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xiaohezhongguo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2:23:45 体裁作文
xiaohezhongguo体裁作文

篇一:孝和中国歌词

孝和中国

从小你就告诉我 告诉我 做人要懂得孝 要知道和

孝 是孝敬的孝

和 是和气的和

这才是老祖先

留下来的传统美德 那一天 他对我说 对我说 做人不懂得孝 就不懂得和 你和他和我 大家该怎样做

怎样做才能完成 人生基本道德准则 孝和是美 孝和是德 华夏大地 处处在传播 孝和是美 孝和是德 孝和之声 传遍我中国 长大后我才懂得 才懂得 做人要尊敬长者 那就是孝

分享心 大家做

社会换来谐和

这才是现代人 完美人生

真正美德

孝和是美 孝和是德 华夏大地 处处在传播 孝和是美 孝和是德 孝和之声 传遍我中国 孝和是美 孝和是德 华夏大地 处处在传播 孝和是美 孝和是德 孝和之声 传遍我中国

传遍我中国

篇二:孝和中国

[ti:孝和中国]

[ar:金志文&胡桑]

[al:]

[00:00.00]孝和中国

[00:01.45]

[00:01.71]作词:木子楠

[00:03.34]作曲:孙继范

[00:04.71]演唱:金志文 胡桑

[00:06.11]

[00:14.12]

[00:17.73]从小你就告诉我 告诉我

[00:25.66]做人要懂得孝 要知道和

[00:33.69]孝 是孝敬的孝

[00:37.63]和 是和气的和

[00:41.75]这才是老祖先

[00:45.69]留下来的传统美德

[00:48.70]

[00:49.86]那一天 他对我说 对我说

[00:57.60]做人不懂得孝 就不懂得和

[01:05.57]你和他和我 大家该怎样做

[01:13.68]怎样做才能完成

[01:17.75]人生基本道德准则

[01:20.92]

[01:21.88]孝和是美 孝和是德

[01:29.67]华夏大地 处处在传播

[01:37.50]孝和是美 孝和是德

[01:45.45]孝和之声 传遍我中国

[01:52.77]

[02:09.95]长大后我才懂得 才懂得

[02:17.75]做人要尊敬长者 那就是孝

[02:25.68]分享心 大家做

[02:29.66]社会换来谐和

[02:33.61]这才是现代人 完美人生

[02:38.77]真正美德

[02:41.21]

[02:41.86]孝和是美 孝和是德

[02:49.68]华夏大地 处处在传播

[02:57.53]孝和是美 孝和是德

[03:05.56]孝和之声 传遍我中国

[03:12.80]

[03:14.45]孝和是美 孝和是德

[03:21.66]华夏大地 处处在传播

[03:29.87]孝和是美 孝和是德

[03:37.56]孝和之声 传遍我中国

[03:45.80]传遍我中国

[03:51.29]

[04:02.04]

篇三:中国孝道与和谐社会

中华孝道与和谐社会

孝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它起源于公元前十六世纪的商朝,兴盛于三千年前的西周,自春秋末年的孔子、曾子对其做过系统地理论上的阐述后,遂成为中国儒家伦理的重要内容,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发生过重大的影响,时至今日,对于建立和谐社会仍有其现代价值。

一、 孝敬父母天经地义

传为孔子指导,曾子作的《孝经》中记孔子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就是说孝道在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中,天经地义,人人应该也必须奉行。古人认为这一伦理观念绝对正确,毋庸置疑。

孔子、曾子为什么把这一思想推崇这么高呢?可从下面三点说起。

1、从社会伦理回报的角度来看

千万年来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劳动创造了世界和人的本身,思维使人类越来越聪明,合群劳动使人们在战胜自然中不断取得胜利。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一代生一代,一代教一代,一代传一代,人类才不断战胜自然,发展、前进。后人对前人的尊重,是对社会文化成果的尊重,是对自己生存条件不断改善、提高这一事实的尊重。前人开路后人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社会上的一切文化成果都是前人创造遗留下来的,没有前人一代代的努力,社会就会停滞不前,今人还处于蒙昧状态。仅只笼统地说对待那些披荆斩棘为后人铺路的前人来说,后人就应对其尊敬、爱护与奉养。这些前人如果正是自己的父母,他们更直接地为自身的生存发展铺好道路,那不更应该尊敬、爱戴与奉养吗?

