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闽台缘博物馆的爆破画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9:25:49 体裁作文
闽台缘博物馆的爆破画体裁作文

篇一: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讲解词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讲

解词

编写:泉州仰恩大学陈剑梅

泉州信息学院苏锦栋

提供史料: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泉州信息学院蔡江池

泉州仰恩大学林淑丽

交流:泉州师院廖丽红、郑冰瑶、戴雪玲等志愿者及黄锦

莹和华侨大学姜春雨等志愿者

图:泉州信息学院苏锦栋、蔡江池

2

3

4

目 录

5

一、概

述 ????????????????????????? ()

(一)、导览

词 ???????????????????? ()

(二)、爆破

画 ??????????????????? ()

二、序

厅 ????????????????????????? ()

三、第一部分——远古家

园 ????????????????? ()

(一)、台湾海峡沙盘 ????????????????? ()

(二)、古动物化石 ?????????????????? ()

(三)、史前文化 ??????????????????? ()

四、第二部分——血脉相亲 ????????????????? ()

(一)、闽越东徙 ??????????????????? ()

二)、大陆民众迁6

篇二:泉州闽台缘讲解词(部分)

闽台缘讲解词

目 录

一、 概述 ????????????????????????? (2)

(一)、导览词 ???????????????????? (2)

(二)、爆破画 ??????????????????? (2)

二、 序厅 ????????????????????????? (2)

三、 第一部分——远古家园 ?????????????????

(一)、台湾海峡沙盘 ?????????????????

(二)、古动物化石 ??????????????????

(三)、史前文化 ???????????????????

四、第二部分——血脉相亲 ?????????????????

(一)、闽越东徙 ???????????????????

(二)、大陆民众迁台 ?????????????????

五、第三部分——隶属与共 ?????????????????

(一)、建制沿革 ???????????????????

(二)、共御西方殖民者 ????????????????

(三)、共抗日本侵略者 ????????????????

六、中庭过道 ???????????????????????

七、第四部分——开发同工 ?????????????????

(一)、农耕水利 ???????????????????

(二)、手工制造 ???????????????????

(三)、商贸交通 ???????????????????

八、第五部分——文脉相承 ?????????????????

(一)、方言国语 ???????????????????

(二)、科举教育 ???????????????????

(三)、诗歌小说 ???????????????????

(四)、民间艺术 ???????????????????

九、第六部分——诸神同祀 ?????????????????

(一)、佛教信仰 ???????????????????

(二)、道教信仰 ???????????????????

(三)、民间信仰 ???????????????????

十、第七部分——风俗相通 ?????????????????

(一)、生命礼俗 ???????????????????

(二)、衣食住行 ???????????????????

(三)、岁时节庆 ??????????????????? (3) (3) (3) (3) (4) (4) (4) (5) (5) (7) (8) (9) (9) (9) (9) 10) 11) 11) 11) 11) 12) 13) 13) 14) 14) 16) 16) 17) 17) ((((((((((((((

十一、结束语 ?????????????????????? (18)

一、概 述

(一)、导览词

大家好,欢迎光临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座落于历史文化名城泉州清源山下、西湖之畔,是全国唯一的反映祖国大陆(特别是福建)与宝岛台湾历史关系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博物馆占地154.2亩,主体建筑面积23332平方米、高43米、共分四层。现在大家所在的位置是二楼大厅。

(二)、广场景观介绍 [视情况介绍]

* 本馆采用了“天圆地方”的设计理念,运用闽台两地传统建筑物“出砖入石”的特色工艺,红白相间,浑然天成,充分体现了海峡两岸的人文精神与地域特色。主体建筑有通向观景天台的四道半弧形的屋面斜阶,象征着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是海峡两岸交流的桥梁和纽带。观景天台上的和平莲高6.2米、径宽4米的镀金莲花,象征吉祥和平。(“天圆地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阴阳学说的一种体现) [带“*”为视情况介绍内容]

* 博物馆景观广场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主要由馆名卧碑、倒影池、音乐喷泉、九龙柱及48根七彩灯柱等组成,以极富闽台建筑特色的红色为基调,利用天然石板材的颜色和特制红砖,红白相间分隔出醒目的图案,与主体建筑融为一体。

* 九龙柱高19米、直径2米、每根重135吨,是国内最高的一对石雕龙柱,以“九龙吐珠”象征海峡两岸同胞都是龙的传人。卧碑宽12米、高2.5米、厚1米、重达70吨,由整块石头加工而成,表明海峡两岸的关系坚如磐石。

* 广场中间的倒影池长74米、宽18米,水由里向外源源不断地流动,象征着两岸关系源远流长。

*广场两侧两组音乐喷泉伴随着音乐,水柱组成“团结奋进”、“一帆风顺”、“两岸共舞”等8组意象景观,水柱喷高可达18米。 [喷泉有开才介绍]

