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送方外上人,刘长卿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6:30:55 体裁作文
送方外上人,刘长卿体裁作文

篇一:五言绝句(二十八首)

海棠夕诵

携诗入梦

新嫁娘词

朝代:唐代

作者:王建

原文: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译文

新婚三天来到厨房,洗手亲自来作羹汤。

不知婆婆什么口味,做好先让小姑品尝。

注释

1.三日:古代风俗,新媳妇婚后三日须下厨房做饭菜。

2.羹:泛指做成浓的菜肴。

3.“未谙”句:意思是还不熟悉婆婆的口味。谙:熟悉。姑食性:婆婆的口味。

4.遣:让。小姑:一作“小娘”。丈夫的妹妹。也称小姑子。

鹿 柴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原文: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译文

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1)鹿柴(zhài):“柴”同“寨“,栅栏。此为地名。

(2)但:只。闻:听见。

(3)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古时同“影”。

(4)照:照耀(着)。

译文及注释二

译文

空寂的山中不见一个人,只听到一阵人语声。

太阳的一抹余晖返人深林,又照到林中的青苔上。

注释

鹿柴(zhài):王维辋川别墅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但:只。

返景(yǐng):同“返影”,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 复:又。

问刘十九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韵译

新酿的米酒,色绿香浓;小小红泥炉,烧得殷红。

天快黑了,大雪将要来。能否共饮一杯?朋友!

我家新酿的米酒还未过滤,酒面上泛起一层绿泡,香气扑鼻。用红泥烧制成的烫酒用的小火炉也已准备好了。

天色阴沉,看样子晚上即将要下雪,能否留下与我共饮一杯? 注释

①刘十九:白居易留下的作中,提到刘十九的不多,仅两首。但提到刘二十八、二十八使君的,就很多了。刘二十八就是刘禹锡。刘十九乃其堂兄刘禹铜,系洛阳一富商,与白居易常有应酬。

②绿蚁:指浮在新酿的没有过滤的米酒上的绿色泡沫。醅(pēi):酿造。 绿蚁新醅酒:酒是新酿的酒。新酿酒未滤清时,酒面浮起酒渣,色微绿,细如蚁,称为“绿蚁”。

③雪:下雪,这里作动词用。

④无:表示疑问的语气词,相当于“么”或“吗”。▲

怨 情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颦蛾眉 一作:蹙)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译文

美人儿卷起珠帘一直等待,一直坐着把双眉紧紧锁闭。

只看见她泪痕湿满了两腮,不知道她是恨人还是恨己。

①“深坐”句:写失望时的表情。深坐,久久呆坐。蹙蛾眉:皱眉。 译文及注释二

译文

美人卷起珠帘,深闺独坐还皱着蛾眉。

只见玉颜上泪痕斑斑,不知她心里究竟恨的是谁。

注释

⑴卷珠帘:意指其卷帘相望。珠帘:珠串的帷帘。

⑵深坐:长久的坐。颦(pín):皱眉。蛾眉:蚕蛾触须弯而细长,故以称女子之眉。《·硕人》:“螓首蛾眉。”

渡汉江

朝代:唐代

作者:宋之问

原文: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译文

流放岭南与亲人断绝了音信,熬过了冬天又经历一个新春。

越走近故乡心里就越是胆怯,不敢打听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注释

⑴汉江:汉水。长江最大支流,源出陕西,经湖北流入长江。

⑵岭外:五岭以南的广东省广大地区,通常称岭南。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

篇二:古诗2

11春晓

唐 孟浩然

12村居

清 高鼎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13所见

清 袁枚

14小池

宋 杨万里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2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15寻隐者不遇 16

