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3:15:52 体裁作文
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体裁作文

篇一:陶庵梦忆序教案

陶庵梦忆序

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常用的文言句式。

2、理清写作思路、探讨本文的写作主旨。

教学重点:

1. 掌握本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及其用法:

2、把握作者面对国破家亡时的复杂情感。

3、作者表达这种情感的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知人论世

张岱(1597年-1679年),明末清初文学家,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张岱是公认最伟大的明代文学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 他出身仕宦家庭,早年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晚年穷困潦倒,避居山中,仍然坚持著述。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名。张岱爱好广泛,颇具审美情趣。喜欢游山逛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既懂音乐,又谙弹琴制曲;善品茗,茶道功夫相当深厚;喜欢收藏,鉴赏水平很高;又精通戏曲,编导评论都要求至善至美。前人说:“吾越有明一代,才人称徐文长、张陶庵,徐以奇警胜,先生以雄浑胜。” 文本解读

序有书序和赠序,本文中的序是书序,是说明写作缘起或写作目的的。 文章翻译: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 披发入山, 駴駴 为 野人。故旧

陶庵国破家亡,无可归宿之处。披散头发进入山中,形状可怕地变成野人。亲戚朋友

见 之,如 毒药猛兽,愕 望不敢与接。 作《自挽诗》, 每欲引决,

看到我,就象看到毒药猛兽,愕然地望着不敢与我接触。我写了《自挽诗》,常常想自杀, 因 《石匮书》未成, 尚视息人世。 然瓶粟屡罄, 不能举火。

因为《石匮书》没有写完,还在人间生活。然而瓮中的粟米经常没有,不能生火做饭。

【駴:通“骇”,惊骇,惊异。故旧:老朋友,旧交。引决:自杀。《石匮书》:张岱撰写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又名《石匮藏书》,二百二十卷。有本纪、志、世家、列传。视息:仅存视觉、呼吸等,谓苟全活命。罄:尽,器物空。举火:生火做饭。】 始知 首阳二老, 直头饿死, 不食周粟, 还是后人妆点语也。

才懂得首阳山的伯夷、叔齐,实在是被饿死的,说他们不吃周粟,还是后人夸张粉饰的话。 因思昔日生长 王 谢, 颇事豪华, 今日罹 此 果报:

因此想到以前生长于王、谢之家,很享用过豪华的生活,今日遭到这样的果报: 以笠 报 颅, 以蒉 报 踵, 仇 簪 履也; 以衲 报 裘,

用竹笠报应头颅,用草鞋报应足跟,用来跟以前享用过的华美冠履相对;用衲衣报应穿皮裘, 以苎 报 絺, 仇 轻暖也; 以藿 报 肉,以 粝 报 粻,

用麻布报应穿细葛布,用来跟以前又轻又暖的衣服相对;以豆叶报应食肉,以粗粮报应精米, 仇甘旨也;以荐 报牀, 以石报枕,仇温柔也;

用来跟以前的美好食品相对;以草席报应暖床,以石块报应枕头,用来跟温柔之物相对;

【首阳二老:山名。一称雷首山,相传为伯夷、叔齐采薇隐居处。《论语·季氏》:“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明万历二十三年户部主事杨恩论证,认为全国虽有五处首阳山,而以甘肃省渭源首阳山为真。妆点:妆饰点缀。此处指美化修饰。王谢:六朝望族王氏、谢氏的并称。后以“王谢”为高门世族的代称。罹:遭遇。蒉(kuì):草编的盛器。报:回报。衲(nà):补缀,缝补。苎(zhù):苎麻。絺(chī):细葛布。藿(huò):豆叶,嫩时可食。指

吃的东西很粗劣。古代常以藿食者指平民,而以肉食者指贵族。粝(lì):粗糙的米。粻(zhāng):粮食。甘旨:美味的食物。荐:草席子。】 以绳 报 枢, 以瓮 报 牖, 仇爽垲也; 以烟 报 目,