(三)、火药爆绘壁画

这幅画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火药爆绘壁画--《同文、同种、同根生》。它的作者是泉州籍旅美艺术家蔡国强先生。2006年5月14日下午,在即将开馆的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蔡国强用火药在特制的麻宣纸上成功爆绘。电视机里播放的是央视四套《中国新闻》关于爆破画创作过程的报道。

画高18米、宽9米,画面由一棵大榕树及树根构成,用火药在特制的大麻纸上爆破,炙烧绘成画。作者以扫把为笔,以火药为墨,形象地勾勒出了一棵参天古榕。之所以选择榕树,是因为榕树中的“榕”字在闽南语中的发音跟“感情”的“情”在闽南语中的发音是十分接近的,而闽南语是闽台两地的通用方言,暗喻闽台两地情缘相连。(此外,榕树具有根深蒂固、枝繁叶茂的特点,符合海峡两岸同胞同文同种同根同源”的主题。)

二、序厅部分

福建与台湾历史渊源深远,地缘近、血缘亲、商缘广、文缘同、法缘久(或“五缘”指闽台之间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形成密不可分的独特关系。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二楼主题展览“闽台缘”按地缘、血缘、法缘、商缘、文缘来设计,分为七个部份。(文缘由于内容较多,分设三个部分,即文脉相承、诸神同祀、风俗相通)

现在我们进入专题馆,主展厅面积3466平方米,展线长1200米。序厅主要由四根攀天龙柱、蓝色穹顶与巨幅磨漆画构成。四根龙柱撑起一片蓝天,寓示闽台人民是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龙的子孙。龙柱后面,以中国最喜庆的红色为底色,运用了福建民间传统手工画--磨漆画,呈现出康熙年间的台湾全图。

五、第三部分——隶属与共(法缘)

台湾自古是中国的领土,我国一直对台湾行使管辖权和领土主权,历代中央政府都注重对台湾的开拓经营。

(一)、建制沿革

1、早期经略

早在三国时期,吴王孙权就派他的部下卫温、诸葛直到达台湾。隋朝政府曾先后三次遣军渡台招抚。南宋时期,驻军于澎湖,隶晋江县管辖。元代在澎湖设立巡检司,仍隶晋江县。元、明两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负责巡逻、查缉罪犯,并兼办盐课。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驱荷复台,收复了台湾。

2、府县初设

明末清初,郑成功在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的过程中,根据我们大陆实施已久的郡县制,在台湾设立一府二县(承天府和天兴、万年二县),并立安抚司于澎湖,总称为东郡。但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不久就病逝了,享年39岁。郑成功的儿子郑经子承父业,继续管理台湾。这是中国政权在台湾本岛设立的最早的行政设置。在郑经的身边有一位参军叫陈永华(福建同安人),他给郑经提供相当多中肯的意见,使得郑经治理台湾期间,台湾的经济、文教都有很大的发展。我们会在文脉相承的部分再提到他。

3、清初统一

清朝政府在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第二年就曾派出使臣到达台湾进行招抚工作,但是双方一直没有谈拢。郑经管理台湾后,希望台湾可以象朝鲜一样独立出来,也会按期向清廷进贡,但是遭到清廷的拒绝,要求郑经必须率领部下“登岸、剃发、称臣”。后来郑氏集团内部出现了矛盾,康熙看准了时机,在1683年,派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领清军将士渡海东征,在澎湖与郑氏军队决战,消灭郑军主力,最后迫使台湾郑氏政权投降,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施琅将军石雕像:当施琅将军成功收复台湾后,清廷内就台湾的去留问题形成了两派意见。一派主张放弃台湾,认为台湾是外岛又尚未开发,此时开发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将给国家带来巨大的压力。以施琅将军为代表湾的另一派主张保留台湾,施琅将军向清廷上奏了

一篇言辞恳切的《恭陈台湾弃留疏》,指出了台湾重要的地理位置,并且就兵食、开垦等大臣有争议的方面提出了科学的解决方案。于是,康熙皇帝权衡利弊后采纳了施琅将军的意见,在台湾设立了府,使台湾成为福建的第九个府,此后从1684年到1884年的两百年间,台湾隶属于福建管辖。

4、台隶闽省

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立一府三县,台湾府成为福建省的一个府。1684一直到1884年的200年内,台湾都隶属福建省管辖。因此在这些复制的官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台湾”两个字前面都刻有“福建”二字。

班兵制:有鉴于郑氏集团的例子,并且出于政治及经济方面的考虑,驻守台湾岛的官兵不是从台湾本地抽取,而是从福建各地抽取的。这些官兵实行三年一轮换的制度,这种制度称为“班兵制”。