2、从家庭伦理的亲情来看

父母生儿育女,绝对不等同于一般生物的繁殖后代,其最大的特点是亲情和爱。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是有思维。思维使人有了灵性,此灵性即指人的性、情。情产生爱。天下的爱有多种:大到对国家、民族的爱,小到对异性的爱。还有对亲朋的友爱,对世人的关爱,对事业的钟爱等。但是在一切爱中,最重要的是父母对子女的亲子之爱。子女出生后,父母在对子女抚养、教育到长大成人过程中,父母无不付出无怨无悔的劳动,最大的代价。对子女灌输以深厚、持久的爱。“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子女,父母可以忍受各种艰苦,爱护子女胜过爱护自己,

保护子女胜过保护自己。子女在父母的爱河中成长,父母对子女的爱表现在各个方面,自然应该换取子女对父母的爱。从思想、情感上的爱,到行动上的爱,表现为子女对父母的尊敬、爱戴与奉养。这便是子女对父母的孝。

3、从生态伦理发展观上来看

地环上自从有了生物之后,由低级向高级,由植物到动物。发展中分门别类,各自独立生存。以动物来说,他们生育后代以后,又不停地设法教育后代生存的手段。如鸟学飞,兽学走。小鸟逐渐变作成鸟,小兽变作成兽。他们的后代,有的成长后,也回过头来对自己的前辈奉养。如乌鸦反哺等。这是动物的本能。但此本能却是维系他们生存、发展的一种手段。这正好体现出社会上的生态伦理观。尽管这些动物不像人一样在社会上生活,但这些行为却体现出他们自身发展的规律,子女孝敬父母,自然也符合生物界生存和发展的规律。难怪有人说一个人如果不孝敬父母,他还达不到一般动物的水平。

二、孝道促进社会和谐

家庭是社会上最基本的单位,孝道是人际之间伦理关系最起码、最重要的规范。人际关系协调就能使社会和谐,因此孝道在社会和谐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1、孝源于自身和谐

“和”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不论是自然界还是社会上,相互和谐,便可稳定、安乐、发展向前。曾子总结孔子的主要思想是“忠恕”,就是和谐的具体体现。忠是尽力做好自己工作,恕是搞好周围的人际关系。把各种事情做好了,把各种关系处好了,社会便可安宁,生产就能发展。一个人要使社会稳定,首先自己要稳定,曾子所说的自身稳定,正是建筑在孝的基础上。自身稳定有两个方面,一是身体上,一是思想上。其一身体上,曾子认为“身体肤发,受之父母”,因而“不敢毁伤”,“身者,亲之遗体也。行亲之遗体,也不敬乎?”“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可谓全矣”。父母完整地生下儿女,儿子要把自己的身体,不受伤害地完整地归还父母,正是孝。其二,思想上,“孝子恶言死焉,流言止焉,美言兴焉。”孝子要远离坏话,不说没根据的话,多说有益的话。在社会生活中为坚持自己的正确意思,可以激烈争辩,顾不得什么方式等等。但从总的看来,曾子希望一个孝子在保全身体、搞好人际关系上的主张,对

于社会安定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2、孝亲可使家庭和睦

中国有句古语“家和万事兴”。“家和”主要表现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父母从来对子女慈爱,这是天性,兄弟之“悌”建立在孝的基础上,因此“家和”的主要内容、主导方面是子女对父母的孝。曾子在说到孝的三层含义中,最起码的是瞻养父母。高一层是不要以自己的行为给父母造成精神上的伤害,最高要求是继承父母的遗志,做出大的事业使父母受到世人的尊敬。孟子说不孝的表现有五种:第一,因为懒惰不劳动,不能养活父母。第二,经常赌博、酗酒,不养活父母。第三,贪财好利,听信妻子的谗言,不孝敬父母。第四,整日迷恋歌舞声色,不孝敬父母。第五,经常与别人打架斗殴,惹祸招灾。使父母受到危险和威胁。上述正面与反面对孝的论述,都在于使家庭稳定、和谐。不论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一个人孝亲的各种内容都体现家庭和谐。做子女的孝敬父母,自然会尊敬兄长、爱护幼弟,做到兄友弟恭。例如晋时的王祥,继母对他不好,仍然孝敬不违。继母生病要吃鲜鱼,时值三九严寒,王祥破冰求鱼,给继母食用。王祥的种种行为,教育了幼弟王览。王览对兄长尊敬、呵护,其故事也传为历史佳话。

