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领导干部要公私分明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5:28:05 小学作文
领导干部要公私分明小学作文

篇一:领导干部读博应公私分明

领导干部读博应公私分明

周末,笔者回母校与师友小聚,席间谈论起近期曝光的某落马副省长在校读博前后的事迹种种,众人皆义愤,恨干部贪得无厌高官厚禄尚不满足连学术还要插一脚者有之,恨博士教育没有底线令母校蒙羞者有之,恨教育学术日益依附行政势力者有之,总之咸以为耻,深以为忧。

为之耻为之忧是有理由的,因为这并非个案。早在数年前,就有某名牌大学校长宣称:“中国最大的博士群体并不在高校,而是在官场。”有数据显示,2013年初各省和全国两会后,87名省部级正职中,拥有博士学位的占到22%;而在243名省级政府副职中,共有81位博士,占到三成多。 博士一定程度上代表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干部博士多本是一件好事。但是有些人对此却不以为然。今年两会期间,某政协委员一句“好几个贪官都是博士”将干部读博问题再次点燃。于是有媒体收集数据以佐证,十八大后副厅局级以上落马干部超60人,其中博士学历干部至少12人,约占五分之一。五分之一不可谓少,但比照之前所述博士占省部级正职副职中的比例,似乎只能说明,干部有无博士学位与为官清廉与否并无明显关联。

其实,不仅是博士学历管不了清廉问题,致力于“专”“精”知识研究的博士学历在大多数情况下与能否干好工作也未必有明显关联。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领导干部热衷于去读博,去拿那“难啃”的高学历呢?原因无非有这两点,第一,博士头衔社会认可度高,是另一种身份象征;第二,博士学历在干部任职和升职中有一定优势。

在这种情况下,干部能不能去读博自然不成问题。干部当然有读博的自由,且这种行为也是受到干部评价体系认可。这一点可以说古今中外莫不如是。孔子所谓“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即是此意。

然而尽管天经地义无可厚非,但在操作层面却需要格外小心。因为当下博士教育基本没有公派培养一说,所以绝大多数读博是个人自愿选择的私事。既然是私事,领导干部读博就必须公私分明,和代表公权的干部身份脱钩,更不能在读博期间,借助手中的公权力假公济私、损公肥私。尤其是在博士听课、论文开题、论文答辩、课题申请及发表论文等环节,务必恪守公私界限,不允许动用一分公权力,这不仅是防范和杜绝腐败,也是在尊重和维护教育学术的公平底线。

除了领导干部须守住公私界限,作为博士培养单位的高校及科研院所亦须挺起脊梁,力保教育之纯洁,自觉抵制权力和利益诱惑,不向公权私用低头,与一切腐败行为做坚决斗争。广大干部和各大高校院所应形成共识,建立健全完善的干部博士培养制度,从严要求,从实要求。唯有这样,我们的干部读博才名副其实“人无间言”,既对得起干部的身份,也对得起博士的头衔,才能真正成为受人尊敬的“学者型干部”。

篇二:公私分明,领导干部从头抓起

公私分明,领导干部从头抓起

东花园镇 李志娜

领导干部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当上了这个职位,俗话说“在其位谋其政”。起初,熬通宵想了很多为百姓服务的点子,一鼓作气打算做一个廉政亲民的好官。但是,现实和理想总是存在差距。在实施工作的过程中,总是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不断的听到身边的老同志告诫自己,做工作要八面玲珑,要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不要你们认真,不然吃亏的是自己??,领导干部不相信,认为我们当官不是混日子的,怎么可以得过且过。但是往后的日子证明自己是多么的无知可笑,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慢慢的领导干部被官场的文化同化了,变得圆滑,假公济私,他的生活渐渐好转,更加面对官场得心应手。