水师提督服:现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清朝的水师提督服,这两件都是真品,被列为国家二级文物。正面右手边这是一件在夏装,材质较轻薄,全身用金丝绣成八条龙。在中国封建社会只有皇帝才能享用龙型图案,所以这是一件相当尊贵的衣服。而边上这件战袍,它的作用亦是礼袍,正面用金线绣了一只龙,十分威严。这件战袍比较厚重,穿着时感觉十分闷热,所以在里面套一件藤质的背心,这件背心能起到透气的作用。

5、台湾建省

由于西方殖民者长期以来一直觊觎台湾,出于海防的需要,1885年台湾建省,但台湾仍与福建保持着特殊的密切关系。当时的台湾行政长官称“福建台湾巡抚”。刘铭传是第一任台湾巡抚。清政府为了促进台湾发展,要求福建与台湾连为一气,在头五年内,福建每年向台湾拨付44万两协饷(相当于现在的“转移财政支付”)帮助台湾的发展,44万两相当于现在的八千多万元。更值得一提的是,刘铭传大力推进了台湾通讯事业的发展,铺设了我国第一条海下电缆,在台湾设立了我国第一个邮局,发行了第一枚邮票。

6、回归祖国

1945年,在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中国人民长期抗战的努力下,在国际反法西斯战线的支持下,日本战败,宣布无条件投降,被日本占据五十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在台湾光复后重建的过程中,福建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三位台湾行政长官(省政府主席):陈仪、魏道明、陈诚]

(二)、共御西方殖民者

十五世纪地理大发现后,西方殖民主义势力东渐,觊觎关闭着的中国大市场,垂涎着台湾日益重要的战略地位,西班牙、荷兰等相继侵入台澎地区,两地人民奋起抗击。近代以来,中国又成为列强争夺瓜分之区,台湾与祖国大陆同样遭受蹂躏和苦难,海峡两岸互相扶持,共御外侮,战斗不息,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1、两地抗荷军

明代后期,荷兰殖民者为了寻觅与中国贸易的基地,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活动,遭到沿海人民的反抗,1603年荷兰军队侵占澎湖。1604年,明朝派泉州政令郡司沈有容率师抵达澎湖,与荷军头目韦麻郎谈判,据理力争,威逼荷军撤离。[澎湖天后宫,明沈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郎碑]

2、郭怀一起义

1624年,明政府出兵将荷兰殖民者逐出澎湖。是年荷兰人侵入台南,此后至1662年,台湾沦为荷兰的殖民地。荷据38年间,台湾民众不断进行反抗斗争,其中规模最大的是1652年由郭怀一领导,虽然这次起义仍是以失败告终,但是它沉重打击了荷兰殖民者(郭怀一原来是郑成功的部下,郑芝龙投明后,郭怀一留居在台湾从事农垦)。

3、郑成功驱荷复台

荷据台湾38年间,推行残酷的殖民政策,民怨深重。1661年4月,民族英雄郑成功亲率复台大军,分乘200余艘船舰,从金门料罗湾出发,践行他一生最辉煌的壮举——驱荷复台。郑军在当地渔民引领下直入台南鹿耳门,占领赤嵌城,将荷军围困在热兰遮城(台湾城),并在当地人民的帮助之下,切断城内水源和粮食物资供应。1662年2月荷军被迫停火谈判,并于10月签订投降条约,荷兰人在台湾38年的殖民统治就此结束。

3、鸦片战争抗英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国侵略军三次进犯厦门、六次攻击台湾、窜犯泉州,闽台沿海人民与全国各地军民共同抗英,汇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林则徐、邓廷桢、陈化成、江继芸、姚莹等是抗英御侮的杰出代表。

当时沿海各省都传来战败的消息,只有台湾当地连连告捷。这是因为,一方面台湾军队团结一气抵御外侮,另一方面是英军并未把主力部队派到台湾战场上。

4、闽台共抗法军

中法战争期间,闽台是抗法斗争的重要战场,马江海战和基隆保卫战中,两地将士浴血奋战。在法军封锁台湾海峡之时,厦门和福州成了祖国大陆支援台湾同胞抗击法军的前沿阵地。

十、第七部分——风俗相通

明末以来,当闽南百姓大批移居台湾时,把家乡的风俗习惯带到台湾。台湾与福建尤其是闽南,风俗相通,习惯相同。

(一)、生命礼俗

人的生命周期经历了出生、成年、结婚、衰老、死亡这一过程。每个阶段都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块里程碑,民间都有相应的礼仪习俗,以求健康、平安、长寿、富贵,福建民众移居台湾时,将这套礼仪习俗传入台湾。

