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小小菜园趣事多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5:24:16 作文素材
小小菜园趣事多作文素材

篇一:《一件小小的趣事》

一件小小的趣事

童年像一个五彩斑斓的盒子,里面装着许多闪光有趣的回忆。细想起来,其中有一件很小很小的趣事,我至今难忘。

那天,我和几个要好的朋友背着篮子去找猪食。我们唱着歌来到田里,开始分头去找猪食。忽然,一个小伙伴很高兴地大叫起来:“大家快来啊,快来看啊”。我急忙放下手中的镰刀,跑过去一看。原来啊,是他发现了一条鳅鱼。“这里肯定有很多的鳅鱼洞,我们来比赛抓鳅鱼吧?”于是我们卷起裤脚和袖子,蹚入水中,仔细地开始捞起来。哇,大大大小小的鳅鱼洞。我们争先恐后的去抢。把抓来的鳅鱼装进我们喝水的瓶子里。眼看着瓶子里的鳅鱼越来越多。我走到另一边,看到那里的鳅鱼也不少。喜出望外的我捞得满头大汗,但是一点儿也不觉得累反而越捞越来劲。最后,我们互相在一起比,看看谁捞得最多。真是太高兴了,原来是我获得了第一名。把我高兴地连蹦带跳的大叫起来。

天色已晚,看到篮子里少得可怜的猪食。我一拍脑袋,糟了,忘记找猪食了。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小伙伴们,快,快分头去找猪食”。我们快乐地挥舞着手中的小镰刀,不一会儿,篮子就装满了。我们哼着歌儿回家了。

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两年多。但是,每次想起来,都不由自主的笑起来。童年,真的很快乐!

篇二:童年趣事多

童年趣事多

童年趣事多

小时候做过许多傻事,有的像浮萍一样飘远去,有的却深深烙印在心??

水洗照片

那时我正读小班。一次“六·一儿童节”,妈妈给刚表演完的我们合影,并承诺给每人一张照片。过了几天,我们赖老师见照片还没拿来,就问我:“彭馨槿,你妈妈把照片洗好了吗?”我沉思片刻,抬起头,天真地答道:“正在搓泡泡,用水冲干净,晾干后就拿来哟!”老师愣了一下,随即笑得前俯后仰。

认 字

好像是4岁左右吧!有一天和妈妈到外婆家去玩。外婆打开电视,电视正在演一部连续剧《孝子》。我走过去,指着电视右下角的“孝”字,非常神气地说道:“这是‘老’,老子”,还得意洋洋地补上一句“怎么样?我聪明吧!”至于后来全家人是怎么个反应,不用我说吧!

贪吃酿大祸

桑葚,深红色,味甜甜的,非常好吃。自从爸爸给我买了这种水果回来,我便记下了它们小小的模样。有一次,我在河边草丛里看到了红红的“桑葚”,便摘来吃。回家后肚子很痛,奶奶问我吃了什么了,如实回答后,传过来一阵责骂声。你猜我吃了什么?蛇莓。怪不得怎么不甜,还涩涩的??

放大镜烤肉

回老家了,乡村就只能靠自己找东西玩,那可没什么玩具。和隔壁家的小伙伴拿来放大镜,他说:“把这个放在阳光下就能烤东西。”我不信,他就捉来一只叫“干柴棒”的虫,把它放在阳光下面,用石头压住一只脚防它跑掉,我们又把放大镜举在离虫4厘米的地方,调整放大镜,把白点聚在它身上。果不其然,大约两三分钟,虫身上就烧了几个黑洞,直冒着烟。我突发奇想,弄块肉来烧多好呀!于是偷偷切了一块肉放在盘子里,我一真举着放大镜烤,烤了一下午,手已经酸得不行了,却什么动静也没有??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幸福和欢乐;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童年趣事,回味无穷!