3、孝亲可使社会和谐

《孝经》开头便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把孝当作一切道德的根本,说人们的教化从这里开始产生。孔子说,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孝和悌的话,这种人不会做出犯上的事,更不会在社会上作乱。就是说做到孝悌的人,能促使社会和谐,决不会成为社会上的不安定因素。接着又说,一个君子应努力做到为人最根本的事,为了这种根本,各种良好的道德因素就会生出来。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是仁,而孝正是仁的根本。正确的顺德、合理,就是从敬爱自己的父母开始。这又体现出孝为社会和谐的基础。人们常说一个家庭是整个国家、社会中最小的细胞,许多细胞组成人体,许多家庭组成国家。家中和谐了,社会便和谐了。所以“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事亲孝”、“事兄悌”,扩大到社会上,就可以忠、顺。在社会上、国家中,人人做到忠、顺,社会就稳定了、和谐了。《孝经》中说天子“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反之,君子成人之美,处理民间的事情十分慎重,能使社会和谐。

如前述孟子所说五种“不孝”表现为懒惰、赌博、酗酒、贪财、信谗言、迷恋声色、打架斗殴,都是一些不安定因素。孝亲的人不会那样,这又从另一方面证明孝能促进社会和谐。

孔子、曾子多次阐明通过孝可使社会和谐、稳定的道理。曾子引孔子的话说古代的“五刑”有三千种,“罪莫大于不孝”。最大是三种罪恶,一是不尊重君主,一是诽谤圣人,一是不孝敬父母,这三件事都是“大乱之道”。在过去,每逢年节、室内正中牌位上写着“天地君亲师”。这五项最受人间尊敬者,君”之下就是“亲”。尊敬他们,说明尊敬权威、尊敬他们,为了祈求社会和谐。孝不但促进社会和谐,曾子也曾在爱护自然方面作过比较。他说,树木应按时伐,禽兽应按时杀。如果滥伐树木,乱杀禽兽,肆意对自然界进以摧残,反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应该和不孝一样的罪过。

4、孝亲可使“民德归厚”

《论语》中记曾子说过“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是说在孝敬父母上,对他们临终时,更要好好地孝敬。先人死后,应追忆、追念、祭祀。孟懿子向孔子问什么叫孝,孔子回答“无违”后,接着解释“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父母在时,按照一般人之常情,予以事奉,父母死后,依礼安葬,日后对父母按时祭祀。人们认为祭祀似乎是一种迷信举动,其实不然,祭祀是怀念先人的一种仪式,是怀念先人的事功,追忆先人的道德的举动。怀念先人正是要向先人学习,要继承先人的遗志,形成一种文化代代相传,道德代代相传的风气。时人学习先人的好道德、好作风,不就是“民德归厚”了吗?

孔子说“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可知孝是双向的,这也正与孝可提高人们的道德相应。自古以来,孝敬父母的人,其儿孙对其必然孝敬,不孝敬父母的人,其儿孙也对其不孝。因为孝是一种世间伦理道德中最起码的品德,孝敬父母的人,自身做出榜样自然教育、影响了下一代,把这一好的道德品质传下去,将人民的素质有效地提高。

三、孝道的现代意义

中国古代的孝道,是奴隶制度及封建制度一切道德的根本。它体现子女对父母的爱,也明显地表现出宗法等级制的亲疏原则,是中国古代宗法制的基础。但它在中国历史上曾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时至今日,仍有其时代价值。具体表

现为:

1、孝亲体现人类“永恒的范畴”

俄国的列宁1884年在一篇文章中提出一个人的思想中有“阶级(历史的)的范畴”和“永恒的范畴”两方面的内容。例如生儿育女是“永恒的范畴”,但生下儿女后,在什么条件下,用什么内容,什么方式教育儿女,却是属于历史的(阶级的)范畴。这种“永恒的范畴”自有人类以来就有,直到人类不存在才不存在,它不受历史阶段及阶级的制约。即父母对子女的亲情是永恒的。在子女来说,不但对父母孝的感情与生俱来,而且是父母死后也还存在。

