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良渚文化博物馆平面图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3:24:39 体裁作文
良渚文化博物馆平面图体裁作文

篇一:良渚博物院考察报告

良渚博物馆考察报告

良渚博物馆考察报告 ——从博物馆空间设计角度出发

良渚博物馆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良渚美丽洲公园内,是距离紫金港校区较近的一座颇具特色的博物馆。良渚博物馆基本展览总主题为“良渚文化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突出展示良渚文明在中国和世界同类或同时期文明中的地位。与其良渚文明的专业展馆齐名的是良渚新馆的设计与其展示风格。

对石器、玉器、漆器、陶器等器物不甚了解的我参观良渚博物馆只能感受到它们带给我古朴、文化积淀厚重的感觉,留下的更多是对其展馆外墙设计、空间布局、内部展厅布置、空间符号元素等空间设计方面的惊叹,因此此份博物馆考察报告主要从良渚博物馆的空间设计角度出发,结合文字资料,呈现一份初步的考察报告。

一、概况

良渚博物馆占地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展览面积4000多平方米,内设3个常规展厅、1个临时展厅以及文物专用库房和为公众开放的休闲场所等功能区块。建筑由英国著名建筑设计师戴卫?奇普菲尔德设计,以“一把玉锥散落地面”为设计理念,由不完全平行的四个长条形建筑组成,被称为“收藏珍宝的盒子”。整个建筑凸显简约、粗犷、厚重、大气的特征,注重景观与自然的结合,在依山傍水、野草凄凄的景致中,置于蓝天白云间,让人强烈地感受到一种艺术与自然、历史与现代的和谐融和。建筑外墙全部用黄洞石砌成,远看犹如玉质般浑然一体。院内穿插设计了三个天井式主题庭院,运用中国园林建筑的元素,给人以温馨之感,在厚重中添加灵动的生活气息。 在馆外看整体建筑,外观粗犷、大气,灰白色墙面没有任何装饰,显得简洁而流畅,颇有西方极简主义的风格,周围绿树怀抱,流水晶莹的铺在碧绿的草坪上,晚春的气息仍未散去,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和谐共处,相映成趣。

二、建筑设计

良渚——美丽的岛,建筑融入整体环境,因地而生,和谐内敛。

用平实、单纯的体块组合来表现对当地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呼应关系,通过建筑传递文化信息,是对良渚博物馆建筑精到的形容。

整个建筑物是向内的、整体性的,四个条形的体块,通过庭院联接,使整个设计内外连通着自然,如同一个风景里伫立的雕塑一样。整个的地形是一个山谷,两边都是山,这是一个山谷,中间有水,建筑的长条体块组合,基于地形,与水结合,用错动的长条呼应了水的灵动,简单的轮廓融入基地。

外部封闭了,但是内部的插入的庭院打破了封闭,反而让游客在观展疲惫时,有高品质

的空间休息欣赏,更富有生活气息。馆内设计的三个天井式主题庭院,体现了中国园林建筑的元素 ,(美人靠以及源自玉琮、玉璧等理念的景观小品),现代的演绎在博物馆里成为亮点。庭院给人以温馨之感和生活气息。

博物馆手册的参观展览图,游客的流线被红线从入口庭院开始,一直前进到各个展厅,贯穿庭院,直到最后的庭院出口和引桥。整一过程很是顺畅,高效的参观了良渚主要的文明产物之外同时也给人自由不受限制之感,甚是巧妙。

可以发现,尽管建筑的设计是独具匠心的,但在参观过程中它是低调的,不会抢走文物的光芒,建筑的存在只是为了更好地烘托文物的价值,对于一座建筑的评价应该是要去感知它所要展现的意识形态,展现给你的生活,良渚博物馆的设计是可以给其他博物馆以借鉴的,如何在建筑上本身就具有博物馆的气质。

新良渚文化博物馆新馆的形式基于一种现代意义上的合理性,即严格区分原件和复制品,新建筑不在形式上对任何出土文物进行简单模仿。建筑师从发掘的历史器物—一系列玉锥的排列中得到启发,形成自由组合的条状建筑物,横卧在景色如画的良渚公园中,以平实、简练的体块组合表达了文明萌芽时期的单纯与质朴,从而在今天与过去之间形成一种精神上的联系。博物馆的内部空间是四根宽米、高低各不相同的管状空间,管状空间独具的导向性将引导着访客去探寻良渚文明的传奇博物馆的景观设计在不破坏原有地形地貌的情况下,赋予了公园更多的趣味性,加强了建筑内部与外部空间之间的联系——那是一个个开敞的盒子空间从建筑中延伸出去形成的庭院。

