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神奇的静电ppt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6:27:06 字数作文
神奇的静电ppt字数作文

篇一:(科学)奇妙的静电

大班科学奇妙的静电

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探索出是摩擦产生的静电。

2、尝试将操作材料分成可摩擦起电和不可摩擦起电两种。

3、结合现实生活,了解静电的作用和危害。

活动准备:

有机玻璃板,纤维手套 塑料棒一根

一次尝试操作材料:塑料尺、塑料笔、碎纸屑、泡沫、塑料梳、塑料牙刷、塑料勺等

二次尝试材料:铅笔、竹筷、线手套、积木、手帕、毛皮、玻璃棒、橡胶棒、丝绸、海绵、木梳、气球、易拉罐、塑料绳、纯棉布、小铁棒等

课件:静电的自述

活动过程:

1、 魔术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背景音乐,教师表演魔术。出示一块有机玻璃板和一只纸蝴蝶,把纸蝴蝶放在有机玻璃板下,然后带上纤维手套,迅速摩擦,蝴蝶就会飞舞起来。教师再拿出魔力棒,“我的魔力棒上也有魔力 ”,然后边念术语,边开始在身体各个部位以及幼儿身上摩擦。“魔力魔力快快来,魔力魔力快快来 ”。经过一段摩擦后,去吸引事先准备好的小纸片。 2、幼儿尝试

1) 引导幼儿尝试摩擦起电。(初次尝试)

师:“小朋友看完魔术以后想不想自己也来当魔术师? 桌子上有很多小棒棒,你们去试一试,看能不能让它们也变成魔力棒,把小纸屑吸起来。”

幼儿尝试,教师指导。

集合幼儿,交流经验。

师:“你们是怎么让小棒棒有魔力的?”

幼儿演示并讲解自己的做法。

教师总结:原来,这种魔力是摩擦产生的,其实这种魔力就是静电。引出 “摩擦”一词。

然后请幼儿再去试试,对摩擦起电的方法进行验证。

2)尝试分类。(二次尝试)

幼儿尝试将材料分为可摩擦起电的和不可摩擦起电两类。

师:“你试的哪些东西能把小纸片吸起来? 哪些不能?你是怎么做的?请把能吸起来的放在篮子里,不能吸起来的放在绿篮子里。”

3、联系生活、展开联想

引导幼儿联系现实生活,想一想有没有见到过静电现象,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见到过?

4、观看课件:静电的自述。

5、结束活动:

提出问题:怎么才能防止静电,减少静电对人类的危害?

静电的自述。

我的名字叫静电,大自然里到处都有我的存在。从一粒灰尘在空中飘荡,到震天动地的电闪雷鸣,都有我静电的作用,平时我很安静,人们不容易注意到我,可是当两个物体摩擦的时候,人们就会发现到我,科学家把这种现象叫做“摩擦起电”。除了塑料小棒摩擦绸布,可以吸起纸屑;手套摩擦有机玻璃板,可以让蝴蝶飞舞,平时小朋友梳头的时候有时会感到头发跟着梳子飘了起来,那也是我在和小朋友开玩笑,另外,我最喜欢干燥的环境。在空气干燥的冬天,有时小朋友的手和别人猛的一碰,会感到被电击了一下,还有小朋友晚上脱毛衣的时候会听到“滋拉滋拉”的声音,关了灯还能看到亮光,那都是我。根据我的原理,人们设计了静电除尘器、静电打印机和静电印花机等,给人们提供了很多方便。但是,如果忽略了我,也会给人们带来危害。树木和空气进行摩擦,有了静电就会引发火灾 。电器所带的静电对人身体会造成辐射,有的小朋友不爱洗澡,时间长了,身上产生的静电就会吸附很多尘埃,危及健康。

篇二:神奇的静电

神奇的静电

一、 教学目标:

1、培养幼儿对摩擦起电的兴趣,了解关于静电的简单知识

2、启发幼儿发散思维,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二、 教学准备:幼儿每组放两个小筐,一个筐内装有塑料尺、塑料笔、铅笔、竹筷、铁棒、绸布、碎纸屑、线手套、手帕;一个筐内装有剪刀、彩纸;每组放有与幼儿人数相同的有机玻璃板(用积木垫起来一点)若干,电吹风一个,画纸一张。

三、 进程

(一) 擦一擦、吸一吸

1、今天,看看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什么?

