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初中作文 > 教育资讯

导体和绝缘体ppt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3:13:28 初中作文
导体和绝缘体ppt初中作文

篇一:导体和绝缘体的说课稿

导体和绝缘体的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导体和绝缘体》。《导体和绝缘体》是冀教版

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课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及重、

难点的确立、教学策略、教学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诚请各位评委给

予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电路知识,能够自己组装电路使灯泡亮起

来,而且还能自己设计制作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本课围绕物体的导电性,设计

了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通过一系列实验活动,启发学生自己得出物体分为导体

和绝缘体两类这一科学结论。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初步区分导体与绝缘体,理解

他们在生活中的用途,并掌握一些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

二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现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分解成了三个

部分:

(1)能力目标

能进行猜想、并能通过实验验证哪些物体能导电那些不能,发现规律,亲历一

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

2.能区分各种常见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3 明确好的导体和好的绝缘体都是重要的电工材料。

4.具有安全用电的意识。

(3)情感目标

愿意与小组其他同学共同完成有关导体和绝缘体的实验。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安全用电常识,并宣传安全用电常识。

难点是学会检测多种物体的导电性能,并总结概括出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四 教学设计

针对以上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在我们的身边有些物体能让电流通过,有些物体不能让电流通过,我出示一

个简单电路装置,为什么把两端的铜线接起来,灯泡会亮起来,而把两端的塑料

接起来灯泡不会亮,来看这根导线,那部分能让电流通过,那部分不能让电流通

过?通过刚才这个小实验,大家发现了什么?这一环节设计,创设了问题情境,

由上节课所学的简单电路装置导入课, 抓住那部分能让电流通过直奔主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探究欲

望。

二) 动手操作,获得新知。

这是本课的中心环节,因为新的科学课堂要求教师必须树立以“活动”

为载体的基本理念,就是以学生的亲自参与动手为主线,通过活动组织课堂

教学,所以这部分我引导孩子们自己设计实验,通过做实验使学生获得生动

具体的感性认识,并逐步形成理性认识。为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是这

样安排实验的。

实验;将你桌上的物体分别连接到电路中,观察灯泡是否发亮。

我先请学生猜想课前准备好的这些材料,哪些材料连接到电路中时能使灯泡发亮,那些物体连接到电路中不能使灯泡发亮?在学生经过了充分猜想之后,引导学生明确要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在实验前,首先让学生思考实验时的注意事项,主要有三点:

(1) 你准备怎样检验这些材料看能否使灯泡发亮,以小组为单位说说你

们如何设计实验。

(2) 边做实验边填好实验记录单。

(3) 考虑能使灯泡发亮的物体在材料上有什么共性的地方。

然后学生就开始分组实验。

学生实验完毕后汇报实验结果:根据实验结果对物体进行分类并记录在教材相应的圈中。从而小结,容易使电通过的物体叫导体;不容易使电通过的物体叫绝缘体。

三、水到渠成,回归生活,扩展延伸

新课标提倡“科学与生活密切相连”,在生活中发现科学,并应用与生活。该部分我是这样引导的:我以实物的形式展示螺丝刀、插排、插头、导线、小灯泡灯座等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电工材料。我让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物体,看他们是有什么材料制成的?为什么要用这种材料?根据学生的回答作出总结:好的导体和好的绝缘体都是重要的电工材料,利用导体可以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

(四)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后仔细观察家里的各种用电器,把他们的各个部件,按导体和绝缘体分类,并记录下类。下次上课时和同学们互相交流。作业的设计体现了学以致用。

本课我以人文主义理念展开教学设计。以科学学习、教育探究为核心理念,设计学生的探索过程。本课教学设计的特色是整个活动以学生动手为主,给学生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经历发现过程,全员参与合作完成,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篇二:导体和绝缘体

《导体和绝缘体》课堂教学

一、联系生活实际谈话导入

师:老师家里有段线路出了故障,想自己检修一下,便借了两把钳子(出示一把有胶皮包着,一把没有)能建议老师用哪一把吗?为什么?