1、诞育礼俗

篇三: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是展示祖国大陆与宝岛台湾历史关系的国家级对台专题博物馆,总投资1.8亿元,占地154.2亩,主体建筑分四层,面积为23332平方米,高度为43米。配套的景观广场面积达19000多平方米,是目前泉州市规格、档次最高的一个广场,其入口处的“九龙柱”,高19米、宽2米,是祖国大陆最高的一对“九龙柱”。

博物馆展厅总面积为7355平方米。其中,二楼为综合主题馆,面积3466平方米,将根据闽台关系的“五缘”即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法缘相循、商缘相连、文缘相承,分7部分设计布展。三楼为“乡土闽台”专题馆,展厅面积2889平方米,将设立戏曲、民俗、建筑、工贸等专题内容,深入表现闽台关系。一楼为国际学术报告厅,并设临时展厅、库房、办公区、游客休闲处和设备用房等。四楼为信息数字及研究中心。

博物馆分布

第一部分:远古家园———福建与台湾一水相连,闽台两地原始文化密切联系,共同开辟了远古的家园。

第二部分:血脉相亲———闽台两地同根同宗,血脉相连,骨肉相亲。 第三部分:隶属与共———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

第四部分:明清时期,数以百万计身强力壮的福建移民,渡台把宝岛从荒芜之地开发为富庶之区。

第五部分:文脉相承———今天台湾的方言、祭器、民间工艺、手工技术等,仍保留着浓郁的闽南和客家传统。

第六部分:诸神同祀———福建移民赴台,带去祖籍地的神像或香火。台湾民间供奉的各种神灵,绝大部分由福建传入,其祖庙皆在福建。

第七部分:风俗相通———台湾与福建尤其是闽南,风俗相通,习惯相同。 博物馆详解

进入闽台缘二楼大厅,首先看到的是主题馆的前沿部分:一幅红色海峡两岸地图的漆画和四根雕刻威龙盘旋在上的柱子,头顶为立体感很强的蓝色天空图画。主题馆的第一个部分,呈现的是一幅远古家园的场景。海峡两岸一水之隔、

福建与台湾一衣带水的地理渊源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

首先是一座台湾海峡地形

变迁示意模型。通过模型我们

可以看到海平面之下大陆与台

湾岛的连接情形。当地球进入

第四纪更新世冰河期间,也就

是距今1.8万年前,地球气候

急剧变冷,台湾海峡水面下降

到最低位置,低于现在海面150

米左右,于是海峡变通途,大

陆古动物与古人类不断迁徙岛

内,但冰期结束后,海平面又

上升,重新形成台湾海峡。之

后闽台两地先民冲破惊涛骇浪

的险阻,仍然保持原始文化的

密切联系,共同开辟了远古的

家园。旁边是体现台湾岛和台

湾海峡形成的七幅直观图。

接下来陈列的是体现这一时期在两地发现的古动物和古人类骨骼化石的图片和实物,其中有台湾桃园县大溪内栅、新竹县宝山、台南县左镇菜寮坑、高雄县四旗津、屏东县恒春等地发现中国犀牛、台湾古象、中国剑齿象、野牛、古鹿、野猪等化石。这些化石与福建三明万寿岩、漳州东山县海域、泉州石狮海域出土剑齿象、野牛、古鹿等古动物化石十分相似,属于同一动物群。台湾与福建古动物遗迹,形象地反映了新生代第四纪时,华南的古动物群通过海退后形成海峡陆桥,迁移台湾岛的结果。同时泉州渔民在台湾海峡深处捕捞上来的“右肱骨化石”被鉴定为是从大陆向台湾迁徙的早期人类,命名为“海峡人”。第一部分展厅还有一些内容则是大陆和台湾在不同时期文化的对比。

史前文化中,闽台先民创造了诸多原始文化。而台湾长滨文化和三明万寿岩文化以及漳州莲花池山文化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台湾长滨县出土的石片器、

砾石偏锋砍器、细石器、手斧等文物,还有三明万寿山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工地面、排水沟等遗迹,漳州莲花池山出土的刮削器等遗物。这些遗物有一定地相似性,所以长滨文化的人类,可能来自华南地区。

台湾大坌坑文化与大陆新石器文化对比中,博物馆中陈列了台湾大坌坑出土的陶器残片、石斧等器物和平潭出土的大陆新石器文化时期的陶器、玉器、石器和骨器。两地出土的遗物,无论在器物形制、经济生活还是文化年代都非常相似,共同构成了海峡两岸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统一文化圈。

还有台湾圆山文化出土的石斧、石石段、石矛、石网坠和玉器等器物,福建长汀出土的大陆新石器文化的石抡、陶纺轮等,两者比较可发现台湾圆山文化的器物在形制上来源于祖国大陆东南地区。最后展出的是台湾凤鼻头文化和大陆新石器文化出土的器物。从两地出土的文物,尤其是陶器中红陶、灰黑陶、黑陶及其后一度流行的彩陶序列上看,台湾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与华南古代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