唐 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蚕妇 宋 张俞

昨日入城市, 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 不是养蚕人。

3

17劝学

唐 颜真卿

18秋夕

唐 杜牧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

4

19送方外上人

唐 刘长卿

20九溪十八涧

清 俞樾

孤云将野鹤, 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 时人已知处。

九溪十八涧, 山中最胜处。 昔久闻其名, 今始穷其趣。 重重叠叠山, 曲曲环环路。 丁丁冬冬泉, 高高下下树。

5

篇三:大学语文复习资料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

一.先秦

1.《山海经》《周易》《诗三百》《黄帝内经》 先秦

2.《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老聃 春秋楚国

3.《论语》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 春秋鲁国

4.《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皱国

5.庄子.逍遥游 庄子,名周 战国宋国

6.荀子.劝学 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荀卿 战国赵国

7.礼记.礼运 戴圣,小戴 西汉

8.《诗经》 西汉初年——春秋中叶

9.《离骚》《九歌》《九章》《天问》 屈原 战国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

1.《上林赋》《子虚赋》《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 司马相如,字长卿 西汉

2.《史记》(纪传体,列传最多) 司马迁,字子长,太史公 西汉

3.“史界两司马”:司马迁+司马光 “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

4.“前四史“:《史记》司马迁 《汉书》班固 《后汉书》范晔 《三国志》陈寿

5.《归田赋》《二京赋》 张衡,字平子 东汉

6.《典论.论文》(文学理论批评) 曹丕,字子桓 东汉

7.“三曹”: 曹操 曹丕 曹植

8.《哀永逝文》 潘岳(“太康文学”主要代表),字安仁,又潘安 西晋

9.《潘黄门集》 张溥辑 明

10.“江左第一” 谢混

1

11.《文心雕龙》刘勰 《诗品》钟嵘

12.《薤露》《短歌行》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 东汉

13.《与山巨源绝交书》 嵇康,字叔夜 三国魏末

14.《咏怀》八十二首 阮籍,字嗣宗,阮步兵 三国魏末

15.“竹林七贤”:阮籍,阮咸,嵇康,刘伶,向秀,王戎,山涛

16.《挽歌》三首 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靖节先生,名潜 东晋

17.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

18.《世说新语》 刘义庆 南朝宋

19.《周大将军怀德公吴明徹墓志铭》 庾信,字子山 南北朝

20.“徐庾体”:庾信(《哀江南赋》《拟咏怀》),庾肩吾,徐摛,徐陵

21.《千字文》 周兴嗣,字思纂 西汉

22.《金刚经》 罗什(真谛,玄奘“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东汉

三.隋唐五代

1.《李白诗二首》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谪仙人”,诗仙 唐代

2.“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3.《酬张少府》《王右丞集》 王维,字摩诘(“王孟”:王维+孟浩然),诗佛 唐

4.《箜篌引》 王昌龄,字少伯,王龙标,王江宁,七绝圣手 唐

5.《送方外上人》 刘长卿,字文房,五言长城 唐

6.《杜甫诗二首》 杜甫,字子美,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诗圣

7.《上阳白发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刘白:刘禹锡)《白式长庆集》

8.《征妇怨》 张籍,字文昌,张水部(“张王乐府”张籍+王建) 唐

9.《织妇词》 元稹,字微之 唐 有《元氏长庆集》

2

10.《梅雨》 柳宗元,字子厚,柳河东,柳柳州 唐

11.“王孟韦柳”: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

12.“唐宋八大家”:苏洵,苏轼,苏辙,韩愈,欧阳修,柳宗元,王安石,曾巩

13.“南迁二友”:苏轼,柳宗元

14.《无题》二首 李商隐,字义山 唐

15.《醉乡记》 王绩,字无功 隋

16. 《初发江陵有怀》 张九龄,字子寿,博物,岭南第一人 唐

17.《江行》 戴叔伦,字幼公 唐

18.《送李愿归盘古序》 韩愈,字退之,韩昌黎,韩文公 唐

19.“韩柳”:韩愈,柳宗元 “文章巨公”“百代文宗”

20.《致酒行》 李贺,字长吉,李昌谷 唐

四.宋辽金

1.《沧浪诗话.诗辩》严羽 《渔洋诗话》王士祯

2.“江西诗派”: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吕本中

3.“新乐府运动”:白居易,元稹 “古文运动”:韩愈,柳宗元

4.《戏答元珍》《欧阳文忠公集》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 北宋

5.《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东坡全集》

6.“苏黄”:苏轼,黄庭坚 “欧苏”:欧阳修,苏轼 “苏辛”:苏轼,辛弃疾

7.《明妃曲》二首,《临川集》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王文公,王临川 北宋

8.《登快阁》 黄庭坚(江西诗派),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 北宋

9.“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

10.《醉义歌》 寺公大师 辽

3

11.《在金日作》 宇文虚中,字叔通,号龙溪居士 南宋 (赵秉文评论)

12.《定风波》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柳七,柳屯田 北宋 《乐章集》

13.《踏莎行》 晏殊,字同叔 北宋 《珠玉词》

14.《兰陵王》 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 北宋 《片玉集》(清真集)

15.《水龙吟》(次韵) 苏轼

16.《人间词话》王国维 《填词杂说》沈谦

17.《减字木兰花》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北宋 《漱玉词》

18.《摸鱼儿》 元好问,字裕之,自号遗山 金末元初 《遗山集》《中州集》

19.《碾玉观音》 宋人早期话本

20.《满江红》 岳飞,字鹏举 南宋 《岳忠武王文集》

21.《白雨斋词话》 陈廷焯

22. 《示儿》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 《渭南文集》《剑南诗稿》

23.《水龙吟》(为韩南涧)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 南宋 《稼轩长短句》

五.元明清

1.《单刀会》第四斩 关汉卿,字汉卿,号已斋叟 元杂剧奠基人

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窦娥冤》,郑光祖《倩女离魂》

马致远《汉宫秋》,白朴《墙头马上》

3.《三国演义》(章回小说开山之作)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4.《水浒传》(白话语体创作小说成熟) 施耐庵, 本名彦端 元末明初

