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禹甸是什么意思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23:28:03 高中作文
禹甸是什么意思高中作文

篇一:中国历史常识你知多少?

中国历史常识你知多少?

一、古代封爵制度

爵又叫爵位,是中国古代帝王对有血缘关系的亲族和功臣授予的一种称号,是社会地位高低和享受物质利益多少的标志。一般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或功劳的大小授予不同的爵位。

商、周时期,封爵就是分封诸侯,爵称同时也是官称。春秋战国时期.封爵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少国家改变了按血缘关系封爵的做法,主要依据对国家的贡献与功劳的大小来授予爵位。

秦国推行的是典型的军功爵制,把在战争中立下的军功同爵位、享受的待遇联系起来,并且主要是面向立有战功的军队战士和平民。爵位共分二十个等级,有爵者不仅享有相应的经济待遇,而且享有一定的政治待遇。但是这种爵位享有的仅是衣食租税,而不能拥有食邑和封地内的政权和兵权,爵位也不能世袭。 汉代实行两种封爵制度,一种是将宗室封为王、侯两等,一种是对功臣的封爵。仍袭秦的二十等爵制,以后各代基本按秦制,只是稍有改变。如曹魏时将封爵分为王、公、候、伯、子、男、县侯、乡侯、亭侯、关内侯等。

元代,凡是宗室、驸马通称诸王。明代以皇子为亲王,亲王之子为郡王。文武官员的封爵是公、侯,伯三级,各加地名为封号,但只有岁禄而无实际的封邑。清代宗室封爵为十等,按宗亲世系分别授予,宗室凡年满二十岁均可具名题请。另外,封爵制度对皇帝的妃嫔、女儿、姐妹、姑母,以至功臣的母亲、妻子等,也授予封号。

二、皇帝的别称

在封建社会时代,“皇帝”虽是一个无比尊贵的称号,但臣下在皇帝面前,却不能直呼“皇帝”二字,称呼皇上常常只用皇帝的别称。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时称皇帝为“国家”,这是由于古代称诸侯为“国”,称大夫为“家”,人们便以“国家”作为国的通称,皇帝是国的化身,因而称皇帝为“国家”。晋代(公元265年—公元420年)仍然沿袭这种称呼。

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称皇帝为“圣人”,在皇宫里面称皇帝为“宅家”,因为皇权至高无上,“以天下为宅,四海为家”,故称“宅家”。

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曾以庙、祖称皇帝,如称宋神宗为“神祖”,称宋仁宗为“仁庙”。还有称“官家”、“官里”的,是取“五帝宫天下,三王家天下”的意思。

此外,皇帝的别称还有天子、陛下、皇上、上、飞龙、县官、乘舆、车驾、驾、万岁、万岁爷、至尊、人主、圣、家家(北朝)、郎主(辽、金)等,也有以年号作为皇帝别称的。

三、古代皇帝的年号、谥号与庙号

年号、谥号和庙号这三者都是中国古代皇帝们不可缺少的特殊名号。

在古代皇帝和大臣的心目中,确定什么样的年号纪年,是一件非常重大而神圣的事情。改朝换代以后,新的皇帝即位,践阼为主,需要重定正朔,以显示奉天承运,上顺天道,下合人意,而重新确定年号纪年,正是奉正朔的一种表示。

据《中国历史年代简表》,历代的皇帝所用的年号共有708个,从内容上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表示受命于天的,如应天、天兴、天授等;(2)表示神圣祥瑞的,如万利、河清、大圣等;(3)表示改朝换代的,如太始、开元、皇初等;(4)歌颂文治武功的,如大德、上明、文治等;(5)希图安宁平顺的,如安定、广顺、永宁等;(6)祈求江山永固的,如长久、天寿、长乐等。其中,“天”字在历代年号中使用得最多,达71次。“天”字,《尔雅》解释为:“天,君也。”古代帝王称作天子,被认为是上天之子。

在中国古代皇帝死后,后世的皇帝要另外给他一个特殊的称号,这就是谥号。《说文》这样解释:“谥,行之迹也。”也就是说,根据死者的生平事迹表达褒贬之意,所谓“劝善戒恶”。其中有褒扬的,比如,民无能名曰神(如宋神宗),经天纬地曰文(如汉文帝),克定祸乱曰武(如汉武帝),博闻多能曰宪(如唐宪宗),等等;有批评的,比如,乱而不损曰灵(如周灵王),好内远礼曰炀(如隋炀帝),动祭乱常曰幽(如周幽王),等等;有表示同情的,比如,恭仁短折曰哀(如汉哀帝),在国逢难曰愍(如晋愍帝),年中早夭曰悼(如周悼王),短折不成曰殇(如汉殇帝),等等。