博物馆缘起

2004年11月2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视察泉州,在参观“闽台关系史博物馆”之后,特指示要新建一座“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这是中央领导同志站在加强对台工作的政治高度,根据当前台湾海峡两岸关系新形势,以及福建与台湾历史渊源关系做出的重要决策。福建与台湾一衣带水,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关系;而且福建是台湾汉族主要祖籍地,2300多万台湾汉族同胞中祖籍福建的占87.6%,祖籍泉州约有900万人,泉州和台湾经济来往、文化交流频繁,成为祖国大陆对台工作的前沿重地。把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设在泉州,充分说明泉州在全国对台工作大局中的重要地位和特殊作用。

中央、省、市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工程建设,李长春同志百忙中多次关心工程进展,并作多次重要批示,中宣部、国台办、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部委大力关心博物馆建设,给予业务指导和资金支持。省、市两级党委、政府集中力量,周密策划,狠抓落实。省委常委会多次专题研究解决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问题。省委书记卢展工亲自审定主体建筑设计方案,强调以国家级博物馆的标准和站位,建设和管理好博物馆,以求工程确保质量争取荣获中国建筑最高奖---鲁班奖。省委指定原省委副书记何少川全程负责指导工程建设。泉州市委书记郑道溪亲自领导博物馆工程建设,市委巡视员骆灿堂具体把关,工程建设正夜以继日、争分夺秒组织施工,顺利推进。 博物馆特色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北倚国家级风景区清源山,南接风景秀丽西湖,西邻泉州市博物馆,是国家级对台专题博物馆,是集收藏、展示、研究、交流和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全国性对台文化交流与合作基地,是以台湾基层民众为主要对象,以“反独促统”为目标的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对台宣传场所,同时也是研究闽台关系、大陆与台湾关系史的重要学术机构。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主体建筑方案采用“天圆地方”设计理念 ,整座建筑浑然天成,较好地体现人文精神和闽台特色,成为泉州最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同时,主体建筑前的大型广场的规划建设也充分体现了闽南建筑的特色,以极富闽南建筑特色的红色为基本色调,充分利用天然石板材的颜色,分隔出醒目的图案,

远观如一张巨大的地毯,与主体建筑融为一体。

在展览艺术设计方面,为达到建设现代化、高水平和有特色博物馆的目标以及考虑到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是涉台博物馆,整个布展指导思想,从内容到形式突出政治性、科学性、艺术性、趣味性和参与性相结合,专家学者认可、观众喜闻乐见。

博物馆集收藏、展示、研究、交流和服务等功能为一体,是目前祖国大陆唯一的国家级对台专题博物馆,是中宣部直接授予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团中央授予的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同时也是研究大陆与台湾关系史特别是闽台关系史的重要学术机构。

博物馆亮点

作为首座国家级对台专题博

物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从工程建

设到展厅布置,每一个步骤都成为

市民关注的焦点。中国闽台缘博物

馆总投资1.8亿元,占地面积

154.2亩,高度为43米,主体建

筑面积为23332平方米,共分为4

层:一楼为国际学术报告厅,并设

临时展厅、库房、办公区和设备用

房等;二楼为综合主题馆;三楼为

专题馆;四楼为信息及研究中心办

公室场所。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吸取了两

岸建筑的精华,是一座建筑博物

馆。同时,博物馆的许多细致景观

也非常吸引眼球。

主体建筑

“气势恢弘”是许多人看到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时的第一感觉。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采用“天圆地方”的设计理

篇四:泉州闽台缘博物馆(诗画)

泉州闽台缘博物馆(诗画)

霞浦一中 林承强

诸神共祀兄和弟,国脉相承帝与王。 远古家园本连接,同胞渴盼聚一堂。

篇五:闽台缘博物馆

馆领导 书记 谢清海

馆长 杨彦杰

副馆长 朱定波

副馆长 陈健鹰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是一座反映祖国大陆(福建)与宝岛台湾历史关系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

博物馆座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市区西北侧,北倚国家级风景区清源山,南接风景秀丽的西湖。占地154.2亩,主体建筑面积23332平方米,高度43米。

博物馆集收藏、展示、研究、交流和服务等功能为一体,是中宣部直接授予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团中央授予的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同时也是研究大陆与台湾关系史特别是闽台关系史的重要学术机构。

闽台缘博物馆共分为四层,展厅总面积6355平方米。二楼为综合主题馆,按地缘、血缘、法缘、商缘、文缘来设计,分为七个部份,展示闽台两地从古至今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三楼为乡土闽台专题馆,按“春夏秋冬”四个时节,展现闽台两地共同的民俗风情。此外,一楼还设有国际学术报告厅、临时展厅、库房等。四楼为信息中心和办公场所。