5.《桃花扇》 孔尚任,字聘之、季重,号东塘,岸堂,云亭山人 清初

6.《西厢记》 王实甫,名德信 元代

7.《牡丹亭》 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 明代

4

8.“玉茗堂四梦”(“临川四梦”):《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

9.《金瓶梅词话》 我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白话长篇小说,其发展里程碑

10.《西游记》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居士 明代

11.《聊斋志异》(短篇文言顶峰)蒲松龄,字留仙,剑臣,别号柳泉先生 清初

12.《红楼梦》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 清代

送方外上人 刘长卿

13.“唐宋派”(复古流派):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

14.“桐城派”:方苞,刘大櫆,姚鼐

15.清初传奇三大流派:苏州派(李玉)文人派(吴伟业、尤侗)形式派(李渔)

16.“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冯梦龙 明代

17.“二拍”《初刻拍案惊奇 》《二刻拍案惊奇》 凌蒙初 明代

18.《四声猿》徐渭 《长生殿》洪昇 《儒林外史》吴敬梓

19.“南洪北孔”:洪昇、孔尚任

六.中国现当代

1.《伤逝》 鲁迅(现代小说之父),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

2.《狂人日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奠定了新文化运动基石

3.《发现》 闻一多,名亦多,字友三/友山,家骅 新月派

4.《回答》(现实主义) 北岛,原名赵振开,石默 朦胧诗人代表之一

5.《喝茶》 周作人 原名櫆寿,字启明、起孟,号知堂 中国民俗学开拓人

6.《鸭窠围的夜》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笔名有休芸芸、甲辰、上官碧

7.《受戒》汪曾祺

8.《封锁》 张爱玲,原名张煐,笔名梁京

9.《我的记忆》 戴望舒,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 “雨巷诗人”

5

篇四:对于对作文有好处的词语

「对于对作文有好处的词语」

1、醍醐灌顶的意思:

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用纯酥油浇到头上。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

? 拼音:

tí hú guàn dǐng

? 简拼:

thgd

? 同义词:

茅塞顿开

?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 出处:

《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令问维摩,闻名之如露入心,共语似醍醐灌顶。”

? 例子:

王生闻得,满心欢喜,却似~,甘露洒心,病体已减去六七分了。(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

2、大智若愚的意思:

某些才智出众的人,看来好象愚笨,不露锋芒。

? 拼音:

dà zhì ruò yú

? 简拼:

dzry

? 同义词:

大巧若拙虚怀若谷不露锋芒

? 反义词:

锋芒毕露不可一世愚不可及

?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分句;指有智能的人不露锋芒

? 歇后语:

扳猪吃老虎

?

出处:

宋·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 例子:

执雌守黑,不敢自遂,~,于是乎在。(章炳麟《箴新党论》)

3、嘘寒问暖的意思:

嘘寒:呵出热气使寒冷的人感到温暖;问暖:指问寒问暖。形容对人的生活十分关切。

? 拼音:

xū hán wèn nuǎn

? 简拼:

xhwn

? 同义词:

关怀备至无微不至体贴入微

? 反义词:

勾心斗角漠不关心

? 用法:

联合式;作主语、谓语、状语;含褒义

? 出处:

冰心《关于女人·我最尊敬体贴她们》:“孩子们安静听话,太太笑脸相迎,嘘寒问暖。”

4、囫囵吞枣的意思:

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 拼音:

hú lún tūn zǎo

? 简拼:

hltz

? 同义词:

不求甚解生吞活剥

? 反义词:

含英咀华细嚼慢咽融会贯通

?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形容读书不认真

? 出处:

宋·圆悟禅师《碧岩录》:“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慢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囵吞个枣。”

? 例子:

读书要善于思考,不能~,不求甚解。

5、瘦骨嶙峋的意思:

形容人或动物消瘦露骨。

? 拼音:

shòu gǔ lín xún

? 简拼:

sglx

? 出处:

高云览《小城春秋》第十八章:“秀苇看见一个光着上身、瘦骨嶙峋的童工,提着一簸箕的泥灰,在一条悬空吊着的跳板上,吃力的走着。”

6、侃侃而谈的意思:

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

? 拼音:

kǎn kǎn ér tán

? 简拼:

kket

? 同义词:

口若悬河夸夸其谈娓娓而谈

? 反义词:

闭口无言吞吞吐吐张口结舌

?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出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我既这等苦苦相问,你自然就该侃侃而谈。”

? 例子:

却从来不曾见过象这位蛮子般的那末~,旁若无人的气概。(郑振铎《桂公塘·三》)

7、孤云野鹤的意思:

旧指闲散自在,不求名利的人。

? 拼音:

gū yún yě hè

? 简拼:

gyyh

? 用法:

联合式;作宾语;比喻不求名利的人

? 出处:

唐·刘长卿《送方外上人》诗:“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 例子:

~,栖无定所,别后幸复顽健。(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成仙》)

8、千古绝唱的意思:

指从来少有的绝妙佳作。

? 拼音:

qiān gǔ jué chàng

? 简拼:

qgjc

9、万籁俱寂的意思:

籁:从孔穴中发出的声音;万籁:自然界中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寂:静。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

? 拼音:

wàn lài jù jì

? 简拼:

wljj

? 同义词:

万籁无声鸦雀无声鸦默雀静

? 反义词:

人声鼎沸沸沸扬扬

?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非常安静

? 出处:

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万赖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 例子:

这时~,只听到滴搭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邹韬奋《我的母亲》)

10、门可罗雀的意思:

大门之前可以张起网来捕麻雀。形容十分冷落,宾客稀少。

? 拼音:

mén kě luó què

? 简拼:

mklq

? 同义词:

门庭冷落门堪罗雀

? 反义词:

门庭若市

?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门庭冷清

?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汲郑列传》:“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

? 例子:

僮奴婢媪皆散,不半载,~矣。(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一)

11、春寒料峭的意思:

料峭:微寒。形容初春的寒冷。

? 拼音:

chūn hán liào qiào

? 简拼:

chlq

? 同义词:

料峭轻寒

? 反义词:

春风和煦

?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形容春天的寒冷天气

? 出处: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第19卷:“春寒料峭,冻杀年少。”

? 例子:

那是一个阴冷的漆黑之夜。~,风雨凄凄。(何为《春夜的沉思和回忆》)

12、春意阑珊的意思:

篇五:论刘长卿诗歌的艺术特色

论刘长卿诗歌的艺术特色

邢若

(西北大学中文系九八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刘长卿是唐代“诗国”里的“名家”之一,是中唐前期诗坛的重要诗人。

刘长卿字文房,郡望河间,籍贯宣城,因成长洛阳,故又自称洛阳人。他一生创作了五百余首诗歌。他的诗歌类型众多,且各体皆工。他的五绝,篇篇可诵。五律写得最多,佳作屡现,造诣尤高。五古有盛唐馀风,以此高棅奉他为名家。他的五排,才气横溢,情感真切,除杜甫外,少有人能超过。他自诩为“五言长城”,实是有所恃而言。他的七绝仅三十余首,但名篇甚多。而七律尤为后人所推重,许为中唐之首。七古在诸体中稍弱,然亦有可观者。从中可以看出,他在诗的艺术上造诣颇深,其创作了许多独具艺术个性的诗篇,并逐渐形成了个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历代诗评家对他的诗也多有赞誉。如皇甫湜在《答李生第二书》中说:“诗未有刘长卿一句,已呼阮籍为老兵矣。”卢文弨在《刘随州文集题辞》中也说:“随州诗,……,子美之后,定当推为巨擎。”薛雪《一瓢诗话》说:刘随州“得意处竟可与少陵索笑,”这些评论虽不免有溢美失实之处,但从中也可看出他的诗在后世评论家心目中的位置。

通过对刘长卿诗歌的粗浅阅读,我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概括其诗歌的艺术特色:一是含蓄蕴藉,兴在象外;二是“工于铸意,巧不伤雅”;三是清冷淡远,细密委婉;四是整赡流畅,工秀炼饰。

一、含蓄蕴藉兴在象外

唐诗自陈子昂力倡汉魏古风的传统,力主兴寄之后,诗贵含蓄的原则为越来越多的诗人所接受,许多人以此指导自己的创作实践,也有些人对此作了理论上的探讨。戴叔伦说:“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诗式》则更明确提出诗应当“旨冥句中”“情在句外”,这样一种思潮也给刘长卿的创作以很深的影响。

“直而鄙”、“正而质”、“有力而意薄”、“有态而语嫩”⑴的诗歌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而作为唐诗名家刘长卿当然力避此陈陋。刘善于用白描的手法对景物作细致的描写,但他取于物象,而又不滞于物象,而是从诗内外作认真的追求。“德体内蕴”“风律外彰” (《诗式》)才是他的最终追求。通过自己的努力,刘长卿确实写了不少含蓄蕴藉兴在象外的优美诗篇。这些诗篇有如绘的画面,有丰厚的意蕴,使人心旷神怡,能给人带来回味不尽的韵致。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送灵彻上人》两首可谓是此中名篇。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送灵彻上人》)

