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初中作文 > 教育资讯

书信中传递真情的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6:35:29 初中作文
书信中传递真情的作文初中作文

篇一:书信传情

书信传情

[关键词]家庭 素质教育 书信 真情

自从儿子开始写作文,我就成了他的忠实读者。从他稚嫩的言语中,我可以读出他的所思、所想和所求,并了解他的心理发展动向,这样我们母子间的交流常常轻松而愉快;读儿子的作文,有时还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一次,我发现一篇题目为《我最高兴的一天》,作文是这样写的:

“我高兴的日子有很多,可我最高兴的一天是我收到妈妈来信的那一天。我的妈妈近来不在我身边,虽然她也常常给我打电话,可是一放下电话我还是想她,就连做梦也梦见她在和我说话。突然有一天,我班的一位同学大声对我说:‘孔X X,你的信,是从首都师范大学来的。’‘肯定是我妈妈写给我的!’我一溜烟儿窜出教室,迫不及待地打开信,周围的同学都围了上来。妈妈的信内容很丰富,她既写了对我的想念和关爱,也描写了美丽著名的大学和她在北京的所见所闻。这时,我真想飞到北京,飞到妈妈身边,再去看看北京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我的老师和同学看到我那高兴又激动的样子,他们一致要求我把信读给他们听,我心里感到很幸福,也很自豪!我的同学听后也备受鼓舞,他们发誓一定好好学习,将来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去读书!……今天我感到最高兴,而且感到我是最幸福的孩子。我班同学也有爸妈不在身边的,他们好羡慕我能收到妈妈的来信!我想他们也一定非常希望能收到自己爸妈的来信。我一直珍藏着妈妈的来信,每当想妈妈时,读读它就好像是在和妈妈说话。现在我比以前更努力了,像我妈妈说的‘一定超过妈妈,考个博士’!”

读了儿子这篇作文,我感到由衷的欣慰。说实话,当初我写信时,并没有想到这封信能受到孩子们的如此欢迎,也没想到能影响到其他孩子;只想让我那不满十岁的儿子能感受到母爱,让他读懂妈妈的思儿之情,同时也鼓励他: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即使妈妈不在身边,也要加倍努力!现在想来,在我离开儿子的日子里,他的身心都能健康发展,学习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除了老师的教育之外,我们的书信往来也起了积极的作用。

欣慰之余,我不禁想到当今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方式。在大街小巷中或者是在家长会上,我经常听到家长抱怨孩子不听话,或者是孩子抱怨家长整天没完没了的唠叨。这种抱怨正体现了父母与孩子在交流方式上存在着问题。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方式是否正确与恰当直接影响父母与孩子的感情交流和教育的影响力。如今父母与孩子大多是面对面或打电话交流,这两种方式表面上看既省时又省力,然而实际上它们却有很多弊端。当处理棘手问题时,如果双方控制不住情感,面对面交谈或电话交谈很容易引起冲突,使矛盾激化,既解决不了问题,又伤了感情。

因此,我想建议家长们:当您和您的孩子通过面对面交谈或电话交谈不能解决问题时,您不妨坐下来,静下心,把您的所思所想,把您对孩子的要求和期望

婉转地、真诚地以书信的形式写出来,用真情去感动孩子。无论您身在异地还是在家里,都可以寄给孩子,给孩子留下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相信您的孩子会以平静的心态去领会您的教诲,您和您的孩子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你们的关系也会从此变得融洽而和睦!

篇二:信步走进精彩生活 信笔抒写真情作文

信步走进精彩生活 信笔抒写真情作文

信步走进精彩生活 信笔抒写真情作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习作指导要贯彻落实这一精神,必须记住陶行知先生的几句话:“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作为教师,我们要千方百计拓宽学生生活领域,营造有趣、充实、欢快地生活氛围,引导他们找米下锅,这样学生方能绘童心,露童趣,叙童乐,抒真情实感。

一、抢抓瞬间,捕捉精彩

在生活化作文的探究中,我注重适时把学生引向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指导学生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

作文教学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的方法。因此,我着意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的精彩瞬间,以此达到捕捉作文素材的目的。

1、“抢拍”生活“快镜头”。

儿童生活中有很多精彩的镜头。有时候,两个学生不经意间的嬉戏玩耍打闹的场面,也可以成为学生习作素材。这种情形出现之后,教师就引导同学们回忆同学嬉戏玩耍打闹的情形和老师进来以后的“骤变”或“转机”情形,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里活动写成作文;学生没有做值日,老师生气甚至发火时的情形;同学之间为了一件事争得面红耳赤??这些都可抢抓下来,速成习作。