子女对父母的孝,决不是一般的尽义务,儿女不应把父母当成包袱,而应当成财富,这可从几方面来说:其一,人类为了生存与延续,就要生儿育女。父母对子女的生育、抚养,一是付出精神代价,付出无私的爱心,一是付出经济代价,令其饱暖,才能成长、成才。随着岁月的流逝,父母老了,儿女理应对年迈的父母赡养、照顾,此乃事之常理。其二,父母抚育子女,不是只让儿女吃饱穿暖,就算了事,主要以一番爱心对子女的灵魂进行塑造。用各种方式教育、陶冶子女。要求与鼓励,批评与鞭策,都是父母对子女疼爱的方式。同样,子女对父母,也应从思想和态度上尊敬、尊重,此亦人之常情。其三,父母、长辈具备很多知识、技能,们饱经沧桑,积累了许多经验与教训。到了晚年,很愿意把自己的知识财富、经验体会传授给子女及晚辈,子女及晚辈应认真向他们学习。而这正是建立在父母、长辈生活可靠,受到尊重的基础上。其四,父母都是社会中的一员,他们都有一定的生活目的和理想追求。他们为此奋斗一生,也以此教育子女,希望子女继承他们的事业,不一定指具体行业,而是指理想、抱负。尽管他们的政治思想属“历史的范畴”,但在继承志愿这一点上却有共通性。其五,社会在发展、父母希望子女也象自己一样,甚至超过自己,有一番造诣或干出一番事业来,这不仅对社会有利,对父母也增添光彩。“人往高处走”是通常的规律做子女的应在父母前进的基础上更加奋力前进,更上一层楼。而不是坐吃山空,每况愈下。这不仅是父母的要求,也是社会的要求。

上述赡养、尊重、学习、继承、发扬几个方面,都体现出子女应该孝敬父母的道理也是一种“永恒的范畴”。

2、孝亲体现人道主义

篇四:中国孝道与和谐社会

中华孝道与和谐社会

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长河中,孝道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古人对孝道的经典论述从未间断,它起源于公元前十六世纪的商朝,兴盛于三千年前的西周,自春秋末年的孔子、曾子对其做过系统地理论上的阐述后,遂成为中国儒家伦理的重要内容,《孝经〃开宗明义第一章》就说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由此,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时至今日,对于建立和谐社会仍有其现代价值意义。

一、孝道可提升自身修养

“和”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不论是自然界还是社会上,相互和谐,便可稳定、安乐、发展向前。曾子总结孔子的主要思想是“忠恕”,就是和谐的具体体现。忠是尽力做好自己工作,恕是搞好周围的人际关系。把各种事情做好了,把各种关系处好了,社会便可安宁,生产就能发展。一个人要使社会稳定,首先自己要稳定,曾子所说的自身稳定,正是建筑在孝的基础上。自身稳定有两个方面,一是身体上,一是思想上。其一身体上,曾子认为“身体肤发,受之父母”,因而“不敢毁伤”,“身者,亲之遗体也。行亲之遗体,也不敬乎?”“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

体,可谓全矣”。父母完整地生下儿女,儿子要把自己的身体,不受伤害地完整地归还父母,正是孝。其二,思想上,“孝子恶言死焉,流言止焉,美言兴焉。”孝子要远离坏话,不说没根据的话,多说有益的话。在社会生活中为坚持自己的正确意思,可以激烈争辩,顾不得什么方式等等。但从总的看来,曾子希望一个孝子在保全身体、搞好人际关系上的主张,对于社会安定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二、孝道可使家庭和睦

中国有句古语“家和万事兴”。“家和”主要表现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父母从来对子女慈爱,这是天性,兄弟之“悌”建立在孝的基础上,因此“家和”的主要内容、主导方面是子女对父母的孝。曾子在说到孝的三层含义中,最起码的是瞻养父母。高一层是不要以自己的行为给父母造

