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中华要兴起舞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0:26:20 体裁作文
中华要兴起舞蹈体裁作文

篇一:纵观中国舞蹈发展历程的特殊性及

摘要

中国古典舞蹈艺术源远流长,对中国乃至世界现代舞蹈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论文旨在对中国古典舞身韵进行探究,从而对当代中国古典舞和身韵的来历、发展和现状等予以较全面客观的分析研究。

全文一共分为三个章节来进行论述"第一章从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名称概念开始着手论述;第二章重点详细叙述古典舞身韵的内容,第三章结合现状,对中国古典舞身韵当代发展的现状问题进行探究分析。最后对所写内容进行一个全面的总结。全文用论述的方法探讨了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发展走向的活跃话题,通过对中国古典舞身韵的昨天!今天!明天的梳理与探究来寻求和确立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发展走向,对今天乃至以后中国古典舞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中国古典舞所承载的传统文化精神及其独特的表达方式也已成为当代舞蹈文化建设的理性依托。中国古典

舞自诞生之日起便与戏曲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作为古典舞“三大支柱”之一的京、 昆戏曲艺术,更是随着芭蕾训练体系的深入而与中国古典舞保持了微妙的“基因” 关系。但是身韵的创建,使它的审美内核已趋稳定,其理论基础也已比较扎实,运动系统已经形成,向真正舞蹈的范畴迈进。

,为舞蹈理论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关键词:古典舞身韵、来历、发展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lassical Dance Body Charm

Abstract

一.身韵的起源及形成

发源于中国古代的中国古典舞在世界舞蹈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古典舞凝聚着中华民族舞蹈艺术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艺术结晶,代表着中华民族审美风范。同时它还蕴含着中国千百年来传统舞蹈的神韵,融合了许多戏曲和武术中的造型和动作,在表演时尤其注重眼睛的作用,强调呼吸的配合,极具韵律感和造型感,刚柔并济,令人陶醉。中国古典舞作为一门独立的舞种,从戏曲舞蹈和武术身法中提取精华,并结合中国古代舞蹈美学以及当代审美观点和原理,在不断摸索前进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发展道路。鉴于中国古典舞的精髓——“身韵”其包含了身法和韵律两个部分,身法是外部的技法范畴,韵律为艺术的内涵体现。,在古典舞中的灵魂作用。所谓“身韵”顾名思义“身”“即身法,指中国古典舞的外部表现技法。韵 指中国古典舞的内在气韵。身韵的产生使古典舞从此摆脱了对古典戏曲舞蹈的依附,并形成了自己的舞蹈模式和特征,这些艺术特征直接影响着,规范这古典舞的艺术创作。北京舞蹈学院的唐满城、李正一教授通过创造性的理论与实践上的探讨,创立了“身韵”, 它使中国古典舞重振雄风,使古典舞事业曙光再现,使古典舞彻底摆脱了古典戏曲的束缚,从而成为一门独立的舞蹈种类。身韵形成了当代中国古典舞风格和形式的基础,在中国舞蹈史册上,书写了崭新的一页。有一种说法是 “身临其境,韵在其中”这也体现了古典舞的意境。身韵

课程的创立,更使古典舞摆脱了束缚、局限、向更加广阔的空间发展。

二.身韵的艺术特征

所谓“身韵”顾名思义,“身”即身法,指中国古典舞的外部表现技法;“韵”即韵律,指中国古典舞的内在气韵。身韵的产生使古典舞从此摆脱了对古典戏曲舞蹈的依附,并形成了自己的舞蹈模式和特征,这些艺术特征直接影响着、规范着古典舞的艺术创作。

身韵的主要艺术特征,是对形体动作的要求以神似为主,从而突破了戏曲舞蹈的动作程式化模式。将身法与韵律相结合,其结合点集中在“变其形而扬其神”上,从而突破了戏曲舞蹈的“做、打”程式化动作模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以神韵带动形体的艺术特征。在更高的文化层次上体现了中华民族宏扬的神形兼备的审美特征。根据舞蹈自身的特性,提炼出了元素化动作,在新的基础上,达到了形与神的独特结合。身韵元素化动作中以“拧、倾、圆、曲”突出人体的曲线美,以及表演者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身韵要求表演者的动作必须遵循“三圆”运作轨迹和“动、静”,“点、线”互含的审美原则,这一点集中体现了古典舞民族性的“形”“神”统一的艺术特征。

三.身韵之“形、神、劲、律”

任何一种训练都是从属于某种舞蹈形式的需要的,任何一种舞蹈形式也必须有它自己的训练体系。身韵的元素是舞蹈工作者在中国古典舞发展过程中遵循中国古典舞的自身规律来选取经典的动作, 它将训练身法和陶冶神韵相结合,对它们进行分析、提炼,使它们成为元素。“形、神、劲、律”作为古典舞动作元素,它为古典舞提供了最核心、最本质的“元素”。身韵具有自身的系统性和训练要求,它要求舞者“以神领形,以形传神”并且有着很高有艺术欣赏价值。所以说,身韵成为整个中国古典舞训练、表演等诸环节的精髓和有机组成部分。

身韵包含着的“形、神、劲、律”又是四个不同而又不可分割的方面,所谓“形”,包括直观的动态,动作之间的连接和姿态之间的路线。身韵的“形”,要求首先解决体态上“拧、倾、圆、曲”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其次要把握“平圆、立圆、8字圆”的三圆运动轨迹,尤其要注意以腰部运动为核心的“提、沉、冲、靠、含、仰、移”的动律原则。所谓“神”,即钱宝森先生所说“形三、劲六、意八、无形者十”,所谓“无形者十”意为舞蹈摆脱了机械的规格、僵化的程式而达到“无形之形”才是十全十美的。所谓“劲”,使指赋予外部动作以内在节奏和有层次有对比的力度处理。所谓“律”,包含动作中自身的律动和依循的规律。做到这四者的完美结合是中国古典舞身韵的最高要求。