生:我建议老师用有胶皮包着的钳子,因为这把钳子拿在手上比较舒服,而且冬天也不冷。

生:我也建议老师用有胶皮包着的钳子,因为它不导电,用它时不会电到人。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看到电工修电时都是用这样的钳子,爸爸告诉我的。

师:真会观察生活,老师很佩服你,说得挺有道理,是不是这样的呢?老师还是有点半信半疑,我们的科学课更注重实践,更需要证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物体导不导电的问题,看看在这一节课中能不能找到一个比较好的研究方法来解决老师这个问题,好吗?

二、对物体导电情况进行假设

师:生活当中物体太多了,我们短短的40分钟不可能一一去研究,课前老师已经让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现在请一个同学代表本组汇报一下所带的材料,其他组就在下面默默清点一下。

生:我们带的有橡皮、胶带??

师:(打断学生)把东西举起来说好吗?

生(一一举起来):纸、回形针、小刀、铅笔芯、钥匙、塑料尺、玻璃、木块、粉笔、铁丝、水、人体就是我们自己的身体。

师:噢,其他组都有这些材料吗?

生:有

师:(出示表格)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我们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测一下它们导不导电,好不好?你们小组讨论一下,认为容易导电的就打个勾,认为不容易导电的呢?

生:就打个叉。

师:对了,下面开始。

(学生小组讨论,填表格,之后各组交流)

生:我们小组猜测的结果是这样的:橡皮不容易导电,胶皮不容易导电,纸不容易导电,回形针容易导电??

生(插话):回形针不容易导电。

师:如果有不同意见的,等会儿再说。

生:小刀容易导电,铅笔芯不容易导电,钥匙容易导电,塑料尺不容易导电,玻璃不容易导电,木块不容易导电,粉笔不容易导电,铁丝容易导电,水容易导电,人体也容易导电。

生:有的水容易导电,有的水不容易导电。

生:回形针容易导电。

师:还有其他不同意见吗?

(学生沉默不语。)

三、讨论实验方案进行验证

师:这是我们的猜测,怎么知道它是对是错呢?

生:做实验。

师:对,怎么做呢?

(学生沉默。)

师:我们总不能空着手做,总要借助什么东西来检验物体导不导电吧? 生:我们可以找一节电池,一根导线和一个灯泡来测一测灯泡亮不亮。 师:具体怎么做?

生:把导线两头分别接到要检测的物体的两端,如果灯泡亮,就说明这个物体导电,如果不亮就说明它不导电。

师:就是要找一个检测器,对吗?

生:对!

师(带着疑惑的语气):接上去灯泡如果不亮就一定能说明物体不导电吗? 生(想了一会儿):有可能电池没电了。

生:在测之前首先要检测一下检测器是不是好的。

师:说得太好了,这一点很重要,如果只实验一次,灯泡不亮,就能下结论吗? 生:不能,有时候没接好,不准。

生:要多实验几次。

师:对喽!科学课要讲究科学严谨,看来同学们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了。

生:实验结束还要把结果记录下来。

师:这一点也很重要,这就是我们搜集的证据。下面我们就按照刚才讨论的方案开始实验吧!

师:谁来把实验的结果互相交流一下?

生:橡皮、胶带、纸、铅笔芯、塑料尺、玻璃、木块、粉笔和我们猜测的一样,不容易导电。回形针、小刀、铁丝、钥匙也和我们猜测的一样,容易导电,可人体和水我们猜测导电,可实验结果却不导电。

生:我们的水和人体实验结果也不导电,和我们猜测的不一样。

师:其他组也是这样的吗?

生:是的。

师:这两样等会儿再重点研究。(老师特意为一组准备两节电池,为的是能让他们发现铅笔芯能导电,可学生没有发现。)其实铅笔芯也可以导电,只不过我们的电池电量太小,如果多加几节电池它也会导电的。

生:那就多加几节看看。

师:好吧!

(老师实验也没有成功)这一环节如果成功当然最好,但失败了,主要是教师在选择铅笔时没能注意所选铅笔的石墨含量。虽然教师及时应变,告诉学生做实验需要坚持不懈、锲而不舍,但还是显得有些苍白。如果教师提前掌握这一情况,教学时就会有更好的处理方式。]

师:铅笔芯是石墨做的,它是容易导电的,实验虽然没成功,课后老师还会继续做的,也希望同学们继续做,搞科学就需要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生:老师,我们这一组的小刀不导电。

生:小刀是铁做的。怎么会不导电呢?

