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昭陵六骏唐三彩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4:29:02 体裁作文
昭陵六骏唐三彩体裁作文

篇一:唐三彩文化

唐三彩文化

摘要:本文分别从唐三彩的兴起北京、制作过程以及对唐三彩工艺作品的部分介绍展开,了解它的历史以及他所反映的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时代特征。

关键词:唐朝 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白、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

称为“唐三彩”。

唐三彩出现于中国唐代贵族文化的最鼎盛时期,至今已有1300多年,虽然在唐代只存在一个很短的时期,但给后世留下了无数的奇珍异宝以及艺术财富。它以造型独特,形象栩栩如生和斑斓陆离的釉色文明于是,同时又具有生活风情,在当时就享誉中外,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是大唐文化灿烂辉煌的一个象征,是一种别具名族风情的传统工艺品。

唐代时我国封建时代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发展,文化上百花争艳,所以唐三彩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当时唐王朝的高度繁荣。唐朝社会的高度发展使得人们的审美心理趋向于丰富多彩,这从唐三彩这种淘气上就可以看得出来。

一、 唐三彩的背景

唐三彩的发展和刑期是社会发展和历史前进的必然产物。

首先是陶瓷业取得较大成就,以及雕塑、建筑等工艺美术技术各方面的蓬勃发展,使他们之间不断融合、不断发展,因此从人物到动物以及生活用具都能在唐三彩的器物上表现出来。

再有就是自贞观之治之后名国家政通人和,经济发达强盛,但去导致了一些高官追求奢侈豪华的生活和排场,生前奢华,死后也要相符。于是厚葬之风也随之与日盛行。唐三彩在当时是一种陪葬品,当时根据身份等级的高低决定随葬多少件,但这些达官显贵们并没有按照典章制度来办事,反而比国家规定的增加数倍来厚葬。上层如此的追求,无比对下层有所影响,据史料记载,有为了让皇族高官厚葬,也为了向下层人民炫耀,竟斥巨资至破产。于是无论哪个阶层的人都开始盛行这种厚葬之风,唐三彩就是在这种世风和制度的推动下得以推崇并迅速发展。

二、唐三彩的制作工艺

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首先要将开采来的矿土经过挑选、舂捣、淘洗、沉淀、晾干后,用模具作成胎入窑烧制。唐三彩的烧制采用的是二次烧成法。从原料上来看,它的胎体是用白色的粘土制成,在窑内经过1000-1100摄氏度的素烧,将焙烧过的素胎经过冷却,再施以配制好的各种釉料入窑釉烧,其烧成温度为850-950摄氏度。在釉色上,利用各种氧化金属为呈色剂,经煅烧后呈现出各种色彩。

釉烧出来以后,有的人物需要再开脸,所谓的开脸就是人物的头部仿古产品是不上釉的,它要经过画眉、点唇、画头发。这么

昭陵六骏唐三彩

一个过程,然后这一件唐三彩的产品就算完成了。

三.唐三彩的创作意识简介

唐三彩的创作内容涵盖了唐代整个风貌。唐代的各种生活用具 器皿 风格各样的瓷器 以及各个名字的生活用具和邻国人民生活用具 宗教用具中的器皿造型和装饰艺术,它都吸收进来,制作出来,应有尽有,让人叹为观止,足为我国古代雕塑的典范精品。

唐三彩中以马的形象最为出彩,中国爱马的传统到唐代达到顶峰,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形成了爱马的风气。当唐太宗驾崩是就下令将征战沙场是所乘的六匹骏马,刻在石上立在陵墓前,这就是著名的昭陵六骏。二在唐三彩中马的神态更是表现地淋漓尽致,无论大小,个个静中有动,线条刚劲流畅,有狂奔之势。

中国古代的工艺作品对人物的塑像往往只重视神似,对于女性的塑造更是如此,而唐三彩不仅刻画出各种形态的女性,更值得一提的是唐三彩突破了传统的束缚。在之前的塑像作品中,女性的特征往往被忽略,虽然这些女佣也以带束胸,但在领口处却依稀可见微露的胸部,展现其青春魅力,这在古代的人物塑像中式不断见得。

因此,唐三彩不愧为中国古代艺术的奇葩,不管是在艺术手法上还是反映出来的时代背景,都充分体现出唐王朝当时的发达、繁荣以及唐朝人们的精神境界。唐三彩的璀璨夺目,和唐朝的各式各样的文化艺术相互映照,共同形成唐朝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篇二:辨识唐代三彩马

唐代西南、江南地区茶叶地理分布特征比较研究考对同类同名古钱的辨识清康熙青花缠枝花纹的辨识安徽唐代茶叶钩沉唐代钱币的六大变革通过瓷片看唐代长沙窑唐代瓯窑生产的茶具介绍和田玉与其他玉区别的真伪辨识辗转流离70载唐代石雕喜归乡古瓷器的仿制与辨识

辨识唐代三彩马

马是唐代文化艺术中最常见的题材。唐太宗李世民取得政权后,为了追念跟随他征战四方、同生共死的六匹战马,曾命当时的能工巧匠在昭陵雕刻了“昭陵六骏”,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珍品,对唐代马文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今天,通过馆藏名贵唐三彩马仍然可以深深地感受到这一点,在它们的身上,我们或多或少都能看到昭陵六骏的影子。

作为中国艺术瑰宝,唐三彩马可以多方位地折射出唐文化的绚丽光彩,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中国唐文化历史价值的宝贵实物资料,而且也使得一批又一批中外藏家为它的艺术魅力所倾倒。唐三彩马具有巨大的投资保值潜能,因而长期受到国内外商家的关注,并稳坐中国陶瓷艺术品拍卖最高价的宝座。 根据考古发现,唐三彩是在高宗时期才开始生产的,因为在此之前的墓葬中没有发现过三彩器。高宗时唐王朝国力日渐强盛,统治阶级的奢侈之风也愈演愈烈。达官显贵们期盼死后仍能享受荣华富贵,因而在自己的墓穴中总要随葬大批珍宝和三彩器,从而使厚葬之风日盛。由于社会需求激增,使三彩器生产出现过度发展之势,唐王朝不得不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管理和节制,并颁布规定对随葬三彩器实行限制,如规定各级^***的随葬品数量为:“三品以上九十事(件、套);五品以上六十事;九品以上四十事”,并规定各种器物的高度应在一尺之内。但根据考古发掘,当时的随葬冥器数量和高度大都超过了规定。有的三彩马已高达1米以上。唐朝末年,由于国力日衰,三彩器生产也开始逐步萎缩,质量大不如前。宋辽时期各地仍有三彩作坊存在,但工艺和装饰已与唐代三彩器有了明显的不同。

