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学习误区的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0:34:41 小学作文
学习误区的作文小学作文

篇一:作文误区

一、审题——若即若离

近年来高考作文多以“话题作文”或是“新材料作文”出现,题目宽泛,不设审题障碍,但也并不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依然要在所给话题、材料范围内进行审题写作,不可抛开话题、另辟蹊径地“信马由缰”。否则,就会不着边际,偏离话题。比如上海2007年高考作文题《必须跨过这道坎》,就应该牢牢抓住“必须”“跨”“坎”等“题眼”进行审题,还要重点关注、开掘出“坎”的引申义、比喻义。

规避:要加强审题训练,针对题目“辨字析词”,盯准“题眼”,尤其对于哲理性命题,涉及辩证关系的,更要深入分析题目的深刻内涵。审题越细、越准、越透,立意的思路就越宽、越深、越广。

二、入题——千呼万唤

高考作文因字数、时间的限制,不可能写得太多,但有相当多的考生往往出现“入题慢”的弊病,废话很多,以一当十的内容却千呼万唤不出来。引用原材料或可有可无的内容占去了很大的篇幅,重点部分无法展开。

规避:多看名家精短美文,为我所用,在“实战”中寻找不足,总结经验。

三、扣题——蜻蜓点水

忌讳写作文,从头到尾没有出现话题、话题的关键词或与话题相近的表述,犯了扣题不紧的错误,看不出是就所给特定“话题”或是“新材料作文”而写的文章,这样得分自然不会理想。

规避:在行文时牢记“考纲”中对作文扣题一项的具体要求,依照标准去做,回想老师的相关叮嘱及传授的方法。

四、立意——平庸病态

见解独到、构思新巧、主旨积极的文章无疑是任何人都梦寐以求的。可惜的是,在考场上有的学生为了追求所谓的标新立异,甚至写出了令人匪夷所思的文章。如有的学生在《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中这样写:“我要把爱因斯坦的大脑移植过来,为自己发财致富……”由于思想格调不高,不符合高考作文“思想健康”的要求,降低了作文品位。

规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突破定向思维、线性思维,走向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视角独特,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五、选材——陈旧苍白

有的学生作文材料陈旧苍白,缺乏厚重感。要么记叙一件事,有骨架没血肉;要么议论一个道理,观点+例子+结论,缺分析少论证;要么连例子都没有,翻来覆去,空谈漫议,写到哪儿算哪儿,凑够字数为原则。 规避:积累材料。一是在高三这段时间里继续收集鲜活的材料,并选记一些名言警句;二是把长期以来的“库存”分门别类筛选一下,选择出可供用于写作的精品材料列出提纲。

六、语言——艰涩难懂

忌喜欢使用缩写、英文单词、网络语言,其实这是要冒一定风险的。有的阅卷教师对这类语言很反感,就会对考生有害无利。高考大纲对于作文的要求是语言通顺、用词贴切,文句有表现力。因此,考生应当尽量用优美、有内涵的语言来表情达意,要用最规范、最传统的语言来写作,最好不用或少用网络语言。

规避:平时写作时尽量不使用网络语言或少数人才知道意思的语言。

七、形式——千篇一律

事关重大,不仅内容要出彩,形式上也应该不拘一格,使内容与形式相得益彰,完美统一,方可获得高分。但教师在批改作文中却发现,形式创新的寥寥无几,多为千篇一律、似曾相识的“老面孔”,这应当引起注意,尤其是写作能力强的学生,不要因为形式的“不适宜”而失去了本不该丢的分。

规避:运用题记、后记、演讲稿、采访记录、日记体、书信体、小标题等新奇的形式来诠释思想,表达意旨。

八、文体——似是而非

有的学生写的文章好像属于“四不像”的文体,因而阅卷老师难以读懂、把握这样的文章,判分就有争议。所以,一般说来,文体还是明朗为好。

规避:就高考作文而言,最好多使用记叙文(夹叙夹议)、散文(记事、抒情)、议论文三种常见形式,少采用或不用诗歌、戏剧、文言等体裁。

九、结篇——虎头蛇尾

由于没有分配好答题时间,以致在写作文时所剩时间不够了,有的考生来不及结尾,结果或用一句话硬断,或点上一串省略号,或干脆空在那儿。无论哪一种情况,都会被视为未完篇处理。因为阅卷老师衡量一篇文章的好坏,首先是看文章的整体,虎头蛇尾的文章是要被扣分的。

