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让公益成为一种时尚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5:39:20 体裁作文
让公益成为一种时尚体裁作文

篇一:让阅读成为一种时尚

试论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有效开展

摘要:所谓“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没有风。”本文针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有效开展的问题,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1)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调查与分析;(2)小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意义;(3)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有效开展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 有效开展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人才激烈竞争的时代,它对人才的知识、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当今的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也越来越围绕人才和知识的竞争展开。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上占优势,谁就在发展上占据主导地位。人才源自知识,而知识的获得跟广泛的积累是密不可分的。古人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朱熹也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所提倡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因此,当新世纪拉开帷幕的时候,作为者,我们不能不深思:应该如何及早引导去正确面对纷坛繁杂而又丰富多彩的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的知识储备 ,不断提升的整体综合素质,从而使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掘,以渊博的知识去适应和面对未来的需要和挑战。对此,我们都有诸多感慨。这里,我就新时期如何指导进行课外的话题谈谈自己的浅见,以求教于各位同仁。

1 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据笔者对某校1—6年级100名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发现,目前学生的课外阅读因为受到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其实际状况并不乐观,甚至让我们担忧:一课外阅读的氛围较为淡薄,部分学生缺乏阅读的兴趣;二阅读内容较为单一,阅读时间显得不足。15%的学生课外阅读时间为0;坚持每天课外阅读1小时以上的学生只占30%左右;三阅读指导不够,方法不当。会写真正意义的读后感的学生不足6%,坚持自觉写读书笔记的不足20%;四阅读习惯尚待培养,自觉意识不够等。 “现在的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挤兑了学生读书的空间,学校中无书可读的现象十分普遍,学生无暇读书、不想读书的情形也不少见。除了几本干巴巴的教科书,学生几乎不再有也不再读其他书。这就使他们的精神世界逐渐枯萎,他们的人生色彩逐渐黯淡。”(朱永新语)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现如今小学生的阅读还是相当贫乏的,尤其是我们农村小学生阅读现状更是令人痛心、发人深省的。

没书读。今天,小学生喜闻乐见的、高质量的、紧跟时代的课外书籍太多了,但在农村小学生要钱买书的的却实在是太少了;学校不重视,老师不清楚,孩子们自然不知道买什么书;学校的图书室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只在数量而未在质量上进行图书更新与配备,大大影响了农村孩子的阅读;农村学生家中极少有藏书,许多家长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读书对于孩子的重要性,他们把爱孩子单纯地理解为提供品牌服饰和好吃的。更有家长想明确承诺,期中(末)考试拿回家一张奖状,奖励多少多少钱——就是没有奖励几本书的。

没时间读。教师、家长留给学生的作业过多所致。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课业负的同时,大量的习题,重复机械的练习,仍充塞了学生的生活空间。如今,随着电视、网络的不断发展与普及,我们生活的环境变得实在是太喧嚣了,很容易沾染上浮躁之气。很多人都会觉得读文字不如读图、看电视那么轻松。现在什么都

是快餐式的,人们紧紧张张总像赶趟儿似的,心里慌慌似乎老是被人追赶着往前冲,不仅那些大部头的书读不了,就是读些杂志上的小品文,假如不具视觉冲力也还是没有好耐性。使我们的学生更不愿用大量的时间,去面对枯燥乏味的文字,其他的媒体几乎夺去了学生所有的课外学习时间。从而使本来就不足的课外书也往往积满了灰土。

不会读、不想读。说小学生不会读、不想读,我们的语文课堂就是极好的例证。一篇课文,老师带领着他们学习了生字词,又范读了课文,之后指名学生来读,磕磕巴巴者有之,读破词语者有之。早读课上,孩子们看见老师来了才拿起书来,却漫无目的,无从读起,或随声附和,装腔作势;没有吸收,没有消化,成效甚微,自然也尝不到阅读的乐趣,所以不想读。课内阅读尚如此,就别提课外了。

2 小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意义

2.1 开展课外阅读体现了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从近几年各地语文考试所选用的考题来看,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趋势,试卷检测的重点不再是死记硬背的基础知识,而更多的是涉及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考查。

2.2 开展课外阅读是开拓视野、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强调“要大量阅读”,“一学期读它80到100万字不为多”。实践表明,多读书就能使我们广泛地接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开阔我们的视野,拓宽我们的知识领域。

