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江全搜索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2 09:22:13 字数作文
篇一:2014版罗江基础资料汇编
目 录
1. 县域概况 .................................................................................................................................... 3
1.1 地理位置............................................................................................................................ 3 1.2 历史沿革............................................................................................................................ 3 6.2 县域旅游业现状.............................................................................................................. 21 7.综合交通现状............................................................................................................................ 23
7.1 城市对外交通.................................................................................................................. 18 7.2 城市道路交通.................................................................................................................. 23 8. 基础设施现状........................................................................................................................... 23
1.3 区域地质环境.................................................................................................................... 3 1.4 气候条件............................................................................................................................ 3 1.5 水文条件............................................................................................................................ 4 1.6 地质灾害分布特征............................................................................................................ 4 2. 经济资源状况............................................................................................................................. 52.1 土地资源............................................................................................................................ 5 2.2 水利资源............................................................................................................................ 5 2.3 矿藏资源............................................................................................................................ 6 2.4 农业资源............................................................................................................................ 6 2.5 工业资源............................................................................................................................ 8 2.6 旅游资源............................................................................................................................ 9 2.7 生物资源.......................................................................................................................... 10 3. 人口与城市化........................................................................................................................... 113.1 人口现状.......................................................................................................................... 11 3.2 人口分布特点.................................................................................................................. 13 4. 城镇结构布局........................................................................................................................... 134.1 各镇情况.......................................................................................................................... 13 5. 县域农业现状........................................................................................................................... 165.1 农业发展条件.................................................................................................................. 16 5.2 农业发展状况.................................................................................................................. 17 5.3 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8 6. 县域旅游现状........................................................................................................................... 166.1 县域旅游资源现状.......................................................................................................... 18
8.1 农村公路现状.................................................................................. 错误!未定义书签。 8.2 农村给排水工程现状...................................................................... 错误!未定义书签。 8.3 农村电力工程现状.......................................................................................................... 27 8.4 农村民用燃料现状.......................................................................... 错误!未定义书签。 8.5 农村环卫设施现状.......................................................................... 错误!未定义书签。 8.6 邮电通讯网络现状.......................................................................................................... 28 9. 公共服务设施现状................................................................................... 错误!未定义书签。
9.1 文化体育事业现状.......................................................................................................... 24 9.2 教育设施.......................................................................................................................... 29 9.3 医疗资源.......................................................................................................................... 29 10.生态环保及防灾现状.........................................................................................................
