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西江月改写成散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4:23:57 字数作文
西江月改写成散文字数作文

篇一:改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改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在一个夏天的傍晚,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树上栖息的喜鹊,它们拍拍翅膀飞走了。在这明月高照的夜晚,微风吹拂着稻田,传来了阵阵蝉鸣声,如同一个乐团演奏出了一首首悠扬,高亢的乐曲。清风姑娘千里迢迢地送来了一股浓浓的稻花香味,我使劲地嗅了几口,顿时觉得神清气爽,心旷神怡。我隐隐约约听到前面草丛中传来的一阵若有若无的蛙叫声,使我觉得他们仿佛在争说着丰年。

我尽情欣赏着黄沙道的美景,我们在黄沙道上散步着碰见了亲朋好友于是就谈起了丰收年有一位大伯微笑着说:“我家的稻谷过一阵子就可以丰收了,到时侯可得有个好收成。”另一位农民摸着胡子说:“看我们的稻谷多漂亮,香气多迷人啊。”

我仰望天空,天空中有轻云漂浮着,天上的星星犯困似的眨眼,在天上若隐若现。天上下起了绵绵细雨,像细丝一样般在山里飘洒着。行人慌了,有的用手捂着,有的用衣服盖着头,于是有人就说我们去土地庙附近的茅店避雨吧,大家说那快走吧,他们跑了很久也没有找到,茅店怎么不见了?再找找吧,行人急急忙忙的从小桥过了溪,茅店找到了。

大家吧盖在头上的衣服拿了下来,进茅店避雨了。

篇二:《西江月夜行黄沙》改写 - 小学生优秀作文网 小学作文大全 小

《西江月夜行黄沙》改写

仓山小学 六年一班 郑书颖

夜幕降临了,我漫步在黄沙道上,皎皎明月在漆黑有夜空中显得格外明亮,犹如白天一样。不远处有一棵树,几只鸟鹊栖息在树枝上。突然,“扑??,扑??”这几只鸟鹊拍打着翅膀飞走了。起先,我被这动作吓得不知所措,“是我吓走了它们吗?”我自言自语,“但,我离它够远的啊??,”后来,我望一望天空中明亮的月亮,什么都明白了,是月光太耀眼,鸟儿误认为早晨来了,才飞去找食吃的。

我正沉浸在无限的遐想中,一股清凉的微风迎面吹来,拂过脸颊,使用感到异常清爽,让我注意力分散开。即刻,传入我耳中的是几声清脆的蝉鸣声“知了、知了”。我这才向右前方望去,发现蝉鸣正从树上传来,可我却在黑暗中看不见鸣叫的蝉儿。“知了、知了”。又是几声蝉鸣,让我倍感轻松。

再向前走去,稻田里的花香直扑我的鼻中,“嗯!好香!”我忍不住深吸几口气。眼前正是一片稻田,稻花锋微风中轻轻摇曳着,我幻想着现在是白天,金灿灿的稻田格外可爱。不用说,今年稻谷又是大丰收,不一会儿,我的心里已被丰收的喜悦充满,它让我难以言状,“呱、呱、呱”不时不时,远处传来不停的蛙鸣。这个夜晚,真美好!

漆黑的夜空,分分散散地挂了七八颗星星,像小孩眨着眼睛,闪闪发亮,闪耀夺目。突然,乌云布满天空,天气闷得让人喘不过气了!要下雨了吧?!我想着。真的,没过多久,一颗颗雨珠滴落在我的脸上,凉丝丝的。“滴嗒、滴嗒??”雨越下越大,我全身都快淋透了。

我慌了起来,赶快加紧脚步向前走去。“到土地庙树丛旁的茅店可以躲雨!”“咦?”当我走到那儿,却没看看见那曾经住过程茅店。 又急急从桥上走过,渡过小溪,又拐了个弯,见到了躲雨之处——茅屋。“总算有躲雨的地方了!”我松了口气。

虽然下雨了,但今天晚上是很美好的。

篇三:诗词二首说课

《诗词二首》 说课稿

李孟华

一、指导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语文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二、学情分析和教材分析

《春望》和《西江月》两首诗词在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最后一课。学生已经在上学期学习了十首古诗词,基本具备了朗读和背诵古诗词的能力,而且对古诗词的表达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春望》一诗是诗人于至德二年三月所作。当时正直安史之乱,首都长安被叛军占领。诗人于至德元年八月被叛军捉住,押送到长安。在长安城里,诗人目睹了叛军的种种倒行逆施。第二年三月,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但这只能增加忧国忧民的诗人的痛苦和感伤。