一、唐代三彩马的造型

三彩马形体硕大、构造复杂,无法使用普通手工拉坯法来完成,所以多用模制法成型。虽然是合模制作,但所有三彩马都各具特点,几乎找不出完全一样的三彩马来。从现存三彩马可以看出,唐代三彩匠师们不仅对马的外貌特点十分熟悉,而且对马的神态、秉性也有深入的了解。因此,塑造起来得心应手。他们不仅使三彩马在外形上做到了十分逼真,而且充分发挥了艺术想像力,恰当地运用了艺术夸张的手法,使马的内在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唐三彩马的造型看,大致可以把它们划分为五类。

一是奔马俑。如腾空奔马俑,1966年西安出土,现藏西安市文物管理处。唐代三彩雕塑者抓住了奔马四蹄腾空一瞬间的景象,塑造了一匹极具动感的三彩马,其“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的形象有着十分强烈的视觉效果,让人回味无穷。奔马俑在出土彩绘陶器中屡有发现,但在出土唐三彩中却极为罕见。据现有资料显示,国内馆藏三彩器中挂蓝釉腾空骑马俑仅此一件,国外尚未发现有类似的三彩马俑。

二是提腿马俑。唐三彩提腿马俑通常是三蹄落地,右前蹄抬起 。这匹挂蓝釉三彩马的构思非常精妙,三蹄踏于三角形底板之上,前腿直,后腿弓,右前腿略微抬起,腿部肌肉突显矫健。唐代匠师抓住了马的特点,塑造了一匹栩栩如生、异常健美的战马形象。

三是马上人俑。马上人俑是唐三彩马中的重要品种。三彩马上人俑的坐骑一般都采用立姿,而马上人则多姿多彩,既有狩猎射箭者,又有打马球者;既有胡人,也有汉人;既有男人,还有女人。马上胡人通常都是深目高鼻,落腮胡子,面容粗犷,肌肉发达,反映出强悍豪放之气。马上女俑则婀娜多姿,衣着华丽,发髻高耸,体态丰腴,飒爽英姿。

四是马拉车俑。在三彩马俑中,马拉车俑较罕见。拉车马体形虽然不大,但造型格外逼真。马头高昂,双目圆睁,仰天长啸,同时马尾上翘,富有生气,使一件静态的作品突显动感。 五是立马俑。立马俑是唐三彩中最常见的品种,即四腿直

立于长方形底板之上的三彩马,但三彩立马中也不乏精品。该马高40厘米,通体呈白色,伸颈低头,装饰工艺极为精湛,任何细部都处理得一丝不苟,比如梳理整齐的马鬃,杏叶形的饰片和鞍鞯上的绿边饰等,无一不是如此。该马1959年出土于陕西西安市,现藏陕西省博物馆。

二、唐代三彩马的装饰

唐代三彩马的装饰非常丰富,装饰手法变化多端,使人大有常见常新的感觉。其装饰手法主要有:

彩带装饰法。这是一种利用釉料本身的流动性,在底釉的一定部位刷上浓厚的各色釉汁,任凭其自然流淌而形成的一条条斑驳的彩色条带的装饰手法,是三彩马最为常见的一种装饰手法。

点彩装饰法。即用毛笔在马的躯体上点染各色釉汁斑点,或在深色底釉上点浅色斑点,或在浅色底釉上点深色斑点,使之疏密有致,呈现出自然天成的效果。通常点蓝彩马比较名贵。如图9 和图15。图15的这匹点蓝彩立马,系民国初年流失海外的三彩器,现藏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这匹三彩马不仅造型新颖独特,而且运用贴花法在鞍披上贴塑了马蹬子。这在三彩马的装饰中是绝无仅有的。

贴花装饰法。即将模印好的各种装饰物贴在三彩马的一定部位,使马显得更加华贵庄重。常见的装饰物有马鞍、披毯、铃铛、宝相花等。

绞胎装饰法。又称搅胎,即模仿大理石纹路的一种装饰手法,其操作方法,过去说法不一,经过国内科研工作者的多年努力现已基本掌握。从出土三彩器看,唐三彩的绞胎纹实际上有三种艺术表现形式:其一是器身用绞胎技术制作而成,即先用白、赭两色瓷土分别制成薄泥片,然后层层叠加,拉坯或手捏成型,使坯胎呈现大理石或类似树木年轮的纹路。其二是贴面绞胎,即将绞胎纹薄片贴在器物外面,使器物的局部呈现绞胎纹。其三是仿绞胎。1971年乾县唐代懿德太子李重润墓出土的射箭马上人俑,即为仿绞胎三彩的代表作。该马俑高36厘米,

现藏陕西省博物馆。其器身大理石纹实际上不是通过绞胎技术整体成形制作成的,而是用笔画在胎体上,然后施釉,再入窑烧制而成。其器身纹路显得更加匀称得当,且线条流畅,色泽圆润,其艺术表现力远胜于绞胎纹。

拉毛装饰法。即在马鞍部位通过刻画形成一种粗毛毯的效果。这种装饰手法在三彩骆驼身上经常见到,三彩马身上较少见。有一匹极为名贵的拉毛三彩立马,高75厘米,通体棕褐色,头小颈长,双耳直立,鞍革詹俱全,革带是饰绿色蟾蜍纹杏叶,鞍外贴塑大块绿色毛毯,体态矫健骨肉匀称,使人过目难忘。1981年出土于河南洛阳安菩墓,现藏河南省博物馆。

三、唐代三彩马的价格

由于受到藏家的追捧,唐代三彩马一直是国际拍场上的亮点,成交价屡创新高,动辄就是数万美元,精品甚至可达数十万美元以上。至今仍然保持着中国陶瓷艺术品拍卖最高价的就是一匹蓝黑釉三彩马,成交价在当时约合4955万港币。本文题图的三彩女骑马俑在4年前拍卖时,估价也高达三四万美元。那么决定三彩马价格高低的因素有哪些呢?