庙号也是一种死后的称谓,但与谥号有所不同。“庙”字,《说文》解释为:“庙,尊祖貌也。”宗庙是祭祖的场所,帝王的宗庙中奉祀的祖先都有一个特立的庙号。与谥号相比,庙号的用字少,而且都是褒扬之词。以明代皇帝为例,十五个皇帝依次是:太祖、成祖、仁宗、宣宗、英宗、代宗、宪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光宗、熹宗、思宗。可以看出,明代开国的皇帝称祖,其余称宗。

四、中国的别称

中国还有许多别的称谓:

1、赤县神州

在中国的古书《史记·孟子苟卿列传》中提到战国时齐国有个叫验衍的人,他说:“中国名为赤县神州。”后来人们就称中国为“赤县神州”。但更多的是分开来用,或称赤县,或称神州。

2、华

古代时候这个字的意思和“花”一样,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对华的解释,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作“华”。 第二种说法是:“华”含有红色的意思,古代的周朝人喜欢红颜色,把红颜色看作吉祥的象征,所以就自称作“华”。

第三种说法是:华是由中国的古称“华夏”省简而来,“华”作为中国的简称,历史悠久。

3、中华

秦朝以前,华夏族称自己的祖国为中国,秦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又有“中华民族”的说法。“中”是中国,“华”是华夏族的指称,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总称。

4、夏

在古代有“大”的含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大禹建立的夏王朝,后来人们就常用“夏”来称呼中国。

5、华夏

中国古代,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华夏族和南方、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都向当时的商朝称臣。华夏族是当时的主要民族,后来人们就把华夏作为中国的代称。

6、禹城、禹迹、禹甸

相传古代洪水滔天,一个叫大禹的人去组织大家治理水灾。据说,禹治水后,按山川形势划定九州,所以后来世代相传下来称中国为:禹城、禹迹(大禹治水,足迹遍全国)、禹甸(“甸”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7、九州

相传夏(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7世纪)禹治水后,分中国为九州:冀、兖、青、荆、扬、梁、雍、徐、豫。古书《淮南子·地形》又记,中国古代设置九个州:神州、次州、戎州、自州、冀州、台州、济州、薄州、阳州。后来,九州就泛指中国。以九州的意思还派生演化出“九域”、“九有”、“九土”、“九区”等许多名字。

8、海内

古代的中国人以为中国周围都是海,所以把中国叫做海内,把外国叫作海外。

五、中国龙的起源

我们这里要说的龙,是一种神话动物,在中国大地上,到处都能见到它的形象。

但真正的龙是什么样子呢?谁也没见过,因为自然界根本就没有这样的动物。可见,龙是人类自己创造的。

龙不仅中国有,世界上很多国家的神话中也都有龙。例如,西方神话的龙就很有意思,那些龙在形体上跟中国龙有很相似的地方:身体庞大,遍身鳞甲,长着四条腿和尖利的爪,头上有角,能腾云驾雾。不同的是,西方龙的龙头比较多,有的三个头,有的九个头,还有十二个头的,而中国龙只有一个头。西方龙嘴里吐火,中国龙嘴里一般喷水。西方龙常常代表凶恶的势力,中国龙往往是吉祥的象征。

中国龙是神奇的,本领大,它能变长也能变短,能上天也能入海,它还能在天上兴风降雨。古代中国人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就把美好的愿望寄托在龙的身上。那时候,人们在龙王庙祭龙求雨的现象非常普遍。

中国龙的产生至少有6000年的历史了。

在远古时代,人们常把他们所敬畏的动物、植物自然现象作为自己氏族的标记,他们崇拜它,祈求得到它的保护,这就是图腾崇拜。龙就是一种图腾崇拜物。

那么,龙起源于哪种东西呢?说法很多了。有人说龙起源于鳄鱼,有人说起源于蛇,有人说起源于猪,还有人说最早的龙就是下雨时天上的闪电。现在多数专家认为龙是以蛇为主体的图腾综合物。它有蛇的身、猪的头、鹿的角、牛的耳、羊的须、鹰的爪、鱼的鳞。专家们的这种看法,为我们展示了一幅远古社会的生活图景:在远古氏族社会时,以蛇为图腾的黄河流域的华夏族战胜了其他氏族,后来华夏族又联合了其他氏族,组成了巨大的氏族部落联盟,同时吸收了其他氏族的图腾,组合成龙图腾。

1987年在河南省淄阳发掘了一处距离今天6000多年仰韶文化早期的大墓,在男性墓主人身边出土了一条用蚌壳堆塑的龙,这是目前我们见到的最早的龙了,人称“中华第一龙”。在内蒙古还出土了一个玉龙,样子很漂亮,它的身体细长,弯曲成C形,龙头很像猪。这个猪头形玉龙也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 在距离今天3000年左右的商周时期,龙常常出现在青铜器和骨器上。那时的玉龙(中国西北部的内蒙古出土)甲骨文中就有“龙”字,“龙”字的写法有100多种。

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龙多次被生动地描绘在帛画上。到了汉代,龙的样子就跟我们今天见到的龙差不多了。以后,经过各个朝代的加工,龙的样子越来越威武神气了