前者初看是一幅“风雪夜归人”的画图。前两句是一组静的景物,日薄西山,苍山隐隐,半山腰闪出茅草的房屋,一片萧疏凄凉的景色。画面中心是诗人拖着疲惫的身子正向茅草屋慢慢移动着,透出断肠人在天涯的况味。而后两句是一组动的画面,天色漆黑,风雪交加,犬吠声打破了山村的寂静,诗人被主人迎入柴门。“归”字用得很妙,有宾至如归之感,日暮途穷,继之以风雪,极尽旅途之苦,风雪中得入柴门,“是在凄凉中得安乐境”,带来了一股温暖的气息。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了“风雪夜归人”的画境。这画境是一个“象”,而诗人的“兴”就是画面中寓含不尽的韵味。如题为“宿芙蓉山主人”,但主人并未在画面上出现,而是从“风雪夜归人”的画面上透出主人的好客之情。诗人就是通过“夜归人”刹那间的感触,来写主人的美好心灵。旅途的艰难,仕途的坎坷,风雪严寒,世态炎凉,而在萧条的山村,白屋人家却保留着这美好的情谊,这才

是诗人的“兴”之所在,整篇饱含着含蓄蕴藉的不尽韵味。

后者写山林幽深,夕阳西下时送人的惆怅情境,境界幽远,耐人寻味。“苍苍”是色调,苍苍翠竹,使人不由产生翠竹如海的联想,“杳杳”是声音,杳杳钟声,深山寺院的那份清幽,对于读者来说是不言而喻的。就是在这样的清幽环境下,在一个黄昏,诗人送灵彻上人远行,那份静寂,那份孤清,值得读者可以细细寻味。“带”字的活用,使得整个画面充满动感。灵彻上人在诗人和读者的心中,似乎走在不尽的夕阳当中。最后一句写的是灵彻越走越远了,只有青山陪伴着诗人守着那份清幽。前两句主要是静写,后两句静中有动,而这其中的动也有静的画面。竹林,寺院,钟声,斜阳,僧人,青山,构成一幅无比美妙的图画。从中,我们远远地感受到一种别样的韵味。但这韵味到底是什么呢?我们一下子很难说出来。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诗人的用心良苦。这就需要读者细细去品味诗中的含蓄蕴藉。诗人的“兴”就是诗人通过对一个如绘的山水画面的营建,表现出云闲飘逸的闲适的感受,使读者心灵在“夕阳送友图”中得到澄澈虚空。这两首诗写得含蓄空灵,启人深思。

刘长卿的诗得风人之旨,做到了含蓄蕴藉,兴在象外。这一特点,前人多有论述。所谓“刘长卿得骚人之旨,专主情景” (《吟谱》,见《唐诗癸签》)“文房诗多兴在象外,以此求之,则成句有余味不尽之妙矣” (方东树《昭味詹言》),它的五律“清辞妙句,令人一唱三叹” (宋荦《漫堂说诗》)。

刘长卿是擅长写景的诗人。他写景时,不是胶着于客观事物的本身,而是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诗多言外之意,味外之旨,使读者不局限于诗歌形象本身,使得他的诗更深远隽永。所谓说其“专注情景”,是说他在处理情与景的关系上,得诗的三昧,高人一筹。他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也不是孤立的抒情,而是能够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从而达到“含不尽之意如在象外”,在诗的意境中饱含了诗人爱憎分明的感情,读之,则得其神理于形象中,正如严羽所说的“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⑵这种含而不露的诗,特别耐人玩味与咀嚼。比如《送方外上人》诗,就是兴在象外的诗篇。如: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写方外上人孤云野鹤,飘然世外,远离人间,有一股不食人间烟火味的气息。虽着墨不多,但形象丰富,含蓄蕴藉。

总而言之,刘长卿善于运用比兴手法,使其诗“兴在象外”,从而“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此外,如“暮帆千里思,秋夜一猿啼” (《贾侍郎自会稽使回》),“功名满青史,祠庙惟苍苔” (《归沛道中晚泊留侯城》)等等,感情含蓄,境界深远,实有一唱三叹之妙。

二、“工于铸意巧不伤雅”

“工于铸意,巧不伤雅,犹有前辈体段也”这是清代沈德潜对刘长卿诗的评价,他相当准确地概括了刘长卿在诗歌意境提炼方面的特色与成就。

中国文学历来重“意”。“意”是艺术的中心,而“象”“言”都是诗歌的一种表现。如“意以象尽,象以言著”“寻言以观象”,“寻象以观意” (《周易略例·明象》)。到了唐代,陈子昂力倡“兴寄”之后,“意”成为了诗歌的中心。诚如今人赵昌平所说的“在唐诗的艺术思维中,先于语词的营构,有一个取境立意,—即以意为主,对芜杂的外物取舍组合的过程。它使原始形象形成一定的,有立体性间架的景象。”⑶