(向幼儿介绍放有各种材料的小筐内的物品)我们一起来玩一玩

(幼儿操作、自由探索)

2、根据幼儿在操作中的发现,引导幼儿想一想、试一试怎么做才能让小棒把纸屑吸起来 (幼儿有目的的操作、探索)

3、提问:请小朋友说说哪些小棒可以把碎纸屑吸起来,你是怎么做的? (请几名幼儿演示并讲解自己的做法,再让大家都试一试)

4、为什么塑料尺、塑料笔和绸布摩擦后可以吸起碎纸屑?(幼儿思考、讨论) 告诉幼儿:两个物体在一起摩擦会产生静电,叫做“摩擦起电”。塑料尺、塑料笔和绸布摩擦产生静电,因此吸起了碎纸屑,塑料的物品最容易产生静电。

5、请小朋友再试一试,塑料笔和尺还可以和哪些别的东西摩擦产生静电,吸起碎纸屑 让幼儿探索发现:用丝绸、手帕、手套、衣服、头发来摩擦塑料尺和笔都可以产生静电,将纸屑吸起来。

(二)、做一做:彩碟飞舞

1、老师还给每组小朋友准备了有机玻璃板,现在请每个小朋友用老师给你们准备的彩纸剪两个蝴蝶,放在有机玻璃板下面,然后想一想,怎么让这些蝴蝶飞舞起来 (幼儿操作探索)

2、幼儿上台演示自己操作的方法,大家看看哪种方法会让蝴蝶飞舞的更好(双手戴上手套快速地摩擦有机玻璃板,因为摩擦起电,使蝴蝶飞舞)

(三)墙上贴画

1、老师这儿有一张美丽的画,请小朋友想一想,怎样不用胶水和糨糊把这张画粘到墙上 (请幼儿想办法并上台试一试)

2、老师演示并讲解

用电吹风把这张画吹一吹,再放到墙上抹几下,画就能粘到墙上保持一段时间。

3、为什么画纸吹一吹、再摩一摩就可以粘到墙上呢?

幼儿讨论、发言。老师引导幼儿发现被吹过的纸变干燥了。再让小朋友做一做。

4、请小朋友仔细听录音:静电的自述

我的名字叫静电,大自然里到处都有我的存在。从一粒灰尘在空中飘荡,到震天动地的电闪雷鸣,都有我静电的作用,平时我很安静,人们不容易注意到我,可是当两个物体摩擦的时候,人们就会发现我了,科学家把这种现象叫做“摩擦起电”。除了塑料小棒摩擦绸布可以吸起纸屑、手套摩擦有机玻璃板可以让蝴蝶飞舞,平时小朋友梳头的时候有时会感到头发跟着梳子飘了起来,那也是我在和小朋友开玩笑,另外,我最喜欢干燥的环境。在空气干燥的冬天,有时小朋友的手和别人猛的一碰,会感到被电了一下,还有小朋友晚上脱毛衣的时候会听到“滋拉滋拉”的声音,关了灯还能看到亮光,那也是我。

现在你们认识我了吧

(四)总结:

原来是这样。今天我们小朋友认识了神奇的静电,知道了静电是怎么产生的、哪些东西容易产生静电,还懂得了有关静电的许多知识,大自然里蕴藏着无穷的奥秘,等着小朋友去发现、去探索。老师在科学区里还为小朋友准备了许多材料,小朋友可以在活动时继续玩产生静电的游戏。

活动延伸:在科学区里为幼儿准备大量有关玩静电游戏的材料,除教学活动中所用过的以外,还添置如毛皮、丝绒、铁梳、木梳等各种不同材质的物品,供幼儿继续探索

《奇妙的纸杯》

一、活动目标:

(1) 能积极参与探索活动和关心周围生活中的小科技产品;

(2) 了解纸吸水后易变形的特点,比较发现经特殊加工后的纸杯所具有的轻便、卫生、不吸水、不污染环境的优点;

(3) 在操作活动中仔细观察,善于发现问题,有初步的比较分析能力。

二、活动准备:

纸折的杯子、纸杯,每人一个;不同质地的杯子;毛笔;白纸;蜡烛若干。

三、活动过程:

(1) 了解纸吸水易变形、变烂的特点。

A、 玩“饮料店”游戏,请幼儿选一个杯子自己盛饮料;

B、 请幼儿用纸折的杯子盛水,观察纸折杯子的变化。

提问:纸折的杯子怎么样了?为什么会这样?

小结:纸遇到水后会吸水,这样纸就会变软,慢慢渗水、变形、烂掉。

(2) 发现两种不同纸杯盛水后的不同点并寻找原因。

A、 提问:纸杯也是纸做的,为什么却能盛水?

