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江南民居ppt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2:28:50 字数作文
江南民居ppt字数作文

篇一:《设计采风》江南民居采风报告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艺术系

设计采风调研考察报告

姓 名 孙 荣

专业方向 环境艺术设计五班

学 号 201220801617

报告日期:2014年 9月日 17

篇二:浅谈江南特色民居的形成

一.提纲:

标题:浅谈江南特色民居的形成

论点:江南地区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以及社会经济,

历史人文条件对江南特色民居文化 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论据:

1.自然条件对江南民居建筑的布局选址,

建筑材料的选取以及建筑结构有着重要的影响:

(1)江南地区的后属于亚热带季风气

候,气候特点雨热同期,降水充沛。这影响了江南民居沿河而建的布

局(如水乡建筑)以及江南民居的亲水性。

(2)降水充沛,气候潮湿等

特点影响了江南民居建筑以防潮防湿的木构造为主石构建为辅;降水

条件造成了了江南建筑中屋顶的坡度大,出檐宽的建筑特点 。

(3)江南地区属于丘陵地区的冲击小平原,植被丰富繁茂,影响

了江南民居建筑的建材多以木建筑为主。

2.中国历史以来的社会经济条件对江南民居的特点有着深

远的影响: (1)生活方式决定居住模式:江南地区属于亚热带的生物

富集区,农业生产,农耕经济较为发达,“吃五谷,穿丝绵布服,行南

船…”这一系列江南人民的生活方式,都能反应江南人民的高度恋土

情结,并且导致了住宅建筑的恋土品格和环农业特征.。

(2)江南民居的恋土品格:江南民居采取

贴着地面走的模式,江南民居的传统住宅多为一到两层,很少有三层

的建筑;在把事业扩大到整个四合院或者是村庄 ,向地性更是明

显,总是贴着地面水平发展,宁可纵横地生出许多庭院或者天井,也

不远向上升腾或放射。 (3)江南地区的农业经

济,影响了江南民居院落的“门——院——屋三段式的空间模式”。例

如院落,是家和农业联系的纽带设计家庭生产资料的延伸,院落的实

际作用是晒衣晒谷,放养家畜…这些与农业联系的活动是古代江南家

庭的重要组成部分。 3.江

南民居的历史人文条件造就了江南民居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

(1)江南地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使得江南民居“寓教育于居室,

寓文学在宅院的特点”。如江南建筑在梁柱,门窗,回廊等建筑中的雕

刻,绘画艺术;江南园林的对厅堂中的摆设,独立于居室外的假山水

塘的布局 都体现了江南民居深厚的文化底蕴。

(2)江南地区承载了中国传统的等级制度,祭祀

制度,并且将其运用到厅堂的布局,房屋的构建中。如:“家-天下”从

主卧到厢房,都遵从了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

(3)江南地区的风水理念,“体现了

江南民居的建筑观念中“与周围环境融合,与自然融合”,的标准。这

是江南民居文化中重要的建筑理念。

结论:江南地区卓越的自然地

理条件,发达的社会经济条件以及传统的历史人文条件造就了江南民

居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内涵。

二、正文:

浅谈江南特色民居的形成 江南水乡,北起长江,南至金温,西至浙皖之交,东达东海之滨。这里山川秀丽,物产丰富人民聪慧勤劳,可谓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江南文化,首先美在环境,从南朝刘宋时起,便又去多文人雅士为江南赋词作曲。晚唐诗词人韦庄曾在《菩萨蛮》中写道“人人竟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此句中用优美哀婉的语调,描摹出这样充满人情味的江南之景。可见江南一地,真是地灵人杰。江南的文化,不论是文学,戏曲,音乐,建筑,还是绘画,都有着相当杰出的成就。在此其中,尤其值得论述的是江南地区的民居建筑,它在着独特的江南文化中有着其特殊的地位。建筑民居文化,它不仅仅自身是一种文化,而且又是别的文化的载体与容器,表现着各种文化。

江南民居建筑文化中,“江南园林甲天下”尤其是苏州园林在这个江南民居中有着其特殊意义,还有江南水乡建筑,清幽恬静,淡雅闲适,这些都是江南文化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总而言之,江南的美,江南的魅力,都不是用三言两语能够说的清道得明的。历史以来,无数文人骚客都为江南赋词尽折腰,可以说江南文化是丰厚的,深远的,更是深切的。 那么,又是什么造就了这样瑰丽的江南民居文化呢? 首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然地理条件是造就江南独特民居文化的首要因素。那么也就是要对江南地区的气候,地理条件分析着手。江南地区属于亚热带带季风气候,气候特点雨热同期,降水充沛。就像很难描摹福原料库,地形复杂的祖国一样,很难用简洁短小的篇幅来把江南的地形地貌特征描写清楚。略讲江南的地貌特征来说是有山,但不大;有水,但破碎;有原,但不辽阔。这一些自然条件深深地影响着江南地区的民居布局,房屋构造以及农业生态布局。①江南民居的选址布局,是把环境条件摆在首要位置,即首先让村落,房子衣服环境,采取依山傍水,坐实向虚的原则,以和自然地形,地貌,从个人取得协调。 从江南地区降水充沛特点来说,所谓江南水乡,自然是难以离开水,都说江南民居具有独特的亲水性,这是取决于江南地区的气候降水特点。我们这里说的江南水乡是指地域范围为江苏,浙江,上海三地交界处,以太湖流域一带为中心,向外辐射至南京,绍兴等地。这些地区地势平缓多为河湖支流边缘,湿地范围较大。从而影响了江南村镇的选址布局,他们都以水为原则,或以水为轴线,在大河旁形成线式村落或集镇。水网密布的地带则形成星罗棋布状。比如水乡的人,临水而居水的格局便是村落的布局。水乡人民临水建房,沿水设路,遇河架桥,形成了水乡特有的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貌。 地理条件不仅仅影响浙江南村镇的布局,从小的角度来说,还对江南房屋的形态构架和建筑材料的选取有着很大的影响。中学的地理课上有

对南北方差异进行比较,其中就有房屋比较这一内容。南方的房屋,房顶比较陡,坡度较大,出檐较大。江南民居的房屋淡然也满足与这些特征,屋顶坡度较陡,便于排水;房屋出檐较大,有利于遮阳。着一些条件都是为了适应江南地区天气炎热,降水较多的气候特点。当然,除此之外,江南水乡地区的房屋地基较高,亦是为了适应江南地区的潮湿而构建的。江南地区的气候条件还影响着江南民居建筑材料的选取,江南地区的建筑材料以石头和木材为主这也是和自然条件密切相关联。江南地区的植被丰富,建筑材料就地取材,以木构件为主,石构建为辅。 总结的来说,江南民居在处理它自身和自然条件的关系是采取服从和配合的态度,绝对不会去伤害它,逆反它。不论是周围的山水,田地,地形地貌以及其他建筑关系。可以用一句话描述“跟山走,跟水走,跟着环境走”,从而实现了它与环境的共生,以及可持续发展,从而达到了与环境的协调,赢得了长久的环境优美,生态和谐。 中国历史以来的社会经济模式对江南特色的民居文化也有着重要的影响。社会经济模式包括江南地区的经济相态,江南人民的生活方式等等。首先要介绍江南地区深厚的经济历史。②在夏商周时期,江南地区被称为东夷,江南人被成为南蛮子。之后的几个朝代,由于政治中心地处北方或西北方,江南地区地理位置较偏远,所以较为落后。但随着政治中心的南迁,江南地区也随之发展起来。它的发展在汉唐以后,第一个发展高峰在南宋,宋氏南渡,定都杭州,政治中心南迁,刺激了江南地区的人口与建筑的发展,宋朝推行的耕读政策,再加上江南地区本身自然条件优渥,建材丰富,使其发展更加迅速。这为民居发达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条件。从而引发了各种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对江南民居发展的影响。 第一“生活方式决定居住模式 ”。中国早在六千年前就进入了农业生产社会,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吃五谷,穿棉布服,行南船北马,吟风景诗,画山水画。穷者立田致富,富了就想买田建房;选择的职业医耕读为上,士大夫一旦得志,其精神日趋求田问舍。可以说,③从个人乃至国家的一切活动均以农业为中心,环绕土地而展开。人民在这种生活方式中展开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使自己的思想方法,审美情趣,思想观念都与山水土地紧密相联系,产生了热爱山水和土地的情节,并且导致了民居住宅建筑的恋土品格和环农业特征。