2.3 开展课外阅读体现了素质教育背景下人才培养的要求

随着21世纪信息时代的到来,阅读将成为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手段,一个人会不会阅读将决定其向社会获取智慧量的大小。我国阅读专家曾祥芹和韩雪屏曾提出在新世纪中,人们将迎来三方面的挑战:(1)书籍量的无限增加与阅读时间的相对减少的挑战;(2)呈几何级数膨胀的信息对读者接受能力的挑战;(3)不断出现的新知识对读者理解力的挑战。在浩瀚的知识信息海洋里,学生可以冲破时空的局限而看到世界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感受当今世界脉搏的跳动,从而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3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有效开展的策略

3.1 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心理学研究显示: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影响。它是人们的一种复杂的个性心理品质,能够推动人们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的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阅读兴趣是阅读活动中最直接最活跃的意向心理因素,它是学生从事阅读活动和对阅读材料的内容及意义进行主动探究的一种积极心理倾向。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一个自由人是不应该被迫地进行任何学习的。因为身体上的被迫劳累对身体无害,但被迫进行的学习却不能在心灵上生根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教师应在学生心灵中激起求知欲望和点燃热爱知识的火花。这“欲望”和“火花”就是学习兴趣与动机的激发。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它是学生个体在主观上对学习产生的一种愿望。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有了阅读的兴趣,就会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变“被动读”为“主动读”,“要我读”为“我要读”。只有当学生在头脑中树立了强烈的阅读意识,才能积极主动地去阅读书籍。特别是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学生来说,教师尤其应该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和乐趣相联系。用“兴趣”“乐趣”这两把“金钥匙”去开启学生的心扉,引导他们步入知识的殿堂.

激发兴趣的方式有很多,我们教研组就为各位老师介绍几种,如:给学生先讲故事,再让学生复述;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组织各种读书比赛、作文比赛和讲故事比赛等;教师提供优秀书目、内容后让学生介绍读物梗概;经常鼓励爱读书、善读书、会读书的学生并让他们谈体会等。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因此,要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促其自觉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我们就应着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这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言:“有了兴趣和习惯,你不让他读都难,几天不看书,他就会觉得空荡荡的,难受。”下面以《关心下一代周报》为例,谈具体的激趣过程。(1)巧借问候之语,营造读报氛围。“今天你读报了吗?”每天上课,我总以这样的问候检查孩子们的读报。同时列举名人与身边同学坚持读报的事例,宣讲读报的意义及对于提高写作水平的作用。(2)巧变“发报”形式,强化读报质量。每次换报前做到“三检”:一是检查读报痕迹;二是检查读报笔记;(3)检测读报内容。

3.2 营造课外阅读氛围

读书是一项心静的活动。课外阅读需要一个适宜的环境。阅读氛围的营造在学生的知识、能力及品格等方面起着重要的形成和促进作用。在这样的氛围下,坚持一段时间以后,不仅使读书的学生学有收获,而且原来读书兴趣不浓的同学也受到了积极的熏陶和感染,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由此可见,要想使课外阅读得以有效开展必须着力营造学生的课外阅读氛围。

(1)创造阅读环境。实践表明,要想营造必要的课外阅读氛围,我们应积极为学生创造舒适幽雅的阅读环境,如建立阅览室、班级图书角等。具体要求:无论是阅览室还是图书室,都应做到室内的安静整洁、通风采光。同时,在室内外的墙壁四周可酌情悬挂一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在阅读的过程之中,还可适时播放一些轻音乐。如此则能使学生从一进入室内开如就能感受一种浓郁的书香气息,并且能让学生的思想沉浸于音乐与知识的海洋之中,获得审美情感熏陶。

(2)树立阅读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熏染和督促两种力量比较起来,尤以熏染更为重要。好学是传染的,一个人好学,可以染起好多人好学。”①教者自身树立榜样。②树立同伴榜样。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发现班级热爱读书的典型,并加以热烈表扬。如此则能通过长期间学生间的相互影响,促进学生间争相阅读良好氛围的形成。③树立名人榜样。

3.3 推荐课外阅读内容

学生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但辨别力有限,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以实现阅读的有效性,为此根据学生的能力、思想、年龄和兴趣的不同,以及课堂教学需要的不同,认真帮助他们选择适当的读物。选择时应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内容的广泛性。小学生大都偏好阅读故事性强的战斗故事书,教师除了要帮助学生选择这类书外,还应有计划有目的的介绍和鼓励学生阅读历史、地理、科幻等方面的读物,扩展学生的阅读范围,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他们的广泛的阅读兴趣。高尔基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可见,课外阅读对孩子的精神世界有极大的影响。教