六、中国为何称“China”

“China”是国外对中国的称呼,其发音也大同小异。

“China”是汉语“昌南”一词的音译。“昌南”指昌南镇,是瓷都景德镇的旧称之一。东汉时代,古人就在这里筑窑伐木,烧制陶瓷。到了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由于昌南镇高岭土土质好,人们又吸收了南方越窑青瓷和北方刑窑白瓷的优点,创造出一种青白瓷。青白瓷晶莹滋润,素有假玉器的美称,因而远近闻名,并大量出口欧洲。18世纪以前,欧洲还不会制造瓷器,所以中国瓷器,特别是昌南镇的精美瓷器很受欢迎。在欧洲,昌南镇瓷器是十分珍爱的贵重物品,人们以能获得一件昌南镇瓷器为荣,这样,欧洲人就把“昌南”作为“瓷器”(china)和生产瓷器的“中国”(China)的代称。久而久之,欧洲人把“昌南”的本意忘却了,只记住了它是“瓷器”和“中国”。

到了宋朝的景德年间,真宗皇帝十分赏识昌南镇所产的瓷器,在此设置官窑,派遣官吏,专门替皇帝烧制各种瓷器,并要在进贡的瓷器底部写上“景德年制”四个字。从此,“昌南镇”就改为“景德镇”并一直沿用至今

七、“皇帝”一词的来历

篇二:九种常见对仗

九种常见对仗:

1、工对:同一类门词语相互对偶叫工对。古汉语名词分为若干小类,同一小类的词相对便是工对,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有些虽不是同小类但在语言中经常平列,如天地、花鸟、诗酒等也算工对。李白“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月和云既是名词,有是天文类词。李商隐:“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晓和夜是名词中的时令词对时令词。

2.邻对:邻近事类词语相对叫邻对。大约可分二十类:时令与天文;天文与地理;地理与宫室;宫室与器物;器物与衣饰;器物与文具;衣饰与饮食;文具与文学;草木花果与鸟兽鱼虫;形体与人事;人伦与代名;疑问代词与“自”、“相”等字和副词;方位与数目;数目与颜色;人名与地名;同义与反义;同义与连绵;反义与连绵;副词与连词、介词;连词与助词。

3、宽对:不能严格区分词语类别,只按词性相同的要求构成对仗叫宽对。半对半不对也属于宽对。如“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中“匈奴”与“魏绛”是名词相对;“犹”与“复”是副词相对;但“未灭”与“从戎”便不对了,这联就是半对半不对,属于宽对。如:元稹《早归》“饮马雨惊水,穿花露滴衣。”马、雨、水和花、露和衣。名词对名词,可称宽对。

4、借对:一个词有两个意思,诗人用的是甲意,但同时借用它的乙意来与另一词对仗,这叫借对。如“行李淹吾舅,诛茅问老翁”,“行李”的“李”并不是“桃李”的“李”意,但诗人却借着“桃李”的“李”与“茅”字作对仗。有时候不是借意而是借音。如“事直皇天在,归迟白发生”,借“皇”为“黄”与“白”相对,这也是借对。“樽开柏叶酒,灯发九枝花”,借“柏”为“百”与“九”以数目词相对。还有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寻常是平常的意思,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故借来对数目。还有一种借音,李商隐〈锦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天日暖玉生烟。”沧为苍与蓝相对。

5、流水对:对仗的一联一般是平行的各有其独立性的两句。但也有一种对仗,是一句话分为两句说,每句都没有独立性,出句和对句合起来才是一个整体。这种对仗叫流水对。如“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就是流水对。

6、反对:意义相反的字互为对仗叫反对。比如“有”与“无”;“多”与“少”。以反对为优,正对(意义相同或相近)为劣。

7、错综对:是指相互对应的两组词的位置转换交叉的一种对仗。如“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鸭”,“萤”与“鸭”,“火”与“暮”是交叉的一种对仗。这种情况只是偶然使用。

8、扇面对:扇面对就是隔句对。如“①飘渺巫山女,②归来七八年;③殷勤湘水曲,④留在十三弦”,不是一般的①句与②句对仗、③句与④句对仗,而是①句与③句对仗、②句与④句对仗。

9、叠字对: 在出句某一位置用了重叠字,在对句的响应位置也用重叠字。如“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树树”与“山山”即是。

技巧:

绝句律诗都采用,起承转合,一首诗,在确定了主题(立意)并且选择好题材后,就要考虑如何组织安排这些题材来更好地表现主题。一般要求是,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把题材主次分明,有起有结地组织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构成一首完整的诗篇。