以绳枢报应户枢,以瓮牖报应窗户,用来跟干燥高爽的居室相对;以烟熏报应眼睛, 以粪报鼻, 仇香艳也;以途 报 足,以囊 报肩,

以粪臭报应鼻子,用来跟以前的享受香艳相对;以跋涉路途报应脚,以背行囊报应肩膀, 仇舆 从也。种种罪案,从 种种果报中见 之。

用来跟以前的轿马仆役相对。(以前的)各种罪案,从今天的各种果报中看到。

【枢:门轴。牖(yǒu):窗子。破瓮做窗,绳作门轴。比喻贫穷人家。爽垲:高爽干燥之地。果报:因果报应。】 鸡鸣枕上, 夜气 方 回。 因想 余生平, 繁华靡丽,

在枕上听到鸡啼,纯洁清静的心境刚刚恢复。因而回想我的一生,繁华奢靡, 过眼 皆空,五十年来,总 成一 梦。 今 当 黍熟黄粱,

转眼间都化为乌有,五十年来,总不过是一场梦幻。现在应当黄粱都已煮熟, 车 旅蚁穴, 当作如何消受? 遥思 往事,忆 即书之,

车子从蚁穴回来,这种日子应该怎样打发?只能追想遥远的往事,一想到就写下来,

【夜气:儒家谓晚上静思所产生的良知善念。黍熟黄梁:借用典故“黄粱美梦”,原比喻人生虚幻,后比喻不能实现的梦想。唐·李泌《枕中记》:“卢生欠伸而寤,见方偃于邸中,顾吕翁在旁,主人蒸黄梁尚未熟,触类如故,蹶然而兴曰:岂其梦寐耶?”。车旋蚁穴:借用典故“南柯一梦”,泛指梦境,亦比喻一场空。唐代李公佐有《南柯太守传》,叙述淳于棼梦至槐安国,娶公主,封南柯太守,荣华富贵,显赫一时。后率师出征战败,公主亦死,遭国王疑忌被遣归。醒后,在庭前槐树下掘得蚁穴,即梦中之槐安国。南柯郡为槐树南枝下另一蚁穴。消受:忍受,禁受。】

持问佛前,一 一 忏悔。 不次岁月, 异年谱也; 不分门类,

拿到佛前一桩桩地忏悔。事情不按年月次序,以与年谱相异;不按门类排比,

别 《志林》也。 偶 拈 一则, 如游旧径,如见故人,

以与《志林》相差别。偶而拿出一则看,好象在游览以前到过的地方,好象遇见以前的朋友, 城郭人民, 翻用自 喜。 真所谓 痴人前 不得说梦矣。

虽说城郭依旧人民已非,但我反而自己高兴。真可说是痴人面前不能说梦的痴人了。

【次:次序,此处用作动词。异:与??不同。《志林》:西晋虞喜著,共三十篇。翻:反而。】 昔 有西陵脚夫, 为人 担酒,失足 破 其瓮。 念 无以 偿,

以前西陵地方有一个脚夫,替别人挑酒,不慎跌交打破了酒坛。估计没有办法赔偿, 痴坐 伫想曰:“得是梦便好!” 一 寒士乡试中式, 方赴鹿鸣宴,

就长时间呆坐着想道:“能是梦便好!”又有一个贫穷的书生考取了举人,正在参加鹿鸣宴, 恍然 犹意未 真, 自 啮 其 臂 曰:“莫是梦否?”一 梦耳,

恍忽地还以为这不是真的,自己咬着自己的手臂说:“别是做梦吧?”一样的梦啊, 惟恐 其非 梦, 又惟恐其是梦, 其 为 痴人则一也。余今大梦将 寤, 一个唯恐它不是梦,一个又唯恐它是梦,他们作为痴人则是一样的。我现在大梦将要醒了,

【脚夫:专门为别人搬运物品的人或被人雇佣赶牲口的人。破:用作动词,打破。伫(zhù):久立,长时间地站着。中式:科举考试合格。《明史·选举志二》:“三年大比,以诸生试之直省,曰乡试,中式者为举人。”鹿鸣宴:科举制度中规定的一种宴会,起于唐代。明清沿此,于乡试放榜次日,宴请新科举人和考场内外的考官等,歌《诗经》中《鹿鸣》篇。《鹿鸣》原出自《诗经·小雅》,说鹿发现了美食不忘伙伴,发出“呦呦”叫声招呼同类一块进食。古人认为此举为美德。于是天子宴群臣,地方官宴请同僚及当地举人和地方豪绅,用此举展示自己礼贤下士。古人还认为乐歌“用之于宾宴则君臣和”,有了美食而不忘其同伙,表示这是君子之风。寤(wù):睡醒】 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呓。 因 叹慧业 文人,名心 难 化,

依然从事雕虫小技,这又是一通梦话了。因而叹息有慧业的文人,好名的心思难以改变,

政如 邯郸梦断, 漏尽钟鸣, 卢生遗表, 犹思 摹榻二王 ,

正如卢生在邯郸梦已要结束,天就要亮的时候,在其临终奏章中还想摹榻二王(的书法)

以流传后世。则其 名根一点,坚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

流传给后世一样。因此他们的一点名根,象佛家舍利子那样坚固,即使用猛烈的劫火来烧 犹 烧之不失也。

还是烧不掉的。

【雕虫:比喻从事不足道的小技艺。常指写作诗文辞赋。慧业:佛教用语,指有智慧的业缘。名心:求功名之心。政:通“正”,正如。邯郸梦断:见前“黄粱美梦”典故。漏尽:指刻漏已尽,谓夜深或天将晓。遗表:古代大臣临终前所写的章表,于卒后上奏。榻:摹印。名根:好名的根性。劫火:佛经上说,在旧世界崩溃的“坏劫”之末,将发生“大三灾”——火灾、水灾和风灾。《仁王经》说:“劫火洞然,大千俱坏。”当火灾发生时,七日并出,山崩地裂,海枯石烂,大火从地狱烧到色界的二禅天,世界化为灰烬。】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1、整体感知 ——文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字是什么?

