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日全食是哪一年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2:23:35 体裁作文
日全食是哪一年体裁作文

篇一:历史上出现的最著名的日食有哪些?

据美国《生活科学》杂志报道,美国东部时间13日下午3点35分,澳大利亚北方居民有幸观赏到壮观的日全食景象。这是2015年前的最后一次日全食。日全食因月球完全遮住太阳所致,整个过程可持续几小时。古人认为日食是一种预兆,预示着将有奇迹发生,神灵动怒或者统治王朝的覆灭。以下盘点的是历史上出现的7次最著名的日食。

1.乌格里特日食

乌格里特日食发生在公元前1374年,持续了2分7秒,是记载中最早的日食之一。乌格里特是叙利亚北部的一个港口城市。根据美索不达米亚历史学家的描述,太阳在此次日全食过程中“遭到羞辱”。

2.中国古代日食

公元前1302年,中国的历史学家记录下一次日全食,持续了6分25秒。由于太阳是帝王的象征,日食被视为对帝王的一种警告。根据《天文学史与遗产杂志》2003年刊登的一篇研究论文。日食后,帝王会吃素,举行仪式,拯救太阳。

3.亚述日食

公元前763年,亚述帝国——占据了现在的伊拉克——出现日全食,共持续了5分钟。当时的记录在同一段落中提到了此次日食以及阿舒尔爆发的起义,说明古人将二者联系在一起。

4.耶稣受难日食

基督教福音称耶稣受难后天空变黑,共持续了几个小时,历史学家认为这预示着将有奇迹发生或者黑暗时代的到来。后来的历史学家利用这段描述确定耶稣的死亡时间。一些历史学家将耶稣受难与公元29年发生的持续1分59秒的日全食联系在一起,其他人则认为是发出在公元33年的日全食,共持续了4分6秒。

5.穆罕默德降生日食

《古兰经》中提到一次日食,发出在穆罕默德降生前。后来的历史学家认为这一次的日食发生在公元569年,共持续了3分17秒。在穆罕默德的儿子易卜拉欣去世后,太阳消失了1分40秒。不过,穆罕默德并不认为此次日食是神灵发出的信号。根据《穆罕默德言行录》,这位世界上的第一位穆斯林称“太阳和月亮不会因任何人的死亡或者出生出现食象。”

6.亨利王日食

1133年,英国亨利一世国王(征服者威廉的儿子)去世,当时曾出现一次日全食,持续了4分38秒。根据马姆斯伯里的威廉的描述,“可怕的黑暗”让人们陷入不安。亨利一世国王死后,争夺王位的斗争让英国陷入混乱和内战。

7.爱因斯坦日食

古人将日食视为神灵的一种行为,物理学家则从科学的角度解释这种现象,他们认为1919年的日食是科学的一次伟大胜利。此次日食发生时,太阳消失了6分51秒。当时,科学家对恒星在太阳附近穿过时光线的弯曲进行了测算。测算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根据这一理论,引力是时空扭曲的结果。

篇二:日全食-人生能得几回见

日全食——人生能得几回见

李鉴

我想大家拿到这本杂志时,多半还没有见过日全食的盛况吧?尽管日全食出现在各种媒体上的频率并不比某些明星的曝光率低,但对生活在某一固定地点的我们而言,要想一睹它的风采,无疑比见到那些明星困难得多,因为即便在全球范围内看,日全食每年最多也只上演一两次,而且那动人心魄的精彩“演出”总是转瞬即逝,短暂得令人扼腕。

不过,日全食虽然看上去似乎难以捉摸,但由于地球绕太阳和月亮绕地球的公转运动都有一定的规律,因此日食和月食的发生必然也具有规律性,日全食当然不会例外。早在5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就发现了日月食的某些规律。如果我们仔细查看本杂志附录中的日食表,就会发现日食的发生也是有周期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沙罗周期”。