请幼儿拿一只一次性纸杯,通过折折、刮刮、抠抠等方法去探索、发现。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白白的是什么东西?(蜡)纸杯上为什么要涂蜡呢?

B、 小实验:用蜡在纸上涂一层,再用毛笔蘸水涂,观察其现象。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蜡有什么作用?

小结:蜡不吸水,蜡涂在纸杯上就像给纸穿上了一件雨衣,纸在蜡的保护下,遇到水也就不会变形了。

(3) 了解纸杯的优点。

提问:你在哪里用过纸杯?纸杯有什么优点?

小结:让幼儿通过与其他材料做的杯子进行比较,发现纸杯具有轻便、卫生、不吸水、不污染环境等优点。

篇三:静电现象 元电荷

第八章 A 静电现象 元电荷

一、教学任务分析

电,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学生对此已有初步感受。初中虽然学过电流、电压、欧姆定律等知识,但对静电现象却没有深入学习。而人类关于电的研究正是从神奇的静电现象开始的。

学习本节,需要学生以电荷的属性和原子结构的知识为基础。本节知识也是今后学习有关电流、电磁感应等规律的基础。

本设计从“感觉静电”和雷电入手,扣动学生的心弦,通过介绍人类认识静电现象的过程,体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通过实例分析,了解常见的静电现象;根据实验得出摩擦起电的概念,介绍摩擦起电序列。通过定义电荷量,得出元电荷的概念。根据实验演示介绍产生和测量静电的方法。

本设计以雷电现象作为切入口;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介绍负电荷使人快乐等设计,有意识地将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到物理学并不枯燥,它不仅存在于课堂中,而且存在于日常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静电产生的原因。

(2)知道电荷量的意义、符号、单位。 (3)知道元电荷。

(4)知道产生和测量静电的仪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有关静电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感受通过实验认识物理现象的方法。 (2)通过人类认识静电现象的过程的介绍,感受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对静电现象的认识,激发爱国热情。

(2)通过观察、分析各种静电现象和实验,养成透过现象揭示物理规律的意识,崇尚科学,破除迷信。

(3)通过雷电的危害建立生命安全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静电现象;元电荷概念。

难点:静电实验中的电荷泄漏;验电器的检验功能。 四、教学资源:

1.器材:

(1) 演示实验:感觉静电——手摇感应起电和氖泡、静电的产生——凡德格拉夫起电机。 (2) 学生实验:研究摩擦起电——验电器,丝绸和玻璃棒,毛皮和橡胶棒。

说明:

湿度大时,课前需对所用实验仪器进行干燥处理,尽可能减小实验过程中的电荷泄漏现象。 2.课件:我国古代对静电的认识 (PPT)。 3.录像:雷电的威力。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静电现象,二是摩擦起电,三是电荷量和元电荷,四是静电的产生和测量。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感觉静电”和避雷针为引入,扣动学生的心弦,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对静电现象的认识,体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激发爱国热情。在摩擦起电原因的讨论归纳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通过“怒发冲冠”的学生实验而达到高潮。课后自制验电器的小实验,将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到物理学并不枯燥,它不仅存在于课堂中,而且存在于日常生活中。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静电现象和元电荷的概念。方法是:以“感觉静电”小实验为切入点,调动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兴趣;应用化学学科所学的物质结构的知识,将化学学科的氧化还原反应和物理学科静电现象的电子得失进行类比,了解物体带电的原因,从而顺利建立元电荷的概念。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静电实验中的电荷泄漏和验电器的检验功能。方法是:采用性能优良的绝缘材料作隔离物;课前做好实验仪器的干燥工作。

本设计要求学生在感受和体验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在课堂上应用多种感观直接体验,与日常生活中的感受相吻合,经历科学家认识静电的过程。了解雷电的危害建立和富兰克林的雷电实验,体验生命的可贵。

完成本设计的内容需1课时。 六、教学流程 1、 教学流程图

2.教学流程图说明 情景I 录像演示,设问1

雷电是怎样产生的?雷电有什么危害?怎样可以避免这种情况?利用多媒体手段给予感受上的冲击,引出本章的课题。 活动I 学生实验,设问2

利用氖泡和手摇感应起电机从视觉,听觉,触觉三方面感受静电,引导回忆生活中曾经遇到过的静电现象。 情景II 观察1,设问3

观察相关物理实验,通过“设问3”,对实例进行讨论和分析,运用已有的知识,归纳出电荷的基本属性和摩擦起电的原因。 问题 设问5

结合化学学科所学的关于物质结构的知识,得到元电荷的概念。 活动II 演示试验

演示凡德格拉夫起电机“怒发冲冠”实验,介绍产生和测量静电的设备。 活动III 学生实验,简单应用

自制验电器的小实验让本设计的内容可以学以致用。 3.教学主要环节

本设计可分为三个主要的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本环节既是本章节的引入也是本节内容的引入,利用录像和实验充分激发对神奇的静电的兴趣。