篇三:《姥姥的菜园给予我童年的快乐》作文解析

《姥姥的菜园给予我童年的快乐》作文解析 作者:谭渝峰

来源:《新校园·中旬刊》2015年第01期

摘 要:《姥姥的菜园给予我童年的快乐》以一个学生的角度,详细记录了童年在姥姥家菜园度过的快乐时光,如今时光不在,但菜园给予他的美好回忆依然永存。文章通过一小段插曲,描写出与姥姥的细腻感情,生动的叙述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结尾抒情,呼应文章开头,是篇值得阅读的文章。

小小菜园趣事多

关键词:菜园;童年;快乐

首先,文章以环境描述作为开头,让读者产生联想。语句大量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优美。

夕阳的余晖洒在小溪上,使得平静了许久的小溪闪闪发光。天上的白云懒散散地飘过;地上的小花低着头,没精打采地与地面说着不舍;小草微微摇动着身体,与夕阳说着再见。夕阳总是用最后一束阳光照进姥姥家那一小片菜园,让菜园始终保持着美丽。

紧接着介绍菜园的基本样子,以及姥姥对菜园的重视。引出下面一个一个有趣的故事: 从小我就喜欢和姥姥在一起,姥姥的笑总是最慈祥的,跟姥姥在一起的时光总是快乐的。菜园总是被姥姥打理得特别好。每天早晨起来找不到姥姥,我就知道姥姥一定在菜园里,她总是细心地打理那些心爱的宝贝。其实姥姥的家并不大,但是菜园子外围被姥姥用小小的木桩隔了起来,圈起来的园子像一块不被人打扰的净土,绿得纯粹,让人心生美好。这片小小的菜园子承载了我许许多多美好的童年。我真想一直一直在这里生活下去。

接下来,开始逐个描述自己在菜园子遇到的有趣的故事,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语句俏皮有趣。爬李子树,引人联想,蚂蚁搬家仿佛就在眼前。

闲着没事我总喜欢去菜园玩,但园子里的狗总是冲我叫,对我不是很友好。要不是有链子拴着它,我猜它肯定会将我咬得遍体鳞伤。其实我很喜欢狗的,但却讨厌这只小狗。它对家里的每个人都很客气,总是喜欢和姥姥姥爷撒娇,围着哥哥周围转,却是喜欢针对我,害得我每次进菜园时心总是怦怦直跳。看着满菜园的绿色,心情自然是好得没话说,感觉到前所未有的自由。在园子中飞快地奔跑,就算摔倒也不会影响到我的好心情。姥爷每年都会给我留一小块地,一到播种的季节我总喜欢将姥姥的园子种得满满的。我对这些小小的菜苗充满好奇,经常问姥姥它们什么时候长大,兴冲冲地拿着瓢给它们浇水,尽管它们看着还是无精打采,没有精气神。

姥姥家的菜园中间有棵李子树,我无聊的时候都会很熟练地爬着梯子去看看果子熟没熟,姥姥拿我没办法,坐在李子树旁看着我乐。李子树旁就是黄瓜架,黄瓜架是最受小朋友欢迎

的。翠绿的叶子将支架挡的一丝光亮也透不过去,离远看去像个小山丘一样。浓密的叶子里几个刚刚冒出头的黄瓜,顶着一朵黄色小花,开得正艳,十分可爱……

慢慢的,我和姥姥家附近的小伙伴打成一片,我最喜欢和小伙伴玩捉迷藏的游戏。吃过晚饭,我总是迫不及待地冲出家门,钻进姥姥修整好的菜园里,躲在高高的豆角架下,眼前被一片片绿色所覆盖,兴高采烈地等着看伙伴们找不到我而着急的样子。每次被小伙伴们找到,出来时身上都会粘上一片片叶子。小伙伴总是偷偷在旁边笑我,却不告诉我为什么,弄得我狼狈不堪而又不自知。每当这个时候姥姥准会揪着我的耳朵教训一番,怪我弄坏了她的菜园子。 最后做了一个总结,表达了作者对姥姥的无限怀念:

菜园子里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其中有苦也有甜。我总盼望着假期快点到来,又能去姥姥的菜园子玩了,那里是我最快乐的地方。夕阳最后一束阳光照在我的脸上,让我不禁又想起了姥姥的菜园。

姥姥的菜园子记载着我的许多美好记忆,有我最亲爱的姥姥,我们一起种菜,一起忙碌,是我曾经最留恋的时光。如今,我还能记起姥姥的忙碌的双手,智慧的眼睛,我会一直陪伴着姥姥,陪着她走到永远。