第二,江南民居的恋土品格和中国农耕的恋土品格一样,导致了中国的居住建筑发展模式。房屋建筑都是贴着地面走,表现了对大地的眷恋。中国有记载以来的传统民居住宅,大多都是一层二层,很少有三层的,三层以上更是少见。我们甚至可以从传统住宅的屋顶,门窗雕花的式样中都可以感受到一种眷恋大地的精神。再把事业扩大到整个房屋建筑甚至是村庄,向地性更是明显。总是贴着地面向水平发展。 第三,中国传统的经济模式影响了江南地区“门-院-屋三段式“的空间模式。到江南地区的乡间走动,不难发现,江南民居基本上由门-院-屋三部分组成。门是入口,有疆界和防卫的意义;院一般作为晒场,果园,堆放杂物,放养家畜等用;屋住人。这些在无声无息中都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农业经

济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江南地区的历史人文条件对江南地区的特色民居文化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用一句话可以总结说:④江南地区的民居建筑“与教育于居室,寓文学在宅院”。这也南地区的历史人文因素造就了江南民居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从而体现了江南民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历史条件来说,中国的居室文化石最具社会责任感的居室文化。首先,中国的古代住宅与人民的服饰,祭祀礼仪,交通车马,道路,货币一样,都受到了国家制度谁的制约限制。中国的居室文化不仅严格地接受制度约束,还相当程度表现出了一种“文”的自觉,即自动的做出一些有益于社会,有益于道德的行为。例如:住宅的选址依山就势,节约用地,不与农业争地等。江南地区历史人文条件的作用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江南地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使得江南民居“与教育于居室,与文学在宅院”的特点。⑤江南地区的宅院不仅具有中国农村住宅中居住与生产的两大功能,还具有另外四个极为重要的功能:一是隆礼,是国家规章制度之一;二是祭祀;三是成教化,助人伦;四是与民间艺术活动相结合。门额,门联,柱联,雕刻都是江南住宅中的建筑构件,在梁柱,门窗,回廊上展现的雕刻与绘画艺术。从这些构件的技艺角度来讲,它们都体现了深刻的艺术价值,不论是从纹饰或者是雕刻花样来说,都富有强烈的艺术气息,是人文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体现;还有江南园林在厅堂中的考究摆设;独立于居室外的假山水塘的布局。这些建筑中的细节布局除了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以外,更深刻的意义是展现了江南文化底蕴的深远,一线了江南人民对文化教育的重视。

二,江南地区承载了中国传统的等级制度,祭祀礼仪制度。并将其运用到子女的教育,房屋构建的考究,以及厅堂居室的摆设布局中。例如从主屋到厢房,女儿住厢房,儿子住在东厢房,主人的主卧等布局,体现的是对主人得为的重视体现在居室的布局中,从而凸显主人的地位。这是一种对当时社会制度,权利专制独裁的体现。还有居住采取氏族模式,同一氏族的居住范围基本集中在一起,以及族谱的设定等等。小到家庭,大到国家制度从而展现了“家-天下”的社会认知与社会人文模式。祭祀活动是传统人民精神活动的不可缺少的部分,人民对祭祀的重视,对祖先的崇拜,体现在居室中先辈排位的摆放布局,以及风水朝向的讲究等等。 三,江南地区的风水理念对江南地区的民居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在房屋中家具的摆设,扩大到宅基的选址上,再扩大至村落或城镇的选址,布局等活动中广泛的传播着一种学问—风水学。⑥风水学追求的村落环境空间模式如一道风水口诀所吟: “阳宅须教择地形,背山面水称人心。 山有来龙昂秀发,水须围抱作环形。 明堂宽大斯为福,水口收藏积成金。 关煞二方无障碍,光明正大旺门庭。” 风水学在江南地区的民居建筑有着重要地位。江南地区的地理条件大都符合风水学中最理想的居住模式。因此,风水学在江南广为流传与应用。简单的来说风水学的意义在于:

整个家族甚至是国家能够繁荣强盛,能够更加兴旺,财富人口更加兴盛。这代表着人民对生活的一种精神愿望,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的体现。也是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的体现。这是导致了风水学至今对中国人民的影响人就不减的原因。总的来说江南地区的风水理念体现了江南建筑的民居观念中“与环境融合,与自然融合”的标准。 江南地区的民居特色至今魅力不减,它是江南文化传承的总要载体,是江南人们勤劳智慧的结晶,是的自然条件,历史人文条件,经济条件也是中华文化长河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文化魅力不减,渊源流传的重要因素。这起发了我们应该严谨客观的去看待文化的发展,文化的作用。我们也可以从建筑的特色中去了解,体会中华文化的气息,历史发展。 三、参考文献: ①《江南民居》,作者:丁清俊,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年8月第一版 ②《江南民居》,作者:丁清俊,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年8月第一版 ③《江南民居》,作者:丁清俊,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年8月第一版 ④《江南民居》,作者:丁清俊,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年8月第一版 ⑤《江南民居》,作者:丁清俊,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年8月第一版 ⑥《江南民居》,作者:丁清俊,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年8月第一版

篇三:江南水乡元素

江南水乡元素

肌理:

江南水乡在城镇形态上不是中国传统的规则整齐、讲究对称等布局,而是顺应河道,适应市场的发展,表现出独特的风格。

水乡城镇因水成街,因水成市,因水成镇,经济的因素使江南水乡城镇的平面布局与其主要流通渠道——河道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也因为河道形态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由单道河流形成带形城镇;由十字型、上字型河流形成星形城镇,如南浔镇、直镇、 乌镇;由井字型河流形成方形城镇,如周庄镇;由网状或枝状河流形成团形城镇,如同里镇、西塘镇。

1、街巷和水巷所构筑的空间层次

街巷、水巷空间是最能体现水乡古镇风貌的空间形式,街巷和水巷构成了独特的水陆并行的传统水乡肌理,也是给游客的整体意象。巷弄和水巷划分了古镇的地块单元,形成“街—民居—河”、“ 民居—河—民居”、“ 河—街—民居”以及“ 民居—街—民居”等的空间布局,而且水巷与街巷在空间上的不同组合也形成了不同的空间形态:通常有一街一河式,两街一河式等,这些空间形态与传统生活场景相结合,形成了不同的画面感。街巷和水巷是连续的空间,但又曲折来回,在细微处收缩、放大或转折,其间结合水井、牌坊等节点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

2、连续边界形成的多变的游览空间和停留空间

连续性和曲折性是传统水乡空间界面的典型特征,也是传统水乡古镇给予游客最为直观的景观意象,连续的高低错落的建筑以及由栏杆、驳岸、座靠、河埠头构成的连续的空间元素,赋予了整个水岸界面丰富的图形特征,并与建筑所勾勒的天际线形成上下呼应的图案关系,而建筑立面本身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在建筑的尺度、细部上又存在丰富的变化,讲述水乡生活的真实故事。

街巷:

江南水乡城镇内,水街相依,水巷和街巷是江南水乡城镇整个空间系统的骨架,是人们组织生活、交通的主要脉络。水巷既是作为水上交通的要道,是城镇与四邻农村、城市联系的纽带,是货物运输的主要通道,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洗衣、洗菜、洗物、聚集、交流的主要场所。街市则是江南水乡富庶和繁盛的表现,在主要街市两侧,商店毗邻,货物满目,人流来往,很是繁华。由于是步行的交通体系,因而街市的尺度便显得狭窄而随意,更兼两侧的店铺常常将活动领域扩展到街道上,使整个街市热闹祥和。水路与陆路决定舟行与步行两种交通方式,互不干扰,而这两种交通方式的交汇点便是桥梁与河埠以及因之而产生的桥头广场与河埠广场。这些节点往往因地处水陆交叉处,是货物集散交易的地方,因而往往也是人们活动密度最高的地方而成为水乡城镇中最为活跃的场所。

