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德国诗人席勒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2:27:12 字数作文
德国诗人席勒字数作文

篇一:艺概作业——席勒美育理论_简述德国18世纪著名美学家席勒的美育理论

简述德国18世纪著名美学家席勒的美育理论

席勒是德国古典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深深受到康德思想的影响。席勒在18 世纪正式提出“美育” (即“审美教育”) 概念。并在《美育书简》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美育”这一概念,系统阐述了他的美育思想。

《美育书简》是席勒最主要的美学著作。在这本书中,席勒不限于仅仅从道德教育特殊方式的角度来看待美育,而是从自然与人、感性与理性等基本哲学命题出发,从改变近代人的存在方式,使人重新获得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实现人性的复归这一更加广阔的领域来论述美育。

一、 席勒关于美育的必要性的理论

席勒提出,近代文明社会由于大工业的发达,造成了科学技术的严密分工和职业等级的严格区别,使社会与个人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分裂,而且使个人本身也产生了人性的分裂。席勒认为,人的天性应该是完整和谐的,人应具有完美的人格,个人和社会之间也应协调,应处于完美和谐的状态。但由于近代文明的发展,国家成为强制性机器,使得近代人在物质和精神、感性和理性、现实和理想、客观和主观等方面都是分裂的,人的天性遭到严重的破坏,活生生的个人变成了缺乏生命力的机器。

要客服这种分裂,就需要通过审美教育,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唯一的办法是先使人成为审美的人,只有审美才是人实现精神解放和完美人性的先决条件。针对这一目的,席勒提出“感性冲动”“理

性冲动”“游戏冲动”三个概念,认为完美的人性“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的有机统一。这两种冲动都是人的天性,只不过在近代文明社会中被分裂开来了。“游戏冲动”是二者的桥梁,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使人成为具有完美人性的真正的人。

席勒极力主张通过美育来培养理想的人、完美的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席勒曾说:“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的和谐。”

二、席勒的美育理论

关于美育的内涵,席勒将其界定为“自由”。席勒所说的“自由”是一种超越实在、必然与理性的审美的关系性的自由。也是审美的想象力的自由,是想象力对于自由的形式的追求,从而飞跃到审美的自由的游戏。当然归根结底,席勒所说的自由是人性解放的自由,是通过审美克服人性之割裂走向人性之完整。由此可见,这种自由观不仅局限于精神领域,而更侧重于现实人生,追求一种人性完整、政治解放的人生自由。因而是一种人生美学之路,开辟了整个现代美学走向人生美学的方向。

席勒认为,美育的特殊作用即是其成为沟通感性与理性、自然与人文、知识与道德、感性王国与理性王国之中介。这就使美育成为由自然之人成长为理性之人的必由之途。这就是席勒关于美育作用的“中介论”,成为整个美育的核心环节,构成了整个审美之谜。 席勒认为,美育所凭借的手段是美的艺术。他首先从艺术类型的

横向的角度论述了理想的美育的途径。那就是由优美到崇高,达到人性的高尚。而从纵向的角度,席勒勾画了审美教育的历史过程,即由古代的素扑的诗到现代的感伤的诗,最后走向两者结合的理想形态的诗。

三、 席勒关于美育理论的格言警句

1、只有美的交流,才能使社会团结,因为它关系到一切人都共同拥有的东西。

2、如果迫使人进入社会的是需要,在人心里培植社会原则的是理性,赋予人以社会性格的却只有美。只有审美的趣味才能导致社会的和谐,因为它在个体身上奠定和谐。

3、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这就是审美教育的任务。

篇二:歌德席勒简析

十八世纪,一个动荡的年代,各种思想的火花在碰撞,各式的革新在火热进行。乾隆十四年,一个标志性的人物降生在了德国一个中产家庭中。此君名唤约翰,从父姓歌德。鉴于当时的医学条件有限,家中的兄弟姐妹都先后离世唯独剩下他与一年幼的妹妹。身为议员的父亲自是对这独子期望很高,希望他继承自己的衣钵进政界。也不知是遵循父亲的意思还是自己的意愿,歌德终究还是前往了法兰克福攻读法律。但是他若是沿着这路就此发展下去,这世间只是多了个政客,最为流传的也不过是百姓家常饭后津津乐道的轶事或是绯闻吧。