教师点评:菜园子是你在姥姥家的美好记忆,在姥姥家的日子成为难忘的回忆。文章交代了具体的时间、地点,每一时间段发生的故事,主次明了。最后通过一小段插曲描写出与姥姥的细腻感情,生动的叙述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结尾抒情,呼应文章开头,是篇值得阅读的文章。

总结:小学生学写作文犹如婴儿学走路,刚起步时,需要家长和老师这两只手同时用力,牵着他们学步。只有当孩子有了一定的自我控制和约束能力之后,才可以慢慢放开家长的这只手,然后是老师在适当的时候鼓励孩子不依靠别人自己走,并放手让他自己走。相信在学习写作的路上,有了家长的帮助和辅导,孩子一定能够走得更快、更好。

(指导教师:向奇洋)

篇四:娃娃家里趣事多

游戏活动案例:

娃娃家里趣事多

——在游戏中学习

《我爱我家》是中班的一个很重要的主题,因为中班的年龄正是孩子们建立自我意识和认识社会的重要阶段。《我爱我家》的主题正符合了这个年龄段幼儿的需求,因此也成为了很多教师开展主题活动的首选。通常老师们会利用环境的创设,如:收集展示班级里每个孩子的全家福;预设集体教学活动,如:学唱歌曲《我的家有几个人?》《家族歌》等等。这些活动为孩子了解自己的家,感受家庭的温暖,认识社会的

中班上学期刚开学不久,娃娃家依然是最受孩子们喜欢的游戏。每天娃娃家里都是人头济济,每天游戏后的交流分享中,大家经常发现很有趣的现象:爸爸妈妈会有好几个,大姐姐、小姐姐、哥哥、舅舅一大群。他们彼此并不十分明确对方的角色身份,做的事情却又都十分雷同:烧饭、抱娃娃、打扫房间。

其实,这些情况正是反映了幼儿的实际游戏水平和认知水平。这些孩子虽然已经升入了中班,但是游戏水平和认知水平不会随着孩子们升入中班一蹴而就地提高。要让孩子的游戏水平提高,教师就必须和孩子一同分享游戏的过程,在过程逐渐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

于是,我们和孩子一起在娃娃家的游戏中开始了游戏也开始了学习??

游戏开始了,星星跑到了娃娃家,将围兜穿了起来。她对边上的乐乐说:“我是娃娃家的妈妈。”乐乐不服气地对星星说:“我才是妈妈!”“不行,我是妈妈,我穿着围兜了!”星星毫不示弱地反驳道,乐乐想了想说:“那么我就是阿姨!”……就在她们两个说话的时候,娃娃家里又先后进来了陈诚,小龙、大川、菲菲和甜甜。娃娃家里挤满了人。星星忙着给娃娃喂饭,陈诚在摆弄着餐具,乐乐不停地在娃娃家进进出出,甜甜拎着一袋刚从小超市里买来的东西放到娃娃家的桌子上……每个人都在忙忙碌碌。

刚从小班升上中班的孩子,对娃娃家的热情不减。可是,老师发现孩子们在游戏中没有协商,角色的意识还比较模糊。令老师“头晕”的是:几乎每次游戏前都对孩子提出“要商量谁干什么”游戏规则。可是一旦游戏开始,孩子们往往全然忘记了这一切迫不及待地开始他们的游戏。

游戏结束后,照例大家坐在了一起说说游戏中的事情。说到了娃娃家,七个孩子都站了起来声称自己在娃娃家游戏,是娃娃家的人。于是,老师请他们介绍一下自己是娃娃家的什么人。这下令人捧腹的事情发生了:娃娃家里有一位妈妈,两位爸爸。爸爸和妈妈都认识自己的孩子是哪一位,更有趣的是娃娃家的爸爸被姐姐认作爷爷了……刚才在娃娃家做游戏的七个孩子也都笑了起来。

孩子们的这种情况显然是违背生活常理的,“家人应该是互相认识的。”老师知道孩子们一定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只是这种经验并没有被唤起。联系主题《我爱我家》,“全家福”的活动不正是要让孩子介绍自己的家人吗?何不趁热打铁,用主题中的学习活动来解决游戏中的实际问题呢?于是——

老师请星星把她的全家福照片拿了出来,问他:“这是你们全家的照片吗?”星星点点头,老师请他向 大家介绍照片上的家人。

于是,星星大声地介绍了起来:“这是我妈妈、这是我爸爸、这是我外婆、这是我外公,这是我。”

老师故作惊奇地问道:“你都认识他们的?”