师:咱们先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

(这一组学生做小刀导电实验,灯泡的确没亮。)

生:他们小刀上全是铁锈。

生:把铁锈刮掉就导电了。

师:你们小组试试!

(生试着刮铁锈,再实验,灯泡亮了。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四、认识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师:咱们来小结一下,你们发现哪些物体容易导电,哪些物体不容易导电? 生:回形针、小刀、铅笔芯、钥匙、铁丝容易导电。

生:凡是金属做的东西都容易导电。

生:铅笔芯不是金属,也容易导电。

师:我们把这些容易导电的物体给一个共同的名字——导体。

生:橡皮、胶带、纸、塑料尺、玻璃、木块、粉笔不容易导电。

生:木头的,塑料的都不容易导电。

师:我们把这些不容易导电的物体也给一个名字。

生:不导体。

师:科学上叫做绝缘体。

生:那么水和人体到底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呢?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你们一致猜测水和人体都导电,有依据吗?

生:我看到有人用带电的工具在水里电鱼,我想水肯定能导电。

生:我家的电器有一次因为进水,结果被烧掉了,爸爸说因为水进去的原因,我想水可能导电,不然不会这样。

生:如果人体不导电的话,那就不会出现人被电伤电死的事故了。

师:看来同学们对自己的猜测深信不疑,那是不是我们的实验过程出了差错呢? 生:不可能。我们严格按照实验方案做的,而且对人体和水,我们特意做了好几遍。

师:老师很佩服你们的科学态度和精神。你们的猜测是有道理的,其实,我们的这个检测器检测能力是有限的。今天老师特意向大家隆重介绍一个更先进的检测器——人体验电球。(同步出示)

生:像外星人的飞碟。

师:光看它的外表就很神秘吧!上面有两个螺丝。我们先来检测一下它是否完好,用一根铁丝,把两个螺丝连起来,看看亮不亮?亮吗?

生:亮!

生:它是好的!

师:先试试老师好吗?

(师把双手分别捏住两个螺丝,里面的灯亮了。)

生(兴奋的叫道):亮了!亮了!

师:人体能导电吗?

生:能,是导体。

师:所以我们在使用电器接触电时一定要多加小心。

师:大家实验水的导电结果都一样,不导电,和猜测的不一样,想想看可能是什么原因?

生:可能电池电量太小,不明显。

师:好!我这儿也有一小杯水,我用两节电池试试。

生:还是不亮,再加一节。

(结果还是不亮)

生:再多加几节。

(师又加两节电池,还是不亮。)

师:都四节电池了,怎么还不亮呢?

(学生沉默不语。)

师:(很神秘的)看好老师往里面加点东西,看看有没有效果,请一位同学做我的小助手,谁来?

(师生合作,逐渐加“神秘的东西”,学生观察,发现灯泡渐渐亮了。) 生(惊呼):亮了!亮了!

生:老师加的是什么呀?

师:其实也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就是盐。我们所实验的是自来水,比较干净,如果像老师这样加一点杂质,它的导电能力就很强了。所以一般池塘里的水杂质比较多,很容易导电。

五、认识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

师:咱们现在能检测一下老师该用哪把钳子吗?

生(检测):胶皮不导电是绝缘体,所以用胶皮包着的钳子。

师:老师我回去以后就用这把(指带胶皮的)钳子,谢谢大家!

师:能够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能说说你们家里哪些地方用了导体,哪些地方用了绝缘体吗?

生:起子的把子是木头的,是绝缘体,不会电到人,而下面部分是金属的,容易导电。

篇三:《导体和绝缘体》说课稿

国标本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

《导体和绝缘体》说课稿

《导体和绝缘体》一课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电和磁》单元的第2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应用第1 课中学习的简单电路制作的检验器,通过对周围物体的导电性能进行检测,归纳出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习安全用电常识。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电路秘密的欲望,为继续[第3课] “探测暗盒里的电路”做好准备。

二、学生分析:

本课的学习主体是五年级学生。

1、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系统的科学探究的初步能力,也初步形成了较好的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2、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电路的知识,具备了制作检测电路的能力。生活中学生对导电和不导电的物体也有一些了解,但还有待于形成清晰的认识。