2、“速写”自然“瞬时景”。

大自然精彩纷呈,时时有美景。引导学生关注天气的变化,带领学生积累习作素材。如,下了大雪,及时带学生到大雪纷飞之中,看雪、赏雪、玩雪。之后,让学生回到班里写成作文。由于学生亲身经历了、体验了雪中的欢乐,写起来定是洋洋洒洒一大篇。秋天的雨多,引导学生观察雨前、雨中、雨后的情景,并将自己所看到的挥笔成篇。夏天,天气突变,雷雨交加,让学生听雷观雨,而后下笔成文??像这样的机遇,都能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

3、做到“我手写我心”。罗丹说过:“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因此,要以观察体验生活为基本方法,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并引导他们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丑、善、恶,明辨是非。及时捕捉、记录生活中的即时(瞬时)感受,并进行认真反思,培养学生有一双能发现的“眼睛”,一颗会体验的“心”,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二、开发活动资源,让情趣素材打动学生心灵。

写作源于生活,生活由一系列活动组成。活动作文,指的是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构建起以学生主题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发展的同时,轻松、愉快地完成写作训练的一种开放性的作文教学方法。学生通过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经验,加深体验,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1、开展游戏活动,在玩耍中积累素材。

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做游戏。爱活动、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把学习变成游戏活动形式,让孩子们在活动中自主参与,让他们在玩中观察同学们的表情、动作、语言,之后,让学生谈玩的过程中的感受与收获,在轻松作文中提高表达能力。为此,老师要有意创设丰富多彩的“玩法”,把作文就是玩的理念播种进每个孩子的心间,让孩子们感觉到作前、作中、作后都趣味无穷。痛痛快快的玩了,有感觉了、有体验了,在加上教师的巧妙点拨,学生的作文就有内容了。

2、开展节日活动,在互动中倾诉真情。

利用传统节日,及时组织活动,如,中秋节,老师和学生一起在教室里过中秋节。老师提前设计好活动方案,活动过程中,老师巧设情景,渲染节日气氛,激发学生情感。可以诵读关于中秋的传说和诗词,可以给同学赠送月饼,可以让同学之间相互观察尝月饼时的吃相,活动后让孩子们写真情作文。

3、上专题活动课,在熏染中积攒材料。

为丰富学生生活,老师可以根据作文的训练要求,结合学校的专题教育活动,利用班队会、课外活动时间,有意开展一些专题活动,并努力使思想教育和作文训练同步,如为配合学校开展以“学雷锋,树新风”的活动,设计并开展“讲英雄故事”的主题活动。活动课是孩子们喜闻乐道的,可以不定期的设

计一些活动课,有意识地把学生引向综合实践活动情境中,让他们观察、体验、感受,让学生参与其中,去“真做”,有“真为”,见“真景”,生“真情”,进而生发真感受,积累较典型的写作材料。

三、常写快乐日记,让心灵拥有倾诉的平台。

作文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快乐日记常常记”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

1、让班级日记成为身边的故事集。

把我们的班级看成是一个大家庭,家庭成员众多,家里的故事也就多,以《我们五(5)班的故事》写班级日记,记每天发生在班里的故事,或高兴的、或忧伤的事;或老师不在时班里的表现;或班里的突发事件;或谁为班里争得了荣誉??每个学生都是作者,大家轮流记,每天早上,老师都将面批前一天的日记,然后由作者在全班朗读,最后再传递给下一位同学。

2、让周记成为心灵对话的互联网。

每周一篇,人人写周记,可以记自己本周的学习情况和表现,相当于自我反思。有时在周五搞一个活动,回家写,集中指导,教师不批阅,只找优点,写得好的句段得一个“星”,写得好的文章得“小作家”印章。。

还有一种形式,将全班75人分成15个小组,每组5人,每组都有自己的组名,组内格言,每组一个周记本,轮流记,教师每天批阅15本,写评语,回复学生,同样多找优点。

3、让保密日记成为心灵的保险箱。于丹娜老师的《悄悄话》,三十四年如一日成功培养了多少学子。受此启发,我们也可以激发学生给老师写信,把不愿当面对老师说的话写进日记,与老师交流;自己的小秘密,不能告诉家长的,有要寻求帮助的,写进日记,得到老师的帮助,老师必须给学生回复。也可以写自己与同学之间快乐与不快乐的事??