【明确】梦。

2、张岱为什么说“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① 以前是怎样的繁华,哪些字词是体现繁华的?从哪些方面写?

【明确】(读第②段)

体现繁华生活的词语有:

簪履、轻暖、甘旨、温柔、爽垲、香艳、舆从七组词。

从戴,穿,吃,住,行五个方面体现过去生活的繁华奢靡。

篇二:陶庵梦忆

《陶庵梦忆》与晚明士人生活

摘要:《陶庵梦忆》是张岱在明亡后所作的追忆亡国前美好繁华生活的文化小品文,是张岱前半生涯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成为整个晚明士人阶层的社会生活的鲜明代表。通过对世俗物质和文化等独到的描绘,展示了一幅生动又丰厚的晚明士人社会生活图景,渗透着晚明士人特有的生活情调与精神风貌。

关键词:张岱;《陶庵梦忆》;晚明;士人;社会生活

一场国亡家破的灾难,使张岱的人生发生了巨大变化。明朝的灭亡,使这个一直处于安定豪华生活的江南士子陷入了绝望凄凉的境地中,“无所归止”;他带

1着国破家恨,告别了昔日的繁华生活,“披发入山,駴駴为野人”。在隐居山林

的艰苦生活中,“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粱,车旅蚁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2因作《陶庵梦忆》,来对以往的精力进行沉痛的回顾和反思。这位极富个性的才子,以其独特的个性及人格特征对自己经历的风雅享受进行了一番独特描绘。以自己的经历,将追求个性解放、寄情于山水、纵情于声色的晚明士子们的生活表现得更加丰富多彩。就是这种对故国胜景的大肆描述,更见其哀,将“亡国之哀、故园之思、人生之悲”3寄予于梦幻之中,因此,将张岱,也即是晚明士子们的故国哀思及民族气节渲染得愈加深沉。

《陶庵梦忆》记录了张岱前半生的种种得意生活,在山水园林、饮食茶道、古玩珍异和戏曲杂耍的浪漫生活之中,直接展示出晚明士人的艺术品味和生活意趣。在《陶庵梦忆》总计123篇的小品文中,其中记述士人文化生活的就多达88篇,占其总数的71.5%;而记述独特风情的小品文有19篇,占总数的15.4%;尊重艺人和交游则各占到7篇和3篇4;通过这个统计数字来看,《陶庵梦忆》最主要的部分还是在描绘士人的文化生活。正是在晚明开放的社会风气和思潮的影响下,士人走得越来越有风度。“他们不再追求传统端方完满的人格,不再为成圣成贤而放弃自我。他们追求的是有缺陷的个性化的真实。”就张岱来看,就如同他在《自为墓志铭》中所说,“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

5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他的生活也就代表了晚明大多数士人的生

活,他们纵情享受,率真自然。在《陶庵梦忆》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们生活中的种种足迹。

一、 晚明士人乐于品味生活。

无论是世俗的民俗风情,还是戏曲杂艺,抑或是山水园林、博物品茗,晚明士子都是用一种艺术或者说是审美的眼光去欣赏它们,因此这些在常人看来很平常的东西在他们严重却别有韵味。

《陶庵梦忆》中有十九篇描绘了独特的民俗风情。如《金山竞渡》中对瓜州竞渡的龙舟的描绘:“瓜州龙船一二十只,刻画龙头尾,取其怒;旁坐二十人持1

2 (明)张岱著.《陶庵梦忆》[M].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同上. 3 李艳,朱令军.《试论张岱<陶庵梦忆>的文化情韵与蕴涵》[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21卷第一期.2008(3).第68页.

4 梁佶.《张岱文化小品研究—以<陶庵梦忆>与<西湖梦寻>为例》[J].第26页.

5 (明)张岱著.《琅嬛文集》[M].第199页.