3、针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存在差异,教学中要采取小组合作、一帮一(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帮助动手能力差的学生)的对策,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实验中来,体验成功的乐趣。

三、教法学法

科学探究既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方式,也是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目标,更是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本课教师最主要的教学方法是引导探究法,学生的主要学习方法是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教师以情境设计、探究活动、交流提升、演示说明为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合作交流中提升,把体验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提高科学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四、学习目标预设

科学概念:

知道什么是导体、绝缘体,并能结合实际加以辨认。

知道人体和自然界的水也是导体。 过程与方法

能够设计检测装置,检测常见物体的导电性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与人合作,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

五、重难点及处理策略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重点是:认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及安全常识. 养成认真细致尊重事实的探究习惯。本课难点:认识人体、水也是导体。

本课的关键点在于:学生对材料进行充分的自主探究,对实验结果进行认真细致的交流活动,促成认知的提升。 解决设想:

注重学生的思维梯度,通过“结构性的材料”和科学的实验探究,逐步使学生从问题与困惑中走出来。提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但随着学生认知提高过程的材料,为学生不断登上更高思维阶梯搭好跳板。 具体措施:

通过用简单电路检验身边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的探究、归纳概括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通过提供结构化的材料;鼓励经历探究发现过程;注重交流对经验概括的作用。

六、教学准备

材料的选择与准备是科学探究至关重要的环节。有结构、有意义的材料不仅可以揭示现象,更暗含着科学探究的方向与程序。精心挑选有结构的材料,会引领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使探究活动有效进行。

为了顺利完成导体与绝缘体的探究,我精心准备如下材料: 1、电路检测器——电源、导线、小灯泡

2、待检测物体——常见物体如:小车、泡沫、铅笔、剪刀、海绵、回形针、铝箔纸、玻璃瓶、钥匙、硬币、橡皮筋、木夹子等。

[说明:这些材料是学生身边的材料,有导体也有绝缘体,大部分学生比较容易判断,富有结构性;铅笔、小车、剪刀等是由多种材料组成的,富有一定的挑战性,更容易实现合作交流;铅笔的笔芯削得特别长,铅芯这个材料容易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身边的橡皮、水等材料并未提供,为学生自主选择材料预留了空间]

3、 “人体验电球”[说明:用来进行人体和水的导电实验,帮助学生建立导体和绝缘体没有明确界线的认识]

4、电工工具等[说明: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导体绝缘体的生活应用]

[实验报告单中预留了学生自主选择材料的空白表格,材料的展示及汇报交流使用实物投

影进行,安全用电知识配以相应课件]

七、教学过程预设

教学过程是师生间与生生间的互动的过程,是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教学活动的展开应紧扣学生的思维与活动,根据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我预设了如下教学环节,将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具体实施。

(一)置疑激趣,引发探究---巩固新知,切入课题,引入探究 (二)小组合作 自主探究---自主预测,充分探究,形成新知 (三)交流质疑 总结提升---交流展示,评价总结,提升认识 (四)联系实际 应用新知---实际应用,安全常识,解决问题 (五)拓展延伸 引向课外---引伸拓展,补充深化,课外探究

(一)置疑激趣,引发探究(3′)

出示小灯泡,提出问题:点亮它需什么材料?请学生动手点亮。 用棉线代替导线,灯泡还会亮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复习简单电路的知识,激发兴趣,为新课做好铺垫。) (二)小组合作 自主探究(20′)

活动1:选择材料,进行预测。

出示报告单,组内交流共同完成预测,填写记录单。 除报告单中所选物品外,其他物品可由学生自选。

实验探究记录单

第( )组

(设计意图:预测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与前概念,估计学生会对铅芯、铝箔片等物品是否容易导电产生认知的矛盾,也就有了探究、验证的需求,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活动2:组内自主探究,检验预测。

小组同学合作自主进行探究,运用检测器进行检测:哪些物品容易导电,哪些物品不容易导电。

提示:制作检测器要严格操作规范,注意玻璃、铁钉等操作安全。

(设计意图:此处是本课的中心环节,要提供充分的时间与材料,保证学生探究的全面与深入,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助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收获。) (三)交流释疑 总结提升(10′)