江南水乡城镇建筑布局和风格则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和经济作用的完美结合:布局随意精练,造型轻巧简洁,色彩淡雅宜人,轮廓柔和优美。在经济因素作用下,建筑尽量占据沿河沿街面,并形成了下店上宅、前店后宅、前店后坊的集商业、居住、生产为一体的建筑形式。但是建筑一般尺度不大,天井、长窗形成了室内室外空间相通,建筑刻意亲水,前街后河,临水构屋,有水墙门、水埠头、水廊棚、水阁、水榭楼台,甚至水巷穿宅而过,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居住环境。

建筑:

江南景色一向为人们所倾倒,她那种典雅而不失庄重、个性而不失沉稳的气质更是动人。在众多美景中,江南传统建筑群落就像一幅幅美妙的立体画展现在人们面前。“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户户临水家家枕河”,作为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类集居形态,江南街巷、

院落、桥梁、民居等元素记载了历史也传承了江南文化的内涵与精髓。

江南水乡的古村与民宅盛于明清时期,当地有利的地质和气候条件,提供了众多可供选择的建筑材质。表现为借景为虚,造景为实的建筑风格,强调空间的开敞明晰,又要求充实的文化氛围。建筑上着意于修饰乡村外景、修建道路、桥梁、书院、牌坊、祠堂、风水楼阁等,力图使环境达到完善、优美的境界,虽然规模较小,内容稍简,但是具体入微。在艺术风格上别具一番纯朴、敦厚的乡土气息。江南水乡的民居以苏州、杭州最具代表性,物产富足的江南,住宅规模和布局也很有特色。住宅外围的墙壁高大、粗犷,因为南方的房子大多是较高的二层楼房。另外,南方的民居经常房房相连,中间的风火墙隔断,是为了防火的考虑,庭院的面积不大,再加上高高的楼房,使一宅中采光通风口--天井显得分外高深。江南潮湿的气候使通风格外重要,因此住宅常于建筑与垣墙之间留不超过1米的间隙,用来拔风采光,效果颇好。江南民居,大的住宅一般从大门起经过轿厅、客厅、正房到内室或后房,两侧有花厅、书房、卧室及至小花园、戏台等。一般大的住宅可有两到三条平行的轴线。

但不论建筑规模大小,江南民居都体现出一个与北方民居的明显区别,就是雕刻装饰极为繁多,却极少彩画。与北方的绚丽色彩相比十分淡雅。梁架涂栗、褐、灰等色,不施彩绘。房屋外部的木构部分用褐、黑、墨绿等颜色,与白墙、灰瓦相映,色调雅素明净,与周围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形成景色如画的水乡风貌。

江南民居普遍的平面布局方式和北方的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一般布置紧凑,院落占地面积较小,以适应当地人口密度较高,要求少占农田的特点。住宅的大门多开在中轴线上,迎面正房为大厅,后面院内常建二层楼房。由四合房围成的小院子通称天井,仅作采光和排水用。因为屋顶内侧坡的雨水从四面流入天井,所以这种住宅布局俗称“四水归堂”。

四水归堂式住宅的个体建筑以传统的“间”为基本单元,房屋开间多为奇数,一般三间或五间。每间面阔3~4米,进深五檩到九檩,每檩1~1.5米. 各单体建筑之间以廊相连,和院墙一起,围成封闭式院落。不过为了利于通风,多在院墙上开漏窗,房屋也前后开窗。这类适应地形地势,充分利用空间,布置灵活,体型美观、合理使用材料的住宅,表现出清新活泼的面貌。

形成原因

1、南方气候的炎热潮湿特点对建筑的影响。如:居室墙壁高,开间大;前后门贯通,便于通风换气;为便于防潮,建二层楼房多,底层是砖结构,上层是木结构。

2、南方地形复杂,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适合于南方的气候条件,房屋组合比较灵活,适于起伏不平的地形。

3、在南方,房屋的山墙多是形似马头的墙,在古代人口密集的南方一些城市,这种高出屋顶的山墙,确实能起到放火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了一种很好的装饰效果。

4、南方一年四季花红柳绿,环境颜色丰富多彩,民居建筑外墙多用白色,利于反射阳光,南方建筑粉墙黛瓦,房子的颜色素雅一些,特别是夏季给人以清爽宜人的感觉。

5、南方水资源较为丰富,小河从门前屋后轻轻流过,取水非常方便,直接用来饮用、洗涤。水又是中国南方民居特有的景致,水围绕着民居,民居因水有了灵气。

砖雕

苏州明清时经济文化发达,官僚、地主、文人、富商建筑的住宅、园林、祠堂、寺庙、会馆、商号颇多。它们或沿河布置,或临街建筑,门楼、照壁、挥头、门额、柱础、裙肩、墙角等都有很多精美的砖雕。砖雕的内容主要有戏曲故事、神话传说、社会生活场景(如打鱼、采薪、牧马、奕棋、四时读书、喜庆宴享等)、花鸟(梅、兰、竹、菊四友、牡丹富贵、喜鹊闹梅等)、动物(二龙戏珠、双狮抢球等)、吉祥图案(寿云、如意、回纹、祀字、夔纹)、书法等,应用技法有透雕、浮雕、线刻诸式,挺拔清新,细致生动。尤其是苏州建筑多用

栗色、黑色漆柱,不施彩绘,这些砖雕与青石建筑材料、粉墙、黑柱相互映衬,十分雅致,有书卷气。

小品构筑

河埠、古桥、牌坊、古井等是江南水乡的特色物质景观要素。水乡都有古桥,这些古桥或拱或平、或曲或直,斑驳的桥面遗留着岁月的痕迹,连通了街巷的交通,也展示了水乡的丰厚文化内涵。街区内的河埠曾是街区居民生活的节点,居民在此洗刷、备餐、洗衣或者聚集在河埠上,边做活边聊天,说家道常,传播消息,笑语四溢,构成了温馨的“家家踏级入水,河埠捣衣声脆”的生活画面。古井是水乡的眼睛,与水乡居民的生活生生相依,温润甘甜的井水孕育了水乡人温文尔雅的性格,延伸出了市井文化。

开放空间

1、茶馆。茶馆是水乡古镇居民的聚集之地,多设于热闹地段,且十分普及。作为富有有水乡古镇特色的茶馆联系着街道与河道,形成具有强烈民俗特质的公共空间。随处可见的茶馆给狭长的街道带来丰富的休憩空间。

2、广场。水乡城镇中还有些广场。广场在水乡城镇中很少事先规划,大多从功能出发,

茶馆 在古镇的发展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一般都是不规则的平面 ,面积也不大。空间上较为流通,

常用牌坊,照壁、旗杆、望柱等小品,具有围而不堵的空间品格,另外还常用小品建筑作为标志。

影响古镇景观意象形成的因素

1、耕读文化影响下的民风体现

水乡古镇景观意象主要是在在中国传统耕读文化影响下,传统水乡古镇更多的体现因水成街,因水成市,因水成镇,其格局独特、风貌完好、文化深厚、民风淳朴的特征,因此形成了镇区内传统建筑鳞次栉比,街道逶迤,家家临水,户户通舟,古镇外围阡陌农田的环境意象。

2、由水体决定的空间形象

建筑尽量占据沿河沿街面,并形成了“ 下店上宅”“ 前店后宅”的集商业、居住、生产为一体的建筑形式。建筑的尺度一般不高, 天井、长窗使得室内室外空间相通, 建筑刻意亲水, 前街后河,临水构屋,有水墙门、水埠头、水廊棚、水阁、水榭楼台,甚至水巷穿宅而过。

3、反映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聚居环境,建筑布局和风格很好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的“ 天人合一”思想,布局随意精练,造型轻巧简洁,色彩淡雅宜人,轮廓柔和优美,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居住环境。