刘长卿的诗歌也是沿着这样的一条路走下去的。他注重意境的取舍和提炼,并把它当作诗歌艺术思维的核心。他通过物象的选择,情景的设置,画面的布局,色彩的调和,情感的表达等手段,使诗歌的意境能够巧妙而精致地表现出来。他能够熟练地把握客观事物,用白描把它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使得主观感情的表达更加顺畅。他在客观事物和主观感情上架起了一座桥梁,使那灵动的生动画面和他的真情实感达到了恰到好处的默契。诗在他手里成

为一幅情景交融的生动画面。

刘长卿的诗之所以被称为“工于铸意,巧不伤雅”,在于他对于感情脉络的了悟,语言的巧妙运用。同时,他的诗能够做到以情写景、借景抒情,而且其情景的配合极为工巧,二者浑然一体,形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送别诗是刘长卿诗集中出现较多的类型。其送别诗也最能够充分表现他取境立意的工巧。他的送别诗大多写离愁别绪,基调伤感。但由于它情深意切,又善于通过描绘自然景色,环境气氛及人物动作,能够把惜别时复杂微妙难以捕捉的各种感情细致有序地表达出来,使得他的送别诗构思精巧,匠心独运,感情真挚,意境谐和,从而具有了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如被胡应麟称为“ 中唐妙唱”的《送李录事兄归襄邓》(《诗薮》内编卷五):

十年多难与君同,几处移家逐转蓬。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行人杳杳看西月,归马萧萧向北风。汉水楚云千万里,天涯此别恨无穷。

此诗感慨深沉,写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凄凉,其对友人感情之真挚,恐怕只有经过战乱流离颠沛之后才能深刻感受到。青春早逝,白首重逢。今又言别,何时再逢。谁又能知? 又如《饯别王十一南游》: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此诗起笔就用一个“望”字,将送别时长江两岸的壮阔景象摄入诗中。江水烟水,天上飞鸟,岸边青山,汀洲白蘋,这几组景物都烘托出诗人寂寞惆怅的心情,同时诗人又以“望”“挥手”“泪沾巾”这一系列动作对此作进一步渲染,下一篇又将眼前景物移开,借助想象,写友人征帆远去后在落日中观赏湖上春色的境界;最后,又折回到送别现场,写自己伫立汀洲,怅望蘋花的惆怅孤寂的形象。全篇情景交融,回环跌宕,首尾呼应,离思深情,悠然不尽。 再如《使还七里濑上逢薛承规赴江西贬官》,这也是其送别诗中铸意工巧的诗篇之一: 迁客归人醉晚寒,孤舟暂泊子陵滩。怜君更去三千里,落日秋山江上看。

诗中写诗人使还将归偶遇故友,重逢又将远别的凄离感情。前两句交待了时间地点。这是何等的凄凉。一个是迁客,一个是归人,又是“晚”,又是“寒”,又是“孤舟”,又是“暂泊”,无处不显出一种孤苦凄凉的氛围。他们只能是借酒浇愁以摆脱惆怅愁苦的心情。后两句是抒情,写友人别后,以后再也不能相聚了,只能在夕阳下江上共看萧瑟的秋山。他们的愁苦,以及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思念都一一跃然纸上。诗人的想象在不断跳跃,画面也随之跳跃不已。诗中画面阴郁感伤,但无疑是一幅生动的别开一面的送友图。这首诗形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总而言之,刘长卿的送别诗追求一种意脉完整意蕴深远的境界。他的送别诗情深意切,铸意巧妙精致,但又不流于纤细卑弱,用力精工却又无斧凿之痕。他的送别诗能够摆脱旧套,并时有翻新,少了一般送别诗的应酬客套之言,而多了一份自然亲切之情,感情真挚自然,意境清新阔大,从而达到了以景寓目以情动人的艺术效果。

刘长卿擅长写怀古咏史诗。而且这些诗是最能充分表现诗人用心铸意,构思巧妙的艺术特点。由于诗人一生坎坷,屡遭挫折,所以他的一些怀古咏史之作写得诗意盎然,感伤迷离,情韵悠远。如《长沙过贾谊宅》: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寞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全篇笔意沉着,音节浏亮,用典入妙,属对精工,情景悲凉萧瑟,既写了贾谊的不幸遭遇,也抒发了自己的凄凉悲愤的感情,有力的控诉了社会的不公,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当时,像《铜雀台》《王昭君歌》《南楚怀古》《孙权故城怀古兼送友人归建业》《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等篇,都通过缅怀历史,反照现实,怀古伤今,寄慨遥远。而《登余干古县城》咏唐初迁移县治后逐渐废弃的旧县城。其中,用“秋草”“夜鸟”“平沙”“落日”等意象,