沙罗周期

古代的巴比伦人根据对日食的长期观测,发现日食的发生有一个223个朔望月的周期。这个223个朔望月(相当于18年11.3日或18年10.3日(如果有5个闰年))的周期被称为“沙罗周期”,“沙罗”(Salo)一词在拉丁语里就是重复的意思。在这段时间内,太阳、月亮和黄白交点的相对位置在经常改变着,而经过一个沙罗周期之后,太阳、月亮、地球的相对位置又回复到和原来几乎相同的位置上,因此地球上就会看到和上次相类似的日、月食。注意,沙罗周期并不是指两次日食之间的平均时间间隔,而是发生两次“类似”的日食的时间间隔,例如2002年12月4日大西洋、非洲南部、印度洋、澳洲等部分地区发生了一次日全食,全食持续时间是2分3秒,一个沙罗周期后(2020年12月15日),太平洋、南美洲南部、大西洋等地的部分地区发生日全食,持续时间为2分9秒,与上次几乎相同。而从2002年12月至2020年12月这段时间内,还会发生11次日全食,但是它们与这两次不属于一个沙罗周期。平均而言,每个沙罗周期内发生大约71次日、月食,包括日食43次(全食、环食、全环食),月食28次。

沙罗周期之所以会存在,其根本原因是地球绕太阳、月亮绕地球的运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深入理解沙罗周期之前,让我们先来熟悉几个天文学上的基本概念。

黄道与白道 我们知道,月亮在围绕地球运动(轨道是个椭圆),周期为一个月;地球同时又在围绕太阳运动(轨道也是个椭圆),周期为一年。天文学上把月亮的绕地球运动轨道面称为“白道”,把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面称为“黄道”。白道与黄道并不在同一个平面上,它们之间存在一个交角,平均为5°09′。我们站在地球上观测,总是以自己为中心,因此在我们看来,黄道也就是太阳一年内在天空中走过的轨迹,白道则是月亮一个月内在天空中走过的轨迹。以地球为天球的中心,黄道与白道其实就是天球上的两个大圆,它们有两个交点,称为“黄白交点”。只有当太阳、月亮都运行到黄白交点的附近时,才有可能发生遮挡,形成日食或月食。

望和朔 “朔”就是月亮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不一定在同一条直线上)的时刻,通常发生于农历的十五;“望”就是地球位于太阳和月亮之间的时刻(不一定在同一条直线上),通常发生于农历的初一。

朔望月 月相变化的周期,也就是从朔到朔或从望到望的时间,叫做朔望月。朔望月的长度并不是固定的,有时长达29天19小时多,有时仅为29天6小时多, 它的平均长度

为29.530588天。

交点月 交点月是指月球在天球上连续两次经过同一黄白交点的时间间隔。其平均长度为27.21222 日。它对于日月食周期推算有重要意义。

交点年 太阳从一个黄白交点经过到回到这个交点所需的时间,称为交点年,其长度为346.62003天。由于黄白交点每月沿着黄道向西退行移约1.6°,所以交点年短于我们平时所说的公历年(即365天)。

现在,我们来看日食发生的条件:日食只可能在朔日发生,而且太阳、月亮必须差不多位于一条直线上,换句话说,发生日食时,太阳、月亮都必须位于黄白交点附近。如果某天发生了日食,那天必定是朔日(正月初一左右),并且太阳、月亮都位于黄白交点附近,例如2008年8月1日将发生日全食,那天正是农历初一,黄白交点在巨蟹座,而且太阳、月亮也在巨蟹座。

假设再过n天后,太阳、月亮又运行到了几乎与此完全相同的位置(即黄白交点、月亮、太阳又都回到巨蟹座),那么在地球上看来必将发生与此类似的日食。显然,这个n天应该是交点月、交点年、朔望月的长度的公倍数,经过计算可以发现223个朔望月的长度与242个交点月、19个交点年的长度几乎相等:

223个朔望月=223×29.530588天=6585.3211天

242个交点月=242×27.21222天=6585.3572天

19个交点年=19×346.62003天=6585.7806天

也就是说,n的最小值是6585.3211天左右,其实就是一个沙罗周期。这就是为什么会存在沙罗周期的缘由,现在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每经历一个沙罗周期,就会发生类似的日食(或月食)了,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两次日食的见食地点并不相同:2008年8月1日的日全食(持续时间2分27秒)发生在加拿大、北冰洋、俄罗斯和中国西北部;2026年8月13日的全食(持续时间为2分18秒),见食地点变成了北冰洋、格陵兰、大西洋、欧洲极西部地区,这又是什么缘故呢?