大楫,取其悍;中用彩蓬,前后经幢绣伞,取其绚;撞钲挝鼓,取其节;艄后列军器一架,取其锷;龙头上一人,足倒竖,敁敠其上,取其危;龙尾挂一小儿,取其险。”6瓜州的龙船如此雄伟和有气势,间接渲染出清明的盛况。而文章后端,则直接描绘了金山赛龙舟的胜景:“惊湍跳沫,群龙格斗,偶堕回涡,则百捷捽,蟠委出之。金山上人团簇,隔江望之,蚁附蜂屯,蠢蠢欲动。”7金山上观看赛龙舟的人一团团,一簇簇,隔江望去,像蚂蚁、蜜蜂一样聚在一起,蠢蠢欲动。这生动形象的描绘使不在现场的人都蠢蠢欲动,想去观望一番。在端午节这天,这场具有缅怀性的项目——赛龙舟能够如此激动人心,我想就算是屈原看到了也会深感欣喜吧!更何况当时当地的士人了,他们对于这民俗风情应该会更深感其韵味。不仅仅是《金山竞渡》对端午赛龙舟的描绘,比较出色的还有《绍兴灯景》中对绍兴元宵灯节盛繁景象的描绘,《西湖香市》中对西湖的香市(起于花朝,止于端午)盛况的描绘,《及时雨》中对扮演《水浒》中人物来祈雨的描绘,《扬州清明》中对扬州清明节扫墓的描绘,《虎邱中秋夜》中对苏州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描绘,都别具特色。凸显出晚明士子对乡土风情的欣赏与品味,没有深刻体会,是不可能用这样精彩的文字将其表达出来的。这是对士人们“放纵性情、追求尘世享乐的肯定”8,更散发出个性自由的光辉,展现出士子们对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欣赏和积极参与。

《陶庵梦忆》中,独特的戏曲杂艺也成为张岱所喜爱和欣赏的文化艺术,当然受社会现实影响,应该说晚明士子们都对戏曲杂艺情有独钟。《金山夜戏》、《目连戏》、《彭天锡串戏》、《闰中秋》、《不系园》、《张氏声伎》等都将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入了当时千变万化、丰富精湛的民间曲艺盛典中,这之中既有演出者的精彩表演,也有观赏者的细微心理。以《金山夜戏》为例,张岱乘船到北固山时,太阳已将要落山,发现此时“月光倒囊入水,江涛吞吐,露气吸之,噀天为白”9,他非常高兴,就把船划到北固山对岸的金山寺去,这时已经是二更时分了。“经龙王堂,入大殿,皆漆静。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余呼小仆携戏具,盛张灯火大殿中,唱韩蕲王金山及长江大战诸剧,锣鼓喧填,一寺人皆起看。有老僧以手采眼翳,翕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徐定睛,视为何许人,以何事何时至,皆不敢问。剧完将曙,解缆过江。山僧至山脚,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10戏还没演完的时候,天就已经快亮了,于是就开船过江。山上的僧侣们目送渡船北去,竟然都不知道船上所载的究竟是人是怪还是鬼。从这也可以瞧见张岱的真性情,试想,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看到美景,就利用此时此地之景搭台唱戏,恐怕也只有在晚明要疏世、抗世、适世的晚明文人们能够进行的个性之举。不必在乎他人的说法,只需尽情发泄自己的感情即可。在《彭天锡串戏》中,在说一个成功的戏曲演员要进行四个方面的积累时,也有一段精彩的描述,“盖天锡一肚皮书史,一肚皮山川,一肚皮机械,一肚皮磥砢不平之气,无地发泄,特于是发泄之耳。”11这种形象生动地描述戏曲杂艺在《陶庵梦忆》中的小品文章里都可以看见,能够将其描绘得如此惟妙惟肖,相信张岱对其感悟很深,可以说晚明士子们的狂妄与追求自由也表现在其对戏曲杂艺的探寻和品味上。可以说,戏6

7 (明)张岱著.《陶庵梦忆》[M].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版.第101页. 同上.

8 李艳,朱令军.《试论张岱<陶庵梦忆>的文化情韵与蕴涵》[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21卷第一期.2008(3).第69页.

9 (明)张岱著.《陶庵梦忆》[M].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版. 第10页. 10 同上.

11 同上.第110页.

曲杂艺充实了晚明士子们的生活。

另外,《陶庵梦忆》更把晚明士子们陶冶山水园林、博物品茗的生活表现的颇有特色。明代晚期,由于社会风气的日渐萧散,士子们寄情于山水,就如同张岱寄情的《筠芝亭》、《硚园》、《梅花书屋》、《天镜园》一样,每个士子都有自己钟情的山水园林。他们的园林,各具特色,风格亦不相同,但是,总的来说,“本身都是对生活享乐的一种追求”12。他们对山和水有一种独特的追求和情感,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就如同“硚园,水盘据之,而得水之用,又安顿之若无水者”13,水的柔美与灵性和山的清秀成为晚明士子们十分钟情的品性,他们希望自己身上也能够带有这种灵性和秀丽。除了钟情山水园林之外,晚明士子们对博物品茗也别有兴趣,这在《陶庵梦忆》中也多有体现。《一尺雪》中洁白的芍药,《天砚》中的玉砚,《金乳生草花》中的春兰秋菊,《甘文台炉》中的甘文台香炉,特别是《方物》和《乳酪》中的美食描写,更见其是一个既雅且俗的人。