第二环节, 应用已有的知识,结合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和课堂实验现象得出摩擦起电的原因,建立元电荷概念。

第三环节,通过自制验电器的小实验,巩固所学。

七、教案示例 1.情景引人

中世纪的欧洲,最高的建筑往往是当地教堂的钟楼。人们认为在暴风雨来临时敲响教堂的钟,可以赶走电闪雷鸣,给人们带来平安。不幸的是,闪电往往击中钟楼,夺走敲钟人的生命。

设问1:雷电是怎样产生的?闪电为什么选择钟楼?怎样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相信经过这一章的学习,大家会对这些问题有新的认识。 2、 导入新课

小实验:尝尝静电的滋味儿。

学生代表2人一组,一人摇动手摇起电机(注意,摇动不要过快,过剧烈),一人手持氖泡,接近起电机的电极,然后迅速拿开。

学生好奇,兴奋。

设问2: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静电现象?

我国古代对静电现象早有记载。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记述了:“顿牟掇芥,磁石引针”。西晋张华《博物志》中写有“今人梳头、脱着衣时,有随梳、解结有光者,也有咤声”。我国古代的电知识,多是由经验得出的,比较零散。人们对电磁现象的系统研究是在欧洲文艺复兴之后才逐渐开展起来的,直到十九世纪才建立起了完整的电磁理论

演示PPT 演示带电小球互相排斥和吸引的动画。 设问3:自然界存在几种电荷,它们间的相互作用如何呢? (1)电荷的基本属性

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分别叫做正电荷与负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即正电荷和负电荷。迪费首先将两种电荷称为玻璃电和树脂电。弗兰克林将其改为正电和负电。我们沿袭历史上的规定:如果物体所带的电荷,与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是同种的,则该物体所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若与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电荷是同种的,则叫做负电荷。带同种电荷的物体互相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互相吸引。

(2)摩擦起电 学生实验:摩擦起电。

设问4: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回忆化学学科学过的相关知识,必要时可以用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进行类比,当然两者的本质还是不同的。)

在正常状态下,原子核外电子的数目,等于原子核内质子的数目,因此每个原子所带的负电和正电都相等,每个原子都呈电中性,物体对外界不显示电性。换句话说,在一切不带电的中性物体中,总有等量的正、负电荷同时存在。

不同物质束缚核外电子的能力随物质的不同而有强弱。如果一个物体,由于外来原因,失去若干电子,则它所带的正电荷多于所带的负电荷,于是,它们带正电;反之,另一个物体,由于外来原因从外界获得了若干个电子,则它所带的负电荷多于正电荷,于是,它们就带上了负电。摩擦就是引起电荷转移的外来原因,摩擦使两种物体充分接触,从而有机会实现电荷的转移。

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摩擦起电的过程是电荷转移的过程。 以下是一个常见物质的静电序列表:玻璃、尼龙、羊毛、丝绸、棉花、纸张、硬橡胶、晴纶、聚乙烯??序列中两种物质摩擦时,排在前面的物质带正电,后面的物质带负电。这样序列说明这些材料束缚核外电子的能力有何不同?

(3)电荷量和元电荷

我们利用电荷量反映带电体带电的多少。

物体所带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单位库伦,简称库。 设问5:物体所带的电荷量是不是任意的?

就这个问题科学家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发现一般物体所带的电荷量不是任意的,而是某

个最小电荷量e的整数倍——元电荷。这个最小电荷量,就是电子和质子所带电荷量的绝对值。e=1.6×10

- 19

C

最早由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Robert Andrews Millikan用油滴实验测定(获得19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个工作从1907年开始,直到1913年才最后完成。

1964年盖尔-曼提出一些基本粒子是由夸克和反夸克组成,预计夸克和反夸克的电荷量为 12

±3e,±3 e,但是这一假说迄今未得到证实。

演示实验:凡德格拉夫起电机——电发实验。

发动学生发现其中的各种静电现象。该实验现象明显,可以将本设计推向一个高潮。 (4)静电的产生和测量 有哪些设备可以使物体带电?