内敛简朴的形体,与自然很融合,不争不抢,相得益彰,彼此衬托,如“一把玉锥散落地面”。尽可能地以简单的形式融入环境之中,成为环境的一部分,于内敛中流露出独特的气质。它的建筑很简单,简单到让人感觉不到有何特别之处,却又让人难以释怀,让人感知它存在要诉说的故事。走进良渚,它已经开始诉说 。

三、内部展示空间设计

(一)展示空间概况

良渚博物馆的展览设计理念是:雍容华贵、高雅亲和。

围绕这个理念,新馆的内部设计是独具匠心的。展览力求创新陈列理念、合理运用先进的展示方法和手段,努力化解良渚文化的专业元素,使博物院成为一座可观、可学、可触、可玩的平民化博物馆。在三个相互联系又独立的展厅中,分别陈列“发现求真”、“良渚古国”和“良渚文明”三大内容,另外在第一展厅和第三展厅中分隔出前厅和尾厅,作为导引和结

束。由于博物馆建筑在设计时采取了建筑设计与展览文本策划同步的先进理念,对建筑空间“功能第一”的原则予以充分考虑,从而使新馆展览空间完全适应了展览文本的内容与形式设计。三个展厅内部空间高8米或12米不等,其中第一展厅内部空间高8米,展厅面积800多平方米;第二展厅高12米,展厅面积900平方米,第三展厅高8米,面积近1500平方米,每个展厅内没有一个柱子,可任意进行空间分割和设计,空间利用率极高。

同时空间内部运用符号、图形等元素,施加给游客独特的空间经历,随着路线空间布局的改变,层层变化带给游客不同的感知,与文物的观感共同构成博物馆参观体验。

(二)良渚博物馆展示空间组合特点

1、 符号空间构成

主题符号作为整个展览的灵魂,其使用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展览设计的成败。良渚博物馆将遗址挖掘与文物特点相结合,运用多种建筑符号与图腾,营造崇高的空间氛围,再现良渚文化的辉煌。

2、 序列空间构成

序列空间的合理组合,使整个展览流程和路线机器顺畅,设计采用单线人流设计方式,全面展示了展厅文物与内容。同时在序列空间的分割构成方面极其生动,摒弃了原始展览单一的直线参观方式,展览路线曲折而富有变化,同时空间生成大小对比强烈,好似中国传统园林空间构成方式,张弛有度,给参观者心理上极大的享受。

3、 图形空间构成

图形作为静止的单一形态,在博物馆空间之中发生了有趣的变化。良渚博物馆的图形以单一的个体存在于空间之中,使之改变了冰冷单一的空间形态,在人们的行走中不断变化与重叠,产生微妙的变化,反复诠释其主题意义。

符号空间、序列空间、图形空间,这些基于空间经历的带有文化概念的空间形态展现了良渚博物馆想要表达的良渚文明的意识形态,都是本由建筑的点线面隔绝开的空间,因为空间元素的使用赋予其文化内涵。

四、总结

建筑不但是供使用的,而且也有很大的艺术表现力。良渚新馆本身就是一种艺术。 方振宁说“其实吸引我的不只是良渚的玉器,还有这座博物馆建筑的设计,我认为它是中国博物馆建筑中最好的设计。”我所参观的博物馆不多,往往都是那种较为古朴的设计,

篇二:良渚文化博物馆

良渚文化博物馆平面图

良渚文化博物馆

良渚文化博物馆

良渚文化博物馆, 这是“良渚圣地”公园的核心部分,由博物馆主体建筑和周边的主题园林组成。它们是“良渚圣 地”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主体建筑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设计,其本身就以独特审美价值,成为 “良渚圣地”不可或缺的藏品。

目录

基于良渚文化的独特内涵以及它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重要意义,1992年良渚文化博物馆破土动工, 1994年5月28日正式对外开放,从此承担起传承、发扬良渚文化的光荣使命。博物馆占地面积9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由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题写馆名。主楼建筑分上下两层,屋顶顶角以良渚文化典型玉器——玉琮为造型,使整个建筑既融入了良渚文化元素,又显得古朴别致。

良渚文化博物馆是一座综合反映良渚文化考古与研究成果的专题性博物馆,坐落在良渚镇荀山边上,山与馆之间围着水塘,颇有美丽洲的味道。博物馆内设一个序厅和三个展厅,共展出良渚文化器物400余件(组)。序厅以赵朴初先生题写的“文明曙光”四个鎏金大字最为醒目,整个序厅的墙面用块石叠砌成壁,并施以不同的颜色分别示意三个社会发展阶段:最下层代表的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最上层代表的是夏商周三代青铜文明时代,中间一层突出体现了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文化,每层上面都刻有各个时期的代表性纹饰与器物。石壁上嵌着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的题词——“文明曙光”,作为基本陈列的名称,为全馆所展示内容起到提纲挈领之意。