..... 3010.1 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30 10.2 城市防灾.......................................................................................................................... 31 11.各镇规划情况.......................................................................................................................... 34
11.1 万安镇.............................................................................................................................. 34 11.2 新盛镇.............................................................................................................................. 34 11.3 慧觉镇.............................................................................................................................. 40 11.4 略坪镇.............................................................................................................................. 46 11.5 鄢家镇.............................................................................................................................. 52 11.6 金山镇.............................................................................................................................. 56 11.7 调元镇.............................................................................................................................. 86 12.附件........................................................................................................................................ 102 (一) 2010统计年鉴.................................................................................................................... 102
I
(二) 中国幸福家园建设总体规划............................................................................................. 102 (三) 罗江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102 (四) 罗江县省级新农村建设整县推进产业发展规划............................................................. 104 (五) 罗江县省级新农村建设整县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107 (六) 罗江县省级新农村建设整县推进总体规划..................................................................... 109 (七) 镇域各村基本情况调查表................................................................................................. 123
II
1. 县域概况
1.1 地理位置
罗江县位于四川盆地边缘,德阳市北部丘陵地区。东北与绵阳市的涪城区相邻;西北与绵竹、安县相邻;西南与德阳市的旌阳区接壤;东南与中江县接壤。罗江县地理坐标为:东经103°25′~103°47′、北纬30°44′~31°22′。南北长约24.6公里,东西宽约37.8公里,全县幅员面积447.88平方公里。
罗江县城区位于万安镇,现辖鄢家、金山、略坪、御营、慧觉、调元、新盛、蟠龙、白马关等9个镇。有105个村民委员会,2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全县总人口25.01万人,人口密度平均558人/平方公里。 1.2 历史沿革
罗江,两汉为涪县(今绵阳市)之潺亭。东晋置万安县,治今罗江,属梁州梓潼郡。刘宋属益州梓潼郡,梁改南齐万安县为潺亭县,治今罗江,属潼州巴西梓潼郡(双头郡)。西魏复改潺亭县为万安县,又置万安郡,郡治今罗江,属潼州,隋属金山郡,唐初仍置万安县。玄宗天宝元年(742)始置罗江县,治地不变,属绵州。
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省罗江县入绵州。洪武十三年(1380)复置。
明末清初,四川战乱不休,罗江“生民凋敝,邑几为墟” 。清顺治十六年(1659)裁归德阳,至清雍正七年(1729)复置罗江县。乾隆三十五年(1770),涪江大水绵州城毁,四川总督阿尔泰奏裁罗江,徙州治于罗江县治。嘉庆六年(1801)又复置罗江县,还州治于绵州旧治(今绵阳市)。
民国三年(1914)罗江县属西川道,民国二十四年(1935)属四川省第十三行政督察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罗江县属绵阳专区。1959年省罗江县,并入德阳县。1984年,撤销德阳县建立德阳市市中区;199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德阳市市中区,建立罗江县和德阳市旌阳区;1996年12月10日正式复置罗江县,属德阳市。 1.3 区域地质环境 1.3.1 地形地貌
