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政治的悲剧读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08:58:53 小学作文
篇一:读书笔记-《大国政治的悲剧》
《大国政治的悲剧》 米尔斯海默
落脚点:应对亚欧大陆可能出现的地区霸权对美国构成威胁这一美国式的经典命题。根据进攻现实主义理论,无论哪个国家在21世纪崛起,并且实力与美国旗鼓相当,都会对美国构成威胁;而在作者的分析中,中国恰是21世纪崛起的国家。(不是作者主观认为中国是威胁。)
中国威胁论:抹杀国家的个性,是自我实现的预言。时代在飞速发展,没有永恒的循环逻辑,欧洲走出主权国家的循环逻辑,推进一体化。
篇二:读《大国政治的悲剧》有感
读《大国政治的悲剧》有感
——进攻性现实主义以及中国威胁论的相关看法
浙江大学 龙禹豪
约翰?米尔斯海默先生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芝加哥大学温德尔?哈里森杰出贡献教授,他的代表作《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于2001年出版后不仅在国际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而且受到各国外交界的高度重视,其详细阐述的中国威胁论的理论依据,更是引起了中美以及其他各国的关注。
冷战结束后,现实主义的江河日下和理想主义的死灰复燃,永久和平论、相互依存论、国际制度和平论的甚嚣尘上。但是,冷战结束后的今天,世界仍然处于动荡与非和平之中。他的这本著作就是基于以上现实从而系统论述了国家关系特别是大国之间将永远处于互相猜忌利用这一悲观境地的事实,并且用详细的论点来证明了这一观点,用事例来证明乐观主义的虚幻,从而进一步提出了进攻性现实主义的核心论点,最终,根据这一论点推演出“中国威胁论”。
作为一个有独立思考意识的人,我不希望我们中国的同胞仅仅因为该书对于中国威胁论的理论论述就对于该书秉行一味否认的态度,而应该从理智的角度出发来读懂作者的观点从而得到自己的结论,不论是否定还是赞同。而在我看来,作者对于中国威胁论的阐释以及进攻性现实主义的理论是不够严密的,甚至可以说是有些片面的。
对于进攻性现实主义,作者的观点是:“国际政治从来都是一项残酷而危险的交易,而且可能永远如此。虽然大国竞争的烈度时有消长,但他们总是提防对方,彼此争夺权力。每个国家压倒一切的目标是最大化的占有世界权力,这意味着一国获取权力是以牺牲他国为代价的。然而,大国不止是为了争当大国中的强中之强,尽管这是受欢迎的结果;它们的最终目标是成为霸主,即体系中唯一的大国。”这段话的一个观点是,任何一个成为大国的国家都将拥有成为唯一一个霸主的野心,这样的“想法”使得作者有继续论述下去的理由,但在我看来这难道不是作者的臆想么?尽管作者在文中给出了各个国家现存的一些“定时炸弹”——那些不知道哪天会突然成为两个国家冲突导火线的因素,但这仅仅是一种建立在简单概率论上的可能,历史这么长,冲突难免有,若因为这种冲突爆发的可能就表示一种悲观的论点,那么岂不是这种论点本身更加悲观呢?
进攻性现实主义其片面之处在于作者将所有国家以及所有的民族都描绘成和美利坚民族一样的具有内心深处“渴望”战争的“富有冒险性的正义感”,而这完全不符合客观事实。大航海时代,一部分骁勇的英国人选择到了条件艰难的美国和印第安人进行惨烈的对抗从而最终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而另外的一些不那么具有“冒险性”的英国人选择了澳大利亚等其他地方发展殖民,这注定了美利坚这个民族是内心彪悍而富有冒险性的民族,西部荒野的牛仔是他们的最好代言人,这样的富有冒险性的民族个性确实是不能用褒或贬来简单规划定义的,从科技和探索领域来看,这样的个性是一发强烈的推进剂,而对于处理各个国家和民
族的关系,并不是积极的导向和平的一种性格理念。而更多的国家和民族不具有这种对于战争的渴望或者“内心下意识的期待”,东方的许多国家包括中国直到现在还奉行的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一种被动应对外界刺激的心态,作者应该认识到每个国家和民族拥有不同的民族色彩和文化,各种不同的政治和长久以来演化而成的历史已然决定了这个国家和名族的个性,而不是简单的如作者“幻想”的那般人人都是为了“称霸”而存活。
且不说地缘因素和人文因素,攻击性的现实主义不符合历史,也与有关战争理论是相悖的,按照柏拉图对战争观的划分,战争观可以分成两种:积极的战争观和消极的战争观,所谓积极的战争观是指用战争准备或战争手段维护和平,并巩固或扩张自己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的观点,但柏拉图表明的是这样的战争手段是用来维护自身安全和政治统治角度的,而非西方的霸权理论,但是这一观点依然成为典型的西方战争理论以及其霸权理论的来源,这在作者的理论观点里也可以看到,似乎美国的区域霸主是一种合理且正义的存在而其他任何的区域霸权都不应当对其造成威胁,这种可怕的观点难道不是造成所谓“大国政治悲剧”的根源么?