从杭州市中心向西北约13公里便是余杭区良渚镇,这是一个普通的小镇,却拥有一个很诗意的名字——良渚:美丽的水中小洲,“美丽洲”。 1936年良渚人施昕更先生的一个发现,让这个美丽而富有诗意 的名字为更多人所熟知,良渚亦从此声名远播。

施昕更先生的这个发现,就是最终被考古学家以最早发现地“良渚”命名的“良渚文化”。

施昕更先生在良渚最早考古发掘良渚

遗址以来,后继的考古工作者用手中的手铲

不断地揭开了良渚文化那尘封已久的历史

面貌,一个概念逐渐变得清晰起来:距今

5300——4200年左右,在长江下游太湖流域

的广袤土地上,良渚文化在这方美丽的土地

上生息、繁衍了一千余年。在充分汲取马家

浜文化、崧泽文化的养分后,良渚文化开创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绚丽篇章,迎来了堪称核巨变的文明初创时代:犁耕的稻作农业,分工精细而发达的手工业,大规模的营建工程,复杂的社会结构,完备的礼仪制度,以玉器、漆器、黑陶为代表的卓越的艺术成就??虽然至今良渚文化仍有许多未解之谜,但数千年前良渚古国的神魂魅力一直令学者专家们如痴如醉,他们称赞:中华文明的曙光是从良渚升起的!

1.内外空间和功能设计

博物馆依山面水,在建筑样式上,既体现了当代先进的建筑设计理念,又体现出良渚文化内在精神在时空上的延续;既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又完全融入自然山水之中,与周边环境得体地对话,成为一道“自然的”风景。在内部单元的组成上,充分考虑当代先进博物馆在教育普及、学术研究和收集保管三个方面的要求,设有基本陈列室、临时展室、影视报告厅、学术会议室、观众服务设施和休息区域、贵宾接待室、阅览室、技术用房、行政用房等。同时,通过恰当的造园手段,使内外空间自然过渡,内景、外;景互相呼应。在展示手段上,采用考古文物陈列、多媒体演示、场景仿真模拟、专题片放映、面和立体图表的示意等多种手法,配合现代的声光系统,以求给观众清晰的印象和直观的感受。

2.多方位、多角度的内容表现

3.用文化时空坐标(联系到中外的同期文明和文化,也涉略到与良渚文化有传承关系的文化形态),阐明良渚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无法取代的崇高地位,以及良渚文化对中华文明的起源探索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4.尽可能多地运用考古实证的陈列,辅以生良渚文化博物馆要让参观者在近距离的接触中,真切感受那温和圃泅中蕴涵的大气和刚性,品味那掩藏在东万式神秘和浪漫中的天地自然观念。并告诉他们·对精神和文化的不懈追求以及在这种追求中所表现的非凡

的厚创精神和原创能力,正是造就良渚文化

1300年辉煌的根本动曰。它既呈一个庄严的

当代文化祭坛,也是一个平易近人的、让公众

感觉到亲切的场所。活、生产场景仿真模拟,

集中展现良渚文化时代,先人们在大规模农业

生产、工程建设、水上交通、玉石器制作、制陶业和纺织业的发展、市井的形成等诸多博大精深的创造性成就。

5.通过多媒体演示的手法,表现独立于物质文化之外的形态完整的良文化礼制及其对后代中曰社会意识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发掘良渚文化的精神内校在今天依然具有的现实意义。

6.运用文化比较的方法,展示良渚文化与玛雅文化、美洲文化及环大洋文化的(相互关系,核理出良渚女化向海外传播的文化脉络。

7.叙述良渚文化的发现和发掘过程,展示良渚文化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尚未解决的相关课题,激发参观者的探究热情。

大记事

作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著名的考古大遗址,良渚遗址的地位价值早已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一致公认。早在1994年,良渚遗址就因其在中国文明起源阶段无与伦比的重要价值和保存的完整性,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申报《世界遗产名录》的预备清单,评价说:“良渚遗址重大价值的不断揭示,已经改变了以往人们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时间、方式、途径等重大问题的认识;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 沐浴着新中国的旭日,良渚考古进入了黄金时代 1936年