规避:考生平时要训练自己在大约45~60分钟内能够写出一篇完整作文的能力,最后交上的作文无论如何都应该是一篇结构完整的作文。

十、卷面——乱涂乱改

忌讳字迹模糊、扫描不清就会丢失信息,老师看得吃力无疑会影响分数。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书写工整、卷面整洁的作文使人赏心悦目,印象分立即增加;而字迹潦草、涂改得难以辨认的答卷,无形中就会多扣几分。高考作文如果接二连三地出现错别字,就会被认为语文基础太差,得分也会大打折扣。2008年高考作文对错别字要求更高,有的省已经规定每错一字扣一分,应予以特别重视。

篇二:润芽作文培训课堂:作文学习上的误区

润芽作文培训课堂:作文学习上的误区

润芽作文培训课堂:家长在学生作文问题上存在着重要误区,这是他们之所以不参与培训的重要原因,那么作为培训老师的你该如何去解释这些误区呢呢?

误区之一:低年级孩子到底该不该学作文

美国Harvard University发展心理学教授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中指出,人的智能至少包括八种:语言智能逻辑、数学、空间、运动、音乐、美术、人际关系!而语言智能被列为八大智能之首,作文则是培养语言智能的重要手段。专家指出:幼儿时期的孩子,是掌握语言的关键时期,在这一个阶段,孩子能够接受和掌握80%的语言。而小学时期(一年级开始)是运用和组织语言、建立语言思维的最佳时期,组织和运用语言的最佳手段就是作文,错过这一时期就会对人一生的语言掌握产生无法弥补的影响。狼孩的故事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低年级孩子必须接受正规作文学习与培训。

误区之二:写好作文是学校老师的事情

中国小学教育压力十分大,因为中国孩子的小学教育,尤其是语言教育要拿出至少三年时间从拼音、识字、组词开始。等孩子稍大一点的时候,数理化、政治等学科接踵而至,让学生应接不暇。学生作文培训只作为语文课堂教学当中的一个有限的教学部分,而忽视了专业的作文基础培养。命题式作文教学,例文的模仿,单纯的老师讲学生写的教学模式,无法拓开学生的作文思维,难以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导致学生的作文思维在应发展阶段而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因此让孩子学好作文单靠学校的老师是不够的,学生需要专业、专门的作文学习与培训!

误区之三:作文写得好的孩子不需要作文学习

1+1=2,作为一道数学题,孩子答对了。但是如果孩子写一篇作文,我们说写得很好、较好或一般,没有一个明确的衡量标准,只能从作文的篇幅、词汇量上去考证。真正作文的衡量标准是什么那就是满分作文标准。那么,那些所谓的好作文或者作文写得好,能符合满分作文标准吗就很难说了。因此我们说,作文差的孩子要专业的作文培训,作文好的孩子也需要专业的作文学习与培训。

因此,作文学习不仅仅是考试的需要,也是成长的需要,无论是从现实出发,还是从未来出发,作文学习都是十分必要的!请老师们耐心为家长纠正这一问题!

篇三:走出作文批改的误区

走出作文批改的误区

传统的作文批改,一直尊奉着“学生写,教师改”的原则。事实上,学生对待评语的态度却令人难堪。我曾进行过统计:只看作文分数而不看批语的学生占60%。作文评语的被冷落,使教师的教学效果大大打了折扣,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事倍功半。后来就出现了好多新的主张:自改法,互改法……我认为这些主张提得好,但自改、互改各有好处,也有弊病。关键在于教育观念的转变与否。

传统的教育观,突出了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长期以来,大家都会有一种错觉,就是把老师的“精批细改”与“负责” 、“有水平”等美称划上等号。在这种思维定势下,语文老师一直尊奉传统的作文批改方式:教师不厌其烦地、大刀阔斧地为学生作文修枝剪叶,甚至连根拔,进行“脱胎换骨” 。实际上,对教师呕心沥血勾划指点的“鲜红一片” ,学生似乎比较“冷漠” ,很少“有”动于衷,但迫于教师的权威与压力,只能按老师的思路进行修改,主体意识难以发挥,思维受到束缚,创造性思维更是无从谈起。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学生的任务是作,教师的任务是改,写作与修改相脱节,这使评语失去了指导学生写作修改的应有效应。究其原因,是这种批改法只反映教师本人的“一己之见”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意识。