乌镇

乌镇目前为东、西、南、北四条老街呈十字交叉,构成双棋盘式河街平行,水陆相邻的格局。其成功经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乌镇模式。千百年来保留下来的民居、水阁、长长的古帮岸和廊棚透出水乡特有的韵味,形成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情。

民居

1、临水民居与水阁(水上吊角楼)。临水民居的特点是:前街后河,因地制宜,临河而建。平面为二间或三开间,进深大多数较浅,层数多为单层或两层,每户均临河设独用水埠,洗涤取水极为方便。这种住宅组合方式自由,加以屋顶起伏跳动,构图非常活泼。家家面水,户户枕河是乌镇和许多江南水乡小镇相同之处,但此地却有一部分民居用木桩或石柱

打入河床中,上架横梁,搁上木板,造成人在屋中居,屋在水中游的水阁,水阁三面有窗,窗旁有门,门外有石阶,这即是乌镇的水上吊角楼。

2、面水民居。这类民居建于滨河路街一侧,有的还在宅前设面水的廊棚或过街楼,居民在此从事各种杂务和休息活动。

3、传统建筑。街巷内的传统民居是在城镇中心的民居,一般规模较大,进深较深,构成相对独立的深宅院落,建造标准也较高,内部结构的布局和处理手法上也有独到之处,给人一种神秘莫测之感。它们以三合院和四合院为主,这类民居在平面布局上强调中轴线对称,纵向进深随地形而置,一般2进~5进,布局上前厅后楼,后庭幽深。同时也有灵活自由布局的园林住宅。在乌镇夏同善的翰林第就是其中一例,具有集传统民居和园林为一体的富有的人文气息,且充满了清末江南小镇大户人家的生活情趣。

老街与帮岸

街道是水乡古镇物质形态要素中最主要的要素之一,人们对一个水乡古镇的印象可以通过它的街道来获得。乌镇大多老街都保存完好,功能还在发挥,这些老街都用旧石板铺地,两边是马头墙隔出的店铺和民房,门大多是木板的,留有残缺的雕花和斑驳的油漆。横骑在大街上的拱券门,那是以前大户人家的墙界标志。老街都沿河,街与河之间也是房子,每隔一段,总有一个码头连通河道。从码头和房子空隙处可看到对河那砌筑整齐的河岸,上有廊棚和美人靠之类的座椅。乌镇人称这类河岸为帮岸。

廊棚

廊棚,其实就是带屋顶的街。全部为木结构的柱子,一色的鱼鳞黑瓦盖顶,廊棚的下面是一条石板道,有可以坐靠的地方,具有了防雨、遮阳和休息的多种功能,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性景观。廊棚有的临河,有的居中,有的在沿河一侧还设有靠背长凳,供人歇息。廊棚的顶有一落水、二落水,也有过街楼形成廊棚的屋顶。廊棚里侧是商店和民宅,行人来往无雨淋日晒之苦。

乌镇自古以来桥梁众多,旧时就有百步一桥之说,桥最多时达120多座,现存古桥30多座,这些桥的式样因地势不同而异,有单孔的圆形石拱桥,有明清时期的梁式桥。还有一座风雨桥,二条4m多宽的石桥并在一起,中间两个桥栏间隔起一壁花格栅的屏风,屏风下便是两排行人歇脚的石座椅,临河两边用木柱支撑起遮蔽桥身的屋顶,可以纳凉遮阳。乌镇最美的古桥风景是桥里桥,它是由通济桥和仁济桥组合而成。两桥一呈南北方向,一呈东西方向,直角相连,所以无论站在哪一座桥边,均可以透过桥洞看到另一座桥,因而博得/桥里桥的美称。

水阁

乌镇的街道和民居都沿溪、河建造,所谓“人家尽枕河”。乌镇沿河的民居有一部分延伸至河面,下面用木桩或石柱深入河床中,上架横梁,搁上木板,人称“水阁”,冬暖夏凉,绵延数里,是乌镇建筑的独特奇观。水阁是真正的“枕河”,三面有窗,凭窗可观市河风光,在屋中打开盖板,便可汲水洗涤。乌镇的原住民就这样世代随水而生,伴水而眠,乌镇也由此被誉为”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

出生于乌镇的文学巨匠茅盾在一篇题为《大地山河》的散文中这样描述过故乡的水阁,“??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那就是水阁的门),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欸乃,飘然而过??”

古戏台

修真观戏台是道观的附属建筑,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与修真观一样屡遭毁损,但1919年的那次修缮后,便一直保持到今天。戏台占地204平方米,北隔观前街与修真观相对,南临东市河,东倚兴华桥。戏台为歇山式屋顶,飞檐翘角,庄重中透着秀逸。梁柱

之间的雀替均为精致的木雕,艺术价值极高。台为两层,底层用砖石围砌,进出有边门和前门。边门通河埠,底层后部有小梯通楼台,亦可通过翻板门从河埠下到船里。楼台分前后两部分,后部是化妆室,雕花矮窗,宽敞明亮;前部是戏台,正对广场。

宏源泰染坊

中国的蓝印花布世界闻名,乌镇则是蓝印花布的原产地之一。宏源泰染坊始创于宋元年间,原址在南栅,清光绪迁址于此,系蓝印花布制作基地,也是蓝印花布制品集散中心。

蓝印花布,俗称“ 石灰拷花布 ”、“ 拷花蓝布 ”,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工艺精品,已有上千年的印染历史,传说由一名叫葛洪的农夫为爱妻所创,以其价廉物美,一直流行于民间。其原料土布、染料均来自乡村,工艺出自民间,图案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题材不外乎花卉草木,都是农舍旁 、田埂边常见的,亲切、自然、清新,加之秀气典雅的蓝白二色,具有鲜明的民间和民族特色,在民间工艺美术中一枝独秀。以前,江南一带农村家家户户都使用蓝印花布,窗帘、头巾、围裙、包袱、被子、台布等都可用它来做。染坊西侧的蓝印花布收藏馆中就展出了许多蓝印花布制品。至今蓝印花布的印染还遵循着祖辈留下的工艺,从纹样设计、花稿刻制、涂花版、拷花、染色、晒干等,以其纯天然、无污染的特色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爱。

三白酒作坊

相传旧时乌镇酿酒业十分发达,明时有酿酒作坊20余家,尤以高公生、顺兴、永盛三家最为著名。现仅存高公生糟坊,原名高公生酱园,始建于明朝初年。所产“三白酒”以其香气浓郁、酒味醇厚、入口柔绵、回味爽净、余香不绝而名声远扬,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庆典时,浙江巡抚高仲越选中乌镇高公生糟坊生产的三白酒列为贡品,进贡皇室享用。高公生糟坊也由此鸿运发达,数百年来一直风靡江南一带,经久不衰。糟坊为前店后坊格局。店堂约90平方米,酒作坊占地1300多平方米。

社会文化特征

多种文化特征形成江南水乡城镇亦雅亦俗的独特的地方文化。乌镇如今一直保留着传统工艺品制作坊,如蓝印花布印染 作坊、布鞋作坊、刨烟作坊等。除此之外还有茅盾故居、林家铺子、立志书戏台、修真观、翰林第、竹刻工艺馆、江南百床馆、余榴梁钱币馆、汇源典当等,还有桐乡拳船、花鼓戏、皮影戏、香市等独特的民俗风情,组成了乌镇浓郁的文化气息。江南特殊的地理环境、经济因素和人文因素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水乡生活文化,人的衣食住行也都具有浓郁的水乡特色。

篇四:江南六大古镇

桐庐

瑶琳仙境(又名瑶琳洞),其实就是一个钟乳石山洞,位于浙江省桐庐县境内,距杭州80公里,离桐庐县城23公里左右,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整个洞穴纵深1公里,拥有曲折的洞势地貌,瑰丽多姿的群石景观。

瑶琳仙境内分为三个洞厅,其中最值得看的有“银河飞瀑”、“擎天玉柱”、“三十三重天”和“瑶琳玉峰”这四景。洞内各型各异的石笋和钟乳石在各色灯光映衬下特别漂亮,你可以看到很多动物造型的奇石,“大象”、“狮子”和“青蛙”等等,三分形似,七分靠想象,配合着导游的解说,让你仿佛置身于仙境。