星星毫不犹豫地点头答道:“是的。”

“那么,你妈妈认识你外公、外婆吗?”老师继续追问。

“认识!”星星回答的很坚定。

“那么,你外公、外婆认识你吗?认识你爸爸吗?你爸爸认识的外公、外婆吗?”老师抛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星星用不停地点头予以了肯定。

在这个过程中,坐在座位上的孩子中间发出了一些小声音:“我的爸爸、妈妈也都认识我外公、外婆的。”“家里的人都认识的。”……

从孩子们的窃窃私语中,老师发现:孩子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常识已被“唤起”,现在正是趁热打铁的好时机,孩子们即解决了当前游戏中的问题,又进一步感知了“什么是家?什么是家人?”

老师这时对大家说:“原来,自己家里的人都互相认识的。那么,娃娃家的人都互相认识吗?我们来问问他们吧!”

在笑声中大家得出了结论:一家的人都应该是互相认识的,如果不认识就不是一家人了。为了不再闹出这样的笑话,以后在做娃娃家的游戏时,一定要互相认识。在笑声中,孩子们想起了自己的家里所有的家庭成员都是彼此认识,大家约定在娃娃家游戏里也要彼此认识。

游戏中,老师巧妙地将主题活动《我爱我家》中的“全家福”的一个环节移植到游戏中,通过孩子介绍自己家里的成员,发现原来一家的人都应当是彼此熟悉认识的,对比游戏中娃娃家里的人却彼此毫不相关、互不认识,实在很荒唐!就在孩子们的笑声中,大家不仅对“家”和“家庭成员”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了,同时也发自内心地制定了规则:在娃娃家玩游戏,要彼此认识。

源自孩子们游戏中的问题,教师链接主题中的学习活动,既帮助孩子们解决了问题,又很自然地孩子们进行了相关的学习体验。

通过了“全家福”的交流分享后,一段时间里,每次游戏后老师总要和孩子认识认识娃娃家的人。每次总要请他们互相介绍,大家一起见证娃娃家的人是否都是互相认识的。

游戏中娃娃家又有发生了新的状况:小小的娃娃家里挤进了11个孩子,只见他们都在娃娃家里忙忙碌碌的:小羽正在烧菜;乐乐坐在沙发上看书;浩浩和天天都在摆放餐具;明明不停地穿梭于娃娃家和小超市不停地将小超市的东西买到娃娃家……其他几个孩子作的事情也和他们差不多。

游戏结束了,娃娃家的孩子们被请到了大家面前,在自我介绍时大家知道:今天的娃娃家有爸爸、妈妈、外婆、外公、奶奶、叔叔、姑妈、大姐姐、小姐姐、哥哥和阿姨。

孩子们为了能参加到娃娃家的游戏中,丰富了很多的家庭成员的称谓。从原来单一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称谓,逐渐地扩展到了“叔叔”“舅舅”“姑妈”七大姑八大姨的称呼都出现了。老师暗暗地欣喜:孩子们为了使自己能参与到游戏中,已经学会用自己在生活中学到的、认识的一些称谓用在了游戏中。

源源在座位上看着站在前面的同伴情不自禁地说了声:“哇塞,娃娃家有十一个人!”源源的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娃娃家有那么多的人呀!”教师立刻“全选”了这个话题,充分地将幼儿的讨论和班级创设的全家福的环境以及教材中《家有几口?》的活动联系起来。

“娃娃家里应该有几个人?你们家里天天在一起的有几个人?”在和孩子们的交流中大家开始讨论起了“家里到底有几个人?”的问题。

孩子们对照着班级里全家福的相片开始了研究,发现我们班级里诚成的家里人最多,有12个人。老师问诚成:“你们照片上12个人天天都住在一起、一起吃饭、睡觉的吗?”