14张岱说“越中清馋无过余者,喜啖方物”,既然没有人能够超过他,那么他到

底有多么喜欢土特产呢?有多口馋?“北京则苹婆果、黄鼠、马牙松,山东则羊肚菜、秋白梨、文官果、甜子,福建则福橘、福橘饼、牛皮糖、红乳腐,江西则青根、丰城脯,山西则天花菜,苏州则带骨鲍螺、山查丁、山查糕、松子糖、白圆、橄榄脯,嘉兴则马交鱼脯、陶庄黄雀,南京则套樱桃、桃门枣、地栗团、窝笋团、山查糖,杭州则西瓜、鸡豆子、花下藕、韭芽、玄笋、塘栖蜜橘······”15当如此多的土特产名称呈现于读者眼前时,想必大家都已经在分泌唾液吧!这些土特产,只看名字就已经够眼花缭乱了,更何况是吃到它们呢?在明代晚期,士子们是“食不厌精和追求方物”16的,饮食在士子们眼中也成为十分享受的东西。而此时的茶文化勃兴,更是受到士人及社会的青睐,煮水品茗成为士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张岱的《陶庵梦忆》中,有关煮水品茗的小品文则诸如《兰雪茶》、《阳和泉》、《闵老子茶》、《露兄》等,品茶不仅仅要茶好,煮茶的水也必须是上好的,这样的茶才有韵味。“构法、掐法、挪法、撒法、扇法、炒法、焙法、藏法,一如松萝。他泉瀹之,香气不出。煮楔泉,投以小罐,则香太浓郁。杂入荣莉,再三较量,用敞口瓷瓯谈放之,候其冷,以旋滚汤冲泻之,色如竹箨方解,绿粉初匀,又如山窗初曙,透纸黎光。取清妃白倾向素瓷,真如百茎素兰

17同雪涛并泻也。雪芽得其色矣,未得其气,余戏呼之‘兰雪’。”这就是雪兰茶

的制作过程,可能在我们今人来看,过于复杂,但是,对于享受和品茗的晚明士子们来说却有滋有味。在这里,“茶被完全的艺术化和人格化,因此,士人,特别是那些名士才子更是在此道上不甘于人后”18。既然品茗已经成为晚明士子们的一种普遍的现象,那么从这也可以看出晚明整个社会趋俗媚雅的风气。

二、 晚明士人乐于交往

张岱在《陶庵梦忆》中对士子的交往的描述虽然不多,却仍然可以看出他们对真性情人的仰慕与敬畏。《祁止祥癖》、《姚简叔画》、《糜公》都是张岱的士人的交往的看法,特别是《祁止祥癖》。张岱开篇就指出,“人无癖不可与交,以12

13 陈宝良著.《明代社会生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50页. (明)张岱著.《陶庵梦忆》[M].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14 同上.第81页. 15 同上.

16 陈宝良著.《明代社会生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81页. 17 (明)张岱著.《陶庵梦忆》[M].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版.第46页.

18 徐林.《煮水品茗与中晚期士人社会交往生活》[J].《贵州社会科学》.第三期.2005(5).第155页.

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19而对他的朋友,祁止祥,则说

20他“有画癖,有蹴鞠癖,有鼓钹癖,有鬼戏癖,有梨园癖”。他将士人的交往

看得很真,想要同真性情之人交往。也许他的看法比较独特,但是却代表了个性的晚明士人,他们的交往对象和看法各不相同,别具特色,但是在当时却形成一种风气。当人们在煮水品茗时,也会进行交往。正如《闵老子茶》中记述的张岱饮茶结友的情景。他听周墨农说闵汶水是一个嗜茶如命的人,便去拜访他。等了很久之后才有机会品尝闵汶水煮的茶,一边品味一边交友,最后两人成为朋友,汶水说道:“予年七十,精赏鉴者无客比。”21这是因为有共同趣味的人的相交啊!他们以茶会友,因茶相交。它表明当时士子们的交友心态,并且士子们乐于交往,乐于和自己志同道合、有共同兴趣、谈得来的人交往。他们的交往形式多种多样,可以以茶会友,可以以曲会友,可以以水会友,还可以以酒会友,只要是真性情人之间的相交,无论什么形式都可以。在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的这个时代,士子们之间的交往不会受到任何世俗的干扰,因此交往的范围扩大。

三、 士人乐于游玩

《陶庵梦忆》并没有直接写士人游玩的情景,但是对很多景物的描写都间接地表现出了这个特点。诸如对故园文化的追寻,对各种建筑艺术和自然、人文景观的描绘,都反映出士人对游玩的热爱。首篇《钟山》、《报恩塔》、《孔庙桧》、《孔林》、《燕子矶》、《龙喷池》、《湖心亭看雪》等都是对自然抑或是人文景观的描写,试想,如果张岱没有真正到过这个地方,没有亲眼见到这些美景,他怎么可能写出这么灵性的文字呢?最著名的要数《湖心亭看雪》,“祟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住湖心亭看雪。雾汲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22性情中人率性而为,纵情任性,在游玩中更是别具一格。他们不会因为自然原因而被阻隔玩赏的心,不论何时,不论何地,只要想做,他们就一定会马上去做。晚明士子们在比较开放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下,大都是真性情人,他们游玩的心态更是了然于世。说晚明士子是狂人,一点都没错,他们对生活的追求极高,而对游玩更是有其独特之见解。