身韵中动作元素包括“提、沉、冲、靠、含、腆、移、旁提”。这些元素概括了“身韵”的动作规则,它对舞者上肢的表现力作了深层地开挖。“身韵”中的动作轨迹多以圆形为主,这与本民族几千年来的宇宙观和审美观分不开。道家的太极图、生命的轮迥观,古典建筑的圆曲结构方式,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我们民族对圆形审美的追求。这一审美趋向在“身韵”中的体现便是平圆、立圆、8字圆。抓住这种运动规则,在此基础上加大或缩小原有律动的轨迹,便可打破原有的动力走势,赋予动作不同力度不同节奏的处理,改变原有的凝固化的动作性格。

4.身韵的特性

1. 身韵的实用性

中国古典舞的基本训练是学好中国古典舞必不可少的环节,为了学好中国古典舞,除了要掌握中国古典舞基本训练的实用性外,还也要掌握身韵的实用性。身韵的风格性极强,是古典舞训练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身韵不仅可以训练中国古典舞的风格、韵律等,从中还可以发展中练渗透到基础训练当中,使身韵元素训练有目的的和学生的素质能力连接起来,要让学生感受到身韵元素是无所不在的,要将身韵元素的练习按由简到繁的顺序渐进进行,同时在节奏,

起、行、止、连接、点线和动态动势及内在修养等诸方面也要将元素训练贯穿进行,使每一个元素的练习都是为了整体和实用。如以腰来带动全身的六种元素为“提沉”、“含仰”、“倾”、“旁提”、“移”、“拧”,在腰与脚的配合中,脚的基本位置和步法有“圆场”、“花梆步”、“磋步”等,这些步法的训练都要有与腰的元素配合。

2.身韵的时代性

身韵的时代性是指身韵能否使中国古典舞在种类繁多的舞蹈世界中存在下去,能否使中国古典舞既适应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又能随着时间的不断变化自身也得到发展。从建立到现在中国古典舞已经走过了将近半个世纪,虽然中国古典舞是对中国传统的舞蹈文化的发掘整理,继承和发扬,但是也深深的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又由于身韵是用肢体语言来表达情感,它具有强大的语言生成能力,可以表现不同时空下的题材,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可以说,运用身韵可以编创出个性、风格各异,主题不同的各种类型的中国古典舞蹈作品。在训练中,如何把握住身韵的时代性,是成败与否的关键。因此,为了达到身韵与时代精神的统一,在训练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当代人的精神风貌。

五、身韵对中国古典舞发展的影响

身韵的产生并非是简单的由“身段”到“身韵”的字面改变,而是一次质的飞跃。它是对戏曲中身段的改造与升华;是从审美的角度来继承和研究传统的身法;是根据舞蹈自身的特性和时代精神的要求加以发展演变的结果。身韵突破了原有“身段”的动作定式,取而代之以变幻无穷,富于表现的艺术方式,这种方式在“身韵”中的表现就是元素的提炼、动作的派生以及动作性格的可易位性。

身韵的出现解决了中国古典舞在从戏曲中产生时就存在的风格化舞蹈与功能性训练的矛盾,改变了在戏曲与芭蕾之间进退维谷的局面。它以其丰富多彩的动作形态、古今适用的时代风格以及舞蹈性与民族审美特征相结合的特点,在发掘人体的表现力上,充实和发展了形体表演的功能。不拘泥于已往古典舞中已有的人体动作的表现范围,而着重“以腰为轴”的人体中段部位的艺术语言,展示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遂的艺术魅力。使人体潜在的表现力得到了充分发挥,对于创造生动鲜明的舞蹈形象赋予了新的艺术手段。

身韵的形成以及被引入舞蹈创作机制之中,使得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转机。作为中国古典舞的一种新的舞蹈语汇,身韵深得众多年轻的中国舞编导、演员们的青眯,并将其充分运用到创作之中,使中国古典舞在创作上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如舞蹈剧目《黄河》,大量运用了身韵中人体后背的表现,从拧倾的动态和水云的意象烘托出震撼人心的气势,无论在地面动作还是空中技巧中,都充分地发挥了被发掘出来的表现区域,展现出人与大自然的抗争,与饥荒的搏斗。《江河水》以水袖为表现手段,然而我们看到的不是那几尺的长袖,也不是繁杂的袖技,看到的却是充满无限情感的人体,表现了后背在呻吟,后背在哭泣、悲嚎,以情带袖,袖与人融为一体,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运用身韵舞蹈语汇创作的优秀作品还有《木兰归》、《长城》、《梁祝》等,这些作品气势磅礴,形象细腻,舞姿流畅,不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性而且具有崭新的时代风尚。它们的编创使古典舞真正摆脱了具体的人物形

态而走向一种情绪语言。唐满城教授曾经诙谐地说:“身韵训练是一本万利的”。中国舞蹈界对此亦为之刮目相看,他们发现这就是独树一帜的中国传统舞蹈神韵的延续。吕艺生教授说:“这正是我心中的当代中国古典舞蹈!”

六.结语

总的来说,在中国古典舞的训练中,古典舞身韵有重要的作用,它是中国古典舞的精髓,是对中国古典舞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身韵展现了当今社会的风格,使我们的动作风格和舞蹈的技巧很好地结合起来,成为了新的舞蹈模式。“身韵”不是终结,而是一个具有衍展性的生长源点。它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风貌及审美的精髓并以其丰富多变的舞姿、浓郁的民族风格及强有力的表现能力成为中国古典舞的核心和主要标志。它是中国古典舞艺术灵魂的所在!