古人论诗的章法,多主起、承、转、合。起是发端。承是承接。转是转换。合是

结束。一章之内,起结转换皆应随意而发展,不可离题过远以致脱节。切记不可脱离主题。起句一般点题为主,有明起、暗起、陪起和反起四种。可根据自己的构思和题目来写,切不可死套,承:接上句的起句。要衔接的上可铺述,一般绝句的内容大都是即景抒情,故起承二句多为写景或叙事。转句:就是承笔之意转入正题之意,也可从正题上转入意境,情景上,转句非常重要起承可直白,但转和结句(合句)一定要好好把握去写。打个比方,像你心爱的人表白,你怎得斟酌怎么去表白用什么样的语言打动她吧,诗也一样,多推敲,多修改。

初学要旨:一、贵有新意。二、律绝之诗切忌意杂。三、辞意最忌相碍与犯复。 大家别老模仿前人写的,要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感悟!不然,你写的东西,大家都不知道是在看前人的作品还是在看你的作品,一定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诗和琴棋书画秘不可分,琴:音乐也,棋:围棋布局,书:书法。画:形神,诗留余味,画留白,诗也一样。又像写散文,形散而神不能散,形我们可以理解为形状,比喻,修饰。神:意也~形也~精髓也所以建议大家多看别人或者古人写的资料,来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一首诗里不要过多的使用叙述句,特别是抽象的叙述句在说明应交待的事项后,应多用形象化语言、比拟手法。

怎么修改诗:

1:诗是浓缩的、取其精华,一首诗写好以后,如果觉得不满意,就从主题的中心思想上去修改,删除离题的词,争取把每个字都能为主题服务。

(转 载于: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禹甸是什么意思)

2:一首诗里不要出现雷同的词语和意思。

3.平仄不和理时:必须调平仄,方法有三:(1)换同义词或能代替的词,如中国、神州、华夏、禹甸、赤县,意思一样,但平仄不同,可以根据情况选用。又如以东风、惠风表示春季;以南风、薰风表示夏季;以西风、金风表示秋季;以北风、朔风表示冬季。也可根据情况选用。(2)用倒装句,如主移谓后:“粘衣欲湿杏花雨”;宾置谓前:“草色遥看近却无”。(3)可用救拗法。

4.:把改好的诗自己吟几遍,看顺不顺口,听其音韵是否能和诗的感情配合起来。如感觉不妥当的地方,就作进一步修改。气顺则意畅,意畅则有神来之笔。如果实在觉得不好修改,可与诗友探讨,或者放放,等有灵感或者琢磨透了再来

篇三:历史高考文化常识总汇

历史高考文化常识

【中国的别称】

赤县、神州、中华、华夏、函夏、九州、九域、九有、九土、九区、、九牧、八州、禹城、禹迹、禹甸、海内、中州、中原、四海、中土、天朝、

外国人称呼中国,中文译音为:支那、脂那、至那、希尼、震旦等。这些都是“秦”字的外文对应,或以为从“丝绸”的“丝”读音而来,也有人认为源出“瓷器 (china)”或闽南话的“茶”。 俄罗斯将中国叫“契丹”,显然另有来源。契丹族建立的辽朝,武力强盛,

【古代纪年法】

(1)干支纪年: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①用“天干”和“地支”一一相配来纪年的方法。其特点是:

A、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B、天干和地支的相配永远是单数对单数、双数对双数,不可能出现奇偶相组合。

C、60年一循环,周而复始。

②将公历年换算成干支年的方法(公元纪年与干支纪年的换算):

首先,将天干、地支编号如下:

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4 5 6 7 8 9 10 1 2 3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4 5 6 7 8 9 10 11 0 1 2 3

如要将公元纪年换算成干支纪年,以公元年的尾数在天干中找出相对应。然后,将公元纪年除以12,用余数在地支中找出所对应的地支。这样,公元纪年就换算成了干支纪年。 如:公元1995年,用该年尾数5找出对应的天干为“乙”。然后,用1995除以12得余数为3。用余数3找出相对应的地支为“亥”。那么,公元1995年则为农历乙亥年。

(2)年号纪年:

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都有年号,后就用帝王年号来纪年。如:康熙元年等。 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可兼用,如:顺治二年乙酉四月。

(3)王位纪年:用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种纪年方法,如:赵惠文王十六年。

【岁时】

1. 纪月序数:一季三个月顺次称孟、仲,季,如孟春(一月),仲春(二月),季春(三月)。

2. 特殊日称呼:朔:农历初一 望:农历十五 既望:农历十六 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3.地支纪时:一昼夜分十二时辰,用十二地支称呼,每时辰两小时。

干支记时 五更

子时

丑时

寅时

卯时

辰时

巳时

午时

未时

申时

酉时

戌时

亥时

【特殊称谓】

(1)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2)职业的称谓。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之交: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

金兰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

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

患难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

莫逆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

竹马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

布衣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

忘年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

记时 异称 三更(三鼓) 四更(四鼓) 五更(五鼓) 一更(鼓) 二更(鼓) 半夜23时至翌日凌晨1时 夜半 凌晨1时至3时 3时至5时 5时至7时 7时至9时 9时至11时 11时至13时 13时至15时 15时至17时 17时至19时 19时至21时 21时至23时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日中 日昳 晡时 日入 黄昏 入定