公私分明是每一个领导干部在最初时的打算,但是为什么会随着时间的增长,官龄越久公私越来越不分。这个问题法人深思,说明假公济私、贪污受贿已经成了一种传统观念深深的扎根官场,为了谋取私利,政坛人员就会利用手中的金钱贿赂政坛取得一定的权利,在用既得的权利开始更大的以权谋私,一环扣一环。

古往今来,贪赃紧跟着就是枉法,也是假公济私的必然后果,如何在根本解决这儿问题,就得从干部的自身思想问题、作风问题着手,增加一些新的干部,吸收新鲜的血液,在干部初任期就对这方面严加教育控制。整整做到在其位谋其政,把人民群众的公共利益,摆在自己的利益至上,手中掌握权力的领导干部,更要时刻自省自警。

参考链接

http://news.sina.com.cn/pl/2012-02-10/025923909822.shtml

篇三:严格自律 公私分明

严格自律 公私分明

大力推动反腐倡廉工作

同志们:

为大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按照局党委部署要求,今天,我就进一步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谈一些个人的学习体会和认识,和大家一起讨论,有些观点不一定准确,供大家在实际工作中参考。

中纪委和国务院廉政工作会议多次强调,要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并把它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头等大事来抓。这一决定抓住了当前党风廉政建设的要害和关键,上符党心,下合民意。胡锦涛同志在1月10日中纪委六次全会上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决反对腐败、严厉惩治腐败分子,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胡锦涛同志的讲话,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进一步阐明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当前社会,各种思想相互激荡,各种诱惑相互交织,作为领导干部如何做到廉洁自律、把握好自己?我认为必须苦练“三种功夫”。 一、练好思想上的“内功”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信念动摇是最根本的动摇。领导干部只有牢记党的宗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才能从根本上构建预防腐败的防火墙。我认为在思想上:

一要看境界。思想防线牢不牢,要看思想境界高不高。境界来源于坚持不懈的学习。我常说:抓住学习,就抓住明天。领导干部要把学习当成一种政治责任,当成一种人生修养,当成一种自觉追求。当前很多领导干部堕落为腐败分子,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放松学习。

二要克欲望。古人云:邪生于无禁,欲生于无度。欲望是人最大的敌人。领导干部也有七情六欲。随着手中的权力越来越大,掌握的资源越来越多,经受的诱惑也越来越大,思想的“杂质”往往会越来越多,一些领导干部会经不起“糖衣炮弹”攻击而“翻身落马”。因此,这就要求我们领导干部必须要锤炼思想纯度,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努力把生活欲望、人生情趣打造成一种文化品格、一种道德品牌、一种政治品质。戒贪欲、少权欲、寡物欲、去色欲,做到节而不过,遂而不纵。 三要防微杜渐。微就是小,态度决定一切,能否把自己打造成腐败的“绝缘体”,取决于对小事、小节的思想态度。“不虑于微,始成大患;不防于小,终亏大德。”领导干部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头脑冷静,特别是当前社会经济处于转型发展的特殊时期,更要小心谨慎,时刻做到“慎思、慎微、慎言、慎始”。慎思,就是说,作为领导必须常思自己的身份,深思自己的身份,慎思自己的身份,时刻想到自己是领导干部,必须要有良好的品质,要想事、干事,不要混事、误事,更不能整事、乱事;慎微,就是说,要慎小事、拘小节。一个在小事小节上过不了关的党员干部,

也很难在大事大节上过得硬。古人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些至理名言,我们一定要牢记;慎言,就是说,领导干部要坚持讲实话、真话、有意义的话,讲有利于团结的话、鼓劲的话、顺气的话,而不讲假话、官话、荒唐话和无原则、低品位的话。绝不能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更不能说有损于党的形象、有悖于党的政策、与自己身份不相称的话;慎始,也就是说,要守住第一道防线。我们有些党员干部起先在工作中兢兢业业,能够做到清正廉洁,风清气正,偶然一不小心踩进“泥坑”,就从此放弃了自己的操守,破罐子破摔了。许多违法犯罪大都是从一些小事开始的,积小成大,积少成多,最后以至于身不由己、欲罢不能,一发而不可收。