瑶琳仙境的最佳旅游季节是夏季,外面35度的天气,里面只有18-20度左右,小朋友或者老年人游玩时建议带一件薄外套。从停车场到洞口需要走一段路,整个洞穴不算很大,但是因为弯弯曲曲的设置了很多小道,自己游玩的话容易迷路,因此进洞会有讲解员带路,一批一批的放游客,地面湿滑,走路要小心,最好穿着防滑的平底鞋。

江南六大古镇

江南六大古镇(周庄、同里、甪直、西塘、乌镇、南浔)并称的来历:“小桥、流水、人家”的规划格局和建筑艺术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居住环境。江南六大水乡古镇是我国江南水乡风貌最具代表性特征的地区,都以其深邃的历史文化底蕴、清丽婉约的水乡古镇风貌、古朴的吴侬软语民俗风情,在世界上独树一帜,驰名中外。

六大古镇是江南水乡古镇的代表,既有共同点又各具特色。去过所有古镇的西塘一位导游是这样评价的:周庄开发得最早,知名度也最高;南浔文化底蕴最深,单个景点很有味道;乌镇旅游做得很成功,是博物馆式的古镇,几乎没有原居民;西塘面积最大,保护了1.05平方公里和25万平方米明清建筑,廊棚、古弄很有特色。正因为共性之中有个性,许多旅行社都把六大古镇作为整体推出。

(一)周庄古镇:

江南六大古镇之首,有“江南第一古镇之称”!位于苏州市昆山市周庄镇

镇名由来:春秋战国时期,周庄境内为吴王少子摇的封地,称摇城。北宋元佑元年(1086年)周迪功郎舍宅200余亩捐于当地全福寺为寺,始称周庄,元代中期,沈万三利用周庄镇北白蚬江水运之便,通番贸易,周庄因此成为其粮食、丝绸、陶瓷、手工艺品的集散地,遂为江南巨镇。至清康熙初年正式定名为周庄镇。于2003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最为著名的景点有:沈万三故居、富安桥、双桥、沈厅、怪楼、周庄八景等。沈厅为清式院宅,整体结构严整,局部风格各异;此外还有澄虚道观、全福讲寺等宗教场所。周庄有“中国第一水乡”之美誉。

(二)同里镇

同里镇位于位于太湖之畔古运河之东,江苏苏州市吴江区东北,距上海80千米,距苏州20千米,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典型水乡风格的古镇。建于宋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同里旧称“富土”。唐初改为“铜里”。宋时将旧名拆字为“同里”。同里风景优美,镇外四面环水,镇内由15条河流纵横分割为7个小岛,由49座桥连接。镇内家家临水,户户通舟;明清民居,鳞次栉比;宋元明清桥保存完好。它以小桥流水人家的格局赢得“东方小威尼斯”的美誉。

同里以“醇正水乡,旧时江南”的特色闻名于海内外,1980年被列为国家太湖风景区景点之一,1982年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镇,著名景点

“同里镇退思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2010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它像一颗珍珠镶嵌在同里、叶泽、南星、庞山、九里5个湖泊之中。镇区被川字形的河道及纵横交叉的支流分割成7个小岛,由于同里处于泽国河网之中,历史上交通不便而少有兵燹之灾,古建筑保存较多,是江苏省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水乡古镇之一。因水成园,家家连水,户户通船,构成层次错落有致的优美画卷。自古以来,诗人墨客对此赞美不绝。

(三)甪直镇

甪直,位于江苏省苏州市,被誉为神州水乡第一镇,拥有2500年的文明历史。特别是她的古老文化,名胜古迹、古桥、古街、古民宅以及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古银杏树令人赞叹不已。 甪直位于江苏苏州城东18公里处,为多水之乡,北有阳澄湖,南有淀山湖、澄湖,西有金鸡湖、独墅湖,因而又有“五湖之汀”的美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甪直的小桥流水滋养出了优秀的文化学者。

甪直直景区位于太湖之东30公里,距苏州市23公里,距上海淀山湖风景区16公里,由甪直镇和周围保护地带所组成。是以罗汉塑像和以商业古街为主的典型江南水乡古镇,景区面积1.11平方公里,保护地带4.5平方公里,辟保圣寺、海藏梅花墅2个景点,面积5.5公顷。

据《甫里志》载:甪直原名为甫里,因镇西有“甫里塘”而得名。后因镇东有直港,通向六处,水流形有酷如“甪”字,故改名为“甪直”。又传古代独角神兽“甪端”巡察神州大地路径甪直,见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因此就长期落在甪直,故而甪直有史以来,没有战荒,没有旱涝灾害,人们年年丰衣足食。

这一遗址附近建了砖瓦厂,因取土而惨遭破坏。镇西南约7公里的澄湖围垦部分(包括车坊、澄墩、大姚大队沿湖地区)。 1974年出土新石器时代至宋代各个时期的文物1200余件,并发现湖底遗存古井甚多,可能是春秋战国的“摇城”遗址,又相传镇南的吴宫乡,为古吴王阖闾的离宫;吴王夫差又在镇西甫里塘北岸筑梧桐园。晚唐诗人陆龟蒙写有《吴宫怀古》诗曰:“香迳长洲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吴王事事须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

(四)西塘镇

西塘古镇位于浙江省嘉善县,江浙沪三省交界处。古名斜塘,平川,距嘉善市区10公里。是吴地汉文化的千年水乡古镇,江南六大古镇之一。西塘全镇总面积83.61平方公里,其中古镇区面积1.04平方公里,人口近8.6万。西塘被誉为生活着的千年古镇。已被列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国家AAAA级景区。距上海市中心80公里,距杭州110公里,离苏州85公里,处于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地带,交通那是相当的方便。

西塘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自然风景优美,是古代吴越文化的发 祥地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吴越两国的相交之地,故有“吴根越角”和“越角人家”之称。唐、宋时期就已形成村镇,到了元、明朝时,西塘凭借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经济基础和水道之便,发展成一座繁华、富庶的大集镇,窑业、米市、食品、制陶业等行业日益兴旺。[1]

古镇现存的许多古宅大院,都是古镇先人当时致富后的结晶。由于当初西塘的通行以水路为主,外来骚扰较少,故能使西塘较完美地将古镇保留至今,使得祖先的遗产能延续下去。

西塘与其它水乡古镇最大的不同在于古镇中临河的街道都有廊棚,总长近千米,就像颐和园的长廊一样。在西塘旅游,雨天不淋雨,晴天太阳也晒不到。

(五)乌镇

乌镇地处浙江省桐乡市北端,西临湖州市,北界江苏苏州市吴江区,为二省三市交界之处。乌镇原以市河为界,分为乌青二镇,河西为乌镇,属湖州府乌程县;河东为青镇,属嘉兴府桐乡县。解放后,市河以西的乌镇划归桐乡县,才统称乌镇。全镇辖13个社区居委会和18个行政村。

陆上交通有县级公路姚震线贯穿镇区,经姚震公路可与省道盐湖公路、国道320公路、318公路、沪杭高速公路(申嘉湖高速)相衔接。乌镇距桐乡市区13公里,距周

江南民居ppt

围嘉兴、湖州、吴江三市分别为27公里、45公里和60公里,距杭州、苏州均为80公里,距离上海有140公里。

乌镇曾名乌墩和青墩,具有六千余年悠久历史。是全国二十个黄金周预报景点及江南六大古镇之一。乌镇是典型的江南地区汉族水乡古镇,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1991年被评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1999年开始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工程。

(六)南浔

南浔区是浙江省湖州市辖属的一个县级区,地处杭嘉湖平原中部,南连嘉兴,北濒太湖,东接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西临湖州城区。318国道和湖盐(湖州--海盐)公路贯通全境,京杭运河和长湖申航道穿境而过,距上海、杭州、苏州三大城市均为100公里左右。