开馆一年多来,已接待游客103万人次,其中台湾同胞约11万人次,成为面向海内外宣传中央对台方针政策的重要阵地,成为与台湾同胞相互交流、促进合作发展的重要平台,成为宣传福建、宣传海西的重要窗口。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教育基地简介

时间:08-02-16 点击: 1038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为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团中央确定为“两岸青少年交流基地”。与福建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闽台交流协会、福建省青年联合会共建的“闽台青少年文化交流基地”,目前逐渐成为了海峡两岸重要的教育基地。

在2007年期间,与仰恩大学、泉州师院、闽南科技学院等高校陆续签订协议,建立社会实践、教育基地。通过双方共办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并选择优秀学生参与接待工作,让这些即将走上社会的青年学生系统了解台湾问题。并在重要节日,与共建学校一起举行升国旗仪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馆先后与相关方面合作,与广播电视部门“刺桐红”少儿节目共同举办了闽台关系知识竞赛;与泉州书法家协会联合举办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诗联书法作品邀请展暨泉州书法家作品展》;与泉州团市委、青年书画家协会联合举办了“青春·共建·和谐”——泉州市青年书画摄影作品联展;与仰恩大学举行“爱我中华”联欢活动等。

此外,我馆还配合相关方面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举办了两届海峡两岸青年联欢节;2007年2月,我馆利用举办“2007阳光海峡-两岸快乐小天使”夏令营的机会,和100多名两岸小朋友共同开展活动;2007年8月,与海峡两岸金门 1

籍青少年团体举行“相约共此时”等各项活动;以及接待来自金门西口小学、金鼎小学等十几团的中小学生。开馆以来,我馆共接待台湾青少年3000多人。

我馆的几位领导还被高校聘为客座教授,经常到高校讲课,应邀为群众团体、单位宣讲我国对台方针政策。

序 厅

福建与台湾历史渊源深远,地缘近、血缘亲、商缘广、文缘同、法缘久,形成密不可分的独特关系。

追溯远古,闽台陆地曾数度连接,台湾海峡形成后,两岸相望依然近若毗邻;史前大陆古人类已进入台湾,成为当地的先住民,宋元始福建汉族人民又大批移居宝岛,与先住民一道披荆斩棘,开发建设美好家园;便捷的水道,亲近的情趣,两岸经济互补互利,建立起同功发展的合力;同宗共祖,语言通,习俗同,炎黄文化薪火代代传承,一条永恒的根脉牢牢维系。

台湾长期与福建隶属一个行政省区。中央政府在台湾建省后,台湾与福建仍保持特殊的关系。日本殖民主义者强占台湾,两岸同胞生死与共并肩抗日,取得最后的胜利。1945年,台湾回归祖国,福建在台湾光复和重建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历史昭示:台湾自古是中国的领土!

山水本相依,闽台骨肉亲,中华大一统,缘定难分离。

第一部分 远古家园

福建与台湾,一水相隔。第四纪更新世冰河期间,海平面下降,台湾与大陆曾数度相连,古动物和古人类不断迁徙岛内。冰期结束,海平面上升,重新形成台湾海峡,闽台两地先民冲破惊涛骇浪的险阻,仍然保持原始文化的密切联系,共同开辟了远古的家园。

第一单元 陆桥相连

更新世末次冰河期间,是人类诞生以来规模最为宏大的冰期,地球气候急剧变冷,台湾海峡水面下降最低位置,低于现代海面150米左右,于是华南沿海形成辽阔滨海平原,海峡变通途,大陆古人类和古动物迁徙至台湾岛。在经历沧桑巨变的今天,遗存了历史的物证。

1、古动物迁徙

闽台两地发现的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物种覆盖寒温带、暖温带和亚热带,反映了冰河时期大陆南北方古动物从不同路线迁徙台湾。

2、古人类迁徙

华南暨闽台发现数十处古人类遗存,根据遗址的早晚年代分布规律及其遗迹、遗物形制互相接近的关系,反映从更新世早期起,大陆古人类逐渐东迁台湾的活动轨迹。

第二单元 史前文化

从旧石器到新石器时代,台湾史前文化,或从大陆传入,或受大陆影响,长期以来,彼此交流碰撞,具有较多的共性因素,形成较为相近的文化面貌。

1、长滨文化与大陆旧石器文化

台湾旧石器时代的长滨文化,以台东县长滨乡八仙洞遗址为代表,距今年代为二、三万年至五千年左右,住民过着穴居、渔猎和采集生活,其石器制造方法,属于华南砾石器以及细小石器的传统,与福建三明的万寿岩、漳州莲花池山等遗址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长滨文化的人类,有可能来自华南地区。