篇二:舞蹈基础知识

舞蹈篇

第一章 舞蹈的定义

a、 舞蹈是艺术的一种,是以经过提炼、组织、美化了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艺术表现形式

b、舞蹈是一种空间性、时间性、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

第二章 舞蹈的起源

舞蹈来源于生活,是劳动的创造,舞蹈已经产生就有了自身相对的独立性,它与诗歌结合在一起,是人类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 a、 模仿论

b、游戏论

c、 巫术论

d、表情论

e、 性爱论

f、 劳动论

第三章 舞蹈的种类、作品与舞人

第一节 生活舞蹈

a、 习俗舞蹈

表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社会风貌、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特征 b、宗教祭祀舞蹈

宗教舞蹈用于祈求神灵庇佑、感激神灵的恩赐 祭祀舞蹈是祭祀先祖、神灵的一种礼仪性的舞蹈形式 c、社交舞蹈

各种交谊舞

d、健身舞蹈

它是以艺术审美的方式锻炼身体、使得身心得到健康发展的舞蹈形式,如:健美操

e、教育舞蹈

第二节 艺术舞蹈

艺术舞蹈是由专业或者业余的舞蹈家,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分析、集中、概括和想象,进行艺术的创造,从而创造出主题思想鲜明、情感丰富、形式完整、具有典型化的艺术形象,有少数人在舞台、广场等专门的表演场地地表演给人观赏的舞蹈作品。

1、古典舞

A、古典舞

具有自成体系的美学原则,鲜明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完整的表演手法和严谨的训

练方法,在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的舞蹈艺术中具有代表性意义

B、中国古典舞

a、周朝,形成中国古典舞“舞诗乐”三者融为一体的古典艺术风格

b、唐朝创造中国艺术古典舞发展的高峰和世界的经典

c、 戏曲成为宋元以后中国古典舞蹈的主流和具有代表性和审美意蕴的传统舞蹈形态

d、当代的古典舞是是当代中国舞者致力于建设中国当代民族舞蹈体系的实践成果

C、作品与人物介绍

西施的响屐舞

杨贵妃的霓裳羽衣舞

赵飞燕的掌上舞

双人舞《飞天》,1954首演

独舞《春江花月夜》,1957首演,获第八届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金质奖章 舞剧《小刀会》,1959首演,1994年获“中华民族20世纪经典舞蹈评比“经典

作品奖”

舞剧《丝路花雨》1979首演,获“中华民族20世纪经典舞蹈评比“经典作品奖” 舞剧《铜雀伎》

集体女子舞《踏歌》,1997首演,1998年获首届荷花杯舞蹈比赛创作金奖、表演

银奖

独舞《敦煌彩塑》1980首演,获全国舞蹈比赛创作表演一等奖,塑造典型中国

式的美

独舞《醉剑》,1980首演,获全国舞蹈比赛创作二等奖、表演一等奖

集体舞《黄河》,1988首演,获“中华民族20世纪经典舞蹈评比“经典作品奖” 独舞《扇舞丹青》,2000首演,获全国舞蹈比赛创作表演一等奖、第三届荷花杯

舞蹈比赛一等奖等

独舞《秦俑魂》,1997首演,第五届全国桃李杯舞蹈比赛表演一等奖

戴爱莲,1916生,新舞蹈艺术开拓者之一,《游击队的故事》、《荷花舞》、《飞天》 资华筠,1936生,《飞天》、《白孔雀》,著作《舞蹈生态学导论》、《舞蹈和我》 舒巧, 1933生,《剑舞》、《小刀会》、《长恨歌》,著有《我的舞剧观》 栗成廉,1927生,《牧笛》、《春江花月夜》、《宝莲灯》

陈爱莲,1939生,《春江花月夜》、《白毛女》、《霓裳羽衣舞》,中国古典舞的代

表人物

孙颖, 1929生,《铜雀伎》、《踏歌》

2、民间舞

A民间舞

a、 劳动人民长期在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不断积累、发展而形成的,并在广大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一种舞蹈形式

b、具有民族性与地区性、群众性与稳定性等特点

B、中国民间舞

汉族主要有:秧歌、龙舞、跑旱船等,多在北方地区

少数民族:多朗舞(维吾尔族)、筷子舞(蒙古族)、长鼓舞(朝鲜族),果卓(西藏地区)

C、中国民间舞的特色

a、 载歌载舞,形象生动

b、巧用道具、技艺结合

c、 形象鲜明,情节生动

d、自娱性和表演性

D、作品与人物介绍

集体舞《鄂尔多斯》,1953首演,1994年获“中华民族20世纪经典舞蹈评比“经典作品奖”等

独舞《盅碗舞》,1960首演

独舞《长鼓舞》体现朝鲜族人民的历史文化、精神风貌和生命状态

独舞《摘葡萄》,1994年获“中华民族20世纪经典舞蹈评比“经典作品奖”等 独舞《水》,1980首演

独舞《雀之灵》,杨丽萍演,1994年获“中华民族20世纪经典舞蹈评比“经典

作品奖”等

集体舞《奔腾》,1986年获全国舞蹈比赛创作表演一等奖,1994年获“中华民族

20世纪经典舞蹈评比“经典作品奖”等

集体舞《黄土黄》,1991年首演,1994年获“中华民族20世纪经典舞蹈评比“经

典作品奖”等

贾光作,1923生,《渔光曲》、《故乡》、《鄂尔多斯舞》、著有《论舞蹈艺术》 蒙德格玛,1941生,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