罗江县呈浅丘地貌特征,总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中部坝区相对低洼平坦。地质状况大致为:浅丘区为砂岩、砾岩,坝区为冲击层,以粘土和壤土为主。根据国家地震局和建部颁发
的第三代《中国地震烈度划图(1990)》确定,罗江县设防基本烈度值为7度。
罗江县地势总趋势是西高东低,最高点位于西南部白马镇与蟠龙镇交界的天台山村毛耳顶,高程715m,最低点位于东南部,高程477m,相对高差238m,区内大部分地区海拔高程在500-580m,相对高差在30-50m之间,沟谷宽缓,坡度小。
罗江县位于四川盆地红层丘陵区的西北部边缘,除局部河谷海拔高程低于500m外,区内绝大部分地区的海拔高程在500m以上,但区内的地貌又延续了盆大的红层丘陵地貌。按相对切割深度可分为平坝和低山两大地貌,按其成因和形态可分为河谷平坝、浅切割丘状低山、中切割丘状低山和深切割丘状低山四种地貌亚类。
1.3.2 地层岩性
罗江县境内出露的地层较单一,出露地层属于扬子地层区四川盆地地层分区,为第四系和白垩系。第四系地层主要为河流冲积层、冲洪积层、坡洪积层、Ⅰ级、Ⅱ级、Ⅲ级、河流冲积层和Ⅴ级阶地冰水堆积层。
1.3.3 地质构造及地震 (1) 地质构造
罗江县区域构造上位于四川台陷西部之成都断陷平原北部,为龙门山构造带的山前凹陷沉积区。除部分覆盖第四系地层外,主要地层为白垩系内陆河湖相砂泥岩红层分布。
区内属南北向构造形迹的有:白马关背斜、王家大山断层、罗贞观断层、白马关断层、七里桥断层、银龙寺断层等。属北东向构造有:拦河堰背斜、金山铺——观太向斜等。属西北向构造有:合兴场背斜、回龙镇背斜、凉水井背斜、回龙镇断层、桐子湾断层等。
(2) 地震
罗江县地处龙泉山箱装背斜的东北倾伏端。历史上本区内未发生过大地震,外围附近地区的地震对本区的影响较小。 1.4 气候条件
罗江县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降雨充沛、日照较少。常年平均气温16℃左右,极端最高气温36.5℃,最低气温-6.7℃。常年降雨量为813毫米,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1%,属中等偏上湿度,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260h,无霜期271天,主导风向为东北风。主要气候特点概括为“冬干温暖少霜雪,春旱温高不稳定,夏无酷暑多暴雨,秋来多雨降温快”。2013年全年最高气温38.4℃;全年最低气温-3.9℃ 。2013年年平均气温为17.2℃,与历年平均气温16.5℃相比偏高0.7℃;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8.4℃,与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7.6℃相比
3
偏低0.8℃;年极端最低气温为-3.9℃,与历年极端最低气温-5.2℃相比偏高
1.3℃。本年总降水量为1201.9毫米,历年年平均降水量为816.6毫米,降水距平百分率为47%。本年日照总时数为1204.4小时,历年年平均日照总时数为1017.9小时,日照距平百分率为18%。
罗江县多年月平均降水量柱状图
1.5 水文条件 1.5.1 河流水系
罗江县境内河流皆属长江流域,以白马关镇附近的马家梁子为分水岭,以东为嘉陵江水系的涪江支流凯江,以西为沱江水系的支流绵远河。另有都江堰水系灌溉渠(人民渠)由北向南流经县境,其径流主要由降水补给,年际变化与降水同步。凯江境内河段长48.9km,流域面积386.35k㎡,河床多呈舒缓“S”状,坡降3‰,河床宽200-400m,属洪水型河流,6-10月为汛期,最大洪水流量2235 m3/s,一般洪水流量600 m3/s,多年平均流量22.4 m3/s,枯水流量5 m3/s。罗江县域水系属沱江水系和涪江水系。沱江水系从罗江县略坪镇西北方向流经略坪镇总长度12.38km,在略坪镇同乐村之西南方,进入德阳市旌阳区境内。凯江属涪江流域一级支流,由西北至东南贯穿罗江县中西部,是罗江县境内的重要河流,县境内主要有4条次级支流流入。上游西北方向一级支流为秀水河、垒水河;下游东南方向二级支流为芙蓉溪、黄水河。水利工
程人民渠六期、七期引水灌溉渠纵横惯全县。
河流水系统计表
1.5.2 水库、塘堰
全县共有干渠3条,长68km,支渠24条,斗渠925条。小型水库31座,蓄水面积3935亩。石河堰222处,蓄水面积2034亩,蓄水池1094口,蓄水面积347亩。
县水系图
1.6 地质灾害分布特征
罗江县地质灾害的分布总体上表现为地质灾害发生面广,规模小,单点危害小。各乡镇除
4
平坝无地质灾害发生外,低山丘陵区均有地质灾害发生。全县10个乡镇均有地质灾害涉及,其中白马关镇最多,有48处,占18.7%;其次为金山镇为32处,占12.5%;再次为鄢家镇和慧觉镇各30处,各占11.7%;其余乡镇均在30处以下。在危害程度上金山镇最严重,新盛镇和鄢家镇次之。
2. 经济资源状况
2.1 土地资源
罗江县呈浅丘地貌特征,总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中部坝区相对低洼平坦。地质状况大致为:浅丘区为砂岩、砾岩,坝区为冲击层,以粘土和壤土为主。土地资源具有如下特点:
1、人均利用的土地资源量较少,且分布不均。 2、地类较齐全,耕地为主的农用土地占居主体。 3、人均耕地资源趋紧,后备农地资源十分匮乏。 4、土地资源所有权结构及有尝使用程度分布不均。
(2)土地利用特点
1.土地利用率高,耕地后备资源少
全县的土地面积中,已利用的土地占97.27%,土地利用率较高,农用地占85.81%,土地后备资源少。农用地中耕地和林地总面积29080.3公顷,占农用地75.66%,土地总面积的64.93%,占绝对优势。全县人均耕地1.56亩,相对于全省人均耕地数量虽有一定优势,但由于罗江建县历史不长,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人地矛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已日益突出。