而所谓的消极战争观是指用和平手段维护和平,尽管可笑并且让人感到沮丧的是和平手段不一定能维护和平,但这一理论还是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了中国制定战争政策和对外政策的理论支点,中国自古以来爱好和平的根基使得中国即使是成为一个人口众多的世界级强国也不会对外产生恶意,尽管作为一个中国人说出这样的观点有点不能令人信服,但任何一个关心国际局势的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中国对于外界的和平态度以及积极寻求共同发展的一种姿态,进攻性现实主义在中国完全没有可能存在并且将其演化成为一种政策。然而约翰?米尔斯海默认为中国并不是一个喜好和平的国家,我们现在的对外和平姿态仅仅是因为我们不够强大,而在我们国运开始衰落的1840年以前都是具有进攻性的。对此我有两点看法:其一是中国的战争绝大多是非侵略性的,反而大多数时候是为了抵御外族入侵而发动的自卫战争,如果这样的战争也能被作者归入为“具有侵略性”,那么作者一定是心怀叵测;其二,试想一个强壮的男人需要将一个尚在茁壮成长中的男孩(尽管这个男孩一直露出友好的笑容并且做出善意的行为)视为自己的假想敌,只能说明这个男人自己太具有主动侵略性并且没有自信。
而支撑米尔斯海默的中国威胁论的另一个巨大“理论依据”可以归纳为:中国不是民主国家,而民主国家是不会主动挑起争端的。这在我看来是及其不符合事实的,所谓的“民主”就代表正义,而中国“集权”就代表非正义的说法简直就是强扣帽子。第一:所谓的民主仅仅是存在于国家内部的一种意识形态,对于国际间这种无政府的现状,一个国家内部的民主与否并非代表在对待世界的格局上(特别是对待弱小的国家)的民主与否,这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即使是自称“民主”的国家也常常对弱小的国家主动发动战争,而所谓“非民主”国家很多时候反而成为了世界格局和平稳定的维护者,这一点是米尔斯海默闭口不谈的;其二,“民主”只是一种过时的说法,而判断一个国家是否进入现代文明而非旧社会应该由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对政府的满意度来决定,一味的用“民主”两个字来贬低牵制中国难道不是一种可耻的行为么,任何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必定是政策与经济文化等其他方面一起推进,中国这些年来的政策制定与实施让人民感到信心并且越来越多的人有了中国梦,这是积极发展的一面,仅仅因为政策不和西方国家一样就被怀疑和否定,这也侧面说明了西方的霸权思维是根深蒂固的。
我还想提醒作者的是,世界是在不断进步的,要考虑的东西也应当不止几个世纪前那些。
最早的野蛮人以村落和部族为单位进行战争和交涉,而后慢慢形成了小的国家,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而现在小国以其民族的血源性或者地缘因素形成了大国或者同盟,按照事物发展的趋势,最终世界将形成一个大的格局,虽然可能国家与国家还是有地理界限,但在经济文化科技等诸多方面都形成了一个共同体,到时候再来看现在所谓剑拔弩张的世界格局,可能就像是我们中国人回顾春秋战国那段纷争的历史一样吧,最终大家还是在一起以一种和平的理念共同生活下去。米尔斯海默对于世界格局的分析虽然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但是时候总是向我们展示悲观的一面对于世界格局起到的作用而完全忽视各方寻求和平的声音和期盼和平的国家所抛出的橄榄枝,虽然世界的发展不一定能如同现在大家期盼的理想主义那样一直以“大体安稳,局部战争”的形式的发展下去,但一定不会像米尔斯海默描绘的进攻性现实主义那样人类的明天永无宁日。
参考资料:《大国政治的悲剧》——约翰.米尔斯海默
《霸权逻辑的脆弱性》——宋衍涛
2014年11月16日
篇三:《大国政治的悲剧》观后感
《大国政治的悲剧》观后感
<<大国政治的悲剧>>是美国学者米尔斯海默有关国际关系理论的专著。是一部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全文分为导论、无政府状态与权力竞争、财富和权力、地面力量的首要地位、生存战略行动中的大国、离岸平衡手、均势与推卸责任、大国战争的原因、21世纪的大国政治等十章。全文观点鲜明逻辑清晰行文流水,可读性强。