二、守住廉洁自律的“防功”

时代不同,廉政的内涵也不尽相同,在当前社会要求领导干部一尘不染,已不合时宜。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必须严格在纪律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这是领导干部由量变走向质变的“临界点”,是廉洁自律的底线。一旦冲破,损害的则是党的凝聚力、政府的执行力和民众的向心力,自己则滑向堕落的深渊。因此领导干部必须要坚守这条底线,不滥权、不贪财。

一是用权而不滥权,防止政治上“失道”。权力是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为党和人民更好地干工作;一旦成为谋私的工具,不但贻误党的事业,而且也葬送了自己。孟子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认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严禁以权乱法、以权代法、以权压法。时刻牢记身份和责任,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任何情况都不越法律的底线。

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利观,正确认识权利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手中的权利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决不能当作谋取个人私利的手段、工具。

二是谋利而不贪财,警惕经济上“失足”。金钱是一柄双刃剑,过分看重,就会成为金钱的奴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要坚持“富贵不能淫”的谋利取向,不贪不占不索不要,赚钱不越轨、有钱不奢侈。

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党和人民利益的关系。党的领导干部只能在为党和人民工作之中获得政策和制度规定范围之内的报酬和利益,决不能以权谋私,获取不义之财。

三、划清公与私的“硬功”

领导干部要做到廉洁自律,首先要做到公私分明,大公无私。可现实中,很多领导干部因为“情感资本”而不自觉地混淆公私,逾越公私界线,无形中埋下腐败的“导火索”。

一要正确对待亲情。亲情因素对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行为影响不可忽视。每一名干部都有亲情,这是人之常情。但亲情再深也要有度,家庭利益、亲人利益再高,也决不能超越法律和道德的范畴。在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下,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亲情观,把握好亲情与原则的关系,对自己的配偶、子女及其他亲

属要加强教育,使他们树立普通人的心态和作风,不揩公家的油,不沾自己的光。要管好他们的手、嘴和腿,防止他们打着自己的旗号或利用自己的影响谋私利。

二要正确对待友情。党员领导干部同样需要友情,但对待友情须谨慎,防止被人钻空子。毛主席曾说过,天下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朋友”们也不欠你的,为什么肯如此大方?仅仅因为你们是“朋友”?要是这样想,那就大错特错了。他们相中的是你手中的资金调拨、干部调配、行政审批等权力。“公家的事,再大也是小事,朋友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对自己的同事和朋友,在关心的同时,也要清楚其缺点和不足,不能因私情乱公事,不能以义气犯原则。对一些处心积虑“积极靠拢”的人要明察秋毫,坚持立场,警惕被拉拢、被同化、被腐蚀。

三要正确对待“恩情”。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可如今一些领导干部不感国家、组织、人民之恩,把组织的培养当作私情,将自己的提拔重用归功于某个人的“关照”。一旦有权在手,便对知遇之恩、提携之恩、厚待之恩思恩还情,也不分恩之正邪,法否可容。古人说,论恩则丘山不胜,在道则湖海可忘。领导干部一定要把握好公与私、情与理的尺度,把党的培养和人民群众的信任,变成奉献党和人民事业的实际行动。要忠心耿耿、任劳任怨地为党和人民的利益而努力奋斗,有了这种精神,就一定能够在工作中作出成绩。

同志们,今年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年,也是“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政府和人民群众对我们绿化市容行业的发展都提出

篇四:公私分明乃领导干部的基本职业操守

公私分明乃领导干部的基本职业操守

日前,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公与私岂能混淆——换届之际说政德之三》的文章。文章说,领导干部从走上岗位的第一天起,就面临着公与私的考验。正确处理公与私的关系,克己奉公、一心为民,是对领导干部政德的基本要求。