西湖博物馆的施昕更先生在他的家乡——余杭良渚一带发掘了良渚棋盘坟、荀山周围以及长命桥钟家村等遗址,他在调查中还获知类似的遗址有10余处之多,都出土了大量的黑陶与石器,施昕更先生据此撰写出版了《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这是良渚文化研究的发端。

然而,战争连绵,刚刚起步的良渚考古也因此陷于停滞状态。直至20世纪50 年代,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发展,我国的考古事业也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良渚考古开始了大量积累材料的阶段。

1955年

浙江对余杭长坟遗址的发掘,是新中国成立后良渚遗址范围内的第一次考古发掘。

考古工作者的手铲不断揭开良渚荒草萋萋的历史尘封,使它曾经沧海桑田的面庞逐渐变得亲切。经历了旧石器时代的筚路蓝缕以及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与崧泽文化的风风雨雨,复杂的社会结构、完备的礼仪制度,以玉器、漆器、黑陶为代表的卓越的艺术成就一一展现在世人面前??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良渚遗址的重大价值层层揭示

20世纪80年代初

以吴家埠发掘为标志,这一区域的考古工作进入实质性阶段,神秘的良渚文化也揭开层层面纱。

反山、瑶山发掘引起巨大轰动,并迅速掀起一股良渚文化和良渚玉器研究的热潮。不久,汇观山、莫角山等重要遗址被揭示,良渚文化的研究又被推向新的高潮。

“良渚遗址”作为大遗址的特指概念逐渐形成,大型礼制性建筑、高等级祭坛、显贵墓地集聚一地,大量不同类型的遗址被不断发现,良渚遗址作为良渚时期的一个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中心的观念,很快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同。

篇三:良渚文化玉器鉴定秘诀!

良渚文化玉器鉴定秘诀长江中下游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 属于考古学的文化范畴, 上承凇泽文化发展演化而 来。按照对良渚遗址出土物所做的物理炭 14 测年法,距今约 5300 年~4300 年,也有晚于 4000 年的良渚遗址被发现,学术界取是按中间范围取值,不可能做到完全精确。 良渚文化最早发现于上世纪 30 年代, 最早的发现者施昕更。 上世纪 50 年代环太湖地区 的考古工作有诸多发现,先后发掘了上海马桥、无锡鲜鱼墩遗址。1959 年社科院历史研究 所所长夏乃先生提出了良渚文化的命名。1973 年草鞋山良渚文化精美玉器的出土,更是将 长江流域的玉文化一下子提早了上千年, 堪称中国南方灿烂文明的奇葩, 成为全世界玉器爱 好者梦寐以求的终极藏品。然而良渚文化古玉的仿制品,却也如影随形,一直在困扰着良渚 古玉的收藏爱好者, 早期仿品在宋代已经出现, 北京故宫博物院就藏有一件宋仿的神人兽面 纹良渚式玉琮。图 1: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仿良渚玉琮 良渚文化以余杭郊区的良渚镇命名, 其覆盖范围北到江苏花厅, 与山东大汶口文化交接。 西到江西和湖北交接,幅员甚广。由于缺乏田野考古文物的佐证,早年考古学者对于良渚玉 器的年代认识仍很模糊,甚至一些文博泰斗也经常将民间采集到的良渚玉器视为商周玉器。 因为大家都不相信在新石器时代, 良渚古人能够雕琢出如此精美的玉器纹饰, 这种观点一直 延续到上世纪 70 年代。 随着草鞋山、张陵山、寺墩、上海福泉山、浙江反山、瑶山等地的先后发掘,在良渚墓 葬中发现了良渚时期的陶器和精美的以神人兽面纹为代表的良渚玉器并存, 才将上述玉器的 年代定位良渚时期, 这桩考古学上的冤案才得以最终平反。 扭转了考古界对良渚玉器制作年 代的认识,而且在海内外掀起了至今未衰的良渚玉器研究和收藏热潮。图 2:反山良渚文化贵族墓地平面布局图 3:青浦福泉山遗址考古挖掘现场 随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耕地被开发,众多的良渚玉器得以出土,并流入 海内外收藏家之手,其中不乏精品。但是,这也给良渚玉器的伪造者带来了巨大的利益,近 年来流散海内外的数万件良渚玉器大多地是新近仿制的赝品。浙江的余杭、江苏的常熟地区早就已经出现仿制良渚玉器的私人作坊。因此,除了在上 世纪 70 年代出土的良渚玉器外,最近几十年民间收藏家手中的良渚玉器大多是真赝参杂, 给良渚玉器的收藏鉴赏和民间交易带来了巨大障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间收藏文化的发 展。在国内某些二三线的拍卖行,赝品良渚玉器更是比比皆是,笔者参加 20