一是釉色。在品相完好、造型大致相同的情况下,通体黑釉和蓝釉的三彩马最为名贵,价格也最高,与其他釉色马相比,价格可高出数倍甚至几十倍,如图12。其次为白釉和挂蓝釉的三彩马,成交价很多都达到数十万美元。再次为其他釉色的三彩马。当然,其他釉色三彩马中的精品,价位也有高达一二十万美元的。但由于较常见,价位相对较低。

二是造型。相同釉色的三彩马中造型奇特、生动的价格一般要高于普通立马。比如:奔马、提腿马、马上人的价位就要比立马相对高些。

三是品质。主要指三彩马的品相和是否出土于官墓,这也是影响三彩马价位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出土于官墓的三彩马的工艺水平明显高于民间墓葬,其造型更为考究,装饰更为华丽,施釉也更为精细,所以价位明显高于民间墓葬中出土的三彩马。三彩马均为冥器,形体硕大,极易损坏,完好无损者不

多,因此,品相优劣对价格影响很大。但就品相而言,三彩马与瓷器又有不同,瓷器稍有磕、冲,价格就会大跌,而三彩马的微磕、冲,局部脱釉,只要不影响整体美,一般来说对其价格影响不大。

四、唐代三彩马的鉴定

唐三彩在本世纪初被发现时,并未引起国内收藏界的注意,主要因其是殉葬冥器,不甚吉利。但外国人无此顾忌,大肆收购,终使大批三彩器精品流出国门。当国内收藏界醒悟时,三彩资源已近枯竭。此后,唐三彩这个代表着盛唐文化结晶的古代艺术品被成千上万的作伪者弄得面目全非了。特别是近年来国内的收藏热有增无减,唐三彩的经济价值在国际性拍卖活动中扶摇直上,又进一步激活了作伪者的贪婪。在此大背景下,各种三彩赝品以前所未有的数量涌入国内市场,使收藏者真假难辨。但假的终究是假的,只要收藏者真正把握了唐三彩的特点,鉴定唐三彩的真伪并不困难。

(一)釉 一般书籍在论及唐三彩鉴定时都把造型、胎、釉作为鉴定的三要素。但在高仿唐三彩赝品花样不断翻新的情况下,已很难从胎和造型上发现高仿唐三彩的破绽了。惟有把握唐三彩釉面特点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唐三彩真品表面釉层较厚,一般在0.12至0.15毫米左右,釉中气泡很少,用肉眼观察,表面裂纹不明显,更不会有横七竖八的长纹开片。由于多用刷釉法,釉面均匀,如用淋釉法上釉,也只是在器物底部釉厚处才能见到厚薄不均的情况。从本质上讲,唐三彩是一种亮釉,其光泽亮丽柔和,具有古瓷器表面的莹润感。而赝品通常表面有一种耀眼的“贼光”,这主要是由于仿品釉内玻璃质成分过高所至。但对于高仿唐三彩来讲,用肉眼已很难从釉面光泽来分辨真伪,必须借助高倍放大镜。由于唐三彩都是出土器,在地下埋藏了1000多年,其釉表会形成一种极其特殊的物理现象,即民间所说的“翘皮纹”或“芝麻釉”,看上去是一些细碎的小开片,大小均匀,透明而浅淡,片纹两旁的釉微向上翘,很少分离,故片纹中一般没有杂质浸入的现象。但表面脱釉严

篇三:唐三彩

摘要:唐三彩最能体现大唐的盛世风采以及大唐雄浑博大的气度,无论是在造型、装饰,还是在烧制工艺方面,都闪烁着中国古代社会鼎盛时期的艺术光辉。

关键词:唐三彩;特点;理由

唐三彩一词,不见于古代文献,最早的记载是民国时期,而世人对唐三彩的重视大约是在本世纪初。唐三彩实际上是唐代彩色釉陶的总称,“三”在古代汉语中又有“多”之意。这批陶塑属于唐代制品,又因色彩丰富,有翠绿、浅绿、蓝、黄、褐、白等多种色彩,故其称为“唐三彩”。也有学说认为早期出土的彩釉雕塑多呈红、绿、白三色,故有三彩之说。

唐玄宗开元年间,唐三彩达到极盛,开宝以后数量逐渐减少。唐三彩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而且唐三彩最能体现大唐的盛世风采以及大唐雄浑博大的气度,无论是在造型、装饰,还是在烧制工艺方面,都闪烁着中国古代社会鼎盛时期的艺术光辉。因胎质松脆,防水性能差,实用性远不如当时已经出现的青瓷和白瓷,所以唐三彩多作为冥器用于随葬。

一、唐三彩的特点

唐三彩是唐代无数不知名陶艺家艺术和智慧的结晶,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唐三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造型。唐三彩的造型舒张,线条自然流畅,风格古朴典雅,庄重丰满,具有一种内在的华丽的美学内涵。唐三彩是唐代工匠在特定历史时期制作的,与当时社会风俗、生活环境、审美意识、制作材料、工艺水平分不开,一般可分为动物、生活用具和人物。因此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均能体现出生动逼真的形象,生活气息浓郁。从出土的唐三彩来看,唐代工匠雕塑水平非常高而且技艺娴熟,人物和动物比例适度,形态生动自然,线条流畅。在人物俑中,有妇女、文官、武将、胡俑、天王等,根据人物的社会地位和等级,刻画出不同的特点:贵妇面部丰圆,梳成各式发髻,穿着色彩鲜艳的服装, 文官彬彬有礼,武士刚烈勇猛,胡俑高鼻深目,天王怒目威武。人物一般以宫廷侍女比较多,这也反映了当时的宫廷生活。各种动物或静、或动,神完气足,形态自然传神、活泼生动,尤以马和骆驼居多,这也可能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唐太宗李世民取得政权后,为了追念跟随他征战四方、同生共死的六匹战马,曾命当时的能工巧匠在昭陵雕刻了“昭陵六骏”,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珍品,对唐马文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马又是人们当时重要的交通工具,宫廷贵族热衷的狩猎活动、帝后出巡、宫廷礼仪、军队远征都与马有关;而骆驼也是长途跋涉的交通工具之一,并且骆驼能负重耐劳、忍饥渴,是中亚、西亚商人在丝绸之路上主要的交通工具,人们称它们为“沙漠之舟”。因此艺人工匠们把对它们的喜爱反映在了唐三彩的制作中。

三彩马体型硕大,构造复杂,无法使用普通手工拉坯法来完成,所以多采用模制法成型。虽然是合模制作,但所有的三彩马都各具特色,几乎找不出完全一样的三彩马。据说这种马是当时从西域那边进贡过来的,所以和我们现在看到的马形态有点不大相同,马的臀部比较肥,头小颈部比较宽,腿部强劲有力,处处都透出一种内在的、真实的美。其眼睛、耳朵、筋骨、肌肉等局部雕琢精细,刀法娴熟,符合实体马的特点。特别是官墓出土的三彩马,其装饰物很多,件件饰物做工都一丝不苟,十分到位。匠人们通过对细节的刻画显示出唐马内在的精神和韵律,也显示出当时人们对马的深厚感情。