《陶庵梦忆》事碎、人杂、物丰、篇散,但神气却聚集一起,“洋溢着鲜活的人文气息,闪耀着新兴市民文化色彩”23,更展现了晚明士子们洋溢个性及自

24由的丰富文化生活。“世俗化、享乐化在士林中已经形成了一种时尚”。晚明士

子们追求的不再是高官厚禄,而是所谓的“闲情逸致”,希望过一种宁静、雅致的生活。这也是张岱在《陶庵梦忆》中所忆的最主要的生活,要求享受人生的快乐,实现自我的价值。但是,追求而已,封建制度始终是自由和个性的强大阻碍,这也是晚明士子们的悲哀,在崇尚个性解放和思想开放的社会里,总会存在某种缺陷。或者说正是这种缺陷愈加反衬出晚明士子们独特的个性和人格特征。 19

20 (明)张岱著.《陶庵梦忆》[M].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版.第84页. 同上. 21 同上.第52页.

22 同上.第62页. 23 夏咸淳.《论张岱及其<陶庵梦忆><西湖梦寻>》[J].《文学新论》第2期.2000.第69页.

24 陈宝良著.《明代社会生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3页.

篇三:张岱《陶庵梦忆·卷三·禊泉》

张岱《陶庵梦忆·卷三·禊泉》 张岱生于明万历25年(1597年),卒于清康熙18年(1679年),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会稽外史、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散文家、史学家,还是一位精于茶艺鉴赏的行家。是公认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学家,其最擅散文。他的散文语言清新活泼,形象生动,广览简取,《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著有《琅嬛文集》《陶庵?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洹贰段骱窝啊贰兑购酱贰度恍嗤荚蕖返染难碛屑痛迨费妒咽椤芬辔浯碜鳎畛は橐晕暗苯袷费В抻馓这帧薄?/p>

篇四:《陶庵梦忆序》教学设计

《陶庵梦忆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积累文言字词 2、 品读文本,体会作者复杂的心情3、 理解作者故国之思、黍离之悲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故国之思、黍离之悲的情感

一、导入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

这里的痴人指的是谁? 明确:张岱(板书“痴人”)

二、解读痴人

1、初读课文,找出体现作者身份的句子

陶庵国破家亡 明末清初人(亡国之人)

无所归止,披发入山 明亡后避居山中(气节高尚)

因《石匮书》未成 好弄笔墨 作家(是公认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学家)

昔人生长王谢,颇事豪华 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荣

瓶粟屡罄,不能举火 布衣素食,生计维艰

2、思考:①以前是怎样的繁华,哪些字词是体现繁华的?从哪些方面写?

簪履、轻暖、甘旨、温柔、爽垲、香艳、舆从。

(来自:www.sMHaiDa.com 海 达范文网: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繁华体现:戴,穿,吃,住,行)

资料链接:出身官宦世家,书香门弟,家常渊源,“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自为墓志铭》)

②作者如今贫苦生活又是如何?

以笠报颅,以蒉报踵;以衲报裘,以苎报絺,;以藿报肉,以粝报粻,;以荐报床,以石报枕,;以绳报枢,以瓮报牖,;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以途报足,以囊报肩,。 资料链接:“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 (《自为墓志铭》)

③文章中还提到哪些痴人?其痴体现在何处?有何相似之处?

西陵脚夫:失足破其瓮,念无以偿,痴坐伫想曰:“得是梦便好!”

中式寒士:恍然犹意未真,自啮其臂曰:“莫是梦否?”

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

三、何谓痴梦

文中作者提到哪些“痴梦”?其实质是指什么?

①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放逸优游的前尘往事

②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魂牵梦绕的故国旧事

③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呓

呕心沥血的文学创作

四、体味痴情

1、今昔生活境遇反差如此之大,那么作者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可通过哪些句子体现? ①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

悔——他有较浓厚的佛家思想,但并非是佛教的虔诚信徒

②“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

喜——喜而实悲

③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妆点语也。

悲——艰辛酸楚

(悔邪?喜邪?悲邪?悔而翻喜,喜而实悲,这是痴者的心情。)

2、 作者与两个痴人有何相同之处?

痴人忆梦记梦,真邪,梦邪?