(背景知识:歌德当时所处的时代称为狂飙突进时期,歌德二十左右的时候就已经以写一些洛可可风格的诗歌和剧作小有名气。不过在这个时代到来之前或者说歌德成名之前,德国总是落后于欧洲文坛,不是学习法国就是学习英国,从未有过属于自己的时代。)

这世间的事情就是那么说不清,但却是巧。许是母亲的循循诱导,许是少年本身挡不住的文学造诣。25岁的年纪,一本《少年维特之烦恼》使得少年名满天下。由此也一扫德国文坛无人之景,站在了欧洲文坛之峰。而少年因此却到了魏玛,得了官职,接着还入了贵族(姓名间加了von,在德国此为贵族标志)。十年的宫廷生活使得歌德觉得疲惫不堪,虽是在这十年间亦有作品。但也已经不是那泉思如涌的时候了。此时的歌德,选择了休假。

(背景知识再现:一般人都觉得歌德好像就是个文学家,其实不止如此。他在各自然学科上的造诣亦是可圈可点。他用我们文学女王的话来说,就是什么都想插一脚。什么都能做特别好。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细细看一遍维基百科英语版本或者德语版本就发现这人什么都挺牛的,当然也不至于到达芬奇那地步)

歌德游历意大利,希腊,罗马。这期间他主要是进行自然科目的学习研究,也遇见了一些人。也是在这时,歌德遇上了毕生挚友,席勒。

欧根公爵席勒较歌德年幼十岁,与歌德的出身不同,家境较为清贫。本是入拉丁语学校学习,但却被掠入他所创办的军事学校,这是一所被诗人戏称为“奴隶养成所”的存在。接受的教育越是苛刻严谨,席勒的满腔热血越是压抑不住。于是,《强盗》在经过三年的准备后横空出世。在剧院首映时,观众都犹如疯子一样挤进剧院。有些评论家甚至认为席勒就是德国的莎士比亚了。然则,这并非席勒文学生涯的巅峰。

离开军校后的席勒犹如脱缰的野马,而《强盗》的成功更是给了他莫大的鼓励。不过席勒并未延续《强盗》的风格续创作,一改冗长的篇幅。以简单却极具讽刺性的语言完成了《阴谋与爱情》。这篇普遍被认为是与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同等级的狂飙突进时期的代表作。于此,席勒算是达到了个人创作的最高峰。

(背景知识又来啦:歌德与席勒相遇之后,德国文学不再是狂飙突进而是转为魏玛古典。这个也跟席勒本身的性格有小小关系,席勒本业是学历史的而且又是个相当正直和正义的人。而歌德则是什么都能插一脚的人==所以,古典时代回归)

歌德与席勒相遇后便一同回了魏玛,歌德举荐席勒为大学教授。同时自己辞去了繁琐的公务,只留下了剧院的管事。二人从此专心于创建德国的戏剧事业,如今现存的魏玛市中心的民族剧院便是两人心血的结晶。德国现今看戏成风,国家甚至为此特地设立看戏补助与这二人的努力更是不离。

然则二人并非偶遇,也并非是一见如故。在1794之前的七八年间,席勒都一直这邀请歌德与自己共同致力于改革,一扫德国文坛以及德国的公侯当道萎靡不振的气象。起初歌德都是冷淡的很,这一现象一直到1794年由席勒致歌德的一封长信所改变。信中席勒透彻地分析了歌德的特性以及他与歌德之间的异同。天才的创造出于他的天性,而不是他的自觉。因此天才对他自己来说始终是个秘密。

同回魏玛之后,歌德为席勒置了宅子。由于席勒是个非常正派的人,这第一次邀请席勒前往做客时。歌德甚至把陪伴自己多年的枕边人(这是歌德的一个女仆,到席勒来之前都没有领结婚证,所以只能如此称呼了)和儿子暂时安排出去了,只与席勒终日探讨历史美学针砭时弊。事后席勒得知还专门去信斥责歌德这不恰当的行为。

二人虽是同在魏玛,但是书信来往却是一直未断过。席勒年轻,热情,敏锐,总是能与歌德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得歌德为公务琐事所累的创造情绪重新燃起,歌德曾在信中描述道“您给予了我第二次青春,当我差不多完全停止创作的时候,您又使我成为诗人。”通信时,两人互赠犀利的讽刺短诗,之后甚至收集成册发表。为二人共同署名。

在这良好的氛围下,二人开创了文学史上唯一的一年。这一年二人几乎是没人分开过,终日探讨诗词,赏玩以及创作。这一年便是被命名为,诗谣年。创造时总是席勒提起第一句,歌德便接下一句。总是对的恰如其分。他二人倒是其乐融融,唯独苦了出版的人。每每收到诗稿都不知该以谁来命名才好。1979年,席勒与歌德的诗谣年。

(补充资料:歌德对此自己说过,关于某些思想,很难说那些是他的,哪些是我的。许是许多诗句是我们两个在一起合作的。有时候意思是我想的,诗句是他写的,有时相反。有时他作第一句,我作第二句,这里怎么能有你我之分呢?)