2.耕地分布与质量受自然条件差异影响明显
耕地分布与质量受地形、海拔、灌溉等自然条件影响,呈现明显三级区域分布:
一级耕地区主要集中在略坪镇和金山镇,总面积为2535.5公顷,占一级耕地面积的43.87%。略坪镇的一级耕地主要分布在河谷冲积平坝,金山镇一级耕地主要分布在丘间盆地,水稻土属,自然肥力高,宜种性广。该区交通优势明显,离主要城镇区近,区位条件好,区内耕地主要沿县内主要道路分布。
二级耕地分布比较分散,没有面积特别大的连片分布区,总面积为11235.6公顷。而分布相对较集中的镇有金山镇、鄢家镇、新盛镇,共分布二级耕地5513.4公顷,占全县二级耕地的49.07%。该区主要属于丘陵地区,土壤有机质较高,但转化分解缓慢,山泉水丰富,水利条件较好,区位优势相对较弱。
三级耕地在全县均有分布,共有8148.1公顷。分布相对较集中的镇有蟠龙镇、白马关镇、新盛镇,共3358.7公顷,占全县三级耕地的41.22%。该区土壤为姜石黄泥土、卵石黄泥土、羊肝土、响沙土等,耕地一般所处位置较高,土地单薄,保水保肥力差,水土流失严重,交通及水利灌溉设施差,生产能力低下。
2.2 水利资源
2.2.1 水资源流域分区及河流水系
境内主要水系为磊水河、秀(泞)水河及其汇流而成的凯江(又名汶江),另有都江堰水系灌溉渠(人民渠)由北向南流经县境。
磊水河:两河口至宝成铁路桥段,长16.3公里,此段河流弯弯曲曲,沿岸属深丘地貌,海拔高程为510.00-638.00米,河床较窄,沿河均有一级阶地,宽度在200-400米左右,主河槽宽约80米。河床底坡较陡,水流较急。
5
篇二:完整版罗江县金乐上源名城
-第一章 工程概况
第一节 工程地点、结构形式、开竣工时间等
一、本工程工程项目名称为罗江县金乐上源名城30#建设项目。建设地点位
于罗江县万安路东侧,建筑总面积为7135.12㎡,层高3.000m,建筑层数6层,均为住宅,住宅户型D2户型共7个单元(84户)。本工程室内外高差为0.650m,总高20.55m,本建筑室内高差±0.000与所对应的绝对标高为505.308。结构为砖混结构。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耐火等级二级,砌体施工质量控制等级为B级,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屋面防水等级为三级,设计正常使用年限50年。
二、本工程工期300天,主体工程135天完工,开工日期为2015年6月19
日。竣工时间为2016年4月16日。
第二节 工程特点及难点
一、本工程基础形式为载体夯扩桩基础,施工前将做场内的泥浆排污处理,防止影响管理局内的场容、场貌。
二、本工程结构形式为砖混结构,构件的制作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和生
产许可证厂家预制,预制加工前邀请建设单位、现场监理共同确定生产厂家。
三、本工程就功能而言,为居民住宿楼,其使用舒适程度决定于防水工程质
量的优劣,施工应注意正确选择施工方法和节点处理,及时作好防水基层处理。
四、本工程的外窗为塑钢窗,施工前应按窗洞口实际尺寸向专业厂家订制,进场验收合格后由我公司自有专业班组安装。
五、本工程施工前应制定相应的季节性施工技术措施。
六、本工程安装部分给水管采用了PP-R塑管材料,在施工前应编制专门针
对性措施,以保证施工质量。
第二章 施工总体部署
第一节 组织机构设立
(一)项目管理模式
针对本工程的实际特点,本工程拟采用“项目法”施工。项目经理作为整个
工程的直接责任者,为确保工程的按时、优质、高效的完成,我公司将选派有类似工程管理经验的最优秀的管理干部和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在现场成立工程项目经理部,全权组织施工生产及日常工作,对工程项目的工期、质量、安全成本等综合效益进行高效率地有计划地组织协调和管理,项目经理部配备生产、技术、质量、安全、预算、材料、财务等职能机构和人员负责从施工准备、技术管理、生产组织、质安监控、文明施工、材料供应成品保护到竣工验收和工程结算等方面全过程管理,并对建设单位全面负责。
“项目法”管理模式如图3.1。
内
业
技 术
员 主办工长 材 料 员
项目经理 技术负责人 质 量 员 安 全 员 测 量 员 计划统计 合同管理
各 生 产 作 业 班 组
图3.1“项目法”管理模式
三、项目管理人员岗位职责
第二节 质量目标
本工程的总体质量目标是确保一次验收合格。
工程质量达到合格的质量标准是工程质量内涵的体现,是工程施工全过程的
质量指标,是我们为此努力的方向。作为一个施工企业,我公司将按国际质量管理标准和本单位的质量体系文件,建立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对总体质量目标的分解,实现精品工程。
第三节 工期目标
本工程工期为300日历天,主体工程计划120天完工。我公司在进度安排上
结合自身实力和实际施工经验,保证工程质量一次性验收合格
第四节 文明施工目标
本工程建设将严格按照建设局的文件执行,达到文明样板工地标准。
第五节 安全生产目标
本公司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充足的安全投入,通过严密的安全管理,确
保施工现场不发生重大伤亡事故、火灾事故、恶性中毒事件等,轻伤发生频率控制在千分之二以内。
第六节 环境保护目标
本公司将维护施工区域周边环境,无人为破坏环境情况的发生,取弃土场按
设计和现场实际,合理规划,减少水土流。
第三章 施工进度计划安排
第一节 施工进度计划总体安排
本工程总工期为300天,分段控制时间为:基础工程施工期60天,主体结
构施工期120,屋面工程90天,装饰工程110天,.施工预验收及整改阶段为10天。
(详见施工进度计划表)
第二节 保证施工进度的措施
本工程招标文件要求工期很紧,要在保证质量和安全的基础上,确保施工进
度。以总进度网络为依据,按不同施工阶段、不同专业工种分解为不同的进度分目标,以各项技术、管理措施为保证手段进行施工全过程的动态控制。
一、建立严格的《工序施工日记》制度,逐日详细记录工程进度,质量、设
计修改、工地洽商和现场拆迁等问题,以及工程施工过程必须记录的有关问题。
二、坚持每周定期召开一次,由工程施工总负责人主持,各专业工程施工负