诚成忙摇着头说:“不!这是我爷爷生日的时候拍的全家福。天天住在一起的只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我。”源源一听忙得出了结论:“其实诚成家只有五口人。”其他的孩子们也都认同。照片上其他的人都是为爷爷过生日来的亲戚,这些亲戚都不和诚成住在一起。

老师不失时机地对小朋友们说:“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的亲戚,比如:姑妈、姨夫、舅舅、伯伯……那么多的亲戚平时并不是天天住在一起的。天天住在一起的人才能算是我们的家人。”

由于老师和孩子“用事实说话”一起讨论解决的是孩子们在游戏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整个交流的过程中,孩子们都特别的投入,平日里的生活经验被再度唤起。

老师再度追问孩子们:“什么时候,你的家会来很多的亲戚?”

这下孩子的发言一下子踊跃了起来,峰峰说:“我们搬到新房子里以后,很多亲戚都来我们家玩,说我们的新房子漂亮。”乐乐说:“过节的时候,我们家来了很多的亲戚。爸爸请他们到饭店里去吃饭。” 诚成说:“爷爷七十岁生日的时候,我们家来了很多的亲戚,大家吃生日蛋糕的。”……

热烈的讨论不仅帮助孩子们解答了什么时候家里会有很多的亲戚,也唤起了孩子们许多的生活经验,为以后游戏情节的发展提供了素材。

在这次的游戏活动后,我们趁热打铁地运用教材中提供的歌曲学习活动《家有几口?》让孩子感悟了什么是“家人”的一个概念。

教师还根据孩子们在游戏中出现的不少家族成员的称谓,安排了集体语言教学活动《家族儿歌》孩子们琅琅上口地念诵着:“妈妈的妈妈是外婆,妈妈的爸爸是外公,妈妈的兄弟是舅舅??”

自从和孩子进行了亲戚和家人的讨论以及相关的学习活动后,游戏中娃娃家已经很少出现拥挤混乱的现象了。

一天,小艺是娃娃家的妈妈,乐乐和川川都要做爸爸。在他们争执不下的时候,小艺给他们进行了分工。她对两个男孩子说:“乐乐的个子高,做爸爸。川川的个子矮只能做弟弟”在接下来的游戏中,小艺还对川川说:“弟弟要上幼儿园。”

由于孩子们已经对之间已经达成的默契,使得川川毫无怨言地被小艺安排到了幼儿园做小朋友。 在游戏后的交流活动中,小艺的这个做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川川和小艺的合作也得到了肯定。

可是,今天游戏中还是扮演妈妈的小艺和龙龙发生了争执。原来,龙龙要做爸爸,娃娃家已经有爸爸了。小艺就要龙龙当弟弟去幼儿园,可是龙龙说:“我不做弟弟,我是舅舅。”“舅舅要不要上幼儿园?”小艺迷惑了,她愣了一下然后很快地反应过来说:“妈妈的兄弟是舅舅。”(这是不久前学的《家族儿歌》里的话,小艺“活学活用”了)小艺很认真地对龙龙说:“我是妈妈,那么你是我的弟弟啰?”龙龙点点头说:“是的,我就是你的弟弟!”

“弟弟就该去上幼儿园!”小艺斩钉截铁地对龙龙说。

“可是……我……我……我是……舅舅呀?”龙龙自己开始“迷糊”了,“舅舅不上幼儿园。”

“不!”小艺反驳道:“你是我弟弟,弟弟就是小孩子,小孩子就要上幼儿园!”

龙龙似有委屈,可是又无法辩驳,他只得悻悻地走到幼儿园做起了小朋友。

在一边观察到这一幕的老师突然意识到:虽然集体活动中已经教过了《家族儿歌》,很多的孩子都能琅琅上口地背诵儿歌,但是对一些家族成员之间概念的认识还是有模糊的。游戏给老师提供了一个更好地观察幼儿对知识经验掌握和运用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我们可以发现孩子真实的经验水平。小艺错误的“权威”使得龙龙只得到幼儿园去做“小

弟弟”,龙龙似乎感到了小艺的理由并不充分,但是却有无从反驳辩解。

在游戏后的交流分享中,大家讨论起了这个“舅舅上幼儿园”的话题,结果发现很多的孩子这样认为:舅舅是妈妈的兄弟,兄弟是哥哥和弟弟的总称。如果是哥哥就不必去幼儿园,因为他已经长大了。如果是弟弟就必须去上幼儿园,因为弟弟总是小一点的。

面对新的命题“妈妈的弟弟要不要上幼儿园?”摆在了老师和孩子们的面前。于是,我们班级就进行了一次小型的家园互动的调查学习活动。

结果我们发现:班级里29位孩子,有9位小朋友有舅舅,其中是“妈妈的弟弟”的舅舅有4位,这4位舅舅中,3位已经工作了,1位在读大学,没有一位小舅舅是在上幼儿园的!