浙江南浔经济开发区和南浔镇、练市镇、双林镇、善琏镇、旧馆镇、和孚镇、菱湖镇,250个行政村,47个居民区。总人口5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63万人。区域面积27.72万亩、桑地8.93万亩。 南浔区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化之帮”之称。有名甲天下的辑里湖丝;技艺精湛被誉为文房四宝的善琏湖笔;“朝如轻丝、薄似蝉羽”工艺之花的双林绫绢等传统名特产品。古镇南浔名园小莲庄、嘉业堂藏书楼、张石铭旧宅、张静江故居和双林三桥、含山笔塔与蚕花圣地等构成了江南旅游胜地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南浔历代名人辈出,明代就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之谚,现有全国有影响的南浔籍专家、学者80多人,其中"两院"院士8人。1991年南浔镇被浙江省政府列为首批历史文化名镇,目前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列

乌镇到千岛湖怎么走?自助游。

JOVT丶兮 11级 被浏览494次 2013.09.07

dhfr

采纳率:45% 10级 2013.09.08

乌镇先到杭州,杭州然后到杭州汽车西站,乘坐直达千岛湖的大巴,中间不停,上高速,准时两个钟头到达,每半小时发车一班,很多的哦。还可以去杭州钱江市场,那边也有到千岛湖的,但走国道,要3个多小时到千岛湖。到千岛湖车站后,乘坐7、3路公交进城,1块钱一位。打车进城的话大概10块,在千岛湖城区内打车,是拼车的,2元一位,去远点的地方最好让司机打表,或者先谈好价钱。祝你旅途愉快。

D7 千岛湖天气:千岛湖晴温度最高40度

朋友可是太热情了。早上七点半吃完早餐,八点半帮着约的导游也到了。坐上车,直接奔东南湖区去黄山尖和天池岛。我们租了辆快艇,船老大也挺热情的,走着聊着。船外,湖面静悄悄的,几乎看不到任何船。刚出码头的时候,船右侧的湖边一溜的小别野,看着景色绝对的不错,听导游介绍,还没卖完,说到夜里,黑不隆通的有点怕人。

很快,快艇到了黄山尖岛,旁边的大码头上公共游船也刚到,正好赶在人群前面上山上的观景台。一船人倒不是太多,导游介绍这么热的天,在中心湖区还有四五千人去玩。原先我还打算A线(中心湖区)B线(东南湖区)都玩呢,再加上A线的梅峰岛的缆车在维修,A线取消计划。推着病体欠佳还舍命相陪的老婆爬了几步山,坐上缆车上到快山顶的位置,再推着爬了一部分山路,终于上到了观景台,景色真是不错,星星点点的岛屿组成了那个著名的“公”字,拍照留念。

不过现场看的景色没有照片上的那种广阔的感觉。不过,在国内,只要没有人的景色就是好景色。观景台有上下两层,我们先到的上层,导游接着带我们到下层观景台去看,因为有一个特别的地方:观景台向前伸出一部分,脚底下可全都是透明的玻璃,声明,承重限15人。走在玻璃上,脚下是高高的山崖,女生们不要太怕哦。再拍几张照片,大部队上来了,下山转场。

快艇很快到了天池岛。这儿就没有缆车了,不过有电瓶车,坐上车嘟嘟嘟的开到了深处的景区。下了车,先是4D影院,刚好前面大部队刚退场,我们4个人包场了。片子介绍的是鸟类的进化历程,各种感觉还都挺齐全,设备维护的不错,我就不剧透了,各位自己去体验吧。出了影院,一路前行,这个大太阳太毒了,路两边还没有大树遮荫,走的痛苦啊。还好中间有一段回廊,廊的两侧挂的都是鸟笼,其中有一只八哥能说话哟,诸位自己去的时候找找吧。再往前行,有个鸟类表演,我们到的时候刚好赶上前一波大部队的表演尾声,还是传统的叼钱。等他们退场了,我们想看个专场表演的时候,人家可是说了,这天太热,不再表演了,刚才表演的时候鸟们就不太配合了。算了,也别折磨鸟们了。再往前行,就是大鸟笼子了,里面基本上是孔雀,灰突突的,毛都褪的差不多了,另外还有一些野鸭,天鹅什么的,我们也没往前多走走,没什么特色,还不如北京动物园里的鸟笼子的鸟种类多。太热,原路撤退。当我们走到鸟类表演的地方,看到在太阳伞下水管子正竖在哪里,模拟下雨呢,一群鹦鹉什么的在雨中消暑,这个设计的还挺不错,人性化。

回到快艇,我们直接奔出发码头回程了。赶在11点多回到了酒店,终于凉快了,下午那也不去了,就在酒店里歇息歇息,至多游游泳,打打台球,沙狐球什么的,老婆同志也需要将养身体。

中餐晚餐都是大鱼加小肉,这两天可是把鱼给吃饱了。明天还是高温警报,兄弟们问了一下明天的打算。说到森林氧吧,要爬山,肯定太热,pass。有个溶洞,不过开车要一个多小时,太麻烦朋友了,也pass掉。明天干脆就在酒店休整一下吧,连续玩了7天了,气温也实在太高。酒店里的娱乐设施还是挺多的,小朋友还等着去游戏厅了畅玩一下呢,先这么定了。

篇五: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

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

北京四合院

什么是四合院?

四合院建筑是我国古老、传统的文化象征。“四”代表东西南北四面,“合”是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简单的说就是四面房屋围合的院落。

什么是体量?

建筑物在空间上的体积,包括建筑的长度、宽度、高度。

北京四合院与皖南民居相比,体量上有什么特点呢?

北京四合院体量特点

相比皖南民居的高大、福建土楼的雄伟,北京四合院在体量上变化轻微,房屋更加低平

为什么北京四合院相对低平?

自然原因:北京的冬天比较寒冷,低矮的房屋会让阳光更多地照射进院落,良好的采光会让房间温度升

高。

等级原因:北京作为古都,天子脚下等级制度严格,相传平民百姓的屋顶不能高过金銮殿的台阶。 北京四合院的布局

四合院和紫禁城的布局基本一样,都尊崇轴对称的布局方式。但不同的院落布局也有区别。有最

简单的一进院、二进院;还有较为讲究的三进院、四进院和五进院落。

四合院的灵魂之墙——影壁墙

四合院里的灵魂之墙正是影壁墙。可以设置在大门里面,也可以设置在大门外。其作用是为了辟

邪挡灾,因此影壁墙上的图案多以吉祥如意的图案为主。最著名的影壁墙当属故宫的九龙壁了

四合院的规矩之门——垂花门

四合院里的规矩之门就是垂花门(二门)。这是四合院内外有别的象征。古代的女子家眷只能止

步在这道门之内。正所谓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有钱人家的垂花门还是显示自家财富与地位的标志。 与紫禁城的金碧辉煌相比,四合院的色调是什么?四合院多以灰色调为主

四合院的味道 (名人)

四合院的布局——均衡端庄 四合院的空间——大气含蓄

四合院的色调——内敛朴实 四合院的体量——舒展流畅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节选自《故都的秋》郁达夫 )

(四合院里最适合赏雪。下雪了,隔着玻璃窗看,看雪渐渐有了点意思。窗外的走廊上放着冻柿子,红红的,衬着白白的雪,越看越可爱,终于触动了馋虫,冲出去取那冻得硬邦邦的柿子。院子里已落了厚厚的一层雪,最淘气的那位孙子故意神头鬼脸地从院子中间穿过,在一家人的眼皮底下,丢下一长串清晰的脚印。四合院的雪地上留下的脚印,有一种别样的人情味。

——节选自《四合院的精神》叶兆言) 福建土楼

福建土楼,包括闽南土楼和一部分客家土楼,总数约三千余。通常是指闽西南独有的利用不加工的生土,夯筑承重墙壁所构成的群居和防卫合一的大型楼房,形如天外飞碟,散布在青山绿水之间。主要分布于中国福建西南山区、客家人和闽南人聚居的福建、江西、广东三省交界地带,包括以闽南人为主的漳州市、闽南人与客家人参半的龙岩市。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民居形式,被称为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

与四合院相比,土楼体量上有什么特点?