10 年上海汇宝 春拍,曾经亲眼目睹一件早仿的良渚兽面纹玉枕,以 300 万元高价成交。各位藏家当擦亮眼 睛,掌握必要的识别良渚玉器的方法,谨防被制假、卖假者的故事所惑,蒙受经济上的重大 损失。 古玉居 收藏研究良渚文化玉器二十多年,对良渚古玉的质地、文化内涵、埋藏环境和地 质变化造成的玉质解理,以及出土后在富氧环境下的二次变化和次生现象有着深入的研究。 结合近期考古学的深入,大量的发掘报告和学术成果现世,特意收集整理了些许资料,配上 图文,供各位藏友赏鉴。希望对各位藏友鉴赏能力的提升有些许帮助。图 4:南京博物院收藏的良渚玉环 良渚玉器要细辨玉质和沁色,浙江仿制良渚古玉的作坊虽多,但大多属滥竽充数,仿制 的玉器粗糙,不值一提。笔者曾参观过一些玉雕作坊的制玉过程,大概与原始时代没有大的 区别,但选用的质料,琢玉的工具和制玉的工艺却古今差异甚大,这就给我们辨别真伪提供 了条件。图 5:现代仿造良渚玉器的车间一角 良渚古玉所用的质料有多种,其中最主要的是透闪石--阳起石系列的软玉,另外还有萤 石、叶腊石、石髓、绿松石等美石。依其纤维结构的差异,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形态。一类是 未受沁为半透明的湖绿色受沁后为鸡骨白玉料, 这种玉料当时多用于制作琮、 三叉形饰、 钺、 冠状饰等玉器。图 6:上海博物馆收藏的良渚文化玉钺 另一类为未受沁为不透明的暗绿色, 沁后五色斑驳, 肉眼常可见绢云母状交杂的纤维结 构, 这种玉料在良渚早期就已经被采用, 主要用于制作面积较大的玉璧, 个别也制作成玉琮, 但制作的玉琮工艺粗率, 从墓葬中出土位置看, 其礼仪上的地位明显逊于采用第一种玉料制 作的玉琮。 到了良渚晚期, 可能是由于第一种玉料匮乏, 第二种玉料被普遍用于制作高节琮。 图 7: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高节良渚玉琮局部 实际上,真正的良渚古玉没有较纯净的鸡骨白,自然环境下形成的玉质白化,是由于透 闪石内部的结晶水逐步失去形成的,一般会经历红化、失透、白化的渐变过程,这是辨别良 渚质料上最基本的特征。图 8:良渚文化鸡骨白玉琮 市场上经常所见仿制的良渚鸡骨白玉器一般没有这种色泽的自然变化过程, 而是用高温 炙烤玉器,在 900 度以上的高温环境下,玉器失透变白,硬度降低,但这种仿鸡骨白在质料 上存在很多破绽,比如:整器死白,裂纹均匀分布,与地底埋藏千年所造成的同向冰裂明显 不同。仿制良渚玉器的材料多采自江苏溧阳的小梅岭玉矿,与良渚先民选用的玉材相同,晶 体较粗,明显区别于微晶