活动1:各小组选代表投影汇报,展示评价。后面小组汇报时只说明不同的结果,形成导体绝和绝缘体的概念。

(设计意图:此处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就各小组间的不同与问题进行交流与点拔,完成释疑,达成共识。根据学生汇报,师生共同总结科学概念,突破了教学重点。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活动2:认识人体,自然界的水都是导体。

提供人体验电球,再测人体和水的导电性。

(设计意图:使学生体会到检测器的局限性,帮助学生建立起导体和绝缘体没有明确界线的认识,突破教学难点。) (四)联系实际 应用新知(5′) 活动1:交流电工工具的材料构成及特点。 活动2:课件深化安全用电常识。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的应用,加强学生的安全用电意识,小组间的交流使学生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五)拓展延伸 引向课外(2′)

1、问题:这节课的学习,你参与的怎么样?有了哪些收获?

2、拓展:除了导体和绝缘体外,还有在科学上具有广泛应用的是半导体和超导体呢,你们想了解吗?大家课后可以到老师的魔灯上去了解,也可以把你了解到的发表到魔灯的交流区中。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并把探究活动引入课外,培养学生自我总结的学习能力,为今后独立研究打下基础。)

八、教学评价

评价中注重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同时要强调评价的发展性与激励性。本节课评价主体为师生,评价方式灵活而有机地结合。在“激趣导入.” “安全用电”环节主要采用教师评价与学(转载于:www.smhaida.com 海 达 范 文网:导体和绝缘体ppt)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在自主探究环节主要采取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倾听,学会实践和反思,学会发现自我、欣赏别人,使学生在评价中成长、发展。

九、板书

(设计意图:板书的设计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动态生成的,本课这样的板书不仅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体现了教学难点,而且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篇四:导体与绝缘体的转化实验

白板课件授课实例

下面以物理课中的《导体与绝缘体的转化实验》为例学习白板课件的制作为例,介绍如何使用白板软件备课以及授课。

一、根据授课内容,进行教学设计,设计中每个环节根据教学内容结合白板工具使用。圆的认识教学设计如下:

篇五:导体与绝缘体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反思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很好地区别导体与绝缘体,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实验研究的兴趣得到了加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发展,并学会记录和描述简单的实验现象。也就是说大部分教学目标都达到了。

本课教学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检测区分多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第二部分: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体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用电路检测器检测一块橡皮的过程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环节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找到很好的切入点,为学生进一步探究开了一个好头,也为构建适合儿童理解的导体和绝缘体的操作性概念做好铺垫。

二、检测一块橡皮的研究活动,这一内容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如果把教材中的检测方法直接呈现给学生,学生会很快学会且节省了许多教学时间,但学生们没有亲自尝试一个科学严紧的检测计划的制定,自然会印象不深,方法不明,学生们在今后的自行探究活动中也不可能派生出更多的、富有生命力的方法。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小组的研讨,加之教师适当的引导、点拨,由“扶”到“放”,并通过示范、讨论、评价的形式落实。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考虑,使学生真正学会制定探究计划的方法,让学生经历“预测——检测灯泡是否会亮——检测一块橡皮能否通过电流使灯泡发光——重复检测——记录检测结果”的过程,同时也使学生懂得科学研究的有序性,科学研究需要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这对学生科学素养发展来说无疑是一种质的飞跃。

三、检测区分多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在检测之前,为了使学生更规范地开展实验活动,我首先安排了提出实验要求这一环节。在这一环节中着重强调了预测一个检测一个。我想如果不这样强调,课上一部分学生很可能会把待检测的物体凭借他们固有的经验,不加思索地一次性预测,并记录下来。那么预测一个检测一个的好处在于学生会及时发现预测与检测结果不同的原因,从中发现问题。学生们在反思中,甚至对导体和绝缘体的特点有了一定的感知,有利于及时修正自己判断上的失误。学生更会发现预测出错的次数越来越少,这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理性思维的过程。

四、拓展探究内容,引导安全用电。这部分设计的活动是第一部分内容的理解和应用。通过学生的讨论,例证,懂得了导体和绝缘体各有什么作用?强化了学生们对导体和绝缘体的理解。明白了安全用电的注意事项,形成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