与四合院相比,土楼的窗户有什么特点(表格)

土楼起源:

在福建西部或南部的崇山峻岭里,隐藏着各式各样的供人居住的土楼。土楼的出现,缘为千百年前,在蛮荒、动乱的年代,福建先民历尽千辛万苦,南迁落脚福建境内,为了抵御匪盗的侵袭和野兽的威胁,他们用当地生土、砂石、竹木,将房子夯筑成一个浑然一体、精巧奇特的庞大建筑,兼具安全防卫、通风采光、抗震防火、防潮保温、隔音隔热、冬暖夏凉等种种功能,是他们生存居住的理想“乐园”。

了解建筑特色

一、圆楼的结构与优势1.没有角房间。2.分配平等。平等、均等是圆形的重要属性之一。圆楼的房间朝向好坏差别不明显,有利于家族内部分配。3.内院空间大。4.节省建材。5.构件尺寸统一。 6.屋顶施工简便。7.对风的阻力较小。8.抗震能力强。

圆楼的布局

圆形土楼一般以一个圆心出发,依不同的半径,一层层向外展开,如同湖中的水波,环环相套,非常壮观。

圆楼都由二三圈组成,由内到外,环环相套,外圈高十余米,四层,有一二百个房间,一层是厨房和餐厅,二层是仓库,三、四层是卧室;二圈两层有三五十个房间,一般是客房,中间是祖堂,是居住在楼内的几百人婚、丧、喜、庆的公共场所。楼内还有水井、浴室、磨房等设施。

二、方楼的结构与优势

1.纵轴对称,主次分明。

2.以厅堂为中心。

3.用走廊贯穿全楼。

4.房间方整宜作卧室。

三、五凤楼的结构与优势

1. 有高大、建于中轴线的开敞厅堂。 2. 一般是三堂二横或更复杂形式,小型的至少也有上下两堂。

3. 左右设有平衡对称的横屋,横屋数量2—6列不等。 4. 大门前的晒谷坪及半圆形的池塘必不可少。

5. 布局必然是 后高前低,层层迭落。

广东开平碉楼

广东开平碉楼的简介

据现存实证,开平碉楼最迟在明代后期(16世纪)已经产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成为表现中国华侨历史、社会形态与文化传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群体建筑形式。这一类建筑群规模宏大、品类繁多、造型别致,分布在开平市的乡村。其特色是中西合并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 广东开平碉楼的特色

1.塔式建筑2.兼备中西风格3.形似碉堡

猜一猜,为什么开平碉楼有这样的特点?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特殊形态?

开平碉楼与普通民居对比

1.高于一般的民居,便于居高临下地防御。

2.碉楼的墙体比普通的民居厚实坚固,不怕匪盗凿墙或火攻。

3.窗户比民居开口小,都有铁栅和窗扇,外设铁板窗门。

4.碉楼上部的四角,一般都建有突出悬挑的全封闭或半封闭的角堡。

5.碉楼各层墙上开设有射击孔,增加了楼内居民的攻击点。

广东开平碉楼的历史背景

始建于清初,大量兴建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东开平碉楼的兴起与开平市的地理环境和过去的社会治安密切相关。开平市地势低洼,河网密布,而过去水利失修,每遇台风暴雨,常有洪涝之忧。加上其所辖之境,原为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边远交界之地,向来有“四不管”之称,社会秩序较为混乱。因此,清初即有乡民建筑碉楼作为防涝防匪之用。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统治更为颓败,开平人民迫于生计,开始大批出洋谋生,经过一辈乃至数辈人的艰苦拼搏,渐渐有些产业。到了民国,战乱频仍,匪患尤为猖獗,而开平因山水交融,水陆交通方便,同时侨眷、归侨生活比较优裕,故土匪集中在开平一带作案。后来,一些华侨为了家眷安全,财产不受损失,在回乡建新屋时,纷纷建成各式各样碉楼式的楼宇。

广东开平碉楼的造型特点

碉楼的造型变化主要在于塔楼顶部。从开平现存的1400多座楼来看,楼顶建筑的造型可以归纳为100种,但比较美观的有中国式屋项、中西混合式屋顶、古罗马式山花顶、穹顶、美国城堡式屋顶、欧美别墅式房顶、庭院式阳台顶等形式。

上海石库门

上海石库门简介

上海的旧弄堂一般是石库门建筑,它起源于太平天国时期,当时的战乱迫使江浙一带的富商、地主、官绅纷纷举家拥入租界寻求庇护,外国的房产商乘机大量修建住宅。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围合是上海住宅

的主要特征,但不再讲究雕刻,而是追求简约,多进改为单进,中西合璧的石库门住宅应运而生。这种建筑大量吸收了江南民居的式样,以石头做门框,以乌漆实心厚木做门扇,这种建筑因此得名“石库门”。 石库门,是中西文化交汇的产物,是西方文化涌入和中国地方文化融合最好的实例。

上海石库门的建筑风格=江南民居建筑+西式建筑布局模式

上海石库门和江南民居有很多相似之处,找一找,哪里相似?

石库门的类型主要有老式石库门和新式石库门。

上海石库门住宅特色——便捷、宁静和安全的生活环境

1.弄内居民的日常生活服务设施齐备且便捷——便民商店大都开设在弄堂口,沿街四周,或在弄内住户的底层,规模都不大,一般在单开间或半开间。

2.弄堂内的道路系统,也尽可能考虑到弄内居民的安全和宁静——一般一个弄堂只设一个总弄口。规模较大的,就采用半环式道路,用一条总弄将几条支弄串联“卅”字形。

3.户外空间具有丰富的层次感。

皖南民居

一、皖南民居简介

皖南民居是指位于安徽省长江以南山区,以西递和宏村为代表的古村落,以徽州风格和淮扬风格为代表。它既不是亭榭台阁,也不像门罩楼牌,而是垒砌于山墙之上的“超凡脱俗”。它构造简洁,线条流畅,黑白强烈,泾渭分明,鬼斧神工,寓意深长,格调既揉阳春白雪的高雅,又积下里巴人的恬淡,是徽文化情愫积淀最形象的载体之一。

二 ,皖南民居建筑特色

1.深院高墙 皖南民居的建筑特色有很多,其中深院高墙是皖南民居共有的特色之一。皖南民居通常为单体结构,每一栋民居通常有两层至三层。如此高的设计,一方面是为了防御盗贼,另一方面是受人多地少的限制。

2.粉墙黛瓦、马头墙

粉墙黛瓦:雪白的墙壁,青黑的瓦。

雪白的墙壁、青黑的瓦。如此强烈的黑白对比是皖南民居典型的色调,更成为人们脑中对皖南民居的印象。万绿丛中,错落有致、疏密有序、黑白对比强烈的皖南民居,显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马头墙 指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因形似马头,故称马头墙,又名跌落山墙 。马,在众多的动物中,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吉祥物,中国古代“一马当先”“马到成功”“汗马功劳”等成语,显现出人们对马的崇拜与喜爱,这也许是古徽州建筑设计师们为什么要将这种封火墙称之为马头墙的动机。 马头墙之作用

徽州民居的墙体之所以采取这种形式,主要是因为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民居建筑密度较大,不利于防火的矛盾比较突出,火灾发生时,火势容易顺房蔓延。而在居宅的两山墙顶部砌筑有高出屋面的马头墙,则可以应村落房屋密集防火、防风之需,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种特殊风格了。

3.天井——四水归堂

徽州人常说:“家有天井一方,子子孙孙兴旺。”徽州民居往往在进门之后便是天井,天井就是徽州大院中间的一个天然“天窗”,由四面屋顶、屋檐围成。因为所有的屋顶都是向院内倾斜的,下雨的时候,雨水会从四角的天空飞流而下,这就是有名的“四水归堂”说法。“四水归堂”寓意“肥水不外流”,反映了徽州人单门独户、一心聚财的心理。