再一次的事实摆在了孩子面前,孩子们终于在这个过程中领悟了一个道理:妈妈是大人了,妈妈长大了,她的弟弟也长大了,所以妈妈的弟弟不必上幼儿园。

星星和霏霏都在娃娃家玩。星星拿起了一只小包包不时地在教室了逛来逛去,霏霏则在娃娃家围着小围兜烧菜。老师对霏霏说:“呦,娃娃家的妈妈,今天烧这么多的菜,是不是有客人来呀!”霏霏一边忙着一边对老师说:“我是阿姨,星星是妈妈。”老师再去问星星,星星的回答是:“我是娃娃家的妈妈。”

老师的第一反应是:霏霏和星星的角色意识和角色职责似乎很混乱。

老师问星星:“妈妈你在干什么?”

“我在逛马路。”星星大声地告诉我,并且接着说:“我去买东西,还要去看戏。”老师笑着对星星说:“娃娃的肚子饿了怎么办?”这时一边的霏霏插嘴说:“我给娃娃烧好饭了。”老师对她俩说:“妈妈怎么不烧饭,不烧菜?”霏霏说:“我是阿姨,我管烧饭,我天天来烧饭的。”

老师恍然大悟,此“阿姨”不是彼“阿姨”,这里的“阿姨”是钟点工,联系在霏霏平时的家庭生活,每天接送霏霏的不正是家里的钟点工吗?

游戏结束后,教师反思自己在游戏中的指导行为:其实今天的游戏中教师的行为与其说是“指导”不如说是“干扰”。社会是在发展着的,教师如果以固有的经验和孩子进行游戏的互动,那么有时候就会对孩子的游戏行为进行误读。

篇五:2.6《菜园小记》教案(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2.6《菜园小记》教案(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历史和时代的眼光审视作品,领悟作品蕴涵的时代精神。 2、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品味本文质朴自然的语言风格。

3、学习延安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苦为乐的高尚品质,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教学重点

1、探索作品中的民族心理与时代精神。

2、鉴赏本文以小见大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

将本文的“种菜之乐”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隐耕之乐”进行比较,体会异同。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一千六百多年前,我国伟大诗人陶渊明用他田园牧歌般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返璞归真的世外桃源图。图中是“其地平旷,屋舍俨然”的林间村落,是“阡陌交通”“往来耕作”的劳动场面,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祥和生活。这古朴淳美的画卷唤起了多少人美妙的遐思。一千多年后,在中国的一方土地上竟真的出现了幻想中的“桃源”,那么它究竟在哪里呢?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又是什么样子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随曾经身处其间的作家———吴伯箫走进他的“桃源深处”。本节课,我们共同学习《菜园小记》。

二、探索作品的民族心理与时代精神

(一)整体感知作品,找出关于时代和背景的文字,推断作品主题。

提问: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写了在延安蓝家坪中的小菜园以及在菜园中劳动的乐趣。

提问:文中的菜园在哪?写的是什么时期的事?

明确:由第2、5、6段中的“延安蓝家坪”“大种蔬菜的时期”“那几年,在延安的同志,大家都在工作,学习,战斗的空隙里种蔬菜。机关、学校,部队里吃的蔬菜差不多都能自给”等语句,可以看出本文写的是解放前在延安大生产时期的场景。

本文写的是1941至1942年的事。当年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动派对我根据地试行经济封锁和军事进攻,叫嚣着要“饿死八路军,困死八路军”。在这紧急的形势下,怎么办?毛主席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于是延安军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开荒种地,纺线织布。当时还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文艺作品,比如歌唱家郭兰英演唱的《南泥湾》和《东方红》组歌中的《军民大生产》都红极一时。延安军民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用劳动的双手挫败了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妄图困死我八路军的阴谋。 提问:本文通过写这一时期的小小菜园想表现什么主题?

明确:表现延安军民面对困难的局面不气馁,不灰心。团结一致,笑对困难,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和昂扬的精神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崇高精神。

(二)看文章结尾处时间,推断本文创作意图。

提问:既是大生产时期的事,为什么本文创作时间不是40年代,而是1961年呢,这一年又发生了什么事呢?