总之,通过本节课教学,学生经历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这节课不足的是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还不够。因为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容忽视,只有尽量让学生提问,尽量让学生观察,尽量让学生动手,尽量让学生探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我展示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合作中探究,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不一样的电路连接》的教学反思

科学课的教学重视通过观察、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感悟、理解科学知识的真谛。在本节课我就充分体现了观察、探究、实验活动。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设计具有探究性的两个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发现的过程,体验成功的乐趣。

一、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

学生使用电路检测器推测出盒子内部的连接情况,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中,学会根据检测记录推测盒子里面的导线是怎样连接的。这样,观察、思考、探究三点成一线。学生在整个活动中自己小组合作探究完成,既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又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十分愿意学。

二、探究有序有效

在对串并联电路分析比较的探究过程中,关键是让学生了解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在连接方法上的本质不同。新课程要求指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研究,为防止学生漫无目的的讨论和探究。当学生展开讨论和探究活动时。我走下小组和学生一起讨论和实验。适时、适当的点拨。在学会了科学的的检测方法的过程中,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学习有序有效。通过这样的课堂探究历程,学生不仅仅获得一定得科学知识,更重要是掌握了一定的探究技能,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材深度挖掘过度

由于两种电路连接不同的比较活动对于学生较难,所以我细致地引导学生分析、比较这两种电路电压和电流分配及灯泡亮暗的关系。导致了整个教学过程时间安排不合理,出现了超时现象。究其原因,是我在设计教学时将这部分的内容挖掘的过深。

四、教学气氛紧张,束缚学生的个性

由于学生与我有陌生感,不熟我的教学模式,所以学生显得比较拘谨,学习气氛在开始时有一些紧张,但我及时与学生交流,使用一些有趣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设置具体的教学情境,缓解紧张的气氛,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重建:

1、课前,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以减少不必要浪费的时间。

2、缩减教材的难度,只让学生了解串、并联电路的本质特点。所以,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改用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连接电路,并在反复观察和实验中发现不同的连接特点,即对灯泡的亮灭引发对电压不同的探究比较中便可。

3、提升自身的教学智慧,灵活应对出现的任何情况。

一,鼓励学生敢问。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从教育观念上更新,采取更适合学生发挥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内容学生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的真情实感。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

其次,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励学生敢问,爱问。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爱迪生“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二,引导学生会问。

学生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

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五年级科学第四课《根和茎》,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问学生:谁能分清根和茎?你能说出几种啊?为更好地理解植物的根和茎做了铺垫。

2.从课题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题重点、难点的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究本课主题,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课题进行教学。如教五年级第八课《仙人掌的刺》一课,一个学生提到:“为什么说仙人掌的刺就是植物的叶子呢?”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怎么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通过和莲的叶子荷叶相对比的讲解,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学生明白了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叶子发生变态的原因了。

3.从矛盾之处质疑

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编者匠心独具所在。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如第十三课《冷水和热水》一课,有这么一个实验:向烧杯中加入280毫升热水(80度左右)向锥形瓶中加入80毫升的冷水.将锥形瓶放入烧杯中,用纸板盖住杯口,在纸板上打两个小孔将两个温度计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测两个容器中的初始温度和每间隔1分钟的温度变化.(到5分钟时\\到8分钟时)在实验前让同学说一说将要出现的结果. 同学们只说出了两个结果: 温度一样, 热水比冷水高一点。我说冷水比热水温度高点.同学们说“那是不可能的.”我说“那好吧我们来试一试再说.”同学们都非常好奇,认真的看和记录.结果正是冷水高一点.这样一来同学们的积极性上来了,纷纷讨论为什么.。

探究式学习强调知识的获得固然重要,掌握知识如何获得的过程更为重要。为此,学生须自主的抓住自然的事物现象,通过探究自然的过程,自然而然的参加诸如科学数据或资料等教学材料的组织和解释的活动,使之真正接触由科学家建立起来的科学事实、科学原理、科学定律,使之认真思考,进而提出问题,并寻求理解。

创造性思维不同与一般的思维活动,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主要包括发散思维,集中思维,而更多的表现在发散上。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等特点。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不愤不启”,“不排不发”引导学生自行探究、讨论。在讨论中,学生思维特别活跃,有利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如《各种各样的叶》一课,我给学生提供了两片不同植物的叶子,让

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