这本书的鲜明特点就是逻辑清晰。环环相扣。作者精心建构了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对其中任何一个小论点的攻击看来都难以撼动整个大厦的根基。而且从理性的角度分析该书的论点很合理。把人性自私的一面发挥到极致,是国际关系理论中现实主义发展的一个新高峰,我们只有登上自由主义的高峰才能去俯瞰它
本书于2001年10月在美国出版以后,便在国际关系理论界和新闻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在冷战后理论界一片“历史终结论”、“大战过时论”和“民主和平论”的声音中,作者指出在一个没有国际权威统治他国的世界里,大国一律损人利己,追逐权力,并成为支配性国家,在此过程中大国间必然产生冲突,这就是国家的悲剧,作为本书的结论,作者约翰·米尔斯海默认为中国将是美国最大的威胁。
《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2001年出版后不仅在国际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而且受到各国外交界的高度重视。虽然人们很难断定米尔斯海默理论对华盛顿的保守势力有多大影响,但由于该书出版恰逢“9·11”事件之后不久,其保守主义历史观以及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正好与当前小布什政府的对外政策提供了完整的战略思考和理论基础。《大国政治的悲剧》以长时段的历史考证,认定国际政治即大国政治。大国的生存意志是追求自身权利最大化及地区霸权,因而大国间不可避免地会形成冲突。但由于海洋的阻遏作用,使全球霸权不可能获得。故此约翰·米尔斯海默主张美国仿效英国曾扮演的角色,即不要指望成为全球霸权,而是扮演最后关头的裁决者的角色,防止欧亚大陆出现潜在霸权。约翰·米尔斯海默特别指出,由于中国经济的飞速增长,中美冲突将不可避免。他预计中国会和当年的美国一样,提出亚洲版的“门罗主义”,将美国赶出亚洲,因而他主张及时限制中国的发展,反对接触而主张遏止中国。
如果说保罗?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是为大国的兴衰寻找历史规律,得出了美国必然衰落的悲观结论,那么《大国政治的悲剧》则在探讨大国关系悲剧性的历史根源基础上开出了以“离岸平衡手”角色永葆美国强权的乐观药方。为美国度身定做的“离岸平衡手”战略与布热津斯基的欧亚“大棋局”战略有异曲同工之趣,分别代表了海洋与陆地两种版本的霸权均势战略。
在《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中,米尔斯海默教授提出了重要而难以回答的问题,并给出了发人深思的回答。书中,他提供了关于大国如何作为的有趣分析和为什么这么做的有力解释。此书堪称“进攻性现实主义”的权威之作。
约翰?米尔斯海默教授列举了大量的事实,并以缜密的逻辑阐述了其“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该书可与现实主义理论大师汉斯?摩根索、肯尼思?华尔兹关于国际政治中现实主义理论的经典著作相媲美,在许多方面甚至还有所超越。任何一个对国际事务感兴趣的学者都不得不认真对待他的观点。
约翰·米尔斯海默的《大国政治的悲剧》确实是一个悲剧,因为他所采用的论证逻辑结构是非常脆弱的,不仅没有说服别人,而且他自己在言谈话语之间也是不确定的,所采用的推理逻辑都是建立在“可能”基础之上的。他的逻辑推理的问题就在于他忽视了市场经济的巨大作用,市场经济本身是具有扩张性的,要不断的推动生产的发展就必须全球范围内汲取资源,特别是在战略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当一个国家的利益遍布全球的时候,大国之间的竞争就不可避免,在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短缺战略资源的争夺上,就有可能爆发冲突。
不是说经济全球化就全球一村了,而是意味着资源枯竭的时代已经来临,每个国家都必须在全球范围内获得自己需要的资源。如果说二十一世纪会爆发所谓的霸权争夺战,也不会是政治战,而是经济战、资源战。所以约翰·米尔斯海默的《大国政治的悲剧》不是故意转移视线,就是其逻辑结构存在缺陷。