点染出一幅空旷而荒寂的古城日落图,渲染出一种无比孤寂的气氛,以及一切都缺乏生气的氛围。诗人对于沧海桑田,人事变幻的深沉感慨融于景中,引人沉思不已。

在刘长卿的作品中,那些直接描写安史之乱及其后景象的诗篇蕴含着诗人感时伤乱的真实感情。这些构思巧妙的诗篇,迅速而鲜明地勾勒出时代的风云变幻。随着时势的不断恶化,人民处于水深火热当中,诗人痛心疾首,他胸中积聚的愤慨只有在诗中才能激荡起来。诗人是善于写时代的离乱和感伤的。他把哀时怨乱的情绪真实地表现出来。他的感时伤乱,充满了时代的忧郁,也体现了他对人民的深切同情。这也是他自己所想要表达的感情。他写这方面的诗很多,比较著名的《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写安史乱后情况尤为逼真:

逢君穆陵路,匹马向桑乾。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处处蓬蒿遍,归人掩泪看。

诗人写百战之后社会残破,蓬蒿遍野,满目疮痍,令人感伤凄离。其中“幽州白日寒”一句,用日光的阴冷慑人,形容北方的荒凉破落,用意巧妙,贴切精工,浑成天然,笔力苍劲。全诗渗透着诗人感时伤乱,忧国忧民的无限感慨。全诗凝重沉郁,近似杜甫诗风,是其铸意力作。

又如《新年作》: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全诗构思巧妙,诗人通过新年抒怀,写自己郁郁不得志的心情。吐婉辞委,属对精工。特别是“老至”一联,构思新巧而又不失浑重,有意在言外之妙。所以沈德潜说:“巧句。别在盛唐,正在此种。” (《唐诗别裁》)

另外如《旅次丹阳郡遇康侍御宣慰召募兼别单父》《京口怀洛阳旧居兼寄广陵二三知己》,,《吴中闻潼关失守奉寄淮南萧判官》等篇,揭露了安史叛军骄横残暴,斥责朝廷腐败无能,军队无所作为,讴歌广大人民奋勇抗敌的精神,表明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心。

三、清冷淡远细密委婉

刘长卿的诗名得益于他的山水诗。虽然他的山水诗中也有“万里通秋雁,千峰共夕阳” (《移使鄂州次见阳馆怀旧居》),“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岳阳楼中望洞庭湖》),“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清明后登城远眺》)等阔大境界,也有如“寒渚一孤雁,夕阳千万出”“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孤峰夕阳后,翠岭秋天外”等苍凉豪赡风格,但他的这类诗其实并不多,即便是以上的诗句,也由于雄浑不足,而且其中内蕴感情也不深,显得有心无力。意上都只是他想象驰骋的一面,终未能成为他诗歌的主流。

刘长卿“有吏干,刚而犯上,两遭贬谪,皆自取之”⑷由于性格的原因,他的仕途坎坷,屡遭挫折,一直沉沦下僚,郁郁不得志,所以在大部分的时间里,他的心情是阴暗的。在这时,他就往往使用“清”“冷”的色调。如在刘诗中经常出现的“秋水”“寒雁”等物象。同时,他在行走江南中又深交了许多佛道上的朋友,一方面,他并未最终放弃“仕进”,另一方面,他又不时向往隐逸飘然世外的生活,这样,他在写给一些“出世”的朋友的诗中,“淡”“远”的美学追求就不断出现。自大历开始,诗人的诗歌内容越来越狭窄,与此同时,他们对事物的观察也越来越深入到内部。这样,他们在诗歌方面的主要特点是描写的“细密”,刘长卿当然不例外,甚至可以说,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刘长卿是个扛大旗者,引领着时代“潮流”。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诗人的思想表达不可能太过张扬,他们只能委婉曲折地说出来。在这样狭仄的环境下,诗人仍然创作出许多优秀的诗歌作品,实属不易。刘长卿善于运用贴切精工、凝练自然,清冷淡远而又谐美流畅的语言,而且往往是借景抒清或融情入景;感情真挚,哀而不怨;造意清新妙致,思虑幽远细密。所以,卢文弨在指出“随州诗,固不及浣花翁之博大精深”的同时,又指出刘诗“含情悱恻,吐辞委婉,绪缠绵而不断,味涵咏而愈旨”,⑸这可