2、大坌坑文化与大陆新石器文化

2

台湾新石器时代的大坌坑文化遗址,首先发现于台北县八里乡大坌坑,分布于台湾岛北部、西南部、东部海岸以及澎湖群岛,距今年代为五、六千年左右。住民居于海边台地、山坡或沙丘上,从事渔猎、采集为主的生产活动,已有原始的农业。其石器为打制与磨制,陶器以粗绳纹为特征。与之相对应的遗存,见于闽、广沿海及岛屿,以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为代表,无论器物形制、经济生活和文化年代都非常类似,共同构成了海峡两岸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同一文化圈。

3、台湾圆山文化与大陆新石器文化

台湾圆山文化,以台北市圆山贝冢遗址为代表,分布在台湾东北部海岸和台北盆地中,距今四千五百年至两千五百年之间。住民聚落都在山丘或山麓上,从事渔猎和农耕生产。陶器以红褐陶为主,石器中有段石锛、有肩石斧极有特色,其形制来源于中国大陆东南地区。

4、台湾凤鼻头文化和大陆新石器文化

台湾凤鼻头文化,首先发现于高雄县林园乡凤鼻头遗址,集中分布于中南部西海岸,距今约五千年至二千年。住民经济生活的明显特征是走向谷物农业的种植生产和较为稳定的聚落形态。陶器早晚有红陶、灰黑陶、彩陶等,石器有斧、锛、锄、刀等,与海峡西岸的江、浙、闽史前文化有显著类似,尤其是与福建昙石山文化红陶、灰、黑陶及其后一度流行的彩陶序列相当一致,且带有滞后性,说明受到昙石山文化的强烈影响。

第二部分 血脉相亲

闽台同根同宗,血脉相连,骨肉相亲。自周秦开始,闽越族人民渡过台湾海峡,成为台湾原住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宋元以后,闽、粤先民前仆后继,移居台湾,至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移民活动达到高潮。移民们慎终追远,修族谱,建宗祠,寻根认祖,并以祖籍地名作为在台定居地的名称,以激励子孙勿忘故土。 第一单元 闽越东徙

闽越族是南方百越的支系,居住于福建、浙南等地,善于造舟航海。在周秦汉时期民族融合与斗争的动荡之际,一部分闽越人乘船渡过台湾海峡,定居台湾岛上。他们克服险恶的自然环境,披荆斩棘,开发台湾,成为台湾原住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1、闽越古遗址

在闽东、闽北、浙南和台湾普遍留有闽越贵族活动过的遗迹,说明海峡两岸同属闽越族居住和活动的地域。

2、闽越族与台湾原住民

明代及明代以前的文献,台湾原住民多被冠于“番”、“夷”名之,后来统称为“土著”。 分布于台湾西部平原与丘陵的原住民称为平埔族,近代已汉化;现存原住民可分为: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布农人、卑南人、鲁凯人、赛夏人、雅美人、邵人等,他们大多住在台湾中部山区和东部纵谷平原及兰屿岛等地,善舟、干栏式建筑、纹身、崇蛇等生活文化习俗,颇具古闽越遗风。 第二单元 大陆民众迁台

宋元时期,福建人民移居台、澎渐众,明清时期出现多?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泼窭顺薄Gň犹ㄍ宓母=ㄈ擞氲钡氐耐林褚黄鹋U都餐⑻ㄍ澹固ㄍ?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shehui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社会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

1、宋元初渡澎台

宋元时期,福建民众成批迁居台、澎,结茅为屋,耕渔为业,而且从事海上贸易活动。

3

2、郑氏组织移民

明朝末年,大陆战火连绵,福建沿海失去土地的农民在颜思齐、郑芝龙的组织下,到台湾垦荒。郑成功收复台湾时,以福建沿海农民组建的郑氏军队,成为开发台湾岛的新的主力军。

3、清朝移民浪潮

清朝统一台湾以后,福建移民台湾进入一个新时期。1683年后,福建、广东等地移民冲破清朝政府限制,不畏艰难,冒着生命危险,渡过湍急险恶的黑水沟,在台湾各地登陆,拓荒垦殖。汉族移民不仅人数众多,而且把有关的宗族组织和宗教活动相继移植台湾,世代传承,并定期回祖籍寻根认祖。

1、【移民宗祠与祖厝】

宗庙是宗族祭祀祖先之所,宗庙祭祀是加强亲情、维系血缘关系的一种手段。在台湾的福建移民,通过参与修建祖宗祠庙来表达自己认祖怀宗之情,他们不仅返回祖籍地祭祖,还经常捐资修建祖籍地的宗庙。