师在指导时,要注意对学生优良品格的形成产生不同影响的书籍进行搭配,促使学生能从中获得品格发展的健康与完善。

第二,主体的层次性。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因个性方面的差异,指导时,我常根据情况分层次指导,低层次的学生着重看以图为主的书籍,初步培养起爱书爱读书的习惯,中等层次的学生着重看以文为主,辅之以图的童话、神话、寓言等书籍,对高层次的学生,则开始指导其阅读中外著名的童话集、短篇小说集,并引导其进行探究性学习。这样注重层次的指导,能促使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步提高。

第三,阅读的相关性。课内阅读是学生的主战场,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必要扩展与补充,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要协调好课内外阅读的关系。为此,我常结合课文学习,以课内带动课外。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看书必须同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话,才能酿出蜜来。”英国诗人柯勒律治告诉我们,阅读者对于阅读材料的选择要能“像挖宝矿的矿工,把矿渣甩在一边,只拣纯净的宝石。”别林斯基所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

因此,在平时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中,我们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以及文章的的篇幅长短、内容深浅等方面的情况,着力为其推荐一些正确合适的课外阅读内容。如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少儿版,还有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宾孙漂流记》、《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另外还可向学生推荐与教材同类材课外课文,如学习了课文《黄果树瀑布》可推荐学生阅读《迷人的张家界》一书;学习了《早》这篇课文可推荐学生阅读《朝花夕拾》;学习了课文《莫泊桑拜师》可推荐学生阅读小说《项链》或《羊脂球》等,以此作为课内课文学习的补充。

3.4 指导课外阅读方法

①浏览法。当今社会处于知识爆炸的时期,信息含量大、变化快,决不可能对所有篇目详加研究。对于那些篇幅较长或内容不是很重要,但学生又必须了解的文章,采用此法。一般只要求了解内容概况、文章主题、主要的写作方法等。

②筛选法。这是一种快速查阅资料、选取所需信息的读书方法,可按照“目的—检索—浏览—精读—摘记”的程序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分步筛选,获取所需知识。让学生学会抉择自己最需要的东西为自己的学习服务。

③精读法。对于那些文质兼美、篇幅又不长的文章,可以采用此法。这类文章可以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构思的揣摩,进而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写作的特点,从而获得知识和受到情感的熏陶。

④读思结合法。托尔斯泰说过:"知识只有靠积极思维得来而不靠记忆得来时,才是真正知识。"阅读并不是仅仅把书看一遍,还必须要求学生对书中或文中的内容有整体把握,对文章的遣词用句、中心思想、写作方法、人生启迪等有比较细致的思考。因此,教师还注意引导学生边看书边质疑,并能通过自己查询资料分析解答,从而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⑤读记结合法:古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每个学生准备一本摘记本,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及时摘录优美的词句或新问题、新知识,新感受,以便以后查阅,养成边读边记的好习惯。

⑥读写结合法。这是一种深化阅读,是让读直接为写服务,让写提高阅读的效果。把读与写结合起来的一种阅读方法。可以采用此法。可以在运用上述二种方法之后来进行,也可以通过阅读专门研讨写作方法之后,指导学生写出读书笔记。

4、摘录批注法。此法就是在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

章中富有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读与思共,思与读随。在的过程中,要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总之读书 要做到“手脑并用”才将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古语曰:“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在阅读的过程中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乃至成材后走入社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在平时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着力指导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方法。

(1)浏览泛读法。“浏览泛读法”有其具体的适用范围,比如对于那些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我们只需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时,便可采用此法。同时,当我们的读书仅为了寻求某个问题的答案或专门搜集某方面的知识时,也可采用此法。

(2)品味精读法。对于那些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的美文佳作、名篇名著和其它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我们应着力指导学生采用“品味精读法”。如此,学生则能通过静心细读体会文章的立意构思,揣摩其布局谋篇,欣赏到其中的妙词佳句,从而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

(3)读写结合法。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我们还应指导学生逐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及时拾贝的习惯。具体的笔记方式有摘抄式、提纲式、读感式等。从中高年级开始,就可指导学生写好文摘卡、读书笔记,分门别类地摘记文章的题目、作者、书刊名和知识要点,从而为学生的作文能力提升奠定基础。