成精神上的伤害,最高要求是继承父母的遗志,做出大的事一,因为懒惰不劳动,不能养活父母。第二,经常赌博、酗酒,不养活父母。第三,贪财好利,听信妻子的谗言,不孝敬父母。第四,整日迷恋歌舞声色,不孝敬父母。第五,经常与别人打架斗殴,惹祸招灾。使父母受到危险和威胁。上述正面与反面对孝的论述,都在于使家庭稳定、和谐。不论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一个人孝亲的各种内容都体现家庭和谐。做子女的孝敬父母,自然会尊敬兄长、爱护幼弟,做到兄友弟恭。例如晋时的王祥,继母对他不好,仍然孝敬不违。

继母生病要吃鲜鱼,时值三九严寒,王祥破冰求鱼,给继母食用。王祥的种种行为,教育了幼弟王览。王览对兄长尊敬、呵护,其故事也传为历史佳话。

三、孝道可促进经济发展

孝既然是伦理道德的基础,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形势下,也应有其相应的作用。如孝从爱亲推广到仁、爱人,就应很好地贯彻经济伦理思想。即自己从事的经济活动对社会是否有利,同样是高科技,是为广大人民造福呢,还是用高明的手段毒害人民呢,在企业内部对自己的职工是否有爱心,是否关心自己的职工,是否能用各种形式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对自己的经商伙伴是否讲信义,共创条件,力争双赢,而不是自己发财,伙伴遭殃。由孝推行到对别人讲信义。义者,宜也,适宜的干,不适宜的不应干,在经济活动中,应贯彻“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精神,重义轻利,义中取利,就能保证质量第一,信誉第一。做一个从正当渠道发财高素质的商人,中国称儒商。由孝亲推衍到善待自然,在从事经济活动中应很好地爱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不要竭泽而渔。现在世界各国,尤其是东南亚一带,家族企业不少。一个企业中的主要成员或重要成员多属于同一个家族、亲属。除工作关系外,还有血缘关系。这更需要传统的孝悌作为润滑剂,使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加滋润,更加密切,孝悌及亲属之爱在家族企业中起到积极作用。

四、孝亲可使“民德归厚”

《论语》中记曾子说过“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是说在孝敬父母上,对他们临终时,更要好好地孝敬。先人死后,应追忆、追念、祭祀。孟懿子向孔子问什么叫孝,孔子回答“无违”后,接着解释“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父母在时,按照一般人之常情,予以事奉,父母死后,依礼安葬,日后对父母按时祭祀。人们认为祭祀似乎是一种迷信举动,其实不然,祭祀是怀念先人的一种仪式,是怀念先人的事功,追忆先人的道德的举动。怀念先人正是要向先人学习,要继承先人的遗志,形成一种文化代代相传,道德代代相传的风气。时人学习先人的好道德、好作风,不就是“民德归厚”了吗?

孔子说“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可知孝是双向的,这也正与孝可提高人们的道德相应。自古以来,孝敬父母的人,其儿孙对其必然孝敬,不孝敬父母的人,其

儿孙也对其不孝。因为孝是一种世间伦理道德中最起码的品代,把这一好的道德品质传下去,将人民的素质有效地提高。

五、孝体现人道主义

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是说孝悌是“仁”的根本。“仁”是协调人际关系的一种手段,充分体现我国古代的人道主义。主要有下列表现:其一,仁者“爱人”。在奴隶社会中,广大奴隶是“会说话的工具”,孔子发现人、

尊重人、爱护人。孔子说“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从孝敬自己的父母开始,然后做到与民和睦,即仁者“爱人”。其二,惠民、利民,孔子主张“养民也惠”、“使民也义”,努力为百姓办好事。曾子在说到“孝有三”之“大孝不匮”时,说到“博施备物”,就是孔子所说广博地对民应做些好事的“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其三,亲民,孔子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此指对父母要和颜悦色,由此推广到对民众也亲切、和蔼。其四,《尚书〃康诰》中把“元凶大恶”说作因“不孝不友”而成,可知对亲孝,对人友,是与元凶大恶完全相反的,防止元凶大恶,正要施民以惠。其五,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明确地说出“亲亲”与“仁民”,即对人民施以人道,“仁民”与“爱物”,即由爱人到爱生物,爱自然本是一回事。

孔子及儒家由孝发展成的爱人学说,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人道主义,而这正建筑在“亲亲”即“孝”的基础之上。