忘形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

车笠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

君子之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之交”;

神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4)年龄的称谓。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

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

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

期颐之年:一百岁。

(5) 谦称:学生自称“门生、受业、不才、小生、小可、晚生、后学”等。

(6) 雅称:自家父母称“椿萱”,他人母亲称“萱堂”,岳父母称“泰山、泰水”,兄弟称“昆仲、棠棣、手足”,夫妻称“伉俪、伴侣”,丈夫称妻子“内人、可卿”,妇女称“巾帼”,男子称“须眉”,同学称“同窗”。

(7) 婉称:家父母称“家严、家慈”,去世父母称“先父先严、先母先慈”,夫妻一方亡故称“丧偶”,夫死未嫁之女称“遗孀、孀居”,妻死未娶称“鳏夫、鳏居”。

(8)古代别称:

1.桑梓:家乡 2.巾帼:妇女 3.须眉:男子 4.鸿雁:书信 5.社稷:国家

6.汗青:史册 7.轩辕:祖国 8.“三尺”:法律

【明清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年,1905年废止)】

(1)等级: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 ,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 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

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

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其中,第一名叫“状元” 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2)内容:四书五经等,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传统节日】

1.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

2.元宵: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3.寒食: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4.清明: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唯一既是24节气又属于传统节假日。

5.端午: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6.乞巧:又称少女节或七夕。与牛郎织女故事有关。

7.中秋: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8.重阳:《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 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莱萸等等。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敬老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这一节日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节日。

9.腊日: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腊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个月(腊月)举行,南北朝时腊日已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习俗.佛教的腊八粥后也渗入腊日习俗。

10.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

【有关官职】

1.中央官职:皇帝下有丞相或称宰相佐理国政,统领百官。中央一般设六部分管政务,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弄部、工部,部长官称尚书,副职为侍郎。

2.地方官职:大政区称郡、州或称省,长官分别称郡守、太守(或刺史)、巡抚。

基层政权称县,县官称县令或知县,间乎大政区和县之间高州(或府),长官称知州(知府)。

3.六部职能:

(1)吏部(官任免升调等) (2)户部(土地税收户口等) (3)礼部(典礼科举学校等)

(4)刑部(司法刑狱案件等) (5)兵部(军事军队边防等) 6)工部(工程营造水利等) “六部”是汉以后的中央官职,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4.爵:即爵位、爵号,是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

5.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

6.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7.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8.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9.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10.都督: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

11.三公九卿:

卿和公都是官职名称。据历史记载,西周时期周王朝及诸侯都有卿,分上中下三级。战国时期,不少国家沿用。上卿是当时最高的官职。

九卿之说始于秦汉,指的是太常、光禄勋、卫尉、廷尉、太仆、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官职。具体一点来说,太常掌管宗庙祭祀与礼仪;光禄勋掌管宫廷的守卫和护从;卫尉负责宫门警卫工作;太仆掌管皇帝的车马;廷尉是最高司法之官,掌管刑狱、案件的审理等;大鸿胪又叫典客或大行令,负责外交及民族事务;宗正负责管理皇室、宗族的事务;大司农又名治粟内史或大农令,掌管谷货、租税、赋役、财政等;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以供养皇帝。到北魏时期,在正卿之下还设少卿,历代相沿,直到清末才废止。

三公之说也起始很早,周时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西汉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使大夫(大司空)为三公。到东汉时,名称有所改变,指太尉、司徒、司马。三公又叫"三司",共同负责军政事务。

【谦辞和敬辞】

篇四:谈“风”说“禹”

谈“風”説“禹”

“風”,本意是“天象陽程繞軸延續點”意指,乃是“對稱互生的陰陽两半體”之一所指,故有“春風、秋風”的對應稱呼。也即是“太極圖”所示“占”點到“卜”點和“卜”點到“占”點的日行互應互生所指。所以,“風”有“主導的动象覆盖”意指。后延伸做了劃分陰、陽“两仪”之“左、右”的對稱镜象代指,前以“春、秋”确定其“陽、陰”属性。“風”也是“禹”字之承延母本。