米尔斯海默强调,国际政治即大国政治,因为大国对国际政治发生的变故影响最大。所有国家,不管是大国还是次大国,其基本命运都从根本上取决于那些最具实力国家的决策和行为。例如,1945-1990年间,世界上几乎每个角落的政治都深受美苏角逐的冲击何谓大国?米尔斯海默认为“大国主要由军事实力来衡量,一国要具有大国资格,它比须拥有充足的军事资源,以承受与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打一场全面的常规战”,这一大国的定义与马丁.怀特的大国定义有相似之处,怀特认为“大国是能够自信地对另一个大国开战的国家”,但怀特同时强调“大国是具有普遍利益的国家,即拥有同国家体系本身一样广泛的利益”。用军事实力这个变量来衡量“大国”,在怀特时代还有情可原,因为当时二战刚刚结束,军事力量作用很大,但在60年后的21世纪,国际政治的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使软权力的作用变的更加重要。经济的相互依赖、国际舆论与道德以及国际机制作用的增强,使得军事力量的作用相对下降,战争的代价沉重。可见,米尔斯海默对大国的这一定义是有失偏颇的复古或倒退。米尔斯海默的《大国政治的悲剧》,其理论是对以往传统现实主义和结构现实主义的裁剪式运用,其论证的逻辑结构是非常脆弱的,是带着悲观主义的有色眼镜去审视国际政治的必然结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为美国现有霸权的合法性寻找逻辑基础的现实举措,这使其理论的说服力大大降低。与其说是对国际政治的悲剧式的研究不如说是米尔斯海默个人的悲剧,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悲剧,更是美国学者的悲剧。
《大国政治的悲剧》把现实主义理论提升到一个新的严谨而精致的层次。米尔斯海默教授以其清晰易懂的文笔,解释了为什么安全竞争与国际体系紧密相关,并且区分了大国权力竞争的不同模式。他的观点发人深思同时又令人信服,并为大量的历史证据所支持。有些读者或许不同意他的结论,但是很少有人能轻易漠视。这本书不仅是学者与学生们的必读书目,任何想知道国际关系真正如何运作的人都是会感兴趣的。
篇四:读大国政治悲剧有感
读《大国政治的悲剧》有感
9·11恐怖袭击后不久,米尔斯海默的《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问世。该书一出,立刻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轰动。根据作者逻辑推理出的中国威胁论,以及作者对此开出的药方“离岸平衡手”一时成了众多学者和媒体热议的焦点。
对于中国威胁论,我认为我们不应人云亦云,感情用事的从民族主义的角度出发,一以辟之。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批判的去看待它。从客观的角度说,美国学者米尔斯海默的《大国政治的悲剧》是一部严肃的国际关系理论专著,作为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它被认为是自1979年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后的现实主义又一里程碑式巨著。米氏的理论落脚于欧亚大陆可能出现的地区霸权对美国构成威胁这一美国式的经典命题。《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的中心思想是:国际政治是大国政治,权利分配决定了大国政治的模式,影响联盟的形成;大国意志在陆地上的表现是地区霸权,而水域的阻遏力量使全球霸权不可能实现;大国政治的历史是修正主义国家间冲突的过程,尽管全球霸权无法实现,但大国一刻也没有停止这一企图,因此大国间处于无休止的安全竞争状态;美国是世界上唯一成功实现地区霸权的国家,它扮演了一种离岸平衡手的角色,以防止出现任何地区霸权;随着中国的崛起,中美间激烈的安全竞争将不可避免,因此他主张遏制中国。作者强调在21世纪初,欧洲的德国和亚洲的中国对美国构成挑战,并提出了美国应该扮演离岸平衡手的角色。这只是其长期理论研究的现实推测,并非专门针对中国。根据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无论哪个国家在21世纪崛起,并且实力与美国旗鼓相当,都会对美国构成威胁;而在作者的分析中,中国恰恰是将在21世纪崛起的国家,故而根据其理论逻辑,作者认为强大的中国会对美国构成挑战。作者的结论只是其理论逻辑的自然延伸,但往往被简单的视为对中国威胁论的阐述,这本身就是一个悲剧。