沙罗周期后话

相隔一个沙罗周期的两次日食,不仅见食地点并不相同,而且日食类型也不一定一样。这有两方面的原因。

其一,223个朔望月(6585.3211天)和19个交点年(即食年,6585.7806天)的长度并不完全相等,而是相差了0.4605天。因此第二次日食发生时,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和第一次并不相同,0.4605的时间里它大约运动了28′(记得太阳在黄道上自西向东运动,每年运行一周),也就是说此时的太阳比第一次日食时偏西28′,结果导致月影扫在地球上的位置和第一次相比也有了变化,将向北或向南移动(取决于第一次日食发生在两个黄白交点的哪一点)。每经历一个沙罗周期,太阳就偏西27.2′,同时月影就向南或向北退行一些。直至太阳超出食限、月影离开地球,这个周期性的系列日食(称为一个沙罗食系)就结束了,之后即使再过一个沙罗周期也不会有类似的日食发生了。目前共有12个不同的沙罗食系同时进行着,2009年将在我国境内上演的全食时间大约为7.5分钟的日食,就属于其中一个食系,分别曾在1937、1955、1973、1991出现过。而2008年8月1日的日食,属于另一个不同的沙罗食系,曾在1954、1972、1990年出现过。当然它们的见食地点都已不同了。 其二,每过一个沙罗周期,日食的见食地点除了上述的南北移动之外,还有东西方向(即经度)的移动。这是因为一个沙罗周期的223个朔望月是6585.3211天,不是整数。举例来说,假设有一次甲地发生了日食,经过一个沙罗周期之后,将发生类似的日食,但是此时地球转动了6585.3211圈,这次的见食地点就不再是甲地,而是与它相距0.3211个地球周

长而且位置偏西的乙地(因为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易于算出乙地的经度要比甲地偏西120度左右。再过一个沙罗周期,见食地又将西移120度。所以甲地要想再次看到类似的日食(也就是这个沙罗食系内的日食),至少需在三个沙罗周期之后(54年34天)。但是由于月影在每个沙罗周期还有南北移动,三个沙罗周期后日食时的相对位置事实上不会返回甲地,必须经过300~400年左右,甲地才能再次看到日食。

图注:1991年7月11日、2009年7月22日、2027年8月2日发生的日全食,属于一个沙罗食系,但是见食地点各不相同。

需要指出的是,沙罗周期只是一个非常逼近于自然规律的经验周期,但在较长久的时间内,可能会出现与之不符的情况。例如有些沙罗食系中应是全食,但实际上却可能只发生偏食。从第一点也可以看出,每个沙罗食系都以一组见于极区的日偏食开始,以后食分逐渐增加,经历9~16个沙罗周期后变成中纬度地带的中心食,再经过42~48个周期后,过赤道

篇三:日食与月食

《日食与月食》教学设计

浙江舟山市普陀区沈家门第三小学 张玲燕

一、教材分析

《日食和月食》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第四课的教学内容,本课分为日食和月食两部分,日食部分又从“日食的发生”→ “日食模拟实验推测日食成因” →“揭示日食成因”步步推进,月食的成因是在日食的基础上开展的。从教材的角度来说,把这两种现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题,有三个目的:一是因为这两种现象对学生有着较大的吸引力;二是这两种现象都涉及了本单元要建立起的基本概念,即天体是运动着的,月食和日食的成因是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而形成的;三是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学情分析

(1)认知储备:学生对日食和月食产生的知识方面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部分学生现场或通过电视直播观察过09年的日全食,又接受过学校组织的日全食活动的培训。因此有部分学生能够作一个初步的解释。学生对月球、地球、太阳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在本课前有一定的认识,还在五年级时学习了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2)存在不足:学生对日食和月食现象虽有了解,但对其成因的解释应该不会很完整和严密。相对来说,因有09日全食的观测基础,对月食的观测印象可能会更弱一些。学生在操作模拟实验方面应该存在较多的问题,如模拟实验时设计实验方案的意识、实验操作过程的分工合作及正确操作的方法等。