另外镇墓兽也是唐代冥器陶塑重要类型,它放置于墓中,是驱除邪魔、保护墓主魂魄的守护者。其形象是采用想像与现实世界的动物融合而成。在墓室中放置怪兽以守护墓主的观念在中国是相当古老的。在唐代墓葬中,镇墓兽成对出现,放置于墓道入口处,镇守于墓门,早期称为“魌头”。采蹲踞 的姿态,有两种基本造型:一为双角兽面,嗤牙裂嘴、似怒吼;一为胡人面像,扇形耳,圆目怒瞪、张口露齿,因为人面兽身也称做“镇墓俑”。在形体上兽身有双翼、蹄足。从历代镇墓兽的演变来看,唐代的形象更加夸张与威吓,强调各项细部,如高耸的双角、向外伸出的羽翼、华丽流淌的多种釉色等。人面镇墓兽以西域胡面貌为造型,特别反映了当时中外文化交流之影响。

另特点是釉色。在唐代以前,只有单色釉,最多就是两色釉的并用。唐代以后,这种多彩的釉色

才在陶瓷器物上得到运用。从陶瓷史上有人考证,这也和唐代当时的审美观起了很大的变化有关。唐三彩属于低温彩色釉陶,制作工艺复杂,用白色黏土做胎,用铜、铁钴、锰等矿物作为着色剂,以石英和铅粉做助熔剂。工匠们经过百千次的试验,成功掌握了金属氧化物的呈色,并配制出了不同色泽的釉料。经过800℃~900℃的温度,便还原成了各种颜色。例如铜的氧化物呈绿色,铁的氧化物呈现黄色或黄褐色,钴的氧化物呈现蓝色,锰的氧化物呈现紫色或黑色。工匠们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的效果以及产生特殊的色彩,经过对各种金属矿物比例的调配,在这些釉色的基础上又成功烧制出了褐红、橙黄、淡青、翠绿、深绿、天蓝、褐色、茄紫等色彩。在高温烧制后,釉色又浇融流淌形成了独特的流窜工艺。出窑后,有原色、复色和兼色,我们也就能看到斑斓淋漓的很多种色彩。唐三彩例证。

二、唐三彩兴起的历史理由

首先,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文化艺术上群芳争艳。可以说唐三彩从另侧面也反映了这种唐王朝的政治、文化、生活,它跟唐代诗歌、绘画、建筑其他文化一样,共同形成了唐王朝文化的旋律,但是它又不同于其他的文化艺术。国家的强大使陶瓷业飞速发展,以及雕塑、建筑艺术水平不断提高,促使它们不断结合,不断发展。因此从人物到动物以及生活用具都能在唐三彩的器物上表现出来。从现代的陶瓷史上认为,唐三彩在唐代陶瓷史上是划时代的里程牌。 钴蓝是我国最早运用钴土矿作陶瓷彩料的

其次,唐代贞观之治以后,国力强盛、百业俱兴,同时也导致了一些高官生活的腐化,自上而下形成了一股厚葬之风,上自王室成员,下至士大夫及至平民百姓,都流行以唐三彩陶器陪葬。随葬品具有炫耀财富和象征死后生活的意 义,当然其数量和内容也与家人的经济实力有关。唐三彩陶器当时也是作为一种冥器,曾经被列入官府的规定之列,一品、二品、三品、四品,就是说可以允许他们随葬多少件,如规定各级官员的随葬数量为:“三级品以上九十事(件、套);五品以上六十事;九品以上四十事”,并规定各种器物的高度应在一尺以内。实际上明文有明文的规定,反而他们往往比官府规定要增加很多的倍数,去做这种厚葬。厚葬之风使唐三彩的烧制数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再次,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大大刺激了唐三彩陶器的生产。

唐三彩作为传统的文化产品和工艺美术产品,在中国的陶瓷史上和美术史上有一定的地位,而且它在中外的文化交流上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对外贸易的发达使唐三彩陶器有了十分广阔的海外市场。至公元9世纪,唐三彩陶器开始向外输出。由于政治经济的发达,致使各国商贾有的远涉重洋、有的沿着“丝绸之路”来到长安、洛陽、扬州等地,把包括唐三彩在内的商品运回自己的国家。根据外国考古挖掘资料记载,在不少国家的许多地方已发现了唐三彩的踪迹。较重要的地区如埃及开罗南郊的福斯特、伊拉克巴格达北面的萨马拉和伊朗的内沙布尔等。另外在朝鲜半岛和日本也有大量唐三彩陶器发现,尤其是日本奈良的大安寺遗址,福冈县宗像郡玄海町冲之岛、御坊山古坟和福冈大牢府遗址等发现了唐三彩壶、瓶、罐、枕等不同造型的器物和陶片。一些国家在输入了唐三彩陶器后,仿烧 了类似风格的三彩陶器,如伊朗的“波斯三彩”、朝鲜的“新罗三彩”、日本的“奈良三彩”等,只是在质量及艺术性方面都远远不及唐三彩。

摘要:唐三彩是盛行于唐代的陶器,驰名中外。它是用粘土作胎,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入窑焙烧,形成多种色调,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唐三彩的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它在自身色彩的相互辉映中显出堂皇富丽的艺术魅力。唐三彩用于随葬,作为冥器,因为它的胎质疏松,防水性能差,实用性远不如当时已经出现的青瓷和白瓷。唐三彩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造型和釉色上,一般会从胎质、釉彩、施釉方法和制作成型等方面对唐三彩的真伪进行鉴定,但应该注意的是不同地方出土的唐三彩也存在差别。已有1300多年生产历史的唐三彩在造型、色彩、装饰和神韵方面有其存在的艺术价值。它是中国唐代的艺术精华,充分显示了盛唐时期的精神面貌和艺术水平,也是中国艺术品的精髓所在,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国陶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