但这并不意味着米尔斯海默的思想没有危害性。米氏的理论并非是出于对中国的无知或者偏见,而是基于抽象的理论得出的必然结论。米尔斯海默2003年底应邀来华进行学术交流,第一次目睹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蓬勃生机,感受了中国人民对和平的殷殷渴望。但当一位中国学者借机询问他,对中国的了解是否有助他修改自己的理论,重建对中美关系较为乐观的认识时,他摇了摇头,一本正经
的表示,中国如此迅速的发展和繁荣,非但没有消除他对中美关系的悲观观点,反而强化了他对中美关系前景的忧虑。他本人是在以后的多次的采访和对话中,反复强调了这一观点,更是明确提出联合日本,越南,韩国,印度,俄罗斯共同遏制中国的观点。对于中国现在强调要做一个负责任的国家,与周边国家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以及实现地区共同稳定和繁荣的问题,米尔斯海默的回答是:“那只是中国现在还不没有足够发展和强大,所以中国需要这么做。如果将来中国强大了,一定会控制这些国家,限制他们的发展,这也符合中国的利益。”作为一个国际知名学者,米氏言论的影响不可谓不大,他的这番言论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此外,该书的出版恰逢9·11事件后不久,其保守主义历史观及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的许多方面正好与保守派占上风的布什政府的外交理念相吻合,虽然很难评估米尔斯海默的理论对美国决策层内的保守势力有多大影响,虽然美国的外交政策是各流派折中的产物,是基于美国国家利益和维护美国霸权地位的目标,但是我们对米尔斯海默的思想的危害性和影响绝不可掉以轻心。
在《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中,米尔斯海默用1792年至2000年间的国际政治史来验证其理论,而这些历史记录确实对其理论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从而使其得出了旧制度,旧时代的逻辑依旧,国际政治依然是大国政治依然处于悲剧式的历史循环中的结论。但细究之下却发现米氏的文章体现的是西方的,尤其是英国美国经验的循环思维。米尔斯海默的这一论断对西方国际政治史来说几乎没有瑕疵,但对于与西方有着几近完全不同历史进程和文化背景的东方国际政治史来说,这一观点却是纰漏百出,甚至让人有米氏为论证其理论而裁剪历史的感觉。不同于西方征服,扩张,和掠夺的殖民制度,东方的朝贡制度更多的体现的是儒家文化中的礼制思想。该思想应用于国际关系的具体表现是各按等级名分,朝拜纳贡,不互相侵夺,平安相处,将中国传统中的“德”的光环笼罩于与之有交往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德”之远被,使中国传统文化远播海外,提高了古代中国的国际威望,也增强了周邻国家对中国文化的向心力,使古代中国成为保持东方国际秩序和谐的象征,因此这种朝贡体系更多的事体现的是一种文化上的依附。然而不知是出于对东方朝贡国际体系历史的不了解,还是为论证其理论而故意无视不同国际体系存在的事实,米氏最终选择忽略了这一能表明即便是中国强大了,也不会按照当年美国经验行事的国际政治史。历史在进步,时代在飞速发展,
世界上没有永恒的循环逻辑。历史上,欧洲一度被认为是大国战争与和平的实验室,尽管有欧洲和谐时期,但均势—打破均势—新均势这一战争与和平的逻辑交替,走不出循环。然而近几十年来,人们看到的却是欧洲大国摒弃前嫌,走出了主权国家的循环逻辑,加速推进欧洲一体化,已经改变或者正在改变着历史的定则。因此,以旧眼光看待新世界难免出错。
米尔斯海默的进攻性现实主义十分强调陆地力量的重要性,认为军事权力原动力的人口与财富是衡量大国的主要标准。大国的最终目标是追求地区霸权,但不可能形成全球霸权,原因是越过巨大水域投送力量十分困难:巨大的水体使陆军很难进犯一个武装完备的大国保卫的领土。这样,陆地逻辑形成的进攻性原则与水体遏制力量的海洋逻辑的结合,使离岸平衡手角色成为大国的最佳选择。