(4)学用结合法。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本身渗透着阅读的方法。如《无字词典》、《煮书》、《读书作记号的学问》、《读书莫放拦路虎》、《学与问》、《精读与泛读》等。对于这些学到的阅读方法,教者应着力引导学生主动总结概括,通过同学间的相互交流,求得具体的实践应用,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课外阅读能力。

如果学生仅仅有了阅读的兴趣,不懂得如何去读,如何学会技巧,学以致用,阅读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这时,就要我们教师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我们教研组共同探讨了几种读书方法,如:

(1) 选读法。

(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让公益成为一种时尚)

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查阅、摘录与教学相关的资料,或阅读能延伸教学内容的作品、文章、书籍。

(2) 思读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问能唤起注意、启迪思维,而课后提示的思考题又是文章的重点,带着课后的问题读书能更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这是我们最常用的学习方法之一。

(3) 精读法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重点段落,精心地阅读,仔细地品味,从作者的篇章结构,思想情感中,体会到学习的方法。这种学习方法适用于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如在学习《拾穗》一文时,结合课文插图,让学生透过三个妇女的动作、神态及周围环境的描写,在把课文的背景资料和课文结合起来阅读,了解她们的艰苦生活,体会课文的中心。在学生初步掌握了如何了解人物内心活动的学习方法后,便要求学生自读下一篇课文-------<<一个老农,在田边走着>>,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4) 浏览法

对所读的课文不是逐字逐句读下去,而是快速地掠视全文,了解内容大略,寻找作者的

篇二:当“晒步”成为一种时尚

当“晒步”成为一种时尚

李杉

《 人民日报 》( 2015年10月30日 05 版)

当健身与科学习惯、自我管理、行为约束、精神自律连在一起时,不仅能影响国民体质,还能催生出生动活泼的社会风气

近段时间,微信朋友圈开始流行“晒步”,而且每天有个即时的排行榜,十分热闹。一朋友连续3天排第一,每天3万步。我有点纳闷,怎么能走那么多?朋友得意洋洋地说:“我把计步器绑在了狗腿上!”

绑狗腿之举,看上去有点小虚荣,也可能是玩笑话,不妨一笑而过。我们真正该思考的是,虚拟社交能否让运动变成现实中的时尚?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许多人常把运动挂在嘴边,生活中却很少真正给运动留时间。如果说,引入新媒体、新技术手段,通过虚拟社交中的竞争机制,带动更多人参与运动、关爱健康,就算有人绑狗腿、绑鸟腿来充数,也未必是什么坏事。

全民健身的普及,往往需要借助一定的外力,甚至是技术上的“绑架”,而微信运动等新技术的“嫁接”,看上去能起到这种作用。走步、遛弯儿本属于个人习惯,而今,新技术、新媒体和运动的联姻,却能轻松创造一种“天涯共此时”的运动氛围,让那些有心愿无毅力和不重视健身、疏于运动的人,在时尚诱惑和社交需求下,有冲动把健康生活当成一种群体性追求。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究体育装备、科学穿戴,跟随潮流练习走步、平板支撑,甚至进阶到倒立、深蹲、骑行、野外生存,与其说是运动理念在进步,不如说得益于微观运动环境的改变。

虚拟的运动社交兴起,不仅为健身打通了传播渠道,也为资本打开了新的窗口。当前,一些社交平台纷纷推出相关产品,“微信运动”推出10个月,用户超过千万;“微博运动”响应Apple Watch智能手表上线,咕咚网取得超过2亿元融资;更有“捐献步数”的公益活动……一旦新技术、新生活方式和资本的力量结合在一起,就真正有了改变社会的能量。

在“人人亚健康”“进门上楼、出门上车”的快节奏生活下,新技术能帮助人们从跟随式的“活动活动筋骨”,迈向科学系统的“健康管理”,如果再辅以大数据、慢性病远程监控、在线医疗、O2O服务,就有望迎来从“病急而投医”,向“早病早预防”乃至“未病学医”“无病养生”转变,实现新技术改变生活的美好愿景。 从某种程度上讲,一个社会,从热衷于晒颜值到晒运动,也算是社会品位的进步。当健身不仅仅局限于强健身体的单一维度,而是扩大到精神层次,与更科学的习惯养成、自我管理、行为约束、精神自律连在一起时,不仅能影响外在的国民体质,还会改变内在的国民气质,催生出生动活泼的社会风气,进而沉淀为一种推动文明向上的力量。