关键词:古陶瓷 唐三彩 唐朝 冥器

唐三彩的简介

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也是驰名中外的艺术杰作。它是用粘土作胎,经素烧之后,用铜、铁、钴、锰等元素加入铅釉中作催化剂,涂在器物表面,再入窑焙烧,经过800℃温度烧制而成。唐三彩是由黄、绿、蓝三色作基调,入窑焙烧,陶坯上涂上的彩釉,在烘制过程中经过复杂的窑变,发生化学变化,色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色彩自然协调,花纹流畅,流淌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多种色调,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因釉料中含有大量的助熔剂铅,使釉的熔点降低,胎体表面的釉料在焙烧过程中向四周扩散流淌,各种颜色互相浸润交融,形成自然而又斑驳瑰丽的三彩釉。由于是唐代创烧,又以三彩作基调,所以人们习惯称之谓“唐三彩”。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文化艺术上群芳争艳,唐三彩就是这一时期产生的一种彩陶工艺品,它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唐三彩的生产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它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唐三彩在色彩的相互辉映中,显出堂皇富丽的艺术魅力。唐三彩用于随葬,做为冥器,因为它的胎质松脆,防水性能差,实用性远不如当时已经出现的青瓷和白瓷。

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首先要将开采来的矿土经过挑选、舂捣、淘洗、沉淀、晾干后,用模具作成胎入窑烧制,唐三彩的烧制采用的是二次烧成法。从原料上来看,它的胎体是用白色的粘土制成,在窑内经过1000到1100摄氏度的素烧,将焙烧过的素胎经过冷却,再施以配制好的各种釉料入窑釉烧,其烧成温度为850到950摄氏度。在釉色上,利用各种氧化金属为呈色剂,经煅烧后呈现出各种色彩。釉烧出来以后,有的人物需要再开脸,所谓的开脸就是人物的头部仿古产品是不上釉的,它要经过画眉、点唇、画头发。这么一个过程,然后这一件唐三彩的产品就算完成了。

唐三彩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

首先是造型。从造型方面来讲,它的造型与一般的工艺品的造型不同,比如说,唐三彩中的马与其他时代出土的马就不同。首先它的造型比较肥硕,这个马的品种,据说是从当时西域那边进贡过来的,跟现在看到的马的形状有点不大相同,马的臀部比较肥,颈部比较宽。唐马的造型特点,它是以静为主,但是静中带动。它通过马的眼部的刻画,马的眼部是刻成三角形的,眼睛是圆睁的,然后马的耳朵是贴着的,它好像在静听或者听到有什么动静一样,它通过这样的细部刻画来显示出来唐马的内在精神和内在的韵律。

唐三彩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釉色。作为一件器物上同时使用红绿白三种釉

色,这在唐代本来就是首创,但是匠人们又巧妙地运用施釉的方法,红、绿、白三色,让它交错、间错地使用,然后在高温下经过高温烧制以后,釉色又浇融流溜形成独特的流窜工艺,出窑以后,三彩就变成了很多的色彩,它有原色、有复色、有兼色,人们能够看到的就是斑驳淋漓的多种彩色,这是唐三彩釉色的特点。

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华,在初唐、盛唐时达到高峰。安史之乱以后,随着唐王朝的逐步衰弱,由于瓷器的迅速发展,三彩器制作逐步衰退。后来又产生了“辽三彩”、“金三彩”,但在数量、质量以及艺术性方面,都远不及唐三彩。这种多色釉的陶器以它斑斓釉彩、鲜丽明亮的光泽,优美精湛的造型著称于世,唐三彩是中国古代陶器中一颗璀灿的明珠。

唐三彩的鉴定

唐三彩的鉴定应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真伪鉴定,第二层次是真品鉴定。第二层次的真品鉴定是进一步研究其烧制地点和烧制时间。

胎——真品是陶胎,较为粗松,胎色呈白、白中闪黄或粉红色。近二十年新仿的是瓷胎,细腻致密,有些则用石膏加水泥制成,洁白或稍灰。

釉——真品釉层厚实,光泽柔和,釉色深沉,外观自然而古拙。由于长期水漫土蚀,釉面形成一种极细的无色纹片,纹片四边上翘与胎体略有分离。南方出土的唐三彩还可以见到水蚀而产生的银釉。民国初及近二十年所仿釉面晶亮,有大且不匀的纹片,纹片四周上翘现象。

施釉方法——唐代三彩采用刷釉方法,有的部位用不同底色,各种釉自然流淌、交融。因刷釉造成釉层厚薄不均,见微小露胎处。人佣的头部或足部,兽的足部和底盘露胎。近二十年仿制三彩采用喷釉方法,不同部位用不同釉色加重,形成套色,有人工痕迹,很少流淌。因喷釉,釉层均匀细腻,不见微小漏釉处。器物的各部分均满釉,不见露胎。

制作成型——唐三彩真品用模型、轮制并捏塑手制成型,同类产品大小不一,见刀痕和指痕。马、骆驼等动物的尾和身躯连在一起塑制,出土物常见损坏或残缺不全。

真唐三彩土锈与原物结为一体,不易刮去,即使刮落也必带去釉胎。仿旧作品都经水洗或药品处理,有生硬和不自然处,与出土唐三彩真品经千年风霜的陈旧感,总有神气上的区别。

唐三彩出土以西安和洛阳为多,扬州次之,其它地区仅见零星报道。各地出土物的胎釉造型特点不同。占出土三彩绝大部分的西安和洛阳的唐三彩有这样一些主要的区别:

胎质——陕西三彩胎骨较粗松,其中红泥胎延续时间较长,在出土三彩中占一定比例。河南出土的三彩,胎骨较坚致,不见红泥胎。

釉彩——陕西三彩的釉色清亮素雅,玻璃质感弱,用淡绿、淡黄、褐色装饰较多。釉彩装饰以各种垂流交融的发为特徽。河南唐三彩釉色严厉浓重,多见集合形点彩花纹和垂带状花纹,流釉控制较好,有些纹饰仿丝、毛织物,施彩不顾及造型,带有明显的装饰性。

造型——西安三彩女俑以丰满肥硕为主,男佣身材矮短,武士佣均体形彪壮,短颈粗腰。河南三彩女俑俏丽飘逸,男佣胖瘦得体,武士佣威猛瘦劲。三彩楼阁、亭院、山峦、水池等模型唯见陕西出土。河南三彩的造型总的来说不及西安三彩精致,似官窑和民窑之区别。