作者强调巨大的水域阻隔导致投送力量困难,最终不可能形成全球霸权这一论断是有原因的。无论是一战还是二战,美国本土都远离战火,最根本的原因是美国有两个庞大的天然护城河—大西洋和太平洋,一直把它与世界其他大国分隔开来,因此美国也许是历史上最安全的大国。通过这一论断,容易使人相信这样一种事实:美国作为两面靠洋的国家,其大国地位永远无法动摇。
对于越过巨大水域投送力量十分困难是不能形成全球霸权的原因,作者的解释让人难以信服。不错,巨大的水域确实对投送陆军力量到一个武装完备的大国保卫的领土上是十分困难的,古往今来,登陆作战也一直是一个战争难题,但这并不代表陆军力量的跨海域投送无法实现。无论是一战对威廉德国,还是二战对纳粹德国,美国陆军都给予敌国造成了最严重和最致命的打击,而这种打击恰恰是越过巨大的水体阻隔,在武装完备的大国的领土上实现的。这一点在作者论证离岸平衡手时,也有体现。况且随着科技的进步,运输工具也在日新月异的发展。当前美军早已有了在24小时之内,将陆军部队投送到世界各个角落的能力。科技的进步必然会促进武器的发展,而武器的发展又必然会导致战争模式的变化。以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为例,美国的空军,和海军以及导弹部队承担了整个作战任务的绝大部分,是战争的主角,而陆军仅仅起到了摧枯拉朽的作用。因此,作者过分强调
陆军作用,以及巨大水域对陆军投送阻隔是无法形成全球霸权的原因这一解释是让人难以信服的。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离岸平衡手的观点,让我们嗅到了一丝新孤立主义的气
息。米氏在书中大胆指出,在今后十年内,美国可能会逐步减少在欧洲和东北亚承担的义务,美国的政策制定者试图将责任推给其他大国,让后者去抗衡潜在的霸权。但当这种方法失效时,美国便用其军事力量去消除威胁,并在该区域重塑均势以使自己收兵。而这无疑与主张进行有限干涉,把美国利益置于首位,减少海外驻军与义务,减少对外援助的新孤立主义不谋而合。
在美国的政治文化中,有两大不信任十分引人注目,这就是对内不信任政府,主张三权分立,推行自由主义逻辑;对外不信任外部世界—国际社会是无政府装态,是现实主义逻辑的天下。因而,国际政治理论作为一门美国式的社会科学,解释的往往是别国的行为,美国行为一方面遵循和其他国家一样的逻辑,但从精英理念和大众感情上讲美国常常是例外的;这种莫名其妙的例外论往往赋予美国以神圣的使命感,道德感。这种美国情结在学者中的具体体现就是以美国的或者是西方的制度,文化,价值观等作为普世原则。尽管不论是米尔斯海默还是亨廷顿都宣称不存在普世价值观,普世制度,但从他们的著作中我们却能清晰的感觉到这种普世原则的存在。不论是《大国政治的悲剧》还是《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国都在其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而推断中国将成为威胁或者是现有国际秩序的破坏者的依据,无非就是四个缘由:广阔的国土,庞大的人口数量,快速发展的经济,以及由此推出的必然的扩充军备,对外扩张。然而细究之下,却不难发现,符合这些条件的正在崛起的国家,还有一个,那就是印度。可是米尔斯海默等学者对此却一致“失明”了。这其中缘由耐人寻味,不得不令人深思。作为两个同样都在崛起中的大国,为什么中国遭受到了如此多的诘难,以致被妖魔化?为什么印度却在西方言论中大行其道,甚至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无疑是普世原则在其中作梗。作为曾经的英国殖民地,印度不论是在政治体制,还是国家制度上都深受西方熏陶。其独立后,也基本继承了原来的西方元素,故而在西方学者眼中,印度无疑是符合其普世原则的。但中国不同,中国的政治制度,国家体制,甚至是文化价值观都与西方的普世原则格格不入,如今又在走一条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发展模式,使得其一切都带有中国特色的烙印,因此就更加不见容于西方,故而两国在发展中遭遇到的迥然不同的待遇也就容易理解了。以上只是学生的一孔之见,不当之处敬请老师指正。