再好的知己,抵不过的敌人,总是只有死生离别。席勒的剧作虽是部部经典,叫好又叫做。但是当时的版权问题似乎不太明朗。使得这文学大家清贫了一辈子。歌德不是不想接济,而是不敢,只敢日日以各种借口送些物资去。即使是如此,也没能留住席勒,1805年,席勒患上了肺炎,在当时的条件下,这就是绝症了。许是天公要离散这挚友,歌德亦是旧病复发自顾不暇。不日,席勒离世。十年如一梦,剩下的日子,歌德便只能无限缅怀。直至1832年,歌德逝世,与席勒合葬于魏玛。

篇三:席勒哲理诗与叙事诗

席勒的哲理诗与叙事诗

与歌德齐名的德国文学家、伟大诗人弗里德里希·席勒被誉为“天才般的诗人”“真善美”的代表,而在他自己眼中则是“不屈服于任何王侯的世界公民”。他一生创作了许多体裁的作品,其诗歌是继戏剧后最主要的艺术成就。

1787年,席勒脱离狂飙运动,由于无力改变德国现状,他企图逃离现实,于1787—1796年间沉醉于康德哲学与美学中。1794年席勒与歌德联盟,在歌德的鼓励下重新开始写作,开始了与歌德十年的合作,这十年正是古典主义的最高峰,也开始了席勒人生的另一个辉煌的时期。期间,他写下了许多哲理诗及叙事诗,如哲理诗《理想与生活》,并于1797年同歌德共同完成了一系列优美的叙事诗,如《潜水者》《手套》,而这一年也被称为“叙事诗年”。

席勒的一系列哲理诗与叙事诗是在古典主义特殊的历史、文化、写作背景下诞生的,必然会深深烙下古典主义的印记,它们具有以下几个典型的艺术特色。

一、体现了艺术的典雅性

古典主义的核心就是温克尔曼《关于模仿古希腊绘画与雕塑艺术的思考》中关于古希腊美的观点:高贵单纯,静穆伟大,即艺术要表现典雅。诗作不能太理性,也不能太感性,要达到二者的统一;诗中人物不能大悲或大喜,否则无典雅可言。如,在叙事诗《手套》中,诗末骑士将手套还给贵妇时只说:“女士,我不贪图你谢恩!”便离开了她。言语没有多少激情,少了席勒在狂飙时代激昂的言语

宣泄,多了一份典雅与稳重。这言语中既有维护尊严的感情,且没有激动到失去理智,体现了感性与理性的统一。而艺术的典雅性不仅体现在内容上,也体现在语言上,为了配合诗中的典雅气氛,诗作语言上也是用高雅而整齐的语言,无口语,且多用韵文体。如,《潜水者》就是韵文体,书中第一节这样写道:

wer mir den becher kann wiederz eigen,

er mag ihn behalten,er ist sein eigen.

这里就押了eigen的韵,通过押韵让整首诗整齐,也让读者从音调、语气、用词上感受到诗的典雅性。

二、追求古希腊的和谐美

为了追求完整与完美的人性,席勒模仿古希腊文化,追求创造人类理想的世界和理想的人,追求古希腊的和谐美,人文精神之美,即自由、人性、和谐和崇高,因为古希腊文化中有最完美、最纯粹、最崇高的人或神,而在崇高完美下组成的世界才是席勒所向往的理想世界。哲理诗《理想与生活》中最后两节就引用了古希腊神话中的故事:赫拉克勒斯原是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是宙斯和阿尔克墨涅所生的儿子。他因杀死伊菲托斯,寻求赎罪,卖身为奴在吕狄亚女王翁法勒的宫中服劳役。他一生除暴安良,完成了几件英雄业绩,其中有驱妖牛、除海怪、擒狮、斩龙,到世界尽头夺取金苹果,解救普罗米修斯等。他死后化人为神,而一直心生嫉妒的天后赫拉最终也与他和解,并把生女青春女神赫柏嫁给他为妻。从这个神话中可以看出赫拉克勒斯身上闪烁着古希腊所有的人文精神:崇高、勇