四、赏识鼓励,及时评价。

马克吐温说:“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快乐两个月。”赞美是一种鼓励,赞美是一种肯定。我们要及时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之处。

1、诵读优秀习作,培养成就感。

每天上课之前,饱含赞赏之情朗读学生的习作,可以由老师朗读,也可请班里朗诵水平好是同学读,还可以让作者本人读,用这样的方式,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助长他们的习作积极性,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与乐趣。使其习作之枝更壮,花更美。

2、关注后进习作,寻找闪光点。

后进生的习作可能不尽人意,存在语句不通顺,层次不清楚等问题,但我们要在他们的习作里细心寻找,带着爱心去用阅读他们的习作,用放大镜发现他们习作中的优点,只要发现一点点闪光之处,哪怕是运用得当的一个词,也要提出表扬,或在作文本上给一句赞美的话,要保护他们的习作兴趣,激发他们热爱习作,哪怕是一点一滴的进步,都给予夸张式的表扬,从一点一点做起,促使他们提高习作能力。

3、编辑优秀文集,形成智慧树。

将孩子们在日记,习作中的优秀作品收集在“小小作家”作文集里,将作文集位置放在班级图书架上,与图书一起供大家借阅,好的作文可在同学中间起榜样的力量,供同学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取长补短。还可以将优秀习作打印装订,让学生自己设计封面、目录,一月一期“优秀作文选”。这样的做法使学生常说:“我们班出书了。”

4、鼓励积极投稿,增强驱动力。

把学生的优秀习作向报社投稿,并将发表的作品剪辑在一起,制作成作文集,命名为《我的作文发表了》,用以激励学生自主习作。

生活世界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如果把写作活动当作多彩生活的一个延续,那么学生会焕发无穷的能量。我们要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趟着生活的溪水,寻源激流,在学生的内心掀起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抒写生活的涟漪乃至波浪,让习作展示生活的色彩。

篇三:关于书信的作文

【作文题目】:

传统书信是一种非常诗意的文体,鸿雁传书本身也可以说是一种诗意的存在,但是在信息时代的今天,这种诗意渐渐成为远去了的风景,令人惋惜。请你就传统书信逐渐消亡这一文化问题,给全社会写一封公开信,以表明你的态度和观点。

【精彩例文】:

鸿雁不再,传书鲜有

致华夏儿女:

曾记否,龙女传书,缔造羡世姻缘;鸿雁往返,传递殷切期盼;驿站繁喧,接纳劳苦信使?那些书信往返,诗意绵绵的时光已远逝,我们迎来了科技发达信息通达的年代,从此传统书信渐渐淡出人们视线,在这文明发展的进程里,我们是不是丢失了什么?

传统书信作为几千年来联系往来的载体,已渐被电子邮件,QQ等科技时代的宠儿所替代。小学教育里关于书信写作这重要的一课,也渐渐被淡化。理由是现在通信发达,交流便捷,书信无足轻重。悲乎!社会的进步功利了人心,使生活物质化程度攀升,而精神的黑洞不断扩张,敢问我们华夏儿女,那奢华的物质,真的能填补你们精神的空虚吗?从形形色色的“电影综合症”、“手机综合症”里我们就能窥出一斑。这些先进的东西是让我们交往便捷了,可也让我们忙起来了,频繁的来电、短信,满满的邮箱,这所有的一切,都排挤了我们精神放松的时间。而书信则不同。

闲适的午后品一盏香茗,在雪白的信笺上留下墨影,将混合着茶香记录着心情的信投入信箱,然后依旧闲适的生活,并在闲适中多出一分期盼,期盼他是否收到我的来信;多一分想象,想象他收到信的表情心绪;多一分急切,急切地每天查看信箱等回信。传统书信,她这么优雅,从容,她怀有千年的风度,经历万世沧桑后的从容,她那么诗意地活着,活在我们遗忘了的角落。而被现代化的快节奏操纵着的我们,是否想过在这鸿雁不再、传书鲜有的时代里将那远去的鸿雁唤回,停下匆匆的脚步,过一回诗意的人生?

归来吧,鸿雁!我们需要你,中华民族需要你,这个古老的民族正焕发着新的活力,但那千年沉淀的优雅从容不能没有你。华夏儿女们,你们难道从未想过那远去的闲适?你们难道不艳羡从那实在的手可触摸的书信中读到自己的过去的感慨?你们难道可以看着鸿雁悲鸣、传书鲜有而无动于衷?我知道你们不会的,拿起你们手中的笔,书写一封饱含历史古韵的书信吧!

此致!

敬礼!

一高三学子

2010年3月7日

【点评】:

本文可道者为:“五无一有”。

一无应景之题。考场作文拟题,考生往往迎合话题或材料,要么勉强拟一个不死不活的保险题,要么“为赋新题强作词”,生硬、俗套。本文题“鸿雁不再,传书鲜有”,对举排出,直指现状,振聋发聩,令人深思,吸人眼球!

二无斧凿之起。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之“起”,难免陷入材料转述的泥淖,从而形成千人一面之定式,导致审美疲劳。本文开篇用一个恰到好处的排比式反问,把读者引入鸿雁传书的美妙的古典境界,继而在古典与现代的碰撞中架构议题,不着痕迹。“起”得妙!

三无经典之承。议论文之“承”,常常紧扣论点,或旁征博引,或引经据典,以事例论证之,下“点”上工夫。本文则从现象入手,于日常落笔,大做“面”上文章,收到异曲同工之妙。承得高!