三、设计思路

我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科学水平来进行教学设计。先让学生回忆09年舟山日食的观察经历、观看学生所拍的完整日食照片激起兴趣,通过观察体验,发现日食发生时的一些特点,推测日食形成的过程,再通过模拟实验体验来探究日食形成的过程,最后通过学生的交流和教师的补充讲解来解答学生的疑惑,科学解释日食成因,形成内化。在日食研究的基础上,再来研究月食的成因研究。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制定实验方案,在提高对天体运动认识的基础上渗透严谨的科学思维训练,能利用原知上的认识冲突通过模拟实验和讨论来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让学生的科学探究在充满乐趣的氛围中能充分展开对科学问题的科学分析。

四、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知道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而形成日食。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2.过程与方法

能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能对模拟实验中的各种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

能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模拟日食发生实验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

能够大胆的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与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意识到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

五、教学重难点

正确理解日食的成因,模拟实验的科学操作

六、教学准备

老师:课件、6个圆片(红黄蓝各2个)

学生:手电筒、大小塑料球、科学记录单

七、教学过程

八、板书设计

篇四:尔雅通识课-天文学新概论-作业考试答案

尔雅网络通识课考试(天文学新概论)

选择题

1、以下不属于特殊变星特点的是:

A.光谱全部为发射线

B.大约一个太阳质量

C.对外有强烈的显峰损失

D.B和C

2.2008年11月发射的了()空间望远镜。

A.钱德拉

B.哈勃

C.费米

D.勇气号

3.探测黑洞,研究暗物质以及探索星系形成和演化的有力工具是什么?

A.多普勒效应

B.哈勃定律

C.质能方程

D.引力透镜效应

4室女座SDSSPJ1306存在着巨型黑洞质量是:

A.9亿个太阳质量

B.8亿个太阳质量

C.10亿个太阳质量

D.11个太阳质量

5.星系分为两大类,分别是()。

A.亮星系和暗星系

B.星系团和单星系

C.大星系和小星系

D.椭圆和漩涡

6.短时伽马暴持续时间小于()。

A.200毫秒

B.100毫秒

C.2秒

D.1秒

7.()证明了奇点是广义相对论的必然推论。)

A.爱因斯坦

B.史瓦西

C.拉普拉斯

D.彭罗斯和霍金

8.类星体的中心是:

A.氢

B.氦

C.黑洞

D.尘埃

9.属于重子的物质是

A.暗物质

B.中子

C.电子

D.光子

10、如果宇宙密度小于理论上的临界密度,那么宇宙会如何演化?

A.收缩

B.膨胀

C.维持现状

D.都有可能

11、月球的昼夜温差是多少?

A.127℃

B.183℃

C.310℃

D.400℃

12、第一个发现放射性元素的是哪个科学家?

A.费米

B.艾新德

C.居里夫人

D.贝克勒尔

13、万有引力的发现者是:

A.爱因斯坦

B.普朗克

C.麦克斯韦

D.牛顿

14、不属于暗物质的性质的是()。

A.寿命长

B.质量大

C.作用弱

D.磁场强

15、1935年5月武仙座新星爆发时它的亮度增加了多少倍?

A.60

B.600

C.6000

D.60万

16、在太阳系中半径最大的卫星是哪个?

A.木卫六

B.土卫六

C.木卫三

D.月球

17、主序星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A.氢原子核聚变为氦原子核的热核反应

B.氢气燃烧

C.氢气爆炸

D.氦原子核裂变

18、如果宇宙一直加速膨胀,则“哈勃年龄”与宇宙年龄关系:

A.大于

B.等于

C.小于

D.不确定

19、离地球最近的星星是:

A.双子星

B.织女星

C.牛郎星

D.比邻星

20、在哪个月相时,月球远离地球:

A.上弦

B.下弦

C.望

D.以上均不是

21、阿波罗登月工程一共几个人完成登月:

A.4

B.6

C.8

D.12

22、第一个被找到的黑洞是什么?

A.麒麟V616

B.LMCX-1

C.天鹅座X-1黑洞

D.LMCX-3

23、银河系直径:

A.11万光年

B.12万光年

C.10万光年

D.14万光年

24、1755年,提出宇宙中有无数个像银河系意义的天体的人是:()

A.康德

B.拉卡伊

C.赫歇尔

D.霍金

25、黑体辐射实验是谁做的?

A.爱因斯坦

B.薛定谔

C.费米

D.普朗克

26、天文大潮一般发生在什么月相时期?