崔美善,1934生《孔雀舞》、《丰收曲》

刀美兰,1942生《水》、《金色孔雀》

阿依吐拉,1940生,《摘葡萄》、《牧羊女》

杨丽萍,《孔雀公主》、《云南印象》等

3、芭蕾舞

a、 形成于17世纪后期的法国 ,18世纪传入俄国,19世纪初形成独立的戏剧艺术

b、“席间芭蕾”,被认为是芭蕾艺术的源头

c、 1851年,巴尔塔扎·德·博若耶编导的《皇后戏剧芭蕾》,是第一部真正的芭蕾

d、1671年巴黎歌剧院首演《博莫纳》是芭蕾进入剧场的开始

e、 18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时期,法国舞蹈家诺维尔《舞蹈和舞剧书信集》中提出“情节芭蕾”主张

A、 芭蕾流派

a、 浪漫芭蕾

18世纪末19世纪初兴起,代表《仙女》、《吉赛尔》、《海盗》等;马里乌斯·比季帕“古典芭蕾之父”与列夫·伊凡诺夫的《天鹅湖》、《睡美人》

b、 现代芭蕾

特点:

(1) 在动作上改变外开的唯一审美标准,寻找回归远古律动的做法

(2) 创作思想自由开放,敢于吸收一切有益于自己的东西为我所用

(3) 创作手法多样化,摒弃固有的观念和模式

(4) 在内容和形式上深受现代舞影响

米哈伊尔·福金《现代芭蕾之父》创作了《天鹅之死》、1901《火鸟》;《仙女们》是史上:“第一部无情节芭蕾”,“现代芭蕾的处女作”

中期 巴兰钦《阿波罗》,他的芭蕾作品称为“音乐芭蕾”、“抽象芭蕾”、“交响芭蕾”。

c、 中国芭蕾

20世纪20年代传入我国,1956年,上演第一部外国舞剧《无意的谨慎》,1958年第一次上演《天鹅湖》,白淑湘被称为中国第一只“白天鹅”

B、芭蕾舞舞段形式

C、作品与人物介绍:

1851年,巴尔塔扎·德·博若耶编导的《皇后戏剧芭蕾》,是第一部真正的芭蕾 1671年巴黎歌剧院首演《博莫纳》是芭蕾进入剧场的开始

《仙女》 1832首演于巴黎歌剧院

《吉赛尔》1841首演,取材于《德国冬天的故事》,代表着浪漫主义芭蕾的巅峰 《海盗》1856首演与巴黎歌剧院

《葛蓓莉亚》,1870首演,那时起保留下来的唯一一部浪漫主义芭蕾作品 《希尔薇亚》,“芭蕾音乐之父”的代表作,1876年首演

《睡美人》1890首演于圣彼得堡,改编于《沉睡森林里的美女》,是俄罗斯19

世纪末大型神幻芭蕾的顶峰

《天鹅湖》1895首演

《胡桃夹子》1892首演,是一部两幕三场的芭蕾舞剧

《天鹅之死》1905首演

《仙女们》,1836首演,是芭蕾丹麦学派的代表曲目

《火鸟》,创作于1910年

《红色娘子军》1964首演,第一部成功的大型中国芭蕾舞剧

《白毛女》,1965首演 ,讲19世纪优雅的西方古典舞蹈与中国民间舞蹈以及舞

台艺术结合在了一起,成为“洋为中用”典范

玛丽·塔里奥妮 第一个用脚尖跳舞的芭蕾舞者,19世纪浪漫主义芭蕾的杰出

代表

乌兰诺娃 世界公认的苏联戏剧芭蕾大师,代表作《茶花女》、《天鹅湖》,1956

年封为《女爵士》

海蒂,《罗密欧与朱丽叶》、《卡门》

鲁道夫·努里耶夫 代表作《睡美人》、《天鹅湖》,“20世纪最伟大的芭蕾男演员

之一”

弗拉基米尔·马拉霍夫,《纳克索斯》

4、现代舞

A、西方现代舞的起源、发展

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中叶,在欧美兴起的舞蹈流派,创始人,美国伊莎多拉·邓肯

主张:

(1) 反对古典芭蕾因循守旧,脱离现实生活和单纯最求技巧的形式主义倾

(2) 主张摆脱古芭蕾过于僵化的动作程式化的束缚

(3) 强调舞蹈艺术要反映现在社会生活

系统地为现代舞派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与训练体系的是匈牙利人鲁道夫·拉班,“拉班舞谱”至今仍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舞谱之一

圣·丹尼斯,是美国现代舞的先驱,表现了一种宗教精神的现代舞

玛莎·格雷厄姆是当代现代舞派的杰出代表,《致世界的信》

B、西方现代舞审美标准

C、西方现代舞技术流派与训练体系

a、 玛莎·格雷厄姆体系(影响最大的)

b、默斯·堪宁汗体系

c、 保罗·泰勒体系

d、霍塞·林蒙体系

e、 汗娅·霍尔姆体系

D、中国现代舞

吴晓邦,中国现代舞之父,《饥火》,1997年获20世纪中华民族舞蹈经典作品奖

E、作品与人物介绍

《马赛曲》,1925首演

《前进吧!奴隶》,1927首演,歌颂俄国农民争取自由斗争的作品

《劳工交响曲》,1932首演

《悲歌》,1930首演,是现代舞蹈艺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变了舞蹈艺术审美建构的方向

《天使的乐园》,1948首演

《摩尔人的帕凡舞》,1949首演

《启示录》,1962首演

《春之祭》,1975年12月首演

篇三:浅谈中国舞蹈艺术的传承发展与开发

中国舞蹈艺术的传承、保护与开发之我见

内容简介:本文对于中国舞蹈艺术的传承发展的具体措施,开发舞蹈艺术的必要

性和可行性方法,及当前舞蹈欣赏课程的教学质量的改善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论述。