谓深中肯綮。因此,刘长卿的诗歌在许多方面表现为清冷淡远细密委婉的艺术特色。

在刘长卿的笔下经常出现的是那些衰飒,萧条的景物。他善于用白描来塑造一个“清冷淡远”的艺术世界。他的白描炉火纯青出神入化。他善用淡素的笔触,在不经意中点染出一幅幅清冷淡远,凄凉孤寂的画图。比如“乱鸦投落日,疲马向空山”“寒潭映日月,秋雨上青苔”“孤云飞不定,落叶去无踪”“众岭猿啸立,空江人语响”“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山含秋色近,鸟度夕阳迟”“秋草通征骑,寒城背落晖”“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等等,诗人让这些寒山落日,秋雨苍苔,孤云落日,空林旧垒,孤雁哀猿,替他倾诉人生的凄楚,前途的黯淡,或者宣扬超生绝俗,忘却世事的禅理。

如以上所举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送灵彻上人》,既是其“含蓄蕴藉,兴在象外”的代表作品,也是其表现“清冷淡远”的典范之作。以上两篇更是其白描中的精品,其表现细微,清冷淡远,语言平白如话,情韵悠远,组成了一幅幅色彩谐美,意境深远的山水画幅,画中又能见到诗人的行动、个性与心境,这就是其白描技巧的高超了。像这样运用白描手法来表现其“清冷淡远”美学追求的句子诗篇确实不少。

刘长卿由于仕途不顺,心情难得晴朗,暗淡的心绪使出现在他诗中的景物都披上了一层凄清阴冷的色调。如以下的句子:“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润上春衣冷,声连暮角愁”“江树临洲晚,沙禽对水寒”“草色加湖绿,松声小雪寒”“犬吠寒烟里,鸦鸣夕照中”“向人寒烛静,带雨夜钟沉”“多雨茅檐夜,空洲草径春”“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等等,像这样的诗句在刘长卿的诗集中不胜枚举。像以下《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篇最能表现其“清冷”的艺术特色: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不为怜同病,何人到白云。诗人通过对“荒村”“返照”“落叶”“古路”“寒山”“野桥”“雨”“涧水”“白云”等物象的描写,写出了他碧涧别墅的清冷,然后又通过“乱纷纷”的落叶,古路的“无行客”,“独见君”的一点安慰,还有雨断野桥的描写,都能从侧面描写其居住地的清冷氛围,写出诗人凄凉暗淡的心境,从而进一步表现出诗人对故友来访的惊喜之情。

淡远的意境和心情是刘长卿在其创作后期所孜孜以求的一种状态。他希望自己能够从混乱的时代黑暗的官场中彻底解脱出来,所以,在他后来的一些作品中,这种“淡远”一直绵绵不断在其诗中涌现出来。他的“淡远”和“清冷”的美学追求,是使他的诗名能在后来传之久远的主要原因。其淡闲悠远的句子很多,如以下:“水色淡如空,山光复相映”“沙鸥惊小吏,湖月上高枝”“棹发空江响,城孤落日晖”“孤烟向驿远,积雪去关长”“苍山隐暮雪,白鸟没寒流”“柳色孤城里,莺声细雨中”“春风吴草绿,古木剡山深”“寒云带飞雪,日暮雁门关”“沙鸥积暮雪,川日动寒晖”“向郭青山送,临池白鸟看”“水田秋雁下,山寺夜钟深”“风寒未度水,日暮更看山”“日暮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等等,通过以上这么多句子,我们不难看出,这种美学追求他用力甚深。他不是属于那种有“句”没“篇”的诗人,他在整首诗方面所表现的“淡远”同样十分出色,如以下的《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诗人对“莓苔” “履痕” “白云” “静渚” “春草” “闲门” “松色” “溪花”等意象的精心塑造使读者远远就感到一种闲淡的氛围。随着诗人想象的跳跃意脉的流动,读者也如诗人一样,走在那清新幽雅的山中,面对着这近乎远离人间的山中景色,忘却了世间的喧嚣烦恼。世界在诗人的笔下完全澄澈清灵。读者同诗人一样,都感受到禅机在不经意中了悟于心的悠远境界。刘长卿这首诗心境闲淡境界悠远,达到了“得意而忘象”“得象而忘言”的诗歌创作中的高深境界,不愧为刘诗中的名篇。

细密委婉是大历诗人的共同特色。但刘长卿较之其他诗人其特色更明显。在刘长卿的早期作品中,虽不乏慷慨悲怆,如其五古《从军六首》,七古《疲兵篇》等边塞诗,但随着时势的恶化,仕途的曲折,其在描写方面变得从细处着眼,注重描写中的密度。而在诗歌表达方面,特别是贬谪南巴后,其康慨之气顿衰,而哀怨之音陡增,显示出委婉的特点。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