教学交往的参与者实际上都是主体,谁都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对方身上。在作文批改中,教师要变一手包办、全批全改为师生共同批改,并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以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决定。因此要求教师注重与学生的对话,不要让学生在自己划定的圈圈里跳来跳去,而应尊重学生的创意,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习作,只要不离题、文体对,就应尽可能让各自的想象力展翅高飞,注意引导学生多角度联想,鼓励学生大量运用幻想、想象、逆向思维等思维方式,不断激发学生去寻找和发现新领域、新事物,把学生引入到一个充满诱惑的全新的创造型的写作境界。

实现对话的前提是什么?

首先是在双方之间建立一种平等、合作关系。教师应放下架子,和学生立于同一位置上,平等地做学生知冷知热的朋友,流露出的是一种诚恳、真情,体现的是对学生的尊重。评语用词委婉,语气尽可能平和些,多使用商量、征求、讨论的口气,即使学生的作文写得一无是处,也须按捺住肝火,心平气和地与其商讨改进方法。不妨采用一些旁敲侧击的方法,“你再想一想,这句话里的动词和名词是否搭配得当?”/“联系上下文,这句话是否可以删去?”这样的评语,委婉、亲切,如话家常,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平等、民主,学生乐于接受,并能诱导学生反思,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

其次,对话意味着它是一种真诚的活动,它需要双方真诚的投入。教师向学生“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真诚地与学生交往,给他以帮助,并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意向;学生也向教师开放整个身心,自由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世界的理解和情感,以自己独特的经验丰富教师的精神世界。唯有真诚,

才会使教师与学生敞开心扉,随时准备着去修改,甚至是否定自己的成见;才会使教师或学生不至于因为要否定自己而感到难堪。

言为心声,学生在作文中阐述自己对人生的看法,或发表对社会的评价,或抒发对美丑善恶的褒贬之情等等,倾注着至真至纯的思想感情。这是学生心血的结晶,不论其是否完美,大都希望尽早从读者那里得到反馈信息,从而使身心享受到创作的愉悦。教师作为批改者,往往是学生作品的第一读者,甚至是唯一读者,更是学生心中的权威读者,应以一个真诚的读者的眼光去读学生的作文,对学生作文作出迅速、准确的回应,喜为学生喜,怒为学生怒,欢乐与学生共享,悲愤替学生分担,做知冷知热的良师益友。这样,学生自然会从评语中受到情感感染,产生心灵共鸣,从而视你为一个真诚的读者,有时会与你无话不谈。于是,学生在写作时,心目中就有了一个对象,一个可以倾听、恳谈、交流的对象;就有了一种情境,一种被人注目和期待从而能激发兴趣、情感和表现欲的写作情境。此时,作文教学已成为师生之间的心灵交流。学生不是接受几条知识,而是通过对话获得人生体验和生活的智慧。

与之相应,出现了多种对话方式。

作文面批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有益的尝试,它增加了师生接触交流的次数。在面批学生作文时,通过师生直接的对话,教师能了解到学生谴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原始动机,批改就可以更有针对性、更为恰当,消除简单倾向;学生在平等对话中,能在阐述自己的思想中发展个性,让个性趋于优良化。实践证明,面批法能在亲和融洽的气氛中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更愿意接受教师的指正,更容易理解教师的批判。

还有,如学生互评,它打破了学生之间互相封闭的局面,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表现欲,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内驱力和积极性,培养他们思维的活跃性。它使学生真切明白了自己和同学的优缺点,在评判别人优劣的同时,不断地反照自己,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表情达意诸方面有了比较、鉴别,这种行为方式结果,又点点滴滴地渗透到他们自己的作文中。

与此类似,也有师生互评。所谓“师生互评” ,就是教师批改学生的作文后(可全批,也可部分轮流批),学生针对教师的批改谈感想,写成文章附于本篇作文之后,和下一次作文一起交给教师,教师在批改作文本次作文时一起批改。