干栏式民居

干栏式民居的简介

干栏式民居主要是用木为梁柱搭成的简易小楼式建筑,也有部分地区使用竹料代替木料的。干栏式民居的上层住人,下层为牲畜圈或杂物间。这种底层空出作为他用而不住人的形式,是干栏式民居的一个最大特点。

作用:

干栏式建筑主要为防潮湿而建,长脊短檐式的屋顶以及高出地面的底架,都是为适应多雨地区的需要。各地发现的干栏式陶屋、陶囷以及栅居式陶屋,均代表了防潮湿的建筑形制,特别是仓廪建筑采用这种形制的用意更为明显。直到今天东南亚一带还较盛行栅居,以适应潮湿多雨的需要。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巢居的方式逐渐开始无法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于是人们开始从树上回到地面。为了防潮、防虫蛇野兽等,劳动人民经过长期

的探索和实践,砍伐较大的树木,在地面上立柱架木,编竹扎茅,营造成底部架空、人居上层的干栏式建筑。

干栏式建筑受到地形的影响,出现了因地制宜的建造形式,如竹木地居、夯土地居、石坛住宅。 干栏式民居的结构:

傣族干栏式民居一般都是上下两层,下面一层除了支撑屋子的柱子间可以关养牲畜、碓米、堆放杂物等别无其他。上面的一层是人们居住的,有前廊、堂屋、卧室、晒台四个部分。

干栏式民居的结构——简易骨架

干栏式民居的构架简单,因此建造起来也较为简单,不需要挖地基,不需要砌墙体,不需要建院落,用砍好的木头做成屋架,再将屋架在选定的地面竖起,在上面架上梁、檩等,干栏式民居的骨架就完成了,而且在多树木的南方,木材料也易得。本图就是一个干栏式民居的简易构架。

开敞的前廊和晾物的晒台

从楼梯上来后,直接就进入了前廊。前廊相当宽敞明亮,重檐的屋顶还可以遮阳挡雨。人们可以在这里纺线、编织,也可以在此进餐、乘凉,或与亲朋好友趣谈。前廊后面挑出的部分是用竹子搭建的晒台,可以晾衣服、晒谷子。

结实的木制楼梯

干栏式民居几乎全用木材建筑,楼梯也不例外,虽然是木材料制作,但却非常结实。楼梯造型非常简单,但却是干栏式民居中不可缺少的构件之一,因为人们都不在底层居住,必须要通过楼梯上到二层,而且,对于建在山区中的房子更有意义——可以防止毒虫猛兽进入居室。

歇山式屋顶

傣族干栏式民居最大的特点是歇山式的屋顶。房屋的正脊很短,屋顶很大,屋面坡度非常陡,屋顶的下面还有坡屋顶,也就是当地人说的偏厦,所以整个看上去像重檐顶形式

内部结构

起居、待客的堂屋

由房屋的前廊向里面走,通过一道门就是堂屋,堂屋是接待客人的正式场所,也可以成为留客的住处。堂屋也兼作厨房,设有火墙。图中的主人正在轻松地享用美餐,就餐时人们直接蹲坐在木料铺设的地板上。

底层

高干栏民居可高达四层,上面阁楼可作卧室或储藏室。底层因为宽广而高,人完全可以直立在下面。一般这样的底层用来圈养牲畜,或放置大型农具,有的人家还在下面设厕所。本图中的干栏民居底层,不但摆放有农具、自行车等家用器物,而且在近边处还设有木制长靠背椅,人们可以在这里休息、聊天。

蒙古包

蒙古包的简介

蒙古包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并且据记载,最迟在汉代,北方游牧民族就有了现在这样的蒙古包。蒙古包的“包”字是“家” “屋”的意思,俗称为蒙古包,逐渐就延用下来。

蒙古包的建筑特色——1.简单而快捷的迁徙

2.结构简单

蒙古包的构架较为简单,主要由骨架和毛毡两部分构成。从剖面上看,蒙古包是一个近似半球形的穹顶,这种形式最符合结构力学原理,只要很细很薄的龙骨,便能承受顶部覆盖的几层毛毡的重量。其平面为圆形,可使用最少的建筑材料,获得最大的居住面积,并且具有很好的抗风功能。因为圆形使其与风向垂直的面积被减到最小,对风形成的阻力也就最小,而背面能形成空气涡流,对蒙古包产生回推的力量。 3室内精美,色彩艳丽

. 这座蒙古包中心摆放一张方桌,桌子四角各竖有一根彩绘柱子,色彩以红色为主,非常艳丽。柱子上方还有雕刻精美的雀替,而乌那和哈那都漆为红色,增添了富丽堂皇的气氛。

室内墙壁,即哈那上悬挂着一张壁毯,刺绣精美,色彩古雅大方,是极富当地特色的传统室内装饰。而壁毯的前方,则摆放着较现代化的铁架子床和沙发,这明显是受到汉族的影响。

下沉式窑洞

窑洞的简介

高坡上的土居

窑洞主要分布在甘肃、陕西、山西、河南四省,它们共同的地理特征是位于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黄

土高原,降雨量较少,树木稀疏。

此地的居民因地制宜,开挖黄土窑洞居住,形成了迄今为止最早的生态建筑形制。依据窑洞的样式差异,可以分为靠崖式、独立式、下沉式三种形式。

1.下沉式窑洞是在地上向下挖出一个深6米左右的方形大坑,坑底找平,形成一个下沉到地下的院落,然后向院里的四壁横向掏凿而形成的窑洞。

2.房屋布局:类似于地上的合院式建筑,房间分为正房、厢房、倒座三种,按照功能布局。

3.院落形式

(1)下沉式窑洞的院落平面大都为接近正方形的长方形。但是也有不少院落是“凹”字形的。

(2)一般来说,下沉式窑洞的两个长边壁上要各开挖三口窑洞,两个短边壁上各开挖两口窑洞。 下沉式窑洞的结构——1.下沉的院落从顶部俯视下沉式窑洞,好像一个个方形的水井。整个院子沉在地面之下,这正是下沉式窑洞的重要特点之一。

2. 围合的院落

下沉式窑洞是一个四面围合的空间。里面布局和北京四合院有相似之处。

3. 生活区

所有的生活区域均处在地面之下,屋顶可以用来晾晒粮食。

4. 入口

下沉式窑洞的入口有四种形式

直通式 通道式 斜坡式 台阶式

沉式窑洞的优势

下沉式窑洞,其闭合环绕天井式的建筑模式,阻挡了室外污染的进入,从而能保持室内空气清洁干净。开敞的院子能够引进阳光、雨水、新鲜空气。院子上面朝天,下面以地表面为基,能够保持院子和院子周围的房间有良好的环境。

藏族碉房

碉房名称的由来

外墙坚固结实,一般多厚达80—100厘米,开窗又小,给人以碉堡的感觉,故称碉房。

藏族碉房的简介

藏族民居的主要形式是碉房(或石块砌筑,或乱石堆砌,或土砖砌筑,或土石混合,或生土浇捣,坚固结实,厚重保温,而且形似碉堡的房子,一般高三至四层)。因日照多、辐射强、大风多、温差大,气候较为寒冷、干燥,决定了其特定的形式,具有坚固、安全、防寒的特点。

藏族碉房的结构特点

1.多建成两到三层的楼房形式,富商甚至建到五层,所以也称碉楼。

2.平面大多以柱网为单元进行组合,构成方形居室,一般是外部为一大间,内套两小间,层高较低,错开的房间形成错落有致的浑厚造型。

3.碉房外观为方形,整体呈下大上小的形式。

4.阳台处在与屋顶接近的向阳位置,休息或作家务用。阳台与房间相连的一面墙,墙体为通敞透亮形式,利于通风。

5.墙体由土和石块混合砌筑而成,防御性很强。

功能划分

顶层——经堂或者客房

二层——家人主要活动场所

底层——饲养牲畜

写在最后的话:

每个地域的民居都体现着先人生存的智慧、传统的风水思想,甚至还有古人对于人生的期望和理解。当地独特的文化和韵味也包含其中。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正在于此,细细地品味民居的味道,看着这一座座风格迥异的民居,就好像见到了那里的水土和那里的人。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