责人参加的工程施工协调会议,听取关于工程施工进度问题的汇报,协调工程施工外部关系,解决工程施工内部矛盾,对其中有关施工进度的问题,提出明确的计划调整意见。
三、各级领导必须“干一观二计划三”,提前为下道工序的施工,做好人力、物力和机械设备的准备,确保工程一环扣一环地紧凑施工。对于影响工程施工总进度的关键项目、关键工序,主要领导和有关管理人员必须跟班作业,必要时组织有效力量,加班加点突破难点,以确保工程总进度计划的实现。
篇三:完整版罗江县金乐上源名城
第一章 工程概况
第一节 工程地点、结构形式、开竣工时间等
一、本工程工程项目名称为罗江县金乐上源名城30#建设项目。建设地点位于罗江县万安路东侧,建筑总面积为7135.12m2,建筑层数6层,层高3.000m,本工程室内外高差为0.65m,总高20.55m,结构为砖混结构。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耐火等级二级,砌体施工质量控制等级为B级,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屋面防水等级为三级,设计正常使用年限50年。
二、本工程工期300天,主体工程135天完工,开工日期为2015年6月19日。
第二节 工程特点及难点
一、本工程基础形式为载体夯扩桩基础,施工前将做场内的泥浆排污处理,防止影响管理局内的场容、场貌。
二、本工程结构形式为砖混结构,构件的制作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和生产许可证厂家预制,预制加工前邀请建设单位、现场监理共同确定生产厂家。
三、本工程就功能而言,为居民住宿楼,其使用舒适程度决定于防水工程质量的优劣,施工应注意正确选择施工方法和节点处理,及时作好防水基层处理。
四、本工程的外窗为塑钢窗,施工前应按窗洞口实际尺寸向专业厂家订制,进场验收合格后由我公司自有专业班组安装。
五、本工程施工前应制定相应的季节性施工技术措施。
六、本工程安装部分给水管采用了PP-R塑管材料,在施工前应编制专门针对性措施,以保证施工质量。
第二章 施工总体部署
第一节 组织机构设立
(一)项目管理模式
针对本工程的实际特点,本工程拟采用“项目法”施工。项目经理作为整个工程的直接责任者,为确保工程的按时、优质、高效的完成,我公司将选派有类似工程管理经验的最优秀的管理干部和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在现场成立工程项目经理部,全权组织施工生产及日常工作,对工程项目的工期、质量、安全成本等综合效益进行高效率地有计划地组织协调和管理,项目经理部配备生产、技术、质量、安全、预算、材料、财务等职能机构和人员负责从施工准备、技术管理、生产组织、质安监控、文明施工、材料供应成品保护到竣工验收和工程结算等方面全过程管理,并对建设单位全面负责。
“项目法”管理模式如图3.1。
内
业
技 术
员 主办工长 材 料 员
项目经理 工程师 技术负责人 质 量 员 安 全 员 测 量 员 计划统计 合同管理
各 生 产 作 业 班 组 图3.1“项目法”管理模式
三、项目管理人员岗位职责
第二节 质量目标
本工程的总体质量目标是确保一次验收合格。
工程质量达到合格的质量标准是工程质量内涵的体现,是工程施工全过程的质量指标,是我们为此努力的方向。作为一个施工企业,我公司将按国际质量管理标准和本单位的质量体系文件,建立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对总体质量目标的分解,实现精品工程。
第三节 工期目标
本工程工期为300日历天,主体工程计划135天完工。我公司在进度安排上结合自身实力和实际施工经验,保证工程质量一次性验收合格
第四节 文明施工目标
本工程建设将严格按照建设局的文件执行,达到文明样板工地标准。
第五节 安全生产目标
本公司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充足的安全投入,通过严密的安全管理,确保施工现场不发生重大伤亡事故、火灾事故、恶性中毒事件等,轻伤发生频率控制在千分之二以内。
第六节 环境保护目标
按照国家有关环保规定,进场施工时与所在地区的环保部门及时取得联系,针对所在地的特点,认真控制施工可能产生的粉尘、噪音、废水等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并将施工现场的环境卫生工作纳入现场的总体规划,并认真做好以下工作。
(1)污水排放控制标准及实施方法
现场内基础降水的清洁水,在合理利用后,经导向管排入红线外的排水沟。 现场交通道路和材料堆放场地统一规划排水沟,控制污水流向,设置沉淀池,将污水经沉淀后再排入市政污水管线,严防施工污水直接排入市政污水管线或流出施工区域污染环境。
加强对现场存放油品和化学品的管理,对存放油品和化学品的库房进行防渗漏处理,采取有效措施,在储存和使用中,防止油料跑、冒、滴、漏污染水体。
(2)夜间施工噪音控制措施
为保证工期和进度,时常会出现夜间加班加点的情况,为了保证不影响周围居民正常的生活和休息以及不违背成都市环保条例规定严禁在中午和夜间进行产生噪音的建筑施工作业,必须采取控制噪音措施:
夜间需连续工作的主要内容:钢筋、模板、混凝土三大项工种的施工。会产生噪音的工序如钢筋加工、模板加工及配模、砼的浇捣等尽可能安排在白天进行施工。晚上只进行低噪音和无噪音的工序如钢筋绑扎、已配好的模板运输。
部份混凝土的施工,由于砼量大,且必须保证砼的施工连续性,不得设置施工冷缝。这样就不可避免地要进行昼夜连续施工。因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砼的捣固、砼车辆出入的轰鸣,尤其是夜间,都将对附近居住的居民造成影响,对此我们一
方面将提前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环保部门申请,取得夜间施工许可证后才能开工,并且还要向周围居民作出必要的解释;另一方面我们将采取如下降低噪音或缩短噪音施工时间的施工措施和方法:
1.安排足够数量的混凝土施工机械及输送机械,以确保混凝土能及时、快速的、在环保条例规定作业时间内施工完毕;
2.配备相应规模的施工人员及管理人员,以保证混凝土能按照规定的要求能快速、准确的施工完毕;
3.划分合理的施工区及作业区,以保证混凝土能顺畅施工;
掺加适量的缓凝剂以保证不出现施工冷缝;