关键词:中国舞蹈,传承,保护,开发,教学,措施

参考文献:《试谈中国民间舞蹈的保护和传承 邓红霞》

《走向大众化的舞蹈艺术 金秋》

《论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 佚名》

舞蹈是一门古老而又充满青春活力的艺术,其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也在不断更新自身艺术形式,创新发展、繁衍不息,从而流传至今。而中国舞蹈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其随着其时代的发展,正在发生着引人注目的变迁,而这其中最显著的特征莫过于舞蹈艺术日益大众化的表现。但同时中国舞蹈艺术也因环境的变化,多种文化背景的冲击下,传承保护工作日益变得困难。面对亟待保护的中国舞蹈艺术,思考它的传承、保护和发展道路是十分必要、值得研讨的问题。

首先对于中国舞蹈艺术的起源与发展要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所以它拥有丰富的舞蹈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民族舞蹈传统。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由于各民族的地方特点不同,风俗习惯不同,舞蹈形式更加绚丽多彩。这些形式反映了当地的劳动生产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故事和喜怒爱憎的思想感情。

一:对于我国丰富多彩的舞蹈艺术遗产的传承发展应有切实措

施。

(一)国家应当重视舞蹈的传承与发展,统筹全国对舞蹈艺术发展大计。并注重各地的即将消失的舞蹈艺术资料和文化现象加以重点保护。建立健全资料档案,分门别类制定保护方案,落实保护措施,进行系统全面的保护。

(二)奖励对古代舞蹈艺术资料的贡献和积极传承的行为。当地文艺组织定期到民间采风,采集各地流传的未落实国家资料记载的艺术,并向当地的人民表演传播相关的本民族的舞蹈精髓文化,通过宣传栏来普及中国舞蹈的起源与发展知识。并对积极参与舞蹈创作与传播的劳动人民进行表彰。

(三)丰富舞蹈文化传播和发展途径

1广泛开展舞蹈比赛。各种喜闻乐见的比赛、评奖活动可以激发舞蹈艺术创作者得热情和积极性,也可使普通大众关注到舞蹈文化取得的各种成果,也可提高大众对舞蹈的审美欣赏水平。2举办个人舞会也是激发民间各阶层的兴趣爱好,使舞蹈的民间传播和普及更加容易,也使各种流派的艺术家的风格能加以展示,推动舞蹈艺术的成熟与更高峰。3活跃部队舞蹈创作。根据部队舞蹈创作的战斗性、时代感、创造性强的特点,积极推进部队文艺兵的灵感火花的闪现与加工合成,同时能与部队生活的特点紧密结合。4不断创新旅游歌舞。在当前旅游事业不断兴盛的状态下,深入挖掘自然人文景观中隐藏的特点与可塑性的成分,融入旅游歌舞创作中去,在传统的舞蹈特色的基础上,完善发展。5学院风创作为传统舞蹈的发展注入新生机。

二:积极开发创新中国舞蹈文化,为其注入新生机与活力

中国舞蹈艺术的丰厚底蕴是我们应该吸收与传承的宝贵财富,与此同时,在当今时代的发展下,更应不断与时俱进,开发创新,将舞蹈事业再创高峰。

(一) 注重对专业舞蹈研究创作者的资金,设备的投入,为舞蹈创作条件。

将其各门派的舞蹈文化发展创新。

(二) 在民间不断挖掘自由创作人才,活跃民间的舞蹈创作因子,浓郁舞

蹈文化传播气息,创造舞蹈创作土壤。

(三) 加强对青少年的人才培养。新的舞蹈开发的因子往往在青少年这个

思想活跃的群体中闪现。对青少年舞蹈知识水平和引导其发挥改造是对舞蹈的新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

三:关于舞蹈欣赏教学质量的改善

近十年来,国家教育部十分注重对青少年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艺术审美的培养,开设了一系列的舞蹈欣赏课程。

依我对现有舞蹈课程的了解和思考,认为:

(一)播放古今优秀的舞蹈创作作品对同学们直接的感官刺激和思维可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加强课堂的互动交流,同学之间的感受喜好和观点看法可求同存异,推动课堂气氛活跃。

(三)引导同学们课后对相关文献与舞蹈欣赏的探究,深化对舞蹈

的理解和丰富其艺术审美内涵。

篇四:中国现代舞蹈发展之路

中国现代舞蹈发展之路

作者:裴玉

来源:《现代交际》2012年第01期

[摘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胡锦涛总书记在2007年“6?25”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再次探讨文化体制改革问题,这对于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大意义,因此中国舞蹈发展也迎来了破冰时代,必将朝向更具民族特色,更具国际专业水准,更具经典表现力的方向阔步向前。

[关键词]核心价值体系 现代舞蹈 民族 国际

[中图分类号]J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101-02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国现代舞蹈发展奠定了基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我们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从2002年10月开始,中央电视台每年推出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在社会上均引起强烈反响。从人民公仆郑培民、航天英雄杨利伟、独臂英雄丁晓兵、爱心歌手丛飞,到乡邮递员王顺友、好军医华益慰、自立自强的优秀大学生洪战辉、七十多年前参加长征的红军群体等,虽然他们的身份不同,经历不同,但他们的故事都让人热泪盈眶,震撼人们的心灵。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理想、一种信念、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他们以自己的行动从不同角度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谛。