成型——陕西三彩的人佣制作较多采用捏塑方法,人物的衣衫单个捏塑,如武士佣肩上飘带飞旋各不相同,在河南三彩中则未见到。

唐三彩的艺术价值

唐三彩题材广泛,造型丰富,极富表现力。其造型特点是浑圆饱满,小中见大,精巧而有气魄,单纯而有变化,表现了唐代的风格特点。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给高度发展的艺术文明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唐三彩这种杰出的艺术作品,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而早在唐初,唐三彩就输出国外,亦深受异国人民的喜爱。唐代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使盛极一时的唐三彩奇迹般地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唐三彩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对这些国家的物质文化发展和社会生活均产生过重要影响。在唐三彩销往世界各地的同时,三彩工艺随之传出海外。借鉴三彩技术,西亚的波斯烧出了“波斯三彩”,朝鲜的新罗烧出了“新罗三彩”,日本的奈良烧出了“奈良三彩”。唐三彩在国外的出土和带有异邦民族特色三彩的烧制成功,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唐代是我国封建朝代的鼎盛时期,所以说唐三彩从另外一个侧面也反映了这种唐王朝的政治、文化、生活,它跟唐代诗歌、绘画、建筑其他文化一样,共同形成了唐王朝文化的旋律,但是它又不同于其他的文化艺术。

现代的陶瓷史认为,唐三彩在唐代陶瓷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因为在唐以前,只有单色釉,最多就是两色釉的并用。在我国的汉代,已经有了两色,就是黄色和绿色的两种釉彩在同一器物上的使用。而到了唐代以后,更多彩的釉色在陶瓷器物上得到了同时的运用。

另外,唐三彩的艺术价值在其造型、色彩、装饰和神韵方面也有所表现。 造型——唐三彩造型总的特点是饱满敦厚、丰腴端庄,精巧中有气魄,单纯中有变化,表现出一种雍容典雅的大唐艺术风范。唐三彩的造型以人物、马匹、骆驼最为出色,这些作品的形象设计逼真,姿态优美,形神兼备,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人物形象的塑造体现着设计概括、简练而传神的特点,尤其对五官的刻画更是细致入微注重神态表现。唐三彩以中马的造型为例,其特点是头小颈长、膘肥体壮,比例合适,神采奕奕。

色彩——唐三彩的色彩是继造型外的另一大艺术特色,是唐三彩艺术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特征就是呈现出一种绚烂华丽、流光溢彩、斑驳陆离的视觉冲击力。唐三彩艺术在汉、魏晋时期的单色、两色釉陶器和隋唐初期彩绘釉陶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低温铅铀多彩陶器,其色彩由原本的古拙厚重,素朴淡雅变得绚丽多姿,流光溢彩,给人营造出一种赏心悦目、瑰丽神奇的色彩世界。

装饰——唐三彩在装饰艺术上,采用堆塑、贴花、印花、三彩釉(绘釉、点釉、填釉技法等)做成了繁缛瑰丽,釉色灿若云锦、异彩斑斓的三彩器。如用贴花、刻画、印花、捏塑等技艺做出的宝相花、蔓草、莲花、珍珠、鱼子、铺首、动物、人物等装饰,用点描、线描、泼撒等手法做出织锦、夹缬等染织纹样,用斑描手法做出动物、飞鸟肌肉和羽毛的效果,绚丽灿烂,光彩异常。

神韵——唐三彩所体现出的那种富丽堂皇、气势恢宏的盛唐气象,人物的生动传神,动物的活灵活现,器皿的鬼斧神工,是通过其造型、色彩、装饰来成就的。唐三彩作为唐代釉陶艺术、雕塑艺术,既继承了艺术创作中的写实风格,又富有浪漫气息,不同形象、姿态的人物俑往往表现出不同的性格,不同思想感情及各自的职业、身份、民族等。

唐三彩是中国唐代的艺术精华,充分显示了盛唐时期的精神面貌和艺术水平,也是中国艺术品的精髓所在,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唐三彩是中国陶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可以说,唐三彩是把中国陶文化的全部

篇四:董国伟唐三彩马鉴宝20110640102

鉴宝------唐三彩马

11工业设计 董国伟 20110640102

名称:唐三彩马

类别:陶器、唐三彩

年代:唐代

馆藏地:故宫博物院藏唐三彩马

简介:高76.5cm。

此马两耳上耸,双目圆睁,直立于托板上,表现出伫立时宁静的神态。头戴络头,身披攀胸和秋带,上挂杏叶形饰物,马背配鞍,外包鞍袱,下衬雕花垫和障泥,尾系花结。通体施白、绿、赭三色釉。

此件唐三彩作品造型准确,比例匀称,挺拔有力的四腿刻画得尤其生动。 马在唐朝之所以受到重视,与李唐王朝本身具有游牧民族血统有关。李世民将骑马狩猎视为大丈夫三大乐事之一,让阎立本画出昭陵(唐太宗李世民陵

墓)六骏样本,命工匠雕刻成石质浮雕,永远陪伴其左右。唐玄宗李隆基驯养舞马在自己生日的千秋节上应节踢踏,翩翩起舞。诗人李白吟出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之佳句。马是唐人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唐代墓葬中出土三彩马众多,反映出唐人对马的喜爱三彩马形体硕大、构造复杂,无法使用普通手工拉坯法来完成,所以多用模制法成型。虽然是合模制作,但所有三彩马都各具特点,几乎找不出完全一样的三彩马来。从现存三彩马可以看出,唐代三彩匠师们不仅对马的外貌特点十分熟悉,而且对马的神态、秉性也有深入的了解。因此,塑造起来得心应手。他们不仅使三彩马在外形上做到了十分逼真,而且充分发挥了艺术想像力,恰当地运用了艺术夸张的手法,使马的内在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真品唐三彩马从造型上看,一般都是头小颈长,体壮膘肥,臀部发达,腿部强劲有力,处处都可透出一种内在的、真实的美。其眼睛、耳朵、筋骨、肌肉等局部雕琢精细,刀工娴熟,符合实体马的特点。而仿品往往是只见其形,不见其神,各部器官比例失调,线条生硬。高仿唐三彩马在外形上一般无可挑剔,但在马的神态上总会有一些破绽。特别是官墓出土的三彩马,其装饰物很多,件件饰物做工都一丝不苟,十分到位。而仿品则很难做到处处都天衣无缝。

真品三彩马都是使用模制法成型,双模左右拼合而成,局部修胎。马肚中间留有一孔洞,透过孔洞可以清楚地看到马脊处留有合模时的痕迹,并可看到器壁上留有一些不规则的手工痕迹。而仿品内部通常是平滑的。真品三彩马尾部和身躯均连为一体,特别是尾部常有残损。仿品中器型较大者往往采用分件制作,有的在马尾部留有插孔,烧成后再插入,然后再上釉二次烧制而成。因此,马尾部破绽往往难以掩饰。

