狐外传》

12.《碧血剑》

13.《鸳鸯刀》

1(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读金庸小说的读后感)4.《白马啸西风》

为难,无法取舍……

篇五:读《我看金庸》有感

最近看了王朔写的《我看金庸》。文中大骂金庸小说低级、愚昧,还说谁看谁低调、 庸俗。我几乎要掏出手帕来擦唾沫星了。

但在我看来,王朔是用一双被忌妒心驱动的眼珠来看金庸的。

王朔大师开篇便说:“金庸的东西我原来没看过,只知道那是一个住在香港写武侠 的浙江人。”好家伙,王大师连看都没看过,就写了近3000字的评论,我真实佩服他的 想象力,我看他应该去写科幻小说,这才能充分显示他的天才。就我浅薄的见识来看, 要想评论一部书、一个人,或好或坏,都应该仔细研读、考察,找到书中的原文或是个 人行为的证据,然后加以评论,才能做到有理有据,否则就可能是凭空捏造。而王大师 的文章没有引用金庸作品的丝毫原文,而只是用那“低俗愚昧”的常人读不懂的高调语 言,大说特说了一番,也许有人会在懵懵懂懂中相信他的话吧!

再者,王大师在文中从头至尾都说金庸的小说低俗无味,而说自己写的当代文学才 有趣味,还是什么“四大支柱”。但我要问: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去读金庸的书,而不去 读“当代文学”呢?难道他们都低俗、都不懂得欣赏吗?文人写书不就是为了能让大多 数人去读、去欣赏吗?难道像王大师那样,虽然出了许多书,但是很少人读、很少人看, 成了书店里的摆设,这才是不低俗不无味吗?邓小平喜欢引用这样一句话:“黑猫,白 猫,捉到耗子的就是好猫”,受这句话启发,我也想说:武侠、散文、当代文学,有读 者欣赏的才是好书。 就我所知,金庸是国内某名牌大学特聘的高级教授,他的《笑傲江湖》也由中央电 视台计划投拍。王大师总不会认为那个大学和中央电视台也低俗吧!

王大师在评金庸低俗的同时,也指出了他心中的趣味,“我们有过自己的趣味,也 有四大支柱:新时期文学,摇滚,北京电影学院的几代师生和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十年”。 依我看,这些虽然是高尚的,但其中也不乏高高在上的成分。比如,新时期文学也受西 方的影响一直在走下坡路,至今缺少像鲁迅、茅盾、老舍、冰心那样的得到广大读者崇 拜的作家。再说摇滚,中国的摇滚热已一去不复返。田震(曾经是中国的摇滚天后)改 了曲风,唱起了通俗;崔健(中国摇滚的天王)原想东山再起,但也力不从心,和者盖 寡吗!

我看《我看金庸》倒也看出了一点道理:就是无论是谁,如果过分的自大,眼中不 能容忍别人超过自己,而不是从自身找差距——比如哪位作家看到别人的作品受到广大 读者的欢迎,他们不是去发现别人的作品的优点,而是百般挑剔,甚至连读者都跟着受 连累,被怀疑价值观是否有所变化——这样下去是很难有所提高的。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