《山海經·南山經》中的“凯風自是出、條風自是出”即是“延分突出承繞變續軌蹟(凱)天象陽程繞軸延續點(風)陽程循環(自)繞界延續軸承軌蹟(是)替接延分突出(出)、陽程随天象沿袭幹生(條)天象陽程繞軸延續點(風)陽程循環(自)繞界延續軸承軌蹟(是)替接延分突出(出)”的意表。《山海經·西山經》的“風雲之所出也”也 即是“天象陽程繞軸延續點(風)延軸圍分光射承續歸延點(雲)接連(之)界變牽繞界變承軸(所)替接延分突出(出)延軸歸沿(也)”的意表。《山海經·大荒東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于天、東極、離瞀,日月所出。名曰折丹──東方曰折,來風曰俊──處東極以出入風。”此中“來風曰儁、處東極以出入風”是“幹生軌蹟替變(來)天象陽程繞軸延續點(風)圈圍延進(曰)陽程累積昇歸道變(儁),軸承陽程沿變天象沿袭軌蹟(處)繞界幹生(東)幹生延歸軸生圍繞交互延續(極)沿歸點軌蹟(以)替接延分突出(出)陽歸(入)天象陽程繞軸延續點(風)”的意表;《山海經·大荒南經》:“有神名曰因因乎,南方曰因乎,夸風曰乎民,處南極以出入風。”此中“夸風曰乎民,處南極以出入風”是“延進軌蹟承續歸生(夸)天象陽程繞軸延續點(風)圈圍延進(曰)陽程變續軸生(乎)圍繞沿歸承沿(民),軸承陽程沿變天象延袭軌蹟(處)延軸圍歸承變(南)幹生延歸軸生圍繞交互延續(極)沿歸點軌蹟(以)替接延分突出(出)陽歸(入)天象陽程繞軸延續點(風)”的意表。 《老子·道經23》:“希言自然。飘風不終朝,骤雨不終日。孰爲此,天地。天地上不能久,而况于人?故从事而道者,道德之;同于德者,德德之;同于失者,道失之。信不足,有不信。”此中“希言自然,飘風不終朝”是“交變陽程延進圍歸中軸(希)突出延承

續繞(言)陽程循環(自)天象替變延落軌迹軌變不斷(然)。延分圈繞承續軸生交變附從(飄)天象陽程繞軸延續點(風)延變(不)歸生點軸變天象沿襲替接(終)延軸繞界續軸累日(朝)”的意表。

《詩》中專立的《風》篇章,也即是對“天象陽程繞軸延續點”的劃分之意。漢代后不解其意,在“風”前妄加“國”字而以“國風”臆断歧解“風”。《尚書·虞書·大禹谟第三》:帝曰:“俾予从欲以治,四方風动,惟乃之休。”則將“風”之意指推到了“聞知或促使而动”;《尚書·商書·伊训第四》:“曰:‘敢有恆舞于宫,酣歌于室,時謂巫風,敢有殉于货色,恆于游畋,時謂淫風。敢有侮聖言,逆忠直,遠耆德,比顽童,時謂亂風。惟兹三風十愆,卿士有一于身,家必丧;邦君有一于身,國必亡。臣下不匡,其刑墨,具训于蒙士。’”又將“風”引伸到“固定的一種能决定興衰的动象特指”;《尚書·商書·説命下第十四》:王曰:“呜呼!説,四海之内,咸仰朕德,時乃風。??”又將“風”引伸到“一種仰尊王徳的時尚延承”;《尚書·周書·金滕第八》:“秋,大熟,未獲,天大雷电以風,禾尽偃,大木斯拔,邦人大恐。”則是延意特指了自然天風,也成今時廣意的“風”。综合以上各指,除指“自然天風”外,均有“承上的延伸、教化,教導”内涵在内。將“國風”解或理解爲“民歌、歌谣”則是近代政治目的思維下的事了。

“禹”字从字型上即可看出是“風”的沿變,“風禹”二字,實爲一體,然意向不同。“風”意指“天象軌蹟陽程繞軸延續點”。説通俗點,“風”是“無限大的陽軌半圆”;“禹”是遵“風”意而另有意向的劃定,意指“陽程繞軸圍歸延續點”,是“承陽程而轄歸延續點”的錶達。也即是指“對無限大的陽軌半圆在歸延點轄管”的錶呈。所以,“禹”實质對歷日管轄的“歷灋”代指。

《詩·小雅·谷風之什·信南山》中“信彼南山,维禹甸之”之句,即是“陽程突出(信)那(彼)延軸圍歸變承續軸(南)延分突出(山),歸生點軸變累積(維)陽程繞軸圍歸延續點(禹)陰程繞界圍軸(甸)接連(之)”的意表。《詩·大雅·文王之什·文王有声》中“豐水東注,维禹之绩”之句,即是“延突中分疊軸延繞變續(豐)軸生分沿(水)繞界幹生(東)界變不斷突出幹續(注),歸生點軸變累積(維)陽程繞軸圍歸延續點(禹)接連(之)歸生點軸變疊軸循環軌變(績)”的意表。《詩·大雅·蕩之什·韓奕》中“奕奕梁山,維禹甸之”也即是“突延交變升歸延進軌蹟重複替變(奕奕)界變不斷交變歸陽幹生(梁)延分突出(山),歸生點軸變累積(維)陽程繞軸圍歸延續點(禹)陰程繞界圍軸(甸)接連(之)”的意表。《詩·商頌》:“浚哲維商,長發其祥。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此“禹敷”即是“陽程繞軸圍歸延續點(禹)延落軸分繞界突延陽歸天象沿襲(敷)延軸垂落(下)承軸延續(土)突延陽歸(方)”的意表。