明确:当时,由于中国共产党“大跃进”和“反右倾”政策的错误,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以及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我国国民经济在1959年—1961年出现了严重的困难。现在五六十岁的人都经历了那个时期。全国人民生活条件极差,有的地方草根树皮成为人民的主要食物。

提问:推测一下作家为什么选择在这一时期写作延安军民大生产的事呢?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明确:在这时写这篇文章,作者是要鼓舞人们的斗志,激发人们的建设热情,希望人们能继承和发扬当年延安军民的优良传统,团结一致战胜困难。

(三)小结用历史和时代的眼光审视作品的方法。

一切文学样式都是作家在特定时期的某种人生感悟、思想情绪的表达,这个特定时期也就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理论依据。因此用历史和时代的眼光审视作品是一种比较常用的鉴赏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从宏观上把握作品主旨,领悟作家创作意图。

三、鉴赏本文以小见大的写作特色

提问:作者要表现延安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苦为乐的精神这一重大主题,没有写轰轰烈烈的三五九旅,也没有聚焦火热的南泥湾,却独独钟情于一方小小菜园,这块小小菜园真的能承载住这么厚重的心声吗?下面我们来研读作品,看一看小菜园是如何体现大意义的?

提问:本文题目“菜园小记”中的“小”所指的是什么?

明确:一为菜园小,二为事件小。

(一)菜园小:是如何体现的?找出文句,分析菜园面貌。

明确:菜园是“就园里的隙地开辟的。??共有三五处,面积大小不等??约二三分。??见缝插针??‘十边’都种了。”这些语句可以看出菜园很小。

提问:菜园虽小,但作者如何看待这小菜园?对它是什么感情?请找出具体语句加以分析。

明确:虽然很小,但是作者却以极富神情的笔触描绘这块菜园。3至6段描写了菜园的环境、景致。菜园周围是果园,果园中桃树、杏树开着粉红色的花,成熟时是水杏和毛桃,还有垂垂联珠的海棠,果实丰硕多汁。果园又是花园,长满了繁茂泼辣的花朵。其中“热闹”“繁盛”“泼辣”等词语,描写出花园中草木茂盛、花朵争相开放的景象。菜园在这块地中土壤肥沃,阳光充足。我们随着作者的介绍,仿佛也置身于这枝叶掩映、花果飘香的小园。如此美好的景致,怎能不让人心向往之。

提问:文章开头写“种花好,种菜更好”有什么用?

明确:强调了种菜的实用性;表达了作者不尚奢华,追求朴实的审美观点;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自然地引出对延安蓝家 坪菜园的回忆。

(二)事件小:文章写了哪些小事?小事中能不能看出延安军民的精神面貌?

明确:写了浇水、积肥、种菜等事,都是平常小事,按照农事活动的自然流程来写作。 提问:在每一个劳动过程中,延安军民是什么态度?是否能通过这些小事表现出他们身上高贵的品质。

1、第7段:这一段重点描写了菜园中的一眼清泉,有人说正是这一眼泉把“这巴掌大的菜园写得神奇而别致”,你如何看待?明确:菜园中的这眼泉泉水清冽,一清到底,永不枯竭,像童话里的宝瓶,既可以用来浇地,又可以用来洗头洗衣服,菜园因这一眼泉而精致,这一眼泉因菜园而神奇。难怪作家感叹道“这比沧浪之水还好”。

提问:作者和他的同志们是否因为这得天独厚的地理因素而沾沾自喜?他们是什么心理?

明确:他们不但不得意洋洋,反而在思想和行动上严格要求自己,下定决心要把菜地种好,管好。表现了高度的自觉性。可见不但景美,人的心灵更美。

2、第8段:这一段没有重点写如何积肥拾粪,写了什么?有何用意?

明确:作者把笔触放在了对讲课老农的描写和自己学的的技能的介绍上。写老农的文字比较深刻,为读者描写了一位精神矍铄,声音洪亮,讲话亲切质朴,老当益壮的老农形象,这一形象的刻画代表了整个延安人民的精神面貌,是延安人的写照。介绍自己学到的技能让我们感受到在延安的生活是多么充实,人们是多么快乐满足。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3、第9—12段:种菜一部分写到了整畦下种到间苗中耕,再到丰收晾晒,每一环节都充满了让人应接不暇的乐趣,这些乐趣是什么?