结构的和田玉质,这样的仿品要从工和沁上着手辨别,仅从玉料出 发经常会打眼。也有的仿制品选用辽宁的岫岩玉矿,颜色有黄色、褐色、杂色、青绿色等, 透明度较高,经常用来高温仿制鸡骨白玉器。图 9:仿制的良渚鸡骨白玉环及玉琮 其次要辨别良渚玉器的透明度、光泽和颜色变化。鉴别透明度,借用聚光手电通常是2 毫米至 10 毫米间。良渚古人选用的湖绿色玉,聚光手电的光线能完全透过,由于做沁上存 在相当难度,一般较难仿制。特别是大型玉璧自然埋藏所造成的白色草筋纹,是鉴别上述玉 器的重要法则。 图 10:良渚文化玉璧 在江浙平原地区出土的良渚古玉,如:反山、瑶山、汇观山等地出土的玉器表面,经过 四千多年的岁月,常常会形成一层光亮、致密的膜,侧光下呈现明显的玻璃光。古人制作玉 器过程中,需要经过开料、刻工、抛光等多道工序,形成绝佳的抛光效果。加之受到四千年 埋藏环境的共同影响,最终形成了玻璃光的效应,在高倍显微镜下可见不规则的细微磨痕, 这是现代电动工具加工所无法仿制的特征。在余杭地区出土的玉器基本上都是白色的, 与人们意识中的反差很大。 实际上良渚最初 都是湖绿、黄绿、碧绿、深绿色,这种白色行业内部称为鸡骨白和老泔黄。因为地质作用和 物理变化,次生变化受沁 2000 年以上,甚至 4~5 千年才能形成。早期的良渚玉器表面的膜 已经损坏,纹饰模糊,泥土侵入后犹如石灰和石膏,称为解理。比如在新地里发掘的很多玉 璧,只有套模板才能取出。鸡骨白的玉器经过阴干会回复一些硬度,经过盘玩,人的汗水和 油脂沁入后会逐渐回复莹润,颜色也会改变,主要是变红,台北故宫和海外博物馆的很多清 宫旧藏良渚古玉,主要是红色的。图 11:良渚文化神人纹玉琮 玉器琢刻工艺,也是辨别良渚玉器的重要方法。它的制作工艺,有一些方面在今天看来 不可思议。在出土的良渚器上,不少留有切割的痕迹,分为锯切割和线切割。锯切割是用片 状的石器和竹片配合解玉砂做直线切割, 用于玉器的开料和剖面。 而线切割则是用兽皮加水 和解玉砂的制玉工艺,由于没有精确的定位技术,经常在玉器表面留了抛物线形的切痕,在 良渚的一些玉琮、玉钺的表面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是鉴定良渚玉器的重要方法。 图 12: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玉琮 良渚玉器上的钻孔采用了管钻和锃钻,前者用于口径较大的孔,如玉琮;后者用于小型 配饰的钻孔,如玉牌和锥形器上的钻孔。由于解玉砂在钻孔过程中会不断磨损,越深入钻孔 就越困难,从工程学的角度出发,古人采用了双

面对钻的方式来提高钻孔效率,由于原始工 具无法精确定位,经常在对接处出现错茬和台阶的现象,良渚后期随着高节琮的出现,玉琮 钻孔一般不加打磨,所以可以明显观察到错茬现象,也是鉴定良渚玉器的重要方法。 图 13:笔者收藏的良渚文化玉琮钻孔局部 1图 14:笔者搜藏的良渚文化玉琮钻孔局部 2 现代仿制良渚玉器的作坊,采用的是电动工具钻孔,因此在孔壁内部经常可以看到连续 的螺旋纹,这是钢质钻头直接切削玉料的结果。有的钻速过快,经常在孔的边缘造成崩茬现 象。 而真品钻孔内部虽然可以观察到螺旋纹, 但是大多不连续, 特别是采用锃钻工具的钻孔, 多出现多个轴线相互交错的同心圆钻孔, 对光观察叠压效果特别明显, 这就是藏界常说的蜂 腰孔,这种现象经常出现在琮型管和圆柱形器上,藏家当细辨之。良渚玉器种类庞杂, 色彩光泽也常随受沁程度的不同而呈现出多种变化, 仿制者为求高 利又挖空心思不择手段,但只要我们掌握真品在质料、制作工艺、造型纹饰等方面的特点, 尤其是那些无法进行仿制的特点,就不难明辨真伪。古玉居在此奉劝良渚玉器的爱好者,一 定要掌握良渚古玉不可仿制的细部特征,方可出手,否则中招的概率非常大。切不可费力寻 找所谓良渚玉器上的真品特征, 而对眼皮地下的作伪痕迹却视而不见。 但愿各位藏友随着鉴 赏能力的不断提高,都能收藏到自己心仪已久的良渚玉器。新浪古玉居 2010-11-11

篇四:良渚博物馆考察报告

良渚博物馆考察报告

姓名:杜颖

学号:3110000239

专业:科创大类

良渚博物馆考察报告

杜颖(科创3110000239)

距离浙大紫金港校区并不遥远的良渚镇,是一个拥有诗意名字的普通的小镇。1936年良渚人施昕更先生的一个发现,让这个美丽而富有诗意的名字为更多人所熟知,良渚镇亦从此伴随着拥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良渚文化声名远播。

2011年11月我曾作参加学校的社团志愿者活动在良渚博物馆协助工作数日。良渚博物馆坐落在良渚镇荀山边上,山与馆之间围着水塘,颇有美丽洲的味道。既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又完全融入自然山水之中,与周边环境得体的对话,使之成为一道“自然的”风景。 博物馆内设一个序厅和三个展厅,共展出良渚文化器物 400 余件。

序厅以“文明曙光”四个鎏金大字最为醒目,整个序厅的墙面用块石叠砌成壁,并施以不同的颜色分别示意三个社会发展阶段。 从序厅右转便进入第一展厅“发现求真”,主要介绍了良渚遗址的发现、良渚文化的命名、文物的出台和认识。