4.实行轮班连续作业,以尽量缩短夜间施工作业的时间;
5.施工时,教育工人要文明施工,不要大声喧哗,以降低人为噪音。
6.注意夜间照明灯光的投射,在施工区内进行作业封闭,尽量降低光污染。
篇四:罗江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做法与启示
罗江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做法与启示
作者:
来源:《吉林农业》2013年第09期
6月19~22日,由通化县县委副书记刘玉峰、副县长于德彬带队,考察组一行38人赴四川省罗江县针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行考察学习。考察组通过实地考察、召开座谈会以及收集资料等形式,对罗江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有了全面认识。罗江县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方面创造性地探索出了一套好经验、好做法,特别是在农村垃圾生态化处理方面有很多亮点。
1.罗江县的基本情况
罗江县地处成德绵竹经济轴线,位于德阳重装基地和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区重要节点,县域面积448平方公里,总人口25万,下辖10个乡镇、107个行政村,属典型丘陵区农业县。2012年,罗江县全口径财政收入89222万元。
2.罗江县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主要做法及亮点
罗江县把“统一收集、集中分类、生态处理”相结合的农村垃圾生态处理新模式,作为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重要措施,从源头上解决了农村垃圾处理难的问题,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概括起来其做法和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有较为畅通的资金筹措渠道 资金是否充足一直是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瓶颈。罗江县实行了“县财政补一点,乡镇补一点,村民筹一点,企业集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多方筹措渠道,具体解决方式:城镇、交通沿线、景区清运保洁人员,综合执法中队临聘人员原则上由公益性岗位解决,资金不足部分可由财政予以补助;村组保洁员由县财政、村民自筹、企业商户垃圾清运费和社会捐赠解决;环卫清运队伍纳入部门预算,财政完全保障;将垃圾回收减量纳入财政补贴,回收站点以略高于市价回收再生资源,差额部分财政补贴。
2.2有一套较为完善的设施体系 一是环卫设施修建到户。按照“无缝覆盖、方便群众、利于转运、建点成景”要求,罗江县实行科学规划、统一标准、分类指导、项目扶持的办法,由县财政出资,按照户、组、村、镇不同的等级建设了全覆盖的农村垃圾收集设施(垃圾池、房)。目前,已建成各类垃圾收集池(房)1.28万个,平均密度4.9户/个。二是环卫工具配发到组。按照“五小”(小钳子、小铲子、小锥子、小扫帚、小三轮)配置标准,该县将环卫工具配发到村组保洁人员。目前,全县已配发“五小”环卫工具、安全防护设施1000余套,新增简易清运车482辆,镇、村、组环卫设施齐备。三是发挥供销系统职能,将废旧物品回收站点设置到村。该县依托县供销部门建立的废品回收中心,组建再生资源回收公司。县设分拣中心、镇设站、村设点,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县—镇—村”回收网络。健全再生资源回收补贴机制,各
回收站点以略高于市场价回收再生资源,差额部分财政补助。建立乡镇农村垃圾减量考核制度,以扣除分类和生态堆肥后的垃圾产生量为基数,超出部分按60元/吨加收处理费。
2.3有一支较为完善的环卫工作队伍 一是机构建设到镇,整合相关执法力量,下放城管执法权限,在镇成立建环所,配备管理人员1~3名,组建协管队伍,集中统一管理农村环境治理和生活垃圾处理。二是队伍延伸到组,配备镇、村、组清运保洁人员(每个村民小组配备不少于一名保洁员),定人、定点、定事,做到保洁工作不留盲区、不留死角、不留节点。目前,全县环卫保洁队伍规模近2000人。三是工作培训到人,集训管理人员,培训农户垃圾分类方法,轮训保洁人员,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分类技术,持续保洁质量。
2.4坚持全社会参与,走群众路线 一是实施村民参与的“一元钱”管理活动。为使群众主动关心、自觉参与环境治理,罗江县在垃圾费征收上,采取农村居民每人每月象征性收取一元钱卫生费的办法。目前,“每人每月一元钱”做法家喻户晓、老少皆知。通过“一元钱”活动,提高村民的参与积极性,更加关注治理效果。为此,他们还建立起了村组季度群众例会制度,对村组保洁人员进行现场评议,对满意度超过90%的保洁人员给予物质奖励,对满意度低于60%的立即解聘,实现了村环卫队伍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提升的管理目标。二是开展公开评比“一块牌”活动。村、组通过民主自治,每半年组织开展评比,通过自我推荐、群众推举、投票表决,产生“卫生文明户”,并授牌和给予奖励。目前,全县“文明卫生户”比例达63.5%,有效增强了群众的自律意识,形成了“树新风、讲文明”的良好氛围。三是各单位、企业、工商业户也每年按自身的实际情况缴纳一定数额的卫生管理费用。
2.5强化一把“监督尺子” 一是将暗访监督制度化。罗江县委、县政府出台了环境治理长效机制建设考核办法、月度暗访等级评定及曝光奖惩办法,坚持“月暗访、季通报、半年观摩评比、年终综合考评”,考评结果与财政拨款、干部考察提拔挂钩,通过经济杠杆和行政手段增强了执行力。在今年县里组织的暗访工作中,一名镇党委书记因工作推进不力,被责令在电视台上公开检讨,引起各部门和各乡镇干部的重视,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县委、县政府是“下深水、动真格”。二是社会监督多元化。该县主动接受上级媒体监督,邀请县外媒体独立暗访;设立有奖举报电话和受理中心,对投诉举报属实的每次给予50元奖励;成立城管综合执法、公安、广电部门参与的专项执法督查队伍,并在每镇聘请5名社会监督员,对重点区域、难点问题开展专项监督;通过查处曝光、教育警示,进一步推进环境治理常态化。