我国很多学者主张舞蹈起源于劳动的理论,因为劳动是人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劳动创造了人自身,是劳动使人脱离了动物界,是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在原始人的舞蹈中,表现狩猎和种植以及各种劳动生活的占有最大的比重。我们认为以上各种舞蹈起源的理论,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都不十分完整和全面,因为舞蹈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种社会现象,它的起源和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构成一样都不是单一的,而是有着多种因素的,所以人们主张“劳动综合论”,即:舞蹈起源于人类求生存、求发展中劳动实践和其他多种生活实践的需要,如果再详细一点来说,舞蹈起源于远古人类在求生存、求发展中劳动生产(狩猎、农耕)、性爱、健身和战斗操练等活动的模拟再现,以及图腾崇拜、巫术宗教祭祀活动和表现自身情感思想内在冲动的需要。它和诗歌、音乐结合在一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在一段时间内舞蹈艺术者由于各种原因让我们中国舞蹈出现了停滞不前的结果,我们现在所谈的更多的是经典,而非我们当代人的继承和发展。因此,这为舞蹈的发展和繁荣带来了一定困难,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和定位。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党的历史发展上一件开天辟地的事件,会议讨论了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等重大文化发展问题,也为中国舞蹈未来之发展奠定了基调。

二、中国现代舞蹈面临的发展困境及原因

(一)中国现代舞蹈首要的和突出的问题在于缺乏民族精神,在舞蹈国际化的过程中文化本位缺失

一方面,由于我国长期受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对于舞蹈这一艺术形式服务政治需要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舞蹈失去了群众性,失去了艺术感染力,舞蹈和劳动人民脱节;另一方面,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中心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家的实际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还不足以支撑我们的舞蹈国际化,这样外来的舞蹈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我们在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缺乏文化底蕴做支撑,缺乏应有的历史厚重感。

(二)中国现代舞蹈重视形体技能却忽略艺术欣赏性

我国近些年来出版了不少关于现代舞蹈的教科书和科普读物,但是大多书籍文字性的论述多,实际舞蹈描摹的内容少,缺乏创造性,也缺乏借鉴性,不能从直观上给人以启迪。在舞蹈转型过程中,既没有充分吸收中国民族舞蹈的优秀成分,加以改造和发挥,同时又没有吸收到国际现代舞的欢快、节奏,从而使得我们的学习是重型不重神,编排的舞蹈样式缺乏观赏性,更不能充分彰显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给我们的现代舞蹈发展造成巨大困难,没有形成一个浓厚的创作氛围,让老一辈舞蹈艺术家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三)中国现代舞蹈演变过程中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相脱节

近些年来中国现代舞蹈的发展更多从形体和阵容来表现,但是这恰恰忽略了舞蹈是一门综合艺术。舞蹈的发展不单纯是舞蹈自身的发展问题,它的发展需要在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向前发展,而我们的现代舞蹈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相脱节,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舞蹈演员和舞蹈创作者,他们在创作的过程中,模拟的东西比较多,缺乏艺术形式创新和内容创新,没能真正反映劳动人民的真实诉求;另一方面,从欣赏者的角度来看,没有及时准确地通过哲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和人体工程学等角度来对欣赏者进行审美塑造,所以导致了脱节现象。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中国现代舞蹈的发展方向

(一)科学定位中国现代舞蹈发展方向,做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结合的典范

中国现代舞蹈的发展经历了五十多年的历史,曾经一度的中国戏曲同芭蕾舞的结合就是中国现代舞蹈的一个缩影。但是,在过去的60年间,我们也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中国现代舞蹈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但是核心的定位并没有明确。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诠释的非常科学,必须使中国舞蹈具有中国气派,反映中国民族精神,反映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这就要求中国现代舞蹈创新表现形式,复归到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去,从人民群众身上汲取营养,反过来为社会主义劳动者提供更高层次和水平的舞蹈作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二)中国现代舞蹈必须大胆吸收国外一切先进舞蹈理念,突破保守作风,与时俱进 我们的现代舞蹈发展不能学“裹脚婆姨”,站在历史发展的新起点,停滞不前就是后退,后退没有出路,这是无数次历史发展告诉我们的深刻教训。只有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外来舞蹈样式,只有充分尊重外来优秀舞蹈的优势之处,只有正确评价外来优秀舞蹈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才能够让我们科学展位,努力改进自身的不足之处。我们在引进国外先进舞蹈样式的同时,必须搞懂弄清外国舞蹈的发展背景,艺术创作形式的内涵,不能够盲目地全部照抄照搬,只有坚持批判地借鉴吸收,才能够避免邯郸学步的后果出现。进入21世纪,知识大爆炸,信息大爆炸,我们面临的困难前所未有,但是我们也面临着更好的发展机遇。中国现代舞蹈也承载着历史使命,承担着将中国精神和中国气派以舞蹈形式对外宣传的重要任务,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作品,了解外国欣赏者的客观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中国现代舞蹈的国际化目标。

(三)注重品牌意识的培养,打造精品工程,走出“短期行为”的怪圈

全面推进中国现代舞蹈的大发展大繁荣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杜绝短期行为。在当前时代,经济发展迅猛,带来了一系类的不配套或者说与经济发展速度不相协调的问题,现代舞蹈的发展滞后性更加严重。中国现代舞蹈艺术在近三十年几乎没有新突破,经典作品基本也处于昙花一现的状态,没能够实现永续发展。这既有客观条件和时代发展条件的制约,又有舞蹈艺术家们自身修养未能及时提升的主观原因,笔者认为主观原因更大一些,没有正确区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目标。所以,笔者认为中国现代舞蹈的出路在于注重品牌效应,应当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多剖析和总结我们中国传统舞蹈的魅力经验,多借鉴和吸收国外经典作品的可观之处。我们相信,随着中国伟大复兴进程的推进,中国现代舞蹈破冰时代已经来临,我们一定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框架下奋起直至实现中国现代舞蹈的图腾之愿。

【参考文献】

[1]朱艳雁.二十世纪中国舞蹈发展历程综述[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2.