篇五: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悲剧》读书笔记
《大国政治的悲剧》摘录笔记
第一章 导论
1. 实际上,那种认为国际体系中的大国安全竞争与战争已经消亡的观点是荒谬的。打过战争的威胁尚未消失
2. 国际体系中没有维持现状的国家,除了那种想着对潜在的对手保持支配地位的一时霸主。
3. 当大国认为改变均势的成本过于高昂时,它们不得不坐等更有利的形势,但猎取更多权力的欲望不会消隐,除非一国达到最高霸权的目的。
4. 国际体系的三个特征一并导致了国家间的相互提防:
(1) 缺乏一个凌驾于国家之上并能够保护彼此不受侵犯的中央权威;
(2) 国家总是具有用来进攻的军事实力;
(3) 国家永远无法得知其他国家的意图。(大国博弈的囚徒困境)
5. 霸权是任何国家确保自己生存的最佳手段。
6. 当中国的权力增长后,美国与中国势必成为对手。
7. 检验任何理论的最终手段是看它能否很好地解释现实世界中的事件。(是理论检验实际,并非实践检验理论。实践未必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8. 大国想要生存,它们应当总是像正常的进攻性现实主义者一样行动。
9. 权力是大国政治的货币,国家为之争斗。权力对于国际关系的意义正如货币之于经济学。
第二章 无政府状态与权力竞争
1. 大国谋求最大限度地占有世界权力。
2. (1) 国际体系处于无政府状态;
(2) 大国本身具备某些用于进攻的军事力量,为其彼此伤害甚至摧毁提供必要成本;
(3) 国家永远无法把握其他国家的意图;
(4) 生存是大国的首要目标;
(5) 大国是理性的行为体。
3. 大国彼此畏惧,这种国家彼此畏惧的基础是,在大国拥有攻击彼此的能力并可能具有进攻动机的世界里,任何关注生存的国家至少对其他国家存有疑心。
4. “911困境”,即缺乏一个使受威胁的国家向其寻求帮助的中央权威,因此,国家彼此间具有更大的防范动机。
5. 说国家最大化地追求权力,就等于说国家彼此间怀有一种进犯的倾向,即使它们的最终动机只是为了生存。一句话,大国具有侵略意图。
6. 在完全控制体系之前,国家是不会成为维持现状国家的。
7. 在无政府状态下,一个国家的最佳生存之道是利用其他国家,牺牲他国利益,为自己获得权力。
8. 不过,大国不能总是按照他们的进攻意图行事,因为行为不但受国家所需要的东西影响,而且受制于他们现实这些欲望的能力。
9. 权力因素在三个主要方面影响恐惧的程度。
(1)一个拥有能经受核打击并实施报复的核对手与它不具有核武器时相比,前一种情况造成彼此恐惧的程度要小些。
(2)当大国被巨大的水体分隔时,他们常常不具有相互攻击的强大进攻能力,不管军队的相对规模有多大。
(3)国家之间的权力分配也会极大地影响恐惧程度。
10. 当大国面对严重威胁时,一旦需要寻找联盟伙伴,他们很少顾及意识形态。
11. 大国不会出于自己的考虑而一同增进世界秩序。相反,每一个国家都力求最大量地战友世界权力,这很可能与创造和维持一个稳定的国际秩序的目标相冲突。这并不是说大国从不想阻止战争维持和平。相反,他们竭尽全力阻止是自己可能成为牺牲品的战争。
12.有两个原因可以解释打过不可能成为一个和平的世界秩序承担义务。
(1)首先,国家不可能为增进和平的一般性规则达成协议。
(2)其次,大国不可能之权利考虑于不顾,而着手增进国际和平,因为他们无法肯定他们的努力是否成功。倘若努力失败,他们必将为忽视均势付出惨重的代价,因为一旦侵略者来到家门口,他们再拨打911,是得不到回应的。
13. 合作的多少不可能消除安全竞争的主导逻辑。只要国家体系仍处于无政府状态,就不可能出现真正的和平,世界总是充满安全竞争。
14. 大国行为背后的首要动机是生存。然而,在无政府状态下,对生存的渴望促使国家实施侵略行为。
第三章 财富和权力
1.国家有两种权力,潜在权力和军事权力。
2.在国际政治中,一国的有效权力是指它的军事力量所能发挥的最大作用,以及与对手的军事实力对比的情况。
3.人口众多并不能确保产生大量财富,但巨大的财富需要一个巨大的人口规模。因此,只有财富本身才能被用作衡量潜在权力的尺度。
4.财富是军事权力的基础,财富本身是潜在权力很好的指标。
5.把经济实力的分配与军事能力的分配混为一谈是错误的,因为国家把财富转化为军事权力的效率各不相同。
第四章 地面力量的首要地位
1.国际政治中的权力很大程度上是一国军事力量的产物。
2.最强大的权力是拥有最强大陆军的国家。(中国陆军如何?强权何在?)