梦:希望像西陵脚夫,眼前的困境是大梦一场,

真:又希望如寒士,以前的盛况不是梦。

(真而成梦,梦又似真,这是作者的心态。)

3、复杂的心情和复杂的心态背后隐藏的真正的情感是什么?

①大梦将醒,作者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呓。

雕虫指写作,此处指《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寄托故国之思、黍离之悲。

②“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駴駴为野人”、“作自挽诗,每欲引决”,亦可作为例证说明作者念念不忘旧朝,故国之思不可磨灭。

③因叹慧业文人,名心难化,政如邯郸梦断,漏尽钟鸣,卢生遗表,犹思摹榻二王,以流传后世,则其名根一点,坚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犹烧之不失也。

文人名心难化,卢生名根坚固,烧之不失,那么对张岱而言又是什么坚固呢?

坚固的是他那种故国之思,黍离之悲的情感。

作者明知故国不再,人世已非,却仍名根坚固,心系旧朝,传达出了不可磨灭的黍离之悲,不可不谓之“痴”!

五、赏析艺术特色

一、悲切深沉的今昔对比 作者在文中前半部分将自己晚年国破家亡、捉襟见肘的潦倒境况与当年繁华靡丽的生活对举,昔日“甘旨”“ 温柔”“ 爽垲”“ 香艳”“ 舆从”的优游生活,如今只剩下“以藿报肉,以粝报■”“以荐报床,以石报枕”“以绳报枢,以甕报牖”“ 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以途报足,以囊报肩”,让人不得不感慨“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作者把今日之困苦饥饿归于往日奢华,把五十年来的盛衰荣辱看成人生大梦一场。正如他在自作的《墓志铭》中说:“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劳碌半生,皆成梦幻。”这一切,他在晚年回忆往事的时候,悔恨有加。所以“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于此可见其著书旨趣及以“梦”名书的缘由,更让人感叹游走在现实与梦幻中的作者的神笔。

二、信手拈来的恰切比喻 在简括了本书“不次岁月”“不分门类”的特点之后,作者对自己痴迷本书的现实状态自嘲为“痴人前不得说梦”。为了将自己的“痴”状形象化,他写了两个“痴人”的旧事。与其说是听似言之凿凿的旧事,不如说是作者兴之所至、信手拈来的两个贴切的比喻,大可不必信以为真,只需领会其意趣便可。西陵脚夫“惟恐其非梦”,而中试寒士则“惟恐其是梦”,虽然愿望不同,但作为痴人的本质和作者是一样的。这样,看似虚化的比喻,在作者的信手点染下,化虚为实,与作者的实际状态相连,让人心领神会。

三、真切可感的精当典故 作者在文前描摹自己“披发入山”,布衣素食,甚至到了“断炊”地步的心理时,联想到了伯夷、叔齐二老饿死在首阳山的事迹;繁华过后,最终归于沧桑幻灭之时,写到《枕中记》中卢生在邯郸旅店中昼寝入梦,历尽富贵荣华,醒来之后黄粱尚且未熟的典故;而提到自己写作时仍旧“名心难化”“名根不失”时,再次写到梦中卢生在遗表中还想把其摹拓二王的书法流传后世的典故。这样,作者现实的心理状态就在这看似不经意的典故引用中,从无形无声走向了具体可感。

六、总结:张岱,他就是这样一个复杂的痴人,他有较浓厚的佛家思想,但并非是佛教的虔诚信徒;他生于诗书礼仪之家,思想却自由散漫但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他明知故国不再,人世已非,却仍名根坚固,心系旧朝。 在《陶庵梦忆序》里,作者的国破之恨、故园之思和亲历沧桑易代巨变后的心灵之痛,在亦真亦幻、虚实相生的表达形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篇五:《陶庵梦忆序》教学设计

《陶庵梦忆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

2、品读文本,体会作者复杂的心情

3、理解作者故国之思、黍离之悲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故国之思、黍离之悲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

这里的痴人指的是谁? 明确:张岱(板书“痴人”)

二、解读痴人

1、初读课文,找出体现作者身份的句子

明确: 陶庵国破家亡 明末清初人(亡国之人)

无所归止,披发入山 明亡后避居山中(气节高尚)

因《石匮书》未成 好弄笔墨 作家(是公认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学家)

昔人生长王谢,颇事豪华 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荣

瓶粟屡罄,不能举火 布衣素食,生计维艰

2、思考:①以前是怎样的繁华,哪些字词是体现繁华的?从哪些方面写?

明确:簪履、轻暖、甘旨、温柔、爽垲、香艳、舆从。

(繁华体现:戴,穿,吃,住,行)

资料链接:出身官宦世家,书香门弟,家常渊源,“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自为墓志铭》) ②作者如今贫苦生活又是如何?