篇三:主题演讲--让节约成为一种时尚

让节约成为一种时尚

(4、11)

曾几何时,“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常在耳边回响;曾几何时,“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古训仍在心头萦绕;“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命题,如今重又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和战略意义。如今,我国正处在经济建设高速发展时期,资源总需求日益扩大,而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愈发明显。我们正面临严峻的考验,节能降耗,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勤俭节约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是五千年文明古国的优良传统。节约的道理听起来并不复杂,但要真正做好厉行节约,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更需要每个人坚定的节约理念支撑。节约须有长远观念,持之以恒。建设节约型社会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长久的事。物质条件差的时候要节约,物质丰富了更要节约,切不可竭泽而渔、焚林而猎,做“抢子孙饭碗,断后人活路”的事。节约须有吃苦精神,贪图享受,挥霍浪费从来都是节约的大敌。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滴水可以成河,聚沙可以成塔。建设节约型社会离不开我们每一位央行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努力实践,从身边作起,从一点一滴作起。节

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倡导俭朴的生活方式和适度消费,只要我们持之以恒,我相信,干涸的蓄水池一定会清水长流,断开的电闸一定会再度合上。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一个没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支撑的国家是难以繁荣昌盛的,一个没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支撑的社会是难以长治久安的,一个没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支撑的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勤俭节约的美德如甘霖,能让贫穷的土地开出富裕的花;勤俭节约的美德似雨露,能让富有的土地结下智慧的果。让我们牢固树立勤俭节约的思想观念,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热门话题变成永恒的主题,让艰苦朴素成为最流行的时尚,让节约成为最有品位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朋友们,节约新时空已经展现,创建/共筑节约型社会任重而道远,让我们携手共进,用我们的智慧和行动去改变我们所能改变的一切。

篇四:NGO与大学生就业的结合点——由“让公益成为时尚”开始

NGO与大学生就业的结合点——由“让公益成为时尚”开始

一、可行性分析:NGO与大学生就业的两个窘境

金融危机下,我国劳动力市场中,受影响最大的两个群体是广大的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求职过程中受到了巨大的挫折。从数据上看,2009年高校毕业生约为710万人,其中包括今年毕业的611万人和去年毕业而尚未就业的近100万人。而在需方市场上,主要由企业组成的用人单位因为出口和外商投资的锐减,招聘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必将减少。另一方面,由于海外就业形势的恶化,大学生们不仅要面对国内企业裁员的压力,还将有大量的海归人员的竞争威胁,情况十分严峻。

在这样的特殊时期,如果我们仍旧用传统的就业观念来面对,不难想象将面临更大的挫折。政府部门、用人单位以及求职者各方都殚精竭虑地思考解决就业问题的对策。

另一方面,据2008年的环境蓝皮书《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发展状况报告》报道,28.9%的环保民间组织没有专职人员;46.5%有1-5名专职人员,由此可见,70%以上的环保民间组织有紧迫的人力资源需求。2009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中国环境NGO在线推出人才供需平台。在直接回应中国环境NGO、自然保护区和绿色产业对工作人员、志愿者和实习生的需求的同时,希望对缓解我国社会日益增长的社会就业压力做出贡献。

如何摆脱环保NGO人才匮乏的瓶颈,吸引有志之士,也成为多数环保NGO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NGO发展的契机:“大学生毕业后可以先到环保NGO工作一两年”

“我希望能够通过这件建议,科学合理地促进社会公益性组织成长,拓宽大学生从事社会工作的途径。”鼓楼区爱心助学协会秘书长沈淑玲,是参加南京市第十四届二次会议人代会为数不多的民间组织的代表。在此次会议上,她提交了“加快民间法规体系建设,拓宽大学生就业”的建议,在她所属的鼓楼区第三小组的讨论中引起共鸣。

面对着当下大学生就业严峻的形势,沈女士的提案为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我们说到 “用人单位”一般是指以企业为主的市场主体,而常常忽视了在社会发展中作用日益明显的NGO组织。

那么在金融危机下,NGO组织可以有一番什么作为呢?笔者认为主要存在社会与个人两个层面:

其一、社会层面上,可以增加就业岗位,缓解社会就业压力。NGO是公益性组织,其涉及的领域可以是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据统计,在欧美许多国家中,每20个岗位中就有一个在公民社会机构。我国存在着许多草根NGO,而大学生作为专业知识技能水平相对较高的群体,在高校中已经接触过高校NGO,他们是充满正义与激情的青年人,正是NGO极缺的人才。