六、孝道可使社会和谐

《孝经》开头便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把孝当作一切道德的根本,说人们的教化从这里开始产生。孔子说,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孝和悌的话,这种人不会做出犯上的事,更不会在社会上作乱。就是说做到孝悌的人,能促使社会和谐,决不会成为社会上的不安定因素。接着又说,一个君子应努力做到为人最根本的事,为了这种根本,各种

篇五:木子楠:行走在思辨与婉约之间

木子楠:行走在思辨与婉约之间

日期:2013-7-2 来源:当代中国 我要评论 字体大小:小 中 大

本报记者/武桐羽撰文 宋吉河摄影

在中国传统佳节端午节期间,公益歌曲《孝和中国》正式登陆北京电视台与观众见面。《孝和中国》由当代新风派女词人木子楠作词,北京电视台资深音乐人孙继范作曲,力邀“中国好声音”金志文和影视新星胡桑共同演绎完成。主题为以孝传家、家和万事兴,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理念、传递正能量的同时,更体现出温馨的意味和中国人家国梦的情怀,一经传唱,便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日前,歌曲的词作者木子楠就《孝和中国》的创作以及不久前她的新书《双龙玉镯》的出版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她在解读对社会与人生感悟的同时,也向我们展示出了一个更加立体、更有魅力的新风派女词人的思辩之美与婉约之美。 行走·感知

1979年,木子楠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从小便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在父辈军人作风的影响下,养成了自强独立的个性;少年时期的木子楠特别喜欢读书,尤其喜欢阅读中国古典文学、诗词歌赋;长大后的木子楠要么躲在屋里读书笔耕,要么做一名背包客游走四方,她深谙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理,以净静行走的脚步赋予生命一种不断成长的姿态。

初见木子楠,仿佛是一个古代的江南女子带着唐诗宋词的韵律款款而来,给我的感觉是清新灵秀而娇小柔弱。但是,随着她向我叙述一次次行走的历程和不同的感悟,她在我心中渐渐地变得厚实而丰满起来。这些年,全国各地都留下了她采风体验生活的身影,仅西藏她就去了6次。看着她在西藏的采风路线图,就不难理解她为什么能创作出这么多风格鲜明独特的作品,这其中的身体下地狱、眼睛上天堂的艰辛体悟只有她自己明了。她说:行走与体验,收获的不仅是素材与创作,更多的是社会和大自然带给的心灵触动。

木子楠用青春的脚步丈量世界,以独特的视角解读生命,从而创造出了大批内涵深邃、文字精美的作品。

平时,木子楠很喜欢和朋友一起喝茶,她喜欢看电影,喜欢小动物,更喜欢泡博物馆、遛古玩城,亲近中国传统文化。

传承·绽放

2013年2月27日,木子楠歌词、诗歌作品专辑《双龙玉镯》发行座谈会在京举行,此书由著名作曲家、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协分党组书记徐沛东题写书名,中国音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中国音协《歌曲》杂志副主编田晓耕为该书作序。田晓耕在序中说道:“在我审阅堆积如山的歌曲稿件的闲暇,有幸最先读到了这本《双龙玉镯》的出版清稿,由此可见,这些黑白的汉字,浸润了作者最美好的青春岁月……毋庸讳言,在这个多元的快餐时代,能够看到一本好的、可以让我们在纷繁的喧嚣中听到内心世界潺潺的诉说的专集,是一件多么难得的事情,触摸情感的温暖,深嗅时光的气息,正是这本专集的意义所在。” “我踏进汉唐疆土,去撩拨你的孤独,满身绝美没有一丝嫉妒。”在意蕴悠长的《双龙玉镯》里,木子楠穿越时光隧道,站在汉唐盛世的文化制高点,让我们感受双龙玉镯的瞬间惊艳和永恒魅力。

“铜面(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xiaohezhongguo)里藏金容,谁能与我辨认?这袖口边有我送你的俏色凤鸟纹。号令起,将军征,战马与你殊荣,编铙音传耳畔又有谁愿与我听闻?”一首《铜面人》,透出李清照的细腻婉约和辛弃疾的悲壮雄浑。

“任那方窗变成长条样,任那老床一副现代腔,任那大漆收去了油彩的光,任这生活被木框装上了墙”。在《后现代的老床》中,木子楠吟咏着这些“老物件”们的昨天与今天,用自己的笔触凝视着它们在时光流逝中的消亡与新生。