另外,有的老师引用名家名言、格言警句,采用给学生写赠言、写信的方式,也是一种很好的尝试。作文批改本无定法,在这方寸之地理应“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我们不妨以充满爱的评语和学生展开心灵的对话,用饱蘸感情的红笔,抒写对学生的期望、关怀与抚爱,让学生从中得到进步的信心与力量,并最终指向未来的成功。

(责任编辑:郑有政)

篇四:走出作文教学的误区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学习误区的作文)

走出作文教学的误区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渗透在语文教学的点滴之中,可以说,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们整个语文教学的成功与否。但反思我们目前的作文教学实践,才发现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走进了一些误区,归纳起来,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用文学创作的术语去指导、评价学生作文,从而把学生作文与文学作品混为一谈。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也说不清是什么原因,文学创作中的不少术语,如“主题”、“题材”、“技巧”之类,被不知不觉引进了中学作文教学的课堂。语文教师套用这些术语来指导、评价学生的作文,就有意无意地把学生作文同文学创作混淆了起来,于是提出了种种不切实际的要求,“主题明确”,“题材新颖”就是一例。

“主题”是什么?是文学,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是作者的世界观,政治立场和思想感情在作品中的集中体现。“提炼主题”,“深化主题”等等,本是对文学创作的要求。以此规范学生的作文练习,势必要求学生写的每一篇作文都必须有一个明确而且是有道德训诫意义的主题。这种不切实际的要求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已经被学生作文中的大量事实所证实。

除了“主题明确”“题材新颖”之类的评价标准外,还有一些文学创作上的要求也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中学的作文教学,例如:“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这个一度十分流行的文学批评公式,也曾经成为评价学生作文的标准,时至今日, 不能说它的影响已经消除。

再如,至今仍有很多语文教师主张学生的作文是允许虚构的。这就忽略了一个事实:学生的作文不是文学创作,我们的作文教学也不是为了培养作家。而“虚构”则是只适用于文学创作的一种艺术手段,现在学生作文中胡编乱造,假话连篇的现象随处可见,不能说跟老师的这种指导思想没有关系。如果学生写作文时养成了真假不分的习惯,为了追求所谓的“艺术性”;不惜歪曲事实,无中生有,这种“写作训练”对学生的不良影响恐怕不仅限于作文的范围了,当然,作文教学中那种明确要求学生编写童话、寓言、故事的训练不在此列。

二、过分的强调作文外在体式的花巧,却忽视了内在真情实感的表达。

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很多教师在具体的作文教学中并没有指导学生去感受生活,而是经常刻意追求立意标准,格式标准,写法标准等规范化教学,向学生大谈写作秘诀,诸如:如何开头点题,中间如何展开,结尾又如何照应,甚至于鼓励学生模仿课文,下苦功夫背范文,过分的强调作文外在体式的花巧,学生的作文也就往往编造脱离自己生活真实与认识,能力的“成人化”语言,或者充当时尚文学的“模仿秀”,却忽视了内心真情实感的表达。

其实,对中学生作文的要求,语文教学大纲早就有明确的表述:一是作文的生命力来自对生活、对生命的感悟;因而必须“丰富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二是“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在提出写作

的个性化要求时,又明确了书面表达的基本目标是“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可以说“感情真实健康”是写作的灵魂。 可见,引导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好作文,才是作文教学的核心目标。然而,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并没有真正去研究并落实作文教学这一最基本的目标,作文教学的目标迷失了,而是把作文教学的重点放在了体式的花样创新上。但殊不知,文章的体式应根据自己所写的内容来决定,有些学生一味地为了花样创新,不管写什么内容,不管写什么体裁的文章都加上题记、后记,这非但没能给人有新鲜之感,反而觉得是碍眼的败笔,实属画蛇添足。对文体的选择也不根据题目和内容的需要决定,不根据自己擅长来选择,追求花式花样,硬撑着写自己不拿手的文体,结果弄巧成拙,写成“四不像”了。 事实证明,一味追求作文体式花样的花样技巧,往往会因形害意,影响到真情实感的表达。“言由心发,文自情生”,真情实感才是好文章的灵魂所在。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把握住“真情实感”这一核心目标,让学生把心情鲜活地呈现在纸上,让快乐和伤感,喧闹和沉静一起构成文章的底色。