四无刻意之转。文章转承时,不是急转而下,仿佛涓涓细流不经意间从你眼前缓缓流过,于品茗之间、铺墨之际、投递之时,尽情地感知鸿雁传书的想象之美、期待之切,纡徐描述中,使人顿觉诗意,不觉突兀。转得淡(定)!

五无矫揉之合。文章如何合成豹尾,难!稍有不慎,不是画蛇添足,就是狗尾续貂,遂成强弩之末。本文之合,在“面承淡转”之后,意之所至,呼之欲出,呼吁、倡议:拾起鸿雁,传递幽情。篇末归旨,无造作之嫌。呼得好!

本文起承转合,如风行水上,水到渠成。实为不易!

“一有”是谓“有情味”。

考场作文最难得之处便是写出味道。本文不是平铺直叙,而是感情充沛,情味扑鼻:陈述句、反问句、感叹句,句句生情;“华夏儿女”“曾记否”“功利了人心”等,词词含情;文化味、语文味、人情味,味味怡人。“三味”真火,既点燃了作者鸿雁传书的激情,也撩拨起读者践行鸿雁传书之意,美不胜收!

惜乎,篇末的呼吁尚未从鸿雁传书理应与现代信息交融的高度着眼,识见不够,这也为作者日后写作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给全社会的一封信

社会大家庭的所有人们:

你们好!展信佳!

鸿雁传去我的有好,鲤鱼送来我的祝愿。在收到我——一位高三学子的书信时,你们是否感到了一丝惊讶呢?

请大家回想一下,除去那塞满邮筒的报纸、广告单和帐务单,你们受到亲人或知己一封沉甸甸的亲笔来信是多久之前的事?你们是否曾给他人寄去过自己写的一封信呢?也许我们习惯于依赖现代科技,键盘一敲便传出一张电子贺卡,拇指一按便送出一封祝福短信。但是,贺卡虽美,却感受不到屏幕那端的气息;短信虽快,却体味不到彼方熟人的温暖。一个个屏幕像一堵堵小小的墙,以“科技”为名给人以方便,却冲淡了那份沉淀了几千年的柔软的期待之情。难道,我们不该选择去寄一封传统书信吗?

传统书信能带来一丝温暖。展开信纸,看见那熟悉的笔记迹,或道劲、或娟秀、或马虎、或稚气,你一定会觉得寄信人仿佛就跃然于纸上,你一定能聆听到他的声音。有诗云;“遗我双鲤鱼,中有尺素书。”诗中的女子收到丈夫的来信是多么快乐啊。杜甫云;“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乱时期,没有家书就等于和家人失去联络,心中缺失的那份安心是什么都

弥补不了的。傅雷给儿子的一封封家书中字里行间的训诫与关怀让我们感受到老牛舐犊的深情。小时候,出差在外的爸爸给我寄了一封信,关心之余末尾还加了句:“故意写了个错别字,看你识不识得出?”现在想来依旧觉得温馨无比。为着这一丝温暖,我们不需要传统书信吗?

传统书信能带来一份力量。有时候,你感到悲伤,感到迷惘,甚至潦倒度日。而一封充满力量的信常常能让你清醒,让你乐观面对现实,让你充满勇气地活下去。犹记林觉民的《与妻书》,生生地道出男儿铮铮铁骨与爱国炽情——为中国,为中国!字里行间是让妻子能坚强活下去的勇气。姨夫年轻时被分配到大西北工作,条件艰苦恶劣,当他觉得自己撑不住要打道回府时,是姨妈一封亲笔书写的信让他有信心克服困难。正因着这薄薄几页纸的鼓舞之辞,姨夫坚持着完成了任务直到返乡。战士、医生、工人、学者······谁不需要一根精神的支柱呢?为着这一份力量,我们不需要传统书信吗?

是传统书信,照亮了深深的真情。

是传统书信,点燃了熄灭的激情。

让我们拿起纸笔吧,为所爱之人写一封信,送去最诚挚的问候!

此致!

敬礼!

一名高三学生

二零一零年三月初

【点评】:

此作文优秀之处在于:

—,内容上采用两个分论点,“传统书信能带来一丝温暖”和“传统书信能带来一份力量。”自然贴切地统领全文。

二,材料丰富,爸爸来信中的细节描写和身边事例姨夫家信的作用有说服力。

三,语言较简练,句式运用较灵活。

一份献给全社会的情书

亲爱的朋友们:

今天,你们写信了吗?

也许你们会觉得很突兀,是的,也许你们已经忘却单行的信纸与微黄的信封的模样,也许,也许你们从来不知道,在这一个世界上,有一种叫信的东西存在?

是啊,谁需要信啊,拇指轻按,一条百字短信乘着快乐的电波轻轻飞去;鼠标轻点,一封洋洋洒洒、图文并茂的邮件就轻轻呈现在你眼前。当我们的情意被70字的短信分割得破碎散落的时候,亲爱的朋友们,你的心是不是也一样破碎离离?