《西江月》作者辛弃疾是南宋杰出的豪放派词人,他的词多以沉雄激越、慷慨纵横著称,但也不乏淡泊潇洒之作,这首词就是其中的代表。词中描写了黄沙道上优美的风景,表达出了作者被美妙的夜色陶醉以及对丰收在望的喜悦之情。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深入理解诗句,进一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能力目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的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2、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定教。

五、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A、导入:今天我们猜一个谜语,在猜谜语之前我先有要求:我的谜面会逐条出示,你在我出示谜面的时候,看到哪一条你就猜出来了,你只需举手就可以了。看谁能够根据最少的信息猜出来。猜猜他是谁?

多媒体逐条出示杜甫的信息,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兴趣,加深对杜甫的认识,烘托课堂气氛。

(二)品读感悟

1、多媒体显示诗歌教师范读,让学生初步体会诗的节奏和感情。

2、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感知诗的内容。

(三)、品读探究

1、学生小组合作,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全诗。(多媒体展示,齐读原文和诗歌的意思。)

2、诗歌的题目是《春望》,作者春天“望”到了什么景物?用原诗回答:(多媒体演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再问:这些景象有什么特点呢?从诗中找出具体的词语。

面对人烟稀少的、杂草丛生的长安城,作者的心情如何呢?哪句最能表达诗人此时的心情呢?

多媒体演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请同学读课下注释中这两句的解释,并且出示通行的另一种解释。

(师说)此时此刻作者为时局感伤得落泪,此刻的分别不是一般的分别,可能是永别,生离死别,所以作者的心情格外低落。

对于作者来说家书是十分宝贵的,由哪里可以看出?

一封薄薄的家书怎么能抵得上万两黄金呢?我不理解,谁来说说!

此时此刻,战乱的早日平复、一封报平安的家属的到来,是作

者急切盼望的,作者盼望到什么程度呢?

再齐读一遍本诗,从诗中找出两个表达作者感情的字来。 (多媒体演示“感”和“恨”。)

请同学解释这两个字的意思。

(演示:感伤、痛苦)。

用一句完整的话把本诗的中心概括出来。

(演示)

衔接过渡:杜甫面对国破家亡、离乱伤痛,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整首诗感情深沉,色调低沉。下面我们来欣赏一首色调清新自然的词《西江月》。

《西江月》沿用《春望》的学习方法,即读出诗韵,悟出诗意,品味诗情。

在学完《西江月》之后,我就本节所学两首诗用多媒体展示,进行中考链接,检查学习情况。

最后的拓展练习是要求学生把《西江月》改写成一篇散文,目的是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练习借景抒情。

七、课程自评:

英国谚语中说:“Good bigain is half done.”(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中国古诗中说:“未成曲调先有情。”导入是一节课的第一个环节,虽然占整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并不多,但其重要性却是非常大的。

导入的方法很多,但不论使用什么方法,其目的都是使学生身

临其境,让文中所写的人和事,景和物,情和感猛烈扣击学生的心扉,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想象更加丰富,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

并且在使用这些方法的过程中,要结合教师的自身的特点,感情丰富的人可以采用激情导入法,积累丰富的可以采用诗文陶冶法,善于歌唱的可以采用悦耳动听的歌曲导入??

在使用导入的时候,还要注意导入的方法内容与授课的内容紧密结合, 不能只注意导入而忘记了要授课的内容。

在本节课中,我采用的是猜谜语导入法,应该属于激趣导入的范畴。我是这样处理的:

今天我们猜一个谜语,在猜谜语之前我先有要求:我的谜面会逐条出示,你在我出示谜面的时候,看到哪一条你就猜出来了,你只需举手就可以了。看谁能够根据最少的信息猜出来。猜猜他是谁?

然后用多媒体逐条出示杜甫的信息,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兴趣,加深对杜甫的认识,烘托课堂气氛。

因为之前对如何导入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所以我自以为这样导入比较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加深对杜甫的认识,并且起到烘托课堂气氛的作用。

其实我们在课前还设计了其他的导入方法,如背景导入法,讲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遭遇和他在757年春天看到的景色,大好的春光更加深了作者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对家人的思念与牵挂,就写下了这首忧国念家的《春望》。

篇四:西江月辛弃疾醉里且贪欢笑

有两种角度的赏析,其中赏析一更为生动形象:

欣赏这首词,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品读辛弃疾的词,可从词中品出更有韵味的戏剧来,虽然在写词中,恰如其分地引入戏剧性场景并非辛弃疾发明,但是在他手上得到了发扬光大,在他的词中,这种情况十分常见。这是值得肯定的。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通篇“醉”字出现了三次。难道词人真成了沉湎醉乡的“高阳酒徒”么?否。盖因其力主抗金而不为南宋统治者所用,只好借酒消愁,免得老是犯愁。说没工夫发愁,是反话,骨子里是说愁太多了,要愁也愁不完。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才叙饮酒,又说读书,并非醉后说话无条理。这两句是“醉话”。“醉话”不等于胡言乱语。它是词人的愤激之言。《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本意是说古书上的话难免有与事实不符的地方,未可全信。辛弃疾翻用此语,话中含有另一层意思:古书上尽管有许多“至理名言”,现在却行不通,因此信它不如不信。

以上种种,如直说出来,则不过慨叹“世道日非”而已。但词人曲笔达意,正话反说,便有咀嚼不尽之味。

下片写出了一个戏剧性的场面。词人“昨夜松边醉倒”,居然跟松树说起话来。他问松树:“我醉得怎样了?”看见松枝摇动,只当是松树要扶他起来,便用手推开松树,并厉声喝道:“去!”醉憨神态,活灵活现。词人性格之倔强,亦表露无遗。在当时的现实生活里,醉昏了头的不是词人,而是南宋小朝廷中那些纸醉金迷的昏君佞臣。哪怕词人真醉倒了,也仍然挣扎着自己站起来,相比之下,小朝廷的那些软骨头们是多么的渺小和卑劣。

辛弃疾的这首小词,粗看,正如标题所示,是一时即兴之作。但如果再往里仔细一看,那么会发现作者是在借诙谐幽默之笔达发泄内心的不平。如再深入研究,我们还可洞察到作者是由于社会现实的黑暗而忧心忡忡,满腹牢骚和委屈,不便明说而又不能不说,所以,只好借用这种方式,来畅快淋漓地宣泄他的真情实感。

西江月。遣兴(2张)

这首词题目是“遣兴”。从词的字面看,好像是抒写悠闲的心情。但骨子里却透露出他那不满现实的思想感情和倔强的生活态度。

这首词上片前两句写饮酒,后两句写读书。酒可消愁,他生动地说是“要愁那得工夫”。书可识理,他说对于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这是什么意思呢?“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出自《孟子》。《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尚书·武成》一篇的纪事不可尽信。辛词中“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两句,含意极其曲折。他不是菲薄古书,而是对当时现实不满的愤激之词。辛弃疾二十三岁自山东沦陷区起义南来,一贯坚持恢复中原的正确主张。南宋统治集团不能任用辛弃疾,迫使他长期在上饶乡间过着退隐的生活。壮志难酬,这是他生平最痛心的一件事。这首词就是在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心境中写成的,它寄托了作者对国家大事和个人遭遇的感慨。“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就是曲折地说明了作者的感慨。古人书中有一些至理名言。比如《尚书》说:“任贤勿贰。”对比南宋统治集团的所作所为,那距离是有多远呵!由于辛弃疾洞察当时社会现实的不合理,所以发为“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的浩叹。这两句话的真正意思是:不要相信古书中的一些话,现在是不可能实行的。

这首词下片更具体写醉酒的神态。“松边醉倒”,这不是微醺,而是大醉。他醉眼迷蒙,把松树看成了人,问他:“我醉得怎样?”他恍惚还觉得松树活动起来,要来扶他,他推手拒绝了。这四句不仅写出惟妙惟肖的醉态,也写出了作者倔强的性格。仅仅二十五个字,构成了剧本的片段:这里有对话,有动作,有神情,又有性格的刻划。小令词写出这样丰富的内容,是从来少见的。

“以手推松曰去”,这是散文的句法。《孟子》中有“‘燕可伐欤?’曰:‘可’”的句子;《汉书·二疏传》有疏广“以手推常曰:‘去’!”的句子。用散文句法入词,用经史典故入词,这都是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特色之一。从前持不同意见的人,认为以散文句法入词是“生硬”,认为用经史曲故是“掉书袋”。他们认为:词应该用婉约的笔调、习见的词汇、易懂的语言,而忘粗豪、忌用典故、忌用经史词汇,这是有其理由的。因为词在晚唐、北宋,是为配合歌曲而作的。当时唱歌的多是女性,所以歌词要婉约,配合歌女的声口;唱来要使人人容易听懂,所以忌用典故和经史词汇。但是到辛弃疾生活的南宋时代,词已有了明显的发展,它的内容丰富复杂了,它的风格提高了,词不再专为应歌而作了。尤其是象辛弃疾那样的大作家,他的创造精神更不是一切陈规惯例所能束缚。这由于他的政治抱负、身世遭遇,不同于一般词人。若用陈规惯例和一般词人的风格来衡量这位大作家的作品,那是不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3]