2.6强化财政补助投入 镇村保洁队伍建设的经费,采取县财政补助和镇村自筹相结合的办法保障。补助标准为:城镇人口10元/人/年;农村人口2元/人/年。补助资金按季度综合考评结果,分为多等发放,季度综合考评60分(不含60分)以下,按每季度补助资金的30%拨付;60~70分(含60、70分),按每季度补助资金的50%拨付70~80(含)按每季度补助资金的70%拨付;81~90分(含),按每季度补助资金的80%拨付;90~95分(含),按每季度补助资金的90%拨付;95分以上的,每季度补助资金全额拨付,补助资金拨付至乡镇。县财政按2011年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经费预算,以各乡镇实有人口进行补助。
3.“罗江模式”的几点启示
通过听、走、看,罗江县之所以抓出特色,成功经验在于:
3.1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是做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前提和根本 只有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到更高的高度,给予足够的重视,才能把这张名片长久地保持下去。罗江县的经验告诉我们:“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能否取得成效,关键在于各级党政一把手是否亲自抓、真正抓、长期抓。因此,对工作进展缓慢的乡镇领导进行责任追究,才能促使各级党政一把手带头抓点,做出示范,主动研究,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做好做实。
3.2完善体制机制是做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保证 要想做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单靠几个部门单打独斗以及简单的宣传发动是不行的。只有全面整合各种资源、各类平台,实行政府多部门联动、广大群众共同参与,同时,不断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不断加大宣传、社会和公共舆论的监督力度,才能真正把“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做好做实。
3.3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多渠道筹措资金,是做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关键与核心 实践证明,在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上,政府只有加大投资力度,才能够多、快、好、省地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风貌改造的建设目标。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这个“关键与核心”力量的支撑,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规范化和长效管理,是难以实现的。借鉴罗江县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一事一议”卫生费管理办法,筹集清洁费用,采取“组收、村集中、镇管理、县监管”的方式进行管理,多渠道筹措资金,同时也符合新农村建设以“农民”为主体的建设思想。
3.4坚持不懈的宣传是做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重要措施 没有新闻媒体的广泛宣传与参与,社会上就难以形成促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良好氛围。因此,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重大意义、主要任务、政策措施、成功经验及做法,宣传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不断曝光个别部门和乡镇的死角死面,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是做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重要措施。罗江县的经验向我们提示,采用工作成效排序与末位公开曝光的方式,对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3.5加强专项整治,是做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重点 从罗江县的经验看,加强专项整治是做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重中之重。考察中我们了解到,罗江县针对有毒有害垃圾,采取经济手段刺激回收,成效显著,比如,以3对旧电池换1对新电池的方式进行兑换或以等价货币回收,达到了集中处置,强化回收的目标,确保“零污染”。(通化县新农村办 供稿)
篇五:德阳市罗江县城区基准地价调整成果
德阳市罗江县城区基准地价调整成果 2012-10-27 | 来源: 四川国土资源厅网站 | 【大 中 小】【打印】【关闭】 (一)土地级别成果
表1 罗江县城区商业用地级别面积及级别分布表
表2 罗江县城区住宅用地级别面积及级别分布表
表3 罗江县城区工业用地级别面积及级别分布表
(二)基准地价成果
表4
罗江县城区土地基准地价一览表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