信,曾经是世界上最美的东西。它承载着人们最真挚的情意,跨越时空的藩篱,将两颗同样跳动却分隔天涯的心连在了一起。捧起信,你定能感受到情感沉淀成文字的重量。

还记得《报任安书》吗?没有《报任安书》,我们记得的,只是那位写《史记》的司马迁横溢的才华与满腹才情。我们定不能触摸到《史记》的背后,司马迁忍受了多少苦难。在《史记》面前,他舍弃个人尊严,换取用铁肩担就道义,用直笔书写历史的大义。在斑驳的狱壁石墙上,你总能看到摇曳的烛光投映的一个奋笔疾书的身影。

还记得笛卡尔的第13封情书吗?这位染上黑死病的数学奇才用一条极简单的直角坐标方程,说尽他对公主绵绵的情意。当你将方程上的点连成线,你就会看到,一颗跃动的爱心在模糊你的视线,你怎能不动容?

你一定知道《傅雷家书》,这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谆谆教导与无尽爱意。穿越信纸,你能看见一个慈父在对你循循善诱,或在昏暗的台灯下为你的成就而感极而泣。

亲爱的朋友们,信给予我们太多太多。生活在新世纪的我们,怎能允许我们的情感只是电信号的转换传递?我们应该撕去高科技为社会带来的冷漠面纱,用我们的真情去沟通另一颗善良的心。

传统书信不应消亡,它在坚守着我们情感的最后一丝纯真,我们应少发短信与电邮,多提起笔写信。让写信成为传播快乐与真情的生活方式。

拿起手中的笔,写下正文的第一句:

为什么我的言语如此真切?亲爱的,那是因为我对你爱得深沉??

此致!

敬礼!

爱你的人

X年X月X

【点评】:作者将传统的书信与现代化的沟通途径对照展开,突出传统书信“沉淀情感”的特点,呼吁全社会“多提笔写信”,可以说是扣住题意,表意明确。三个事例列举充分,涵盖古今中外,典型新颖,分析细致,突出主题。语言顺畅达意,生动凝练。

但是,文章内容稍嫌单薄。传统书信凝聚了写信者的情感,这个毫无疑问。但是“现代书信”如短信、电子邮件也未必没有真情,一味肯定或否定,是否有些绝对化?而且,作者可以纵深挖掘传统书信优越于“现代书信”的其他方面,避免内容单一化。譬如可以更细致地审审作文题目:“传统书信是一种非常诗意的文体,鸿雁传书本身也可以说是一种诗意的存在”——一方面,紧扣“诗意的文体”展开(本文应该是围绕这点的吧,当然“诗意的文体”可以从多方面着笔);另一方面,扣住“诗意的等待”,其实,传统书信与现代沟通工具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传递时间的长短。这样,文章内容会更丰满,主题更深刻,读者也更容易心服口服。

岁月留香,你嗅到了么?

亲爱的朋友们:

你是否还记得最后一次倚门翘首,为待邮差而满心焦虑是在什么时候;你是否还记得最后一次为手中薄薄的信纸和其间温暖的话语而幸福地微笑一整天是在什么时候;你是否还记得这只有那传统的书信才能带给你的微妙感觉,这只有那传统书信才能盛得起的浓浓情意? 是的,你大概不记得了。

酒为什么是陈的香,那是因为它沉淀了韶华;书信为什么是传统的美,那是因为它溶入了真情,溶入了岁月,溶入了彼此共同的呼吸与回忆。还记得在那阴冷的牢房,潮湿的空气和着绝望的气息一点一点腐蚀着孤独的你,黑暗,心颤,不被理解,那重大的修写《史记》的工作已几乎将你压垮,直到你想起了他,你想,或许这世上还是有人能理解你的,于是,你提笔,写下了感人肺腑的《报任安书》,朋友们,这个“你”便是太史公,而那篇泣血而成的书信,已然千古流芳,溶入了阴冷和绝望,溶入了委屈和伤痛,那是只有翰墨和书信才能承

载得起的真情啊;也还记得在那小桥雕栏,香径潇湘的恬然之境,一个弱柳扶风的身影是如何泣断了香红。毫端蕴秀,口角噙香,她和着泪浸染的尺幅蛟绡上,《题帕诗两首》是让我们至今读起来亦会潸然泪下的信啊,帕是信,情为字,宝黛间的爱情若无了这书信的传情自然也会失色不少,朋友们,传统书信又岂止只是信啊!