结合实物介绍:手摇感应起电机,超高压电源和范德格拉夫起电机。 怎样可以知道出物体带电了? 使用验电器或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教师请学生代表上讲台演示。

丝绸摩擦玻璃棒,玻璃棒靠近泡沫塑料小球,小球被吸引。 玻璃棒接触验电器小球,金属箔张开。 使验电器复原。

工业上利用电荷量表和静电电压来测量带电体所带电荷的正、负电性和电荷量多少。 3、 简单应用

自制验电器的小实验作为本设计的作业,学以致用。

篇四:神奇的静电

龙源期刊网 .cn

神奇的静电

作者:

来源:《少儿科学周刊·儿童版》2013年第03期

你需要:几张餐巾纸,剪刀,一个气球,一把塑料梳子。

篇五:神奇的静电现象

神奇的静电现象

姓名:张友东 性别:男 学历:本科 单位:安徽省淮北市梅苑学校 邮编:235000、电子信箱:youdong524@163.com 联系电话:15956121671 摘要:本文讲述了笔者对静电感应现象深入思考后的突发奇想,摩擦

放电能否使发光二极管发光?又进一步思考,摩擦放电能否给电容器充电?最后联想到雷电的收集。希望更多专家、技术人员参与研究,使雷电收集成为一种可能。

关键词:神奇;静电现象

摩擦起电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静电现象,在天气较干燥的冬季,毛皮与丝绸之间摩擦很容易起电。我们知道带电体靠近另外一个不带电的导体时,由于静电感应,能使另外一个导体的两端带电。如下图1所示,如果把导体AB分开后,再撤去带电体,这样,导体A、B两端就分别带上了负、正电荷,出现了电势差。B导体的电势高于A导体,如果用一根导线连接导体A、B,这时导线上会有从B到A的电流经过,如下图2所示。

神奇的静电ppt

设想如果在导线上串联一个小灯泡,如下图3所示,在电压足够大的情况下,灯泡就会发光。

2 图3 图

1

由此,笔者突发奇想,摩擦放电也应该会使小灯泡的接线柱感应带电,如果电力足够强的话,会不会使小灯泡发光呢?于是,笔者找来了一只额定电压约为3V的发光二极管进行实验。用鳄鱼夹夹着导

线,立于毛毯上方,用手在毛毯上来回的摩擦。果然,神奇的现象产

生了,二极管小灯珠居然发光了,真是太不可思议了,当环境的光线较暗时,拍摄到二极管发光的亮度更强一些,如下图4、5所示。摩擦放电能够使二极管小灯珠发光,说明摩擦所放的电在这里相当于电源的作用,对发光二极管提供了电压。笔者分析,原因是发光二极管的两个接线柱分别感应带上了异种电荷,使的发光二极管两端的接线柱有了一定的电势差及电压,因此会有电流通过发光二极管,由于电压足够大,可能达到或超过了二极管灯珠的发光电压,所以二极管灯珠发光了。

图5

笔者又进一步思考,既然摩擦所放的电能够使二极管灯珠发光,说明摩擦放电给发光二极管提供了电压。如果把发光二极管换成电容器,摩擦所放的电会不会对电容器充电呢?带着这个疑问,笔者找来了微小电容器,进行实验。不料,奇迹出现了。摩擦放电实验片刻后,当将电容器的两个接线柱对接时,不可思议的现象产生了,

居然放射图

4

出了火花,如下图6所示,证明了前面的猜想是正确的,摩擦放电确实可以对电容器充电。

图6

夏天是雷电多发的季节,雷电是自然界一种巨大的放电现象,放电电压高达几百万伏。若能被收集,根据电容的计算式C=Q/U变形Q=CU可知,可以获得巨大的电能源。最早采集雷电的人是美国十八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富兰克林,被称为第一个抓住雷电的人,在1752年7月一个雷雨天作了著名的费城实验,把雷电用莱顿瓶捕捉下来。证明雷电的收集是可能的,但收集的电量较少。现在面临的问题是:电容器是有击穿电压限制的,一旦充电电压超过了击穿电压,电容器就会被损坏。笔者设想,能不能把多个大电容串联起来使用,虽然电容变小了,但可以提高耐压能力。

总之,雷电是自然界的一种有待开发的能源。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希望更多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参与研究,制定有效的收集方案和设备,使雷电这种巨大的自然资源为人类所用,解决人类当前所面临的能源短缺的问题。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