第二展厅“良渚古国”设于博物馆主楼二层东侧,在以良渚文化时期古老的原始生态环境和日常生活的大幅背景壁画场景中,复原了当时的快轮制陶生动场面。良说明当时的制陶匠师在继承前人技艺的同时,又有所创新,已经发明了快轮制陶技术,不仅提高了工效。满足了社会的需求,而且在工艺方面也日益精致规整,创造出一系列具有自己文化特色的陶器群,制陶业达到了它的繁荣昌盛时期。

该展厅用6组展柜展示着良渚文化部分精品器物,有制作规整的陶器、雕琢精美的玉器及磨制精细的石器。每两组展柜之间都有一组灯箱图片相连,选择的是一些不收藏在良渚馆精美陶器、玉器照片。陶器部分,除展出各种类型的陶器外,还展示了刻有原始文字的陶器,如单把杯、椭圆形豆、罐等,尤以一件刻划着8个符号的刻文黑陶罐为最,被称为“前所未见的珍品。”

从介绍可知,展品以良渚镇出土的陶器、玉器为主。良渚文化稍晚于龙山文化。分布于钱塘江下游和太湖地区。出土陶器多泥质轮制的黑陶。良渚黑陶器陶胎细软,大多轮制,一般器壁都较薄,显得端庄轻盈,器身十分规正,器底盛行圈足。典型器皿有柱足盉、高圈足镂孔豆、高颈贯耳壶等。表面打磨,烧后呈黑色光泽。器口习见附加上双鼻式器耳。有的在口沿一侧附上宽而上扬的流,而其相对的肩腹部则安设扁弧形宽把。贯式器耳多施于器物的肩或口沿部位,豆的把手往往制作成自上而下逐渐增大的喇叭状竹节

形,并有扁长方形或圆形搂孔。造型大多规整,追求对称均衡、整齐稳重的艺术效果。纹饰线条纤细工整,以几何形纹为主,有弦纹、竹节纹和各种形态的镂孔纹等,并出现有彩绘陶,在薄而黑或黄黑色陶器上绘以棕红或黄色纹样。既具实用功能,又达到了超凡脱俗的形式美。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一尊陶鼎、袋足陶鬶、鱼鳍形足鼎、豚形陶壶。

陶鼎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七八千年,各地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存有鼎。鼎原是先民日常生活的炊器之一,后来逐渐演变成国家的重器,并作为等级地位的象征。展厅中一尊良渚文化黑陶鼎据测在4500年前左右。此鼎黝黑发亮,三个外撇丁字形足修长而有力,规整大气,古意盎然,非常讨人喜爱。它高17.2厘米,口直径13厘米,炉内深10.6厘米。侈口,短颈,腹鼓,器壁较薄,内外壁均留有轮制的旋削痕迹,器表有明显的磨损痕迹。当我第一眼见到它时,我就对它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亲近感,真的,古老的器物是会说话的.

袋足陶鬶乃东南沿海地区良渚文化居民常用的一种斟酒器具。器呈橘黄色,小口,口边两侧内凹,前端小口成流,后端较大口径者则为注入口。高26.5厘米,颈细而矮,上腹肥硕圆鼓,下有三袋足,后面一袋足上端安一宽扁的器把,前面二袋足较直,后一足后伸。砚收藏于 上海博物馆。在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有较多的肖形酒器,如禽鸟纹宽把黑陶壶、鸭形壶、鸟形漏斗流滤酒器等均是极为精美的肖形酒器。其实,这件袋足陶鬶也是一件惟妙惟肖的象形酒器,细细的脖颈,肥硕的腹部,宽把就像是高高翘起的尾巴,看上去很像鸟兽的样子,酒从兽口流出,犹如取之不竭的酒泉,极富想象力。良渚文化出土的酒器,大多制作精致,并彩绘或刻画繁缛的花纹图像,主要是兽面纹、兽面鸟组合纹和几何纹等。这些几千年前的艺术家刻画线条的技艺几乎达到了完美无缺的境界,在酒器这一方寸之内,能用极细的线条将鸟和兽的特征刻画出来,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类酒器亦多出在大墓之中,说明高级的酒器只有少数贵族才能拥有,它们和良渚文化出土的精美玉礼器具有同样的功能,是身份和地位的标志物。