远离了渔传尺素,驿寄梅花的诗意,在手机,互联网仍未被发明的近代中国,我们还是常常能看到书信的身影。微黄的页纸上,是不多的话语,是为离家的孩子准备的温暖的依靠,当回忆已去,斯人已逝,那张薄薄的纸又是情感永存的见证,只可惜,至我,已经绝少收到一封由心写的书信了。

有时会羡慕母亲,看她思念朋友时,从抽屉中取出微黄的信纸,细嗅年轻的气息;而我,却只能黯然地想起,好友日前发给我的祝福短信,已经删了,朋友们,这样的惆怅果真只有我才有么?不,我知道,你们懂得!

那是岁月的留香,那是人间至真,朋友们,请就此提笔,手机上只会有塑料的味道,不会有真情的馥郁,让我们再一次,写信给爱的人吧,拾起这份遗失的美好,传统书信应永存。 爱你的人

X年X月X日

【点评】:文章立意深刻,抓住传统书信“溶入了真情,溶入了岁月”的特点,来细述传统书信的“诗意”,使本文大有诗意!

文章一开头,就用排比问句直切主题,有力地突出传统书信不同于“现代书信“的特点,先声夺人,奠定文章内容基础与情感基调;接着作者列举《报任安书》和《题帕诗两首》两例书信,来突出传统书信“溶入了真情”的特点,分析细致生动,之后再围绕“溶入了岁月”这点来谈,说明传统书信能长时间保存查看以作纪念,而“现代书信”则不具备这点优势,观察入微。只可惜这点作者轻轻带过,未多花些笔墨渲染,稍嫌不足。结尾再次点题,强调文意,很好。语言凝练生动,优美自然。

一、诗歌鉴赏常见的错误: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问题

?蝶恋花 ? 晏殊 ?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转 载于: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书信中传递真情的作文)

?问:词的上阙中,诗人是怎样表现离恨苦的?

学生优秀答卷 ?例1:首句用拟人手法,移情于物,表面写菊愁兰泣,实则是人内心悲伤;然后用燕子双飞来反衬人的孑然一身,凸显出主人公的孤独和对所思之人的期盼;最后两句再次使用拟人的手法,埋怨月光照朱户的无情,以明月“不谙”衬“人谙”。反复使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巧妙地表现离恨苦。 (准确,详实)

?例2:花笼轻烟,似脉脉含愁;兰花沾露珠,像默默饮泣。作者先把菊、兰拟人化,表现出自己的哀愁。燕子双飞反衬出诗人的孤独,明月之“圆”暗衬离别之“缺”,作者借物抒情,用了“拟人”和“反衬”表现了离恨苦。

作者借物抒情,用了菊、兰、燕子、明月等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景物无情人有情的情感,强烈地抒发了自己的离恨苦。(具体,详实,充分)

作者借物抒情,用了菊、兰、燕子、明月等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景物无情人有情的情感,强烈地抒发了自己的离恨苦。(浮在表面,缺乏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问题

篇四:作文手写书信

怀念手写书信

印象中最唯美的手写书信当数电视剧《红楼梦》中,黛玉在宝玉的两块旧手帕上写下的绵缠

余意:“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且不说绢书上

蝇头小楷的绢秀之美,单是在烛台前披衣思忖,研墨蘸笔的过程,已堪称经典美学意象。 后来读张爱玲的小说:“??像水云轩信笺上的一滴泪,陈旧而迷糊,像一轮红黄的湿晕。”写的是旧上海的月亮,但我每看到此处眼前便浮现出那种红色边框的信纸,印象中那微黄的纸质和老式的留声机一样,散发着古旧的气息,时常幻想提一枝毛笔在其间笔走龙蛇,如一段经典老歌在耳畔徐徐响起。

前些时日,偶然在收拾旧物时发现几封学生时代的书信,慢慢翻阅,沿那些一笔一划写下的文字渐走进时光的隧道,完成一次心灵的怀旧之旅。——似乎每个人在学生时代似乎都有这样一段回忆:自己的生活圈子太窄,渴望以书信为媒介建立与外界的联系,于是开始天南海北地交笔友。当某某听到传达室有信的通知,周围人都会流露出羡慕的神色,取信时,年轻的胸膛里自豪满满??那是个青涩而纯情的年代,

可惜很久没有邂逅这样有着婉约诗意的情愫了。每每读到“驿寄梅花,鱼传尺素”、“云中谁寄锦书来”之类的诗句多少有些怅然。通讯事业的发达给生活带来许多便利,让情感的即时表达成为现实。万水千山不再只等闲,电波连千里,网络跨时空。无论身处何地,电话、手机短信、Email、网上聊天、MSN、QQ??都能很快拉近空间距离,声音、影像、电子书信的交流更直接便捷,却少了一些隽永的回味。

朋友前些天遗憾地感叹,她的邮箱因许久未用而无法激活,那里面有她大学时代和笔友、同窗们的全部通信,后来虽几经周折终于可再续用,但从前的信件已消失得无影踪。信息时代的感情就这样经不起尘封。又何止如此?QQ几月不登陆,便有密码丢失或被盗的提示;邮箱忘了常开启,N月后系统就会要求重新激活;手机收件箱容量有限,不及时删除办证、天气预报、中奖提示等垃圾信息,一些承载着美好祝愿的短信就会“长江后浪推前浪”地被挤走??