“禹、夏、歲”三字的造字原理,形成了一個“凭歷日灋掌握對其下域土管理” 的時代特徵信息互證鏈。“禹” 意指“陽程繞軸圍歸延續點”;“夏”意指“延承循環天象天

象延袭”,也是“夏至日”的縮寫代稱;“歲”意指“隨軸承續陽程延落沿歸續軸歸變”,代替“載”成爲一個周期的文字記録符號。

篇五:探秘黄龙

1、历史上的黄龙,曾经分属于目前周边的韩城、洛川等市县,直到1941年,国民党政府在黄龙设立了推进难民安置的陕西省黄龙设治局,相同于五、六等县的编制,黄龙才有了县的建制。1947年10月2日,黄龙第一次解放,成立了黄龙县。1948年3月1日,瓦子街战役胜利结束,黄龙县第二次解放。1958年,黄龙县被撤销,辖地分别划归洛川、宜川、韩城等县。1961年,黄龙恢复县制至今。

2、黄龙县总面积2752平方公里,最高海拔1783.5米,最低海拔643.7

3、黄龙县为渭北旱塬与陕北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属秦岭以北陕西境内不可多得的气候区。

A、温 带 B、半湿润暖温带C、暖温带 D、寒带

4、黄龙县被誉为“陕西的一叶肺”,是因为。

A、陕西行政版图酷似一尊跪着的秦俑 B、黄龙县极高的森林覆盖率 C、黄龙县在陕西特殊的地理位置 D、以上都是

5、黄龙县近年来坚持以“零污染”为宗旨,以“生态旅游的田园县城、秀美宜居的美丽乡村”为目标,全力打造“黄土高原上的香格里拉”。“香格里拉”一词,源于藏经中的香巴拉王国,意为“心中的日月”。现代词汇中和国际上,香格里拉(shangrila)又是 D 的代名词,是大美、明朗、安然、闲逸、知足、宁静、和谐等一切人类最美好理想的归宿。

A、伊甸园 B、世外桃源 C、理想国、乌托邦 D、以上都是

6、黄龙县的城市精神是:“诚信包容、、自强奋进”。

A、护绿兴业 B、艰苦朴素 C、厚重务实 D、敢创善谋

7、在黄龙县城南河滨,矗立着一块巨石,上刻“百姓为天”四个大字。题写者是陕西当代名家。

A、高建群 B、刘文西C、陈忠实 D、贾平凹

8、黄龙处处美景,县城内目前共建有大小公园广场七个,其中面积最大的是。

A、黄龙人公园 B、迎客松公园C、南山公园 D、人民广场

9、神道岭是黄龙县已建成的国家AAA级景区,该景区有御风亭、龙背梁、摘星台等景点。在雨后初晴的日子,登上摘星台,可以远眺 C 。

A、洛河 B、长江 C、黄河 D、汾河

10、黄龙县内以大岭为最大分水岭,形成东注黄河、西注洛河的两个区域性水系,其中直接注入黄河的河流是。

A、澽水河 B、石堡河C、仕望河 D、仙姑河

11、驱车行驶在包茂高速延安境内,不时会有“2017爸爸会去哪?树顶漫步—延安黄龙”的大型宣传牌。树顶漫步是黄龙县正在筹划打造的又一重大旅游项目,该项目规划将在 D 镇建设。

A、界头庙 B、白马滩C、石堡 D、瓦子街

12、《诗经?大雅?韩奕》曰:“奕奕梁山,维禹甸之??”意思是:巍巍梁山多高峻,大禹曾经治理它。古梁山,指的是现在的 B 。

A、韩山 B、黄龙山C、少梁山 D、燕山

13、无量山是黄龙县景区之一,位于县城西南2.5公里处,海拔1250米,自然风光优美。莲云寺位居山巅,香火旺盛。该寺庙最初供奉的是 A 。

A、道教祖师张道陵 B、如来佛C、观音菩萨 D、弥勒佛

14、黄龙县城夜景美不胜收,南山公园穆柯寨弯曲伸向山顶的霓虹灯带和山顶闪闪发光的灯塔最引人注目。“穆柯寨”和 A 的传说有关。

A、穆桂英 B、萧太后C、佘太君 D、花木兰

15、战国时期,魏国为了抵御秦国的入侵,在其南部边界东起黄河,西到洛河,据险设关,修筑了长城,后人称为“魏长城”。在黄龙境内该长城遗址有8200米,主要分布在 D 辖区。

A、石堡镇 B、白马滩镇C、瓦子街镇 D、界头庙镇

16、传说战国时期,义士荆轲刺秦王失败后被砍头,其追随者秦武阳将荆轲的头颅带到黄龙县境内的一处风水宝地进行了埋葬,后人又立庙纪念,起名“荆头庙”。您现在一定能猜到荆轲的头被埋在黄龙县的哪个乡镇了吧。