[2]朱鹏屏,王蓉.改进和提高体育舞蹈教学效果初探[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1.9.

[3]包文生,陈生.转浅谈经济发展与舞蹈事业发展的关系[J].大众文艺,2010.4.

篇五:浅谈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内容摘要】 民间舞蹈作为一门艺术,是各族劳动人民在生活劳动中内心世界的外在反映,它生动直观地表现出各民族人民的性格、气质、生活方式、物质文化、生存状态乃至宗教信仰。因此,研究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永葆这一文化载体的生生不息、灿烂美丽有着积极的意义。作为一名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学生,在此我结合自己的专业优势浅谈一下对民族舞蹈艺术传承与发展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 民间舞蹈 特征 传承 发展 方向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孕育了五千年的艺术文明,流淌着无数优秀的璀璨文化,其中舞蹈就是一颗闪亮的明珠,闪耀着与众不同的光芒。人们在辛勤的劳动过程中,创作出许多绚丽多彩的民间舞蹈。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各种传播媒介给中国民间舞蹈艺术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展现自己舞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体裁形式多样、风格色彩各异、表现手段灵活的民间舞蹈。

中国民间舞蹈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它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产物。民间舞蹈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演进轨迹和表演系统,它是我国人民拥有的文化财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受到尊重和保护,并健康地沿着自身的发展规律演进。但应该看到的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民间舞蹈这种古老而高雅的艺术,没有走进大众的视野,尤其在电视、网络等新媒介不太发达的年代,即使当

今,民间舞蹈的受众也还是局限在了相对固定的一小片人群中。所以,民族舞蹈艺术的继承与发展任重而道远。

3

一、民间舞蹈艺术的特征

1、民间舞蹈发展的继承性、群众性、娱乐性

在远古时期,舞蹈便作为一种肢体语言存在。而在内涵里,民间舞蹈作为文化积淀的传承手段,其自身的层面有了本质的飞跃。因此,民间舞的继承性成为中国民间舞蹈发展基本特征之一。民间舞是在一种群体化的自我审美中来完成继承文化的过程。它从最初的个体感情抒发,演绎成群众集体创作的成果,又从最初的田间地头式的劳动讴歌发展成为一种自我娱乐,并在娱乐中接受传统文化及民族精神的陶冶,因此群众性和娱乐性就必然构成了中国民间舞蹈发展的另一基本特征。这一点在传媒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尤为明显,观看舞蹈表演早已成一些社会阶层陶冶情操、娱乐欣赏的一种方法。 2、民间舞蹈的民族性

每个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特点的舞蹈艺术。因此,继承与发展民间舞蹈艺术,必须树立突出民间舞蹈的民族性这一基本思想。在继承中批判,在批判中创新。根据各个民族的个性,思想观念,风格习惯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保持与发扬广大群众所喜爱的舞蹈表现手法(如生动活泼,载歌载舞等)和舞蹈表演的动律、姿态神韵和节奏等特点,是我们要重点研究的课

二、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

1、民间舞蹈的挖掘

民间舞蹈遗产的继承与发展,首先取决于挖掘。在一位新闻与传播学专业的学生看来,搞好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播在挖掘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例如:邀请掌握民间舞蹈专长的艺人到演出团体来,安排专人重点学习,也组织舞蹈演员集体向艺人学习民间舞蹈作品和素材;组织同一地区,各种流派的艺人同台演出,它可在民间艺术家的演出中,从一些即兴的表演里,发现他们在艺术活动中,所具有的独特的创造性。

挖掘民间舞蹈是一项细致、艰苦的工作。在这之中还要借助媒体的力量扩大民间艺术的影响力,让民间艺术摆脱从不登大雅之堂的窘境,从而能像现代舞蹈

4

一样走进荧屏,走进人们的视野。在这一点上我国才刚刚起步,当然原因之一在于我国传媒业起步晚,另一个原因则在于广大艺术工作者对民间舞蹈艺术的长期忽视。但值得可喜的是,中央电视台和各级地方电视台已纷纷开设了各种形式的舞蹈推广类节目,像CCTV舞蹈大赛、上海新娱乐电视频道的《舞林大会》??这些节目在选拔优秀舞蹈选手的同时也无形中将多样的舞蹈艺术传播出去。 2、民间舞蹈的传承与保护

(1)媒介传播是民间舞蹈艺术传承的重要通道。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要在原生态民间舞蹈的基础上允许不同的尝试和创新。这既包括舞蹈内容上的创新也包

括传播手段上的创新。不论怎样做,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审美性为前提要成为民间舞蹈传承的原则,这一点不应动摇。在这方面,著名舞蹈家杨丽萍的《云南映象》做了很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成功。她“系着土风升华”,把一些原生态的东西大胆的移植,拓展,运用现 代意识、现代技法和现代人的思维方式,重新激活了这些古老的民间艺术,既强化了原生之态,又满足了当今观念的审美需求,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保护。 (2)教学是舞蹈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之一,如何在民间舞蹈的教学中抓住风格特点,始终是民间舞蹈教学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在实践中掌握民间舞蹈的形态非常重要,但更重要和最困难的是认识和理解这些形态背后的深层内涵,这是民间舞蹈文化的支撑。以前的舞蹈教学中只单纯地重视舞蹈动作的机械学习,单一的教学方式提升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故而也不能深刻领会舞蹈艺术中的人性美。因此,在教学中不断尝试从民间舞蹈文化切入,找到其深邃的内涵,给学生一个