有了这样的经验,我便把一些值得珍藏的Email打印出来,但那方正整齐的印刷体,怎么都有被格式化的痕迹,不像手写书信,字如其人。——那潦草的文字是急切心情的表达吧?从工整又笨拙的字体里,能窥见对方略带拘谨的认真;而段与段间深浅不一的字迹,则是“奋笔疾书”用光了墨水的佐证??手写书信是一种含蓄而平静的讲述,心有灵犀的收信人,从友人的笔迹中便可读懂书写者的心情。

一位年近不惑的同事曾回忆他当年收到情书时欣喜若狂的心情:充满想拆又不敢拆的矛盾,藏于枕下,睡前品读,行行文字于梦中化作翩翩蝶舞,一夜相思。许多年后在泛黄的信纸中仍清晰地触摸到那浪漫的心跳。不由得想到从前读过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说她的父亲在文革时期

共给母亲写过406封情书,而如今的我们,是否只能向那个通讯不发达的岁月觅这样绵长的思念? 端坐桌前写信的过程,更像一种内在的倾诉,一种孤独时的呓语,而信息时代的表达方式则因为缺少了倾诉前的酝酿,等待时的焦灼而失掉了一些含蓄的美感。如今的人们,别说写信,连写字的时候都越来越少了,大家都习惯了用键盘记录生活,用网络交流情感,用语言表达思念,用拇指拼写心情。手写书信在生活中几近绝迹,偶尔收到一封公函,收信人地址、姓名都是打印好的,内容更是不知被copy过多少次,我时常看它们夹在清晨的报纸中,而下午便转移至废纸篓中宣告使命的终结。也许越是批量生产、容易复制的东西越不易被珍视。相比之下,年终岁首时,收到的几张明信片都如手工制品般珍贵了,

怀念那些手写书信中悠长的思念,很想在一个静夜里将思绪付诸笔端,然后将一纸满载思念

的素笺小心叠好,封入洁白的信封中,投入墨绿的邮筒,等待那绵长但充满欣喜的美丽循环。——然而,快节奏的生活里,你我他皆奔忙如蚁,漂在四方,连个固定地址都难求,这封手写书信又该寄与何方?姑且将其收藏于记忆中,慢慢品味那流逝在时光中的古典之美吧。

关于手写书信的采访

“欲寄彩笺兼尺素,天长水阔知何处”,鸿雁传情、双鲤传书成就了中国古代许多典故佳话,而书信作为中国人传统的情感沟通交流方式也延续了几千年。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技术的进步,手写书信却离现代人渐行渐远。有人甚至感慨:“现在谁还写信啊!”

笔者日前在兰州在一些市民和部分高校的大学生中调查采访发现,手写书信正在远离人们的生活。一年写不了一封信的大有人在,甚至三四年都没写过信的人也不鲜见。

正在兰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就读的研究生张晟说,自己一两年前还偶尔给家里写写信,说说近况,报报平安。一年前,自己在农村的老家也装上了电话,联系更方便了,就更不想写信了。 在兰州一家电器销售公司工作的周文峰说,工作非常忙,即使和外地的女朋友之间也主要是通过电话和手机短信联系。写信既费时间又费精力,自己好几年都没有写过信了。笔者特意到兰州市三个繁华地段的邮政信箱前留心观察,也少见有人寄送信件。

笔者从甘肃省邮政局公共服务处了解到,2004年该省共投递各类信件5000余万封,其中账单、DM专递、商业函件等占了近60%。而民用信件若平摊到2600多万甘肃人身上,每人年均不足一封。

据了解,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各种商业函件所占比例更高。相关数据表明,近年来全国普通平信业务量逐年下降,商业函件比例却以每年10个百分点左右的速度增长。手写书信已经越来越远离我们的生活,那种收到远方亲人来信的喜悦,已经是记忆中的事了。

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社会学系教授贾应生认为,书信是用来传递思念、亲情或者某种信息的,适宜人们进行交流和沟通,更是维系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方式。但是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人们对传统文化方面逐渐淡化和缺失,导致对亲人日常关注淡漠,甚至忘记亲人的存在和心理情感的需要。

贾应生说,人们越来越远离书信客观上是科学技术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比如电话能够使人们瞬间沟通,不仅便利,而且能够听出对方的喜怒哀乐,体会对方的内心情感。而信件存在时空差距,交流速度慢也是客观事实。现代人生活节奏快,没有时间坐下来写信,人际交流逐渐流于简单化。所以电子邮件和手机短信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也进一步取代了信件的地位。