近日,自然之友联合绿色大学生论坛、山水自然保护中心、NPI公益

组织发展中心、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等组织在中国林业大学召开大学生就业与NGO座谈会,讨论大学生进入环保NGO就业、参与志愿工作的可能性和优势。来自环保NGO的代表跟大学生分享自己的NGO亲身经历,号召大学生选择公益事业。

NGO人才需缺与大学生就业难的两个困境,恰好形成了互补的局面。

其二、个人层面上,可以为就业人员增强技能、维护权益提供服务。

美国德鲁克管理学院资深公益讲师顾远认为环保NGO正逐渐显露出对社会和历史的影响力。在环保NGO中工作有机会参与推动历史的进步,大学生可以获得其他的领域当中很难得到的机会。NGO是一个将理念付诸实践的地方,大学生在这里可以锻炼技能,发现潜能。同时,NGO注重平等、民主、参与,比较适合年轻人的胃口,更利于激励年轻人潜能。

自然之友总干事李波是在偶然的机会进入环保NGO工作的,他认为,“每一个人,不管是一年还是半年,能够在民间组织里面学习和实践,都将是这个社会很重要的一种价值的体现。”

从西方国家的经验看,由于其自身组织的特点,NGO在获取信息、工作效率和满足多元化需求和灵活性等方面具有政府机构和市场部门无法比拟的优势。大学生刚走出象牙塔,初涉社会,NGO所提供的一些就业技能培训与服务,正可以成为一个良好的个人培养与过度阶段。

总体而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客观上为NGO组织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客观条件,NGO面对着一个发展的良好契机:就业危机很有可能使他们的存在成为大学生与社会关注的焦点,政策环境在舆论的引导下或许也会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宽泛气氛。

三、结合点:让公益价值流行成为时尚

但是,同样有一些专家认为时下看起来形势大好的大学生NGO就业讨论热潮,事实上反映的是就业难形势下大学生的一种“饥不择食”的无奈之举。

广州大学研究员佟天佑认为,尽管在国外NGO已经成为知识青年就业的一个好去处,但在我国,NGO对大学生们的吸引还没有达到国外的程度,之所以出现大学生到NGO求职或工作的现象,并不是“公益”在我国正逐渐被看好的信号,而是大学生们在从学校出来,“美梦”破碎后,在来自家庭(家人会问为什么还没找到工作啊)、社会(就业竞争太激烈)的巨大压力下的无奈选择。 这个说法给我们敲响了一个警钟:如果要让NGO借助这一契机获得实质的发展,而不仅仅是昙花一现的权宜之计,还需要倚仗于公益这一价值在社会的流行——并不仅仅是在大学生之间的盛行,更应该得到整个社会尤其是父母群体的认可。

大学生就业NGO,或许最大的瓶颈是发展空间。相较于赢利企业,NGO不可能提供更优越的待遇;相较于政府公务员,NGO不可能提供更卓

越的权势。影响力只能是无形的东西,那么如果NGO无法在金钱与权力上提供超越其他就业方向的优势,得依靠什么吸引大学生参与? 笔者认为良好的技能培训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同时,让公益成为时尚身份,让NGO经历成为社会衡量一个人能力与经历的一个参照,这才能使面对着走向独立急需有形生活保障的大学生毕业将NGO放到职业生涯的第一站,和其他就业方向一起进行无差别选择。 欣慰的是,时下各种时尚公益活动的开展,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视野,从中学生到白领,如果“热心公益=有对生活的追求=有与众不同的经历=有自己的活动圈子和朋友=有善良、博爱、热情等品质”的公式可以成为社会的共识,使NGO经历同样成为一笔不亚于IBM实习的宝贵经验财富,那么从业NGO投身公益的热潮也就不再是昙花一现。

四、小结

有人说这是一个自私的年代,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长,许多人小时候培养起的斑斓梦想都一步步被生活现实磨灭,不得不先为着自己碗中的饭思量;又有人说这是一个无私的年代,因为越来越多的公益组织、基金项目成立,数量与规模大概都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新纪元。

在这样的环境下,剥除政策方面因素的制约,如今NGO发展面前是沃野千里,却又不得不面对人员的危机。当代的大学生是NGO人才招募的理想群体,但是NGO的诱惑力又明显不如财大气粗的企业、政府。