敢、正直、是真正的英雄。而最后赫拉克勒斯超脱人身,化人为神,有了一个美好的结局,作者也正是用这种肯定的写法从另一个侧面弘扬人性的完美。

席勒的叙事诗也同样反映了这一点。《潜水者》中席勒引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卡律布迪斯,它是一个妖怪。荷马的史诗《奥德修记》中记载卡律布迪斯是一个水怪,每天吞吸黑暗的海水,它“每天吐出三次,吸进三次,非常恐怖”。潜水者与它的搏斗正体现了潜水者的无畏勇敢,虽然最终没有战胜卡律布迪斯,但他的人格精神却是崇高的,周围围观的贵人,甚至是国王的公主都愕然于他的勇敢行为。在席勒创造的人物画廊里,时刻都贯穿着品质高尚的优秀人类与合理的理想世界。

三、体现了反叛精神

虽然在古典主义时期,席勒追求和谐美和典雅的艺术,但这并不表示席勒诗中的反抗精神有所减弱。可以说席勒一生都具有反抗精神,无论狂飙还是古典时期。《理想与生活》第五节中这样说道: 芬芳的胜利花冠在那里飘动,

并非要你把战斗放松,而是让筋疲力尽者消除疲劳。

在第六节中这样写道:

这儿,只有勇气能赢得奖品,

它在竞车场的决胜点招手,

只有强者能够征服命运,

弱者总要居于人后。

这两句说明战斗尚未结束,对抗仍须继续。

席勒的这一系列优秀的哲理诗和叙事诗不仅展现了德国文学古典主义时期的文学特点,也闪烁着各自与众不同的光辉。

席勒的哲理诗具有强烈的哲学性,这与之前席勒钻研康德哲学有很大关系,康德的“最高存在”理论和唯心主义理论深深影响了席勒。《理想与生活》第一节说:“幸福的天神在奥林波斯山上,生活就像轻风一样,永远澄明、清如明镜而平稳”,诗尾赫拉克勒斯超脱人身,化人为神,有了一个美好的结局,都显示了席勒心中的“最高存在”。而在第八节中这样说道:

要使顽石造型而赋予了生命,

那时,就要使辛勤的神经紧张,

就要坚持不懈,集中思想,

才能使物质要素俯首听命。

这里面,意识超越了物质,其实就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表现。 此外,席勒的哲理诗并不枯燥乏味,缺乏感情,诗中表达的人文思想同样在感情上激荡着读者的心灵。《理想与生活》第七节中这样写道:

(转载于:www.smhaida.com 海 达 范 文网:德国诗人席勒)

可是生命的洪流,为岩礁阻拦,

??

虽然冲得怒沫飞溅,

如果流过“美”的荫凉的寂静,

就会显得平稳且和缓。

从中可以看出诗的语言不仅优美,还有类似抒情诗般感染人的力量。

席勒的诗不仅表达了明确的哲理,同时又是一首优美的诗歌,由于席勒能出神入化地使用语言,以诗歌手法而不是以逻辑手法表达含蓄的真知灼见,使作为诗歌主题的明确哲理更显深刻,更加生动有力。

席勒的叙事诗也别具特色,它将戏剧性、叙事性与哲理性融合在一起,诗中充满戏剧冲突,悬念迭起,情节动人,可以看出是出自戏剧家之手。连歌德也承认席勒的长处在于“抓住了戏剧性的瞬间”。在他的叙事诗《手套》中,诗人用前四节描写斗兽场上的紧张气氛。看台上人头攒动,场地上凶兽对峙。一场龙虎斗即将爆发。加上两只豹子参战,搏斗必然会凶狠惨烈。偏偏就在大家凝神屏息,鸦雀无声之际,一只手套从看台上掉进这群猛兽当中,全场愕然。诗人这时才引出人物。虚荣心重,善于玩弄恋人感情的贵妇人居然要求她的骑士为她从猛兽中捡手套,以此考验他的爱情。下面情节的发展高潮迭起。先是骑士在众人惊愕之中,从容不迫、不动声色地进入危机四伏的场内,捡回手套,接着在这位贵妇人洋洋自得之际给她出人意料的回答。席勒用短短七节诗竟演绎出这样富有深意的一出戏,的确独具匠心。