A.上弦

B.下弦

C.新月

D.朔望

27、美国生物学家分析人与黑猩猩分手是在:

A.500-800万年前

B.400-700万年前

C.200-500万年前

D.500-700万年前

日全食是哪一年

28、天狼星比北极星亮约()倍。

A.17

B.10

C.27

D.50

29、一个秒差距的距离相当于多长?

A.206265千米

B.206265米

C.3.26光年

D.202Au

30、哈勃常数是()得出的。

A.玻尔

B.爱因斯坦

C.牛顿

D.哈勃

31、给黑洞命名的天体物理学家是()

A.爱丁顿

B.惠勒

C.霍金

D.拉普拉斯

32、天体内的内聚力主要是:

A.分子力

B.斥力

C.化学力

D.引力

33、脉动变星中哪种变星具有“光变周期越长,光度越大”的周光关系?

A.造父变星

B.短周期变星

C.长周期变星

D.天琴座RR变星

34、Wolf-Rayer星的寿命约为

A.几百万年

B.几千万年

C.几亿年

D.几十亿年

35、重金属一般是()形成的。

A.恒星内部热核反应

B.化学反应

C.超新星爆发

D.以上都不对

判断题

1、目前宇宙中氢核和氦核的比为74:26

是否

2、木星周围有光环存在。

是否

3、现在普遍接受的说法是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环境变化,引起恐龙灭绝。 是否

篇五:日食和月食

《日食和月食》。

一、教材分析

《日食和月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中的教学内容。

本课内容分为"了解日食现象"、"推测日食的成因"、"推测月食的成因"三个部分。

日食和月食,是学生们听说过或观察过的两种有趣的天文现象。从教材的角度来说,把这两种现象作为学生们学习的主题,有三个目的:一是因为这两种现象对学生有吸引力;二是这两种现象都涉及了学生在本单元要建立起的有关宇宙的基本概念,即天体是运动着的,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是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形成的;三是培养学生们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推理能力。

本课是学生们在学习了"地球的运动"以及"在阳光下"两个单元以后认识发展的必然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一部分内容是学生认识天体运动的典型材料,也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基础部分。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通过中年级的科学课学习,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科学态度,并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方法和能力,比如模拟实验,类比推理能力。而教材对月食部分的光学传播原理进行了淡化处理,突出了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也没有强调用文字表述月食的形成过程,而是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和类比推理,自己总结月食产生的原因。这种教学设计,既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也突出了科学探究的教学理念。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日食和月食,明白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做日食成因的模拟实验),推理能力(根据日食现象推想日食的成因,根据日食的成因推想月食的成因)和想象能力(空间想象力)。

3、通过认识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的关系,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天体)是相互联系的、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指导学生认识日食的成因。2、难点:根据日食成因推想月食成因。

五、教法和学法1、教法:

(1)激发兴趣,适时诱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考虑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相对抽象,而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所以我倡导以形象直观思维为主,使用多媒

体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变抽象为直观,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树立正确的科学世界观。引导学生模仿课件自己动手做实验,破除"天狗吃了月亮"的迷信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学法:讨论交流(看到的想到的),模拟实验(日食的成因),小组合作,类比推理(月食的成因)。

六、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日食、月食视频、动画,日食、月食成因示意图。

2、学生准备:电灯泡、小皮球。

七、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太阳发生过圆缺现象吗?

2、学生质疑、分析、发表自己的意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多数知道这种现象是日食现象。(此时教师适时加以追问:关于日食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分别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如:日食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会有日食现象??)揭示课题。

(二)学习新课

1、认识日食的成因

(1)下面我们来看一段关于日食的录像。

(2)谈话:根据刚才的录像,你认为日食可能是怎么形成的?把你的想法和同组的小伙伴一起说一说。

(3)学生分组活动,讨论日食的形成,并汇报讨论结果。(根据学生的讨论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学生对日食的形成原因有一些浅显的认识,对此,我及时给予肯定)

(4)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我进一步提出:日食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让我们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发生日食现象是太阳本身在一段时间内变黑了,还是太阳的光辉被某种天体挡住了?你认为哪种可能性大?(学生通过讨论认为最有可能是太阳的光辉被某种天体挡住了)

(5)我又接着提出:如果是某种天体挡住了太阳的光辉,可能是哪个天体?我引导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来讨论以下几个问题:(显示讨论的问题)

①太阳被遮挡的部分边缘是什么样的?(弧形的)这说明挡光的天体是什么样的?(圆的)

②在日食过程中,有时太阳的整个球面都被挡住了,成为黑色,这说明挡光的天体,从地球上看有多大?(与太阳一般大小)哪个天体可能是这样的?(月球)

③太阳被遮挡的部分从哪边开始,向哪边移动?(从西边开始,向东边移动)这说明什么?