明确:下种时乐在看到自己播下的瓜菜种子生长出又绿又壮的新芽感到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乐趣;间苗中耕时领略到劳动的愉快和欣赏夏夜田园风光的欢乐;当蔬菜成长起来以后看到竞肥争绿、五彩斑斓、耀眼光艳的景象,感受到赏心悦目;特别是丰收晾晒时,既有可以吃到自己种的蔬菜的那种心满意足,又有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那种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更是让人精神为之振奋。

(三)小结以小见大的方法:以小见大就是在写作中对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这种艺术处理以一点观全面,从不全到全的表现手法,给写作者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和无限的表现力,同时为接受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获得生动的情趣和丰富的联想。以小见大中的“小”,是描写的焦点,它既是写作创意的浓缩和生发,也是写作者匠心独具的安排,因为它已不是一般意义的“小”,而是小中寓大,以小胜大的高度提炼的产物,是简洁的刻意追求。

四、品味语言的艺术魅力

提问:小说有那种曲折动人的情节安排让人不忍释手;戏剧有那种尖锐紧凑的矛盾冲突让人目不暇接;而散文却以它特有的语言艺术和润物无声的艺术魅力而独树一帜。下面我们结合本文,共同品味《菜园小记》的语言魅力。

提问:用词美———同学阅读文章,找出语言清新、质朴生动、用词准确的地方,探讨效果。

明确:“姹紫嫣红”“五彩斑斓”“竞肥争绿”等等,使语言生动形象;运用叠词“施施肥”“培培土”“浇浇水”等质朴、亲切,富有音韵美;写花开时散发着浓郁的“异”香,写出了花香的与众不同,用语新鲜、不着痕迹。

提问:修辞美———表面看,文中很多地方或记叙、或描写,却很少有典型的抒情。其实文中时时处处都有抒情的成分,文中很多语句巧妙运用各种修辞使情感悄无声息地融入在描写中。请找一找这样的语句,体会妙处。

明确:“那些新芽,条播的行列整齐,撒播的万头攒动??一棵新芽简直就是一颗闪亮的珍珠”一句,作者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手法,生动、具体地描绘了新芽的美丽姿态和特点,画面充满了动态美,同时在字里行间也写出了劳动中的无限乐趣,蕴涵了作者对新苗的浓浓喜爱和赞美。

提问:质朴美———文中很多谚语、俗语很有生活气息,找一找,评一评。

明确:“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只要动动手,肥源到处有”“瓜菜半年粮”等等,都是鲜活的谚语,语句简练通俗。恰当引用谚语,不仅印证了作者的记叙和说明,还使文章具有了鲜明的田园特色、农家风味,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息。

五、比较阅读

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相比较,看一看二者的“农耕之乐”是否一致。

明确: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本文都描绘出清新疏淡的意境,使读者体会到了“农耕之乐”,但二者还是有很多区别。桃花源固然很美,男耕女织,其乐融融,但那只是诗人对美好祥和世界的构想,是幻想的肥皂泡,终不是现实,难免让人扼腕叹息。而本文所写的大生产运动背景下的田园风光,却不是一个时代的特例,而是当时具有普遍性的景致,这就把小事件放在了更广阔的背景下,赋予了革命的战斗内涵和时代意义,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并不是歌唱一个远离尘世的世外桃源,而是实实在在的人间圣境。作者为这片菜园所唱的也不是陶渊明式的田园牧歌,而是延安精神的颂歌。

六、总结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本节课我们通过阅读文章学会了用历史和时代的眼光审视作品的阅读方法,也学到了以小见大的创作手法,更主要的是我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了延安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苦为乐的高尚品质,感受到作家身上强烈的责任感和兼济天下的使命感,希望同学们能够从先辈身上受到教育和鼓舞。激励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面对困难永不退缩,坚持信念走向胜利。

七、作业

根据课文写一篇关于新时代要不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演讲稿。

[板书]

菜园小记

小 大

菜园小———景致美} {赞颂延安乐观主义精神

事件小———乐趣多} {激励人们战胜困难的信念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