篇五:唐三彩马

唐三彩马 唐三彩是在高宗时期才开始生产的,因为在此之前的墓葬中没有发现过三彩器。高宗时唐王朝国力日渐强盛,统治阶级的奢侈之风也愈演愈烈。达官显贵们期盼死后仍能享受荣华富贵,因而在自己的墓穴中总要随葬大批珍宝和三彩器,从而使厚葬之风日盛。 目录

1 由来

2 造型

3 装饰

4 鉴定

5 清洗

唐三彩马

马是唐代文化艺术中最常见的题材。作为中国艺术瑰宝,唐三彩马可以多方位地折射出唐文化的绚丽光彩,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中国唐文化历史价值的宝贵实物资料,而且也使得一批又一批中外藏家为它的艺术魅力所倾倒。唐三彩马具有巨大的投资保值潜能,因而长期受到国内外商家的关注,并稳坐中国陶瓷艺术品拍卖最高价的宝座。唐太宗李世民取得政权后,为了追念跟随他征战四方、同生共死的六匹战马,曾命当时的能工巧匠在昭陵雕刻了“昭陵六骏”,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珍品,对唐代马文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今天,通过馆藏名贵唐三彩马仍然可以深深地感受到这一点,在它们的身上,我们或多或少都能看到昭陵六骏的

根据考古发现,唐三彩是在高宗时期才开始生产的,因为在此之前的墓葬中没有发现过三彩器。高宗时唐王朝国力日渐强盛,统治阶级的奢侈之风也愈演愈烈。达官显贵们期盼死后仍能享受荣华富贵,因而在自己的墓穴中总要随葬大批珍宝和三彩器,从而使厚葬之风日盛。由于社会需求激增,使三彩器生产出现过度发展之势,唐王朝不得不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管理和节制,并颁布规定对随葬三彩器实行限制,如规定各级官员的随葬品数量为:“三品以上九十事(件、套);五品以上六十事;九品以上四十事”,并规定各种器物的高度应在一尺之内。但根据考古发掘,当时的随葬冥器数量和高度大都超过了规定。有的三彩马已高达1米以上。唐朝末年,由于国力日衰,三彩器生产也开始逐步萎缩,质量大不如前。宋辽时期各地仍有三彩作坊存在,但工艺和装饰已与唐代三彩器有了明显的不同。

唐三彩马

三彩马形体硕大、构造复杂,无法使用普通手工拉坯法来完成,所以多用模制法成型。虽然是合模制作,但所有三彩马都各具特点,几乎找不出完全一样的三彩马来。从现存三彩马可以看出,唐代三彩匠师们不仅对马的外貌特点十分熟悉,而且对马的神态、秉性也有深入的了解。因此,塑造起来得心应手。他们不仅使三彩马在外形上做到了十分逼真,而且充分发挥了艺术想像力,恰当地运用了艺术夸张的手法,使马的内在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唐三彩马的造型看,大致可以把它们划分为五类。

一是奔马俑。如腾空奔马俑,1966年西安出土,现藏西安市文物管理处。唐代三彩雕塑者抓住了奔马四蹄腾空一瞬间的景象,塑造了一匹极具动感的三彩马,其“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的形象有着十分强烈的视觉效果,让人回味无穷。奔马俑在出土彩绘陶器中屡有发现,但在出土唐三彩中却极为罕见。据现有资料显示,国内馆藏三彩器中挂蓝釉腾空骑马俑仅此一件,国外尚未发现有类似的三彩马俑。

二是提腿马俑。唐三彩提腿马俑通常是三蹄落地,右前蹄抬起。这匹挂蓝釉三彩马的构思非常精妙,三蹄踏于三角形底板之上,前腿直,后腿弓,右前腿略微抬起,腿部肌肉突显矫健。唐代匠师抓住了马的特点,塑造了一匹栩栩如生、异常健美的战马形象。

三是马上人俑。马上人俑是唐三彩马中的重要品种。三彩马上人俑的坐骑一般都采用立姿,而马上人则多姿多彩,既有狩猎射箭者,又有打马球者;既有胡人,也有汉人;既有男人,还有女人。马上胡人通常都是深目高鼻,落腮胡子,面容粗犷,肌肉发达,反映出强悍豪放之气。马上女俑则婀娜多姿,衣着华丽,发髻高耸,体态丰腴,飒爽英姿。

四是马拉车俑。在三彩马俑中,马拉车俑较罕见。拉车马体形虽然不大,但造型格外逼真。马头高昂,双目圆睁,仰天长啸,同时马尾上翘,富有生气,使一件静态的作品突显动感。 五是立马俑。立马俑是唐三彩中最常见的品种,即四腿直立于长方形底板之上的三彩马,但三彩立马中也不乏精品。该马高40厘米,通体呈白色,伸颈低头,装饰工艺极为精湛,任何细部都处理得一丝不苟,比如梳理整齐的马鬃,杏叶形的饰片和鞍鞯上的绿边饰等,无一

唐三彩马

唐代三彩马的装饰非常丰富,装饰手法变化多端,使人大有常见常新的感觉。其装饰手法主要有:

彩带装饰法。这是一种利用釉料本身的流动性,在底釉的一定部位刷上浓厚的各色釉汁,任凭其自然流淌而形成的一条条斑驳的彩色条带的装饰手法,是三彩马最为常见的一种装饰手法。

点彩装饰法。即用毛笔在马的躯体上点染各色釉汁斑点,或在深色底釉上点浅色斑点,或在浅色底釉上点深色斑点,使之疏密有致,呈现出自然天成的效果。通常点蓝彩马比较名贵。图中的这匹点蓝彩立马,系民国初年流失海外的三彩器,现藏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这匹三彩马不仅造型新颖独特,而且运用贴花法在鞍披上贴塑了马蹬子。这在三彩马的装饰中是绝无仅有的。

贴花装饰法。即将模印好的各种装饰物贴在三彩马的一定部位,使马显得更加华贵庄重。常见的装饰物有马鞍、披毯、铃铛、宝相花等。

唐三彩马

绞胎装饰法。又称搅胎,即模仿大理石纹路的一种装饰手法,其操作方法,过去说法不一,经过国内科研工作者的多年努力现已基本掌握。从出土三彩器看,唐三彩的绞胎纹实际上有三种艺术表现形式:其一是器身用绞胎技术制作而成,即先用白、赭两色瓷土分别制成薄泥片,然后层层叠加,拉坯或手捏成型,使坯胎呈现大理石或类似树木年轮的纹路。其二是贴面绞胎,即将绞胎纹薄片贴在器物外面,使器物的局部呈现绞胎纹。其三是仿绞胎。1971年乾县唐代懿德太子李重润墓出土的射箭马上人俑,即为仿绞胎三彩的代表作。该马俑高36厘米,现藏陕西省博物馆。其器身大理石纹实际上不是通过绞胎技术整体成形制作成的,而是用笔画在胎体上,然后施釉,再入窑烧制而成。其器身纹路显得更加匀称得当,且线条流畅,色泽圆润,其艺术表现力远胜于绞胎纹。