(C)

A、崾崄乡 B、瓦子街镇C、界头庙镇 D、三岔镇

17、在古代,陕西境内从关中到陕北的通道,除了大家熟知的西线“秦直道”和“长安故道”外,在东线,还有一条从现在的大荔县出发,跨越黄龙、合阳、延川等九个县,一直到榆林的大道,叫“陕西东路饷道”,被后人称为“陕西古代的高速路”。在黄龙县境内,至今还保留有数十公里这条古道路的遗迹。这条大道大规模修建

于 C 朝,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

A、唐B、宋C、明D、清

18、黄龙 B 是延安著名的五鼓之一,演变于流传在白马滩一代的“丰收锣鼓”,但是它的最初雏形来自于黄帝率众狩猎的场景。

A、腰鼓 B、猎鼓 C、斗鼓 D、蹩鼓

19、黄龙县属陕西五大林区之一,始终把森林防火作为全县头等大事来抓,截至2014年,已连续 B 年没有发生重大森林火灾。

A、56 B、58 C、59 D、57

20、瓦子街战役烈士陵园,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园内安葬着解放战争中瓦子街战役牺牲的5000多名革命先烈遗骨。王震将军为瓦子街战役烈士纪念碑题写碑名,而题写“瓦子街战役烈士陵园”园名的是 A 。

A、习仲勋 B、彭德怀C、张宗逊 D、叶剑英

21、《少年月刊》)主编 C ,曾就职黄龙县委宣传部,是从黄龙县走出去的著名诗人,被儿童文学评论界誉为“中国当代儿童诗的第三座艺术高峰”和“儿童诗的重镇”。在《人民日报》等全国一百余家刊物发表诗歌二千余首、童话五十余万字,作品多次获全国大奖并有40余篇作品被收入多种版本的中小学语文课本和语文阅读教材。

A、高建群 B、王 昙C、王宜振 D、雷鸣德

22、黄龙县石堡镇八家梁村党支部书记乔占山,今年已经80高龄,担任村干部55年。2002年被授予“陕西省劳动模范”称号,同年被陕西省委表彰为“学雷锋先进个人”,当年还荣获全国农村基层干部十佳新闻人殊荣。2003年至2008年担任全国 D ,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手。至今,乔占山仍奋战在基层干部的岗位上,他带领的八家梁村是“全国文明村”。

A、道德模范B、政协委员 C、劳动模范 D、人大代表

23、延安市唯一的中科院院士 B ,是从黄龙中学走出的一位科学家,目前是中国科学院天文台研究员,曾荣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入选“可能影响21世纪中国的100个年轻人”。

A、周毓麟 B、武向平C、朱邦芬 D、邹广田

24、近年来,黄龙县在基层党组织中大力开展 B 活动,被称为“民评官”,领导干部干的好不好,由老百姓来评说。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受到省市关注,并在延安市推广。

A、“三会一课” B、“一述双评”C、政风行风评议 D、诚信行业建设

25、2014年, D 在黄龙县试养成功,成为黄龙县的又一美味特产,引起轰动。今年,这种动物在黄龙县已经大量养殖。

A、龙虾 B、娃娃鱼 C、森林蛙 D、大闸蟹

26、黄龙县是陕西省乃至全国核桃产业的一个重要示范基地。为开发优质核桃,黄龙县先后引进国内外 D 多个核桃优良品种,进行研究试验,成为目前全国最大的核桃种质资源基因库。

A、10 B、20 C、30 D、40

27、中华蜜蜂又称“中蜂”,善采百花蜜和零星蜜源。黄龙县植物多样性丰富,可供药用的植物就有300多种,全县目前饲养5万多箱中蜂,所产土蜂蜜是浓缩的天然药库,营养和医疗保健价值极高。但您是否知道,蜜蜂尤其是中蜂传花授粉对农业生产的价值是其所产蜂蜜价值的 A 多倍?

A、100 B、80 C、50 D、10

28、五湖四海的人们在黄龙包容互信,和睦共处,使黄龙县多年来一直被省市表彰为“信访三无”县。“信访三无”指的是“无赴省重复集体访”、“无进京非正常上访”和 D 。

A、无闹访 B、无缠访 C、无信访事件 D、无信访积案

29、黄龙县治安良好,平安创建成效显著,4次被陕西省综治委表彰为平安建设先进县。2013年黄龙县“公众安全感”排名全省 A 。

A、第一 B、第二 C、第三 D、第四

30、黄龙县目前正在努力创建国家文明、卫生、园林城市。通过“三创”活动,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城乡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市民文明素质得到提升。在2014年全国第四届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评选中,我县 B 镇被授予全国文明村镇称号。A、石堡B、瓦子街C、三岔D、白马滩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