而席勒的叙事诗也往往运用对比手法,一方面歌颂爱情、勇敢与道德,另一方面暴露虚伪、残忍及阴险。如《手套》中歌颂骑士的尊严,而暴露贵妇人的虚伪;《潜水者》中歌颂潜水者的勇敢而暴

篇四:语文-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限时作业语文试题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限时作业语文试题

命题:唐旭东 审核:徐芹

本试卷总分16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第Ⅰ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

A. 殷(yīn)切 埋(mán)怨 筵(yán)席 呱(guā)呱而泣 ....

B. 陨(yǔn)首 绣衾(qīn) 婢(bì)女 相形见绌(chù) ..

C. 挣(zhēng)揣 栏楯(shǔn) 口讷(nè) 墙垣(yuán)周庭 ....

D. 蓓蕾(lěi) 谂(rěn)知 乳媪(ǎo) 日薄(bò)西山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3分)( )

A.在北京奥运会上,美国选手埃蒙斯最后一枪戏剧性地打出了4.4环,中国选手邱健功败垂成,为中国代表团再添一枚金牌。 ....

B.销售数量的增长掩饰不了彩管产业日薄西山的尴尬局面,由于主要品种价格降....

低幅度较大,导致该公司净利润下跌严重,彩虹电子去年亏损2843万元人民币。

C.那抑扬顿挫的声调、绘声绘色的讲述、惟妙惟肖的表演,将一个个精彩的故事....

演绎得栩栩如生,不时赢得台下观众阵阵热烈的掌声。

D.国土资源部的一个关照,降生了我国一个新的旅游式样——地质公园,十年间,我国的地质公园奇迹般结束了由建立到成长、由形影相吊到儿孙举座的嬗变。 ....

3. 与“圣人不凝滞于物”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令人长号不自禁 B.其制稍异于前

C.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D.是以见放

4.《长亭送别》中[一煞]中所展现的莺莺的心境与下面哪一句的内容最相切合(3分)( )

A.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B.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C.离愁渐远渐无穷。 D.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德国诗人席勒有篇诗作名叫《大地的瓜分》,写的是希腊神话故事。其大意是,宙斯对人类说:“把世界领去!”于是,农夫、贵族、商人和国王,纷纷领走了谷物、森林、仓库和权力。之后,来了一位诗人,但已无任何东西可得。宙斯问诗人:“当瓜分大地时,你在何处?”诗人说:“我在你身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请原谅我的心灵,被你的天光迷住 ②我的眼睛凝视着你的面庞

③竟然忘记了凡尘 ④我的耳朵倾听着你的天乐之声

A. ②④①③ B. ①②④③ C. ④②③① D. ①③②④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6-9题。

先妣事略

归有光

先妣周孺人①,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

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讳桂。外曾祖讳明;外祖讳行,太学生;母何氏。世居吴家桥②,去县城东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桥,并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直,与人姁姁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棉。入城,则缉,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童仆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 岁致鱼蟹饼铒,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注】①孺人:明代七品官之妻的封号。 ②吴家桥:作者外祖家。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年十六来归 来归:出嫁,嫁过来

B.每至夜分 夜分:半夜

C.室靡弃物 靡:没有

D.遇僮奴有恩 遇:遇到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以二子肖母也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B.抚爱之,益念孺人 先妣抚之甚厚

C.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十六年而有妇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这是用儿时的无知来反衬今日的深切悲痛。

B.“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从侧面道出了母亲的为人宽厚。

C.“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这一笔道出了母亲去世前牵挂幼子的慈爱。

D.“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中“馀则茫然矣”道出了自己当时因年幼,对母亲事迹记忆不多,所以感情也有点模糊。

9.把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4分) 答: ▲

(2)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3分)

答: ▲

(3)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3分)

答: ▲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沈子福之江东 王 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①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注] ①罟(gǔ)师:渔夫。

(1)这首诗的前两句包含了哪三重意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答: ▲

(2)前人评论这首诗的三、四句说:“工于比喻,善于言情”你同意吗?结合全诗分析,作者用春色比喻相思有哪些好处?(6分)

答: ▲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 ▲ ,形影相吊。

(2)青山隔送行, ▲ , ▲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

秋风听马嘶。

(3)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 , 晚有儿息。

(4) ▲ ,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5)树欲静而风不止, ▲ 。

(6)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 ▲ 。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屈原——面向风雨的歌者