3.陆军极为重要,因为它们是征服和占据领土的主要军事工具,而在领土国家的世界里,领土是最高的政治目标。
4.实际上,独立的海上力量和战略空中力量都不具备赢得战争的太大作用。这两种胁迫手段都不可能单独赢得一次大国战争。唯独地面力量本身具有单独赢得一次大战的潜力。(海空军事力量作战也都是以消灭地面力量为主)
5.战略轰炸不能奏效与封锁常常不能胁迫对手的原因是一样的:平民能忍受巨大的痛苦和掠夺,而不致起来反对他们的政府。
6.对于跨洋运送地面力量并在友好国家登录的海军而言,水体不是一个大的障碍。但当海军试图向敌对大国严密防守和控制的领土运送陆军时,水体便是一个可怕的障碍。
7.倘若单一的大过获得核优势,它将成为霸主,这无疑意味着再也没有大国对手与之进行安全竞争。这种世界中,常规力量对均势不再产生影响。但是,倘若两个或更多大国拥有确保自己生存的核报复能力,那么他们之间的安全竞争将会持续,地面力量仍然是军事力量的关键成分。然而,毫无疑问,核武器的问世使得国家在运用任何形式的军事力量攻击对手时,都更为小心谨慎。
8.无论什么条件下,核武器都达不到任何军事目的,唯一的用途是恫吓一国的敌人也放弃使用核武器。
9.陆军和支持它的海空力量是当今世界最高的军事力量形式。然而,庞大的水体极大地限制了陆军投送力量的能力。核武器大大降低了大国陆军冲突的可能性。不过,即便在核世界里,地面力量仍然是至高无上的。
10.国际体系中最危险的国家是拥有庞大陆军的大陆强国。(是在说中国么??)
11.岛屿大国不可能发动针对其他大国的征服战争,因为为达到他们的目标,他们必须跨越巨大的水体。这种保护岛屿大国的护城河同样也阻碍了它们投送力量的能力。
12.最后,由于海洋限制了军队投送力量的能力,而且核武器降低了大国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因此,最和平的世界可能是:所有大国皆为岛屿国家,并且拥有确保生存的核武器库。
第五章 生存战略
1.国际关系领域一个司空见惯的观点认为,建立均势和跟着强者走是受威胁的国家所能选择的关键战略,打过总是要抗衡危险的对手。
2.我不同意这一说法,正如前面所强调的,跟着强者走不是现实世界中的有效选择,因为虽然跟着强者走的国家可以获得较多绝对权力,但是危险的侵略者会取得更多的权力。
3.在现实世界中,实际的选择是建立均势和推卸责任。无论何时,受威胁的国家更愿意采用推卸责任而不是建立军事战略。
4.战争是增加额外权力的主要战略,而建立均势和推卸责任是维持均势的主要战略。
5.大国瞄准四个基本目标:
(1)他们追求地区霸权。
(2)最大限度地占有世界财富。
(3)控制地面均势。
(4)寻求超过其对手的核优势。
6.受威胁的国家可采取三个措施构筑军事工程:
(1)他们可以通过外交渠道想侵略者发出清晰信号,表明他们坚定地履行均势原则,即使这意味着战争。
(2)受威胁的国家可以创建防御同盟,帮助他们遏制潜在的对手。
(3)受威胁的国家能调动他们自己额外资源对抗侵略者。
7.推卸责任:
(1)他们可以寻求与侵略者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
(2)推卸责任者往往与预计的责任承担者保持冷淡关系。
(3)大国可以动员自己额外的资源,使推卸责任发挥作用。
(4)有时,推卸责任者允许甚至推动与其责任者承担责任增加力量也是有意义的。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