三、以应试为最终目的的作文教学,忽视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一位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往往反映了他语文素养的高低,正因为如此,我们的作文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它不是件一蹴而就的事情,更不是件一劳永逸的事情,它是件循序渐进的事情,它需要我们有一个长期的教学目标和计划,引导学生不断积累,不断进步。

但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命题设计、写作指导,作文训练的盲目性、随意性、即时性,让学生写作时丢掉了“自我”,走上了框框加杜撰的“歧途”。两周一篇大作文,成为我们的学期写作计划,临近作文课,或从课本或从练习卷上拿过一道作文题,便成为这次作文的目标。至于本学期写作的具体目标是什么,我们并没有认真思考与设计,选用什么样的命题,也不做分析与探究,为了应对考试,话题作文练一些,材料作文练一些,只要一学期写够八次,就算“计划”完成了。

时下,语教界推出了很多教学生“快速作文”的专家,这些专家的所谓快速作文法,在我看来,其实与我们目前的素质教育是背道而驰的。他们的“快速”,目的就是要解决部分学生考试时时间不够用的问题,这原本无可厚非,但关键在于,他们不是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出发,而是设定好几个框架,不管你写什么作文,不需要你去精心构思,只需要往这个框架里套入死记硬背的一些材料就可以了,这当然是省事了,但我们一定要搞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的学生学习写文章,其最终目的并不单单是为了应付考试,况且这样的“快速”作文往往千篇一律,恐怕在考试中也是很难得高分的。

教育家钱梦龙曾说:语文考试本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一种检测手段,但如果学生的应试之心太切,考试便成了自我束缚的绳索,势必妨碍语文能力的提高,反而对应考不利,这就是当前中小学生语文水平每况愈下的症结所在。在这样的现状面前,我们只有一个选择,这就是看透考试,解放自己。这才是真正聪明的选择。

钱先生认为,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摆脱考试的束缚以后,要把教学的方向切切实实得调整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上来。许多优秀语文教师的实践证明,着眼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教出的学生必然语文基础扎实,知识面广,思维活跃,能读善写,下笔如有神,而且必定具有很大的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试想,这样的学生到考场上会吃亏吗?会写不出一篇800字的作文吗?他们还需要去临时抱佛脚,学什么“快速作文法”吗?

瞄准考试而教,学生未必考得好,付出的却是学生素质下降的沉重代价,着眼于学生“发展”而教,学生不会考不好的,而且也得到了学生素质提高的丰厚回报,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篇五:辅导小学作文的十大误区

辅导小学作文的十大误区

方斐卿

老师辅导小学生作文五大误区:

1、认为课堂上讲解多,师生讨论多,有助于学生思路的打开,其实,这样做一方面挤掉了了学生动笔练习的时间,使多数的课堂作文变成了家庭作业;另一方面,无形中用教师的思维和语言影响了学生,使学生先入为主,限制了学生的思路,导致全班数十名学生只有一种作文风格。

2、认为对学生作文多修改,多写评语对学生帮助就越多,其实,及时讲评、个别面改比多写评语效果好得多,而且可以降低教师批改作文的负担。

3、认为多写多得益,要求学生每天写日记,并且要有一定字数,殊不知这样做使多数学生不但写不好,也怕写,效果适得其反。

4、不知不觉会以班级中几个优等生的作文为标准要求全体同学,而不根据学生的实际和作文的学段目标评改作文,于是批评指正多,鼓励表扬少,使多数学生看不到进步,缺少成功的体验。

5、学生的作文只给教师一人阅读,缺少读者,也没有发表交流的机会,严重影响学生写作的主动性;教师既做教练,又当裁判,缺少人格魅力。

家长辅导孩子作文五大误区:

1、不能“蹲下来”看孩子作文,要求偏高;

2、把看作文选作为孩子的主要课外阅读;

3、盲目要求词汇量、好词好句、名言名句的积累,认为作文写不好的主要根源是词汇量少;

4、游山玩水都念叨让孩子写作文,人为施加压力,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5、辅导孩子作文时,先对作文题详加讲解,使孩子的思路脱不出家长的思路,写出来的东西是家长意志的粗劣翻版,不能真实表达,自由发挥。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