篇五:让读书成为一种时尚

让读书成为一种时尚

——福清市第二届“读书月”活动述评

作者:林秋明 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2007-11-19

本报记者 林秋明

十月的融城,惠风和畅,翰墨飘香。以“书香玉融,魅力福清”为主旋律,为期一个月的福清市第二届“读书月”活动圆满落幕。此次活动是市委市政府为广大市民摆设的又一道文化盛宴。浓浓的书香飘进社区、家庭、机关,飘进学校、企业、军营,使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美誉的玉融大地树立起一个新的文化坐标,让尊重知识的福清人民多了一个收获知识的途径。

本届“读书月”期间,我市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了广大不同年龄、职业和文化层次的市民踊跃报名、广泛参与。文明单位向“社区文明书屋”捐书、“社区文明书屋”授牌、“保护母亲河”摄影展、金秋书市、图书音像制品展销、“优秀图书推荐与漂流阅读”等活动,交相呼应,奏出了和谐、快乐的文化交响曲,成为福清人倡导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倡导先进文化的有效方式;“聆听国学”名家讲坛、“弘扬福清精神,推动激情创业”演讲比赛、“好书传真情”图书捐赠、“读书在社区”、“爱心妈妈伴我成长”家庭教育成功之道巡回讲座等活动,精彩纷呈,不但丰富了“读书月”的内涵,而且让“读书月”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书香家庭”评选、“校园读书节”、“我最喜爱的十本书”、“经典美文诵读”等活动,通过许多家庭和个人独特的读书经历、感人的读书成长故事,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的共鸣,不但鼓浓了崇尚文化、追求文明的浓郁氛围,也让广大市民享受到读书的乐趣,充分理解了读书的深刻意义。玉屏街道一名干部说:“当学习速度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速度时,社会就会退步,城市就会落伍,个人就会被淘汰。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要想在生存和发展中取得优势,学习是惟一持久的竞争力。”

“读书月”活动是福清文化领域的一张名片,也是建设“学习型社会”、提高福清文化品位、提升市民综合素质的有效载体。如何让这张名片更加闪亮、

内涵更加丰富,本届“读书月”组委会牢牢抓住“创新”二字大做文章,并紧扣当前全市上下如火如荼开展的“激情创业在福清”活动,把“读书月”活动开展得更加有声有色、斑斓多姿、生机勃勃。我们相信,随着今后“读书月”活动持续、成功举办,这种“载体效应”将愈加明显,争创“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家庭、“学习型”个人的氛围将愈加浓厚。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本届“读书月”活动的成功举办,使“读书明理、读书求知、读书成才”成了全市广大群众的自觉追求,为现代福清人的生活方式注入全新的理念,为“开放融合、拼搏争先”的“福清精神”树立了鲜明的标杆,也为推进我市今后文化建设及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从而为我市向“文化大市”、“文化强市”目标的迈进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读书能使狭隘的人变得豁达,粗俗的人变得文雅,脆弱的人变得坚强,目光短浅的人变得志向远大,能使国家走向文明富强。读书,对于全市勤劳朴实的人民,是一种良好的期盼;读书,对于振兴亘古文明的福清,是一剂良药;读书,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传承千古的利器。

书香四溢的“读书月”,使福清人多了一份别样的美丽。魅力四射的“读书月”,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让我们在读书中更加自信、充实地走向美好的未来。

让读书成为一种时尚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 选择这一天的灵感来自于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中勇士乔治屠龙救公主,最后勇士得到了公主的一个礼物,不是给了英雄一个吻,而是象征着知识和力量的一本书。于是每到这一天,加泰罗尼亚的妇女们就赠送丈夫或男朋友一本书,男人们则会回赠一枝玫瑰花。即加泰罗尼亚地区现在的大众节日“圣乔治节”。其实更特别的在于,这一天是举世闻名作家塞万提斯和莎士比亚的辞世纪念日,众所周知莎翁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世纪。据资料表明,自“世界读书日”宣布以来,读书日走过12年历程,已有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参与此项活动。每年的这一天,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在肤色各异的人种之间,在操着不同语言的国度里,人们不约而同地做着同样的事情——读书。