明确:以笠报颅,以蒉报踵;以衲报裘,以苎报絺,;以藿报肉,以粝报粻,;以荐报床,以石报枕,;以绳报枢,以瓮报牖,;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以途报足,以囊报肩,。

资料链接:“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 (《自为墓志铭》)

③文章中还提到哪些痴人?其痴体现在何处?有何相似之处?

明确:西陵脚夫:失足破其瓮,念无以偿,痴坐伫想曰:“得是梦便好!”

中式寒士:恍然犹意未真,自啮其臂曰:“莫是梦否?”

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

三、何谓痴梦

文中作者提到哪些“痴梦”?其实质是指什么?

①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放逸优游的前尘往事。

②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魂牵梦绕的故国旧事。

③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呓,呕心沥血的文学创作。

四、体味痴情

1、今昔生活境遇反差如此之大,那么作者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可通过哪些句子体现?

①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

悔——他有较浓厚的佛家思想,但并非是佛教的虔诚信徒

②“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

喜——喜而实悲

③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妆点语也。

悲——艰辛酸楚

(悔邪?喜邪?悲邪?悔而翻喜,喜而实悲,这是痴者的心情。)

2、作者与两个痴人有何相同之处?

痴人忆梦记梦,真邪,梦邪?

梦:希望像西陵脚夫,眼前的困境是大梦一场,

真:又希望如寒士,以前的盛况不是梦。

(真而成梦,梦又似真,这是作者的心态。)

3、复杂的心情和复杂的心态背后隐藏的真正的情感是什么?

①大梦将醒,作者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呓。雕虫指写作,此处指《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寄托故国之思、黍离之悲。

②“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駴駴为野人”、“作自挽诗,每欲引决”,亦可作为例证说明作者念念不忘旧朝,故国之思不可磨灭。

③因叹慧业文人,名心难化,政如邯郸梦断,漏尽钟鸣,卢生遗表,犹思摹榻二王,以流传后世,则其名根一点,坚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犹烧之不失也。

4、文人名心难化,卢生名根坚固,烧之不失,那么对张岱而言又是什么坚固呢?

坚固的是他那种故国之思,黍离之悲的情感。

作者明知故国不再,人世已非,却仍名根坚固,心系旧朝,传达出了不可磨灭的黍离之悲,不可不谓之“痴”!

五、赏析艺术特色

1、悲切深沉的今昔对比

作者在文中前半部分将自己晚年国破家亡、捉襟见肘的潦倒境况与当年繁华靡丽的生活对举,昔日“甘旨”“ 温柔”“ 爽垲”“ 香艳”“ 舆从”的优游生活,如今只剩下“以藿报肉,以粝报■”“以荐报床,以石报枕”“以绳报枢,以甕报牖”“ 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以途报足,以囊报肩”,让人不得不感慨“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作者把今日之困苦饥饿归于往日奢华,把五十年来的盛衰荣辱看成人生大梦一场。正如他在自作的《墓志铭》中说:“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劳碌半生,皆成梦幻。”这一切,他在晚年回忆往事的时候,悔恨有加。所以“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于此可见其著书旨趣及以“梦”名书的缘由,更让人感叹游走在现实与梦幻中的作者的神笔。

2、信手拈来的恰切比喻

在简括了本书“不次岁月”“不分门类”的特点之后,作者对自己痴迷本书的现实状态自嘲为“痴人前不得说梦”。为了将自己的“痴”状形象化,他写了两个“痴人”的旧事。与其说是听似言之凿凿的旧事,不如说是作者兴之所至、信手拈来的两个贴切的比喻,大可不必信以为真,只需领会其意趣便可。西陵脚夫“惟恐其非梦”,而中试寒士则“惟恐其是梦”,虽然愿望不同,但作为痴人的本质和作者是一样的。这样,看似虚化的比喻,在作者的信手点染下,化虚为实,与作者的实际状态相连,让人心领神会。

3、真切可感的精当典故

作者在文前描摹自己“披发入山”,布衣素食,甚至到了“断炊”地步的心理时,联想到了伯夷、叔齐二老饿死在首阳山的事迹;繁华过后,最终归于沧桑幻灭之时,写到《枕中记》中卢生在邯郸旅店中昼寝入梦,历尽富贵荣华,醒来之后黄粱尚且未熟的典故;而提到自己写作时仍旧“名心难化”“名根不失”时,再次写到梦中卢生在遗表中还想把其摹拓二王的书法流传后世的典故。这样,作者现实的心理状态就在这看似不经意的典故引用中,从无形无声走向了具体可感。

六、总结

张岱,他就是这样一个复杂的痴人,他有较浓厚的佛家思想,但并非是佛教的虔诚信徒;他生于诗书礼仪之家,思想却自由散漫但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他明知故国不再,人世已非,却仍名根坚固,心系旧朝。

在《陶庵梦忆序》里,作者的国破之恨、故园之思和亲历沧桑易代巨变后的心灵之痛,在亦真亦幻、虚实相生的表达形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