木子楠是近年来中国词坛出现的一位实力派新秀。在选入《双龙玉镯》的作品中,很多歌词在大漠洪荒与现代文明的历史结点间,以蒙太奇的表现手段,演绎着当代词人对社会与人生的感悟与期盼,木子楠“用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用自己的见解融合全新的写作手法穿越时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历史的想象空间,而这种想象本身已是何等的迷人”。她把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文化紧密结合,以歌词、诗歌的形式展示内心境界,逐步形成自己既有中国古典风范、又不脱离时尚新颖的艺术风格。

木子楠在谈创作体会时说:“艺术形象的塑造具有超越传统、晕染传统的功用,在我的文字作品中通常会将一些质朴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赋予?后现代、超现实主义、抽象艺术、艺术变形?般的文字视觉空间,让传统文化与新的艺术表现形式相互碰撞、交融、提升,是一次文字艺术观念颠覆性的更新与革命,但这不是取代、不是排挤、不是滞留、而是又一次新生”。

的确,在木子楠的作品里,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元素与新的艺术语境的完美融合与升华,绽放出清新而奇异的光彩,因而,受到社会各个阶层、各个年龄段的喜

爱。

力量·大爱

木子楠创作的歌词内容积极向上、欢快明丽,如《孝和中国》《大喜的日子》《花好月更圆》《龙武生》等,总是能带给我们和谐喜庆、昂扬进取的积极精神和力量。

“从小你就告诉我,做人要懂得孝,要知道和。孝,是孝敬的孝,和,是和气的和。这才是老祖先留下来的传统美德”。 只有提倡孝敬和气,发扬中华传统美德,我们的家庭才能和谐,人与人才能和谐,社会才能进步。这就是《孝和中国》传递给我们的正能量。正如木子楠所言:“我希望把这种最平淡最应该的家庭和谐,扩展到每个家庭,大家在这个基础上再欢喜再高兴。”

“大红灯笼挂起来了,大秧歌扭起来了,喜庆的烟花放起来了,祝福歌儿唱起来了”。2003年,在东北“横道河子”,冒着白天零下20多度严寒拍摄的《大喜的日子》MV,是一首干巴利落脆的描写北方人们生活情景的作品,以结婚办喜事、双喜临门的氛围,将喜气蔓延传递开来。

“距离跨越了遥远,时针静止不变,恒古莫变的瞬间,幸福正在上演”。《花好月更圆》是木子楠作词,任静、付笛声、付豪一家三口演唱的,这首温情的歌让我们珍惜眼前的幸福,静静地享受生活的美好。

《龙武生》是木子楠应约为湖南卫视《天天向上》节目之《向上吧,少年》创作的演员参赛主打歌曲。脚下踏乾坤,动静中有妙言,天地我来枕,豪男儿志在身。“胸藏着如意轮,”“行住坐卧让心无杂念,千招飞来一招还,若知此功只生慈心间,了然双目洞含虚空天。”很好地诠释了中国武术精神的内涵。

欣赏木子楠的作品,不能有浮躁的心情,那些朴实平和的启迪,那些或成熟或沧桑或真挚的情怀,那些新视野、新穿越、后现代的风格,能让我们超越自我,心有大爱。

木子楠,中国新风派女词人。词作家、青年诗人、撰稿人、节目策划人。1979年出生,传媒、艺术本科毕业。近年来创作出大量优秀歌词、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作品。担任多部电视艺术专题片、电视晚会副导演、策划人。

歌词代表作有《双龙玉镯》《铜面人》《唐》《伤花烙》《后现代的老床》《留白》《宋瓷》《等英雄》《海上精灵》《再回古战场》《永存》《梦家乡》《孝和中国》《大喜的日子》《花好月更圆》《龙武生》等;散文、诗歌代表作有《青水泛涟漪》《只为经历那短暂的夏日茁壮》《寻》《夜香》《蓝色,生命的向往》《祭奠丢失了的灵魂》《煮在锅里的不

一定是海水》《我来,只为寻那身穿粉纱的女子》《寻春》《格桑花的故事》等。2013年3月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歌词、诗歌专辑《双龙玉镯》。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