“希望在地球上每一个角落的人,无论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是患病还是健康,无论是繁忙还是闲暇,无论是不幸还是幸福,都能够享受到读书所带来的巨大乐趣。”这是“世界图书日”发布时的主旨宣言,也是“世界读书日”12年来遵循的准则。其实各国早已把读书的宣传活动变成一场热热闹闹的欢乐节庆。从今天起,在成都图书馆为先锋的借阅“零门槛”之后,金牛区、锦江区等9个区的区级图书馆都将免费办理借阅证。而内江师院以“世界读书日”为向导而举办的第三届“读书月活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沱江学子”讲座 、读书笔记、读后感征文、辩论赛等早已是全院师生的关注点。大家都期待着今天的到来,等待着无数的文艺精彩,特别是那文化精髓——“沱江学者”讲座。

其实节日的作用,常常是一种提醒:在无谓的忙碌中,不要忘了,生命中还有一些更重要的东西。读书,不仅能够延长生命的长度,而且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阅读可以继承和锻造精神,精神会融入生命,融入血液;阅读支撑生命,生命因阅读而高贵。联合国确定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旨在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使图书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今天你阅读了吗?这是前段时间中国社科院读书调查中的一个问题。的确,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几千年来一直为人们崇尚的阅读越来越边缘化了。不少人甚至发问道:我们已经走进了网络时代,读书还真的有那么重要吗?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百度一下就可以找到你想要的各种信息,我们为什么还要读书啊?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化的到来,阅读不仅仅指的是读书还包括了上网,也就是读屏。那么电脑能够取代书吗?电脑是否就是未来的书?或者说电脑会是书的敌人?其实网络世界就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一面镜子,在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生活中的影子,但是却无法取代现实。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来看书,但是所有网络世界中最精华的东西最后都会以书的形式保存下来。网络就好像是一本泛滥了的流行杂志,期刊则在这个浩如烟海的网络中把同类内容汇拢起来,而书是把这个杂志浓缩压成精华。在信息时代,不是看谁占有的信息多,而是用最少的时间去占有最有价值的信息,所以从时间成本上说书更有效。

或许我们手头要处理的事情很多,但如果我们能够在每一天里努力地挤出一点点时间来读一点书,那么,日积月累几年下来,读书的成效将一定会显现。其实我们所说的读书——是“非功利的阅读”——并不是为了实用才去读,读书最大的理由就是因为书是有趣的,读书是快乐的。并且这种快乐是世界上最有深度的快乐,这是不读书的人无法体味得到的,是电脑带不来的快乐。这种快乐起源于人类与生俱来的求知欲。书向我们展现了另一个广阔的世界。人生活在世界上,受到各种限制,从空间上,我们可以通过交通工具到达世界的各个角落,但是我们能够到达的地方毕竟有限,而书却可以突破空间和时间。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现实的生活已经证明,书中其实并没有颜如玉,书中也没有黄金屋。读书是人在用书,而不是为书所用,书并不能够带给人生真正的幸福,幸福只有从人的身上才能够得到。书不过是一个桥梁,让我们可以去了解世界、了解生活、了解别人、了解自己,通过读书我们会发现我们距离幸福其实很近很近。

“4月23日”,让我们像关注“圣诞节”那样关注“读书节”,如同钟情“情人节”那样钟情“读书节”,让读书装点更多人的生活,让读书活动伴随更多青少年的成长之路,让书香飘满更多的家庭、校园、机关、企业和社区的时空,在读书过程中追求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在今年的“世界读书日”,我们倡议:

今天,请您告诉亲朋好友: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把节日的喜悦一同分享; 今天,请您的心灵暂别喧嚣,读一本自己喜爱的书,并把阅读的心得一起传递;

今天,请您在书店门前停下繁忙的脚步,在书店浓郁的书香里,休憩您劳累的身躯,滋润您心灵的养分;

今天,请您走进久违的图书馆,办一本借书证,借阅一本书,在图书馆的借阅簿上留下您的芳名;

今天,请向您的至爱亲朋赠送一本好书,把您对他们的浓浓爱意通过书来绵绵传递; 今天,请您怀想您所能怀想的学者和大师,把您的感悟、理解和纪念通过阅读他们的作品予以表达;

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建设一个节日,确立一种信仰——阅读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组成

部分,阅读是幸福、快乐、精彩、高尚的人生体验,让终身学习、毕生阅读成为习惯和风尚,成为和谐社会亮丽的风景与泱泱的文化。

开卷一定有益。在这春光灿烂的日子里,泡一杯香茗,轻轻地捧起一本心仪的书,让那些字字句句伴着墨香笑着向我们走来,走入我们的心田,滋润我们的灵魂!紧握智者的手,让那些真知灼见伴着思想把力量传递给我们,建构我们追求的理想,充实我们的“财富”!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