良渚文化红陶鱼鳍形足鼎出土于上海市青浦县福泉山,这件罐形容器的鼎足是从早期的鱼鳍形向中晚期的扁方形、 T字形演变的,腹下三足呈鱼鳍形 ,上刻数道直条纹。

陶器作为新石器时代造型工艺的主要创作,有泥质陶、夹砂陶、彩陶、黑陶和几何印纹陶等种类。豚形陶壶,便是新石器时代的经典之作。

这件豚形陶壶1960年出土于吴江梅堰良渚文化遗址。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太湖流域的古文化,距今5300-4000年。考古研究表明,在良渚文化时期,农业已率先进入犁耕稻作

时代;手工业趋于专业化,琢玉工业尤为发达;大型玉礼器的出现揭开了中国礼制社会的序幕;贵族大墓与平民小墓的分野显示出社会分化的加剧;刻画在出土器物上的“原始文字”被认为是中国成熟文字出现的前奏。专家们指出:中国文明的曙光是从良渚升起的。

豚形陶壶通长32.4厘米,约为江豚的1/7上下。泥质灰陶,鸟喙形尖嘴,双目前视,头冠后卷,形体肥硕、尾鳍上翘,腹内空。体下粘贴三个小支点以起稳定之用。捏塑,手法率意洗炼,形象生动。

实用与审美统一的陶器、幼稚与神秘并存的岩画及材质与雕琢辉映的玉器大致构成了原始艺术画卷的三原色。陶塑作为雕塑艺术的先驱,为雕塑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史前的陶塑,题材多为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或人物的塑造,形象单纯,风格质朴,造型简单,充分体现出先民们的自由、随意、率真,不带有任何的拘束性。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陶羊时间约为7000年前;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陶羊时间约为6000~7000年前左右。至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4000~5000年,陶塑造型已成为中国史前各区域文化的普遍现象,良渚豚形陶壶正是这一时期陶塑艺术的代表性杰作。 在展厅的末端还介绍了良渚遗址最早考古发掘者施昕更和良渚文化研究的先驱者何天行两位先生的简要事迹,以及历年来专家学者研究良渚文化成果的部分资料。

第三展厅“良渚文明”设于博物馆主楼二层西侧,复原展示了一座良渚文化时期的“玉敛葬”大墓,具有很强的视觉震撼,同时在四周墙面展示了不同等级的墓葬出土照片。可以看出,平民大多只以普通日用陶器作陪葬,如墓主人生前烧饭用的鼎、盛物用的罐等,而地位较高者的墓穴中则增添了更多仪式用精美陶器以及玉器等当时的奢华物件。该展厅通过丰富的墓葬资料的对比展示来揭示良渚文化社会等级的分化和阶级的形成,把良渚文化的诠释上升到文明的高度,使整个展览达到了高潮。

当然,在良渚博物馆只能看窥见良渚文化留存文物的一部分,还有很多珍品分布于其他各地博物馆,例如,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陶刀,为长方形(残),上部圆钝,有二个圆孔,下部的刃部薄。两面均刻有纹饰。一面为兽面纹样,一面为一组云雷纹。线条纤细。泥质灰陶。便是现存于浙江省博物馆。此外,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馆也收藏着许多良渚文化时期文物。

此次良渚博物馆考察使我受益颇多,古朴优雅的陶器、遥远的良渚文化不仅让我窥见历史文化古代生活的冰山一隅,更激发了我对陶艺更深厚的兴趣。在今后的假期里,我已经计划好了将去参观浙江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馆,以便更深入的了解良渚文化的陶艺。

篇五:4.14活动二良渚文化博物馆讲评

良渚文化博物华抄绘讲评

本期擂主within同学

第二章图面不够完整有明显空白部分

没有事先排版,画到最后不知道画什么好了

共同点是线稿都特别突出,继续保持

以后注意了,到后面你会发现有时候即使我注意拍板了也可能排不好 within同学把分析图框起来了

并跟总图一体考虑

这种对位关系很能卡住图纸,使图纸不至于太散

但同时你要进一步考虑的是,画几张分析图,都画什么,怎么个顺序

平面的对位关系也很漂亮来对比第三张

这两张对比可以发现什么问题呢

用色问题

有点混乱

左侧的轴测图用想搞即可

用色过度,1:影响图面阅读,2.消耗时间

图面用色太均衡了第一张对比这种用色过度的感觉更明显

这是你无意识的,要变成有意识的培养

第四张

明显感觉是这张的分析图散漫无组织

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不管你画的是什么,组织到一起就会很漂亮 组织到一起作为一种构图存在

排版是基本功,要想好再画

老师阅卷一看就知道你内心的小九九,当时画图是很从容还是很拙鸡

排版时四个角一定要至少卡住三个角 提问:就是一个角的内容可以相对空一点?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