5

立体的知识结构,使民间舞蹈教学的传承不仅停留在肢体语言表达的层面上,而要从文化的深层次上进行文化背景的拓展。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以增加学生的舞蹈文化底蕴,使学生整体掌握民间舞蹈的精华,内外融合,身心合一地表现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使技术性与知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舞蹈形态在舞蹈文化的支撑下更有内涵,更富表现力。

三、民间舞蹈的发展

1、民间舞蹈发展的基础

发展要有个基础,否则它也不存在。芭蕾舞也好,现代派舞蹈也好,可以移植来我国,也可以在我们社会主义土壤里生长、繁茂。但是它们代替不了我们自己的舞蹈,更不能成为我们民间舞蹈发展的基础。我国民间舞蹈的发展必须基于我国民间舞蹈的传统,这是艺术发展中的历史继承性这一客观存在所决定的。任何时代的艺术,都不是凭空而降、孤立存在的,它总是要继承前代艺术成果,而又给予后代艺术以影响,这就是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

同时,要适应从原有生活发展起来的新的生活。对于传统,也可以有不同的解释——有形的,还有无形的。但是民间舞蹈的“脚”必定要站在传统的基础上,否则,就等于架空,就谈不上发展,特别是难以创作出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和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 2、民间舞蹈的发展态势和发展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讯、交通的大力改善,各民族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都有了空前的提高。特别是在一些交通便利、自然环境和文化资源丰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他们在发展富有民族特色的民族贸易等地方经济中接触了外界、开阔了视野。也促使古老的民间舞蹈文化正在发生着不同程度的

6

变化,向着多元、多样、复杂的态势发展。我国民间舞蹈艺术在吸收了现代元素的养分后将以更加强大的生命力绽放在舞台上。另外,我国社会转型的加速,促进了民间舞蹈文化的变迁。近十多年来,节假日活动产生了质的变化,旅游业发展迅速,大量的游客走进了风景优美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民间舞蹈在新的时空环境内,展示给游人的舞蹈形态大多是在“原汁原味”的基础上,经改编加工过的,更突出了表演性和观赏性,既保持了原来的“土风味”,又适应了旅游文化的艺术欣赏品味。

民间舞蹈文化代代相传,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不断丰富自身而日臻完善,民间舞蹈的精髓得到了充分的发掘和发展,与此同时,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方向形成了明确的目标:

(1)通俗文化方向。不分自娱性还是演艺性,以通俗为主要特征,并且特别重视自娱性舞蹈,这就是戴爱莲先生主张的“民族舞蹈大家跳”。这个方向是以已经形成了的、具有一定题材及固定了的形式和传统的民间舞蹈为基础的。

(2)精英文化方向。主要是演艺性舞蹈,以高雅为主要特征,重视技艺,从民间舞中吸取营养,发掘民族精神,提炼动作元素,这就是以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间舞系为代表的“学院派”

艺术思想感情和观念的舞蹈新作品。

日益发展的传媒技术、繁荣昌盛的民族文化使得民间舞蹈焕然一新,中国民间舞蹈文化将经历多重的淘洗、多重的扬弃,最终将以宽松、兼容、自然、率真的民族传统优势和个性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8年1月 [2]《舞蹈学习资料》 第10辑 第1——53页 [3]《中国舞蹈辞典》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4年 [4]《中国舞蹈发展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年

(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中华要兴起舞蹈)

绸两端由演员操纵变成翻腾不息的海面,营造出人们掉进海中挣扎,浮沉,呼喊直至被巨浪吞没的紧张氛围;最后一场“节庆”中,演员们舞起瑞狮,挥动红绸,在热烈欢腾的气氛中结束全剧。这一场的多彩热烈与之前深沉抑郁的气氛成为强烈的对比,把全剧推向高潮。

4、舞蹈创作中道具的准确运用

舞蹈的一切表现手段都是为舞蹈表现的内容服务的,所以在舞蹈道具的选择上必须与舞蹈主题紧密吻合,所选择的道具必须为舞蹈内容所服务,这样才能发挥舞蹈道具所特有的艺术效果。

舞蹈道具和舞蹈表演的关系十分密切,舞蹈道具在舞蹈创作中的使用并不是原物自然形态的照搬,必须经过符合编导塑造艺术形象的夸张与艺术改造。有些舞蹈以道具的名称命名,道具成为该舞蹈的重要标志;有些道具是塑造舞蹈形象的重要因素;很多道具则成为表明舞蹈环境、渲染气氛的重要手段。道具的准确运用,能够丰富舞蹈的表现手法,营造舞台的氛围,有时如果不借助道具总是觉得单薄,这时的道具显得尤为重要。相反,道具使用不恰当会使其沦为游离于主题思想以外的“物品”,变成累赘和多余,甚至是画蛇添足,有时还会弄巧成拙破坏了整个作品的美感。但舞蹈道具种类繁多,一物多用,所以它必须与编导创作的舞蹈作品所要表现的内容相符合,必须与环境、人物、舞者的角色和身份相协调,否则就会变成累赘影响甚至破坏作品的主题及完整。

在正确判断舞蹈中道具使用的必要性之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与生活息息相关并具有可舞性的物品,我们都可以当道具借鉴使用。然而舞蹈中道具的使用并不是原物自然形态的照搬,而是需要我们对其进行艺术加工,打破其以往的规律、方法,突出道具的象征和寓意,充分借助道具表达创作者的意图。例如红绸在舞蹈中不仅仅只是红绸,还可转化为熊熊燃烧的火焰;斗笠不仅仅是服饰的一部分,还可变换成舞者手中的洗衣盆、晒谷场上簸箕等。总之舞蹈道具的准确使用往往会达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5、结论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