篇五:散文阅读

专题复习卷(三)散文阅读

一(24分)

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意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酷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刹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日子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母亲对我说:“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身材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4分)

2.“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请找出文章中与之相照应的一句话。(4分)

3.“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句中,“这”具体指什么内容?(4分)

4.当一家人为走大路还是小路而发生分歧时,最终“我”年老的母亲还是决定顺从小孙子,走小路。“我”的母亲的这一举动,说明了什么?(4分)

5.“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4分)

6.如果你处在作者的位置,你会怎样处理母亲与儿子的关系?除了文章所写到的方

法外,还有更好的处理方法吗?(4分)

二(22分)

⑴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时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⑵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令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颜观色,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看不见藤萝花了。

⑶过了之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⑷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⑸在这浅紫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7、“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是指 。第一段中加点的“它”和“别的一切”分别指代什么?(6分)

8、文中哪句话将“眼前花,心中事”自然融合在一起?最能体现作者陶醉于花的芬芳的句子是哪一句?文中有一句话点出“一大株紫藤萝”的命运是特别年代造成的,这句话是 。(4分)

9、“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这句话的言下之意是什么?(4分)

10划线句子如何理解,谈谈你的认识。(4分)

11.你怎样理解结尾“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4分)。

三 草莓(30分)

时值九月,但夏意正浓。天气反常地暖和,树上也见不一片黄叶。葱茏茂密的枝柯之间,也许个别地方略见疏落,也许这儿或那儿有一片叶子颜色稍淡;但它并不起眼,不去仔细寻找便难以发现。天空像蓝宝石一样晶莹璀璨,挺拨的槲树生意□□,充满了对未来

的信念。农村到处是欢歌笑语。秋收已顺利结束,挖土豆的季节正碰上艳阳天。地里新翻的玫瑰红土块,有如一堆深色的珠子,又如野果一般的娇艳。我们许多人一起去散步,兴味□□。自从我们五月来到乡下以来,一切基本上都没有变,□□是那样碧绿的树,湛蓝的天,欢快的心田。

我们漫步田野。在林间草地上我意外地发现了一颗晚熟的硕大的草莓。我把它含在嘴里,它是那样的香,那样的甜,真是一种稀世的佳品!它那沁人心脾的气味,在我的嘴角唇边久久的不曾消逝。这香甜把我的思绪引向了六月,那是草莓最盛的时光。

此刻我才察觉到早已不是六月。每一月,每一周 ,基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色调。我以为一切都没有主,其实只不过是一种幻觉!草莓的香味形象使我想起,几个月前跟眼下是多么不一般。那时,树木是另一种模样,我们的欢笑是另一番滋味,太阳和天空也不同于今天。就连空气也不一样,因为那时送来的是六月的芬芳。而今已是九月,这一点无论如何也不能隐瞒。树木是绿的,但只须吹第一阵寒风,顷刻之间就会枯黄;天空是蔚蓝的,但不久就会变得灰惨惨;鸟儿尚没有飞走,只不过是由于天气异常的温暖。空气中已弥漫着一股秋的气息,这是翻耕了的土地、马铃薯和向日葵散了出的芳香。还有一会儿,还有一天,刀许两天……

我们常 以为自己还是妙龄十八的青年 ,还像那时一样戴着桃色眼镜观察世界,还有着同那时一样的爱好,一样的思想,一样的情感。一切都没有了生任何的突变。简而言之,一切都如花似锦,韶华灿烂。大凡已成为我们的禀赋东西都经得起各种变化和时间的考验。

但是,只须去重读一下青年时代的书信,我们就会相信,这种想法是何其荒诞。从信的字里行间飘散出的青春时代呼吸的空气,与今天我们呼吸的已大不一般。直到那时我们才察党我们度过的每一天时光,都赋予了我们不同的色彩和形态。每日朝霞变幻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似水流年彻底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当然,今天我们还很年轻——但只不过是“还很年轻”!还有许多的事情在前面等着我们去办。激动不安,若明若暗的青春岁月之后,到来的是成年期成熟的思虚,是从容不迫的有节奏的生活,是日益丰富的经验,是一座内心的信仰和理性的大厦的落成。

然而,六月的气息已经一去不返了。它虽然曾经使人们惴惴不安,却浸透了一种不可取代的香味,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