鲍鹏山

②屈原的代表作《离骚》,简单地说,既是对士之朝秦暮楚式自由的否定,也是对士之“弃天下如弃敝屣”的自由的否定,同时也标志着另一种观念的建立:“忠”。令人稍感吃惊的是,正是这样一位向君权表忠的人,一种桀骜不驯的个性精神却表现得尤其强烈而突出。正是这种矛盾现象,使得屈原几乎在所有时代都会得到一部分人的肯定,又得到另一部分人的否定。

③《离骚》中的句子,充斥着“恐”“太息”“哀”“怨”……骚者,哭也!为时光哭,为生命短暂哭,为短暂的生命里不尽的痛苦、失意哭。注意,他诗中的“民”,也就是“人”,“民生”即“人生”,“民心”即“人心.”。他开始从“人”的角度、“人”的立场来表达愤怒,提出诉求。我们知道,《诗经》中的愤怒,往往是道德愤怒,是集体的愤怒;而屈原的愤怒,虽然也有道德的支撑,但却是个人的愤怒。屈原很执著地向我们诉说着他受到的具体委屈:他政治理想的破灭,楚怀王如何背叛了他,顷襄王如何侮辱他,令尹子兰与靳尚如何谗毁他……从他的诗中,我们读出了人生的感慨,读出了人的命运,读出了一个不愿屈服的个人所感受到的人生困窘,一个保持个性独立意识的人所受到的压迫,甚至迫害。

④如果说,讲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诗经),其人生感受的尖锐性大有折挫而略显迟钝的话,那么,怒形于色,被班固批评为“露才扬己”的屈原,则以其“发愤以抒情”(《惜诵》),“自怨生”(司马迁)的诗歌,向我们展示了当个性在面对不公平与伤害时,是何等的锋利而深入。这种锋利,当然是对社会的切割;而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内心的血淋淋的开剥。伟大的个性,便从这血泊中挺身而起。

⑤“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叩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在《离骚》《九章》等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泪流满面的诗人;一个时时在掩面痛哭的诗人;一个面向风雨“发愤以抒情”,对人间的邪恶不停诅咒的诗人;一个颜色憔悴,形容枯

槁,行吟泽畔,长歌当哭,以泪作诗的诗人!

⑥《诗经》的俗世精神很了不起,但从另一方面看这种俗世精神恰恰消解了个人的意义,阻碍了个性的张扬。它入世的深度恰恰减少了个性的深度。而屈原,在以不堪一击的个体面对命运时,他的个性在绝望中显示的高度、深度与完美却是前所未有的。

⑦在中国古代,像《离骚》这样华丽的交响乐实在太少。单从篇幅上讲,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篇。作为抒情诗,能展开如此宏大的篇章,不能不令人叹服屈原本人思想和个性精神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它形式上的特点。正是由于他自设情节,使得一首抒情诗才能像叙事诗那样逐层打开。抒情诗有了“情节”,也就必然是象征的、隐喻的。所以,象征和隐喻也是《离骚》的主要艺术手法,比起《诗经》的比兴,屈原“香草美人”的系统性设喻,与上天入地、求女占卜等自设情节的使用,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⑧不管怎么说,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诗经》中可考的作者也有多位,但我觉得,《诗经》之伟大,乃是整体之伟大,如果拆散开来,就每一首诗而言,可以说精致、艺术、有个性,但绝说不上“伟大”。“伟大的诗人”须有伟大的人格精神,可以滋溉后人;须有绝大的艺术创造,可以标新立异,自成格式,既垂范后人,又难以为继。应该说,在这两点上,屈原都当之无愧。(选自《天纵圣贤》,有删改)

12.文中说“这种锋利,当然是对社会的切割;而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内心的血淋淋的开剥”,请解说这句话的含意。(4分)

答: ▲

13.把《离骚》和《诗经》进行比较,是本文的显著特色。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的?请纵观全文,分点概括。(6分)

答: ▲

14.请对第⑤节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作简要赏析。(6分)

答: ▲

15.根据本文内容和有关文史知识,请举例作简要阐述: “精神的屈原”“荫庇滋养着吾国吾民的精神家园”。 (4分)

答: ▲

六、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有删改)

篇五:南大网院西方文化第2次作业答案2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