2、【移民在台湾的宗庙与古厝】

移居台湾的福建先民们,为了纪念祖先,慎终追远,纷纷建立宗庙,维护与大陆宗族的亲情,加强彼此的沟通联系。

3、【闽台神主牌】

中华传统文化中流行祖先崇拜,神主牌是纪念祖先,祈福禳祸,惠泽子孙的象征。闽、台人民都有奉祀神主牌的传统。福建移民渡台后,敬祖睦族,往往在各宗族的祠堂内,奉祀“唐山祖”和“开台始祖”的神主牌。

4、【移民祖墓】

福建民间素有祭祖传统。移民到台湾的闽南人,不少人时常回乡祭祖、修祖坟、建祠堂以及归葬大陆。后来大多移民受条件限制,死后葬在台湾,他们的墓碑上标上堂号、郡望,以表明家族的来源地或祖籍地,为后代寻根留下依据,体现了闽、台两地的血缘。第三部分 隶属与共

台湾自古是中国的领土,我国一直对台湾行使管辖权和领土主权,历代中央政府注意对台湾的开拓经营。尤其自宋元以来,中央政府更加重视经营管理台澎地区,逐步建立各种行政、军事机构,加强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闽台唇齿相依,两地人民在历次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中,互相支援,用鲜血和生命捍卫共同家园,体现了中华民族反侵略、反压迫的优良传统。

第一单元 建置沿革

台湾与福建一水相连,并且长期与福建同隶属于一个行政单位。1885年台湾建省,1887年台湾正式与福建分省治理,但闽台两省之间仍保持着特殊的密切关系。1945年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福建在台湾光复和光复后重建过程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1、早期经略

三国时期,吴国政权开始经营台湾。230年,吴王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官兵1万余人到了当时称为“夷洲”的台湾。隋朝政府也曾先后三次遣军渡台招抚。到南宋时期,驻军于澎湖,隶晋江县管辖。元代在澎湖设立巡检司,仍隶晋江县。

2、府县初设

明末清初,郑成功在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的过程中,根据我国大陆实施已久的郡县制,在台湾设立一府二县。设承天府,置天兴与万年二县,并立安 4

抚司于澎湖,总称为东都。不久,郑经将二县改为二州,并且设立了南路、北路和澎湖三个安抚司。这是中国政权在台湾本岛设立的最早的行政建置。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上一篇: 《乡土闽台》专题馆

下一篇: 没有了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打造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文化品牌 (画面文字)位于泉州的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以展示闽台两地深厚的“五缘”关系为主要内容,为两岸人民了解闽台历史渊源和民俗风情提供了窗口;也为闽台文化旅游提供了新的景点。在建设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区的进程中成为一个知名文化品牌。

步入博物馆内,浓郁的闽台历史气息迎面扑来,各种文物文献诉说着闽台源远流长的情缘,解读着两岸千百年来阻隔不断的渊源,大量珍贵的资料和实物反映了闽台浓厚的“五缘”优势,全面展示了海峡两岸在地域、血缘、文化、商贸往来、宗教信仰和民俗风俗等方面的历史关系。正是这种浓厚的“五缘”关系,吸引着海内外游客特别是台胞络绎不绝前来参观。从2006年5月建成开放以来,博物馆已接待游客108万人次,其中台胞11万人次。

(台湾同胞:血缘同,情缘同,文化相同,所以我们一来就感觉到回到家一样,没有什么区别)

(台湾同胞:这边的文物资料相当地令我感动,能够收集得这么齐全,这样的深入,对我们这样一个生在台湾,血缘是来自中国大陆的泉州,那种血脉相通的感觉很令人感动。)

此外, 相继在闽台缘博物馆举行的一系列活动,同样为两岸文化、经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党委书记:谢清海:我们开展了闽台两地,特别青年参加的情系闽台缘征文,一些书画展等等,开馆以来已经办了20多次活动,这样活动的开展扩大了影响力,对塑造品牌,赢得好的形象有好处。)

为了做好台胞的接待工作,让他们有一种“回家”的感觉,闽台缘博物馆工作人员努力做好服务工作。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党委书记:谢清海:凡是台湾客人来,我们不论时间早晚,调整时间,调整人员,保证接待好,其他方面要认真服务好,尽可能把细节注意到。)

新闻链接: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是一座反映祖国大陆(福建)与宝岛台湾历史关系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博物馆座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市,占地154亩,主体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博物馆集收藏、展示、研究、交流和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目前闽台缘博物馆馆藏文物有12000多件。

品牌认知:(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党委书记:谢清海:把服务质量做好,这样方方面面来参观的客人才能留下好的印象,要让台湾同胞来参观有一种认同感,感到很亲切,有一种家园的感觉。)(来源:福建电视台)

5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