拉毛装饰法。即在马鞍部位通过刻画形成一种粗毛毯的效果。这种装饰手法在三彩骆驼身上经常见到,三彩马身上较少见。有一匹极为名贵的拉毛三彩立马,高75厘米,通体棕褐色,头小颈长,双耳直立,鞍革詹俱全,革带是饰绿色蟾蜍纹杏叶,鞍外贴塑大块绿色毛毯,体

唐三彩马

唐三彩在本世纪初被发现时,并未引起国内收藏界的注意,主要因其是殉葬冥器,不甚吉利。但外国人无此顾忌,大肆收购,终使大批三彩器精品流出国门。当国内收藏界醒悟时,三彩资源已近枯竭。此后,唐三彩这个代表着盛唐文化结晶的古代艺术品被成千上万的作伪者弄得面目全非了。特别是近年来国内的收藏热有增无减,唐三彩的经济价值在国际性拍卖活动中扶摇直上,又进一步激活了作伪者的贪婪。在此大背景下,各种三彩赝品以前所未有的数量涌入国内市场,使收藏者真假难辨。但假的终究是假的,只要收藏者真正把握了唐三彩的特点,鉴定唐三彩的真伪并不困难。

(一)釉

一般书籍在论及唐三彩鉴定时都把造型、胎、釉作为鉴定的三要素。但在高仿唐三彩赝品花样不断翻新的情况下,已很难从胎和造型上发现高仿唐三彩的破绽了。惟有把握唐三彩釉面特点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唐三彩真品表面釉层较厚,一般在0.12至0.15毫米左右,釉中气泡很少,用肉眼观察,表面裂纹不明显,更不会有横七竖八的长纹开片。由于多用刷釉法,釉面均匀,如用淋釉法上釉,也只是在器物底部釉厚处才能见到厚薄不均的情况。从本质上讲,唐三彩是一种亮釉,其光泽亮丽柔和,具有古瓷器表面的莹润感。而赝品通常表面有一种耀眼的“贼光”,这主要是由于仿品釉内玻璃质成分过高所至。但对于高仿唐三彩来讲,用肉眼已很难从釉面光泽来分辨真伪,必须借助高倍放大镜。由于唐三彩都是出土器,在地下埋藏了1000多年,其釉表会形成一种极其特殊的物理现象,即民间所说的“翘皮纹”或“芝麻釉”,看上去是一些细碎的小开片,大小均匀,透明而浅淡,片纹两旁的釉微向上翘,很少分离,故片纹中一般没有杂质浸入的现象。但表面脱釉严重的三彩马俑,片纹会有分离现象。而仿品一般开片都较大,片纹也较长,横七竖八很不稳定,两者之间是有差异的。迄今为止,作伪者还无法仿出与真品唐三彩一样的“翘皮纹”来。因此,有无“翘皮纹”是唐三彩鉴定中最过硬的依据。

唐三彩马

(二)造型

真品唐三彩马从造型上看,一般都是头小颈长,体壮膘肥,臀部发达,腿部强劲有力,处处都可透出一种内在的、真实的美。其眼睛、耳朵、筋骨、肌肉等局部雕琢精细,刀工娴熟,符合实体马的特点。而仿品往往是只见其形,不见其神,各部器官比例失调,线条生硬。高

仿唐三彩马在外形上一般无可挑剔,但在马的神态上总会有一些破绽。特别是官墓出土的三彩马,其装饰物很多,件件饰物做工都一丝不苟,十分到位。而仿品则很难做到处处都天衣无缝。真品三彩马都是使用模制法成型,双模左右拼合而成,局部修胎。马肚中间留有一孔洞,透过孔洞可以清楚地看到马脊处留有合模时的痕迹,并可看到器壁上留有一些不规则的手工痕迹。而仿品内部通常是平滑的。真品三彩马尾部和身躯均连为一体,特别是尾部常有残损。仿品中器型较大者往往采用分件制作,有的在马尾部留有插孔,烧成后再插入,然后再上釉二次烧制而成。因此,马尾部破绽往往难以掩饰。

(三)胎

真品唐三彩马的胎料大都经过反复淘洗,杂质很少,用肉眼观察比较柔软细腻。但陕西与洛阳的唐三彩马在胎质上还是有一些区别的。陕西三彩马胎质多数为白色,或白中闪红,胎中细小颗粒多一些,显得略微粗糙一些,手感不如洛阳产那样细腻。有些产品坯体修整略显草率,不如洛阳产光洁。有的底部有短小“窑缝”。用放大镜观察,可看到细微的铁褐色杂质,胎体分量略重于洛阳产三彩马。而洛阳产三彩马的胎质更为洁白细腻。其所用瓷土性质同高岭土一样,具有坚柔粘韧的特性。基本色调为白色,也有白中略微泛黄的。露胎处手感极为细润,但硬度仍然很高。仿品通常由于原料淘洗不净,使胎质杂质较多,显得比较粗糙。有些仿品火候掌握不当,会使胎质过硬,叩之会发出类似瓷器的清脆声。对于高仿三彩马来讲,仅从胎质已无法可靠地辨别其真伪了。遇到这种情况就只能从其他方面来考虑了。

(四)化妆土

唐三彩马的底板和马上人的头部一般都不上釉,唐代工匠在制作三彩马时总要在底板和马上人的头部刷上一层白色的化妆土,然后再根据需要,在马上人的头部用各种颜料上色开相。由于三彩马在地下埋藏了上千年,出土后的三彩马底板和马上人面部的化妆土常常会出现斑驳脱落的现象,这种自然形成的缺陷呈现了一种自然美,也是我们辨别真伪的一个重要依据。

唐三彩马

(五)其他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方法可以辨别唐三彩马的真伪。比如,唐三彩马大都站立于一块底板之上,通常立马的底板都是长方形的,菱型、前缺角和中空底板比较少见。提腿三彩马的底板大多是三角形的,其他形状的较为罕见。每匹马的底板尺寸、厚薄都有一定规律可循,一般都与马的形体相对应,大马配大底板,中马配中底板,小马配小底板。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一匹三彩马的底板与马躯体不匹配的。仿品提腿马的底板一般都做成长方形,且缺乏陈旧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