(说明这个天体是自西向东运动的)哪个天体是这样运动的?(月球)

(6)那么,综合以上分析,你认为可能是哪个天体挡住了太阳的光辉?(月球)

(7)这时我提出:为了证实你们的想法对不对,我们可以做个实验来验证一下。

(8)学生利用实验用具,自己设计实验证明推断的正误,并汇报结果。

①利用电灯泡当作太阳,皮球当作月球,甲同学的头当作地球。

②让乙同学拿着"月球"围绕着"地球"自西向东转动,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的中间时,三个天体大致成一条直线的时候,让甲同学再看"太阳",还能看见"太阳"吗?

③当"月球"不在"地球"和"太阳"的中间时,是否重新看见了"太阳"?

(9)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我用课件演示日食形成的动画。

(10)根据以上研究,参考日食形成的动画,用自己的话说说日食是怎样形成的?(月球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太阳转。当月球转到地球和太阳中间,三个天体大致成一条直线的时候,月球的影子就会投在地球上。处在月影里的人,由于被月球挡住了视线,就看不见太阳或只能看见一部分太阳,这就是日食。)

2、认识月食的成因

(1)问:既然有日食现象,会不会有月食现象呢?(演示月食过程图)请你说一说你对月食的了解。(演示月食1 演示月食2)

(2)演示月食图

(3)讨论:月食是怎样形成的呢?你能根据日食的成因,想一想月食是怎样形成的吗?

(4)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结果。

(5)演示月食的录像

(6)能过讨论,看了录像后,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月食形成的原因吗?(月球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太阳转。当月球转到地球背着太阳的一面,三个天体大致成一条直线时,月球就处在地球的影子里,太阳照在月球上的光被地球挡住了,这时就会发生月食。)

(三)巩固应用

1、教师讲解:日食和月食现象,自古以来就吸引着人们去研究,我国远在三千年前,就有观测日食的记录,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日食的记录。

以前,由于人们不了解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对于日食和月食有各种猜测,其中有不少错误的、迷信的说法;经过多年的探索,人们才认识到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相对运动的结果。现在,人们不仅知道日食、月食的原因,而且已经掌握了日食和月食的规律,能够准确地计算出日食、月食发生的时间和地区。

2、巩固练习:今天,我们研究了日食和月食的成因。请你试着做一做下面的练习:分别画出发生日食和月食时,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的相互位置图。

八、教学反思

常能听到同事这样讲“科学课难上”,的确这样。不作充分准备上不好科学课,没有相关的教学理念上不好科学课,不了解学生需要上不好科学课。那么怎么样才能上好科学课,当好科学教师呢?我觉得作为一名科学教师首先要有一颗“童心”,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儿童对任何事物都有好奇心,都想弄清事物本质,常常有个“?”产生,他们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求知精神,也就是有强烈的求知欲。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他们满足这种需求,因此教师自己就得做这样的细心人,关注周围的一草一木、一鸟一虫、一事一物。“事事洞明皆学问”嘛。科学知识不仅在书本上有,生活中处处都有科学。其次,作为科学教师还需要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教育理论。要想解释一种现象,处理一些问题,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不行,没有良好的表达方式也不行。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你不说之前学生还知道一点,你一说学生就越糊涂。这就与教师的表述方式或相关知识储备有关。因而教师应当广泛涉猎各个方面的知识,做一名博学多才之士,当然要搞好教学工作,还应懂得教育规律、教学理念,做游刃有余的行家里手。最后,科学教师要勤于总结,不断反思,走出去,取回来。有总结才会有进步。在教学当中,应当把教学反思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只有结自己的计划、实践作总结才会清楚什么是对的,可行的,什么地方应当改进。当然闭门造车是不行的,互动交流才能博采各家之长,补己之短。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