时下一些领导干部,假公济私,习惯于把自家的私事当公事办,把公务用车当作私家车用。大私而小公,甚至私而无公,把“私”凌驾于“公”之上。类似的腐败现象频频出现,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模糊了公与私的界限,跨越了为官的底线。个人与公家“彼此不分”, 以权谋私、损公肥私,把职权当特权、用公权换私利的现象,既为老百姓所不容,也难逃党纪国法的制裁。不仅是导致他们腐败的重要诱因,更是与我们党的性质宗旨背道而驰。

对于利己与利他,共产党人始终主张奉公。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不仅要把“公”列于“私”前,且要把“私”控制在“法律和政策规定的范围内”。要摒弃“唯我”思想,每个领导干部都要胸怀大局,增强公仆意识,始终把党和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要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自觉做到履行职责为公、行使权力为民,不为私欲所动,不为私情所困,不为私利所惑。

领导干部要坚守公私分明这一基本职业操守,绝不能一事当前首先考虑自己或小团体的利益,绝不能把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凌驾于党和人民利益之上。

篇五:廉政党课讲稿(坚定信念 严以自律 公私分明 深入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

坚定信念 严以自律 公私分明

深入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

——党风廉政专题党课讲稿

同志们:

为大力推进“自律树形象、正气做表率、廉勤促作为”党风廉政主题教育活动,推进“比学赶帮超”暨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开展。按照局党委部署要求,今天,我就进一步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谈一些个人的学习体会和认识,和大家一起讨论,有些观点不一定准确,供大家在实际工作中参考。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毛泽东同志早在全国革命胜利前夕就向全党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要求,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提醒我们不要被敌人的腐朽思想所侵蚀,永葆共产党人的本色。“两个务必”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作风,影响和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告诫全党:“我们自从实行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两个方面的政策以来,不过一两年时间,就有相当多的干部被腐蚀了。要足够估计到这样的形势,这股风来得很猛。如果我们党不高度注意,不坚决刹住这股风,那么,我们党和国家确实要发生‘改变面貌’的问题。”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反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

亡的严重政治斗争”。胡锦涛同志曾多次指出:“反对腐败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关系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关系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问题和紧迫任务,党要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地开展反腐败斗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些深刻的论断,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进一步阐明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当前社会,各种思想相互激荡,各种诱惑相互交织,作为领导干部如何做到廉洁自律、把握好自己?我认为必须苦练“三种功夫”。

一、首先要练好思想上的“内功”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信念动摇是最根本的动摇。领导干部只有牢记党的宗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才能从根本上构建预防腐败的防火墙。前段时间,按照中心纪委的安排,我们大家一起观看了廉政舞台剧《血与火的嘱托》,借助舞台剧鲜活生动的英烈事迹,对比贪污腐化的反面典型,使我们的心灵受到一次震撼和教育,很多同志也写了观后感。我认为这样的活动非常必要,对我们领导干部练好思想上的“内功”非常有意义。我认为在思想上:

一要看境界。思想防线牢不牢,要看思想境界高不高。境界是一种修养,一种情操,它来源于坚持不懈的学习。领导干部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把学习当成一种政治责任,当成一种人生修养,当成一种自觉追求,多一些学习思考,多一些

调查研究,不因条件变好、地位升高、权力增大、事务繁杂而疏懒学习、放弃学习,才能不断夯实廉政思想基础。要紧跟时代步伐,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进理论;要贴近实际,大力吸取优秀廉政思想内涵。当前很多领导干部堕落为腐败分子,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放松学习。

案例:厦门远华案件中落马的公安部原副部长李纪周,前云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嘉廷,原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在自己的忏悔录中都认为自己的堕落,首要就是放松了思想学习。胡长清在自悔时说:“我不学习,迷失了政治方向,由于学得少,学不进,头脑空虚,思想就贫乏。我完全放松了学习,平时学习一点,也是应付工作之需,装潢门面,看文件一目十行,听传达一听了之。”