12、(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西江月改写成散文)根据语境,将“依然”“酣然”“盎然”分别填入第1段的空格中。(6分) 依次是:

13、文章第1段描写了秋天的景色,作者笔下的秋天有什么特点?(4分)

14、从行文思路看,第1段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 。(4分)

15、文章第2段中有一个由写草莓到写季节更替的过渡句,这个句子是“ ”。(4分)

16、文中有四个含“草莓”的句子,请选出“草莓”的含义有别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4分)

A、在林间草地上我意外地发现了一颗晚熟的硕大的草莓。

B、这香甜把我的思绪引向了六月,那是草莓最盛的时光。

C、草莓的香味形象使我想起,几个月前跟眼下是多么不一般。

D、它虽然曾经使我们惴惴不安,却浸透了一种不可取代的香味,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

17、请根据上下文,具体说明第5段中“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的内容。(4分) “有所剥夺”的是:

“有所增添”的是:

18、文末说“六月的气息已经一去不返了”,这里“六月的气息”是指 。(4分)

四 报秋(24分)

宗璞

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 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这真的怎么得了!

这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的。不挑地方,不拣土壤,而且特别喜欢背阴处,把阳光让给别人,很是谦让。据说花瓣可以入药。还有人讨那叶子,要捣乱了治脚气。我说它是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得一种簪花精神罢。

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因有自知之明,不敢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草花种种。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色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我们常这样自嘲。

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往后院月洞门小径的两旁,随便移栽了几个嫩芽,次年便是绿叶白花,点缀着夏末秋初的景致。我的房门外有一小块地,原有两行花,现已形成一片,绿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方。有些植物的繁茂枝叶中,会藏着一些小活物,吓人一跳。玉簪花下却总是干净的。可能因气味的原故,不容虫豸近身。

花开有十几朵,满院便飘着芳香。不是丁香的幽香,不是桂花的甜香,也不是荷花的那种清香。它的香比较强,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采几朵放在养石子的水盆中,房间里便也飘散着香气,让人减少几分懒洋洋,让人心里警惕着:秋来了。

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一年、两年过去了,总是在不安和焦虑中。怪谁呢,很难回答。

久居异乡的兄长,业余喜好诗词。前天寄来南宋词人朱敦儒的西江月: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

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我把“领取而今现在”一句反复吟哦,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其实不必深杯酒满,不必小圃花开,只在心中领取,但得逍遥。

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

19、为下列加点字注音:(4分)

怅然( ) 玉簪花( ) 熹微( ) 擎起( )

20、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看见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4分) ⑴作者为什么吃惊?

⑵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怅然?

21、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22、本文的主旨是什么?(4分)

23、“领取自己的那一份”也是一种境界,对此你有何感想?(4分)

25本文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4分) 答案

一1.记叙了一家人散步的经过,表现了祖孙三代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关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浸透着中年人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2.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3.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4.表现祖母对小孙子的疼爱,体现了一家人相互体谅、生活和睦的情形。

5.“我”和妻子分别背着家庭中上一代和下一代越过散步路上“走不过去的地方”,更是在生活中相互爱护、风雨同舟。作为中年人,“我”和妻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对生活有一种高度的使命感

6.本题为开放题,从处理办法、思想境界、语言表达等方面酌情评分。

二7指失去小弟的悲伤。紫藤萝在我心头缓缓流过;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焦虑和悲痛 8我只是伫立凝望,??生死谜、手足情的。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 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9、作者从紫藤萝身上看到了生命的顽强。 10、作者睹物释怀,他看到蓬勃盛开的紫藤萝花,感悟到生命的顽强与美好,从而心中的悲痛焦虑化为精神的宁静 11、作者通过看花,感觉到花多年后重新开放的生命的喜悦,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表示抓紧时间,珍惜生命

三12、“盎然”“酣然”“依然” 13、夏意正浓或生意盎然。 14、铺垫 15、这香甜把我的思绪引向了六月,那是草莓最盛的时光。 16、D 17、“有所剥夺”的是:青春的心情和容颜。“有所增添”的是:成年期的思想和情感。 18、青春年华或:“妙龄十八的馨香”

四19 略 20⑴没几天便是立秋。⑵收获季节却两手空空。 21、反衬玉簪花生命力之强。 22、让人体味到一种悠然自得、面对现实的人生态度,好好把握属于自己的那一份人生。 23、人生应面对现实,学会在现实中实现自己的人生,而不要在好高鹜远中迷失自己。 24、略

字数作文