不过,也有很多人认为应当提倡写信。“写”的过程本身就蕴涵着一种感情。在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人们不妨再拿起笔来,让爱和思念不是通过转瞬即逝的电波传递,而是跃然纸上,也许更能触动收信人的心灵,体验“家书抵万金”的美好感觉。

手写书信见真情

在通讯方式高速发展的今天,手写书信离我们渐行渐远,似乎已经陌生。手写书信虽然不如电话、电子邮件那么快捷,但是那一笔一划认真写出的文字却蕴涵着写信人的真情。如果你偶尔收到一封手写的书信,会如获至宝,一遍又一遍地品读,因为信笺里传递的是亲友、同志或恋人的一片真挚的感情。写信时的专注、等信时的期待、收信时的惊喜、读信时的感动,恰恰说明了人们渴望手写书信的真情。

柳毅传书、鸿雁传情,这些经典美丽的传说至今广泛流传。这些传说所以美丽,是因为柳毅和鸿雁所传递的,是手写的书信和书信所表达的真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优美绝伦的诗句,说的也是书信所承载的万金难抵的亲情。 “见字如面”是书信里常见的一句开头语,它恰如其分地诠释了手写书信的一个独有的优点。每个人写出的字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收信人见到信上的字,就像见到了写信人的面容。每当我们展开一封手写的书信,仿佛敞开心扉的写信人正在同你进行面对面的倾诉、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进行情与情的沟通。真可谓:见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结构、笔画优美的汉字是我们的祖先用手发明的,我们应该用手把它继承。一些经常敲打键盘的人常说已经不会写字了,也许有些夸张。但有些人写出的字,也确实不敢恭维。手的退化,不仅丢掉了个人的形象,而且也丢掉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统,让人感到悲哀、感到心痛。我们应该抢救,抢救我们的文化,抢救我们的传统。

信笺的折叠是有讲究的,给长辈、同事或情人的信,叠法各有不同。一个年轻人如果第一次收到一封特殊折叠的书信,心跳会怦然加速,脸上会骤然泛红。这种表达真情的方式和表达后所产生的效果,是任何其它通讯方式无法作到的,因为它们缺少感人的真情。

一封情真意切、字迹娟秀的书信,也是一件可贵的收藏品,特别是几经修改的原稿,那勾勾抹抹的痕迹记载着写信人的一丝不苟的真情,更值得珍藏。如果写信时情不自禁地洒上几滴热泪,读信人看到后会是何等的感动。

手写书信可见真情,这是不容置疑的。我的一个亲身经历,就是一个最好的见证。初中毕业后,一位名叫费树岩的同学用诗歌给我写了一封信,全文如下:

维恒:想起和你相处的美好日子/我的心十分欢畅/我们就如共同地坐着小舟/在碧蓝的海面上自由地飘荡/ 伟大的自由之神/随着我们来往/在清晨的阳光下/我们曾同声歌唱/ 我们曾坐在旷野/说出自己的理想/也曾在无人的教室里/偷谈着个人的诗章/ 共同的目标把我们连起/我们都在向同一目标培养/虽然我们离得遥远/我们的心都向着同一方向。(费树岩61.7.25)

40多年过去了,虽然我们中断了联系,但是这封信我一直珍藏着,尽管信纸早已泛黄。因为让我感动的是他那行如流云、秀美无比的字迹所表露出的一份真挚的友情。我经常拿出来欣赏,每次读完,心里都激荡着无限的思念。有一次读完之后,突发灵感,也写了一首小诗,摘抄如下:

重读费树岩诗有感: 树岩,我亲爱的朋友/如今你在哪里/我千百次敲打键盘/却无法搜索到你的信息/每当我捧起你的诗章/仿佛又回到少年时期/往事如烟/勾起了无数美好的回忆/ 凉风中我们在原野上奔跑/去寻找春天的足迹/有时采到几朵小花/把幻想和喜悦细细编辑/望着蓝蓝的天空/白云在自由地飘移/我们静静地躺在河边的沙滩上/寻找着新的诗意/我们站在高高的小山包上/欣赏着大自然的美丽/有时看着那夜空中逝去的流星/茫然中我们叹息着人生的轨迹/树岩,我亲爱的朋友/如今你在哪里/也许你已经成为文坛巨匠/只是没有写上你真实的名字。(03.2.18)

这首小诗虽然无法寄出,但是我把手稿同费树岩的信放在一起珍藏,作为对老朋友的一种思念、对遗憾的一种补偿。如果费树岩同学能够看到这篇文章,我们会重新修补起中断已久的联系,虽然白发已经占据了我们的头顶。多少年之后,这个真实的故事也许会成为一个传诵千古的佳话。因为它是手写书信所展现出的一段真情。

篇五:写信传情谊

教学设计(教案)

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