我们要常用反面案例警示自己,深化腐败亡身的观念;要把“为官之廉、处事之清”的理念贯彻于身边的每一个过程、每一个环节中去,从而永葆领导干部的先进性。

二要克欲望。古人云:邪生于无禁,欲生于无度。欲望是人最大的敌人。领导干部也有七情六欲。随着手中的权力越来越大,掌握的资源越来越多,经受的诱惑也越来越大,思想的“杂质”往往会越来越多,一些领导干部也因此经不起“糖衣炮弹”攻击而“翻身落马”。领导干部的情趣爱好,是时风的向标,世风的源头。领导干部相当于一个公众人物,他的情趣爱好是其生活作风的反映,往往影响社会的价值取向。开好的风气不易,但开坏的先河,就会有人趋之若鹜,这是人容易走向

堕落的天性决定的。

案例:广东省湛江原市委书记陈同庆,人送绰号“三敢书记”,何谓“三敢”?就是“什么酒都敢喝,什么钱都敢收,什么人都敢用”。这位大人还嗜好饮用美国的蓝带啤酒,于是百姓又加授“蓝带书记”。他 把会喝酒、酒量大作为选拔干部的一条重要标准,号称“喝得满地爬,这样的干部要提拔”。河北阳原县原县委书记张新政嗜赌如命,群众称其为“麻将书记”,称县委、县政府班子是“麻友执政”。当地有一首顺口溜:“要想进班子,必须上摊子(即上麻将桌),上不了摊子,休想进班子。”

中国是一个有数千年官本位历史的国度,民对官的尊崇根基很深,所以,身处高位者,其情趣爱好在时风的导向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要锤炼思想纯度,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努力把生活欲望、人生情趣打造成一种文化品格、一种道德品牌、一种政治品质。戒贪欲、少权欲、寡物欲、去色欲,用浩然正气抵制恶欲,择其(转 载于: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领导干部要公私分明)善者而从之,做到节而不过,遂而不纵。

三要防微杜渐。微就是小。态度决定一切,能否把自己打造成腐败的“绝缘体”,取决于对小事、小节的思想态度。“不虑于微,始成大患;不防于小,终亏大德。”小节一松,大节难保。温家宝总理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讲,“形势稍好,尤须兢慎”。这是在告诫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头脑冷静,特别是在好的形势下,更要小心谨慎,时刻做到“慎思、慎微、

慎言、慎始”。领导干部要慎思。“领导干部高位、高危”,必须常思自己的身份,深思自己的身份,慎思自己的身份,时刻想到自己是领导干部,必须要有良好的品质,要想事、干事,不要混事、误事,更不能整事、乱事;要求奉献,不求索取。慎思就要经常给心灵洗尘。如果物品放久了就会落上灰尘,经常擦一擦,就会非常清洁,心灵也是如此,常给心灵洗尘,就不会落上灰尘,生出污垢,给心灵洗尘要谨防朝气变暮气,谨防正气变邪气,谨防欲望逾越界限。领导干部要慎微。也就是说,要慎小事、拘小节。小事小节是党员干部个人品德的反映,也是党员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一面镜子。群众、职工正是通过那些发生在我们党员干部身上的小事小节,例如是否大吃大喝、公物私用、收受礼物等等,来评价我们党员干部的。一个在小事小节上过不了关的党员干部,也很难在大事大节上过得硬。有个寓言说,有个偷针者和偷牛者一起被游街,偷针者感到委屈,发牢骚说:“我只偷了一根针,为什么和盗牛贼一起游街,太不公平了!”盗牛者对他说:“别说了,我走到这一步也是从偷针开始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由小变大,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人不可能一夜之间成为腐败分子,其走向腐化堕落大多是从不注意小事小节开始的。很多违纪党员干部也是积小错铸大错,最后受到了党纪政纪处分。古人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都是至理名言,一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